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烈士暮年

    諸葛亮北伐多次失敗回來都是整兵屯田以待再戰,從未對屬下動過殺機。為什麼失了街亭而對馬謖痛下殺手呢?就此,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諸葛亮對此次失敗有三愧:

    一是愧對先帝。劉備在託孤時就警告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硬是當了耳旁風,結果被劉備不幸言中,以至喪師辱國,還差點要了自己的老命。這也使他覺悟到自己還是沒有劉備老謀深算,對他後來對找自己的繼承人缺少信心,諾大的蜀國在諸葛亮的眼中竟找不出一個人才(姜維還是魏國人)。

    二是愧對馬良。

    劉備奪取益州,馬良功不可沒。在劉備陣營,馬良與諸葛亮關係最鐵。馬良臨終希望諸葛亮好好教導老弟馬謖,諸葛亮一口答應。這是要多麼親密的關係才能做到。馬良此舉也是希望將來馬謖跟在諸葛亮身邊掙個好出身,在他死後也可替他光耀馬氏門庭,落個好結局。

    三是愧對自己。

    馬謖自師從諸葛亮,時常於諸葛座前討教,有時能獻出奇策,而且人還非常聰明,善於應變,相比他人高出一截,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也是對他寄予厚望,馬謖也是他心中繼承人的第一人選,加之馬良兄託付,一心想提拔馬謖,又怕眾人不服。恰巧馬謖請命守街亭,諸葛亮也正想送他一次進身機會,於是爽快答應了,沒想到的是張郃來得太快,搞得馬謖措手不及,這是諸葛亮沒有想到的,造成全線潰敗。作為統帥戰爭中失去先機是致命的,責任應該由主帥承擔,不應強加在下屬身上。諸葛亮殺馬謖只是推卸責任而已,事後想想也是愧疚,以致痛哭,並表示將馬謖家人當自己家人一樣奉養,全沒有對待犯人的感覺(要知道古人犯錯好多人會受到株連的)。設想一下,如果魏兵行動遲緩,晚來幾天,諸葛亮佈防完成,可能馬謖功成名就了,也就沒有姜維什麼事了。

    有此三愧,也是馬謖命犯災星,要用一己之命承擔全部責任。這就是古人常說的,“主憂臣死”啊!

  • 2 # 龍哥動物智慧悟人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在歷史上也是真正存在的。其斬馬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街亭”是當時諸葛亮,和司馬懿打仗的軍事戰略要地,街亭的得失決定著這次戰役的勝負。其實在失街亭以前,諸葛亮對馬謖還是十分欣賞的,因為那時馬謖講起軍事來,那滔滔不絕的理論還是十分正確的。是諸葛亮沒想到的是真正的將他用到現實中來可就大不一樣了。司馬懿本來又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對手。所以這次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也是一個最大的失誤。

    那麼根據題目中所說,街亭已經丟了,那何必又非要斬了馬謖呢?這就要涉及到軍法了,在古代的軍法中,丟失重要戰略之地都是要被砍頭的,何況馬謖在領命時是立下軍令狀的。不斬馬謖怎能服眾呢?特別是王平(當時王平是和馬謖一起去守街亭的。當時對於馬謖的錯誤主張,王平勸告他,他是不聽的)。

    所以不斬馬謖眾將就都得認為諸葛亮在學私情了(因為平日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十分要好)。所以斬馬謖也是為了嚴明軍紀,這是必須做的,別說是諸葛亮,就是換另了你,那也是這樣做的。馬謖不斬難服軍心,以後的軍令怎麼實施。

    所以根據這些情況,才出現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歷史。

  • 3 # 春風趣談閣

    有軍令狀在!

    馬謖太自負。試看三國原文,高中課文有之——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如此自負!諸葛用此人,何能不敗。

    為明軍紀,也為丞相大人摔鍋,冒著生命危險演繹空城計被嚇斷幾根神經的孔明,必斬馬幼常。——元帥未按馬參謀長的白紙黑字斬他全家已是法外開恩了!!

