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志峰78
-
2 # 龍組遊魂
不會,在我們老家,你在外面不管說普通話說的再好,再遛,回家必須說家鄉話,不然等著吃竹筍炒肉把,鄉里鄉親都會說閒話的,說這個人在外面混了幾天連姓啥都不知道了,說個故事,大概20年前,有個小夥到廣東打了幾年工,回家在田邊上對著個老農,用普通話問,“農民伯伯,到什麼什麼地方怎麼走啊”。被他老爸聽到了,抓到扁擔就追了。
-
3 # 南京小歐
說說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不知道是地理課還是什麼歷史課,講到的就是關於方言的生存問題。雖然都快忘了老師教的是什麼科目,但是其中年男子,操著不知哪裡口音的講課聲音以及“地中海”的形象,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我,還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當時那節課大概講的就是,方言留存的優缺點,其中有一個概念即使我過了八九年還記憶猶新:
去方言化,普及普通話能加深地域交流,促進經濟發展。
這個概念從那位老師嘴裡講出,同樣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細細想來是有那麼幾分道理。試想如果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普通話沒有生存空間,彼此之間交流都十分困難還談什麼發展?如果按照這個角度來看待,普通話的普及是與秦始皇的“書同文 車同軌”一個道理的。
此外客觀看待,方言的生存確實岌岌可危,就我為例,生活中講南京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普通話的普及固然客觀上的能促經濟發展,但是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經濟並不代表全部,文化才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靈魂,而其中以方言為代表的地方文化就尤為顯得突出了。
那麼,您認為方言與經濟之間有必然的聯絡嗎?文化與經濟該如何取捨呢?
文【小歐說南京】
網圖侵刪,看完記得點關注哦。
-
4 # 金陵牧
跳出這一問題去看,一千多年的古人如果穿越到現在,他說的話你能聽懂嗎?也許他說的是標準的東京汴梁話,是那個時代的普通話。
語言是發展著的工具,不管你是否有意去改變,語言都會隨社會發生改變,比如網路語言,如果你有幾年和社會失去交流,與朋友交流很多話你都聽不懂。
方言是否岌岌可危並不重要,因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為方便溝通交流發生改變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
5 # 嶺南我最帥
方言不能叫岌岌可危,應該是壽終正寢!方言畢竟是過去交通不便、各地缺少聯絡的產物,受眾非常之窄,現如今交通發達、各地區交往頻繁,普通話能發揮其獨有的交流優勢,大大提高各地區人民的交往效率,而方言已經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可以退出舞臺了。
-
6 # 1980旅途
方言是不同地區最主要的文化符號!一定要好好的傳承!
現在的孩子都會說普通話!誰還會說家鄉話!我們那時候從小說家鄉話!長大了在外上學工作後說的普通話也挺好!
建議小孩從小就要會講方言!
不要只強調推廣普通話,而丟了傳統文化!方言就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
7 # 風語28128077
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現在這種方言把其他方言擠的沒地位了,是時代的悲哀。希望保護方言,就像我們那裡,一個縣好幾種方言,遇到了說一樣方言的人才算是老鄉。離家萬里,遇到一個說共同語言的,我那一次在國外和老鄉真的是熱淚盈眶。
-
8 # หลิวฐ์羽枝
說消滅方言的人是沒有文化水準的,可以說你要不是書讀的太少,就是純理科生!一個地方的方言不僅僅是由於交通不便造成的,原因很多。以我自己的觀點有以下幾種:1、歷史遷徙保留中原的某一處方言,例如:雲南很多漢族的方言類似今天的南京話。2、民族雜居混合口音,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自己的語言,他們首先學會的是自己的母語,後來才學漢語,學習漢語時以交流溝通為主,所以他們學習的是當地漢族方言,同時又混有自己的民族口音,是很難糾正的。在講這些方言的時候,他們混入一些自己民族語言,形成的另一種語言。雲南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很多這樣的。3、方言記錄了語言發展的歷史。語言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方言記錄了歷史上某一時期的語言,相當於一種化石或者文化。4、由於中國地大區域不同,方言記錄了一個地方的文化,靠海的族群的語言習慣和靠山的肯定不一樣。5、有些話用方言講有意思,換成普通話就沒感覺,就連二人轉,用標準普通話來講試試,你會發現是個變態。6、人的大腦可以接受很多種語言,沒有必要大力提倡普通話,也沒有必要讓孩子必須說方言。他們要學自然會學,不會的就讓他們不會吧。
