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stephen
-
2 # 你的職場小幫手roman
通俗的講,債券就是欠賬還錢的正式字據——只不過向別人借錢的不是個人,而是企業或政府,並且借錢的面比較廣。
嚴密的講(也夠通俗的了),債券是一種固定收益證券,一種公開發行的長期債務證書,債務發行人將依約按時向債券持有人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償還本金。
簡而言之,債券就是定期還本付息的一紙契約。構成債券特徵的三個變數是:
1. 面值(par value)
2. 票面利率(coupon rate):面值的百分比
3. 到期日(maturity date) 例如:一債券面值¥1000,票面利率6%,到期日2010年12月31日。則持有人在到期前,可每年定期取得利息¥60,以及在到期時一次性領取¥1000。
-
3 # 剪輯天失
一種有價證券,是社會各類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而向債券投資者出具的、承諾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併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債券屬於有價證券;債券是一種虛擬資本;債券是債權的表現。
-
4 # 黨建與金融
什麼是債券?
所謂債券,其實是一種“借條”。大家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借過錢,有些時候借的金額比較大,要寫借條,寫明白借了多少錢,利息多少,什麼時候還。這個借條表示你和借款人存在債務債權關係,也就是教科書上說的債務憑證。
市場上的債券和借錢寫的借條類似,也要寫明期限、利率、規模等要素,只是借錢的人現在變成了企業、政府、銀行等法人機構,面向的群體也不再只是一個人,而是多家金融機構。而且因為有統一標準的條款設計,所以也可以在市場上交易流通,類似於股票。
在市場上選取了一隻目前正在流通交易的債券,以此為例,來詳細介紹現實中債券的基本條款。
1、債券名稱,包括全稱、簡稱和程式碼
債券的全稱相當於一個人的全名,一般會詳細說明債券發行的時間、債券型別和期數。我們選取的債券全稱是“2020年記賬式附息(六期)國債”,表示這是2020年發行的第六期國債。
簡稱是對全稱包含資訊的縮寫,命名規則一般是“年份+債券型別+期數”。2020年發行的第六期國債,縮寫下來便是20附息國債06;再往下發行的第七期國債,縮寫便是20附息國債07。
程式碼和股票程式碼意義相似,都是為了方便投資者進行交易。但和股票程式碼不一樣,有些債券的程式碼不只一個,我們選取的這隻國債就有4個債券程式碼。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現在債券市場有銀行間、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櫃檯等多個交易市場,而有些債券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市場進行交易,不同的交易市場,程式碼制定規則又不一樣,所以這些跨市場交易的債券自然會有多個債券程式碼。
比如我們在表格中看到的第一個程式碼200006.IB,就是這隻國債在銀行間市場進行交易的程式碼。
其中20表示這隻債券的發行上市年份是2020年,中間的00是監管給國債的類別編號,06表示這是今年發行的第六期,最後的字母IB表示這隻債券的上市交易場所是銀行間市場。
其他的三個程式碼,是這隻國債在其他三個市場上的交易程式碼,各有各的含義,具體我們就不再展開,大家可以去看《證券期貨業基礎編碼標準設計方案(2019版)》一書,或者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程式碼分配規則》、《深交所資料介面檔案》等專門的程式碼命名檔案。
2、發行主體和債券型別
發行主體即債券發行人,發行人的性質決定了債券的型別。
這裡選擇的債券是財政部發行的國債,除此之外,債券市場還有地方政府債、金融債、企業債、公司債等超過15種的債券,這些債券合計存量規模超過了100萬億。
按照發行主體分,這100萬億的債券可以分為:政府債(政府機構發行)、央票(央行發行)、金融機構債(金融機構發行)、非金融企業機構債(非金融機構發行)、國際機構債(國際機構發行)五大類。
但這種分法,在實際生活中非常少見。現在市場上更常用的債券分類是按照是否存在信用風險,將債券分為信用債和利率債兩大類別。
信用債,顧名思義,是存在信用風險(借錢不還)的債券,由企業發行(包括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具體有中期票據、短融、超短融、公司債、企業債等形式。
利率債則是沒有信用風險,只有利率風險的債券,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央行票據(現已絕跡)、政策性銀行債以及政府支援機構債(鐵道債、匯金債)。
(也有觀點將政府支援機構債認定為“準利率債”或者認定為信用債,本文暫且將其認定為利率債)。
3、債券發行方式
