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牛城

    古往今來,在星光熠熠的藝術長河中,要如何出類拔萃才能佔據一席之地呢?

    無論什麼時代,總有一些偉大的女性,無視父權社會的歧視與偏見,堅韌勇敢,絕不辜負自己的才華,她們獨立、智慧、成功,以作品載入史冊,成為藝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她們就如同一顆顆恆星閃耀於星河,她們的故事時至今日仍在不斷髮光發熱。

    今天,請允許我從中選擇7位最令我感動的女畫家,將敬意獻給以她們為代表的女藝術家們。

    - 1 -

    索芳妮斯貝·安古索拉

    Sofonisba Anguissola ,1532-1625

    畫架前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atthe easel, 1556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風起雲湧。

    在這些雄渾豪邁間,一位貴族女子以自己穩健、端莊而生動的畫風獲得了世人的認可,並被瓦薩里寫入《藝苑名人傳》,成為260多位藝術家中為數不多的13位女藝術家之一。

    她的成功,證明了在才華和精神世界,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

    這位女子,就是索芳妮斯貝·安古索拉。

    安古索拉出身貴族家庭,從小就得到了極好的教育。父親鼓勵他們7個兄弟姐妹大力發展興趣,從不加以限制。

    當安古索拉初具才華時,還得到了米開朗琪羅的指點,這使得她決心全力投入繪畫事業。

    當她以93歲高齡魂歸天國之際,約有50多幅作品歸於其名下,她的油畫價格不菲,這令她很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不被訂單所累。

    她的一生已經成為一個豐富壯麗的傳奇,啟迪了當時無數追求藝術和獨立的女性。

    從上文她年輕時的自畫像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儘管姿態高貴,表情淡然,但她大眼睛中透出的光彩,和手中的畫筆、精緻的作品,足以表達出這少女對自己才華的驕傲,以及對成功的渴望。

    而她晚年的這一幅自畫像,是最早的女性自畫像之一,也像她少女時期的一個呼應:

    耄耋之年,功成名就的安古索拉,手持給西班牙國王的紙條,依然神采奕奕,更有威嚴加身。因為她從未停步,始終勇往直前。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610

    - 2 -

    阿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2

    作為繪畫女神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as the Allegory of Painting/La Pittura,,1638

    阿特米西亞生於羅馬,是義大利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她畫中盡顯強大的女性形象,以不加掩飾地刻畫衝突、暴力而聞名。

    她的父親也是著名畫家,她的天賦和父親的悉心指導,使得她少女時期就成績斐然,頗得卡拉瓦喬之風。

    然而,在17歲時,阿特米西亞不幸遭到繪畫老師的強暴,將其告上法庭後,為了作證倍受折磨,甚至遭受手指夾測謊的酷刑。

    儘管最後勝訴了,對方作為教皇的紅人實際上也未服刑。反而是阿特米西亞匆忙結婚,遠走異鄉。

    在那個時代,“失貞”的女性反而比強姦犯更恥辱,但她並沒有從此消沉。

    到達佛羅倫薩之後,她以才華獲得了美第奇家族的支援,成為了第一位被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錄取的女性,也成為了一位成功的宮廷畫家。

    此後,她的客戶遍佈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和英國。她不斷創作,同時生兒育女。

    她將女性自身的思考融入畫中,畫出了面臨苦難和絕境時,人類應有的態度。

    那些女英雄就是女英雄的樣子,充滿復仇的力量,不像很多男性畫家以女英雄之名行矯揉造作之實。

    朱迪斯斬首赫羅弗尼斯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610

    有人說這些憤怒的女人都是她早年遭受苦難與凌辱的心理陰影,阿特米西亞從不解釋,反而藉助這些風言風語,將其作為自己作品最好的宣傳手法。

    讓我們回到文初,這是阿特米西亞在40多歲盛年之際所創作的自畫像,將影象學的寓意完美融入畫中,將自己作為創作中的繪畫女神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想,這就是她藝術人生最完美的體現:

    頭髮蓬亂,全神貫注,動感與力量,無法撼動,絕不屈服。

    - 3 -

    伊麗莎白·維傑·勒布倫

    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1842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790,Uffizi Gallery

    毫無疑問,勒布倫夫人是個絕代佳人,也是法國18世紀最出色的女畫家之一。

    一個無名畫師的女兒,自幼學畫,嫁給畫商為妻,踏入上流圈後,靠才華和智慧,成為了王后身邊最紅的畫家。

    她的畫風,一點洛可可的甜美華麗,還有大半新古典主義的清新質樸,端莊灑脫。

    她為宮廷女眷所作的畫,都會巧妙地做一點點最佳化。貴人們看到畫中人成了高配版的自己,無不讚不絕口。不到30歲,她就成了巴黎最富有的女畫家。

    從法國到義大利、奧地利、德國、俄國,12年間所到的每一個宮廷,勒布倫夫人都為熱情招待她的王室留下了訂製的作品,也帶走了不菲的潤筆費用。

    同時,她的藝術造詣也獲得了無數榮譽頭銜的肯定:

    法蘭西皇家美術學院成員、帕爾馬美術學院成員、羅馬聖路加美術學院成員、聖彼得堡美術學院成員、瑞士日內瓦美術學院成員……

    後世提到勒布倫夫人,最多的是“美麗與才華俱全“,最美麗的宮廷女畫師,畫出了最美麗的絕代豔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然而在我眼裡,她最迷人的,除了才華,莫過於對世事的通曉。

