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一般般

    公室漸衰是中原各國的通病,主要根源在封建制。

    各國應對封建制危機想了不少辦法,比較成功的是楚國,在新徵服地區實行縣制,縣的所有權歸王室所有,楚王有權任免縣的長官。

    晉國也想學這一套,在晉獻公時期開始設縣。但由於他的很多做法太過於粗暴,結果在他死後出現了反彈,原本用以推行官僚制的縣後來也變成了世襲罔替的封地,到了晉文公上臺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大夫擁有縣權的合法性。

    第二個因素是國無公族制度。春秋早期封建制危機的最主要表現形式是公子公孫搶班奪權,為了遏制這股苗頭,中原霸主想了不少辦法,但作用有限。而在晉國這種事情就更不像話了,公子們爭爭搶搶也就算了,搶不過就直接開戰,結果這內戰一打就是七十年(曲沃代翼)。

    晉獻公上臺以後撥亂反正,結果一個不小心用力過猛,給矯枉過正了,搞出來一個晉無公族。以前封建大夫靠的都是親緣關係,現在不行了,血緣關係越近的人越受排斥,反而是國外來的那些流浪客都成了香餑餑。

    但是這些人你要怎麼用才行呢?靠能力?靠才華?還是靠臉?當然都不是,是要靠軍功,所以晉獻公就搞出了一個類似於軍功爵制的東西,你在戰場上建功了,就分配你一塊地管理。當然了,這塊地你一開始只是負責管理,後來亂了才成了封地。

    晉獻公設計這種規則的時候沒有全盤的打算,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規則上有些混亂。晉文公回來後就給他規範了一下,搞出個三軍六卿制度來。這可了不得,戰功顯赫的不僅能有地拿,還有官做,這一下子把人們的熱情全激發起來了,所以才有了他後來的稱霸。

  • 2 # 超超9918

    簡單說一下 就是自已作死 晉國王室是很興旺的 普國新王繼位 怕餘下的公子作亂 就挑動公子們互鬥 7 8 年下來 公子們都以死絕 而王室成員也差不多死絕了 無人可用 然後四大家族聯合謀反 晉國就亡了 然後趙 魏 韓聯合滅了最強的一家

    三家平分普國 這就是三室分普的由來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被韓、趙、魏三家公卿就給分了吶?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晉國國君的公族幾乎被屠戮的一乾二淨,存活下來的非常少,而且也沒有什麼政治、軍事實力;第二,沒有公族支援的晉國國君不得不任命公卿,封賞土地,讓他們拱衛晉國,儼然是周王國的縮小版。

    至於晉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式微,而公卿逐漸做大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了。

    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

    春秋初期,晉國就發生了分裂,晉昭侯(公元前746-公元前739年在位)分封自己的叔叔桓叔在曲沃(現在山西聞喜縣),而晉國國都在翼城(現在山西翼城縣)。

    曲沃的城池規模要大於晉國的都城翼城,晉國這種分封屬於本末倒置,直接造成晉國分裂為兩大政治軍事集團,晉國的翼城集團和曲沃集團。強大的曲沃桓叔集團不肯低於晉昭侯,於是雙方展開了長達70多年的內戰,手足互相攻擊,為的就是晉國的大位。

    1、第一次曲沃代翼戰。(公元前739年)

    公元前739年,晉昭侯被大臣潘父所殺,曲沃桓叔趁機進入翼城,企圖取代晉侯的位置,晉國上下不同意,擊敗桓叔。

    2、第二次曲沃代翼戰(公元前724年)

    公元前724年,曲沃桓叔的兒子曲沃莊伯派人刺殺了晉昭侯的兒子晉孝侯,曲沃莊伯像他的父親一樣也企圖取代晉侯。晉國在荀國等諸侯國的幫助下擊敗曲沃莊伯,曲沃莊伯退回封地。

    3、第三次曲沃代翼戰(公元前718年)

    公元前718年,曲沃莊伯再次聚集聯盟,圍攻晉國都城翼城,晉昭侯的另外一個兒子晉鄂侯戰敗逃亡。曲沃莊伯又想取代晉侯之位,周王朝不同意,聯合諸侯擊敗曲沃莊伯,迎立晉鄂侯的兒子即位晉侯,是謂晉哀侯。

    4、第四次曲沃代翼戰。(公元前709年)

    公元前709年,曲沃莊伯的兒子曲沃武公(後來的晉武公)進攻翼城,晉哀侯戰敗被抓、被殺。晉國上下都不同意曲沃武公繼承晉侯,曲沃武公被迫退回封地。

    5、第五次曲沃代翼戰。(公元前705年,或公元前706年)

    晉哀侯被殺之後,他的兒子姬小子繼承晉侯,稱小子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召見小子侯並把他殺了。他再次企圖取代晉侯,這一次周王朝的天子周桓王看不過眼,派軍進攻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只得退回曲沃。

    6、第六次曲沃代翼戰。(公元前678年)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再次討伐晉侯緡,並很快消滅了晉侯緡。這次曲沃武公將晉侯的的財寶大部分送給了周釐王。周釐王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取得了鉅額財富,對曲沃武公的做法也就聽之任之了,並且下詔書任命了曲沃武公繼承晉侯爵位。

    晉國的小宗曲沃一族經過60多年的征戰,先後殺了五位晉侯,驅逐了一位晉侯,最後終於取代了晉侯的位置。

    晉國公族的大宗成了小宗的獵物,完全取代了,這也標誌著禮崩樂壞,制度敗給了軍事實力和財富,在晉國樹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後人多效仿。

    晉獻公屠戮公族。

    曲沃武公晉升成為晉武公,原來的晉朝大宗的公族被驅逐,遠離權力中心,取而代之的則是曲沃這一支的公族。包含曲沃桓叔這一輩的公族(除曲沃莊伯)、曲沃莊伯這一支的公族(除曲沃武公),曲沃武公這一支的公族。

    曲沃武公的兒子晉獻公即位之後,深深感受到這些公族的威脅,必須要除去這些公族,不能讓小宗吞併大宗的這一幕重演。(晉獻公和驪姬劇照)

