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塵一布衣1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什麼最喜歡他了,主要喜歡他的詩歌,因為本人從小就特別喜歡詩歌散文類文化。

    那我們今天就來分享一下他其中的幾首佳作。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裡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豔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裡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求賢若渴,希望人才都來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釋出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詞就不用說了非常的膾炙人口,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非常的磅礴氣勢。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透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 2 # 峰峰說史

    我最喜歡霸王項羽!因為項羽既叱吒風雲又柔情百轉,既神勇無比又重情重義。

    項羽是女人心中的“愛神” ,一個非常有女人緣的男人。生前不僅有一個叫虞姬的女子和項羽生死相隨,死後一千多年還有個叫李易安的才女,為項羽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情深意切的詩句。二千多年後,在十七歲的大才女張愛玲筆下,項羽亦是個相貌英武的偉丈夫。項羽凜然風骨,浩然正氣,驚天地泣鬼神,慷慨赴死以報江東父兄的氣節和人格的魅力,流傳千年,摧人流淚至今。無論在歷史或小說,還是在戲劇或電影裡,項羽都是一個具有美感的男人味十足的男人。

    少年時代的項羽曾見過秦始皇的陣仗,豪氣沖天地說:“彼可取而代之”!英雄的鋒芒在年少時便初見端倪。項羽從來就是直截了當,絕不故作姿態。項羽部下計程車兵受傷或者生病,項羽會流淚,會親自送去湯藥。臨到項羽最後一刻,項羽的身邊僅剩二十六騎,這些和項羽同生共死的戰士們猶奮起殺敵,沒有一個人棄項羽而去。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時,項羽唱起《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書記載,“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這麼一個硬漢子在告別虞姬的時候哭了,而且哭得很悲痛,感染得周圍的人全都哭了。

    英雄已經走到末路,而項羽心裡惦記的不是成敗興亡,而是自己心愛的女人和烏騅馬和“不能過江,再過江亦不知天下還會有多少生靈塗炭。”。剛烈和柔情,在項羽這個男人身上矛盾地統一著。都知道人世間有百媚千紅,但項羽獨鍾愛的卻是她那一種。

    這種男人就是男人心中的偶像,女人心中的男神!

  • 3 # 凱哥講史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左宗棠,因為他是民族英雄!

    左宗棠戎馬一生,才能出眾,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在那個風雨飄搖、四處糜爛、內憂外患嚴重的晚清,左宗棠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收復新疆(並設省建制),實屬不易。如果沒有他,我們如今的祖國領土可能只有800多萬平方公里,所以左宗棠是實實在在的民族英雄。

    要知道的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很多領土都被割讓了出去,如果當時再失去了新疆,那麼陝西甘肅等地也必然會遭殃,國家領土可能會被列強進一步瓜分。這麼一大塊地給了俄國,指望現在能夠要回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1867年,在英國的支援下,阿古柏在新疆自封為王,自立國號哲德莎爾汗國(七城之國),宣佈脫離清廷。俄國趁機就佔領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的意圖瓜分西北。160多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就這樣成了列強們的囊中之物。

    李鴻章原話是:

    “新疆乃是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貧瘠,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裡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李鴻章的意思是就算收回來也沒什麼用,那裡土地貧瘠,人又少。不要也罷,伊犁最好是給俄國人,一來是給俄國人示好,二來李鴻章本身就十分害怕俄國人,所以主張不收回伊犁。他這些說辭在現在看來,完全就是笑話。當時東北三省差點就被俄國佔領了,與虎謀皮,後果可想而知。俄國人你給他賣好他也不會給你好臉,只會更加得寸進尺。

    左宗棠於是立馬反駁了李鴻章,首先是從經濟方面:

    “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左宗棠說的話,從現在來看,也是事實。新疆的牛羊遍地,本身又是資源大省,瓜果質量更是沒的說。

    而後又從新疆的軍事意義方面:

    “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意思就是能夠保住新疆,就能夠保住蒙古,就能夠保住京城。海防跟塞防同等重要。

    左宗棠自然是沒讓統治者失望,1876年,左宗棠率領西征軍,花了7個多月的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北部地區。1877年-1878年,又收復了南疆地區。至此,除了伊犁以外,收復了新疆全境。

