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無為而有益
-
2 # 減水書生
結果可能更糟糕!
幽雲十六州是宋朝人的內心糾結,但主要是宋朝皇帝的內心糾結。
因為曾經求它千百回卻千百回地求之不得。於是,沒有得到的幽雲十六州,就成了宋人心上的硃砂痣。
後期糟糕透頂的宋金海上之盟,就是因為徽宗皇帝對幽雲十六州的執念。
其實當時的朝堂主流已經不願意理會什麼幽雲十六州了,而老百姓更不願意為了一塊跟自己沒啥關係的土地去打仗。
1.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壞處幽雲十六州,當然是十六個州,但羅列這十六個州的名字沒啥意義。
用今天的地理概念來定位,就是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北部地區,面積105271平方公里。
幽雲十六州,確實超過方百里了,但也遠不夠方千里,所以面積不算大。
它還是四百毫米等降水線和二百毫米等降水線的交匯點,天然的劃分了草原文明和農牧文明。
所以,這片地方可以農耕也可以遊牧,遊牧算是糟蹋了肥沃土地,而農耕則說不上富饒之地。所以,對於農耕的中原文明而言,這裡不算富庶。
幽雲十六州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這裡橫亙著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北麓,山上有長城、要路有重鎮。所以,它是抵擋草原遊牧騎兵南下的重要屏障。而幽雲十六州以南則是廣袤的華北平原,草原騎兵一過幽雲十六州,則中原王朝無險可守,所以只能坐而待斃。
而這就是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壞處,農耕文明的大宋王朝一直處於草原的威懾之下。有的文章說這是大宋之殤。
但是,大宋之殤,真得導致大宋滅亡了嗎?也沒有,北宋有國160多年,日子該咋過咋過,而且過得特別好。好到什麼程度?如果穿越到古代做個平民,最好就去宋朝。原因就是宋朝平民的日子過得非常可以。
2.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好處這就要講失去幽雲十六州之後,大宋能得到什麼?
以地理表象俯瞰東亞大陸,傳統中國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原與草原的矛盾。
中原無序則草原稱雄,比如五代十國;草原無序則中原稱雄,比如秦漢;中原也無序、草原也無序,比如五胡亂華;中原有序而草原也有序,比如宋遼。
所以,輸出戰爭的,不厲害;輸出秩序的,才厲害。因為只有輸出秩序,最後才能把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整合在一起,解決好這對矛盾。
但是,在清朝以前,這對矛盾基本無解,草原和中原就是一對文明衝突,誰也說不服誰,所以就只能看誰能把誰打服。
假設宋朝佔據幽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就要直面這個矛盾:草原VS中原。
一個有序的中原王朝直面草原的無序,但輸出不了秩序,所以得打仗;直面草原的有序,連輸出秩序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得打仗。
但是,宋朝人善於使用的手段卻是花錢買和平,把軍事問題和政治問題變成財政問題和經濟問題。
首先是對內,杯酒釋兵權,實際上就是花錢把將軍手中的兵都買了過來。其次就是對外,用歲幣和通商的方式,跟草原實現和解。草原遊牧很彪悍,但也不會跟錢有仇,打仗打到最後也就是為了錢。
但是,這就得有一個前提,宋朝得有一個可以長期博弈的對手。草原今天是一夥人稱王了,花錢搞定;明天又一夥人稱王了,再花錢搞定。但是,後天、大後天呢?所以,宋朝需要草原上有一個與自己長期做買賣的對手。
而這個對手就是契丹的大遼。而大遼之所以能夠長期稱霸草原,就是因為幽雲十六州這個草原以外的資源注入,當然還有大宋的財政支援。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大遼為大宋擋住了無序的草原、解決了直面草原的問題,使大宋能夠實現長期和平,而且花費的代價著實不高。
宋朝能夠實現經濟的空前繁榮,就是因為它解決了草原問題,而且是以一種低成本的方式解決了草原問題。
3.如果大宋佔據幽雲十六州會咋樣馬上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在幽雲十六州駐兵,還要趕緊修長城。這是保守的策略。如果向大唐看齊,還得往北邊打,就是對草原輸出武力。
於是就有了第二個問題,大宋要直面草原,要麼對草原輸出武力,要麼對草原輸出秩序,而輸出秩序的前提是輸出武力。所以,大宋肯定得向大漢和大唐學習,就是要去幹。幹完之後呢?
這就得考驗大宋有沒有能力對草原輸出秩序了。只有輸出了秩序,戰爭才有意義,才能長期保持自己對草原的控制。但是,大唐和大漢都沒能做到,也別指望宋朝人有這種智慧了。所以,輸出武力再輸出武力,最後就是純武力輸出。
而解決這兩個問題,就不是純粹的經濟和財政問題了,必須要對行政體制和社會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
怎麼改造?
向漢唐學習,重農抑商和嚴格管理。
雖然這對國家經濟沒啥好處,但對國家政治有好處。因為人都限制死了,傳統國家的行政效能,才能發揮出來,就是數好人頭去收稅、去徵兵。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宋朝經濟不可能發展起來,因為錢要拿去打仗、人要準備打仗。
而失去對西部和關中地區的控制,宋朝基本上就相當於半個大唐或大漢,卻要直面整個草原。這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困局。
而不斷的輸出武力,也是可以把中原經濟徹底拖垮的。所以,不能快速而有效地向草原輸出秩序,大宋可能再次成為另一個五代十國,甚至提前退到長江邊上釣魚。
4.大宋就成就不了漢唐帝國嗎首先的一個問題是:大宋想不想成為漢唐帝國。
主流計程車大夫們,就沒這想法。與其讓老百姓過苦日子,寧可不要什麼秦皇漢武。士大夫的代表,司馬光就是這麼想的。
下一個問題是:大宋有沒有成為漢唐帝國的條件。
大宋與大唐不同,大唐是一個由豪族向平民過度的社會結構。而大宋就是一個平民社會結構。純平民的社會結構,對集權的中央朝廷最有利,因為便於統治。但是,內部的官僚化會導致無法有效而及時地迴應地方需求。也就是說,可統治性的問題解決了,而回應性的問題不好解決。
於是,北魏的幾個軍鎮能夠解決的問題、唐朝幾個節度使能夠解決的問題,宋朝就得以整個朝廷、整個國家的力量去解決。所以,以北宋現有的基礎,難以獨自面對草原問題,也就是說它不具備成為秦漢帝國的社會結構基礎。
再一個問題是:明朝為什麼可以?
