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結紅529
-
2 # 退休的袁大姐
有人說子女多的家庭,父母往往得不到善待。依我看真是這樣的。
因為子女長大以後,生活的環境不同,家庭條件不同,找到的配偶不同,所以對父母贍養問題上的理解也就不同。
因為有各種不同,對父母的贍養會引起不同的對待。這樣時間長了姊妹之間就會有矛盾。姊妹之間有矛盾受罪的就是父母。
我身邊就有一位老太太,三男兩女,開始有一位兒子有錢出錢,但是這位兒子、媳婦在老太太心裡也沒站位置,現在老太太年齡越來越大,現在那幾位兒女也沒有說為老母出點力,你說多出錢的兒子心裡平衡嗎?如果姊妹之間出了矛盾,老太太還能開心嗎?
-
3 # 坤姐9358
對於這個問題,我比較認同。因為兒女多了,養老時推三推四的!攤著孝心的,有力出力,沒力出錢,也算平衡,攤著不孝的,找出各種理由就是不管你!如果一個孩子就不同了,舉個例子:我孃家嫂子,就她一個,老爹始終跟她住,一直侍候到93歲去世的,她有時也挺累,但是沒辦法,就她一個,怎麼累,你也得管他,孝敬他,侍候他,因為沒有第二人可以代替你!
-
4 # 仰望人生星程
父母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沒有公平可言,能做到公正就已是上佳的父母了,孩子一多自然會偏心,而偏心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因果報應,最終大部分惡果被父母收穫。其實父母與子女也是一段緣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父母得不到善待還是由父母自己緣起
-
5 # 信步恆遠
不是的!大部分的這樣多子女家庭還是不錯的!不好的那部分不外乎有以下因素造成,幼年成長環境不和諧,孩子缺乏溫暖和母愛,家長的言傳身教缺失,後天的培養教育不到位形成的各種素質偏低,受社會不良事態影響較深等等。。。
-
6 # 檸檬愛旅遊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對孝道卻避而遠之,視為封建糟粕,以致產生了不少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民政部副部長李寶庫所說:“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已成為影響代際關係的世界性社會問題。”(見2005年3月14日《廣州日報》) 當今在家庭關係上,一些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嚴重滑坡,從而由代際關係引發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孝子孫,不但不盡贍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掠奪老人財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從而影響了社會穩定及和諧家庭的建立。 大力宣傳和建立孝道文化,繼承和發揚我國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僅是建立和諧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臺灣作家龍應臺談過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帶著85歲的父親去臺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當演到楊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時,她發現父親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因為她父親受到劇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時,一天準備幫母親到市場去買菜,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來,輾轉流離去了臺灣,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來不及道別的母親……深受劇情感染的不僅是她父親,曲終人散時,她發現不少中年兒女及老人眼裡都有淚光閃動。 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龍應臺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孝道文化便是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為此,當今弘揚孝道文化要從落實家庭孝道上著手,建立和諧家庭,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會風氣。 當然,要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它需要有堅強的精神支柱才能實現。首先,是要牢固樹立起敬老觀念。這種觀念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其次,是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不能強調工作忙而冷落老人。據報紙報道:重慶沙區一位八旬老太獨居多年,向法院起訴,討要精神贍養。其兒子因忙事業,經常不見人影。但法院在調查中發現,各方面都證實其兒子對老母照顧有加。對此,老太太解釋說,兒子是對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經法院調解,要求其兒子要常聽聽老母嘮叨,盡到精神贍養的義務。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邊,現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特別是年輕人,為了創一番事業,經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論如何忙碌,隔十天半個月,擠點時間看看父母,聽聽父母嘮叨,總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兒女一輩子的事,因此,我們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業進行到底,使家庭和諧,使孝道文化不斷傳承。 建設和諧社會不可以不重視孝道、家規與家訓的教育 最近看到了一篇部落格文章,叫做《中國**的一代正茁壯成長》,文章說:“到目前,中國的新生一代正越來越**。看看以下幾個例子: “1、 在江蘇老家的時候,有個同事,說到他聽說過的一個故事:有個住在農村的孩子,晚上提出要喝牛奶,可是當時天已黑了,風也很大,離最近的店來回時間不短,他爸就說第二天再買。這個孩子大怒:如果今天喝不到牛奶,以後就不養父母。這個可憐的爸爸大驚失色,沒有想到作為一個父親有教育孩子有孝心的義務,更沒有想到可以一巴掌痛打這種自由主義傾向,而是馬上買來牛奶。 “2、 前兩天,某電視新聞中報道,在上海某公交汽車站始發站,早上六七點的時候,有不少老年人在排隊,佔到60%。原來他們不是要上班,而是為自己在上學或是上班的孫子孫女排隊,讓他們能多睡一二十分鐘,並且能在始發站坐到座位。後來開車了,記者就採訪一個小夥子,問他讓自己爺爺這樣做有何想法,他振振有詞地說:‘工作比較忙……’而他的爺爺看到他上了車,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車站。 “3、 某次新聞,記者拍到一對父子在街上的衝突。兒子約20多歲,在大街上大發脾氣,因為他要買一個2000多元的手機,而他爸只給他800多元,於是指著他爸爸的鼻子破口大罵,而且把錢撕了。