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周培公臨死獻皇圖,是野心不死還是邀寵還是實力打臉康熙?
38
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周培公的人物特性是“忠義”,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就是描述的他這一類人的心態。

    上古儒教孔子提倡的只是“義”,其繁體字“義”的會意意思就是“(我)手拿一把戈(殺了)一頭羊(奉獻給上天)”。

    實際上就是對君王繳納稅賦及提供供奉(人、財、物)的意思。

    而周培公時代,已經是近古儒教時代,是朱熹理學思想當家,講究“存天理,滅人慾”,講究對君王絕對的“忠”條件下的“義”,就是不管君王“仁”不“仁”,當臣子的都必須要“義”,這就是所謂的“忠義”,就是隻能存在君王統治的絕對權威(存天理),而滅除臣子的一絲一毫私心,全心全意為君王服務(滅人慾)。

    周培公那怕為清王朝嘔心瀝血貢獻了最後一點力量,他的心中卻是不存在一點怨恨之心的,反而推薦了姚啟聖,還獻上了《皇圖》。

  • 2 # 大國布衣

    二月河的小說《康熙王朝》可真是偏愛周培公啊,添加了很多的藝術加工,硬是把周培公寫成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而歷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像小說演繹的這樣嗎?

    周培公被派去任盛京提督到底是一種貶黜還是屬於特別保護和晉升?他在盛京過的真的很悽慘嗎?

    其實不然,但是周培公在正史裡面關於他的史料記載非常少,只有《清史稿》和《清聖祖實錄》有些許記載。周培公成名於三藩之亂時,隻身一人攜康熙赦詔冒死進平涼城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使得清廷得以順利平定王輔臣的陝甘叛亂,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更是令吳三桂如失臂膀,如此殊榮,卻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僅僅是出任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這樣的外官,而且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任職僅三年便辭官回荊門老家。

    按照《康熙王朝》的說法,康熙在盛京看望周培公的時候道出是為了保護周培公以期將來能重新起用才把他雪藏在盛京長達十一年時間。盛京,是清朝入關前的國都,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被改為留都,其地位略遜於北京,但因為清朝兩代開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都長埋在這裡,盛京的地位非同一般。康熙能把一個漢人安排在盛京做提督,這顯然不是簡單的流放、貶黜所能解釋的,筆者以為,這恰恰是一種晉升,是對周培公的重視肯定。

    特別是盛京提督這一官職,絕對是屬於封疆大吏,地方要員。盛京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為從一品武官,與清朝九大總督同品秩。唯一能夠調配盛京兵權的只有皇帝, 且有秘折專奏之權,調兵權等如同地方督撫的相應權利。如此位高權重,怎麼能說是貶黜呢?盛京雖然歷來是關外苦寒之地,但周培公作為一品大員,堂堂盛京巡撫,他的日子可不叫悽慘吧。

    電視劇《康熙大帝》關於周培公和康熙的最後一面也是在盛京提督府,周培公病榻前還不忘葛爾丹之事,還獻出自己耗費十年嘔心瀝血繪成的宏篇鉅作《康熙皇與全攬圖》,這讓康熙大為感動,回京後把此畫展示給群臣看,自己一個人在地圖前呆坐了整整一夜。此畫幾乎畫齊了大清帝國主要的山川河流城池島嶼,堪稱是最為完整,可能也是唯一的大清帝國地圖。

    不過,這幅地圖一直到周培公死後十七年(1718年)才繪製完成。因此,此圖屬於《康熙王朝》附會到周培公身上,要知道,歷史上真實的《康熙皇與全覽地圖》,是康熙皇帝於1708年下令編繪,透過清朝和歐洲耶穌會的學者十餘人,歷時整整十年,跑遍了大江南北才繪製而成的地圖,豈是長期鎮守盛京的周培公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當然我們姑且從小說角度出發來分析周培公為什麼要在臨終前獻圖,首先,葛爾丹未平,此時獻圖對平葛爾丹之亂能起到重要作用。讓康熙覺得周培公雖久任這苦寒之地卻並沒有閒著,其忠可嘉。其次,周培公要傳達一個“大統”的觀念,希望透過此圖能令滿漢同等。最後,就是希望自己能落葉歸根,康熙能夠公平公正的給予自己身後評價。

    這樣一個盡忠報國的大臣,周培公的身後事卻很令人唏噓,《清史稿》僅以“後卒於家”草草結尾,周培公死後連諡號都沒得到。他的一生,談不上多輝煌,但在《康熙大帝》裡可是足夠風光。

  • 3 # 醉美木瀆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遠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風光,歷史上的周培公從來沒有進入過朝廷的中樞,一直在地方任職,在歷史上調任盛京提督對周培公來說可以說是高升,是皇恩浩蕩,根本不是處罰。

    接下來咱們就按照“康熙王朝”中的情節來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按照“康熙王朝”的情節,在平定“三藩之亂之後”周培公不但沒有受到重用,位列中樞,反而被髮配到了盛京任盛京將軍,以致於周培公抑鬱而終。

    實際上,盛京將軍位高權重,地位尊貴,而且盛京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在當時也不能算是蠻荒之地了。周培公被放到此處應該不會感到憋屈,如果不是被放在這個位置上,周培公也沒有能力繪製地圖。

    繪製“康熙王朝”中的地圖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最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有能力;第二,有錢;第三,有閒。

    坐在盛京將軍位置上的周培公,完美契合這三個條件,周培公的能力毋庸置疑,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閒不住,你指望周培公這種大才像小編一樣,扒拉扒拉手機,刷刷微博就能過一天,這是不可能的。周培公肯定會在這個位置上做出一點不一樣的事,這就是大才,人才需要舞臺,而大才利用本職能創造舞臺。

    測繪地圖不僅需要滿腹經綸,博古通今,更需要專門的測繪隊伍,身為盛京將軍,周培公有錢有銀子組織專門的測繪隊伍來完成地圖的測量繪製。

    再一個周培公才華橫溢,在擔當盛京將軍重任的同時,有能力利用空閒時間組織繪製地圖。

  • 4 # 歸來影視

    周培公是為了報答康熙的知遇之恩,如果不是康熙,也許周培公一輩子就是個叫花子。其次,周培公用自己十年畫的地圖,他不想讓自己的地圖從此埋葬到墳墓裡,康熙也是一位軍事家,交給康熙是最好的選擇。然後,周培公是漢人,他也想向康熙證明漢人也不輸於滿清八旗。

  • 5 # 日慕鄉關

    《康熙王朝》劇情衝突的設定一直沿用“二人轉”模式,從康熙與鰲拜,到明珠與索爾圖,再到康熙與伍次友,康熙與周培公,康熙與姚啟聖等等,全部以兩兩對立切磋的固定套路引出劇情,較之《雍正王朝》多線敘事齊頭並進,矛盾衝突跌宕起伏的大格局相差甚遠,說的難聽點,《康熙王朝》就是個打怪升級的套路,只不過較那些勾心鬥角的後宮戲多些歷史的厚重感罷了。

    ▲電視劇康熙王朝整體水平遜於雍正王朝

    在這些二人轉裡,伍次友的角色設定最為薄弱,也最缺乏存在感,看似世外高人,不食人間煙火,實則是個感情上的懦夫,權力面前的菜鳥,更搞笑的是,編劇還讓蘇麻喇姑臨終前說出:最愛的人是玄燁。不知道是蘇麻老了,得了健忘症,還是編劇把伍次友這個跑龍套的給忘記了。如果她最愛的是康熙,又何必設定一出痴男怨女的傷別離,難道是初戀不懂事?

    周培公算是二人轉裡設定較為成功的一個,他出身寒門,以科舉入仕,後透過勸降王輔臣,平定陝甘叛亂成名,但這樣一個忠心事主的幹吏,卻在功成名就後遭到了康熙的猜忌,被放逐到苦寒的盛京,鬱鬱而終,而在臨死前,他念念不忘的依舊是臣子的忠義,將十餘年苦心孤詣製成的地圖獻給康熙皇帝!

