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仁者厚德載物

    清朝順治帝福臨生於1638年3月15日,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1643年9月皇太極死後,5歲的福臨被多爾袞等人擁立為皇帝,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後來又成為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是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順治帝是1644年清兵入關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

    1650年,38歲的多爾袞暴亡以後,12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

    1661年2月5日,23歲的順治帝突然暴亡,關於順治帝之死,眾說紛紜,但據說清朝為順治帝舉行祭奠儀式時,氣氛非常陰森恐怖,假如得病而死,哭哭啼啼在情理之中,但陰森恐怖卻極不正常,似乎可看出其死因複雜。

    北京史學界還有另一種鮮為人知的順治帝死因之說,認為他死於滿族內部紛爭,為仇人所殺害,死後只見屍身,不見頭部。還有一種說法是順治帝被鄭成功炮斃於廈門。

    據史書記載,順治帝是染上天花死亡的。在1661年正月初四,順治帝開始發高燒。初六的他就開始口述遺詔,1天之後,年僅23歲的順治皇帝駕鶴西去,就此死亡。

    很多人並不相信這位年輕的皇帝就如此死去,坊間更願意接受他是因為前一年自己的愛妃董鄂妃去世,然後看破紅塵,最終將朝廷大事安排妥當之後,自己出家為僧了。

    然而,在《延平王起義實錄》中卻有這樣一段文字:

    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

    達素是清朝的將領,這段文字表述了順治帝的又一個可能死因,那就是死於鄭成功的炮火之下。

    在清兵入關之後,雖然勢如破竹的取得了江南大片土地,但南明政權依靠李定國鄭成功等名將頑強抗擊清軍,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清軍扼殺。尤其以鄭成功為首的海上勢力,正是清朝的薄弱點。

    1658年,鄭成功統帥近20萬大軍北伐。因為受到颶風的侵擾,不得不退回廈門的根據地。

    一年之後,鄭成功率領大軍再次北上,這一次聲勢浩大的北伐,讓清朝統治者不寒而慄。沿途所經州縣,紛紛開門投降。這使得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在攻到南京之後,鄭成功圍困了南京城。鄭成功的軍隊和清朝的軍隊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如果南京城破,以當時人們對明朝的思屬和對異族的仇恨,滿清是很難在關內征服全國的。

    但南京圍城因為鄭成功的懈怠最終遭遇了失敗。鄭成功也又一次退回了廈門。

    1660年,順治帝派出4萬清軍水師,想要在廈門徹底消滅鄭成功的有生力量。就是在這次戰役中,清軍的4萬人卻潰不成軍,有認為這次戰役並非清將指揮,而是順治帝御駕親征。

    因為年輕的順治帝想要一鼓作氣將南明軍隊徹底擊潰,卻在戰爭中被炮火擊中,而匆忙回到京城之後,已是奄奄一息。

    而後金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就是被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的炮火所傷,在八個月以後死去。清朝不能再有第二個皇帝因炮火而死,才以天花示人,匆匆地安葬順治帝,穩住當朝局勢,最終才沒讓滿清的局勢進一步滑落。

    綜上所述,由於清朝官方對皇帝死因的掩蓋與篡改,順治帝暴亡就像康熙帝被雍正帝毒死、雍正帝被人砍去腦袋而死、嘉慶帝被雷劈死等一樣眾說紛紜,成為迷霧重重的千古之謎。只有光緒帝的頭髮中被現代專家檢驗出巨量砒霜成分,證明光緒帝的確是被人毒死。

  • 2 # 2許雲輝

    清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他六歲登基,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入主中原且多爾袞死後,他於14歲幼齡提前親政,清算多爾袞罪行,採取“招降彌亂”之策平息反清怒潮,起用洪承疇經營南方,採取有力措施發展農業生產,最終基本統一了除東南沿海以外的中國領土。

    近20歲時,他成為忠實的佛教徒。他心愛的董鄂妃死後,他萬念俱灰,剃度為光頭天子。後經大師勸諫,暫息此念。

    1661年正月初二,他親臨憫忠寺安排並觀看犯罪太監吳良輔出家儀式,當晚即染天花發高燒。他自知油盡燈將滅,召大臣口授遺詔。正月初七,他“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

    他英年早逝之外因是染上當時的天花絕症,內因是對兩任皇后毫無感情、內心深受的董鄂妃又因病撒手人寰,使其了無生趣。內外夾攻之下,福臨難逃一劫。

  • 3 # 隔壁的老王呢

     歷史記載順治帝是感染天花病逝的。

    愛新覺羅·福臨,即清世祖,是清朝第三位皇帝,皇太極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由於登位年紀太小,所以當時的朝政被攝政王多爾袞把持,年幼的順治帝成為傀儡皇帝。多爾袞死後,順治自己把控朝局之後,對攝政王的勢力進行了乾淨利落的剷除。

    順治在位期間重用漢官,對滿漢民族關係的融合做出了貢獻,政治上推行寬鬆的安撫政策,為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順治帝為了恢復戰後經濟,在農業上推行屯田,鼓勵開荒,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農業生產。

    順治性格剛愎自用,並且叛逆,在政治上力不從心,加上心愛的妃子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曾經剃度出家,想在佛法中尋找依託,後來在禪師的開導下放棄出家。

    順治帝對佛法極為沉迷,他的去世就是在一次外出觀看出家儀式的時候染上了天花,藥石無醫,與世長辭的。

  • 4 # 歷史局中人
    順治23歲就去世,更是說明了皇帝其實也是凡胎肉體,不可能個個都壽比如山,即便有長壽的也是少數。有人做過統計,歷代以來的209位皇帝,平均壽命也只有39歲,與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相比差了一大截,但是與平均壽命只有35歲的古代老百姓相比,皇帝還算高一點。

    所以,順治的短命不足為奇,倒是順治的死因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到底順治是怎麼死的呢?