很多行人都看不過去,勸阻或是指責,這廝根本不予理睬,一副‘我是兒子我怕誰’的架式。 “4、對於不少中國父母來講,讓孩子吃飯是個比較困難的事。有的家長居然手持飯碗,一路追到學校。 “5、最近有個文章,講到:蘭州有個女的,追劉德華10多年,使得家裡傾家蕩產。父母全力支援,但也是煩惱不已。央視播了這個事情,並希望劉德華能見其一面。劉德華知道這個訊息後,表示:孝心是做人的根本,堅持不能支援這種沒有孝心的行為。作者對央行這種縱容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表示批評。 “6、 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有什麼回報呢?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看到一個材料,說是美國和日本的孩子,在其最崇拜的十個人當中,都是父母當中有一個排在第一位,另一個排在第三位,其他的是一些知名人物,比如喬丹什麼的。而中國呢?前十位全是劉曉慶之類的知名人物或明星,父母根本沒有在前十位出現。 “7、 約2005年的時候,有一個調查,問北京、上海、香港,等中國幾個大城市的青年人父母年老以後,養老問題應由誰來解決。認為應當由子女解決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認為應當於社會解決的,次序相反。大陸這邊不少青年人,其實他們在高房價之下的首付,往往是父母的終生積蓄,子女在成家前,把父母剝奪得一乾二淨,可是大陸的青年人卻比較傾向於父母的養老問題應當由社會解決。 “8、一次看到報道,說有個狗屁兒子殺了人,居然要求自己的母親去派出所自著頂罪。” 中國是一個全世界都有名的“禮儀之邦”,怎麼會變成這樣呢?該文作者把原因歸結為文化和傳統,他說:“絕不能非常嚴厲地指責這些**的新生一代的某些人,因為他們剛生下來,肯定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觀點,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被教育出來的,受到某種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最應當受到指責的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人或是文化、傳統。” 筆者承認,該文作者描述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功不可沒。但是,他把原因歸結為中國的文化和傳統,這是筆者不敢苟同的。難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這樣的嗎? 不是的!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重視孝道教育,重視家規和家訓的國度。“百善孝為先”,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恪守的傳統美德之一。古時“孝道”的典範,莫過於“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相傳由元朝人郭居敬輯錄,後來的印本配上圖畫,通稱為《二十四孝圖》,在民間廣為流傳。此外,《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王昶家規》等,也是傑出的代表。宋代儒學大師朱熹把“四書”之一的《大學》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個倫理框架,構建一個上自皇帝下至各個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會秩序。他要求每一個人,先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治國,而後平天下。於是,孝道、家規與家訓就超越了“家”的範疇,與“國”聯絡在一起,進入到高層次。 《顏氏家訓》說:“……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意即:……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父母對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生孝心了。……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正是講的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要在媳婦剛剛嫁來的時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還是孩子的時候。”這話說得對極了。)《顏氏家訓》又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意即:父子間要嚴肅,不可以過於親暱;子女對至親的愛,不可以簡慢不拘禮節。不拘禮節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暱就會產生放肆不敬之心。) 我國的《中小學生守則(修訂)》第七條規定,小學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第二條規定,小學生要“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動打招呼。”《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第四章的標題是“勤勞儉樸,孝敬父母”,這一章共有8條規定,這8條規定是:“24、生活節儉,不互相攀比,不亂花錢。25、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26、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珍惜時間,合理安排課餘生活,堅持鍛鍊身體。27、經常與父母交流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28、外出和到家時,向父母打招呼,未經家長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29、體貼幫助父母長輩,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關心照顧兄弟姐妹。30、對家長有意見要有禮貌地提出,講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氣,不頂撞。31、待客熱情,起立迎送。不影響鄰里正常生活,鄰里有困難時主動關心幫助。” 所以,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不是作者所描述的社會現象產生的根源。 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 竊以為,問題在於這些“**的一代”沒有受到基本的、規範的家庭教育,更談不上是良好的或優秀的家庭教育了;問題更在於對他們實施家庭教育的人沒有學過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能本身也沒有受到基本的、規範的家庭教育,更談不上是良好的或優秀的家庭教育了。進一步深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重視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吧。
-
7 # Aichi冰淇淋
你好,個人感覺,老了能不能得到善待,要看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和整個的家風!跟孩子多少沒有必然的關係!
