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柯三境
-
2 # 薛慧儷
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歷史的方向不會改變,只會以一種必然的結果而前進;如果非得要去假設的話,我們只能還原當時那一年中國大地風雲變幻的具體情況,從中去推演各自可能性,推測哪一種可能性是必然。
1644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皇帝朱由檢縊死煤山,大明朝整體性的國家時代宣告結束。在這時間點上,全國各地主要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北京為李自成所佔,大順軍控制了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包括陝、晉、魯、北直隸和約一半河南在內的數省區域。但此時若翻開明朝版圖,可以看到李自成所控制的只是一片不大的區域;而且,這種控制並不牢固,甚至可以說還相當脆弱。
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到此刻仍是明朝之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已成大西張獻忠地盤),明朝的南方部分工商,稅賦根基未嘗動搖。
所以說一個國家主要骨架尚存,主要動脈尚在,只是死了個皇帝,因為明朝是實行兩京制,以南京為政治中心的軍事實力還儲存了上百萬,怎麼就說此過已滅?
其實這個時候,定鼎中原最最關鍵的一個點就集中在一個人手裡,那就是山海關的吳三桂!
誰能爭取到吳三桂,誰就得到了天下。
而對吳三桂來說有選擇的餘地,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退居長江以南。按吳三桂的初衷來說,他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這是這個好機會被狂妄的李自成給浪費了。
這個緊急時候吳三桂反正是不可能再待在山海關了,那樣會被李自成與多爾袞夾擊,這樣就死路一條。這一年裡崇禎一死,天下就太亂了太亂了,且不管南方南明新政府和四川張獻忠的情況,單說吳三桂和李自成以及清軍這個決定中國歷史的關鍵點。
如果這時和李自成翻臉了的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那隻能選擇支援投清或者是回到南明朝廷,這樣的情況很類似南宋,而且還沒那個時候有錢,明朝當時已經相當腐敗了,靠南明新政府重建社稷是不現實的。
再說當時死了爹的吳三桂已經衝冠一怒為紅顏了,絕對要咬李自成一塊肉,他自己也清楚支援南明肯定沒戲,他在南明政府眼裡不算什麼重臣,鄭成功就是鮮明的對照。
所以說清軍入關時早晚的事,李自成肯定不會與南明軍隊共同阻擊清軍,所以李自成覆滅是早晚的事,而當時八旗軍驍勇善戰,南明軍隊必不是對手,吳三桂只能堅守長江以南。所以多爾袞照樣會入主中原。
但想征服長江以南就比較困難了,當然這些事也是吳三桂給滿人政權辦好的。
-
3 # 夜夜龍泉壁上鳴
吳三桂是一個投機政客,憑他的幾萬人是擋不住清軍的!而李自成由於其自身階級屬性,根本不具備統治國家的雄才大略,在剽悍清王朝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清軍入主中原,勢不可擋!
