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lZ821
-
2 # 唐遼金元明清
耶律楚材是我國金元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祖上是遼朝皇族後裔,父親是金朝大臣,精通中原文化,在花甲之年喜得麟兒,想此子必成大器,但這位老人似乎已經預見到金朝即將衰敗,對眾人說:“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並以楚材晉用的典故,為孩子取名楚材,字晉卿。耶律楚材的一生正是楚材晉用的一生。金章宗非常重視中原文化,在其統治期間,金朝的中原化進一步加深。耶律楚材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年紀輕輕便在金朝出仕為官。然而此時的金朝已經日薄西山,在北方,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剛剛統一了蒙古,正對金朝虎視眈眈,沒過幾年就攻陷了金朝中都,耶律楚材也淪為了俘虜。成吉思汗聽說耶律楚材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將他延攬到自己麾下。耶律楚材審時度勢,盡心輔佐元太祖元太宗父子三十年,用中原儒家的治國之道為大蒙古國-元朝的制度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大蒙古國-元朝從野蠻向文明的中原化程序,死後諡號“文正”,這是封建士大夫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耶律楚材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傳奇人物。他是契丹貴族,母親是漢人,出生成長於金朝,精習中原文化,受到成吉思汗父子的長期重用,以儒家經典深刻影響了大蒙古國-元朝的政治建設,他是中國歷史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個典範和縮影。
-
3 # 漢安故里
在這次長達近十年的西征中,耶律楚材一直待在西域,那麼他又有什麼樣的經歷,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可以透過他的幾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略窺一斑。
耶律楚材的第一個身份,是星相占卜的術士。成吉思汗信仰薩滿教,信仰萬物有靈,信仰至高無上、力量無窮的“長生天”,對耶律楚材的占星術尤為看重。每遇將士出征,成吉思汗必定命耶律楚材占卜吉凶,以增強將士的鬥志,堅定必勝的信心。成吉思汗自己也用蒙古傳統的占卜方法——燒羊髀骨檢驗。由於耶律楚材的博學多識和善於占卜,對於天象的解釋和人事的占卜十分靈驗,深受崇信薩滿教、文化程度較低的成吉思汗及蒙古士兵的信任,於是他帶有神秘主義的預測被流傳下來不少。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他的才能是多麼迷信。
在西征的路途中,有一次耶律楚材對成吉思汗說:“十月十五可以見到月食。”到了那天晚上,果然“月食八分”。成吉思汗驚喜地說:“你對天上的事情尚且無所不知,何況是人世間的事呢?”太祖十五年(1220),蒙古軍隊攻佔了蒲華、尋思乾等城後,出現了冬天打雷的天象。蒙古人十分敬畏雷電,對此驚疑不定。成吉思汗於是詢問楚材這是何預兆。耶律楚材胸有成竹地預言道:“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當死中野。”後摩訶末被蒙古騎兵追得窮途末路,最後死在裡海的一個小島上,楚材的預言得以應驗。太祖十七年,耶律楚材還透過“長星見於西方”的天象,預言金宣宗完顏珣之死,第二年也得到應驗。這樣精準的預測是真實存在,抑或是後人的附會,都非我們今天所能知曉的了。而下面這一奇遇,則將耶律楚材的博學廣聞形象推上了頂峰。
在蒙古軍隊西征之際,準確地說是太祖十六年五月,成吉思汗率大軍經過印度的邊境,駐蹕鐵門關(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沙赫爾夏勃茲南九十公里拜松山中布茲加勒山口),遇到了一件奇事。大汗的侍衛將領在這裡發現了一頭怪獸,它長著鹿的形體,馬一樣的尾巴,全身綠色,頭上還長著一隻獨角,可以通曉人類的語言。它告訴成吉思汗的侍衛:“你們的君主應當早日班師回國。”一眾蒙古人對外形奇特、能解人語的怪獸毫無所知,並且十分害怕,驚恐萬狀的他們將此事報告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也是驚疑不定,向帳中臣僚詢問。最後還是見多識廣的耶律楚材趁機進言,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種怪獸叫作“角端”,一天能走一萬八千里,通曉各種語言。角端是“惡殺之象”,他的出現預示著殺伐過多,這是上天對陛下的警示。希望陛下能夠順承天意,寬宥百姓,及早班師,這樣才會有無疆的福祉啊!成吉思汗聽從了耶律楚材的建議,很快就下詔班師了。
這就是著名的“角端人語大兵還”的故事。它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膾炙人口,在後世多有傳誦。此事在《元史》中即有記載,明代還有人在文集中多次記錄這件事,比如宋濂寫有《西域軍中獲角端頌》大加渲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較大。不過,此事也存在著諸多疑點,值得注意。有的學者根據耶律楚材的孫子耶律希逸的詩句“角端呈瑞移御營,搤亢問罪西域平”,認為正確的理解是,正是出現了角端這一吉祥之物,成吉思汗才順利完成了西征,而與所謂的班師並無關係。這種說法也能自圓其說。但最關鍵的一點,也是人們最感興趣的是:這隻叫作“角端”的怪獸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奇異的動物嗎?我們首先必須從史籍中記載的角端的外貌特徵入手考察。
關於角端的樣貌,史籍記載基本相同,都描述說它具有鹿的形狀和馬的尾巴,似乎與四不像(麋鹿)相仿。但它身體是綠色的,頭頂長有獨角。還有傳說講它的眼睛如同火炬,披著五彩的鱗片,極為高大,這應屬於進一步的渲染,不足憑信。不論怎樣,這隻所謂的角端長相都是非常奇異的。角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獸。它最早見於《漢書》,是類似於麒麟的一種瑞獸,特徵是通曉人的語言,故耶律楚材有此解釋、附會。
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這應是一種生活在中亞密林中,不為當時中國人所知的奇特動物。有人以為是犀牛。但近來據學者考證,可能是長頸鹿科的“奧卡狓”(Okapia johnstobi)在中、南亞的亞種。這種動物體大如騾,形似長頸鹿,肩高一點五米。雄獸的眼睛前面生有一對匕首狀的小角,長七點五釐米,耳大尾長。其樣貌特徵與史籍中記載的角端極為相像。這或許就是傳說中角端的真身。
解開蒙古人對於神秘怪獸的疑惑,使耶律楚材的聲望得到進一步提高。而因勢利導,勸說成吉思汗班師回朝,則有著更重大的意義。因為成吉思汗從發跡開始,從未改變蒙古部族的野蠻習性。他帶領騎兵,每攻取一地,往往都會選出有特殊技藝的工匠留下,殺掉大部分的精壯,然後擄掠牲畜和婦女。如果稍遇抵抗,那麼城破之後便是盡皆屠戮的結局。更不用說莫圖根這樣的親貴戰死的撒麻耳幹了,這座人口近百萬的大城在城破之後立刻變得異常空曠和寂寥。一個倖存者這樣形容被蒙古洗劫的不花剌的情況:“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劫掠,然後他們離去。”寥寥幾語反映了當時戰爭的殘酷。從出征開始,耶律楚材一直都勸誡成吉思汗不要妄殺平民,但成吉思汗熱衷於無休止的軍事征服,對楚材的主張不感興趣,根本無暇顧及。楚材的勸諫對好殺成性,以奪取異族的財產和婦女為務的成吉思汗往往無濟於事,反被同樣崇尚暴力的蒙古親貴們所恥笑。耶律楚材甚至找不到“陳書自薦”的機會,只得感慨道:“筆頭解作萬言策,人皆笑我勞無功。”因此,耶律楚材盼望戰爭早日結束,自己可以返歸故里,“天兵幾日歸東闕,萬國歡聲賀太平”。