    身處每一個命運的轉折點,勇於把握機會;面對嫉妒和敵意,用謙遜和友善加以化解;不顛覆傳統,卻將自己的意志貫穿始終,潛移默化影響眾人。

    最終,得以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裡,全憑自己,獲得了所有意義上的成功。

    - 4 -

    葛飾應為

    葛飾応為,約1802-1868

    夜櫻美人圖, 1850s, 絹本著色,Menard Art Museum

    葛飾應為,本名阿榮,生於日本江戶時代,是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三女兒。

    應為從小在父親的畫室裡長大,大大咧咧,我行我素,豪放又不羈。她痴迷畫畫,尤其酷愛色彩之美。

    她也曾像個普通女子一樣,嫁給另一位畫家,卻因為看不上丈夫的畫,冷嘲熱諷,而被休妻回家。

    回到孃家的應為,繼續像少女時期一樣為父親做助手,自己也進行獨立創作,她畫美人,也畫春宮。

    她也多次前往青樓,感受藝妓們勾魂攝魄的神態舉止,融於筆墨之中。

    葛飾北齋曾經這樣說過他這位女兒:“要說畫美人圖,應為更在我之上。“

    後來有人認為,北齋80歲以後的美人圖,色彩鮮豔,筆觸精緻,大有可能是女兒代筆的。

    然而,在父親巨匠光芒之下的應為,現在只有十數幅畫存世,且散落世界各地。

    其中《吉原格子先之圖》,尤其展現了應為獨一無二的藝術造化。

    吉原格子先之圖, 1840s, 紙本著色,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

    夜幕初上,江戶的花街吉原熱鬧起來,男人們提著燈籠在外打量,遊女們在格子房華麗嬌豔,任人品評揀選。

    燈籠的光和格子的影,屋裡的光和室外的影,讓這喧鬧而又悲哀的一切如此似是而非。

    她對光影純熟的駕馭,被後人譽為“江戶時代的倫勃朗”。

    當父親北齋去世後,已50多歲的應為瀟灑而去,不知所終。

    然而,她對畫的痴迷、大膽、毫不設限而又物我兩忘,早已深深浸入每幅畫作,令人不得不讚嘆,不得不傾倒。

    - 5 -

    瑪麗·卡薩特

    Mary Stevenson Cassatt,1844-1926

    在包廂中 In the Lodge, 1878, MFABoston

    作為印象派中三位傑出女畫家之一,而且是唯一的美華人,卡薩特的藝術之路開始得並不容易。

    卡薩特出身美國賓州的富貴人家,從小就讓父母帶著在歐洲遊歷,十幾歲時,決心做個職業畫家,這可把父親給惹惱了:

    一個大家小姐,畫畫當個興趣陶冶情操還好,怎麼還真要當個職業?

    怎奈這個姑娘實在是固執,父親只得同意女兒進入美術學院,和男同學一起學習。

    這在當時也是驚世駭俗之舉了。

    後來,眷戀歐洲的卡薩特索性移居巴黎,師從傑羅姆等人,同時到盧浮宮以臨摹大師作品的方式進行訓練。

    因為父親斷了自己學畫的費用,她忙著參加沙龍,試圖賣出畫養活自己,怎奈一直都不順利,但即使身陷無比的焦慮,她也想方設法接活兒自食其力,從未曾真正想過放棄。

    直到1877年,她看到了印象派的作品,結識了德加,醍醐灌頂一般,她終於找到了苦苦尋求多年的方向。她選擇加入了印象派,以這全新的風格投入創作。

    從此,她的才華方才如水銀瀉地,傾瀉而出。

    從最熟悉的題材,身邊的女友、私密的空間開始,她那些溫暖明亮、自然真摯,看似筆觸粗糙隨意卻精妙無比的作品,打動了無數觀者。

    後來,如同招牌一樣的母子親情的瞬間,被她完美得捕捉下來,凝固於畫面,成為永遠的經典。

    The Childamp;amp;#39;s Bath, 1893,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Young Mother Sewing, 1900, Met

    然而,卡薩特這一生並沒有結婚生子。

    她很清楚,在那個時代,像她這樣毫不妥協的“女性藝術家必須要能夠做出這本能的犧牲。”

    卡薩特選擇將滿腔柔情訴諸筆端。

    她描摹的母愛,親切質樸,她筆下的幼兒,天真爛漫。

    對於她的印象派好友,她也豪爽義氣,積極協助他們將作品賣給美國買家。

    我想,卡薩特的藝術人生,正如高更所讚歎的:

    “卡薩特有魅力,也有力量。“

    - 6 -

    塔瑪拉·德·蘭碧卡

    Tamara De Lempicka,1898-1980

    綠色布加迪轎車裡的塔瑪拉 Autoportrait (Tamara in a Green Bugatti) ,1929

    她這一生,跌宕起伏。

    從聖彼得堡的少奶奶,到寄人籬下的難民,又用自己的畫作和美貌征服了整個歐洲。

    她的畫和她的人一樣,濃烈,醒目,性感,頹廢,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個Art Deco時代一朵絢麗的花。

    她就是塔瑪拉·德·蘭碧卡。

    蘭碧卡生於莫斯科的貴族家庭,少女時期在美術學院學畫,17歲時出嫁,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持續下去,可是沒過一年,俄國革命爆發了。

    她全家輾轉逃到巴黎,成為了俄國難民。

    丈夫找不到工作,日益消沉,她決定繼續自己的美術事業,加入了巴黎最便宜的美術學院,夜以繼日地學習、工作。

    蘭碧卡所在的工作室,是以現代風格、立體派著稱的,而她自己又一直為古典美術中精緻的細節處理而傾倒。

    最終,她將這一切融為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你會看到,彷彿是拉斐爾的手法,那些圓潤細緻的色彩和線條,竟然出現在立體色塊的形式之上!

    在裝飾風藝術也就是Art Deco大行其道之際,她終於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富豪們的訂單也隨之而來——試問哪個豪門男女不渴望成為她筆下那些冷漠神秘又充滿魅力的人物呢?

    她後來自己說:“我的每幅畫都是自畫像。”

    是的,她將自己所要扮演的,全都融入了畫作中。

    1929年,她的自畫像《綠色布加迪轎車裡的塔瑪拉》,成為了當時獨立女性最好的寫照,即使過了差不多一百年,我們也仍然感到撲面而來的摩登感和堅定不移。

    她一生不羈,自己的傳奇,自己演出。

    人們可以不認可她,但卻不能漠視她的高度存在感,以及她耀眼的無限光芒。

    - 7 -

    潘玉良

    1895-1980

    自畫像,1940

    潘玉良的故事,不可謂不驚世駭俗。

    一個小孤女,14歲時,被舅父賣入青樓。

    3年後,海關監督潘贊華驚其才華,為其贖身,改姓為潘,納為小妾。

    作為一個青樓女子,能有這樣的造化,按說夫復何求呢?

