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衛填
-
2 # 奧數看個飽
任何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的書籍,都建議先看書。從書中你可以瞭解到更多資訊,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動。而電視劇或電影,一定沒有辦法,把書中的全部細節展現出來。所以,只要有時間,還是要先看完書,再來看電影或電視劇。當然了,實在沒法安排,只看電視劇或電影也是可以的,但要記得,電影或電視劇無法還原整本書的內容,還會有些改編。
-
3 # 寧智波小樂
這要分人吧,就像有的人非常熱愛文學,當然要先讀書;《紅樓夢》這樣的名著,每次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如果沒有細細品味的耐心,當然要先看電視劇
-
4 # 江山js
改編後的名著之於原著,只不過是豆腐之於黃漿水,僅僅保留了一點精華的香味。這樣的書會喪失名著本身的美感,讀得再多,也不足以對人的心靈產生震撼,更無法激發人們進一步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人們不願意讀原著,也在於畏懼原著的篇幅,或者其內容的深奧難懂。這也與時下人們讀書惰性增強,更傾向於快餐文化不無關係。
其實,讀書就是修身養性,何必急於一時,不要太有功利性。特別是少年兒童,更有大把的時間來讀書。每日慢慢地品,細細地讀,常年累月下來,閱讀量就是驚人的,篇幅再長的經典,也能夠很快地將它讀完。
更何況,有些名著,就是需要細讀慢品。譬如,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每一小段,都有深刻的內涵,慢慢得讀著,回味著,才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
5 # 飄渺的霧
先看書,書是寫的特別全面的。拍攝的電視劇都是經過刪減的,一些比較精彩的片段看不到。看電視機容易先入為主,再去看書就會有點不適應。先看書之後再看電視劇,更加容易深刻理解。
-
6 # 千智海外John
這個問題必然是因人而異,電視是書的演繹,是書的重新解讀。
電視要部分終於原著,也必然會加入導演和演員的個人因素,說不上哪個更好。
這兩者都是對歷史發生過事實的再現和解讀。但是通常來講,作者的立意要比導演更高。你見過流傳幾千年的書,再讀來依然津津有味,但是上個世紀的電視和電影已經很難入現代人的法眼!
對於有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講,一定是先看書,這樣你看電視的時候才會有種上帝視角,與導演的眼光互相平等溝通,看誰解讀更加精準!否則,你對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電視光怪陸離的鏡頭很容易把你帶進導演的世界,看了熱鬧,而忘記了門道。
但是對於閱讀能力不強的人來講,先看電視再看書會有一種熟悉感,較容易代入,否則,單純看書反而可能因看不懂而放棄。
閱讀是能力,因人而異!
-
7 # 朵朵佬爺
我的愚見,先看電視劇比較好,易於看懂,看出問題後再去看原著,這樣也好有個對比,你也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再讀他人的解析,分辨不清楚時,再讀脂批,這樣你就有發言權了。
-
8 # 小路118
當然要先看原著,與此同時閱讀一些和原著有關的書籍,譬如老紅學家們的著作。對《紅樓夢》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知道作者寫這本書的出發點,瞭解《紅樓夢》所描述的時代背景、社會風土人情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
然後再看電視劇,就會知道電視劇裡面的人物形象準確與否,知道電視劇裡面的故事情節和作者的寫作出發點符合不符合。
如果先看電視劇,就會被電視劇編劇先入為主的帶偏了自己。
-
9 # 書香書色
《紅樓夢》電視劇和書都是不同的版本,電視劇有很多地方是有刪減的,先看電視劇或者書都不衝突。
電視劇版紅樓夢電視劇版也就是87版紅樓夢裡面,四大家族的人物被演繹得非常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物分別是鳳姐和林黛玉。電視劇中鳳姐的潑辣、精明能幹都被鄧婕演繹得淋漓盡致,而陳曉旭也將林黛玉的柔弱多病、才華出眾演繹得入木三分。
電視劇版本的紅樓夢中,人物結局與小說不同。在電視劇中,賈府被抄家之後府中的主人們都被關押起來,鳳姐甚至在獄中病逝,後來被一張破席子包裹著在雪地裡面拖著,結局慘淡。活潑開朗的史湘雲盡然也淪為了歌妓,寶玉眼見在船上的史湘雲向他求助卻無能為力······
小說版紅樓夢小說中,賈府雖然被抄了家,但是後來榮國府還是獲得了赦免。鳳姐在抄家後失去了自己和賈璉存的七八萬銀子,但是賈母仍然將自己的財物分了幾千兩給鳳姐。雖然鳳姐最終還是病逝了,但是結局卻要比電視劇好得多。寶玉也是在高中之後才出的家,榮國府雖然衰敗了,也還算過得下去。
小結電視劇畢竟與小說不同,很多細節方面的情節如果不仔細觀看,可能就忽視了。紅樓夢中寫盡了人情冷暖;也寫出了封建許多人為了追名逐利在官場的一些行徑;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也讓我們感嘆不已。如果你真的很喜歡紅樓夢的話,可以小說和電視劇都通看一遍。我已經看了小說好幾遍了,但是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希望以上資訊可以幫助到想要看紅樓夢的人們!