恰在此時,戰況也發生了變化,波斯史學家記述道,連年征戰使得士兵身心俱疲,許多戰友埋骨他鄉,眾多士兵染上了瘟疫,難以再戰。西征返回的時機到了,怪獸角端恰在此時出現。耶律楚材於是以角端一事借題發揮,以上天的意旨勸說信奉“長生天”的成吉思汗。這些客觀的情況,似乎與所謂“上天的警示”之間相契合,所以在耶律楚材適時的勸諫下,成吉思汗最終不得不打定退兵的主意。一場曠日持久、伏屍萬里的戰爭,竟然這樣奇妙地結束了。戰火就此熄滅,生靈得以保全,耶律楚材在舉重若輕之間,積了一件大功德。因此,剝離開此事帶有的神秘色彩,我們認為歷史真相也許是這樣的:當成吉思汗在作戰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再次求助於占卜。而耶律楚材也隨機應變,發揮了自己的獨特作用。
與一個占卜的術士形象不同,耶律楚材的第二個身份,是成吉思汗的漢文書記。準確地說,他是大汗宮廷的必闍赤,即掌管文書的侍從官員。凡是蒙古汗廷的漢文文書,都交由他處理。1221年,南宋使臣趙珙出使蒙古,歸來後著《蒙韃備錄》。在書中,他提到燕京有移剌晉卿(即耶律楚材,金代稱耶律為移剌,耶律楚材字晉卿),是契丹人,科舉登第,現在在內翰任職,掌管文書。這條記載並非十分準確,因為當時耶律楚材尚在遠離燕京萬里之遙的西域,趙珙應是採自傳聞。不過他能聽到耶律楚材的聲名,可見楚材應是有一定權勢了。耶律楚材可以透過自己的便利地位,按照自己的意願處理一些事務。因此,一些中原官僚,就透過他聯絡汗廷。但當時戎馬倥傯,各項制度未及建立,耶律楚材所管理的多是閒散政務,難以干預軍國大計。1225年,耶律楚材尚在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中,在他寄給中原朋友的信中,就表示自己供職翰墨,軍國大事是不能夠預聞的。的確,軍事作戰等機密要務,成吉思汗只與號稱“自家骨肉”的蒙古親貴商議,耶律楚材並沒有資格參與。不過,這段經歷對他來說仍是意義非凡。在窩闊臺時代,管理漢地的政務日趨繁多,漢文書記的地位變得重要,耶律楚材也獲得了“中書令”的顯號。而最初的基礎,正是在這時打下的。
即使如此,耶律楚材仍然受到朝中某些人的責難。有一個叫作常八斤的西夏人,善於製作良弓,得到成吉思汗的喜愛。他恃寵而驕,曾充滿驚訝地對耶律楚材說道:“本朝崇尚武功,而明公想要以文治得到任用,豈不是與之相左嗎?”這番話代表了蒙古大多數武將和工匠的疑問,耶律楚材不得不反擊,申明自己的治國主張:“製作弓箭尚且需要技藝精湛的工匠,治理天下難道就不需要良匠嗎?”以眾人都熟悉的比喻作了迴應。據說成吉思汗聽到這番話非常高興,對耶律楚材更加重用。
西征的路途遙遠而又艱險。經過數年征戰之後,成吉思汗決意東歸。1223年,成吉思汗率大軍自錫爾河東還。1224年夏天,成吉思汗在也兒的石河駐夏;第二年春,回到蒙古本土土剌河上老營。而耶律楚材本人,受命到塔剌思城臨時管。
摘自楊印民、苗冬《耶律楚材》
-
4 # 大佬的歷史
耶律楚材,遼國契丹人,在金國入仕,當時遼國已被金國打敗,後成吉思汗一舉吞滅金國,耶律楚材開始追隨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雖然非常欣賞耶律楚材的才學,但一心想要擴張領土,不重視耶律楚材的治世主張。鬱郁而為在成吉思汗身邊待了10年,成吉思汗死後,被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窩闊臺重用,成為一代名相。
耶律楚材,是一位治世能臣,在窩闊臺期間,耶律楚材的雄才大略得到重用。元朝初期的政治改革,進化漢化,為元朝開創了不世之功。
前半生鬱郁不得志,生在亂世,不過成吉思汗看到了他的才華,只是和成吉思汗當初想要的,不大合群,於是成吉思汗一直留著這個博學多才的耶律楚材,在自己去世後,還交代窩闊臺,善用耶律楚材,善待他,最終成就了自己。
但在窩闊臺死後,耶律楚材遭遇了蒙古貴族的反對,悲憤而死,活了54歲。
如果要我評價耶律楚材的一生,我覺得很幸福了。
首先,雖然他是契丹人,但他對國與國之間的這種仇恨,完全沒有,沒有民族情緒,卻有世界大一統的認識,這個人的境界很高。
其次,契丹人身份,在女真族做官,仰慕成吉思汗雄才,願意隨著,雖然在政治主張上,和成吉思汗當時擴張的意圖,有分歧。但是成吉思汗沒有虧待他,而他自己也有耐心跟隨了成吉思汗10年,可謂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才學。
最後,成吉思汗把他的治世之學,留給了他的兒子窩闊臺,在窩闊臺期間,官拜中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才華得到展現,新主聽取他的意見,非常有分量。儘管最後悲憤而死,但人生已無憾了。
-
5 # 明亡清興多少事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紀中國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學者。就他的政治活動而言,在窩闊臺時期,他主持大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治理,使蒙古遊牧貴族在適應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他以自己積極的活動促使大蒙古國居庸關內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聯絡在一起了。他的事業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後來又在忽必烈時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耶律楚材的活動是適應著當時的歷史趨勢的,因而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他的許多舉措,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儲存和繼續發展,也為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科舉考試的恢復,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為國家發現招攬了大量的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人,他們後來都是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為完成蒙古國的漢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考試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課役上的優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各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的發展繁榮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
6 # 時間的車輪
耶律楚材生於1190年7月24日,死於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號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
是遼國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並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乃馬真後稱制時,耶律楚材遭到排擠,漸失信任,他抑鬱而死。
耶律楚材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宰相之一。他在窩闊臺當政時期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政策,為蒙古政權的漢化和華夏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履去世,耶律楚材隨母楊氏定居義州弘政,受到母親全面的教育,十二歲時入閭山顯州書院[,十三歲時學習詩書。
耶律楚材他們家常居燕京。燕京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著”了。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佔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他以‘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 ,被任命為輔臣。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