    ▲地圖在古代是戰略資源

    周培公的遭遇,或者說設定,說明幾個道理:

    (1)伴君如伴虎

    周培公初識康熙,對方尚是弱冠少年,兩人一見如故。康熙欣賞周培公的才華,周培公感念康熙的識人之恩,所以在得到重用後,殫精竭慮,為主分憂,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勸降王輔臣,為平定三藩剪除了心腹大患,可以說居功至偉。但年紀輕輕的康熙皇帝卻對這個一手提拔起來的漢人官吏視若寇仇,不僅把頭功給了有名無實的滿人圖海,還在天下大定後把他放逐到盛京,讓老家那些族人們死死盯住,唯恐他有非分之想。

    周培公自小熟讀經史子集,當然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想到和顏悅色的康熙皇帝,會如此陰毒,就連一手撫養他的老祖母孝莊皇太后也覺得孫子做的太過分。

    但話說回來,封建社會的君王哪個不是如此,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勾踐殺范蠡,曹操殺呂伯奢,趙構殺岳飛,朱祁鎮殺于謙,哪個不是如此,臣子只是皇權的奴隸,為主分憂,為主盡忠是他們的本分,縱然受些委屈,也是理所當然,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周培公出身貧寒,險些餓死街頭

    伴君如伴虎!

    (2)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這個說法最早來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家主智伯瑤被殺後,豫讓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古龍的《劍花煙雨江南》中部分情節便是借鑑此處),最終自刎殉主。豫讓的做法受到了後世的追捧,太史公在《史記》為他開了專欄,大書特書他為主盡忠的故事。

    這種做法也影響到了仰慕中國文化的日本,德川幕府時期的赤穗四十七義士便是類似的套路,美國作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日本的著作《菊與刀》中將這種思想定義為:義理,並言及這中做法源於日本的等級思想,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中國的仁愛是兩碼事。她不明白,所謂的“義理”不過是中國忠義思想的變種,其核心並無太大差別,要說源頭,便在豫讓這裡。

    ▲周培公與圖海一起平叛,頭功卻給了圖海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從一介草民到位高權重的大將軍,靠的是康熙的賞識和重用,如此康熙便是他的知己、伯樂,按照“士為知己者死”的設定,縱然後來的康熙對不住他,他也不該有半分怨言,不僅如此,還應該以死相報。

    今日再看“士為知己者死”,不過是等級社會愚忠思想的一部分罷了。

    (3)忠君愛國

    中國古代社會,家國一體,忠君就是愛國,愛國就是忠君,兩者並無太大差別,歷朝歷代的君主們,希望藉助這種君國思想,將讀書人死死繫結在自己的棺材板上,如此才能萬世一系,江山永固。

    但滿清卻是的例外,發源於關外的後金,是地地道道的異族,按照忠君思想,讀書人是不應該效忠於他們的。然而滿人入關後,各路讀書人很快為自己的軟弱與犬儒找到了藉口:文化!

    ▲周培公視康熙為伯樂,所以忠心耿耿

    國家不是某個人的,也不是某個民族的,只要他們認同我們的文化,就是正宗。尊孔子為萬世師表,三綱五常,民貴君輕,這就行了,至於皇帝是滿人漢人不重要!

    但滿人卻不這麼想,雖然口口聲聲“滿漢一家”,但對漢人的防備心理貫穿滿清300年,庚子國難那會,主戰派剛毅依舊在喊“漢人強,滿人亡”。

    周培公是個讀書人,當然知道這麼道理,但他能夠十年如一日做出地圖,並於臨終之際獻給康熙,除了報效知己的愚忠,還有就是超越種族的天下觀。

    對百姓來說,誰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皇帝能夠勤政愛民,將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較之明朝那些昏庸的漢人皇帝,康熙的能力格局都高出許多,輔佐康熙,維護國家統一不僅僅是忠君,也是忠於天下的百姓,這也是編劇最想表達的一層含義!

    ▲康熙為周培公守靈

    當然,康熙也很會演戲,在周培公死後,以守靈這種下克上的叛逆模式來褒獎臣子,可謂:以禮還禮,不僅淡化了自身的陰毒罪過,還在周培公的忠君思想上更進一步,讓百官明白:只要忠心,總會有回報的。

    臣子半生一條命,皇帝包個夜,如此而已!

    結語:

    所以說,周培公從一出場,就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才華讓他從一干人中脫穎而出,但也讓君王們心懷忌憚,而對天下百姓的情感,又讓他無力掙脫權力的枷鎖,思來想去,只能把自己當作蠟燭,燃燒殆盡!

  • 6 # 小胖的美好生活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周培公的影響僅僅侷限於二月河的小說,今天接著問題,我們一起撥開雲霧走進其真實而又傳奇的一生。

    歷史上的,周培公本是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穴三藩時期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此人結局遠沒有小說中那樣悽慘,其先後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這裡其實與小說出入較大,盛京提督其職位並不算底。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從此開始了自己比較傳奇的一生。勸降輔臣

    康熙十三年臘月特別冷,一聲驚雷打破了冬天大地的寂靜。這一年,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同時派人策動當時手握軍權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更是集中兵力,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進而促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

    初掌實權的康熙帝,便眼光毒辣,其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

    作為當時的西部戰場的主戰場——陝甘地區,既位處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可以說是京師大禍。在這個地區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仁義禮孝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這裡也與二月河的小說出入較大。

    鞠躬盡瘁

    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康熙四十年,卒於任上。

    人物總評

    無論是二月河的小說還是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都不失為臣子表率;不論出於何地何時,其忠君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此一舉絕對無愧於心,正所謂“自古官宦是非多,那顧留與後世評”。

  • 7 # 酒翁

    題主說周培公臨死之前獻皇圖,是不是野心不死?

    倘若周培公是如此之人,又怎麼會有發跡之初,懷揣帝師伍次友的介紹信,而不主動找尋明珠呢?所以,若是若是將周培公最後的表現歸結為“野心不死”,那就有點侮辱周培公了。

    實力打臉康熙?這不就說明周培公是一個小肚雞腸之人,生康熙的氣,想尋康熙解解氣嗎?倘若周培公是這樣的人,那對於明珠和索爾圖的那些作為,早就想辦法找不回來了。

    周培公臨終獻皇圖,既不是為了邀功,畢竟人都快死了,功不攻的,早就不重要了;而打臉不打臉康熙,也不重要了。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更何況周培公這人本來就是個好人。

    電視劇裡,周培公的發跡是比較窮困潦倒的,進京趕考,一路可以說是沿途乞討的來京,搭船搭的也是罪臣朱國治的船,到京後,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但為什麼說他人好,即使窮困潦倒,對賣餛飩小姑娘恩賜的一碗餛飩,還是記在心頭的,想著要補償的。就從這一點來說,周培公的人品就不錯。

    再有就是,懷揣伍次友的介紹信,卻不登明珠的門,這要是換成人品差點的人,在進京後的第一件事,估計就是拜訪明珠,在諂媚的笑容中,遞上伍次友的介紹信,從此再明珠帳下做個小幕僚,至少衣食是有了。不至於連一碗餛飩都要賒賬了。

    由此可見,周培公這人一是喜歡靠自己,不喜歡靠別人,二是知道自己是誰,更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來京的。

    當然,好人有好報,周培公再被康熙發現後,開始發跡了,成為了康熙跟前的紅人了,再後來康熙治國之路上,也是給與了不少好建議,例如撤三藩之時,就給出了不少的好建議。而最為人樂道的建議,則是對於康熙立儲的建議,其實,周培公在那個時候,因為在康熙面前太“紅”了,遮掩了明珠和索爾圖的光輝,兩人對這位叫花子啊,已經開始心生間隙了,但周培公根本沒放在心上,在康熙的皇后,難產,危在旦夕之際,不記自己與索爾圖的矛盾,反而建議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使得皇后可以放心上路,以周培公的聰明腦袋,不會想不到,胤礽為太子後,索爾圖的地位會上升到如何?周培公肯定想到了,但在周培公心裡,索爾圖的地位是啥樣的,是多高,對自己沒啥影響,因為周培公的心裡想的就是輔佐康熙,如何更好的治理大清的基業。對於那些爾虞我詐的官場,周培公並不感冒。