-
9 # 關東漢子6
我覺得方言消失是早晚的事情,比如東北老年人一些字詞的發音和現在都不一樣,簡單就幾個例子,比如“安”發發nan、“農”neng、“餓”發ne,等很多很多,現在年輕人都不一定明白,只有8、9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才知道是怎麼回事,過去為什麼方言在個別地區很流行呢,一是因為那是媒體不是很發達二而是都過著農耕的生活,可能有多少人一輩子沒出過縣,就別說到北京了,人們和外面交流的很少,現在就不一樣了,年輕人哪有不懂普通話的,有幾個年輕人還固守田園的,而且從農村進城人的下一代都不可能再學家鄉話,所以學好普通話是必備的。不用說方言能夠消失,就是少數民族語言也有一些會消失,比如現在東北的滿族人也很多,但有幾個滿族人還會說滿語,認識滿語文字的全國可能都不到百人,我有幾個朝族同事的孩子基本都不會朝族語言了,所以再過兩、三代人有些小方言就會消失,一二百年後能夠保留的地方方言就區區可數了。
-
10 # 偉2328103
方言消失就消失了,最好英語俄語什麼的全消失那更好。
當你為方言可惜的時候,無數人因為聽不懂你的話疏離你,覺得你不尊重人。為什麼不能廣交四方友人?為什麼別人只跟你談錢不談感情?為什麼你落魄的時候沒人幫忙?心裡就沒點逼數?
-
11 # 老九門177605940
從整個國家層面來說。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消失,對整個國家國族的形成,其實是有好處的。
從地方和民族角度來說。方言和民族語言是自身的精神財富。但是時代畢竟在發展。
方言和國語的矛盾其實就是個體和整體利益的矛盾。當整個國家都使用一種發音的語言和文字的時候。那麼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將會非常強大。
-
12 # 阿川151457971
杞人憂天。
方言的生命力是十分頑強的。
但方言和語言類似,也會是動態的,會演變。方言與方言之間,會互相影響融合,但並不會消亡。
-
13 # 生活亮亮眼
是的,方言的命運必然是消亡,消亡,消亡。
寫下三個消亡,心情是複雜的,既有無奈,又有遺憾,還有欣喜。
方言為什麼會消亡?需要知道它出現的原因。
古語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原因在於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山水阻隔,自然形成了互不交往或者交往很少的各自獨立的區域,各自按照自己的趨向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風俗,也形成各自的語言,也就是方言。
如今,交通發達,通訊發達,許多人都走出了原來生活的地方,交流日益增加,語言在交流中日益趨同,所以方言必定在某個時期消亡。
不過,這個時期會相當漫長。
各具特色的方言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筆遺產,需要這方面的工作者做一些記錄研究工作,避免最後的遺憾。
當然,世界大同,也是好事一件,人們交流更順暢,生活更便捷。
歷史總是按照自己的軌跡執行,我們只有順應潮流而已,那就靜靜地等待吧……
-
14 # 拒絕西方思想殖民
你想的簡單!中國文化本來就是多姿多彩,而方言是中華文化之一,其他的不講,就說戰爭年代,當年抗日,方言起到很大的作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普通話在世界上很多人會說和聽懂,而學習方言的外國人很少,用方言傳遞情報是很好的!況且中國人不會說普通話的有多少?從小說方言再加上普通話並不矛盾不衝突!難道中國人連外語都能容得下還容不下土生土長的方言!?這是挖根忘祖!
-
15 # 憶秦娥2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漢語拼音全國統一標音調,現代漢語四聲音調如果不能準確掌握必然給未來從事文化,科技,教育等工作帶來不便,未來的方言只能作為語言遺產來保留。地方戲曲也只能當成文化遺產來保留。如果死死地去抱定非要去當成一項交流工具,哪隻能是割據走向封閉的封建時代。
-
16 # 烏鴉說文史
肯定是岌岌可危了。
有幾個段子:
1.警察詢問受害者,問:剛才的逃犯哪裡口音?
