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惡毒的90後婆婆
-
2 # 農夫就是園丁
背水一戰韓信真正取勝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三點:
其一,韓信背水一戰的目的是為張耳的“奇兵”創造時間和空間,為的是“進攻”,而馬謖駐守街亭的主要目的是“守”,在這兩種情況下,身臨絕境中計程車兵心理自然會不一樣,一個是主動出擊,一個是被動防守,其結果當然會不一樣了。
其二,韓信在軍中有絕對的威信,此時的韓信早已成了一位統領千軍的大將,士兵們對韓信充滿信心,無論韓信怎麼指揮,士兵們都堅信一定能打贏這一仗,而馬謖此前從未單獨領兵,士兵們對馬謖的能力有所懷疑,這種心態的不一樣也是導致最終結果的一大原因。
其三,受到韓信背水一戰的影響,後人對這種戰術已經有了經驗和教訓,加上張郃也是一代名將,對於這樣的戰術早已有了破解之法,因此當馬謖開始打算用背水一戰時,其實早就敗局已定了。
-
3 # 嘉述話歷史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他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劉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韓信幫忙打下來的。
在兵法中,有這樣一條“列陣證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這是為了保證士兵們進可攻退可守,不至於陷於絕境。但是韓信就曾用過一次兵法大忌,以少對多,不僅沒有敗逃,反而大獲全勝,這“背水一戰”也被後人廣泛流傳開去。
當年韓信帶著不足一萬士兵與趙軍近20萬大兵對陣,如此懸殊的兵力,本來就少有獲勝的可能。韓信在觀察了地勢之後,將人馬分成了兩隊,一隊背靠大河,沒有撤退的餘地,一隊作為先鋒,與趙軍打了起來。當韓信部隊佯裝不敵退守時,自以為勝券在握的趙軍全軍出擊。沒想到韓信部隊因為無路可退,所有士兵拼命作戰,趙軍竟然一時無法攻下。而另一邊,韓信佈置好的軍隊帶著軍旗襲進趙軍營地,將趙軍大營插滿己方軍旗。趙軍士兵一看,以為營地已經失守,紛紛落而逃,而韓信就這樣取得了勝利。
不得不說,韓信真是英勇果斷,有膽識,有謀略。不過雖然這一戰術讓韓信取得了成功,被後世奉為經典,但是無人敢學習這一戰術。實在是此戰術存在著很多大的變數,一不小心就會全軍覆,由此也可以看出韓信的能力來。
-
4 # 阿維觀世界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命大將韓信領兵攻大趙國。趙王帶了20萬大軍在太行山井陘口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1萬2人馬。
井陘口是一道狹隘的。要透過是風險極大的。趙王手下謀士“李左軍”建議一面派兵抄小路截住漢軍的糧草和輜重。韓信的軍隊沒有糧草和後援,就一定會兵敗。
可惜大將軍“陳餘”太過自信。並沒有採納李的建議。認為自己兵多將廣,又佔具有利地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交鋒。
韓信得知陳餘沒有采納李的建議,心中竊喜。其實當時就在漢軍內部計程車兵,也有人擔心沒有勝算的把握。
韓信為了打敗趙軍:定了兩個策略
①旗兵亦是奇兵
②死兵亦是活兵
韓信命兩千人,每人拿一面漢軍紅旗,隱蔽在山道上,等趙軍傾巢出兵時,偷襲趙軍後方,然後在趙營插滿紅旗。
韓信為了誘敵傾巢而出,玩了個兵家大忌,背水佈陣,這樣意味著沒有退啊。將士們更會拼命作戰。
交戰後一起按著韓信的計劃完成。
最終韓信以少勝多,取得勝利。
總結。陳餘太過自信,所謂驕兵必敗。另外韓信用兵如神。所以陳餘兵敗是不可避免的。
-
5 # 歡樂豆心
韓信,是謀戰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讓戰爭變的簡單的戰術天才,他可以讓勝利水到渠成。
韓信打的仗,看似都很簡單,幾乎都是一邊倒的勝利 。
韓信之所以厲害,是他知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待戰事,慎之又慎。
韓信可以把戰爭當成一個精確的、可以計算、可以推演的數學題,充分考慮到天時、地利的客觀因素 ,敵我雙方虛實,韓信最愛做的就是揣摩對方將領心理,如果我是對方主帥我該怎麼打這些主觀因素,把這些因素都放到軍旗推演上,反覆推演,算到了戰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並給出應對方案,所以說未開戰前,戰爭已經在他的腦子裡打了無數遍,當真打起來時基本都是按預定方案進行,是戰前反覆推演的結果,是廟算多,先勝而後求戰。韓信能做到,臨戰時的敵我雙方態勢透明。
今天,具體說說韓信的經典之作---井陘之戰,三萬漢軍對二十萬趙軍,依然是削瓜切菜一般,只半日就打敗了陳餘20萬大軍,可謂神乎其技,於是好多人就愛說是韓信運氣好,而事實上這一勝利是精心細緻的戰前準備的結果;在這樣的準備下,韓信一定要把漢軍的優勢充分挖掘出來,把趙軍的弱點都充分暴露出來,戰爭過程和戰前推演完全一樣,勝利就水到渠成。
根據一些簡單的史料記載,妄自一下揣測韓信的推演過程及作戰方案
為了容易理解,暫且把作戰方案分為敵、我兩部分
第一,知己,做好自己,準備正面應敵。
韓信瞭解漢軍的情況,一群缺少訓練,沒有實戰經驗的新兵,而且只有3萬人,只能把漢軍的這些新兵投入死地,使他們沒有退路,才有可能毫無顧忌的放開膀子幹,如果只是簡單的把這些新兵放到死地,那韓信就不是兵仙了,他肯定知道這些新兵的恐懼,為了給這些新兵減壓,以增強戰勝趙軍的信心,韓信肯定做了戰前動員,講話內容我不好揣測,史記上只記載:“今日破趙會食。”意思是說早飯大家都不用吃太飽,一會打贏後去趙營喝酒吃肉去,一下子可以緩解這些新兵戰前恐懼心理。韓信對對新兵的心理按摩,加上背水列陣毫無退路,徹底的讓新兵丟掉了恐懼心理,激發出了的殺氣,尺度的把握恰到好處。
第二,對敵。
要想充分暴露趙軍弱點,最好瓦解敵方士氣,把敵人引到包圍圈,那麼三萬人如何能包圍20萬人?虛虛實實,多插旗幟迷惑敵人,佔據道路兩側高地多設伏兵!