-
4 # 使用者17055963
我認為吳三桂是否叛變都擋不住清兵的入關。第一,崇禎皇帝的性格問題,疑心重,脾氣暴躁,於和大臣的心不在一處,功勞自己領,過錯推給他人。把他放在和平年代他或許是個好皇帝,但是他卻沒有能力解決積壓下來的爛攤子。第二,如果當時是有像洪武,永樂這樣的牛人當皇帝,迅速平定內亂,在京城還是姓朱的情況下,清兵可能就入不了關。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單單是農民造反或者與清兵交戰,1比1的情況下明軍還是可以的,但是同時來就招架不住了。這就是命,歷史沒有如果。
-
5 # 夢德克士
白痴都知道肯定能進的,只是前進速度沒這麼快。關寧鐵騎需要大量的給養,明朝以亡,吳三桂要麼投降,要麼自立為王,南下是必然的選擇。
-
6 # 千奇百問
沒有吳三桂的的歸降,清軍無法入關,以當時的清政府實力來說,遠遠不能吃下大明這塊肉,山海關無疑是一塊卡在喉嚨的魚刺,不可輕易饒過,即使饒過,出關就可以端掉清的老巢,清的實力可能在作戰能力強過明軍但是國家打仗大部分時間就是拼消耗,只要內部沒有漢奸趁機反水投敵,耗也耗死清,無奈吳三桂,洪老九,等帝國精英帶頭當漢奸,這也是歷史開的最大的玩笑
-
7 # 證券五分鐘
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假設,吳三桂不降清,其他因素不變,那麼清軍在隨後打破山海關的可能性還是有97%左右,我是搞金融投機的習慣算機率。
很多朋友都說了這97%的理由,就是基本上滿清戰力打垮李自成和吳三桂沒問題,確實這是大機率,但是如果是賭球,吳三桂不降清,你真敢下注1賠100或1賠1000絕對的賭滿清入關嗎?那我來說3%,清軍不能入關的可能性。
首先,明末動搖朝廷根基和和滿清南下劫掠的動機是明朝和滿清都遇到長期自然災害,明朝流寇起,是走投無路,沒吃的才聚集起來的。滿清騎兵甚至繞過山海關一線,孤軍深入劫掠也是沒吃的了,遊牧民族的大規模南侵,多數是無糧所迫。但是1644年後,災害是減輕的。也就是如果抵禦住一時,會大大緩解滿清南下的動力,而內部災民導致的流寇問題也會減輕。
其次,能打破山海關和真打是兩個概念,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強攻山海關,會造成自身八旗軍大量損失,如何抉擇?萬一滿清內部要再準備兩年呢?而一旦拖過1644年,後面的自然災害減輕,中國關內內部強大起來,是不是能入關就難說。
再次,當時李自成佔西北,張獻忠佔四川,南明佔東南,雖然各自為政,但是如果清兵強攻山海關,在抗清上容易一致的,後來張獻忠餘部和南明也是聯合的就可以看出。況且南明諸部諸鎮早已對明朝原體制失去信心,李自成打北京多處觀望並未實質性派兵北上,相反陝西到北京一路上望風而降,北方尚在南明控制的地區軍事上收縮,行政上多已作投降闖王準備(只是還沒來得及投靠李自成,清兵就打來了,時局變化太快)。因此如果李自成在北京站穩腳跟,仍有統一中國的可能。自然災害減輕,後續資源(兵員和糧草物質)供給較崇禎年間可望改觀。崇禎年大災內亂尚可守住,後面就不說了。
最後,清朝修明史要維護正統,自然醜化李自成,實際上李自成的基層支援和動員力都是驚人的(屢剿不滅,登高一呼又是幾十萬人,畢竟農民對打土豪分糧食分田地還是有吸引力的),李自成是拖死的明朝,李自成如果能站穩腳跟,獲得穩定的國家政權資源,特別是如能獲得士人合作,那麼是戰鬥力遠高於人數稀少的滿清。有人說這不可能,但是滿清的屠戮政策不是一樣轉變了麼?
