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淡風清
-
2 # 範老師談兒童創造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3個叛逆期:如何應對,至關重要
在不同年齡階段,
孩子的叛逆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
只有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找出叛逆背後的真正原因,
才能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
更好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反抗期”。
如果我們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
並能針對孩子的不同問題和矛盾,
找到恰當的方法去幫助孩子理性應對,
就可以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
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一般有三個叛逆期,
2-4歲,第一反抗期
7-9歲,第二反抗期
12-16歲,第三反抗期
分別有怎樣的原因和應對方法呢?
一起往下看!
2-4歲,雞蛋碰上石頭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顧名思義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從言行上給予對方有聲或者無形的反對。拿到家庭教育中來,就是孩子情緒反作用在家長身上,在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張力。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看到這些現象,我經常會想到:孩子有時像“雞蛋”,家長抓在手裡,任憑你怎麼用力,雞蛋都不會破——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而有時看到一些家長那種強行想改變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覺更像“石頭”——冰冷、無情、生硬。
追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並不難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達,我有想法
對於2—4歲左右的孩子,從最初的吱吱呀呀對大人們來說所有點不知所云,到清晰說出來話來想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絕對是一個質的飛躍。這說明寶寶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他們的話有時更傾向於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儘管有時很“誇張”,有時還會向大人們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要求——儘管有時無法“兌現”。但是由於寶寶們掌握的字、詞彙量很少,無法真實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一些家長缺乏耐心,又不認真觀察,不瞭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家長便會錯誤理解孩子的本義,孩子本來說向東,家長理解成了向西,這難免讓寶寶不滿意,甚至鬧情緒了。
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特別是很多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家長,哪能任憑寶寶們不“聽話”呢。這還了得,這不壞了我們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我是你爹你娘,不聽話還了得!在勸說無效下,結果是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可是已經有了表達能力的寶寶們,此時已經不再情願受爸爸或者媽媽“擺佈”了。
當一方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另一方卻是我要說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親子矛盾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家長們常常會忽略2-4歲的孩子們有一種遊戲心理。當大人們經常制止的事,他們反而會認為很好玩兒。
比如大人說:那個加電的插座很危險,千萬別動,當心電著你,可是有的寶寶偏就在家長的提醒下非要關注一下,要麼用手去捅一捅,要麼用小棍什麼的去動一動。還比如,當大人強調:快點吃飯,別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寶寶,就在那給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時氣得大人恨不得給兩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飽,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有時大人乾脆就在孩子身後追著餵飯,弄的一頓飯吃的雞飛狗跳牆。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們可以環顧四周去觀察,在此不多舉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單向思維”不容忽視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維是屬於單向的。孩子們經常會大腦不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你怎麼勸,總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幹,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家長只需要冷處理,或者裝看不到,或者採用延遲滿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擺脫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樓下了,把玩具忘家裡了,這時如果你說:我們已經下樓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還比如幾個寶寶在一起玩,你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別人動哪件都不行,別的小朋友一動,他就要、爭、搶,結果弄的哇哇大哭,場面很不好控制,怎麼辦?
對於“第一反抗期”裡孩子們的表現,不管頂嘴也好,還是遊戲心理也罷,都需要家長們冷靜面對,用不著去和孩子們著急,也不用去焦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告訴孩子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如果他們仍在自顧自地做著手裡事,或者在專注於玩兒時,請不要再說第三遍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等於白白浪費你的感情。因為孩子壓根就沒聽你說啥,更沒有去執行的意願。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話,就等是廢話了。
面對充耳不聞的孩子,請家長冷靜地走到孩子身邊,不妨蹲下來,靜靜地看著孩子,這時你會發現專注於手裡事情的孩子,會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你的身上。抬起頭望著你,這時做為家長,當能和孩子進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時,意味著你可以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的時候了。這裡要提醒家長一點:儘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話語,而是用請求幫助的口吻。因為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非常願意幫助人,甚至他會毫不推辭地願意接受你的請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馬上去幹某某事”時,孩子可能會反駁“憑什麼是我去,為什麼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話,便會讓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規則,少去嘮叨說廢話
很多家長忽略制定家庭規則這點,這對於引導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關注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孩子便也習慣於遵守了。
對於處於遊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乾脆還是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比如對於吃飯,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你就餓到下一頓吧。
當孩子真看到因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時,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經驗和教訓,不用多說,自然就會老實多了。如果孩子還拖拉,如法,幾次後,孩子便自覺了。家長全然不用擔心孩子會餓壞了,只要飯後不給零食,不去給孩子驕縱,好的飲食習慣很快就會養成的。
在這裡鄭重提醒家長們:不要嘮叨孩子,嘮叨孩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嘮叨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嘮叨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點什麼。
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孩子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麼,或者讓孩子做什麼,這就足夠了。
方法三: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對待“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們,家長無需急三火四地給他們講道理,更用不著武力來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靜一些,用注意力轉移法,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便可以讓孩子順著你的思路走了。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孩子講一番道理,來證明孩子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成人語言並不會完全理解,這時對孩子講道理,試想,正處於情緒裡的孩子,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裡火氣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單向思維僅關注事本事,並不會一定要實現,只是想法罷了。
