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我談焦點

    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元朝的開國皇帝,我們熟知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嫡孫,一個譭譽參半,但和隋煬帝楊廣一樣讓歷史抹殺了些許功績,並且有一些醜化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果在現在,他可能還算一個發明家,“北京涮羊肉”出自於此君之口,還有與我們當今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卻是萬萬不能的鈔票”也是來自於此君之手。我們來分析分析他究竟是怎樣一個帝王統治者,又是怎樣的評價。

    1、他在位時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手段,恢復佔領區戰後正常的統治秩序,一改遊牧民族策馬軍事、下馬生產的慣性方式,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重要舉措,使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並且奠定了國家疆域的龐大規模,發展了各民族之間隔絕閉塞的文化、經濟、意識的交流,但弊病的是由於他自身性格的保守和短見等消極因素還是保留了相當一部分遊牧民族舊行體制,使政策改革未能善始善終,從而嚴重束縛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序進發展,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直接導致了元朝這個龐大帝國的快速衰退,這也是其為什麼讓後世詬病的原因之一。

    2、忽必烈很注意選用人才,並且不拘泥於民族、尊卑之分,任用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化並倡導漢化管理,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行政官吏,建立了一些至今沿用的政治制度,在所轄各地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我國行政區域省級制度的前端。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並於元二十三年編輯《農桑輯要》作為指導農民生產生活和考核官吏的標準法規。對當時的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積極因素。但是有一場漢人的叛亂使他徹底改變了對漢人的態度,實行了等級制度種族歧視,使得漢人的生活陷入重新的水深火熱之中,這一系列政策的改變導致執行失敗和他晚年的昏聵,是他一生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

    3、為加強中央統治和邊疆地區管理,以遊牧民族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建立通訊驛站制度,對鞏固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開闢內外交通,促進內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

    4、前文所講,忽必烈發明了“鈔”,即紙幣,他把“鈔票”引向流通領域,成為財政的基礎,以紙幣來計算商品的價值和交換,但在人為的執行過程中卻因為其用人不當,造成了社會腐敗和經濟失衡,對當時社會的發展形成阻礙,違反了他的初衷和意願。

    5、窮兵黷武,忽必烈的一生都伴隨著戰爭,平西夏、滅南宋、臣高麗、定南詔、徵安南、攻日本。。。。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和無邊浩劫,但其所開闢的疆土面積不僅遠超漢唐盛世,而且在東南西北的少數民族邊疆區域的控制程度上也遠遠超過漢唐盛世。其擴張能力迄今無人能比。

    綜上所述,其實可以看出,忽必烈的一生,沒有淹沒在其祖父成吉思汗的光環之下,他不遺餘力的在為其統治殫精竭慮,卻有無可厚非的此消彼長。也許正應了哲學上的那句話“世間萬物,因果迴圈,矛盾無處不在!”又道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況高高在上的帝王呢!

  • 2 # 榕容寅

    忽必烈,是中華民族及蒙古族人中歷史的驕傲精英偉大人物之一。他不單體現出中華民族強大雄壯威武的力量,同時他也是傳播弘揚誠信忠誠忠實的實事求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唱導者。〈如當他征服中東某國時見到該國一個在逃的人能如實的忠告揹包中仍揹著該國的玉璽並說明自身的本職責任時,忽必烈不單不殺他,而且還讚揚他忠於職守…。可見忽必烈為後人留下的誠信忠誠的文化貢獻之大了!這是文盲以前曾看過的丁點故事內容記載的)

  • 3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是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在承接“蒙古帝國第五代汗位”(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後,改其祖父鐵木真創立的“大蒙古國”國號,建立了“大元朝”。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 。

    元朝自1271年忽必烈改“大元”到1368年明軍攻佔“元大都”,歷十一帝,國祚98年。 忽必烈作為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元朝的第一任皇帝(前稱“汗”),對其評估的確需要一捋。首先來看看其貢獻――一是“大一統華夏”。1271年忽必烈奪取“中統”之後,取自《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治”之意。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後而建立的大蒙古國),史稱“元世祖”,尊其祖父鐵木真為“元太祖”。二是“尊儒家學說治國”。借用“漢制”,改馬背遊牧,為定居治國。三是“推行漢法”。完善國家管理治理方式,走“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之路管理國家。四是“招納啟用漢人才”。選拔漢族人才,充實各級政權,任用漢人管理財政與國庫。五是初步推行“以漢治漢方略”。忽必烈國策之一的“重漢用漢治漢”國策,遭到了蒙古貴族的強烈反對,以至於從屬的“諸子汗國”逐步與他分裂,不認其為“宗主國”。六是確立了“國教”。尊藏傳佛教為“大元國教”,是忽必烈展開民族大融合的又一國策,強化了對邊疆的統治。七是拓展了疆域。對邊垂少數民族分割政權採取高壓政策打擊,進一步鞏固了疆土。其次,剖析忽必烈的統治缺失――一是國民分類,實行“等級制”。從國民“四個等級”的劃分,反映了元朝整個政權的“民心缺失”。二是戰火不斷,賦稅高抬。因疆土拓展,連年征戰,賦稅高舉不下,各民族苦不堪言。三是貴族歧視,民族融合程度差。蒙古貴族歧視蒙古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民,強取豪奪掠擄各民族的財富,加劇民族矛盾,造成多民族起義不斷。據史記,其在位期間各族起義過千次,是歷史之最。

