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關漫史
-
2 # 坯逆翹楚的盜閒居
秦國自秦穆公時,開始參與中原爭霸,逐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昭王時,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垂沙之戰,大敗楚軍;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的觀津。
後來,秦、趙兩國在長平爆發大戰,雖然虧得廉頗以逸待勞採取固守的戰略,意圖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但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趙國國內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
當時的魏、韓、楚三國盡皆畏懼秦國,輕易不肯出兵救趙;齊國記恨趙國曾參與樂毅伐齊,斷然不會有所動作;而燕國則與秦國交好,樂得坐山觀虎鬥,甚至希望趙敗而從中謀利。
趙軍初戰失利,趙孝成王本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
可惜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大意如下:鄭朱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但秦國知道天下如果不救趙國,那麼議和就不可能成功,如果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趙孝成王最終還是沒有采納虞卿的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
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當時趙國名將李牧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遠離朝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
後來的事情就不必細說了,趙孝成王惱怒趙軍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結果中了秦國丞相范雎的反間計,再次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決定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公元前260年,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計程車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實際自身也死傷過半),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
3 # YOYOHEJJ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國人的這種“喜盲目從眾,圍觀尾隨,沒有擔當”,這種“吃瓜群眾不嫌事大”的品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當時的楚國如果有這個覺悟,秦就統一不了六國了。
-
4 # 縱橫捭闔之裂變
首先從外部形勢來講。秦國自孝公變法至長平之戰之時已經80多年了,國力基本上抗衡2,3個小國(除趙國)沒有問題。而其他國家都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和困難,以致無法救援。不僅楚國不敢趁火打劫,其餘各國皆作壁上觀。秦趙皆為強國,兩國俱損於天下有利!以下分析一下各國在長平之戰的心態。
楚國。楚國雖然大,但是由於士族分治,權力分散,實際上是外強中乾。加之在秦惠王,秦昭王兩代打的房陵,鄢郢等戰役中損失慘重,基本已經放棄了長江中游,漢水流域的控制權,推到長江下游,淮河流域一帶。而且楚軍多為步兵和車兵,騎兵很少,戰鬥力極差,20萬楚軍連5萬秦軍都打不過,所以根本不敢和秦國交戰燕國經歷昭公時代樂毅變法後雖然強大一時,但其20萬主力在齊國被田單火牛陣大敗,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樂毅在被陷害後逃到了趙國,燕國自此衰落,就不要談什麼救援了。最重要的是燕國自戰國以來從來沒有和秦國交惡,一直以趙國為敵,秦趙對峙估計是燕國最希望看到的。韓國。韓國本來就弱小,而且在蘇秦時代兩次參加合縱中喪失了主力,再加之在更早的韓魏戰爭中被龐涓消滅了12萬新軍,國力已極度衰落。此時的韓國連自保都難,拿什麼來救援?魏國。魏國在經過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戰役後,30萬精銳損失殆盡。在秦國崛起後,魏國的河西,河東,河內三地均被秦國佔領,動彈不得。而且魏昭王昏庸無道,不用信陵君,雖然派了援軍,但主要還是以觀望為主。齊國。齊國經歷了6年半的燕齊之戰,國家已經破敗不堪,此時恢復國力為首要目標,肯定不會主動和秦國交戰。更兼齊國和秦國之間隔著韓趙魏三國,和秦國本來就沒有領土糾紛,參加合縱一貫不積極,更不會和60萬秦軍硬碰硬的。因此當時有能力,又有勇氣和秦國對抗的只有趙國。趙國在經歷了武靈王,孝成王兩代發展後,國力成為山東六國之首,更兼有廉頗,藺相如,李牧等賢臣猛將。最主要的,趙軍經過胡服騎射後,戰鬥力大大加強,趙人又歷來好武,可以說和秦軍是不相上下。從戰役自身來講,長平之戰相持3年,雙方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各國實際上都是在觀望,如果貿然出兵救趙,一旦趙軍戰敗,秦國一定會追究自己的責任。長平之戰秦趙爭奪的焦點實在上黨地區,開始秦趙兩國的軍隊也就20來萬,後來越來越多。趙國不僅動員了國內的軍隊,連李牧的邊軍都調到長平參戰了。秦國除了北地,上郡和隴西留了部分兵力,連南郡的兵都調走了,關外更是全民動員,悉數參戰。這個時候,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敢輕舉妄動,否則牽一髮動全身。秦軍也是等了3年,直到趙括上任才發起進攻的。事實上,秦軍雖然戰勝了,但是自身傷亡極大,以致在後續的三次攻趙戰役中皆大敗,不僅損失慘重,而且丟失了函谷關外的所有土地。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所以不能說六國完全沒有救援。趁火打劫也是要本事的,面對秦軍各國皆懼怕,故不敢輕舉妄動引火燒身!
