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
2 # 浩說家
《史記》作為中國的一部歷史鉅著,表現在它的文學和史學價值二個方面:一,《史記》文學價值: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二,史學價值《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和史傳文學傳統。
-
3 # 凌霄Hua
史記,史學鉅著,空前絕後,無可取代。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9],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4 # 蒼巖吹雪
我來回答一下:《史記》是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中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裡,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於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
-
5 # 司文學舍
《史記》備受推崇最主要的是其本身的文化價值,包括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其次是司馬遷本人的精神形象。
第一,歷史價值,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繼承了秉筆直書的價值觀,他年輕時遊歷四方,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第二,《史記》被譽為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寫史記,帶著強烈的個人情感,這讓史記具備了區別一般史書的情感色彩。文學價值很高。
第三,司馬遷本人的遭遇,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不畏強暴,堅韌頑強的精神形象,這種精神是每個華人的歷史遺產。
-
6 # 軫念信箱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
歷來受到眾多讀者追捧,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今天就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為大家詳解,《史記》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讀深思之處。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西南高門村)人。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之子。
幼年耕讀於故里。十九歲時家徙茂陵,到京師長安。二十歲時遊大江南北,考察風俗,“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二十八歲,入仕為郎中。漢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春正月為郎中將,奉使西南夷設郡置吏。元封三年(前 108)繼父職,任太史令,得讀史官所藏圖書,獲得了有利的修史條件。
天漢三年(前 98),為李陵降匈奴事辯解而下獄,慘遭腐刑,蒙受了極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當輕生之念萌生,司馬遷耳邊就回響起父親臨終時的遺教,以及自己發願完成一代大典的決心;同時眼前浮現了一幅幅古人發憤著述的畫面。自古以來,權貴富人生時顯赫,死而名滅,多到不可勝記,只有那些具有堅強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業的人才能名垂後世。這就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一唱三嘆、反覆申說的“發憤著書”說。
受李陵之禍,司馬遷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他從個人的悲怨中解脫出來,發憤撰述。出獄後任中書令,雖任尊寵之職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憤懣和不平傾注在《史記》中,成為“一家之言”,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難,揭露專制統治的黑暗,留下了寶貴的實錄作品。這一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樑。司馬遷自題其書曰《太史公書》,東漢末通稱《史記》。傳見《漢書》卷六十二。
《史記》究竟好在哪裡?
1.一部百科全書
《史記》內容豐富,貫通古今,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用五十二萬多字,寫了三千年歷史。文字簡練而知識包羅永珍,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
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說《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讀的一部奇書,一部國學根柢書。
2.一個精心設計的系統工程
說到《史記》的結構,它是司馬遷精心建立的一個人工系統工程,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史記》由五體構成:一、本紀十二篇;二、表十篇;三、書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傳七十篇,總計一百三十篇。
五體,名稱不同,寫作方法也不同。記載的內容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系統。合起來構成一個大系統。具體說:
(1)本紀提綱挈領記載國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為中心內容,記事按年月排列。
(2)書是分門別類的文化專史,按專題內容從古到今敘述源和流,形成貫通的歷史。
(3)世家與本紀一樣按年月編年記事,只是物件為列國諸侯。
(4)列傳是人物傳記,著重寫人的言行,或歷史事件,生動精彩,最有文學性。