    綜合來講,忽必烈領導的“大元朝” ,一是開創了少數民族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二是將一個遊牧民族由馬上打天下,汲取漢法,實現了下馬治天下。三是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展開了民族大融合。四是對其以後的元朝皇帝治國提供了經驗――如,元仁宗提出“漢化科學”,史稱“延祐復科”。元英宗繼位後,倡導“以儒治國”,頒佈《大元通制》等。 由此可見,儘管當政者進行了理想化的探索,但是對漢及其他異族的排斥仍然很厲害,這也是蒙元失敗的根源。

  • 4 # 瑞瑞說歷史

    忽必烈,原名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成吉思汗在其兄蒙哥繼承漢位後被封為王,總領漠南中原食事物。在此期間,其接受漢文化薰陶,重用大量漢族幕僚。這些人幫助其管理江北的中原地帶,並率兵攻滅大理。1258年從開平出兵南下,攻入南宋境內。1259年蒙哥病逝,傳漢位於忽必烈。忽必烈在眾臣的強力請求下,班師回朝,登基為大汗。並建立元帝國。其帝國疆土遠超漢唐時期。1294年,忽必烈病逝於大都。

    忽必烈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不但傳承了成吉思汗的骨血,有著成吉思汗的野心與軍事天賦。在位期間多次發動戰爭,滅大理,攻佔南宋。使得大元帝國疆土遠超漢唐。並且他非常重視漢文化,重用漢人,推行漢法,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忽必烈促進了蒙漢民族的融合。

    總的來說,忽必烈是一位不錯的開國君主。

  • 5 # 赫哲烈

    有關忽必烈的童年資料記載很少主要是由於他的父親託雷在這一時期受到成吉思汗的繼任者他的三哥窩闊臺的防範限制了其發展空間,蒙古習俗向來有幼子守家業,長子去開拓的傳統,所以才會有四子西征,再按蒙古部落推舉制時窩闊臺被推舉為大汗,拖累也受到一定的支援,為了完成滅盡的任務託雷進行了推辭使得窩闊臺登上了汗位,所以才會被窩闊臺防範,拖累的早死也與此有一定的關係。

    忽必烈、蒙哥一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存身於蒙古部落,即受到部眾的擁護,又受到佔統治地位的家族長的防範,日子不好過想要出人頭地付出的一定會很多,由於能力的突出託雷系在整個統治家族都比較受到重用逐漸受到貴由汗的接納委以重任,也為其間接提供了觸控最高統治權的紐帶。在1251年蒙哥繼承大汗之位後為加強統治力量鞏固權力任命他的弟弟忽必烈為征討漠南地域的行軍總管,著手消滅宋國統一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忽必烈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和姚樞等大量漢人進入他的幕府,1254年,忽必烈率軍進攻位於今雲南的大理國,國王段氏投降,採漢法治漢地使得人心逐漸歸附與他,受到蒙哥的猜忌,1259年蒙哥親臨戰場在四川合州釣魚山突然病逝,傳說被拋石擊中重傷而亡。在這一時期蒙古部落在和林推舉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大汗,忽必烈在與南宋達成合約後也撤圍北返在上都被擁立為汗,在經過一番爭鬥後忽必烈成為最終的大汗。

    在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1279年滅南宋。

    在全國統一後對外征伐越南、緬甸、二次征伐日本,對內為加強統治在全國各地建立驛站,修築道路,為滿足北方的生產生活需求疏通大運河,打通南北經濟脈略,發行鈔票,為防止割據發生重新劃定疆域首創行省制,此後這項制度被各朝代延續。

    推行宗教寬容政策,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佛教都有所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在文化上邊推崇儒家文化,任用八思巴創立蒙古文字,重用漢臣治理國家,定都北京修建北京城,此後明、清、共和國都以此為首都。忽必烈在行政體制有很多的開創舉措,受到此後眾多統治者的讚揚,但是在其晚年窮兵黷武,使得大量兵力滯留邊疆地區,對於制定的國策時有搖擺,重點培養的真金太子早逝,使其推行漢法的信心動搖,確立佛教為國教,透過僧道辯論打擊焚燬道藏,造成執政後期政策混亂國家發展路線出現變動,在尊崇蒙古習俗和施行漢法治理國家方面出現了博弈,為後任者的執政留下了隱患造成了統治階層的不斷動盪直至政權滅亡。