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倡立朝儀,勸親王察合臺等人行君臣禮,以尊汗權。從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譽為“社稷之臣”。初執掌中原地區賦稅事宜,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 ,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對改漢地為牧場;建立賦稅制度,設定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
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任中書令(宰相)。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主要有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 ;反對屠殺生命,保護百姓生命;禁止掠民為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皇后脫列哥那稱制時,因屢彈劾皇后寵信之奧都剌合蠻,漸被排擠。
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憤而死,享年五十五歲。“砥柱中流斷,藏舟半夜移”,訊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計程車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大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 正如其同時代人暮之謙在《中書耶律公輓詞》中所言:“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
耶律楚材死後,乃馬真後遵照其遺願,將他的遺體運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戀的玉泉山下的甕山泊(之濱,與先於他去世的夫人合葬。併為其建廟立像,儀式極為隆重
蒙古建國之初,耶律楚材提出建議:“地方上應設定官吏統治老百姓,另設萬戶總管軍隊,使軍政互相遏制,防止獨斷獨行。”
耶律楚材提出《便宜十八事》作為臨時法律,嚴禁地方官擅自濫殺老百姓,不準商人財主貪汙公物,打擊地痞流氓殺人盜竊,禁止地主富豪奪取農民田地,這樣,社會秩序就漸漸安定下來。
耶律楚材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發展生產。在耶律楚材的建議下,窩闊臺改變了過去“裂土分割槽”的分封制,窩闊臺登基後,有人建議把中原變為牧場。耶律楚材說,軍隊征服南宋需要供給;如果在中原平均徵收地稅、商稅、鹽稅和鐵冶稅,以及其他山澤之利,每年可以獲得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就足夠軍需之用了。窩闊臺聽了,就委派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賦稅。耶律楚材於是在中原設立了十路課稅使,全部委任儒士,使中原地方避免了一次歷史大倒退。
耶律楚材還堅決反對戰爭中的殘暴行為,建議:凡是很巧的工匠,擁有財富的大戶,都集中在汴京城裡,這些人一概不能殺。國家興兵打仗,就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無民,又有何用!窩闊臺猶豫不決。耶律楚材說,奇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薈萃於此城中,若悉數屠戮,我軍入城將一無所獲。窩闊臺覺得有道理,採納了耶律楚材的建議。
耶律楚材大力倡導儒學,在耶律楚材的建議下,1233年孔元措襲封衍聖公稱號,他徵得太宗的同意,修復了孔廟,優待孔子後裔,建立了國子學,用封建文化教育民眾。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復科舉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一次錄取了4000多人。
耶律楚材為了使蒙古上層接受漢文化,利用蒙古貴族的實用主義思想,名為因俗而治之,主要從保護和任用儒才、傳播儒家禮教的方面入手,但是基本未被採納。耶律楚材深知要統治中原非用中原的制度不可,而熟知漢法統治之道的是漢儒士 。耶律楚材和窩闊臺的侍醫鄭景賢等人進言,勸阻屠城。他還親自到城中,辦理各項善後事務,在救濟親族的同時,也很關心城中士大夫的命運。耶律楚材確實儘自己所能,儘量為士大夫們提供保護。當時在汴梁躲避兵禍者一百四十七萬”,耶律楚材建議選工匠、儒、釋、道、醫、卜之流,散居於河北,官為給贍養,給予一定的特殊照顧。亡金戰爭中招集儒士等專門人才,並給予一定特殊照顧,這一措施在以後蒙古對宋的戰爭中繼續得到實行,成為定例。於是他在得勢之時大力保護漢儒士並引薦他們進入仕途,在蒙古滅金國、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時,許多名士如元好問、趙復、竇默、王磐等人都被保護並起用。這對於北方學風的興盛有很大的影響。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紀中國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學者。就他的政治活動而言,在窩闊臺時期,他主持大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治理,使蒙古遊牧貴族在適應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他以自己積極的活動促使大蒙古國居庸關內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聯絡在一起了。他的事業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後來又在忽必烈時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耶律楚材的活動是適應著當時的歷史趨勢的,因而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他的許多舉措,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儲存和繼續發展,也為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科舉考試的恢復,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為國家發現招攬了大量的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人,他們後來都是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為完成蒙古國的漢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考試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課役上的優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各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的發展繁榮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
7 # 奔奔問答
耶律楚材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宰相之一。他在窩闊臺當政時期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政策,為蒙古政權的漢化和華夏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據說窩闊臺本來想聽大臣的進言殺光漢人,把農田變成牧場,是耶律楚材擺事實講道理,留著漢人薅羊毛。哎,其實也是虐待漢人。
-
8 # 80後經典遊戲回顧
制訂君臣之儀,興科崇儒,發展文人治國,改變屠城傳統,著重富國保民,整頓吏治,廢除羊羔兒利,剛正不阿,以為天下表率,名相之一。
-
9 # 伯虎42
