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鄉逸人
-
2 # 讀書品史
除了理解為心不動則萬物不動之佛理。還有一個層次就是修行時入靜的境界,是否專心致志,心無外擾。如果是,動與不動,你根本就不知道。
-
3 # 詩文觀止
這個問題問得好。
問題的出處是:六祖慧能去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意思是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很為詫異。
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這個典故是非常典型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理由是:把風吹旗動理解為不是風的運動促使旗子的運動,而是觀察者內心認為旗子在運動,說明持此理解者否定了世界的客觀存在,有心才能世界,無心則無世界。
因此,在有些時候,科學與迷信往往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
4 # 鳳舞者金熊
風,幡的移動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你不是觀察者,也沒有參考系,就不存在動。心就是這個觀察者和選擇的參考系。
觀察者以當時地球的為參考系,認為風或幡的移動。如果擴大到整個寰宇和時間軸為參考系,真沒有動!
-
5 # mlwt
世界本質上是大小振動的組合,幡所反射的光波進入眼睛形成共振傳遞了資訊讓你知道有風在吹動旗幡這只是一個現(假)象,本質上是你眼睛與大腦聯動感應到“振動”的結果,所以說是“心在動”
-
6 # 空諾紅塵
馬所說的唯心唯物實在太幼稚,認為別人都不實事求是亂說,只有他在實事求是!這不扯嗎,誰都不會痴人說夢,又有幾個智商有問題?
六祖說的這個風動幡動的典故,我開始也沒聽懂,但我覺得肯定不是那麼荒唐的馬解釋!後來讀過《楞嚴經》後才對這個命題有新認識。世間事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地、火、水、風四大構成的,堅固的為地,有溫度的為火,流動的為水,鼓動的為風,世界本為一和合相,無所謂誰吹動了誰,只是同業妄見,妄覺誰動了誰,對此我們清楚了知即可。正如我們摸的桌子,其實由很多粒子構成,但你覺察不到,桌面一直在動,你也覺察不到,最新的量子力學初步說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空!
-
7 # 無諍三昧1
六祖慧能大師一針見血,道出了悟道之人所見的世界執行的根源和本質。簡單來說,即是佛陀所開示的“三界唯識,萬法唯心”的道理。三千大千,世界永珍,無非心識所產生的夢幻泡影,何止一風一帆乎!大道至簡,證悟不易,努力切切!
且參看華嚴經第四會覺林菩薩偈片段: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叢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8 # 觀心68
禪宗在中國有許許多多非常神奇有趣的故事。禪宗的宗旨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心者,有體有用。心之體為性,如如不動。心之用為識、心識。宗下(即禪宗)是性與心混用,例如唐朝牛頭山法融禪師言“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不知體用,何以能明瞭。風吹幡動了我知道,風過幡靜了我也知道,幡有動有靜,那個知動知靜的我一直在那裡如如不動,他是誰?參!六祖之說是在點化大眾,不要迷失於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來,“由用顯體”啊!
-
9 # 建章君
其實六祖並未說風未動,幡也未動。這是提問者自己誤會了。
六祖說的是:“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裡的含義與之前是大不同的。
只因六祖當時旁聽法性寺中兩位沙彌互辨動靜二相的因緣,一者以風動為因緣,一者以幡動為因緣,各有其理,難折高下。
但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法乃相待而立,孤法不立。幡之動不離風動,風之動也不離物事之動,所謂動不是孤立一物之動,所以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若以為風幡動相是幡孤立之動或風孤立之動,那是因為心念妄動,執著一邊了。這其實就像兩手相握,不可說是左手握右手還是右手握左手。
-
10 # 演天罡
大家都回答的很有見地,心猿意馬這個詞充分表明了天下眾生的內心世界,那是一刻一毫也不願意停下來啊,就是一剎那那麼短的時間,心裡也快如閃電的在轉啊變啊,風和幡在動心也在動,六祖的一句話點明瞭事情的根本,也告訴大家萬物皆有心生的道理。進一步會引人思考,為什麼心隨境轉?