    晉獻公的大臣士蒍認為曲沃桓叔、曲沃莊伯的子孫非常多,如果不消滅他們,將來的禍患非常大。由士蒍自己親自出面挑唆曲沃桓叔、曲沃莊伯這兩支公族互相內鬥。

    士蒍先後和這兩個公族的富子(富有的子孫,或者富氏)、一幫不太富有的諸公子先後交談,挑唆他們互相攻擊,逼迫富子被迫逃亡他國;這一招繼續使用,再次挑唆遊氏和公族諸公子的矛盾,將遊氏也滅了。剪除了最大的威脅之後,晉獻公就開始著手處理自家公族的這些人了。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建造好一座新的城池,讓公族的這些公子們居住,此時他們剛剛滅掉了遊氏。住進新的城池之後,晉獻公發兵包圍佔領這座城池,一統血腥屠殺,晉國的公族幾乎屠戮一空,生下為數不多的公族公子也都逃亡國外。

    驪姬之亂——晉獻公之子幾乎全滅。

    曲沃武公屠戮了原來晉侯的公族,他的兒子晉獻公將曲沃公族也幾乎屠戮乾淨。剩下的晉國掌權的公族大都是晉獻公的兒子了。晉獻公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太子申生(母親齊姜)、重耳(母親狐季姬,後來的晉文公)、夷吾(後來的晉惠公、母親為小戎子,狐季姬的妹妹)、奚齊(母親驪姬)、卓子(母親少姬,驪姬之妹)。

    驪姬和妹妹少姬受到晉獻公的寵愛,於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晉侯爵位,取代太子申生。公元前665年,太子申生去祭祀自己的母親齊姜,祭祀的胙肉送到了晉獻公哪裡。驪姬趁機下毒,並且讓狗吃了,毒死了狗,然後誣告太子企圖毒死晉獻公。太子申生是一個孝順兒子,沒有辯解就自殺了。不過驪姬的兒子之上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哥哥,都掌握了實際權力,於是驪姬再次誣陷這兩位公子,兩個公子被迫逃亡他國。(驪姬劇照)

    晉獻公去世之後,大臣荀息立驪姬之子為晉侯,大臣裡克殺了他;荀息再次立少姬之子卓子為晉侯,裡克再次殺了卓子。

    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軍隊幫助下回國,將裡克殺死,成為晉惠公。晉惠公只有一個兒子公子圉,在晉惠公去世後繼承晉侯,是謂晉懷公。晉懷公擔心自己的自己的長輩公子重耳回國奪取爵位,於是希望藉助自己權力削弱公子重耳身邊的勢力,他將大臣狐突殺了。狐突是晉獻公的老丈人,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晉獻公,並且分別生下了晉文公重耳、晉惠公夷吾,他也是晉懷公的老姥爺。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援下進軍晉國,晉懷公不敵逃跑,不久被殺。

    晉國從此之後不再立公子,晉國無公族。(晉文公重耳劇照,設三軍六卿,公卿逐漸做大)

    晉文公重耳無可奈何。

    經過以上三次大規模的政治內鬥,晉國的公族們絕大多數被自己人幹掉了,剩下的幾個公族也沒有什麼勢力,基本都不敢在晉國待著,一不小心就成為晉國君主的刀下之鬼。

    晉文公重耳在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他繼承晉侯的爵位之時,那還有什麼晉國的公族,就是有也不敢用了。既然沒有了公族拱衛王室,那就只能封賞公卿,讓他們為晉國賣命了。

    於是乎,晉國的公卿們開始活躍於晉國的政治舞臺之上,開始之時,這些公卿非常之多,有幾十家。(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公卿封地和晉公族封地對照圖)

    三家分晉。

    晉文侯時期在三軍中設立了六卿開始,經過一百多年的公卿內鬥。晉平公時期,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個公卿之間互相傾軋、聯合,很快就把晉侯架空了,實際權力操控在這六家之中。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被滅,晉國公卿只剩下了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其中以智氏為權力最大,封地最多。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脅迫韓氏、魏氏共同進攻趙氏的封地晉陽,圍攻了三年時間也沒有攻打下來,於是決定放水淹沒晉陽城,晉陽城內的糧食準備比較充足,但三年下來也快要到了斷糧了。趙氏趙襄子派遣張孟談去說服魏氏和韓氏,陳明利害關係,一旦趙氏被滅,下一個就是韓氏、魏氏兩家了,於是三家決定共同進攻智伯瑤,平分他的封地。弱小的韓趙魏三家聯合,共同進攻智氏,智伯瑤被抓,智氏滅亡。

    公元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國剩餘土地,只給晉侯留下了兩座城,一個是曲沃城,,另外一個是絳城,都是晉國曾經的都城,這時的晉國國君就是縮小版的周王室,已經沒有多少實力了,滅亡只是早晚之間的事情了!

  • 4 # 翰家大少

    西周建立,建立宗法制,以血緣關係分封,是為諸侯。

    在諸侯國也是貫徹分封制,以血緣關係分封的,隨著世代的更迭,宗族越來越龐大,血緣關係越來越遠,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宗室不服從最高統治者的管理,甚至叛亂奪權。

    晉國就出現過曲沃代翼,晉國的小宗發動叛亂,誅殺大宗,謀逆篡權,小宗上位後,為了消滅反對者開始了一場血雨腥風,誅殺宗族。

    要知道,宗族是世襲制國家的統治根基,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宗族掌握著國家的命脈。

    曲沃代翼以後,晉國宗族實力極大的削弱,後來晉文公重耳的父親也是發動叛亂奪得皇位,又誅殺了大批的宗室。

    這就造成了極大的空缺,卿大夫上位,晉文公重耳時代,是士大夫最為活躍的時候,趙家、韓家、魏家、智家等卿大夫活躍在晉國的朝堂之上,晉文公雄才大略,能鎮得住他們,當然沒事,可是隨著世代的推移,卿大夫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宗室,這就糟糕了,也為後來三家分晉埋下了飛表大的禍根!

  • 5 # 老貓談史

    有人說晉國之法,始禍者死。軍政合一,制霸春秋。 三軍六卿,君臣將佐。智趙韓魏,三家分晉。可以說三家分晉是導致晉國走向分裂的罪魁禍首。

    晉國的六卿制度是令晉國走向強大的根本,但也是晉國走向分裂的罪魁禍首

    晉國有多強大?