系出遼朝,生於金朝,仕於蒙古,精於漢文化,“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就是耶律楚材的人生勾畫。
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尚書右丞耶律履位於中都燕京(今北京)的家中,誕生了一個嬰孩,這就是耶律履在花甲之年所生的幼子---耶律楚材。其父年屆六十得一幼子,喜不自禁,言道:“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並用《左轉》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予其起名為“楚材”,字“晉卿”。
耶律楚材家世,為遼太祖長子-東丹王耶律倍之後,其父耶律履為東丹王七世孫。自耶律楚材祖父耶律德元起,皆仕宦於金-——祖父耶律德元為金榮祿大夫、興平軍節度使,父耶律履為金尚書右丞。而耶律楚材,在金泰和六年(1206年),年僅十七歲時,便將要因身為宰相之子而賜予省掾之職,但是他並沒有去就任,而是想要參與科舉以獲得出身。金帝親自詢問本科科舉之人政事處置,十七人中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為優等,於是被徵召,後任開州(今河南濮陽)同知。祖孫三代身為遼朝舊宗室,卻都出仕於金。
耶律氏世代受到中華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雖身為契丹後裔,但實為中華傳統儒家文化薰陶下優秀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金貞祐二年(1214年),為躲避蒙古咄咄逼人的攻勢,金帝自中都南遷至汴京,而耶律楚材留在中都,被留守燕京的丞相完顏承暉任命為左右司員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大軍攻克中都,耶律楚材被俘。成吉思汗檢視俘獲金國眾人,發現耶律楚材才華橫溢、談吐不凡,對於國家大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便遣人向他問詢,以圖獲取治國方略。耶律楚材眼見金國頹敗不可避免,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在成吉思汗的優待之下,依附成吉思汗,成為蒙古之臣,北上漠北,以“澤民致主本予志”的願望,期待著能實現自己的豪情。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滿面鬍鬚,成吉思汗親切地稱呼他為:吾圖撒合裡,意為“長髯人”。又因耶律楚材對於國家大事都能提出正確的治理意見,更以“治弓尚須用弓匠,為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的讚譽,稱其為“治天下匠”,待之甚厚。而耶律楚材,則常以“馬上得天下,馬上何治天下”的道理向成吉思汗進言,更得成吉思汗倚重。蒙古立國初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都是耶律楚材所奠定,成吉思汗曾對其子窩闊臺說:“此人天賜我家,而後國君庶政當悉委之。”耶律楚材所受重用,由此可見。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今烏茲別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隨成吉思汗徵西夏,在隨駕出征途中,耶律楚材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奏對於成吉思汗,並常常勸誡成吉思汗禁止屬下擅自徵發殺戮,使蒙古貪暴之風稍稍收斂,並因此深得成吉思汗器重。
窩闊臺汗元年(1229年),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日益受到重用。他倡立朝儀,制定蒙古初步法令,設立賦稅制度,被譽為“社稷之臣”。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耶律楚材就任中書令(正宰相,百官之首),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法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創舉頗多。在他的各項措施影響下,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先進的中原農業文明才得以儲存和繼續發展。
在成為中書令後,耶律楚材殫精竭慮,為恢復因戰爭而造成亂世局面的中國北方社會的安定採取了諸多措施,更定官制,用中華儒家之道作為治國治民的準則,選用士大夫來擔任各級官吏。制定 《便宜十八事》為約法,嚴禁地方官擅自濫殺老百姓。禁止貪汙公物,打擊不法之徒,禁止土地兼併,從而安定社會秩序。設立了十路課稅使,全部委任文人擔任。勸誡窩闊臺汗廢止“裂土分割槽”的分封制,避免了北中國在政治制度上的歷史大倒退。倡導儒學,保護人才。設立編修所、經籍所,編集經史,盡心儲存和恢復中原傳統文化。種種措施和制度,為蒙古政權的漢化,和華夏文化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以漢化契丹後裔之身,登上了蒙古最高權力中心,並以己之力,開展漢化改革,這導致一大批遊牧貴族集團出於維護自身利益而採取的反對。他們對窩闊臺汗進言,堅持遊牧民族傳統,利用特權對百姓加以掠奪式剝削。如大規模發行紙幣掠財、在收稅過程中擅自加賦等等,而耶律楚材,因自身出身的原因,或是避嫌,或是無奈,總之難以管控,毫無辦法。數次提出反對意見,毫無作用,甚至遭到窩闊臺汗的反感。
窩闊臺汗十三年(1241年),窩闊臺汗去世,其妻乃馬真氏稱制主政。她政令紊亂,制度荒廢,寵幸替代耶律楚材掌握財務大權的寵臣奧都敕合蠻。耶律楚材自歸蒙古,歷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近三十年,不忍心其心心念唸的漢化成果就此付之東流,不斷上奏諫言,幾乎因諫被殺。最終遭讒言汙衊,被罷官免職。
乃馬真後稱制三年(1244年)五月,耶律楚材鬱鬱而終,年五十五。他去世的訊息傳出後,連許多普通蒙古人都失聲痛哭,如自己親人去世。漢族士大夫更是垂淚憑弔這位對於儲存漢文化功勳卓著的契丹賢臣:“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
耶律楚材逝後,依其遺願,遺體被運回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戀的燕京玉泉山下的甕山泊(今昆明湖)旁,並建廟立像,儀式極為隆重。
元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圖帖睦爾追贈耶律楚材為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近百年後,耶律楚材得到了儒家傳統思想之下臣子所能達到的最高榮譽。
耶律楚材開啟了蒙古政權的漢化程序,儘管在他在生前,這一程序開展得十分緩慢,他所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但“首倡者”的稱號當之無愧。其開設的諸項政策,是元世祖忽必烈漢化改制的源頭所在,並在此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三十年的仕蒙生涯,文化的差異及理念的不同,使得耶律楚材在朝堂之上,始終是作為一個孤立形象存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乃馬真皇后等,只是需要他的高效治國才能,而從未與其心懷相同的志向。他孤立朝堂,費盡心機,與肉食者抵抗、斡旋、妥協,最終才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地漢化改制成果,儘管為數不多,在那個動盪之際卻顯得彌足珍貴。
就任中書令後,耶律楚材因自己的契丹身份,完全可以與其他貴族官僚同一立場,迎合對方,不堅持漢化改制,不顧及底層人民,這樣他也不必經受讒言及汙衊甚至是生命威脅,而高官厚祿一樣不會少。然而他始終還記得“致主澤民”之的願望,數十年為了自己的願望,矢志不渝,百折不撓。
耶律楚材是一位真正的心懷理想的孤臣,歷經了無數艱難困苦而志向不改,詮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傳統中國士大夫精神。
臨終之際,不知耶律楚材是否想起三十年前,北上大漠時的豪情壯志,心中是否依然無怨無悔,不改初衷。
耶律楚材,做到了“不負初心”四個字!
