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連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的太平軍也被他們打敗了。
9
回覆列表
  • 1 # 紫色護衛隊

    首先是民風彪悍,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自古民風彪悍的地區易出好兵,比如廣西,在保家衛國時勇猛異常,時人無不側目。

    其次是治軍有方,代表人物曾國藩,有嚴謹的治軍教條,而且出手狠辣,帶兵不厲害才怪了。

    再次是軍隊關係,湘軍的構建模式很特殊,往往是親人、朋友一起上,就有了同仇敵愾之心,家人死了你上去報仇,明末洪兵還是天雄軍也是這麼建立軍隊的,同樣狠強。

    最次,是打劫,這個你懂的。

  • 2 # 史之策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湖南知縣,招募人員,組成軍隊。1853年曾國藩正式創辦湘軍時,就是以朱孫詒的湘鄉團練鄉勇為基礎。湘鄉團練裡的骨幹王鑫、羅澤南、李續賓、續宜兄弟、劉蓉(這些人本是讀書人)等先後成為獨當一面的湘軍將領,至此湘軍正式掛牌成立。

    為什麼湘軍後來的戰鬥力這麼的強大,這要與後來他們的招募方式以及軍餉制度等有關。

    湘君的招募不像綠林軍從全國招來,但是最後造成的原因與將領不熟悉,打起仗來也不順手。湘軍招募全部是由將領自己來做,一級一級從上到下,從曾國藩到最基層的兵卒,都是一步步來的。全軍的將領級別的人全部是曾國藩自己來招募,這就讓全軍的將領全部服從曾國藩一個人。其次是他們的軍餉制度。藩實行“厚餉養兵”政策。湘軍正勇4.2 兩,夥勇3.3 兩,長夫3兩,綠營兵餉銀比湘軍長夫夥勇還少,只有湘軍正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就讓他們將士可以心無旁騖的去打仗。

  • 3 # 尋春秋歷史短影片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建立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臺,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

  • 4 # 小祝奇談

    湘軍是由書生+山農組成的。書生是軍官,山東是士兵。曾國藩用儒家理學來控制書生。士兵都是老實的農民,兵油子不要。

    湘軍是一層層的自己招的,之前往往有血緣,師生關係,好相處。

    湘軍軍餉比綠營兵高。

    湘軍是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雖然直接指揮打仗不行,但是戰略很好。

    後期的太平軍,比前期兩廣老兄弟戰鬥力差遠了。

  • 5 # 軍都弩

    1.將領好。湘軍統帥曾國藩是晚清少有的具有大局觀,實幹精神,具有識人眼光,心胸開闊的統帥,其選拔的將領大都稱職,文化水平高,這與晚清傳統清軍八旗綠營將領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大都迂腐貪婪眼光短淺,貪生怕死,紀律敗壞。

    2.兵源好。選用鄉下樸實農民,杜絕油滑之人作害群之馬,這比八旗和綠營兵源好多了。

    3.軍餉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縱容士兵破城劫掠也是變相的重賞。

    4.武器好。曾氏極為重視武器裝備,開設兵工廠,聘親西方工程師,製造西式武器。

    5.戰術好。利用南方水網地帶針對太平軍機動性強特點採用結硬寨打呆仗,把進攻轉化為防守,迫使擅長遊擊運動的太平軍每戰都須攻堅,損失很大,逐步困死太平軍活動範圍,耗死了太平天國。

    6.戰略好。曾氏拋棄清朝政府軍採取的南北夾擊戰略,選擇佔據上游順流而下從西往東的戰略,逐步擠壓太平天國的戰略活動範圍,迫使太平軍只能往東南發展,而東南是大海,以及上海租界,利用西方勢力組建洋槍隊和淮軍,以上海為基地構建堅固防禦,迫使太平軍攻堅消耗,因為洋人是不會讓租界被太平軍攻破的,迫使租界洋人勢力成為盟友。

