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爵豪客
-
2 # 壯可愛
我的回答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關鍵在於用心程度,在學習方面,智力能力的影響有但是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實在是微乎其微。學習很重要的就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強學習起新的知識來就不那麼費力。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可以想辦法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堅持,有毅力也很重要,要沉的下心去用心學習。孩子有責任感,去承擔起自己學習的義務,堅持下去,這個很重要。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3 # 抽象與邏輯思維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成績好不好這個問題要看在孩子的那個階段,如果是兒童學習成績不是最主要的。如果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成績就比較關鍵了,但是初中高中的成績好不好是與兒童時期的培養有很大關係的。所以能夠在小的時候培養成獨立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
-
4 # 阿菊生活日記
非常感謝你的邀請,孩子成績好與不好,關鍵是從小有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形成的,我兒子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非常嚴格的要求他,早睡早起,放學要先把作業作完了在去玩,多講故事給他聽,培養他的興趣愛好,我兒子很愛畫畫,至少沒有人跟他玩的情況下,他可以畫畫一整天,現在一年級了,每天也是把作業做完了,就可以忙別的事,平時要求每天完成語文數學課外練習題,晚上至少抽出半個小時陪他讀課外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的很重要!
-
5 # 大樹NB
先天智商,後天環境。先天智商就不說了,後天環境最重要的是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向上的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拼父母,想象一下一個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在看書學習,週末和孩子一起解決學習問題。另外一個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在打麻將,自己先玩會手機,或者父母在刷抖音玩王者榮耀,孩子在一旁觀看……曾經有一個給我家裝等的師傅和我說他家小孩愛玩手機,我反問他,如果父母在打牌玩遊戲卻讓孩子看書學習你覺得小孩能做到麼?當然這些還只是第一步,現在早就進去2.0 3.0版本了,那些學霸家庭不僅提供了上面說的那種環境,他們還會對自家孩子做詳細的規劃,他們走過的彎路他們的孩子通通會繞過去,他們本身也是一流的課外輔導老師,普通人家的孩子其實已經落後在起跑線上課了
-
6 # 嫻意有效教育
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很多,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主要的原因有那麼四種:
專注力差。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學生平常很貪玩,也看不到他學習,但成績卻很不錯。很多人認為是他聰明,智商高。其實這個有些不準確。這類學生一般在學習的時候專注力都不錯,學習效率會比較高,所以就算學習時間少,但高效率也能帶來好的成績。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聽下家長講話,東張西望,看著好象在學習,但效率極其低下。當然成績就不可能好了。語文基礎差。現在的非語文科目,題目文字量大,需要理解的多。很多學生連題目都讀不懂。怎麼可能做對題目呢。厭學情緒。相比起玩,學習當然屬於枯燥的。如果再加上功課多,學生的速度慢。家長老師再批評責罵。那麼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就很正常了。當一個人對一樣東西厭惡的話,那麼腦海需就會拒絕接受這樣東西的所有資訊。如果孩子厭學了,那麼他會連最基礎,最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我就碰到過一個初中學生,小學的很多基礎知識不會。雖然他初中的知識能聽懂了,但具體到做題的時候,還是會用到很多小學的基礎。所以就造成了懂了但卻解錯題的情況。粗心。這個是孩子比較普遍的情況。一方面粗心的原因和專注力有很大的關係。另一方面,粗心還和偷懶有很大的關係。本來做題的熟練度就不夠,還老是想偷懶省略步驟,造成粗心就很正常了。 -
7 # 秦歌亂彈
孩子成績的好壞,我認為最重要取決於以下幾點,1,孩子是否自律。玩或者做作業都有度,知道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2,做作業或者上課的時間注意力是否集中。這個很重要,不一定要學習時間長,但必須在學習的時間集中精力全力以赴。3,有目標。長期目標或者短期目標都行。4,會預習和複習。預習,知道你在哪裡不會,上課的時候就會專心去聽。複習,只練習不復習,再好的腦子也抵不過時間在你的記憶深處能上一層灰塵。
如果能做好以上幾點,孩子的成績絕對不會讓家長操心。
-
8 # 育兒經001
學生成績的好壞,智商是次要,關鍵在於這三方面,自己要搞清楚!
在上學時代,避不開的問題就是比較成績,成績當然有好就有壞,很多人習慣把成績不好歸結到智商上面,認為是智商不高所導致,其實,決定學生成績好壞的是這三方面因素,你知道嗎?
1.學習時的態度
在學習上,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點,直接關乎著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比如說一個天才的學生,整日都不學習,考試怎麼能考出好成績呢?相反,如果一個學生本身很普通,只要自己對待學習認真,知道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考出一個好成績又怎麼會難呢?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由此可見態度的重要性。
2.學習的技巧和方法
在上學過程中,大部分孩子智商都是處於同樣的水平,並沒有什麼絕對性的優勢,同樣的學習環境下是如何產生差距的呢?這時候就是學習的技巧和方法了,好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能讓學生學起來更加的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學習起來就會很吃力,成績自然也就上不去。
3.自己付出的多少
俗話說“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當你付出的足夠多了,回報自然也就會豐厚,學習同樣是如此,當你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時,自然會獲得回報,相反,要是自己在學習中時常偷懶,最後的成績也會偷懶,這是不變的道理。
決定成績好壞的因素有很多,智商只是佔到了很小的一部分,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平時的學習,學習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自己學到了才能走得更遠,當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自己一定要從根本找原因,這樣才會真正幫到自己。
-
9 # 日月明明666
孩子子成績好不好,主要有以下幾點:
1、首先有主動去學習的習慣,俗稱自動波,而不是讓家長或老師逼著或罵著去學習,主動學習說明習慣好,學習效率自然高!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這塊孩子們充滿興趣,孜孜不倦,這樣學習成績基本不會差。
3、還要有一小丟丟天賦,確實事實上有這種情況,比如有的學生對數學的領悟力奇高,非一般人能比。還有一些有語言天賦的,英語基本是滿分,語文寫作文沒讓老師操心過等等!