比如有個三歲寶寶晚上要吃餅乾,天已經黑,不方便去買,這時家長何不採用想像的方法來和寶寶“畫餅充飢”呢,可以和寶寶一起想像,對我們要買一個大大的餅乾,我們要買好多好多的餅乾,我們要那種巧克力的餅乾……當和孩子一起展開豐富的想像時,過一會兒再看寶寶,基本上就會忘記買餅乾這件事了,也不再鬧著要餅乾了,一切都在快樂的想像氛圍中解決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
7-9歲:當矛遇上了盾
第二“反抗”期
對於矛和盾來說,兩者屬於進攻和防禦工具。
此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的話也未嘗不可。且說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對學習逐漸不感興趣時,家長便想著辦法想解決這種現象,先是說教,當說教不起作用時便批評,當批評也不起作用時,便會動用武力,企圖用強力來改變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習慣,不管家長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於事無補。還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麼事都堅持不了幾分鐘,不管家長如何去鼓勵,去打氣,仍然會半途而廢等等,所以當家長再鋒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時,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禦“盾”。
再看看孩子們心理防禦之“盾”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當思想有獨立意識時,行動的獨立便會逐漸表現出來。
比如,孩子們經常會放學在路上和同伴玩兒,回到家寫完作業後,也會急不可待地去樓下找小夥伴去玩兒,週末更是如此。當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如此瘋狂地玩兒後,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氣在肺腑之上。因為很多家長非常不情願看到自己給孩子設計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被孩子們就這樣玩掉。
於是家長們便會阻止孩子去玩兒,或者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玩兒,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用電腦等,結果呢,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自由時,在父母的嚴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願地呆在家裡,沒有自由和活潑做為吸引和動力的學習,也只是流於形式,於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邊寫作業邊玩兒,這還不算,作業中經常會發現有錯誤,字也會寫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跡讓作業總顯得邋里邋遢。
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呢?
最關鍵有以下幾點,被很多家長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點,孩子是在玩耍中讓自發性得到成長的。
小學二、三年級,也就是孩子在7-9歲的時候,這一階段還被稱為“小團伙時代”。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黨徒”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瞭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頂嘴,父母讓讓這樣,孩子偏不,並且會說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乾脆就沉默下來,用不說話來反抗。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係就急轉直下,讓家長有些束手無策了。其實,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們的自發性會不斷地發展著。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使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如果家裡有這樣的孩子,請家長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過度地限制孩子玩耍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趕快解除緊緊束縛孩子自由心靈的繩索吧。
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
缺乏學習意願是自發性發育遲緩的緣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決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賴於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家長也應該反省一下,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在於前期的發展受阻,而不能歸於孩子自身。更不要用打擊性、誘導性的言語來說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學習,大了只能撿破爛了”,“不學習就沒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為了你好呀”等等,這種說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現對於目的的錯誤判斷。
“無言之行”比空洞的說教更具說服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學習的意願就逐漸形成了。如果想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家長必須要明確告訴孩子:你自己的時間由你來支配,爸爸和媽媽不會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玩兒也是你自己的事兒,一樣重要!對於學習和寫作業,是你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兒,因為明天老師要檢查你的課外作業。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時、認真完成作業,你就會獲得更多玩兒的時間,否則你的拖拉和磨蹭只會讓你學也學不好,玩兒也玩不盡興。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時間成本計算,讓孩子明白他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花在玩兒上的時間有多少,讓孩子在對比中透過效率提高來減少學習時間,增加用在娛樂和玩耍上的時間,這樣就會增加孩子對待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點,發覺孩子的潛能,認真地培養一項優點或特長。
時下,在孩子學習興趣或者特長方面,“一窩蜂”,隨大流的現象比較常見。很多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安排特長培訓,比如同時給孩子安排幾項特長班的學習,比如鋼琴、舞蹈、書法、英語等的培訓,在家長的陪伴下,在週末或者課餘時間裡,往往讓孩子疲於奔命。
當孩子對特長逐漸失去了好奇心、興趣感時,便在枯燥和無奈下應付了事,時間長了家長看在眼中,自然會情緒失控,當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產生厭煩的情緒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牴觸,甚至會磨滅孩子對於其中一種可能產生的興趣。
所以,如果家長們不認真去觀察孩子對哪方面有潛能的話,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特長,無異於飲鴆止渴,到頭來家長和孩子都會煩惱和痛苦。細細想來,孩子到了初中以後,還有多少人在堅持學習特長呢?幾乎絕大部分孩子都因學習緊張而放棄了。那麼與其這樣,為什麼還要讓孩子犧牲大好的自由玩耍天性呢?
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講,自由選擇或許比毫無意義的強加干預更能發掘孩子的潛能,成人的態度與選擇強加於孩子身上往往會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結果招致逆反或罷工,以至於關係緊張。
第四點,父母要勇於認錯,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批評與建議。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待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往往與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多家長看孩子戴著強烈的世俗色彩,比如會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結果會發現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結果讓孩子非常受傷害。甚至讓孩子越來越不信任父母。
當家長失去孩子的信任時,試想,家長的話還有權威性嗎?孩子還能認真聽家長的安排和佈署嗎?特別是很多家長帶著強烈的自我情緒批評、指責、打罵孩子後,更會迴避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所以,有時我們家長應該適當傾聽一下孩子的批評與建議,必須要態度坦誠,勇於認錯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這種態度的重要性在於“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讓家長身上的“自我反省”成為最好的誠實示範。
第五點,給孩子充分的思維與娛樂空間。
現在的家長往往過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自我發展,並把自己的觀點不加節制的轉達給孩子,以學習為理由剝奪了孩子的娛樂空間,讓孩子在“無理由、無快樂”中成長,個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會爆發。
比如有一個家長最近在諮詢中向我傾訴:“老師,我最近特別感覺到焦慮,我家兒子動不動就和我說,唉,活著真沒勁,還不如死了算了。你說孩子才8歲,為什麼就死啊活啊的?”
