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千千里馬
-
2 # 龍久於池
一、開弓沒有回頭箭。
改繁體字,多少書籍、印章、門牌、路標等要改,所有人的身份證、房產證要改。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全民的習慣難以改變。簡化字推行幾十年,在大陸至少四代人心中定型,讀寫簡化字成為十多億人的習慣,要改成繁體字根本不可能。
二、簡化字是歷史的進步。
漢字簡化是歷史的進步,極大的提高了人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少數字簡化得不妥是存在的,但影響微於其微。漢字簡化,便於學習和書寫,行聲字、會意字的妙處也基本保留了。要說象形字,楷書出現後,象形字就很不象形了,為了象形字象形,就要回到先秦時期了。
三、批評簡化字的段子只是吐槽。
繁體字“親”由“親”和“見”組合起來的,現在只有“親”,親不相見,還怎麼親啊?“愛”字“無心”了,所以人沒有愛心。這些用來吐槽可以,大家笑一笑嘛。有人卻以此較真,說一些不好社會現象是簡化字造成的,要求恢復繁體字,大家還是笑一笑吧。愛寫作有“心”的繁體的時候,就人人有愛了?親寫作繁體的時候,不還是有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嗎?不還是有“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閨中夢裡人”嗎?
四、漢字輸入法的進步,不能抹平繁體字的劣勢。
現在人寫字很少了,電腦上、手機上的漢字輸入法很先進,錄入繁體字和簡體字,在難度上已沒有差別。但繁體字筆畫多,螢幕顯示上的劣勢還是顯而易見的。
五、有專業人士能識、能寫繁體字就夠了,非專業人士對繁體字有興趣的,當然可以鑽研,這比打遊戲要有文化些。
-
3 # 半瓶茅臺
恢復繁體字是不可能的,是無論如何也行不通的。漢字不僅不能恢復繁體字,而且還需要進一步簡化和廢除一些死字,僵字,使它真正成為一種人們易於掌握的交流工具。
歷史的總是向前的,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也說明了這一點
-
4 # 學正學堂
為了維護社會用字的穩定性,還是不要恢復繁體字。覆水難收,開弓沒有回頭箭,簡化字使用了半個世紀了,再使用繁體字已經不是很現實的了。我從事的工作就是書法教學,在毛筆書寫的時候我教給孩子的都是繁體字。硬筆書法體系都是以簡化字為主。
我平時寫文章寫詩詞的時候,都會適當的加入一些生僻字,繁體字,異體字,現在常用字沒有多少能量了,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簡化字這才是絕配。政協委員馮小剛張國立提議,讓富有含義的繁體字迴歸課本,聯合提出了要在中小學課本里加入適當繁體字的建議。這些年來,隨著國學的興旺,繁體字有沒有必要重出江湖?從秦始皇書同文,簡化小篆,到新中國推出的第一批簡化字,經歷了哪些神秘的往事?
愛的繁體字中間有個心字,親的繁體字右邊有個見,讓有含義的繁體字迴歸課本,簡化字的使用,一方面為了書寫的方便性,更實用。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漢字背後的意義,還有這種特有字形結構組成的文化內涵是個非常不錯的提議。對於簡化字的使用,2001年元旦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通用語言文字法》中第三條: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經過簡化和整理的簡化漢字,繁體字並不包括在內。為了用字的系統性,穩定性,文藝界的政協委員非常關心,教育部為了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這項提議並沒有被透過。不論文科生理科生,大學生都要學習一年的繁體字異體字,不得不說的是漢字簡化對文字特有的美感和規律都破壞掉了,隨著書寫水平的下降掀起了一陣一陣的書發熱。即使不恢復繁體字,也不能改變我對文化的熱愛,也不能阻擋我使用繁體字,異體字。我相信這是所有文藝工作者共同的文化情節。
-
5 # 居高而遠
譁眾取寵而已。
大力推廣普通話和規範字,這是趨勢。何為規範字?就是簡體字啦。孔乙己先生說茴字有四種寫法,1、2、3、4,除了增加學習難度還有什麼意義嗎?