    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晉國鼎盛時期,其疆域橫跨了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多個省份。更為關鍵的是,晉國所佔據的疆域,屬於中原核心區域因此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繁榮。

    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晉國擁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比如晉文公在位期間所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才,基本上都是晉華人。

    晉國的六卿制度雖然導致了三家分晉,但是,六卿所在的家族都是人才輩出,這讓晉國擁有春秋時期最豐富的人才。而這,幫助晉國在對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的戰役中勝多敗少。

    為什麼晉國會分裂

    晉國滅亡的最直接原因是不重用公族,導致晉國後期向心力不強,最後造成三家分晉的結局。

  • 6 # 風陵流度

    晉國公室不是逐漸衰落,是突然間就衰落了。其實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公室衰落是比較普遍的事情,但是隻有晉國最突然最快速。

    一、晉國王室的衰落

    晉國王室衰落的直接原因是晉獻公誅殺公子和王室成員。

    晉獻公在歷史上沒有他的兒子晉文公有名氣,就是那個流亡各國的重耳大哥。但是晉獻公也不是沒有任何貢獻,“假國伐虢”這個成語就是晉獻公這個老哥貢獻給我們後人的。

    公子重耳流亡各國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老爹不靠譜,非要誅殺晉國公子和王室。也正是這個事件,導致了晉國公子和王室突然間被誅殺殆盡。

    晉獻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打敗驪戎,得到了驪戎美女驪姬。同年,晉獻公大臣士蒍跟晉獻公建議誅殺王室公子以避免禍亂。晉獻公聽從建議,把晉國公子王室殺了個七七八八。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五年,伐驪戎,得驪姬、驪姬弟,俱愛幸之。

    八年,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九年,晉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晉,弗克。

    晉獻公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晉獻公的老婆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上位,離間晉獻公和晉國太子申生,結果申生逃跑,並在十二月自殺。

    驪姬環顧一圈,發現晉國還有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潛在的威脅還在,驪姬繼續離間晉獻公和諸公子。

    重耳和夷吾一看情況,不得了了,再不跑就要送命了。於是這倆大哥連夜跑路,離開國都。晉獻公後來發現自己兒子跑路了,還是不辭而別,心裡就犯了嘀咕,這鬧不好是要造反啊,趕緊派兵去抓人。重耳和夷吾組織抵抗。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二十一年,驪姬謂太子曰:“君夢見齊姜,太子速祭曲沃,歸釐於君。”太子於是祭其母齊姜於曲沃,上其薦胙於獻公。獻公時出獵,置胙於宮中。驪姬使人置毒藥胙中。居二日,獻公從獵來還,宰人上胙獻公,獻公欲饗之。驪姬從旁止之,曰:“胙所從來遠,宜試之。”祭地,地墳;與犬,犬死;與小臣,小臣死。驪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弒代之,況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弒之!”謂獻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過以妾及奚齊之故。妾原子母闢之他國,若早自殺,毋徒使母子為太子所魚肉也。始君欲廢之,妾猶恨之;至於今,妾殊自失於此。”太子聞之,奔新城。獻公怒,乃誅其傅杜原款。或謂太子曰:“為此藥者乃驪姬也,太子何不自辭明之?”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驪姬,寢不安,食不甘。即辭之,君且怒之。不可。”或謂太子曰:“可奔他國。”太子曰:“被此惡名以出,人誰內我?我自殺耳。”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殺於新城。

    此時重耳、夷吾來朝。人或告驪姬曰:“二公子怨驪姬譖殺太子。”驪姬恐,因譖二公子:“申生之藥胙,二公子知之。”二子聞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備守。初,獻公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屈城,弗就。夷吾以告公,公怒士蒍。士蒍謝曰:“邊城少寇,安用之?”退而歌曰:“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卒就城。及申生死,二子亦歸保其城。

    二十二年,獻公怒二子不辭而去,果有謀矣,乃使兵伐蒲。蒲人之宦者勃鞮命重耳促自殺。重耳逾垣,宦者追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翟。使人伐屈,屈城守,不可下。

    事情的經過大概就是這樣。先有大臣建議晉獻公誅殺公子王室,後有驪姬亂政誅殺王子王孫。晉國王室成員在短短一二十年間被誅殺殆盡,後來夷吾復國繼位為晉惠公,又來一次清洗,誅殺當年的公子亂黨,又死了一批人。後來等晉文公上臺的時候,自己的兄弟親戚基本死完了,所以,王室自然就衰落了。

    二、晉國諸侯的崛起

    晉文公不是從他老爹那裡得到的晉國,而是從他侄子晉懷公那裡得到的晉國。

    前面說了,晉惠公得國以後,也來了一次大清洗,誅殺當年的公子亂黨,又死了一大批人。然後晉惠公不行了,太子從秦國返回繼位,是為懷公,重耳回國殺晉懷公奪取王位,繼位為晉文公。

    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終於奪取了政權,殺掉了晉懷公,自己做了晉國的國君。

    晉文公繼位時,晉國的情況在《史記》中有記載。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推曰:獻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晉文公繼位的時候,封賞有功之臣,介子推說了當時的情況“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晉文公繼位的時候,晉獻公的九個兒子經過驪姬之亂和惠公懷公時代以後,就只剩下晉文公自己了。惠公和懷公既沒有後代也沒有親屬。晉文公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晉文公繼位以後,開始選賢舉能,大肆拔擢有能力計程車族做官,管理國家事物。

    晉文公是個明君,拔擢的世家大族,他都能控制住。但是晉文公之後的晉國國君能力就沒有那麼強了,諸侯逐漸坐大,逐步掌握了晉國的大量資源,後期的晉國國君不但不能控制晉國諸侯,反而要依靠諸侯來穩定自己的統治,大權旁落,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

    小結

    晉國王室不是逐漸衰落的,經過晉獻公的誅殺、驪姬之亂和後來惠公文公的誅殺,晉國王室基本死絕殆盡,已經沒有公室可言了。

    晉國王室是突然間就衰落了,只不過王室衰落的後果是逐漸顯現的。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晉國諸侯控制的國家資源越來越龐大,王室影響力越來越小,對諸侯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小。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晉國王室是逐漸衰落的,晉國諸侯是慢慢坐大的。

  • 7 # 尋根拜祖

    所謂公室就是晉國國君的姬姓近親,所謂卿室是指晉國的卿大夫世家,他們大多是國君的遠親宗室。按孔子的說法,晉國就屬於典型的禮壞樂崩,晉穆侯的小兒子成師,經過三代人的努力,以庶支身份取代了嫡長系。