獨生子女或許負擔會大一點,父母年邁的時候可能一個孩子的比多子女的家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要多一點。
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們的負擔可能會少一點,因為有兄弟姐妹共同分擔和麵對嘛!
不過對於多子女的家庭,有的孩子們可能心裡難免產生攀比的心裡,所以做父母的平時也要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向。
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也要給孩子們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好榜樣。
-
8 # 約風
本人不認同子女多的家庭,父母得不到善待這個觀點。子女多的家庭,大部份父母在晚年都是很幸福的,特別是女孩多的家庭,老人晚年更加有幸福感,能夠做到老有所依。
首先、美德的培養。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我記得母親年輕時很漂亮,梳著長長的辮子,做事時辮子甩來甩去的,很美。忙碌的一天結束後,邊給孩子們做鞋子,邊給我們講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一群孩子圍在媽媽身邊嘰嘰喳喳問個不停,講的多了,就會潛移默化的根植於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知道孝順是美德。
其二、以身作則。母親嫁過來以後一直和奶奶一起生活,還有三個小姑子,一個小叔子。雖然在漫長的生活歲月中有些磕磕碰碰,但相處還是和睦的,直至奶奶的晚年,母親依然對奶奶親切友好,一直照顧到奶奶去世,媽媽痛哭流涕。母親的言行無時不刻都是一種榜樣,榜樣的力量真的是無窮的。
第三、教育。孩子多,家庭貧寒,但父母從來都沒有忽視對我們的教育,每個孩子都進行了良好的教育。我記得有一次,我不肯去學校上課,媽媽非常生氣,動手打了我,我哭著跑去上課。從此我在也沒有因為讀書讓媽媽費心。媽媽對重視的教育,我們耳濡目染。
第四、善良。媽媽是建國初期的第一批掃盲班學員,鄰居之間有任何書信往來,媽媽都會幫忙閱讀,鄰居遇到大事小情也會熱心幫忙。媽媽說,鄰居一個比我小七天的弟弟出生沒奶吃,媽媽主動為孩子餵奶,男孩子太能吃,以致的後來幾個月,我吃不飽。導致的結果是,我少兒時體弱多病。媽媽的善良,造就了今天的我們也都樂於助人。
第五,勤勞。我們七姊妹,都要讀書,媽媽凌晨四點,天還未亮,就要起床,冬天的清晨,滿天繁星,寒風刺骨。媽媽起來把屋子燒暖,燒飯煮菜,餵豬、餵雞。我們姐妹才相繼起床,我們上學後媽媽才去上班。勤勞的母親樣子一直深深刻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如今,我親愛的母親已經八十六歲,和孝順的姐姐一起生活,每天母親最大的樂趣就是坐在搖椅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遠在外面的孩子每年都會回去陪伴老人家一段時間,讓衣食無憂,還有點小財主的媽媽歡度晚年。我們子女都是媽媽的小銀行,這是母親的金句。
最後祝願我的母親,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一生一世幸福快樂!也希望天子女多的父母得到善待,快樂度過晚年。
-
9 # 我高興18
財丁兩旺從來都是讚譽幸福家庭的美詞,兒女雙全則是大多數人的心願。現在有一種奇怪的論調,說什麼多子多受累,單身過日子更幸福。這樣說的人還可以舉出眾多例項證明逆子不孝,錯愛受傷。只是他們犯了以點概全,比爛不比好的毛病。事實上好兒女比逆子多的多,幸福婚姻比不幸婚姻多的多。如果心裡總是往壞的方面去想,去看,去比只能自己折騰自已,走投無路。
-
10 # 一日三餐吃美食
也不一定是這樣,看你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我姐妹5個,對父母都很孝順。女兒結婚後和婆家相處的都很愉快,家庭和睦。
-
11 # 冰涼淚珠兒
我覺得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老話講多子多福,老人能不能得到善待,跟孩子多少沒有關係,跟你培養出來的是什麼樣的孩子有關係。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孝道,我覺得這不是什麼老思想,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傳承這種優秀的傳統。我們都知道烏鴉反哺,動物都知道孝敬更何況人呢?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無悔付出,難道我們不應該孝順父母嗎?如果一個人,他連他的父母都不能善待,他還能對誰付出真心呢?