  • 6 # 青年史學家

    近代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湖南人創造的,湖南人對近代中國開始產生影響始於曾國藩建立湘軍,湘軍不僅是鎮壓太平天國的最核心力量,也是清朝末期維持王朝安定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湘軍的戰鬥力遠遠超過清王朝的經制兵,即八旗兵和綠營兵。湘軍在和太平軍作戰的時候,往往能夠以一敵十,而湘軍之所以能夠有那麼高的戰鬥力,與曾國藩對湘軍體制的設計有很大關係。

    曾國藩鑑於傳統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在戰鬥中紀律渙散,不肯出力的弊病,開水強調文化對部隊戰鬥力的塑造,曾國藩本人是儒家文化的鑑定信仰者,於是他把儒家文化中所強調的“忠、孝、仁、義”都貫穿到了湘軍的訓練之中。曾國藩以仁和禮為基本原則構建了湘軍的紀律體系,在湘軍當中,上下尊卑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哨官管兵,營官管哨官,曾國藩同時還命令在湘軍中下級要維持對上級的絕對忠誠,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忠。

    為了增加湘軍中的部隊的凝聚力,湘軍中都是湘人,而且同一部隊當中往往都是幾個家族或者同鄉參軍,這樣就確保了士兵之間的相互凝聚力。曾國藩曾經親自規定湘軍在招人的時候要滿足三大條件,包括統兵必親自招募,不得假於人;嚴定選兵標準;必須招募湖南籍計程車兵。以往綠營兵相互之間沒有地緣或者血緣關係,因此打起仗來往往相互旁觀,互不幫助。曾國藩正是吸取了這樣的教訓。

    湘軍在訓練上也優於傳統的經制兵,傳統的經制兵到了晚清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訓練是廢弛的,部隊當中缺額和吃空餉的問題非常嚴重。曾國藩在湘軍的訓練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好的戰略戰術,包括“先自治,後製敵”,“水師不可順豐進擊,善擇營地”等等,曾國藩除了強調身體的訓練之外,還強調精神上的訓練,即此前所講的以儒家文化來灌輸,使得士兵養成忠孝仁義的品格。

    正因為此,湘軍才能成為維繫清王朝統治近40年的柱石。

  • 7 # 蝦吃

    湘軍是晚清咸豐、同治年間,在湖南地方團練武裝的基礎上組建的一支軍隊。它由晚清名將江忠源最先發起,曾國藩組建,胡林翼、左宗棠壯大,發展成為清朝平亂的重要武裝力量。

    湘軍歷經國內平亂戰爭二十餘年,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為統帥,將戰爭理論與實戰相結合,提出並實施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戰略與戰術及其獨特的戰法——這是湘軍十分“能打”的關鍵。

    湘軍的最大成就,是鎮壓了19世紀中葉爆發的席捲半個中國、堅持與清王朝鬥爭長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在與太平軍長達11 年的較量中,湘軍也有 過在靖港、湖口、三河的慘敗,曾國藩曾兩次投水自盡而未遂,然而,它最終先後攻佔武昌、九江、安慶:又在其派生的淮軍的配合下分別奪取杭州、蘇州,佔領蘇浙地區,最後對孤城天京形成合圍之勢,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湘軍領導集團具有綜合素質的優勢,如領導成員皆以“治國平天下”、恢復封建統治秩序,成就個人功名事業為奮鬥目標,他們顧全大局,團結一致,在軍事與經濟戰略上具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與決斷。

    湘軍鎮壓“捻軍”期間,正處在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也處在中西方軍事文化交流、西方新式武器軍備引進和晚清軍制改革的初期,他們既有比較完善成熟的軍制、營制,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上也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儘管遇到過幾次慘敗,但是最終能夠奮勇殺敵,大破捻軍,讓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繼續苟延殘喘。