-
11 # 我是一片雲84963184
解釋這個問題,需是佛門中人是師父,或是修行極高的證悟者……!
先說六祖,解釋這個問題必須熟知六祖,熟知六祖壇經 熟知禪宗宗要,熟知佛法第一義……!這是前提!否則都是胡說八道……!
我們習慣用思維,用知識,用辯證唯物主義,用科學來解釋,可以嗎?當然可以,隨便解釋,但是都是自言其說……!因為說的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什麼?不懂“心”的作用……!什麼是“心”?想懂“心”只能從佛法中從六祖壇經中去找……,這裡又要求你是什麼根器的人,利根器之人,一說即開悟,鈍根器之人說再多今生也是白扯……!
-
12 # 三教一家共華夏
什麼是心動?
你平靜如湖面的心因為外物的刺激而產生了波動就是動心了!
你觀照到自己動心瞭然後掙扎糾結則是心動的更厲害了!你心動的咚咚跳好似六神無主、迷迷糊糊則是心動得太厲害進而心完全亂了!
其實,不管風動還是幡動,這都只是一個現象。但如果這個現象完全不能動亂你的心,那就好像相機拍照卻不按拍照鍵一樣,看著也就只是看著。而相機拍的那個東西雖然在心裡、在底片上聚了焦、顯了影、成了像,但一旦把相機拿開,那些相機上的‘物‘相’’則水過無痕,了無蹤跡了。這時,哪裡還有風動、幡動與心動的說法,心內無‘物’啊!這時,心內都無物了,此心又如何能動的起來呢!
其實,心外真的無物,物也只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東西歸納、總結、名詞化後的結果而已!如果我們不對進入我們內心世界的那個東西進行任何思維化的歸納、總結,則我們既不會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失真,進而獲得那個東西的全體,也不用因為歸納、總結而在自己內心打一個個的結!所以,修心,其實就是心外無物,心內無物!但人家可沒有否定有這個那個東西的存在哦!人家只是說沒有那個抽象化、名詞化的‘物’而已!但這個不適合一般人,一般人這樣,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都不可能!所以王陽明提出,我們一般人格物致知就好,在事情上磨練,在社會上磨練,進而達到心外無物、心內無物!這樣,國家、民族、家庭、個人修行都照顧到了!
-
13 # 甲殼蟲83856057
修行需要靜,所謂靜能生智。不為任何客觀因素左右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是精修重要的前提條件,也是保障修行獲取良好結果的關鍵因素。具體在日常工作中,不要被外因干擾到內因,才能對事物有準確的把握和正確的判斷。
-
14 # 從當下出發的老頑童
凡夫境界:心隨境轉,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緣是什麼就是什麼,心老被外面境界牽著走,不能自己做主,所以會有各種情緒和煩惱,所以不清靜。佛菩薩境界(覺悟者):境隨心轉。所有自己能感受得到的外界境緣都是自己的那顆被無明遮蔽,貪嗔痴汙染的心所感召現前的。只不過是凡夫沒有辦法領會這個事實真相。而佛法是教育眾生怎樣去透過有效的修行把自己原本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自性顯現出來。阿彌陀佛!