1、知敵在於用間,韓信打探到陳餘不用李作車之謀,《史記》中記:“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韓信對情報是極為重視,這是知敵的關鍵,
在漢軍裡,最瞭解趙軍情報的應該是原來與陳餘有刎頸之交的張耳,韓信肯定會用好張耳這個人的,甚至後來漢軍2000奇兵輕易拿下趙營,都可能有張耳佈置的內應配合。
2、奇兵
先派出兩千輕騎埋伏在趙營側方,這兩千輕騎兵每人拿一面漢旗,等趙軍全軍出擊後,這兩千奇兵攻進趙軍營地後,拔掉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旗;兩千旗幟是很多的,讓趙軍以為漢軍人數眾多,本來以為漢軍只有三萬,突然多出這麼多人,對趙軍士氣上是個巨大的打擊,這肯定要輸了,趙軍在和背水的漢軍作戰的時尚且不能取勝,何況又多出這麼多漢軍,趙營被漢軍攻下,,陷入前後夾擊之勢,趙軍士氣受又一次打擊。
3、正面誘敵,疲敵之計,消磨敵人銳氣。
孫子兵法雲: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意擺出貌似愚蠢的背水魚鱗列陣,讓陳餘覺得韓信不過如此--驕兵之計,讓陳餘輕敵,覺得勝利就在眼前,唾手可得,為後來陳餘急於求成,全軍出擊留下心理鋪墊。
韓信透過用間,瞭解到陳餘想迅速,打敗韓信,生擒韓信,急於求成的心理,故意露出破綻,引誘陳餘來攻。於是擺好魚鱗陣後,就帶領少部分兵力人去趙軍陣前挑戰;簡單交戰後,佯裝敗退,陳餘一看活捉韓信的機會了,直接梭哈,20萬大軍全上,漢軍就3萬人,就是踩也能踩死他韓信,從趙營到背水列陣處有30多里路,也就是說,漢軍只用幾千人就把20萬趙軍拖到漢軍列陣處,急行軍追擊30裡足以把20萬趙軍變成疲憊之師
本來是漢軍攻趙軍的,現在韓信用自己做誘餌,把趙軍引到背水列陣處,拖成了疲憊之師,而漢軍士氣正盛,以逸待勞。找軍士氣又一次被消磨
背水列陣處,韓信一定是精心挑選的,迎敵正面肯定狹窄,無法展開大量兵力,使得20萬趙軍的兵力優勢無法發揮。
4、伏兵。
韓信攻打趙國的軍隊,總共是三萬人,背水一戰列陣的,有約兩萬人。除了這兩萬人,加上拔營的兩千奇,誘敵的幾千,剩下的兵力,應該都做伏兵。
《史記》上記載:“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
這裡的夾擊兵力,是專門埋伏在趙軍回退的路上,不斷冒出來,騷擾趙軍,趙軍膽戰心驚,不得一時安寧,並最終導致心理總崩潰,最終形成恐慌心理,成為只知道逃命的潰軍,20萬人就像一群羊一樣拼命像逃亡,自己就會出現踩踏,漢軍氣勢如虹,要做的就是追殺綿羊。
趙軍士氣被消磨乾淨,只有逃跑了
韓信透過以上幾點僅僅三萬人,造就了20萬趙軍被包圍的態勢,擊垮趙軍信心,營造出了勝勢。
正如孫子兵法說的:姑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刃之山者,勢也。
看似不可能的巨大勝利,是韓信在知己知彼,戰場透明的情況下,透過謀略,讓勝利變的簡單,絕不是什麼軍事小白說的,韓信運氣好,而是實力的體現
-
6 # 藍領笑笑生活
背水一戰發生在井陘關,漢軍統帥韓信破釜沉舟,背水列陣,以不到兩萬新兵,一個上午的時間大破趙軍二十萬主力,誅趙相陳餘,擒趙王趙歇,名聞海內,威振天下。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背水一戰締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這個奇蹟絕不是僅僅是因為陳餘的愚蠢和韓信的運氣共同造成的!
韓信之所以能贏得背水一戰,完全是靠著他巧妙用間、變易主客、陣勢互換、奇正配合、疑兵示形、通盤計劃,從而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一點一點地創造勝利的可能性。
首先在於他對人性的洞悉。求生欲是人的天性,處於生死一線的“懸崖邊”,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人心底往往能激發出強大的求生潛力,這潛力一旦爆發,往往能產生強大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是他善用情報戰和諜報戰,暗中收買陳餘身邊人員報告假情報謊稱自己只有幾千人馬,使陳餘產生輕敵思想,從而對戰局做出了錯誤判斷,決策失誤。事實上韓信兵馬近兩萬,暗中安排了一路伏兵,關鍵時刻發揮奇效!