    就連後來深入一線,親自和圖海一起撤三藩後,回京不僅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反而被剝奪的功勞,周培公難道不知道這背後的原因嗎?周培公難道不知道這背後誰在咬耳朵嗎?周培公當然知道,但周培公沒將此放在心上,因為,周培公心裡已經很滿足了:三藩撤了,國家的政策又實施了一項。

    我們不能排除周培公是一個有自己心思的人,我們也不能排除周培公心裡會存在那些爾虞我詐,畢竟周培公是個人,只要是人就會存有瑕疵,就好比後來周培公被康熙發配盛京,這是貶,對於周培公來說,心裡沒有波瀾,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從周培公在盛京的表現,以及最後獻上的皇圖,我們足以看出周培公的為人與為官。

    一個人的人品沒問題,那他無論時為人,還是為官,都不會有問題,我不能說康熙貶周培公到盛京,是康熙決策錯誤的體現,畢竟帝王之心,深不可測,但至少周培公的心,在波瀾之後,終究迴歸到了初心。

  • 8 # 起而論道

    個人認為,古代很多能臣幹吏,他們不僅是忠於皇帝,更是忠於天下,甘願為天下百姓而驅馳,這應該是士人的一種使命感,學有所成然後報效國家、兼濟天下。

    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因為是漢人,反而被康熙帝打發到了苦寒之地盛京,最終因水土不服以致英年早逝。但從死前獻圖來看,他並沒有因遭受不公待遇而自暴自棄,反而是始終以國家為重,嘔心瀝血,繪製國家版圖,這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有著清晰都使命目標,不因一時得失而自怨自艾,腦子裡一直想的是千古事,而不是個人榮辱得失,這樣的人,註定會名垂青史。

    末了,有些是斷然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的。

  • 9 # 遊歷往事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傳奇人物,出生平凡的他率領三千家奴平察哈爾叛亂,緊接著單槍匹馬勸降王輔臣,在三藩即將平定的時候,突然給康熙召回京城,這個時候周培公也明白是什麼原因,也沒多說什麼,奉詔回京,緊接著給貶到盛京任提督,最終死在任上。

    我們知道周培公在臨死之前把他嘔心瀝血之作大清皇輿圖獻給康熙後,離開了人世,而康熙在看到這份地圖後,深深給震撼到了,並深思後決定為周培公守夜,因為,他欠周培公太多了。

    其實周培公在去盛京前基本上已經取得對三藩絕對優勢,而給貶去盛京後他的境遇也是十分悽慘的,可以說一個天一個地,但是,他在死之前為何要獻上這份地圖呢?

    周培公出身平凡,但是志向不平凡,雖有伍次友的推薦信但是他並沒有用,並且在最後在京城的科舉考試中落地,可以說那個時候他的境遇十分不好,原本可能一生都是顛沛流離的,但是由於朱國治的推薦導致康熙對他產生興趣並在鬧市中找到從而開始自己的輝煌的一生,我們知道周培公從開始就是一個讀書人,而讀書人向來為官都是忠君愛國,因此,周培公牢記這個道理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效忠康熙,絕對不給康熙添堵。

    周培公當初給貶到盛京,主要一個原因就是以康熙為首的滿洲八旗不信任漢臣,認為漢臣依舊是他們最大的威脅,因此,在關鍵時刻他們認為還是應該使用滿人,最終導致周培公在即將取得對三藩勝利的時候給康熙召回了北京,從而錯失了這次萬古大功的機會,周培公知道要康熙留面子因此他獻出皇輿圖回擊了康熙對漢人的不信任,並且對那些曾經給自己使套的索額圖明珠為首的滿人大臣感到汗顏,這份圖最重要的告訴康熙,應該要滿漢平等,這樣大清才可以長治久安。

    這張圖包含了很多周培公想跟康熙說而不說的事情:

    第一、相對於漢人來說滿族是屬於少數民族,而如果滿族一味排擠漢族,可以說很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因此,必須要獲得漢族的支援,要不你的政權就不能穩定。

    第二、還有就是勸康熙不要給那些滿族大臣偏見思想給誤導,因為,你我都同屬於中華民族,因此他這張圖不是八旗皇輿圖,而這張包含全國地圖的皇輿圖就是以滿漢為基礎。

    這些話不能明理說只能依靠這張圖告訴康熙他不能說的話,康熙在明白周培公意思後他就決定為周培公守靈一夜,他需要反思。

  • 10 # 小島知風

    周培公就是屌絲逆襲,他臨死前獻皇圖其實主要是為了打臉康熙也是為了打臉像索額圖等等這些敵視和排斥漢臣的滿洲貴族。

    下面分析一下週培公獻皇圖的三點原因。

    周培公的出身與性格

    電視劇中周培公出身卑微,到京城謀求科考卻落地,從此周培公便在北京城裡開始浪蕩為生。

    後來周培公偶遇雲南巡撫朱國治,獲得朱國治賞識,被朱國治推薦到康熙那裡,由此康熙知道了有周培公這號人物。

    但是實際來說周培公有著帝師五次有的推薦信,因為周培公有文人的傲骨,所以他寧可流落街頭也不肯用伍次友的推薦信。

    周培公不願意靠伍次友而步入仕途,他更願意憑自身實力而在官場出人頭地。而周培公在獲得康熙重用和提拔後,儒家忠於君主的思維得以真正體現。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周培公也深受這種封建的愚忠思想影響,無論境遇順與不順,都時刻效忠,對君王無怨無悔。

    周培公就是這樣有些愚忠的文人思想,而獻皇圖也更體現出了周培公本身這種愚忠的思想,即使清政府的滿人排斥漢臣,周培公依然對大清無悔效忠。

    文人身上的傲骨

    上面說過周培公出身低微,但是他骨子裡的文人傲氣很重,他不服,因為在平三藩之戰鬥之中,周培公立下赫赫戰功,兵不血刃說服王輔臣,可以說周培公在當時漢臣之中鋒芒過盛,已經蓋過了那些滿人王公貴族。

    所以像索額圖之流排斥周培公,這些滿族王公貴族聯合起來向康熙施壓,而康熙在王公大臣的聯合施壓下被迫將周培公放逐盛京。

    所以周培公不服,雖然他沒做出過激言行,但是他內心肯定是不服滿漢之區別待遇,所以他一身傲骨就要掃一掃滿洲王公貴族的顏面,讓他們看看他們排斥和瞧不起周培公能給康熙帶來多大震撼。

    讓康熙明白大清治理天下還得依靠漢臣

    在電視劇中三藩之亂的興起正是由於漢人所造成,而周培公在三藩之亂中立下大功,勸降了有“小呂布”之稱的叛將王輔臣,三藩之亂平定在即,這時中央的滿洲貴族開始扯周培公後腿,就是擔心如果周培公將三藩之亂平定了之後,那麼立下這麼大功勞,周培公將會取代原有三藩的權力和地位。

    所以以索額圖等滿洲貴族為首的王公大臣開始排斥漢臣漢將,擔心周培公這類漢臣在平三藩之亂立下大功後,竊據高位和大權再度釀成類似三藩之亂的叛亂。

    所以在三藩之亂時,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開始日益凸現出來,而康熙本人內心裡還是更偏向於滿洲貴族,所以在滿洲貴族施壓之後,康熙也同意將周培公放逐盛京

