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巧克力羽
-
2 # V劇情
你的這個問題已經成功地提出來,說明你已經會提問了。
提問要想盡快得到更多更好的答案,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提問不要太難,否則可能沒人會回答;
2 提問分類要正確,否則會回答的可能看不到;
3 提問敘述要清楚,否則別人不知道怎麼回答;
4 提問不要違規,明顯違規的問題沒人敢回答。
另外,如果提問有懸賞分,回答的人會多一些,懸賞分越高關注的人越多,這樣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了。
-
3 # 王麗霞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提問需要學會嗎? 疑問便是疑問,需要有人來教嗎? 沒興趣沒意義的問題您可以不答,沒興趣沒意義的回答您可以不看。
若您心裡沒有問題,就不需要答案。若您沒有任何看法,就不會有問題。與其問,怎麼學會提問,不如問自己,如何才能不問問題? 如何才能沒有問題?
-
4 # 精進Excel
是的,能提出一個好問題非常重要,而且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在目前碎片化閱讀時代,多數人的思維都是跳躍的!
接下來,我將從實際經驗告訴你,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線下需要提問的場景也很多……
參加大型講座需要提問
開會需要提問
甚至撩妹,為了把握真實情況,你也需要提問……
但是,如何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1. 避免大而空問題越大越空,越無法形成有效的交流,越具體越有針對性越好。
特別是線下或者語音問答的情況,大的問題往往需要組織很多素材和邏輯,被提問者很難知道你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也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組織長篇大論去回答如此宏大的而問題,只能天馬行空地說些空話套話。
比如,有人留言問“我在工作中需要經常使用Excel,如何才能學好Excel呢”,“有沒有Excel好的教程啊”……這些問題就非常大而空,如果想要回答好這樣的問題,需要很多前提資訊:現在的Excel水平怎樣,主要的使用場景,能利用的學習時間……
2.避免不假思索的提問針對一個觀點,沒有進行思考,直接問別人“你怎麼看”。
其實,這不是問題,因為提問者沒有表達疑問,沒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你怎麼看”暴露的往往是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知空白。
3.避免拐彎抹角,不知所云避擴音問題繞來繞去、不知所云。提問應該講效率,一針見血直指要害。客套話、恭維話、鋪墊……和問題沒有必要的描述統統去掉,只留下能將問題說明白的語言即可。
最怕的就是,說了一大堆,核心問題被隱藏在套話、鋪墊和個人看法中。我看完之後,真的不知道他要做什麼?想讓我加入平臺麼,想讓我幫他們推廣麼,還是想撩我?
記住,提問不是讓被提問者做閱讀理解,你要用最直白的話語告訴他問題是什麼,而不要讓他去理解或者猜測。
4.避擴音非本質的問題很多提問者,提出的問題並不是自己碰到的問題的本質。
有一個提問者問我,怎麼使用VBA程式設計,解決一個Excel資料查詢功能。
但是分析他的問題後,發現透過排序和函式就能解決,不需要使用VBA。
提問者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本質,也沒有告訴我他想要的結果,提了一個自認為的問題。
5.避免審判式的提問問題可以非常尖銳,可以刁難,但要對事不對人,並保持基本的尊重。不要咄咄逼人和盛氣凌人,提問是交流的機會,而不是審判。
記得我參加一個達人的分享會,她講到她的一個小愛好是手繪各種小貓小狗的大頭像,講到這裡突然臺下有個人問道:畫的好看不好看?
說實話,當場挺尷尬的,這種尖銳、直接針對當事人的提問讓大家很反感。
分享者顯然是見過世面的,沒有直接回答提問者,而是笑笑說:畫的好看不好看主要取決貓的長相啊。
6.避免重複提問重複提問至少在兩個方面暴露提問者的不足,要麼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不足,沒能看出一個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要麼提問者沒有認真聽講,不知道已經提過同樣的問題了。
7.避免私人問題問題要具有普適性,不能只是個人疑問,特別是公眾場合下的提問。
那種“我個人有個小疑問”之類的問題,收起來,等活動結束後找機會單獨提問吧。
8.避免邏輯不清,一次提多個問題有些提問者,邏輯不清晰,喜歡一次提多個問題。但往往這些問題之間,沒有明顯界限,讓回答者很難作答。
如果確實有多個問題需要一次提問,為了節省時間,在提問之前,需要明確的告知被提問者,你總共有幾個問題,他們依次是什麼。這樣便於被提問者準備、記錄。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看到這裡,你會提問題了麼?
-
5 # 大為老師
有人曾經說過,在資訊化時代,我們可以從四個途徑去自我學習,分別是跟人學,跟事學,跟網路學,跟書學。其中,讀書就是其中最便捷也是最容易獲取的學習方式。關於如何訓練自己的提問能力,我們有不少書籍是教我們如何學會提問的。在這裡,我就給大家介紹一本美國經典的訓練批判性思維的書籍——《學會提問》。
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學會提問》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尼爾·布朗和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基利,出版至今已經暢銷30多年,被譽為“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不僅在美國超過300所高校採用,而且在國內也得到了眾多大家的推薦,是批判性思維最好的入門書!
如何學會提問?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有一套相互聯絡、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同時加上在適當時間提出和回答這些問題的能力和意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圖來自書本)。
在擁有提高思維能力的意願的基礎上,我們要建立兩種思維,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顧名思義,海綿式思維就是要我們像海綿一樣,從四面八方來吸收大量的相關資訊;淘金式思維要我們在大量的資訊進行取捨。這兩種思維相輔相成。
當我們有了積極主動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意識後,就要開始建立一套環環相扣的問題。
整本書籍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會提問的框架,主要包括十個問題:
換句話說,當我們面對一個觀點、文章或者新聞的時候,可以採取以上十個問題,來檢視它們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值得支援。
(1)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2)理由是什麼?
所為理由,“就是指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或其他陳述”。一個結論的價值來自於令人信服的理由。
(3)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當我們找出了作者的結論和理由後,接著就要檢視關鍵詞或短語是否存在歧義詞。
(4)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任何一個觀點或者文章都有可能含有沒有明說出來的想法,也就是假設。其中包括價值觀假設,即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重要;還有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
(5)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6)證據的效力如何?
(7)有沒有替代原因?
所謂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8)資料有沒有欺騙性?
要發現數據有沒有欺騙性,“第一個策略就是儘量找到足夠多的關於這些資料是如何採集的資訊”;第二個策略,“就是不急於去看作者的結論而是先非常細心地檢查作者的資料,然後問自己‘從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什麼合適的結論?’然後拿你的結論和作者的結論相比較”。另一方面,省略資料也會欺騙我們。
(9)有什麼重要資訊被忽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這本書適合哪些人閱讀?這本書適合任何人閱讀,因為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就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在群體中我們的智商幾乎為零,推薦閱讀《烏合之眾》。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點贊交流。
-
6 # 茹錦花開
首先要明確,你提問的目的是什麼。
提問的目的包括以下六個:
1、瞭解基本情況
2、做出計劃
3、解決疑問
4、轉變思路
5、用問題挑戰現狀
6、用問題鼓勵思維碰撞
明確了目標,提出來的問題才會有的放矢。
提問的十條基本定律:
1、開門見山
2、提問時注意眼神交流
3、使用簡單的詞彙
4、使用簡單的句式
5、簡明扼要
6、提問焦點集中在手頭要務上
7、明確提問目的
8、提問要合時宜,問對人
9、提問舉止能夠反映提問內容
10、提問舉止能夠反映提問內容
提問的過程具備八個核心步驟:
1、我們已經瞭解了哪些?
2、我們還未了解哪些?
3、我們設定的目標是什麼?
4、為實現目標,我們現在需要了解些什麼?
5、我們向誰瞭解這些?
6、我們以何種方式瞭解這些?
