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給他們寫信

    就司馬遷的悲劇來說,不能不說是必然的,因為他的不羈浪漫的性格是硬傷。儘管司馬遷受過儒家思想的深刻薰陶,學孔安國之《尚書》,習董仲舒之《春秋》,去齊魯練習鄉射等等,因此有著極濃烈的情感。

      一、為世過於執著,過執己見

      李長之先生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說①:“假若不是處在一個嚴刑峻法的時代,司馬遷也不會遭這樣的奇慘命運。”李先生將司馬遷厄運的大部分責任歸咎於“劉漢家傳的法寶”—猜忌和刻薄。

      二、久居朝堂,卻無貴人相助

      司馬遷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兩黃金贖罪,二是受"腐刑"。其實,五十萬兩黃金雖數額巨大,但是並非不可能之事。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自此,我們可以先悉數司馬遷到底交了些什麼朋友。

      筆者認為,這與其平時的為人處世不無關係。試想,如司馬遷,雖一個天才,籠罩於孔子的精神之下,追求高尚,但如果沒有將自己的遠大志向與現實的情況相結合,僅靠個人彰顯這種非常的價值追求,沒有夯實的群眾基礎

      三、李陵之案,終究鑄成大錯

      李陵兵敗的訊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說得很清楚,閹割是人可能遇到的所有十種凌辱中最不堪忍受者。碰到這種情況,即使是非常惜命的尋常奴僕都會自行了斷,以避免凌辱。我們後人或者難以理解,為什麼閹割是那樣難以忍受。而在當時及以前以後的很長時間裡,一旦與閹割這種事沾上邊,也就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不僅其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後人都會因此而蒙羞。

      不可否認,司馬遷太熱情,太多情,太愛維護正義,太篤於友道,太好奇愛才,甚至已經達到一種痴迷的地步。再者,在某種程度上,司馬遷無疑被家族的命運所脅迫,過於追求不朽了,更加悲劇的是,司馬遷因其性格註定不可能用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路線去實行。誠然,追求不朽正是他本人及家族的夢想。但他本人肯定也是時時刻刻受到達不成不朽的恐懼脅迫的。本來作為一個朝廷小官,司馬遷沒有什麼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沒有像孔夫子那樣的聖人予以提攜,達成不朽應該是相當困難的。但達成不朽的機遇還是出現在了司馬家族的面前。這個機遇是,他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承平時代,又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大量的文獻資料,他們有條件繼續自孔子以後中絕的著述事業。從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開始,就著手為開創家族的不朽事業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可惜天不假年,司馬談只好以臨終囑託的方式將使家族不朽的接力棒交到了司馬遷手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

      雖為此文,但是筆者並無貶低司馬遷之意。筆者尊重司馬遷,不僅尊重他在我們中華兒女中的形象,更尊重他的《史記》,謹以此文闡述個人對司馬遷價值觀的評價

  • 2 # 凹凸花開

    先說什麼司馬遷要受宮刑,由於司馬遷寫《史記》批判了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惹惱了漢武帝,所以漢武帝用除了死刑外最嚴酷的刑法懲罰他。

    公元前99年,李陵攻打匈奴戰敗,漢武帝責問大臣們,百官紛紛把責任推到李陵身上,而只有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認為是帶兵主力李廣利的責任,而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懷疑了他用人,而漢武帝是不允許別人懷疑的,就將司馬遷交給廷尉審理,判其死刑,這個時候司馬遷正在寫《史記》,他必須想辦法活下去才能接著寫完。

    而當時只有三種方法可以免除死刑,第一是有先皇頒發的天書鐵卷可以免死;第二是家裡有錢,捐錢可以免死;第三是接受宮刑可以免死;

    由於前兩種條件他都達不到,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接受宮刑免除一死。所以不接受宮刑,司馬遷就無法完成《史記》的編寫。

  • 3 # 世界全史羅銳

    司馬遷,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其所著著作《史記》,是現在學者研究古代歷史的主要參考書籍,其對於史實記錄非常嚴謹,使得前朝的林林種種能夠一直流傳到今世。除卻《史記》之外,人們能夠想到關於他的另一件事就是他曾受到過宮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閹割之刑。

    與一般的受宮刑之人不同,因為其名氣很大,故而在宮刑的各類人物中,他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此,他的一生也就與這宮刑無法分離,他終生都以受此刑為恥。關於這一點,近代以來的學者們,但凡研究過司馬遷,都不能無視這一點,實際上這反而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可以說是宮刑、司馬遷以及《史記》三者之間相互影響,而這種影響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眾人觀點不一,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司馬遷之所以受此劫難,完全是因為那場李陵之禍,當時他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遭到當朝統治者的懲罰,為了能夠完成史記,他選擇放棄死刑,而接受腐刑,幾乎放下了他作為人的所有尊嚴。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史記》從此之後增色不少,書中內容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受刑之時,他正處於創作史記的巔峰期,沒想到突來橫禍,他被押入了大牢,在牢獄中他拒不認罪,他始終堅持自己只是說了一個作為臣子應該說的話,不應該受到如此牽連,但統治者顯然不會理會他的這些道理,終是受了腐刑罷了。

    從此之後,他身陷人生的逆境,對人生有了很多新的體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已經看得透徹,對腐朽的封建君主制度,也已經失望到了極點。他再也不想為權勢而壓抑自己的思想,不需要再為了討好上位者而寫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他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無論是國家之事,亦或是天下之事,他都不再去理會關心。