    可要這麼說,你就小看了潘贊華和潘玉良。

    早年出身同盟會的潘贊華,不僅教潘玉良讀書寫字,還鼓勵她發展自己的美術天賦。

    潘玉良心中對自由和藝術的渴望,逐漸蓬勃起來,她埋頭學畫,一年後,竟然成功考上了上海美專,成為了中國第一批進入美專讀書的女性。

    當機會在若隱若現間閃爍時,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努力而錯過它。

    潘玉良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了劉海粟的學生。

    上學期間,她對剛剛傳入中國的裸體畫所吸引,沒有模特,索性到浴室去偷畫別人。

    結果,當然是被發現了,還被人和她的身世結合起來,鬧出了一場沸沸揚揚的風波,學校頂不住社會的壓力,將潘玉良勸退。

    經過了這麼多艱苦的努力,怎麼可能放棄呢?

    潘玉良思忖再三,毅然考得官費赴法留學,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女留學生之一。

    她到里昂、巴黎、羅馬,在這些藝術之都的各大美術學院,她將自己的水墨功底與西方表達完美結合起來,開創了獨一無二的風格,也拿到了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的金獎。

    裸女與貓

    8年之後,學成歸國的潘玉良,第一次畫展就震驚了國內藝壇。

    曾經勸退她的上海美專,專程聘請她任教,就這樣,潘玉良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性西畫系主任。後來,還被中央大學聘為專職講師。

    徐悲鴻、劉海粟、張大千,無一不讚頌她的藝術境界。

    然而,儘管得到藝術界的認可,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潘玉良大膽的畫風和曾經的身世,仍被很多人厭惡乃至仇恨。

    1937年,倍受非議的潘玉良,徹底離開了中國,旅居法國40餘年,不斷創作,她的畫作被收藏入盧浮宮,直到1977年在巴黎走完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潘玉良的作品,那種雄渾利落,豪放不羈,令人過目不忘,正如她的人生,豪邁奔放,絕不放棄。

    感謝這些不屈奮鬥的女性,當我們在藝術抑或人生的茫茫大海上孤帆而行時,這些閃亮的星即使如此遙遠,仍在指引著方向,提醒我們:

    再勇敢一點,再堅定一點。

  • 2 # 文文情感故事

    1.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2.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ElisabethLouiseVigee-LeBrun)——1755年出生於法國,學肖像畫成名後,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1842年在巴黎逝世。在國外,許多著名的藝術院校都聘請她為“榮譽教師”她是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畫家和她的女兒》。

    3.喬治亞·歐姬芙——出生於1887年的11月15日,被稱為美國畢加索,20世紀藝術大師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花朵、海螺、岩石紋理為主,在同色調中富有細微的變化,產生出來富有韻律感的畫面。代表作品《曼陀羅/白花1號》。

    4.瓊安·米契兒——美國第二代抽象畫代表畫家,曾和德庫寧與克萊因學習過繪畫。米契兒被稱為被嚴重低估的女畫家,她的作品一直被德庫寧和波洛克所掩蓋。不過近幾年,人們又重新認識到了這位富有才華的藝術家,她被認為是所有女畫家中拍賣總價格最高的畫家。代表作品《無題》。

    5.貝爾特·莫里——索先後從師著名的風景詩人柯羅和印象派代表畫家馬奈,後與莫奈、塞尚結識,在1847年組成了印象派,莫里索成為印象派創始人之一,也是其中最出色的女畫家。

    她曾經在成名時感嘆:“畢竟,女人在生活中的職業還是生兒育女。”我們都可以想象的到,在社會各個時期,女性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要遭遇的偏見和反對太多太多了。代表作品《午餐後的閒談》。

    女人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方君璧,福建閩侯人。出生於名門望族,方家啟蒙得先,家長送君璧的六兄聲濤、七兄聲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學日本。

    君璧誕生那年,戊戌變法失敗,兩年後,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古老的中國在風暴中進入二十世紀。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方家姐弟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方君瑛25歲,為人正直,深受孫中山器重,被選任同盟會暗殺部部長。辛亥年(1911年)三月,方聲洞結合革命黨人潛入廣州起義,事敗,聲洞率隊衝鋒,中彈身亡,葬於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過半年,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清帝被迫退位,民國成立。革命成功之後,方君瑛、曾醒無意當官,申請官費前往法國留學。曾醒遂帶其十弟仲鳴、君瑛帶其十一妹君璧同行。時1912年,曾仲鳴16歲,方君璧14歲,到法國留學。

    二十年代的中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女性畫家真是微乎其微,方君璧是當時極少數(僅有關紫蘭、蔡威廉、潘玉良等幾位)之一。

    方君璧《吹笛女》

    1924年 布面油畫  

    此作品是至今中國藝術市場中出現的、方君璧創作年代最早、同時也是方君璧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吹笛女》作為方君璧最富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眾多的藝術史書籍中被收錄,同時也多次在博物館主題展和其回顧展中亮相。1978年,香港大學為慶祝藝術系的成立而舉辦“方君璧作品精選展”,《吹笛女》在其中,並在展覽名單中排列第一的位置。

    此畫亦在1984年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舉辦的“方君璧從畫六十年回顧展”中展出,並收錄在展覽畫冊中。2011年9月,參加由巴黎博物館協會和賽努奇博物館主辦的、全面展示在法國活躍的中國藝術家的大展“巴黎的華人藝術家”中,《吹笛女》再次與大眾見面。

  • 3 # 匹諾曹jun

    中國最有名的女畫家,是元初趙孟頫的夫人管道昇。明朝文徵明的玄孫女文淑,清初秦淮名妓馬守真和顧眉,史冊也還提一筆,不過琉璃廠鋪天蓋地的國畫畫冊中,不易找到她們。如今中國的女藝術家越來越多,美院史論專業的女生更是成群結隊,望不到邊。今天,我要講講我頂佩服的兩位英雌,一位,是留學日本的上海女子關紫蘭,一位,是民國決瀾社主將龐薰琹的妻子,丘堤先生。 民國時期的女豪傑,數不完。短短三十來年,民國女畫家數量超過以往幾千年。頭一批留學西洋的男畫家,聲名太大,掩蓋了留日的一支,其中,陳抱一、關良、關紫蘭,頂有才氣。