-
10 # 老漢說體育
個人認為先讀書好。先讀書,對小說有意向認識,在透過電視作品來對應並驗證認識是一個好的過程。先看電視再讀書,容易按圖索驥,讀不深,思不透,看不全,說白了容易陷入思維窠臼。
-
11 # 快樂人生40206654
電視劇把《紅樓夢》中的人物啟用,但觀眾不能根據電視劇的劇情去解讀原著,只能反覆猜摩翻思其中的昇華與反差。
所以說《紅樓夢》要先讀,即使看過電視劇,電影,然後還要再讀,一直到讀懂為止。
例如蔣勳的細說紅樓夢:大多數人喜歡他的磁性聲帶的演解,加之歷史地理古代詩詞人物典故的博學多才。聽者只能攝取精華退其糟泊,如果不看原著一味以聽他講解為導讀就會有誤入歧途的地方…。例如賈赦住在榮國府,他說住在寧府。吳新登家的拿來的賬本上是家裡的姨娘的親人死亡賞二十兩,他說賞二十四兩,即使用十六兩制換算也不對,因為說外頭的賞四十兩,六十兩,一百兩的沒有錯,從哪裡冒出來的多四兩,令人費解。廚房柳家的說今年雞蛋精貴,“四五個買辦出去,才湊了兩千個…留著預備菜上的澆頭呢",到了他這裡就說成了四五十個買辦去買雞蛋了,而且他也不懂什麼是菜上的澆頭,因為他生在臺灣,吃過西洋菜,沒有看到過江南菜是攤好的蛋皮切成菱形放在菜上面的飄馬,所以費勁,猶如他說武大郎賣炊餅一樣,沒有看到過江南的炊餅是怎麼做的?是什麼樣?所以混搭。邢岫煙與寶釵說月錢二兩不夠用,姑媽又叫送出去給父母一兩,更不夠用了,所以在冬天典當了棉襖。這裡邢岫煙口中的姑媽是指邢夫人。蔣老師卻說成了是姑娘迎春,你看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另外還有他拾大陸某些精英們的口水,探索曹雪芹為曹寅的後代,敘述南京有江寧織造,因為他不知道蘇州接駕橋接駕河陽澄湖從春秋到乾隆的來歷,不知道大詩人韋應物在蘇州的作為,所以沒有個人見解。
所以我認為還是自己細讀為好,別人講的可以把玩,電視劇可以欣賞,不可以導讀。
-
12 # 紅塵彌勒
從來都是先有名著,然後有劇作。
既然是原著,那就是作者的最原始創作意圖,代表了作者的最初動機和行文傾向。
這個毫無疑問,也自不待言。向來都是文字先行,然後是影視大隊人馬隨後殺來,這種慣性自始而然,恐怕也不會改變。
也無論是《紅樓夢》,還是其他文學著作,這樣的途徑或路數都是如出一轍。
但原著卻始終代表了最具解釋權的權威代言人。只是唯一,唯有唯一,沒有他途。
不用說,原著的作者是一個文化人,起碼是有文化滋養的稍通文墨的人士,和那些搞影視創作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影視工作者只是影視流程上的搬運工,而真正的創作主體是原作者。負責提供劇本的編劇也只能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改動和刪節,故事的大題原貌都是原著的模式和風格。
這就天然的決定了原著的文化高度和文學深度,根本不是改編者所能掌控和佈局的。它只是照搬來了原著的一些角色符號和故事形態,卻不能完全如實的將原著搬上熒屏。
這也是影視的表現形式所決定的。
更為可悲的是,我們的一些編劇,竟然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手術刀一般的擅自處理,大段大段的刪改和填塞,為了那些鏡頭下的吸引力和票房價值,是不會顧惜那些很有文化含量的敘述情節的,這在文字中卻是至關重要的。
將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絕大多數都是改得面目全非,不倫不類,有的甚至和原貌合神離,南轅北轍。說得再直白一點,影視作品只是為了博取那個原著的噱頭,而不是挖掘它的精髓。
所以說,最好的閱讀就是原著,千萬不要被影視作品帶偏了閱讀名著的方向。
-
13 # 向日葵623804918405
如果是初讀者,只是聽說過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等幾個人物,不建議一開始就看原著,也不能一開始就看電視劇,最先開始看的應該是人物關係圖。
紅樓夢中刻畫的人物非常多,而且非常成功,各具特色,但是對於一個初讀者來說,複雜的人物關係的是初讀者首先要攻克的一個難關。網路上有許多版本的人物關係圖,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找來看看。
人物關係也用不著每個人物關係都弄得很清楚,看了後梳理出一些主要的人物就行了,另外可以結合情況看看人物介紹。
基本的人物關係情況弄清楚後,可以先從看電視劇入手,達到讀原著的目的。不管是看電視劇還是讀原著,建議從文學角度,從欣賞的角度去看,一開始不要陷入紅學研究中。
看完電視劇或讀原著時,最好能找到也喜歡《紅樓夢》的人交流心得體會,增加閱讀興趣。
祝閱讀愉快!