    晉獻公即位後,為了防止類似情況發生,他發動了對宗室子弟的屠殺,這就是晉國公室衰敗的原因。公室勢力退出晉國政治舞臺後,卿大夫勢力迅速填補了政治真空地帶。尤其是晉文公即位後,當年追隨他流亡十九年的功臣,後來都成了晉國最強大的卿室。

    曲沃代翼,是引發晉國公室危機的導火索

    晉昭侯即位時,將他的叔叔成師封到了曲沃,史稱曲沃桓叔。曲沃這地方比較特殊,城池比晉國都城翼城還要大。按古代禮法,臣子的封地大於國君,不光是僭越行為,也不吉利,當時就有大臣反對。

    成師此人既有德行,又有才華,所以晉華人多歸附於他,曲沃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強大。後來晉昭侯被弒殺,成師準備入翼城取代晉侯,結果被忠於嫡系的大臣發兵打敗,只好退回了曲沃。

    因為這件事,導致翼城和曲沃兩派勢力走向勢不兩立,晉國事實上已經分裂為兩個政權。

    此後即位的曲沃莊伯和曲沃武公,連續對翼城發動進攻,先後弒殺了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最終消滅了晉國嫡系一族,完成了庶系對嫡系的大翻盤。

    晉獻公屠戮公室,導致公室勢力衰微

    晉獻公即位後,新的公室勢力,即桓叔、莊伯之後,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再次形成庶系對嫡系的威脅。為了解除後患,晉獻公聽取了士蒍的建議,對公族勢力舉起了屠刀:

    “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

    按理來說,晉國的新老公室,經過成師、莊伯、武公、獻公四代人的殺戮,已經屠戮殆盡,可以停手了,但晉獻公竟然陷入了疑神疑鬼,欲罷不能的境地。在梁五和關東五的挑唆下,晉獻公又把矛頭對準了自己的兒子們。

    “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嬖,欲立其子......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

    為了讓小兒子能順利即位,晉獻公將太子申生髮配到曲沃,讓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地,所有的兒子們都受到貶黜壓制,去了邊地,唯有奚齊和卓子留在京城。

    晉獻公過度的屠戮和壓制,給晉國內亂埋下伏筆。結果公室勢力的喪失,讓朝政大權落入少數卿大夫之手,沒有勢力擁護的奚齊和卓子,先後被大臣裡克弒殺,晉國進入了最黑暗的君權爭奪時期。

    晉文公即位,功臣派迅速成長為卿室勢力

    重耳自晉獻公晚年避禍逃亡,十九年後終於又回到晉國,以六十二歲高齡,坐上了國君的位子。晉文公即位後,由於公族勢力的衰亡,卿室勢力必然成為填補政治空白的新勢力,其中既包括公室遠親宗族,他們與國君同姓異氏,也包括一些異姓卿室。

    這些卿室勢力,以跟隨晉文公流亡的功臣家族為主,包括狐氏、趙氏、顛氏、魏氏、胥氏等,加上先氏、欒氏,構成了晉國最早的卿室勢力。

    後來晉文公建立三軍,上、中、下三軍各設將、佐,合計六人,為國君以下的六卿,其中中軍主帥為正卿,六卿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到後期,形成了世襲制的十一家貴族勢力,牢牢把控了晉國的朝政大權: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

    三家分晉,晉國吞下了寡頭政治的苦果

    十一家卿室貴族勢力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又經過多年的利益紛爭,最後形成了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寡頭政治勢力,他們走向了擂臺中央,展開最後的搏殺。

    第一回合,由智氏聯合魏、趙、韓三家,打敗中行氏和範氏,隨著中行氏和範氏逃往齊國避難,這兩家勢力集團,在晉國畫上了句號。

    第二回合,趙、韓、魏三家聯合,打敗了最強大的智氏,隨著智伯被殺,昔日十一大卿室家族,僅剩下韓趙魏三家。

    第三回合,韓、趙、魏三家寡頭勢力,進一步掏空晉國,五十年後,周天子被迫冊封三家為諸侯,又過了二十七年,三家強行給晉國末代君主晉靜公搬家,宣佈廢黜晉靜公,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最後一步。

    綜述

    晉國的滅亡,起於公室勢力威脅君位,導致以庶代嫡;為了避免類似情況,晉國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大肆屠戮公室。公室的消亡,導致政治勢力真空,隨著晉文公的上位,新的卿室勢力迅速填補了這個空位。

    政治這東西,就是一個生態系統,什麼時候都要有一批勢力集團存在,他們相互掣肘,相互支撐,形成動態平衡,誰也不能基因突變長成怪獸,這才是良性的。

    晉國幾代國君,過度干預政治勢力的平衡,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結果誕生了六卿權勢大於國君,三家勢力欺壓晉侯的局面,其滅亡的命運,從那時候就註定了。

  • 8 # 煮酒聽史

    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被犬戎殺於驪山之下,西周滅亡。隨後,周平王即位,並選擇東遷,建立了東周。至此,周王室權勢日衰,諸侯坐大,禮樂崩壞。

    不過這種下層貴族坐大威脅到上層貴族的事情並非只發生在周天子和諸侯之間,同樣也發生在諸侯和卿大夫之間。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三家分晉事件。

    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晉國是如何導致公室漸衰,諸卿坐大的。

    曲沃代翼,晉國王族和公族之間的對抗

    大家都知道,西周施行的是以宗法制為紐帶的分封制度。這樣的制度在早期有利於維護王族的統治。因為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以姬姓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公族。在這樣的制度下,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西周的主人姓姬。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公族和王族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愈淡薄,就會發生一種混亂的情況,那就是王族和公族之間開始爭鋒相對。周王室權威漸衰也是基於此。

    這種情形不只是發生在周天子和諸侯之間,也發生在諸侯和卿大夫之間。比如晉國發生的曲沃代翼事件。

    晉昭侯時期,晉昭侯將曲沃這個地方分封給了他的叔叔成師。成師就是所謂的公族,而晉昭侯就是所謂的王族。一般來說,只要王族的封地比公族的大,就能確保王族的權威。然而到了晉昭侯這一代,情形卻改變了。因為成師的封地曲沃比晉昭侯的都城翼還大。

    隨著時間的流逝,成師這一脈的野心漸漸膨脹,逐漸產生了取代王族的想法。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師一脈終於在晉武公這一代完成了逆襲,順利地取代了王族,成為了晉國的主人。