    關紫蘭(攝於三十年代) 關紫蘭,上海女子,真正大家閨秀、絕代佳人,前些年我買到她一幀黑白原版照片,大家看看,這還不是她最美麗的留影——我二話不說,先來稱她美麗,已是男性目光,但我實在不是以貌取人。前次說及的潘玉良,不美,我也歡喜,因為那是古人之相,望之起敬。而關紫蘭美到這份氣質,不讚美,便是罪過,瓦拉東瞧見,德加、雷諾阿瞧見,諒必無可奈何,驚為天人。 可是你瞧關紫蘭的畫,就忘了她相貌。她下筆的膽氣和瓦拉東有一拼,且是純然天生,比起劉海粟的霸悍,半點不刻意、不誇張,比起同樣有膽氣的陳抱一,猶有過之,徐悲鴻、林風眠、呂斯百、吳作人,單是論膽氣,論概括力,論率性豪放,論天縱其才,依我看,都比不過關紫蘭。1998年紐約古根海姆現代美術館舉辦中華文明五千年展,特闢中國二十世紀繪畫館,留法留日十幾位老前輩忽然現身紐約,雖是如雷貫耳,我掃視一過,顯得學生腔了,出館後想想,其中最奪人的畫,竟是關紫蘭。

    關紫蘭畫作。從上到下依次:少女像,1929年;《慈姑花》,1941年;《靜安公園》,1942年。(關紫蘭身後,迄今沒有一本專冊面世。網上尋獲這幾幅,固然不差,我在拍賣行與朋友處見過不下二十餘件關紫蘭原作,遠為精彩,可惜無由覓得。關美人若是見到本集圖片,會委屈的。但她中歲棄畫,不著一筆,想來是個決斷而透徹的人。——陳丹青) 關紫蘭的畫,又好在閨中的女氣,明豔而嫻靜,此後及今的中國油畫,再也不見,原因很簡單,“大家閨秀”絕跡了。

    話說日本昭和年代的油畫—他們叫做“洋畫”——正好是學巴黎畫派,出了安井曾太郎、小出楢重、梅原龍三郎等等,遠比中國留法一代畫得更懇切、更入味,可是到底東洋氣,任他怎麼弄,夢不見中原漢家入骨的斯文、歷史的大氣。關紫蘭不過是畫畫人像風景,不必談什麼氣質修養:她的畫,就是她照片上這個人。 當然,她的畫不折不扣民國氣。民國女流的裝扮和髮型,既是江南的嫵媚,又學英法一戰前後的淑女相,此後沒有了,民國富家女子做書生、弄體育、畫寫生、鬧革命,一股子率性與天真,此後,更沒有了。留日的陳抱一,盛年夭折,關良是老好人,壽數長,但四九年後不敢畫他野獸派一路,去弄水墨戲劇人物畫。關紫蘭哪裡去了呢?我年輕時根本不知道美術界有這麼個奇女子,後來聽說她大隱隱於市,不畫畫了,我見過她“文革”後的照片,穿著人民裝,老來仍是動人,瑩然淺笑,不見苦相。十年前拍賣行出現她的畫,起價二十來萬,誰識貨呢,居然流拍了。 丘堤:素淡的清蒸菜 再說丘堤先生。對照關紫蘭的東洋影響,她的路數便是西洋當時的前衛,受夫婿龐薰琹帶回一戰前後的法國理念影響,略有立體派的意思。

    丘堤(1906-1958) 她的靜物畫,以我所見,中國第一。好在哪裡呢?同樣是花呀,瓶子呀,襯布呀,丘先生懂得避俗,出手簡靜,她的畫不比瓦拉東好,但比瓦拉東高;第二是素心,這話不好解,有如清蒸菜,她的優雅,是人優雅;第三,見“物性”,這句話,又分兩層,一是擺件的物性,不修飾,不渲染,是物體的恰如其分,也是對物體的敬意和愛意,一是懂得善用材料的物性,丘先生敷色、行筆、起止、收束,始終不溫不火,處處濃淡得宜,這不單是本事,溫良恭儉讓,入了畫道,就是這等境界。第四呢,她的氣息也是民國透頂,自發,自在,自如,自適,而且自尊。五十年代後女油畫家群起,才子很不少,都畫革命畫,一股子革命氣。丘先生畫畫毫無意圖,雖然,在她的年代,她這樣畫畫,才是繪畫的真革命。 她的畫和巴黎畫派一起展覽,似有巴黎的微風來,再以我的幻覺,隱約之間,還有不可覺察的佛氣,弘一法師看見,不知作何感想。就畫論畫,弘一不及丘堤。

    丘堤的畫。從上至下依次:《咖啡壺與酒杯》,1931年;《西湖平湖秋月》,1946年;《窗外》,1947年。 民國畫家,圈子和門派蠻清楚,同是三十年代出道,丘堤和關紫蘭似乎毫無交集。但她倆的命運相近似,都在五十年代後銷聲匿跡,丘先生走得早。她家三代女性都畫畫,女兒龐濤,是中央美院資深教授,她的外孫女林延,是我同學,可是他們家有教養,並不說起。我完全不知道龐濤的母親、林延的外婆,是這樣一位女高士。九十年代,林延與母親和外婆在紐約辦了小小的展覽,我一看,沒有話說。 我喜歡靜物畫,但不會畫,我喜歡風景畫,也不會畫。展覽中有丘先生一幅小風景,顯然是在自家視窗畫陽臺對面的人家和楊柳,實在清新如初,好像就是那個上午。這幅畫畫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龐薰琹丘堤兩口子回到了上海,想必心情大好—我呆呆地看著,想念早已失去的上海的表情。

  • 4 # 肥肥大狗熊

    1.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2.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ElisabethLouiseVigee-LeBrun)——1755年出生於法國,學肖像畫成名後,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1842年在巴黎逝世。在國外,許多著名的藝術院校都聘請她為“榮譽教師”她是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畫家和她的女兒》。