明朝是一個有序的中原面對一個無序的草原。所以它可以。
蒙古帝國已經明日黃花,內部早已分崩離析。而東北這個地方,契丹已經消失了,剩下的後金都跑到林子裡挖人參了。這就是明朝的優勢。
但是,後期草原一旦走向有序,以一個有序的草原對抗明朝,明朝的財政立即出現危局,國內的矛盾也立即尖銳。
能不能再假設一步,就是儒家文明能夠對草原輸出秩序,所以大宋還是有可能的。
歷史可以假設,因為歷史就是無限可能中的一個可能。但假設需要有個限度,就是要落到當時的社會基礎之上,假設再假設就沒啥意義了。
總結來說:
宋朝的社會結構已經實現了平民化,儒家已經進入到了思辨層面,士大夫階層成為新的統治力量,所以對於中原而言,傳統中國已經進化至最有序的程度。但是,面對草原這個問題,也就是向草原輸出武力和輸出秩序的問題,中原王朝或是沒有機會去想,或是自己跑得太遠,總之就是沒能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來。
-
3 # 小爪爪冰棒兒
幽雲十六州,包括現在北京、海河以北的天津、河北大半還有山西北部(朔州大同)。
首先是趙匡胤能不能拿下幽雲十六州,拿下能不能守的住。本人認為從趙匡胤陳橋兵變到杯酒釋兵權,就已經從一個一往無前的將領轉變成了一個縱觀全域性的政治家。其雄心壯志也會隨著時間和局勢的發展而消磨殆盡。
其次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總之無論從政治決策採取重文抑武方針還是對外策略上趙匡胤都不太可能拿下幽雲十六州,如果硬要打可能宋朝更早支離破碎。趙匡胤是不可能相信其將領的因為他的皇位就是兵變得來的,包括他的子孫也一樣,這是人性的弱點。沒有強有力的邊疆將領沒有君臣一心的將在外軍令可以不受,靖康之恥在所難免。
-
4 # 歷史哨聲
趙匡胤不是沒有想收回燕雲十六州 只是不是武力奪取 而是拿錢贖回
《續資治通鑑 卷19》:
“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會晏駕,不果。”趙匡胤想要用30-50萬錢財向契丹贖回燕雲十六州——只是這個數目,契丹會同意嗎?契丹可以賣幽州,因為契丹還擁有平州這個入口。但云州契丹不會賣,因為雲州是契丹和盟國北漢的必需要道。
當然如果趙匡胤和契丹簽訂一個類似澶淵之盟的盟約,每年提供歲幣,契丹還是有可能放棄北漢而賣幽雲十六州。
在宋金海上之盟時,北宋要求金國代為奪取幽州,金國奪取後,對北宋開出幽州的價格:
20萬銀、30萬匹絹和燕京100萬貫租金。
50萬贖回燕雲十六州,趙匡胤打得一手好算盤——這買賣太值了。
如果趙匡胤能夠即位前幾年拿出50萬金銀並簽訂類似澶淵之盟的和約,向具有睡王之稱、無意南向經營漢地的遼穆宗耶律璟提出贖回,趙匡胤贖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很有可能實現。
耶律璟即位時間是951年到969年,趙匡胤即位時間是960年到976年,即趙匡胤有9年時間(960年到969年)去實現這個想法。
960到969年時趙匡胤忙著統一960年:2月趙匡胤即位;5月李筠叛亂,7月才平定;10月李重進叛亂,11月才平定;
961年:7月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歸中央;
963年:3月,趙匡胤趁武平節度使請求幫忙叛亂的時機,以借道為名攻佔江陵,滅荊南;4月,北宋軍繼續進攻武平,平定湖南;
964年:12月,趙匡胤下令南北兩路合計6萬大軍進攻後蜀;當年趙匡胤下令所有地方收入在扣除日常行政所需之外,全部收歸中央,開始趙匡胤50萬贖回幽雲二州的想法;
965年:2月,北宋軍滅後蜀;
968年:9月,趙匡胤趁北漢劉鈞去世的時機,派軍首次攻打北漢,包圍太原,結果被契丹援軍擊敗;
969年:3月,趙匡胤親征北漢,包圍太原城,但北漢堅守,加上瘟疫爆發,北宋不得不退軍;
970年:10月,趙匡胤放棄北攻,改為南征,派軍滅南漢。
974年到976年,趙匡胤滅南唐。
從964年趙匡胤下令收歸財政到這樣,到969年耶律璟去世,趙匡胤只有5年時間儲藏50萬錢財。但滅荊南、湖南、後蜀等軍事行動也消耗很多北宋錢財。
但耶律璟在969年去世後,實際執政者蕭綽皇后有意南征,趙匡胤贖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就不可能實現。
至於武力奪取幽雲十六州,就更加不可能。趙匡胤在滅荊南、武平、後蜀後,兩次北征北漢都不成功,更何況比北漢更強大的契丹。
趙匡胤想要武力收回燕雲二州,就無法一統南方,更何況當時契丹已經穩定同意蒙古高原和東北,國力不比一統南方的北宋弱。沒有統一南方的北宋,想要和契丹對抗,只能淪為五代的梁唐晉漢周的短命王朝。
-
5 # 心向青山
對於一個古代的王朝來說,領土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得到的可能會失去,失去的也可以收回來,關鍵還是看人。
1,宋朝之弱遠不是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問題
沒有燕雲十六州,所以宋朝無法抵擋遊牧民族的進攻,這只不過是宋朝軍力弱的一個藉口罷了,一張遮羞布而已。
在中國古代,要想取得對大漠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優勢,必須取得兩地:
其一是河西走廊,斷其右臂
其二是遼東(包括燕雲),斷其左臂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遼東(包括燕雲),而宋朝這兩點都不具備,遠不是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問題。
西夏的存在,擋住了遊牧民族從西北河套地區進入中原之路,於是從宋朝開始遊牧民族南下之路均從遼東和燕雲進入中原。
宋神宗和宋哲宗時期為何要開闢河湟?其用意就是要對圍攻西夏,解決西夏後,收復燕雲十六州便不再是擊敗遼國的唯一之路。
可是,宋徽宗為了與金國平分燕雲十六州,選擇了聯金抗遼,結果唇亡齒寒,最終被金國所滅。
2,趙匡胤如果收復燕雲,以宋朝的軍制能守得住嗎?