-
5 # 搬磚老師傅
這個問題也算千古謎團了。其實,在秦趙在長平打得最慘烈的時候,楚國如果傾其所有,是完全有機會趁火打劫的,即使打不殘秦國,肯定也會讓秦半死。
實際上,當時的秦並非沒有擔心這個問題。在和趙國苦戰的時候,秦重點防備的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就是楚國,秦楚邊界從始至終都保持想當的軍事力量。另外一個很搞笑的是,秦趙激戰長平是因為韓國而起。韓國是被秦國欺負的一方。可當趙國衝上去的時候,韓國反而成為秦國的小跟班。秦國防備魏楚,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韓國對這兩個國家的制約。也許,這正是楚國忌憚而不敢動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楚國統治集團集體的昏庸軟弱,首先缺乏戰略眼光,有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等著秦趙兩敗俱傷,沒意識到當時列國互相制衡的重要性。其次,楚國也好魏國也罷,確實被打怕了,整個楚國從上至下從文臣到武將都瀰漫著對秦的恐懼。直到長平之後,身為重臣的黃歇才意識到秦的可怕,推動了楚魏練手支援邯鄲。
當然,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除了秦之外,列國集體性缺乏戰略家。客觀講,哪怕是秦趙激戰最慘的時候,以楚國的實力即使傾盡全力攻擊秦國,楚國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代價。楚國也必然要考慮一旦自身受損要防備其它國家的攻擊。當時,如果有犀首或者蘇秦這樣的人物。即使列國不與楚國共同出兵,至少也可以讓楚國沒有後顧之憂,那麼就可以為楚國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可惜的是,此時的關東諸國,有韓國這樣為了苟活沒有尊嚴的國家,也有魏國這樣已經被秦嚇破膽的國家,更有燕國這種喜歡趁火打劫的國家,還有齊國這種整天就祈禱列國倒黴的國家。所以,邯鄲保衛戰楚魏趙能夠聯手,已經是非常難得了,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步伐。
-
6 # 沉睡中的魔龍
不要把古人看成傻子,他們可能沒有遠見,但絕不傻,趙國的威脅不比秦國小,這實際上是雙雄爭霸,任意一方大勝對其餘5國都不是好事,所以5國最希望他們兩敗俱傷,其實,五國如果不變法圖強,早晚是要滅亡的,就算出兵攻秦,滅了秦國,早晚他們也是趙國的菜,光靠耍外交和軍事手段只能佔一時的便宜。
-
7 # 鳴東
長平之戰時,除了趙國,其他五國都已經很弱了。
楚國剛遷都沒幾年,根本沒緩過勁。韓魏被秦國連揍了好幾十年,國力基本已經打殘。燕國太小,雖然還有點兵,不過戰鬥力估計不咋地,不信可以看看燕國和長平之戰之後的趙國打那幾仗。唯一可以出出力的就一個齊國,不過五國伐齊後,齊國領土和兵員大幅度縮水,西部和南部丟了大片土地。緊接著又被趙國的廉頗一行人狠狠的抽了幾次,西北又丟了好大一塊,實在是有心無力。再加上齊國和秦國關係挺好,所以就沒有幫忙。
-
8 # 深圳河北商會
長平之戰是一場戰略性的決戰。但是當時的趙國軍城並沒有執行戰略決戰的決心。在對秦國是作戰還是求和的過程中搖擺。導致外交行動遲緩。長達數年的長平之戰中,一直都是秦趙決戰,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參與。
-
9 # 地獄咆哮5
私以為有一下幾個重要的原因導致楚國沒有趁火打劫。