    3.喬治亞·歐姬芙——出生於1887年的11月15日,被稱為美國畢加索,20世紀藝術大師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花朵、海螺、岩石紋理為主,在同色調中富有細微的變化,產生出來富有韻律感的畫面。代表作品《曼陀羅/白花1號》。

    4.瓊安·米契兒——美國第二代抽象畫代表畫家,曾和德庫寧與克萊因學習過繪畫。米契兒被稱為被嚴重低估的女畫家,她的作品一直被德庫寧和波洛克所掩蓋。不過近幾年,人們又重新認識到了這位富有才華的藝術家,她被認為是所有女畫家中拍賣總價格最高的畫家。代表作品《無題》。

    5.貝爾特·莫里——索先後從師著名的風景詩人柯羅和印象派代表畫家馬奈,後與莫奈、塞尚結識,在1847年組成了印象派,莫里索成為印象派創始人之一,也是其中最出色的女畫家。

    她曾經在成名時感嘆:“畢竟,女人在生活中的職業還是生兒育女。”我們都可以想象的到,在社會各個時期,女性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要遭遇的偏見和反對太多太多了。代表作品《午餐後的閒談》。

    擴充套件資料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方君璧,福建閩侯人。出生於名門望族,方家啟蒙得先,家長送君璧的六兄聲濤、七兄聲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學日本。

    君璧誕生那年,戊戌變法失敗,兩年後,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古老的中國在風暴中進入二十世紀。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方家姐弟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方君瑛25歲,為人正直,深受孫中山器重,被選任同盟會暗殺部部長。辛亥年(1911年)三月,方聲洞結合革命黨人潛入廣州起義,事敗,聲洞率隊衝鋒,中彈身亡,葬於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過半年,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清帝被迫退位,民國成立。革命成功之後,方君瑛、曾醒無意當官,申請官費前往法國留學。曾醒遂帶其十弟仲鳴、君瑛帶其十一妹君璧同行。時1912年,曾仲鳴16歲,方君璧14歲,到法國留學。

    二十年代的中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女性畫家真是微乎其微,方君璧是當時極少數(僅有關紫蘭、蔡威廉、潘玉良等幾位)之一。

  • 5 # 枕上書史

    周思聰,在畫壇中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很多外行人咋一聽以為是男性藝術家,其實,她是中國現代畫壇上的一朵鏗鏘玫瑰,她的人生歷經風雨,她的作品扣人心絃。

    1955年周思聰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95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李苦禪、郭味蕖等諸位名師指點,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周思聰的繪畫,從初期的探索到最後形成特有的風格,經歷了寫實、表現和抒情三個階段,多年磨礪,終成一代國畫大家。而貫穿始終一直不變 的,是周思聰繪畫中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真理和正義的不懈堅守,以及悲天憫人的動人力量。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與周思聰、盧沉夫婦是好友。他告訴記者:周思聰熱愛大自然,喜歡李 可染先生的畫,在美院讀書時,她曾經想選山水畫專業。但那個時代是以人物畫中心的時代,學生不能完全自主選專業,還要聽老師的意見,最終選了人物畫。我倒覺得她選山水專業是件好事兒,因為她在人物畫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創造性。這條路對她來說是走對了。

    “有才氣,繪畫很獨特,拿起筆畫出來的就是不一樣。”郎紹君說周思聰的才氣是盧沉自己都承認的:“盧沉比較理性,他一再說,就繪畫才能論不如周思聰。不過,他讀書思考,在思想觀念上對周思聰有一定影響。”天生的繪畫才氣加上央美附中和本科嚴格的繪畫功底和造型能力訓練,讓周思聰的繪畫在同輩藝術家中顯得更為出色。

    周思聰是天才的畫家,是人品、畫品都臻於至境的畫家。她和她的水墨藝術是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驕傲。我們懷念她、紀念她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像她那樣真誠地做人、做畫、做研究。可以說,周思聰是新中國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女畫家。因為她是繼中國近現代史上任伯年、蔣兆和之後著名的人物畫大師,她不僅僅繼承了她的老師蔣兆和的中國畫傳統,更是改革了人物畫,使其更加的生動活潑,人物面貌有了嶄新的變革。周思聰完全沒有舊的東西,她在新的時代,推動了華人物畫,往前大大的走了一步。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老仙女手記

    藝術歷史上也曾湧現出不少出色的女畫家,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她們的身影如今湮滅了在塵埃當中,很少留下芳名和作品。

    事實上,女性對於藝術和美有著天然的敏感和細膩,這裡就列舉一位我喜歡的女畫家和其作品。

    索芙尼斯芭·安古索拉(1532年-1625年)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義大利女畫家,她能夠在藝術上有所建樹首先源於她的父母。索芙尼斯芭·安古索拉的父母出身貴族,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很注重,並且能鼓勵自己的孩子努力追求夢想。

    在安古索拉十四歲時,她就和妹妹艾琳娜一起被送到當地一位畫家那裡學習繪畫,這位老師的名字叫貝納蒂諾·坎皮,這種師生關係,也是西方藝術史上男老師帶女學徒的先例。

    順便提一下,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也曾指導過安古索拉,還送來一些畫供她臨摹學習。

    但是,當時的社會普遍對女子學習藝術懷有偏見,即便被允許成為藝術學徒,一些領域也是不許被涉足的,像是歷史畫這類宏大的主題和關於神的畫作都是女學徒不能畫的,安古索拉只能繪製肖像畫。

    下面這幅是安圭索拉的代表作之一——《棋局》

    這幅畫描繪的正是三姐妹在花園裡聚精會神下棋的場景。安圭索拉敏銳地捕捉到了人物的服飾細節和麵部表情,再將它們生動形象地呈現在紙上。

    《奧地利的喬安娜,葡萄牙公主的畫像》

    《全家福》

    作為具有創新精神的肖像畫家,安古索拉打破了當時社會對女子追求藝術的性別障礙,始終堅持創作,不斷突破自我。這樣強悍的藝術力量與精神,即便是現代也是稀有且珍貴的。

    在藝術界,優雅知性且才華橫溢的安古索拉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啟了女藝術家進入人們視野之先河。同時,她的生平和成就也激勵著之後諸多對藝術有追求的女藝術家。