(5)表是聯絡紀、傳的橋樑,它把眾多的史事與幾千個人物,用簡明的表排列起來,勾畫歷史發展的線索,反映歷史階段的遞進,是十分精細的創作。
《史記》五體內容,都以人為中心寫歷史,把從古到今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活動勾畫出來。其中既有帝王將相、公卿貴族,也有士農工商、醫卜遊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物與生活都寫進去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這樣豐富的內容,由於體例完備,即五體的分類記載,因而十分有條理地反映了出來。
3.篇目數量反映古代哲學思想
《史記》要在結構上把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映出來,所以五體以及各體的篇數都包含有哲學義理。司馬遷時代盛行五行哲學,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種元素組成,人間社會歷史也表現為五德終始迴圈。五德終始指改朝換代,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就是戰勝的意思。例如周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漢朝得到土德,因此漢朝取代了秦朝。當然,這是一套唯心主義哲學,古代不懂階級鬥爭,用這種辦法來解釋改朝換代。
五行學說的產生,也從人體自身結構獲得啟示。人有雙手,每手五指。雙手為十指,十就是滿數。諸如五體、五官、五臟,都和“五”掛鉤。推而廣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個神秘數字,連帶生成的許多數字都有特定意義。所以《史記》創為五體,與“五”的數目相配。十二篇本紀,“十二”的數目象徵一年十二個月。三十篇世家,“三十”的數目象徵一個月為三十天。十表,“十”的數目象徵十日為一旬,為數之極,即滿數。八書,“八”的數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數。七十列傳,“七十”的數目象徵五行中一行的數目,是環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這一數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數“二”,舉一個整數。
《史記》五體以及各體的篇數,反映的是五行思想發展的年曆,是一種文化運動的象徵,是那個時代歷史哲學的反映。今天我們可以不去理會這些數目的哲學意義,但它啟迪司馬遷編織人工系統工程。《史記》內容博大豐富而不紊亂,正因為它是一個系統工程的緣故。
4.為商人、遊俠立傳,不守舊、不循古
司馬遷認為世間一切都在“變”,應該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探索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歷史興衰治亂的規律,所以司馬遷不守舊、不循古。他對古今關係的處理是詳今略古,認為離當代越近的歷史越應當總結,目的是以古為鑑,著眼現世和未來。這些都是進步的思想。“成一家之言”,即在敘述歷史中,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司馬遷的一種創新。
由於《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體大思精,因而熔鑄在其中的思想體系,也是宏闊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觀、政治觀、經濟觀、歷史觀、戰爭觀、民族觀、道德觀、人才觀等,都體現了司馬遷的看法,代表了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司馬遷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來回答歷史是怎樣變化發展的,所以他不與聖人同是非,突破了舊的思想傳統和官方哲學的框架。這種創新思想,集中地表現在讚揚道家以及為商人、遊俠立傳這幾個方面。
班固在其所著《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說:“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評的司馬遷之“敝”,恰恰是司馬遷思想中光彩奪目之“長”。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是肯定文景之治的昇平而否定漢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敗。述貨殖為商人立傳,是肯定商人促進生產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繁榮所做的貢獻。頌遊俠,是肯定這一類人能夠犧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
5.文字精妙,啟迪智慧
從寫人的文學角度看,《史記》創造了各色人物的專傳、合傳、類傳,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閱讀《史記》,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可從中找到對照的鏡子。不僅增長知識,增長智慧,還能提高修養,使自己的品德更趨於完善。
《史記》語言,精妙無比,還採用許多俚語俗諺,寄寓平凡的真理,啟迪人的智慧。如讚美人才濟濟,越多越好,司馬遷說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劉敬叔孫通列傳》)意思是說,貴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張狐皮製成的;高大的亭臺樓閣,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個人治理好的。講條件轉化,司馬遷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講一個人不要貪利,說“利令智昏”,用今語說就是“見利會使人頭腦發昏”。講吸取教訓,說“鑑於水者見面之容,鑑於人者知吉與兇”。(《殷本紀》)意思是說,用水作鏡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為鏡子才可以知道吉凶禍福。這些例子,舉不勝舉。
總之,《史記》是一部開卷有益的書。從古到今許多大文學家、大歷史家,都學習《史記》,從中得到益處。近現代知名文學家茅盾,據說能背誦《史記》的許多篇章,可見是讀得滾瓜爛熟的。
你說文言文看不懂怎麼辦?