    晉獻公誅殺公族,使得晉國公室勢力驟降

    晉武公死後,其子即位,是為晉獻公。本來公室的存在,一是為了保證一個國家的血脈不會被滅盡,哪怕是類似晉獻公這種取王族而代之的做法,也並不會使得晉國不姓姬;二是為了保證晉國王族和公族有足夠的實力保證姬姓的絕對統治。

    然而晉獻公卻忽略了這一點,他知曉自己一脈是如何成為王族的。於是,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他便把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了。這樣一來,晉國確實是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地位了,但是卻也給了那些非姬姓卿大夫們奪權的機會。

    不僅如此,晉獻公還過度寵愛一個名叫驪姬的女子,為了他不惜疏遠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

    晉獻公的行為不僅打擊了晉國的公室力量,還嚴重削弱了晉國的王族力量。

    晉文公即位,設三軍六卿制

    自從晉獻公大肆誅殺公族勢力,並逼走自己的親身骨肉以後,晉國的朝政就被其他卿大夫們把持著,一直到晉文公回國即位。

    晉文公即位以後,已經無法改變晉國內部的政治生態,因為此時的晉國已經沒有宗室血脈可供晉文公使用了(倒不是說完全沒有,只是一個勢力的行程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晉文公冊封的功臣,本身就是一些貴族勢力,而不是無中生有)。於是,晉文公就只得從身邊的忠臣下手,設立了三軍六卿制度,並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

    自此以後,晉國的朝政就一直被這些卿大夫們把持著,直到發生三家分晉事件。

    結束語

    晉獻公一脈以庶代嫡,本身就是打破平衡的事情。在此之前,嫡是嫡,庶是庶,涇渭分明。嫡系不會想著打壓庶系,庶系也不會想著取代嫡系。

    而在晉獻公時期,晉獻公大肆屠戮晉國宗室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給了那些異姓卿大夫把持晉國朝政的機會。

    可以說,晉國的公室漸衰,諸卿坐大的現象,完全是由晉獻公一脈引起的。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公元前805年,晉國討伐條地失利,國君晉穆侯很不開心。這時他的夫人姜氏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就給這個兒子取名叫做仇。

    三年後,晉穆侯討伐千畝時,小兒子出生了。為了討個口彩,就給小兒子取了名字叫做成師,意思是勝利之師。千畝之戰打贏了。

    可是晉國有一個大夫,叫做師服,他聽說國君的兩個兒子的名字之後,就做出了預言,說:“晉國要陷入動亂了,做哥哥的要衰微了。”

    (冀城與曲沃的位置)

    大兒子的名字裡含有怨仇的意思,小兒子卻有一個了不起的名字,意味著成就大業。太子與少子的名字如此反逆,今後的晉國還能不亂嗎?

    後來的思想家荀子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名字,他不強調命運,而偏重於說明名與實的關係,名字是對事實的預期。大語言學家許慎說的更直接,他說名字就是人自己的命運。孔子甚至說在對有限資源爭奪的世界裡,唯器與名,不可假人,即命名權與制定標準權。

    17年後,晉穆侯去世,他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國君,太子仇被迫逃亡。經過4年的怨仇交加的流亡生活,太子仇帶著黨徒們回來滅了短命的殤叔,成為晉國的新國君,是為晉文侯。當時晉國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統治集權內部的爭權奪利,國君位高力弱,公族勢大。晉文侯去世後,他的兒子晉昭侯即位,局面更為嚴重,公族之間的亂局已成。

    可能是為牽制其他公族的力量,晉昭侯把他的叔叔成師分封到曲沃,並讓他的先祖晉靖侯的孫子欒賓來輔佐成師。此後,成師就被稱作曲沃桓叔。曲沃是一個比都城冀城還要大的都邑,這樣一來讓本來勢力強大的成師如虎添翼。

    晉昭侯在位第七年,公元前739年,大臣潘父把晉昭侯殺了,想把曲沃桓叔接過來做國君。桓叔也想去,不過晉人發兵攻打桓叔。桓叔失敗,又回到曲沃。晉華人又立了晉昭侯的兒子平為國君,這就是晉孝侯,潘父則被殺死。不過這樣一旦撕開臉皮,曲沃的性質就已經是一個諸侯國,而不是晉國的封國了。

    (曲沃代冀持續67年)

    公元前732年,孝侯在位第八年,曲沃桓叔死了,他的兒子即位,被稱為曲沃莊伯。公元前725年,曲沃莊伯攻打國都冀城,殺死了晉孝侯。晉華人再次組織軍隊攻打莊伯,這次莊伯又沒有打贏,退回來曲沃。晉華人又立了新的國君,這就是鄂侯。

    公元前718年,鄂侯去世,莊伯興兵再次攻打晉都。周平王這時也看不下去了,派了虢公帶領軍隊討伐莊伯。莊伯逃回曲沃防守,晉華人立鄂侯的兒子光為國君,是為晉哀侯。

    公元前716年,莊伯死了,兒子武公繼位。

    公元前710年,晉國侵伐外敵。結果敵人卻和曲沃武公聯合,一起到達汾水河邊討伐晉國,還俘虜了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的兒子小子為國君,這就是小子侯。曲沃武公指使手下殺死了晉哀侯。至此,曲沃越發強大晉國對他已經是無可奈何。

    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騙來小子侯,並殺死了他。周桓王派遣虢公討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晉哀侯的弟弟緡被立為晉侯。

    前679年,曲沃武公討伐晉侯緡,一舉滅亡了晉,取而代之。這次曲沃武公學乖了,他把晉國的寶物都用來賄賂公行 了周釐王。周王室當時也不富裕,見到了好處就收下了,反正魯國早就破壞了宗法制,其他國家也漸漸不把宗法制當回事,周王室就封武公為國君,並列為諸侯,這就是晉武公。

    在晉國與曲沃之間,這場持續長達67年的內亂中,小宗桓莊之族(成師),即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打敗大宗晉昭侯、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六代,取代晉文侯(仇)一脈奪得了晉國正統地位。