  • 7 # 懷舊經典影像

    在中國現代美術界著名的女性畫家並不多,既精通國畫又精通西畫的更是鳳毛麟角。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畫家便是這樣一位才女畫家,她就是著名畫家蔣兆和先生的愛徒周思聰。周思聰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

    周思聰是天津市寧河縣人。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958年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在央美國畫系,周思聰得到了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劉凌倉、李苦禪、郭味蕖等名師的指點和教導。在嚴格的藝術訓練和名師的教導之下,周思聰掌握了極強的造型能力。

    周思聰在央美讀書期間有幸得到多位名師的指點,這使得她的畫大為精進,而蔣兆和先生正是她最直接的藝術導師。在中央美院讀三年級時,她被分到了“蔣兆和工作室”學習。周思聰還在上中學時便被蔣兆和的《流民圖》中體現出來的人道主義情懷所感動。周思聰十分敬仰蔣兆和,多次為他畫像。有一次,她跑到蔣兆和家裡提出要為他畫像。蔣兆和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給她當模特,並不斷指點她。周思聰的畢業作品畫的就是《蔣兆和先生肖像》。

    周思聰與潘絜茲先生和李可染先生之間也有深厚的師生情誼。與潘絜茲先生:兩人曾同在北京畫院及北京美協任職。1972年,潘絜茲之女潘紋宣在撲滅荒火的戰鬥中犧牲,潘絜茲痛失愛女無比悲痛,周思聰於1973年創作了紀念潘紋宣的《長白青松》來安慰潘先生。

    與李可染先生:周思聰於1958年剛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時就登門拜訪了李可染。後來李可染帶學生們到頤和園寫生,課後將周思聰的作品選為優秀作品題名為“頤和園一角”,並推薦到維也納參展。這幅習作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青年美術作品展覽會上榮獲銀質獎,這極大地鼓舞了周思聰。

    擅長水墨人物畫,兼及花卉,偶作山水。周思聰早期作品帶有一定的情節性,富有表現力。80年代起又致力於自身畫風的變革與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現代藝術表現形式。 她的作品多次獲獎:代表作國畫《萬壽山一角》獲1959年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人民和總理》(表現了周總理在邢臺地震後第一時間趕到災區慰問群眾的場景)獲1979年建國30週年全國美展一等獎,1985年創作《正午》獲第6屆全國美展銅質獎。

    周思聰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女性畫家之一,曾有人說她是自李清照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女藝術家。這樣的評價也許過高,但也證明了周思聰卓越的才華。多位藝術家、美術學院教授也都對她有很高的評價。比如吳冠中就評價周思聰:“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和人品在中國都是一流的。”

  • 8 # 小貓咪看天下

    要說我最喜歡的女畫家那應該就是女中豪傑“潘玉良”

    曾經看過他的油畫,比較寫實,其中的油畫《裸女》絕對是巔峰之作

    (1895~1977年),江蘇鎮江人8歲父母就去世了。14歲的時候就被賣去青樓,18歲被人從青樓贖出。

    1918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專學習西洋繪畫,先後就讀昂中法大學、里昂美術專科學校。1923年就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兩年後又考入義大利羅馬帝國美術學院。1927年,其油畫《裸女》獲羅馬國際藝術展金獎。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家中的第一流人物”。

    潘玉良的繪畫風格非常獨特,國外油畫的特點中,夾雜著中國的線條美,她習慣用硬豪筆,構圖誇張、色彩絢爛,主要以人物畫居多。她建立“自畫像”的形象序列,在眾多男性藝術家中脫穎而出,為早期女性美術創作開拓新局面。

    1928年11月初她在上海舉辦的展覽,全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幾幅大幅的人物畫,如《老人》、《獵罷》、《女音樂家》、《閒態》,以及許多裸體習作”。

    潘玉良一生作品極豐,但生前窮困,畫作極少賣出。她於1977年去世。

    關於他的巔峰之作油畫《裸女》我就不發圖了,大家可以搜尋後觀看。

  • 9 # 雲俠影視

    樓主好,大家好,我是雲不行,老行。

    我今天要介紹的中國女畫家,周思聰。

    周思聰,在畫壇中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很多外行人咋一聽以為是男性藝術家,其實,她是中國現代畫壇上的一朵鏗鏘玫瑰,她的人生歷經風雨,她的作品扣人心絃。

    周思聰的繪畫,從初期的探索到最後形成特有的風格,經歷了寫實、表現和抒情三個階段,多年磨礪,終成一代國畫大家。

    而貫穿始終一直不變的,是周思聰繪畫中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真理和正義的不懈堅守,以及悲天憫人的動人力量。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與周思聰、盧沉夫婦是好友。

    但那個時代是以人物畫中心的時代,學生不能完全自主選專業,還要聽老師的意見,最終選了人物畫。

    我倒覺得她選山水專業是件好事兒,因為她在人物畫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創造性。這條路對她來說是走對了。

    “有才氣,繪畫很獨特,拿起筆畫出來的就是不一樣。”郎紹君說周思聰的才氣是盧沉自己都承認的:“盧沉比較理性,他一再說,就繪畫才能論不如周思聰。

    不過,他讀書思考,在思想觀念上對周思聰有一定影響。

    ”天生的繪畫才氣加上央美附中和本科嚴格的繪畫功底和造型能力訓練,讓周思聰的繪畫在同輩藝術家中顯得更為出色。

    周思聰是天才的畫家,是人品、畫品都臻於至境的畫家。

  • 10 # 大木子的生活

    馬守真(1548-1604年),小字玄兒、月嬌,號湘蘭,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秦淮名妓。她聰穎機敏,能詩擅畫,又輕財重義。其往來於文人墨客間,尤與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為友善。馬守真以畫蘭之精、畫蘭之專而名揚江南,因此自號“馬湘蘭”。其作品不注重對蘭之外在形態的細緻刻劃,而重在透過對蘭的描繪抒發內心之逸氣。其筆下之蘭具有脫俗的飄逸之氣與野趣,與男性文人畫家,尤其是“吳門畫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有著更多的相近之處,反映了妓家對男性文人畫家的迎合性及師承性。代表作:《素竹幽蘭》