我告訴這位家長,你們的強迫式教育,已經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比的壓抑,有時甚至是憤怒了,當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時,肯定會朝消極負面的方向去發展,嚴重者會心裡出現問題,造成人格和心靈出現激變現象。所以家長要放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加以節制。自由的身心發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齡同步成長的重要保障。
第六點,要給孩子正面樹立“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經常會聽一些家長嘮叨,嫌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完全是走入了一個誤區。有些乖順而不讓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發性發育緩慢的結果,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成長危機。
成人如果不能改變評價標準,“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要在有所限制中進行保護。
在面對孩子出現的上述現象時,家長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並不一定出現什麼問題,而是由於教育和引導不力,或者運用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雖然有些小問題,小毛病,家長如果總是指責和埋怨,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至少應該是樂於幫助人,善於團結友愛人,誠實熱情地去積極做事等等。
總之,家長一定要重視第二反抗期這一特殊的成長階段。這時所產生的各種問題,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上必須及時進行更新,認真瞭解孩子的心聲,做好親子溝通的改善,否則,會讓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澱下來的問題,再同時帶上第二反抗期所產生問題繼續成長。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的問題會慢慢變成頑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將會無法去做轉變。到那時,親子關係將會因為孩子關閉了交流的大門而無法溝通。
12-16歲: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走過了懵懂無知活潑任性的第一個反抗期,又度過了自我感覺良好倔強堅持的第二個反抗期,家長在與孩子們磕磕碰碰的接觸中,不知不覺中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春秋寒暑。然而,成長總不會是風平浪靜的,成長中也總會伴著無數的快樂和幸福,也會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驚濤駭浪。當家長們突然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又面臨一個前所未所的壓力時,心情又開始了五味雜陳。
案例一
小雪,女14歲,初中二年級,在爸爸和媽媽眼中,屬於小公主型的寶貝,成長的過程中享受著全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而當女兒進入青春期後,那個曾經很溫順乖巧的小公主形像,一天天變了,變得讓媽媽非常擔心,又非常焦慮。女兒對學習索然無趣,也極少花心思去用在學習上,相反卻在吃穿打扮上花盡心思。一談到學習,小雪便會和媽媽大發脾氣。一談到做家務,小雪也會把責任完全拋給媽媽,只認可自己是孩子,做家務這些事,是全職在家媽媽應該乾的事。最讓媽媽無法接受的是,女兒小雪開始早戀了,這還怎麼了得啊,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寢食難安。
案例二
小兵,男13歲,學習成績一般,脾氣暴躁,喜歡網路遊戲,爸爸和媽媽把家中電腦上了密碼,加了鎖後,小兵開始在家庭以外尋找一切可以玩網路遊戲的機會,去同學家,去網咖等。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勸也勸了,求也求了,一切皆無濟於事。看著學業一天天荒廢的小兵,爸爸和媽媽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
青春期,這個讓無數家長頭痛且無奈的人生成長階段,就這樣來臨了。
之所以把“青春期”這個獨特的人生成長階段定義為“第三反抗期”,我是想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區別開來。更不想把家庭教育問題與心理諮詢問題完全混為一談,因為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寬泛,也更靈活,也更藝術。
將“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為“火星”,我想應該從孩子的性格和脾氣這些心理和行為特點上來濃妝淡抹地形容一番。“火星”之火,有時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時會燃起無名之烈火,再看家長這顆“地球”,不小心便會被闖入大氣層的“火星”給碰撞一下腰部。那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諸如男孩兒,亦或是女孩兒,都有哪些特立獨行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呢?
