首頁>Club>
最近看到一些問南先生是否這不對那不對的人,沒有具體的論據和出處,只是一通大帽子,很疑惑這些人究竟有什麼學術心得,有什麼濟世之行,可以支撐起他們這樣的問題。這些人是想靠詆譭賢哲出名嗎?是否就是我們所說的譁眾取寵不學無術的人?
10
回覆列表
  • 1 # 山水自在

    餘自十年前,研讀南師之《論語別裁》,兼讀馮友蘭之《中國哲學小史》,張岱年之《中國哲學大綱》,雖有筆記,實皆淡而無感。南師其它鉅著,如《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老子他說》等,更覺晦澀難懂,讀之不能。

    五年前,家中父母、長輩逐漸凋零仙逝,自己工作又從高峰跌落,幾萬念俱灰,覺生之無義,遂抄錄《楞嚴經》、《金剛經》,兼打坐聊以度曰。遇經文深奧難懂之處,翻閱南師《楞嚴大義今釋》、《金剛經說什麼》求助,漸而通其義。

    四年前,南師仙逝,餘以網路訊息,入上海瑞金醫院求探視而不得,悵然而歸,夜夢吉祥。

    近兩三年,既少俗事纏身,著力於習佛經、拜寺廟、打禪坐,漸感佛學無上智慧。我輩未達其義而妄言,實乃以盲牽盲,戕人慧命,其罪深重!

    餘自謂漸通佛經,嘗與他人談之,多怪異而視。深思之,實乃未通達也。洋務以來,西風東漸,儒被打,道被推,佛被摧,談佛論道謂之迷信,得怪異之視,人之常情也。國人之思想,談老莊尚可,其尚被視之為治國經典也。在世而論佛者,已超知識分子、社會之容忍也。

    反觀南師之處世,可與僧人談佛,可與學者論道,可教世人以儒,真謂上下五千年,出入三大教者也!我之輩,不曉佛,不知道者,耐何自蒙其眼,信口而言乎!

    何謂知佛、道者,通讀經書而無惑者也。南師者,不僅知,亦證道者也,其著《如何修證佛法》、毗荼之舍利即明證也。

    南師者,我輩之難望其項背也!

    參讀經書自證目錄:佛學之《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維摩詰經》、《法華經》、《華嚴經》、《長阿含經》等;道家之《道德經》、《列子》、《莊子》。

  • 2 # 葉無思

    拜讀(沒學問,天無私)二位先生高論,確是難得真知正見。是非自有公論,歷史自有公斷。永嘉大師說:“嗟末法,惡時勢,眾生福薄難調製”。時至末法,魔強法弱,“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 3 # 無你也無畏懼

    “國學大師”也在造愛因斯坦的謠

    原創 2017-04-13 方舟子 方舟子

    愛因斯坦是近代公認最聰明的人,人們也就愛拿他說事兒。這本無可厚非,問題是要根據事實來,別亂造謠,為了說理的方便,把愛因斯坦從未說過甚至與其思想相悖的話硬是栽到他的頭上。他已長眠了快50年,無法為自己澄清。如此欺負一個不能開口的古人,想想總不是人乾的事,偏偏有滿嘴仁義道德的人樂此不疲。基督教傳教士、中國“人文”學者愛造愛因斯坦的謠,說他信教信上帝,我以前已多次揭露過。最近偶爾在網上看到南懷瑾一篇文章,才知道這位近來在海峽兩岸都很流行的“國學大師”,原來也好這口。其“名著”《論語別裁》“祈禱是求救的訊號”一則稱:

    “談到超現實世界,有沒有另一世界存在,這是東西文化五千年來,到現在為止,哲學、宗教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說這些不科學,科學並不是萬能,現在科學正要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而還沒有找到。不要以為科學解決了問題,事實上問題還沒有解決。像愛因斯坦這樣一位偉大的人,可惜死得太快了一點。他想把生命昇華,變成為四度空間(Four Dimensional Space或稱四次空間,或四個因次空間)。那時人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可以有神通,可以不靠機器而在空中飛行。他有這個理想,沒完成就死了。他到快要死的時候,感覺宇宙的生命後面還有一個東西。什麼東西呢?當然不是唯物思想的。他是搞物理的,科學家都是朝唯物方面的路子去探討。結果他認為不是屬於唯物方面的,而是另外的東西,可是不知道是什麼。所以他沒辦法,只好去信上帝。因為這一個力量他沒有研究出來,是個東西但不可知,還不如信上帝,精神先得到保障,先得到安慰。形而上是不是有個東西?生命是否在一個軀體裡死了以後可以再生、再來?這都是人類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所以人類文化不要自吹了,站在哲學立場看人類文化是非常幼稚的,連自己的問題都沒有解決。”