-
14 # 脂硯正堂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霍國鈴氏的“竺香玉刺雍正”這個說法,衝冒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即一九八五年前後,想要達到的目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改變自身和家庭的生活狀況,(記不清是霍國鈴氏姐弟中的誰說的了?有知者,可作此一方面的補充),單以名聲論,考證派的那些所謂大家,誰又記得幾個?由此觀之,霍國鈴氏姐弟的這個目的還是達到了的。據說此觀點一出,考證派諸英雄群情激憤,雷聲很大地鬥爭了半年或八個月後,也就偃旗息鼓了,大概還會慶幸,給此曹雪芹找個情人——誰說能寫出這樣書的人就一定是正人君子了?既然能豐富我們考證出來的作者的生活——理論上,他們只是此一觀點的維護者,或是擅長修修補補的技師,然而,不久,也就有了所謂經典中的經典的“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以旁觀者的目光觀之,考證派諸君還是很有憂患意識的,就如後來的納入高考命題範圍,此書作者為我派的此曹曹芹,這個問題要從娃娃抓起,莘莘學子,不認可我們的觀點是要失分的喲!開個慶祝會吧,一傳十,十傳百,每年這是多少升學或畢業的學生啊!用不了多久,口頌此曹雪芹之聲,比恆河沙數都要多,我們終於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作者——即此曹雪芹被從這部名著上踢下去的危機問題,我們的飯碗的含金量,與老年人的血壓一樣,大概又要升高不少了。
《紅樓夢》,也許是世上唯一一部不能拍影視劇的文學作品,世人皆知此書為名著,但它更是一部奇書,奇在什麼地方?奇在這是一部有背面的書,而世人皆如那個賈天祥一樣,只會在此書的正面欣賞男女之間的風月故事。
這樣的證明方法叫反證,《紅樓夢》當然還是讀書好,前提是不能邁進考證或索隱及不通的探佚等派別的圈子,然而,做到這一點是困難的,因為考證的頭上至少還有主流兩個字的光環。理論上,新紅學中的所謂考證與索隱,用句俗語形容,叫做一個席上,一個席下,有大學問的人肯定不懂,那就說句他們懂得話,又可用難兄難弟比喻。胡適用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去反索隱派的唯心主義的“附會說”,索隱派的“有識之士”自然不會心悅誠服。周汝昌氏的“天才論”與“合理想象觀”發展了胡適的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在加強所謂考證觀點的同時——在他們的眼裡,索隱出來的諸作者群,肯定不是金鑾殿旁的靈芝草,因為他們都懶得用眼夾一夾了。
讀原著而不入圈子,還是請嘗試為之吧,也不要有千人千面這個看法,世上沒有這麼多哈姆雷特,這個看似見仁見智的觀點,最能迷惑人的心智,做學問的目的是求真,而不是讓哈姆雷特走進懸掛著一千面鏡子的房間,辨認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
15 # 笑對人生mqb
最好先讀其原著
瞭解作者之思路
人物角色定位準
對其精髓深領悟
如果先看電視劇
則會先入而為主
劇本皆經千遍改
與其原著有出入
-
16 # 高千絮
28歲才看紅樓夢不知道算不算晚[捂臉]但是想看紅樓夢的心一直都有,從上學時老師的要求,到後來對自己的要求,紅樓夢一直都在計劃中,但是,總是被她複雜的關係,讀不懂的文字,記不住的人名,擋在了外面.....終於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完成了這個計劃,有了大把的時間,所以看了新翻拍的紅樓夢,也幸虧是看的電視,所以才能一鼓作氣的看完,知道榮國府,寧國府的關係,認識了大觀園中一起長大的姐妹,也被寶玉和黛玉那簡單的愛情感動了,曾經沒看過紅樓夢,我以為自己一定會喜歡寶釵的,但是當我從頭看到尾,我也理解了黛玉的敏感脆弱,寶玉喜歡所有的女孩但是黛玉是最重要的,而黛玉所有的小性兒也都是因為寶玉,果然愛情就是你捂住了嘴它就會從眼睛裡跑出來。