7、根據所瞭解到的情況能預測出什麼樣的結果?
8、依照預測出的結果,我們作出怎樣的反應?
提問的方式以及其中展現出來的你的態度,和真正的問題溝通一樣,都是構成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問的時候,簡單的措辭,重點突出,簡明易懂,效果最佳。
-
7 # 丁韜
不妨我們來思考一下“是什麼”和“為什麼”
回答問題其實就是在告訴別人“是什麼” 這個其實並不難,因為可以有很多的渠道來獲取“是什麼”
可是“為什麼”則相對困難很多,首先這個是要從自己出發的。會提問尤其能問到關鍵的點子上,背後都離不開提問人深度思考的能力。離開這個是很難做到會提問的。
所以這個問題又可以被切割成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
8 # 視界雲科技
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有關於聆聽和提問的兩句話:
「聆聽」遇到對方提起了一個你完全不想接的話題,不要急著反抗,而是輕巧的把對方熱衷的話題連線到一個很生活的方向,就行了。
「提問」完全不必擔心問題沒深度,你不必假裝有深度,只要懂得欣賞別人的深度,已經是一種美德了。
在我們學會提問之前,聆聽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提問!好的提問者,應該更是一個好的傾聽者!
從個人經驗簡單下分享下看法:
Google一下,你也能知道:不要問!!!
在提出問題之前首先了解哪些問題不適合提問,假設透過搜尋引擎簡單的搜尋就可以找到答案,就不要去提問,這樣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他人時間的不尊重!
拒絕拿來主義:拒絕!
規避生活中的“伸手黨”,畢竟大人們喜歡自力更生的獨立性強的孩子們
為什麼要提問:目的很重要!!!
為什麼要提問?
提問的意義是什麼?
提問的目的是什麼?
此外:
它的論題和結論是?論據是?它的論據是否有說服力?
能夠得出的合理結論是?我之前的結論是否有錯誤?
方便別人回答:提前做功課,背景需要精簡扼要
問題本身簡明扼要,直接提出問題,避免廢話
問題更加詳盡具體
但是背景資料儘量充分和完善但不要過於累贅,當背景資訊不足時,問題的切入點會不準確,導致答非所問或者問非所答!
設問真的不是提問:敲黑板!
自己已經回答的問題再來問別人,多少有點尷尬
問題有選項會更好:封閉/選擇題式問題薦
封閉式的問題就是讓被提問的人更加的容易幫助你,更加願意幫助你
給對方選項,說明你已經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思考,對對方的時間也是一種尊重
海綿式思維 & 淘金式思維 :沒事多練練!對手,值得借鑑的另一雙手!
海綿式思維為我們的思考提供廣泛的參考素材,淘金式思維因重視獲取知識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成為一種重要的提問應具備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它是追求提出好問題的意識、具備提出好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利用好問題的願望
提問是一門藝術,學會提問更是一項能力,自己多實踐,多試錯!
推薦閱讀:《學會提問》—尼爾·布朗 斯圖爾特·基利
-
9 # 滄海可耕田
《所謂會溝通,就是會提問》
1
2012年“雙節”期間,央視推出過一個特別調查節目,播了一陣子讓人十分無語的新聞採訪。記者完全是隨機的進行採訪,有的深入農村,有的則在街頭巷尾,對隨機選定的物件進行採訪。採訪物件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則是農民,而採訪的內容都一樣,很簡單,只有一個問題:“你幸福嗎?”面對這個問題,或許連記者都沒想到,受訪者的回答竟是如此的千奇百怪,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有兩個回答,一位蔬菜大棚的工作人員回答:“哎呀,呵呵”;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回答:“我姓曾”。當時在新聞聯播播出之後,瞬間成為熱點,也引起了大家的議論,其中的“神回覆”,也成為了茶餘飯後的笑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冷靜下來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之所以出現神回覆,其實都是記者的提問惹的禍。記者的提問,十分含糊,沒有明確的界定,只是籠統地問“你幸福嗎”,對於幸福的含義,對於具體的情況,卻沒有指明。這樣的提問,就會造成溝通的障礙,出現意料之外的回覆,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當初可以把問題問的更為具體一些,比如,“過節了,你覺得與去年相比,今年生活的怎麼樣?是更好了還是不如以前了?”這樣的問題,把幸福與否的意思包含在了裡面,又給受訪者以限定,讓他們明確自己從哪方面回答,才能實現預期的採訪目的。
其實,不只是採訪,在任何場合的溝通中,我們總會面對初次見面的人,而且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從對方身上獲取有效資訊,比如街頭採訪,客戶見面,求職面試,等等。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提問,從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要想學會提問,閱讀一下《如何有效提問》這本書,或許會找到答案。
2
《如何有效提問》一書的作者,是日本暢銷書作家、明治大學教授齋藤孝,他是身體論、交流論方面的專家。在書中,他舉出具體的例子,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會溝通的人,不是會說話,而是會提問”,“溝通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說出重點,而在於能讓對方說出多少重點”。誠心而論,這一觀點有失公允,會說話與會提問同樣重要,但這一觀點仍有可取之處,那就是學會如何提問,學會有創意的提出問題,提升自己獲取資訊的能力,在溝通中確實是很重要的。
聽過講座的人都知道,在講座結束之前,會有一段提問的時間。而這一段時間,往往會出現十分尷尬的空檔,彷彿空氣都凝固了。在一段可怕的沉默過後,才會出現提問的聲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我們已經習慣了聽完全部內容之後再進行思考。但在作者看來,這樣的方式是低效的,提出的問題,往往也是不深入的。
提問能力,是一種對周圍狀況或者談話內容掌控的能力。提問能力的高低,還關乎評論能力的高低。要想培養自己的“提問能力”,在講座甚至是日常溝通中提出重要的問題,進而能夠提高自己的“評論能力”,就需要在傾聽的過程中,邊聽邊記,將腦海中產生的問題隨時記錄下來,最好是記上很多個,在要提問時,從中選出最重要的問題去發問。作者還提出,要用三色圓珠筆,把問題分類,按照重要程度劃分。不過我們沒必要如此教條,只需用自己的方式,比如符號,劃線等,把問題分清楚即可。
3
在筆者看來,這本書最突出之處,就是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培養問題意識的思考方式。下面,筆者就舉例說明,具體介紹一下這種思考方式。
在《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中,作者提出,要想學會提問,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需要建立“具體且本質”的問題意識。優秀問題的關鍵,就是“具體且本質”。那麼,什麼才算是“具體且本質”的問題呢?細說起來有些複雜,不過大而化之地說,就是有實際內容和定位,令對方明白要回答什麼,並能夠回答出具體內容的問題。這麼說來可能有些抽象,我們可以運用“座標軸思考法”,逐漸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建立起“具體且本質”的問題意識。
X軸代表的是本質性,Y軸代表的是具體性。其中,左下方那種非本質且抽象的問題,是最難以令人回答的,即便得到回答,更多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內容。例如,日常聊天時有意無意間常問的那句“你好嗎”,或者是英語的“how are you”,就是這種問題。“好”的標準是什麼,如何才是好,想要問的內容究竟是什麼,都不清楚。這樣的問題,還能指望什麼有用的回答呢?