-
7 # 胖胖的老公
韓信背水之戰說的就是井陘之戰,韓信、張耳率兵攻打趙國,韓信兵數萬,趙兵號稱二十萬。兩者兵力如此懸殊,是陳餘太菜,韓信運氣好嗎?我覺得有這個成份。
陳餘失敗的原因為人迂腐。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說好聽點就是率真,這要是西周或春秋可能還會稱讚一下德行,都已經經歷了戰國洗禮了還這麼迂腐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不聽勸諫。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鬬,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閒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鬬,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有好建議要聽,人貴有自知之明,菜還自視過高輸也就理所當然了。
韓信勝利的原因偵察到位。韓信使人閒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韓信偵察到了陳餘並沒有採用李左車的策略,要不然可能要無功而返了。
戰略得當。
由於韓信統領的是新軍,還未經過系統的訓練,只有不留後路,才會人人爭先。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先詐敗,丟棄旗鼓引趙軍爭亂,然後以奇兵襲擊趙軍大營,換掉旗幟,這樣趙軍前面打不贏,一想退回來又以為老巢沒了,兩邊一夾擊,趙軍大敗。
井陘之戰的結果井陘之戰,陳餘面對韓信顯得呆板,而又守著自己儒者義兵那套;韓信偵察到位,策略得當,在實力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運氣成份在內。
-
8 # 萬歲1148858845
這個結果的原因韓信在戰後說過 置於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事實上韓信當時完全是在極度劣勢下的豪賭,運氣的成分還是有一些的,比如如果背水一戰計程車兵沒有激烈抵抗而是立即投降,而負責佔領陳餘兵營計程車兵沒有及時達成目標,錯失時機怎麼辦?孫子云,兵者詭道也
-
9 # 凹凸花開
背水之戰的過程:
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餘建議:正面堅壁不戰,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鬥,退不得還,......野無所掠”,最後前後夾擊,一戰而擒韓信。但陳餘卻是一名崇尚正面攻擊的古典派軍人,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覆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半夜時分,韓信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之後又派出一支萬人的隊伍在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隨後,韓信傳令部隊就餐,他對將校們說:“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趙之後再飽餐。”將校們將信將疑,只能從命。韓信遂即傳令擊鼓,出大將旗仗,向井陘口進發,他說:“趙軍已先我佔據了有利地形,築壘以待,看不到大將旗仗,怕他們疑我尚在後軍,不肯發起攻擊。”
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著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餘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佔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雙方大戰良久,韓信下令丟棄旗鼓儀仗,迅速撤到背水陣地的後方。趙軍見狀以為漢軍敗局已定,紛紛搶先立功,竟空營而出,直逼漢陣。背水陣地放過退回的漢軍,抵擋住趙軍的突擊,而退回來的漢軍在陣地後方重新集結形成戰鬥力,再次加入戰鬥中。漢軍因臨河而戰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中的趙軍突然發現背後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餘,生擒趙王歇。
戰後,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麼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只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拼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
10 # 歷史新人小Q
背水之戰也是韓信的成名之作也稱井陘之戰,井陘之戰是公元前204年漢軍與趙軍之間的戰役,韓信是在獲得劉邦的允許後,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在井陘口一帶和趙軍交戰,最終以少勝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戰中漢軍統帥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戰例中的代表作。
還原一下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戰——背水之戰韓信率軍3萬攻趙,且是千里來襲,又敵眾我少,但韓信卻還要去尋找趙國20萬主力決戰!注意,是主動。韓信是幸運的,他的對手陳餘給了他主力決戰的機會,這正是韓信所期望的。當時大的局勢,對劉邦是極為不利的。而韓信的攻奪趙國,確實關乎漢軍存亡。殘酷的千里之遙是漢軍的糧草運輸難續。只要趙國堅決打防守,不主動出擊,時日稍長,漢軍因糧草不濟,便會敗退,若趙軍趁此追擊,戰勝漢軍也不是沒有可能,縱使戰不勝,退回便守。還有就是趙王若採用張左車的趁敵千里疲來,派軍偷襲糧草斷其糧道,這樣也或有勝算。韓信三萬軍千里征戰,類同於三國西蜀孔明北伐,主要就是戰線過長,後勤跟不上。抗美援朝,美國戰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後勤跟不上,美國的糧食彈藥槍支等,要經過萬里海運或空運。韓信以一萬軍擺在河邊,就謎惑了陳餘,讓他輕敵。再加上張耳在趙國的情報,讓韓信信心倍增。當然,是先獲得趙軍情報後,韓信布兵河邊的。再就是派二三千精兵偷襲趙軍後營。而韓信張耳則率主力去引誘趙軍出擊。最後來個前後夾擊。在背水一戰中,韓信主要是綜合使用了:驕兵計、誘敵計、迂迴包抄計、間諜戰。幾個計策巧妙連環,形成一個大陰謀,讓陳餘上了大當!以致幾乎全軍被殲。其實要破這背水計,很簡單,陳餘大軍只需堅守,如司馬龜縮,時日一長,漢軍糧草不濟,便自退或自破。那擺在河水邊的一萬人,恐怕到那時就真的要跳河了。好了,我們也來分析下背水井陘口戰役,雙方的兵力情況。韓信3萬。而趙國的20萬多為虛數,頂多實數已就十萬餘,超不過15萬。但仍是如此,韓信以3萬,實實在的3萬,當時漢軍千里奔襲,是沒有援軍的,以3萬勝趙軍15萬,這才是名符其實的以少勝多!