  • 8 # 小鯤論壇

    湘軍的強大在於它完美的招兵制度以及曾國藩本人的領導有方。

    咸豐四年(1854年),因母親病故返鄉的曾國藩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幫辦團練。當時的清政府綠營主力拿太平天國完全沒有辦法,清政府已經深刻地意識到綠營的不可靠性,所以清政府便支援各地編練地主武裝以保其統治地位。

    在眾多地主武裝勢力中,為何唯獨曾國藩帶出來的湘軍就如此的強大呢?其實,曾國藩為人聰明,懂得總結失敗的經驗,他採用了與其他團練大臣完全不一樣的做法。其主要表現在招兵、練兵和用兵上。下面我們具體說說他在招兵、練兵和用兵這3方面有何獨特之處。

    1.招兵

    曾國藩完全沒有采用清朝的世兵制的招兵制度,而是採用了招募制。這裡說的招募制不是我們普遍理解的隨隨便便地招人,而是分層次的招人。其層次由大到小分為大帥、統領、營官、哨官、什長、士兵,通俗地講就是大帥招募並管理自己的下屬統領,統領招募並管理自己的下屬營官,營官招募並管理自己的下屬哨官……以此類推。同時加上當時湘軍的待遇是相當的豐厚,以及招募制的牢固,所以湘軍的積極性可謂是高漲。

    2.練兵

    說到練兵,曾國藩那是可謂是有自己的一套呀!他把團練分成“團”和“練”,“團”有自己的招募方式,那便是將居民編成保甲,並委派當地的地主富豪主持。而“練”是在城鄉集中訓練鄉兵。曾國藩支援各地普遍辦團,但是他不允許地方的紳士辦練,而是自己親自在省城集中募勇辦練。一方面保證自己軍隊的統治權,另一方面鞏固湘軍的內在建設以提高湘軍的整體實力。

    3.用兵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方面有自己的建樹,他主張:“結硬寨,打呆仗”。簡單地講就是量力而行、穩紮穩打。與此同時,他還有特別規定,凡是自己的上級戰死該級別的排便自行解散回家,這一規定保證了下屬保衛上級安全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士兵整理的作戰實力。

    (愛生活,愛歷史。祝你一切安好!)

    (敬請關注:小鯤論史)

  • 9 # 名士福小豆

    以一縣之兵,攻佔十八省。這就是湘軍的氣魄,也是湘鄉人的驕傲。清朝末年,清政府兵源緊張,原先的八旗和綠營兵卒軍紀泛散,無法和各地的義軍抗衡,朝廷不得已實行團練募兵,各地團練相繼啟動,當此時刻,湖南湘鄉一位在家丁憂接近期滿的朝廷大員也奮起直追,組建團練湘軍,他就是曾國藩。

    湘軍的在初期也是經歷了很多挫折的,比如曾國藩在汨羅時差點因為悲憤而投江自盡成功,曾經也一度退守衡陽,可有了這一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自上而下的軍魂所在,湘軍終於越挫越勇,最後博得.以一縣之兵,攻佔十八省.的美名。

    那麼湘軍為何會如此之勇猛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湘軍裡有八旗兵作為配合,曾國藩不光光任用漢人為將,也在滿洲貴族裡選了一些有能力的為心腹加以提拔,這就消除了清朝政府的顧慮。

    其二,湘軍裡的將領除了武將也有文將,比如曾國藩自己就是飽讀詩書的儒將,自然懂得如何駕馭人才,勘破先機,熟諳計謀。

    其三,湘軍隊伍裡的兵卒大多是湘鄉老鄉,而且都是以本鄉本土的同鄉之人組織在一起三人成伍,這三個人都是自小一起長大的小夥伴,自然單兵作戰能力比較強,而且會彼此配合,很有默契,隊伍的基層管理者都是本鎮或者本鄉本村落的一級一級提拔上去計程車兵,自然對他熟悉的老鄉們知根知底更能帶好隊伍,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算進來了奸細一問就知道是不是隊伍裡的人。