    但是左宗棠此時並不知,懦弱的投降派崇厚已經去了彼得堡,簽訂了一份不平等賣國條約。左宗棠聽說後,簡直氣的要吐血。於是他向朝廷陳奏,說道:

    “武事不競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茲一矢未加,乃遽議捐棄要地,饜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異日之憂曷極!此可為嘆息痛恨者矣!” 並提出:“為今之計,當先之以議論,委婉而用機,次決之以戰陣,堅忍而求勝。臣雖衰慵無似,敢不勉旃。”

    他認為只靠外交不可能收回伊犁,應

    “先之口舌,繼以兵戎,事無不濟”。

    這次朝廷也沒讓他失望,首先就是治了崇厚的罪,然後派出了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前去俄國談判,同時左宗棠再次率兵西征,和俄國僵持了四個月。最後俄國屈服,在談判中讓步,並與於1881年2月24日訂《中俄改訂條約》,成功收回了伊犁地區。至此,新疆全部收復。

    梁啟超評價左宗棠是

    “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

    曾國藩說

    “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當年林則徐跟左宗棠一見如故,二人秉燭夜談,林則徐十分欣賞左宗棠,並將自己的心血:新疆的資料及地圖給了他。後來,西征新疆之時,左宗棠帶著的正是林則徐的地圖。愛國將士惺惺相惜,林則徐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可是壯士暮年,加上屢遭誣陷,早已力不從心。於是將禦敵治疆的重任託付給了左宗棠,歷史證明,左宗棠的表現並沒有讓他失望。

    左宗棠收復新疆,打擊了當時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是晚清在戰爭史上唯一一次閃光點。不僅捍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保衛了160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土地,也彰顯了泱泱大國的民族氣節和不服輸的氣勢,“民族英雄”稱號實至名歸。所以,我左宗棠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 4 # 永樂大帝Judy

    我也喜歡曹操。

    東漢末年那段蕩氣迴腸的歷史,曹操是個永遠無法忽略的人物。他的軍事才能不用評價了,官渡之戰至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文學修養更是出類拔萃。一首短歌行讀來讓人不勝唏噓。

    記得初中時學到這首詩歌,語文老師是女的,她怕自己讀不出這首詩的氣勢,特意拿出來一盤磁帶讓我們聽。是誰朗讀的我忘了,不過讀的非常好。嗓音雄渾,沒有特意的拿腔作調,把曹操的王者之氣體現的淋漓盡致,之後還有《三國演義》裡橫槊賦詩時的詩文唱段。低沉的編鐘和號角一下子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蒼涼的赤壁古戰場。彷彿真的看到了一個身著重鎧,披著紅色披風的大將軍,立馬長江,遙望江東,身後是刀槍林立,戰旗招展。天下一統繫於一身,國家安定志在必行。從那時起,我轉變了看三國演義時的刻板偏見,完完整整的讀了一遍《三國演義》。大學時讀了《三國志》,瞭解到一個不同於小說中的曹操。

    再之後走向社會,也曾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時,也曾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際。更從山不厭高水不厭深中汲取到學習的力量。所以,我也很喜歡曹操。

  • 5 # 華源說

    嗯,曹操我也是比較喜歡的,三國中其實也比較喜歡劉備。

    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已經不可考證了,我們暫且認為他是吧,可是即使是都傳了多少代了,那子子孫孫不是要多少姓劉的就有多少,他一出場就把這個關係給丟擲來了,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

    先是看看劉備的出身,他家境並不富裕,賣草鞋就可想而知,可是他並不平庸,也想有個好的名聲,就是現在說的好學歷嘛,他拜盧植為老師,其實說實話拜盧植為師並不是說為了學習東西,而且也不一定能學到東西,盧植門下有幾千弟子,大部分就是掛名弟子,為了有點名氣,當時的公孫瓚也是一樣的也是拜盧植為老師。單從這段來看,能和公孫瓚交好友那也不簡單吧,在讀書時就想的抱大腿,而且家境貧寒的他是什麼讓盧植收他為徒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說明當時的劉備還是有些本事的。