  • 6 # 必讀歷史

    與其他朝代不同,蒙古人的元代始終缺乏一個盛世時期,除了缺乏行政管理經驗、政治架構過於簡單、財政結構過於粗暴之外,還和元代的開國皇帝忽必烈有直接關係。

    任何一個朝代想要發展出盛世,都要有一個較長的休養生息時期,但元代是個例外。建國者忽必烈從上臺起就一直窮兵黷武、揮霍無度,破壞了元代經濟的可持續性。

    這些破壞主要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戰爭。忽必烈上臺之後,就和他的兄弟阿里不哥打了一場內戰,為的是爭奪大汗的位置。忽必烈對阿里不哥所在的蒙古本部進行經濟封鎖,讓他無法與外界交換物資,最終孤立並打敗了他。但這次戰爭卻使得統一的蒙古解體了,從此忽必烈雖然獲得了虛的稱號,卻再也不可能從其他汗國獲得必要的支援。

    之後,忽必烈征服了朝鮮和中國南部,加上之前的吐蕃等部和大理,基本上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但這些戰爭,特別是和南宋的戰爭曠日持久,元代的財政一直處於危機狀態,根本沒有時間整理財政和發展經濟。

    除了這些以勝利告終的戰爭之外,忽必烈時期還打了許多徒勞無功的敗仗,蒙古人的進攻勢頭在各個方向被遏制。

    在日本,蒙古人的戰船被颱風襲擊,致使兩次遠征都慘淡收場,造就了日本不可入侵的神話,也讓本來就不寬裕的財政徹底失控。

    在越南,蒙古人試圖征服越南南部的佔婆,最初是想從海上進攻,但佔婆人退入山裡和蒙古人打游擊。後來為了運送更多的兵力和後勤物資,要從越南北部的安南國借道,被拒絕 後與安南進行了三次戰爭。蒙古人三次被擊敗,損兵折將,越南的民族主義獲得了重大進展。

    在緬甸,蒙古人佔領了蒲甘王朝的首都,大肆劫掠,但是他們沒有實力進行長期佔領, 只能撤退將機會留給撣人。這次表面上的軍事勝利無法掩飾事實上的虧損。

    在爪哇,遠征軍也遭到了慘敗。

    總之,在忽必烈時代,蒙古人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四處失敗增加了它的財政負擔。由於無法建立起穩定的財政結構,崩潰很可能是早晚的事。

    其次,政治結構不完整,導致很難從中國南部徵收稅款。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征服南宋。但征服了南宋之後,蒙古人卻一直沒有控制好這個中國最富庶的地區。

    按照常理,蒙古人征服之後應該努力建立一套可以控制整個社會的行政架構,並利用這個架構獲取常規的稅收,並保證民間經濟的繁榮。但忽必烈長於軍事,對於經濟和政治並不看重,也無暇關注如何建立這種結構。

    終元一朝,政府始終沒有掌握好南方的經濟,正規稅收不足,只能依靠各種各樣的臨時措施獲得收入。但政策的隨意性又破壞了民間正常的經濟活動,導致人民的反抗。

    到了元代後期,南方的零星反抗不斷地冒出來,而政府很難找到有效的鎮壓手段。軍事征服又加重了財政負擔,掉入了財政和社會崩潰的旋渦。

    再次,紙幣的發行缺乏必要的準備金制度。

    元代之所以不願意致力於建設長久有效的稅收結構,還在於元政府找到了從民間抽稅更加便捷的方式——印鈔票。

    元代和宋代一樣,有著發達的紙幣系統。紙幣曾經讓馬可·波羅驚歎不已,把這一切都寫進書裡。但這種方式卻帶著不可避免的缺陷:政府缺錢時總是控制不住印鈔票的衝動,造成普遍的通貨膨脹,相當於徵收了額外的通脹稅。

    忽必烈時期,元代發行了兩種鈔票。

    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政府發行了叫作中統鈔的紙幣。中統鈔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中統元寶鈔,這種鈔票以銀為儲備,理論上可以用紙幣兌換銀;另一類是中統交鈔,以紗為儲備,理論上可以用紙幣兌換紗。