為了普及《史記》,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讀懂,張大可先生語譯《史記》全書,題名為“史記(文白對照本)”,即將《史記》原文與白話譯文對照排版,便於閱讀。
史記(文白對照本)
本書譯文依據的底本,以商務印書館所出《史記通解》本為基礎,參校中華書局點校修訂本,分段、標點稍有調整。《史記》130篇,每篇加有題解和段意,表達譯者個人的“一家之言”。“題解”排仿宋,“段意”排楷體以醒目。古籍今譯是古籍整理的一個品類,做的是古今語言轉換,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項學術研究。每篇史文的題解、段意,表達的是譯者的學術觀點,輔助讀者閱讀。
最後談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史記》文字用字與續補竄附產生的真偽,以及排版所做的技術處理。關於《史記》用字,對於古今已陌生的異體字、常見的通假字,本書史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即規範的簡化字,但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與通假字個別仍保留原字。已通用的改為規範本字,如“句踐”,作“勾踐”;“秦繆公”,作“秦穆公”;“陳餘”,作“陳餘”;姓氏“刀”,作“刁”;人名“驩”“讙”,乃“歡”之異體,改用今字“歡”,等等,不一一備舉。語譯文中的干支記日採用雙軌轉譯,即某月某日某干支,例:“五月十五日乙丑”。如果只有某月某干支,例:“五月乙丑”,則表示史文原記載有誤,或資料不全,故缺失記日。特此說明。
-
7 # 水靈兒芳芳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透過早年的大量走訪調查、長期研究史料後,經過甄別篩選再塑造並歷經十數年的時間完成的著作。司馬遷的《史記》,敘事嚴謹,忠於史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是一種難得的幸運,但中國只有一部史記,是一種令人深思乃至悲哀的事,這是一種自由的風氣,在漢武帝以後就沒有了,中央集權以後所有的文化產品是向著一個必須按照某一個標準出來,後來的,二十四史裡面的二十三史,大部分都是公修的,即使私家撰述的也非常強烈,帶有主撰者的官修的意思,都是為帝王服務。
-
8 # 藏地風俗
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史記是史學文學的高峰。
我們從史學文學的兩個視角來看它為什麼備受推崇。
一、史學開創了紀傳體的寫法,影響後面正史的寫法,可見史記的創作不受前人的牽制,可謂繼往開來,創立了中國正史體裁。太史公親歷各地蒐集史料,並加以甄別,去偽存真,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可謂“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二、文學1.史記最受推崇的還是因它的文學成就。開創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寫史模式,如《項羽本紀》還可以當做描寫人物的敘事散文來讀,它不像後面那些正史,按年代編排事件,不涉及人物內心和細節刻畫,因此項羽在《史記》裡顯得比較豐滿,他在列傳裡還塑造了一系列經典人物,這些人物都具鮮明的個性,如李廣、灌夫。
2.太史公一生遭逢不幸,對他筆下那些失敗得人物寄予深刻同情,那些失敗人物顯得異常動人,因此《張丞相列傳》不如《淮陰侯列傳》《李將軍列傳》。
3.也只有太史公在史書裡不吝刻畫那些底層人物,像《貨殖列傳》裡的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於誅”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
《史記》中所弘揚的人文精神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
-
9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史記故事,最早我看小人書,後來聽學校老師講,初中高中大學。自己也努力鑽研文言文看原著。後開聽王立群老師精彩深入分析,我更加喜歡這部書,喜歡這個作者是
史記 這部偉大著作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首部把歷史和文學完美結合的頂峰之作。前無古人,可以說後無來者。配的上歷代名家對它的所有讚美。
二十四史和各種史書,不乏大文人大學者編著的。班家兄妹修 漢書 歐陽修編的 新唐書 司馬光 編寫 資治通鑑,這些都是水平相當之高,他們都是以司馬遷為導師,為燈塔。很多史書,真假我就不討論了,但是記載的完全就是流水賬一般,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毫無趣味。
史記的記載史料的選材,驗證非常有工匠實錄精神,語言精美凝鍊,就是無韻之離騷。