    正史記載順治是得了天花去世。古時候天花是一種致命的傳染病,根本無藥可治,誰得了就離死神不遠了,即便是躲在深宮裡的順治也不能倖免。

    除了記載順治是因為天花去世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順治御駕親征鄭成功,被炮轟於廈門城下而死。結合當時的史料,順治根本不可能離開京城,也沒有必要御駕親征,畢竟當時滿人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厲害的,水上不行,但在陸地上滿清騎兵還是所向霹靂的。

    另外還有說法,說順治去山西五臺山出家為僧了,原因竟是自己喜愛的董鄂妃去世,自己不愛江山愛美人,為超度董鄂妃自己出家了。這更是荒謬了,即便順治想出家,我想當時的孝莊皇太后也不會答應。加上康熙小皇帝被鰲拜那麼欺負,順治能放心嗎?

    所以看完種種可能,順治死因只能是因為得了天花去世的。有一個證據也可以側面說明順治是得了天花去世的,那就是當時順治的繼承人康熙。排行老三的康熙本來沒有機會當上皇帝,可正是因為康熙得過天花大難不死,所以順治因為天花去世後,才決定讓康熙繼承皇位,畢竟出過水痘的人不會再得天花。

    所以可以推斷,順治是得了不治之症天花才在23歲去世的,如果不是因為天花,而是其他疾病的話,或許順治不會這麼早去世。

  • 5 # 涅槃談文化

    順治十八年

    (1661年辛丑)

    正月 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 為順治帝上尊諡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

    順治皇帝的死亡,在《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為什麼關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數字敷衍了事,甚至對死因隻字未提?而順治死因存在的種種疑點,可以透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檔案的分析,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作為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權威的檔案——《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後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實錄》中用了二百多字記載了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十一個字,除時間,地點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僅如此,清朝皇室家譜《玉牒》中也僅僅只是記錄了順治駕崩的時間,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談。

    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死於天花。尤其是孟森持論所根據的是王熙自撰《年譜》。王熙是順治時期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詔就是面諭他草擬的。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後的一週,如《年譜》雲:“辛丑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內,恭請聖安,吾入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內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御榻,聖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隨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詔書首段。隨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內撰擬,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慟。初八日,又同內閣擬上章皇帝尊諡,又同內閣擬今上皇帝即位年號,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確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於養心殿。無獨有偶,孟森又舉出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碉集》中所記:“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璫吳良庸祝髮。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著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歷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於天花。

    從種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患天花而去世,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順治患病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然而清宮檔案為什麼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難道順治死亡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中國社科院明清史研究專家王戎笙曾經發表了一篇關於順治遺詔的學術論文,從而引發了歷史學界對順治死因的再度關注。《張氏醫通》中這樣描述天花的症狀:痘瘡成漿之時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自語呢喃,如邪祟狀。從天花的病症推斷,順治臨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他也就根本不可能親自口授遺詔。那麼,王熙在《自撰年譜》中所記載的,順治臨死前口授遺詔,開列自己的十四條罪狀,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誰來即位和輔政大臣兩大難題,這些事情又究竟該如何解釋呢?會不會是順治皇帝的死亡另有隱情呢?

    1992年,廈門鄭成功的後代鄭萬齡偶然發現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這本書就是以日記的形式記載了鄭成功的戎馬生涯。該書中有一段記載:有人密報鄭成功,高崎之戰中,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沒,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佈這個訊息。此外,手抄本上還有一段關於太師鄭芝龍被害內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順治帝死因: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屢次寫信勸兒子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並未將他治罪。順治被炮斃於廈門後,輔臣蘇克薩哈與鄭芝龍有仇,向康熙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康熙採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認為,順治是很有可能親征的。而且清兵統帥達素之死,也存在著頗多疑點。《延平王起義實錄》中稱:順治被炮斃後,達素畏罪自殺。在今人研究鄭成功的另一部重要史料——《海上見聞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十月清廷調達素回京問罪,達素在省吞金而死。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逼迫達素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清史專家何齡修仔細研究了廈門文史專家提供的種種史料,提出了質疑。在記錄鄭成功事蹟的《先王實錄》裡沒有這種說法。而且鄭成功本人在出兵恢復臺灣之前的講話中,也只提到去年打敗達素軍隊一事,並沒有說打死了順治。不僅如此,南明大臣張煌言在給永曆皇帝的所有奏報中,也從來就沒有過關於順治被鄭成功炮斃的片紙只言。顯然當時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此外,清軍與鄭成功的部隊激烈交戰是在五月,那麼順治被炮斃的話,不能超過五月,因為五月以後已經沒有戰事了。但是到了順治十八年正月,新皇帝才即位,這也就意味著皇位虛懸半年。從常識上講,權力真空必將導致政治混亂,這種情況在極權統治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發生。

    《延平王起義實錄》帶給專家們的,依然是一片茫然和疑惑。順治是否御駕親征來過廈門?又是不是真的死於鄭成功的炮轟?除了一份家傳的手抄本和一個遙遠的傳說,專家們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佐證。而也就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答案的迷失讓順治死於廈門的說法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究竟是什麼奪走了一代天子年輕的生命,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人們只能依靠著史料中的零星記載,儘可能去還原那段歷史本來的面目。從各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死於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這依然不是最終的定論。順治的神秘死亡也許就在紫禁城的靜默中永遠被塵封了。然而,歷史正是因為有了諸多難以猜測的謎題,才會顯得如此耐人尋味。

  • 6 # 漫遊影像

    去五臺山了出家去了(手動滑稽)

    至於死死於天花有點牽強。中國國皇帝那麼容易死於傳染病嗎。另外皇帝的健康都是由御醫監控的,早發掘早治療,如果連皇帝都死於天花,那中華民族早滅族了。

  • 7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順治之死是清初的一大謎題,由於正史中對順治皇帝死因的記載較為簡略,所以順治之死衍生了多種說法,有死於天花、假死出家、被鄭成功炮轟而死等。