左上方的那種問題,則是具體但並非本質的問題。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一類問題,雖然有實際內容,但對於回答問題的人卻沒有意義,發問的人也不會接受到很多有效的資訊。我之前曾聽過一場講座,有一位聽眾面對著講座的歷史學家,問的卻是些無關痛癢的題外話,與講座甚至與歷史學家的專業方向都毫不相干。這樣的問題,偏離了作答者的知識領域,發問者得到的答案也不會有太大的意義。
至於右下方的問題,則太過於抽象,這樣的問題,多出現在哲學討論中,比如,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時間的盡頭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更適合自己沉思,在日常生活中,估計沒多少人願意和你展開討論。因此,最適合與人交流時提問的,就是右上方的“具體且本質”的問題。所謂具體且本質,就是問得有意義,對方能回答出實際的內容,比如,你問對方最近工作進行的怎麼樣,讀了哪些書,有什麼收穫之類的。只有提問“具體且本質”的問題,雙方的交流才能逐漸深入,從而獲取有效資訊。
正如作者所說,只有把這個座標軸記在心裡,並運用到日常的溝通中去,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提問能力,成為一個會提問的溝通高手。
-
10 # 白詩詩
-
我的校長說,在我們的每個課堂上,至少要提出一個基本問題。
基本問題指的是元問題,諸如:
1.文學是如何形成和反映文化的?2.當遇到棘手問題時,有效的問題解決者時怎麼做的?3.我的發音怎樣才能像個地道的本地人?4.我們怎樣能知道過去到底真實發生了什麼?5.好的閱讀者在他們不理解課文時會怎麼做?......
這些基本問題有一個共同特徵:
開放式、可以引發探討和辯論;需要高階思維,比如分析、推理、評價、預測等,僅僅透過記憶知識點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據報道,自從1912年開始第一次關於提問的研究,人們注意到,絕大多數教師的提問都是低水平的,僅僅關注事實性知識。從小學到大學,這些低水平的問題一直佔據教師課堂提問的主導地位。一項研究表明,教師每天都會提問300~400個問題。另外,教師在提問時還喜歡追求快速追問。教學三年級閱讀課的教師每43秒提問一個問題,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平均每分鐘要提5個問題。-----《讓教師學會提問》上述的這段引用的資料可能並不正確,每個教師每天提問或許也不會多到300~400個,但是這段話也提醒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即便是教授我們知識的教師他們的提問也是低水平的,一個人每天的話語中會涵蓋巨大數量的提問,如果我們的提問也是低水平的,可見我們的交流質量整體並不高。
教育的一個長期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發問者,因為最終--我們所學的知識會大量的被淘汰--提問能力會成為進行有意義學習和獲取智力成就的關鍵。
事實上,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平時生活中,我們很少聽到一些具有激發性意義問題的持續提問,而我們所經歷的教育也總是關注內容而不是持續的探究。
這是很可惜的。
-
因此,在學校本身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提問的前提下,我們怎樣才能夠學會提問呢?
-
一個方法是,在教學或者自我學習,哪怕是寫文章的時候,一開始都要提出一個基本問題。
這是一個教學或者自我學習探究的目標,其深層的含義是說,不僅是獲取知識,開發和深化理解也是自我學習或者教育的長期目標,而理解力只有透過不斷的發問才能進一步獲得。
我們很少遇到乍一看就能理解的新的、複雜的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知識是學到的,而理解力是隨著時間推移獲取的。
因此基本問題是通向理解的鑰匙,也就是說,透過探究問題,學習者在構建自己的意義。
-
-
11 # 路人甲
不管什麼時候,向別人請教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先考慮:「別人為什麼要回答我?」
我以前認為只要我問問題真誠,字打的多,字裡行間流露出認真思考,別人就會回答我,別人也應該回答我。如果他不回答我那就是他不懂人情、他高冷,甚至在背後還會給他負面評價。我想大多數人都在這個階段或者曾經在這個階段經歷過。
在以前,我只知道考慮自己,從來沒考慮過別人,我從來沒想過別人為什麼要花時間回答我的問題?這個問題你可以問問你自己,尤其是當對方丟擲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去解答?你又為什麼要去解答?
作為專業的問題戶,好奇心特別強,平常喜歡自學的我來說,我就是經常碰到要問人問題的場景,所以在我漫長的問問題的生涯中,我總結了一些別人為什麼會回答我問題的經驗!
1、付費請教
知乎上由值乎或者其他類似平臺,這樣的平臺回答者願意把自己的回答給出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明碼標價,如果你覺得這個人可以幫助到你,你的問題也值得你花這麼多金錢,那麼別吝嗇那麼幾十塊錢,回頭來說就算他回答的非常不好,我相信你也還是能學到東西的。我一直認為付費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提問方式。
2、讓他成為你的朋友
社交是很奇妙也很誘人的東西,我想如果那個你想問問題的人剛好是你的一個好朋友,那麼你還會開不了口,又或者擔心朋友不會給你解答嗎?說不定,上一秒你把問題發過去,下一秒他給你發了語音請求了。
那麼如何成為朋友?託人組局約吃飯、運動,或者你身上有什麼閃亮的點,讓他對你感興趣,如果你覺得自己全身都沒有優點,沒什麼興趣愛好,那麼為什麼不先讓自己有閃光點呢?我一直覺得優秀的人相互吸引。
3、給他帶來價值
有人會覺得奇怪,我問他問題怎麼還能給他帶來價值呢?回答是可以的。你是學生,你認真的學習,你不斷的問老師問題,最後在該老師的指導之下,你拿了xx競賽一等獎、你的論文經過指導發表在了某個著名期刊上面,這些都能給指導你的老師帶去榮譽。那麼老師為什麼輔導你?因為你好學,你勤奮,你有潛力。
你是剛工作的職場新人,你不斷汲取職場的新知識、行業內的新內容,你從上級那裡學習到了很多專業技能、以及職場的為人處事。你的領導為什麼要教你?因為教會你,他可以讓你承擔更多的事情,而這對你來說是好事。
所以如果你能透過行動、努力告訴他,你能給他帶來價值,那麼他一定會不遺餘力的教會你。
4、學會感謝
我在一開始就說了,別人沒必要花上就算一分鐘為你這個陌生人回答問題,那麼如果你運氣好,別人在那個時候也剛好有空,他回答了你。那麼你一定一定要記住,表示感謝,如何表示感謝?發個幾十塊錢的紅包,或者送一個小禮物、約著出來吃一頓飯,這些雖然看起來是小小不緊的事情,但是這讓別人覺得你尊重、感謝、認可別人的回答。
更加重要的是,這樣會讓別人容易記住你,那麼下次你再請教問題的時候,別人回答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所以要麼你願意花錢,要麼你願意花時間,要麼你十分努力,否則永遠別想空手套白狼。
-
12 # 職場輕知識
首先,來看看問答邀請我回答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大類就業指導類:1.如何獲得Facebook的工作機會?2.融資租賃公司是怎樣運作的,怎樣做好風險控制崗?3.做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化妝品公司更依賴哪些要素?4.漂亮的女孩怎麼在職場中和其他女士相處,並且不被排斥穿小鞋?5.知識付費的時代,沒錢的職場新人該如何透過學習實現成長?教學類:1.哪裡可以找到詳細的iPad繪畫教程?2.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怎麼收集並存儲自己的知識?3.創業者如何與投資人相處?4.創業公司如何打造寬鬆又有效率的工作環境?5.職場人如何將工作和生活有效切割?創業類:1.如果手裡有5萬元,做什麼生意比較好?2.大行業B2B網站的出路在哪裡?3.創業最需要專注哪一塊?4.做網路棋牌遊戲平臺投資如何才能成功賺大錢?5.用超市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規劃倉庫,這樣是否可以?話題討論類:1.知識付費網際網路化,未來是流量為王還是內容為王?2.賺錢難是因為能力有限還是渠道資源有限?3.有什麼事情是由於資訊不對稱給我們生活造成巨大虧損的?4.有哪些能夠代替百度系列的網際網路產品?5.怎樣看待有些職場“月光族”頻繁用現金貸的問題,借錢消費真的好嗎?接下來,看下知乎邀請我回答的問題:
為了避免說有選擇的擷取,所以沒有做分割直接截取了一段時間的邀請回答!