    此時的他心中對遭受宮刑一事非常介懷,但卻無法排解心中的仇怨,只能透過敘述往事來抒發情感,思索自己的未來,《史記》的主題進一步得到了昇華。不少人都對於他遭受宮刑抱著這樣的觀點,認為是宮刑成就了後來的他,之所以其思想和文學能夠突飛猛進,就是因為他的這一段悲慘遭遇,到了明朝時期甚至有學者認為想要取得他那種高度的成績,必須要先揮刀自宮,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這種說法雖然贊同者很多,但其實這一點必須要建立在他能夠看淡宮刑帶給他的恥辱,能夠忍受住宮刑帶給他的痛苦。現實情況是,他在受刑之後,立即遭到了全社會的排斥,文人墨客將其排除在外,史官們也選擇將他開除,原因很簡單——他不再是一個男人了。

    因為這個原因,他幾次掙扎在身死的邊緣,與其天天忍受外人的冷眼,倒不如一了百了,在進行了複雜的思想鬥爭之後,他終於還是選擇為了完成自己的事業,而繼續苟活在世上。雖然如此,但是這一劫難始終影響著他,直到他死的那一天。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是宮刑帶給他思想上的轉變,但是轉變的這段過程是很不輕鬆的,宮刑對一個人的消極影響,往往要遠大於積極意義。

    受刑之後,他被准許釋放出獄,接著立即被委任為太史令,很多人或許認為他終於時來運轉了,但他自己卻遲遲高興不起來,因為這個職位本應該是宦官擔任,如今讓他來任職,無疑是在他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不僅沒有任何讓他感到榮耀的地方,這對他來說甚至算得上是一種侮辱。

    司馬遷忍受著宮刑帶給他的痛苦,痛不欲生的活在世上,只為了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就算是尋常女子受辱後都會選擇自我了斷餘生,他又豈能這麼苟且的活著呢?在這種糾結和矛盾中,《史記》的寫作程序嚴重遲緩,直到公元前93年仍為定稿,他與父親合寫了幾十年卻仍舊沒有完成,雖然這說明他們對於歷史的嚴謹,但同時也能夠看出宮刑對他的影響,已經牽連到《史記》的敘寫創作了。

    因此,宮刑或許對他有所影響,但是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史記》之所以能夠流傳百世,也並非是宮刑的功勞,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是很多方面綜合起來的因素,宮刑或許對他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與負面作用想比,又顯得無足輕重,過高的提升這一作用,實在是不恰當的。

    其實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其實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接受這個思想:只有吃苦才能成功。這個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想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這個思想帶入其中。

    所以在我們這種主觀意識的形態下,司馬遷的宮刑變成了一個必須要發生的事情,《史記》又是應該在宮刑之後必須發生的事情,兩個事情之間產生了藕斷絲連的聯絡,所以我們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還是要理性的去看待的。

  • 4 # 語時雜談

    司馬遷出身於一個"世典周史”的史官家庭。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追述其家世說:

    昔在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處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體甫其後也。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裡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錯孫新,事武安君白起.新孫昌,昌為秦主鐵官.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優良的家世傳統,豐厚的文化營養,風發的時代精神,鑄就了司馬遷的偉大人格。這種人格力量,支援著他戰勝一切困難,去完成偉大的文化事業一一《史記》的寫作。這困難包括司馬遷所遭受的李陵之禍。李陵之禍對司馬遷無疑是個極大的打擊,尤其是遭受宮刑,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甚至想到過“引決自裁”,了此殘生。但是,對於偉大理想的堅定信念使他改變了態度。首先他想到不能隨便的就此死去。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報任安書》)

    這樣的死,不但毫無意義,而且遭世人的誤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要死就必須死得有價值,“且壯士不死即己,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廉藺列傳》)。這些,都表明了司馬遷對死亡的態度。死是容易的,而隱忍荀活才是最難的,況且偉大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勇者不必死節,怯夫幕義,何處不勉焉.所以隱忍荀活,函於類土之中而不辭者,根私心有所不盡,部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報任安書》)想到父親的臨終託命,司馬遷更堅定了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意志。另ー方面,諳熟古代歷史的司馬遷認識到,歷來偉大的文化事業,都是產生於危難之中。歷史上的榜樣如歷歷在目,李陵之禍的修遇,無疑也是對自己命運和意志的一種挑戰。

    在這樣強烈的信念的支援下,在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的驅使下,司馬遷以巨大的教力戰勝了切膚刻髓的人生痛苦,“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並且以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力量宣稱:“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數,豈有悔哉!”(《報任安書》)李陵之禍對於司馬遷是一個殘忍的摧殘,但又為司馬遷的人生際遇譜寫了一段壯烈的慷慨悲歌。可以說,李陵之禍對於司馬遷偉大人格的形成,又是一次昇華,使我們看到司馬遷人格光輝的一面。正是這種偉大的人格,終於造就了偉大不朽的著作《史記》。

  • 5 # 邵傳東

    宮刑對司馬遷與《史記》有重大的影響,這個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積極與正面的,因為這個就要涉及到了一個專注的問題了,因為宮刑之前司馬遷可能還有很多理想與抱負,即使他想寫好《史記》,但他內心還有凡人都有的雜念痴念等,這樣他就會分心,就會不專注。

    宮刑就是直接讓人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相當於自己不是一具正常的人了。試想想還有哪種打擊比這個大,又試想想他此刻,除了寫好《史記》還能做什麼來實現自己的抱負與人生理想呢?