宋朝軍制是內重外輕,防止武人做大。但如果固守燕雲,必然要設定“節度使”一類的職務,這與宋朝“以文抑武”的國策不符,當時的士大夫們也不會同意。
南宋之初,岳飛最終被殺,根本原因還是大宋官家對武人做大的恐懼。
所以,宋朝沒有產生名將的環境,大宋官家也沒有開拓進取的雄心,內斂守成之心不改,收復燕雲也會重新失去,之後便是亡國。
3,在中國古代的四個主要的中原王朝中,宋朝確實與漢唐明不同。
漢唐明三朝開國後均有一個對外擴張的時期,並透過擊敗匈奴、突厥、蒙古成為天下共主,而這一點宋朝從來就不具備。
其實,如果將宋朝與南朝相比,這一局勢便可以理解了,宋與遼金的對峙,實質上是另一個南北朝。
所以,遼國的存在和檀淵之盟的簽訂,使宋朝可以不必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這一問題交給了遼國來解決,所以宋朝北伐的動力便先天不足。
假如趙匡胤收復燕雲,再收復河西走廊,那麼宋朝就必須成為下一個漢唐,直面大草原遊牧民族的進攻,而這就不是宋朝用“歲幣”能夠解決的了。
從宋朝後來的表現來看,直面大草原可能比與遼國對峙更加艱難。
對於一個強者來說,燕雲會成為進攻的基線;對於一個弱者來說,燕雲便只能防守。而進攻燕雲,從南向北和從北向南是不同的。
因此,收復燕雲的宋朝要麼變成下一個漢唐,要麼亡國的速度更快,而後一種可能則更大。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幽雲十六州可謂是北宋王朝永遠的痛,由於在開國的時候就沒有取得幽雲十六州,所以在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的時候,北宋一直處於比較被動的局面,一直到北宋滅亡,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趙匡胤在世的話,應該能夠奪回幽雲十六州。可惜他死的太早了,並且很有可能是被趙光義陰謀害死的,而趙光義又志大才疏,兩次北伐都遭遇慘敗,導致北宋永遠的失去了奪回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也許很多人在想,如果趙匡胤剛剛當上皇帝之後,不久就率軍去攻打幽雲十六州,搶回幽雲十六州的話,中原王朝的態勢能不能好一些?
這種情況無法假設,事實上在後周的時候,周世宗柴榮就發動一次北伐,但是那次北伐因為柴榮的早逝無疾而終,如果趙匡胤發動北伐的話,能否奪回幽雲十六州還不好說。畢竟趙匡胤剛剛登基的時候,還沒有統一中原,南方還有很多割拒的勢力,北宋能夠調集的實力畢竟有限。而且如果孤注一擲去進攻幽雲十六州的話,到時候南方各國在後院搗亂的話,北宋可能就會顧此失彼。
當然奪回了幽雲十六州的話,北宋王朝的局勢肯定能夠好一些,因為依靠幽雲十六州和長城天險,北宋可以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而不像後來北宋的國都無險可守,遼國和金國的騎兵很快就能殺到汴梁城下。不過在佔領幽雲十六州的同時,也要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分化打擊。明朝之所可以保持那麼多年,就是在於比較成功的分化了塞外的遊牧民族勢力。但是後期對後金的時候就沒有控制好,最終導致後金坐大,滿清入關導致中原生靈塗炭。
-
7 # 孤獨耗子
不可能!當時特殊的情況是鮮卑軍閥們的歷史影響還在!而趙家在四川大屠殺後,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四川。當時的四川是天下第一財富區,燕雲十六州卻是賠錢貨!
-
8 # 李飛熊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如果河套或者燕雲地區,有一個在宋朝的掌握之中,北宋都可佔據戰略上的優勢,從而打造一個更加燦爛的宋朝。兩宋在丟失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的情況下,都有319年。假如趙匡胤打下燕雲十六州,宋朝的壽命也許會遠遠超過漢朝。
丟失燕雲十六州的弊端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給遼國,而遼國比北宋早建國五十多年。這就使得北宋建國的時候,北方藩籬盡撤,導致無險可守,這是國防上的天然缺陷,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無險可守。長安、洛陽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已經十分破敗,而且漕運不通,南方運來的糧食很難運到洛陽或長安。因此即使宋太祖有心想要把國都定在長安、洛陽,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因此只能趁勢就便,定都開封。而開封周圍又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遼人的騎兵南下,幾乎三天左右便能到達開封城下。為了保衛國都的安全,朝廷必須維持龐大的軍隊,而北宋最終也被“冗軍”、“冗官”、“冗費”生生拖垮。
缺失養馬之地。無論遼、西夏、金還是後來的蒙古,他們都有充足的戰馬。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相當於鋼鐵洪流。而騎兵所需的戰馬,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能大批產出。一個即西北甘涼河套地帶(西夏佔據),一個在幽燕地區的薊北之野(遼佔據)。要想養出好的戰馬,必須在高寒之地的高山大谷,有甘泉和肥美的牧草。而這兩個地方都不掌握在北宋手中,故在野戰的時候,北宋往往以戰敗結束。
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因為無險可守,所以要維持龐大的軍隊保衛國都。而宋太祖鑑於藩鎮之禍和自己登基的過程,對於武將有著天然的防備。最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鬥力自然也大打折扣。而且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一直養士兵到六十歲。但一個士兵二十歲到四十歲期間戰力旺盛,剩下的時間就是老弱,只能招新的。如此迴圈,導致軍隊越來越多,但戰力卻沒有多大的提升。
趙匡胤為何沒有奪取燕雲十六州宋太祖趙匡胤並非不明白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地位,為此他還設立了封樁庫,準備存滿五百萬貫,就向遼國贖回燕雲地區。如果遼國不答應,那這筆財富可以充當軍費,重賞士卒以殺傷遼軍。
宋太祖為什麼會這樣做?就是因為宋初“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的統一問題。所謂“先南後北”,就是先把長江流域平定,再攻打黃河以北的北漢,再次收復燕雲十六州,這種策略比較穩妥。所謂“先北後南”就是先打北漢和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後,南方彈指間便可平定。這種策略比較激進,一旦失敗,便有可能崩盤。
宋太祖選取了穩妥的“先南後北”,把最困難的留給了後人。他的弟弟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後,其後人再也無力對付遼國。假如宋太祖在立國之初,能主動以攻為守,向外大大地攻擊,把燕雲十六州打下來,則可保障宋朝的長治久安。