當然,雖然我認為吳三桂不降清,滿清不能入關,有這麼多理由,做了這麼多論述,我最終還是認為,這是3%的機率,可能性仍然不大。畢竟當時滿清處於最頂峰,崇禎一死,關內大亂,滿清肯定要乘機圖謀的,一旦打起來,山海關仍無法守住,北京也會丟掉。
隨便說一下,如果吳三桂不降清後面的局勢,滿清雖然極大機率可以打下山海關和北京甚至整個北方,但也未必能順利佔據全國。 由於沒有吳三桂等降將降兵,滿清向南推進的速度就會慢很多,漢人政權有可能守住南方甚至統一整固後收復北方。
-
8 # 黃土高坡西北娃
且以為沒有吳三桂,清軍的確無法入關,我們從多爾袞,皇太極這兩位清朝的開創人身上就可以發現,他們耗盡了畢生的心血都沒有前進山海關一步。山海關就像鋼鐵巨龍橫在他們面前,無法前進。而且從後來清朝入關的事實可以看到,清朝入關以後,本來沒有爭雄天下的意思,結果沒想到大明王朝敗亡的如此厲害,很多遺老紛紛臣服,軍事上也是勢不可擋。這才給清朝足夠的膽量,而後來清朝實行的大屠殺,其實都是出於恐懼心理而實行的,他們深刻知道,自己是關外的蠻夷。甚至連雍正帝說,朕以外國之身,主中國之事。所以,我覺得吳三桂是漢族最大的罪人。
-
9 # 思考的我
明朝的正規軍在南京陷落之後,就已經敗光了。剩下都是投降的農民起義軍和海寇。 更深層次的是小人與土匪佔據了一切,知識分子喪失骨氣與氣節。 抗戰的時候,知識分子透過反思南明那段歷史,意識到當一個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喪失基本的是非觀和氣節的時候,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明朝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是南明迅速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與之對比的是,南宋的條件要相比較差的多,既缺少正規軍,又沒有多少地盤,面對的敵人要強大的多,卻仍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的條件要好得多,帶甲百萬,有大批的正規軍,相當精銳,卻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滅亡,從此在滿清的統治下生活了將近300年,與西方的科技文化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導致了近代史上的列強欺壓的歷史,不可不為深刻的歷史教訓。滿清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歷史教訓不容忽視。誤國權奸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傳,是小心眼,動不動就要羅織罪名逮捕他人,徹底將明朝的最後生命力最徹底消滅掉,史書上有大量的有關的記載。歷史重複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啊。恐怖暴徒非理性地兇殘,是事實啊。
-
10 # 只有黒化的兔才是好兔
吳三桂的山海關,還有二萬關寧鐵騎,開玩笑。吳三桂不投清,滿清打的下大明才怪。山海關是一個釘子,釘著滿清就永遠不能放手攻明,至於二萬關寧鐵騎,那就是一把刀,滿清敢繞開山海關直取大明皇城,這關寧鐵騎,回援一堵就可以致命,不然還可以出去抄家。
-
11 # 鯨落文化
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也會入關,但是歷史有可能會改寫。
首先李自成還是要拿下北京城,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一定會消滅吳三桂。以農民軍那點本事守不住山海關。
如果吳三桂投降,那李自成還可以多撐一段時間。可李自成不具備管理國家的能力,他的管理區還是會發生內亂。到時清軍會趁機入關,不過最大的變數就是南明。
-
12 # 若愚詩話
清兵入關,不在吳三桂,而在於明朝自身的瓦解!銅牆鐵壁千里寒,不見清兵來入關。千里關口一道寒,只因天下自身亂!
-
13 # 不再猶豫75634613
能,只是時間問題,在唐玄宗時期就發生安史之亂,使得唐朝開始走向衰敗,而崇禎皇帝卻是沒有將大明皇朝帶上繁榮,而自己卻自殺
-
14 # 李玉廣
能。純時間問題。
清軍入關是大勢所趨,即便當時沒出現吳三桂,也會出現另一個吳三桂。
吳三桂只不過是當時明朝徹底腐朽而向外的一個人物象徵代稱罷了。
-
15 # 手機使用者6767516540
明朝是被李自成滅的,明皇帝都死了,李自成都登基了。入關是早晚的事。你想讓吳三桂保李自成舒舒服服當皇帝,那中華現在還不的分裂為數個小國呀。
-
16 # 熗拉多納
如果沒有漢軍旗,沒有漢人做漢奸,滿人怎麼可能入主中原,無論是宋亡還是明亡其實都是亡於漢奸之手。至於吳三桂降清的確是在比較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起到了較大的作用,當然李自成自身的錯誤也不少,多爾袞也抓住了機會,可以說缺一不可。歷史從來就不能假設,接受歷史教訓,恢復反漢奸賣國法正當其時!
