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酷的讀書世界

    漢沒有分封諸侯嗎?同姓王,異姓王應該算吧。白馬盟約之前的異姓王,之後的同姓王,非六氏為王,天下共擊之。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們看歷史,歷史書上寫道,秦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開啟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給人一種感覺,什麼感覺?新紀元開始,從公元前221年之後,就再也不會分諸侯。

    實際上這是用一種上帝視角來看歷史。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秦朝建立,一直到漢朝建立公元前206年,中間相隔才16年。一眨眼的功夫啊。對於歷史來說,是改朝換代了。

    秦始皇建立的郡縣制在當時人眼中,並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所以才會有後世的分封。

    還有一點要指出,中央集權的建立,並不是單是秦,而是秦漢建立。秦開創,漢堅持,隨後建立。

    漢初時候,漢高祖劉邦的漢朝,更多的類似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意思。

    後來不斷的平叛,不斷的樹立中央權威,也就是白馬盟約之後,才真正意義的確定中央集權的統治。

    以上,求關注,求贊。

  • 2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原因很簡單,要麼是汲取了上一朝代的經驗教訓,要麼就是大環境如此。

    秦朝為什麼不再實行分封制?原因有很多。比如郡縣制早已確立起來。不只是在秦國,其他國家也實行了類似郡縣制的改革,因此秦朝統一以後實行郡縣制是水到渠成的。

    至於郡縣制實行的原因,又有其社會大背景,這裡就不解釋了。

    實行郡縣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汲取了周朝滅亡的教訓,從春秋到戰國,這些諸侯國都是怎麼來的?不都是周朝分封的嗎?結果是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戰亂不休。

    秦始皇是要將秦朝傳至萬世的,怎麼可能再繼續實行分封制呢?

    至於漢朝就是另一種情況,地方制度是郡國並行制。至於原因,是因為劉邦認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就是沒有實行分封,所以劉邦分封。而周朝滅亡的原因是分封的功臣太多,異姓並不維護姬家的利益,所以劉邦規定只能分封劉姓為王,若是有異姓王,天下共擊之。

    當然,最終結果是同姓分封也不靠譜,儘管不分封異姓王的制度執行的比較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世家大族為了自保,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不管在魏國蜀國還是吳國,基本上都是由世家大族掌握權力,沒寒門什麼事。魏國九品中正制的設立本意是好的,最後卻成了世家大族維護其權力的手段。司馬家能夠顛覆魏國,統一天下,也離不開這些世家的幫助和支援。

    因此,西晉建立後,可能司馬炎知道分封的壞處,知道郡縣制的好處,卻也不得不對世家大族進行分封,其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司馬家的皇權。當然最後好日子不長,很快就亂了起來。

    如果說秦始皇和劉邦是汲取了歷史教訓,那司馬炎就是迫不得已,他沒法改變世家掌權的局面,只能順著來。

    世家後來發展為門閥,一直到唐朝中期才基本消失,與晉朝的扶植也不無關係。

  • 3 # 歷史摸黑人

    這個與西晉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有關。西晉司馬加一直侍奉曹魏所以對曹魏統治階級的狀態瞭解的一清二楚。當年曹芳當皇帝,曹爽執政之時,曾有宗室之人提議向漢朝一樣分封同姓王,這樣可以相互支撐,避免曹家天下被奸人奪取。然而曹魏掌權者認為是從消滅各地諸侯一點一點,再分封下去恐又後權力被削弱的可能,況且曹丕執政時就大肆打壓兄弟皇子,實行嚴密監控。正是由於曹魏的這一政策,導致司馬家篡奪江山時曹氏被一鍋端盡,毫無還手之力。所以司馬炎吸取前朝歷史開始分封同姓王,令司馬炎沒想到的事,這一分封制度,在他死後就造成了天下大亂。

    反觀秦漢兩朝,其定製制度都是反思前朝,所以秦朝選擇了郡縣制度並未恢復周朝的封賞制度,然而就是因為這一制度,導致趙高和胡亥輕而易舉將贏氏宗族殺的乾乾淨淨,後期天下大亂,贏氏家族在無人能扛起大旗。高祖劉邦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分封同姓王,用來拱衛大漢皇權中樞,但是劉邦死後,經過幾代人的更迭之後,親情關係淡漠,開始出現分封王實力太大不聽朝廷指揮,後來在景帝之時天下大亂,武帝採用推恩令才徹底結束這一狀況。

    所以各個朝代選擇不同的制度都是經過對比和深思熟慮的,然而任何制度都有賴皇帝的英明與否,如果皇帝英明也天下大治反之則大亂!

  • 4 # 長垣商務

    為了能夠有效制衡世家大族和地方豪族的勢力,讓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執行力能夠得到強力的滲透,同時又不會違背世族權益,引起其反對,那麼運用皇權的絕對統治,分封同姓諸侯王就成為明智選擇。晉武帝司馬炎希望透過分封同族親戚,使其能夠壓制地方豪族的勢力,成為中央政府的屏障。即所謂”革魏餘弊,遵周舊典,並建宗室,以為藩翰。“

    立國後,司馬炎即分封宗室27人,各諸侯國的文武官員都由諸侯王自行挑選。除此之外,司馬炎還允許各王國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並令諸王都督各州軍事,坐鎮一方。掌管封國軍政和地方軍務的司馬諸王成為西晉王朝各軍區的司令員。在攻滅吳國後,一統全域的司馬炎開始調整軍政權力的佈局,諸多藩王進入朝廷中樞,藩王身兼地方軍政長官和樞要官員兩重身份,這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 5 # 古代人物說

    西漢同時採取封國制和郡縣制,封國的諸侯王手握實權,結果諸侯王坐大,爆發了七國之亂。司馬炎對分封制有弊端心知肚明,但他為什麼仍採取分封制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第一:曹魏的前車之鑑。

    曹魏認為西漢七國之亂的根源就是分封制度。因此,曹丕建國後嚴加防範皇室宗親,只給他們封王封侯,並沒有任何實權。不僅如此,藩王還需要頻繁更換就藩地點,這樣一來他們就更加沒有積累人望、積蓄個人力量的可能性。即便後來司馬家族專權,曹魏宗親也沒有能力和威望發起聲勢浩大的勤王之師。最終,曹魏被司馬家族取代。

    第二:個人的美好幻想。

    鑑於曹魏的失敗經歷,司馬炎認為分封制也有好處。他認為自己家人比外人更加可靠,藩王會為維護自己的地位而管理好自己的封國,忠於朝廷。即便朝廷出現佞臣,藩王可以幫助皇帝清除佞臣、肅清朝野。再退一步來說,即便發生藩王坐大、威脅帝位的情況,到頭來江山還是自己家的,而不會被外人竊取。

    第三:做賊心虛。

    司馬炎竊取了曹魏的江山,得國不正。從個人情感上講,司馬炎從內心深處害怕會失去自己從別人手中奪取的天下。因而他必然會把權力交到自己家族的手中,因而再行分封成了他的必然選擇。

    然而,司馬炎親自分封的叔叔們和子侄們開啟了西晉大亂鬥,導致晉室衰落。倘若司馬炎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 6 # 明月西西

    秦朝和東漢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為了使中國成為一個國家。

    1、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

    2、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3、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以及救災行動,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4、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晉武帝為何大肆分封?