4、要有一個稱職的家長,家庭教育好,氛圍好,自然能教出一個好學的孩子。
最後努力很重要!
-
10 # 若禪無塵
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學會嚴格的管理時間,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好習慣,更要懂得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
11 # 文筆好的劉老師
孩子的學習成績好與不好關鍵在於:
一、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沒有理想和夢想,所以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只有有夢想,才有目標,自己才有動力!才會主動學習!
二、學習能力不強。學習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專注力、總結能力,這些是透過平時訓練積累的出來的,學習能力強,就有方法,學起來就輕鬆,事半功倍,成績上來快,同時也有信心!
三、學習興趣是學習成績的靈魂。興趣需要培養,有了學習興趣,就有快樂,快樂產生智慧!
四、學習方法是學習成績的階梯。學習是為了獲得智慧,智慧能創造出來方法。我們總說開竅了,就是通了,有智慧和方法啦,就會學習啦!
五、學習習慣是成績的保障。好習慣勝過好老師。有了目標、有了學習能力、有了興趣、有了方法,必須要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堅持好的學習習慣,一定會獲得好成績的!
-
12 # 沙棘卡里
小學階段成績反應了孩子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狀態
1、小學生的考試成績,是以一種相對直觀的方式來表現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狀態。
所謂的學習狀態,包括孩子上課的聽講狀態、課堂參與的情緒狀態、課堂互動狀態、課下複習作業狀態、面對錯題的修正和反思狀態、預習思考狀態、學科知識內化實踐到生活中的行動狀態……所以如果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佳,作為任課老師或者家長,可以一起同孩子探討探討,排除孩子身上發生的特殊情況,再看看到底是在哪一環節出現了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孩子改善。
我們班可兒一直是班級裡成績相對穩定的孩子,但有段時間她的單元小考頻頻失誤,我感覺有點事出反常,於是約可兒閒聊。果然,那段時間可兒媽媽剛生二胎,還在坐月子,儘管媽媽之前已經給可兒做了很多心理鋪墊,但妹妹出生後媽媽真的分身乏術無法給可兒如從前般的高密度陪伴,孩子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失落。這種情緒上的波動影響著這一階段可兒上課聽講狀態和預習、複習的專心程度,甚至考場上的可兒也不像以前那麼自信,最終導致那段時間成績波動大,小考大考都不甚理想。
我不忍跟月子裡的可兒媽媽說這些,而且以我之前的工作經驗看,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成績波動,先處理情緒會更容易幫助孩子改善,所以我利用課間操跳大繩的間隙、放學送路隊這些碎片化時間,跟可兒無主題閒聊,有時候是聊米小圈(一本兒童暢銷書),有時候聊聊媽媽生小寶寶後的一些變化,鼓勵她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不做任何評判性質的引導,只做樹洞,耐心傾聽、小心收藏,同時給予來自肢體語言上肯定。大概過了將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可兒的學習狀態也基本趨於穩定,她臉上的笑容也變得一如往昔。
2、成績雖然重要,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成績的背後
排除孩子遇到突發事件(比如生病、家中出現變故等)的情況,孩子成績出現滑坡或者一直不太理想,總歸是有背後的原因的。
是聽課時輸入知識的渠道主觀上斷裂,還是孩子回家作業或複習時內驅力缺乏?或者孩子從幼年時的專注力就存在一定偏差?咱們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去分析,然後有針對性地解決,才是“成績”存在的奧義。
舉個例子,我們班小辰一年級剛來上學的時候,每天的聽寫或者間周的單元測都不是很理想,父母有等待孩子成熟的意願,但孩子的學習狀態一直不穩定也著實讓父母操心,焦慮的小辰媽媽找到我,跟我懇談了一下孩子的成績問題,我瞭解了孩子家中學習、玩耍、生活狀態,再結合課堂課下的觀察,跟辰媽提出要重點關注孩子專注力的方案,並且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小策略,方便他們親子間執行。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孩子的課堂學習狀態明顯好轉,作業也認真了,連桌洞都不再那麼凌亂了,在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中,小辰的成績進步非常大,我比辰媽還激動,忍不住道喜:
這個過程特別漫長,不是喝點心靈雞湯或者發奮幾周就可以改善的,需要家校雙方以及孩子持之以恆的努力。
3、小學學習狀態之專注力問題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班的小辰,很多小學階段的孩子成績不理想,大部分都是因為專注力的問題。如果你覺得自己班級的某些學生或者自家孩子的專注力不甚樂觀,先別急,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蓋棺定論的,必須有個性化的分析和整治方案才行。比如你可以問問孩子或者老師:
到底是什麼科目不集中?是所有科目都出現走神現象還是固定的某一種科目?
到底是什麼時間段不集中?上午還是下午,第一節還是最後一節?
到底是一節課的前半段不集中還是後半段不集中?又或者整堂課從頭到尾都在雲遊?