實錄精神,素為後人稱道。《漢書.司馬遷傳》說學者“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史記》的實錄,首先得之於史料的真實性和敘述的科學性。司馬遷因職務之便,大量閱讀了前代典籍,據《漢書.司馬遷傳》所述:“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天漢。”司馬遷還參考了皇室所藏文獻,如《曹相國世家》之戰功報捷,《樊噲列傳》之斬首,俘虜人數,皆得之於皇室檔案。《史記》的材料,還有得之於調查受訪者,如“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採者。”(《遊俠列傳》)。司馬遷的幾次出遊,更為取材提供了實地調查的機會,如“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春申君列傳》)。在文獻不足,資訊不通的古代社會,司馬遷能如此勉勵而為,殊非易事。而且司馬遷對由上述渠道獲取的材料,態度更是審慎的。如,司馬遷對傳說中的黃帝,尤其慎重。他參酌諸書,實地調查,採訪長老,撰成《皇帝紀》,措辭猶留有餘地。其撰寫《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態度亦大抵如此。《史記》的實錄,最重要的還在“不虛美,不隱惡”。劉知幾說:“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但史識而外,倘無史膽,也是不能做到“善惡必書”的。司馬遷著史,意在以古鑑今。他對史料的分析,處理過程中,始終貫穿著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因此史家必備的才學識膽在司馬遷身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實錄精神與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記》中並存。
52萬字聽著很多,但是整個中華大地上2000多年的經歷,需要何等凝鍊的筆法!司馬遷家族傳承,是記錄歷史的官,有機會聽聞一些國家包括皇帝等要員,把握帝國重要走向的大事,甚至親身經歷,現場見證一些事。也能有機會翻閱一些帝國的某些文件,書籍,這些,作者都詳細記載。你說詳細吧,他又很精煉,他寫100個字,拍今天的電視劇能搞出20集。
那麼作者出生前,往前上千年,2000年的事,他尋遊天下,到處打聽,研究,查資料,訪遺蹟。好在那時候破壞陵寢遺蹟的人還沒有,盜墓也只挑值錢的拿。留下石碑,工程遺蹟,司馬遷仔細考證,推測出最符合情理的可能,加以記載,並一一註明,告訴大家他推測的史料和根據。
為了精煉而生動的記載歷史人物,準確刻畫他們形象和心理思維,包括記載驚心動魄的大事,司馬遷造出很多成語。沒錯,不是引用,是造出成語。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
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紙上談兵,負荊請罪——史記•廉頗藺相如
還有 約法三章 指鹿為馬 高屋建瓴 背水一戰 暗度陳倉 韋編三絕。。。。。。隨便一說都是幾百條成語,來自司馬遷。
再談談史家之絕唱
能翻的到記錄的歷史,大家知道,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原因就不分析。當朝統治者,和他的爸爸,爺爺,他們這個家族的人,一些影響他們光輝形象的事,你說不記載吧,這個事影響很大,不記載不是個事。如果如實記載,輕則丟官丟命,重則連累全家。而且你記載這事,人家會燒掉,命令其他人重新書寫。所以,大家熟悉的 曲筆 ,就這樣誕生了。用一些儘量美化的語言,描寫當朝統治者,適當歪曲一下歷史真相是歷代史學家沒有辦法的事。
《史記》的批判鋒芒,首先在於並不迴避漢代的最高統治者。《高祖本紀》既寫劉邦統一天下的功績,也寫他好酒貪色,奸詐圓滑的市井無賴嘴臉,更寫他背信棄義,冷酷自私的本質。《孝武本紀》說:“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司馬遷對漢武帝是肯定的。但《平準書》《酷吏列傳》相表裡,卻把武帝的多欲政治與酷吏政治的因果聯絡敘寫得淋漓盡致。武帝好神仙,至死不悟。《史記》不僅一一實錄,還往往語含飢刺。如《封禪書》不言封禪,只揭短處,還說“後有君子,得以覽焉”,這樣地不避上聖,確是非常大膽的。
《史記》還揭露和鞭撻了封建集權社會上層人物之間以利相合的人際關係和他們冷酷自私,荒淫暴虐的品質特徵。如《蕭相國世家》載,劉邦初定天下,論功行封。蕭何封侯,功臣不服。可見其臣僚關係的不和。而後劉邦又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不惜殺死自己的開國功臣,不可不謂居心叵測。
司馬遷是偉大史學家加文學家。我想,他一定也是個考古學家,文物學家。他如果在今天,也一定是無產階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人民的名義,記載,控訴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和獨裁專政。
比較無聊的宋書。
這個也是流水賬。
這才是百讀不厭的史記。
-
10 # 謹一酒業
大家好,我是蜀漢成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介紹一下:《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看看各位大家對史記的評價是如何之高,中國歷史兩部經典,史記和資治通鑑,一部以文學手法寫作,一部以政治手法寫作,要想了解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規律,朝代興亡,必讀之書,而史記首當其衝。