    武公做了晉侯只有1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詭諸繼承了侯位,是為晉獻公。晉獻公從小就見識到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激烈的宗族鬥爭,他即位後,晉國的公族勢力強大的趨勢並沒有改觀,甚至曲沃代晉事件本身也是一些公族子弟的政治站隊的結果。晉獻公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他自然不想故事重演。他的主要謀士士蒍對晉獻公說:"原來桓叔、莊伯的公子們人數很多,不誅殺他們,將會發生禍亂。 如果先除掉富子,那麼公子們就好對付。"晉獻公說:"你試著辦這件事。"士蒍就在公子們中間講富子的壞話,然後和公子們設法除掉富子。

    (晉獻公時的公子之亂被史官嘲諷)

    公元前670年,士蒍再次與公子們策劃,讓他們殺死遊氏的兩個兒子。士蒍告訴晉獻公說:"事情可以行動。不超過兩年,君王就不必擔心。"到了公元前669年,士蒍讓公子們殺盡遊氏家族,又聚地築城而讓公子們居住。同年冬天,晉獻公突然派人包圍聚城,把公子們全部殺光。這樣,困擾晉國多年的“諸公子作亂”問題,以這種血腥的方式得到了解決,晉獻公隨後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

    諸公子被殺,國事還需要有人操持,於是晉獻公就任人唯賢,起用士蒍、荀息、裡克、郤芮、郭偃等一批異姓士大夫。

    本來晉獻公有三子,分別是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公子重耳。在伐驪戎時,得到了戎王的女兒驪姬姐妹,晉獻公很是寵愛這對姐妹花,這樣使得驪姬姐妹有了爭奪太子位的野心。在她們的一番運作下,成功離間了晉獻公父子,結果太子申生自殺,公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到了梁地和翟地。

    晉獻公去世後,他的兩個幼子先後被殺,裡克迎立公子夷吾,是為晉惠公。晉惠公做事見小利而忘大義,在春秋時禮義還有殘餘,晉惠公這種出爾反爾,利令智昏的個性在國內不被人信服。他擔心華人迎立重耳,就派人去刺殺重耳。重耳聽到後就逃到了齊國。

    公元前637年9月,晉惠公去世,太子圉繼位,是為晉懷公。由於晉惠公對秦國很不友好,秦國已有更換晉國領導人的打算,為此與流亡在外的重耳接洽。晉懷公即位後不久,秦國就派兵護送重耳回國。晉懷公派兵抵禦,他的兵將卻臨陣倒戈,不願意替他賣命。結果晉懷公不敵,被迫逃走,沒過多久,被重耳派人給殺掉了。

    (開創晉國百年霸業的晉文公)

    重耳即位,即是開啟了百年霸權的晉文公。

    晉獻公時,晉國已不立公子。到了晉文公時,他遊歷各國19年,親眼見到各國的興旺的原因,也瞭解其中的弊端,他回到晉國執政,就開始有針對性的設計三軍六卿制度,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為晉國與出國爭霸奠定了基礎。

    由於晉國公族已無實力,晉文公以強大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的分權平衡體系,使得晉國的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在晉襄公時,憑藉乃父的餘威還能鎮住場子。可是晉襄公只在位13年就去世了,沒有來得及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從而導致士卿坐大。這些士卿掌握著軍權,最多時有12個之多。他們彼此縱橫聯合,既讓晉國充分利用了各階層人才的優勢,也給晉國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有名的《趙氏孤兒》就發生在這一個士卿階層爭權奪利的時期,而趙氏之所以幾乎被滅族,也是因為趙氏的勢力過於強大,引發了眾怒。當士卿角逐的結果漸漸浮出水面,韓趙魏智四家瓜分了晉國幾乎所有的土地,只給晉公留下了絳和曲沃兩個城市。

    此時的晉國,就猶如周王室一般的存在了。

  • 10 # 李時針的時針

    背景

    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時期晉國建立,當時的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典故“

    桐葉封弟”就是說的周成王與姬虞的事,當時封給姬虞的地方叫唐,後因封地靠近晉水國號改為“晉”。父子傳代到晉穆候時期,這穆候能力倒是挺強的,攻伐條地、千畝等擴充晉國版圖。但由於晉穆候一件隨意的舉動為晉國的禍亂埋下禍根。

    禍起蕭牆

    公元前805年攻打條地失利,晉穆候心情不佳,給剛降生的大兒子起名為“仇”。公元前802年,晉討伐千畝大勝,晉穆候大喜過望,此時生下的小兒子起名“成師”。晉國大夫師服曾勸諫晉穆候,說名字與身份不相稱,小心出亂子。果然不幸言中。公元前785年,晉穆候死後,晉穆候的弟弟殤叔自立為王,“太子仇”被迫出逃,“太子仇”在黨羽的支援下,幾經周折終於登上王位,即“晉文侯”。這不是結束,屬於晉國的禍亂才剛剛開始。

    晉文侯在位35年,死後他的兒子“子伯”即位,即“晉昭候” 。晉昭侯怕他叔叔搞事情,想讓他遠離權利中心,於是把“成師”封到了曲沃。曲沃是一個比都城翼城都大的城市。這“成師”又比較有才,在曲沃發展一路順風順水,在當地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曲沃桓叔”。隨著發展實力逐步壯大,形成另外一個權利中心。

    (晉國早期地圖)

    隨著實力的壯大,曲沃這一派窮盡67年之力,先後六次爭奪王位,由於“曲沃”一脈屬於小宗,晉昭候這一脈屬於大宗,前幾次的爭奪都因為不合周禮,前五次均被宗族和周天子抵制沒有成功。但是曲沃這一派實力太強了,隨著周王室統治力日漸衰弱。在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姬稱派兵攻佔翼城,又賄賂周釐王,被封為晉國國君,由曲沃武公改為晉武公。史稱“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關係圖)

    晉武公去世之後,其子詭諸即位即“晉獻公”。晉獻公這王位畢竟來路不正,為了加強統治,晉獻公八年,大批屠殺晉文侯這一系的後代晉國子孫。提拔異姓大夫,拜託宗族控制,集中王權。屠殺的結果就是晉國公族被殺的差不多了,提拔的異姓大夫權利就越做越大。

    驪姬之亂

    晉獻公勵精圖治,“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滅亡驪戎、翟國、虢國、虞國、赤狄等國家,在他攻打驪戎時,驪戎戰敗,獻給晉獻公一對姐妹花,驪姬與他妹妹。晉獻公對這姐們倆那是寵愛有加,倆人一人生了一個兒子。時間已久就對王位有了想法,在驪姬的一番運作之下,太子申生自殺,重耳與夷吾逃亡國外。