-
17 # 博爾特樂
從今天的結果看,是吳三桂不小心就當了功臣。因為滿清是帶著嫁妝來的。明朝是小國,清朝是大國。今天的中國僅次於元朝。
-
18 # 人間正道是滄桑137063648
吳三桂叛變與否清軍都可以隨時入關但是如果不是華夏內亂清軍就是入關也就是一頓搶掠!!就憑滿清那幾萬人??我承認初期的滿清八旗戰鬥力毋庸置疑!!但是冷兵器時代就那幾萬人!!如飛蛾撲火。但是今天滿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說那些事情意義不大。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發奮圖強!!民族復興就在不遠的將來!!祖國加油(ง •̀_•́)ง
-
19 # 我流識
不說別的,清軍在袁崇煥在的時候就打到北京城了你跟我說打不進來?說白了山海關就是個近路,算上整個關寧防線能守住遼東然而清軍還是能繞路內蒙,還有就是關寧軍的軍費誰出?李自成是出不起的,人家連自己軍隊的軍費都得殺官員拿,假如吳三桂為了民族大義死不投降的話那他就可以領教到什麼叫兵變,因為遼東軍比起保家衛國貌似更熱衷於賺外快他們常年和清軍作戰看著敵人因為搶劫好吃好穿恨不得陪清軍一起搶劫
-
20 # 老龔說勢
李自成,呵呵了。要不是崇禎皇帝是個孤寒貨,搞得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都不衷心,以為李自成真的能打到北京?明朝末年,皇帝與底層的橋樑全部斷了,只有崇禎皇帝一個人還在沾沾自喜在“體恤民情”,其實他活在自己的夢裡面。
李自成的起義就是一場鬧劇,進入北京城,一頓瘋搶,底下沒有任何一個人把他所謂的大順朝當回事,各自搞各自的發財路,錢財美女搞到手算數。
那是一場沒有任何意義的起義。也是一場沒有任何政治訴求的起義。更是一場沒有任何戰鬥力的起義。
要是真有戰鬥力,還頂不住吳三桂?
所以說,吳三桂就算不叛變,李自成到了北京以後也約束不了自己的手下,清兵一樣入關,得到天下。天註定,中華必有此劫。
一直以來有個說法,清軍能夠成功入關完全是靠著運氣。如果不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的所作所為導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叛變,向清朝交出山海關,李自成的大軍就能順利接防山海關防線。那麼清朝的八旗兵就只能在關外遛馬了吧
回覆列表
一直以來有個說法,清軍能夠成功入關完全是靠著運氣。如果不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的所作所為導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叛變,向清朝交出山海關,李自成的大軍就能順利接防山海關防線。那麼清朝的八旗兵就只能在關外遛馬了吧。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作用真的有那麼大嗎
看上去李自成大順朝功虧一簣,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壓制清朝阻止其入關的機會。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看下滿洲是何時崛起的。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正式宣佈七大恨,隨後設計攻陷了撫順。明軍遊擊李永芳請降,努爾哈赤便將孫女許配給他。"入撫順也,殺一大將,墮三城損偏裨將以下八十餘員,屠軍民幾至二萬"。之後八旗在撫順大肆擄掠殺戮一番歸去。這是努爾哈赤的造反之始。
那麼攻陷了北京直接導致吳三桂投清的農民軍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明人自己的說法是"山西,陝西大飢,府谷民王嘉胤倡亂,白水盜王貳等應之,眾五六千人,為流寇之始"。王嘉胤作亂是在崇禎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距離努爾哈赤正式反叛足足有十年的時間。
這十年的時間裡明朝可以說主要的對手便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八旗軍隊。但在這十年間,明軍非但沒有壓制住後金,反而被其連續擊敗。有一種看法認為"明朝自己沒有內亂,八旗談笑間灰飛煙滅",這早在400年前就被現實證明絕非事實。