在說,透過閱讀史記可以熟悉瞭解中國的史學文化,對當代我們的生活都是受益無限,而且《史記》開創了中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透過那些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表現了作者同情廣大的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為那些被汙辱、被損害的人鳴不平的戰鬥熱情。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家學習的典範,而且也成為文學家學習的典範。
《史記》全面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取材廣泛,儲存了大量珍貴史料,深刻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所以我感覺任何一個華人都應該熟讀史記。
-
11 # 書夫花子
《史記》是中國文學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先生稱其“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嘔心瀝血之作。
史記分五體描繪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生活。對現在研究西漢以及先秦各個時期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我們國家花費大力氣研究甲骨文,從商殷滅亡到司馬遷生活的年代已過去1000多年。司馬遷在《殷本紀》中自成湯到商紂世系王的記載很詳細。許多甲骨文字猜測不出來而從《殷本紀》中對應被我們考古學家慢慢識別出來,這對甲骨文的研究意義重大。
史記為以後各個朝代修史樹立了典範,如實記錄成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後歷朝各代文學家推崇史記,在中國優秀的文化傳承中至今熠熠生輝。
-
12 # 精衛填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麼高的評價在學界一致公認,可見《史記》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價值和地位。也是從寫史和文學性兩個方面對後世影響巨大:
對於後世寫史的影響。史家紀傳體的開創者, 即所謂二十四史的模版。自從司馬遷開創了這個體系, 後人仿效這個體系的, 構成了延綿到今的官方正史體系。這是一個將君主大事記, 人物列傳, 以及地理食貨資料融合在一塊的體系,。從現在的觀點看,有利有弊, 然而不可否認司馬遷的首創和史記的開創之功, 而且這個作品還是一部通史,。雖然《竹書紀年》等史書在史記出現前就有所謂通史體系, 但這部紀傳體式的通史還是在千載史書中別樹一幟的。《史記》有很多獨家內容, 而且珍貴的史料, 由於先秦史料記載散佚, 很多事情只能參考史記的獨家記載。如秦漢之交, 基本上《漢書》沒有很多補充的地方, 不少篇章都是由《史記》搬過去的, 如西漢開國諸功臣的列傳。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事蹟, 最詳述的部份,恐怕都是來自《史記》。另外, 史記成書相當接近於漢初, 儲存了諸多一手紀錄, 如《曹相國世家》有關楚漢相爭的部份簡直是一部流水帳, 這種流水帳的紀錄應該來自官方檔案。很不幸的, 同樣記載漢初事蹟的《楚漢春秋》同樣亡佚了, 於是《史記》變成紀錄這段時期最為可信的史料。
文學方面的高度和影響。《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希望可以幫到你。
-
13 # 潁水蕭蕭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絕非溢美之詞。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規模宏大,體系完備,開創了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先河。這個無需多說,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百度。
最感震撼的是它的文學藝術性。《史記》敘事藝術獨特,結構縱橫交錯,刻畫人物生動傳神,其章法、句式、用詞別出心裁,新異多變,對後世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等,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這麼說您是不是還是沒有感覺?那就來一段原文品味一下吧。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怎麼樣,英雄末路的形象是不是躍然紙上?
史書還是要讀點的,不然怎麼知道來處? -
14 # 神隱湄涘
為什麼有人說《史記》倍受推崇?你怎麼看?