這裡選取的國債,發行方式是公募發行,指發行人透過中介機構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發行債券。簡單理解是所有市場投資者都可以買賣持有這一類債券。這種發行方式也是現在債券市場最為常用的債券發行方式。
進一步細分,公募發行又可以分成招標和薄記建檔。這兩個,前者普遍適用在利率債,後者多適用於信用債。至於具體的發行機制,我們這裡不展開,大家可以先看圖表3,下一章我們會詳細闡述。
私募發行和櫃檯發行相對用的少。私募發行與公募發行相對應,就是面向特定的投資者發行的方式,一般用在信用債上。而櫃檯發行就是透過銀行櫃檯向普通居民發行的方式,一般是用來發行國債、地方政府債、政策性銀行債等利率債。
4、利息支付方式
利息支付方式,包括計息基準、付息頻率和利率型別等資訊。
計息基準,表格顯示為ACT/ACT,表示實際天數/實際天數,即這隻債券的利息計算方式是實際計息天數除以一年的實際天數。
比如今年是閏年,一年有366天,我持有這隻債券100天,1000萬的規模,票面利率2.68%,那麼我獲得的利息收入就是1000*2.68%*100/366=7.32萬元。
除了這種計息方式外,還有一種是直接確定一年為365天,即實際計息天數/365,忽略閏年的那一天影響。這種計息方式下,同樣的條件,我獲得的利息收入變成了1000*2.68%*100/365=7.34萬元。
付息頻率,這隻國債是每半年支付一次,還有些債券是按年付,也就是1年支付1次,這兩種付息頻率在現在的債券市場上都比較普遍。
利率型別,這裡是固定利率,是指在償還本金前,債券都保持著同一個票面利率,這是當前最為普遍的一種利率型別。
其他的利率型別還包括累進利率、浮動利率兩種。
所謂累進利率是指在償還本金前,票面利率可能會調整。一般這種債券品種,企業發行人很多還會附一個回售條款,規定投資者在某個時段可以把持有的債券回售給發行人,提前拿到本金與利息。
如果在回售時段,發行人自身現金流壓力比較大,那麼它可以提高票面利率,給持有者更高的風險溢價,來避免過多的回售使現金流週轉壓力加大,降低再融資風險。
浮動利率債一般採用(基準利率+固定利差)的形式來確定票面利率。基準利率一般常用的是央行確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7天回購利率三種,目前市場佔比較少。
5、主體/債項評級
主體評級是對債券發行人信用資質的評級,而債項評級針對的則是這一隻債券的評級。
表格裡這兩項是空值,是因為我們選取的是國債,是沒有信用風險的利率債,對其進行信用評級,沒有任何意義。主體/債項評級,只對企業發行的信用債有意義。
而之所以要對信用債進行主體/債項評級,是因為企業發行債券要面向市場上多個機構投資者,而這些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的經營、現金流與盈利能力不可能完全瞭解,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標準來反映企業的信用資質,來儘可能填補這種資訊的不對稱。
現在中國債券市場的債券評級由中誠信、中債資信、東方金誠、聯合資信、大公國際、新世紀這六家評級機構來評定。
不同評級機構對主體、債項的信用等級劃分大致相同。根據《華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規定,主體信用評級劃分為三等九級:aaa、aa、a、bbb、bb、b、ccc、cc、c,每一個信用等級可用“+”、“-”符號進行微調,表示略高或略低於本等級,但不包括aaa+。債項評級則按照期限和債券類別進行區分。
雖然一般情況下評級越高,表示信用風險越小,但由於國內評級企業除了中債資信,其他均是發行人付費的模式,為了搶佔評級市場,這些評級機構給出的債券和主體評級往往會偏高,實際的信用風險可能要比債券或主體評級隱含的更高。
比如在2019年,債券市場一共有42家企業首次出現違約,而這42家企業,在發行債券時,評級公司給他們的評級,有90%以上都是債務償還能力較強的AA及以上評級。由此可見,現在債券市場的評級,存在著虛高的現象。
這種虛高的情況,讓很多金融機構並不信任外部信用評級體系,而傾向於建立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自己評定債券的信用風險。
6、票面利率、票面面值、發行期限、發行規模,這些都屬於很基礎的要素,不再展開。
PS:我們這裡對債券要素條款的介紹,是最簡單的和最基礎的。
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市場上的債券品種越來越多樣,各類債券在除了上述的基本條款外,會加入其它各種特殊條款。比如可轉債與可交換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股票,所以會有轉股條款。
具體到單個債券,也存在著些許不同,若要詳細瞭解,需要去找債券募集說明書等相關材料。
-
5 # 伍治堅