    雖然周培公出於愚忠,對康熙沒有表現出過多抱怨,而且也很理智的站在康熙角度表示理解,但是不代表周培公內心中真的不怨恨康熙。

    他在臨死前向康熙獻皇圖還推薦漢臣姚啟聖,就是想告訴康熙,相對於漢人來說滿人是少數民族,想統治好中華大地,還得取得絕大多數漢人的支援,依靠漢臣來治理天下。

    而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康熙用姚啟聖,而姚啟聖又帶來了海霹靂施琅,這師徒漢臣不就是順利的幫康熙收回了臺灣嘛。

    所以康熙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周培公守靈,一方面是真的對周培公去世惋惜哀悼,另一方面他也是思考周培公臨終這番意思。

    因此電視劇中才會發現,康熙自周培公去世後,開始重用漢臣相信漢臣,像姚啟聖和施琅還有李光地以及張廷玉等等。

    所以周培公獻皇圖薦姚啟聖即是出於儒家忠君的愚忠思想,也是有著想為漢臣爭口氣的傲骨,最後還為了打一打康熙的臉。

    上面說的都是電視劇中的分析,下面說一說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

    歷史上的周培公不算是被貶放逐盛京

    歷史上的周培公比電視劇中還要慘,自幼父母就雙雙因為李自成攻破北京隨著大明朝殉國了。

    而周培公自幼孤苦無依,靠依附顯貴者為生,主要就是給一些滿洲達官貴族做奴才。後來周培公做包衣奴才做的不錯,被達官貴族推薦成了京城的一個小吏。

    當然,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中差不多,也是憑藉三藩之亂迎來了仕途巔峰,吳三桂叛亂後,甘陝一帶的王輔臣也迅速割據響應。

    這時候康熙決定切斷吳三桂與王輔臣、耿精忠等人聯絡的戰略意圖,就派了大學士黃錫袞率軍阻擊,而周培公正是以黃錫袞的幕僚身份參加了戰鬥。

    後來周培公又作為大將軍圖還的幕僚,跟隨圖海率軍征討甘陝王輔臣。這個王輔臣本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頭領,後來降清,十分驍勇善戰,當時人送外號“小呂布”,所以清軍都有些懼怕王輔臣。

    而唯獨周培公給圖海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和戰略,認為王輔臣可以曉以利害勸降,所以讓圖海找人去勸降王輔臣。

    但是圖海一時並沒有合適的人選,而恰逢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和布政使龔榮遇是周培公的同鄉,而龔榮遇更是周培公的發小,素來相識。

    這二人根本不想隨王輔臣反清,一直在勸王輔臣投降,得知周培公在圖海軍中,就秘密與周培公取得聯絡,互通訊息,周培公見此情況決定冒險進城勸降王輔臣。

    周培公這是屬於富貴險中求,圖海一聽周培公主動請纓很是高興,立刻將周培公的計劃快馬稟報康熙,而康熙得知後也甚是大喜,立刻召周培公進京。

    康熙在乾清宮召見了周培公,當即任命周培公為軍政參議道,這一職務本是從三品或正四品職級,而康熙特賜周培公為正一品,並賜給周培公黃馬褂和招降詔書。

    於是周培公就穿著黃馬褂拿著招降詔書去見了王輔臣,見到王輔臣後,周培公就對王輔臣分析了局勢利弊,並曉以利害,外加周培公的兩位老鄉也不停的幫忙勸諫王輔臣,最終王輔臣決意投降。

    周培公兵不血刃收服了王輔臣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大功,康熙論功行賞,問周培公需要什麼,而周培公只求康熙追諡父母,於是康熙表揚了周培公的父母,給他的父母追諡了稱號,並且康熙親自為周培公之母孫氏撰寫了祭文。

    三藩之亂評定後,周培公被外放為山東軍政參議道臺,後來周培公與總兵不和,憤而辭官。

    後來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聽說康熙要征討葛爾丹,他還希望獲得康熙重用,於是連忙寫出平定葛爾丹的計劃條陳上呈康熙,被康熙採納並讚賞,特意加封周培公為盛京將軍。

    盛京將軍主管瀋陽軍政大權,是實打實的高官,在乾隆朝之前盛京將軍是正一品的高階武官,所以歷史上的周培公出任盛京將軍並不算被排斥放逐,而是高升了一個檔次,畢竟他之前只是道臺,雖然享受正一品待遇,但是權力和職能相比盛京將軍差了很多,所以周培公出任盛京將軍並不算悽慘,而算是高升了。

    後來周培公在盛京將軍職位上幹了11年,最終病逝在這個職位上。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

  • 11 # 小崔讀書說事

    題主所問:《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是野心不死還是邀寵還是實力打臉康熙?小崔認為這是一種無言的反抗,這張圖寫滿了周培公的心血,畫的都是他的血和淚,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忠君愛民之人。

    周培公論文論武不輸任何人,由文轉武幫康熙平了察哈爾之亂,在平涼又擊敗了王輔臣為康熙擊敗吳三桂掃平了障礙。周培公緣何被貶盛京?首先是康熙的猜忌之心,怕他成為下一個吳三桂,其次是朝中等人的嫉妒從中挑撥。可憐周培公一個南方人,被貶寒冷的東北,身冷心亦冷。詳細情節,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一、早期的周培公:荊門書生初進京,心高氣傲!

    周培公,湖北荊門人,父母早逝,家中田產被本族族叔所佔,只給周培公留下三大架子書,可憐周培公小小年紀,無處安身,他的奶媽龔嬤嬤看不過去便把周培公接入自己收養,讓自己的親兒子龔遇榮去(此人後來是王輔臣手下的一員大將)去當兵,預設吃簡用供周培公去讀書。這周培公天分也極高,到十五歲上,什麼亢倉子、韓非子、管子、墨子、老子、鬼谷子……二十四子集並《太公陰符》、《奇門遁甲》、《孫子兵法》及各類經史之書就讀了個飽。龔嬤嬤見他如此出息,索性把自己紡績攢積下來的錢兌了銀子,供他出去遊學。斷斷續續在外十年,到康熙八年,應考府試、鄉試連戰皆捷,此時龔嬤嬤頭髮已是雪白了。

    周培公見龔嬤嬤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便不再去考了,準備在本地衙門找事做,好照顧龔嬤嬤,結果被龔嬤嬤一頓臭罵,讓他考取功名再來見她,她要是敕封誥命,讓周培公京城向皇上給討回來。周培公被罵醒,就一路向著京城進發,這期間遇到了康熙的老師伍次友在山東講學,深聊幾次見周培公見識不凡,便寫了一份薦書讓他帶著,這薦書是寫給朝中大臣明珠的。這封薦書有沒有用處、有多大用處,周培公並役有好生想過。他想,淮陰侯韓信當年歸漢,懷裡也揣著張良的薦書,直到漢高祖拜他為將時才拿出來,那才是丈夫自建功自立業的氣概呢!

    因此,周培公並沒有怎樣重視伍次友鄭重交給他的這封書信。到了京城,恰趕上康熙召三藩進京,周培公身上銀錢所剩無幾,便寫對聯代寫家信掙錢,勉強戶口,這時他遇到了使他牽掛一生的女子,賣豆腐腦的阿鎖,後來他和阿鎖的姻緣被明珠這油滑小人破壞,使他終身未娶,再加上被貶盛京,哀莫大於心死。此處暫且不表。周培公參加會試因為犯了聖諱而落榜,生計無著落,阿鎖資助了他一些錢銅錢和頭上的一支簪子,讓他不要灰心下科再考。

    且說,一日周培公來到了京城的湘鄂會館,會文作詩拔的頭籌賺得一筆銀子,出來到了小鎖的攤位,看見小鎖不在,倒是有一個女子在賣唱,周培公索性坐下來聽了,旁邊有個年輕人也在聽,這年輕人正是微服出巡的康熙,只聽這女子唱的很悽慘:桌臺府、三法司,我叔前去擊鼓訴冤情,聞說她父姓吳是王爺——靈魂出竅不言聲,左推右推似推磨,又將我叔拘獄中!奴家冤情無處訴——懷抱琵琶來京城。我一不告官,二不驚龍廷,只求列位君子聽分明:天上只有一輪日,卻為何一國有倆朝廷,皇家既食我家賦,何時為我撥烏雲!