繁體字可以當做歷史來研究,知道我們文字是如何演變發展的,保留必要的資料就可以了。文字是為交流服務的,方便使用一定是發展方向,事實上我們的文字也是逐漸由繁到簡逐步發展演變的。
-
6 # 飄風隨客
繁體字是因筆劃多、繁絮而覺得繁鎖,其實不然,綜觀現代人寫的一些潦草字樣,無形,無體且無意。
因我是在學校工作,遇見到一些簽名字樣,一些大學生寫出的字根本不能體現水準,既潦草,又難認,心有感觸。
而我們的前輩們,書寫的字樣都顯得有板有眼,有稜有角,工整完美心有羨慕,且皆為繁體。論條件,環境,知慧都是現代好,且沒有那麼長的學習期。
歸根到底還是多練、多寫、多學得到的結果。多筆畫本意是要求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突出重心,注意中心,使自己不能馬虎和草率。透過嚴格的字律要求,精神集中了,寫工筆工練好了,字也顯得工整完美了。
簡化體,有些潦潦幾筆,給人有放鬆隨意的感覺,字型潦草,有形無體,有魂無魄,使人犯難,看者頭痛,讀者心痛。若能有更好的要求,多練筆劃,寫好字型,注重形和意。推出恢復繁體字再合適不過了。
-
7 # 潤土5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毛澤東在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時為什麼下大力氣搞簡化字和推廣普通話。毛澤東是師範畢業的,他對中國教育的觀點肯定是超過一般人的。在舊社會,能讀書識字就是秀才了,文盲率極高,這是極不利於社會發展的。中國要趕上西方國家,首先就要解決文化問題。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永遠不會站在世界前端的(看現在的非洲),而繁體字書寫慢,筆畫多,難以掌握,且因各地方言不同,同一個字,南北方讀音完全不一樣,這都是不利於文化普及的。而簡體字是當年的許多專家團隊論證才透過的,其實很多簡化字都脫胎於行書和草書,是有來源的,不是生造字。正是簡化字和普通話的推廣,使中國人在短短几年時間完成了基礎上的文化脫盲。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世界上最大群體的製造業員工。學過簡化字,再看繁體字,基本上也能看明白。漢字在歷史上一直在演化和進化,簡化字是現在的最高形態,實踐也證明了簡化字的優越性。如果說一定要推翻簡化字,重用繁體字,那乾脆再徹底些,直接學漢字的最初形態——甲骨文好了。這就純粹是讓歷史倒退。遲早一天,歷史會證明,毛澤東的推廣普通話和簡化字,是與秦始皇統一文字一樣偉大。
-
8 # 劉老4998
簡化字勢在必行,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往後退是沒有出路的,從實際出發,既簡又快;
“長江後浪推前浪”,我認為有些還沒有超過以前;
比如說歌曲,以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南泥灣”,“我是一個兵”……很多經典歌曲流唱至今。
樣板戲……
以前春晚老一輩的小品……
……我黨剛成立時,共產黨只有十幾個人,幾個共產主義小組,領導全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打倒了蔣介石,難道說沒有超強的能力嗎?
建國後,土改,運動,變繁體字為簡寫體,這不是憑三分鐘的熱忱而形成的,前人是聰明的,是有超強能力的,是值得我們尊重和維護的!
-
9 # 筆端蘊藏千點紅
繁體字大概從甲骨文時起,或者更早些就在不斷的演變。而這個演變過程就是在不斷的簡化的過程。
說到有些人主張恢服繁體字,這就是要把以經簡單了的問題再去複雜化。簡化了的文字經過好幾十年的具體實踐早以根置於人心,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根本沒必要再走回頭路了。
由其是在當今,學習、生活、工作節奏加快,需要掌握的知識很多很多,更彰顯了簡化了的文字的重要性。
-
10 # 洛陽老董1
恢復繁體字千萬使不得。因為不管簡體字有多大弊端 ,但它畢竟實施了五六十年,簡體漢字畢竟給人們的書寫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人們已經逐漸地認可了它,這樣改來改去必定加大了大家的負擔,也增加了印刷等方面的成本和不便。這是因為中國現存的各種典籍資料都是簡體漢字版的,我們總不能學著繁體字又要兼顧簡體漢字看過去的原版簡體漢字著作吧?我建議出此餿主意的人認真想一想,你是讓社會進步呢還是讓社會退步呢?推行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好處?有些繁體字筆畫太多顯得臃腫繁瑣,寫起來又不方便,難道堂堂的大陸要向臺灣學習嗎?有這個必要嗎?
-
11 # 老瓜瓢
繁體字含義豐富,但還是不要恢復了!因為,大道至簡!
第一、中國人口眾多,教育任務繁重,需要像簡體字一樣高效率的文字工具!
第二、簡體字,因為其簡,更有利於知識推廣,打破文化壁壘,改變大眾命運。
第三、好東西,也不見得適合當前國情!
打個比方,大家知道牛肉乾等粗纖維的食物,適合成年人作為高強度活動的營養補充物。牛肉乾是好東西,但質硬不容易消化,所以適合大人,卻不適合嬰兒!所以,我們不需要最好的,而是最適合當前具體情況的!