-
15 # 江彡如此多嬌
這是一個極富有哲學意味的的故事,它反映了慧能禪宗的一種認識論。風吹旛動,這是展現在眼前的一個客觀現象。如何認識這種自然現象?這裡出現了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風是現象的主體,因為有了風,才吹動了旛。風是主動者;旛是被動者;運動是現象。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相反,認為旛是這一現象的主體,是因為有了旛,才產生了動,沒有旛,便無所謂動。以上是兩位僧人的觀點,相互對立各不相讓,爭持不下。正在這個時候,慧能提出了他的第三種觀點:風和旛在這個現象中都不是主體,主體是人的自心。眼前的現象是人心感知外界事物產生的結果,沒有人心的感知,那麼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將不復存在,或者說,都將沒有任何意義。人類的認識,最終總是可以歸結到心、物兩者的關係上來加以考察的——慧能與兩位僧人的對立,關鍵也在“外物”與“內心”關係的把握。兩位僧人根本不考慮人的心理作用,只專注於事相,向外馳求,希望從事物本身去解釋事物運動的現象,結果都不能自圓其說,且相互詆譭,出現爭鬥。慧能則從自心自性出發,首先承認人的精神的絕對地位,把外物歸結為自心的活動,從而否定心理感覺之外的客觀事物對 人類存在的價值。把慧能的觀點加以擴充套件,即可以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人的內心感應的結果,世界只在自心之中,除此之外,別無一物。很明顯,它反映了佛教最重要的認識論與世界觀——萬法歸心,心外無物。這是佛教認識論的起點,也是其人生觀和解脫修行理論的基點,在整個佛教思想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法眼高僧天台得韶禪師曾說:“古來聖賢說法多得像海灘上的砂粒,六祖‘仁者心動’一句,是無上心印的真法門,禪家子子孫孫都要認真地加以領會。”
-
16 # 風動藤動銅鈴動
我觀(或彼觀)風吹旗動,是旗動還是心動?不知道旗到底有沒有動,旗動也許是幻覺、錯覺(例如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旗幟飄揚畫面等),或許是我動旗未動(此種相對運動情形不太可能產生看到旗面的自身波浪運動),但歸根結底心肯定是動了。例如睡覺做夢夢到旗動,肯定是幻覺,連旗都沒有,但是心肯定動了。一個人坐那裡一動不動,沒看沒聽沒聞沒觸任何東西,但心中卻可能動得翻江倒海,想到天地日月、星辰大海、古往今來、快樂憂愁……。滿懷心事的時候,外面的世界不管如何動或靜好象都消失了隔絕了,此時惟心(腦脈衝?)在動,這種狀態下怎能正確感知認識外部的物動?所以此心不可輕動,不妄動,不生雜念,排除這些非物的心動,處於寧靜境界,此時將物置於心中,在心中變化,此心才能達到隨物而動獲得真知。對普通人來說這個並不那麼容易做到,所以才有“破城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的說法。王陽明以文人帶兵居然打出了戰神水平,“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敵不動我不動,敵剛動我已至”,與這樣的人對峙,誰有一念先動就會露出破綻誰就輸了。心不輕動,靜如處子,不是為了參禪寂滅,而是為了事功,即建立功業。實事求是,即解放思想,放下我執的執念,心內不生雜念,不受心外雜象雜物干擾,心隨物(時勢)動,隨機而動,直達事物的本心,以此心印彼心,從而天人合一;即為所求之“是”,或曰之“道”。
“心外無物”,這可不是什麼唯心主義,而正是心與物的關係,正是實踐活動才使物及其動反映進入人的心中。
-
17 # 郭建勳7
自己的理解是: [A]、根據牛頓定理,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就如同站在路上看汽車從眼前駛過,當我認為“汽車”在動時,其實是以自己和大地為參照物,這個參照物是一種假定。相反地,也可以說,汽車並未動,只是我在移動,這是以汽車為參照物。 所以說,“汽車從眼前駛過”這是“汽車動”,這也是不對的;反之,說“我在移動,汽車未動”這也是不對的。 總之,這是一種“人為”的因素,不可認為“車動”或是“我動”哪一個就是真理。[B]同理,當說是“風動”時,其實已經假定了一個不動的物體存在,這種假設是不可靠的,是自己以哪個為參照物的問題。另一位小和尚說“幡動”時,是根據自己另立一個參照物來判斷的。所以說,堅持“風動”和“幡動”的兩個小和尚都不完全正確。[C]、為什麼說“仁者心動”呢?六祖的見解高明啊,因為兩小和尚在爭論“風動”和“幡動”的問題,為什麼要爭論呢,是因為自己的大腦在思考,所以,不管他們在爭論什麼,也不管對與錯,但是既然有這種爭論的想法,肯定的一點是,他們的大腦首先在運動,所以說“仁者心動”。[D]六祖的“仁者心動”PK“風動”+“幡動”,結果很明顯,六祖的話其實是避免了這種爭論的實際內容,從另一個方面來揭示真理。[E]、一點啟示是,假如有這樣一個問題,
甲:如果世界上沒有人,這個世界是怎樣一個樣子?