  • 11 # 曉曉曉

    如是(1618-1664年),本姓楊,名愛兒,字如是,號影憐、河東君,江蘇吳江人。早年曾為南京名妓,後歸“東林領袖”錢謙益為妾。她博考群籍,能書擅畫,與黃媛介為詩、畫密友。柳如是雖賦才情,但流存下的畫作甚少。

    顧眉(1619-1664年),字眉生,一字眉莊,上元(今江蘇南京)人。秦淮名妓,後為崇禎進士龔鼎孳(字孝升)寵妾,改姓徐,號善財君、梅生,時稱橫波夫人。她才貌雙全,精詩擅畫,通曉音律。尤以撇筆畫墨蘭為人稱絕,與以畫蘭著稱的馬守真難分伯仲。清張庚《國朝畫徵錄》稱其:“工墨蘭,獨出己意,不襲前人法。”古代女畫家無論閨閣還是妓家,她們的畫不為人所重,其原因之一是她們在創作上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顧眉畫蘭能不襲前人之法,實屬難得。

    李因(1610-1685年),字今生,號是庵、龕山逸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江浙名妓,後嫁光祿寺少卿葛徵奇為妾。她擅墨筆山水、花鳥。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點染,“以煙雲掩映樹石”。花鳥畫在師法明中晚期陳淳(字道復,號白陽山人)的寫意畫風基礎上,又以自然為師,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她最終在創作上避開了女畫家慣有的構圖小氣、筆致纖弱等弊病,以瀟灑隨意及疏爽雋逸的藝術風貌備受時人讚許。

    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文從簡女,文徵明玄孫女,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花鳥畫是女性畫家們最熱衷表現的題材,出於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她們對花鳥特有的偏愛,及花鳥具有託物言志、比興的審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對自己生活中最常見的花鳥加以表現並形成了一定的創作規模,文俶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明末錢謙益給予文俶的藝術極高的評價:“點染寫生,自出新意,畫家以為本朝獨絕。”清代張庚在《國朝畫徵續錄》中則賦予文俶更高的讚譽:“吳中閨秀工丹青者,三百年來推文俶為獨絕雲。”

    薛素素(生卒年不詳),名薛五,字潤娘,號雪素。她是位相貌俊美,而於詩文、書畫、簫、弈、馬術、刺繡等又無所不能的江南名妓。繪畫上的造詣更使她從容地走進文人們的筆墨酬答之中。她“尤工蘭竹,下筆迅掃,各具意態。雖名畫好手,不能過也。”(胡應麟《甲乙剩言》)

    方維儀(1585-1668年),名仲賢,字維儀,桐城(今屬安徽)人。人物畫創作在女性畫家的筆下較為豐富,既有仕女畫,又有宗教人物畫、還有反映男性社會生活方面的作品。這其中表現救苦救難教義的佛像畫最多,婦女們既已墜入塵寰中的苦境,自然嚮往解脫痛苦。方維儀便因命運坎坷多難,導致她畢生以虔誠之心繪製帶有救苦救難教義的觀音、羅漢像,以求精神上的寄託。

    馬守真(1548-1604年),小字玄兒、月嬌,號湘蘭,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秦淮名妓。她聰穎機敏,能詩擅畫,又輕財重義。其往來於文人墨客間,尤與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為友善。馬守真以畫蘭之精、畫蘭之專而名揚江南,因此自號“馬湘蘭”。其作品不注重對蘭之外在形態的細緻刻劃,而重在透過對蘭的描繪抒發內心之逸氣。其筆下之蘭具有脫俗的飄逸之氣與野趣,與男性文人畫家,尤其是“吳門畫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有著更多的相近之處,反映了妓家對男性文人畫家的迎合性及師承性。

    李翠蘭,生平不詳,擅以宋李公麟白描法創作人物畫,線條外柔內剛,富有表現力度。

    仇珠(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明代中期,號杜陵內史,原籍江蘇太倉,寓居吳郡。當女性在封建社會的重重倫理道德的束縛下,政治上無地位、經濟上不獨立、婚姻中不自主時,她們的繪畫藝術亦不為社會所關注,只是在專業性較強的書籍中才有關於她們簡單而重複的記載。仇珠僅知為“吳門畫派”畫家仇英之女。她自幼觀父作畫,漸通筆墨之道,深受仇英工筆重彩人物畫風的影響,擅繪仕女畫,筆致工細精整,設色於明麗鮮亮中毫無媚俗浮躁之氣。

    傅道坤(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自幼受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影響,喜書擅畫,“尤工山水,唐宋名畫,臨摹逼真,筆意清麗,神色飛動,鹹比之管夫人。”(明姜紹書《無聲詩史》)

  • 12 # 無所不知曉先生

    吳王趙夫人

      三國時代吳王的趙夫人是最早在文獻中有記載的一位女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採絲織為龍鳳之錦,宮中號為"機絕’。孫權嘗嘆魏蜀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夫人乃進所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夫人又於方帛之上,繡作五嶽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膠續絲髮作輕幔,號為"絲絕’。”   吳王趙夫人巧於機、針、絲,以“三絕”著稱於世。最難能可貴的是她關心時政,積極參與國事。地形圖當屬山水畫的一種,其實用性要求作者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及表現力。活動於公元346~407年間的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的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畫中山石樹木的畫法呈不成熟狀,生澀古樸,山石無勾染皴擦,樹木多如伸手布指。而早於他一百年的吳王趙夫人,不僅能“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還能“繡作五嶽列國地形”,由此可見,她已頗具一定的山水畫功底。遺憾的是後世沒有看到她所留傳下來的作品。   