第四、國家全面推廣簡體字,也從未禁止過繁體字。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想用繁體字,就好好用,把繁體字傳承並且再次創新。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發展又適合用繁體字了,可以因為有傳承和積累,馬上啟用!
第五、大道至簡,現在簡體字的新組合,也創新了很多豐富的含義。簡體字也可成為民族文化復興的利器!
比如,不明覺厲、淚目等等,生動、好用又形象!
-
12 # 斜槓中年黃小愚
對於恢復繁體字,個人觀點認為:
1、繁體字作為傳統文化遺產,理應傳承及發揚。對繁體字的深刻理解及學習古人文化,更容易理解先人的創作思維模式。部分的能力及思維是現今科技所不能到達的,現代的很多先進的東西並不是這個時代的創作,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最佳化,進而發揚光大。
2、恢復繁體字應該也不是強制推行,或者是用繁體字來徹底代替簡體字。這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所有的東西都講究“化繁為簡”。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個人認為還是以實用簡單為主。不過繁體字確實有它獨到的魅力及美感,例如用在傳統的書法上。
-
13 # 大廚老齊
文字的使用與欣賞有其多元化的主體,文化程度不同,掌握程度不同,認知也就不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華文字形成歷史久遠,博大精深,尤其是繁體字,象形,表意,諧音錯綜複雜,非相關利用文字專業的文人很難掌握,也沒必要強制讓非專業人員普遍掌握,只要能讀懂理解也就可以了。
但做為國粹繁體字,必須要有恢復傳承,並在一定領域發揚光大,尤其是在喜文弄墨賣弄文字的文人中應有一定市場。不能讓傳統文化瑰寶消失…
-
14 # 夜色很美11
我覺得恢復繁體字沒必要,但是學習認識一下是有必要的。周易講,大道至簡,越簡單越實用,才會流傳千年。列如古代,沒有阿拉伯數字12345……(有說是印度數字)我們算個賬很費勁,雖然有算盤。但沒現在的加減乘除式子來的快,現在更簡單,我們買個東西,只要東西往電子秤上一放,斤數價格馬上出來。為啥說要學習認識一下繁體字呢?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繁體字更能反應出這個字的本義,比如‘面’字,古代指臉,現在是吃的面,也指臉面,古代吃的面是這樣‘麵’,我們一看就知道是麥子做的,但有些簡體字改的不像話,比如說(五臟),好像我們身體器官很髒似的,古文是五藏,我們一看就會認為身體的器官是儲存氣、血、精、津、液的。繁體字寫字畫,會顯的字漂亮大氣,有精神。認識繁體字也有利於我們看古書,或認識文物。
-
15 # HuiNanHistory
當然沒必要。
文字普通人是交流的媒介,只要滿足工作、生活的需求即可;對於學術研究者而言,就算不恢復繁體字,大家也是要掌握的,恢復一說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在我看來,漢字簡化的大方向是沒錯的。多虧了漢字簡化,一舉解決了我國建國初期的文盲問題。
新中國建國之初,不識字的人口比率達到80%。因此,國家在進行掃盲運動時,必須要透過書寫簡單的簡體字來推廣。第一批285個簡體字在1956年由國務院審批透過,規定除古籍翻印及特殊材料外,其餘出版物一概要用簡體字。這個決定直接消滅了1億文盲。
事實上,真要是恢復繁體字,大家肯定受不了。
以“衛生”這個詞為例。舊中國時代,人們的身體健康堪憂,衛生觀念的普及,不僅直接改善了老百姓的身體狀況,也是現今最廣為人知的概念。但是,我們看看衛生的繁體字吧:衛生。如果推廣如此繁瑣的字,那麼當時還會有人瞭解這個概念嗎。
總而言之,雖然漢字簡化的方案需要被調整,但是恢復繁體字是純粹沒必要的。
-
16 # 南海南海呼叫
中國簡體字是書寫最方便最快捷的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這麼好的簡體漢字為什麼要恢復繁體字呢,是不是恢復了繁體後沒事幹了再來恢復甲骨文呢,這是很愚蠢的腦殼進水了,根本不值得一搏。這裡我要申明,我基本半生都在研究中國漢字和拼音,因此,我深知繁體字不適用現代快節奏社會,而簡體漢字是人類如同從結繩記事到甲骨文到繁體漢字到簡體漢字都是一種文明和進步。但我寫書法和鐫刻時喜歡用繁體字,顯得古樸好看,學習和工作絕不用繁體,也提醒身邊人,不要QQ,微信暱稱用上幾個繁體字來顯示自己有文化,那樣反而不倫不類,真正掌握繁體字的人,對於學習和工作的人,絕不會贊成用繁體字書寫,太笨拙太費時了。若要考試,寫500字的作文,我用簡體很快考完合格,而用繁體書寫不僅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會有很多少筆劃或多筆劃的錯字,更甚有寫不起的繁體字,錯字扣分,超時更扣分,我過了你卻掛了。
-
17 # 發哥3720
繁體字難寫難記,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毛澤東時代推廣簡化字就是為了廣大學者易學易記易寫,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是順民意得民心之舉,對解放初期的掃盲和後來人們學習漢字都降低了難度,提高了效率,對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文字作為約定俗成的記音符號,只要不造成混亂,人們共識記住就行了,簡總比繁好。我們不但不應恢復普用繁體字,還應繼續簡化。恢復使用繁體字那是勞民傷財費神耗時的不智之舉,是不得民心的,絕大多數人都會堅決反對。網友戲稱:要恢復使用繁體字怎麼不恢復使用甲骨文?復古倒退有何益呢?