特點一:自我意識更強烈。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時的孩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家長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時如果家長們去人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會發生親子矛盾和衝突。比如案例一中的小雪,當媽媽看到孩子在穿衣打扮方面有些消費過度時,便勸女兒,可是換來的卻是一頓白眼和斥責:“同學都有名牌,為什麼我不可以有?你就這麼小氣?”幾句話讓媽媽感覺氣憤又無奈。
特點二:經常與家長“南轅北轍”。
你說東來我偏要向西,這樣的行為特點,往往讓很多家長非常惱火,本來家長認為孩子不能這樣做的事,現在想好心勸孩子不要這樣做,可是孩子呢?偏就不聽,偏就我行我素。比如還是案例中的小雪,平時媽媽想讓女兒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女兒則一揚眉:“你做為全職太太,這點活還用得著我嗎?再說我也不會用拖把啊。”再瞧小雪媽媽,幾乎是欲哭無淚,事後一想,自己還真沒有教育和引導過孩子做過家務。
特點三:行為標新立異。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常常是喜歡追求潮流的一代,這點往往讓家長非常難於接受。比如在電腦和網路應用上,家長越是擔心孩子們迷戀網路,耽誤學習,越是想制止孩子們,可是到頭才發現根本阻不住這個口子,就像對待洪水猛獸一樣。儘管有的家長去追查孩子的網名,到頭來卻發現連個網名都無法輸入查詢之中,原來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反偵察,發明了“火星文”,那種奇怪的符號簡直讓家長束手無策。比如有一個16歲的女孩兒,讓媽媽感覺很不理解,女兒每天晚上睡前把白運動鞋子擦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可是第二天早晨卻胡亂用清水抹一把臉就跑了,家長甚至並不明白女兒頭上亂糟糟和腳下白白的鞋子,是到底為什麼。
特點四:請不要窺探我的隱私。
很多家長常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在琢磨什麼,因為大多數家長與孩子溝通產生了問題,甚至是障礙,孩子有什麼話也不給你說,這不是急死個人的事兒?於是很多家長便想著辦法窺探孩子的隱私。比如有一位媽媽擔心女兒有早戀的現象,便經常關注女兒的QQ空間,經常關注女兒的日記和抽屜。可是有一天,女兒突然怒氣衝衝地告訴媽媽:“請您以後不要再私自翻我的抽屜了,好嗎?拜託了,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了。”女兒的話讓媽媽傻了眼。事後,媽媽終於弄明白,原來女兒設了機關,做了記號,只要自己動女兒的抽屜,就會被女兒察覺。
特點五:我在做我喜歡的事,別管我。
經常看到一些孩子迷戀於網路遊戲,或者熱衷於讀網路小說,沒事折騰QQ空間,再去看孩子們的家長,不是賭氣,就是指責,甚至還有乾脆斷網的現象發生,這樣做,幾乎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對於孩子們的個性化喜好,很多家長缺乏支援和理解的態度,仍然把全部目光都放在學習和成績之上,如果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學習上,沒有按自己要求去做,便會很不高興,可是家長們沒有想到的是,越反對,孩子越去做。
特點六:壞習慣已經讓某些行為產生了慣性。
在家庭教育問題中,比較突出的一類問題,就是孩子學習興趣不濃,成績不理想。很多家長非常苦惱,道理說了千百遍,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孩子該稀裡糊塗地玩兒還是玩兒,根本沒有危機感。比如有一位家長,看到即將中考的兒子仍然在我行我素,看在眼中,急在心上,沒有什麼辦法,有時一提醒孩子,兒子便會說:“你考試?還是我考試?我都不急,你急什麼?要不你考算了。”一句話,差點沒把家長給暈倒。事實上,家長完全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從小沒有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反,懶散的壞習慣倒是越大越顯現出來。
面對“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心理和行為特點,家長們又該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觀念呢?如何解決親子溝通中遇到的矛盾呢?我想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第一,放棄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縛,還其自由。
在孩子成長的幾個階段中,特別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基本上已經到了獨立放飛的階段,如果這時家長們仍然緊緊束縛著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強烈抗爭,上述幾個特點分析中,都不難看出,孩子面對家長的管束,幾乎都表現為一種張力。所以,對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與其如堵洪水一樣,莫如用疏導的方式,給孩子們以自由,還他們飛翔的天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們體驗到翱翔的快樂後,認真對待爸爸和媽媽的意見和建議了。
第二,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尊重孩子。
在現代育人觀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嚴重缺乏。這源於很多家長總把已經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仍當幾歲的小孩子來看待。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們多參與一些家庭事務的商量和決策,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見,會讓孩子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的。同時讓孩子多瞭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艱辛,也會喚醒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當感恩之情被啟用後,孩子自然會多體諒父母,認真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務,比如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比如合理安排用電腦學習,或者安排遊戲時間等。
第三,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要冷處理。
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與孩子在溝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針鋒相對,毫不示弱。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我想告誡家長們:您一定要冷靜下來!當“火星”光顧“地球”時,眼前要做的事,必須要調整星球的姿態和軌道,完全沒有必要正面相撞,對於兩者俱傷的後果,為何不選擇避讓來解決呢。“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在親子關係中仍是非常適用的,特別是針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講,家長的情緒會主導著孩子的情緒,家長退讓了,孩子也就成了一隻巴掌,拍不響了。
第四,瞭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理性應對。
很多家長缺乏對青春期孩子身心特點的瞭解,平時也缺乏學習和積累相關的資料,這就導致家長們對孩子讀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針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去溝通和交流了。事實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正值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著躁動和不安,特別是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往往讓孩子們更容易出現看待問題的偏激。而這時,家長必須要在瞭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基礎上去理性做好親子溝通,從說話的語氣、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第五,家長要多瞭解時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溝”