  • 6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司馬遷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他14年嘔心瀝血,創作出了中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此書詳細的介紹了從上古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的千年歷史,此書可以說是記錄了中國歷史中最不為人知的一部分,對於整個史學界都有重大的意義,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司馬遷也被尊稱為“歷史之父”,而大家知道麼?其對於史實記錄非常嚴謹,使得前朝的林林種種能夠一直流傳到今世。除卻《史記》之外,人們能夠想到關於他的另一件事就是他曾受到過宮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閹割之刑。其實在風光的背後,也有司馬遷的辛酸,司馬遷忍受宮廷之辱,以驚人的毅力創作出了《史記》。

    從此之後,他身陷人生的逆境,對人生有了很多新的體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已經看得透徹,對腐朽的封建君主制度,也已經失望到了極點。他再也不想為權勢而壓抑自己的思想,不需要再為了討好上位者而寫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他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無論是國家之事,亦或是天下之事,他都不再去理會關心。

    司馬遷忍受著宮刑帶給他的痛苦,痛不欲生的活在世上,只為了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就算是尋常女子受辱後都會選擇自我了斷餘生,他又豈能這麼苟且的活著呢?在這種糾結和矛盾中,《史記》的寫作程序嚴重遲緩,直到公元前93年仍為定稿,他與父親合寫了幾十年卻仍舊沒有完成,雖然這說明他們對於歷史的嚴謹,但同時也能夠看出宮刑對他的影響,已經牽連到《史記》的敘寫創作了。

    因此,宮刑或許對他有所影響,但是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史記》之所以能夠流傳百世,也並非是宮刑的功勞,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是很多方面綜合起來的因素,宮刑或許對他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與負面作用想比,又顯得無足輕重,過高的提升這一作用,實在是不恰當的。司馬遷不一樣,他明白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使命,於是在最困難、最危難的時期,選擇挺直脊樑,艱苦奮鬥,得到了後世的尊敬!

  • 7 # 歷史小豬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想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的關聯的,不論是司馬遷遭受宮刑亦或是《史記》的創作,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的因果或者是邏輯之間的同步的。所以不論司馬遷受沒受到宮刑他寫出的《史記》都不會和現在有任何的差別。

    宮刑對於司馬遷來講的話算是一種相對特殊的偶然事件,但是《史記》的創作對於司馬遷來講的話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有這種(宮刑是否影響《史記》的創作?)思想呢?

    其實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其實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接受這個思想:只有吃苦才能成功。這個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想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這個思想帶入其中。

    所以在我們這種主觀意識的形態下,司馬遷的宮刑變成了一個必須要發生的事情,《史記》又是應該在宮刑之後必須發生的事情,兩個事情之間產生了藕斷絲連的聯絡,所以我們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還是要理性的去看待的。

  • 8 # 奇聞記錄

    司馬遷的宮刑,和《史記》著很大的關係,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司馬遷是古代歷史著名的史學家,也是我們現代勵志的典範,小時候的很多作文,都用司馬遷編寫《史記》的經歷作為我們勵志觀點的論據。

    那時候我們就知道,司馬遷不是簡單的著書,他同時還受到了古代文人最恥辱的刑罰—宮刑,就是俗稱的閹割之刑。

    其實,司馬遷受到這種對他來說比死還難受的處罰,他本人並沒有犯下什麼滔天大罪。只是給一個人求了情。

    而這個人就是李陵,那時候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為其辯解,但遭到皇帝的不滿。其實,他本可以直接選擇死刑,也算一了百了。

    但那時候,他正在編撰史記,為了將其完成,他只得接受了宮刑,承受著一生的恥辱。從此,他就專心著書,不忘初心,極盡詳細、客觀的描寫史實,還原歷史真相。

    史記中的內容也因此增色不少。

    在受刑之後的時間裡,司馬遷有了很不一樣的感悟,對很多事情,看的更透徹,往往能直達事物的本質。

    他也對封建制度和腐朽的思想失望至極,所以不再關心朝堂之事,把心思全部投入到了著作之中。

    可以說,司馬遷的宮刑,雖然給他帶來了一生的恥辱,但從精神上,他也進行了一次昇華,而史記的內容也因此更加深刻。

    使他更有精力去搜集考證歷史,才最終展現出更詳實的歷史記載。

    宮刑自然也會帶來很多消極影響,世人的冷眼嘲諷,都讓司馬遷很是難受。

    畢竟也是歷史文人,由於時常遭到白眼,司馬遷痛苦不堪,經常猶豫糾結,這種悲觀情緒,讓《史記》的著作嚴重拖沓,歷經了幾十年依然未能全部完成。

    雖然可以解釋是,司馬遷追求嚴謹,但宮刑對他造成的影響,也是不能抹去的。

  • 9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宮刑無論是對司馬遷個人還是對他完成《史記》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司馬遷是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他的用了14年的時間嘔心瀝血創作了《史記》。此書記載了從上古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的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史記》對於整個史學界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司馬遷也被尊稱為“歷史之父”。但在這風光的背後也承載著巨大的心酸。

    宮刑對司馬遷的影響

    宮刑也就是割掉生殖器官。這是非常殘忍的一種刑法,殘酷性僅次於大辟的一種肉刑。在古代當時看來,生殖器的價值僅次於頭顱。即便是到現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不管男女一旦沒有了生育的能力相當於丟了半條命。

    在當時除了殘酷之外還有精神上的恥辱,也有一些因受宮刑而自殺的。司馬遷在被處以宮刑之後給朋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意思就是禍患沒有比貪婪私利更悲慘的,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行為沒有比汙辱祖先更醜惡的,而行為沒有比汙辱祖先更醜的,恥辱沒有比宮刑更大的。古人最看重的就是名稱,他們有的一輩子追名逐利就是為了光宗耀宗,而在司馬遷看來他所受的刑罰已經等於侮辱了祖先,可想而知當時的司馬遷承受著多大的痛苦。