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哪個不是在有萬里長城的防禦下,還依舊開塞出擊?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訓,矯枉過正如此,才造成了進不可攻,退不可守的局面。兵無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終在有防禦缺陷的狀態下防禦,其結果可想而知。
趙匡胤收復燕雲十六州後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可以說,宋朝的各項制度,都是遷就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設定的。假如宋太祖先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則宋朝的形勢可大大不同。下面的許多工作都可以展開,從而把宋朝送上興盛的巔峰。
梳理漕運,遷都長安或洛陽。假如趙匡胤首先收復燕雲十六州,則不必時時顧忌遼人南下,就有充分的時間梳理河道,修繕長安或者洛陽的宮殿、城防,從而實現遷都。目標實現後,自然無需維持如此龐大的軍隊和官員隊伍,“冗官”、“冗軍”、“冗費”的現象也可最大程度地避免。
獲得養馬之地。在和西夏的鬥爭中,宋軍守城往往勝利,野戰則往往失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馬匹的原因。沒有養馬之地,北宋只能讓民戶幫忙養馬,其質量很難保證,亦對民戶形成很大負擔。而擁有了燕雲十六州,不但解決防禦問題,也可同時獲得大批良馬,從而組建、訓練成建制的騎兵隊伍,抗衡遼、金、西夏等遊牧政權。
即使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憑藉釣魚城、襄陽城的險峻,都可以和蒙軍抗衡幾十年。假如燕雲地區的險峻地勢和長城歸於宋朝,則宋朝進可攻退可守。面對遠不如蒙古軍的遼、金,自然可以佔據優勢。
北宋以各項制度遷就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現實,這是宋朝立國態勢的最大缺陷,也是宋朝沒有取得漢唐那樣煊赫武功的深層原因。
-
9 # 隨意言之
我不能肯定的說如果初期奪取了幽雲十六州會在對遼金作戰中佔有優勢,但我可以肯定的說,有了幽雲十六州對於宋朝的局勢肯定比沒有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其實這是一個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領土面積越大越具有優勢,而不是領土面積小而有優勢。大面積的領土雖說意味著增加了守衛的難度,但同時也意味著經濟、人口、資源、戰略等多方位的增長。至於原因嘛,咱們慢慢道來。
1.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看歷史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個點上,要有一種全域性觀。而這個國家穩定,就是一種全域性態勢。瞭解宋朝的人應該都知道,北宋時期南方的起義是層出不窮。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其實很簡單的一個字就能解答,因為南方“窮”。有人會說宋朝經濟發展很發達,人們的待遇很好,那是在北方,在汴梁。你把眼光往南邊挪一挪,那裡賣兒賣女的事情層出不窮,老百姓都要被榨乾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咱們就來一條條的說。其一,宋太祖建立封樁庫,攢錢買幽州,雖然他自己說了買不回來就揍遼國,但還是買再先,打再後。攢錢的錢從哪裡出,那當然不是變出來的,是透過稅收來收啊,宋朝的稅收在最高的時候是唐朝的十五倍,那壓力都給了老百姓了啊。有人說那不是南方北方都一樣麼?接著咱們說第二點,宋太祖重北輕南,因為他建國依託的就是北方,而且建國後選拔的上層官員也是北方的居多,這一點到了真宗時期才有了改善,南方的老百姓比北方苦的多,宋朝上層把稅收的壓力都集中給了南方。不僅如此,還有第三點,宋朝對待士大夫的關係那是好的很的很,不僅對士大夫,對武將和士卒也好,除了不給他們政治地位,那個經濟地位絕對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好的了。如果僅限於此就截止了,那還好點,到了真宗時期,澶淵之盟一簽訂,又得給遼國進攻了,這錢不都得是從老百姓裡出麼?一次次的壓榨,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造反的不僅僅是百姓,甚至還有很多大戶,大戶有錢也不想被剝削啊。
鑑於上面說的這幾點,我想大家可以簡單的得出一個最淺顯不過的結論。如果幽雲十六州在宋朝的手裡,第一不用攢錢買了,第二不用簽訂澶淵之盟了,第三北方全域性穩定,宋朝為了政治大局也不會那麼明顯的重北輕南了。不僅如此,幽雲十六州州的稅收不也歸宋朝了麼?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的是上層建築。所以說,幽雲十六州在宋朝,南方的起義自然就不會難麼頻繁,那麼就不會有對內平定叛亂的消耗。消耗減少,收入增加,國家穩定,單單這三點,那都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把眼光僅僅盯著幽雲十六州而不往這方面想,那討論這個問題所得出來的結論,一定是有欠缺的。
2.接著咱們再從作戰上來說。北宋時期,一和遼國打朝廷就亂,後來和大金打,朝廷也亂,為什麼?人家離得你近。怎麼近的呢?手裡沒有幽雲十六州,沒有戰略縱深,你就指著太原、中山、河東一條防線來防守,那不逗呢嘛。沒有戰略縱深,人家一打你,就打到你核心位置了。北宋一直處於防禦狀態是為什麼?你想打人家腹地,得先打下幽雲十六州,這要是打要的就是兵馬錢糧,人家要是打你,上來就能打入腹地。而這個幽雲十六州的缺失,也不僅僅是宋、遼、金之間的格局影響。你還得把眼睛往西夏看呢。跟西夏打總是草草收場,而西夏總是首鼠兩端,甚至有些時候連西夏那種不入流的國家都能跟你要好處,這是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幽雲十六州,你打哪都不敢放開了打。你怕把主力放到西夏,遼國突然給你一下。本來就沒有戰略縱深,還需要兩線作戰準備;要是有了內亂,還得做三線作戰的準備。那打哪都不能順利的打,前怕狼後怕虎,打仗放不開手,那等待的就是失敗與妥協。另外了,失去了幽雲十六州,遼國的騎兵輕輕鬆鬆就能到你的境內來,不跟你主力作戰,今天打個城市,明天搶個物資,對於宋朝那就是損失,對於遼國那不就是增長嘛。這種此消彼長,前怕狼後怕虎的局面根源是哪裡,是幽雲十六州。