韓信最終勝利的原因1、韓信前期用間諜摸清了趙軍的底,然後大軍才敢開進井陘道。
2、他先是派了兩千騎兵,並讓全軍早早休息來配合這兩千騎兵的埋伏。
3、是先派出了那一萬背水陣,這有兩個作用。第一是驕陳餘的兵,第二是給後來出去挑戰的主力退回來時設一道緩衝。
4、是自己殿後,讓大軍全部渡過了冶河,如果他先出來,趙軍肯定不等大軍全部渡河就派人抓他了,後面的所有辦法他還是使不出來。
5、是自己前去做誘餌,如果派個小部隊前去試探,第一引不出趙國的大軍主力,第二,潰逃的太快容易被人看出馬腳,第三逃的慢了就讓人全殲了。非得是他親自誘敵,才會引出大量想抓他的趙軍。
6、就是漢軍主力退下來後,背水陣成建制的一萬漢軍開始截住趙軍。
7、也就是整場戰役的大逆轉,兩千精騎突襲了趙營,斷了趙軍的歸路,摧毀了趙軍的軍心。
這七個關鍵點,是整個“背水一戰”韓信之所以獲勝的全部原因。
可以說,少了其中任意一個環節,韓信都贏不了!
如果陳餘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那麼韓信未必能成功也就不會也經典的井陘之戰,所以韓信取勝有點運氣的成分,如果不是陳餘剛愎自用失敗的也可能是韓信,但這場戰役也說明了韓信的軍事才能確實是在陳餘之上,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確實對得起"兵仙"這個稱號!
-
11 # 凝沙學史
背水一戰能夠取勝是因為韓信的好謀略,與韓信的運氣無關。從戰役開始到結束,所有事情都按韓信的謀略一步步進行!
1.情報分析,預判敵方行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掌握到趙軍主將陳餘已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漢軍。但是,陳餘並沒有採納趙軍謀士李左車的兵困漢軍於井陘狹道的計謀。韓信判斷出趙軍怯戰,士氣低下,戰鬥力也不高;並發現陳餘不善謀略。
於是,韓信果斷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
2.預設奇兵,準備奪取趙營當天深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悄悄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命令伏兵等待明天趙軍傾巢而出時偷襲奪取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
3.示弱誘敵出戰,漢軍背水一搏第二天早晨,韓信派出大隊人馬,沿著河岸擺開陣勢,準備開戰。陳餘見韓信把兵馬背水展開,便以為韓信是不會用兵之人,準備率領趙兵前出井陘囗,主動出戰。背水而戰的漢軍拼命抵擋住趙軍的進攻,戰鬥變成膠著。
4.奇兵瓦解趙軍鬥志,漢軍乘勝追擊到中午,趙軍仍然無法取勝,飢餓睏乏準備回營,忽然發現大營都是漢軍旗幟,頓時鬥志全無四散奔逃。於是漢軍乘機追擊,打贏了這場戰役。
-
12 # 來自北極的熊
兵仙韓信在當年在井陘口打趙國,面對強大的趙軍,韓信佈下了天羅地網,這個時候產生了一場影響後市的戰鬥,歷史人稱“背水一戰”。這一場可謂是異常驚險,如果換做別人,肯定就輸了或者全軍覆沒,沒有人相信韓信今次的布兵能打贏。但是韓信卻知道背水戰爭後面還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即使在特殊的環境中,只要布好兵力,贏下戰鬥還是很輕鬆的。韓信就是這樣膽大心細的人,而且他帶兵時間不久,以前基本沒上過戰場,居然打出了這樣的戰法,實在是讓人感覺到無比驚豔!打完這場戰鬥後,他手下的兵將們都感到無比的驚訝,這種情況還能讓敵軍落荒而逃,除了韓信能做到,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真不愧是“國士無雙”啊!
-
13 # 史無眠
陳餘在戰國時期也算是上得檯面的人物,並非一無是處。背水一戰陳餘有三敗,分別是輕敵、立功心切、急於報仇。正是由於陳餘被自己的心態所幹擾,因此慘敗。
▲背水一戰繪圖
一、輕敵:
陳餘是響應陳勝起義反秦的最早一批將領,前後經歷大戰無數。而反觀韓信,當時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人物”,名聲並不顯赫。
韓信獨立指揮的第一場戰鬥,是把魏王豹打敗,佔領魏地。但與韓信同行的漢軍將領有曹參、灌嬰等,在陳餘看來,擊敗魏豹的功勞是曹參等人的,並非韓信多麼了不起。同時,魏豹是出了名的廢物,被打敗也是正常。
陳餘自信以自己久經戰陣的能力,再加上軍隊數量上的優勢,以逸待勞,完全可以打敗韓信。因此對韓信相當輕視,犯了兵家大忌。
廣武君李左車曾建議陳餘分兵三萬,埋伏突擊韓信輜重糧草,餘下兵力堅守拒戰。陳餘竟自稱是正義之師,不屑用詭計取勝,其自負輕敵心態可見一斑。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成安君自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二、立功心切:
陳餘在鉅鹿之戰時,面對秦軍包圍趙王,手握數萬大軍竟不敢營救,被人看做膽小之輩。如今陳餘將趙王從代地接回,急於擊敗韓信以抵消鉅鹿之戰帶給自己的惡名。
同時,陳餘前期背叛項羽,與齊國田榮聯合打敗張耳。在劉邦起兵伐楚後,又投靠劉邦。後來,陳餘得知張耳沒有死,又背叛劉邦從新加入項羽陣營。如此反覆離開又回到項羽陣營,不表示一下,怎能證明自己的忠義。打敗韓信就是最好的投名狀,因此陳餘更加急切與韓信來場大決戰,一戰定乾坤。
三、急於報仇:
陳餘與張耳本是生死之交,皆因鉅鹿之戰中陳餘做觀望狀,沒有及時出兵解救趙王與張耳,張耳懷恨在心,兩兄弟也成死對頭。
後來項羽分封諸侯,將張耳封為常山王,原趙王封為代王,而陳餘僅給了三個縣。正是張耳的誤解猜疑、項羽的不公平對待才觸發了陳餘的起兵“叛亂”。
陳餘進攻張耳封國後,張耳逃往劉邦處。而此時,韓信進攻趙地,張耳正在韓信軍中。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陳餘急於打敗韓信,斬殺張耳。
陳餘不論天時、地利還是軍力都強於韓信,但被自己的不良心態矇蔽了雙眼,衝昏了頭腦,所以才一戰而敗。
其實,只要陳餘謀略得當,還是有很大機率保住趙國的,到時侯,楚漢爭霸最終結果都會受到影響。對於手握二十萬大軍的陳餘,韓信並無絕對把握的,這從韓信的兩個舉動就可看出。
1、請求增兵:韓信在消滅魏國後,手中本有幾萬兵卒,在決定進攻趙國後,韓信又向劉邦請求增精兵三萬,可見韓信對陳餘也是頗為忌憚。
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資治通鑑》
2、重用李左車:韓信在打敗陳餘後,得知李左車曾為陳餘出計策埋伏漢軍,幸虧陳餘沒有采納,否則漢軍危矣。戰後,韓信拜李左車為師,並請教李左車攻打燕國、齊國的辦法。
信解其縛,東鄉坐,師事之。問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
如果陳餘真的採用了李左車的建議,井陘之戰鹿死誰手就不可知了。韓信之勝來得也多少有點運氣成分了。
-
14 # 葛蘭崔維茲
有這種成分,陳餘的謀士李左車已經提出了可以打敗韓信的正確的建議,而且二十萬雄師以逸待勞本來就具有優勢,如不是指揮失當,又怎會敗給韓信的三萬新兵老弱呢?