-
12 # 巧兒86551
我並不認同這種觀念,孝敬老人與否,和子女的多少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不願孝敬老人是子女多,那反過來現在家裡有孩子多的,是不是有理由,不用上學,有口飯吃就行。
人活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相處的生活環境不同,每天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不同,產生的"三觀"也各不相同,想和做是兩碼事,有許多人想了,但願意做的沒幾個。
我認為國家可以把對老人不好,或虐待老人例到信用黑名單,如果考上公務員,也不預透過,讓社會上形成敬老愛老的風氣。
-
13 # 天下第一愚768
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並非絕對真理。現實生活中,子女多,父母反而得不到善待的情況有之;但多子多福者亦有之。
我是農村人,以農村為例說說這個問題。
農村女兒出嫁後,既不繼承父母遺產,也不承擔其養老問題。如何孝老,憑其自願。兒子養老,或輪流或分擔。由於兒子們的及其配偶的道德觀念,思想素質,經濟狀況不盡相同,對父母贍養的好壞也就不同。
有兩種方式:
1,分擔:比如一對夫妻有兩個兒子,則一個養父,一個養母。村中有一家,兩個老人,父親分給了小兒子,他們照顧有加。父親死後剩下母親由長子經管。其媳婦歷害,平常啥都不管,她說死後葬埋她就行了。僅僅葬埋,就算養老嗎?不,這不算,只能算送終!老人逢人便說,怪我運氣不好,沒有分到好下家。
2,分攤:
對於老人,一般是一個兒子一家一月。這有利也有弊,好處是經過輪轉,老人能和子孫們都經常見面,減少了掛念。不好的地方是,父母在一家對環境熟悉了,一月後又得到又一個環境中去。這對於正常人不算什麼,而對於殘疾者,就難上加難。鄰村有一老嫗,雙目失明。三個兒子,一人管一月。其困難狀況,大家可想而知。
除此而外,還有一種養老模式是,每個兒子每年給另居的老人一定數量的錢糧。
子女多的家庭,老人得不到善待的原因,是兒子們的互推互靠。對於父母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你靠我,我靠他。這和巜三個和尚》的故事異曲同工:一個和尚擔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子女者的責任和義務。人都要老,自己的行動,就是對其子女的榜樣。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為人子女者,應該思之慎之。不論子女或多或少,都要好好贍養父母,使其安度晚年。
-
14 # 虎嘯猿啼
不一定。
關鍵是要看兒女中有沒有善心孝心的!