到底是哪種不集中?是表面看起來在聽講,然而什麼都沒記住;還是邊聽邊在玩手裡的尺子、橡皮;還是去跟旁邊的同學說話;還是很輕易就被別的同學的某句話某個動作給吸引走了;還是總由老師的一個話題想到課堂之外的東西;
不同情境下的“注意力不集中”,其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那相應的解決策略也不同。比如說:
A、一節課40分鐘,孩子上課前半段注意力相對集中,但後半段走神——這其實比較正常,從平均水平來看,一年級孩子注意力集中15分鐘即屬於合格狀態。
所以我們平時在低年級學段授課時,都會把某課的教學重難點放到一堂課的前半段去講,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注意力回收的教學環節(拍拍手、手指操、小火車接龍等),漫天撒網、缺乏互動、師生物理距離遠的低年級課堂,非常容易造成學生的注意力渙散,這是由兒童注意力發展的普遍規律決定的。
B、只有某種科目注意力不集中,其他科目都相對集中——那很有可能是對這一科目學習能力上的匱乏導致的注意力渙散,或者反感這一科的老師。
①假設孩子是語文課經常走神,其他科目都正常,對老師沒有明顯敵對情緒,那可能在學習能力上有欠缺,孩子到底是語文學習上什麼地方出現了困難:
老師授課速度跟不上?拼音拼讀拼不出?書寫速度慢?音序背不過? 聲調拿不準?形近字之間辨認不清?課文段落劃分不明晰? 朗讀課文不連貫、句讀不帶感? ……
以上只是我隨便舉的例子,我想說的是,你只有找到了學習困難的癥結所在,精準扶助,才能從心理上給孩子安全感和信心,籠統地一句“注意力不集中”看似是把問題丟擲來了,但其實根本不深入,無異於滿天刷漿糊,找不準解決的門路,親子雙方徒增焦慮情緒。
②假設孩子是語文課經常走神,其他科目都正常,但孩子語文學習上沒有什麼太大困難,知識點都能掌握,新知接受起來無困難,但又容易走神,也有可能是對授課老師本能性的抗拒。那就要分析一下,孩子到底為什麼討厭老師:
是老師某一句話說到孩子的痛處,還是師生之間的某次誤會?
探尋到芥蒂產生的淵源,經由家長、學生、老師三方的溝通,來把問題解開。
其實從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一年級孩子如果反感某位老師,大多是因為老師對這個孩子的表揚和鼓勵比斥責和批評要少得多,這種被肯定的能力感匱乏,於是開始討厭老師,負面情緒再擴大到聽講和做題的過程中,進而逐漸養成了上語文課不好好聽講的習慣。
C、如果孩子是所有科目的聽講都不好,注意力均不集中,那這個問題恐怕是由來已久,注意力是培養不是從入學開始,而是應該從很小就著手保護和引導的教育內容,因此改善訓練的難度也會更大、時間也需要更長,別放棄,別灰心,堅持下去,方法對了,路也就好走了。
所以我覺得小學的成績還是比較重要的,它其實是可以表現孩子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狀態的,這種狀態有時候是孩子綜合能力(專注力、學習能力、聽講能力、考場應變能力……)的體現,有時候則是對某種特殊情況的反應。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背後,可以幫助老師和家長找到一條瞭解孩子過去或目的渠道。
二、小學階段到底要學什麼?
小學階段成績有一定意義,那咱們小學就要主攻課本知識,以力求高分為己任麼?我覺得非也。小學階段到底學什麼,我認為這與不同學年段有關。
1、低年級重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慣”,這裡的“習慣”包括:
學習習慣:學習的策略,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動力等
聽講習慣:聽講的方法,如何捕捉到老師講課的重點,如何辨析老師授課裡的錯誤之處等
書寫習慣:書寫的姿勢、書寫的工整程度、有沒有讀帖和觀察的方法
整理習慣:在校時個人物品的收納擺放、歸家後學習前後的整理安排
衛生習慣: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的保護和維持
語言表達習慣:說話時的身體語言,說話時的禮貌用語和開頭結尾如何安排等
思維習慣: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和運用
運動習慣:對運動技巧的掌握和運動精神的理解和運用
合作習慣:居於團體生活的孩子如何學會獨處和相處。
在每一個習慣下,又會派生出無數的小分支,需要注意的點林林總總、不勝列舉。而這些習慣如果能夠在一年級很好地打下基礎,會方便孩子日後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一年級剛開學的時候,比起知識性的內容,老師們、特別是班主任老師,都會更加在意教學常規的管理,習慣重於知識,行為規範的指導會非常多。
不要小看這些習慣,咱們隨便說一個,比如“衛生習慣”,孩子有必要保護好個人衛生,不僅可以防止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生病,關鍵是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整理物品的程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辦事能力,幫助孩子分得清做事的輕重緩急;管理好自己桌洞和座位下的一畝三分地,也是督促孩子責任感形成的良好方式;維護好公共衛生的意識,不僅讓孩子懂得集體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是助他們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所以沒有那種習慣的養成是孤立的,低年級的習慣養成是一個巨大的、複雜的體系,關鍵且重要,如果忽視,當然可以彌補,但是後期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扭轉,大人和孩子怕是都會很疲憊。
2、中高年級重思維、重人格
對已經具備小學生各項習慣意識的中高年級孩子來說,思維的培養和正確三觀的滲透在這個年齡段,顯得尤為重要。那到底培養什麼思維呢?這個沒有統一定論,對我來說,我更傾向於培養學生們的成長型思維。
《終身成長》
成長型思維方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各種各樣的不同,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和成長。
擁有成長型思維方式的孩子會更願意接受挑戰,並在挑戰中成長;在身處困境中的時候,也更願意去思考如何走出困境,而不是被現實打敗。這是當代小學生亟需具備的一種思維模式,特別對於一些從小眾星拱月式寵大的孩子來說,擁有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更好地幫他們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施展拳腳。
最近發展區是維果茨基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透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我也會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儘量嘗試在成長型的框架下闡明觀點,給予孩子們做事的過程和方法的反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們取得的結果和最終成績,作為班主任,對孩子們的影響,不僅僅是傳授具體的方法,我個人的行事方式,其實也是一種人格的引導。
至於人格之重要性,則不需我再做贅言,兒童時期的孩子就像是一株小樹苗,你可以開出一樹繁花,也可以始終鬱鬱蔥蔥,但若是枝幹歪歪扭扭、蛀蟲滿目,那終究不會變成一個蓬勃的生命。人格的培養,並不會比習慣的習得容易,需要透過孩子日常生活的點滴來規勸和引導。