    一、原因是鑑於曹魏因為不封宗親使得三代而亡,晉武帝為了避免這一局面重演故而封建藩王,以求拱衛中央。曹魏之所以被司馬氏輕易取代,與曹氏缺乏皇室宗親作為藩王出鎮地方有很大關聯。

    二、 因為晉武帝司馬炎一無聲望,二無政治班底,只能依靠功臣元老與宗室貴族並重的雙頭政治,這樣皇權才能穩定,但是沒有想到兒子司馬衷是個政治白痴。

  • 7 # 江南蓬蒿人

    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要搞宗王政治?認為司馬炎不該搞分封的首先應該注意一點,在整個兩晉南北朝到隋的幾百年時間裡,所有的王朝都是搞宗王政治給宗室實權的!

    如果說搞宗王政治給宗室權力是錯誤的,那幾百年間出現的各個王朝為什麼總是一次次的重蹈覆轍?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是類似的,因此他們做出了類似的選擇,哪怕明知道這種選擇有太多弊端,還是得義無反顧的去做,因為其他選擇的問題更大!

    司馬炎分封諸王給宗室實權有太多的必須如此:

    首先西晉皇族宗室掌握巨大權力,那是晉宣帝景帝文帝幾十年經營天下的既成事實。晉武帝的叔祖司馬孚,還有幾個叔父都掌握著巨大的權力,沒有這種強大力量支援,司馬家憑什麼凌駕於諸多士族豪門之上取而代之建立西晉呢?

    而在這種曹魏皇權已經衰弱,西晉皇室各個房支勢力巨大的情況下,如果晉武帝不給司馬家分封諸王給宗室實權,他們為什麼要支援司馬炎取代曹魏呢?難道大家支援司馬炎取代曹魏的目地就是放棄自己手中的巨大的勢力權力被司馬炎當豬養?往前來看,曹魏代漢時,曹操為了鞏固帝位,把地方軍權基本交給曹真曹仁曹休等等旁系手裡,自己清洗了曹植,在這種情況下上位的曹丕固然對自己兄弟曹植曹彰下手狠辣,但是有生之年,曹魏主要權力者一樣是曹真曹休等諸夏侯曹啊。

    而從曹魏滅亡的經驗總結來說,諸夏侯曹氏代表的皇族的衰弱和被清洗是其滅亡的決定性因素。在那種士族豪門如日中天的情況下,晉武帝司馬炎無力削弱打擊各路豪門,在這種情況下削弱自家皇族勢力,不是找死嗎?虛弱的皇族靠什麼駕馭各路強勢豪門呢?

    分封諸王給宗室實權的宗王政治的問題就是普通人都看的明明白白,難道有人以為晉武帝司馬炎這種從出生就是以從政作為職業培養的政治家連這也看不見?司馬炎看不見,之後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幾百年諸多皇帝都看不見這個問題?問題他們都不得不大搞宗王政治,而他們建立的王朝和帝國都在骨肉相殘中走向滅亡,這本身就說明,宗王政治有太多的不得已。

    我們回看歷史,總會覺得當事人很愚蠢;但是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看到當事人面對的複雜環境,把當時的形勢想的太簡單了。最簡單的事實就是:晉武帝司馬炎大搞宗王政治,加強皇族實力,但是司馬炎一死,西晉中央立刻先後被強大的豪門楊氏和賈氏先後把持。

    我們可以說司馬炎明知道宗室對皇權是威脅還給宗室大權是自取其亂,問題是在司馬炎大力經營強大宗王勢力存在的情況下,司馬炎死後不久,楊氏賈氏這種豪門掌握了大權都敢利令智昏做出種種專權跋扈乃至危害司馬家皇權的行為,如果西晉皇室如曹魏皇室一樣衰弱不堪,那楊氏賈氏還會對司馬家客氣嗎?大舉接管朝廷權力,甚至大舉清洗司馬家皇室,誰敢反對呢?

    當然,從理論上說,最好是把士族豪門統統削弱和清洗了,總之,那種以出身血統就能當大官,父子兄弟遍佈朝野內外的豪門根本就不應該存在。當然,最好把皇室當豬養,免得他們威脅皇權,但是,做到的嗎?

    劉邦也是類似的情況,如果沒有強大的宗王勢力存在,強大的呂氏外戚憑什麼尊重劉氏的地位呢?那些和劉邦一起打天下,深知劉邦底細的勳貴們憑什麼尊重劉氏乖乖臣服呢?難道有人真以為那些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豪傑們都認為劉邦是天命神授,大家都心甘情願的當劉邦的臣子還要繼續當劉邦兒孫的臣子?朱元璋也是類似的情況,自然不敢不封建同姓了

  • 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秦始皇對後世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建立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種制度的優勢在於從地方到中央,都掌控在了朝廷手中,有利於中央集權。

    到了漢朝,雖然沒像周朝那樣大封諸侯,也封了許多藩王出去,這些藩王對於朝廷的威脅極大,其程度如同周朝諸侯對於周天子的威脅。後來漢武帝劉徹採取“推恩令”,以推恩的名義分封藩王諸子,從藩國內部弱化其實力,才解決了這個隱患。

    周朝、漢朝的例子擺在前面,足以證明分封制不是什麼好的制度,一旦封出去,極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中央政權。最合適的其實是秦始皇推廣的郡縣制,如此才能讓朝廷從上到下掌控大權。

    那麼,西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還要大肆分封?難道他不讀史書、不吸取前朝經驗教訓嗎?