《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著作,它儲存、整理了自五帝到西漢中葉約三千年的歷史資料,為中國歷史學奠定了基礎,研究中國歷史,就不能不讀《史記》。
《史記》使我們明瞭中國興盛、中衰、復興的奧秘,讓我們知曉中華文明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和再生力,讓我們充滿自信,中華文明完全可以與時俱進,實現自身的創新和發展,並推動世界文明的整體程序。
司馬遷以準確而深刻的觀察力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描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風采各異的歷史人物,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偉大傳統。這些生動的文學形象,對後來華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它還是一部偉大文學作品,與同時期的希臘學名著只重視政治相比,顯然更加具有理性和見解,它的主要篇章被譯成了俄,法,英,德等文字,產生了極廣深遠的影響。
史記的寫作方法,文章風格,語言技巧,一直是歷代作家學習的典範。漢代學者就稱讚《史記》說:“直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唐宋以來的文家沒有不熟讀《史記》的號稱“文起八代之“的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他的文風即學自《史記》。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文章簡明、流暢、生動,也是得史記神韻。直至今天,,我們學習語言和寫作,選讀《史記》的重要篇章依然十分必要。
-
15 # 書香居
中國知識分子,提起《史記》都不陌生,讚歎有加。
之所以備受後世推崇,原因總括有三:
一、作品價值。
1史學價值:《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元年之間,總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書中內容包羅永珍,詳細記錄了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2文學價值:作品文采超凡,文理通順,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在如實總結歷史的同時,也真實的展示了司馬公自身深厚的文化素養與非凡的寫作水平。
3開創先河:《史記》能夠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說明了當時及後世對這本書的認同與肯定。
第一部中華文明時空大跨度鉅著——跨越時空,詳細記錄!
第一部不同於往昔的紀傳體鉅著——前無來者,僅此一部!第一部身殘志堅之下完成的鉅著——因為難能,方顯可貴!二、作者魅力
1文化典型:少小則飽讀史書,發憤學習;青壯則出仕為官,忠君愛國;遇不平則敢於堅持真理,仗義直言。
2身殘志堅:蒙受冤屈是為真理髮聲;慘遭酷刑卻成就光輝人生。雖然蒙受了極大的屈辱,雖然受到重大的身心摧殘,卻仍以強大的精神信念作為支援,在當時艱難的條件下完成這部宏篇鉅著。
3人格魅力:司馬公無論是文化素養,還是人品德行,都已經有機的融合於一身。所謂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已經形成特有的人格氣質與魅力。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投射到作者生活、學習、為官、著書等種種活動當中,表現為令後人所佩服的閃光之處!
三、文明傳承
1文明傳承:世界文明發展至今,其他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都先後衰落。只有中華文明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自以來就重視對歷史做有文字的記載與傳承,因此後世能夠繼承文明,學習文明,使用文明,改進文明,宏揚文明。而司馬公所著《史記》,正是這對於中華文明歷史的完整傳承提供了珍貴的史料證據
2文化延續:前面提到,《史記》不但是一部史學鉅著,更是一部文學鉅著。司馬公不便採用了新的紀傳體的書寫方式,而且文筆超凡,文理通順,脈絡清晰,邏輯嚴密。更是後世文化界學習、借鑑、參考的優秀作品。
3後世典範:
歷朝歷代都把《史記》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文獻。
古代上至皇家貴族,下至知識分子,為了掌握知識、開拓視野、提升自身文化修為。都會學習史記作為必修科目。司馬公獨特的人格魅力與非凡成就,已經形成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崇敬與學習的榜樣,也是中華文明歷史程序中典範。魯迅先生曾評價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作品的價值與被後世的推崇,從中可見一斑。一家之言,共同交流。
-
16 # 說理言情老頑童
《史記》備受華人推崇,這是毫無疑問的。要想全面瞭解中國古代歷史,非《史記》莫屬。在中華民族浩瀚的史書典籍中,《史記》可稱巔峰之作。華人推崇《史記》這本歷史鉅著,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是“全”。《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共計130卷,分12本紀,記述歷代帝王的政績;30世家,記述諸候王國和輔漢功臣的事蹟;70列傳,記述著名歷史人物的活動;10表,排列各個朝代的大事;8書,為記載典章制度、天文曆法、水利、經濟等方面的專史。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還沒有一部比《史記》更全更細的。