  • 4 # 夏天有雨894

    街亭已失,諸葛亮不得不撤兵,為什麼還是要揮淚斬馬謖呢?軍中無戲言,馬謖自請率兵鎮守街亭,立下軍令狀,軍令如山,諸葛亮先已告知馬謖。馬謖言出擲地有聲,願以性命擔保。丟失街亭,馬謖自知誤了軍國大計,責任重大,背縛入帳請諸葛丞相發落。為嚴明軍令學紀,穩定軍心,諸葛亮不得不忍痛揮淚斬馬謖,以震懾蜀兵三軍之心。

  • 5 # 火煮水壺84501

    馬謖乃咎由自取。

    馬謖乃古之趙括,誇誇其談,紙上談兵。一到了實地作戰便慫了。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

    一個把兵書背的滾瓜爛熟之人,卻不會活學活用,適合做個教書先生,怎能做的將軍,領兵打仗。

    斬馬謖原因:

    1,馬謖兵敗街亭,使諸葛亮兵出祁山計劃全部落空。影響到了整個戰役的成敗。並且馬是打了保票,立過軍令狀的。

    雖然之前馬豬關係較好,屬一類別動物。

    馬謖也給孔明出過謀,立過些許功勞,馬為豬的謀士 ,參軍,就是可以參加軍事謀劃戰略決策的高階師爺,相當於參謀長級別。

    所以豬被馬迷惑了,委以重任。

    但軍令狀還在案頭,墨跡未乾,不殺馬何以整肅軍紀。怎麼能帶兵服眾呢!

    所以馬必死。這是其一。

    2 .愧對劉備呀

    當年劉先帝在時,曾萬遍提過:馬謖不堪重任,言過其實。

    就是嘴頭子功夫,一到正經場合就串稀。

    豬葛亮生就的豬腦,把先帝唯一明智的囑託忘的一乾二淨。怎能對的起先帝。

    又愧又悔又恨又怒。

    不由分說,便綁了馬謖,說:你去先帝那帶個話,就說我老豬對不起他老人家,沒聽他的話,重用了你,導致兵敗街亭。

    那馬謖敗兵之將,只能低頭伏法,一縷幽魂找劉皇叔敘舊去了。

    3,嚴明軍紀,

    讓那些虛才假學的大才們,不敢妄動升官發財的念頭。

    使那些濫竽充數的假學士,假將軍,知難而退。

    就是說沒有本領的人,先摸摸項上人頭,再考慮是否能帶兵打仗。

    這樣嚴明軍紀,才使人才輩出,無能之人遠離。

    馬謖之後,再無以頭試法,亂立軍令狀的人了,可謂卓有成效

  • 6 # 順其自然159220662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騙局,找的替罪羊擔不起這個責任。個人觀點。

    1.戰後總結,功過分明。

    2.嚴肅軍紀,有過必罰。

    3.清除異己,不留後患。

    戰後總結:一招失,滿盤皆輸。責任歸馬謖,自做主張。導致戰爭失敗。(這裡的斬馬謖,倒不如說成是諸葛亮斬自己。自己失策的責任,遠遠大於馬謖的責任。算破天的諸葛亮,自己費盡心機擬定的,縝密的北伐計劃,為什麼沒算到,在魏將張郃面前如此不堪一擊,甚至於連個第二套方案,應急措施都沒有。難道浩浩蕩蕩大規模的北伐中原,是馬謖一個人在打架?假如馬謖在戰場上受傷或陣亡,又當如何!馬謖帥領幾千人,站在馬路中間擋道,張郃司馬懿是大軍,無異就是螳臂當車,堅持不了幾分鐘,王平馬謖又是二流的水平。再者諸葛亮沒有預案,不設援兵,沒有增援,沒有接應,充當炮灰的馬謖,看出這場戰鬥,只有死路一條。這樣的排兵佈陣,決非馬謖失街亭一個人的錯。在司馬懿兵臨城下之時,逼著唱出了危險至極的空城計。可以說是,一敗塗地,連個三歲娃娃也不如。馬謖是諸葛亮的愛將,出征前的戰略戰術,作戰方案,馬謖應該全全參與,而且非常清楚。一旦這種天大的失誤,無能的戰況,公諸於世,被傳出去?真是丟不起人。也罪責難逃。乾脆,責任全部推給馬謖,忍痛割愛,殺個替罪羊,滅口了事。)

    嚴肅軍紀:是斬馬謖確鑿的藉口,沒人敢在軍紀面前說三道四。談論是非!