-
15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公元前205年,北方代國的軍營裡,一名身著戎裝的青年正在大帳內來回踱步,時而看看懸掛的地圖,時而望向帳外,時而又低頭沉思,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突然,帳外小校進來稟報:”啟稟大元帥,井陘方向,趙軍並無異動。”青年猛地一驚:“你確定?李左車沒有向陳餘建議嗎?”青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確實如此,細作探報,李左車曾經向陳餘提過建議,但是並沒有得到陳餘的重視!”小校回稟道。青年不禁雙手擎天感嘆道:“天佑我大漢啊!陳餘之流此番必為我生擒之!”隨即吩咐左右:“傳令三軍,整軍備戰,兵發井陘口!”
韓信劇照
這個青年,便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而此時,正值楚漢相持階段,韓信領兵想要平定倒向項羽一方的諸侯國,而剛剛,他便準備對趙國作戰,沒過多久,憑藉韓信背水一戰,創造了三萬戰勝二十萬的一大軍事史上的奇蹟。那麼,這場勝利,是韓信運氣太好嗎?還是說陳餘的水平實在太菜了?他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一·戰前形勢:韓信與陳餘的優劣對比在這場戰役中,韓信是進攻的一方,陳餘和趙王歇則是防守的那麼一方。那麼,在戰爭前,我們先來比較一下交戰雙方的優劣勢何在?
漢軍主將:韓信,張耳優勢:
1.在攻打趙國之前韓信已經先後消滅了西魏國和代國,士氣旺盛。
2.韓信本人的戰術和戰略水平當世無出其右者。
3.張耳在趙國頗有威望,韓信加深了對趙國的瞭解,同時也分解了趙國的人心。
劣勢:
1.韓信的部隊在進攻趙國之前被劉邦帶走了大批精銳部隊前往滎陽主戰場,留給韓信三萬人馬也大多為老弱。
2.韓信的部隊遠離本土作戰,補給線太長,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容易陷入斷糧的危險。
3.井陘一帶易守難攻,進攻難度較大。
張耳劇照
趙軍主將:趙王歇,陳餘優勢:
1.手握二十萬人馬,在軍隊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
2.趙王歇是趙國宗室正根,趙軍本土作戰,以逸待勞。
3.楚漢相爭的主戰場滎陽方面項羽佔據優勢,陳餘和趙王歇都是項羽一方的支持者。
劣勢:
1.作為趙國的附屬代國已經被韓信幹掉,趙國唇亡齒寒,軍隊未戰先怯。
2.陳餘和趙王歇在作戰上都是三流水平,缺乏出色的指揮能力。
陳餘劇照
綜上所述,在井陘之戰開始之前,韓信雖然連續拿下兩國,但早已經是兵疲馬乏,還被劉邦帶走了大批精兵,糧草更是短缺,著三條犯了哪一個都是兵家大忌,即使韓信個人能力再突出,但這場戰爭在一開始就對韓信並不友好。
二·忠言逆耳——陳餘最後的機會外部的因素和作戰人數的多少雖然會造成作戰雙方在壓力上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是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
韓信在本身存在著如此大的劣勢的情況下依然決定向趙國進攻,實際上韓信也在賭,賭趙國沒人能看出漢軍此戰的要害在哪裡。那麼,漢軍的要害在哪裡呢?糧食!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糧食,縱使你有百萬雄師也是不堪一擊的,趙國當年的長平之戰已經深刻揭示了這一道理。
那麼,趙國真的沒有人能看出來嗎?當然有。他就是趙國名將——李左車!如果你對他不熟悉,那麼說起他祖父的名字一定是如雷貫耳,那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在看出漢軍的命門後,李左車也向趙王歇和陳餘上書,請求帶領三萬人馬切斷漢軍糧道,那麼漢軍必然不戰自潰。
李左車像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也是陳餘最後的機會。可李左車的忠言逆耳最終化為泡影,在陳餘看來,趙軍在這場戰爭中是正義之師,不能做這種攻擊對方後路的小人技倆。同時,韓信千里攻趙,兵力不足,自己手下有二十萬精銳部隊,怎麼會害怕區區韓信呢?