    其四,隊伍裡傳令的兵士都講湘鄉話,沒幾個人聽得懂,即便有奸細一聽他說話就知道是敵是友。以上為人和。

    其五,部隊根基好,除了地形優勢外還有湖湘魚米之鄉作為後備,糧餉不成問題。湖湘地處長江中游,而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在南京,湘軍自有猛虎下山之勢。佔盡地利。

    其六,當時的清政府雖然腐敗,雖然內亂不斷但是國家的根基沒有全部被破壞,朝廷裡還是有很多治世能臣在維繫著這即將崩塌的王朝。而太平軍後期宮廷內鬥諸王反叛,岌岌可危此乃天時。

    湘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豈有不勝之理?!

  • 10 # 秦野雁

    湘軍出現在晚清時期,是清政府利用漢族地主,讓他們自行組建團練,以用來抵禦太平軍而成立的。當時,曾國藩臨危受命,他以羅澤南的一千多名湘勇為基礎,仿效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治軍模式,組建了聞名天下的湘軍。

    曾國藩一介儒生,手無縛雞之力,而湘軍能征善戰,勇猛無比,聞名天下。怎麼做到的呢?

    1.湘軍的將領都是文人掌兵,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羅澤南、王錱、趙烈文等,都受曾國藩思想的影響,和太平軍的信奉上帝形成鮮明的對比。完全是水火不容的,砸孔孟之位更讓湘軍將領深惡痛絕,這種思想也深深傳染到湘軍全軍。

    2.湘軍的組建,大多是熟人為營,就是把很多的親戚,同學,朋友或者同鄉的人編入一個營。平時不打仗,大家都是熟人,嘻嘻哈哈,高高興興的在一塊兒。打仗的時候一起上陣殺敵,其中要是有人在戰場上犧牲,大家就會很難過,很傷心,這時大家為死者復仇之願就會十分強烈,那怎樣才能為他們報仇呢?只有再次上戰場拼命殺敵。這樣的湘軍十分勇猛。

    3.湘軍最初嚴格的紀律性。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生。

    第一紮營不貪懶,莫去人家取門板,

    莫拆民家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

    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支帳房,

    莫進城市進鋪店,莫向鄉間借村莊,

    無錢莫扯道邊菜,無錢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緊要書,切莫擄人當長夫。

    第三號令要宣告,兵勇不許亂出營,

    走出營來就學壞,總是百姓來受害,

    或走大家訛錢文,或走小家調婦人,

    愛民之軍處處喜,擾民之軍處處嫌,

    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

    這是曾國藩1858年在江西營中親自編寫的一首《愛民歌》。看看文人帶兵這組織性和紀律性,儼然一支子弟兵的形象,這樣的軍隊是敵人最可怕的。

  • 11 # 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應對湖南歷史有一定了解,湘軍為什麼能打?應當說是湖南憋了幾百年的怨氣。

    常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因為楚人心懷怨恨。湖南是湘楚,當年因站錯了隊被朱元璋屠了兩次,湖南人也抵抗了十多年,人口因此大減就有了後來的江西廣西填湖南,“解手”一詞由此而來。可能是朱元璋實在是太恨湖南湘鄉這地方了,竟然硬性規定湘鄉的稅賦為十萬八千擔,是宋元的三倍,而湘鄉州人口此時己由原來的五十多萬降為屠殺後的四萬多,加江西廣西的移民也才七萬多,隨後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直到清雍正這稅無論風吹雨打基本沒降過,而湘鄉人口卻由七萬多一直是減少。直到清乾隆才把稅降為五萬多擔,湘鄉人口開始增加。知道這段歷史大家才會理解湘人為何願幫清朝打太平軍,曾國藩的湘軍主要是湘鄉人。也才會明白湖南人為何愛說“霸蠻,耐煩”為何鄉土觀念那麼重了。大浪淘沙,沒這鼓氣的人早走了,剩下的都是頑石。

