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有,不要以為身份證是現代才出現的。中國人擁有身份證的歷史超過2000多年,比西方上帝的年齡還要長。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出現於東周時期的秦國,也就是商鞅變法之後就出現了,當時的“身份證”叫照身貼。

    身份證制度有什麼作用呢?除了記錄你的一些基本資訊,讓別人能知道你的基本資訊。還能對人口普查、統計有很大的幫助。和現在一樣,沒有身份證你不能住旅店,不能坐公車,在特殊時期你都進出城門。

    而每個朝代的身份證樣式都不一樣,但是其內容和作用基本都差不多。而在今天身份證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身份證基本寸步難行,什麼事都做不了。

  • 2 # 紅塵李公子

    首先: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身份證的,封建王朝為了鞏固統治,一般都是把百姓固定在一個地方,輕易不得離開,百姓只有戶籍,如故需要離開居住地一百里以外的地方,則需要地方官府開具路引放行,有點類似介紹信,否則被抓到就要治罪 但對於官員來說,身份制度就可以追溯到商鞅辦法時期,那個時候叫做“照身帖”,到了隋唐時期,身份證主要作為一種等級區分,這時候叫做“魚符”,魚符有的也叫龜符,是去分官員等級的重要憑證

    根據材質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金質: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佩戴銀質:四品、五品官員佩戴銅製:六品及以下

    官員在上朝辦公時都必須佩戴

    從宋代以後,逐漸廢除了魚符,採用腰牌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了明朝

    清朝主要採用服飾來區分,主要是頂戴花翎,而現代意義的身份證擇視為1940年馬鴻逵在寧夏制定,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現代身份證從此開始

  • 3 # 青年史學家

    身份證在當今社會是公民身份證明的必不可少的一個要件,現代身份證的製作也是朝著一個越來越精密化、越來越智慧化的方向發展的,既然當代人都有身份證,那麼很自然的可以推想,中國古代人有沒有身份證呢?

    像現代的智慧化身份證一樣的身份證是沒有的,但是身份證明是有的。根據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的成果表明,至遲在隋唐時期,中國民眾已經有了身份證,當時的身份證不叫“證”,而叫作“符”,是一種用木頭做成的精密的小物件,不過這種符與古代道士們所使用的“神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符在當時的史料當中被稱作“魚符”,之所以被稱為“魚符”是因為其形狀像一條魚,分為左右兩片,上面有一個孔,是用來掛在身上的。不過,與一般老百姓所不同的是官員們所使用的魚符的材質則比較貴重一些,有銀質的、有金質的,魚符上面刻著個人的身份資訊,朝廷為了加強對官員和老百姓的控制,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

    這種以符作為身份證明的方式為此後數朝所沿用,到了明朝的時候,人們的身份證明又出現了新的變化。符被換成了“牙牌”,牙牌的質地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象牙、獸骨、木頭等等。和魚符一樣,牙牌上面也刻滿了個人的身份資訊,用來識別人的身份。

    2004年,考古學家在南京的寶船遺址發現了鄭和的“牙牌”。這種牙牌因為在形狀上面是圓的,而且用來掛在腰間,所以被稱為腰牌。

    清代的時候,腰牌制度得以延續,一直到清末進行戶口調查的時候,才出現現代的身份證明。

  • 4 # 煮酒君

    現代社會中,身份證作為個人身份的標識而被普遍使用,沒有身份證可說是寸步難行。現代社會的身份證制度,開始於1936年,當時,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便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

    嚴格說來,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持有身份證。

    秦朝商鞅推行的“照身帖”可算是古代的身份證。

    公元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第一次變法中的重要內容,就有編錄戶籍,什五連坐,無戶籍憑證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棧等規定,這個戶籍憑證就是照身帖,照身帖中登記有持有人的姓名、職業,畫像和公章等資訊,類似於今天的身份證。

    在古代,需要身份證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動的特殊群體,比如僧侶就遊方掛單,就需要度牒,《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沒經過一個國家,就要拿著度牒去通關,度牒就是他們的身份證。度牒在唐代成為祠部牒,上面詳細記載了僧侶的籍貫、俗名、年齡,所屬寺院等資訊。

    除度牒外,囚犯這一特殊群體,也需要特殊的身份證明——刺字,在臉上刺字是古代懲罰凡人的一種方式,也稱“黥刑”或“墨刑”,秦末漢初的名將英布,因為受過黥刑,所以又叫黥布。

    隋唐時期,出現了“魚符”這種身份憑證,魚符的形狀如魚,分左右兩片,符上有空,用來系掛。然而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百姓不得持有。魚符上面一般客戶持符官員的姓名、官階、任職衙門等資訊。魚符的材質也因官階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金質魚符;五品以上官員用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則用銅質魚符。為了方便官員外出辦公攜帶,朝廷還專門定做一種裝魚符的“魚袋”,並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

    到武則天當政時,“魚符”改成“龜符”,然而只是外形和材質發生變化,用途沒變,在唐朝,“龜”是褒義詞,當時很多人的名字中也有此字,比如“李龜年”,然而龜符的使用時間不長,武則天一死,即被廢除,但卻留下了“金龜婿”一詞。後來“龜符”又相繼演變成“虎符”、“龍符”、“麟符”等,符的形狀、材質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除了證明身份,還有調動軍隊和任免官吏的權利。