    宋代的紙鈔是以鐵幣和銅幣為儲備,而元代以銀和紗為儲備,表現了元代銀的地位上升和銅的地位下降。另外,宋代的鈔票往往帶有地點限制,比如北宋的交子只在四川使用,南宋會子只在江南使用,而元代的鈔票不再有地點限制,是全國通用的。元代的鈔票也不像宋代那樣有界的劃分,而是發行完就不再回收,並且沒有規定發行量。

    兩類貨幣發行後,以銀為儲備的中統元寶鈔成為主角,並在全國通行。但很快,元政府由於財政的緊張,就開始濫發中統鈔,所謂的儲備也成了空談。1260年,中統鈔共發行了七萬三千三百五十二錠。公元1265年,發行量為十一萬六千二百零八錠。公元1276年,由於和南宋、日本交戰的需要,財政出現了虧空,發行紙鈔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五錠。這時,通貨膨脹就已經有了苗頭。

    公元1287年,忽必烈利用色目人桑哥(著名的吐蕃僧人薩迦八思巴的弟子)啟動了新的斂財之旅。這一年發行了所謂的至元寶鈔,這種寶鈔和中統鈔的兌換比例是一比五,五錠中統鈔只能兌換一錠至元鈔。這一下子就將舊鈔貶值了五倍,不僅引起了幣制的混亂,還讓紙鈔逐漸失去了信譽。

    另外,政府為了刮錢不得不求助於專賣和其他斂財制度。

    桑哥以斂財著稱。他提高專賣價格和商稅,直接打劫了元代的民間貿易系統。桑哥手下的吐蕃僧侶楊鏈真伽為了尋找財富,甚至刨掉了南宋皇帝的陵墓,引起了民眾的極大憤恨。

    除了桑哥,還有回族人阿合馬、中書右丞盧世榮等,也是有名的理財專家,以加稅、專賣和斂財著稱。

    在元代,甚至連竹子都實行專賣,藉口是防止敵方得到竹子製造弓箭。

    最後,除了這些方式之外,元代的運河系統和郵遞系統也耗費了大量的物資。

    由於首都北京地處一個不能自給自足的區域,皇帝和宮廷的消耗不得不從南方運輸過來。元代最初是利用海運將南方的糧食運送到北方,後來在公元1289年開通了運河,改走內河運輸。但是,運河的維護成本非常高昂,維持首都的正常消耗需要竭盡元王朝的全力。

    令馬可·波羅感到吃驚的驛站系統也要靠當地人提供馬匹,而元代的王公貴族總是在濫用這些郵遞系統。驛道上的大部分業務都是和政府無關的私人業務,這些業務佔據了太多的資源,又轉嫁到了維護驛站的當地人頭上。

    當忽必烈於公元1294年去世時,整個元王朝已經千瘡百孔,財政更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正是因為開國的皇帝繼承了蒙古人開疆拓土、好大喜功的傳統,他們在獲得了整個帝國之後,沒有恢復經濟和整理財政,於是帝國進入了中年階段。

  • 7 # 史無止境

    忽必烈當然算上一個非常成功的人,我想從忽必烈如何做人上來探討一下我眼中的忽必烈。喜歡的老闆可以點個關注和評論以及轉發吧。我覺得做人當認真,不能稀裡糊塗去做事,否則不可能長久地享受成功的快樂。但有些人不明其理,還動歪點子,算計別人,結果落個身敗名裂,這是做人的一大忌諱。

    忽必烈做人特別推崇一個“正”字,要求自己光明坦蕩不可為小利而傷腦筋,要從整體局勢去考慮一個人的長短,並且給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給大家灌輸認真做人的觀念。他自己這樣認為,也這樣要求自己所以,忽必烈做人最大的優點是善於反省自己,把理解擺在第一位。那麼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具體談談忽必烈如何來做人行事的吧。第一,忽必烈能借助外力為我所用。做人不可陷於固執,例如以己為是,以人為非否則,就容易失道寡助。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若要成就一番事業,實現大勝之局,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要善於藉助外力為我所用。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政治集團對汗位的爭奪戰中,藉助漢地地主的有力支援,實行了與蒙古舊勢力相反的政策,使得人民對他的支援大大提升,經過四年的努力終於奪取了汗位,這與他採取了“不以己為是,不以人為非”的做人之道密切相關。忽必烈做人能夠主動聽取人言,吸納對自己有益的意見,所以讓自己看到了問題的要害。這種“不以己為是,不以人為非”和藉助外力為我所用的做人之道,顯得其胸襟開闊,攻取天下不為無因。第二,缺乏求變,忽必烈就會毫無生氣。做人應當做一個善於變化的人,這樣才能以變應變,成就大事。我們知道新的形勢之下,對手變了,所採用的策略也不能一成不變,往往需要採用新的做事方式,忽必烈在奪取中原之後,由於被統治物件發生了變化,於是他以求變出新為做人成事之道,順勢推行了新的改革,以適應這些新的變化,其中對政權機構的建設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以變應變的做人成事之道,是激發內部生氣的必要手段。由此看來,忽必烈善於求變的意識,帶來了較大的生機。反過來講,如果他沒有這種做人之道,恐怕難以成行。所以,千萬不要把做人問題簡單化了。第三,忽必烈知錯必改是明智之舉。當遇到錯誤時,有些人死不改正,這是淺俗的做法;如果能及時修正,則對自己人生事業大有益處。善於做大者皆知:每個人都會犯錯,而知錯就改是一個成大事者的優秀品質。忽必烈一生廣開言路,不怕他的大臣揭短,而且還虛心請教,不但得到了他們的尊敬,而且元朝的統治也較為清明。也就是說,品行不端、心胸狹隘的人,很難具備操縱天下的氣魄,因為這種人失去了做人的原則。忽必烈做人開明而大度,不認為自己的面子最重要,而認為自己的天下最重要。這是成大事者的做人之道。所以我覺得忽必烈無論在事業或是做人上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無人能及,你是怎麼看的呢?