1. 從心理層面上講,楚國君臣已經失去了稱雄天下的心,僅存偏安一隅之念。惠文王時期的商於之戰讓楚國首次正面見識了秦軍的強悍,彼時楚國雖說稍有獲利,但那也是秦國伐交所給出的代價,戰場上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而後,楚國趁秦韓大戰偷襲咸陽不成,這又在心理上留下了陰影;再之後就是昭襄王時期楚國被秦軍打的落花流水,王被囚禁,兩都被迫,尤其是水淹鄢城十萬楚民成了水鬼,這時其實楚國君臣心態已然崩潰。當局勢晦暗不明的長平之戰發生時,楚國已然膽破。
2. 從戰鬥力上來講,楚國經過多年和秦國的戰爭,國內成年男子十不存一。秦軍的作戰風格大家懂得,以白起為代表的昭襄王時期的戰略目標就是殺傷有生力量!楚國很難形成戰鬥力。
3. 楚國雖然地域遼闊,但是政治制度落後,各大家族掌控者國家的命脈,內部政令不一,全國很難形成團結的局面。再有懷王之後楚王孱弱,執政的實質上是唯利是圖的春申君黃歇,此人謀一城一地之利尚可,謀一國的話他的胸懷和眼界畢竟太小了,跟張儀、範睢差的太多。
4. 強敵環飼才是主因。不要忘記,五國伐齊獲利最大的是誰?大家都認為是燕趙或者秦國,其實不然,獲利最大的恰恰是沒有出兵攻伐,但最後殺了齊王的楚國。經此一站,楚國收回了魂牽夢繞的淮北之地,後世講其實就是徐州地界,就倆字,富庶!這也同時造成了復國的齊國無限的恨意,假如,楚國支援長平之戰,基本上得耗盡國力組織一隻人數5萬以上的部隊,不然對於昌平來說就是杯水車薪,一旦這麼幹,哪怕齊國組織一萬部隊也能把陳邑拿下,殺楚王報一箭之仇了;另外別忘了還有個牆頭草,魏國!雖說有魏無忌這樣的真君子坐鎮,但他還不是魏國話語權最大的人,最終的決定權是魏王!在這種雜亂的局面下,一旦楚國出兵,魏國對離自己咫尺之遙的陳邑下手的可能性非常大!原因無他,貪婪!
-
10 # 夏夜聽蟲鳴
楚國的做法有時真的很奇怪,楚蜀聯合攻巴,楚軍攻入巴國攻下涪陵距離巴都城(重慶市區)僅幾十公里,卻停止不前,不西去攻佔其都城,時間長達一年多,其間巴向秦求救,秦庭議,出兵準備,滅蜀,並巴,楚軍完全不動,任其運作,最後被秦軍驅逐出去,完全失去佔領巴蜀的機會。
-
11 # 唐城三少
來著,邯鄲之戰最後楚國出兵十幾萬跟魏國八萬武卒一起救援趙國,趙魏楚三國聯軍大破秦軍並俘虜了秦軍統帥鄭平安,後期在加上叛秦加入的韓國四國聯軍在魏國信陵君的指揮下進攻秦國大破秦河東守軍幾乎收復了強秦八十多年東出全部所佔的土地,邯鄲戰役前前後後殺死了四十多萬秦軍讓秦傷筋動骨,楚國也介機收復了洞庭郡,戰國時古人的血性是很深刻的,國仇家恨是一有時機便會拼命報復的,這也正是秦朝只有十五年的原因。至於長平之戰沒來只是時機的問題二虎相爭必有一死一傷,以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爭經驗當時的能人很容易找到合適自己國家的戰略,秦趙兩敗俱傷對楚國的好處要比趙完勝或者秦並趙要好的多,畢竟三晉跟楚國也沒那麼和諧,長平之戰時垂沙之役血還沒幹
-
12 # 布衣微胖
首先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前期秦國也沒有拼全國之力的。是對其他因素做了防範和警告的。
彼時秦趙兩國戰鬥力最強,其他國家包括楚國是樂於觀虎鬥的。
趙國戰敗後,秦軍繼續進攻圍邯鄲,毛遂自薦求救於楚,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最後秦軍其實是被趙,魏,楚聯軍打敗的。
-
13 # 相忘江湖71941665