    明代官員則用“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牙牌的材質有獸骨、象牙、木材等,形狀如笏板一樣細長,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和所屬衙門,已經接近於現代的身份證。明代“牙牌”不再僅限於官員使用,而是慢慢向社會擴散推廣了,社會上的一些嫌貴也開始持有“牙牌”、“腰牌”等。

    清代官員的身份證明主要體現在帽子上的帽珠,帽珠的材質有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官階不同,帽珠的材質也不同,一品大員,帽珠為大紅頂子;秀才帽珠為銅質頂子;普通百姓冒上無頂,就只能用綢緞打一個帽結。有些富商為了抬高身份,便花錢捐頂,於是有了“紅頂商人”這一稱呼。

  • 5 # 切割地球

    古代有身份證,但是用來證明特殊身份的證件,而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樣人手一個,也就是說,在古代有身份證的人,也都是有身份的人。

    與身份證相似的最早的證件,是符牌。這東西在古代時期就有了,《周禮》說:“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這裡的珍圭和牙璋就是一種符牌,代表的是領兵的資格。到了唐宋時期,符牌又開始跟人的官職相匹配,不同級別的官員用不同的魚符,這裡的魚符就相當於官員的身份證。

    明清兩朝,魚袋又漸漸演化成了牙牌與腰牌,上面還註明了姓名、年齡甚至相貌特徵,這時已經跟當今的身份證非常相似了。不過牙牌與腰牌依然是身份的象徵,它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有的。如果真要從普及度來看,古代倒是有發達的戶籍制度,如秦朝的戶籍冊中甚至有百姓的“照身貼”(相當於畫像),這可不是為了保護百姓的人權,而是為了便於管理,所以百姓不需要身份證,朝廷卻要有戶籍冊。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直到民國時期才在中國出現,我們用的身份證,其背後的歷史可是非常久遠呢。

  • 6 # MM電競

    答:身份證並非現在才有,古已有之

    1、古代身份證的起源

    最早的身份證是出現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後,發明了照身貼。照身貼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著國人的個人資訊。並且要求每個國人都必須擁有。

    2、古代身份證的種類

    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古代身份證總類是非常豐富的:虎符、魚符、兔符、龍符、牙牌、腰牌等等。

    3、身份證的發展史

    隋唐時期:以魚符作為識別官員的等級

    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魚符”被廢除,改用“魚袋”和“腰牌

    明代:改用“牙牌”,這是一種用象牙、獸骨、木材、做的板片。

    清代: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身份證對我們個人來說更是重要,一張身份證記錄就是一個小型的資料庫,記載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資料,所以一定小心保管。丟了也要馬上到派出所掛失,登記,以免資訊被盜用造成更大的損失。

  • 7 # 小史感

    有,不過和現在的身份證不一樣。像看電視那些人出城進城要出示“腰牌”,這腰牌就是一種身份證。身份證是用來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個證件,它是每個人獨有的公民身份的證明工具,在不同情況下可以用來核對自己身份的身份證。

    我國最早可以證明身份的是戰國時期商鞅發明的“照身貼”。

    當然,隨著朝代不斷的演變,這身份證也不停的更替,所以每個朝代的身份證都會長的有所不同。但是,雖然形態各異,功能作用並不改變。

    古代的身份證主要分為三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其中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為什麼?主要是因為古代的人差不多都分三六九等。像普通老百姓跟那些宦官世家,不用說都知道不在同一個層次。古代的身份證形態各異,各不相同,分別有:虎符、魚符、龜符、牙牌、腰牌、帽珠等。戰國時期虎符

    “只認虎符不認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虎符,出於戰國時期,是古代皇帝用於調兵遣將的兵符。虎符一般分為兩塊,一塊是給管理軍隊的將軍元帥帶著,一塊是由皇帝親自保管著。只要合二為一,持有人就可全權調動兵力。

    這時有人會想,要是隻有合二為一才能調兵遣將的話,那平時將軍怎麼調動兵力呢?

    這虎符,其實還有右上左下之分,皇帝持右面,可以隨時發令調兵。而左年則在將軍元帥手上,隨時聽從調遣。

    唐代魚符

    魚符,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形態與魚兒相似的身份證,始於唐代。據資料記載,唐朝建立之後,唐高祖為避諱祖父李虎的名諱,才廢止了虎符,改為魚符。

    唐代的魚符分別用木頭和金屬材料精品製作,而官員的大小關乎魚符的製作材料。但凡是皇親貴族與三品以上的官員都用黃金做的魚符。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則用銀符,還有特地用來裝魚符的小袋子,稱為“魚袋”。六品一下就只能用銅符,以此來彰顯身份的尊貴。

    魚符分為三大類,“銅魚符、隨身魚符、交魚符(巡魚符)”。銅魚符用於調動軍隊,更換領將等。而隨身魚符就是用於標明官員身份的,這隨身魚符上記錄了官員在哪裡任職,官居幾品,俸祿多少,外出可以享受什麼優厚待遇。交魚符用於出入宮門和開關宮門的巡魚符。