    原來是吳三桂的人霸佔了她家的,到處告狀不成才來到京城,周培公聽了很是氣憤,說起了三藩的種種弊端,康熙聽了周培公的言論,於是和他攀談起來,二人正說間,順天府居然來人要抓賣唱的小紅,說是小紅妖言惑眾,結果康熙就亮了身份,痛斥了順天府的人,給小紅資助了一些錢,並親寫手書一份,讓當地官員照顧小紅。其它暫且不表。

    送走小紅之後,談起了對三藩的看法,周培公說的頭頭是道,康熙大起知己之感。康熙問道:“國家一旦南方有事,會怎樣呢?”周培公雙手相合,沉吟著說道,“臣以為將以岳陽、荊州或南京為決戰之地!”“你說詳細!”康熙將椅子朝前拉了拉。

    周培公的目光好像穿透了牆壁在遙視遠方。“如叛兵排程得方,那他們就會以岳陽、衡陽為根本之地,奪取荊襄,東下南京,水路沿運河北上,陸路由宛洛插向中原,會師於直隸。但現在看來,他們未必做得到。叛軍中驕兵悍將居多,心思不齊,指揮不一,民心不從,這樣的如意算盤打不好,臣以為他們只不過想劃江分治而已。”“我當以何策應付?”康熙的目光深不可測,幽幽地審視著衣裳襤褸的周培公。

    周培公一笑:“倘若真的如此,主上當以湖南為決戰之地,同時沿長江布八旗勁旅,穩定北方局勢,以江西、浙江為東線,以陝西、甘肅、四川為西線,割斷敵軍聯絡,傾天下之力各個擊破——此跳樑小醜,敢不束手就擒?”說到這裡,周培公略一頓,又道,“當然,要剿撫並用,恩威兼施。打仗的事,本來就不單是兩軍矢石交鋒啊!”康熙聽得既緊張,又高興,心道:今日此來可謂不虛此行,最後把周培公留在身邊,並賜周培公進士出身,賞兵部主事銜,在圖海步軍統領衙門參贊軍事。

    正好圖海也在,他雙目緊盯著周培公,心裡佩服極了。入關前他所讀過的“兵書”就是一部《三國演義》,並未接觸比較高階的軍事理論,周培公這番分析使他明白了不少縈繞在心裡的疑問。後來他們二人,合力打了不少仗。這些之後再談。

    二、中期的周培公:大展宏圖,平察哈爾之亂,三寸不爛之舌說降叛臣王輔臣,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汗馬功勞

    康熙十二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終於判了,再加上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嶺等……

    前方戰事吃緊,誰曾料想,麻煩事又來了,就在清軍和吳三桂在相持階段,後宮出事了,皇后難產,太醫,所有大臣都沒辦法,這時候周培公站了出來,康熙正在罵太醫,周培公道:“螭孃的心思臣知道!”周培公忽然身子一挺說道,“奴才吟一首詩,為娘娘西歸餞行!”“你吟來!”康熙厲聲道。“扎!”周培公伏地頓首,大聲吟道:

    娘娘一貌玉無瑕,廿年風雨拋天涯。

    緣何臨去目難瞑?恐教兒子著蘆花!

    吟聲剛落,赫含里氏的眼睛竟奇蹟般眨了一下,又睜開來。“啊……原來如此!”康熙身子一震,他全明白了,見太皇太后點頭微嘆,便叫道:“立宣熊賜履進來!”

    “奴才在!”熊賜履剛迸儲秀宮,見裡頭忙亂,知道辦不成事,正要退出,忽聽康熙傳呼,忙答應一聲,進來叩頭道,“奴才奉詔來見!”

    “此子乃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朕取名胤礽!”康熙大聲說道,“依滿洲祖宗家法,本不立皇太子,當此非常之時,為固國本,安定民心,朕決意建儲,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就這樣,康熙立了太子,皇后閉眼了。

    緊接著,察哈爾王子判了,乘京師空虛,帶了一萬騎兵,竟要來偷襲!康熙和眾大臣都手足無措,康熙決定要御駕親征,這時候又是周培公站了出來,周培公道:“察哈爾王子之變雖近,乃是疥癬之疾。”周培的鎮定使眾人有些吃驚,“目下湖南戰局膠著,臣以為也不必勞動聖駕親征。”“放屁!”康熙勃然大怒,“你就是讓朕聽你這幾句空話的嗎?”

    周培公伏地叩頭,又朗聲說道:“容臣奏完。我軍與吳逆在嶽州打紅了眼,臣以為都忽略了平涼的王輔臣!” “咹?”康熙像一隻瞧見老鼠的貓,身子猛地一探,說道“講!”周培公侃侃言道:“吳三桂之所以尚能周旋,並不是靠耿、尚二人,乃是因西路有王輔巨牽我兵力!倘若此時醒悟,領一旅勁兵由四川入陝甘,與王輔臣會兵東下,湖南的局勢則岌岌可危——但若我先走一步,消除甘陝危機,即可全力對付衡、嶽的敵軍,吳三桂必將聞風而潰!”

    這說的十分有理,康熙不禁點頭,但陝甘的兵力只能勉強與王輔臣周旋,察哈爾叛兵又要襲擊京師,哪來的兵力應付這些呢?想了想,康熙低頭喘了一口氣,說道:“你言之成理,朕……方才急得有些失態了,但如今如何辦呢?”“臣請萬歲降御旨一道,”周培公叩頭道,“將在京諸王、貝勒、貝子以及旗主家奴全數徵來,立時可得精兵三萬,由圖海統領,微臣輔佐。半月之內,若不能掃平察哈爾之變,請皇上治臣欺君之罪!”

    圖海聽著,臉上放出光來,他一直因職在衛戍不能出征懊喪,聽周培公出此絕招,心中大喜,忙連連叩頭:“臣也願立軍令狀!”旁邊的周培公卻囁嚅道:“只是……”康熙早躍然而起,繞著周培公兜了一圈,正待說話,見周培公面現猶豫之色,遂急急問道:“只是怎樣?”周培公頓首道:“此輩原都是八旗精銳,便是晚輩旗奴,也都個個曉勇異常。只怕依勢作威作福慣了……”康熙突然仰天大笑:“何愁他們不服?這有聯來做主——天子劍侍候!”

    之後,圖海和周培公率領這些八旗子弟,用了十二天時間就平了察哈爾之亂。隨即康熙命他們去西線對付王輔臣,打平涼打的很艱苦,主要虎墩要塞不好打,攻虎墩的仗打得很苦,因為坡陡,騎兵根本使不上。圖海和周培公坐鎮督戰,一大營軍士輪番攻擊,什麼辦法都使了,只是不中用。最後周培公想出一計,用火攻,七百餘根長竹竿上頭都裹著大棉被,潑上油,未正時分,一聲令下,全都點著了,宛似七百隻大火把,各由四五個強健兵士舉起,直送虎墩石樓上。下邊又有幾百名兵士,用竹唧筒吸了油,一個勁地向上猛噴……那虎墩頃刻間便成了火焰山。

    這為拿下平涼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圖海準備搗毀平涼城,但周培公不同意,打察哈爾就誤傷了很多平民,士兵們搶了很多財務,打虎墩又傷了很多平民,“困獸猶鬥,王輔臣雖是窮寇,我看急切之下,會作拼死一戰的。更要緊的,城中百姓四萬多,一旦城破,那就昆崗失火,玉石俱焚……唉!”圖海見周培公浩然長嘆,不禁哈哈大笑:“這會子你又想當菩薩了!涇河灘一役,虎墩之戰,死了那麼多人。那些屈死鬼尋誰去?”