3.咱們從政治上來說。有了幽雲十六州你就能威懾遼國,就能鎮得住西夏,西夏那種首鼠兩端的問題就不會頻繁出現。最關鍵的是,宋朝要早早就有了幽雲十六州,會有後來宋徽宗做的蠢事麼?為了收回幽雲十六州而和金國簽訂協議。那結論自然是沒有。幽雲十六州是個蝴蝶效應,沒有幽雲十六州,宋徽宗會為了自己所為的功績去和金國來個勞什子的合作,要是有了,金國與遼國作戰,可以做壁上觀。就算宋朝不趁機來一次趁火打劫,也不至於有後來那些事。而且有了幽雲十六州,可以做的就不是單一的防守了,而是可以做戰略進攻了。如果宋太祖早早拿下幽雲十六州,宋太宗會著急與遼國作戰嗎?這次作戰的結果是損失了宋朝的騎兵基礎,以至於整個宋朝都沒有建立起來有效的騎兵機制,所以在後期作戰中都吃了騎兵的虧。如果宋太祖早早的拿下幽雲十六州,西夏會首鼠兩端嗎?西夏敢首鼠兩端就是因為他知道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宋朝,不敢真正的兩線作戰。如果宋太祖早早拿下幽雲十六州,宋朝完全可以組建強有力的騎兵部隊。幽雲十六州,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幽雲十六州,他是一個戰略要地,這個要地,不能單一的看這一地,你要從宏觀的角度看待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後果。個人覺得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幽雲十六州的缺失,缺失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漢人與遼人的作戰意志,尤其是很多文人的作戰意志還有皇帝的作戰意志。一旦奪取了幽雲十六州,這個作戰意志與民族自信是從骨子裡長出來的。文臣不會為了短暫的和平而妥協,皇帝也不會被文臣的意志所引導,這個時候或許就不單單是有限的幾個武將出彩了,而是大量的武將都有了敢於作戰的勇氣,而士卒們也會因為這一份民族自信心不再只是為了錢而作戰(這裡說一點,宋朝計程車卒很多都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很多都是給錢就能打,不給錢就打不了的,這一點個人覺得跟幽雲十六州的缺失,而失去了民族自信是分不開的)
4.咱們再從一個發展的眼光說這個問題。要我說,如果宋朝有了幽雲十六州,遼國或許就不在話下了。因為都能有奪取幽雲十六州的實力了,那麼打掉遼國也是分分鐘了。當然,這就是調侃一下。認真的說,如果有了幽雲十六州,達到大一統那就是時間問題。因為這個問題跟前三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想對外擴充套件,首先就需要內部穩定。有了幽雲十六州很多因為沒有幽雲十六州而引發的問題則不會存在。而且宋朝還可以藉助幽雲十六州厲兵秣馬,訓練騎兵。到時候的北宋完全可以步兵騎兵聯動作戰,去和遼國作戰。
幽雲十六州的缺失,缺失的不僅僅是那一塊土地,而是一個長久性的宏觀戰略,他的缺失所引發的蝴蝶效應那對北宋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影響到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變法其目的就是兩個一個是錢,一個是地。為什麼缺錢是因為要打仗,為什麼打仗?無非還是幽雲十六州。貫穿北宋的官場、戰場幽雲十六州永遠是避不開的問題。所以得幽雲十六州對整體格局與發展絕對是有百利的,若說有害,也無非就是拉長了防守戰線,可是主動的拉長防守線,永遠要比連拉長防守線的機會都沒有要強。所以說,如果宋太祖早早打下燕雲十六州,不要說與遼,金作戰的問題。,很多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
10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宋太祖能佔領幽雲十六州那麼北宋的防禦形勢會大大的改觀,要說對戰遼金還是優勢不大,畢竟對手是遊牧民族騎兵戰鬥力強悍,機動作戰能力強,宋軍本就處於防守態勢想徹底打敗遼金有很大難度。
幽雲十六州在手宋太祖會定都北京幽雲十六州沒佔領的時候宋太祖曾經提議將國都建立在西安,因為潼關防守得當國都就很安全。假如把國都放在了開封除了一個黃河就是大片開闊的華北平原,想防守難度很大。遼金本就是少數民族騎兵機動性強,一味的依靠城池被動防守會消耗很大,越防守越被動。
假如幽雲十六州在手,宋太祖會把都城放在北京,這樣以來全國的防禦重心就會在北京周圍建立起來,依託北京附近的環山優勢,防禦工事建立起來國都相對就比較安全。同時和明朝的策略一樣長城建立起來並加強禁軍防禦,憑藉強大的宋朝商業和經濟基礎守住北京難度不大。
打敗遼金還是缺乏底氣,從宋軍戰鬥力看難度很大想要徹底打敗遼金還是要建立起騎兵並持續有效的打擊,歷史上漢朝和唐朝曾多次打敗遊牧民族,但是遼朝的形勢不同。蕭太后也是為有才能的統治者,遼朝軍隊在她手中戰鬥力也非常強悍,宋軍多次交戰沒佔到什麼便宜,所以想把遼國打敗還是缺乏點硬實力。
假如北京在手金朝應該不能輕鬆的將北宋消滅,只不過宋徽宗和宋欽宗能力是差了很多,昏庸起來亡國也不是沒可能。因此主動打敗金朝,宋朝也是沒有那個實力,假如有宗澤、岳飛等一干忠臣名將輔佐,守住北京也是有希望的。
因此有幽雲十六州北宋的形勢會變好,但是想打敗遼金還是有很大難度,畢竟北宋軍隊的實力不是壓倒性的,能好好的守住江山已經是不容易了。
-
11 # 老王講史
我認為趙匡胤在宋初就奪幽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對抗遼金肯定會佔據非常大的優勢的。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1.幽雲十六州是宋朝對抗遼金的一個屏障
幽雲十六州又叫做燕雲十六州。要想知道這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是一道屏障還跌從他的地理位置說起。幽雲十六州包括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這十六個州。
放到現在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幽雲十六州涵蓋了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太行山脈,包括了從山西經北京到山海關一帶的所有長城,這裡地勢險要,山峻隘險,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這個地方也是中原地區與北方遊牧民族發生衝突的一個重要場所。幽雲十六州的地勢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可以幫助中原地區的民族抵抗北方的遊牧民族,而當時宋朝地處中原,因此如果在宋初奪取幽雲十六州肯定是對以後的對遼金作戰是有很大幫助的。
2.宋太宗曾北伐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沒有成功,使北宋元氣大傷
宋太宗剛即位的時候曾親自率兵去攻打遼軍的高梁河,但是並沒有成功,最後宋軍落荒而逃,而遼軍趁機佔領了幽雲十六州。
公元986年,經過長達8年的調養生息,宋軍的實力也得到了大規模的提升。並且當時遼世宗已死,遼景宗即位,景宗當時尚且年幼,國事都取決於蕭太后。因此太宗的臣子們都紛紛上書,認為這是進攻的好時機。太宗自己也預感時機已到,於是便發兵再次進行北伐。這次北伐的直接目的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是這次北伐因中路大軍的潰敗導致整個北伐的失敗。從那以後宋軍一蹶不振,軍事實力大大下降,之後在對遼金的作戰中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如果趙匡胤在宋初就奪得幽雲十六州那麼也不會出現這次北伐,那麼宋軍的軍事實力也不會大大下降的。
總結:幽雲十六州是中原地區的一道天然屏障,從古至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如果趙匡胤在宋初就奪得幽雲十六州的話對以後的作戰是有大大的幫助的。
-
12 # 帝國烽火
公元938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燕雲十六州就成為了宋朝歷代帝王的夢寐以求的地方。宋太祖在預備征伐前去世,宋太宗率領大軍征伐,最後落荒而逃,宋徽宗還派遣童貫征討北遼,也是為了攻佔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對北宋到底有何戰略意義,以至於宋朝如此看重,若宋朝佔據幽雲十六州,整個國防形勢會有什麼改變呢?