    清除異己:是諸葛亮心中埋藏的秘密。從表面看,馬謖是功臣馬良的弟弟,論私交,沒的說。馬謖既聰明又伶俐,熟讀兵書,深得諸葛亮的喜愛。有意選其為弟子傳人。可是,辦起事來,卻犯了諸葛亮的大忌。(諸葛亮自認天下第一,決對聽不得,有異議的建議或不同意見。魏延建議,不走祁山,而攻打長安,諸葛亮決不給魏延好下場。關羽懷疑諸葛亮,關羽沒好下場。正所謂逆我者亡!這種不容人的心態,裝的嚴實,人們不容易發現。可心狠手辣,沒有任何情面。)馬謖在戰鬥中,違背諸葛亮的命令,耍小聰明,自作主張,導致街亭失守,使整場戰役以失敗而告終。在諸葛亮心中,違背意願,自作主張,決對不能容忍,此人不除,後患無窮。殺意由此產生。

    所以斬馬謖的主意,是鐵了心的要殺。一是悔恨自己,殺人滅口,二是清除異己。以絕後患!

    諸葛亮發動的是北伐中原,是大規模性質的戰役戰爭,馬謖打的是小小的阻擊戰鬥。馬謖用現代看,充其量是戰鬥中的一個師長或團長。擔不起一場大規模戰役勝敗的責任。

    蔣介石沒少槍斃戰敗的師長團長。哪個被槍斃的師長團長,能擔負了,解放戰爭失敗的責任。

    馬謖這個替罪羊,是否太免強?大家來議議!

  • 7 # 小酒論英雄

    揮淚斬馬謖,當然該殺:1:不聽先帝之言,錯失街亭,北伐失敗2:軍有軍規,立軍令狀,不可不殺3:軍中將士憤憤不平,不可不殺4:感恩先帝,錯用馬謖,有愧帝恩,不可不殺

  • 8 # 老頑童374236889

    街亭失守,馬謖難辭其咎。為嚴明軍紀,斬之未嘗不可。個人認為,死罪或免,活罪難逃。也可責打四十軍棍,饒其性命,一儆效尤,二可賣個人情,則馬謖亦無怨言矣。

  • 9 # 窗外1225

    因為諸葛亮必須要做給其他人看,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這是事實。但馬謖失了街亭也是事實,這兩個事實就決定了,馬謖必須死,如果是像趙雲這樣的先主舊臣,亦或是來自蜀地的地方豪強失了街亭可能都不會死。為什麼,因為這些人都不是打著鮮明諸葛亮一系的人,諸葛亮要想北伐成功必須妥善處理好與蜀漢政權內部的好幾股勢力,必須要向劉禪表明北伐是一心為公,而馬謖這樣一個明顯打著諸葛亮烙印的人物,如果犯了大錯而不殺,那極大的可能讓這幾股勢力懷疑諸葛亮北伐的用意。考研必勝。

  • 10 # 學文讀史

    第一,街亭之役是蜀第一次北伐極為重要的一戰,此役失敗不僅失去了街亭這個戰略要地,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軍心,令北伐戰爭功敗垂成,大大減少了蜀國生存的彈性空間,後果十分嚴重,縱觀歷史,一般情況而言,在不能失敗戰爭或戰役中失敗的指揮官不管有無指揮失誤責任皆無生存可能。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總要有人為此負責,道義責任也是責任,倘若一線指揮官無責,哪說明上峰有責,如果上峰被罰,具體責任人也根本無法逃脫處罰,而且還要重一些,更何況上峰會想盡辦法脫責並栽贓於你。二是要給白白送死的將士以及家人一個說法和安慰,所以,歷史上有賠死或陪死之說。