債券,也被稱為“固定收益(Fixed Income)”,是廣大投資者資產配置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債券的原理非常簡單,大部分人不用學金融都能理解。債權人把錢借給債務人,債務人按照借款約定按時償還利息,並且在債務到期時償還本金。在日常生活中,債權和債務關係無時不刻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周圍。比如我們去銀行存款,就是作為債權人把錢借給銀行,而銀行則作為債務人給我們支付利息。很多人喜歡購買國庫券,就是把錢借給政府,然後政府按照國庫券利率向我們(債權人)支付利息。
從全球金融市場的規模來看,債(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按揭債,非抵押債券等)的市值要遠遠大於公司股票的市值。比如根據麥肯錫公司在2012年的估計,當時全世界所有的公司股票市值大約為50萬億美元,而所有的債加起來的市值則高達175萬億美元,是前者的三倍多。
光是全世界的政府債券(Government Bond),其市值總額就差不多達到了47萬億,和全球所有的股票的市值差不多。
截至2015年8月,在全世界所有的政府中,負債最多的是美國政府,其負債總額達到全世界所有政府負債的29%左右。緊跟著美國的是日本,日本政府債券(JGB)的市值大約佔到全世界所有政府債務總和的20%左右。其他一些債務總額比較高的國家有:中國(6.25%),德國(4.81%),義大利(4.61%),法國(4.35%)和英國(3.92%)。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列舉的只是債務總額(根據當時的外匯匯率轉換成美元計算),而沒有考慮各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的大小。
如果把國家的經濟總量算上,那麼負債率(負債/GDP)最高的國家依次為日本,希臘,義大利,葡萄牙,新加坡,美國和比利時(如上圖所示)。
那麼說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投資者要投資債券呢?大致來講有以下幾個原因:
1)債券是相對來說投資風險比較低的資產。只要債務人按時償還利息和本金(即不違約),那麼債權人的投資就會有回報(在扣除通貨膨脹之前)。一般來講,把錢借給國家政府(即購買政府債券)是非常安全的。一來政府破產違約屬於小機率事件,二來如果是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國債,在理論上政府可以透過無限印鈔去償還其債務。因此如果投資本幣國債,理論上不可能有違約風險。
2)從歷史資料來看,(政府)債券的回報波動率要比股票小很多。這也從實證角度印證了上面提到的債券風險比較小的論斷。
3)債券的回報和股票回報相關性不大,在很多時候(比如美國債券和美國股票),兩者的相互關係為負。根據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在一個股票組合中加入債券的話,可以提高資產組合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4)有些政府提供防通脹債券(比如美國的TIPS,英國的Inflation linked gilts等)供廣大投資者選購。防通脹債券的投資回報和通貨膨脹率掛鉤,可以幫助投資者應對無法預測的通貨膨脹風險。
所以說,每一個投資者的資產組合中,債券都應該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更好的分析作為投資標的的債券,我們可以把債券的回報(也可以成為風險,要知道回報和風險其實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更加進一步的細分為下面的組成部分:
1)無風險回報(Risk Free Rate);
2)期限溢酬(Term Premium);
3)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
下面讓我來就每一個回報來具體的解釋一下。
無風險回報(Risk Free Rate)
無風險回報,指的是理論上投資者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就可以獲得的回報。在現實生活中,嚴格來講沒有任何資產可以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給予投資者回報。和無風險回報最接近的回報是短期政府債券(Treasury Bill)能夠提供的回報。
短期政府債券的定義是政府發的短於一年的國債。絕大部分的金融學術研究都假設美國政府不可能在其發行的美元債務上違約,因此這些短於一年的美國國債就被視作是絕對安全的投資品種,因此從這樣的短期債券上得到的回報被稱為“無風險回報”。同理,如果假定中國政府不可能在人民幣債務上違約,那麼中國政府發行的短期國債提供的回報也是“無風險回報”。
從歷史上來講,短期政府債券(T-bill)可以給予投資者非常不錯的回報。比如上圖顯示的是美國過去200年的各種資產的真實回報(扣除通貨膨脹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短期政府債券的回報是每年2.7%。考慮到這個回報在不擔任何風險的前提下戰勝了通貨膨脹,可以說是相當的不錯。