而實際上,正是後金的崛起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為了維持日益龐大的遼東邊防開支,明朝先後四次加派了遼餉。禍不單行,恰好此時貴州、四川、湖廣三省又發生了苗民起義。直接導致這三省稅銀被截留。面對財政的赤字,明朝就別無選擇,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那就是--加稅。
"其浙江十二省、南北直隸,照萬曆六年會記錄所定田畝,計七百餘頃,每畝權加三釐五毫"。如此大規模的加稅,才不過得到了二百三十一萬兩的額外收入。
隨著遼東前線的明軍從薩爾滸大敗開始的一系列崩潰式失敗。遼東的軍事壓力陡然增大,相應的,在遼東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必然帶來相應的財政需求。遼東軍事壓力越大,對財政的需求越大。比如曾經接手遼東防務的熊廷弼就曾一次請求三百二十四萬兩白銀,一百八十萬石糧食,九十七萬兩千石豆子,兩千一百六十萬束草料以資軍用。僅僅這一次的需求就遠遠超過了之前明朝大規模加稅搜刮所得。
鉅額的軍事開支依舊無法支撐明朝解決後金政權,能勉強維持遼東戰線已經做到極致。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遼東戰事,明朝不得不把軍事開支優先供給遼東,也就是俗稱的"拆東牆補西牆"。到了萬曆四十七年遼東軍餉達到了八百萬,相當於兩次加派和當年太倉收入的總和。但遼東的軍事開支依舊覺得不夠,為此明朝第三次加派了遼餉"命各省直田地,每畝再加派二釐,以敷兵、工二部之用。"第三次加派僅僅搜刮了一百二十萬兩,除了二十萬給工部製作兵器外,其餘都充作募兵和安家之用。遼東的危局就如一個巨大的財政黑洞。
在三次加派之後民生迅速困難。因為宗室為首的豪富們用各種手法避稅,導致稅收攤派到中下階層的農民身上。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農民們大量逃亡。雖然成功徵收了大量遼餉,但是正規的田賦反而無法收上來了。
這種情況到了崇禎年間已經非常嚴重。崇禎元年(即農民軍出現那年)戶科右給事中黃承昊奏言:"今歲太倉歲入二百萬兩,支出五百萬兩。"相比萬曆年間太倉收入的一年三百八十九萬兩。隨著遼東戰事的爆發,遼餉的加派透支民力,使得正常的歲入減少了近一半。
為了滿足遼東的軍需,明朝還不得不對其他各軍鎮進行大規模欠餉。到了崇禎年間"寧夏欠十之四,甘肅欠十之六,山西欠十之七",整個九邊合計欠餉五百二十餘萬兩。崇禎皇帝對西北三鎮請發三年欠餉的要求視而不見,導致邊軍不斷有逃兵和譁變。失去生計的農民和逃亡的軍人兩者彙集之後,一股真正能滅亡明朝的力量便誕生了--他們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兵源。
到崇禎第四次派加遼餉,崇禎三年"畝加九釐外,再增三釐",合計前三次派加遼餉達到了六百八十五萬兩銀子。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為了剿滅李自成的"剿餉"不過二百八十萬兩,還不到供應與後金作戰的一半,當事人對誰更加忌憚一目瞭然。
換言之,釀成明朝內部混亂最終起義蜂起政權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造成的遼東軍事無底洞。這一點,就算李自成的大順朝順利接收了明朝的遺產,也是必須面對無法逃避的。
清朝擁有那個時代東亞當之無愧的第一軍力。首先就不存在沒有吳三桂等人就無法打贏的情況。事實上從山海關大戰之後,清軍與李自成大順軍作戰大多摧枯拉朽,李自成的軍隊與清軍交手是的表現也並不比明軍更加出色。
那麼這樣的大順軍就算順利接防山海關,清軍就無法入關了嗎?
這同樣不是事實,在吳三桂獻關之前,滿清八旗早已先後五次大舉入關,最遠打到了淮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軍事路線都摸清楚了。僅僅崇德元年那次,清軍"轉掠兩千裡",劫掠"人畜四十六萬兩千三百有奇、黃金四千零三十九兩、白銀九十七萬七千四百六十兩"。
可能又有人說不開啟山海關,清軍只能做到繞路。就像小偷偷偷進入你家光顧一樣。那麼清軍真的沒有正面打破此時山海關的能力嗎?