  • 12 # 天驕漫山紅遍

    這是舊湘鄉縣人的性格、人文決定的:

    1952年以前,舊湘鄉縣包括了現在湘鄉市、雙峰縣、婁底市的全部區域,以及漣源市的大部分割槽域,面積比現在的湘鄉市大幾倍。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將領和名人出身於這個範圍內:韶山毛澤東故居離湘鄉市區只有二十多公里,駕車只需二、三十分鐘車程,但是韶山距離湘潭市區有五十多公里,距離長沙市區有七十多公里,毛澤東少年時代是在湘鄉讀書,如果你現在去韶山旅遊,其實你稍不經意就把腳踏在湘鄉的土地上。近代湘鄉名人有晚清重臣曾國藩、曾國荃兄弟,著名外交官曾紀澤,著名將領劉錦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劉錦棠故居在距離湘鄉市區二十公里的山棗鎮;湘軍悍將李續賓、李續宜兄弟也出身於現今湘鄉市,其它著名湘軍將領還有很多,漣源和婁底範圍內的著名湘軍將領也不計其數。關於舊時湘鄉縣的古楚文化問題:現在的湘鄉、雙峰、婁底、漣源這個範圍內的居民語言、文化、性格脾氣與其它地方的人有很大的區別。這片區域內的居民方言保留了完整的古楚語言,它與閩粵的客家話一樣把古先民的語言完好地延續下來了,這已經由國家層面進行了研究和認定。湘鄉人普遍的性格是吃苦耐勞,堅韌,不怕死不服輸,而且脾氣火爆,這就是古楚民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緊鄰湘鄉的湘潭、株洲、長沙,這三個市的方言與舊湘鄉範圍內的湘鄉、雙峰、婁底、漣源方言完全不同。湖南歷史上因幾次大規模戰爭造成人口不足,大部分人口是江西遷移過來的,所以湖南人稱江西人為“老表”。長沙、湘潭、株洲、寧鄉這個範圍內的方言其實是外來的語言。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1952年以前的舊湘鄉縣範圍內的這片區域的居民較好地繼承了古楚先民的遺風。中國的先民在秦漢唐時期的人文性格和民風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當時的先民文武俱佳,豪俠仗義,從兩宋開始就走向下坡路。

  • 13 # 縱橫國史

    眼看八旗、綠營腐朽無能,咸豐很是無奈,有種即將亡國之感觸。確實如此,若是繼續照此打下去,北京被攻破,滿蒙貴族逃往關外是遲早之事,元朝覆轍之路必定重現。為此,咸豐只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鼓勵地方在籍官員、士紳起來興辦“團練”,保衛桑梓同時協助官軍剿滅“粵匪”,匡扶社稷。有了皇帝的聖旨,各地紛紛興辦“團練”,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曾國藩“湘軍”。這是一支有別於八旗、綠營之武裝力量,私人性質很濃,類似於軍閥。

    湘軍,是一支知識分子加老農之隊伍,書生帶兵之典範。在湘軍初創之時,太平軍正處在巔峰狀態,革命意志堅定,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相當強悍。所以,在早期戰鬥中,湘軍與太平軍可謂是勢均力敵,互有勝負;任何一方想要取得勝利都是智慧與意志之大比拼,看點十足。湘軍有過慘敗,也有過輝煌之勝利,其中一場以2萬擊敗10萬,焚燬太平軍戰船幾千艘,太平天國水營力量從此一蹶不振,長江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湘軍之手。

    1854年4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從長沙北上攻擊靖港,其中水師5營壘,湘勇陸師800,共三千兵馬。此戰,曾國藩大敗,差點被“鐵公雞”石祥禎活捉,只能狼狽逃回長沙,受盡了冷眼。不過,猛將塔齊布、彭玉麟在湘潭大獲全勝,幾乎全殲西征軍精銳,林紹璋只帶4騎逃往嶽州。經過“湘潭大戰”,湘軍士氣高昂,一掃往日因戰敗而萎靡之氣。