    這段話很有點今天中國“人文”學者的口吻,都是要對科學指手畫腳的,而其實也都是連基本科學常識都沒有,連常見辭書也懶得去翻翻就信口開河了。只要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所謂四維空間,其實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三維空間再加上時間維的統稱,並不是多出了一個什麼神秘的東西。(參見《辭海》1999年版的詞條:四維空間,亦稱“四度空間”、“四度時空”、“四維宇宙”、“時空連續區”等。由通常的三維空間和時間組成的總體。這一概念由德國數學家閔可夫斯基首先提出,因此又稱“閔可夫斯基空間”。要確定任何物理事件,必須同時使用空間的三個座標和時間的一個座標,這四個座標組成的“超空間”就是“四維空間”。)南懷瑾對四維空間的理解,大概是和科幻小說說的多維空間搞混了。至於說愛因斯坦想要有神通,想成仙飛行,沒辦法只好去信上帝云云,更全都是南懷瑾本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乃是對愛因斯坦的汙衊。

    南懷瑾的追隨者不少,裡面大概也有一些物理學專家、學生,卻無人向他指出這個笑話,任其流傳數十年,可與信輪子的物理博士不敢糾正李“大師”的“光年”錯誤相比。(李“大師”在其“經文”中望文生義,把“光年”當成了時間單位,鬧了天大的笑話。連小學生都知道,“光年”是計量天體距離的單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內所走過的距離。)南懷瑾的文章我只讀過幾篇短文,就發現了一些中國歷史常識錯誤,例如:

    《南懷謹談歷史與人生》中《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一文稱:“在古代,尤其春秋戰國間,知識分子第一個兜銷的好物件,當然是賣給人主——各國的諸侯,執政的老闆們。……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曾經下了逐客令,當時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臨行之時,上書勸課,秦始皇覺得有理,於是收回成令,李斯後來因而得以重用。雖然如此,各國諸侯的滅亡,對養士風氣不能說不是個打擊,……”這段話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李斯上《諫逐客書》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距秦始皇統一天下(公元前221年)還有16年之久。因為這個錯誤,使得整段論述完全作廢,無法修改。

    《名利濃於酒》一文稱:“滿清入關以後,有許多讀書人不投降。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四歲親政,就平定了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天下,作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礎定下來,可以說他是一個天才的皇帝,不是職業皇帝了。”康熙並沒有如此高的天才。要到康熙20年平定三藩、22年滅臺灣鄭氏政權,才算平定天下,這時已近三十歲了。

    《歷史的經驗》“文武兼資論”雲:“專門好文的,最後也是亡國,不注重軍事國防,如吳王夫差,魯國的偃王,都是隻提倡文化,不注重國防的,而最後敗亡,這是‘恃文者亡’。”吳越爭霸、臥薪嚐膽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吳王夫差的敗亡並不是由於“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國防”,恰恰相反,是由於窮兵黷武,好戰而亡。那麼南懷謹為什麼犯這個常識性錯誤呢?原來是因為讀不懂他講解的《反經》中的這句話:“曹公曰: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這裡是分別用吳王夫差和徐國(不是魯國)偃王來做為“恃武者滅”和“恃文者亡”的例子,而不是都指的“恃文者亡”。

    《歷史的經驗》“遵義章第五”雲:“武帝時,蘇武率百餘人使西域,為匈奴所囚,不為威屈。”蘇武是因為出使匈奴,其副使密謀劫持單于的母親,敗露後受到牽連而被囚。張騫才是出使西域,途中為匈奴所囚。南懷謹顯然是把這兩個人的事蹟搞混了。