綜上,小學階段的成績還是重要的,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成績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但我們有必要重視孩子的成績背後蘊含的真實,沒必要因由那幾個不停浮動的數字而過分焦慮不安,腳踏實地去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用盲目的重複性的行為去感動自己、推遠孩子。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看見”,願每一個家長都擁有一份坦然。一切祝好。 @知乎親子 謝謝邀請。
編輯於 2020-01-09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391
更多回答
Eleven豐收媽媽
心理學出身的家庭教育課程資深教研,堅持最實用的才是最好的。
除非你的家庭資源豐厚,處在社會的金字塔尖,可以不必特別重視吧。
從人生長遠來看,混的好的不一定小學成績都很好。人生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在成年期把“小學學習成績”這個因素pk下去。
但似乎真正有錢和權勢的家庭,更重視孩子成績,明星政客的孩子,一手好牌打得更勤奮。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甚至高管,小學成績也有很一般的甚至不好的,但現在還是位居高位或吃穿用度都高你幾個量級,也有人愛有人疼,輕鬆幸福。
所以,如果你是普通家庭,教育是孩子外在體面、內在強健的必要考慮因素,支稜起來最好。
先說外在。
進入小學,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殘酷:學習成績是首要KPI。
學習成績好,面臨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的無端壓力不會太大。
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歡你,但老師會比較重視你,你的成績和老師的KPI有蠻直接的關係。你過的不會太差。但如果成績不好:
老師能保持基本的持續負責任教你就很了不起了,因為影響學業成績的因素真的太多,影響老師付出的因素也很多,這麼多因素,如果效果一直不理想,耗時耗能不說,似乎總是孩子“背鍋”。最差的是漠視或無意識地忽視吧。
同伴之間,也會因為成績出現社交潛規則,“歧視鏈”,外在評價體系的傷害,很殘酷,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朋友,槓精不要激動。
中間的,老師會把家長拉入進來一起完成你的這份KPI,畢竟老師要帶那麼多孩子,能外包給家長搞定你成績,就會輕鬆一分,效能更高。老師會負責努力,家長錦上添花最好。
如果你家長給力,懂點教育和心理,或說不出高大上的理論,但說什麼做什麼就是有效,或自己曾經學習也不錯,現在能虛心再陪著你成功過來,那就是真幸運。就像遇到下面影片裡這位爸爸一樣。(具體那道題做對了麼,如何實實在在提高成績,是需要在卸掉情緒負擔之後,聚焦難題,做對之後積累成功體驗的。我覺得下面這個影片側重的點是:不要第一時間被老師拍懵了,火急火燎地回家做第二個居高臨下的老師。)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7157508605939712
如果你的家長不給力,自己不擅長,也不想學習,因為確實太難了!金錢、時間、情緒管理、自我控制、知識技能、方式方法,太龐雜,他們多希望換個孩子啊…於是他們想是不是不要太重視,退縮是人的本能。
可以理解,如果已經影響到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狀態、生活質量的話。
但是,一旦你退縮了,你的孩子可能面臨一個影響一生的人格品質:自卑和能力感缺失。
這就是對孩子內在的影響。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
圖片來自《Parenting of Gymboree》
5-12歲,人格發展面臨“勤奮VS自卑”的衝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能力感;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無能感。
兒童必須忘記他過去的希望和願望,他豐富的想象被馴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則所約束,甚至被讀、寫、算所約束。因為,儘管兒童在心理上已經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為父母之前,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和有可能養家活口的人。(埃裡克森1963,第258—259頁)
也就是說,從小學階段開始,孩子就不能只是傻白甜了,父母也不能只寵愛滿足孩子了,孩子需要開始學習各種必要的謀生技能以及“能使他們成為社會生產者所具備的專業技巧”。說白了就是“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學習力。
圖片來自《Parenting of Gymboree》
學校是培養兒童將來就業及順應他們文化的場所。因為在大多數文化中,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備與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學校傳授的重要課程之一。
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的課程是“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埃裡克森1963,第259頁)。在這門課程中,兒童可以獲得一種為他在社會中滿懷信心地同別人一起尋求各種勞動職業做準備的勤奮感。
如果兒童沒有形成這種勤奮感,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引起他們對成為社會有用成員的能力喪失信心的自卑感。這種兒童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同一性”。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獲得的勤奮感勝過自卑感,他們就會以能力的美德離開這個階段。去往下一個青春期,發展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有機會在青春期話題再分享。)
但勤奮感這個任務可以繼續發展,不是說後面就沒機會了!
Erikson的理論只是說,每個階段最突出的發展任務是什麼,青春期同一性的發展開始突出,但勤奮感可以在初高中、大學繼續獲得。
能力是由於愛的關注與鼓勵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於兒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我小時候學習還可以,我爹一直管我學習,他的觀念和方法,我總結了一下。他反覆強調的是:
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我上好我的班,你學好你的習。
學習沒有捷徑,就是反覆練習,沒有粗心這件事,只有練習不夠。
你最大的優點就是認真,寫完作業才去玩。(長大才知道這是“高帽子催眠術”:)
初中開始,我數學不好,我爹每天五點起床,叫我學習,三年雷打不動,有毅力會遺傳。
結果和別人怎麼樣是不可控的,只有過程和自己怎麼樣是可控的,先聚焦和多聚焦可控的部分。
花錢補習,他輔導不了我的科目。
內在能力感,會讓一個人顯得有活力,有一種“少年感”。
但還需要強調一點,學習成績重要,但不能以犧牲其它重要的品質為代價。你身邊有沒有那種特別優秀,神一樣的存在,但就是不怎麼招人喜歡的人?