    宮刑對《史記》的影響

    司馬遷是個耿直忠厚的人,從他的《史記》中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是個性情中人,但恰恰也是因為他的耿直給自己帶來的災難。在李陵攻打匈奴被俘虜後,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在被處刑後司馬遷也一度抑鬱,甚至想過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的《史記》還未完成,而很多文人墨客也都是在絕境中成就豐功偉業的。

    司馬遷受宮刑全是因受牽連,他自己並沒犯什麼大錯,但面對殘酷的處罰他卻無能為力,從這一方面看來司馬遷是個受害者,同時也是個弱者。在《史記》中也流露著司馬遷對弱者的同情。

    第一,對弱者的同情

    在他記錄李廣的事蹟中可以看出,李廣同樣也是一位弱者。他一生驍勇善戰,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但卻終生不得封侯,最後還落得個自殺的下場。對於李廣的遭遇司馬遷是感同身受、深感同情的。所以寫李廣不得封侯的原因是歸咎於殺降者。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刎!”

    司馬遷後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評價李廣,表現出了對李廣的同情。戎馬一生卻得不到朝廷的封賞。

    第二,世態炎涼的體現

    經歷了宮刑的司馬遷已經對當時腐朽的制度絕望了。他看透了世態的炎涼他不想再捲入任何朝堂之爭,只想用手中的筆記錄下歷史的真相。

    “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司馬遷知道自己的不幸一方面是因為李陵之禍,另一方的世態的炎涼。在《史記》中司馬遷也多次流露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司馬遷評價:

    “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大伯、延陵季子異矣。”

    世態炎涼還表現為帝王的嫉妒心,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記載:“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公子高怕秦二世滅族求,請求賜死,秦二世看到公子高的奏書非常開心地對趙高說:“人臣當憂死而不暇,何變之得謀!”,於是賜死了公子高,以錢十萬葬。這正是體現了帝王之間的“手足情”。

    在《史記》中司馬遷除了敘述事實之外還滲透著自己的個人情感,所以後世有人說他是“借秦罵漢”也有一定道理。

    第三,具有悲憫天下的情懷

    司馬遷與孔子、墨子一樣,有一顆偉大的愛人之心。司馬遷還曾借孔子之口對社會不公提出過質問:“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借顏回的話來彌補心靈上的憤懣,在顏回死後孔子感嘆“天喪子”。把這一切歸咎於天,也是無奈之舉。

    司馬遷和孔子一樣他懷著普世之愛,懷著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對人間的一切苦難和人生的種種悲劇,同情著、惋惜著、痛苦著,他不僅為受苦者、被害者、被壓抑者、懷才不遇者、飲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淚,也為那些殘暴、昏庸、陰險、狡詐、貪婪、無恥、懦弱,欲害人而最終也躲不過悲慘命運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愛是博大的,他的悲憫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著豐富的痛苦。

    總結:即便是不受宮刑之苦,相信司馬遷也會完成《史記》,但宮刑之苦讓司馬遷在經歷苦難之後更清晰、更透徹的看待歷史上的一切,從而使《史記》得到了昇華,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敘事歷史。

  • 10 # 高論歷史

    中國的山西、陝西有“馮、同”兩個姓氏不通婚的說法,到現在陝西韓城仍然恪守著 “馮同不婚”的傳統,許多人對此會產生疑問:又不是一個親族為什麼不能通婚呢?

    話說公元前99年,也就是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以5000人與匈奴單于主力8萬人惡戰七天最終全軍覆沒,眼看沒有救兵無奈李陵投降匈奴,訊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展開朝議。

    太史令司馬遷是唯一為李陵辯駁的人,漢武帝劉徹當庭大怒,司馬遷被漢武帝以“欲沮貳師、誣罔之罪”下獄。

    因司馬遷家裡窮,出不起50萬的“贖罪錢”被實施宮刑。出獄後司馬遷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放在漢武帝身邊負責起草詔書。

    在遭受宮刑之後,司馬遷每天筆耕不輟,努力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願,也就是完成《史記》這部史書的編撰。

    漢武帝出於好奇,也想看看司馬遷書中如何描寫自己,當他看到《今上本紀》(孝武本紀)後,當時就大怒下令焚燬《史記》的手稿。

    司馬遷的結局也成為未解之謎,班固在《漢書》中並沒詳細記錄,司馬遷的結局也成為歷史的懸案,想必按照漢武帝的嚴酷性格是被處決了。

    司馬遷的後人們也害怕被牽連,於是就紛紛改姓,其中把“司”字加一豎就成為“同”字;把“馬”字前面加兩點水,就成了“馮”字,於是就有司馬遷家鄉韓城“馮同不婚”的傳統。

    二、報任安書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談到自己遭遇,解釋了“為什麼自己身陷獄中,沒有選擇自殺,而接受宮刑苟且偷生”,司馬遷活下來就為了完成《史記》。

    司馬遷希望透過《史記》一部書,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個人理想,當然面對朋友仁安的求救,司馬遷也無能為力,只有寫下《報任安書》的絕筆之作。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借用“孔子東遊身陷囫圇後著《春秋》、屈原被驅逐寫《離騷》、呂不韋被貶斥巴蜀而著《呂氏春秋》”,司馬遷用這些偶像來表明心跡,然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就呈現在世人面前。

    司馬遷打破了常規史書(春秋、左傳、國語)用編年體寫法,第一次使用紀傳體的方式來編寫《史記》,讓我們讀起的來很暢順,按照魯迅先生的評價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1 # 半死不活的理想主義者

    絕對有,項羽被寫成千古英雄,劉邦被寫成無賴,對漢武帝好大喜功,求仙問藥等等不好的事情,非常賣力,都是有失偏頗的。

  • 12 # 考拉看影視

    談起司馬遷,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史記》這一中國歷史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什麼司馬遷會去寫《史記》呢?原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希望在有生之年編寫一部通史,但卻未能如願,因此這個遺願就由司馬遷來完成了。