    我們先說根據正史記載的,順治皇帝的駕崩,是由於天花。

    天花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大約在兩漢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了。而天花在中國肆虐,最早可見於晉朝的醫書《肘後救卒方》。科學研究表明,天花的致死率約為30%。很不幸的是,明末清初,我國過多次天花大爆發,在這些次病毒爆發中,死去的可不止順治帝一個人。

    根據記載,在清還未入關前,天花就已經在清朝皇室肆虐了,公元1631年,努爾哈赤之子,大貝勒代善家天花發病,導致代善長子、第五子、第六子以及一個外孫喪命,這還只是有記載的,那些沒有記載的平民,還不知道死了多少。

    而等到滿清入關之後,天花在清朝皇室就更加肆虐了,每年的冬春兩季,天花幾乎都會在北京城爆發一次,而且,根據時人描述,北京的滿人“多出疹而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北京的滿人大多數是因為出疹子而死的,這裡的疹就是天花。

    等到公元1649年,天花又在清朝皇室中爆發,這一次,輔國公錦柱因為天花身亡,而後是多爾袞的兄弟多鐸,再之後是多爾袞兄弟阿濟格的兩位夫人。

    可以說,清朝皇室在明軍面前英勇無比,但在天花面前卻束手無策,只能躲著。根據《清實錄》記載,清朝皇室每到冬春之際就會以打獵等名義避開人多聚集之處,也不會輕易召集大臣。而當天花肆虐時,皇城所在地周圍18裡不允許有沒染過天花的人出現。

    可以說,為了嚴防天花染給皇室,清廷已經用盡辦法了——這其中,嚴防天花傳染給順治帝,更是重中之重。

    根據記載,在京城南南部的無人區有一座南苑(上圖為南苑老照片)行宮,每當天花肆虐時,順治皇帝都會搬到這裡居住,如果天花特別嚴重,順治皇帝就回去關外“打獵”。至於那些慶典、祭祀、朝拜,如果在冬春季節舉行,則能免則免,根據統計,順治皇帝統治期間,因避痘而取消的元旦朝賀就至少有8次。具體如下:

    但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該來的總會來。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還是因染上天花,死於養心殿。

    不過,很多人對這個說法都比較質疑,因為在順治皇帝死之前的幾年,他基本上都是在外避痘的,怎麼偏偏這一次就在大正月的呆在了養心殿呢?有的說法是,順治十七年,順治皇帝最心愛的妻子董鄂氏死了,這時候他沒有去避痘,是在操勞董鄂氏的葬禮。

    這當然說得過去。不過,民間更傾向於認為順治皇帝是假死出家了。這個說法倒是也有一定的依據,因為順治皇帝確實喜好佛教。

    從順治十四年開始,順治皇帝便開始接觸佛教,並在之後成為佛教信徒,之後還有了行痴這個法號。在董鄂氏死後,傳有順治皇帝已經厭世了,他決心出家,但由於孝莊皇太后的干預他最終沒能成功。但在順治十八年,他還是找到了出家的辦法,就是假死出家。

    順治十八年的元旦實際上也是取消了朝賀的,不過,根據《清實錄》記載,這時候的他已經病得很重了,他急匆匆的找見了麻勒吉、王熙等人起草了遺詔,並宣佈了繼承人。

    這也太倉促了。可就是這麼倉促的時間裡,他還親自為代替自己出家的太監吳良輔去剃度,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所以,大夥就認為順治皇帝這是先給自己找個伴,然後自己再假死出家。

    由於出家這個說法和愛情相關,更容易被讀者接受,故很多文學作品都會採納,這也就讓很多人更加認同這個說法了。

    但筆者一直對這個說法持懷疑態度,因為那時候孝莊皇太后還在,她見過那麼多的大風大浪,是斷然不會讓健康的順治出家,再讓一個8歲的孩子即位的——這對大清的江山太不利了。

    至於第三種說法,是鄭成功炮擊殺死了順治,這個說法來自於《延平王起義實錄》,說順治率兵攻打鄭成功部時被炮擊而亡,雖然這個實錄不假,但考慮到順治皇帝沒有御駕親征過,故不予採納。估計是鄭成功的人把某個滿族首領給當做順治皇帝了。

    當然了,既然是歷史之謎,自然是有謎的地方,若不是各方都能拿出支撐自己的證據,也就不能叫謎了。所以,各位相信順治皇帝的哪種“死法”,就看能不能自圓其說了。

  • 8 # 校史公

    公元1649年,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五個年頭,這年春節剛過,紫禁城裡一片恐慌,這次並不是李自成打過來了,而是痘疫爆發了就是俗稱的天花。攝政王多爾袞下令,京城戶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無京城戶籍的生人,按朝廷的避痘制度,約定帶出二十里之外。

    老百姓被驅趕,皇族大臣則四處躲避,此時的順治皇帝早就城外的南苑避痘去了。留在城裡的滿清貴族們也一個個的緊閉大門,戰戰兢兢地等待著瘟疫的過去。然而防不勝防,他來了,悄無聲息地他邁著小步伐還是來了。農曆三月十八,順治的親叔叔豫親王多鐸在經歷了天花病毒數十天的折磨之後,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年僅36歲。

    自此,天花就像一個調皮的幽靈一樣,一直盤桓在滿清統治者的頭上,長達200多年。在與天花的你來我跑,你走我回的較量之中,滿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終於在1660年,順治帝最寵愛的妃子,董鄂妃感染了天花香消玉殞。三四個月之後天花捲土重來席捲了京城,而還沉浸在失去愛人悲痛中的順治,此時卻忘記了出城躲避。雖說是個多情的種子,但是天花也沒有憐香惜玉之心,24歲的順治帝感染了天花。

    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詔令大赦天下。半夜子時,順治因為天花而病逝,在死之前他選定了帝國的繼承人,正是出過天花卻幸運地存活下來的玄燁。順治帝的八字六女之中,因為天花而死亡的皇子有四人,皇女有五人,超過半數,順治帝的女兒差點兒團滅。

  • 9 # 李貴419

    皇帝的女人太多了,每天要接代幾個至十個,那點小身板能吃得消嗎,壽命還會長嗎,因此帝王能夠長壽的人不是很多,比起老百姓,也就算個短命鬼吧。

  • 10 # 海洋情感小屋

    愛新覺羅·福臨,清朝順治皇帝,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這位本應有一番大作為的皇帝,卻只在人間活了短短23年。

    令人疑惑的是,對於順治的死因,在皇家檔案中,只寫了“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短短几個字,並沒有對其進行詳細的說明,形成了一塊空白的歷史;正是如此,讓後人對於順治的死產生了很多人的疑問!