    魚符也分左右,左符放在“內廷”作為“底根”(相當於戶口本)。右符由持有人攜帶,以此證明自身的身份。

    唐代龜符

    武則天當政時用龜符取代了魚符。中宗後恢復使用魚符。

    龜符雖然改變了“樣貌”,其他同魚符無差,武則天也是按官品高低使用龜符。同上,也有龜袋,金的金龜袋,銀的銀龜袋,銅的銅龜帶。據說金龜婿也由此得名。

    宋代腰牌

    顧名思義,就是掛在腰上的腰牌。古代皇宮每個殿門都有人森嚴看守,所有皇親國戚,朝廷軍政官吏等出入必須持有此腰牌。所以這腰牌也相當於官吏們的“通行證”。

    腰牌,以金銀、玉石、名貴木材製作,還會在牌子上雕上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不同身份佩戴不同材質的腰牌。

    明代牙牌

    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製成的牌子,上面刻入持有人個人資料,如持有人姓名、職務、履歷和在何處任職,在錄入身份時,會標示亂用身份證,或不用身份證的罪行,以示警告。

    清代帽珠

    清代則以不同帽珠(帽子頂上的珠子)來證明持有人身份,不同的人佩戴不同的帽珠,以此彰顯官員等級的高低與權勢的大小。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材料製作。不過老百姓的帽子沒有帽頂,只能用綢緞在帽子頂端打一個帽結。

    清代除了帽珠之外同時也還在延用腰牌與牙牌。不過到了清代後期,隨著國力的衰退,腰牌主要用來出入通行證和彰顯尊貴的身份,寓意美好願望。腰牌上也不再限制於個人資訊,開始出現了其他內容。主要也就是一些代表代表寓意美好的一些圖案。

    相比於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與臨時身份證就比較簡單了。

    職業身份證是根據不同職業來定製的,相當於現在的工作證。

    而臨時身份證於現在的臨時身份證則有很大差異,像是現代的介紹信。

    古代的身份證一般都只用於有身份的達官顯貴,各朝各代的身份證都是以官品等級高低佩戴,所以普通老闆姓都無緣佩戴。

    老百姓在古代屬於一群沒身份沒地位的的普羅大眾,再者古代人數不多,每個村鄰的村民自然沒多少人,也很少背井離鄉遷移,鄉里鄉鄰的都熟悉,所以每個人的身份可以有很多鄰居鄉親們來證明,自然用不上身份證。

  • 8 # 平沙趣說歷史

    身份證就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證件,現代有,古代自然也有,不過古代的技術不能跟今天比,“身份證”的製造工藝很粗糙,識別功能也比較低下。

    古代“身份證”的最早起源是官員的識別符號,比如派官員到外地任職,可是當地官吏不認識這個官員,怎麼辦?“身份證”就起作用了。

    後來戰國時期的秦國搞商鞅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讓百姓努力種地交糧食,所以怎樣防止百姓到處跑以及抓捕逃犯,是變法的一大問題。商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搞戶籍制度,然後每戶發照身帖,也就是“身份證”。

    照身帖由官府發放的,就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資訊。鑑於古代的畫像技術,其實畫像沒什麼用,主要就是用來標識籍貫和身份,要是沒有照身帖,那不是黑戶,就是間諜,是要送官的,還有外出住店拿不出這個東西證明身份,沒人敢收留,商鞅自己就作法自斃。

    《史記·商君列傳》載: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

    照身帖之後,歷朝歷代都有發行身份證,而且樣式都不一樣,有的還增加了防偽標記,不過其功能都差不多,就是證明身份。

    從功能上再細分,古代”身份證“主要分為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和臨時身份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如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

  • 9 # 三叔小記

    在甄嬛傳中,雍正吃過晚飯,太監總會端來一個盤子,上放著一排排綠頭牌,皇帝手一拿,今晚便臨幸該妃。

    這“綠頭牌”就是身份證,後宮妃嬪身份的一種象徵。再比如那傳說之中的傳國玉璽。上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這也是“身份證”,皇帝身份的象徵,再比如形狀似伏虎的虎符,早年信陵君竊符救趙,符就是虎符,是調兵的象徵。

    所以,什麼身份證?它是一種能說明身份的憑證。而它的歷史悠久,始於戰國時期。

    孝公渴變,商鞅來秦國,實施變法,編錄戶籍,發明了“照身貼”。它的外形是一塊光滑竹板,上面畫有你的頭像,刻有你的籍貫。出門在外,必備品。

    後來有人諷刺商鞅,說他“作法自縛”,他變法規定,沒有“照身帖”,不能住宿。在逃亡到函谷關時,打算住旅館。老闆來了句“看一看你的身份證。”商鞅說“我沒有”,老闆回道“商君規定了,沒照身帖,不能住宿,否則治罪。”

    殊不知,老闆面前的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商君商鞅,諷刺不?