我假設有一個家庭,父親
-
15 # 李子40519376
老人有子女多的話,還是把養老的事給子女們分配一下,還是一人給多少錢,還有一家養多少天為好,孑女們也的想想老人養你有麼不容易,子女多了負擔有重,孩子們想通了養老人就沒那難了,誰也有個老,
-
16 # 哼哼很好
我覺得這跟孩子數量多少沒關係,而在於質量,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有正確的三觀和基本的孝心,父母也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
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的壓力比較大,因為再苦再累都沒有人可以替換,所以竭盡全力吧。子女多的家庭可以有人替換一下,讓自己喘口氣兒,有什麼事也有個可以商量的人,壓力相對小一些。
-
17 # 上善若水9799
老人是否得到善待,給子女多少並沒有多大關。子女孝於不孝,基本上是家風和平長的教育有真接關係。小孩從成長過程中,看到你自己對上代怎麼做,在心思留下了什麼印象,等你老了,他會在他的意識中去對待你。長言說跟著啥人學啥人,因為你是他的第一位老師。
-
18 # 茶茶的空間
不同意。
這個跟多少沒關,跟家庭環境和教育有關。
看到許多關於老人養育多個孩子最終悽悽慘慘的新聞,當大家圍觀痛罵不孝之子的時候,當理性的分析在作為這些父母身上應總結哪些教訓,而不是僅僅發出感嘆,責怪生孩子多少。
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替子女包辦,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容易教育出自私自利的孩子。反之,從小懂得分擔、分享、感恩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一定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這個傳統具體是什麼?該怎樣傳承?問一下當今做子女的、做父母的,恐怕回答都未必及格。
周禮有三德:至德、敏德、孝德。
儒家思想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後漢朱熹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主張小學就要“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而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的《孝經》更是被譽為傳百世而不衰的經典之作。
然而,每個人可自省吾身,明明有章可循,且不說我們是否懷有傳承中華民族美德之抱負,單從自己的小家而言,都未必做到三分。
一個人三歲起就開始樹立價值觀,一生中,無論經歷求學、工作、成家,社會上的任何種種,無非是圍繞其個人的德與行。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小沒打好基礎,則成長後,會在社會上遭遇挫折、迷茫、困難、打擊,甚至有的人,一輩子也沒有活明白,為什麼自己就這麼不順?歸根結底,還是從德行上找原因。
而對於為人父母者,與其到年邁的時候痛斥子女不孝,或仍在為子女的生活而擔憂,也需反思一下因果。
-
19 # 我愛生活老頭子
不一定,我們村子裡有多子女家庭對父母很孝順。這就要看家庭的環境,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我認為多子女家庭在孝順父母上,一是子女心態要端正,不要老糾纏父田偏這個,向那個,其實父母對子女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各人站的角度不同。二是子女在瞻養父母上不要攀比,各人盡各人心,不要老怕自已付出多了。用善書上的話說,孝順父母是給自己積德哩,你行的孝多,你積的德多,你將來得心福報多。三是不要嫌棄父母,要知道父母的現在就是你的將來。
多子女家庭子女如果心態端正爭著付出,父母箅有福了,否則就是牆頭記
-
20 # 丁小米Amy
這句話我覺得還是有些片面。子女多的家庭,老人是不是能得到善待,很大程度跟父母對子女小時候的教育和家風有關。
比如,我奶奶今年86,她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我懂事起,包括看到的和聽長輩們講到的,爺爺奶奶從小對他們管教就比較嚴,並不是說單純的打罵,而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待人接物的規矩,所以我們這一家子在村裡都是公認的家風很好。
幾年前,奶奶中風,當時走不得路了,子女幾個輪流到醫院陪床照顧。出院以後,行動不便,她自己不敢走,幾個子女就每天逼著她扶著她走,所以她沒有臥床,很快就能自己走路,現在生活也基本能自理。即便這樣,幾個叔叔還是輪流照顧她,每天姑姑們也都會來家裡打卡,給她洗澡,打掃,給她買好吃的,陪她說話。這些年來如一日,風雨無阻。
還有我外婆,95了,兩個兒子四個女兒。她身體什麼的還好,就是有點老年痴呆,跟小舅舅一起生活,舅媽人也不錯,儘管要帶兩個孫子,還是盡心盡力的照顧她,有時身上床上弄髒了也會去清理。大舅年紀大,也會每天買早餐送過去,有好吃的也會送去。幾個女兒包括我媽也有空就去看她,給她買好吃的,給她洗澡。
所以,老了以後自己能不能得到子女的善待,跟小時候對孩子的教育關係很大,尤其不能溺愛,養成孩子自私自利的習慣。否則,即使只有一個子女,也有可能不僅得不到照顧,還要被啃老至死。
回覆列表
子女多對父母好與壞相對來講有點難度,因為小時候父母關愛不能平衡,孩子們受教育有所影響,成家立業以後小家經濟條件,夫妻感情問題能同心同德都所影響的,弟兄姊妹團結關係凝結成度,都對孝心起到決定因素,但遺傳家教好的,子女團結和氣,都能拼搏有生活基礎的,或創造有一定財富的都能孝敬父母,主要來於子女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