    1854年7月,褚汝航、陳輝龍率水師攻擊嶽州,在旋湖港被曾天養擊敗,兩位水師統帥陣亡。不過,此時曾天養只有3000餘人,在西征軍主力已經戰敗之情況下,只能放棄嶽州,大軍紮營城陵磯。不久,曾天養因搞“單挑”陣亡,太平軍西征部隊盡數退出湖南。緊接著,曾國藩揮師北上,攻擊武昌,守將石鳳魁、黃再興兩位草包不作任何抵抗便放棄城池,拱手將華中重鎮讓給湘軍。

    拿下武昌之後,湘軍繼續東下,目標直指田家鎮、半壁山,揚言奪取九江、安慶,攻入南京活捉洪秀全。此次出兵,分三路,湖廣總督楊霈、陝西提督桂明率綠營軍走北路,進攻蘄州、廣濟,向田家鎮靠攏;羅澤南、塔齊布分別統帶大軍走南路,攻擊大冶、興國,威脅半壁山要塞;曾國藩、彭玉麟、李孟群親率水師主力順江而下,協助南北兩路大軍,保障補給線安全。

    田家鎮、半壁山是長江咽喉要地,是湖北進入江西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楚江鎖鑰”之稱。為阻止湘軍東下,楊秀清派燕王秦日綱前往湖北署理軍務,在田家鎮、半壁山設定防線,抗拒湘軍。秦日綱到前線後,立馬在蘄州至田家鎮一段修建陸地工事,長達40裡;在南岸半壁山紮下大營一座,小營四座,山下深挖壕溝,修炮臺、建柵欄;在田家鎮與半壁山之間,則用三條鐵鏈橫亙江面,每節用小船支撐,鐵鏈之下佈置戰船。由此可知,太平軍此次打的是防禦戰,而不是擅長的運動戰。

    雙方佈置完畢後,田家鎮、半壁山之戰拉開了帷幕;湘軍總兵力近兩萬,太平軍號稱10萬,可謂是精銳雲集。1854年11月21日,戰鬥首先在半壁山打響,羅澤南率3000湘勇從武昌出發,越過大冶、興國,直奔半壁山而來。聞之湘軍來犯,秦日綱派兵主動迎戰,雙方殺得熱火朝天。此時,塔齊布越過半壁山,攻擊下游富池口,太平軍腹背受敵,激戰一天,被湘軍擊潰。緊接著,秦日綱從北岸調集援兵,反擊羅澤南;太平軍兵力佔優勢,猛揍湘軍,但湘軍頑強抵抗,先敗後勝,穩住陣腳。

    聞知太平軍作戰失利,楊秀清急忙讓韋俊、石鎮侖、韋以德等率大軍從安徽蕪湖趕往戰場,助秦日綱一臂之力。韋俊乃是驍勇善戰之猛將,若是提前讓他來防守半壁山要塞,估計湘軍進展不會那麼順利。但是,此時湘軍士氣正旺,個個都像打了雞血似的,韋俊亦是無能為力了。援軍趕到後,秦日綱再次組織大軍反擊羅澤南,雙方將士奮勇拼殺,韋以德、石鎮侖相繼戰死,太平軍再次失利。

    羅澤南拿下半壁山後,立馬下令部隊利用鐵斧斬斷太平軍橫江鐵索,為彭玉麟與楊載福水師東下開道。怎奈太平軍橫江鐵索每一節均有小船承載,即使是半壁山鐵索被斬斷,太平軍江中營壘依然穩如泰山。為此,曾國藩決定利用水師直接攻擊太平軍水上要塞,以硬碰硬。具體分三隊,一是打鐵隊伍,負責利用大斧斬斷橫江鐵索;二是打援隊,負責抵禦太平軍增援部隊,為打鐵隊做掩護;三是打劫隊,待橫江鐵索被斬斷後,攻擊下游太平軍水營力量。