    “披堅執銳,疆場相見,不是魚死便是網破,那有什麼說的!”周培公慢吞吞道,“察哈爾之變,我們的兵就搶了不少東西,如今都像狼一樣紅著眼盯著城裡,若再屠城……大將軍,將來獲勝後,朝中御史難容你我呀!”

    圖海捋著鬍鬚沒言語,一陣冷風次來,竟不自禁打了個寒顫。之後他們放炮轟了一番平涼的糧庫,警示了一番王虎臣,周培公隻身一人前往平涼城,要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王輔臣,正好吳三桂的說客汪世榮也來到了平涼城。

    二人攜手進入平涼城,你一言我一語,這周培公居然罵死了汪世榮,隨之王輔臣也降了,此處暫且不詳表。

    三、後期的周培公,被貶盛京,身心俱疲,但仍不忘忠君愛民

    話說,搞定平涼,康熙準備讓圖海和周培公接著去打吳三桂,但這時候,油滑小人明珠開始挑撥了,話說聽完平涼捷報,康熙對眾大臣嘆道:“不意周培公一介書生,乃能立此奇勳!”

    “正是聖主慧眼,拔識於泥塗之中,周培公方能有功於社稷!”索額圖因立太子事,心裡十二分感念周培公,忙湊上來笑道,“這真是一位能員,且與圖海相處得極好,又是伍先生舉薦,聖上親自簡拔,何不命他們乘勝提師直搗雲貴?”

    明珠邊聽邊想,見康熙沉吟,便正容說道:“索大人說得對,此人才略過人,實為今日的張子房、淮陰侯;圖海久諳軍務,又深得八旗綠營將士的眾望,二人可謂珠聯璧合!以臣愚見,天下不難橫掃了!”這話雖說得委婉,康熙卻也察覺出其中的含義,雖反感他無端疑人,卻也覺不無道理,便笑道:“索老三不曉得,他們仗打得很苦,須得休整一番。功勞也得分給別人一點。朕意派圖海經略甘、陝軍事,必要時策應川、湘。回京以後,調周培公去奉天,與奉天將軍巴海一道對付羅剎。

    至此,周培公被貶盛京,開始了他淒涼的後期生涯,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了,周培公水土不服,再加上被貶身心俱憊,導致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不忘為康熙做出一副完整詳細的大清版圖來,並且,給康熙舉薦了姚啟聖。這是臨走的吶喊啊!也是無言的控訴!

    結語:這就是周培公的一生,他獻上皇圖,有多種意思在裡面,是忠君愛國的體現,也是對遭遇不堪的控訴,亦是希望滿漢一下,希望康熙好好對待漢人。

  • 12 # 探尋歷史者

    周培公最大功績莫過於如何收拾吳三桂的策略和後來狂扁吳三桂與王輔臣的事蹟。但是康熙心裡無法說服自己放下這位漢人能臣,終被貶駐盛京十年之久。待到康熙再見到周培公的時候,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但是病中的周培公再次證明了他十年並沒有虛度,將自己親手繪製的大清皇輿圖獻給康熙作為最後的禮物。

    而這幅皇圖,是以滿漢聯盟為基礎的中華土地皇輿圖,不是八旗皇輿圖。

    周培公為什麼被康熙貶駐盛京?

    主要的原因還是康熙內心始終認為皇權第一,任何人都必須服從他的回領導。康熙擔心如果周培公答叛變,那麼周培公手中的幾十萬大軍將是康熙致命的威脅。再加上週培公又是漢人,沒有背景,朝中的滿族大臣自然而然對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順水推舟,貶謫周培公,使得無論是滿族大臣還是康熙自己都覺得合情合理。

    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周培公想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死明志。

    而且康熙是為了大清的穩定,為了大局才棄小保大,而並非己所願,朝中大臣都很擔心他會成為第二個吳三桂。臨終時康熙帝像他解釋過他這麼做的原因,周培公才內心解了怨氣,把大清江山圖獻給康熙帝。

    從人人敬仰的撫遠大將軍到被打入冷宮也就只有一瞬的事,自周培公剛被“流放”到盛京之時,其心有不滿,一有時間便四處遊覽名山大川,翻閱古今全書,然而他病來如山倒,而周培公的病主要也是來自對朝廷官員和康熙的怨氣,積怨成病,最終臥床不起。

    他想著也不能虛度餘生,便選擇把自己走過和想走的路都畫成了一幅地圖。他其實畫這張地圖初衷也是康熙帝。

    其實康熙也是對周培公心懷諸多愧疚。尤其是周培公被流放盛京,在官場不得意,卻不心寒灰心喪氣,依然為康熙發掘並舉薦能人,甚至完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清江山的全圖繪製,這樣一來就更讓康熙感到佩服了,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愧疚。但此時周培公卻死了,康熙再無機會對他表達歉意了。

    周培公明白,滿漢之分在康熙的嘴裡雖然不存在,但是卻始終烙在康熙的心間的,這不是康熙之錯,這是康熙的無奈之舉,是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

    所以即使被貶,他還是效忠於康熙,他是真的活的透徹,想得明白。

    康熙帝為什麼為周培公停朝守夜呢?

    一、周培公為大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生都在為大清的江山著想,值得敬佩,他的死對大清來說是一個損失。在平定王輔臣叛亂中,自告奮勇去做說客,為康熙帝解決了近憂,剪除了吳三桂的羽翼。

    二、康熙帝為當年發配周培公到盛京之事有所愧疚吧!周培公本是漢人,而且康熙又很忌憚其才華和軍事才能,並且也受到滿臣的排擠,雖然被髮配至荒涼的戈壁,仍一心為大清效力,用十年的心血繪製成有史以來最精準的大清地圖,為康熙分析出大清各邊疆的局勢,指明瞭先臺灣,再徵準葛爾的重要性。

    三、這也是康熙帝為了推行"滿漢一家"的政策而做的基礎。試想,皇帝都願意為一個漢臣守靈,這不說明滿漢是親人嗎!所以,漢人在皇帝心目中和滿人是一樣的,大家都應該為國家獻策獻計。

    總結:康熙帝對他的忠心由衷的讚歎, 對發配周培公到盛京有所愧疚的,於是決定為他守靈。康熙此舉彰顯了自己的氣度,表明有功必賞;也堵住了眾臣之口;也趁機推行了“滿漢一家”政策。守靈之後訓誡群臣,以周培公為榜樣,團結一心為大清做事。

  • 13 # 江南一雁

    從周培公臨死獻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大氣魄的人!從平察哈爾,滅三番,可以看出此人的才能,同時可以看出其超前的眼光。

    圖不只是獻給康熙,而是獻給整個中華民族!此乃大忠大義!

    周培公原本持有康熙帝師伍次友的推薦信,但他不願意靠這個求取功名,一心希望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求得功名,結果因不避諱康熙的名字,而被考官趕出考場。然後過的窮困潦倒,即便如此,他也難改文人的那種清高。

    正在周培公走投無路的時候,康熙找到了他,這一次周培公沒有再拒絕,而是接受了康熙的重用。在這個過程中,周培公的直言表演的淋漓盡致。有時候讓康熙皇帝十分沒有面子,甚至很難下臺,但因大局未穩,康熙還是非常看重他這個人才。

    在滅三藩的過程中,周培公立下了奇功,但因他是一個漢人,遭到滿清貴族的排擠。康熙也擔心他是第二個吳三桂,不得已把他放到了盛京,閒置十一年,知道周培公病重臨去世前,康熙才見到了他。周培公最後為康熙進獻地圖,讓康熙十分感動和內疚,尤其是周培公去世後,康熙還為他輟朝一日。

  • 14 # 華英雄說歷史

    在電視劇裡《康熙王朝》裡,最讓人同情惋惜的角色就是周培公。他出身寒門,心懷天下,為康熙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無奈他是漢人的身份,康熙皇帝為了平衡朝中滿族勢力,只能將周培公外放盛京,最後卻落得個孤獨終老的下場。

    儘管被康熙冷落,但他沒有怨恨什麼,他理解康熙的良苦用心。在北方的苦寒之地生活了十餘年,他終於油盡燈枯,在臨終之前,還依舊心繫國事,為康熙帝送上最後的一件禮物—《皇輿全覽圖》。康熙帝為了弔唁他,特意為他停朝守夜。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周培公的死確實讓康熙皇帝深感愧疚。

    周培公為何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嘔心瀝血為康熙帝送上這樣一幅《皇輿全覽圖》呢?