在陳餘的盲目自大下,趙軍失去了最好的戰機,而韓信也在聽說了李左車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後,才敢發兵井陘口,這就有了文章開頭我們看到的那一幕。
三·書生焉能治軍——陳餘失敗早已註定!作為最早一批反秦義軍,陳餘在滅秦過程中是發揮了一定作用的。但陳餘這個人的書生氣太重了,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陳餘雖然手握重兵,但骨子裡他不過是個迂腐的書生罷了,書生行事,往往意氣用事,不考慮後果。以此治軍,陳餘焉有不敗之理?
縱觀陳餘的一生,他的面前也曾出現過很多機會,卻因為他的書生氣一次次的失去了。
1.鉅鹿之戰陳餘張耳反目成仇陳餘和張耳原本是生死之交,兩人的關係甚至好到有一塊餅也要對半分的地步。但鉅鹿之戰中,張耳被秦軍圍困,陳餘手握重兵但考慮到敵眾我寡,未敢輕易出兵,張耳多次求援依然見死不救。在陳餘看來秦軍人多勢眾,此戰勢在必得,自己派多少人上去都是送死,但是他還沒來及向張耳解釋,等到項羽破釜沉舟打贏鉅鹿之戰後,陳餘面對張耳的問責書生氣上來了,一句話不說扔下大印走了,從此原本親如兄弟的兩人反目成仇,不死不休。
鉅鹿之戰示意圖
2.彭城之戰意氣用事楚漢相爭的彭城之戰中,陳餘以劉邦殺死投奔自己的張耳為條件加入劉邦的聯軍,劉邦將一長相酷似張耳的人殺了換來陳餘出兵。可在彭城之戰失敗後,陳餘聽說張耳還活著,二話不說背叛了劉邦轉投項羽,這與楚漢雙方的實力問題並沒有太大關係,只是因為陳餘發現張耳沒死,劉邦欺騙了自己而已,靠的還是意氣和人性。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陳餘乃遣兵助漢。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餘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3.井陘之戰空談仁義韓信出兵攻趙,面對李左車的絕佳建議,陳餘棄之不顧,反而向李左車大談仁義道德,認為漢軍號稱數萬,實際可能就幾千人罷了,如果連幾千人都害怕,那以後諸侯各國面前自己的面子肯定掛不住。
井陘之戰示意圖
值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陳餘想的不是打敗對手,而是自己的面子問題。戰場上爾虞我詐,戰機稍縱即逝,指望仁義打仗是絕對行不通的,春秋時期有宋襄公,秦末漢初有陳餘,二者打仗空談仁義,其結局也不盡相同。
四·背水一戰——韓信攻心為上整個井陘之戰,韓信都沒有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更多的是對全域性的把控,其每一手佈局都是以士兵的心理變化為基礎所施行的。
首先,在敵眾我寡的前提下,韓信卻劍走偏鋒,選擇背水佈陣。漢軍面對三面環水的戰場,自知已毫無退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死一搏,或可求得一線生機。韓信此舉,便是以絕境來激發人身體的潛能和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絕處逢生。
其次,在初次交戰中,韓信佯裝敗退,丟下大批物資,趙軍沒有追殺漢軍,反而選擇爭搶戰利品請功,這恰恰中了韓信的驕兵之計。利用丟棄戰利品麻痺趙軍,使其認為漢軍不堪一擊,為最後的決戰做鋪墊。
漢軍軍事部署圖
最後是利用伏兵,在趙軍全部出動的情況下,偷偷溜進趙軍大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換成漢軍的。趙軍面對拼死一搏的漢軍進攻受挫,回過頭來又發現自己的大本營已經被漢軍佔領,卻又不知道漢軍人數到底多少。虛虛實實之下,趙軍以為主帥趙王歇和陳餘已經被漢軍捉住,反而四散奔逃。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史記.淮陰侯列傳》
戰爭的程序和韓信的計劃完美貼合,背水一戰看似自尋死路,實則有意為之。就如長勺之戰中曹劌所說的那樣:”夫戰,勇氣也!“韓信在激發勇氣的同時,更引發了趙軍的恐慌心理,使趙軍內亂,雙管齊下,趙軍人數雖多,卻已成烏合之眾,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五。韓信對陳餘——戰略,戰術,用人的全方位失敗井陘之戰最終以韓信大獲全勝而載入史冊,在這場戰役中,漢趙雙方的統帥韓信與陳餘,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用人方面,陳餘完全不是韓信的對手!
1.戰略:趙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早在井陘之戰開始之前,韓信就曾上書劉邦,希望率領數萬精兵,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在整個計劃之中,趙國是最重要的一環。
齊國素來與楚不和,項羽在分封后齊國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燕國一直是中立狀態,魏王朝秦暮楚,只有趙國是明確表示支援項羽的,而且趙國有數十萬人馬,若不先解決趙國,則滎陽之戰趙軍便有可能南渡黃河與項羽兩面夾擊,劉邦會敗得更慘,而解決了趙國,就不得不先搞定魏國和代國,陳餘卻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坐視兩國先後覆滅。
項羽分封圖
2.戰術:精心佈局與頭腦簡單韓信原本是進攻的一方,卻在戰爭中巧妙的進行了攻守轉換,把原本三面環水的主戰場變成了絕佳的防守基地,漢軍不用擔心趙軍依靠人數眾多從其他方向偷襲,韓信又採用心理戰術讓趙軍內亂,可趙軍的統帥陳餘自始至終一直被韓信牽著鼻子走,沒有有效的控制自己的部隊。
3.用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前文提到,趙國大將李左車曾向陳餘提過建議,卻被陳餘拒絕。井陘之戰結束後,李左車成為了韓信的俘虜,可韓信卻把他當作上賓對待,李左車感激而歸降韓信,並向韓信建議如何攻取剩餘的燕國和齊國,使得韓信可以不戰降燕,輕而易舉消滅齊國。可在陳餘手下,李左車卻一直不受重用,轉到韓信這裡卻成了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馬。
陳餘劇照
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綜上觀之,陳餘韓信,高下立判,井陘之戰,結局已然註定。
結語:背水之戰是一場教科書般的經典戰例,韓信靠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全面勝利,戰爭靠的是因時而變,而不是仁義道德,更不是生搬硬套,同樣是置之死地,馬謖守街亭學的就是韓信背水一戰,卻慘敗收場,所謂:”兵者,詭道也!“正是此理。
-
1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陳餘可是被李左車稱為“有百戰百勝之計”的智者,當然不“菜”。
魏豹、陳餘、龍且都是當時的強人,韓信悉數“輕易”擊敗,當然靠的不是運氣。
井陘之戰,韓信靠的是“因敵制勝”。
陳餘:“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夫成安君(陳餘)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沚上。——《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此話出自李左車。
這句話中的“智者”正是陳餘。
此時,李左車已是韓信的座上賓,自然犯不著奉承陳餘了。
事實上,井陘之戰前,陳餘的表現,確實配得上“有百戰百勝之計”的讚美。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下陳餘此前的表現。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餘先是與武臣、張耳一起,以兩千兵光復趙國;
隨後,陳餘更是之以“三縣之兵”擊敗了張耳,一人身兼代王、趙相。
在這個過程中,陳餘的謀劃、外交、用兵,雖不能於大神相提並論,但堪稱“智者”。
井陘之戰,韓信不過5萬兵;陳餘集眾20餘萬。韓信為何能輕易擊敗“智者”陳餘呢?