  • 8 # DQ視角

    不請自來!

    元朝真正的奠基者,在成吉思汗去世後,沒有讓部族四分五裂,算是承前啟後的一位關鍵人物。

    對於忽必烈而言,他接手之前,蒙古的主要管理者都是追隨成吉思汗多年的兄長和部下;當時的蒙古實際掌權者是蒙哥,他自己是拖雷的第四個兒子。

    忽必烈在蒙哥生前是被安排做為漠南漢地的屬地管理者,這奠定了他賬下漢人軍師和文人較多,而他自己也極為熟悉漢族的事物。在蒙哥攻打南宋去世前,忽必烈拿下了雲南。在蒙哥去世後,忽必烈作為蒙哥的弟弟被眾人推舉上了王位。

    雖然成吉思汗的兄弟們建立了四大汗國,但在蒙哥死後,基本上曾經的蒙古帝國就煙消雲散了,相互打來打去,誰也不服,最後都是表面上尊敬忽必烈,雖然貴為可汗,但基本上已經沒有蒙哥在的時候的統治力了;再之後,忽必烈在征服南宋之後,順勢建立了元朝。

    所以,對於忽必烈的評價就是:蒙古帝國最後一位可汗,元朝的開創者。

    以上供參考!

  • 9 # 王祖蔭1

    牧區蠻漢突入中原農耕地區。後進文化破壞先進文化。沒大事殺伐已屬萬幸。還指望他什麼?拒絕融入中原先進文化,老作“彎弓射大雕”的夢,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的蒙古”帝國”在歷史的瞬間分崩離析。退至漠北不僅仍不思進取,還想重溫舊夢。後來被老毛子裝進衣袋,還覺得自已也高了。現在落魄了,卻仍然想著”我們祖上也闊過”。如此冥頑不化的”大蒙古”夢,當從忽必烈發端。

  • 10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今世界弱肉強食,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至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是拖雷的第四子,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非常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如竇默和姚樞,他們為忽必烈大講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姚樞講解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有個僧人子聰,忽必烈賜名劉秉忠,飽讀史書,無所不讀,論天下事瞭如指掌,博學多能,而且善於出謀畫策,對忽必烈影響較大,1250年向忽必烈上萬言策,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改革弊政,勸農桑,興學校,趙壁為忽必烈譯講《大學衍義》,金朝狀元王鶚講解《易經》,《尚書》,易經以及儒家政治學和歷史,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忽必烈尊祟儒學,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為多民族政治中心,1274年忽必烈出兵15000萬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曰本,只獲小勝,因戰船被颱風毀壞,而且兵疲箭盡,元軍撤回,但是忽必烈皇位繼承人真金早逝,受到強烈人生刺激,忽必烈開始酗酒,毫無節制暴飲暴食,體重迅猛增加,而且越來越胖,1294年2月病逝。

  • 11 # 毒刺劍客

    蒙哥戰死後,貴由當上了大汗,但三年後病逝,遠在蒙宋前線作戰的忽必烈接到訊息,黃金家族準備推擠阿里不哥繼承汗位,於是忽必烈停止征伐,率軍回到蒙古草原,開始了武力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智勇雙全,養尊處優對我阿里不哥根本不是對手,兩年後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新可汗。

    繼位後的忽必烈重新發起了對南宋的戰爭,最後滅宋,一統華夏,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元朝。同時組織西征,基本上征服了歐洲,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等國家達成協議,各國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這樣,忽必烈從形式上完成了對亞歐大陸的統一。

    和其他蒙古帝國可汗類似,忽必烈也是殺人如麻,驕奢淫逸,在征服戰爭中蒙古軍所到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屠城成為慣用手段,直接導致亞歐大陸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由於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元朝大量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對農耕民族的生活是致命的打擊。

    由於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元朝對奢侈品的需求量驚人,為了補充財富,忽必烈兩次下令遠征日本,由於跨海作戰的準備不充分,加之每次都遇到颱風阻撓,兩次遠征日本都以失敗告終,而日本也因此躲過了亡國滅種的災難。

    縱觀忽必烈的一生,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忽必烈是平天下的高手,但不是治天下的高手。

  • 12 # 身在情長在²⁰¹⁹

    看看《元史》的評價: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要知道,《元史》的修編者,是明朝,而這段評價是很中肯的!