    來看第二件事就是桃園三結義,至今被人們傳頌,但是剛剛結拜的劉備是以怎樣的心情去結拜的,有倆種可能,一就是劉備遇到關羽張飛,感覺他們比較豪爽,而古代本來就有結拜的習俗,心心相惜。二就是劉備看見了他兩的武力都不弱,想要和他們結拜來套住他們,在以後得奮鬥當中會對他幫助不少。我覺得顯然是第二種,因為在一個人如此落魄的時候就有如此想法,足可見他是人窮志不窮。

    我們沿著歷史的時間往下看,接下來就是諸侯討董了,他那時候要兵沒兵,要糧沒糧,他明明知道去會盟就是會被羞辱,可是他依然去了。而就現在我們現代的人來看,讓咱們去參加大老闆的聚會,你說你是一個普通的小老闆,你會去嗎?顯然是不會的。那為什麼劉備要去呢,顯然是混名聲呢,他需要讓人知道他是劉備,需要打出名氣。

    我們再往下看,劉備懂得抱大腿啊,劉備先是找老同學,找到了公孫瓚藉助人家的平原縣先駐紮著,過了一段時間,曹操攻打徐州,這機會劉備怎麼能放過呢,他就去支援陶謙去了,這就有了陶謙三讓徐州,而劉備三讓徐州不受,為什麼不受呢,可能我們普通人遇到了肯定會要啊,天上掉下的餡餅誰不要啊,可是劉備偏偏不要,他為什麼不要呢?他是為了名聲,名聲好呀,名聲能給他帶來好東西呀,而且沒過了多長時間,陶謙就死了,可以說劉備就是這麼想的,當時陶謙已經是個老頭了,而且當時已經有病了,那陶謙死了還不是他的,陶謙的兒子又不怎麼滴,何必冒著被人罵,而且當時的陶謙也在試探,劉備是知道的所以等陶謙死了以後他就把徐州收了。

    再接著看,曹操辛辛苦苦的去攻打徐州,最後卻讓劉備得了,那曹操能幹嗎,當然得打你了,於是劉備又得跑了,可是這次沒跑掉,在曹操手下裝低調,然而剛給了他一個機會就把曹操手下人的兵權奪了,又佔了徐州了,劉備真是個小強啊。曹操是徹底生氣了,於是攻打徐州,可劉備還是沒守住,劉備這次知道要是讓曹操逮住了那沒好果子,於是就找別的大腿投到了袁紹賬下,他知道袁紹是唯一能和曹操對抗的,所以大腿也需要找粗的,這時候關羽幫助曹操把顏良文丑給殺了,這袁紹能不急眼嗎,劉備找到了關羽,張飛,趙雲,心想自己的隊伍又集合起來了,在他待的那段時間發現袁紹也不靠譜,而且在他手下我沒法建立自己的隊伍,於是乎接著往南跑,跑到了劉表哪裡,劉表的勢力並不是劉表控制著,而是由蔡氏和其他幾個氏族掌握權利,蔡氏是知道劉備得意思的,就是想找個地盤麼。看看劉備聰明不聰明,知道劉表是不行的,能在他手下弄點東西,而且在這時候還找到了諸葛亮,為了個諸葛亮低三下四,可見劉備得忍辱負重。後面的就不說了,因為佔了荊州以後可以說劉備起來了不再是窮光蛋一個需要到處跑了有了本錢了,而且文臣武將也有了可以說此時的劉備已經起來了,雖然有點晚,但是劉備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了。

    就拿我們普通人看看,有這樣的成就也是很難得,看看曹操,袁紹,家裡的背景是多麼強大,三國那個諸侯不比劉備強,劉備憑藉自家的草根背景有如此成就,可以說是,他可以了。

  • 6 # 細說簡史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極大威脅了漢王朝的統治。如果從一方諸侯的角度、戰爭的角度,更偏向於“雄”,因為掃除割據勢力、平定北方一千多年後,梟雄曹操依然有著王者般的榮耀,曹操也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初出茅廬

    1、少年時的曹操,熱血、天真,宦官子弟出身,卻像個黨錮清流一樣才一當官就痛陳時弊、搏擊豪強,在洛陽當北部尉居然直接就杖斃了違法夜行的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父。年少時的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為朝廷平定涼州動亂,以圖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幾個字。