乙:既然沒有人,也就沒有你,也就沒有你提的這個“如果世界上沒有人,這個世界是怎樣一個樣子?”這個問題?
甲:既然沒有人,你也不知道我要提這個問題,你怎麼回答我這個問題。
乙:既然沒有人,你怎麼可能會說法,你怎麼可能提問題,你怎麼知道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甲:既然沒有人,也就沒有我,也就沒有你,也就沒有這個“既然沒有人”的問題,我“既然”都沒有說問題,你怎樣知道要回答這個問題。
甲乙二人的問題,如何解決呢?很簡單,不能順著甲乙各自的想法討論下去,只能認為,不管你們在爭論什麼,但首先可以肯定一點,二人首先是“心動”了,因為心動了,才會去想這樣一個怪問題;因為心動,乙才會去回答;總之,因首先是心動,甲乙二人才會喋喋不休地拼牙勁,拼口水。所以說,佛家講“清靜”,這個太重要了,喋喋不休的爭論就是‘心動’,相反的就是“清靜”。[F]“心動”就是罪嗎?應該不是的!大膽地想一下,六祖當時觀看這場辯論時何嘗不是“心動”呢?假如六祖沒有心動,他如何知道有兩個小和和尚在哪裡討論問題?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這個經典的故事,緣於六祖當時的一念心動。所以,心念是不可滅的。以上就是我對“仁者心動”的一點心得,歡迎批評指正。
-
18 # 何方明月今照我
我是這麼理解的,其實這個動指的是反常的非自性的變化改變。用這看風,風變了嗎?風吹來吹去是本性啊,不吹才是改變啊。那幡變了嗎?雖然也可以說是位置形狀改變了,但這也是無意識的,只是物理現象,也是本性體現而已。這個過程中只有觀察者是起心動念了,或一驚一詫,或產生其它聯想,違反了常態,所以說,是心動了。
-
19 # 逸峰香聚
只有證得真如本性的人才可悟到此心現識變的義理,這是個開啟心主神明通道的能量題,不是靠邏輯思維去思辯得到的,恰如聖者觀北世間永珍,凡俗都以為科技昌盛文明進步,而聖者一念萬年,明察一切都歸寂靜,不抵生死與汝何干!實無科技發達之動,凡夫心動爾!
-
20 # 電池已有足夠電量
課本里簡單粗暴地把這個典故用作唯物唯心論的案例和佐證,實在是膚淺。六祖這種天才思想家,絕對不會弱智到不明白風吹著幡在動這樣一個客觀現象。六祖只是借這個事情,表明禪宗的要旨罷了。人生的種種苦,作用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其響應是不同的。開悟的人,何嘗致力於阻止這些“苦”的產生與出現?他們擺脫諸般煩惱的法門,僅在於修煉自己之一心,使之不為所動,自在圓融。說白一點,就是“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個世界上事情的反應方式”。倘若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上正等正覺的般若智慧也就修成了。---@---風來了,幡動了,你我也許毫未受影響,但強迫症患者可能已經開始不安了---如果不為所動,也就擺脫掉這病症的煩惱了...
回覆列表
佛教修為以心為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透過人的五官感應而反映於大腦思維的。修為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達到無色無相無物無我之境界。所謂四大皆空也!萬物皆變心不變,萬物皆動心不動。萬物皆有心無有,眼前無物轉明光。所謂,無心於事,無事於心,則虛而靈,玄而妙也!六祖修為心境至高,故而言說風幡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