很多家長總愛陷入一種經驗式的思考問題方式。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的經歷或者觀點來管教孩子,這樣做的家長恰是忽略了時代在進步,時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如果家長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觀念,在親子溝通中必須要出現“代溝”。當孩子感覺家長不理解自己時,慢慢也就不願意和父母去廢話了。比如網路之於很多家長,由於家長不學習、不瞭解、不實踐,對網路就有一種戒備之心,這恰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無法溝通,甚至無法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合理應用網路這種先進的工具。
第六,樹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嘮叨和指責,榜樣示範。
明智的家長,一般不會隨便開口去指責孩子的,總會先冷靜觀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後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後再運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溝通。同時家長還要充分重視一點: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樣示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眼睛是雪亮的,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說話。如果家長們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點功夫,透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透過勤奮培養自身好習慣,面對孩子時,正應了:桃李無言,下自成溪。孩子對父母自是多了幾分敬重,自然也就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而做事了。
第七,家長要對孩子個性化的行為特點,正確引導。
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處處體現著個性化行為,而我們很多家長總是看不慣孩子的個性化行為特點,動不動就指責和批評孩子,甚至強迫孩子去改正。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比如孩子想弄一個很奇怪的髮型,穿一件很另類的衣服,面對孩子的個性化特點,家長首先就要從校規校紀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不是爸爸和媽媽不允許你這樣做,而是學校有規定,我們必須要遵守學校的規定,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合格的好學生。比如孩子在家裡想打破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時家長就必須要考慮到運用家庭規則來約束孩子了,透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家庭規則不是針對他個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第八,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雖然時間跨度從12歲一直到18歲左右,但是這只是一個特定的人生成長階段,有很多問題在孩子度過“第三反抗期”後,隨著步入大學和走向社會,透過自身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社會這所大學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響下,會逐步糾正身上曾經擁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和做法。如此說來,家長無需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為習慣而苦惱。不過,對孩子進行長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對遵紀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堅決不能大意,這關係到孩子成長道路方向的問題。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細節問題,對於枝枝杈杈,透過家長這個園藝師的修剪,相信會培育出一棵健康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的。
-
3 # yybbbxyfd1
小孩子現在是多大的年齡。如果是年齡較大的叛逆期,需要更多的交流才行。如果現在的年齡是6-7歲,還是很好教育的。如果是10多歲的叛逆期,需要的是陪伴,還有熟悉他的心裡想法。
他喜歡什麼東西,你知道嗎?他喜歡玩遊戲嗎?你可以問他打遊戲的感覺。還可以叫上朋友和他一起打遊戲。培養他其他的興趣,除了打遊戲,還喜歡什麼呢?
教他閱讀,習慣閱讀的興趣都是可以的。
-
4 # 圓圓的媛媛的臉
你的問題問的不具體!有些叛逆是因為青春期的特殊時期!有些叛逆是家長逼出來的!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不管是哪種叛逆,千萬別總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你看人家怎麼怎麼樣…”你以為的“語重心長”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只要孩子知道原則,適當的給些自由,不要覺得不聽話就說讓孩子傷心的話!只有訓好的狗才是聽話的!尊重孩子!不拋棄不放棄!陪伴他度過人生的重要階段!不要聽別人說什麼!用愛去包容孩子!信任他!告訴他什麼是不能做的!錯了的一起承擔!別為了所謂臉面丟了孩子的心!他們處在這個時期,需要的是理解!被理解的靈魂才能得到救贖!
-
5 # 雪青91
孩子叛逆,家長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首先是要讓孩子不反對你,願意親近你。只有這樣,家長才有可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做呢?
我認為,作為家長,對待叛逆的孩子,不能簡單粗暴的指責他(她)這不對,那也錯。而是應該先認可孩子,使孩子不反對你,願意和你親近。否則的話,會適得其反,孩子只會更加的反對你,遠離你。
其次,家長和孩子講話、勾通時,不能擺出家長的架勢,而是要對孩子平和、親近,就像孩子的同學、朋友一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與你親近、不戒備你,對你講真心話,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第三,請家長不要隨便指責叛逆的孩子。如果家長隨便指責孩子的話,只會讓孩子反感、甚至是反對家長,並對家長關閉心理門戶,讓家長無法走進他(她)的心裡世界。
當然,不讓家長指責孩子,並不是讓家長縱容孩子放錯,恰恰相反,是想讓孩子變好!只不過是讓家長在對待孩子放錯時,要注意處理的方式、方法,要求家長採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而已。
家長該怎麼做呢?
我認為,家長要和孩子心平氣和的進行交流,要對孩子循循善誘,說理、舉例……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改正。
總之,家長想走進叛逆孩子的心裡,就必須讓孩子不反對你,願意和你親近、交流。
只有家長和孩子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親近,願意彼此交流,平和、友愛的關係,家長才能走進孩子心裡。
-
6 # 思品數學Mr沈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叛逆期”,這一階段,家長們會覺得孩子們的想法和行為都是那麼的不可理喻。家裡經常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弄的彼此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張。而且,周邊或社會上種種“叛逆期”孩子做出的一系列想不開或者衝動而不計後果的行為,使得家長的神經經常是時松時緊,緊張兮兮,弄的身心俱疲,滿腹心酸無處訴說。孩子們呢?也覺得家長完全不理解自己,溝通費力,無法交流…
那麼,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究竟該如何做,才能走進孩子呢?