    並不是,司馬炎沒那麼傻,他的確吸取了教訓。只是他吸取的不是周、漢的教訓,而是曹魏的。

    司馬炎認為自家之所以能摘了曹家的桃子,是因為曹魏宗室諸王力量弱小,不能護衛主支嫡脈,也不能制衡像司馬家這樣的權臣。

    其實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當時的人們都是這樣想的。別看後世把司馬懿形容得多厲害,和他同一時代的人,並沒有多看得起他,都覺得是困為曹家幼主繼位,又沒有得力的輔佐之臣,才被司馬家順利取代。

    有這種認知的司馬炎,當然不會重蹈曹家的覆轍。所以登基後立刻將其祖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

    也就是說,司馬炎不但讓宗室有了封地,還讓他們名正言順的掌了兵權。在他的設想裡,有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朝中出不了可以威脅皇權的權臣,那麼皇帝在諸王的拱衛下就可穩坐龍椅了。

    不能說他想錯了,因為他死後,繼位的司馬衷雖然是個半白痴,權臣們卻只敢操縱他,不敢奪取皇位。為什麼?因為司馬家的王爺太多了。

    但司馬炎沒料到的是,藩王是把雙刃劍,固然可以制衡外敵,但當他們把兵鋒對準彼此的時候,也就造成了更大的災難。

    為了爭奪帝位,司馬衷的叔伯兄弟們紛紛作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四年,大家手中都有兵,誰也無法控制局面,各方打得精疲力竭,元氣大傷,人民飽受戰火之苦,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

    最可惡的是,司馬們不但自己打,還藉助異族的力量打擊對方,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異族來了就不想走,“五胡亂華”因此而來。這是漢人的大劫難,漢文化遭受巨大打擊,人口損失千萬以上。

    而這一切,都源於司馬炎分封宗室。如果他眼光往前一點,不只看曹魏,還看到周和漢,不做出這種決定,那麼這些慘烈的後果有可能避免。

  • 9 # 楓葉0829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漢初也是存在分封的,只不過分封的外姓諸侯一個個的都被劉邦收拾了,最後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有違此者,天下共誅之”。後期劉姓諸侯在經過八王之亂後又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才慢慢失去了以往的權勢地位。

    那麼晉武帝為什麼還要大肆分封呢?這個事情還真不是晉武帝司馬炎突然犯傻,還是有一定的原因在裡邊的。

    首先呢,司馬家為什麼能取代曹魏建立晉朝,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曹魏宗室青黃不接,沒人了,最後接任大將軍的還是曹爽這貨,結果曹爽算計司馬懿把自己算計進去了,曹魏宗室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擋司馬家了。再往前看,曹操起兵那會,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曹家和夏侯家全力的支援,看看曹家和夏侯家出了多少人才,夏侯惇,夏侯淵兄弟,曹仁,曹洪,後來的曹休,曹真。可以說正是曹氏宗族的力量支撐起了前期的曹操勢力。所以晉武帝司馬炎因此為了司馬家皇位的穩定,才會大肆分封。

    還有呢,後世還有一位大肆分封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和司馬炎一樣都是認為自己家人怎麼也比外人可靠,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像朱棣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那樣,天下是不是還是老朱家的。所以司馬炎當時大肆分封的原因也是如此,自己家人可靠,就算出一個兩個造反的,無論結果如何,天下不還是司馬家的嗎?

  • 10 # 一貳一橙

    對於司馬炎來說,分封諸王是他的一種政治手段,他並不是沒想過大肆封王后的弊端,可是在當時的局勢之下,封王是他這個時代所能採取的、用來壓制世家大族崛起的最好辦法。可以肯定的是,司馬炎是讀過《史記》、《漢書》的,對秦設郡縣制,使得皇帝成為天下權力中心,而兩漢初期分封諸侯王,導致了國家內亂這些情況瞭然於心。

    正如《晉書》記載:周代以前的朝代皆採取封王制度,“廣樹蕃屏,崇固維城”,才能延續近千年之國祚,而秦朝則收攏諸王權力,全部集中於秦始皇一人,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秦二世暴虐無道,諸王被屠殺殆盡而無還手之力,到最後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大亂,赳赳大秦不過十四年就滅亡了。

    到了漢朝建立,劉邦在剷除了戰國時期留下來的異姓王制度後,大封同姓諸侯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吸取秦朝的教訓,雖說有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可也僅此一例,反而諸侯王的存在,使得呂后無法改朝換代、王莽之後能有光武中興等好處,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地立了諸侯王的好處。而離晉朝最近的曹魏,在魏文帝曹丕害死了手握兵權的任城王曹彰後,壓制曹氏諸王的權力,將他們不斷更改封地,削弱他們在地方的影響,最盛者如陳王曹植,自曹丕繼位後一生被遷移最少四次,到司馬懿奪權之後,輕而易舉地就幹掉了楚王曹彪,將曹氏諸子全部遷居到鄴城囚禁,這就是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不立同姓諸侯王的弊端。

    在司馬炎建立晉朝後,自然也對周、秦、漢、魏四代對於諸侯王的安置方法進行了對比:周、漢封王而國祚最長,中間權臣亂國勢但還能有撥亂反正的力量存在,而秦、魏不封諸王則國祚衰敗,除非秦始皇、曹操他們能永生不死,否則不封王的弊端將會在他們身後立馬顯現出來。對於務實的司馬炎來說,他必然不會把王朝的命運放在虛無縹緲的仙丹之上,兩相其害選其輕,這就是司馬炎大封諸王的主要原因。

    和明朝一樣,晉朝的諸王同樣是為了壓制當時時代逐漸崛起乃至於影響到皇權的勢力,不同的是:明朝是以藩王壓制武將,而司馬炎立諸王是為了壓制權力日盛的世家大族

    自高平陵之變開始,司馬家就一直在清洗忠於曹魏計程車族,首當其衝的就是曹氏子孫,手握兵權的大將軍曹爽被夷三族,曹操諸子中年紀最大的楚王曹彪被迫自殺,原楚國官員基本清空,子孫貶為平民,楚國廢除。之後太原王氏、琅琊諸葛氏,以及大將毋丘儉、文欽,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等盡皆誅滅,自上而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調整”。

    可是光靠殺人是不可能收服曹魏諸臣的,所以司馬家三代採取的是剿撫並用的方針,以殘忍手段來殺雞儆猴,讓那些不敢反抗、或者說還未反抗的大臣士族們自保不暇,不能再團結在一起對付司馬氏,然後再從其中選擇較為聽話計程車族,給予高度的地位和信任,讓他們轉化為支援司馬家的基石。在公元264年,也就是滅蜀當年,司馬代魏前三年,司馬昭恢復了西周時期的五等爵位,用來封賞支援司馬家的大臣們。像琅琊王氏,王祥為雎陵侯,潁川陳氏,封陳溫(重臣陳泰之子)為陳慎子,平陽賈氏,重臣賈充為臨沂侯、魯公,潁川荀氏,荀勖為安陽子、荀顗(荀彧之子)為臨淮公,太原王氏,王沈為博陵侯,河東裴氏,裴秀為濟川侯等等,封爵共六百多人。

    魏鹹熙初,釐革憲司。是荀顗定禮儀,賈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議五等之爵,自騎督已上六百餘人皆封。於是秀為濟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戶,以高苑縣濟川墟為侯國。