2019年8月28日 作於鶴州太平溪畔家中
-
10 # 小青峰曰史
不要搶,小青峰來答!
導言:耶律楚材是蒙元之初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生致力於促進蒙漢民族文化融合,主張以儒治國,革除舊法之弊端,為蒙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做出了突出貢獻。換句話說,耶律楚材不僅是蒙元帝國封建制的偉大設計師,也是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傑出舵手,值得我們稱道,值得我們褒揚。
一、飽含豐富的儒家情懷耶律楚材窮其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儒教觀,而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他的和平大一統情懷。這種情懷影響了元太祖到元太宗時期的許多政治舉措,作為肱骨之臣,他帶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建議和倡導深刻影響了蒙古族漢化的程序。
所謂的儒家情懷統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家國統一,其次是制度的統一。
1.在家國統一方面。
孟子曾提出“定於一”的問題,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誰能統一天下,但是他提出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就是“不殺人”。作為儒家的忠實擁護者,耶律楚材對於這兩條信條堅定不移的遵循著,因而他作為金朝的官員,在審時度勢的情況下,卻跟隨了元太祖,這不是叛國,而是儒者的天下觀。在隨著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的十年間,他看慣了殺戮和流血,儘管這是統一的必經過程,但是他仍然表達了對這種血腥屠殺的厭惡,渴望和平的大一統,一句“何羨班超萬戶侯”道出了他對於投筆從戎征戰廝殺的厭惡之情。
作為儒者,對於殺一詞是極其反感的,耶律楚材在其政治生涯中,多次向帝王勸諫減少屠殺,我們可以看出耶律楚材的儒家觀念之中,征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減少殺戮是必要的。
2.在制度統一方面。
耶律楚材對蒙古族漢化程序有極大的幫助。儒家講求尊尊親親君君臣臣。而蒙古族天性豪放不拘,在逐步建立國家的過程中,耶律楚材極力向帝王建言陳策。
除了在制度上極力進言外,耶律楚材還秉承儒者治天下之觀,像君王推薦儒教道義,反覆上諫,使得蒙古族開始逐步改變漢人文臣無用之思想。
由此觀之,耶律楚材的儒家觀念對於蒙古族建立大一統政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改變著蒙古族的文化和風俗,使其去糟粕,吸收漢地的精華,從而有利於穩固統治。
二、以人為本,民本思想濃厚1.耶律楚材堅持推行輕稅薄賦,休養生息,以逐漸恢復發展中原經濟。在徵收賦稅上,他企圖建立有確定的種類、數額,而且稅額較輕的正規賦稅制度,反對蒙漢統治階級,非法隨意課稅、無限度地進行剝削。
他在《便宜一十八事》中就曾提出“州縣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在反對蒙古諸王功臣“裂土分民”時,制定了“五戶絲制”,也為的是不讓蒙古諸王功臣“擅自征斂”。
這在一定時期內緩解的勞動人民的負擔,獲得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援。
2.在傳統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同生產資料土地一樣重要的就是勞動力。蒙古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一直奉行野蠻掠奪和屠殺的政策。為了使中原農業勞動力免受摧殘,耶律楚材曾多次阻止蒙古貴族的屠殺政策。使得平民老百姓能夠得以生存,不再擔驚受怕,安安心心種植農業,精耕細作。
三、飽讀詩書,推薦舉優,自己是人才,也推舉其他人才根據歷史資料得知,耶律楚材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從小就飽讀詩書,一肚子墨水,所以他特別佩服讚賞和他一樣優秀的人才。因而他的腦海中就產生了一種先進的人才觀——不止是飽讀詩書之人被稱為人才,而且那些在封建社會中處於下層的“弓矢用仗金玉”的工匠也是“治天下匠”的人才。所以,在蒙古初入中原時,耶律楚材用他超凡脫俗的才能,遍攬天下人才,並時常向統治者進諫:“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還兩次向成吉思汗上書說明“為天下者宜用治天下匠”和“守成者必用儒臣”的道理。
總之,他嘔心瀝血,挖掘人才,不管是什麼民族,只要有才,一定想方設法地舉薦和保護,如此的遠見卓識不得不令我們佩服。
結束語:就是這樣一個人,通曉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卜釋老之學,精通傳統漢文化,敢於擔當,不畏權貴,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國家治理諸方面發揮過重大作用,最終成為元代開國元勳和一代名相。
-
11 # 常棣tandy
耶律楚材是蒙古帝國的第一任中書令。
傳說,在耶律楚材生下之時,父親移剌履曾經替他算命,算出他將來“當為異國用”,因此而選了楚材二字作為他的名字,這名字的含意是“楚材晉用”。移剌履是否真能算得出耶律楚材會在若干年之後為蒙古所用,這是很難證明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楚材晉用也未嘗不可以解釋為“遼材金用”。移剌履本人便是一個遼材金用的人。
一、平庸的成吉思汗時代
耶律楚材自幼受到母親楊氏的良好教育。這一位楊氏,可能是漢人。楚材書讀得很多,除了經史以外,也頗懂天文曆法與卜算之道。除此以外,他詩也很會寫,留下了一部《湛然居士文集》。就這部《湛然居士文集》(其實是“詩集”)來看,耶律楚材對於佛學書籍,確也涉獵了不少。
他在金昌宗與衛紹王、金宣宗的朝中作官,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可汗攻下中都,他的年紀是三十或三十歲出頭。成吉思可汗訪求遼朝的宗室,找到了他,從此便把他放在身邊,西征花剌子模的時候也帶他去。他的主要任務,似乎便是卜卦。“汗每出師,必命楚材預卜吉凶。汗亦自灼羊髀骨,用相參驗。”
他在花剌子模的河中府(撒馬兒幹)陪成吉思可汗住了很久,留下了“西域河中十詠”,每首均以“寂寞河中府”五個字作第一句。同時,他寫了“西域和王君玉詩”二十首,其中頗露懷才不遇的情緒。
例如:第一首,“歸去不從陶令請,知音未遇孟嘗賢。第五首,“西伯已亡誰老老,卜商何在肯賢賢?然而,他在河中卻也未嘗不自得其樂。河中十詠的第二詠,說:“寂寞河中府,臨流結草廬。開樽傾美酒,擲網得影魚。有客同聯句,無人獨看書。天涯獲此樂,終老又何如?”