幽雲十六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幽雲十六州是指: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這一片是山區、關隘相連線,過了這一片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而若是控制幽雲十六州則向北可以進可攻退可守,是一道天然的防護。若北方遊牧民族佔據幽雲十六州,那麼華北腹地到中原地帶只有太行山和黃河可以作為防守的屏障,而太行山山脈屬於縱向山脈,黃河到冬天結冰有起不到屏障的作用,所以可以說無險可守。
故而燕雲十六州就是一個重要的防線,可以極大的增加內地的防禦緩衝時間。
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宋朝如何防守北方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之後,為了防守北面的遊牧民族,只有在華北平原上挖掘坑道和水渠來組織北遼的騎兵南下。後來比較有名的楊延昭就是依靠這些人工工事來防禦北遼,而這些人工工事對於小規模的戰爭有效,但是對於大規模的戰爭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為此宋朝必須擴大軍隊的規模,將重兵放在華北平原,以防守遼國的南下,到宋仁宗時期,宋朝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的北宋軍隊,總計軍隊人員的數量達一百四十萬人,而宋朝用來養兵的費用,竟達全國財政收入總數的十分之七八。
故而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宋朝只能依靠不堅固的人工工事和軍隊數量進行守備。
擁有燕雲十六州的明朝,如何防守北方;明朝徐達收回燕雲十六州之後,懸在中原王朝頭上160多年的懸劍這才算落下來了,而明朝擁有燕雲十六州之後,對北方的防禦就容易很多。天子守國門的明朝將都城建立在北京,本身就是燕雲十六州中的一個,而在北方後金崛起之後,明朝依靠山海關等地的防禦,始終能將後金防禦在關外。
即使後來明朝內部已經是農民起義頻繁發生,但是後金依舊沒有攻破山海關,若不是最後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那麼清軍有可能永遠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從明朝的防禦情況來看,就可以發現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
故而擁有燕雲十六州的明朝防禦北方的後金,要比宋朝壓力小很多。
燕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宋朝就完全處在守勢,而縱觀宋朝的對外戰爭中,勝率還是比較可觀,但是依舊讓人覺得很弱,主要原因還是戰爭多為防守,缺少主動進攻的大勝仗。
故而若宋朝擁有燕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國防環境將會完全不一樣,雖然不一定會完全佔據優勢,但是至少有搏一搏的資本。
-
13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有可能會,也有可能不會。
就比如宋朝大臣對宋朝皇帝所說的那句名言:“在德不在險”一樣,宋朝最大的問題從來不在是否擁有燕雲十六州,而在於其他方面。
唐朝從來沒有燕雲十六州的風險,元朝、明朝、清朝都沒有燕雲十六州的風險,因為對於它們來說,燕雲十六州只是落腳點,只是征程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但是對於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卻是心病。說到底還是宋朝得位不正而引起的重文輕武,最終導致軍隊素質不高。
唐、元、明、清都是自己一點一滴打下來的,只有宋是篡位的,導致宋朝一代,對武將極其防備,從而制定出“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武將地位不高,自然軍隊素質不會高,這必然導致宋朝軍隊戰鬥力不高。
再加上狄青和岳飛的冤死,這必然引起武將反彈,終宋一朝,雖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文人士子,但是卻沒有幾位忠心耿耿的武將,甚至中層、底層普通將領都出現過大規模投敵現象,這不是一句“武將都沒有氣節”能解釋的清的。
最重要的原因依然在宋朝自己身上。
從先秦到漢唐,當兵都是光榮的,透過軍功而封侯拜相的數不勝數;元朝、清朝雖然漢人武將地位不高,但是有一群身份特殊的武人卻地位非常高;明朝武將都是良家子弟出生,雖然明朝中晚期地位逐漸降低,但是在前期卻也是地位尊崇。
只有宋朝,武將身份天生低人一等。“好男不當兵”就是宋朝的俗語,所謂“賊配人”指的就是當兵的,這種社會歧視,誰會為國家挺身而出。
說白了,宋朝有沒有燕雲十六州都無所謂,有鐵血軍人,何處不能去。
秦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漢有漢高祖、呂后、文景帝、漢武、漢宣、漢光武,唐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唐玄宗,明有明太祖、明成祖,清有康熙、雍正、乾隆,都是一代英主,對開疆拓土非常感興趣。
可是宋朝有誰?
宋太祖連全國都沒統一,談什麼開疆拓土?
宋太宗更是不堪,將全國精銳全部敗光,中國歷史大一統王朝,這是最沒有魄力和魅力的太宗皇帝。
宋朝從開國之初就註定了宋朝的悲劇命運。
-
14 # 西山講歷史
如果宋朝能在初期就奪取幽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就會像後來的明朝一樣,不會輕易被遼金欺負了。
一直困擾宋朝內政最大的問題在於冗兵冗官,也是因為丟失了幽雲十六州才造成的。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宋朝的北方無險可守,所以宋朝為了防衛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只能在北方的每個城市裡都布放大量計程車兵,這樣就造成了冗兵,這對宋朝的財政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
宋朝為了防止藩鎮勢力膨脹,出現唐朝和五代那樣的國家悲劇,所以就在地方實行分權,這分權就要多招很多的官吏。雖然地方官互相牽制,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割據勢力膨脹,但是大量的官吏也造成了宋朝獨有的冗官現象,這也是宋朝財政的一大負擔。
如果宋朝能在初年就取得幽雲十六州,那樣宋朝就可以像明朝那樣在北方沿線一帶佈防。宋朝完全可以依靠修築堡壘和長城就守住自己的國門,這樣就不需要在北方的各大城市都駐守兵勇來防衛遼人南下,冗兵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城市不駐紮大量的守軍,所以地方上也不需要大量的官吏來分權互相制衡,這樣冗官的問題也不存在了。