筆者建議我們家長可以從2方面入手:
1、改變認識—“叛逆期”其實是“自我意識覺醒期”筆者一般不願意用“叛逆期”來形容這一階段的孩子,我更願意用“自我意識覺醒期”來形容。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會經歷幾次“自我意識覺醒期”,在此過程中,家長們會直觀感受到孩子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一些事情了。最開始的幾次,會有諸如“頂嘴”、“不願意”、“不情願”、“說一遍不聽,要講好幾遍”等情緒和行為的出現,家長們經常說“不聽話”“脾氣犟”等,但由於孩子們那是比較小,在家長的一再要求要,或多或少會去按照家長的意思做,但這只是因為“翅膀還不夠硬”,等到青春期開始的“自我覺醒期”,家長們就會發現,孩子們“不受控”了…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的不是遏制這一階段的出現,而是應當接納這一階段的來臨。因為這一階段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們正在快快的長大:他們正由“爸爸\媽媽想要我…”變成“我想要…”,對於外在的世界,他們正充滿自我的感知,想去積極的探索,形成他們獨具個性特徵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其實是孩子們成長進步中的一大步。
2、把握好“度”這裡所講的“度”,包括兩方面:1)溝通中的“度”;2)監護中的“度”。
1⃣️先說溝通中的“度”:
改變溝通角色——靈活切換“家長”和“朋友”
很多時候,親子溝通不順利是因為家長太把自己當成“家長”,太要求自己的權威不受侵犯,這樣繃著不累嗎?這樣只會使得孩子越來越抗拒和你的溝通,不是嗎?試著切換一下吧,給孩子也給自己一個空間,真正的去了解一下這個年齡段孩子關注的東西吧,然後,以朋友的身份,好好和他/她聊一聊他們喜歡的東西,你會發現,溝通其實並不需要“大嗓門”。
2⃣️再說監護中的“度”
鬆弛有度,抓大放小——安全需要監護,成長更需空間。
對於現在大部分家庭而言,孩子就是全部,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恨不能全家總動員。是的,孩子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長的監護,但要把握好度,要不就會過猶不及。
家長給孩子的成長設定太多的條條框框,貌似在為孩子著想,在保護孩子,但其實,這會在成長過程中,造成孩子的反抗,家長還覺得“自己出力不討好”,暗自心傷。
其實,孩子的成長更需要給他一定自由支配的空間,這樣才能讓他感覺自己是受重視、被需要的,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在大框架下,保證孩子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即可,在他的自由空間中,應該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利,讓他自己發揮。
親子之間的溝通本沒有那麼多的障礙,哪怕吵得再厲害,彼此都是出於愛。這一核心沒有變,只是方式上面需要稍加註意,稍加微調即可。
好啦,就分享到這吧。
我們專注分享乾貨;
我們堅信:分享,讓知識飛揚起來!
-
7 # 秦蘇
13歲到18歲之間的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了,青少年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幾種型別:
1.自主逆反:如果教師家長在對待孩子時過分地運用控制手段,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動自由受到威脅,這時,他們就有可能拒絕辦本來願意辦的事,甚至故意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這種現象就是自主逆反。
2.平衡逆反:當教師家長學生之間情緒比較對立時,即使教師家長所持的立場、觀點與孩子一致,孩子也可能產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現出相反的態度,以顯示自己與教師的不合拍,從而維持心理平衡,這就是平衡逆反。
3.信度逆反:教師家長的所作所為隨時隨地都受到孩子嚴格的監督,倘若教師家長本人的行為舉止與他平時所作的宣傳教育相悖,就會造成孩子對家長教師的不信任態度,這就是信度逆反。
4.情境逆反:在特定的機會、場合,學生個體有不同的“心理熱點”,處於一種不同的情感和情緒狀態,如果教師家長不顧及孩子當時處的情境,就會誘發孩子的情感障礙,使孩子緊閉心扉,對家長教師的教育採取排斥的態度,拒絕接受本來可以接受的東西,這就是情境逆反。
5.超限逆反:這是由於教育的容量過大、時間過長,或者教育內容機械地、無時間間隔地重複而產生的一種逆反態度。
6.禁果逆反: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如果沒有說明可能為人們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禁止本身就會引起假設、推測,反而常常誘使人們產生好奇並引起探反射,產生與禁止相悖的意向,這就是禁果逆反。
7.歸因逆反: 假如孩子瞭解大人行為的動機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圖時就會產生心理對抗,這就是歸因逆反。
8.評定逆反: 這是一種因大人與孩子之間評定差距過大而導致的逆向反應。大人在教育孩子時,過分渲染、誇大其詞等都可能誘發孩子產生這種逆反反應。
9.投射逆反: 大人把工作成敗的原因主觀地集中到少數物件身上,撇開與此有關的其他因素而引起的逆反態度,這是投射逆反。
那麼家長與老師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逆反心理的孩子呢?
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寬容的對待孩子,原諒孩子的錯誤;
二:瞭解孩子,做高明的父母,學會傾聽;
三:著重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髮展; 非智力因素的內容 ,由於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因此,心理學家們把那些個性心理作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有: 1.興趣與愛好; 2.愉快的情緒、對事業的熱情; 3.對挫折的忍受性與意志力; 4.活潑的性格、寬闊的胸懷; 5.自信心與好強心; 6.遠大的理想與目標; 7.高抱負; 8.焦慮。
四;別與青春期孩子較勁,作好孩子成長航程中的舵手,放手但不放縱,讓孩子去尋找自己,找到的才是自己;
五: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六:堅決杜絕揭孩子短的行為,不能放縱自己用錯誤行為應對孩子的無知犯的錯誤.
引導孩子制定自己的行動計劃,父母不包辦代替.
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活動方式,父母不指手劃腳.
引導孩子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父母不急於求成.
引導孩子正視自己行為的後果,父母不怨天憂人.