    晉獻公死後,驪姬姐妹的倆兒子相繼被大臣所殺,後贏回公子夷吾。但是這夷吾品質不好,見利忘義。夷吾的兒子幾經周折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晉國贏回了公子重耳——晉文公。

    驪姬之亂導致晉獻公所有子嗣除重耳之外全部死亡。宗族力量弱到極致。

    (驪姬劇照)

    宗族弱而六卿起

    晉文公即位後,面對宗族衰落,提出三軍六卿制度軍隊勢力雖增強了,無形之中軍權落到了六卿的手中。晉文公憑藉自己的能力完全駕馭六卿,稱霸一時。但隨著晉文公的去世,後世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駕馭不了這種制度,六卿權利越來越大。

    筆者小結

    由於晉獻公的屠殺,又經歷驪姬之亂晉國宗族被屠殺殆盡。因此異姓勢力崛起,君主強勢還能權衡六卿的勢力,一旦君主實力欠佳,制衡不了國內異姓諸侯的發展,導致異姓六卿越做越大,宗族勢力越來越小。

  • 11 # 常棣tandy

    我們讀春秋史給人的感覺就是晉國不像其他的諸侯大國那樣,擁有強大的公族勢力。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問題的源頭我想還得從曲沃代翼說起:

    所謂的“曲沃代翼”其中,曲沃是當時晉國小宗文侯(這裡的文侯就是《尚書》中文侯之命裡的晉文侯,晉文侯又在周平王東遷之時保護過周王室,使得晉國在各諸侯國中有了不可動搖的特殊地位。)的弟弟城師的封地,而翼城則是當時晉國的都城,可是作為一個地方城市的曲沃卻比作為都城的翼城富庶和和強大,這就為以後曲沃的做大埋下了隱患。

    昭侯(文侯的太子)元年,封文侯的弟弟也就是昭侯的叔叔成師於曲沃。成師號曲沃桓叔。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君子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

    從這時起一場長達近70年的內戰開始了。作為小宗的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武公祖孫三代弒殺大宗五位國君,完全滅掉盤踞都城翼的晉國大宗,從而取代了晉國的君主,入繼正統,這場小宗篡奪大宗的同宗相殘的悲劇,成為春秋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 在春秋早期,晉國發生過一起同宗相殘的血案。

    另一方面,作為小宗的曲沃祖孫三代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部勵志奮鬥史。祖孫三代勵精圖治終於在不到七十年的時間裡上位成功,成為晉國新的統治者。

    但是,始作俑者,後面必然有人絡繹不絕的效法。作為晉武公公族的桓莊之族在擴張戰爭中屢立功勳,多有分封。這一夥人很快就開始做起美夢,想再演一出曲沃代翼的歷史劇。

    而武公的兒子晉獻公深為憂慮,他敏感的意識到桓莊之族勢大,嚴重威脅著大宗的統治,唯恐自己成為又一個晉文侯。晉獻公於是與大司空士蒍謀劃。

    公元前669年,士蒍唆使群公子盡殺遊氏全族,又受命建都城聚(即今絳縣南城車廂城),集桓、莊群公子居之。同年冬,獻公發兵圍群公子,兵刃車廂城,桓、莊之族多被殺,殘存者逃往虢國。除開極少數如郤氏、欒氏、韓氏等親己派,其餘公族盡滅。

    自那以後,晉國的公族便不再是直接左右晉國朝堂的政治集團。晉獻公晚年的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逼自殺,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被迫出逃。晚年的晉獻公認為兒子們也是國家動亂的根源,於是立下祖訓不得任命公族在國內做官,這竟成為晉國一直所延續的特有的政治制度。自此,“不續群公子”已成為晉國立國的國策!

    而到晉文公時期,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六卿主要採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 ,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十一個家族中,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六個家族屬於晉國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屬於周朝公族,這九個家族都是周室姬姓。範氏之先為祁姓。趙氏出自嬴姓。

    這種類似於內閣制的制度不得不說為晉國迅速強大而且保持兩百多年的中原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從西周起,周天子會將有能力的諸侯分封到邊疆,一則為了鎮守邊疆防止四夷入侵,二則有利於迅速擴大疆土,從而強大國家。而各諸侯國也如法炮製,其中位於北疆的晉國透過這種類似於承包制的異族分封制度,讓疆土面積迅速擴大數倍。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國家迅速擴大的同時,避免不了卿大夫逐漸做大做強,終於這十一家經過近兩百年的明爭暗鬥,兼併攻伐,到公元前455年智氏被滅後,僅剩韓趙魏三家。也就是三家分晉中的三家卿大夫。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策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王室。自此煊赫一時的晉國退出歷史舞臺。

  • 12 # 龍馬人文歷史

    讀者老爺好,我是龍馬君。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政治邏輯問題,晉國無公族的具體情況也是這一政治邏輯在晉國的具體反映。下面試從三個層次加以分析。

    層次一:“公室衰弱”是古代政治的常態和必然。

    所謂“公室”,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國君及其親族。古代,與統治者血緣的親疏遠近直接關係著政治影響力的大小。當這些“公室”掌握權力,又恰逢統治者比較闇弱,“公室”便能向統治者的主宰地位發起強有力的衝擊,而且成功機率相當高。因此,統治者的親族往往會對統治者構成嚴重的威脅。

    以此為前提,統治者為確保自身地位,便需要對這些能對自身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的“公室”進行打擊和限制。漢武帝的推恩令,建文帝的削藩,日本德川時代的“參覲交代”制度,奧斯曼土耳其的Fratricide(屠兄殺弟)制度,均是出於這一政治邏輯,區別僅在於有些執行得比較人性化,有些執行得過於血腥。

    層次二:晉國對公室的“危害”有著切膚之痛。

    春秋早期,晉國經歷了長達70年的內戰,即“曲沃代翼”。當時,晉國的國君將曲沃之地封給了其叔成師,是為曲沃桓叔,此後,同為公室的曲沃桓叔一支便長期與國君對抗,並最終滅亡了位於翼地的國君一支並取而代之。

    “公室”取代了國君,小宗篡奪了大宗。晉國統治者由此便開始對公室特別警惕,至晉獻公時,為防患於未然,又剿滅了可能構成威脅的近支公室。此後,近支公室基本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晉國的國君便開始依賴於異姓卿大夫和血緣疏遠的遠支親族,諸卿逐步做大。