    作為蒙古族,忽必烈攻滅了南宋,人民深受戰亂之害,且死傷無數!

    但他在統一全國後,實行“漢化”,“感化”並任用不少漢臣,推崇儒術,這在整個元朝是很少見的!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應該說,他符合“雄才大略”這個設定!

  • 13 # 冷眸m

    但是要是站在民族的角度上,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要知道每一次的被外族侵略,都是漢族的一次摧殘,比如五胡亂華時期,每一次的低等文明對高等的文明的侵略都是對高等文明的一次傷害,而且吧人分為四等,南方漢人是最後一等。所以從民族的角度來說並不喜歡忽必烈。

    他的功績無可比擬,但是他實施的民族政策確實讓人無法接受,總體來說譭譽參半。

  • 14 # 少顏翁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託雷的兒子。元朝的開國君主,元朝的國號來自(易經)中大哉乾元之義,建國以後改為元,史稱:元朝。首都定以`大都,又稱元大都,可見忽必烈對漢文化的熟悉與認可程度!忽必烈在潛邸任職時他的王府幕僚中就已經聚集了一批賢能之人,其中多數為漢族人。這批人才在以後的南征北戰中為忽必烈立下了不少功勳,其中最為顯著的要屬劉秉忠了。他處事果斷敏銳、運籌帷幄。善於出謀劃策,深受忽必烈重用。尤其是他提出的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他力主對當時的弊政進行改革,減賦稅,鼓勵農業發展,創辦學校等。忽必烈一身的成就離不開他的用人不拘一格,不問出身。忽必烈在滅掉南宋後,保留了宋朝的一些機制,採用漢法,重用漢臣。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建立行省,中央設立中書省,創立了我國省制之端。同時還大力發展經濟,沿用了宋朝的紙幣模式,使紙鈔進入流通領域!為了防止災荒,忽必烈採用了當年王安石的國家控糧的政策。豐年時由國家收購餘糧,災荒之時開倉分發穀物。他還頒佈法令!要求地方官員對一些老者、病弱者、孤兒、貧困者提供救濟,這一點類似於現代的一些政策。忽必烈雖然來自遊牧民族,但是他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他也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採用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很大程度在於他授受了漢文化並對漢文化進行推崇!

  • 15 #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眾所周知,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之孫,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成吉思汗靠武力征服世界,而作為他的孫子,忽必烈則以文治聞名於天下。

    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大帝國。為以後建立元朝鋪平了道路,也為忽必烈剷除了絆腳石,可以說,元朝的建立與成吉思汗密不可分,在少年時代,忽必烈就已經有了要統一天下的野心,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做準備了,準備建立元朝。

    1251年,忽必烈為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他重用漢人儒士整飭吏治,發展軍政,經濟。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1253年,忽必烈遠征雲南,滅大理國。

    1258年,忽必烈代總東路軍興師伐南宋。

    1259年,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

    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以大都為首都。

    1274年,命伯顏大舉伐宋。

    1279年,最後消滅了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在全國統一過後,忽必烈採取中央集權政治,使國家穩定下來,並且頒佈一系列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 ,使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有些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國家疆域規模奠定和擴大,使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交流和發展,促進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繁榮。

    忽必烈是新秩序建立者,這個新秩序還是比較成功的,他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這在蒙古統治者當中,他也是少數之一,雖然蒙古來自遊牧民族,但是他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忽必烈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是他統一了國家,使國家和人民生活得到快速的發展,所以忽必烈在歷史上獲得不錯的評價。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馬可·波羅將忽必烈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忽必烈能夠重視漢文化,重用漢人,在蒙漢大臣的幫助和扶持下,依照漢法建元改制,制定和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政策,使得國家的經濟得到繁榮發展,政治更加開明,軍事實力增強,文化百花齊放,各族融合,文化的多元化得到快速的傳播,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礎。