    第一:起於微末懂得感恩,忠君報國不改其志。

    周培公出身平凡,但是志向高遠。雖有伍次友的推薦信,但是他並沒有用,故而科舉考試落第,原本一生都是顛沛流離的,但是朱國治的推薦,讓康熙對他產生興趣,在鬧市中找到了他,從而開始了不凡的人生。

    周培公作為讀書人,最看重的禮義忠孝、忠君愛國。因此,周培公一直身懷忠君報國的感恩情懷哪怕是康熙因為他漢人的身份並不信任他,哪怕朝臣因為他功勞大而記恨他,他都不改初心,不移其志。

    所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獻《皇輿全覽圖》給康熙,無聲地回擊了滿清權貴對漢人的不信任,既表白了自己的忠心,又委婉地表達了滿漢平等對大清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第二:發揮餘生餘熱,實現人生價值。

    周培公心繫國事,為康熙帝立下汗馬功勞。如果他只是單純追求功名利祿,那麼他完全可以憑伍次友的推薦信,輕輕鬆鬆地踏上仕途。但是他卻沒有這麼樣做,寧願在市井之地顛沛流離,也沒有走終南捷徑,可見周培公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氣節的人。

    他在最後時刻,為康熙帝送上了《皇輿全覽圖》,這就是他的一腔熱血,就是他的餘生餘熱,就是他最後的心願和人生價值。在康熙和周培公最後的夜聊中,我們看出來周培公眼神中沒有抱怨,只有遺憾,遺憾的是他天壽已盡,沒有辦法再為康熙建功立業了。

    寧可天下人負我,不讓我負天下人。就是這一股傲氣熱血,燃燒殆盡也要發揮出最後的光和熱。哪怕就剩一堆灰燼,也要照亮他人、溫暖眾生。

    第三:倡導滿漢平等,國家長治久安。

    滿清入關之初,滿清八旗是國家命脈和主宰。可是時間久了,八旗開始腐化墮落,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八旗因循守舊,頑固不化,目光短淺,不思進取,不僅不學習先進文化,還驕傲自大自我感覺良好。康熙身在局中,雖然他知道八旗的問題,可他也沒辦法自我革命。更何況,滿清還是八旗的天下,朝堂上八旗權貴仍佔據著絕對的話語權。

    可週培公看清了這個問題。他在朝中就看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因為八旗權貴的排擠,他才外放到盛京當提督。到了盛京,他了解得更透徹,看得更清楚,八旗權貴動不動就拿祖宗家法、祖宗基業來說事,對漢人、漢臣、漢文化極度牴觸和排斥,完全是鐵板一塊,徹底喪失了進取革新的精神。如此下去,碩大的大清帝國怎能長治久安。

    周培公獻圖,就是藉此告訴康熙:不分東南西北,都是大清的國土。不分滿漢蒙藏,都是大清的子民。心有四海,四海才屬於你。心繫萬民,萬民才臣服你。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不分貴賤,一視同仁。

    總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張圖,一世情。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周培公都不計榮辱,不改初心,始終抱著一顆忠君愛國的心,始終堅守著造福天下萬民的理想信念,燃盡了自己最後的一點光和熱。

    周培公獻《皇與全覽圖》,確實讓康熙大開眼界,康熙也得以成為清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只可惜,他沒有把這份領悟遺留給他的後世子孫,大清帝國依然走著一條閉關鎖國的老路,用“天朝上國”意淫自我,用“祖宗家法”禁錮自己,最終讓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15 # 青燈問史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週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然而,結果卻是被康熙奪取萬世之功,被貶駐冰天雪地的盛京。因多種原因病逝,但是臨死前,卻將十年繪製的嘔心之作大清皇輿圖獻與康熙,是忠心還是邀寵,抑或是雄心不死呢?我個人認為他獻皇輿圖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但是最後一點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一.忠君思想。周培公雖然出身卑微,也曾謀求科考但是因故落地,便過起了流浪生活,但是他從來都自詡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向來為官都具忠君愛國思想,骨子裡有一種清高和狂傲之氣,比如對於伍次友的推薦信,他不願搭上伍次友帝師這條船,領伍次友的情,更願意以身正而得榮耀。在獲得康熙的提拔和重用後,讀書人忠於君主的思維得以真正實現,所以,正所謂“君父無過”,周培公自然也免不了封建社會的愚忠思想,無論境遇順與不順,都時刻效忠。好在他遇上的是康熙帝,要是遇上昏庸的無道君主,也許就是助紂為虐之人了。

    二.知遇報恩。周培公的身世實際很悲涼,要不是遇上康熙,估計他這輩子就是討飯的命,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於康熙的知遇之恩,周培公時刻銘記於心。對於康熙的貶黜,康熙問他:你恨不恨朕。周培公的回答可謂情深意切,真實表達了一個流浪兒得到家的心境,這讓康熙十分動容。這本身也符合周培公的遭遇。周培公明白,滿漢之分在康熙的嘴裡雖然不存在,但是卻始終烙在康熙的心間的,這不是康熙之錯,就算是康熙要搞滿漢平等,對於以滿族地主階級為基礎的那些八旗子弟和官僚們也不會允許,這是康熙的無奈之舉,是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所以,他周培公的犧牲無所謂冤枉與否,一切皆源於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周培公看得透徹,想得明白。

    三.打臉康熙,謀求滿漢平等。如果非要說打臉康熙也不為過,因為康熙儘管只是八旗地主階級的代表,但是他本人也確實對於漢人能臣有不信任之心,這事兒還包括後來的姚啟聖、李光地和海霹靂等人。周培公一張皇輿圖狠狠回擊了康熙對漢人的不信任,不僅僅是對於康熙,主要是對於那些八旗地主階級的回擊,這另明珠索額圖之輩十分汗顏。但是好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為滿漢平等進行爭取,周培公用皇輿圖告訴康熙:你康熙是少數民族,來領導人數最多的漢族,若不爭取漢族的大力支援,是很難幹下去的,你看看,像我這樣的漢族,是能幹出很多有利於國家穩定的事情的,不要被滿族八旗的那些偏見思想所誤導,這張圖是以滿漢為基礎的中華土地皇輿圖,不是八旗皇輿圖,搞清楚了。但是周培公不可能直說,全在這張圖裡。康熙要為周培公守靈一晚,大概就是思索這個事情,並非只有哀婉。

  • 16 # 靜夜思160519196

    康麻子疑心病那麼重,做出這種過河拆橋的事不奇怪,就算這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康麻子疑心病毛病是一點沒摻假,他就是這樣的人。

  • 17 # 雍親王府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領三千家奴平定察哈爾叛亂,隨後又帶兵西征,擊敗王輔臣,就在即將取得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勝利的時候,卻被康熙招了回去,對此周培公也看的很淡,只向圖海說了一句“我終究只是一個漢人。”之後,周培公被康熙任命為盛京提督,遠赴東北,最終也病死在了任上。

    在他去世之前,將自己傾注了十年心血所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獻給了康熙,而看到皇圖的康熙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決定為周培公守靈。