    第二,馬謖是諸葛亮圈子人,安排馬謖守街亭原本就是諸葛亮為馬謖纘資本掙軍功的偏心之舉,可事與願違,本想露臉的一番操作結果露出了屁股,讓諸葛亮尷尬不已,因此,為平熄心中怒火,堵住眾將悠悠之口,諸葛軍師重處自負的馬謖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馬謖的死雖咎由自取,但卻很悲愴!

  • 11 # 天青如洗

    街亭失守,導致整個北伐失敗。這麼大的過錯肯定要有人承擔。何況馬謖立了軍令狀,不殺如何服眾,如何治軍。軍隊裡面一直講究的就是軍令如山,所以必須殺。

  • 12 # 中金近麼哦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留,則軍心沒了,想一想,帶領一個這麼龐大的軍隊,如果沒有很嚴明的紀律,怎麼打仗,誰還會聽你的

  • 13 # 大千世間雜談

    揮淚斬馬謖是正確的選擇,以此教育其他將領不要犯同類錯誤,如果執法不嚴,不僅難以執行軍事命令,而且難以平衡政治關係。因為街亭的失守,整個蜀國都處於危險之中,人們都驚慌失措。諸葛亮為了安撫百姓,不得不用馬謖的頭平復民意。諸葛亮此舉意在表明,雖然馬謖很重要,但沒有人能把個人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雖然失去了街亭,但蜀國仍然可以統治四川。

    雖然馬謖的死也與諸葛亮有關,但不能簡單地說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為,人在特殊數情況下是會變得難以預料,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的主要原因是馬謖違反諸葛亮排程,不僅打亂了軍事部署,而且喪失了戰略要地。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作用,這是必須的,馬謖被斬,是必然的。

  • 14 # 使用者心快活

    軍令如山重,何況馬謖立了軍令狀。

    治軍必嚴,方能有戰力,軍紀可不是兒戲。,不履行軍令難以服眾。

    大敵當前各將都現畏色,不敢當任主帥,唯馬謖自高奮勇為帥前去禦敵,說明他對朝庭的忠誠,也說明自已相信自已的才能。

    但馬謖臨陣不以實際相結合,死用兵書教條,導至失街亭,使孔明的作戰佈署失敗,引出了揮淚斬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也是無奈之舉,他的淚不是愛才,而是忘了先帝給他的囑咐,“馬謖才過其實不可重用”流淚;也是自責用人不當落淚,當然也不得而已斬馬謖落淚。

    斬馬謖體現了孔明的用兵治軍威嚴。才、過丶不能相抵,

    斬馬謖方能服眾,

    斬馬謖以敬效尤,

    斬馬謖以振軍威,

    孔明同時意識到用人不當,自亦有錯,也自降三級。

  • 15 # 慕容鑑史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街亭作為蜀漢北伐之咽喉要道,街亭在蜀漢手中孔明可進,街亭若在曹魏手中孔明必敗。這種失敗根本來不及撤退,如若不是魏延與趙雲拼死保護全軍後撤,蜀漢可能此戰過後一蹶不振。街亭對蜀魏雙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問題來了,街亭已經丟了,馬謖可以說是蜀中的青年才俊,在蜀中出一個這樣的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既如此孔明何必除此一舉的將馬謖殺死呢?