    收集資料近5年,開始準備撰寫工作

    公元前108年,從做太史令開始,司馬遷就開始收集資料,遊歷各地,準備撰寫工作。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正式開始編寫《史記》,開始實現父親的遺志,這年司馬遷已經42歲了。

    匈奴猖獗,出師未捷

    正當司馬遷全身心投入撰寫史記的時候,卻遭遇了飛來橫禍。那時漢武帝派李廣利出征攻打匈奴,又派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糧草。李陵帶領5000士卒孤軍深入了浚稽山,不料與匈奴單于遭遇,開始了一場遭遇戰。匈奴用8萬騎兵包圍李陵,8個日夜的血戰後,李陵領軍斬殺上萬匈奴。但沒有主力部隊的援助,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被俘,並被迫降於匈奴。

    忠言逆耳,鋃鐺入獄

    李陵投降傳到宮中,漢武帝非常氣憤,詢問馬遷的看法,司馬遷痛認為李陵不是貪生怕死之人,說李陵只率領5000軍士卻深入匈奴腹地,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還殺敵上萬,,在沒有援助、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然奮勇殺敵,就算是和歷史上的名將相比也不遑多讓,他之所以不以身殉國反而投降了匈奴,也是想伺機而動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話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解,更是諷刺李廣利的戰敗而歸的,李廣利乃是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也就是漢武帝大舅子,這就是在諷刺漢武帝,於是司馬遷被打入大牢。

    武帝聽信傳聞,司馬遷被判死刑

    司馬遷在獄中忍受各種折磨,然而不久後,更大的禍事降臨在了。傳聞說李陵投降後曾帶領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聽了後馬上派人殺了李陵妻兒老小,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減免死刑,處以宮刑

    漢朝的刑法,死刑也是可以減免的,其中有兩個辦法。一是拿50萬錢贖罪,司馬遷祖輩都是清白為官的人,顯然拿不出這麼多錢來贖罪。那麼司馬遷面臨的就只有第二種方法受宮刑。所謂宮刑也就是閹割男性生殖器的一種酷刑。宮刑殘酷的摧殘人體,也極大的侮辱人格。對一個男人來說這是何等恥辱之事,司馬遷當然無法忍受這樣的恥辱。但父親留下的遺願沒有完成,於是強忍恥辱接受宮刑。

    發奮撰寫史書,上下三千年

    出獄後司馬遷繼續發憤著書,歷時6年終於完成《史記》。記述了從黃帝時代至漢武帝時期,上下三千餘年的漫長曆史,清晰而完整的記錄了中國先古時期的史實,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是中國文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一部文學鉅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史記》是一部用尊嚴和生命撰寫的鉅作。凝聚了司馬遷全部的心血和希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借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完成這生命和尊嚴澆築的著作,他的死應該是重於泰山吧!

  • 13 # 史海清流

    與一般的受宮刑之人不同,因為其名氣很大,故而在宮刑的各類人物中,他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此,他的一生也就與這宮刑無法分離,他終生都以受此刑為恥。關於這一點,近代以來的學者們,但凡研究過司馬遷,都不能無視這一點,實際上這反而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可以說是宮刑、司馬遷以及《史記》三者之間相互影響。

    宮刑對司馬遷創作《史記》有何影響?司馬遷把《史記》寫在什麼上面?

    受刑之時,他正處於創作史記的巔峰期,沒想到突來橫禍,他被押入了大牢,在牢獄中他拒不認罪,他始終堅持自己只是說了一個作為臣子應該說的話,不應該受到如此牽連,但統治者顯然不會理會他的這些道理,終是受了腐刑罷了。

    從此之後,他身陷人生的逆境,對人生有了很多新的體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已經看得透徹,對腐朽的封建君主制度,也已經失望到了極點。他再也不想為權勢而壓抑自己的思想,不需要再為了討好上位者而寫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他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無論是國家之事,亦或是天下之事,他都不再去理會關心。

    此時的他心中對遭受宮刑一事非常介懷,但卻無法排解心中的仇怨,只能透過敘述往事來抒發情感,思索自己的未來,《史記》的主題進一步得到了昇華。

  • 14 # 金小川說史

    熱愛歷史的人,永遠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司馬遷,因為他寫的《史記》太過於偉大。而讀懂司馬遷的人,也永遠忘不了他所承受的奇恥大辱,那就是宮刑。

    說到宮刑對司馬遷的影響,首先是身心的影響,宮刑對司馬遷內心活動造成嚴重的破壞;其次是精神的影響,宮刑差點要了他的命,精神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而最後,才是對《史記》的影響,宮刑令《史記》的思想更加深刻,併成為歷史界的“一座豐碑”。

    但是,很多人對宮刑影響《史記》形成了誤解,認為是宮刑成就了《史記》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全是因為拜他所受的宮刑所賜。

    他們認為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化悲憤為力量,把心中的痛苦與積怨全都投入到《史記》的寫作當中,於是才有了名留青史的偉大著作。

    更為奇葩的是,有很多學生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們在作文中經常拿司馬遷遭遇的宮刑來舉例子。比如: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譜出了經典的樂章,司馬遷遭受宮刑,而成就不朽的《史記》。

    你看看,人們對於司馬遷的誤解有多深?好像是司馬遷如果不遭受宮刑,就寫不出這麼偉大的著作一般。而實際上,宮刑對於《史記》的影響其實是消極的,有阻礙的。試想一下,哪個人遭受這麼殘酷的迫害,心裡能夠承受得了?並且立馬就能發奮圖強,建立一番豐功偉績?