接下來,我們來回答問題:知乎和問答問題的主題,其實就是當前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因為他們主要有以下幾個不同點:
1.兩個網站的出發點都是希望透過提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知乎中的提問人明顯可以感覺到有思考過問題的本身,而知乎中感覺就是突然想到什麼就直接提了上來,完全沒有獨立思考過,雖然生活節奏很快,但是很多情況下知識是沒辦法透過快來學習的;
2.對問題的具象程度,問答中的提問很多都是相當的寬泛,如果在實際工作中我的下屬提問這樣問題的話,我只能多安排點工作免得他太閒了,因為太寬泛的問題即使有答案,也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得出的結論,而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3.對問題的初衷,看了很多問題我基本是不太相信提問者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一些疑惑,更像是閒著沒事幹想到什麼就隨便丟上來,至於有沒有人回答完全不關心。
最後,說下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問前先自己想一下(事前思考)很多問題其實自己想一想就能明白,或者實在想不明白的,也是把最想不通的那一部分進行提問(具象問題),而不是一整個話題丟出來,即使有人回答了,也會因為背景、環境、資源等問題而無法實現,回答沒用還好,如果在把你領入歧途就不好了(結合自身情況找答案);
-
13 # 他是否愛
首先:提問者最好給對方一個稱呼,諸如“老師”,“阿姨”’等等,禮多不見怪。這樣更顯示提問者態度誠懇,同時也表現出你是一個有修養的人。
第二:對你所要問的問題梳理一下,找出你疑惑的重點,需要注意一下:多數問題是有成立條件的,或者說是因果關係。最後你用簡短的文字將問題及其需要的因果關係一同提出來。
第三:內向的人與人交往時多發表一些不同意見,意在培養與對方的溝通能力。雖然內向的人是一個善於理解,吸收問題重點的天生高手,但培養“膽大”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唯一條件。外向的人可謂被人稱之“口水多過茶”,只要多注意一下表達方式,與人交往溝通中切忌轉移頻道。
-
14 # 讀享匯
我覺得題主提問的這個問題很有水平!因為在我看來,提問一個好的問題,比回答問題難多了,因為回答問題,最起碼你知道具體的思路,你可以根據問題,來決定回答的方向!而提問正好相反,讓你沒有方向可尋,需要你自己去把握方向,這個難度就上升了,就像是,一句話說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個邏輯就跟題主問的問題和回答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往往我們知道知其然,就結束了,不會去深層次思考為什麼這麼做!
最後來說一下,題主的問題吧,首先你得問題是如何學會提問!那麼我們該怎麼去找答案,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向很會提問的高手學習,向那些提的問題很有價值的提問者學習,可以先去看看人家是怎麼提問的?問什麼會這麼提問?為什麼人家提問的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從中總結怎麼樣才能提出好問題,圍繞這個主線,我相信總會總結出一個好問題!
總之,我覺得天下問題都是一樣的,首先你想做好某一件事,就要向做的好的人學習,以他們為榜樣,而不是聽那些做的不好的閒言碎語,做一件事,肯定有做的好的,你要想那些學的好的做的好的學習,你肯定會有收穫,也會學到很多東西!相信自己的判斷,認定一件事就去好好做,沒有做不好的!
-
15 # 靈遁者國學智慧
導讀:要發問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懷疑,每一個偉大科學家都是這麼做的。每個人一生下來,都會從文化傳統、時代氛圍再到家庭背景,套上各種各樣的籠子。教育正是人們擺脫客觀環境限制、走向廣闊開放的人生空間的最重要途徑之一。而如果教育的結果是將我們洗腦成僵化的心態和思維。那麼,我們的思考不過是在畫地為牢、自以為是。 每個時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夠超越“圍牆”自主命運的人。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追求精神自由的狀態。
內容正文:
要發問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懷疑,每一個偉大科學家都是這麼做的。那麼該怎麼去懷疑呢?我說兩個點,第一個是去懷疑不符合事實的事情。以太理論的認識過程,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太的存在無法被實驗證實,那我為什麼要堅持它存在呢?
愛因斯坦這樣問自己,於是他果斷否定這個當時都被認可的理論。第二個是去懷疑不可想象的事情。這是一句邏輯哲學語言,由邏輯匯出的。他的原作者不是我,是維特根斯坦。我是根據他所說的:“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保持沉默。”這句話來領悟到的。我可以把這個運用到判斷事物是否靠譜上來。
那麼什麼是可以想象的,什麼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說光速,光速就是可以想象的,因為速度是存在的。所以超光速也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想象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不能想象的,往往都是錯誤的。你不能想象沒有世界的你,你也不能想象沒有宇宙的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相信宇宙是無限的,從始到終一直存在,比相信宇宙是有限的,大爆炸產生的靠譜多了。這是從哲理角度推導的,不是實驗證明。因為你無法想象,原來沒有宇宙或者宇宙是死寂的,然後突然大爆炸就產生了宇宙。那麼我再問你,你還舉例說出不能想象的事物嗎?
你不能光看我寫的,你得多問自己,看看你看了之後,你能想出什麼。就我上面所說的兩個點,你也可以批判。你可以說,有三個點。但第三個點,是什麼呢?你必須在腦海中明確。
在《變化》一書中,我提出好幾個質疑。其中有一個質疑是質疑時空彎曲能產生引力。我不贊同這個觀點,就是因為時空彎曲可以產生引力這個事情,是不可想象。你腦海中怎麼想,都沒有畫面感。現在教學用的那種鐵球放在彈性床上的影象展示,是表象。
OK,看到這裡,你應該歇歇了。上面的內容,其實很多。但接下來的內容,是一個被忽視的點。當我把問題問出來的時候,這個忽視的點,你才會注意到。
我們是怎麼認識世界的?你會怎麼回答?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這樣的:靠的是知識和思維。可是知識是由文字為基礎構造的,思維是由文字語言為基礎表述的。那麼我們忽略的點是什麼呢?那就是語言和文字的靠譜性。
你看物理世界有那麼多定律,定義。倘若定義本身存在文字性的不準確,那麼理解自然要大大折扣,認識肯定也會受到影響。這是我近期在閱讀物理文章中的一個思考。我會在下面的文章中,為大家舉例的。你先自己能否舉一個例子出來。不過我先說明一點,語言哲學的障礙,是人類發展中約定成俗的,所以基本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如果有不精確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也無法避免。就是,我們自己並不知道,我們已經受了這種不精確定義的影響了。
《教父》裡有一句經典臺詞,“那些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句話很好,但有瑕疵,因為看透事物本質需要一個過程。就好比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的人,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他走了10年時間。他的聰明和勤奮都是公認的。所以此臺詞改為:“那些想拼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總是在浪費時間不去探索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上面寫了大概3千字,核心就是兩個:批判性思維,理論文字的精確定義。所以下文也會圍繞這兩個核心來寫。
先是批判,就拿我自己寫的這本《變化》來說吧。我自己就批判過自己。此書第十一章《追蹤移動的時空》,就是很弱智的文章。我們說一個觀點成立,得看這個觀點有什麼支撐。大概要符合以下的步驟。
1、什麼是前提假設和結論。
2、什麼是邏輯上嚴密(logically valid)的觀點。
3、什麼是邏輯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觀點。
4、該觀點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種邏輯推論。