引導孩子反思自己存在的缺點,父母不嘮叨誇大.
引導孩子迎接自己未來的挑戰,父母不擔憂顧慮.
-
8 # 彼岸1708343
覺得孩子在叛逆期,這一時期孩子們總是會模仿電視裡,和身邊以及社會上的一些他們認為很酷的人和事,這時家長要多關注,也要多關心。最好是多跟他們平等的交流,告訴他們自己經歷或看到的人和事。儘量別引起他們的反感,平時要重視他們的心情變化,注意細節,自己的孩子有變化如果察覺不到就算失職了。父母總得有一個人最好是爸爸平時要嚴厲些,很多孩子其實都比較怕爸爸,有時媽媽的一百句嘮叨都比不上爸爸一句當頭棒喝,有時孩子一下就覺醒了。其實父母是他們的身邊人,平時注意培養感情,增加家庭活動,讓孩子感覺來自家庭的溫暖。也讓他們適當的承擔家務
-
9 # 小錦年華
不知道你家孩子的孩子是幾歲,不過這麼讓家長們頭疼的應該是最叛逆的青春期10~17歲。
這個時候的孩子都很有自主意識,逆反心理也是非常強的, 特別不喜歡聽從家長的建議,說一句頂十句,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變得叛逆的一些原因。
有些家長太看重孩子的學習,一點退步會無限放大,恨不得一巴掌打過去,結果往往是吵的雞飛狗跳,孩子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其實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勵。和孩子一起分析情況找找原因,爭取更多進步。當孩子考好了要適當表揚,告訴他確實是努力了,慢慢的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會變強。
孩子一天天長大,會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願和家長分享,有些家長偷看孩子日記或者無意間發現孩子的秘密,如早戀,立馬就控制不住自己,怒不可遏,對孩子破口大罵,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冷靜下來,想想應對的方法,避免孩子產生信任危機感。
要學會理解孩子,多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像和朋友一樣交流,學會換位思考,給孩子足夠的尊重,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才可能會理智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才會敞開心扉,家長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身上有很多的閃光點,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問題,孩子的思想會隨著長大慢慢的成熟,家長們無需太過頭疼,學會正確教育孩子,才能和諧相處。
-
10 # 呂靜賢
我以為,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往往有以下的原因:
一是孩子感到愛沒得到滿足。
心理學有這樣一個理論:
兒童經常哭、性格暴躁、動輒發脾氣,表明他們處於精神飢餓狀態。
而孩子之所以叛逆,頂撞父母,與父母處處作對,那是因為他們內心對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尤其是稍稍大點的、已開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哭、鬧已不是他們對父母發洩不滿的方式。他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叛逆。期望以此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二是父母不能有效地捕捉到孩子內心的情緒。
這話怎麼說呢?就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給孩子的感覺就是:雞同鴨講。說得通俗點,就是――幫不了孩子。
孩子從6歲起,他的世界,就開始逐漸從家庭慢慢地過渡到外界。他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大。他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人。而這些問題,父母要不不能體察到,要不不把它當回事――但這些事,在孩子眼裡也許是天大的事。哪怕是跟好朋友鬧矛盾。而且有很多父母,也很少跟孩子溝通。
所以孩子,才會看似自作主張、不聽父母話地做出父母眼裡一個又一個不合情理的行為。
――那是因為你幫不了孩子。
還有一點,那就是到了叛逆的年齡。
孩子的成長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比方說,孩子兩歲半到四歲之間有一個叛逆期。青春發育期又有一個。
其實這種心理是正常的,它符合一個人的成長髮展規律。叛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孩子的思想、意識,比原來有了一個比較大的跳躍。所以他渴望證明自己,渴望獲得周圍人的承認。
如果父母知道這個道理,就會帶著理解和包容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種種不合理行為。
而且,孩子叛逆,也在提醒父母:你,應該調整或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要不原來對孩子愛的不夠,對孩子太少陪伴、太少關心;
要不就是一直以來做權威式父母,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命令、要求,從來沒有傾聽過孩子;
要不就是孩子的心理,又比原來成熟了,他對你一直以來和他的關係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總而言之,孩子叛逆,意味著你舊有的教育方式已不適合:你,要改變了。
所以,當孩子叛逆時,想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你就要:
1、明白孩子這行為的實質;
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因為什麼而叛逆?這就需要你用心觀察和反省。
2、學點心理學;
這點就不細講了。
3、不忘初心。
很喜歡那句話:
如何拒絕你?沒有敵意的堅決。
如何深愛你?不含誘惑的深情。
我想,這句話就是父母對孩子愛的最好姿態。
對待孩子,只要我們不忘初心,不帶功利心地對待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想象不到的豐厚回報。
-
11 # 教育一點零
我覺得核心是尊重: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他們這個時期身體飛速發育,心理發展跟不上,就會很擰巴。一方面自己在身高體能上有了可以和成人對抗的優勢,就想證明自己的強大;可是思想上還是個孩子,既想擺脫父母、老師,又不夠成熟,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叛逆”。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叛逆的表現,或者說有些明顯,有些不明顯。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一位日本男生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有一次和媽媽頂嘴了。這位媽媽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做了一頓大餐慶祝兒子進入青春期,並且做了一個告示牌,放在家門口的柵欄牆上,廣而告之自己家孩子進入青春期。這位男士當時本來跟媽媽頂嘴宣示自己的主權,結果看到媽媽反而很高興,所以特沒意思,以後為了不讓媽媽高興,就很少頂撞了。這個故事有一點我覺得很受啟發,那就是不要把青春期當成洪水猛獸,坦然接受,科學應對就可以了!