傳說,成吉思可汗雖則對耶律楚材不於重用,對他的能力卻看得很清楚《元史》與《新元史》都說成吉思可汗曾經向窩闊臺交代過:“這個人是老天爺賜給我們家的,你以後凡是軍國的大事都不妨交給他管。”事實可能是:成吉思可汗對耶律楚材,不過是看成算命打卦的半仙之流;真正對耶律楚材的能力有認識的,是窩闊臺。
二、崛起於窩闊臺時代
在窩闊臺當選的一天,耶律楚材一則勸主持大會的拖雷不可改期,二則勸察合臺以哥哥的身份首先向窩闊臺下拜,使得所有的貴族都不敢不下拜,包括窩闊臺的叔父帖木格在內。耶律楚材立了如此的大功,難怪其後窩闊臺對他幾乎凡事無不聽從。
耶律楚材於窩闊臺可汗即位以後,建議了十八件事,包括設地方文官以與萬戶們軍民分治、下級官吏非奉上級批准不許增加人民負擔、死罪必須於申報獲准後方能執行、蒙古人與回回人種田而不納稅的處死刑、挪動公家財物供私人經商的酌量治罪、監守自盜者處死刑、任何人不許對可汗貢獻禮物,等等。
除了貢獻禮物的一項以外,窩闊臺可汗對耶律楚材所建議的完全接受,下詔頒行。那時候,有一些蒙古人,如近侍別迭之流,主張將漢人殺光,將中原的田地一概改為牧場,以便蒙古遊牧。耶律楚材向窩闊臺可汗說,“漢人留下不殺,對蒙古帝國的政府有利無害,可以讓他們工作,然後抽他們的稅,約略計算起來,每年(黃河以北)可以抽到五十萬兩銀子,八萬匹絹,四十萬石粟。這比殺了漢人而無所得,豈不是好得多?況且,可汗已想渡河滅金,正需要龐大的資源作為戰爭費用。”
耶律楚材這幾句話,救了河北、山東、山西千百萬人的性命。窩闊臺可汗於是授權給耶律楚材,叫他設計抽稅的事。他就保薦了陳時可等二十個人,分任十路“徵收課稅使”與副使。這十路,是:(1)燕京,(2)宣德,(3)西京,(4)太原,(5)平陽,(6)真定,(7)東平,(8)北京,(9)平州,(10)濟南。十路徵收課稅使與副使,直屬於可汗,與各地管民政的文官,管軍政的萬戶,鼎立而三,各不相干。
中書省在金朝沒有,在唐朝只是專管頒發詔令文書的機構而並無行政權。在金朝與唐朝管行政的是尚書省。從窩闊臺可汗在辛卯年八月任命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的這一天開始,蒙古帝國開始有了中央的行政機構,而稱之為中書省。(各地的沿襲自金的“行尚書省”,一時都不曾改為“行中書省"。)
中書省於中書令之下設右丞相與左丞相各一人。耶律楚材保薦了鎮海為右丞相,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俗稱為“田鎮海”,很像是漢人,而其實是客列亦惕族人。他曾經奉命在和林一帶屯田,成績頗好,因此而獲得了一個“田”字作為綽號。他是景教徒,精通畏吾兒文,蒙古帝國的所有對西方各地的公文,概由他主持稽核頒行,正如對中原各地的公文統由耶律楚材負責一樣。
雖則是中文的公文,也概由鎮海用畏吾兒文加寫“付與某人",作為一種證驗。至於左丞相粘合重山,卻是金朝的宗室,曾經在成吉思可汗面前當質子,而私自向可汗投降,願對可汗效忠,其後倒也始終一貫,對蒙古效忠到底。他對金朝的山川人物,十分熟悉,頗能襄助耶律楚材做“建官立法,任賢使能,分州縣,定課賦,通漕運”的工作。
中書省的機構,到了元世祖忽必烈之時才算完備。耶律楚材有沒有設平章政事,右丞、左丞與參知政事,待考。可能設了其中的若干位,而並未全設。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耶律楚材是契丹人,鎮海是客列亦惕人,粘合重山是女真人。他們三人沒一個是蒙古人。耶律楚材當中書令,從窩闊臺可汗在位的第三年(辛卯,1231年)陰曆八月開始,到乃馬真(乃蠻氏)太后攝政的第二年(癸卯,1243年)陰曆三月、病死之時為止,前後有十一年又七個月,差不多全部時間住在和林。
他在和林蓋了一座房了,格式與他以前在中都西山的一座相同。他寫了一首詩《題新居壁》:“舊隱西山五畝宮,和林新院典刑同,此齋喚醒當年夢,白晝誰知是夢中。”
在十一年又七個月的任內,他把蒙古帝國的中央機構從頭建置,也把地方上的軍、民、財三方面的行政盡力調協。他所登用的人極多,權力之大可以想見,事實上也是應該的。可汗之下,主持國政的便是他。右左丞相均可算是他的屬僚。
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成吉思可汗所任命的最高斷事官失吉刊·忽禿忽此時尚未去世。此人的職權與耶律楚材的職權是否有衝突之處?答案是:並無衝突。窩闊臺可汗給了失吉刊·忽禿忽以新的任務,“中州斷事官”。既然是“中州”的,可見已不是“最高”的了。最高的斷事官,從辛卯年八月開始,已經是耶律楚材,只是名義上不再叫做最高斷事官,而改稱為“中書令”了。
三、耶律楚材之死
嫉妒耶律楚材,與怨恨耶律楚材的人,自然不會沒有。做大官,有權在手,可以滿足一些人的慾望與要求,同時也必然不能滿足另一些人的慾望與要求,耶律楚材是好人,而不是絕頂的聰明人,膽敢以非蒙古人的身份,作蒙佔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令,真配得上稱為拿性命拼。
第一個要他性命的人,是石抹明安的兒子石抹鹹得不。此人仗著父親曾為“太保”,自已又襲了燕京留守之職,“恣為貪暴”,而且“其下化之”(所用的人也是死要錢,亂殺人),弄得燕京城裡盜賊橫行,有許多“勢家子弟”也公然在黃昏時候,走到有錢的老百姓家裡勒索。耶律楚材曾經於充任中書令以前,奉了成吉思可汗之命,偕同塔察兒去查辦,一舉而捕斬十六人,使得燕京的人心恢復安定。
那身為燕京留守的石抹鹹得不,自知丟了臉,便恨死了耶律楚材。於是,在楚材作了中書令以後,便唆動皇叔帖木格,派使者向窩闊臺可汗進讒,說楚材任用私人,“必有二心”。這一狀,窩闊臺查了以後,知道是誣告,把帖木格的使者罵了一頓。