看到這個問答時,不由得想起了我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詩人屈原:他生活在被秦國囚禁的楚懷王和遷都的楚傾襄王兩個時代,看到透過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對楚國構成越來越現實的威脅,憂國憂民的他一生的報負就是想透過變法改革之路,讓楚國富裕強大起來,可是在世族世襲,世族分治佔統治地位的楚國,走富國強民變法改革之路根本是形不通,楚國的國情使屈原改革變法思想一出現,便被這些世襲世族給合力扼殺了,這既是楚國越來衰敗滅亡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屈原人生悲劇的最大原因。中原六國每個國家都有過一次成功的變法,而楚國只有半次的吳起變法,只有短短的三年,因支援變法的楚悼王死去,吳起被刺死在悼王葬禮中而人亡政息。
楚懷王遇難在齊國做人質的楚太子回國繼位為楚傾襄王,這位楚傾襄王繼位之初,確實想有一翻大作為,聯齊抗楚。但他任用奸臣子蘭,靳尚,這二位可是親秦派,當初楚懷王要赴秦時,屈原已經看出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秦昭王虎狠之心,以及秦國相應候範睢要扣留楚懷王的陰謀鬼計,力諫阻攔,可惜懷王不聽。而聽信子蘭,靳尚的鬼話,結果赴約以後正如屈原所料,懷王被秦國扣留。楚懷王在秦遇難後,:做為懷王兒子的子蘭也想繼承王位,只不過在屈原等正直的一些大臣阻攔下,他的陰謀才沒有得逞。而繼承王位後的楚襄王卻不分忠奸,依然重用子蘭,靳尚二位奸臣,而疏遠屈原等這樣的忠臣。秦昭王和範睢是不會讓齊楚聯盟成功來威脅自已的,更是看透了楚襄王的半斤八兩,楚襄王六年秦昭王乘白起殺二十萬韓國軍隊勝利之威、來威脅楚襄王一戰,再加上子蘭,靳尚這兩個親秦的當權派,楚襄王毀楚齊合縱抗秦盟約,臣服於強秦帝國腳下。秦昭王又用聯姻的方式,徹底麻痺了楚襄王,讓他變得荒淫無度起來,徹底放鬆了對秦國的警惕性。秦國在打服韓魏,齊國被燕國打垮後,沒有了後顧之優的秦國於公元前278年,:秦昭王下令白起攻楚,攻破郢都,燒了楚先王的墳墓,楚襄王逃到陳城(今河南淮陽)定都,楚國的主力部隊徹底被打垮了,直至楚襄王死(公元前263年)再也無力組織起來軍事力量對秦國發動進攻,:屈原也在這一年秦破郢都後投江自盡。
-
14 # 丶丨小敗類
從表面看事實,秦楚兩國從文化角度看,基本屬於比關東幾國所看不起的,秦一直稱霸西戎,不算真正讓各國服氣過,楚國一直地位比較低下,因為不願帶一個子爵的帽子才自己稱王,但沒人承認他是王,天下只有周天子是天下共王,所以秦楚貴族一直保持很親密的關係,而楚國一直保持腐朽的世卿世祿,所以親秦派一直也都有。最後也白白損失了弱秦的機會。
-
15 # sniperxyp
能問到這個問題就說明提問者已經想到了趙括並不是無能之輩,的確秦國在長平已經師老,各國的確有可能乘其弊,而使秦國陷入被動局面,而長平之圍遂解。
所以廉頗的堅敵之策,的確於趙國不利。但是問題要進入到微觀,這個才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距,白起之時,秦范雎為相 其國策為遠交近攻,而楚國當時已經失去故都郢都立足未穩,難以威脅主要戰局,地理上離長平太遠,當時能夠影響長平戰局的就只剩下韓,魏兩國,而兩國的實力也大不如前。所以乘其弊這個任務實在難以像當時的圍魏救趙一樣,得到一個實力大國的支撐。再說,當時楚懷王被推舉為合縱的縱長,最後落得個客死秦國,丟失國都社稷,喪失大片領土,懷王出逃秦國而趙國不納,魏國不予接受,導致囚死秦國,這時候長平局勢未明,而為趙國解圍而招惹秦國,於楚國不利。楚國新遷國都離吳越故地很近,而周邊國家均於楚國有仇,而且是世仇,楚國也自顧不暇。再說,魏齊兩國難道不想乘楚弊?這個風險比起乘秦弊實在小的多。