    司馬家對士族的收買可謂豪爽,僅裴秀一人就有一千四百戶,要知道曹魏時期的官員,最高者的宣威侯張繡,也不過才有編制不滿的兩千戶。靠著這大棒加胡蘿蔔的手段,司馬家逐步收服了曹魏士族,為之後的改朝換代定下了基礎。

    到了司馬炎建立晉朝後,這些世家大族就已經成為了一股股新興的勢力,彼此爭寵、黨同伐異,而司馬炎對他們也很寬容,畢竟司馬晉離開了他們也建立不起來,不但允許他們斂財佔田、在地方為非作歹,司馬炎基本不聞不問,等到事態嚴重了再找個替死鬼就可以了。王石鬥富就是司馬炎縱容士族的典型例子。上層官員的驕奢淫逸,受苦受難的自然就是下層百姓,在士族們的互相攀比、互相兼併下,還沒享受到所謂太康之治的窮苦百姓逐漸淪為流民,就像東漢末年的流民一樣,他們大規模地湧入關中地區,和當地的羌、氐部落進行了一次次融合,為了避免朝廷派人來捉拿,流民借羌氐的力量組成防備營,公開和朝廷對抗。五胡十六國時期最先舉旗建立政權的,就是關中地區的巴氐族首領李特。

    可是世家大族的權力日益膨脹,也引起了司馬炎的忌憚,但是士族的勢力自爺爺司馬懿時期就興起了,到了西晉建立時已經是根深蒂固,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他鏟光,所以司馬炎找了一個自以為穩妥的辦法:分封諸侯王,賜予兵權,以軍隊壓制各自國內計程車族勢力。

    司馬炎雖然大封諸王,可也不像漢初分封的那樣給權過重,這是他總結經驗教訓後的政治智慧,但由於分封太多,分封太散,也導致了最後萬劫不復的地步

    在滅蜀之後,司馬炎一口氣就分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在其封國內設定軍隊,大國民兩萬戶,士兵五千、中國民一萬戶,軍隊三千,小國民五千戶,軍隊一千五百,仿造漢初制度,將封國內的賦稅、百姓、任命官員權力全部交於諸侯王管理,由中央派刺史管理封國民事。司馬炎這種做法在西晉初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雖說封國過多,可他們所能掌握的最多軍隊不過五千,其主要作用是用來平定封國內的起義和監視士族,封國之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諸侯王雖然管軍事和賦稅,可他們不管民事,也就是對國內的建設工程他們是無法插手的,城建、水利、農業這些都由朝廷派來的刺史負責,可以很好限制諸侯王的威望,將其處在刺史的監督之下,這一點也被後來的大明借鑑了;像趙王司馬倫、汝陰王司馬駿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擔任過都督的職權,這讓他們可以在戰場上有較好的歷練,司馬駿對抗鮮卑入侵、司馬倫鎮守關中等,以免日後真有什麼動亂的話,諸王成了睜眼瞎子,啥事都不會,這點後來的明朝就不如了。

    此外司馬炎大封諸王,也有互相鉗制的作用,因為諸王基本都和自己封國內計程車族姻婭相聯,互為表裡,時間一長很可能陷入春秋戰國這樣的分裂局面,所以諸王分封過散,軍隊較少,可以很好地讓各國互相鉗制、互相監督,日後就算真的有某個王爺有了坐龍椅的心思,恐怕沒走到半路就得給其他諸侯王給滅了。

    不過司馬炎的本意是好的,可他卻忽略了一件事:過度分散諸侯王的權力,這就已經類似於秦朝、曹魏郡縣制了,當皇帝有能時,諸侯王可以被很好地壓制住,可到了君主無能之時,這些諸侯王就會變成一把把利刃,直捅朝廷腹心

    晉惠帝司馬衷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白痴皇帝”,本來是無緣帝位的,可是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早死,司馬炎雖然有二十多個兒子,可司馬衷是皇后楊氏所生,在司馬軌死後他就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了,歷代廢長立幼之教訓可謂是歷歷在目,司馬懿也不敢隨便更改,何況此時的晉朝天下也算是穩定,司馬炎晚年怠政,早已給國內外的虛假資訊給矇住了:

    晉朝一統天下,內部吳蜀平定,外部鮮卑被打趴下了,國家賦稅增加,有“太康之治”之稱,士族和諸侯王成為了兩根擎天之柱,共同維護著晉朝江山,可對其內部的暗流湧動卻毫不在意,甚至於放任自由;司馬炎在滅吳後也開始奢靡起來,僅從東吳末主孫皓那裡收編來的就有數千嬪妃,人說“後宮佳麗三千”,司馬炎是“後宮佳麗三萬”,為了能夠雨露均霑,司馬炎別出心裁發明了“羊車望幸”,他那二十多個兒子就是最好的見證了;司馬炎只看到表面,沒看到細節:吳蜀雖亡,可士族們的頻繁斂財早已激起了民憤,只是因為力量不足而暫時無法起事,外部少數民族被打敗後,一部分外逃,可也有一部分內遷,和當地百姓結合起來,自成一體,諸侯王們軍隊雖少,但掌握著實際重權,成為了尾大不掉的大患;在泡沫經濟的欺騙以及沒空管理政事的情況下,司馬炎執意地認為只要自己的兒子不是真白痴,有正常人的智力,按照在自己設立的執行規則執政的話,晉朝肯定就能迎來遠超兩漢的盛世。

    當然司馬衷也不是個真白痴,要不然的話他是瞞不過玩了一輩子鷹的司馬炎,按照《晉書》的記載來看,司馬衷並不是一個痴呆小兒,最多算是個沒有執政本事的庸君和耳根子軟、怕老婆的妻管嚴而已,所以司馬炎也沒有進行廢長立幼之事,而是照舊把司馬衷扶上了帝位,由外戚楊駿(司馬衷外祖父)和汝南王司馬亮一起輔政。

    司馬炎去世後,外戚干政,把宗室勢力排擠出朝廷,緊接著外戚和後黨又發生了劇烈的爭鬥,皇后賈南風(賈充之女)聯合楚王司馬瑋發動了政變,殺了楊駿,盡滅楊家,以宗室司馬亮和士族衛瓘輔政,結果賈南風為了獨攬大權,再次聯合楚王司馬瑋殺害司馬亮和衛瓘,賈南風再殺司馬瑋,任用賈氏一族,權勢滔天。最後在賈南風謀殺了司馬衷長子、德才兼備的司馬遹之後,終於引起了宗室和士族的不滿,八王之亂就這樣開始了。