  • 16 # 鬼影問道化真身

    蒙哥之死,打擊了蒙古汗國的盲目自信,也讓不少蒙古汗國上層人士有所感悟,元世祖忽必烈就是領悟能力比較好的那一位。

    忽必烈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儘管他很不喜歡漢文化,但是還是採用了一些儒家治國理念,也錄用了一些儒家飽學之士參與元朝的管理。

    可能是忽必烈對漢人心懷芥蒂,也可能是對漢文化比草原文化先進而心有不甘。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可謂是草原制與中原制的雜交政策!將人按血統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漢人(北方漢人丶女真丶契丹),四等是南人。

    將臣民按職業分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丶四道、五商丶六工農、七娼丶八丐、九儒。從此儒生就被稱為臭老九。

    忽必烈將人分四等並不是有意歧視,而是四個等級的人,責權利不一樣,等級越高福利越多,而責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當兵,也不必交稅,元朝也不給任何顧照。

    臣民按職業分為九等,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擔的賦稅分為九等,等級越低,稅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稅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稅,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讀書、教書。

    忽必烈可能認為他制定的制度框架很完美,天下各色人,可以各安天命,快樂的生活。

    蒙古人可以享受福利,而且掌控大權,這樣一來,天下就安穩。

    色目人可以為官、為吏丶為商,溝通天下貿易,創造稅收和財富。

    漢人可以為官、為吏,也可以當兵打仗,漢人還擅長農耕和製造業,能為天下帶來繁榮。

    南人可以自由生活,能創造很奇珍的物產,利於商貿和天下繁榮。而且南人不當兵打仗,也不能做官,這樣也就無法造反了。

    但是忽必烈歸天后,元朝日益腐化,等級制演化為殘暴的民族壓迫,導致南方人民生不如死,因而悍不畏死,揭竿而起,最終在南宋滅亡幾十年後,將蒙元趕回塞北,並一路追殺而去,導致蒙古人從此一蹶不振。

    忽必烈有其獨到的一面,例如修京杭運河,這是大功。京杭運河將北京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連結了起來,大大縮短了南北時空距離,為後來的明清兩代打下了穩定的基礎。這條運河,至今還有著不錯的經濟價值。假如沒有這條運河,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後來歷史的走向。

    忽必烈有其固執的一面,例如他千方百計保留草原制、死守草原文明,結果導致元朝的制度設計出現了巨大的缺陷。他大權在握時,制度缺陷不會造成問題。他不在了,制度缺陷就會逐漸對國家造成毀滅性打擊。

    很多時侯很多問題,對開國之君來說,那都不是問題,過了一兩代後就會變得積重難返,國家就是這樣滅亡的。

    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維持秩序,而且是維持長久的秩序。所以制度設計,不僅是要立足當下,更是要著眼長遠。忽必烈顯然沒這麼想,所以他在制度設計上犯下大錯,在國家長遠規劃上思慮不周。可以說元朝的滅亡是忽必烈親手埋下的禍根。與其說元朝是亡於民族壓迫,還不如說元朝是亡於制度設計缺陷。

    忽必烈是英雄,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也能採納他人建設,但是畢竟目光不夠長遠,跳不出時代和民族的禁錮,沒能成為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性人物。

  • 17 # 非常道畢延河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朱元璋對忽必烈評價挺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建立歷代帝王廟,把忽必烈與他親自選定的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君主之一。

    朱元璋為何對忽必烈高看一眼?

    一,鎮壓蒙古舊費族和大地主武裝的版混,消滅分割據勢力,維護並鞏固全國的統一。

    二,採用“漢法”,改革“舊章”,實行封建制度的革新。建立行省制度,開創省制之端。

    三,實行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採取各種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措施。

    四,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劉秉忠、張弘範等,忽必烈尊崇儒學,“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

    在開始建設大都的1267年,他下令建造太廟並且製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1271年,在劉秉忠的建議下忽必烈從《易經》中選擇了“大元”作為國名。 元朝是殘暴野蠻的,忽必烈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蒙古諸王曾派使臣入朝質問忽必烈:“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尊用漢法,何故?”

    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

    史書評價 《元史》: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馬克思指出:“野蠻的征服者,按照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本身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法國蒙古史學家勒內· 格魯塞所認為:“事實上,儘管忽必烈汗——成吉思汗的孫子——征服了中國,但他本人首先就已經被華夏文明所征服。”

    忽必烈最大功績就是有條件地接受漢文化吸收漢文明,沒有將漢人殺光,為朱元璋將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奠定了基礎。

  • 18 # 貝貝127554956

    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他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他很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而且寬宏大量,知人善任。