最後一個要耶律楚材性命的,是不知姓名的某中貴。這位中貴是通事官楊惟中的一黨。中貴向窩闊臺告一狀,說耶律楚材“違制”。(違的是什麼制,《元史》、《新元史〉《蒙兀兒史記》都不曾交代。以常例論,這裡所謂“違制”,可能是指“僭越”,用了天子才能用的東西,或蓋了天子才能住的房子。)
一向對耶律楚材深信不疑的窩闊臺,這一次竟然耳軟,下旨把耶律楚材捆起。不久,窩闊臺後悔,叫人解了耶律楚材的綁。耶律楚材拒絕,說“既然綁我,一定是我有罪。我忝為公輔,犯了什麼罪,陛下應該明白宣佈,讓百官知道。現在又要解我的綁,那是以為我無罪了。怎麼忽而以為我有罪,忽而又以為我無罪呢?這不是兒戲?國家的大事,怎麼辦得了呢?”窩闊臺向他說:“我雖然是可汗,怎麼不會有錯呢?於是,君臣又和好如初。
窩闊臺死後,乃馬真(乃蠻氏)皇后攝政,對奧都剌合蠻十分寵信,甚至拿空白的蓋好了印的敕書若干張交給此人,叫中書省的令史照此人的吩咐加以填寫,如果不填寫,便砍手。
耶律楚材向皇后說:“先可汗把軍國的事,都交給了老臣管。令史有什麼相干?要砍,可以砍我的頭。何況是手?”說到此處,他放大喉嚨,厲聲喊叫:“老臣事成吉思可汗及先可汗三十年,無負於國,可敦(皇后),我沒有罪,您也不能殺我!”
可敦對耶律楚材,怎麼敢殺?可惜,耶律楚材這一次氣成了病,不久便死,死在甲辰年(1244年)陰曆五月十四,年紀才有五十五歲。
四、耶律楚材的歷史貢獻
耶律楚材的貢獻,除了創設了全國稅收機關與中央的中書省以外,還有很多,多到不勝列舉。其中最重要的是:
1.速不臺在汴梁即將攻下之時,向窩闊臺報告,準備屠城。屠城本是蒙古軍隊對付抗命者的老辦法。耶律楚材說:“得地無民,將焉用之?”窩闊臺因此而下令汴梁免屠,只殺金朝皇室完顏氏一族。於是,有一百四十七萬住在汴梁的人,因耶律楚材的一句話,而保全了性命。
2.此後,有許多抗命的城市,都由於有了汴梁的先例,而免子屠城的劫運。
3.蒙古有一條禁令、凡是收容或資助在逃的俘虜的,或給予他們以飲食的,一概處死。並且,“無問城郭保社,一家犯禁,餘皆連坐。”結果,“逃民無所食宿,殍死道路相望。”這一條禁令,耶律楚材向窩闊臺請求廢除,獲准。
4.蒙古另有一條規矩:凡是被強盜搶去的東西,如果過了年尚未破案,便由本地(本路,本府)的老百姓共同賠償。這條規矩,耶律楚材向窩闊臺請求廢除,獲准。
5.在蒙古帝國的領域以內,有花剌子模等國來的回回,經由各地官吏之手放高利貸,年利百分之百,過了一年便是一倍,過了兩年便是四倍(複利)。還不起的人每每以妻子兒女作抵,仍舊不曾還清。耶律楚材於奏請獲准之後,把所有的已欠本利由政府代為償還,用去了官銀七萬六千錠(一百一十四萬兩)。耶律楚材規定:從此以後,凡是付利付到了相當於本金的數額之時,一概停利付本。
6.當時,除了政府自辦的驛馬以外,諸王與貴戚都可以自備驛馬,用政府的驛館為驛館。這些諸王貴戚的驛夫與使臣,每每搶奪人民的馬,而且在政府的驛館中“要索百端,供饋稍緩輒被錘撻。”耶律楚材定下規矩,諸王貴戚的驛夫與使臣,由政府發給牌剳,然後由驛館依照規定的份量供應飲食。沒有牌剳的,概不招待。
7.有一位叫於元的,向窩臺建議發行“交鈔”(紙幣),耶律楚材說:“當初金章宗開始發行交鈔,與銅錢並用,後來經管的人覺得很方便,便儘量地發出,而不熱心於收鈔回籠,弄到後來一萬貫交鈔才買得到一塊餅。”窩闊臺已經準了於元的奏,耶律楚材主張:如果一定要發行交鈔,不可以超過一萬錠(五十萬兩)的數目。
8.蒙古軍取得中原北部以後,查戶口查得了一百零四萬戶。其後,積年逃離家鄉的戶口有十分之三四,但是蒙古政府所抽的賦稅並未照減,仍舊按照原來的一百零四萬戶的賦稅總數,向留在家鄉的十分之六七的民戶徵收。於是,每一家平均要繳出比以前差不多多出一半以上的賦稅。耶律楚材毅然決然,把三十五萬逃戶的賦稅從賦稅的總額之中減去,使得人民受惠不淺。
9.窩闊臺把中原若干的州縣與人民,分賞了功臣與皇親國戚,讓這些人可以自由抽取所封人民的賦稅。耶律楚材認為這是“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主張土地與人民雖則在名義上是已經分封了,仍舊由政府派員代為收稅,收好了轉交給這些功臣與皇親國戚。
收稅的標準是:每五戶合絲一斤,叫做“五戶絲”,給受封的功臣與皇親國戚。另外,規定了每二戶出絲一斤,作為國稅,繳給政府。地稅、商稅與鹽稅均全數作為國稅。地稅是麥田每畝上田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稻田每畝一概五升。商稅按照三十取一的稅則徵收。鹽稅也是如此,不過鹽價是按照每兩銀子四十斤計算。
10.當時撲買(投標包稅)的制度很盛行,有一個劉廷玉,花了五萬兩撲買到燕京的酒稅;有一個“涉獵發丁”花了二十五萬兩撲買到全國的國有“廊房地基水利豬雞”;有一個“劉忽篤馬”,花了五十萬兩撲買到全國內地的“差發(義務勞動);有一個姓名不詳的西域人,花了一百萬兩撲買到全國的鹽稅。
耶律楚材說,這些人都是壞人,“捐一償十”(出一兩銀子給政府,向老白姓收十兩銀子)。“使怒歸於上,利歸於下。”他向窩闊臺可汗請求,把這些包稅的事都取消,獲准。
然而,小的包稅被取消了最後卻來了一位大的包稅人:奧都剌合蠻。此人經由通事安天合的推薦,獲得右丞相田鎮海的信任,輾轉取得窩闊臺的同意,以四萬四千錠(二百二十萬兩)的代價,撲買到全國的賦稅。耶律楚材認為這是增加人民的負擔太多,不僅在原則上包稅的制度是一種陋政而已。他向窩闊臺建議用抽稅代替屠殺作為對付漢人的政策之時,所定的稅額不過是一萬錠(五十萬兩)而已。
其後,打下河南、滅掉金朝,也不過增加到二萬二千錠(一百一萬兩)而已。於是,他向窩闊臺力爭,爭到聲色俱厲。窩闊臺說:“你是不是想動手打架?”結果,他的意見不被窩闊臺接受。
耶律楚材的死,是蒙古帝國的大損失,也是漢人的不幸。
-
12 # 超凡博弈
契丹人耶律楚材在元朝發展的歷史程序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蒙古的急劇擴張,其遊牧民族的制度和文化已難以維持這個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的正常執行。