    這些都是讀過點史書的人不該犯的錯誤。對這位喜歡信口開河的“國學大師”的大部頭著作,我也就沒有閱讀的興趣。《論語別裁》據說是當代講解《論語》的名著,但我只讀了一章,就知道這位“國學大師”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什麼意思也沒搞明白。

    2003.10.10

  • 4 # 魯鈍亂評

    南老先生的最大功績就是傳承中華文明,何者?儒釋道也!傳承千年,謬誤繁多,誤人不少,怪力亂神也多,明珠蒙塵矣!南老先生的解讀可以說為後世掃除糟粕,為後面的新文化演進做的偉大的鋪路工作。當今社會會如何發展,應當如何發展,其實他是知道的,但是老先生不能說,因為時機未到,說亦無用,也無人能懂!此乃不傳之意,無字之書,不言之論!不過,可以看到新說誕生的土壤已經產生,他想說而未說的,未來的二十年內將會以他希望的形式出現!

  • 5 # 江湖夜雨思歸人

    南懷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確實是很深的,尤其是“儒釋道”方面,勘稱如數家珍,這一點毫無疑問。不過話說回來,我並不認為古人說的都是對的,時代在發展,在進步,傳統文化也必須適應時代,融入發展,而不是固步自封。

  • 6 # 星際開發者合作社

    不說別的,我見過南懷瑾的大公子,在其家鄉無償做國學啟蒙教育,擅長中醫,順帶做點義診,陋室空堂,一坐十年,默默無聞。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什麼是世家,家道。說南懷瑾譁眾取寵,哪個譁眾取寵之家能如此?

  • 7 # 半卷

    你要知道經常和傳統文化的有兩種人。關於研究禪學思想,日本學者鈴木大拙的立場是“超越時空”,“超越歷史”的,而胡適則是把禪放置在時空與歷史之中。

    日本學者類似於南懷瑾,過度迷信舊材料,他們信仰的是研究的東西。一味的贊同面對的材料。他們是已有學問文化的闡釋者。

    但是,真正的學術意義上的學者是與之不同的,研究的東西不可能類似於信仰,反而需要適當的質疑去探究答案。他們從已知探究未知。

    正如鈴木大拙的女助手所說:“禪者大拙先生與史學大師胡適博士之間的爭論,顯示著兩種學術立場的差異,這差異耐人尋味。”

    所以,與其說這個“指責”也許只是因為每個人站在不同的學術立場呢?比如說,研究文獻學的討論論語,只怕很難把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拿來討論吧!甚至有學者說他的《論語別裁》:“1976年始於臺灣的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又是另一種情況,迂闊、陳腐、謬誤、悖理,一應俱在,但卻換以輕鬆、更通俗的形式;毫無明辨、透見、新獲不必多怪,但新添的唬人的玄說、夸誕,以及隱約的神秘(如謂《論語別裁》編排如何嚴而有序,詳拙著《公冶長》篇部分),則嘔人;另一大特點是東拉西扯上一些最多隻著半邊一角的古今雜談,更像是以《論語》文強為引子的蹩腳的海聊神侃大雜燴。此書先臺灣.後大陸連印暢銷,除包裝炒作的成功外,足見中國大眾文化的落後、辨別能力的低下,以及青年的易被欺惑,後者尤其另人觸目驚心。”。反正,我看了半天論語別裁,沒看見他用的什麼版本的論語,也不知道他參考了什麼版本,就好像我們現在通行的論語版本跟古代流行的版本都一模一樣,就好像古人對於論語註釋也都是沒有爭議一樣。想想沒必要反駁南懷瑾,他說他的言論,愛不愛聽是個人自由。但是學術一定不是這個樣子的。

    ————

    本來我還想給南懷瑾開脫,算了吧!暴虎馮河都解釋錯了,一個高中生水平不錯的應該都不會解釋錯吧!要是真是自己奇特的理論也罷了,關鍵是也說不出道理,這就是所謂的“道”嗎?