    在唐代,向官員給了個“魚符”,形狀似魚的憑證,一分兩半,左符留底,右符隨身攜帶。並且,不同的官階材質不同。比如,三品之上用金制。武則天上位,改成“龜符”,龜形。宋代的時候,符改為“魚袋”。

    不光有“魚袋”,還有“腰牌”,明朝是“牙牌”。當然了,材質和身份地位掛鉤。

    普通人嘛,和尚用度牒,外出的人用路引。

    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證頒佈,到如今,方便多了,之後,更方便。

  • 10 # 五味社

    古代身份證是出自畫師之手的“貼身照”。

    最早的身份證出自戰國時期,這便是著名的“商鞅變法”,其中一條是編錄戶籍: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其中的戶籍憑證便是出自畫師的貼身照,包括姓名、職業、照片和公章,類似現在的身份證。商鞅最後在逃亡時,正是因為沒有攜帶戶籍憑證,無法住店。

    其實在古代,與其說是百姓的貼身證,倒不如說是官員證,因為地位平平的百姓毫無任何身份憑證,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擁有物件。這些憑證樣式多樣,有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其中魚符最為普及和典型。這樣憑證上,僅存在一項,那便是職位,姓名大多時候被省略。

    在古代,身份憑證也是需要防偽的,比如魚袋,不同等級的魚符配有不同的魚袋。還有製作材料不同,根據魚符材質的不同,可判斷擁有者的資訊。

    身份憑證資訊最全的時期要數清朝,包括“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甚至還有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位高權重者還會記錄面部特徵。

  • 11 # 萌妹子軟軟

    當今社會,身份證對於我們每個人是普通再普通的東西。別看身份證那麼小的一張,可它卻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出行買票、去銀行辦理業務、結婚、入職等等,可以說沒了身份證我們寸步難行,什麼都幹不了。很多人就會納悶了,既然現代的人們都有身份證,而且還這麼重要,那古代的人們是否一樣也有身份證呢?

    對於古代人是否有身份證,有是有,但嚴格意義上是沒有的,只是僅限於有身份地位的人。我國最早的身份證起源於戰國時期,那時候人們用竹子做成竹板,然後在竹板上面刻入自己個人的相關資訊,即照身貼,並且規定每個人都要有這種照身貼。

    到了隋唐的時候,當時的朝廷給官員們發放了魚符,上面刻了自己的姓名、職位以及品級。武則天的時候,魚符又被改作龜符,其用途也跟魚符一樣。

    明代的時候,當時的人們改用了牙牌,即象牙、獸骨、木板做成的版片,上面清楚的記錄自己的姓名、職務。履歷和所在的衙門,與現在的身份證有點接近。

    清朝時候,身份制度有了較大的改變,這時主要以帽頂來判斷身份的等級制度。官員一般用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的帽頂,平民百姓的話沒有帽頂,這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

    1936年,民國寧夏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要求15歲以上的男女一律都要佩帶居民證,上面寫了自己的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等。雖說這個與後來的身份證,但基本都具備,因此,這居民證也算是中國近代身份證的雛形。

  • 12 # 歷史公元

    我國古代從秦朝開始就有正式的身份證了,秦朝的身份證被稱為“照身帖”。

    想要設立“身份證”,就必須要有嚴密的戶籍制度。

    在我國古代,從殷商時期就有了比較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主要是為了這一時期的大規模戰爭而準備的,為了抽取徵集兵丁而設立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一制度越來越嚴密,到了秦朝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身份證“照身帖”。秦朝的“照身帖”已經與現代的身份證差不多,必須隨身攜帶,出行住店,特別是出入境必須有“照身帖”。

    據說為秦朝變法的商鞅,正是因為設立了“照身帖”而無法住店,無處可逃,被抓住以後五馬分屍,也就是著名的“作法自斃”。

    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有了明確的“黃冊”。

    明清時期的“黃冊”不僅要登記,還要對戶籍人口進行分類,大致分為軍、民、匠,劃分非常嚴格。

    從宋朝時期興起的“保甲制度”,對我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一直到清朝甚至民國時期,都嚴格實行,也因此成為了封建王朝監控全國局勢的一個重大制度。

    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會有身份證。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多,再加上一些朝代對於戶籍制度不夠重視,所以逐漸形成了達官貴人等一些有身份的人專用的“身份證”。

    當然,對於這些有身份的人來說,這些“身份證”就不僅僅是身份證明了,甚至成為了一種權力的象徵。比如可以用來調動軍隊的“虎符”。

    到了明清時期,設立的身份證明“腰牌”甚至具有了通行證的作用,並且為了防偽,還專門對持有者的面部面貌進行描述。

    可見古人對於身份證明的作用,認識還是非常清楚的。

  • 13 # 大國布衣

    古人的百姓是沒有資格配有身份證的,所謂的“身份證”只針對有地位的人,比如那些文官武將為朝廷辦事的人。所以說,古代的身份證是用來證明身份地位的人,現代的身份證是證明本人的身份資訊。

    古代的“身份證”上面刻錄的資訊非常簡單,因為大多數刻的不是個人資訊,最也就是姓名、官職等。

    所謂身份證只是用來證明持有者的官職,其實就是官員證,上面刻著名字、官職,複雜點再加上所屬單位。而出生年月這個東西證明不了官職,並不燒錄,而這種身份證並非一輩子持有,因為它是一個證明,在持有者卸任後就要交給下一任的官員,一直輪流下去。