陳餘的企圖戰前,李左車曾向陳餘建議:韓信遠道而來,補給線過長。您在正面堅壁不出,與之相持;我帶三萬兵絕其輜重、糧草。韓信進不能進,退不能退,野無所掠,不出十天,必被我們抓住!
陳餘答:“十則圍之,倍則戰”。韓信現在號稱數萬,其實不過數千。這麼點人我們都避而不擊,以後有大敵來,我們怎麼能應對呢?諸侯聽說我這麼膽怯,必然輕視、討伐我!
李左車建議先疲敵,再夾擊;陳餘想要“十則圍之”。
其實,陳餘對“避而不戰顯示怯懦”的敏感,並非全無道理。
因此:此時,趙王歇、陳餘在趙的地位並不牢固。趙各地地方勢力、齊田榮,都對趙各有企圖。
而且,張耳的影響力不在陳餘之下。
陳餘,兼代王、趙相。
此前,韓信已經攻取了代地,殲滅了代軍主力,陳餘威望已經大損。如陳餘以二十餘萬大軍不敢作戰,那張耳施展其影響力,趙地麻煩不小。
因此,陳餘的企圖儘快決戰。“十則圍之”,殲滅韓信。
因敵制勝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則訊息很容易被忽略,卻極為重要:韓信是得知陳餘的企圖後,才東進井陘的。
韓信用間,偵知對方企圖,再“因敵制勝”。
如果陳餘採納李左車之計,韓信可能就不會迅速下井陘了,但是,他依然可能以其他方式爭取“致人而不致於人”。
隨後,韓信又利用陳餘的企圖,開始了一連串的“因敵制勝”。
1、以一萬兵先行撲向井陘水邊。
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險阻而還。——《史記.淮陰侯列傳》這一招,抓住了陳餘企圖全殲韓信的心理。
陳餘企圖全殲韓信,所以在未見韓信大將旗鼓前,不會出手,以免打草驚蛇,無法實現戰役企圖。
韓信因此令一萬兵先抵河邊,以為“背水一戰”的基礎。
而且,韓信“背水列陣”,就更讓陳餘不必急著去打了。背水列陣,跑也跑不掉,只要擊敗韓信主力,早晚收拾!
2、以輕騎二千,各持一赤幟,隱秘抵達趙營附近的高山,等待時機。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立漢赤幟”。——《史記.淮陰侯列傳》這一招奇兵,是勝負的關鍵。
3、隨後,韓信自率大軍,大張旗鼓,出來作戰。
可以說,韓信的部署,吃準了陳餘的心理,因敵制勝,絕對不是碰運氣。
背水一戰韓信交戰後,佯裝敗退,與背水列陣的1萬兵會合,抵抗趙軍。
由於先已有1萬兵在此列陣,因此韓信軍不存在“立足未穩”的問題,不會像睢水之戰時的劉邦一樣被擠到河裡淹死。
另一方面:韓信軍的磨合其實不太夠。其中有3萬是剛被劉邦調來的,很可能是新兵。因為:韓信以魏地精兵支援滎陽戰場。估計是新兵給韓信,精兵給劉邦了···
所以,韓信應該是玩不出什麼協調難度大的陣戰之法的。大家在背面不受影響、戰場迂迴空間小的環境中堅持,為“奇兵”創造戰機。
而對陳餘來說,已經抓住了韓信主力,正是施展其“十則圍之”企圖之時,遂“空壁而出”。
這一切,韓信可是算得很準的。
決勝此時,韓信發動了“奇兵”。2000輕騎,迅速殺出。
即便陳餘是“空壁”而出,營中很可能也有不少於2000人的。
不過,陳餘出擊是“開壁”追擊,營門應當是洞開的(便於大營與作戰部隊之間調遣、聯絡)。而且,大營應當是忙著給前線輸送箭矢、物資,不在嚴防狀態。
2000輕騎突然殺出,迅雷不及掩耳,大營縱然有兵,也是來不及組織抵抗的。
韓信攻取大營後,樹立赤幟,虛張聲勢。
趙軍前不能勝,後方又悉數易幟,以為漢軍另有大軍,“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大亂!
漢軍夾擊,大獲全勝!