    有誤解也就算了,可是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司馬遷能夠寫出偉大的《史記》,與他所遭受的宮刑化上等號,而且認為宮刑對司馬遷有莫大的幫助,並且深刻的影響了《史記》的寫作。

    其實,人們一直誤解了司馬遷,或者說並沒有讀懂司馬遷,更沒有體會到司馬遷內心的絕望和孤獨。

    司馬遷當時對遭受宮刑痛不欲生,曾幾次三番想要自殺,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歷史上對司馬遷遭受宮刑,有很多版本,但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受李陵案的牽連。

    而遭受宮刑之後的司馬遷,他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呢?

    曾幾度想要自殺,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因為在司馬遷看來,遭受宮刑是奇恥大辱,比把尊嚴放在地上任人踐踏還要難受。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寫的《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在這一段話中,司馬遷一共羅列了十種恥辱,但最後一句最為亮眼。其中有兩個字值得玩味,一個是“最”,另一個是“極”。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宮刑是最不能忍受的恥辱,並且痛苦到了極點。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司馬遷的內心到底受到了多大的煎熬?

    在當時的社會,人們普遍認為:

    “詬莫大於宮刑”。

    意思就是宮刑是最令人看不起的。就算是普通老百姓,面對宮刑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司馬遷是一個有名計程車大夫!

    所以,宮刑對於司馬遷來說,是最痛苦的煎熬、最恥辱的遭遇,對他的後半生來說簡直就是沉重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宮刑對《史記》的寫作有多大的幫助呢?

    既然司馬遷受到這麼痛苦的遭遇,那麼宮刑對他寫作《史記》到底有何影響呢?

    前面我已經說過,司馬遷在遭遇宮刑時,曾幾次三番想要自殺,但最後為什麼沒有輕易的死去呢?我們可以從他的一句話得到答案:

    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

    司馬遷認為,如果就這樣卑微的死去,沒有留下一點成就,這一生太不值得了,與螻蟻有什麼區別呢?況且,《史記》是他父親對他的囑託,如果就此死去,定會辜負他父親的遺志。而且他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麼,他想做哪一種呢?顯然是前者。

    既然不能輕易死去,那就化悲憤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史記》的寫作當中。這個時候的司馬遷,其實對於國家大事、功名利祿一點也不關心,更不會想著靠著《史記》來名垂青史。因為他遭受宮刑之後,對世態炎涼、封建權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實,激勵他繼續寫下去的精神力量,還有他的自我安慰: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些人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政治上的,還是心裡上的,都遭遇到了很大的創傷。但是最終又都成就了一番偉業,這也是激勵司馬遷的一個原因。

    從這個方面來說,宮刑之後司馬遷的心路歷程,其實對他寫作《史記》是有幫助的。因為他對封建社會理解的更透徹,在寫作《史記》時的思想也更加深刻。

    但這並不意味著,遭受宮刑對他寫作《史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相反,宮刑對司馬遷寫作起到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因為即使司馬遷沒有遭遇宮刑,依然能夠按部就班的完成《史記》的寫作。無非是到最後呈現給大家的《史記》,思想性和藝術性不深刻罷了。

    而司馬遷最後只所以能夠完成《史記》的寫作,全是因為它擁有強大的意志力、對寫作《史記》的那份責任感,以及對《史記》超乎尋常的熱愛。

    所以說,宮刑對於司馬遷寫作《史記》並沒有起到積極的影響,但是卻讓他寫作《史記》時的思想更加深刻,而最後呈現給大家的《史記》也更加的完美。

    這大概就是最矛盾的地方吧!

  • 15 #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大家好,我是千葉書院約祝秀老師,今天我來回答宮刑對司馬遷與《史記》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記得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有這麼一段經典論述,原文是這樣的:“”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然後,我要在這一段的結束,加上一句:司馬遷因受宮刑,乃有《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著書立說,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實錄作品,《史記》,魯迅讚歎:“史家之絕唱,無韻於離騷”。以下就說說宮刑給司馬遷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與恥辱,又是什麼信念讓司馬遷有勇氣直面如此人生磨難。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前後,出生在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歲能誦古文;二十歲,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二十五歲,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二十八歲,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準備寫一部通史。如果沒有那場“李陵之禍”,司馬遷應該是妥妥地子承父業,妥妥地成為一名四平八穩的當代史官。但人生沒有如果,歷史上發生了一場“李陵之禍”。

    “李陵之禍”可以說是司馬遷人生命運的轉折點,既深深地傷害了司馬遷,從另一個角度又奇蹟般地成就了司馬遷。”李陵之禍”是這樣的:天漢二年(前99年)秋,漢武帝派李廣利帶騎兵三萬出征匈奴。漢武帝在武臺召見李陵,令他為李廣利軍監護輜重。後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一萬多匈奴,後因敵我懸殊太大,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彈盡糧絕,不幸被俘。李陵兵敗的訊息傳到長安,武帝很憤怒。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前幾天都在誇李陵英勇,現在卻落井下石,紛紛指責李陵,誇大他的罪名,十足的變色龍。當漢武帝問司馬遷看法時,司馬遷也不過是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說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仗義,對人謙虛禮讓,愛護士兵,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不料漢武帝勃然大怒,認為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在牢中,司馬遷被嚴刑審訊,肉體、精神倍受折磨。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不過是個兩袖清風的文官,自然拿不出五十萬,只好受“腐刑”。“腐刑”其實是“酷刑”對人造成雙重傷害,既摧殘人的肉體、精神,也極大地侮辱、踐踏人的人格尊嚴。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寫出了他的痛苦與悲憤,他之所以活著,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史記》這是他的人生使命。在《報任安書》書中,司馬遷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如果自己此刻死掉,其實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他想到了那些歷經磨難和蒼桑的古人: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想到他們曾經所受的屈辱以及後來取得的讓世人羨慕的成就,他有了信念和力量。不怨,不恨,不怕、不懼。我要活下去,我要完成《史記》,只要完成了《史記》,此生無憾。於是,司馬遷選擇了忍辱負重,砥礪前行。