    古代用來證明個人資訊的“身份證”與我們現在的身份證天差地別,每個朝代所使用的身份證都不一樣。

    魚袋

    唐高宗時期李治給每個相對應等級的臣子發配魚符,而魚袋則是裝著魚符的袋子,這種袋子是專門配用,不能隨意更換,面見皇帝時身上要帶著魚袋和魚符。

    魚符

    魚符最早是由隋朝流行起來的,李家接手隋朝後延用了這種方法,“符”是古代的信物,傳說是由姜子牙發明。這是一種證明自己身份的信物,比如古代的“虎符”,也叫“兵符”,見此物如親見皇帝,因此虎符也是皇帝賜給將領用來調兵遣將的信物。

    古代的身份證樣式很多,如:虎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身份證,而在眾多“符”中,魚符流行時間最為久遠。

    龜符

    唐朝時期特別重視“身份證”的推廣。就連當時的蕃國也都被髮配不同的符,這種符有雌雄兩塊,雄符留在朝廷,雌符留給藩屬國的使者,如果他們來唐朝求見,就需要把雌符帶來與雄符相合後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

    龍符、麟符

    這兩種符針對太子和親王大臣使用的,如果皇帝御駕親征,太子監國,這時候太子就持有龍符;而親王和大臣的身份證明就是麟符。

    虎符、龜符

    虎符基本上是由將領們使用,這是用來調兵遣將的信物,但到唐朝時因避免李氏祖宗李虎的“虎”字,所以不再虎符稱呼。在武則天掌權時也沒有用虎符,而是叫龜符。

    而作為我們耳熟能詳的“金龜婿”這個稱號的由來就是因為龜符,過去的人嫁女兒首選的女婿肯定是能夠使用龜符的男人,這些男人的最低官職也得是三品大員,所以找個金龜婿是光耀門楣的大喜事。

    李商隱《為有》寫道:

    “為由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的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明朝牙牌

    明朝時期對外貿易,象牙傳入中國,用象牙做為牙牌燒錄自己身份成為官員的新寵。而這與魚符其實沒什麼區別,但它的造型和資訊與現代的身份證已經很相近了。

    清朝腰牌

    清朝的腰牌上面刻錄的資訊就更為全面了,牌子上不但要刻上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要額外註明身份證的用途。更讓人拍案的是,有的腰牌甚至還要把人的面部特徵給燒錄進去,以防有人盜取腰牌冒用。

    古人對職業的身份證明也要從不同的職業來制定,比如僧人需要“戒牒”、“度牒”來證明自己是僧人,而有身份證的僧人才可以去化緣和籌集善款;青樓女子也要特殊腰牌,以此來證明自己從事的工作的合法性。

    另外還有“路引”、“門券”等這些臨時身份證,古人的身份證跟現代的身份證有很大區別,它們的存在是一種信物,一種介紹信。

    在中國近代史上,除去日偽時期的良民證,中國最早出現的身份證是在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定製的“居民制度”,因為受當時的條件限制,所以百姓的戶籍、身份都是有各省自行管理。

    當時的“居民證”上面寫著居民的名字、年齡、籍貫、職業、身高、面貌、特徵等,然後用白布封在衣服上。此時的身份證與現在的身份證雖然還有些不同,但在對於身份的主要要素上已經相差無幾。可是用白布縫在衣服上,時間久了或經過清洗會變得模糊,外人無法辨認真偽,所以制度才實施一年多就被放棄了。

    1940年,寧夏省又研發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比起先前用白布縫在衣服上,這種紙質的身份證更接近於現在的身份證。寧夏推出國民身份證制度後便很快突顯出管理方面的優勢,也開創了中國身份證的先河,為以後的身份證制度累積了經驗。

  • 14 # 歷史紅塵

    古代人最早的身份證出現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全國推行變法,其中有一個就是關於身份證的。

    按照商鞅規定:什伍連坐,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這個戶籍憑證就是“照身貼”,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證人的姓名、職業、畫像、公章四項內容。後來商鞅也因為這一條變法而“作法自縛”,在逃亡的時候沒有“照身貼”而被店主拒絕投宿,最後無奈返回封地,被車裂而死。

    不過嚴格來說,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擁有身份證的人是真的“有身份的人”,一般都是官員身份證。

    古代身份證式樣豐富多樣,有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明。

    最早的官員身份證,出現在隋唐時期,名叫“魚符”,魚形狀,分為兩瓣,魚嘴位置有個洞,可以用絲線穿上,掛在腰間 ,一般是由金屬製成,上面刻有官員姓名,所在的衙門和官員品級,材質也隨品級不同而不同,親王以及三品以上的為金質,五品銀質,六品銅質,“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在應召出入宮門的時候便於驗證。

    魚符分為左右符,一半放在內廷,一半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證明來使用。

    魚符的來歷是唐高祖李淵進入長安後,對隋代身份制度進行改革創新,改“竹使符”為“銀兔符”,後來改為“銅魚符”,並分為交魚符和巡魚符兩種,此後“魚符”便在唐代正式使用。