蒙古統治者明白,只有適應各個不同統治區域的風俗與文化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尤其在中原地區,他們面對的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和古老的中華文明。強大的征服者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最終卻不可避免地要為被征服者的先進文化所征服。
正因如此,蒙古帝國後期逐漸出現了漢化的趨向。在這一歷史程序中,有一位契丹人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
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其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治理天下。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既是一名淵博的學者,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窩闊臺等蒙古統治者的信任。
在窩闊臺時期,他就被委以重任,執掌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行政事務,藉助政權的力量從文化和政治上推行漢化措施。
蒙古國攻滅西夏和金朝之後,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
面對該如何治理中原的問題,耶律楚材上奏說,天下雖得之於馬上,卻不可以馬上治。
他深知要統治中原,仍需沿用中原的制度,而熟知漢法統治之道的是漢人儒士。
於是,他大力保護漢人儒士並引薦他們進入仕途。許多名士如元好問、竇默、趙復、王磐等人都被保護並起用。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國家治理需要大批人才,耶律楚材對上進言:
“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
窩闊臺聽從了他的意見,透過考試選拔人才,“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
當時選中的許多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後來都成為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為推進蒙古的漢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窩闊臺即位時,耶律楚材依照中原王朝的傳統制定了冊立儀禮。
1231年,耶律楚材被任命為中書令,受命全權籌設中書省,蒙古開始有了中央行政機構。
以往,蒙古人向外擴張,到某地後總是把財物搶劫一空,把擄來的百姓充作奴隸。當時一些蒙古大臣甚至提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
這種野蠻的掠奪方式,不僅對社會生產力破壞巨大,也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長久統治,耶律楚材反對並努力制止這種行為。
當時的蒙古統治者尚不知賦稅對於經營中原地區和維持政權統治的巨大作用,但耶律楚材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他著力建立了蒙古國的賦稅制度,並說服窩闊臺把全國分為十路,每路設正副課稅使,與各地管民政的文官、管軍政的萬戶鼎立而三,直接對朝廷負責。
隨著蒙古國統治地區的擴大,社會治安問題和吏治弊端等日益嚴重,州郡長官貪暴肆虐、富豪任意兼併土地、地痞流氓殺人越貨等現象十分普遍。
針對這些社會問題,耶律楚材參照中原若干法律原則,提出了《便宜一十八事》作為臨時法律。此外,他還對地方官吏擅自科差、商人侵吞官物、蒙古色目貴族不納稅和貪汙官物等問題規定了具體的懲戒條例和死刑判決等法條,促使當時社會狀況逐漸好轉。
耶律楚材以其非凡智慧和能力引導蒙古統治者認識到漢文明的優越性,建立了蒙古國基本的禮儀、賦稅和法律制度,推進了蒙古政權向元朝政權的平穩過渡。
儘管因為受到蒙古貴族和商人的抵制,耶律楚材的許多積極建議和構想在其生前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施,但他為忽必烈及其後來的繼承者推行具有漢化性質的政策作了積極的嘗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蒙元的進一步漢化基本上沿襲了耶律楚材制定的路線。甚至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草原的蒙古貴族在建立新政權時,仍然遵守並沿用耶律楚材時期制定的一些制度和原則。
感謝閱讀。
回覆列表
說實話,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每個時期的評價都不相同,對耶律楚材這樣的歷史人物,我的瞭解僅限於書本上,只知道他是金、元朝時期偉大的政治家,對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融合做了很大的貢獻,死後葬在了北京頤和園內。其他的恕我無知了,再次謝謝您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