    甚至有傳言,順治的死系因愛妃董鄂妃病逝,故而出家隱遁,這種說法在民間廣為傳播,甚至戲曲、小說都是採用這種說法;但經過考證,史學家們已基本否定這種說法。

    那麼,順治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在清史中,有這樣一段不尋常的記載;順治八年,也就是公元1651年,順治帝至遵化打獵;這看似正常,但令人費解的是,一般皇帝都是選擇在秋天外出打獵,為何順治這次偏偏在寒冬外出打獵呢?

    原來,這年冬天,北京天花肆虐,這次外出狩獵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躲避天花。

    天花,中醫名為痘瘡,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古代醫療條件有限,只要一染上天花,死亡的機率非常的大;早在之前,順治的叔叔多鐸就因染上天花而喪命,年僅36歲。

    那麼,順治的死是否和天花有關呢?而朝廷為了社會的安定以及皇家的尊嚴,故意隱瞞了順治的死因,讓其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另外,在《延平郡王起義實錄》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順治帝在親征福建廈門時,被明軍鄭成功所部擊斃;不過,史學家認為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有待進一步論證。

    著名明清史專家何齡修說:順治的祭奠儀式陰森恐怖,可看出其死因複雜。

    歷史的空白,讓順治帝的死因成謎,成為了清朝四大謎案之一。

  • 11 # 史塾

    順治十八年在董鄂妃去世一年後順治皇帝也隨他最愛的皇妃離去。順治皇帝駕崩的時候僅有23歲,又說24歲。所以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

    流傳最廣的版本說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性強,致死率高。

    還有版本說順治帝是因為董鄂妃離世,極其悲傷,看破了紅塵,將皇位傳給康熙,交代好一切後,就上五臺山出家當和尚去了。還有一種更離奇的說法,說順治既不是死於天花,也沒有出家,而是被大炮轟死的。

    在鄭成功後人著作《延平王起義實錄》中記載:順治帝是被鄭成功用大炮轟死的,因為當時的官員為了保命,就對順治的死秘而不發,最後實在是瞞不住了,就吞金自殺了。這些版本中最可信的便是順治帝死於天花的說法了。

  • 12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裡子時(23時至凌晨1時),深宮突然傳出了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的訊息。順治死亡時僅有二十三歲,清朝官方給出了極其簡短的記載,“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這也為後世對其死因的各種猜測,預留了足夠多的想像空間。

    各種的猜測中,流傳最廣的分別有三個: 一是順治(空棺)出家;二是被鄭成功炸死;三是出天花。至於順治死於宮廷鬥爭及商丘白雲寺等說法,因太過於匪夷所思這裡不再敘述。

    一、順治出家

    清朝皇室家譜《玉牒》 中,對於順治的死,僅記錄了駕崩的時間, 至於死因仍舊是避而不談。據清宮滿文件案記載, 順治皇帝14歲那年,在遵化打獵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在山洞內靜修的別山法師。

    從這以後,順治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順治十四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20歲的順治在京師海會寺同高僧憨璞聰見面。這次會面後,使順治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傳說中順治帝的法號“行痴” 就是他起的。

    順治崇佛已久,且早有出家之意, 董鄂妃死後,他曾經一度傷心欲絕,無心朝政。後人認為病逝於養心殿或許只是個對外託詞,順治並沒有死,而是遁入空門削髮為僧,出家地點就在清涼山(五臺山)。

    後人關於順治出家的猜想基於幾方面,一是順治棺材是空的;二是明末清初國子監祭酒吳偉業的《清涼山贊佛詩》;三是五臺山御用之物;四是康熙六次西巡中五次都到過五臺山;五是光緒老師翁同龢日記裡的詩;六是受董鄂妃的去世打擊。

    二、被鄭成功炸死

    據《延平王起義實錄》記載,在高崎之戰中, 順治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中,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佈這個訊息。 此外,《延平王起義實錄》上也有太師鄭芝龍被害的文字,其中提到了順治帝死因,順治是被炮斃於廈門。

    且輔臣蘇克薩哈曾向康熙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 ” 康熙採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關於達素畏罪自殺,在《海上見聞錄》 中, 也有相似的記載。且明確指出,十月達素在得知將回京時,即自行吞金而死。而民間更有順治被炮擊中後,屍首掉到海里後被魚吃掉的傳說。

    三、出天花

    (相較於另兩個猜測,這個說法得到了最多的認可。但是,這說法也同樣遭到不少質疑。)

    首先,順治死後實是行火葬。順治生前篤信佛教,曾試圖披緇山林,並多次叮囑臣下,自己去世後必須火葬。因為,這樣才能按照佛教上說的讓靈魂昇天。

    順治實行火葬,骨灰被置入骨灰罐中,自然就是空棺了。而所謂的空棺之說,更多的是把順治時期民間曾發生過的兩個空棺案,移植到了順治身上。(其中一案被紀曉嵐記錄在的《閱微草堂筆記》中)

    順治出家說只憑兩首詩或“庚子之變”時,慈禧攜光緒逃難至五臺山,五臺山和尚找出了許多宮廷的御用之物招待他們,並由此而猜測,是順治出家所帶之物。這樣的推斷有點扯,既然康熙五次到了五臺山,賞賜些器皿是再正常不過了。