差不多了,先寫這麼多。
看了大家的熱論,針對上面那位心理學家的影片:
有知友讚歎他情緒管理能力,沒有回家再去訓斥孩子;
有知友更關注那道題後來做對了嗎?怎麼能“對錯題不管呢”,那不是害了孩子嗎;
也有知友發現他並沒有“不管”,也說了要“認真審題、多驗算”;
還有影片時間有限,他的核心思想不在於後面事情怎麼解決的,
現實中他可能說得比影片中要多,用的方法也沒告訴你,
也有可能他女兒數學就一直沒好起來,都有可能。
但影片的核心是想說什麼呢?為什麼我會拿這個影片來舉證“比較好的家長”?
首先很贊同知友Violet Luo的洞察:
“這個高自尊受人尊敬的體面的知識分子被老師的態度深深傷害了,而且描述時還未釋懷。”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知友感受到他說這段話時姿態也比較高,對小學老師有“敵意”的原因吧。他在自己的課堂上,對自己的學生舉這個例子,自我紓解和自我論證:自己對女兒的做法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說得時候還有點解氣的,不過當時不敢對著老師當面發洩和還擊。)
“因為現在家長對老師在地位上是天然的弱勢”,真的啊,幼兒園開始,家長都要“給跪的”(公辦舉例)。其實我們是不卑不亢的,但給老師回信息見老師園長校長的時候,總會表現出“卑一點”,孩子在他的評價體系中。發個小獎狀都是老師的權力,你進步了不行,你得“顯著性進步”才能得到,那根本就不是“進步獎”,而是“達到老師的標準獎”,幼兒園是不蹦不跳不活潑發出聲音,讓老師能清淨,術語叫“班級管理”。知道孩子多沒辦法,其實這是一個“怨天怨地”的客觀問題,但孩子卻會成為“替罪羊”,老師的活動有沒有足夠吸引所有孩子?不會被反思和要求再高了,要求那麼高就去私立或者貴族學校。只有孩子的“自控力”總被diss,然後你的家庭教育會成為最後的“替罪羊”。
替罪羊理論(Scapegoat theory)是對由挫折引起侵犯時轉移攻擊目標的現象的一種解釋。由挫折引起侵犯行為並非總是指向於挫折製造者,有時也指向於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即所謂的目標轉移。當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而不能對侵犯者或挫折製造者還擊時,往往找一個替代者發洩。挫折或煩惱的來源不明,也可能會出觀蓄意尋找一個物件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他而加以攻擊。替罪羊往往是一個弱者。這種目標轉移在於尋找一個替代者以滿足自已的防衛侵犯,消除挫折或煩惱。
不尊重的言行就是一種攻擊和侵犯。甚至有些家長真的分分鐘“被老師教做人”,“像孫子一樣被罵”,或冷嘲熱諷。
所以這個爸爸可能感受到了羞愧和不被尊重的憤怒,但他壓下去了,沉默了,他知道這是老師,不能當面硬剛,老師“目的受阻”,心情不好,目的就是讓他難受的,目的確是達到了。
這個思維模式是:讓你痛苦,你才能重視;你要不痛不癢的,那我當老師的還有啥作用?
那位爸爸如果回去繼續訓斥他女兒,勢必會把“羞恥感和憤怒”傳遞下去,這才是他試圖去避免的。這也是他所說的,我要幫孩子扛的東西!
我的孩子已經從我的臭臉和之前老師的批評裡,感受到了“不安和恥感”,我現在只希望不要再雪上加霜了,我相信我的孩子知道錯了,我要幫她抗的不是“挫折本身”,不是那個題,那個題當然要幫孩子去做對啊。而是“挫折感”。
準確地說是對:因為錯誤和失敗而受到權威斥責的“羞恥感”。(我們通常很難做到對事不對人,批評言行,順帶把人也羞辱了,這才是問題。)
他在幫孩子抗的是這個。他在用避免“恥感”的方式教育孩子,聚焦在怎麼做更好!而不是你看看你怎麼這麼差勁?你真的是屢教不改!
如果這樣,侵犯,語言暴力,就被傳遞下去了,孩子是這個世界最底層的受害者(哦,不,孩子還會去虐貓……)
挫折—侵犯假設是由約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米勒( Miller) 以及他們的同事於 1939 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侵犯總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挫折總是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之後,許多學者對此論點提出疑問,認為有些人受挫後並沒有出現攻擊行為,無法用挫折—侵犯理論來解釋。針對這一現象,Miller 等人做了一些修正,提出了挫折可能會誘發各種反應,攻擊行為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由此看來,挫折並不一定導致攻擊行為的發生。如下圖所示,在經典挫折—攻擊理論下,不同性格的 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性格畏縮、膽小的人在遭受挫折阻礙的時候就可能會選擇非攻擊類的反應,如退縮; 而性格比較豪放的人在遭遇挫折的時候爆發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攻擊的激發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針對外界的攻擊,物件很可能是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或不太相干的人; 另一種是針對自我的攻擊,攻擊手段以自殘、自殺為主。
大量的羞恥感的擠壓,是很有可能導致再次對外侵犯,或對內侵犯的。(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抑鬱、自殺或打架鬥毆霸凌,其中一類原因是內在羞恥感和挫折感被激發後,而產生的對內或對外的攻擊。)
“替代侵犯”,就是“怎麼會這樣?!總要怪個誰吧?”,對於老師來說,訓孩子訓家長,讓你感受到痛苦,是最快最容易的,難道我能怪別的家長嗎?孩子不是你生的嗎?字不是你籤的嗎?你說你管了,怎麼還是錯啊?連錯四遍啊?!不怪你怪誰?