    為了避免他人冒用,魚符在製作時還要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魚袋,就是裝魚符的袋子 ,每當皇帝召見時,不僅要持有魚符還要有相對應的魚袋,兩樣缺一不可。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制度”的推廣,高句麗、安南這些國家的使者也發給不同樣式的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交給使者帶回去,再有使者來,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身份。

    後來武則天篡唐建周,將魚符改成龜符,這也就是金龜婿的來由,金龜符是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所以找個金龜婿自然是光耀門庭的事。不過龜符隨著武則天死去也消失了。

    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只用魚袋來識別,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給廢棄了。

    明清的時候,牙牌和腰牌成了身份證,明朝的牙牌由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材質,通常都會標有工作單位和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警示語。而資訊比較複雜的身份證就是清朝的腰牌了,牌子上不僅要寫上“姓名”、“年齡”、“單位”、“職業”,還要求把持有者的人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冒用。

    在古代中國,尋常百姓通常安居一地,很少出遠門,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小地域社會生活中,對身份證的需求並不高,而那些需要流動的群體,需要用到身份證明檔案,就要找政府機構開憑證。

    比如僧侶們要四處傳播佛學,度牒就是證明其合法身份的證明,通常詳載僧侶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等資訊。

    而對於要進城趕考的學子和外出經商的商人,則需要持有路引,類似於一種介紹信和通行證,不僅是離鄉證明,也是人員資訊證明。

    清代後宮妃子也有身份證,稱為“綠頭牌”,牌的頂端塗有綠色,晚飯後由敬事房太監將眾多妃子的“身份證”統一放進一隻銀盤內,端的皇帝面前,皇帝看中哪個妃子,就翻過她的牌子,太監夜裡會將皇帝看中的妃子扛到龍床上,完事後再扛出來!

  • 15 # 遊史無終

    在古代,大家都還沒有身份證。一個人要出行、山高水遠到另一個地方,人生地不熟,為了讓當地人知道你這位外鄉人有沒有汙點,是不是黑戶,有無犯罪前科,會不會危害社會。這時候有一樣能證明你身份的合法手續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自漢唐開始,老百姓出門要隨身攜帶一種通行證,也相當於身份證明,叫做“過所”。

    不過,到了宋代,“過所”雖在書中有記載或在某些法律文獻中出現,但事實上已經沒人使用了,到了南宋,人家都忘了“過所”是啥東西了。宋代以後的通行證叫“公驗”,又叫公憑、公據。審批發放通行證的是出行人戶籍所在的政府。

    所以,在古代一個人想出門離開自己的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到轄區戶籍管理部門申請一張公驗:首先得說明自己的身份,還要說明出門的目的以及要去何處,準備帶什麼東西,什麼貨物。

    不僅本人要申請公驗,隨從的跟班和馬匹牲畜也要申請公驗,隨從公驗主要是解釋跟班的人中沒有不良分子;馬匹牲畜公驗主要是預防公家財產受侵犯,在古代馬匹是很值錢的,特別是戰馬,政府不允許牽著隨便亂跑。貨物公驗則主要是收運輸稅。

    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要出一趟遠門還要這麼多繁雜手續,所以普通老百姓沒事一般不出遠門,這也是造成古代訊息閉塞的原因。

    公驗到手以後並非暢通無阻

    申請透過,公驗到手,出門了,每到一個交通要道和重要渡口都出示公驗透過。但到了一些大型城市還要接受檢查,一旦查出公驗有問題都屬於違法,要受到嚴重懲罰:沒有公驗的判有期徒刑一年;偷渡罪加一等。冒用別人公驗的,冒名者和被冒名者均判一年;公驗上的馬匹財產數量與實際不符的也要接受相應的懲罰。

    由此可見,古代人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他們出門的手續遠比我們今天覆雜得多。現代身份證沒了,還可以補辦,古代公驗沒了那可惹大麻煩了。

  • 16 # 在下劍仙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

  • 17 # 坐看東南了

    古代人有身份證嗎?

    當然沒有現代身份證。但是,古代很早開始就有證明身份的證件。官員就不說樂,他們有朝廷的任命書。但普通百姓有身份證件嗎?

    一開始沒有的。什麼時候開始有?秦國商鞅變法開始。當時,秦朝還沒有統一六國,商鞅為了提高管理成效,對人民採取了網格化管理模式,任何人不能隨便離開村子,要離開就要有憑證,沒有憑證抓到了就要嚴厲處罰。

    後來,歷朝歷代都採取過類似的措施,但是因為技術條件,不可能人手一份身份證,不過很多時候只有出門的時候才有個路條。但是,這個也執行的不徹底,為什麼不徹底?