很多孩子,甚至會被這樣的故事和報道嚇著,我就曾經看了,經常腦子裡面想。所以我以一個可以想象答案,來回答了。就是時空是可以變的,看似穩定的時空有交匯口或者風口,而且是流動的。流動又是不可測的,至少現在是,所以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玄空”。確實很幼稚,想完這些就想刪除這一章,但沒有這麼做。
有一個可以想象的答案,比沒有答案,或者有神秘嚇人的答案,肯定是好的。對於孩子,對於尋求答案的人,總是一種啟發和希望。
我回答他:世界為什麼存在,答案無解。因為世界為什麼存在的答案,在世界之外。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揭示了在一個系統內對這個系統真偽的判斷,永遠是矛盾的。
然後他又問:“那麼對於科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你贊同嗎?或說說你的觀點。”
我只能回答他:神學對世界為什麼存在也無解。不過無解意味著永恆的神秘。所以相信神學,其實是我們相信神秘。
但就像我說的,有答案對於人類而言,總是一種安慰。沒有答案的話,問題就會成為我們心頭的梗。
但其實第十一章,對於整本書而言,並不重要。但我從不否認第十一章是幼稚的,不靠譜的。只是一種可以想象的推理。
本書最開始,最重要的一個觀點,是關於慣性的——慣性的定義以及慣性定律的定義。我為什麼對此定義做新的修改。很簡單,現在的定義,還在沿用當年牛頓的表述。而現在的物理學,尤其相對論的的發展,是當時牛頓沒有看到的。所以新的定義就產生了。
新的慣性定義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具有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為什麼做這個修改,因為初高中課本,並沒有給出慣性的產生原因!我們也從來沒有問過,只是說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我當時問老師,老師回答是固有屬性,那就是本來就有的,沒有為什麼。但我們知道任何現象和作用應該有一個原因的。
慣性概念是物理學的根基,無論是牛頓理論,還是愛因斯坦理論,都與此理論相關,以此理論為根基確立的。我顯然不是第一個思考此問題的人,馬赫應該是第一個人。馬赫原理就是為了解釋慣性是怎麼產生的。那麼慣性是如何產生的,就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就受益於馬赫觀點的啟發。其中馬赫關於慣性產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一句話:一個質點的慣性是該質點與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
但該觀點,有一個致命的傷,那就是超距傳播。違背光速不變原理。
結合現在的觀測和實驗。我自然而然的就把慣性的定義寫成:在引力場中,物體具有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這樣的好處,就是給出了慣性產生的原因——引力場。但大家記住,引力場目前還是處於理論階段。但目前沒有比這個更靠譜的修改了。引力,引力波已經是事實,被實驗所證明的。現在的物理學理論對於引力場的存在,也持樂觀態度。
這樣既給出了慣性產生的原因,又避免了超距作用的衝突。還是具有相對論性的定義。也和牛頓定義不衝突,為什麼我不敢寫出來呢?所以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但就改動了幾個字,你細細思考,整理物理學理論就要發生很大的變動。儘管我知識有限,我還是努力去學習並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修改。至少觀點的論據在現在看來,是樂觀的,複合歷史理論以及現有理論的實驗。首先要改的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根據新的慣性定義,牛頓第一定律應該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為後續定律準備了概念並定性闡明瞭力和運動的關係。特別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和第二定律中的物體所受外力向量和為零(合力為零)這一運動狀態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F=0當成第二定律在時的特殊情況,因為F=0肯定匯出加速度a=0,但 a=0的運動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徹底闡明其為慣性運動(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第一定律是完全獨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決的問題,別的任何規律都無法解決,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這樣修改的好處,我在前面章節中說的明白,就是可以避免迴圈論證。因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不受力的物體和永遠保持直線和靜止狀態,不能同時獲得或成立。
而修改後的定義,沒有這個麻煩。所以我認為是值得大膽寫出來的。
但這之後,你會發現,你需要更加大膽。直接去說明——慣性產生的本質是引力。引力才是慣性的源泉!除了上面的論述,最直接支撐點就是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相等。就是我們不能認為這是一種偶然。
現在我問你,看到這裡,你對此觀點,要做出什麼怎樣的批判?
直到你看到此書最後幾章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你同意我前面的改動和理論。那麼將推出一個看似荒謬至極的理論——萬物都以光速在“運動”!
你沒有看錯!就是這樣的。當你把引力,引力場作為慣性源泉的時候,這個推論就是必然的。因為你要問自己慣性作用產生的速度是多少?然後你前面的限定詞是“引力場”,“相對論”,那麼自然而然慣性作用的速度就是光速。
我一開始想到這個點的時候,我不知道該高興,還是不該高興。感覺很神奇,我站立來,在我房間裡走,走過來,走過去,來回大概走了半小時吧。其實這就是你們應該批判的,這也是我自己要批判我自己的。
就這個問題,我高興,也不高興。可是後來我又相通了。有這個推論,並不荒謬。我們為什麼不承認任何物體都是以“光速”執行的呢?初中課本是怎麼教的,我難道忘了嗎?一個參考系就解決了問題!
有句詩是這樣寫的:“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我們坐著一天也能走“八萬裡”。那麼我們坐著,如何能讓速度達到光速。很簡單了,以在真空中傳播的電磁波為參考物。
這麼解釋吧。馬路旁站著一個人,你駕駛一輛高速行駛的車。你以你的車為參考物,你是靜止的;你以馬路旁的人為參照物,你是運動的。同樣馬路旁站著的人,以你參考物,他是運動的。而你駕駛的這輛車是以光速運動,那麼他以你為參照物就是光速運動。而電磁波,電磁輻射無處不在,我們以光速為參考物,我們的運動速度,就是光速。而光速是存在的,是現實!那麼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任何物體時時刻刻以光速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就不是荒謬的。是理論上和現實中都可以行的通的。
因為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是平權的,光速又是不變的。我們在任何參考系中所得到的規律是一致的。
有過讀者問我:“為什麼你認為空間彎曲產生引力的說法不靠譜。”
原因很簡單,空間是可以彎曲,但空間彎曲產生引力不可想象。我們可以想象引力作用使得空間彎曲,但不能想象空間彎曲產生引力。你仔細去想象,根本沒有畫面感。我們不是以空間彎曲來計算計算引力的。引力的本質以空間性質為源,比空間彎曲更靠譜。詳細論述可以回到前文去看,在此不細論。
最後來分析一下關於精確性定義的重要性。如果物理學是“心理學”,那麼定義可能就不那麼嚴格,因為心理學有很多定義,但大家知道心理學大概是什麼樣子。可是物理學不一樣,稍有不精確性,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張量這個概念的定義,必須要有嚴格的語境和環境,否則理解就會出現偏差。張量這個概念的發展,還是在相對論建立起來之後,才被更加廣泛的使用的。“張量是一個可用來表示在一些向量、標量和其他張量之間的線性關係的多線性函式。”各位,你就看這一句話,就知道張量這個概念不好理解。關鍵它的定義也好像不好理解。我專門介紹過,但其實對於沒有高等數學基礎的我來說,我的介紹是照貓畫虎,我自己理解,都困難。
而且關於張量,還有張量密度,極化張量,曲率張量,能動張量……所以你就懂一開始把這個定義的很準確對於學習有多重要了吧。
愛因斯坦場方程為什麼難理解,為什麼難以得到一個確切的解。就是因為愛因斯坦場方程是一個有10個未知張量的2階偏微分方程組。可是你會問了不用張量不行嗎?怎麼還把問題複雜化了呢?是張量分析具有協變性,而這是廣義協變性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慣性的定義,教科書中的定義,我們可以想象。但只知道結果不知道原因。修改的定義,我們知道了原因,也知道了結果。對於理解而言,更加清晰和透徹了。