    想想王林當年也被冠以“大師”,南懷瑾什麼樣的人,我也就清楚了。書賣的多就是權威的話,小電影不少都是影視界的權威。

    不少人我也不想回復了,隨隨便便扯“道”,關鍵你們也講不清楚。道理說的清楚是道理,說不清楚是迷信。謠言有時候傳播速度很快,為什麼謠言不是“道”呢?謠言不是真理呢?

  • 8 # 學易18子

    真正的學問知識是自己的,有自己的主張見解,用三教內見解印證自己的見解,己不同於原意識,但也不離於原意識。且人識有別,不能觀點盡同,世事繁雜也難處處能印證。且宇宙內事非凡人能悟透。故南師之學褒貶不一,大是大非。等將來有緣從南師學問中I汲取所需時,方知其妙!

  • 9 # 泥水勞人

    南懷瑾先生,是位德高望重之人,不能用指責的心態去評價之。人無完人,不論是誰都一樣,只是各有其異而已。我們為了探討學術,倒是可以和南懷瑾先生的著作商榷之,然後再和大家討論,得出真實的結論來,這是完全可取的,因為是探討學術,而不是對某人的指責,所以概念一定要清晰。如果說不出自己的理論,而認為其學理不確,這是沒有說服力的,是不可取的。

  • 10 # 張19831105

    眾生各有“所欲”,因欲而立“界”,因界而自然成“眾生”。因眾而生是非、善惡等斷見!我們這個世界是“婆娑”世界,凡、聖同居!聖者,覺悟者!凡者,覺迷者!迷之凡夫自然不知覺者所覺!若知,不成“凡夫”!故有讚歎,毀謗!自界不破故!有人終其一生,勤學一技,或書,或畫,或藝,或事!雖有所成!“自成一家”,皆被“家”所界!自生是、非!著欲不得自在!誰又規定只能成一、二、三等事?不能面面俱到,不著,亦不捨?何必自畫地為牢!?所作皆空,如夢如幻!遊戲而已!何必執之!?大可玩之,遍之,棄之!不自立“家”而自界!達“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化境!豈不自由自在!應渡迷夫,得遊戲三昧於世間!何必爭長爭短!不論汝是對是錯,是善是惡!若爭之!皆迷之凡夫,不悟心性!為何?不能“自齊”故!若能自齊,萬法皆齊!還有什麼好爭的?那還有什麼佛聖、凡夫!皆名相而已!皆“從心”,“所欲”,“自成凡、聖”,即是“從心”又有何逾矩者!?悟瞭如是!不悟,雖皆從“心”,因所“欲”不同而成凡、聖之差別!故有“矩”而難逾!感恩南懷謹老師!感恩眾生!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我明是我明,我不明是我不明,因在“我”!何責於他人!?

  • 11 #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南先生即講佛.又論道.!

    觸及了那些道學第一的道外之人!

    當今佛發展大.所以有些人借宏道之名妄加指責.其實這些人大多是道外之人.你問他什麼是道他講不出所以然來或者生硬的人云亦云.連道最基本的也糊塗!

    這些人好像多麼愛國愛道.把世俗的爭加入進去發不平之氣!

    只是徒添亂矣!

  • 12 # 紅府小生

    對諸子百家思想理解本來就是仁者見仁的,古人有古人的註疏理解,今人有今人的想法見解,南先生博古通今成自家之言讓人欽佩,那些指責的人到不見得是譁眾取寵,而要麼是一知半解,要麼認為自己是正統,不免偏執。

  • 13 # 愛我中華文明

    南懷瑾的學識是從自性來的,非現在所謂的國學大師學來的知識,自性中透露出的智慧非世間的聰明所能比,所以也有很多人不懂南懷瑾,因為他們是用世間的智慧來判斷,世間的智慧判斷很容易受主管的思維影響,所以這些判斷的人,都是以我為主,用我的知見去評判一個事物或者人,這些人往往都不能客觀的去評價。

    當然這些人也不能說不學無術,他們是被所知障所困擾,所知障就是自己學到的知識反而障礙住了自己,所以這些批判者,評論的人,就是一些稍微有一些文化,以為自己很懂的人,基本上就是一些文化愛好者,但往往這些人很可憐,大學畢業,工作兩年,讀了幾本書,以為就博古通今,可以去評判古今人物了,其實真的是笑話。