    因為路條也是有成本的,王朝一旦到了中後期,誰也管不了這事,大家隨便走吧,各有各道,各有各的路,只要不殺人放火,都好說,官府也沒有精力管理這破事。再說了,那個時候沒有防偽技術,有沒有照相技術,誰知道證件真假?大事可以管,這種雞鳴狗盜或者難以證偽的事,實在沒有精力管。

    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但還是限於有照片有編號,還做不到人人都有,更沒有植入晶片。身份證附帶晶片是最近二十年左右的事。

  • 18 # 考古者說

    中國古代雖然有嚴格的戶口稽核制度,但是"身份證"之類的東西的出現要很晚,或許可以追溯到隋代。

    隋代曾經給官員頒發憑證,在上面寫上姓名和品級,不過太過粗略。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在貞觀年間為他的官員們頒發了"身份證"——魚符。

    魚符是啥,一般是用木頭或者金屬製作成魚的形狀,從中間分成兩半,就像虎符一樣。

    在魚符上會刻上官員的名字,官員的品級官員在哪個部門任職,甚至這個官員每年會領到多少俸祿,外出的時候應該享受什麼樣的待遇都會刻在其上。

    因為要隨身攜帶,所以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袋子來貼身裝魚符——金魚帶。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就把唐代的魚符,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身份證。

    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顯示自己和李唐王室的不同,一度把魚的形狀改成烏龜的形狀,把名字也改成叫做龜符。

    不過除了形狀不一樣之外,實質上是一個東西。

    到了宋代,可能是覺得魚符太沉,不方便攜帶,就逐漸拋棄了,不過仍然把金魚帶寶留下來,一般會在金魚袋裡面寫上官員的基本資訊。

    到了明代流行用牙牌。顧名思義,牙牌是用象牙製成的,不過也有木頭或金屬製成的牌子,也叫做牙牌。

    牙牌上一般會刻著官員的姓名,官職,部門,俸祿,當官的年份,籍貫等等資訊。

    不過這些東西都是針對官員而言的。

    一般認為中國現代的身份審查制度,也就是身份證制度的起源在寧夏,1936年國民政府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並且在1940年夏天開始用4個月的時間,在全寧夏省發放了大概25萬張身份證。

  • 1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你怎麼證明你是你自己?這是一個問題。

    無論放在古代,現代,證明自己的身份都是一個人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人有身份證,古人們當然也不例外,但在古代社會,並非人人都有“身份證”的。

    嚴格來講,中國古代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的,因為他並不是普及的。具有現代意義的身份證制度,在中國只有84年的歷史。從資料上看,中國最早的現代身份證雛形,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寧夏省政府制定的“居民證”制度。

    而向更遠的年代追溯,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身份有地位的社會群體而頒發,那年代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身份證自然沒有現在那麼複雜,一般也就標識了姓名、官職兩項,更準確點來說,更應該稱呼它為“官員證”。當官員們卸職後,刻有姓名的則要叫出來,直接作廢中止,沒有刻的,則可以傳給繼任者,輪流使用。

    帶有“防偽標記”的魚袋

    古代身份證因為資訊簡單,所以很容易出現造假作為的情況,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則會在身份證上特別註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後果,比如明朝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沒有相應的身份證去了不該去的地方 ,比如混入皇宮、或者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則要“依律論罪”。

    當然,古代為了加強對身份證的管理,也加入了相應的防偽辦法。

    1、設定身份證“防偽標記”。魚符類的證件,會給它配一個袋子,也就是所謂的“魚袋”。不同等級配的袋子不一樣,在身份識別時,有符還需要有袋子。而到了宋代,有意思的是,官員們的身份證只用魚袋,而把魚符給廢棄了。

    2、身份證材質的不同。不同等級的官員,其所頒發的身份證的用料也不一樣。比如唐代,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用黃金來做,五品以上則用白銀,六品以下的,則用黃銅。在魚袋的裝飾方面,也有金、銀、銅三個等級。

    事實上古代的身份憑證式樣很豐富,有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等。其作用正如《新唐書》中所說的那般“以明貴賤,應召命”。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時候使用的身份證,牙牌是一種小片兒,當然也是等級身份證的一種。明朝的牙牌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質地,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資訊時,比唐代要多一點,有時候還會寫上“單位”,或標識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的罪過等警示語。

    古代普通人的身份證明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雖然無緣“身份證”,但他們也需要身份證明的,不過這猴子那個身份證明並不在個人手中,而是在官府那裡。也就是戶籍冊。

    秦國商鞅變法後,就對全國人民進行“編戶齊民”,“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嚴密的戶籍制度,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收取賦稅,二是控制人口的流動。這樣一來,就能保障國家的賦稅,兵源的穩定。

    戶籍管理可以說關係著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國家要求各縣在每年仲秋,組織居民到縣衙登記戶口,並接受官府的驗查,這個過程叫做“案比”。戶籍登記的資訊包括“戶主姓名。性別、年齡、身份、機關。家庭成員的數量與性別及其戶主的關係,財產(包括奴婢)等”。製作完成後,縣衙將各戶的戶籍造冊上報,彙總後呈到朝廷。

    雖然戶籍與身份證是兩個概念,但對於古代普通人而言,戶籍限制了他們的自由出行,出遠門必須有路引,手續麻煩不說,還會受到官府的盤剝,所以古代普通百姓一年都不會出 幾次門,不出門自然也就不怎麼需要身份證。

    總而言之,古代社會的身份憑證,只限於官員和官府中的役吏,普通百姓在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下,出行活動相當少,也無需證明自己是誰,故此也用不上。

  • 20 # 穿插游擊隊

    身份證是今天國人證明自己身份的重要檔案,外出辦事時必須攜帶,否則寸步難行。那古人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也有身份證嗎?