你會發現,宋朝所有的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丟失幽雲十六州造成的,宋朝成立以後,政府所有的基本運作結構也是基於丟失幽雲十六州來佈局的。
如果宋朝能掌握幽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就會像明朝一樣,守好邊界安心發展,而遼人和金人也不可能輕易南下。作為政治家,宋朝的朝野上下無時無刻不想奪回幽雲十六州的,後來宋朝聯合金人算計也是取回這十六州。只要沒有幽雲十六州,宋朝皇帝睡覺都睡不安穩。
-
15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我們說幽雲十六州重要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如果擁有了幽雲十六州是否大宋就擁有了吞遼滅金的能力了呢?答案是你想多了,趕緊洗洗睡吧。大宋沒有幽雲十六州雖然非常被動,但是兩宋國祚延續也超過了300年。而大明王朝依靠包含幽雲在內打造最強的九邊防禦體系,依然沒有杜絕蒙古和後金的進攻。後金屢屢突破宣大(宣化、大同)進入中原擄掠,後金最遠抵達國河南、山東。因為大明和宋朝同樣的以文馭武;同樣面對強悍的蒙古、滿清部族,所以大明王朝的結局為宋朝獲取幽雲是否可以改變命運提供了很強的參照意義。結果就是如果在宋初就奪取了幽雲十六州肯定在防禦上起到積極的作用,不過依據武將沒有尊嚴的北宋現狀很難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北宋避免雙線作戰,集中兵力滅掉西夏與大遼對峙。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是由於北宋軍隊的榮譽感和戰鬥力基本上這種可能性很小。
歷史的創造和改變遠不是優越地理位置的城市所決定的。誠然我們承認幽雲十六州在戰略上對於北宋的屏障作用,但是我們不能誇大幽雲十六州的作用。對於北宋來說即使幽雲在手,也不會避免在宋、遼金、西夏三角對峙中被動挨打的局面。之所以我們屢屢提及幽雲的戰略重要性,並不是說幽雲等地一定多麼富庶繁華而是出於內外長城防禦的咽喉。也就是說依然是站在防禦的角度來談宋遼關係和宋金關係,豈不知兩國征戰的勝負從來不是一段所謂天險所能決定的。
歷史上南北朝對峙,長江天險屢屢被北朝突破然後統一全國。長城雖然作為防禦北方遊牧政權的體系被歷代王朝加強,但是歷朝歷代那個王朝沒有被北方遊牧政權入侵到中原腹地過,基本都有。再說在強悍的大唐王朝根本不會花錢修建長城,龐大的戰力自然讓四海賓服。所以不要誇大幽雲十六州對於北宋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幽雲十六州肯定有屏障的作用,如果放到漢唐手裡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幽雲在北宋手中,也不會改變宋、遼金、西夏三國對峙過程中被動挨打的局面。具體原因原因如下:
幽雲十六州藉助長城的防禦體系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但是不能迷信其實北宋在宋、遼、西夏三國中屬於最容易被捏的軟柿子,所以通常是花錢買和平。不但向大遼根據澶淵之盟繳納歲幣(後來宋仁宗時期遼國不滿意,又弄了個重熙增幣)還向叛逆西夏繳納歲幣。所以北宋軟弱的根本原因是以文馭武的政治體制,而不再這十六州的屏障作用。
如上圖所示,幽雲十六州在宋遼邊境的白溝河以北包含: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但是還是那句話,這樣優良的資源看在誰手裡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在在漢唐手裡是妥妥的攻擊前沿;如果在史上最有柔弱婉約氣質的北宋手裡那隻能是防禦陣地使用。遼國在東北和正北方的勢力範圍和皇太極時代的後金基本一致,與北宋氣質最像的大明王朝依靠長城打造了最牢固的九邊防禦體系。
我們先來說幽雲這一段在明朝時期的設定:薊州鎮所轄範圍從山海關到居庸關,是保護京城安危的重要屏障。因為明朝的都城在北京所以安全更受宗室,因此其城牆是用條石砌成的非常堅固。 宣府鎮所管轄範圍從居庸關到山西東北,堪稱咽喉要地。 接著就是大同鎮,負責山西北部到陝西北部。這三鎮防守範圍大概和幽雲轄區相當,而且防守也很嚴密。但是有用嗎?沒有。明朝中後期蒙古騎兵屢屢突破大同鎮防守進入中原腹地,要知道蒙古已經被明朝前期帝王削弱了很多依然可以突破九邊防守。皇太極時期的大清多次越過長城突入中原掠奪,甚至達到河南和山東地區。所以即使幽雲在手,北宋可能會安全一些但是依然無法阻止契丹起兵牧馬中原。
幽雲十六州在手,北宋最理想的結局在歷史上這部分屬於幽、幷州,屬於歷史上產馬和出精銳騎兵的位置。三國時期的呂布率領的幷州狼騎震動塞北;袁紹佔據幽、並、青、冀四州,得以以強兵之資贏得統一北方的基礎。所以幽雲在手的北宋軍隊的實力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擴充,但是在北宋這個以東華門唱名為榮耀的過渡,武人是沒有地位的。再好的戰馬和防守體系也會慢慢的被消磨,歷史上包含種家、折家在內的西軍也逐步湮滅就是明證。
況且歷史上西夏和大遼多次上演雙簧來坑北宋,比如當北宋發動傾國之兵在於西夏戰爭中佔據優勢時遼國就會來敲讓北宋不得不痛失好局。因為遼國也不會看到一個強大的大宋出現,所以尋找一切機會扶植西夏削弱大宋。只有對大宋不斷的放血,遼國才會更加穩定。
那麼如果手中有幽雲十六州這張牌,北宋怎麼打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結局呢?答案就是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力量滅掉西夏。因為如果北宋和西夏耗國力,肯定西夏不是對手。但是前提是遼國別搗蛋,也就是利用幽雲的屏障作用依託長城構築堅實的工事抵禦遼國的入侵。然後迅速出擊集中力量平定西夏然後控制河西,然後恢復傳統大一統王朝的右側對遊牧政權的威脅。然後利用外戰優勢凝聚民心民意和凝聚力,依託長城防線與契丹形成長久對峙。
小結:
綜上所述如果在北宋初期就可以拿下幽雲十六州很大的可能是不會改變北宋的命運,但是日子肯定會輕鬆一些。還有一種可能是如果北宋初期在趙匡胤和趙光義時期敢於突破侷限性,利用幽雲購置防守體系抵禦契丹情況下集中打通河西恢復傳統大一統王朝對契丹的威脅的話北宋還真有可能依託長城完成與契丹的長久對峙。北宋不是先天就弱,也是在不斷遭受打擊下才產生了恐遼症。如果大宋的信心可以重建,那麼靖康之恥和紹興和議將不會出現。當然這種可能出現的機率較小,因為還有趙宋自家以文馭武的先前缺陷。
-
16 # 老威觀史
有宋一代,幽雲十六州始終是個遺憾,其實在宋太祖趙匡胤時代是最有可能多下幽雲十六州的,遺憾的是趙匡胤還沒有施展這個計劃便去世了,繼承其位置的宋太宗軍事能力欠缺,在兩次進攻幽雲十六州失敗後,接下來的宋朝皇帝便基本沒有談及這個問題。
當然,到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就更不用說了,其實軍隊戰鬥力已經十分低下,跟魚腩沒啥區別,即便是面對被金軍乾的不要不要的契丹軍,也被打的潰不成軍,這樣的部隊後來即便佔了幽雲十六州,也很快被金軍奪取。