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不同國家的真實利率回報則相差比較大。舉個例子來說,在過去100年裡(1900-2000年),真實利率(扣除通脹之後)最高的國家為丹麥,平均每年3%左右。而真實利率最低的國家為義大利,德國和法國。這幾個歐洲國家在一戰或者二戰之後都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真實利率為負。其中德國在19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時期,經歷了世界上主要工業國之中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現時今日的德華人對通脹的風險仍舊高度警惕。
德華人對於通脹的態度也可以解釋很多他們對於金融政策的態度。比如歐洲央行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僅以價格穩定作為其主要政策目標的中央銀行。基本上其他所有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會同時將價格穩定和降低失業率作為其政策目標。當然,嚴格來講,中央銀行不可能同時兼顧到價格水平目標和失業率目標,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是一種取捨和平衡。歐洲央行將價格穩定作為其唯一的政策目標,直接省略就業率目標,就是要明確的告訴市場,在這兩個目標中,價格穩定(即每年2%左右的通脹率)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德華人對於通貨膨脹的深深忌憚。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白色線),歐洲(橙色線),日本(黃色線)和英國(綠色線)從1970年到2015年的通貨膨脹率。大致來講, 通貨膨脹的威脅在1980年以後基本得到了控制。
以美國為例,美國在1970年代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1979年Paul Volcker被當時的美國總統Jimmy Carter任命為美聯儲主席時,美國的通脹率在10%以上,並在1980年達到創紀錄的14.8%。同時,美國的失業率也攀升到10%以上。美國面臨著無法從“滯脹”泥潭中擺脫出來的經濟難題。
為了應對通脹,Paul Volcker推出了一系列強硬的貨幣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利率。美聯儲基本利率(Federal Fund Rate)在1980年被升高到20%。後來到了1983年,通貨膨脹終於被成功控制,通脹率回落到3%左右。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所有的主要工業國,在1980年都有比較高的正真實利率(扣除通脹之後的利率)。平均來說,主要工業國在1980-2000年的真實利率達到了每年3.7%左右。曾經讓人談虎色變的通貨膨脹一下子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當今的投資者對於通貨膨脹威脅不太緊張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經歷過像魏瑪共和國和1948年中國內戰時國統區那樣的通貨膨脹了。
短期政府債券(T-Bill)給予投資者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它的回報和股票回報的相關性非常小,有時候甚至是負的。從現代資產組合理論來看,在一個多資產的組合配置中,投資者應該加入短期政府債券,來降低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提高其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期限溢酬(Term Premium)
期限溢酬,指的是投資者可以從承擔久期風險(Duration Risk)中得到的超過無風險回報的那部分投資回報。對於一個門外漢來說,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期限溢酬。
假設你要去買一個國庫券,那麼你可以看到,你能夠購買的國庫券從短期到長期有3個月,1年,3年,5年,10年和15年期。在一般情況下,國債的期限越長,其收益率越高。