    另外,康熙在當上皇帝后的第二十二年,才首次到五臺山。如果順治真的出家,為何相隔二十年康熙才去看望?這也是對出家說受到最多質的地方。因此,出家說並不可信。

    順治因董鄂妃的去世傷心而出家的說法可信度也不高,更像是民間傳說。董鄂妃原是順治同父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這給了順治與董鄂妃接近的機會。

    天生麗質的董鄂妃因常到後宮來拜見皇太后,漸漸與順治相識並墜入情網。孝莊皇太后察覺後立即採取措施,宣佈停止命婦入侍的舊制,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

    但這並未阻止順治對董鄂氏的迷戀。在博穆博果爾自盡後,沒等守孝一年,董鄂妃便被順治皇帝接進宮封為王妃。一個月後,封為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而在董鄂妃去世後,順治因悲傷過度,憤而出家。

    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 開列出多達十四 條。其中,不僅對自己平生所為內疚自責,更認為在對待董鄂妃一事上,確實是過了。這似乎印證了此時的順治,早已放下對董鄂妃的思念。

    其次,若順治真被鄭成功炸死,應該早有大量的史料進行記載,可為何只見於《延平王起義實錄》及《海上見聞錄》?而在記錄鄭成功事蹟的《先王實錄》 裡,鄭成功本人在出兵恢復臺灣之前的講話中,也只提到打敗達素軍隊, 並沒有說打死了順治。因此,這說法同樣說不過去。

    最後,雖然順治出天花有著大量的證據或史料記載。但是,偏偏這些記載又出現了前後矛盾。順治年間,一個叫張宸的官員在個人筆記中記載,正月初七這一天,朝廷傳諭民間不許 炒豆、不許點燈等,而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 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而專家王戎笙曾經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指出據《張氏醫通》 描述天花的症狀,“痘瘡成漿之時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說明患有天花的順治,在臨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

    既然這樣,就根本不可能親自口授遺詔。兩《自撰年譜》 中所記載的, 順治臨死前口授遺詔,甚至繼位及輔政大臣的安排是如何做到的?另外《自撰年譜》中記載,順治是在初七清晨子刻駕崩的。

    而據《平圃雜記》 所載,張宸是在初八上朝時,才得知順治駕崩的訊息。在順治駕崩時間的記在上相差了整整一天。順治哪天得病, 史料上的記載也同樣有矛盾。《清實錄》中ⅱ載, 初二那天,順治感到身體不適。

    結語:

    順治死因,是清初三大懸疑之一。雖然一直以來有著眾多的猜測,但無一例外都存有瑕疵。至於真相,恐怕只有在發現更多的史料或證據後才可得知。

  • 13 # 饕餮史海

    順治帝,原名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任皇帝,入關第一任皇帝,最被專家認可的一個說法,順治當時二十多歲得了天花,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無藥可治的,再加上順治帝的愛妃董鄂妃香消玉殞,雙重打擊下最終油盡燈枯。

  • 14 # 夢在人留

    順治之死是清朝十大奇案之一。之前流傳較廣的有順治出家並圓寂於五台山,但更多學者認為順治死於天花。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福臨當政時,鄭成功的海上勢力是他的心腹大患。清政府對鄭成功很忌諱,一度想把他招安,均遭拒約,終使順治帝於1660年下決心派兵出征,圍剿鄭成功軍隊。

    話還要從來自德意志的耶穌會士湯若望說起。1651年,順治皇帝親政。大學士范文程引見湯若望給順治皇帝。湯若望不僅給皇太后治好了病,還給後來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治好了病。此後,順治向湯若望請教天文、曆法、宗教等學問,還向他請教治國之策,交往甚密。年輕的順治和60歲的湯若望的關係有如孫輩之對待祖父。在湯若望眼中,順治具有審慎、公正的品質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但也有不足之處,如暴躁的脾氣,對迷信活動的愛好,以及極度沉湎女色的天性。他對轉變順治為天主教徒的願望從未削減,雖然1658年後,因受到太監和僧人的影響,順治與湯若望的關係有所弱化。

    1660年,董鄂妃因病去世,順治傷心至極。照湯若望的話說,順治本來已患了嚴重的肺結核病,又在曠日持久的葬禮和道場上大受折騰,於是在董鄂妃死後四個半月,染上天花,三天後即1661年2月1日也死了。

    何丙仲據此推斷順治死於北京是不爭之實,死因是感染天花。

    不可否認的是,《延平王起義實錄》有一段相關文字,是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其文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後再圖北征。”文中所說藩,就是鄭成功。已故的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了鄭成功對攻臺時機的選擇,具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鄭成功是海峽兩岸民眾公認的民族英雄。順治去世後,年幼康熙繼位。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強行佔領達38年之久的寶島臺灣,為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 15 # 晚清歷史影片

    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新年的歡樂祥和還籠罩著整個京城。然而,夜裡子時,大清皇宮卻傳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就在順治駕崩的第三天,一個不滿八風的孩子坐在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上。這個名叫玄燁的孩子,就是後來威名赫赫的康熙大帝。

    皇宮中很快恢復了平靜,但是讓人們迷惑的是,24歲的順治皇帝,一向身體強健,從未聽說有什麼疾病纏身,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對於順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清朝史籍對順治皇帝的日常活動有著詳細的記載,而關乎生死的大事,卻以寥寥數字敷衍了事,更讓人們費解的是,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清宮檔案中竟然隻字未提?

    而同樣讓人費解的是,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這份遺詔又叫罪己詔,其中充滿了順治皇帝的自責。為什麼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最後的心情,這其中究竟又隱藏著什麼呢?