再比如還有磁場,電磁,電磁場的定義,都很明確。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些定義的基礎是什麼?高中學習這塊知識的時候,我就感覺有些費解。現在我終於懂了,當時在費解什麼。只是說,當時費解的東西很多,沒有看到本質問題。現在很明瞭,這些概念的定義的基礎是電荷!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科普書籍《變化》
-
16 # 虎皮柚子
這個問題我推薦一本書:《學會提問(實踐篇)》。
這是由對“提問”擁有十多年思考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管教練——粟津恭一郎寫的書。粟津恭一郎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對大企業高管不斷地“提問”,用提問引導企業管理者獲得更大的成功。十多年下來,粟津恭一郎成為了日本“提問力”專家,《學會提問》這本書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學會提問》脈絡清晰,易讀易懂,這可能也是日本作者寫書的特點。全書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會提問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關於提問的四種標準(輕鬆提問、劣質提問、沉重提問、優質提問);第三部分是“優質提問”的訣竅和創造方法。
提問改變行動前面說過,作者粟津恭一郎的日常工作就是提問,在十幾年的職業“提問”中,他覺得“人是被提問支配著的。”因為我們在採取有意識的行動之前,都會先向自己提問,然後再做出決定。
提升提問的技巧,能夠增加交流能力,優質的提問還能改變自己和周圍人的人生軌跡,使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雖然優質的提問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可是我們平時不論是“提問的方法”還是“提問的品質”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就像題主說的,中國式教育很少有人會教孩子如何提問,提問的重要性其實並沒有被大多數人認識到。
所以,對“提問”進行學習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提問改變,行動也會改變。“提問的差距”會造成“人生的差距”,優質的提問能夠為被問者帶來新的發現,若向自己不斷地丟擲優質提問,伴隨著努力和行動的改變,會極大地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提問的四種標準《學會提問》中根據樂意回答的程度和發現的有無和大小,將提問分為“輕鬆提問”“劣質提問”“沉重提問”“優質提問”四種類型。
所謂的“輕鬆提問”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日常閒聊,這種問題對方一般很容易回答,有點類似於寒暄。
讓對方不舒服又沒有任何建設性作用的可以算是“劣質提問”了,比如涉及隱私的“你不結婚嗎?”“你為什麼不要小孩”之類的。把自己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加於人,對對方窮追猛打,甚至讓人萎靡不振的提問都屬於“劣質提問”。
“沉重提問”是被問者不願回答,但又會帶來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簡單來講,就是問題雖然難聽(沉重),卻是對方進步所不可或缺的。其實在生活、工作中很少會有人主動向我們提出“沉重問題”,如果有的話,那麼恭喜你,你有一位很好的“教練”,如果沒有的話,不妨試試向自己丟擲沉重提問,利用提問的力量,拓展自己的人生邊界。
所謂的“優質提問”就是將“輕鬆提問”變成能夠促成發現和行動的提問;將“沉重提問”變成樂意回答的提問。詢問未來而非過去的提問,還有就是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提問,更容易成為優質提問。
“優質提問”的創造方法我們都想讓自己提的問題成為“優質提問”,雖然沒有“一問走遍天下”——對任何人都好使的優質提問,但是優質提問有它“順勢而為、關注核心”的創造方法。
順勢而為:瞭解提問的個人偏好這裡作者提出了用“十分鐘來了解提問的個人偏好”。怎麼了解呢?在十分鐘之內,請自己或者想了解的對方做如下思考: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績效(工作、私人生活、整個人生),你每天會向自己丟擲怎樣的提問?”
十分鐘之內,針對這個問題,列出二十個提問。可能有人輕而易舉就能寫出二十個提問,但是有些人最多隻能想出來10個,其實這沒有關係,關鍵不是數量,而是提問中折射出的個人偏好和特點。
關注核心:瞭解3V(理想、價值觀、常用語)
為什麼每個人的偏好不一樣,本質原因是每個人“渴望得到的東西”“價值觀”“常用語”不一樣,所以提問才會不同。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與對方心裡已內化的提問距離相近,但又從沒自問過的提問”呢?切入點就是前面說的“渴望得到的東西”“價值觀”和“常用語”。作者把它稱為3V:
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東西)
Value:價值(價值觀)
Vocabulary:語彙(常用語)
找到對方關注的核心,運用兩個以上的“3V”關鍵詞,你就很容易創造出優質提問。
有意思的是,粟津恭一郎不僅把優質提問貫穿在職場中,還把它用在育兒過程中,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上,他強調丟擲“將來能在孩子心裡實現內化”“刺激孩子求知慾”的提問。比如:“要想答出這道題,你覺得應該先從哪裡入手?”“如何把這道題先畫成圖呢?”等等。
我還很喜歡書裡的一句話:“人只要擁有對未來的希望,就能戰勝絕大多數困難。”是的,眼下正被煩惱或難題困擾的人,只要對自己的未來抱有期待,就能解決絕大多數問題。所以,向自己丟擲能對光明的未來產生憧憬的問題吧,學會提問,擁抱更美好的人生。
-
17 # 小楊lizheng你好
對於老師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現在中國式的教育已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網際網路有著形形色色的平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愛好,接觸到的事物有不同的疑問和理解,所以有的人提問出來的問題的求知感比較單一,生活中繁雜瑣事多了什麼思想都會有,有時會因為無聊,因好奇心來了隨便一問的人也有,提問問題的出發點無非就幾種情況;
一、求知
二、好奇
三、無聊
四、博關注
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雜七雜八的各種疑問都將提於案上等君來盤了,對至於如何學會提問,如何培養訓練,我又是這樣認為的,提問題到悟空問答的平臺前,在合理的提問前提下,可根據自己的求知需要,發表提問和己見,編輯發表過程中,發表的問題,標題和提問主要統一,內容先後有序,事件前因後果產生問題的過程要描述清晰,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明語氣交流,詞語的銜接,句子的分段,符號標識,提問的重點等,讓答君們很好地理解到和想象到事件的過程始末,這樣的提問習慣有助於提升個人的修養,當我們都能以正確的態度去問答,網際網路的交流平臺對人們的幫助將會更大化,這樣的交流習慣是沒任何個人或機構平臺能夠統一所有人的,只有每個個體的自己,以正確的方式方法去發表感觸,這樣的問答會更加有意義。。不知這樣的剖析,讀友們能否認同???。
-
18 # 達利之花
工作中經常需要參加一些專案評審會,通常是在一兩個小時之內聽完上百頁覆蓋現狀分析、方案對比、投資估算、經濟評價到落地實施的PPT後就要發表提問,剛開始工作那幾年,為了避免自己提不出問題而尷尬,每次會後我都把大家的提問記錄下來,找出通用的,做成自己的問題清單,聽演講時注意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找不到時就發問。這本寶典在工作上給了當時的我很大幫助,幾年後讀到了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合著的《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發現原來這一系列問題中竟隱藏著大大的學問。 《學會提問》的作者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是兩個美華人,目前都任職於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尼爾·布朗是經濟學教授,斯圖爾特·基利是心理學教授。兩人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可以廣泛使用的提問技能。
在我們身處的知識大爆炸時代,人們必須具備批判式思維模式,才能對閱讀或者傾聽到的訊息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培養批判式思維模式最好的策略就是提出問題。如何提問呢?