這個時候趙國也非常不利,燕國一直在其身後鬧,齊國拒不借糧,魏國乘秦弊和乘趙弊拿捏不定,韓國已無任何力量可言。所以如能長平之戰給予秦國大量的殺傷,即便不能擊敗,其周邊的五國也不會放過秦國,而趙國之困也能舒緩,趙括的主動出擊自有其必然之勢,而長平之戰拖下去只會對趙國不利。顯然,五國包括楚國,也只願意趙國在和秦國大戰以後方可願意出兵,就包括現代戰爭也是如此。
德國在二戰中已然在斯大林格勒深陷,也沒有見到英美籌劃登入戰,直到二戰形式明朗,蘇聯勢不可擋的時候英美才願意拼湊部隊,這個時候就不是抗擊暴行了,而是去搶奪歐洲,現代就已經如此,何況於古代?
-
16 # 諶人
“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秦是楚的世仇,楚秦又是戰國雙雄,其它弱國只能在二選一中投機,謂“朝秦暮楚”。可惜,在銳意進取上,秦國的商鞅變法取得成功,三秦狼變成了西北虎,所向披靡;楚國的吳起變法被舊貴族扼殺,華南虎蛻變成老綿羊,有負眾望。楚國外強中乾,相當忌憚秦國,將首都從湖北遷到遠遠的安徽,就可見端倪。
趙國舉一國之力與秦國死撕時,趙國“毛遂自薦”到楚國求救,若軍事謀略家吳起還在,楚國定會以扶弱抗暴堂堂正正理由,對秦國“趁火打劫”。可惜,楚國朝中庸人一大群(屈原除外),不掂量唇亡齒寒的後果,對秦國的暴行採取綏靖自保,後來雖參與了合縱抗秦,那也只是虛張聲勢做做樣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楚國興亡的最好說明!
-
17 # 立志成蟲
長平之戰,列國都在坐等結果,畢竟秦趙兩國軍力太強,如果掛了一個,列國的壓力會大大減輕。當然嘍,燕齊韓魏都盼著是趙國掛掉,因為秦國敗了,趙國未必會接著攻秦,秦國是頭等強國又有有函谷關天險呢,趙國處在秦燕齊韓魏的中心位置,可以選擇攻打實力弱的國家。趙國敗了,軍力喪失,力量就平衡了,列國可以拉著趙國結盟合夥兒抗秦。所以邯鄲之戰趙國危在旦夕時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救援趙國,和邯鄲的趙國軍民把秦軍夾擊在邯鄲城下。秦軍大崩潰退走
-
18 # 史家淺唱
首先我認為。從戰役自身來講,長平之戰相持3年,雙方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各國實際上都是在觀望,如果貿然出兵救趙,一旦趙軍戰敗,秦國一定會追究自己的責任。長平之戰秦趙爭奪的焦點實在上黨地區,開始秦趙兩國的軍隊也就20來萬,後來越來越多。趙國不僅動員了國內的軍隊,連李牧的邊軍都調到長平參戰了。秦國除了北地,上郡和隴西留了部分兵力,連南郡的兵都調走了,關外更是全民動員,悉數參戰。這個時候,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敢輕舉妄動,否則牽一髮動全身。秦軍也是等了3年,直到趙括上任才發起進攻的。
楚國。楚國雖然大,但是由於士族分治,權力分散,實際上是外強中乾。加之在秦惠王,秦昭王兩代打的房陵,鄢郢等戰役中損失慘重,基本已經放棄了長江中游,漢水流域的控制權,推到長江下游,淮河流域一帶。而且楚軍多為步兵和車兵,騎兵很少,戰鬥力極差,20萬楚軍連5萬秦軍都打不過,所以根本不敢和秦國交戰事實上。
秦軍雖然戰勝了,但是自身傷亡極大,以致在後續的三次攻趙戰役中皆大敗,不僅損失慘重,而且丟失了函谷關外的所有土地。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所以不能說六國完全沒有救援。趁火打劫也是要本事的,面對秦軍各國皆懼怕,故不敢輕舉妄動引火燒身!