    關於順治之死,民間有這樣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順治有一位情投的寵姬董鄂氏,他們的感情十分深厚,順治甚至想把她生下的皇子立為太子,但這個孩子出生才幾個月就夭折了,董鄂氏因此鬱鬱而終。短期內,先後痛失愛子和愛妃,順治痛不欲生,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堂堂一國之君,為了女人而出家是件極為不光彩的事,為此,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只得編造了順治病死的假象,並偽造了遺詔。

    就在順治死後,當時一位很有名氣的詩人吳梅村在《清涼山贊佛詩》中寫道:“八極何茫茫,日往清涼山。”根據吳梅村的筆記記載,詩中的清涼山指的就是佛教聖地——五臺山。那麼,聯絡上下文來看,吳梅村似乎在暗示,順治皇帝並沒有真的死在皇宮之中,而是退位前往五臺山,出家做了和尚。

    據清代《起居注》記載,康熙即位後不久,孝莊皇后曾多次帶著他上五臺山去禮佛。這樣的活動本可以在北京舉行,可他們偏偏不遠千里來到五臺山,而且這樣的活動不只進行過一次。如此看來,順治在五臺山出家修行,也許才是隱藏在前往五臺山禮佛背後的真相,而這也就恰恰能夠解決吳梅村在詩中所寫的“日往清涼山”。

    但是,近代多位學者,如閻崇年、幻連海等,紛紛提出反駁之說,出示了各種證據,力圖證明順治死於天花。

    首先,德國人魏特所著的《湯若望傳》中提到了順治死於天花的事實。順治同傳教士湯若望關係密切,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爺爺”的意思,所以湯若望對順治的情況 非常瞭解。

    據此書記載,當順治發覺自己身染天花後,確定儲君便成燃眉之急。當時他想立次子,而孝莊皇太后則堅持立第三子玄燁(即後來的康熙皇帝)。順治派人去徵詢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也力主玄燁,理由是玄燁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

    此外,曾給順治起草遺詔的漢宮王熙在文集中也記錄了當時的一些情況。書中提到,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突然於午夜急詔他入宮,對他說:“朕得了天花,即將不久於人世,你要詳細記住我的話,馬上擬定詔書。”

    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三百多年的時光悄然流逝,威嚴的紫禁城仍舊沉默不語,那段關於順治死亡的歷史,彷佛就在這樣的靜默中永遠塵封了,成了一個待解之謎。

  • 16 # 希望星晨58298869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是清朝的第三位君主,於1643年-1661年在位,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極第9個兒子,他6歲登極,在位時間18年。卻在23歲時就英年早逝了!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距現代人最近的王朝,但這個王朝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如順治死因、孝莊太后是否下嫁給了多爾袞、雍正是否正常繼位等。尤其是順治之因,從清初到現在300多年來眾說紛紜,仍莫衷一是!病死說、出家說、毒殺說等都沒有確鑿的證據。而清史之中對於順治之死留下的筆墨也極其有限,這就更讓人懷疑順治的死因了。

    1.因病而亡說。

    眾所周知,年幼的順治繼位是滿清各方政治勢力妥協與平衡的結果,由於其心智並沒成熟,也無政治經驗;所以朝政大權都在多爾袞手中,順治懂事後,對多爾袞的飛揚跋扈與一言九鼎十分不滿;又由於其母親孝莊教子嚴格,所以順治成人後的性格變得敏感、暴躁和猜疑。

    對於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強加給他的一個刻薄皇后,讓順治時刻感到憋屈。所以,順治親政後,除了對叔叔多爾袞掘墓“鞭撻”外,還把這位皇后即博爾濟吉特氏廢為了妃子。後來又迎娶了博爾濟吉特氏,但這位博爾濟吉特氏處世圓滑,又有太后在背後撐腰,與順治的日子過得也相當平淡。

    自從鄂碩的女兒董鄂妃進宮後,順治即移情鍾情專情於董鄂妃,這位董鄂妃從小跟著父親南征,有在中國南方生活的經歷,受過漢文化的薰陶;董鄂妃不僅天生麗質、而且知書達理,性格溫順體貼,讓順治愛到了骨子裡。

    曾經,順治想再次廢后,立董鄂妃為後。特別是順治冊封董鄂妃為貴妃時,還專門舉行過一次隆重的儀式以詔告天下。為一個妃子而破例的做法顯示了順治對董鄂妃的寵愛。

    董鄂妃進宮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順治自是歡欣鼓舞,但皇四子生下三個月就夭折了,董鄂妃黯然傷神,身體也每況愈下。順治十七年董鄂妃就去世了;順治接二連三失去了愛子與愛妃,很是傷心,對。在死後三天就封她為皇后,而且還追加了諡號。

    董鄂妃死後順治鬱鬱寡歡,半年後,自己染上了天花,不久就去世了。這就史料所說的“病死說”。

    2.死於炮斃說。

    這是鄭成功的後人鄭萬齡觀點,他偶然發現手抄本的《延平王起義實錄》,這本書中記載:有人密報鄭成功,高崎之戰中,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中身亡,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佈這個訊息,達素因自己護駕不力而畏罪自殺。

    3.假死出家說。

    因為董鄂妃的死,順治心灰意冷,精神委糜,懶政怠政,看破了紅塵,厭倦了朝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相互傾扎!他想進入佛門清靜之地解脫自我。

    不過至高無上的皇帝出家在當時的環境中,是行不通的。於是,順治就“假裝病死”,以此掩人耳目。依《王文靖集》記載:順治十八年元旦,朝臣依例慶賀朝見天子,但朝廷卻下令朝臣免見。而順治卻在這天於養心殿破例召見了王文靖,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此後,又一連三天都與單獨與他談話。此時,順治二十四歲,風華正茂並無疾病!

    不久,順治又召見王,對他說:

    “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

    王文靖撰寫的詔書內容“不敢在書中披露”為由。

    不久,順朝廷就下令:大赦天下,釋放所有犯人,還規定民間不炒豆、不點燈、不潑水。人們才知道順治已‘’出天花而死"。其實,他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了,據說,後來康熙還四上五臺山去尋找過他老子!

    4.死於毒殺。

    當年順治皇帝打定心思要出家,在奉先殿中向列祖列宗磕頭請罪。孝莊太后也是去勸說,但是無論用江山、責任鼓勵他,還是放下太后之尊來懇求他,都無法挽回順治帝出家的決心了。無奈之下,孝莊與其讓順治出家,還不如一碗毒藥了結了他,哪怕是自己的親兒子。那麼孝莊為何要阻止順治出家呢? 第一,造成政治動盪。

    5.外國人說順治死於縱慾過度!