所以,我覺得不研究紅學,不做學問的人,還是看電視吧,好懂,等你愛上了紅樓夢再去細細研究也不遲[玫瑰]
-
17 # 話酔咧
按照常理而言,當然是先看《紅樓夢》文字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紅樓夢》的具體情況而言,還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紅樓夢》的閱讀群體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普通讀者,這一群體人數最多,是讀者群的主體,在普通讀者群體中,又分為成年讀者和少年兒童讀者;另一類是對《紅樓夢》有特殊需要和興趣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有專業研究人員,也就是所謂的紅學家和紅學研究工作者,有大學中文系的教師和學生,再有就是民間紅迷和民間紅學家,這個群體的實際人數並不是很多。
二、由於時間的久遠和《紅樓夢》本身的特殊性,對於一般讀者而言,《紅樓夢》的閱讀是有一定難度的。除了文字上的難度外,還與《紅樓夢》的文化性和歷史性特徵,與《紅樓夢》是詩化小說,不以情節緊張刺激見長相關。不熟悉傳統文化,不瞭解清代歷史,要想讀懂《紅樓夢》是有一定難度的,加之其“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寫作特徵,就給一般讀者進一步增添了理解難度。而根據《紅樓夢》創作的電視劇,由於其具有明顯的視覺化特徵和通俗化特徵,更容易讓一般讀者接受。所以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或許先看電視劇,相比看小說《紅樓夢》更容易一些。但是必須說明,由於電視劇是另一種藝術性的重新創作,所以它與《紅樓夢》原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有的差距甚至是很大。比如87版電視劇,是被認為比較好的《紅樓夢》電視劇,但是其後40回,卻不是按照今程高本後40回拍攝的,而是所謂探佚學者們按照脂硯齋批語提供的線索探佚出來的情節拍攝的。如果你先看電視劇,再看《紅樓夢》120回通行本(程高本)的後40回,就會一頭霧水。
三、《紅樓夢》儘管主要描寫的是以賈寶玉、林黛為主的一群年齡在十幾歲的少男少女,但是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卻是完全成人化的,所以並不適合少年兒童看,也根本看不懂。聽說現在有了兒童版的《紅樓夢》縮寫本,這倒是少年兒童閱讀《紅樓夢》的一種選擇。
所以,應該先看《紅樓夢》原本的主要是紅學家、大學中文系教師和學生,以及愛好《紅樓夢》的人,一般讀者先看哪個都可以。
-
18 # 韓蕭之
如果要是《紅樓夢》,我建議先閱讀文字,再觀看影視作品。
原因有如下:首先原著對人物的描寫細緻入微,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描寫十分具體,僅僅看電視劇,是很難體會這麼全面的。其次書中有大量背景描寫,比如第一回的神話故事和第五回的寶玉神遊太虛幻境,電視劇根本沒有拍出來那種神話效果,大量人物詩詞的描寫,也是一個鏡頭而過。再其次裡面討論了很多問題,比如第二回冷子興與賈雨村的對話,關於賈府基本情況的介紹,電視劇也是不全面,後面賈雨村列舉了很多歷史人物或傳說中的人物,電視劇里根本就沒有這段,這可是很重要的資訊,結果影視劇覺得對話太長,都是人名,沒有意義,其實不然,你去看看所列舉的人物,必然與《紅樓夢》的內容有極大的關係這難道不應該重視一下嗎?最後是《紅樓夢》裡面人物眾多,而且個性鮮明,即使一個小人物,也是特別出彩,例如小紅給王熙鳳跑腿回來,向王熙鳳彙報的那段話,第一次閱讀時,裡面出現了四五個奶奶,差點沒分清哪個奶奶是哪個奶奶,從這裡看出小紅的聰明伶俐,口齒清晰,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因此我個人建議先看原著《紅樓夢》,再去觀看影視劇,找出其中差異之處,比較哪個更好,也是一種樂趣。
-
19 # 寄北非池
對於只是好奇名著的人來說,一開始就讀書,是晦澀難懂