  • 11 # 好奇觀古今

    你要看晉國怎麼來的

    司馬氏的崛起是本身在已經由九品中正制並立門閥權威的後期,開始透過建立與部分門閥的聯盟,來打擊親魏帝的勢力,包括文官系統,武將,以及地方。最直接的就是平定“淮南三叛”,毋丘儉,文欽,諸葛誕的三次地方反叛,實際上反而讓司馬氏消除了魏宗室殘存的地方聯盟,並且直接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

    而文官系統一直也在內鬥,很早就形成了朋黨之爭

    地方上又不穩定,比如太康八年的李豐反叛。這裡面除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以外,還有地方低階士族與高階士族的矛盾。宗室中晉武帝一脈和其他宗室的衝突。在結構平衡方面,試圖透過宗室和功臣集團掌握兵權和文官系統的平衡。

    得國不正,晉國的建立本身就是士官門閥共同建立的,宗室贏弱。士官門閥不敢惹。晉武帝反而陷入了一種很糾結的狀況一方面宗室中晉武帝一脈和其他宗室的衝突。在結構平衡方面,試圖透過宗室和功臣集團掌握兵權和文官系統的平衡。

    結果他想了一個辦法,一方面加大官僚系統開放。讓更多的小士族地方豪族進入。一方面把宗室分封,但封地都不大。一方面打壓大士族,一方面抬宗室。本來吧,這樣也能維持國家運作,關鍵後面兩位帝王一頓騷操作。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可以稱得上費盡心機。其中有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就是取消分封制。秦漢統治者認識到,只有取消分封制,才能真正加強皇權,避免國家動亂。而且,秦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可以說費盡心機,付出了血的代價。然而,晉朝建立以後,卻一下破壞了這個傳統,把秦漢付出血的代價取消的分封制的規矩,又重新執行起來,分封了不少藩王。而這個分封,立刻讓他們遭受了慘重的代價,發生了“八王之亂”。最終西晉王朝也因為這個“八王之亂”毀滅了。同時,中國從此進入了數百年的亂世。

    (八王之亂)

    那麼,明明秦漢付出了血的代價,才取消的藩王分封制,為什麼西晉卻要恢復起來呢?

    說秦漢付出了血的代價,才取消了藩王分封制,這個話一點兒也不誇張。

    秦朝建國後,完全不實施分封制。無論是秦始皇的兒子們,還是弟弟們,或者是任何一個宗室成員,都沒有一個獲得分封。以至於秦始皇的兒子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後世都不是太清楚。

    秦始皇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看到了周朝由於採用分封的辦法,分封宗室成員和功臣,造成數百年的春秋戰國動亂和分裂。他不願意自己的國家重蹈這樣覆轍,所以才一律取消。

    但是,秦始皇的這種“急變”的做法,卻引得天下人不滿,同時也極大地削弱了宗室的力量。以至於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時候,天下一呼百應。而秦朝只能依靠章邯一支軍隊發揮一點作用。王離從邊關帶回來的那些強大的邊防軍,都沒有認真幫秦朝平亂。後來當章邯也不願意幫秦朝皇室的時候,秦朝就完全土崩瓦解了。

    (章邯劇照)

    項羽在認為他已經打下天下以後,順應當時的功臣們希望分封的思潮,重新按照周朝初年的辦法,進行了分封。但是,還沒等項羽喘口氣,諸侯們就已經造反了。

    後來劉邦在打下天下以後,認識到這個分封的危害,確實是巨大的,遠遠大於分封能起到的效果。所以他開始削弱。

    劉邦也明白,採用秦始皇的“急變”的辦法,顯然是不行的。所以他採用了“漸變”。在他的時代,透過自己的努力,取消了異姓獲得封王的資格,藩王只能封給同姓的宗室。但是取得這個成果,劉邦所付出的代價依然是慘重的。因為誰也不可信,他不得不親自帶隊與異姓諸侯們作戰。而最終他也被英布射了一箭,自己受重傷而去世。

    漢景帝上臺後,實施削藩的第二個步驟,開始向同姓藩王們動手。不過他很快就引發了“七國之亂”。經過新的一輪流血事件以後,雖然把“七國之亂”給撲滅下去了。但是,從漢景帝誅殺晁錯那一刻起,就宣告漢景帝削除同姓藩王的行動失敗。

    (漢武帝畫像)

    漢武帝上臺以後,作為雄才大略,一心想加強中央集權的他,當然不可能坐等藩王勢力變大。所以他當然接過他爹未完成的削藩事業,繼續戰鬥。他採用了兩條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尋找藩王們的錯誤,打擊他們,削藩除國。二是採用推恩令,把藩王們的土地進行再一次分配,分給他們的子孫們,從而把藩王們的權力減小。可以說,雖然漢武帝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藩王制度,但是,他的這個做法,是另一種性質的限制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後來西漢滅亡,劉秀透過南征北戰,建立了東漢。新的王朝建立,自然又會遇到分封的問題。畢竟江山是大家打下來的,如果像秦始皇那樣,一個也不封,大家也不滿。但如果分封,經過劉邦到劉啟到劉徹的努力,就將毀於一旦。好在於劉秀極為聰明,他明白不能不分封,也不能破壞先輩削藩的成果,於是分封了上百個各種爵位,但沒有一個封王。他這樣做,既安撫了功臣們,又延續了漢武帝的做法。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的。

    (司馬炎稱帝)

    後來,經過三國,到了司馬炎登基當皇帝的時候,他為什麼不學習劉秀,而是要完全放鬆警惕,大肆封王呢?

    我認為,這既是因為司馬炎的認識能力有限,政治敏感性不高,同時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結果。為什麼說迫不得已呢?

    因為整個司馬家族在替代曹魏家族的過程中,是一步步擴大司馬家族的權力,削弱曹魏家族權力走過來的。最先是司馬懿,司馬懿對他的兒子們及兄弟們進行大肆分封。接著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他們也對自己的兒子及兄弟們進行大肆分封。然後才是司馬炎,他自然也要對自己的兒子們及兄弟們進行大肆分封。因為只要大肆分封,才能放大自己的權力,一步步取代曹魏集團。

    等到司馬炎當了皇帝后,形勢已經不可逆轉,他也只能那樣了。

    不過,司馬炎的錯誤,在於他沒有進行補救。他後期一味地尋歡作樂,同時對選擇接班人還非常潦草,因此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晉書》等)

  • 13 # 南方鵬

    這三個朝代採取的制度各異,都圍繞一個核心內容:維護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呂思勉先生從秦始皇不封子弟為王而行郡縣制,以為有公天下之心,事實是郡縣制是更高度的集權,連至親也不願意讓他們分享天下權力了。晉朝直接分封,接近周制分封,最後弄出八王之亂,華夏離亂幾百年。漢朝則介於兩者之者,既有分封也有郡縣,都是時勢使然,不能被表面迷惑。