    古人的確是有“身份證”的,但一般不是每個人都有。在古代,政府官員在執行任務時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所以,古代有“身份證”的大部分都是官員,這種身份證屬於職業身份證明。全民持有身份證的制度,似乎只在戰國時的秦國出現過,其創立者是商鞅。

    戰國末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為了有效控制民眾,商鞅發明了一種“照身帖”。據說這種照身帖由一塊光滑打磨的竹板製成,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及籍貫資訊。秦國人必須有照身帖,如若沒有便會被認定是黑戶或者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商鞅還規定:民眾出行或者投宿旅店時必須攜帶照身帖,否則關口不可放行,旅店老闆亦不得留宿,違者嚴懲。照身帖可視為中國最早的身份證。

    商鞅發明了身份證,最後卻因自己的發明“作繭自縛”。商鞅因變法得罪了很多人,在其後臺支持者秦孝公死後,那些憎恨商鞅的人要反攻倒算,商鞅隨即果斷跑路。然而,因為照身帖的問題,商鞅最終跑路失敗。明人餘邵魚的《周朝秘史》對這段故事有詳細記載:

    鞅走至函關,天色將昏,扮為商旅投宿,店主求照身之帖驗之。鞅曰:“吾無照身帖。”店主曰:“吾邦商君之法,不許收留無帖之徒,如有受者,與無帖之人同斬,決不敢留!”

    商鞅之後的歷代王朝,只有政府官員在執行任務時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身份證”就僅侷限官員階層使用了,畢竟他們才是有身份的人。

    隋唐時期,官員的身份證是“魚符”。魚符的製作材料根據官位品級高低而不同,其中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魚符材質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為銀,六品及以下則為銅。魚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部門和官位品級。官員在執行公務或出入皇宮時須出示魚符,類似於今天的工作證或通行證。魚符分左右兩半,左符放在皇宮內廷,右符由持有人隨身攜帶,這樣可以驗證魚符的真偽。魚符的使用方法類似於先秦時就已有之的虎符,但二者的作用還是有區別的:虎符是用來調兵的證明,相當於今天的調令;而魚符是官員人人持有,屬於個人的職業身份證明。

    今天,如果誰家找了一個有錢有勢的女婿,我們常說這家人釣到了“金龜婿”。“金龜婿”這一說法,就是源於唐朝的魚符制度。武則天之前,唐朝的魚符是鯉魚形的。武則天稱帝后,怕人們看到鯉魚會睹物思人想起“李氏”江山,因為“鯉”和“李”同音,遂將魚符改成了龜形。龜在古代星宿崇拜中代表玄武,和武則天的“武”諧音。這樣,三品以上官員的魚符就變成了“龜符”,於是就有了“金龜婿”的說法。

    △遼代契丹文魚符(遼寧博物館收藏)附圖一

    唐代還將魚符制度推廣到了海外,當時番國使者也都會領到唐朝政府發放的符。這種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唐朝政府,雌符(有十二塊之多)交給番國來使帶回去。該國再有來使,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到了宋代,魚符制度漸漸被廢除,官員的身份證變成了腰牌。明朝的腰牌也叫“牙牌”。牙牌的材質不再侷限於金屬,還有用象牙、獸骨、木材等材料製作的。明朝的官方牙牌分五種,分別標記為勳、親、文、武、樂。《明史》記載:“牙牌之號五,以察朝參:公、侯、伯曰‘勳’,駙馬都尉曰‘親’,文官曰‘文’,武官曰‘武’,教坊司曰‘樂’。”明朝時,不僅官員持有牙牌,大戶人家的家眷僕從也攜帶腰牌以表明身份。清朝的腰牌不僅要有姓名、工作、官位等基本資訊,還要寫上持有人的面部特徵以防止別人冒用,已經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身份證了。

    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身份證,用於特殊職業或臨時事務時使用。比如和尚的戒牒或度牒,用以證明其和尚身份,方便化齋和從事宗教事務。古代的娼妓也有身份證,以證明自己的正規娼妓身份,方便業務開展。前幾年,重慶發現了一枚疑似清代娼妓腰牌的東西,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古代商人行商或舉人趕考使用的“路引”等物,屬於一種臨時事務身份證,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它更像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介紹信之物。

    △明代皇城校尉銅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附圖二

    △錦衣衛指揮使腰牌(首都博物館收藏)附圖三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身份證制度,誕生於民國時期的寧夏。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大肆搜捕鎮壓共產黨人,並對所轄人口進行登記甄別。1936年的某一天,馬鴻逵無意中看到了《史記》裡的《商君列傳》,眼睛頓時亮了!受到商鞅照身帖的啟發,馬鴻逵在寧夏開始推行身份證制度。當時的身份證叫作“居民證”,由白布製成,長7釐米,寬3釐米,上面寫著持有人的姓名、年齡、籍貫、職業,以及身高、面貌、手紋箕斗形狀等個人特徵,以這種居民證來甄別“良民”身份。馬鴻逵的發明,也算是“以史為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為什麼有人認為是曹操的魏國最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