總要怪個誰吧?這是人類特別大的一個思維慣性。
很多家長告訴我,他們對老師態度特別好,每次都積極配合老師,回家教育孩子,但如果某個行為,兩三次還沒有完全好,老師就會質問家長:“你管了嗎,你管了怎麼還沒用啊?”每次這樣的時候,我身邊的家長都要吐血了,大部分人都坐不住了,焦慮自責抓狂,但有一個家長我印象深刻,她回老師說:“那就繼續教育啊!”
是啊!老師總希望立竿見影,家長在這著急上火的可能把孩子逼得更受挫,更多羞恥感自卑感一旦產生,才是阻礙孩子專注學習的最大障礙,一個焦慮的大腦會發出錯誤的訊號,動機過強用力過猛,簡單的題反反覆覆就是錯,這正是心理和情緒對學習的重大影響啊。
像影片中這位父親的做法,就是能在情緒上,儘可能淨化孩子的心靈,不要有太多恐懼和雜念,專心聚焦審題去!也是在保護老師和孩子的關係,讓孩子知道老師對你哪裡滿意,哪裡還不滿意,哪些是事實,哪些有希望,你就繼續去做吧!
孩子做不好的時候,才是檢驗一個家長溫度的時候。
你可以減少你的溫度,但不要凍住孩子的心。那樣她就“沒有血液供向大腦了”。
學習是苦的,孩子的心至少要是溫的。
另外我個人推薦下面這套“家庭教育小說”,深度探討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和“拼孩”大戰的現狀與解決對策:
@知乎親子
參考文獻:
《同伴交往、學業成績對兒童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基於挫折_侵犯理論的研究》屈朝霞.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第四期
編輯於 2020-01-19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展開閱讀全文
贊同 3K
金魚媽媽
千金奶媽兼語文教書匠
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我發現很有意思的兩個極端:
一類又過於不重視,因為父母太忙了。父母忙著賺錢,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在日常交流中,爺爺奶奶們總是說“照顧孩子起居是沒問題,照看孩子作業我們確實有心無力。”孩子在該培養習慣的階段沒有養成好習慣,給後面的學習帶來很多麻煩。
孩子小學成績的分水嶺
一般學界的共識是三年級。因為一、二年級的成績外人無法分辨是超前苦讀得來的,還是理解掌握得來的。
到了三年級,孩子發現不再是“閉著眼睛都會答”的題了,家長也發現不再是“閉著眼睛都會教”的題了,因為學習內容增加、學習難度增加、考試題產生了更多變化,最關鍵的一點對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語文為例,這個階段會要求孩子適應下面的變化:
閱讀趨勢由易到難;
理解方式要從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
請注意第4小題,要對文章中某個字的用法進行分析
三年級開始出現“閱讀理解”的題目,而閱讀理解這項能力靠天賦嗎?顯然不是,多少孩子到高中都整不明白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在語文學科中佔據著半壁江山,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大到分析文章開頭、結尾的作用,小到分析一句話、一個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
而閱讀這個基礎是需要從小打牢的。
一二年級的成績重不重要?
既然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那一二年級的成績重要嗎?
說重要,也重要,因為它是一個指徵,敏感的家長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不足;
說不重要,也不重要,因為一二年級成績水分比較大,不要因為成績的落後而失去信心。尤其不要因為成績的暫時落後,形成消極、被動的不良迴圈。
我個人觀點,還是鼓勵孩子取得好成績,起碼對自信心的建立還是有好處,但前提是家長適度把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嘛。
但如果抱著“磚家說,一二年級成績不重要”“磚家說,小學成績不重要”而自欺欺人、放任孩子隨波逐流,該糾正的不及時糾正,那勢必以後是有苦頭吃的。
小學階段要養成什麼習慣?
正確的做法:重視成績背後的不足,及時糾正錯誤習慣、養成良好習慣。
要獨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尤其不要過度依賴家長,做一道問一道;
懂方法——學會有效預習,帶著問題聽課;
不馬虎——養成錯題訂正的習慣,一步一步踏實走;
勤閱讀——掌握有效閱讀的方式,特別鼓勵親子閱讀,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探討文章的觀點和好詞好句。
以上習慣都需要家長下苦功夫,光靠孩子是不行的。
所謂“重視”不是重視成績,而是重視成績背後孩子的現實狀況,父母有針對性地及時引導、及時提醒、及時糾正,所以你說成績重要嗎?
編輯於 2020-01-07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展開閱讀全文
贊同 239
Pony爸爸
科技公司CEO | 國際教育 | AI深耕者
似乎,我們總是很喜歡把自己分成不同的階段。同樣,把孩子也分為不同的階段:學齡前、幼升小、小升初…
如果問自己:我們的人生哪個階段不重要?該如何答呢?
• 每一個階段,都有他成長的特點,也有他發育的重點
作為家長,我覺得比起成績,家長更應該瞭解孩子各個階段的特點,重視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可能出現的問題,而總結自己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家長的學習永遠應該是先行的,這樣,才能在必要的時候做孩子的引領者。
尤其在小學階段,成績,更像是果實。它是周圍溫度、空氣、自由和愛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我並不贊同家長特別重視成績,尤其是當孩子成績不好時。
成績不好,只是一個結果,是一個表象。如果成績不好就問責成績,也許只是管中窺豹。
我們應該重視的,是透過成績,看到後面更多的東西,從而調整自己的教養之道。
比如:孩子成績不好,
是因為和同學的關係不好?