於我而言,影視是讓我對《紅樓夢》產生濃厚興趣的契機。若沒有影視劇,我可能還是會覺得原著難解難讀。
從知道四大名著起,我就對《紅樓夢》產生了興趣。那時,我記得,我的外公就有一本《紅樓夢》,那本書一看就是經受過歲月的,微微泛黃,紙張微折。我問外公借來了這本書,帶著好奇打開了第一張。無奈,敗給了有限的認知水平,書中曹先生運用了多重寫作手法、化用了很多詩詞典故,我開始還能囫圇吞棗地讀下去,到後來,卻是一個字也看不下去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放映了87年版的《紅樓夢》影視版本。頓時,我再一次觸碰到了紅樓的世界,這次是生動形象、人物鮮明、色彩強烈的畫面,我再一次淪陷。那時候,我利用難得的放假時間,看完了整部劇。現在,我依然記得“人未來聲先至“的鳳姐兒,仍然為寶黛愛情惋惜,還是會可憐那個遁入空門卻被世俗所擾的妙玉。
對於鑽研此書的人來講,不僅要讀書,還要反覆研讀與我不同,我的姑姑卻是堅持先讀原著並反覆研讀的人。她說,書中關於人、物、場景的描寫,她都能想象成畫面細細品味,影視只能現其景而不能參透其內涵。
從我認識她起,她的書桌上就有本《紅樓夢》,與此搭配的還有本《新華字典》,便於查詢書中的生僻字,好叫她能更好地理解當中的意境。就算離了書桌,她的手機裡也長備電子書和有聲書。上下班途中,她也會拿出來讀讀。
此外,她還喜歡看各家對於紅樓的解析。千人千面,每一個人的紅樓世界都有著不同的構造。帶著這些學派的解析,她也會不斷地重新閱讀原著。她說,每一次的閱讀,她都能有新的體會和感悟。
-
20 # 娃滴媽
讀《紅樓夢》這樣的名著,是先看電視劇,還是先讀書的好?
1.小說的背景
《紅樓夢》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無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過去大家族裡最真是的生活常態,以及過去人的封建思想!
2.先讀書,瞭解小說的人物關係,故事情節。
在我認為,對於這種名著,是要先讀書,細細品味書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細緻刻畫,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的真實流露。
書中,對於王熙鳳的出場,未見其人,便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只見一群媳婦丫鬟擁著一個麗人,從後房進來。這個是,林黛玉剛進賈府,王熙鳳的迎接方式。從書中你可以解讀出來,這個王熙鳳,一定是賈府的佼佼者,要不是不會這麼大的排場。
所以,瞭解《紅樓夢》,必須要先讀書,在腦海裡,梳理清楚裡面的人物關係,人物性格,形象,以及揣摩人物的心裡變化,作者筆下的人物所帶的作用!
3.再看電視劇,補充小說中的畫面感。
讀完書,你再看電視劇,既能補充你對小說中故事情節的畫面感,又能提升你對小說的瞭解度,真真的從中學習到小說的精髓!
《紅樓夢》作為名著,作者筆下刻畫的人物關係,故事情節,人物特點,都是極致的,細讀經典,品味人生百態,不管是讀書,還是電視劇,都能反映其經典,從中學習,並且能增強自己的文學修養。
回覆列表
電視翻拍名著可以讓名著的讀者更加下沉,更為老百姓普及名著提高全民素質是有好處的。電視或者說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可以直觀地呈現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主動的或者受到表現形式約束都已經將文學作品做了演繹和改編,還有受到呈現方式的約束難於表達出文學作品真正或隱含所要表達的內容。
看書,你可以透過自我大腦想象情節,增長想象力,可以透過深思體悟出比作品更加深厚的思想。深度閱讀,將讓你增加你不曾親身體驗的人生閱歷。
你要是還沒有閱讀,可以透過影視作品瞭解作品;但你已經讀過,建議一定不要看影視,因為影視一定大為破壞文學作品已經在你腦海中建立的完整體系,擊碎你內心中的所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