比如下面是2016年3月9日中國財政部的公告。更新:財政部決定發行2015年憑證式(一期)國債(以下簡稱本期國債),現將發行等有關事宜公告如下:一、本期國債最大發行總額300億元,其中,3年期180億元,票面年利率4.92%;5年期120億元,票面年利率5.32%。二、本期國債發行期為2015年3月10日至2015年3月19日。三、投資者提前兌取本期國債按實際持有時間和相對應的分檔利率計付利息,具體為:從購買之日起,本期國債利率按持有時間不滿半年不計付利息,滿半年不滿1年按年利率1.66%計息,滿1年不滿2年按3.39%計息,滿2年不滿3年按4.41%計息;5年期本期國債持有時間滿3年不滿4年按4.91%計息,滿4年不滿5年按5.05%計息。從上面的公告中我們可以得知:1)5年期的國債利率(5.32%)要比3年期的國債利率(4.92%)高;2)如果提前兌取國債,那麼投資者得到的實際利率隨著持有時間的增加而升高。比如持有不滿半年的,利率為零。持有半年到一年的,利率為1.66%。以此類推。在絕大部分的時間,這個規律在世界各國都適用。為什麼持有更長期的國債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息呢?一般來說有幾個原因。1)國債的久期(Duration)越長,其價格對於利率變動的敏感度越高。投資者可以把久期想象成一個槓桿。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基本利率上升1%,久期為1的債券,其價格會下降1%。而久期為10的債券,其價格則會下降10%。因此久期越長的債券,波動率越高,風險也越高。那麼購買更長期限的國債的投資者需要獲得一個風險溢價來補償他承擔的更高的風險。2)持有的國債時間越長,投資者放棄了流動性。比如就像上面的例子所說,如果投資者購買了一個5年國債,那麼要獲得每年5.32%的收益率的話,投資者需要持有滿五年。也就是說在這五年裡,投資者不能提前贖回(否則他收到的收益會低於5.32%)。因此投資者需要額外的回報來補償自己放棄的流動性。3)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短期國債的利率高於長期國債,那麼在一個有效的市場內,大部分投資者會選擇買入短期國債,賣出長期國債。這樣的套利(Arbitrage)行為會導致短期國債收益率下降,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因此期限溢酬會重新變正。當然,歷史上也有反常的時候,即短期國債的利率高於長期國債的利率,也就是說期限溢酬是負的。比如上圖顯示,美國10年期國債的期限溢酬,在2016年5月17日達到了負0.38%,是從1960年以來的最低值。除了剛剛提到的特殊時期,在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投資者可以從持有更長期限的國債中獲得正的期限溢酬。比如上圖顯示的是1900-2000年(100年)美國債券投資的期限溢酬。我們可以看到,投資者購買中長期債券的話,相對於短期債券大約可以獲得每年0.7%左右的期限溢酬。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上面提到的期限溢酬在很多國家都普遍存在。比如上圖顯示的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在過去100年(1900-2000年)間的政府債券的期限溢酬。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德國以外,其他主要國家都有正的期限溢酬(比利時和丹麥的期限溢酬如果以算術平均來算的話是正,但如果以幾何平均來算的話是微負),其溢酬的範圍在每年0.5%-1%左右。
同時也值得指出,所有國家都經歷過負的期限溢酬。比如在上圖的一欄Minimum Premium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國家都曾經在歷史上經歷過劇烈的負的期限溢酬,尤以德國為甚。但如果拉長時間維度,從總體上來說投資者如果購買時間更長(超過一年)的國債還是可以得到一些期限溢酬的。
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
信用利差,指的是投資者購買非國債以外的公司債券,由於承擔了該公司違約的信用風險,而需要被補償的超額回報。在上文中我已經提到,由於政府可以無限印鈔,因此我們假定以本幣計的政府債券沒有違約風險。但是對於公司來說,他們沒有印鈔的權力。因此如果公司經營業績不佳,那麼他們就會有在其發行的公司債券上違約的可能性。而投資者如果去購買此類債券,就需要承擔比政府債券多一層的公司違約風險,因此也會要求得到更高的回報。
在普遍情況下,公司債券的風險相對來說要小於公司股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1)公司債券的派息率是固定的(比如每年5%)。因此只要公司沒有違約,投資其債券可以得到的回報是比較穩定並且可以預測的。這個特點導致公司債券價格的波動率比股票要小,因此讓人感覺更安全;
2)在公司破產清盤的情況下,債券持有人的等級在股東之上。法律上公司需要先滿足債權人的利益,如果還有任何剩餘,再滿足股東的利益。
從美國的歷史來看,持有公司債券確實可以給予投資者(相對於政府債券)更高的回報。比如上圖顯示的是美國從1900年到2000年一百年間的信用利差。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時間違約溢價(Default Premium)為正(上圖中的綠色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間也有不少時間公司的違約溢價為負。這樣的情況主要發生於經濟蕭條或者金融危機期間。由於公司經營業績不佳,盈利不如一開始的預期那麼強,在這種情況下,持有公司債券可以得到的回報反而不如政府債券。