    秦並六國,天下初定,對於如何治理有過一番激烈討論,主要集中在二個焦點,分封或郡縣制。親承周朝分封崩析之果的秦始皇,在李斯的支援下,果斷不封子弟為王出鎮各地,用了郡縣制,全國初分三十六郡,後擴大到四十六,朝廷以三公為首,全國土地變周朝的王有為國有。自上而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這可能與秦國長期集全國之力與東方六國對抗有關,習慣政出一門,好處是能集中力量做大事,壞處是如果遇到昏君,上庸下愚,死路一條。秦的速亡,固然有很多原因,與沒有實行分封,各地無得力親王鎮守,以致分崩離析,是大有關係的。

    秦急於推行郡縣制以求上下一統無礙,秦法嚴苛而六國貴族作亂於其間,終於二世而亡。作為秦末義軍之一的劉邦,與戰友們親見秦朝滅亡,吸取了一些教訓,在張良蕭何等的協助下,實行郡國並行制。這與楚漢之爭形成新的軍頭,和六國原貴族尾大不掉有關,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就致力於收權,逐步把異姓王轉換成同姓王,以分封諸王守邊,共衛漢朝天下,雖然幾代皇帝都受到諸王的影響,畢竟初衷達到了,到漢武實行推恩令,一舉解除地方勢力。中央集權空前膨脹。權力高度集中,方便皇帝辦大事,做大事,漢朝的疆域大大擴張,北敵匈奴也受到重創。但皇帝權力無制,終於搞到民不聊生,有亡秦之跡。

    統一三國的西晉司馬家,原是世家望族起家,司馬家逐步走上前臺,既有曹丕為了篡位,而推行九品中正制與世家大族分權有關,也與三國並立形勢有關。既然利用集體勢力取得寶座,司馬炎自然會防備後車覆轍,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又認為曹魏天下如此容易得手,是曹丕防範親人過度,寧與外賊不與至親,以致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一步步走來,竟沒有碰到像樣的阻力。基於這些原因,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共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分封固然能拱衛皇權,同時也能擾亂皇權,這從漢朝初就可以看出,很不幸,晉朝先嚐到擾亂的後果。加上異族雄起,地方兵忙於內戰,種種矛盾爆發,遂成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分裂大亂局面。

  • 14 # 方圓論壇

    很多時候,歷史的發展並不一定是進步,也可能是倒退。按照秦朝、漢朝和西晉的政治制度來看,按理說是越往後發展,政治制度會愈加的完善成熟。但事實卻偏偏相反。秦朝、漢朝、西晉三朝中,其中秦朝的政治制度是最完善最先進的。漢朝實際上相對於秦朝確實在政治制度上出現了倒退。西晉更不用說了,差一點兒一步退回到起點。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但漢朝和西晉顯然是想的太多了,而且也想偏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秦朝開始研究是否設立郡制,當時不少大臣都主張繼續執行周朝的分封制,但李斯認為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周制訂的這個政策已經證明是一個政治災難。周王室的親戚一旦取得了他們的土地,立刻互相疏遠和進行戰爭,而天子則無力阻止他們,所以結論是“置諸侯不便”。所以李斯建議採取郡縣制。而秦始皇也認為國家一統就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有力於中央直接管轄地方,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完整有著積極的作用。這裡要說明一點,郡縣制並非秦朝首創。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而郡制起源於秦國。經過數代法家大才的改革,才形成了秦始皇時期的郡縣制。

    劉邦擊敗項羽取代秦朝建立漢朝後,他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郡縣制。但同時劉邦也儲存了分封制度。首先,劉邦之所以可以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就是靠了其他諸侯王的幫助,所以劉邦離不開那些異姓諸侯王,自然也就不可能取消分封。否則劉邦就根本沒有擊敗項羽的可能。最多劉邦也就是在擊敗項羽後,開始用劉氏子弟來取代那些異姓王而已。但從本質上來看,分封制已經存在了。

    另一方面,劉邦之所以在剷除異姓王之後,卻並沒有廢除分封制的原因就是,劉邦從秦朝滅亡的事情自我瞭解的是,秦朝就是因為沒有總是藩王的保護才落的一個滅亡的下場。所以劉邦認為只要分封宗室就可以使得漢朝長治久安。因為宗室和中央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他也只是看到了利,而沒有看到弊端。漢朝在滅亡之際宗室並沒有起到什麼支援作用,反而還推波助瀾的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同樣也是一個安全感繼位薄弱的皇帝。東漢滅亡後,在歷經了三國這個動亂時期後,司馬炎深感士族的危險。所以司馬炎鑑於曹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終致滅亡之教訓這才大肆分封皇族為藩王,以對抗士族。但西晉的建立就是和門閥士族合作的結果,司馬家族本身也是世家大族之一。所以司馬炎的分封手段並沒有使西晉逃脫滅亡的悲劇。反而正是因為司馬炎的大肆分封宗族導致了之後的八王之亂,又由於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極度衰弱,最終導致異族入侵,西晉滅亡。

  • 15 # 狼君歷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在我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廢分封,行郡縣,推動了歷史向前邁出了重大的一步。但是分封制並沒有因此滅亡,在之後的歷朝歷代,又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分封,分別是漢初分封、西晉分封和明初分封。

    西晉與西漢,二者在建國之初,都根據自身實際的考量,又重新啟用分封制,不過二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西漢初年的分封,在歷經幾位皇帝的改革,到最後基本名存實亡,分封制成了鞏固政權的手段。而西晉卻沒有這個手段,最終亡於分封制。

    漢初郡國並行制下的中央集權

    劉邦建立漢朝後,在漢朝初年,並沒有完全沿用秦朝的郡縣制,而是將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發展出了郡國並行制。經過整個漢初的發展和歷任皇帝的統治,最終才消除諸侯國影響,實現郡縣制。

    ①高祖分封定天下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獲勝後,逐漸獲得了全國的統治權,此時打仗已經變為次要的事情,治國安邦已經成為重中之重。那麼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們就要好好安置,否則將又是一場生靈塗炭的戰亂。

    為了安撫功臣,劉邦兌現了當年一起打江山的承諾,裂土封侯,不過劉邦一直視這群異姓王為威脅,用了幾年時間將異姓王全部剷除。但劉邦本身並不認為分封有壞處,反而認為秦之所以速亡,就是因為沒有分封天下,所以劉邦又大封同姓王。這一舉措在漢初,的確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秦始皇)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無骨肉本根之輔,外無尺土藩翼之衛陳吳奮起白梃,劉項隨而弊之。——班固《漢書》

    ②文景奪封地,瘦諸侯

    文景二帝統治時期,是漢朝分封制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透過前期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恢復,各諸侯王實力膨脹,威脅中央。文景二帝果斷採取措施,穩住了局面。