    “士為知己者死”,周培公也希望報效康熙的知遇之恩。

    《康熙王朝》中,康熙與周培公的相遇純粹是偶然,要不是康熙無意間看到了自己老師伍次友嚮明珠推薦周培公的那封信,現在的周培公可能會依然默默無聞。而正是因為有了康熙的信任與厚愛,才給了自己發揮能力的空間,就連身經百戰的圖海,都被康熙安排成為了自己的副將,這才有了周培公靠著三千家奴的雜牌軍立刻察哈爾王的叛軍,又在陝西降服王輔臣,之後連戰連捷,一時間名聲大噪。

    作為一名讀書人,深知忠君之道,因而即便是康熙對他存有猜忌,臨陣撤回,周培公也沒有耽擱,遵旨執行,因為相較於周培公的起點,已經是非常好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康熙的提攜,所以不管康熙心中作何感想,作為對康熙知遇之恩的回報,周培公始終把康熙和朝廷放在首位,雖然結局是淒涼的,就連姚啟聖都說“臣比周培公幸運”。

    這幅《康熙皇輿全覽圖》是周培公的心血,也是周培公畢生的志向。

    周培公將《康熙皇輿全覽圖》送給康熙,頗有點“寶劍贈英雄”的味道。

    周培公傾注十年的心血完成此圖,勾畫了大清帝國的完整版圖,而這也是周配送畢生心願與志向的體現,他就是希望大清國國力強盛,令萬邦臣服、四海來朝。

    而現在的周培公自知生命將不久遠,因而將這幅圖交給了康熙,也是將自己的希望和寄託交給了康熙,並且透過明珠,轉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些都是英雄間的惺惺相惜,同時也是對於康熙的期望,希望康熙能帶領大清走向新的高峰,也讓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能夠實現。

    周培公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康熙真的實現滿漢之臣的平等。

    在此之前,周培公還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周培公希望姚啟聖能擔當重任,也擔心姚啟聖會步自己的後塵。

    姚啟聖和周培公一樣是漢臣,當年的康熙因為對於周培公漢臣身份的忌憚,而臨陣換將,但是周培公沒有怨言,反而是傾心繪圖,就是要透過這幅圖也讓康熙看到,即便是漢臣,一樣是對大清中心耿耿,一樣可以創立不世之功,而他也有希望滿漢平等、民族和諧。

    周培公也希望為國家和朝廷留下不朽作,以名垂青史。

    明朝的大臣以“文死諫武死戰”為榮,《雍正王朝》中的三爺胤祉也在不停的編書,希望就是為了留下“經國之大典,不朽之盛事”,這都說明了明清時候朝臣都是以能留下或是盛世經典、不朽之作,或是精神氣節、忠君之事,而終能名垂青史,廣為流傳。

    周配公也是一樣,他為康熙繪圖,也是希望為康熙盛世留下自己的傳承的經典,也是希望自己的這位主子能夠記住自己曾經的貢獻。

    歷史上,《康熙皇輿全覽圖》確實存在,只不過並非周培公所畫,而是由中西方學者也是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才繪製而成的。《康熙王朝》之所以將這項功績歸於周培公,反映了周培公作為一名漢臣的悲壯與無奈,也凸顯了康熙此時此刻的懊悔與歉意,此時此刻,康熙一定非常希望周培公能活著跟他回北京,有機會親眼見證康熙盛世,而不是帶著遺憾,英年早逝。

  • 18 # 愛看愛思考

    真正盛京將軍是東北地區的老大,另外這個職務直到東北被分為三個省份後,才被東北總督所取代的。康熙皇帝時期東北還沒有分為三個省份,所以在東北除了幾個鐵帽子王爺以外,盛京將軍就是最大的官員。另外,盛京將軍一職在清代中前期就沒有漢族官員擔任的。至於說,周培公擔任盛京將軍一職?本身就是二月河在小說裡的演繹。根本就不是歷史事實!盛京將軍權利極大算是封疆大吏!

  • 19 # 愛清341

    苦在滿漢之分。好在國家為大,不記較個人得失,盡心盡力為國家領土完整,國家富強。康熙好眼,慧得周培公,國家大幸。

  • 20 # 有書共讀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集漢臣所有美德於一身,文韜武略,有膽識有謀略,臨死奉上十年心血之作《皇輿全覽圖》,可謂忠心耿耿,那麼《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呢?

    有書君認為周培公是個胸懷大志,心繫天下之人,他的臨終獻圖有以下原因:周培公獻圖意在向康熙表達自己自始至終愛國忠君,意在陳述自己知恩圖報之心,意在表明自己才學過人,意在勸誡清君親滿防漢並非良策,民族和諧才能昌盛永年。

    一、周培公獻圖表忠心:報康熙知遇之恩之心

    周培公是一個儒生,深諳孔孟之道,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周培公本一介草民,家徒四壁,窮困潦倒,但苦於報國無門,他想透過科舉考試,登上仕途,然而在考試時忘了避皇帝的名諱,導致名落孫山,無緣仕途。

    正當他顛沛流離之際,因為拿著了老師伍次友的舉薦信替一女子寫狀紙時,被康熙慧眼識中。

    從此周培公便平步青雲,抱負盡展,這份知遇之恩是周培公永世難忘的。

    周培公認定自己大清的永遠的子民,是康熙的永遠的臣子,即便康熙在他勸降王輔臣,掃平三藩之亂,有功無過時泛駐盛京。

    即便在盛京飽受大自然的摧殘,冰天雪地裡令他苦不堪言,手腳凍得麻木,身子冷得打顫,可他仍一片忠心可鑑日月,這真是皇上虐他千百遍,他待皇上如初戀。

    周培公身為南方人,在盛京度日如年,但他仍然十多年如一日,精密測繪,耐心細緻繪就《皇輿全覽圖》,並在臨終前獻給康熙,滿懷期待康熙能夠一統天下,頗有寶刀贈英雄的慷慨。

    這是他對大清朝的忠心,是對康熙大帝的美好祝願,也報達了康熙大帝知遇之恩。

    二、周培公獻圖為自己名揚四海

    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周培公雄才大略,滿腹經綸,有匡扶天下之宏願,當然期望輔助君王,博得生前身後名,想要成就千秋偉業,譽滿天下。

    《皇輿全覽圖》既表達周培公華夏一統,鑄就中華帝國的夢想,也展示了他的才華和能力,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身在盛京苦寒之地的他,便想到繪製一幅《皇輿全覽圖》留下千古流傳的大手筆,讓自己建功立業,揚名立萬。

    當他自知時日不多,便把《皇輿全覽圖》獻給康熙大帝,他知道康熙有一統天下的雄心,便繪圖以待恩主,在為大清和康熙著想的同時,也為自己鑄就了不朽功勳,贏得了生前身後名。

    三、周培公獻圖力諫滿漢一心才能昌盛永年

    周培公在平三藩時就料定清人排漢思想會讓他功敗垂成,周培公深知貶駐盛京的唯一理由便是因為自己漢臣,引來八旗弟子的嫉恨,他只是當了政治權衡的犧牲品。

    所以周培公便用自己的才學和忠心向康熙大帝明證漢臣無論是學識還是忠心都不輸於八旗子弟,不輸於滿人。

    這從他舉薦同是漢人的姚啟聖也可以看出端倪,他其實就是要向康熙證明滿人漢人都是華夏子孫,要一統天下就得滿漢一家親。

    他在用十年心血繪成《皇輿全覽圖》來勸諫康熙親滿防漢不是最好的政策,搞民族歧視,並沒有好處,而且只有讓佔大清80%漢人都信服大清的統治,大清才能真正昌盛萬年。

    所以周培公還是有政治遠見的,他用一張《皇輿全覽圖》向康熙表達了各民族團結,天下才能和平的願望。

    周培公只用一張《皇輿全覽圖》便詮釋了自己愛國忠君之舉,知恩圖報之心,揚名立萬之意,民族團結之願,不能不說是一個聰明的舉措。

    正因為周培公臨終的獻圖行為讓康熙大帝愧疚不已,親自為他守靈一晚,罷朝一天。周培公用盡心力辦實事贏得了無比的殊榮,為後人所傳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人活著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