總的來說,陳餘雖然不是李左車所說的“有百戰百勝之計”,但卻並不“菜”。井陘之戰,他之所以“輕易”被韓信擊敗,只是因為他遇到了那個時代誰也打不過的“怪物”。
而韓信之勝,正是在偵知情報後,因敵制勝。他把握陳餘的心理,因勢利導,調動敵人,最終給敵致命一擊!
-
17 # 夢話春秋
淮陰侯韓信靠背水一戰,天下成名。並以少勝多寫入史冊。他贏得此次戰役勝利,真的是靠好的運氣嗎?還是對手成安君陳餘“太菜”。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發生背水一戰的背景。
漢王劉邦暗渡陳倉平定三秦後,繼續兵出函谷關與楚王爭霸。此時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後,造成群雄割據,天下又大亂。漢王聯合齊王、趙王一起改打死對頭楚軍。卻被項羽在彭城擊敗。齊王與趙王又同時反叛漢王,與楚軍示好。漢王派韓信、張耳攻打趙王。然,楚軍又與漢王在滎陽開戰。漢王只好把韓信精銳部隊調滎陽。韓信帶著弱兵數萬人去攻擊十倍於自己的趙王歇。如果不能勝利,漢王將面臨兩面開戰,前途堪憂。
兩軍在井陘口相遇。
井陘口這個地方,史書記載,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這個地方非常狹窄,並且前有河水橫隔。是用兵險地,只適合守,不適合攻。守趙王營壘的是成安君陳餘。攻擊者是漢王的大將軍韓信。
二,守趙王營壘的陳餘是否真是菜鳥呢!
史書記載,陳餘,魏大梁人也,好儒術,非庸人也。最早依陳涉,曾經給陳涉建議,今始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遺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就是緩稱王,樹同盟,共討秦。可是陳涉不聽而敗。戰鉅鹿,迎趙王,敗李良,封大將軍的陳餘怎麼能是個菜鳥呢。
然,他在此次井陘口阻擊戰中卻向趙王說,我們是義兵不要用奇謀鬼計,這樣就不光明磊落,非儒也,典型的教條主義。韓信兵少兵疲,我兵多兵優,我們根本不用怕他,等韓信來到正面出擊就行,典型的輕敵行為。而另一個謀臣廣武君都提出不同意見,韓信遠襲,糧草肯定跟不上,井陘口地方狹窄,我們只要用奇兵抄韓信後路就可。而趙王不聽廣武君。
三,韓信贏背水一戰是靠運氣嗎!
1,收集情報。韓信未出徵前,就聽到趙王沒有聽廣武君的正確建議,則大喜,立即發兵井陘口。為贏得戰場主動爭取時間。
2,用奇謀。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派出二千輕騎,埋伏在趙軍營壘周圍。監視趙軍一舉一動。等趙軍全面出城時,立馬進趙軍營壘,砍掉趙軍旗幟,換上漢王的紅旗,趙軍會立馬大亂。典型的不按套路出牌。
三,知人性。他明白自己帶的隊伍是弱兵,一遇緊急情況就會各自逃命。只有把這些兵弄到無路可逃的地方,才可以死戰。正所謂,陷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
到井陘口後,韓信立馬派兵過泜水河去攻擊趙軍。在營壘觀望的趙軍無不大笑。等韓信兵過完河後,立馬趙王立馬全軍出動。韓信的兵前有趙軍,後有泜水,已經無路可逃,只好拼死一戰。那二千輕騎很快攻進趙軍營壘,拔掉趙王的旗幟,換上漢王的紅旗。趙軍一看營壘被奪,以為趙王被殺。立馬亂了,並四處而逃。陳餘、趙王等都被殺。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之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作為一個將者要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因兵而異。善用奇謀,攻擊對方弱點。背水一戰,陳餘不是敗在“太菜"上,而是敗在輕敵讀死書認死理的刻板的兵法運用上。韓信不是贏在“運氣"上,而是贏在自己的靈活運用,兵法詭變上,並且知彼知己,成為千古將王。
回覆列表
肯定的回答按理說,居高臨下,魏軍一來就從山上扔石頭圓木,射箭什麼的,不但可以消耗魏軍而且魏軍想要進攻還得爬山,光克服這個勢能就要費大力氣,還別說進攻了。
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我剛才就想到,就跟電視劇說的一樣,此山非彼山,陸遜和馬謖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作戰目標也是不同的。
街亭的山不是懸崖峭壁,而且山上無水源,也就是說沒有補給。懸崖峭壁的話,扔石頭會起很大作用,但是那種普通的山其實這個不是很難躲避,你扔石頭我離遠點就行。普通的山那種拋物線,這種高處墜物可能效果不大,何況很難瞄準,所以殺傷力也不會高。而且作戰目標不同,陸遜是要消耗敵人,馬謖在街亭是要守住。吳軍在山上丟了石頭就可以跑,馬謖的漢軍扔光了石頭還要繼續防守,何況山上無水源軍士也人心惶惶的。魏軍不怕拖時間,他們只要在山下等著漢軍把武器糧草水源都消耗完了就可以不戰而勝。而且魏軍還放火燒山,這些煙氣就足夠把人弄得喪失戰鬥力了。但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魏軍根本不需要貼臉跟漢軍打,根本不需要上山跟漢軍死磕然後在上山過程中被石頭圓木減員大半,他們只需要團團圍住讓漢軍消耗完給養不戰自潰就行。所以馬謖以為他會在魏軍攻山的過程中大規模消耗魏軍,但事實是魏軍根本用不著攻山,他們只要包圍住漢軍就是勝利。
我大概就是這麼想的,可能還有不對的地方,望各位大佬指教。
補充一下,昭烈皇帝也真是個老江湖啊,打仗雖然不行,看人卻很準。他看準了諸葛亮可以託孤,也看準了馬謖:“吾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宜察之”,真是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