    “李陵事件”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對司馬遷個人影響重大。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社會地位和角色的轉變。司馬遷原先可以說是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妥妥的知識分子和國家公務員,受人尊重。但宮刑之後,他被體制開除了,他變成了太監,身份變了,性別變了,不是文化人,不是士大夫,甚至不是男人,萬人唾棄、厭棄、鄙視,每天活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徹徹底底成了一個另類。

    第二方面:奇恥大辱。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寫道:“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里所戮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腸一日而九回”“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宮刑這樣的刑法簡直讓司馬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

    第三方面:雙重傷害。司馬遷德才兼備,但造物弄人,李陵之禍讓他身心受傷,受挫,這雙重傷害讓司馬遷對社會、人生、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他變得更理性,更客觀,更包容,更通透,更有人生格局。

    總而言之,沒有宮刑或許就不會有《史記》。這是一部用生命的血淚與蒼桑去寫作的史書。司馬遷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的胸懷是屈辱撐大的,人的格局是胸懷成就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正道是蒼桑。

  • 16 # 觀歷史品人心

    一、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漢武帝劉徹因李陵被匈奴俘虜非常生氣,司馬遷為李陵(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極力辯護,而遭到漢武帝劉徹給予宮刑。在我們看來,這對於司馬遷來說是萬分的不公平。但這就是歷史現實,在封建歷史社會上,君權直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好在是漢武帝對司馬遷沒有動殺機,不然司馬遷也完成不了這部著作。

    二、司馬遷被施於宮刑後,他的內心世界是非常悲涼的,也是十分屈辱的。最後,這份悲涼和屈辱都化作了創作《史記》的動力。歷經十三年時間,帶著苦難和屈辱,發奮創作出了傳世佳作《史記》。可以說,這份成果是發洩憤懣而作出的。試想,如果沒有這份劫難,司馬遷就可能不會寫成這部著作。

    三、其實我們現在讀的這部《史記》差點失傳。司馬遷的外孫叫楊惲,小時候他的母親(司馬遷之女)把這部遺作《史記》拿出來給他讀,他讀後熱淚盈眶,非常憐惜祖父之不幸。楊惲後來官居宰相,他就把這部著作公眾於世,至此《史記》才被流傳下來。

    四、司馬遷被處於宮刑才寫成這部著作,我們應該學習這份在痛苦中成長的精神,希望我們在遭受苦難的時候,都能夠奮發進取、勇往直前。

  • 17 # 九月讀歷史

    我是愛歷史的王同學,我認為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具體什麼影響,我在後面會一一說明司馬遷受宮刑的原因

    說起原因,這與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李陵是李廣之孫,年少時就擅長騎射,頗有李廣的風範,漢武帝見此,在他成年後,讓他率領八百騎兵。他曾經深入匈奴腹地兩千裡偵察敵情,並順利返回。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自己的大舅子李廣利率大軍討伐匈奴,準備等他立功後為他封侯。派李陵率三萬大軍押運糧草,但李陵不願意做押運糧草這麼沒有技術含量的活,要求上前線。漢武帝說自己沒有沒有那麼多的戰馬,只有五千匹。李陵說給他這五千匹便可以直搗匈奴王庭,漢武帝就讓他在李廣利軍中,派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接李陵軍隊。但路博德之前也做過將軍,也不願在李陵手下。便上奏書說

    現在剛進秋季正值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

    漢武帝以為是李陵推脫,便下令讓他出兵,沿著趙破奴將軍所走的路線到受降城休整。因此,李陵便出發,沿途繪製地圖送給漢武帝,得到漢武帝的肯定。但不久後,李陵便遭遇匈奴主力,三萬人把他們圍在中間,李陵幾次率兵突圍均為成功,應該來接援他的軍隊也沒來。他準備自殺殉國,但被部下攔下,希望他效仿趙破奴將軍,先投降,之後再逃回來。他沒同意,準備和匈奴決一死戰,帶領剩下的兵士再次發起突圍,這次,有四百人逃了出去,但李陵也力竭被俘,無奈之下,只得投降。聽到李陵投降的訊息,朝廷譁然,一片指責之聲。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怎麼看待,司馬遷說李陵將軍作戰勇猛,這次投降,肯定是權宜之計。這讓漢武帝很不高興,他本來要為自己大舅子封侯,但李廣利實在太差,這次李陵這樣,本想順水推舟獎一下李廣利,沒想到司馬遷和自己對著幹,因此便以忤逆聖上之類的罪名被關進大牢。在之後公孫敖迎李陵未功,因此謊稱李陵在為匈奴練兵,不願意回來。因此漢武帝誅滅李陵一家,為李陵辯護的司馬遷同樣被牽連。當時犯了死刑有兩種方式可以活著,一種是拿錢買,另一種是受宮刑。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司馬遷當然沒那麼多錢,但父親交代的史書還沒編寫完,自己不能這樣死了,因此,他選擇了宮刑。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出獄後,做了中書令,從前那個顧及功名利祿的司馬遷死了,現在的是一個沒有任何牽掛的人了,因此,他開始靜下心來,編寫父親沒有完成的史書,在屈辱與悲憤中,完成了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據傳,司馬遷寫完《史記》就失蹤了,可能他認為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吧。《史記》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故此,我認為,宮刑對司馬遷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他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了之前的人物,因此才會把他們描寫的淋漓盡致。