上週六,我兒子同學和媽媽當著我們母子爆發了一場戰爭。從那個兒子嘴裡,我知道了他媽媽平時對他管的比較嚴,每天不是打就是罵(可能有所誇張),但是透漏的資訊就是各種不認可。在他們二人吵架的過程中,我多次聽到兒子說“你就是想讓我死”“我殺了你”等,我當時很震驚,媽媽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了!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有研究表明,平時孩子沒有自由,都是父母說了算的,一般青春期都不太好過;而那些平時尊重孩子意見的,青春期都能平穩度過,平時都自己做主了,還有什麼好叛逆的呢!
回到問題本身,其實孩子都叛逆了,再說怎麼和孩子溝通,稍微有些晚了!應該在進入青春期前就做好準備,建立良好的溝通途徑。我家是男孩子,所以在孩子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就讓爸爸慢慢開始介入孩子的成長,給他們創造獨處的機會,培養感情,一方面應對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另外一方面應對生理變化,畢竟同為男性,有些話爸爸更有發言權。目前來看,孩子還沒有出現什麼反叛的行為。
最後再重申一點,那就是尊重。說個小事兒吧!最近我家孩子特別注重外表,以前從來不去理髮店(我自己在家給剃寸頭),現在開始要髮型了;以前從來不注重穿著,現在衣服都自己挑好我來付款。不管是頭髮還是衣服,都說“誒,沒想到你眼光這麼好,挺帥的!”尊重並給予肯定,他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的!
-
12 # 石老師談中小學教育
說到叛逆的孩子,家長總是感覺是孩子的問題,他們指著自己的孩子問,你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多聽話,成績好,長得帥,還能炒一手的好菜。你在看看你,幹啥啥不中,吃啥啥不剩。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成不了自己想象的那樣呢?
首先為什麼孩子會叛逆,為什麼總是和你反著幹對著幹。
第一 家長經常的——抱怨
這個或許是很多人喜歡做的一件事,抱怨、發牢騷。上怨天公不作美,下恨大地不公平,抱怨生活無奈,抱怨孩子毛病一堆,總之一切都是問題,到處都有毛病,就是發現不了孩子身上一點優點,看到什麼都有可抱怨之處。作為孩子的父母,傳遞的都是負能量?孩子內心感覺無論怎麼做都是錯的,也就失去了自己判斷能力。
第二家長過於武斷
很多家長總是說“我說不行就不行。”“住嘴!你怎麼那麼不聽話。” “這都是為你好!”“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你應該這樣這樣做。”等等,很多家長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孩子的行為,合不合適,應不應該等,然後以此再冠冕堂皇的去幹涉、操縱孩子。總認為年齡還小,啥都不懂,所以一切都該聽從家長的安排,聽從家長的指導,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不能有絲毫忤逆,不然就是不聽話,就是不對,就得接受批評教育,或打或罵或眼淚,各種手段都上陣,一定要讓孩子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式生活,然後還要活出自己預想的樣子來
人總需要些認可與鼓勵,如此才能激起信心與勇氣。當信心消失,當勇氣不再,當潛意識裡懼怕一些東西的時候,再想樹起信心與勇氣很難。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力,家長要善於發現鼓勵孩子,在行為上指引,在生活在多照顧,和孩子做朋友,瞭解孩子的心裡想法,幫助孩子真正的解決問題,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所以孩子的叛逆,是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就不言而喻了。
回覆列表
叛逆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也不是一個短時間能做到的,需要點點滴滴的滲透,比如可以有意識的先聊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聊一些瑣事,第一步的目的是要孩子開口說話,只有開口你才能透過孩子的話語獲得你想了解的資訊,所謂知己知彼,千萬別說,“我生的孩子我瞭解”,到了叛逆期的孩子,你真不瞭解;所以先讓孩子開口最重要,談話內容現在還不重要,而且要少說多聽,即便孩子說的你不贊同,只要不是違反法律和道德就聽著,第二部步,給孩子各種談話的話題,慢慢的把話題引向學校和同學,以及他的興趣愛好方面,當對於孩子表達的一些認知和想法以及做法不贊同或反對時,一定不要生硬的表達或嚴厲的反對,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特點就是,你反對什麼我就非要做,所以家長越明顯的反對,孩子反而越有成就感被重視感,因此這個時候家長要表現的若無其事,輕描淡寫的表示,我不是太贊同,但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試試,其實孩子反而興趣索然;當前面兩步都還順利的情況下,你要有引導的說一些社會性的話題,或者是別人的事情,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話題是針對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要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即便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而且要對其中的正確認識進行表揚,讓孩子得到認可,滿足他的心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得到被認可的心理需求,他的叛逆心理就會下降 ,對抗性也隨之下降,這樣家長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與孩子溝透過程中,切記,一定要用心,包括跟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以及每一個肢體語言,拒絕簡單粗暴,家長簡單粗暴,孩子必還以簡單粗暴,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影印件,在孩子身上一定有父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