    由上可知,晉國的特殊歷史使得晉國統治者更加重視來自公室的威脅,並更趨向於採取嚴酷的預防措施。

    層次三:公室衰微是否一定造成諸卿坐大?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後的歷史可為證明。

    秦代以後,很多王朝既能控制宗室坐大,又能防止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出現。從根本上說這是個權力架構設計問題。

    春秋時期,諸侯國還在實行分封制,擁有領地的卿大夫都擁有一定實力,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掌控遠不及後世。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統治者出現問題,對國家掌控力減弱,必然導致諸卿坐大,當然,這裡的諸卿換成公室也一樣。從這點上來說,公室與諸卿並無本質差別。

    因此,晉國之所以出現諸卿坐大並最後導致三家分晉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當統治者自身出現問題而對國家的掌控力變弱時,當時不成熟的權力架構設計不足以保證權力結構的長期穩定從而得以渡過暫時的危機,公室衰弱後諸卿坐大的局面由此出現。

  • 13 # 歷史小知

    晉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不徹底,或者說走入了歧途。為什麼這麼說,我一一道來。

    晉國公室的衰敗過程表象

    晉國曲沃代翼開始的百年公室內部對最高權力地爭奪,導致亂局的使得晉國後任君主不再信任自己的家族。

    使用沒有繼承權的外姓卿大夫來幫助治國。

    但結果卻使得卿大夫做大,從而導致了公權力旁落。

    更深層是原有的統治制度的失靈,而適應新時代的改革失敗

    春秋以來禮樂崩壞,原本建立在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經隨著時間逐漸喪失作用。

    公族內部爭權不僅限於晉國,各諸侯國的都有,要麼內鬥不止(代表晉國曲沃代翼、驪姬之亂),要麼大權旁落於公族(魯國三桓)。

    原有政治制度失靈導致的問題各諸侯國皆有之,只是深淺情況不同。

    政治改革不止是外部大爭之世要求,也是各國維護統治的內部需要

    以同樣用外姓治國的秦國作對比,卻使得君權得到大幅度提高,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將秦國變成可氣吞天下的第一強國。

    兩者對比可以看出任用外公室外的人不一定會導致,公室衰落,大夫做大。

    對比秦晉兩國的在加強君權的改革,可知晉國公室衰弱在於其改革不徹底

    晉國雖然透過殺戮公族,驅逐公子消滅了公室內部的威脅。

    但卻沒有消除威脅的根源——即分封制。

    晉國在不給公室公子分封后,卻將這些權力分封給了異性大夫。

    晉文公建立三軍六卿制度,引入晉國十一家忠誠於他的大世族來重建晉國的政治體系和軍隊體系,並配合建立了土地分封的軍功獎勵制度。

    透過改革調動了世家大族為晉國效力的積極性,充實了晉國統治人才。透過6卿但由11個世家大族輪流執政的方式,既保持了權力和人才的流動性,又起到了相互制約的作用,讓他們不至於威脅晉國公室的統治。

    因此在開始晉文公的制度改革是成功的,不僅加強了公室權力,還使得晉國霸業延續了幾代。

    六卿制度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大家族權力的制約平衡和公室保持絕對的權威。

    十一卿相互牽制晉國室猶有可為,然而晉國土地是有限的,而世家大族慾望是無限的。當晉國霸權不在外擴無望,公家實力不足以壓制,內鬥獲利易於外部擴張之時,內鬥即出,公室權力即喪。

  • 14 # 舊書齋

    這種情況,並不是晉國獨有的現象,大到東周,小到已經衰弱的魯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春秋時期,魯國有季氏做大,齊國有田氏做大,這種公卿做大的現象,是在屬於普遍現象,而並非一個單獨的個案。

    當然,晉國也存在他的特殊性。最特殊的在於,晉國屬於多位大臣幾乎同時做大,而其他一些同類國家,卻頂多是一家獨大而已。正因為這樣的特性,晉國成為唯一一個被分裂的大國。

    晉國的公室衰落,從本質上講,是制度原因。晉國是周成王時期的諸侯,雖然不算是西周的開國諸侯,卻是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因此,在晉國所實行的政治制度,最大限度的複製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從根本上導致了公室力量的分散。

    在晉國成立初年,國家並不是一個方千里的萬乘之國,姬叔虞的最初封地只有百里而已。經過數代人的擴張,慢慢的壯大起來。

    晉昭侯在位的時候,晉國公室內部發生分裂。晉昭侯封自己的叔父到了曲沃這個地方,也就是曲沃桓叔,而自己則在翼城這個地方定都。從周朝制度來看,這種分封是合法的分封。但從此,曲沃桓叔的後人和晉公室的後人,開始了近百年的大戰,直到晉武公時期,晉國才再次統一。

    近百年的對戰,讓晉國公室受到極大削弱,而到了晉獻公時期,晉獻公有開始屠殺翼城晉國一支的子孫後人,讓晉國公室再次遭受重創。

    晉國公室的重創,也引起了大臣的崛起,在晉獻公末年驪姬之亂後,大臣逐漸獲得了極大的話語權,權臣裡克就曾經連殺兩個君主,一個大臣。

    這種情況,即使到了晉文公時期,晉國國力達到了全盛,權臣依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種地位的源頭,還是晉國公室的內亂。晉文公重耳,在出逃只是,自己手下陪同的人,大多在重耳當上君王后,獲得了大量的封賞,這種封賞,類似於西周的分封,不但包括金錢的賞賜,還包括土地人口的賞賜。這樣的賞賜,讓晉文公時期,君臣關係一場和諧。噹噹晉文公死後,事情就像不可控制的地步發展。

    沒有了晉文公的限制,各個權臣的後人開始大肆發展自己的勢力,龐大的晉國,被一分為七,智氏、中行氏,範氏,趙氏,韓氏,魏氏並稱六卿,而晉國公室,蜷縮在曲沃這個地方,變得毫無話語權。

    後來的事情,其實和晉國已經沒有太多的關係,晉國公室根本無法阻止六卿之間的戰爭,直到三家分晉。

    晉國的結局,可以看成是一個濃縮版的周朝的結局,貴族、功臣,這些勢力一開始就已經分散了晉國的實力。當他們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不受控制而瘋狂生長,最終結局,就是晉國的滅亡,領土的分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屬於聰明孩子,你還會非常愛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