關於公司債券我這裡還有一篇更為詳細的解說:https://zhuanlan.zhihu.com/p/21818489
通貨膨脹
如果投資債券,那麼投資者需要非常注意通貨膨脹風險。因為債券的利息是固定的,如果通貨膨脹率比較高,那麼從實際收益來說,債券投資者收到的回報就縮水了。在上文中我曾經提到,在1970年代,美國和英國等工業國都曾經經歷過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投資者們應該牢記教訓,不要忘記這個前車之鑑。
為了應對通貨膨脹風險,我們也可以考慮購買一種比較特殊的政府債券,叫做防通脹債券(Inflation Linked Bonds)。防通脹債券的原理是其派息和通貨膨脹率(消費物價指數CPI)掛鉤,這樣如果通貨膨脹上升,那麼投資者可以得到的派息也會上升,從而抵消通脹率上升對投資者真實回報造成的負面影響。目前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工業國政府都有發行防通脹債券。
那麼購買防通脹債券的投資者們得到的回報如何呢?上圖顯示的是英國從1981年到2000年各種不同的政府債券給予投資者的回報。我們可以看到,防通脹債券(上圖紅色柱)在該經濟體經歷意想不到的通貨膨脹時(比如1997/98年),會給予投資者比較高的回報。而如果最後實際通脹率比預期的通脹率要低(經濟陷入出乎意料的通縮),那麼防通脹債券給予投資者的回報就會比較差。
對於防通脹債券的投資者來說,購買防通脹債券就好比為通貨膨脹風險買了個保險。大家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保險,如果想要購買保險,那麼我們就需要支出保費。而如果最後我們想要投保的風險沒有發生(比如通脹率沒有上升),那麼我們的投資回報會下降(因為保費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
一個投資者進行多資產配置時,應該包括防通脹債券。除了上面提到的應對通貨膨脹的功能,防通脹債券也能起到多元分散的作用。從歷史上來看,防通脹債券的價格波動和政府債券的價格波動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5左右(英國1981-2000年)。因此在一個多資產配置組合中加入防通脹債券的話,可以有效提高該資產組合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美國的情況也很類似。比如上圖顯示,美國的防通脹債券(TIPS)和美國股票的相關係數為0.02,和房地產的相關係數為0.22,和公司債券的相關係數為0.78。因此在一個多資產的配置組合中加入防通脹債券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結論
如果一個投資者購買固定收益類投資(債券),那麼他可以從以下一些途徑獲得其承擔的風險的相應回報。
首先是無風險利率。該風險回報可以透過持有短期政府債券(T-bill)獲得。其次是期限溢價(Term Premium)。要獲得期限溢價回報,投資者需要購買並持有久期長一些的政府債券。第三個風險因子是信用利差,投資者可以透過投資公司債券獲得該溢價回報。最後是實際利率(扣除通脹之後),要獲得這個回報,投資者可以透過購買防通脹債券來實現。
除了以上這些不同型別的債券,投資者在一個好的資產配置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多元分散:不光要持有美國或者中國債券,也要持有其他各國債券;
2)控制成本: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會尋找成本最低的方式去實現跨國的多資產配置組合;
3)久期管理:在購買債券時,理論上投資者可以選擇從3個月到30年的不同久期組合。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會選擇承擔最少的久期風險(Duration Risk)去實現他的期望回報;
4)稅務最佳化:債券會派息,而派息受到預扣稅(Withholding Tax)的影響。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會根據其居住地應當支付的預扣稅,去選擇稅率最低的投資品種,最大程度上減少稅費對自己的投資回報的影響。
-
6 # 小馬說券
債券的髮型機構一般為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
債券投資並非沒有風險,債券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點,利率風險、價格變動風險、通脹風險、信用風險、轉讓風險、回收風險、稅收風險和政策風險。
回覆列表
你借我100塊,我給你個欠條,我們約好一年後還你110,這個欠條弄的再正規了,就是債券,裡面有很多很多條款,並且受到法律保護。中間你可以把這個欠條105賣給別人,這樣債券就可以流通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