    面對湘軍來犯,秦日綱犯了兩大錯誤,一是將水營主力調往下游,只派部分戰船駐防上游,搞消極避戰。要知道,以民船為基礎的太平軍水營力量,型號眾多、大小不一、裝備又落後,本就不是湘軍水師(專業化)對手,現在還分散兵力,無異於找死。第二錯則是,沒有組織陸軍阻擊湘軍步兵,破壞湘軍水陸協同作戰之戰術,使得羅澤南、塔齊布可以從半壁山發炮支援水師,一起縱火焚燒太平軍水上要塞。

    果不其然,湘軍水師很快就突破上游江防,縱火焚燬太平軍水上營壘,火光沖天;彭玉麟、楊載福乘勢攻擊下游戰船,近4000千艘太平軍戰船悉數被焚燬,太平軍水營力量從此一蹶不振,長江控制權落入湘軍之手。

  • 14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小玥湘軍戰鬥力去強有以下幾方面:

    一、可以認為曾國藩治軍有方。又採用西方先進武器,加上他獨特的練兵方式,講究兵貴精不貴多,寧缺勿爛。嚴明軍紀,得到百姓擁戴,賞罰分明,相比於八旗軍和綠營軍,湘軍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二、湘軍大多是父子、兄弟和同鄉,能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和危難相救。

    三、湘軍上至軍官下置士兵都希望升官發財,所以不顧一切的向前衝。

  • 15 # 戰忽局副科長

    兩個原因:1.湘軍的待遇相比於清朝其它軍隊來說高很多,而且從不拖欠軍餉;2.湘軍的指揮權在懂軍事的人手中。另外一個原因,湘軍允許打了勝仗以後搶三天,這個其實最有吸引力和鼓動力!

  • 16 # 逆光之野

    簡單說吧,清朝湘軍厲害實際是湘鄉人厲害,在解放前婁底,漣源,新化,雙峰,地界都是歸老湘鄉控制,清朝曾國藩一直都說他是湘鄉人,現在卻說是婁底雙峰縣人,實際這些地方都是古湘方言的地方,應該屬於一個地區,歷來民風彪悍,刻意的劃開在當時不排除有防範於未然的意思。

    湘鄉,婁底的地方語言外人難懂,雖然十里不同音但他們相互之間卻聽得懂,所以組織起來便有凝聚力,加上歷來尚武的傳統,便形成湘軍這一股獨特的勢力,曾國藩的湘軍培養了近代史大量的名人如: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等人物。

  • 17 # 大千世界215950901

    大家對湘軍形成的歷史有認識誤差。湘軍最早應該是邵陽(寶慶府)新寧縣(與湘鄉隔好遠)的江忠源發起成立的,由於太平天國從廣西殺向湖南,緊挨著廣西的新寧縣首當其衝,百姓生靈塗炭,江忠源便組建鄉勇對抗太平軍,自此湘軍誕生。後來朝廷下旨在家守孝的曾國潘組建團建,剿滅太平天國,所以湘軍在湘鄉正式開始組建,接著慢慢發展到全省。因為曾國潘官階最高,又有朝廷聖旨,所以全省各地的湘軍唯曾國潘馬首是瞻,統一聽其號令!所以湘軍是在曾國潘手上發揚光大,並且統一指揮並剿滅了太平天國!但是湘軍並不是只有湘鄉府的人馬,還有衡陽府的彭玉麟、長沙府的左宗棠、永州府的席寶田、寶慶府的劉坤一、沅州府(湘西)的楊嶽斌和田興怒等大批各地湖南籍的精英,精誠團結,才建立了湘軍的輝煌!否則,就一個湘鄉府不可能打贏太平天國!