-
19 # 九黎人皇
我認為
首先,楚國經懷王一朝的丟城失地,首都的丟失,優秀將領和精銳部隊的損失,對楚國君臣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就如五國伐齊後的齊國。楚國這時候是無力攻秦的,因為五國攻齊的原因,齊國與楚不是盟友關係,楚國後方可不是安全無憂的。
其次,五國都在觀望,在他們眼裡,趙國和秦國一樣,因為這時候有能力統一中華的就剩秦趙了,長平之戰誰勝將最終決定中華的形式走向。其他五國,說實話,已無力與秦趙相爭了。所以五國寄希望於兩國兩敗俱傷,而不是分出勝負。
最後,長平之戰並不是預謀已久的決戰,其實只能算是遭遇戰,但是因為後期的層層加碼,最後變成了戰國最強兩國的決戰。三年多時間內,兩國使者也是往來不絕的,各種外交交鋒是不斷的。就是說雖然兩國在打仗,外交層級是下降下來了,但是外交渠道是暢通的。就如秦國透過外交欺詐,讓山東五國相信秦趙結盟,以致趙國向齊國借糧被拒絕,最終迫使趙國前線臨陣換將,最終輸了長平之戰。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時候,楚國如果攻秦,因為不是預謀已久的決戰,兩國外交渠道是暢通的,都有舉行雙方會談,這時候秦國會以上黨給趙,雙方媾和,然後秦軍移師楚國,加上韓魏的僕從軍,這時候,楚國面臨的就是滅國之災了。
-
20 # 秀槓還是不秀槓
為什麼是攻秦,他們也可以選擇攻趙啊!長平之戰開始時,趙也不比秦差。後人知道秦滅了六國,才覺得他們應該聯合攻秦,秦的函谷關也是被攻破過的,所以沒人覺得秦會統一天下吧。。那時候秦還沒形成吞併天下的大勢,兩國互懟才符合大家的利益。誰知道秦會這麼狠,坑殺40萬。那是一個都覺得殺俘虜不祥的年代,還是信鬼神的年代啊!坑殺40萬俘虜,真是把所有人的膽都嚇破的舉動。
回覆列表
很簡單,楚國被打怕了,沒事才不敢招惹秦國呢。
秦趙長平之戰時,其實不像我們現在看得這麼清楚,規模了,意義了站在當時各國的角度沒幾個人清楚,大家都以為那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戰鬥。
最致命的是當時交戰國秦國和趙國還很曖昧。趙國一邊向其他國家求援,一邊還派使臣跑到秦國求和,導致其他國家都不敢去救趙國。萬一我傻不拉嘰的去救你了,你跟秦國和好了,那我不是引火燒身了嗎?不要忘了,趙國的長平之戰就是這麼發生的。本來韓國都已經割讓上黨給秦國了,趙國非得虎口奪食,結果直接和秦國對上了。
楚國這時候的勢力已經不能和昔日同日而語了,經過藍田之戰和白起的進攻,精神和物質上都已經虛弱不堪了,再加上長平之戰的主將可是王齕,白起是到後期悄悄換上的。你想想,白起可還在家呢,楚國有膽量去進攻秦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