受害者:大家都是普通話……
2.以後只有語文老師能判斷方言。
我男人是山西人,前後鼻音不分。
第一次帶他回家,樓下碰到我們語文老師。
她默默的跟了我們很久,臨別時說:你男朋友是山西人吧?
蒼天啊!!!由於語文老師在側,我和我男朋友說話本來就剋制,只寥寥說了幾句居然就被聽出來了。
語文老師輕描淡寫,因為你男朋友發後鼻音時很費勁。
3.南方人口音會很可愛,很稀缺。
大學時英語老師是湖南人,n和l不分,一個女生叫蕾蕾,被老師叫成nei nei ,聽著像奶奶,最後班裡直接喊她奶奶。
4.東北話不會消失,還會以喜劇方式傳承下去。
這個不用舉例了吧?!
-
17 # 大蝦174
語言是交流的產物,當你處在無時無刻與各方人等有效交流溝通時,標準統一的語言一定會替代方言,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方言總沒機會說也會削弱的,包括在國外的中國人二代三代,中國話越來越糟。
-
18 # 南山劉向雄
隨著交往交流的增多,方言作為相對閉塞的產物,使用範圍將會越來越小,雖然岌岌可危,但我認為不會消失。
一些中小城市,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方言的流失量是非常巨大的,我所在的省會城市,二十年前還是滿城的方言,如今在大街上卻很難再聽到這些方言,滿耳都是普通話。
印象中,大致是進入本世紀,幼兒園開始如雨後春筍般一時多了起來,大大小小、林林總總,辦學方式雖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使用普通話教學。小孩子很早就開始使用普通話交流,讀書的時候也很少再夾有方言。年輕的父母,和孩子也是說普通話,即使是在一些相對偏遠的鄉鎮,情況也是如此。
這樣下去,是否當地的方言在下一代就消失了?我想不會,主要原因是家族作為文化和語言的載體依然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一個家族在一起的時候仍然是用方言在交流。比如,我們進到村子裡,聽到的,不論大人還是小孩,相互之間仍然是方言而不是讓人覺得怪怪的普通話。
-
19 # 劉權林
歷史淘汰了冷兵器,淘汰了繁體字,淘汰了長袍大褂,方言也是註定要被淘汰的。
淘汰方言的主要推動力不是政府,而是經濟。建國以後就推廣普通話,但那時候計劃經濟,限制人口流動、限制商品經濟發展,人可能一輩子都不出所在的縣城,用方言就足夠了,沒必要用普通話。
因此大陸的普通話普及率還不如臺灣,因為大陸的經濟比臺灣差,所以普通話普及率比臺灣低。
後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們就必須得使用普通話。比如你去外地讀書、去外地做生意、去外地工作,不會普通話就沒有交流。一個陝西人和廣東人都來北京上班,都講方言,那就沒法溝通,所以老闆也不會僱傭不會普通話的人。同樣,一個廣州公司如果只僱傭講廣州話的人,那麼就會失去全國的市場,也會失去人才,因為這個人才可能是北京人,不會廣州話。
所以出於經濟原因,企業都會去僱傭講普通話的人,會多種語言更好。
經濟發展的最大體現就是城市化,不同地方的人都往城市集中,普通話成為唯一的交流語言。這和印度種姓比較類似。印度雖然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在農村依然根深蒂固。可是到了城市裡,大家吃的一樣、穿的一樣,也不知道你什麼種族,也不在乎你什麼種族,只要能賺錢。
所以經濟越發展,方言就會越來越小眾,直到有一天需要用政策來保護。
-
20 # 御印公子
普通話和官話,但地方話適當保留,你想想看,空軍作戰廣東長官用白話或客家話發號施令,僚機和側翼配合的北京機長會做成什麼反應?明朝時,打仗時,軍令無法通達全軍,只能一級一級往下傳播,就因口音,因為每個營都是來自不同地方,行動遲緩
回覆列表
講的好,本人是講廣東話,少年時期也不會說普通話,聽也不多,六零後,以前全深圳市都是說白話,客家話,但是現在下一代很多人都不會說廣東話,會聽,平時和他們對話,真的是雞同鴨講,我問他們白話,回答是國語,[無奈],點選[ http://pinyin.cn/e150317 ]查看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