    慕容看來孔明有兩處悔恨,因此痛斬馬良

    1、愧對先主與馬良

    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在永安託孤時曾的的確確的告訴過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馬良也曾對孔明說過:吾弟雖智謀滿腹,上陣用之還請丞相謹慎。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告誡過諸葛亮,馬謖只是一個會紙上談兵的人,如若上陣統領千軍萬馬是差些火候的。

    街亭失利後直接導致了蜀漢國力大減,這次失敗是致命的。孔明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他認為這次鎮守街亭的工作,理應由自己最信任的人去。這時他並沒有考慮到馬謖,考慮最多的是魏延。魏延曾為漢中太守,武力高強,臨危不亂,能堪大任。

    可馬謖對孔明說:我自入軍來,寸功為立。懇請丞相將鎮守街亭之職給我,來告慰吾兄在天之靈,願立軍令狀,如若街亭有失,甘願自裁。就這樣馬謖就去了,沒想到他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張頜,加上他的狂妄街亭丟失將大軍安在沒有水的南山之上可算是給了張頜一個機會。

    張頜圍而不攻,蜀軍不戰自亂,全數被殲只有少量士兵逃回了蜀軍大營,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組織人馬開始後撤,他知道現在以蜀軍的兵力與魏軍相比沒有一丁點的優勢,況且街亭現在還在魏軍的手中,咽喉之地被人掐著,孔明不退也不行。

    孔明這次用馬謖無疑辜負了先主劉備與謀臣馬良,二人先前多次告誡,孔明如若聽從街亭換魏延去守,定能大獲全勝。孔明可能也是被,出征孟獲之前詢問馬謖如何討伐,被其《攻心之策說》說服,認為其有雄才大略,以至於受騙。殺馬謖一方面是孔明痛恨自己當初沒有聽二人的話,唯恐留下馬謖禍害蜀國後世。

    2、立威

    眾所周知馬謖是孔明的關門弟子,此戰馬謖領命守街亭時,是立了軍令狀。軍令狀的作用就是避免有人為了軍功延誤戰機,如若失敗只能已死來彌補自己先前犯得過錯。馬謖的軍令狀是一定能夠鎮守住街亭的。

    現如今街亭失守,馬謖居然逃回了,他若不死孔明日後如何治軍呢?日後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領軍令狀呢?成功了就是大功一件,不成功跑回來一點事情都沒有?這樣不久之後蜀軍便毫無士氣可言,孔明說出的話自然沒有什麼威嚴。

    當時大部分大將謀臣都勸孔明不要殺馬謖,畢竟馬謖還年輕經過這樣的事情後會悔過的。那麼這次貽誤戰機的責任算到誰的頭上呢?顯然是沒有人來被這口大大的黑鍋,當時擔任馬謖的副軍長王平堅決請求孔明下令處死馬謖。

    馬謖不死蜀漢後期必亂,他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的師傅是諸葛孔明,現在他走了丞相自然由我來做,這樣志大才疏,驕橫自滿的人擔當大任能讓蜀漢成功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很可能還會提前十年滅亡,因此孔明必須要少馬謖立軍威。

    總結:馬謖少年成名,壯年生死,輔佐孔明最出色的一次就是孔明帶兵征討南蠻之時!馬謖失街亭後必須得殺,孔明如若不殺首先軍威就沒有了,當時很多人都會認為孔明這樣做是有些過分的,畢竟蜀中很難出良臣謀士,不過孔明依舊這樣做了,慕容的說法就在上方,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6 # 月貫中天

    懲惡揚善,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人不同,性相近。馬謖不死,無以統軍,軍紀不嚴,國破家亡。豈唯斬馬謖,諸葛亮亦當軍法處置,以申用人失察之重典也。

  • 17 # 勇哥書法

    諸葛亮斬馬謖實屬無奈,首先馬謖丟失了街亭,要知道街亭可是軍事要地,街亭一旦丟失,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就會全功盡棄。其次,大軍出發前馬謖曾立下了軍令狀,如果街亭失守就砍其頭顱,軍紀豈能當兒戲,不斬其頭顱也難以服眾,軍心就會動搖,還怎麼帶兵打仗。

  • 18 # 首席吐槽魚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並不見得如何傷心,為痛失一名謀士而傷心。而是覺得自己犯下的錯誤(重用馬謖)而傷心。

    馬謖有什麼本事?不過有些虛名罷了,諸葛亮也是老來昏聵,將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交給一個沒有實際作戰經驗的馬謖。犯了偏聽偏信的錯誤。