    南懷瑾先生說的不僅僅是世間之道,說的更多的是出世間的道理,這些本來就很難懂,你要真修真學,有一定境界才能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別說那些道聽途說,斷章取義的人,這些人要理解真的難上加難了,幾乎沒有可能。所以批評、誹謗南懷瑾的人也特別多,這也正常。

  • 14 # 趙雪琴

    我不這樣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任何人都有辦錯事,說錯話的時侯越是認為自已沒錯的人就越無知,說明他極度自我。指責是因為有錯,譁眾取寵就不必。我們中國人就有這樣的毛病,對於名人就認為什麼都好,對於無名就是想出名,博眾人眼球。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為何說出不同就成指責了?受到別人指責,不外乎兩種,一是根本不懂,一是比他更懂。我的言論只是對事而不對人。我也根本不知南懷謹有多大的名頭。《道德經》就是道的根本在字面的體現。我們研究是他的根本來源和原意。學習的是他的認識,智慧,和豁達,和善,容忍。不對的當然要糾正。也算不上什麼指責。我是這樣認為。有時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感悟經中一句話的真實用意和意境,很難。所以話不需要多要真實可信。

  • 15 # 今夜雪有梅花

    南師臨世百年,值中國文化式微的關鍵時期,乃華夏文明一大幸。南師之於華夏文明的功績,當下或有爭議。且待時間來證實,400多年前的王陽明在世,其悟後所發揚的心學,對前代理學挑戰也引起學界論戰。大概也是如此。

  • 16 # 樑龍79646408

    譭譽參半本就是事物的特徵,有贊必然有毀,就如陰陽相伴相生一樣,讚的人不必因為反對而惱火,毀的人不必因為自以為是而洋洋得意,即使在南師留世之際,亦不乏有詆譭批評之聲,但南師的處裡方法卻是置若罔聞,這種態度,至少證明南師的修養與學識是了不起的,僅僅透過一兩本書就蓋棺定論,未免太過淺薄,存疑是鼓勵的,但即使經書典籍,亦有其糟粕之處,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只要能做到心有所悟,取精除糟,對於個人有所受益就足夠了。

  • 17 # 了一道人

    是中華文化的強大與不絕對 又調和 等優秀的人類品質。 不限制。 大家都可以說自己的話。 相比 科學就不一樣了。沒有人站出來說 我比楊振寧厲害 我比霍金厲害... 因為科學研究與發現是固定的 是限制在人類研究程序程度的。

    我認為南懷瑾老師是大師 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也不過分

  • 18 # 好空無法

    欲行其道而毒專,非正道,語論再高也就是個學生,還大家一群附癰之蟲,臭不可聞,即使聽到了都會帶來一身晦氣。腐朽難化,一個即沒有修行證道的學者也敢稱大家,當前國內大家多是附癰之蛆,可夠噁心的,那個敢跟顏子比,還儒學大家看了幾遍論語就敢開染房了,拉幫結派噁心別人,三省其心,莫過餘處,就那幾個瞎扯犢子的,一不懂齋心而念其行,二不懂篤境而善使。三不明欽善而單查其境,四不通天權而示正,五不諳空泛其身以治!一群廢物!

  • 19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孔子在”亢龍有悔”事件後對儒家的評價是:”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儒家文化中的精英。在下位:文化水評和理解能力都還在道的下面。無輔:得不到道的幫助。譯文:所有的儒家文化中的精英們的文化水平及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都還在道的下面,他們無法知道《易經》《論語》《中庸》《大學》等道家經典的核心內容,雖然儒家宣傳和弘揚道家的經典,但是,人們沒有得到道的幫助。南就是孔子說的”賢人“,即儒家文化中的精英,但是,要論理解象《中庸》之類的道家經典,其能力相差甚遠。

  • 20 # 巡號

    南老師的講座影片,錄音,對普通民眾接受佛法,瞭解佛法,起到了很大的貢獻,近代維摩詰當之無愧!普通百姓判斷一個人是好與壞很簡單,讓大多數人能接受並認可他的思想和說過的話,並對自己的認知起到了很好的幫助就功德無量,南老僅憑這點受人尊敬懷念就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沈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