-
18 # 江波64466859
中國漢字從創造誕生之時到現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它由繁到簡,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可,任何倒行逆行,叫嚷恢復繁體字的人和事\\,只會貽笑大方罷了。
為什麼?漢字是語言傳承的工具,越簡單,越容易被人掌握。在現代社會更是這樣,科技的發展,開啟智慧時代,就是要把人從瀪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把原來複雜而又費力的東西,變得簡單,易操作。如果硬要人們把“一”寫成“壹”,把“臺”寫成“臺‘”才正確,一條直徑不走,非要大家左拐右彎去走曲徑,去幹傻子才會乾的傻事,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答應!所以,要強行恢復繁體字,真乃天方夜譚!只不過是幾個腐儒,想在眾人面前賣弄舞毫弄墨的蠢事罷了!
-
19 # 傍觀者在局人
應該恢復甲骨文,中鼎文,金文等等。越古越好。還要學習遠古猿人,山頂洞人的生活習俗。住高樓大廈多危險,挖一個洞洞或居住現成石洞多舒服!既不需拼命工作也沒有購房壓力,也不會破壞生態環境。刀耕火種多好,沒有垃圾食物,人人健康,個個壯碩如能恢復生食,省去做飯之勞累那不更上一層樓?總之還想再胡說八道,就怕眈誤看官時間,暫扯到此。希望少見此類不著調舊提問!如把外語降為副科拉之流,比如近年國人不重視物理學,高考已將其分量大降,到時會吃大虧的,有些都是別有用心的人忽悠國人的歪主意,千萬別上其當!!!
-
20 # 曹煥之
全國性的恢復使用繁體字毫無必要,勞民傷財,“識繁書簡”絕對是未來大中華區的普遍日常習慣!當年的簡化結果現在看來確實有點過了(事實上最後一批簡化字後來確實也取消了)但我們也知道,當時參與漢字簡化工作的也都是國內歷史文化界的高階專家學者,也是非常認真負責任在謹慎處理這件事,我們今天絕不能不負責任的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去評價這事,否認當時漢字簡化對於國家迫切的掃盲工作的現實功績是不客觀的,現在再改回去那才叫勞民傷財,況且我們知道,漢字也好其他民族文字也好,其實就是表現語言的符號,簡化點更利於傳承,不是説繁體字就能代表了漢字或者説漢字演變過程,按這個邏輯,那應該改回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小篆,甚至改回甲骨文象形文字,那不是更有說服力?都知道是不現實的!但是我贊成“識繁書簡”,就是一些常用的繁體字我們有必要認得,畢竟目前還有多個華人地區在使用繁體漢字,我們很多的歷史經典資料或古籍善本也都是繁體字書寫或印刷的,所以還是應該要認識,也更利於交流和查閱學習!我個人業餘喜歡書畫,所以我更喜歡用繁體字,確實一幅書畫作品,它作為藝術品,用繁體字表現更美觀也更有所謂“古意”……但是手寫,用簡化字那就來得便利多了,我見過來大陸多年的臺灣人,也在逐步的使用簡化字,因為確實方便寫得快,我就曾經和一個臺灣朋友開玩笑,我說你的孩子寫作業一定沒有我的孩子寫得快,他笑著認可!
回覆列表
所謂的“繁體字”,這是中國近代“文字改革運動”中產生的一個詞彙。近年以來,不斷有一些人企圖“恢復”繁體字,這是非常可笑的舉措。
在傳統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是沒有“繁體字”這個名詞的。
但是,中國的文字發展史卻存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例如“萬”這個字,我們古代的標準字是“萬”而不是“萬”。例如唐代和唐代以前絕大部分的萬都寫作“萬”而不是“萬”。但是,也有少數書法家寫作“萬”。例如東魏興和二年的《敬史君碑》裡的“胡騎百萬”的萬,就寫作簡體字的“萬”而不是,但是通行的“萬”。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漢字,用於文獻的漢字,大體上只有7000字左右。這個數字從甲骨文到今天,就完整規模來說,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但是,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漢字的收錄幾乎翻了五倍!