    這次錯誤使諸葛亮大受打擊,他也許自己都覺得自己算無遺策,哪成想竟犯下了如此大的過失,也是自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漸漸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而司馬懿卻漸漸成長起來。

    所以殺馬謖其實是給眾人看的,也是為自己的失策買單。畢竟馬謖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這即是安撫不同意馬謖策略的人,也是毫不留情的自打耳光。也是在軍中立威的一種手段。諸葛亮的意圖在於說明,無論是依靠誰爬起來的,只要指揮不當,打了敗仗,都是要受到懲罰的。

  • 19 # 德平不惑

    說一點不一樣的觀點(大部分觀點的本源來自摘自易中天三國紀,自己整理總結):

    一,殺馬謖,就是為了將來廢李嚴做準備。

    二,諸葛亮執政的核心內容:以攻為守,依法治國。

    三,選擇如此執政方針的目的和原因:

    1.蜀國當時有三大利益集團:益州集團(原先的本土世族);東州集團(原先劉璋勢力);荊州集團(劉備的親信人馬)。

    2.這三股勢力錯綜複雜,作為執政的荊州集團,每時每刻都要防備和平衡著另外兩個集團的利益。

    3.以攻為守,就是讓蜀國處於一種戰時的狀態,以此來達成一種團結一致,抱團生存的格局。(還有一點也是需要安撫荊州集團內部兵將思鄉懷舊之願,因為蜀國不是他們真正的家鄉,要讓他們看到一點希望)但是也不能真的大戰,因為蜀國實力太弱,人民生活很苦。萬一再出現類似夷陵之敗,荊州集團的執政地位難保。

    4.依法治國,大家一視同仁,就是要做給另外兩個集團的人看的,誰只要觸犯法律,必須嚴懲。

    四,馬謖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殺的,根本毫無活命的可能,因為相對於荊州集團的執政地位,他必須死。即便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和好友,甚至還有上萬人給他求情,也是毫無意義。他必須死,因為他不死,規矩就壞了。馬謖死前應該能理解諸葛亮的苦衷。

    五,街亭失守後,諸葛亮自降為右將軍,趙雲被貶,一切都是為了要做出榜樣。

    六,殺馬謖三年後,諸葛亮、魏延、鄭芝、姜維等人(都是荊州集團人物),聯名上書,將蜀國二號人物李嚴廢為庶民。這就是後來要結的那個果。

    七,馬謖必須死,因為他是一顆有錯的棋子。

  • 20 # 皇家秘史

    品讀歷史,以古為鑑

    街亭之戰是發生在三國時期得一場戰役,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兵祁山,而其中街亭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位置,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的作用就是阻止魏軍的援兵進入隴右,結果馬謖並沒有遵循諸葛亮得命令在路上安營紮寨,而是選擇將軍隊駐紮在南山上,導致水源被張郃切斷。從而被張郃打敗,導致北伐失敗。於是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得典故。伯淸斬馬謖伯淸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違抗軍令

    因為馬謖沒有配合諸葛亮的排程,導致街亭失守,並且馬謖等人剛跟魏軍交戰就瘋狂逃跑,使得軍心不穩,最直接得後果北伐失敗,而這一結果必須得有人承擔,那肯定要拿馬謖開刀,軍法無情,必須嚴懲。

    整頓軍紀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治軍嚴謹,而當時得蜀軍軍心並不穩定,在之前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使得蜀軍得精銳部隊損失不少,軍紀需要整頓,提升士氣。對於這麼重大得戰略失誤,違抗軍令的將領,如果只是選擇原諒, 容易造成比較大的負面影響。正好殺了馬謖以正軍紀。

    雖然馬謖有一定得才能,但是劉備曾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所以可見馬謖應該是一個有點小吹牛,但是能力一般的武將,並不是百年難遇得奇才,如果真是奇才,也不會失街亭了。街亭失守直接導致北伐計劃失敗。諸葛亮肯定要殺了馬謖。

    以上是伯淸的一點愚見,不當之處請指正,感謝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開會才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