  • 19 # 盛說紛紜

    要說如何評價忽必烈,我認為該稱讚的地方應該要大過該批評的地方。

    忽必烈該批評的地方就是他帶兵討伐征服了不少國家和地區,肯定給這些地方帶帶來了不小的劫難,比如他攻打雲南的大理國,最後使其投降滅國;攻打南宋,迫使南宋派丞相來割地求和。但是他的殘忍遠不及他的祖父和父親,因為這二人都曾有過屠城的可怕經歷。

    忽必烈該讚賞的地方是他對漢文化的接受以及元朝建立後他的許多為政措施。儘管忽必烈是在馬背上長大,但他從小就尊崇儒學,早在蒙古國時期他管理地方時就任用了大批漢族的儒士。而在他建立元朝後,更是重用漢臣,採用漢法。這些政策很好地緩和了漢蒙的民族矛盾,鞏固了統治。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事,作為遊牧民族的忽必烈,卻十分重視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實行國家控糧政策,豐年收購餘糧,荒年免費發放,關心天下民生疾苦。因此在後世有許多人都稱讚忽必烈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比如馬可波羅就曾說元世祖是有史以來從未見過的強大君主!

  • 20 # 清水空流

    應該說,在華夏曆史上,最冷門就是元朝了。歷史記載不多,野史也稀少,而現在影視劇更是沒有。元朝在中國的時間(華夏只是他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主體)從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標誌著元朝的開始,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立國不過97年,不到一個世紀,也應驗了那句話,胡虜無百年之運,在五千年的華夏封建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間。這百年時間給華夏。造成的創傷與扭曲,卻是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做到的!

    忽必烈這位託雷第4個兒子,郭靖大俠的侄子,大元的開國皇帝,原名是: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史稱元世祖,蒙古族。原本蒙古大汗的地位是無論如如何也輪不到託雷一系的,在蒙古二代大汗窩闊臺死後,立自己的四兒子曲出的兒子失烈門為汗,但窩闊臺的皇后乃馬真自己臨朝稱制。稱制掌權,但能力不行,國家朝政大亂。各個部落與宗室對此強烈不滿。在1246年秋,在蒙古諸王和部落首領的推擁下,乃馬真皇后被迫立窩闊臺所生的長子貴由立為大汗(實際上是傀儡),貴由在位一年多久死了。而後三年,蒙古無大汗,政出多門,蒙古內部混亂不堪,朝政無人打理,貴由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懷抱窩闊臺第四子曲出的兒子失列門臨朝聽政,蒙古二次“太后臨朝”,孤兒寡母自然是政局不穩,公元1251年,大將兀良合臺與宗室木哥等人的推立下,蒙古王公把拖雷的兒子蒙哥擁為大汗,蒙哥大汗以其弟忽必烈總治漠南事宜,隨後誅殺蒙古宗室,穩定後方清除後患以後。立即率軍猛攻南宋。但運氣不佳。蒙哥大汗戰死釣魚城。

    正在前線的忽必烈回立即返回蒙古,擊敗親弟弟阿里不哥與侄子昔裡吉(蒙哥汗第四子),又擊敗窩闊臺的孫子海都,在公元1259年成為蒙古第3代汗。忽必烈時年44歲。在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大汗,年號“中統”。在1271年,在漢臣的提議下,忽必烈把蒙古國號改為“大元”,這個國號頗為大氣。忽必烈時年56歲。公元1272年忽必烈遷都中都。並改為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朝鮮)的大將洪茶丘率兵2萬人,戰艦900艘餘艘出征日本。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不順,天不佑元、遇到大國模颱風因颱風戰船損失殆盡。元軍無奈撤兵、日本則認為是“神風相助”,才有了後來二戰末期“神風戰機”,可見此事給日本留下的印象。攻日不順,就攻宋,公元1276年,元軍大將攻入臨安,宋恭帝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南宋亡國。

    應該說。忽必烈也希望以儒家文化與思想統治天下。而且忽必烈讓獨子真金很小的時候就接受儒學教育。漢族儒家給真金灌輸四書五經。各種儒家經典儒家傳統經書,養成了日後皇太子真金純粹的儒家理念,如果持續下去。元有可能成為“滿清”。但世事難料,真金由於被忽必烈猜忌,驚懼而死,死在了忽必烈前面。再就是在1262年山東漢人李璮暴亂、儒臣漢將也受到牽連由此,忽必烈心中對漢人、儒士的不信任感日益加劇。同時,由於蒙古不善理財和處理經濟。導致民生疲敝,忽必烈需要從漢族地主階層手中掠奪大量財、三大奸臣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三個斂財高手,成為大元寵臣,為害二十餘年,橫徵暴斂。國家不寧,紛爭不斷,也讓忽必烈把“安撫漢人儒家”的政策徹底放棄。公元1294年。大元忽必烈駕崩上都。在位三十五年,時年八十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律師在委託書上不寫名字,而是寫我與某某某,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