    薛媛

      薛媛,生卒年不詳,以擅畫肖像而被載入文獻。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南楚材的妻子。楚材離家遠遊。潁(今河南許昌)地長官愛楚材風采,想把女兒嫁給他。楚材為了仕途,不顧夫妻情義命僕從回濠梁取琴書等物,表示不再歸家,隨後又施放煙幕彈,雲“不親名宦,唯務雲虛”,要到青城求道,上衡山訪僧。   “善書畫,妙屬文”的薛媛覺察丈夫意向,對鏡自畫肖像,並寫了首《寫真寄夫》以寄意:“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已驚顏索寞,漸覺鬢凋殘。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恐君渾忘卻,時展畫圖看。”楚材讀後內心愧疚,終與薛媛團聚。時人嘲之曰:“當時婦棄夫,今日夫棄婦。若不逞丹青,空房應獨守。”   唐朝人物畫技法已經成熟,名家輩出,有吳道子、張萱、周昉、韓幹、閻立本等。與這些男畫家不同的是,薛媛的肖像畫並沒有明確的社會教化功能,困於閨房的她多以自身為描繪物件,將自己閨怨、失意的心境融入筆端,加以宣洩。   

    後唐李夫人   

    後唐李夫人,五代時蜀人,文學和書畫兼長,被認為是第一個對影摹竹的人,被傳為墨竹畫法的首創者。五代十國時,後唐招討史郭崇韜徵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韜將蜀中寶貨搜刮殆盡,並強佔李夫人。李夫人擅長書畫,不喜歡粗暴的崇韜,悒悒不樂,時常獨坐南軒。皓月當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筆在窗紙上描繪竹影,第二天再看,發現所畫竹影生動有趣。據傳,當時畫家們競相模仿李夫人的這種技法。因此,《圖繪寶鑑》將她視為墨竹之祖。   這種“墨竹”,花鳥畫家多能畫它。到了宋代,進一步發展,題材擴大成“梅蘭竹菊”。蘇軾還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雙鉤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另一方面,在技巧上,從“墨竹”影響到花鳥的“沒骨法”的創立,後來又變為水墨的“墨戲”,形成了文人畫的風氣。它幾乎影響到了繪畫的所有門類。

      

    清代女畫家李因  

    李因(1616-1685),清代女畫家。字今是,又字今聲,號是庵,又號龕山逸史,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留寓海寧。畫家葛徵奇之妾。她能詩能畫,善山水、花鳥,亦工蘆雁。畫得陳淳之法,多用水墨,蒼勁無閏閣氣。其夫每加以題跋,常雲:“花鳥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可見其花鳥畫在山水畫之上。葛去世後,李因以賣畫為生。有《竹笑軒吟草續稿》存世。傳世作品有《菊石鳴禽圖》、《芙蓉鴛鴦圖》等。

    芙蓉鴛鴦圖--李因

      

    宋朝豔豔   

    宋朝豔豔是設色山水畫中女性畫家的代表。豔豔,生卒年不詳,任才仲之妾。姿首豔美,擅青綠著色山水,筆法細膩,設色雅潤,意境清幽。

      豔豔之名,畫史記載極少。南宋鄧椿《畫繼》曾記:“任才仲妾豔豔,本良家子,有豔色,善著色山,才仲死鍾賊,不知所在。”清代的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也曾著錄一幅豔豔的《春山圖卷》。“偶從金昌常賣鋪中獲小袖卷,上作著色春山,雖氣骨尋常,而筆跡秀潤,清遠可喜。諦視之,見石間有"豔豔’二字,莫曉所謂,然辨其絹素,實宋世物也。越數日,檢閱畫譜,始知豔豔為任才仲妾。”

      青綠山水畫始於展子虔,其《遊春圖》已初見端倪。經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發展,遂成一家之法,獨立於畫壇。至宋代則湧現出大批以宮廷、宗室畫家為主的青綠山水名家,如王希孟、趙伯駒等。豔豔不免深受宋代流行的青綠山水畫的影響,以青綠填色,表現身家所居之地江南的青山綠水之春景。

      2004年,上海新世紀拍賣行推出北宋豔豔的《草蟲花蝶圖卷》。一幅長達3米的花鳥圖捲上,園苑坡地,湖石之間,秋菊、秋葵、海棠、桂花次第開放,蝴蝶翩飛其間。這可能是目前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女畫家存世圖卷。其估價100萬至150萬元,最終由上海博物館以275萬元購得,創下古代女畫家作品拍賣紀錄。

    草蟲花蝶圖卷(區域性) 絹本設色 32.5×333.5cm 宋朝豔豔

      

    管道昇   

    真正引起世人矚目的第一位女畫家,應是元朝的管道昇。管道昇,“字仲姬,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室,贈魏國夫人,墨竹蘭梅筆意清絕,晴竹新篁是其始創”。她給中國古代的藝術世界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她精湛的墨竹和瀟灑的書法至今都為人們所稱道,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著名的女畫家之一。   管道昇自幼聰明機敏,書畫皆能,文采過人,為父母所重。28歲時,嫁給了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婚後的幾十年裡,他們朝夕相處,切磋技藝,不但創造了美滿姻緣的千古佳話,而且成就了美術歷史上的一對著名畫家。他們潛移默化的言行在家族內構築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因而其子趙雍、趙奕,外孫王蒙及孫輩的趙鳳、趙麟等人均以書畫見長。   管道昇在山水、佛像、詩文等方面多有成就,但從藝術造詣上說,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的成就最高。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趙氏一門三竹圖》,為紙本質地,繪水墨竹3段。第一段長108釐米,為趙孟頫所畫,竹枝茂密,用筆沉著穩健,右上方題有“秀出叢林”;第二段長57釐米,為管道昇所畫,用筆遒勁有力,右下角自題“仲姬畫與淑瓊”;第三段長65釐米,是趙雍所畫,竹枝用飛白法,行筆強健有力。這3段墨竹雖然裱成一卷,但不是同時創作的,是後人收集起來裱在一起的。不然,管道昇的作品能否流傳至今,恐怕還是個疑問。

    墨竹圖 紙本 34×57cm (元)管道昇 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趙氏一門三竹圖》中管道昇所繪的《墨竹圖》。在該圖中,管道昇繪一竿截枝竹的竿梢部,葉濃密,相互交疊,每片葉尾一筆撇出,葉根藏鋒落筆,葉梢多為出鋒掃筆,可見先重後輕的筆韻。右下角自題“仲姬畫與淑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的混吃等死的人都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