    德國人湯若望堪稱清朝外國專家,他是天主教的傳教士,深得孝莊太后和順治信賴,還身體力行,為清朝培養了一批天文人才。

    湯若望這哥認為順治皇帝縱慾無度,死於生殖能力太強。據記載:順治皇帝14歲就完婚了,在清朝也屬正常現象,但順治皇帝有皇后嬪妃20人,育有14個孩子,以14歲開始算起,他平均每年要生1.5個孩子;據此推斷,湯若望的說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參考資料:《清史》、《延平王起義實錄》、《王文靖集》

  • 17 # 仁為美

    我是湖畔故事,我來回答順治之死的問題。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24歲的順治死於天花,從發病到離世,只有短短五天。因為順治如此年輕就崩逝,死得那麼快,正史又沒有提他的死因,所以關於順治之死,謠言紛紛,越傳越神秘。

    我們要做的,不光是用嚴謹的史料,駁斥謠言,揭示真相,更要分析,謠言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謠言。

    謠傳:為愛痴狂順治帝,對弟媳董鄂一見鍾情,強搶為妃,因為董鄂之死,悲傷過度,出家遁世。

    故事是這樣的:

    董鄂氏原為順治皇帝的同父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妻。順治在宮中見到她,一見鍾情。襄親王知道此事後,對妻子大加斥責。順治得知後很憤怒,在襄親王覲見時,打了他一個耳光,告誡他勿做傻事。襄親王很快憂憤而死,董鄂氏成為順治寵妃。順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第四皇子,被順治指定為皇位繼承人。第二年,四皇子夭折。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病死。這讓順治大受打擊。他曾經夢到董鄂氏在五臺山等著自己,於是選擇到五臺山修行。康熙幾次巡幸山西,多次駐蹕五臺山,進香禮佛,實際上就是為了與父皇見面。

    這個謠言廣為流傳,因為它具備了獵奇者最愛的元素,又是生死莫測,又是禁忌之戀的,太誇張香豔。

    這樣的故事怎麼編出來的?我們可以在魏特著的《湯若望傳》中找到線索。湯若望的回憶,和故事的第一段描述差不多,區別是,湯若望說董鄂是“一位滿籍軍人”的妻子。

    湯若望是德國傳教士,當時在清廷擔任欽天監監正(即皇家天文臺臺長),深受順治帝信任,並被順治帝稱為“瑪法”(滿語“爺爺”之意)。湯若望應該明白,地位顯赫的皇子博穆博果爾可不僅僅是個“軍人”。

    根據《愛新覺羅宗譜》,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為孝莊皇太后的親弟滿朱錫禮之女,他沒有側福晉。

    如果不是因為受辱悲憤而死,博穆博果爾為什麼十六歲就離世呢?

    據統計,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的十六年中,有20位清朝的親王和郡王先後去世,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是其中之一。眾多皇族子弟,包括順治帝本人,集體早夭,與當時北京天花肆虐有關。

    真相:滿清入關後,北京城爆發了天花,這場災難持續了十多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24歲的順治帝因天花崩逝於養心殿。

    滿族入關後,滿蒙旗人水土不服,感染了天花,又與漢人交叉感染,北京爆發了一場持續十數年的天花之災。

    順治死於天花的說法,是可信的,好幾條史料給出直接證明:

    (正月初二),順治帝還曾親往憫忠寺(今法源寺),觀看他的親信太監吳良輔削髮出家儀式,回宮後天花發作,立即病倒。初六日,順治帝便已自知“患痘勢將不起”(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

    “七晚,釋刑獄……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於是官民“始知上疾為出痘”(張宸:《平圃雜記》卷2)半夜即崩逝。

    禪師茆溪森留下的《茆溪森禪師語錄》,記載順治死前下旨讓他速回京城,為自己舉行火浴。後來,茆溪森在北京的景山,親自為順治行火浴。

    另外,順治崩逝後,曾經出過天花的玄燁被選為繼承人,這是順治死於天花的旁證。

    順治有八個兒子,其中四個早殤,8歲的玄燁是剩下的四皇子之一。

    順治帝的母親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太后),最終選立玄燁為繼承人。除了玄燁天資聰穎、品行優異外,最大的原因是,玄燁是天花的倖存者,對天花有終生免疫力。這個決定也得到了當時的欽天監監正湯若望的支援。(《湯若望傳》)

    為什麼順治之死,在民間有種種謠言和猜測呢?

    因為病情來勢洶洶,順治帝年紀輕輕,在五日內就病倒離世,令人驚疑。當時獵奇者和反清者各種猜測杜撰,越說越神秘,崇信佛的順治帝之死,被傳成“出家”,至今還有人覺得這是一個謎。

    參考文獻:

    謝景芳《天花與清初史事評議》,《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楊珍《董鄂妃的來歷及董鄂妃之死》,《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1期

  • 18 # 武經總要

    在順治18年,順治皇帝就在養心殿駕崩了,然後在他駕崩後的第3天,不滿8歲的康熙就登上了寶座。 皇帝為什麼猝死了呢?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順治皇帝英年早逝,對於順治的死亡清世祖實錄記載都非常簡短。

    為什麼關乎生死,但是僅僅只有幾個字呢,說明他的死因顯然是有疑問的。 清世祖實錄中還有一段文字的記錄了,在順治18年正月初二到初六的時候,順治已經病入膏肓。 清世祖實錄還用了200字,記錄了順治死前的情景。但是他的真正的死因卻是避而不談的,更讓人費解的是在順治死後的遺詔中甚至羅列了十四條自己的罪過,為什麼在自己的將要死的時候,順治反而會反思自己的罪過呢?顯然這裡面有文章,接下來我盤點一下順治幾種可能的死法