那麼,按照題目所說,如果在趙匡胤時代奪取了幽雲十六州,會是什麼情況呢?我認為情況仍不容樂觀,原因就在於宋朝的軍制,最終導致了宋軍戰鬥力越來越差,到了後來也根本保不住幽雲十六州。
那麼為什麼幽雲十六州會如此重要呢?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所處位置
首先是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佔領了這裡,那麼就可以憑藉長城的防禦工事體系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在整個北宋時期來說,也是由於沒有佔領幽雲十六州,實際上長期以來在面對契丹的時候,一旦發生戰事由於中原地區無險可守,其都城汴梁又在中原地帶可謂是一馬平川,很容易就會被對方攻到首都。
其次在於政治意義。宋朝基本上統一了漢族地區,唯一少的就是幽雲十六州,佔據了這個地方,也有著非常大的政治意義,意味著宋朝能夠實現漢族地區的完整統一。也正是因為幽雲十六州一直沒有被宋朝收回,長期以來也就成為了宋庭上下的一塊心病,以至於到了最後徽宗時期也想乘著金朝崛起的時候一起夾擊契丹,拿下幽雲十六州,不想引狼入室反而葬送了北宋王朝。
幽雲十六州即便佔領也守不住我認為宋朝如果能在趙匡胤時期拿下幽雲十六州,即便佔據了那裡也始終守不住,原因就在於宋朝的體制會最終導致宋軍戰鬥力低下,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重新佔據。
宋朝開國的時候其軍隊都是經過了五代十國長期戰爭存留下來的作戰經驗豐富且作戰能力強悍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多,為25萬人左右,但卻是所向披靡,在平定割據政權時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滅蜀、南唐、南漢等等一系列的割據政權的時候往往是以少打多,卻從未失手,即便是面對數量遠超自身的敵軍,也一樣指哪兒打哪兒。
▲趙匡胤時代的宋軍戰鬥力極其強悍,可惜時間不長
遺憾的是軍事能力超強的趙匡胤在統一之前就去世,繼承其皇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軍事能力明顯不及太祖趙匡胤,兩次北伐幽雲十六州在軍力佔優的情況下被契丹擊敗。其實宋太宗時期是收復的最好時機,畢竟那會經過多年的戰爭,保留了相當數量的戰鬥強勁的部隊,之後就基本沒有機會了。
之後的宋朝不斷地擴充軍隊,從開國初期的25萬人擴充到了仁宗時期最多額140多萬人,部隊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等水平所體現的作戰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宋朝因為重文抑武,對作戰的武將處處節制,導致了宋朝在中後期對外作戰鮮有勝績。有人統計說宋朝作戰勝率為70%左右,那其實是把前期作戰情況計算在內的統計,如果計算宋太宗之後的作戰情況,則勝率就真的是慘不忍睹了。
▲宋朝中後期文恬武嬉,軍隊就基本沒什麼戰鬥力了
比如說將領作戰的時候,要怎麼佈陣,是由皇帝在出徵前給將領發放的佈陣圖決定的,行軍作戰的方案,是由樞密院沒有軍事經驗的文人制定的,這樣的作戰如果能取勝那除了遇到非常好的運氣就必無其他了。
到了徽宗時期,宋軍戰鬥力有多差呢?當宋軍進攻幽雲十六州的時候,面對的是被金朝打敗的一兩萬契丹軍,自身往往有十多萬人馬都被對方打的潰不成軍,這樣的戰鬥力,就算是白給了幽雲十六州,基本也是守不住的。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如果在趙匡胤時代能夠拿下幽雲十六州,其實後面也守不住,原因在於宋朝重文抑武的體制最終會導致宋軍戰鬥力低下,無法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
-
17 # 唐塔文化
歷史沒有假設,像你這樣假設起來沒有意義。
假設或者說,如果趙匡胤在宋朝出擊,就已經得到了幽雲16州,那麼他刺激那些少數民族時間會更早。
畢竟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實力,有一個詞叫做懷璧其罪。
當他還沒有這個實力的時候,擁有了這麼多的土地,他的下場可能是更慘。
-
18 # 牧河紫
沒有奪回幽雲十六州,對於宋來說,法統的意義大於戰略的意義。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燭影斧聲,金匱之約等等,宋王朝的統治根基自己都覺得始終有些不正,所以需要收復舊日漢地來作為天下一統,王命所歸的基石。所以只能去試下啊。如果得不來,也無妨,也就不礙著做天子了。起碼存著天下共主的心啊。遼與金的出現與興衰,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只是機率問題。就像兩個不甚相干的系統,各自迴圈,興亡更替,人生偶遇,適逢其會。太祖奪回幽雲十六州,名正言順之下,會多一些開拓進取。未奪回,煌煌大宋也是300多年,只是看起來有點窩囊。
-
19 # 義信齋漢畫像藝術
北宋統一戰醞釀時定戰略規劃時,就有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的爭論,實質就是先難後易,還是先易後難之爭。最終還是定了先易後難,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看到了。宋軍戰力越來越弱直到靖康國恥。
先取南方後宋軍大多升官發財了。以佔領後蜀為例,宋軍大肆劫掠,後蜀降而又多次復叛,可見一斑,佔了更富的南唐,情況估計更糟。
南方平定後宋軍幾乎個個腦滿腸肥,腰纏萬貫了,試想一下這樣的富貴軍還可能去奮勇殺敵嗎。。。。。
打北漢時,宋軍多次戰敗,最後只能誘降楊業來借力平北漢。
此時的宋軍戰力與統一戰爭開戰時相比已直線下降
戰鬥意志,戰鬥願望也已大幅縮水,再想戰遼軍奪下燕雲十六州,根本不可能了.
如果開戰之初,先難後易,以嗷嗷叫的戰鬥意志堅強的早期宋軍一鼓作氣,先拿下燕雲十去州而據險固守,那麼後來宋軍就無須在華北平原以步兵對抗遼騎了。也不會有城下之盟了
回覆列表
在五代十國,北宋時期,燕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公元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石敬瑭無恥的稱比他還小的遼太宗為乾爹。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
因為契丹部隊以騎兵為主,而北宋時無險可守的,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如果宋太宗趙匡義在宋朝初期對遼的作戰中奪回幽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在以後對戰遼金作戰中起碼不會那麼被動,有那麼個緩衝地帶,契丹騎兵在山區發揮不出威力。事實上,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北面大部分是遼闊的平原,對騎兵來講那是發揮威力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