第二是“真”。首先是司馬遷的寫作態很真誠,能夠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每一個歷史人物,沒有任何的戲說。其次是記述的人和事大都比較真實,有據可查,多為以前歷史典籍中有確實的記載。再就是描述的歷史場景逼真可信,符合歷史及事物的發展邏輯。讀《史記》,給人的感覺是真實可信,是一部難得的正史。
第三是“活”。《史記》無論是記事還是寫人,描述得都非常生動鮮活,看後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記不忘。如《史記》中再現了歷史上眾多的忠臣良將,描繪了他們的人生遭際和情感世界,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呈現出鮮明的文學性和藝術感染力。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廉藺交好,共輔趙國;《李將軍列傳》寫漢飛將軍李廣抗擊匈奴,保國衛邊;《屈原列傳》寫屈原身陷逆境而心懷楚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第四是“簡”。《史記》共用526500多字,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軒轅氏,下至漢武帝,縱貫三皇五帝至秦皇漢武的全部歷史全程,可謂包羅永珍,融會貫通,脈絡清晰,敘事完整,繁簡得當。特別是文筆之簡練,在歷史典籍中是首屈一指,無人能比。《史記》不愧為是一部“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名著。
第五是“美”。《史記》的語言、意境、場景、記人、敘事、文彩之美,是歷代記史寫文的典範。有人講,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代表漢代歷史散文最高成就,當之無愧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所以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7 # 心裡顫動的一點點
這個大家都講的很透徹了,說《史記》的地位,作用等等,對於這種認識我比較缺乏,我從另一個角度說一說吧。
1.史記這種書,透過寫史,闡明觀點,警示世人。這個就很厲害了,直到現在,我們很多的學習模式就是,講道理,舉例子,總結,確實是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方式,尤其還是在古代。
2.看世界發展,社會發展,很多事情都驚人的相似,很多教訓都來回往復的出現,在古代記錄工具的手段單一,能夠用史的方式留下經驗教訓,簡直是當代甚至往後很長時間的神作。
3.據說,史記還體現了一些對於未來社會,發展的預期。很厲害。好好悟一悟,也許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有啟發。
-
18 # 野生大學士
第一,《史記》的史學價值,是無可爭辯的極高,它開創了紀傳體這一史書體例,對後來的史書發展提供了一個模範樣本。對漢代以前的歷史研究極為重要,沒有它很多歷史事件無法解釋,很多考古發現無法確定年代、背景,漢代以前雖有無數有價值的史料文獻,但無法取代《史記》的作用,《史記》雖是對漢以前幾乎所有史學文獻的總結、提煉與發展,但它遠遠超越了當時人們所掌握的史料,例如《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表,清代以前找不到任何與之映證的文獻,但甲骨文發現後證實,與歷史驚人的相符。後人對漢以前的考古發現、歷史研究,無不以《史記》為依據。
第三,《史記》對人物和事件的描寫、評判,對後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影響相當深刻,對英雄與懦夫、正義與邪惡、成敗與得失的判斷,起到了極大的導向作用,可以說今天的很多是非標準,是司馬遷兩千多年前最先樹立的。
第四,《史記》揭示了很多自然科學規律和社會科學規律,其涉及範圍之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書。
綜上,《史記》是一本目前尚沒有被人超越的偉大史書!
-
19 # 秦二默
《史記》是一部包含文化,經濟,政治等諸多內容的通史。魯迅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評價之高。我們今天必須吸取之營養,去其糟泊。活學活用,方顯其真正價值於今天。。。
-
20 # 大胖子爸爸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記載明確的紀傳體通史,它透過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8篇書表,完整的記錄了,從炎黃時代直至漢武帝時期的全部歷史,為後代進行中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歷史依據。
《史記》這個著作,是歷經了司馬遷父子二人兩代的心血,共同創立完成的,它所記載的內容全部是司馬遷父子二人,多年遊歷之後的結果。
當時的司馬遷離開了龍門故鄉,來到京城父親的身邊的時候,他已經是學有小成了,當時他的父親只是他遊歷山河,以此來搜尋奇聞古蹟,搜尋天下可以用的資料。司馬遷遍訪天下,最重要的歷史古蹟,著名的戰場,前人的殿宇樓閣,一一進行拜訪考究,最終形成了龐大的資料文獻集。
在創作《史記》的同時,司馬遷以一個嚴謹的史學家的態度,進行《史記》的創作,在完全不受政治因素,及個人因素的干擾之下,進行本朝及前朝的歷史記錄,透過資料的整理,完整的將每個歷史人物所經歷的歷史事件,詳細地記載下來,透過真實生動的記錄描述,還原當時歷史人物所經歷的場景,身處的困境及心理變化,給後世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我們在這個時代,依然能夠感覺到當時的歷史人物所遭受的睏覺,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文學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回覆列表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端。《史記》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