事實上早在皇太極剛繼位的時候就以滿人勳貴佟養性為指揮官,以漢人為兵丁組建炮兵營,並賞賜頗豐,"一等炮手賞銀八十兩,二等炮手賞銀五十兩"。要知道在明軍的鋒兵一月收入也不過二兩銀子。同時,清軍大力仿製明軍引進的西式火炮--紅夷大炮,最終於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仿製成八旗第一門紅夷大炮。並於同年依靠著犀利的紅衣炮摧毀了明軍車營獲取了大淩河戰役的勝利。
之後三王歸順的時候還帶著洋人的技師。除此之外還有副將、參將、遊擊共一百零七人;精壯官兵三千六百四十三人以及士兵的家屬七千六百三十六人;水手壯丁四百四十八人,其家屬六百二十四人。共計一萬二千二百五十八人。這其中包括了西法訓練出來的炮兵和熟練的工匠。這使得清軍火器力量大增,在圍困祖大壽的時候就很自豪的表示明軍無法擋住"四十餘紅衣之威"。
事實上在當時明軍就感嘆"奴之火器十倍於我"便是指此。據現代學者估算清軍仿製的加上三王帶去的紅衣有接近百門之多。理論上足以正面擊破被松錦戰役掏空的山海關。
那麼為何清朝不這麼做呢?
事實上這和皇太極的戰略有關。在松錦之戰後明軍九邊精銳幾乎全滅。就連原本的鐵桿小弟北韓也覺得"中朝之運,亦以衰矣"。不斷有人建言讓皇太極直接攻打明國。不過此時的皇太極有自己的打算"爾等建議直取燕京,朕意以為不可。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撲。朕今不取關外四城,豈能克山海?今明國精兵以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
事實上正如皇太極所料,明朝這棵大樹被八旗的"伐木"戰略耗盡了財力和軍力。最終自我潰滅,清軍戰略可謂圓滿。而這一戰略的根本是大忌明朝京師周邊地區的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實際上,八旗兵鋒過處,圍繞京師的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兵科給事中李永茂在巡查順德府期間記錄下了八旗大軍過後各地的慘狀。他出京至慶都、新樂、真定、欒城、伯鄉、內丘、順德(邢臺),"一望荊榛,四郊瓦礫,六十里荒草寒林,止有道路微跡,並無人蹤行走",而平鄉"受患及慘,至今城內止餘焦赤殘垣,及堆積瓦礫。"整個"畿南郡邑,曾經戊寅之慘(崇德三年、崇禎十一年的入關),驚魂未定,兼以五載荒瘟,民亡十之九。"當時明朝的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僅僅京郊和畿南一帶,就曾遭到八旗四次襲擾,尤其以崇德三年和崇德七年兩次最為嚴重。
這種打擊讓環京師的華北地區民生凋敝,社會生產力備受打擊,無法為明朝政府和軍隊提供穩定的財政和物資支援。這種情況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主京師後也一樣需要面對。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面臨著明朝一樣的困境
事實上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戰敗後就被迫退出京師並一路戰敗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穩定可以依靠的根據地,因此一直被稱之為"流寇"。李自成拿下北京之後大順朝面對京師周邊地區大面積的民生凋敝,也不可能做到像正常國家一樣靠稅收來供養政府和軍隊,也因為地方無法支撐而一直依靠劫掠為主要補給手段來供養軍隊。面臨著相同困境的大順朝,在各地統治的根基更淺,所面臨的困難相比明朝只會更大。
可以看出如果清朝願意的話,就算吳三桂如他的初衷一樣歸順李自成,兩家相加也不是清軍對手。武器不如人,軍隊不如人,沒有好的根據地,連保證軍隊的稅收也無法做到自然無法與以逸待勞日日中天的清朝八旗軍爭鋒。
現在回到標題我們可以得出答案是能做到。沒有吳三桂也會有三王,事實上投降派往往是因為己方處於弱勢而非為投降而投降。沒有投降派強勢的一方或許會費點力但是依舊能達到目的。就算吳三桂不反叛獻關,清朝席捲中原也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