第一步,弄清推理的結構。一個完整的推理包括論題、結論、理由三個基本要素,結論及支援該結論的理由共同構成了一個推理。此步驟不做評價,客觀地找出這三個要素。 如果資訊傳達者沒有明確告知,就去文字中找,有時候甚至需要透過線索去推斷。
第二步,重構推理的結構。弄清楚資訊傳達者在論證中使用某個詞語的準確含義以及在理由和結論之間隱藏的、未清晰陳述的觀點,將它們與基本要素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
第三步,對推理進行評價。可能存在的“騙術”:推理存在謬誤、證據不可信、存在干擾、資料具有欺騙性、遺漏資訊、存在多個結論。
對於資訊傳達者想要受眾接受的資訊,經過這三個步驟的剖析,每個人基本都可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積極選擇自己是否接受。
當然,提出問題並不等於挑刺,我們應以學習的精神、謙遜的態度發問,以開放和寬容的態度看待那些與自己看法不同的觀點,公平地對待提供論證的資訊傳達者。
提問是一門要花心思去學的技能,但它能給認真對待它的人以實實在在的回報。一開始掌握的是一門技術,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刻意練習。當它幻化成一種思維模式的時候,我們也就成了真正的批判性思考者。
-
19 # 問渠的孟朱
關於提問能力的培養,溝通專家齋藤孝的書《如何有效提問》講解的比較系統,也容易理解,在此做下分享。
這本書圍繞“提問能力”這一概念展開,從定義好的提問的標準開始,用獨創的“座標軸思考法”,引導大家提出“具體且本質”的問題,然後列舉了許多高水平的對談,如村上春樹、斯皮爾伯格、手冢治虫、拳王阿里等人的訪談實錄,說明提出精彩問題的技巧。
1 什麼叫做好的提問
看上面這個座標軸,從問題的特徵、談話雙方的興趣度、談話的時空感三個角度,定義了好的提問的標準。
1)具體且本質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問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你回答是“愛”,1分鐘就結束了對話。難道這個問題不是本質性的?當然是的,但是問法太抽象了,讓人不知道如何展開談話。如果換成,“你覺得在你目前的階段,人生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跟你前幾年有沒有哪些因素考慮的不一樣了”,是不是更具體一些,如果對方回答說是“家人”,可以再展開提問,這樣對話也能繼續下去。
2)自己想問且對方想說的問題
提問時要揣測對方的狀況、興趣、關心程度,然後配合自己的興趣。如果只問自己想問的,對方卻無法透過溝通獲益、只是機械地配合回答,自然提不起積極性。
3) 符合現在語境和對方經歷的問題
比如,上司和你正在談年度總結時,你談到你做這個崗位的困難,上司提到他之前也是從相關崗位做起的,你可以順勢問“您當時是透過什麼方法去化解工作壓力、克服這些困難的呢”,這樣,上司會自然地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你也能從上司的經歷中學習。
2 如何達成好的提問
要達成好的提問,首先要附和對方說的話,製造一個談話的基礎,附和的同時找到切入點,深入到本質問題中去。
2.1 學會附和
附和簡單來說,就是重複對方的言語,具體可根據附和的難易程度,區分為初級附和、中級附和、更高水平的附和,每一種附和的所需的技巧不同。
1)初級附和
肢體上“點頭”、隨聲附和“嗯、原來如此、是這樣嗎”、重複對方說話的話但注意保持聲調不上揚。
2)中級附和
最常見的方式是 “換句話說”,用自己的語言換成新的說法。代表自己充分理解了對方表達的內容,並將它轉化為了自己的東西,被談話者會覺得這段對談並沒有白費功夫,同樣地,引用對方在更早之前說過的話,穿插在目前談話中也可以給對方這種感覺。
為了引發對方更多的靈感,可以談及與本話題相關的其他素材,提出“這件事和其他某件事類似嗎”,如果問的恰好是對方經歷中既有的東西,對方會覺得你能理解他的話,而且還可能引發新的思考。 此外,還可以運用諸如提問關於對方最花費力氣的部分並加以認同,就雙方共同的興趣點進行提問等技巧,都可以幫助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3) 高水平的附和: 從對方身上學習附和技巧: 根據對方的變化發問,讓對方自己比較變化前後的不同。戲劇性變化的瞬間可能是很多人一生的轉折點,就這一點提問,能激起對方的談話熱情。
也可以從對方之前說過的話入手“去年說話的話,今年進展怎麼樣了”,這麼問可以體現出對對方的重視和關注。 更難一些的方式還有強迫對方附和自己,和藉助肢體語言拉近於對方的心理距離。
當然,這幾點技巧要想成功運用,都需要建立在提問前,花心思整理關於對方資訊的基礎上。關於如何學習附和對方的同時提出本質問題,也推薦延伸閱讀《古田式》對話錄。
2.2 轉移話題
談話基礎建立後,還需要將話題轉移到實質內容上去。要想轉移話題不突兀,也需要藉助一些技巧。 附和對方並轉移話題。
整理對方的話,將對方跳躍性思考的部分透過提問整理出來,只是悄悄移動了對方的框架,按容易理解的套路呈現。
在具體與抽象話題間反覆。如果話題過於抽象,就用“具體而言是怎麼樣的呢”來提問,當具體的話題開始有些冗長時,再提出本質性的主題,螺旋狀的談話方式讓人不太容易倦怠。
將自己的經驗融入話題。關鍵是在適當的地方,結合對方的興趣,找到切入個人經驗的關聯點,讓談話變得生動有趣,並及時把話題回到對方的經歷上。 具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對方的話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另一種是將自己的經驗融合到對方的語境中來談話。
2.3 提出有創意的問題
最後,讓我們再來從村上春樹、斯皮爾伯格等名人的訪談實錄中,學習下提問高手們是如何提出那些有創意的問題的。
引發共鳴。表明立場獲取共鳴,先問對方“為什麼”,再針對對方的回答迴應“我明白,我能瞭解”,是獲取共鳴的基本步驟。 激發對方的靈感。
“Give and talk”的談話方式,說白了就是互惠原理,你先說點什麼,經過交流慢慢接近對方的心理,加深對對方的理解,才能將話題進一步引入到深入而本質的境地。
依託對方的經驗。研究對方經歷後,做出假設性的提問。有一點先入為主,設想對方的想法是怎樣的,再請對方確認,即使對方否認,也可以帶出其他的一些觀點或想法,但是注意使用這種提問技巧時要避免讓對方覺得困擾或無禮。
設定主題發問。根據談話人背景的不同,思考不同的主題進行提問。這些主題最好能引出當事者之前未思考過的事,透過這一個問題喚醒其記憶,激發他的思考和表達的熱情,讓談話變得精彩。 ........................
總之,好的提問才能造就好的表達,《如何有效提問》這本書,在對提問能力的提升上講解地比較系統,希望你透過閱讀此書也能建立提問的座標軸意識,模仿村上春樹、斯皮爾伯格等名人訪談實錄中精彩的溝通技巧,時刻保持“具體且本質”的提問意識,成為一個提問高手!