許慎的《說文解字》收錄九千多字,而《康熙字典》收錄了四萬多字!
那麼中國的漢字有四萬多字嗎,這些字,都是什麼字這麼多?
其實,這個字真的沒有那麼多!今天的《新華字典》,雖然有一萬一千多字,但是,也只有7000多字。
至於《康熙字典》裡的四萬多字,大部分都是“異體字”、“俗字”。真正屬於常用的同義的字來說,其總字量仍然是7000字左右。
中國真正的漢字,即活的文字 總是保持了7000字左右,這是世界文字史上的偉大奇蹟!
但是,近代中國絕對的落後,使得一部分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希望從中國文字的改革入手,加快現代化的程序速度,於是提出了中國文字要拉丁文化的設想,這就是被後來稱為“廢除漢字”的一種“漢字改革”思潮。
從當時中國的主要的歷史任務就是“救亡圖存”來說,那批知識分子的主張雖然激進但是,主觀願望是純粹的積極的。
但是在民國時代,要實現漢字改革的願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們今天的《新華字典》,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簡化字為主體,並且兼顧對繁體字的啟用,由國家支援文字改革運動的偉大歷史性成果。
《新華字典》推行將近60年以來,不但對新時代的中國人民,而且對新時代的世界人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簡體字,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實現“書同文”理想的偉大實踐。
但是,改革開放以後,內地青年中國人民,對於漢字改革的歷史不是很清楚,對於外面世界的瞭解,幾乎為零,所以,當他們走進香港,走進臺灣,或者走進外國,發現同樣的漢字,外面卻是“繁體字”。
一時,覺得“繁體字”就是繁榮昌盛,簡體字就是貧窮落後。
不少人居然學習起繁體字來。
這是一種誤會。
實際我們使用簡體字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因為,當初採用簡體字的理由很簡單:僅僅是為了從總體上節約時間。
但是,隨著漢字書寫從手動勞動中解放出來,不少人覺得簡化字缺乏漢字固有的欣賞趣味了。比如,有人說:現在家族沒有什麼密切聯絡了,都是簡化字惹的禍。因為繁體字的“親”是由“親”和“見”組合起來的,現在只有“親”,親不相見,還怎麼親啊?
又比如說,我們有一個人口必須按計劃生產的“計劃生育”的發展計劃,這事兒,也引起一些人拿簡化字說事兒。說產生的“產”不“生”了。
更搞笑的是說“愛”字“無心”了。因此,要求把簡化字的愛字,恢復到繁體字的“愛”的樣子,還美其名曰,這樣可以教會孩子有愛心。敢情非漢語國家沒有漢字“愛”的寫法,是不是永遠不知道怎麼愛了?
今天,漢字的書寫,已經基本甚至完全從寫字的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了。我們在新的漢字“書寫”條件下,已經,沒有寫字的速度和寫字難度的差異了。例如,手寫簡化字“萬”是三畫,而繁體字的萬需要12畫,但是數字書寫標準字和繁體字的“筆畫”卻都是一樣的。
這樣,看起來繁體字與簡體字的書寫是沒有“先進”與“落後”的區別了,那麼恢復繁體字,不是全世界的漢字都一樣了嗎?
這看起來有道理,其實,沒有看到簡體字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
簡化字由於筆畫少,在新媒介上,看起來比繁體字更清晰,也更美觀。比如一個“才”字,如果是繁體字,看起來都不容易辨別。
恢復繁體字,也不是歷史的倒退,但是,簡體字也符號漢字發展的歷史規律。所有簡體字,基本都是古代的俗字。由於漢字的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一些下級知識分子創造的漢字並不被他們認可,於是,被視為“不規範”文字。
實際上,漢字從一開始就是從基層改革的。例如,隸書就是下級官吏使用的書寫方法,最後還是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而高階知識分子在書寫的過程中,隨意多一筆少一點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字雖然也是優秀書法,但是,也不一定被歷史認可。
當然,簡化字也有一定的不足,例如,人云亦云的雲,與雲彩的雲不是一回事。
不過,這些問題,並不影響簡化字的使用。畢竟,繁體字也不完全不夠解決我們對古典文學的研究。
而簡體字,已經是大勢所趨,成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規範漢字了,這個偉大成功絕不能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