是老師的講課方式他不理解?
或是真的有閱讀障礙?(有不少孩子存在閱讀障礙,只是我們沒有發現)
甚至,在Pony媽媽的實際兒童心理治療的案例中,
經常會發現有孩子透過特意的成績不好來引起父母關注的情況。
那此時的成績,已經是他吸引別人關注的一個工具,他想告訴別人:我需要愛。
成績不好只是一個結果,但引起這個結果的原因千差萬別。
所以,說家長重視其實也是對的,只是,不是重視成績,而是重視成績好或不好背後的原因。
成績好就等於萬事大吉嗎?成績不好就一無是處?我們對於孩子成績的解讀,是我們教養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 家長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的身心發育,孩子的學習態度,孩子的學習方法
他只是一個孩子,我們把他放到學校,然後理所當然的要求拿回一份理想的成績單回來,這是不現實的,這其中需要參與更多家長的責任。
我們需要和孩子交流:
為什麼要學習?
你是怎樣看待學習的?
你在學習上遇到了什麼困難?
爸爸媽媽年輕時學習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麼。
如果孩子成績好,我們怎樣鼓勵他的努力而不是結果,怎樣鼓勵他總結學習方法,以達到自己更為卓越的成績。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我們怎樣幫助他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讓他感受到成績只是一部分而不會影響我們對他的愛。
孩子會花人生中很長的時間,尤其是美好的青春年華用來學習。
我們希望這個學習過程本身確實他是享受的,確實能學到知識,形成他自己的思維方法,而不是為了證書、文憑而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無法預計孩子們未來的世界,唯有幫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批判性思維習慣,才能讓他在無論多紛雜的環境中,永遠堅持自己的見解與方法。
所以,學習是什麼,我們怎樣來理解學習和成績,真的是一門學問,是一個大課題。單純追求成績,並不是上上策。
•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習
這是孩子對學習形成正確態度的很關鍵的時期。不是他成績好不好,而是,他愛不愛學習。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是你讓學習變得太無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其實對分數並沒有太多的概念,如果家長一味強調成績和分數,很容易讓孩子把學習等同於分數,努力的目的等同於考試的成績。
只為考試而學習,當然也很容易讓學習變得窄化和無趣。
但學習是廣義的,世界很大,透過學習,我們可以瞭解到更多,以後也可以在更大的世界裡行走
學習,會讓你變得自由。
如果孩子在某些學科上學習出現困難,我們也不要急於定性:你看你的數學就是不好。
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你總說他數學不好,他真的就會數學不好,他會覺得自己失去了興趣和信心。
學習的道路很長,如果哪個學科學不好,我們可以幫助他一起分析,為什麼出現錯誤,或者為什麼理解的不到位,多找一些相似的問題一起學習。
鼓勵孩子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弱項,多練習。當孩子取得進步,多鼓勵他,自己和自己比較,而不是總是和班級的第一名比較。
• 小學階段,是家長陪伴孩子學習的最好機會。
如果只是要求成績,家長當的太簡單了。
多花心思,培養孩子對學習認真和喜愛的態度,逐漸養成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才是家長逐漸放手的明智之道。
記得國際學校聯盟負責學術的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
爆米花在同一個容器,
用同樣的油溫來烹製,
但成為爆米花的時間也各不相同。
所以,也不要將你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
他們自然有他們自己爆發和綻放的時刻。
作為家長,無須焦慮。
@知乎親子
編輯於 2020-01-05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展開閱讀全文
贊同 130
檢視更多回答
展開全部
大
-
13 # U然614
孩子成績關鍵在於學習習慣是否良好,能否有毅力一直堅持,學習心態端不端正,當然,跟智力也有關係,只不過也僅有半毛錢的關係。
-
14 # 蘇蘇油畫
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成績看的很重要。
首先: 如果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就應該為他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家庭每天都一團糟,例如父母每天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在孩子面前爭吵,孩子的學習環境會很受影響,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如果父母都是學者並且喜歡閱讀和學習,孩子們也會潛移默化地喜歡學習。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起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有一定有學習的方法。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死讀書可能效果就會比較差。一些老師調查了被名牌大學錄取的學生,發現他們在學習時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們的學習方法,用在其他學生身上,會起到很大的效果。特別是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確的態度。例如,學習,一些孩子認為學習是向父母交差,他們只是透過父母的希望和教導來學習,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是什麼。但是,有些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監督他們的學習,他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自覺學習。學習態度就是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是強迫他們學習。良好的學習態度可以讓孩子的血業事半功倍。
當你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不要急於批評和教育孩子,而是用心去尋找原因。當你找到真正的原因時,再去“對症下藥”,也許效果會更好。
-
15 # 劉木愛學習
我感覺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性學習。
由讓我學變為我要學!!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紮實的基本功是學生走向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
學習沒有捷徑,他需要我們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前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一個對學習感興趣,樹立有遠大目標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是基本跑不掉的。
-
16 # 阿煒小寶
關鍵在於勤奮,還有學習方法,一個成績好的學生你們發現沒有,他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是掌握得相當好的,自己學起來也輕鬆
-
17 # 山石良立
孩子上學之後就有成績的好壞之分了,我覺得成績有差別的主要原因有這些:
1.家長的態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平時喜歡讀書,做事用心,積極努力,這無形中給孩子做了榜樣。這在告訴孩子,做什麼事一定要用心,那麼孩子對待學習也會用心,成績一定差不了。同時,做事認真的家長,對待孩子的學習也很用心,比如會經常領孩子去書店。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就給了孩子一個很大的動力。相反,如果家長天天吊兒郎當,對孩子的影響是不是會很大呢?