    期間爆發的七國之亂,與西晉爆發的八王之亂相近,不過景帝很快將之平定。並積極推行削藩政策,將實力過強的諸侯王削弱,尤其是縮小了各諸侯國的封地,基本上把諸侯國變成了郡縣,成為了只聽命於中央地方政權。

    由於文景二帝的努力,到了漢武帝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已經成為只能聽命於中央的地方政權,漢武帝得以進一步削弱諸侯,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漢武帝因此釋出“推恩令”,近一步弱化諸侯國。

    (漢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書》

    此後,漢朝的諸侯國已經沒有任何可以禍亂中央的實力,變成了與郡縣無異的地方政權。而且大部分諸侯國是直接被削,連存在的權利都沒有了。經過漢初的發展,分封制完成了其政權過渡的使命,漢朝開始全面走向郡縣制。

    西晉再啟分封制的原因

    西晉與西漢兩個朝代的建立,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結束了天下紛爭的局面,建立起了新的王朝。所以西晉在重啟分封上與西漢劉邦分封有很大的共同之處,只不過西晉後繼的皇帝,顯然沒有西漢後繼的皇帝有能力,最後亡於分封。

    ①大業所需,不得不封

    西晉開國,是取曹魏以代之,雖然在當時司馬氏幾乎剷除了曹氏在朝中的勢力。但曹氏乃前朝皇族,在朝中和門閥望族中的影響力依舊很大。而且南方依舊由吳國未滅, 對新生的西晉政權也是十足的威脅。

    為了打擊曹魏的殘餘勢力,拉攏貴族勢力一統天下,司馬氏不得不分封異姓王,以拜侯封相為利誘,拉攏群臣鞏固大業。西晉政權在前期,大封異姓諸侯。

    以鄭衝為太傅,封壽光公;何曾為太尉,封朗陵公;陳騫為車騎將軍,封高平郡公;王沈為驃騎將軍,封博陵公……

    ②吸取“曹魏禁錮諸王,帝室孤立而滅”的教訓

    在這一點上,西晉選擇分封制的原因和西漢選擇分封制的原因大體相同,都是吸取了前朝不封王,導致國家面臨危機時,沒有可以援助的力量,從而在外力的進攻下迅速亡國。

    晉武帝認為,曹魏之所以拱手讓出政權,是因為沒有藩國的庇護,王室貴族都在國都,當晉室奪權時,曹氏無力抵抗。出於這一點分析的站位沒有錯,但是晉武帝只看到了分封對政權鞏固的作用,沒有看到分封對於政權穩定的威脅。

    西晉的建立,經歷了又一個群雄紛爭、大分裂大動亂的時代,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西晉的統治階層就因此反思當前的社會制度,也就將目光移向了曾經延續數百年不變的西周盛世,希望從中找打治世良方,而結合前朝的滅亡來看,這個治世良方就是裂土封侯,恢復禮制。

    恢復西周的禮制,晉武帝本身還有自己特殊的考量,那就是其繼承者晉惠帝的特殊性。漢惠帝本身不能作為合格的接任者,需要王侯大臣的輔助。恢復禮制,裂土封侯,也就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晉氏皇族的權力。

    西晉分封的缺陷

    ①矯枉過正

    晉武帝在分析前朝曹魏的速亡與西周治世的問題,過於片面的分析問題,只看到了造成了問題的一方面原因,沒有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對於分封制與郡縣制,矯枉過正,完全忽視了分封制的潛在危險。

    對於西周的分封制,晉武帝忽略了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思想基礎上和井田制的經濟基礎之上,但是這兩種制度在春秋戰國以後就已經蕩然無存了,經過秦漢三國數百年的發展,社會早已經失去了分封制生存的基礎。

    ②權力下放,與後君無能

    西漢雖然在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以同姓藩王作為鞏固統治的手段,但是後繼之君對待諸侯的態度上,都是削藩削權,廢諸侯,行郡縣,將諸侯王的封地和權力逐步收回,逐漸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西晉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對待各地諸侯問題,不僅允許其在封地內收斂賦稅,中央還會下發財款以補貼,更允許諸侯屯徵私兵,在諸侯擴充領地時也不加以限制。導致諸侯國勢力膨脹,加之後繼之君晉惠帝的無能,勢必造成分封制下的全國動亂與分裂。

    結語

    漢朝並不是沒有分封,反而是第一個恢復分封的封建王朝,但是西漢在後期的改革中,逐漸消除分封制帶來的負面影響。反觀西晉的分封,晉武帝在位時,尚能穩住局面,但後繼之君的無能,讓西晉無法複製西漢在郡縣並行上的成功,最終在分封制下土崩瓦解。

  • 16 # 靈石蘊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前幾年有則故事,說是鎮子上開了兩家浴室,早先生意都蠻好,後來也都出了故障。啥故障呢,就是有些老人喜歡泡澡,一泡能泡一天,如此以來,很是影響生意。直接趕人走吧,肯定不行,這兩家開浴室的各自想主意

    第一家想到了加冷水,第二家想到了加熱水

    趕人走效果都一樣,可加冷水的那家浴室時候不長,關門大吉了,而家熱水的那一家呢,則是生意越來越興隆

    老人們心中都有一杆秤,他們逢人就說加冷水的那家不是玩意,大冬天的給浴池加冷水,想害人吶。加熱水的那家好啊,孝順老人,生怕我們凍著,就是熱水太燙了,不能久泡

    和加冷水加熱水一樣,西晉武帝大肆分封也是無奈之舉

    在晉朝還沒代魏的時候,這魏國是武帝父親司馬昭做主。為了奪取魏國基業,司馬昭下令,建立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每一等級都有相應封國和食邑,地方從40裡到75裡不等

    這一下子,魏國自騎督以上,分封了600多人,如此,“天下”歸心,晉代魏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後來司馬炎以晉代魏發現大事不好,這六百餘封地,在魏國時是助力,但在晉國就是毒瘤了,誰願意裂自家土地呢?

    可是,也不能下令收回,這樣不就成了卸磨殺驢嘛,到時候誰殺誰還不一定呢。沒辦法的情況下,司馬炎開始大肆分封親族,以親族封地對抗異姓封,他下令

    諸侯王以郡為國,邑兩萬為大國,邑萬戶為次國,邑五千戶為小國,每個國度按照大小不能,設定1500到5000兵馬

    很顯然,司馬炎如此分封,很大程度上是給他父親擦屁股

  • 17 # 小北最光陰

    題主,你這個問題的第二句話就錯了,漢分封諸侯了,如圖:

    這上面都是西漢時期的封國,要不然西漢時期哪來的七王之亂以及削藩?西漢在削藩之後,也只是削弱了這些藩國的勢力而已,並沒有完全免去這些藩國!