-
20 # 王小照
在這個不斷加速發展的社會中,提問的力量如今愈發收到重視。尤其在職場中,你的提問力甚至能夠決定你所能到達的高度。
最近剛讀完李宗陶的《畫在人心的苦悶上》,15篇直抵採訪物件心靈深處的紀實類稿件,讓人禁不住大呼過癮,彷彿坐上了“李宗陶號”專列,到這些人物的內心去仔仔細細地遊覽了一圈。而當我從書本的最後一頁戀戀不捨地抬起頭時,卻忍不住開始思考,這些身經百戰的“狡猾”藝術家們,為什麼如此輕易地就把自己“展示”給了李宗陶,一個可能之前都沒有聽說過的記者?後來我又多次翻看書中的採訪記錄,於是發現,原來秘密藏在李宗陶提出的問題中,正是這些有效的、恰到好處的問題,讓李宗陶輕易地就完成了首次見面的破冰、迅速拉近彼此距離以及從優秀人才身上獲得寶貴資訊的採訪工作,得到了比其他記者更多的、更私密的、更專業的資訊。
作者齋藤孝是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專攻教育學、身體輪、交流論。在本書中,齋藤孝首先闡述了一個好的提問之於溝通的重要意義,透過一系列名人對談例項分析瞭如何才能讓自己丟擲的問題不再“無聊”,並貼心地為讀者提供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提問能力”提升方法。
提問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基本能力我們都太過習慣填鴨式的教學,總覺得這世間所有的知識、故事都會如做學生時那樣自覺自願地湧到面前,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就是這麼簡單。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比如在職場,一個老員工通常會同時帶多個新人。一開始,這些新人們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但幾天之後差距就逐漸顯現:總有人能從老員工口裡“套出”捷徑,遊刃有餘地迅速展開工作,但同時也有這樣的一部分人,雖然也不斷問老員工該如何做好手上的工作,卻始終沒能獲得那本“武功秘籍”,只能在一系列孤單的艱難摸索後,才勉強找到那條“康莊大道”。
那麼,同樣是剛入職的新人,老員工憑什麼就把捷徑指給了前者,卻沒有指給後者呢?這就跟提問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了。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一個好的提問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有效的提問是獲取資訊的一個重要方式。在這個資訊為王的時代,能得到及時、有效、準確、關鍵的資訊,不啻為擁有了一張閃亮亮的成功通行證。而擁有良好的提問能力,則是獲取資訊的關鍵。與同一個人交流,如果問題的當,就能一下開啟對方的話匣子,獲得遠超預期的資訊,為今後的工作、生活帶來便利。
其次,有技巧的提問可以被稱作是創造和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在初次與人見面時,一個有效的提問,可以迅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營造出良好的談話氛圍,讓雙方的交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即便是面對老友,一個有效的提問,亦能起到加深感情、獲得共鳴等作用。
然而,雖然提問如此重要,很多人卻並沒有養成提問的意識。比如,在與別人的交流中,我們有時候經常會自說自話,講一堆自己的感悟和經歷,不能把對方有效地納入話題中來;比如我們特別習慣於回答問題,而一旦站在提問者角度,卻發現根本不知道該問些什麼。
而更多時候,或許我們有提問的意識,卻不知道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如在一場精彩的演講過後,主講人讓大家自由提問,此時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人的問題非常到位,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但相比之下,有些問題則幼稚地可笑,有些甚至在演講中早已講過。
不論是交流過程中的自說自話,還是“無聊”的發問,都是提問能力不足的表現。提問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將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交流,還會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提問才算有效提問?我們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提問段數呢?《如何有效提問》一書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闡釋。
“鍍金”的提問是一件利器在這個“顏值”被充分甚至過分重視的年代,連日常吃的大米都披上了讓人心動的包裝,有著“蠱惑人心”的宣傳口,何況作為生存必備技能的提問。大米“鍍金”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購買慾望,那麼我們費盡千辛萬苦地給提問“鍍金”,又是圖啥呢?對了,就是為了獲取更高的生活質量,同時更加接近成功。
按照齋藤孝的說法,有效的的提問是通往成功的捷徑。而且這條路能有多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提出的問題有多有效。這不難理解,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知識瞭如指掌,當我們需要快速進入一個領域時,一個好的提問,不啻為一塊給力的敲門磚。它不僅能激發回答者對你的興趣,而且如果你能夠保持高水品的發問,他們甚至會自覺自願地附贈許多“掏心窩子”的話。
其次,有效的提問是深入瞭解對方的關鍵。每個人都有故事,只不過大部分都被打包埋藏到了心底,有時候甚至連故事的主人都幾乎忘記了他們。但如果你的問題足夠巧妙,就能瞬間激發人們對這些故事的記憶,繼而有效地匯出這些故事,也就是我們在開篇提到過的,去到人們的心底仔細看看。
聽起來有效提問的確是一件利器,可以幫助我們迅速開啟局面並如魚得水。那麼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樣的提問才算得上是“鍍金的提問呢?
比如在一對一的交談中,我們的關注點只有對方一人,所以我們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感受。一方面要盡心有效的溝通,即不是要一味地自說自話或者聽對方一直談論自己並不喜歡的話題;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在關鍵時刻及時調整話題方向或者增加溝通的深度以獲得自己需要的資訊。而在與多人的交談中,我們的問題設計則要考慮到活躍現場氣氛,儘可能地將每個人將對方真正納入到聊天中來。問題的設計既不可太過私密,又不能完全浮於表面。
有些時候,我們提問是為了獲取知識或資訊,比如演講結束後的自由提問以及較為私人的採訪或拜訪等。這個時候,問題的設計更要有深度。在類似自由提問環節時,我們的問題設計要考慮到所提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而在私人拜訪中,我們則要更加註重問題的深度等。
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問》 一書中不僅對這些場景中的提問技巧進行了介紹,同時也大量引用了村上春樹、手冢治虫等名人的提問作為參照。他透過分析這些名人提出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所引出的答案,展示了在問題設定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問題的設計技巧。他提出,有效的提問應該是“具體且本質”的,並在書進行了詳細論述。
然而,提問力作為一門迅速升溫的學問,其內涵顯然不會僅僅侷限於一個“具體且本質”的問題。事實上,提問作為與人溝透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並非獨立存在。很多時候,一個具體且本質的問題並不能真正激發對方的對話慾望。因為一個問題是否有效、優質,是否能夠與對方形成良性互動,還有著一系列的影響因素。比如你的肢體動作,在交流的關鍵節點上的問題導向等。
如何打磨你的提問力雖然中國速度讓世界驚歎,但中國甚至整個亞洲的提問能力依然被西方所詬病。我留學時接觸到的老師則普遍表示,亞洲學生缺乏思考能力,他們判斷的依據就是亞洲學生鮮少提問,不論是在熱火朝天的課堂上,還是在較為私密的課下,甚至單獨的師生對談時間。
雖然這一現象讓歐美的教授極為頭疼,有一種一拳打到棉花套上,完全得不到迴應的孤獨感,但歐美學生過於積極的提問也常常讓教授們惆悵不已。因為部分歐美學生的提問,完全一副“我就隨便問問”的樣子,不僅缺乏思考,有的甚至是對已經講過的內容的重複發問。
如此看來,激發提問興趣與提高提問質量是打造提問能力過程中同等重要的兩件事情。那麼,究竟該如何提高呢?
作為一本實用性的指南,《如何有效提問》一書提供的解決方案足夠貼心,它甚至給出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提問力訓練的方法。比如在聽課或聽演講過程中,用三色筆進行記錄和標記。比如隨時記錄下想問的問題,彙總後擇優提問等。你完全可以按圖索驥,在日常生活中嘗試練習。
而如果你有條件進行專門的提問訓練,書中也給出了具體的訓練方法,比如“提問遊戲”。即透過調換提問者與回答者的角色,讓訓練者進一步加深對“提問”的認識,領悟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提問,如何才能提出優質的問題等等。
如果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提問能力,希望進階提問專家,齋藤孝在本書中也準備了專門的“攻略”,詳細告訴了讀者,如何才能挖掘出更深層次的資訊,以及讓其對談話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資訊爆炸及生活加速的當下,以獲取有效的高質量資訊為目標的提問力已經成為了通往成功的必備技能。不論你是一名學生、職場新人還是成功人士。良好的提問能力都能助你一臂之力,讓你輕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更多的實用資訊。而《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不僅試圖激發讀者對提問力的重視程度,向讀者傳授了上述技能,同時更進一步對其進行了拔高,透過一系列優質提問的展示,引導讀者追求更優質的提問能力,以期鑽得更深、看得更廣,從而加速成功的步伐。
回覆列表
首先,你要了解整個事件的原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每一件小事都要了解,往往事情的關鍵就在小事中。
然後,請認真聽被提問者的回答。有時候他們的回答會蘊含著更多的事情,你可以根據他們的回答尋找下一個問題,一步一步的深入進去。
記得有一次和學長去採訪一個做獼猴小玩物的老爺爺時,學長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深入的,是什麼,為什麼是一定要問的,老爺爺在回答為什麼的時候說到了自己對此的喜愛,說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也堅持下來了,然後學長就問他遇到了什麼困難,老爺爺說了很多,其中說到老伴不支援他,不過後來也就支援了,然後學長就問了一些關於老爺爺和老伴的故事,又問是如何變成支援的,然後老爺爺說了一些事。說的時候也比較動容。
總之,就是一點一點的順著問就可以了,提問者的最高境界無非是能和被提問者展開心的交流,說到動容,真真切切。你必須讓被提問者信任你。
大概就是這樣吧,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