    殉情說

    相傳順治在早年間看上了的江南名妓董小宛,而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后自然非常的不滿意,於是就害死了董小宛。在董小宛死後,順治就駕崩了,短短100天,貴妃和皇帝都駕崩了,到底是不是一種巧合,當時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詩人叫做吳梅村,寫下了一首詩中。把順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傳得神乎其神,人們不免猜想。因為順治皇帝深愛的董小宛。最終也就隨著董小宛一起去了。

    出家說

    而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順治皇帝去當和尚了,清朝內宮的滿文件案記載,順治14歲的那年在打獵的時候遇到了一位法師,從此以後就與佛教結下了很深的緣分,大師的佛法的打動了順治皇帝從此順治對佛教有了皈依之心,而順治崇尚佛教由來已久,所以說最終有了出家的想法。 在董鄂妃死後他就一心遁入空門,不再理會朝政了,順治並沒有死,不過是遁入空門了而已, 根據起居注記載,康熙即位不久,孝莊曾經帶著宮裡的人到五臺山上去禮佛,這個活動本可以在北京舉行,為什麼一定要去五臺山呢? 如此一來,可以推斷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修行,所謂的禮佛活動不過是母子相見。 而在庚子年間慈禧太后一路向西逃跑,路過五臺山的時候借了一些用具,而這些用具就是宮裡用的,可能就是順治皇帝當年用過的用具。

    死於天花說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說順治死於天花,在翰林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線索,王熙進入養心殿之後,經過診斷後發現皇帝得了天花恐怕是無法醫治的,順治從患病到駕崩不過五天時間。和天花的症狀極為相似。 順治患天花而死,這種情況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為什麼這種死亡方式並沒有正式的記載呢?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一代天子為天花所殺。對於天花很多人是談之色變的,在當時還是不治之症,尤其是滿族人根本就沒有免疫力,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於是史料中就隱去的順治皇帝死亡的真正原因

    被炮擊而死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順治被鄭成功炮擊而死,這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次這個說法來自於延平王起義傳奇,順治皇帝御駕親征,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在廈門港。鄭成功集中火力順治皇帝被炮火擊中隨後死亡,而清軍將領不敢對外公佈這個訊息。而鄭芝龍之所以被殺死,就是因為順治被炮斃於廈門。蘇克薩哈和鄭芝龍有仇,於是就向康熙建議殺掉鄭芝龍。康熙皇帝也就採納了這個建議,鄭成功殺了康熙的父親,康熙就要殺掉鄭成功的父親。

    究竟到底是為什麼順治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死了呢?或許正確答案就是在這幾個推斷之中,或許我們永遠得不到正確的答案。而正因此這段歷史才顯得如此的有吸引力。

  • 19 # 茹叔敬

    順治帝為什麼這麼短命??因為他的性格:小年氣盛,剛愎自用,急躁易怒。當他寵愛的董鄂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最終英年早逝,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那麼,有何證據呀?在那位被順治稱呼為《瑪法》的湯若望筆下記載顯然是可信:他(順治)心內會忽然間起一種狂妄的計劃,而以一種青年人們的固執心腸,堅決施行。如果沒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時剛強地加以阻止時,一件小小的事情,也會激起他的暴怒來,竟致使他的舉動如同一位發瘋發狂的人一般。一個帝王這樣性格的青年,自然會作出極令人可怕的禍害,誰敢來向這位火烈急暴的青年君主加以諫諍的?他略一暗示,就足以把進諫者的性命毀滅了。;從順治帝短暫一生中有很多《失常》的行為來看,湯若望的記載顯然是十分可靠的,這樣的皇帝是不會長命的。董鄂妃仙逝後,他不顧群臣反對,母后反對,做出了違反大清的祖制,做出了極其怪異的行為。順治一道聖旨傳下:皇后病逝,京中文武百官五品以上者須隨梓官送喪,二品以上旗籍大官抬棺!諸王大臣的命婦皆須至景山壽椿殿哭喪,內大臣命婦哭臨不哀者議處。此旨一下,滿朝惶恐,那有二品大官抬棺之理?命婦哭得不哀者論罪處置!但無一人敢出言相勸,誰都明白,這是瘋狂天子在發洩!當時,棺後是順治親自督陣,百官身披白袍尾隨而行。一時間,從皇宮到景山,人頭攢動,紙錢翻飛,白幡飄飄,哭聲震天。命婦們拼命地哭,簡直有多大的勁兒就用多大的勁兒,能哭多大的聲就哭多大的聲!誰敢惜一點力氣。因為皇上有怪異的聖旨哦:哭臨不哀者論罪議處!什麼是:哀?什麼是:不哀?沒有眼淚也得使勁流淚,那個命婦敢得罪皇上?數百命婦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沒有半個時辰,已有七位命婦實在哭不出聲來三位命婦背過氣去。緩過氣還繼續哭,聲音啞了,接著哭。整個景山天昏地暗,雞飛狗跳,一個皇貴妃發喪,從未有這樣的場面。就算是多爾袞,哲哲皇太后的葬禮更無法比。這分明是皇上藉機恣意發洩一種刻骨銘心的喪妻失子的仇恨!他聚集起最後一絲力氣,憑藉自己萬乘之尊,向母后的淫威發起最後的反抗!孝莊太后來到兒子前面,太后忍氣吞聲,輕輕地道:皇上,人死不能復生,董鄂妃是個好孩子,人人痛愛,但她命薄福薄,無命長壽,皇上對她情深意厚,額娘心裡明白,但讓命婦們在此大哭嚎叫,讓她死後仍不得安寧,不合她的心原,額娘知道,董鄂丫頭是個愛清靜的人,還是讓她清靜一些為好。她生前從不奢靡鋪張,勤儉節約為主,從不對他人無禮,今日皇上讓二品大官員為她抬棺,也有違她的心願,讓她心裡不安,讓她的品行受人非議,這能是皇上對她的恩賜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三國演義》裡,你最不喜歡的人是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