  • 18 # 扎心君

    湘軍為什麼能打?我來侃侃。

    1湘軍,兵在於精不在於多,湘軍工資很高,普通士兵,每月4兩白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募千人則萬人應之。堪稱當時的公務員待遇。

    2湘軍,人員結構,選士人,領山農,士人以儒家思想衛道士自居。不成功,便成仁,有精神信仰。不招曾經當過兵的,怕把綠營的惡習帶來。招同鄉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上陣親兄弟,打架父子兵,湖南人,民風彪悍,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日本鬼子也是這招,同鄉編在一起,大坂師團就全是大坂人。

    3聯絡,凝聚力,湘軍採用將必親選,兵必自募,假如長官陣亡,全隊解散,金飯碗就沒了,所以,湘軍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4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可稱一次世界大戰的壕塹戰的鼻祖。圍而不打,深溝高壘,耗死它,打得太平軍不服不行。

    5曾國藩,洋務運動的領袖。得到洋人的公開支援,師夷長技以制夷,買了不少軍火,洋槍洋炮,彈藥充足,相比太平軍強多了。太平軍的武器走私而來,武器型號雜亂,缺少大炮,彈藥也供應不上。

    6湘軍水師厲害,有錢建專業兵船,水陸並進,糧草運輸快捷方便。太平軍的水師都是漁船改的,後期被打得木有水師了。

    7得到兄弟部隊,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配合。

    8曾國藩有文化,學了不少招,都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裡的。

    還有很多,不一一細說了。老湘軍照片

  • 19 # 雲南阿啟愛分享

    湘軍,作為只新生軍事力量,剛旦生,沒有八旗墮落,腐敗。與清庭八旗對比起來確實強了一點點,但不是很能打,前期湘軍被太平天國幾次打得差點全軍覆沒。幾次主帥氣得自殺。湘軍真正能打是後期。但也不是所有湘軍都能打,只有曾國筌率領的最有戰鬥力,扛起了湘軍主力大旗,曾國筌奉行打到哪,搶到哪,拿著合法牌照的強盜,想想都可怕。式極大的鼓舞了他率領的部隊計程車氣。

  • 20 # 饕餮島主

    湘軍之所以能打,島主認為有人員結構、戰略戰術、統帥三方面方面原因。

    一、人員結構。湘軍建制模仿了戚繼光的“戚家軍”,以“營”為單位,受大帥管轄,大帥之上統領管理數個大營,統領則直接對曾國藩負責,結構精簡,靈活有效。而人員上則是“書生加山農”的特殊模式,將領多為封建儒生,才智過人;士兵則多為山野農夫,健壯頑強又十分聽話。更重要的是,湘軍成員大多是同鄉、同學、親屬、朋友,這些人際關係將湘軍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可謂是“一人戰死,全家憤怒”,這種同生死、共進退的特性塑造了湘軍敢打敢拼的風格。

    二、戰略戰術。曾國藩成立湘軍時,太平天國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強大的地步,人多勢眾且流動性強,攻城略地十分強悍。而湘軍的特點則是人數少,作戰經驗不足,但有清政府支援軍物資充足裝備精良。針對這一情況,曾國藩制定了“以守代攻、步步為營”的戰略戰術。湘軍每到一處哪怕只停留一晚也要安營紮寨,築高牆挖深溝,儘管犧牲了一定的機動性但換來的卻是堅若磐石的據點。在這種作戰方式的指導下,湘軍不急不緩步步為營的佔領了許多戰略要地,且佔住就不走,任太平軍如何進攻都能防守得當,等敵人精疲力竭、糧草不濟再發動反攻,從而慢慢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性。

    三、統帥。曾國藩本人自不必說,旗下將領也是高手如雲。後來的“中興名臣”李鴻章,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燾等等,這些人在戰爭中磨練出了不同的本領,在戰爭和戰爭以外的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堪稱當世人傑。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大致瞭解為什麼號稱百萬的太平天國會敗在不到二十萬的湘軍之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洋務運動為何拯救不了清朝?結果在甲午戰爭輸給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