2.溫馨的學習氛圍。家庭氛圍溫馨和睦,書香四溢,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因為年齡小,自制力稍差,如果家裡天天吵架或者有其他影響孩子心情的情況,一定會讓孩子無法安心去學習。如果家長喜歡讀書,就會喜歡探討知識,孩子天天耳濡目染,也會喜歡去書中尋求快樂。尤其是如果父母再能夠與孩子一起共讀探討,孩子的閱讀興趣會高漲,成為一個知識廣博的孩子,這就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更會愛上學習。
3.家長也要學習,掌握孩子各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適時對孩子予以引導,督促。並且多與老師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情況。出現問題時,要對症施治。相信孩子一定會健康快樂成長,成績也一定不會差的。
4.孩子老師們的認真努力,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各科成績。
-
18 # 中學電教日誌
孩子成績好與不好關鍵在什麼呢?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家庭環境,就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線和加油站
一、孩子的第一起跑線——家庭環境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階段家庭環境對孩子生理、心理、人生態度的塑造影響很大,對孩子是否能正確認識學習和喜歡學習影響巨大。
家庭和睦,積極向上,父母格局高遠,這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起跑線。
第一起跑線的好與差,和家庭財富、父母社會地位、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相關性不是很密切。貧苦人家的孩子一樣可以透過學習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孩子的第二起跑線——老師
一個孩子,一生中能夠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尤其是初始年級,孩子剛剛進入學校,如果能遇到一位負責任、有愛心、懂教育的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運。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遇到困惑時,孩子會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支援,形成尊師愛生的良性迴圈,孩子成績自然逐步提高。
反之,初始年級遇到的老師對孩子進行了不當的言行,家長也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的學習會如何呢?孩子厭惡老師,也就會厭惡老師所教的學科,成績,可想而知。
三、孩子的第三起跑線——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是非觀念還沒有穩固的時候,周圍環境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有一個好的同桌,好的學習夥伴,好的朋友,孩子會積極向上,例如愛學習的下課討論習題、學習,如何提高成績;如果周邊朋友、同學不愛學習,沉迷網路遊戲或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物,那麼孩子也會受其影響,例如,喜歡網路遊戲的下課甚至上課討論升級技巧,通關秘籍。
總之,影響孩子學習好與不好的因素,外在的、客觀的就是這三個,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我認為是家庭環境,後面兩個環節透過家庭環境都可以進行影響。
-
19 # 家庭教育感悟
孩子的成績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一、學習態度好還是不好。二、學習方法要好。三、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能吃苦。四、智商要跟得上。接下來就這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第一,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要有好的學習態度。學習不是爸爸媽媽逼出來的,而是要靠孩子自己從內心深處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自己能夠做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把學習提上去,如果孩子做不到這一點,每天腦子裡想的是一些以學習無關的事情,即使家長把孩子逼得坐在書桌面前,他也心不在焉學不進去正如下圖中的這兩位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腦子裡裝的全是遊戲,回到家中不想寫作業,只想玩遊戲,這樣的學生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因此要想讓孩子在學習中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要排除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點燃孩子學習的這臺發動機,讓孩子能夠自己做到積極主動努力學習必然能夠取得好成績
第二點:學習方法正確才能讓孩子取得好成績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學生首先能夠做到專心聽課,因為聽課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孩子學習效率的高低,孩子只有做到專心聽課了,才能把老師所教的知識搞懂,才能把老師佈置的作業獨立完成,然而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沒有養成專心聽課的好習慣,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他在底下做小動作可謂是千姿百態,有吃零食喝飲料的,有交頭接耳東張西望的,有看閒書偷偷玩手機的,有趴下睡覺發呆走神的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由於在課堂上沒有專心聽課,結果老師所講的知識他就沒有搞懂,回到家中在寫作業的時候很多題就做不出來,而那些在班裡成績遙遙領先的尖子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專心聽課證,正如下圖中這位班裡前三名的學生不但專心聽課,而且還用不同顏色的筆把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做了詳細的筆記
家長可以看看那些成績差的孩子,他們的課本上基本上都沒有課堂筆記。
第三點: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自古以來就是一件吃苦受累的事情,尤其是孩子進入初中和高中以後功課多,作業多,壓力大這就需要孩子能夠在學習中勤奮努力的付出,才能多勞多得取得好成績。可是很多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吃不了學習的苦,受不了學習的累在學習中鑽空子偷懶,正如下圖中這位初中生英語已經不及格了,可是他每天早上還不肯早起背單詞背短語,好幾門功課不及格每天晚上作業還沒有寫完就瞌睡打盹堅持不下去了就鑽進被窩睡覺了
不勞不得,一個在學習中從來不肯付出,從來不肯勤奮努力的學生,又怎麼可能取得好成績呢?
第四點:好成績也需要高的智商。不可否認,有的孩子在接受知識的能力方面確實要差一些,同樣的知識,老師講一遍,有的學生就聽懂了。而有的學生老師即使講好幾遍他們還是含含糊糊沒有聽懂。所以對待這樣的學生家長也不能應對孩子去學習,而是應該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有的孩子動手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比如在繪畫、音樂、機械加工、機械維修、廚師、服裝設計等方面培養孩子,因材施教這樣的話孩子也能學一門好手藝。
回覆列表
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關鍵在於學習興趣,有了好的學習興趣自然在學習成績上會有提高,也會有好的效果,家長的陪伴也是密不可分的,同時業餘時間要多看相關輔導書來開闊學習範圍,閱讀和結題能力是非常關鍵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