  • 18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司馬遷的《史記》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司馬遷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忍辱完成的,如果沒有未完成的巜史記》,司馬遷也許不會苟活於世,他是為了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光宗耀祖。

    司馬遷是正直之人,忠心之人。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匈奴,李陵為副將。李陵被匈奴重兵包圍,李陵奮力拼殺,最後終因寡不敵眾,援兵未到,投降了匈奴,史稱“李陵事件”,訊息傳回朝庭時,群臣對李陵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和唾罵,只有司馬遷仗義直言,為李陵說好話,為李陵作正面辨護,說李陵對士兵好,孝敬父母,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漢武帝本來對李陵的投降就很生氣,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解,等於是火上加油,再者,李廣利是漢武帝寵愛的李貴妃的哥哥,難道不怪李陵怪李廣利嗎?這顯然令漢武帝不爽,把他判了死罪。

    據漢朝律令,對死罪的處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錢贖罪,司馬遷拿不出這些錢,同僚也沒有幫助他的,另一種就是受宮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接受了宮刑,這是奇恥大辱。從此,司馬迀的身心受到了極大影響,雖然還為官,但士人階層已經不接納他。

    司馬遷開始小心翼翼,領教了朝庭的厲害,領教了殺人不見血的宮刑的威力,不能隨意說話,所以,當任安被誣陷,朝庭要治罪於他,想讓司馬迀為他解圍,他只是寫了巜報任安書》,沒有再敢為任安說好話。

    《史記》的記載比較公正,少了些歌頌,這也是宮刑帶來的影響,在作品中寄託了他的憤恨不平,所以史記被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9 # 蘋說

    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前就已經在寫《太史公書》,之前大抵是為了乃父之志,司馬遷一家都是太史公傳承,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因沒有參加漢武帝的封禪大典悲憤而死,臨終時交代司馬遷要繼承遺志續寫《春秋》這才有了後來的《史記》。

    《史記》是唐長孫無忌等人編寫《隋書》時候正式確認的名字,本文都以《史記》稱。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宮刑後司馬遷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苟且活下來,陷在汙濁的監獄之中卻不肯死的原因,是遺憾我內心的志願有未達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後世顯露。”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係,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之言。剛開始草創還沒有完畢,恰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殘酷的刑罰而不敢有怒色。我現在真正的寫完了這部書,打算把它藏進名山,傳給可傳的人,再讓它流傳進都市之中,那麼,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讓我千次萬次地被侮辱,又有什麼後悔的呢!”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再說,戴罪被侮辱的處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賤的人,往往被人誹謗和議論。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又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汙辱了祖宗,又有什麼面目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祭掃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後,這汙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腸子每日多次迴轉,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丟失了什麼;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溼衣襟的。我已經成了宦官,怎麼能夠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巖穴隱居呢?所以只得隨俗浮沉,跟著形勢上下,以表現我狂放和迷惑不明。

    且負下未易居,上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司馬遷堅持寫下去的原因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 20 # 中立者

    影響很大,宮刑後就屬於殘疾人。

    不像沒有性生活的小孩小的時候被剝奪了生殖權利當了太監。

    司馬遷是有家庭的有兒子有老婆,他受宮刑更多是對愛人的愧疚。所以當這種愧疚感到了一定分量的時候也決定了寫作的動力,也成了記述入微的原因,貨殖列傳是把商人也列入傳記,可以說記述了社會各個方面,我們普通人不認為這些社會的邊邊角角值得珍惜,司馬遷就會覺得值得一題。荊軻刺秦是失敗的,在司馬遷的筆下雖然失敗,但是對秦王的統治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荊軻的死只會使秦王統一六國後政策更好一點,這是對秦王的震懾,荊軻的失敗比荊軻的成功更成功,雖然燕國沒有保下來,他的行為等於把秦王綁到燕國的車上了,否則秦始皇也不會東巡封泰山,東巡不單純為了長生不老,也是為了東方六國的民生,封禪泰山就是安撫百姓的,老百姓看的清清楚楚,假如沒有荊軻刺秦這回事,秦始皇完全可以派個轄官管理而不是親自去管理。當然,這種震懾也造成了秦始皇修長城設想,他很害怕再有個荊軻聯合北方來打他。

    古代凡是重視國防的皇帝都沒有好人,都是由於反對派流亡造成的。

    假如司馬遷沒有受宮刑他的史書也如同普通的漢簡一樣流失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了。受了宮刑視角才會比普通人高上一個檔次,受了宮刑才敢把人間的骯髒寫出來,我寫東西會把自己的壞處遮蓋起來,比方說我勾搭少婦,我肯定用戀愛一詞形容,不會用勾搭兩個字,失去了史學價值,史學是民間葬禮司儀乾的事。我老師是普通人,我爺爺餓死了,請我老師來做司儀,我老師宣佈我爺爺是病逝,以後的歷史上會有老南陽王病故,餓死是不存在的,只是給我們國家家族親戚乃至父老鄉親一個臉面,這叫正史也叫官史,因為我老師是官,我寫的叫野史,因為我這個南陽王不是朝廷封的是世襲的沒有得到朝廷正式文書認證的。司馬遷是因為求情被宮刑,他是不忿的,他堅持著李陵無罪的意見,之前他與皇帝關係很好的,就因為他覺得李陵處理這件事有違天理,才願意把事實展現在世人眼前不再遮掩皇帝的不好。或許寫作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而支援他寫作的是他為了李陵及投降的幾百名士兵們全家喊冤的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持每天都看兩三部電影,一年後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