    甚至是知道東漢末年的時候,漢朝還是有封王的如圖:

    這是東漢北海王一系的部分封王。

    漢朝以及以後的王朝都是實行的分封和郡縣並舉制度,這個可以參考,明朝時期,朱棣就是以燕王的身份來造反的!

    實際上真正履行郡縣制到底,完全沒有封王的只有秦朝一朝而已!

    然後秦朝就二世而亡了!

    否則的話,那些叛軍肯定不會那麼快的彼岸蔓延到了整個關東之地,讓大秦陷入了天下皆反的困境之中!

    可能有人要說了,大秦有官員秦吏鎮守天下!

    可是你要知道,那些官員和秦吏只是打工仔而已,他們可不會為了大秦而出死力,甚至是為了避免被老闆發現自己的過錯,他們還會遮掩自己的過錯!

    這也是叛軍能夠快速成長,沒有讓大秦及時反映過來的原因之一!

    再者,若是秦朝有重鎮封王在外的話,趙高和李斯兩人絕不敢做的那麼過分,直接把胡亥給當成傻子耍了!

    這是為啥,不就是因為秦朝沒有封王,有分量的公子要麼是死了,要麼都被他們掌握住了生死,只要控制住了胡亥,彼岸沒人能夠反對他們麼?

    這個時候那些大秦的忠臣猛將何在?

    不也都趴在一邊不敢語言了麼!

    皇族至高無上,只有皇族自己,才是自己人!

    不能因為一些諸侯王作亂,就否定了分封和郡縣並舉的制度!

    1.皇族和世家,即是盟友也是敵人,皇族需要封王來制衡他們!永遠不要高估世家的上限,也不要低估了他們的下限!

    2.古時候科技不發達,訊息傳播速度慢,皇族需要在重鎮封王來宣揚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在緊要之事做出一些必要的決定!

  • 18 # 歷史飛凡觀

    西晉之所以國祚較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司馬家的諸王掌握的權力太大,而造成這一切禍根的就是司馬炎,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三國亂世,以“太康之治”聞名,而且秦朝時就廢除了周朝的分封制,為何司馬炎還會大肆分封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天下大勢,正是因為秦朝不分封,所以造成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境況;漢朝在西漢時期是有分封的,但是是“郡國並行制”確實是妨礙社會進步的,所以劉邦先是廢除了異姓王,只封劉氏子弟為王,漢景帝時謀略“削藩”結果引發了“七國之亂”,所以漢武帝時不得不採取“推恩令”這天下第一陽謀將藩王的危害降低。

    但是藩王的衰敗卻又給了地方世家的崛起造成了良機,士族成為了地方上的無冕之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弘農楊氏、汝南袁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等大族,他們在當地被稱為郡望,而司馬氏也是當地望族之一。

    司馬懿的老爹司馬防,曾經是曹操的頂頭上司,所以曹操對司馬家也算比較關照,司馬懿兄弟八人,皆以達為名,如司馬懿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司馬仲達,到了司馬炎這一代,堂兄弟有幾十人之多。

    其實曹操上位之後也提拔了許多曹家和夏侯家的子弟,比如著名的曹營八虎騎,但是因為曹丕與兄弟們在競爭魏王之後關係不太好,所以曹氏子弟在魏國後期並不得勢,除了輔政的大將軍曹爽,可惜曹爽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在高平陵事件中司馬家徵得了其餘世家的同意,開始正式操縱魏國朝政。

    有鑑於此,司馬炎認為應該加大家族掌控的力量,於是大封司馬氏子弟為王駐守各地,本來司馬炎這麼安排也沒大錯,卻偏偏他兒子是個傻子,就是史書記載的“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而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則是一個陰險自私的女人,她殺死了司馬炎為兒子指定的繼承人,結果引發了司馬家眾人對皇位的爭奪,最後殺紅了眼的他們竟然向異族借兵,坑死自己不說還給中原帶來了396年的分裂和連年兵災的浩劫。

  • 19 # 邵陽睿哥

    在周王朝的時候,實行的是分封制度,周王把天下的土地都分給了自己的兄弟,每一位兄弟都掌管著不同的土地,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和睦相處的,但是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有一些諸侯的勢力變得漸漸的強大,他們慢慢地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最後那一些諸侯都謀反了,所以周朝就滅亡了。

    經過了前車之鑑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他就採取了中央集權的制度,把皇帝的權利放在最高的位置,其他人的權利都沒有,皇帝的權利那麼大,並且也不會再出現西周時期諸侯謀反的事情了。但是讓很多人感到不理解的就是,西晉武帝為什麼要大肆分封呢?

    但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也並不是沒有壞處的,由於秦始皇把所有的權利都握在自己的手中,當中央遭受到其他地方的侵犯時,秦始皇的部下也不能夠為自己分擔壓力,當秦始皇去世之後,那麼國家勢必會發生一場大混亂,所以太過於集權的制度也並不是好的。

    因為東漢還有曹魏滅亡的原因,都是因為地方用兵自大,漢武帝時期的時候推行了推恩令,劉邦則是採取了郡國並行制度,但是他們這種行為卻是造成了軍閥割據的混亂,所以晉武帝覺得還是把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戚比較好。

    於是晉武帝就把自己國家的土地分封給了自己的親屬,每一位親屬都有自己管理的一塊土地,他們只需要把自己名下的一些土地給管理好就可以了,自己就不用花那麼多的精力管理國家的每一片土地,有一個被封的親屬可以各司其職,這樣也更便於自己的管理,這就是為什麼晉武帝大肆封地的原因了。

  • 20 # 天晴愛睡覺

    政治制度是不斷完善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秦始皇不封諸侯,不早立太子,結果秦始皇剛死就國家大亂!

    劉邦建漢,登基就立了太子,分封諸侯王;後來又掃滅異性諸侯,分封同姓諸侯王!

    皇帝不能一個人管理全天下,所以他必須把權力分給其他人。

    那麼,軍功貴族,宦官,世家大族,外戚,同姓諸侯王,你必須從中選兩個保持平衡;還得保證自己的權力能收得回;

    司馬家族是直接篡奪曹魏的江山,不是白手起家,沒有軍功貴族!

    宦官干政導致東漢末年的戰亂,殷鑑不遠,司馬炎也不敢任用太監。

    外戚干政是禍害,司馬炎十分防備;

    司馬家就是靠氏族領袖的身份奪得權力的,世家大族早已經成勢,

    他現在就必須也只能用諸侯王來稀釋世家大族的權力,來保持政治平衡,來保證政權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晉王羲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為啥不能超越王羲之?求資深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