    2、這個心懷天下,吟誦著“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人,面對遲疑不進、各懷鬼胎的關東諸侯,是何等的大義凜然——“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關東聯軍討董最終不了了之,這幫人撤兵之後,不念國家大計,而只想著爭權奪利,各自割據。袁紹回河北後籌劃擁立幽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虞為帝,力邀曹操同建擁立北帝之功,曹操的回答卻是擲地有聲,彪炳千古——“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亂世梟雄

    論功績,不管對內還是對外,曹操都是漢末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曹操被認為是大奸臣,我認為這只是因為曹操在那個禮儀仁智信的年代,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不被掌握話語權計程車人階層所認可,並不能說明這個人本身有什麼問題。毛主席曾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說,東漢末年,漢朝作為政權的合法性事實上已經失去,而曹操統一北方,使人民免於戰亂,更廣泛屯田,興修水利,代表了當時的進步力量。總而言之,曹操不僅雄才大略,氣度寬宏,更兼超絕的文學修養,其詩蒼勁有力,大氣恢宏,獨樹一幟,即使在才子輩出的魏晉,也堪稱一絕。縱觀歷史,也確實只有同為偉大政治家。

    人格魅力

    1、曹操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的小細節,他是一個很愛老婆的人,史書記載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在他的長子曹昂戰死後悲傷離去,而曹操覺得愧對於夫人曾去往丁夫人住處想勸她回去,夫人執意不肯曹操才悵然離去,想想在古代一夫多妻的體制下能做到這樣的男人真的不多。第曹操在北方興修水利,採用屯田制,使北方的生產力恢復很多,許多百姓都能從戰爭的痛苦中走出來,這又是曹操勤政愛民的一面。

    2、曹操又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在他的宮殿裡是可以看到打過補丁的東西,為節約糧食他規定一餐飯只能有一樣葷菜,侍女的鞋都不能用兩種顏色的布縫製,這是他勤儉節約的一面。曹操死後並沒有像傳說那樣佈下七十二疑冢,而是留下遺書要在自己死後穿普通衣服下葬,不要奢華的陪葬品,不許戍邊將士返回,雖然他死後曹丕沒有全部按照他的遺囑做,但他作為一代領袖能這樣說已經很令人欽佩。

  • 7 # sddz以書潤心

    我也喜歡曹操。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有過多的貶低,是因為作者有著"擁劉抑曹"的思想,站在蜀國的的立場上看待問題。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偉大的歷史人物,和孫權,劉備相比,曹操是位雄才大略之人。

    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

    他特別的會識人用人,一大批文人雅士為他所用,"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漢獻帝最為難的時候,是他最先看到了機會,所以他是最德漢獻帝賞識的。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人物,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了。

  • 8 # 那麼好乾什麼

    我喜歡漢光武帝劉秀。秦始皇相比,他不暴戾;和高祖劉邦相比,他不流氓;和唐太宗相比,他善待兄弟;和朱元璋相比,他不殺功臣。

  • 9 # 隱泉

    我之前在不瞭解曹操的情況下,我對他並無半點好感。畢竟在三國演義中和流傳於世的形象,曹操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竊國賊,一個生性殘暴好殺的奸臣,一個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好色之徒。但是,隨著瞭解得越深入,會發現曹操這個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慢慢地越來越覺得曹操是真的有能力,有氣魄,有包容等等。會慢慢喜歡這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

    我可以簡單介紹曹操幾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各位看客,肯定也有心目中的曹操,有一句話不是這麼說的麼,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在這裡就借用一下,一千人有一千個曹操。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

    1.曹操的求賢若渴。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謀士英才將才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迸發出來,神機妙算的郭嘉,料事如神的賈詡,盡職盡責的諸葛亮等,仿若繁星各自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輝。每位君主都渴求賢士能臣,曹操也不例外。許攸來投,鞋子都不穿,光腳迎接許攸。從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曹操對於謀士的的渴求。曹操不僅對於敵方陣營走出的謀士看重,即使,曾經背叛過的人,也能放下之前的仇恨,非常歡迎加入。張繡宛城叛變,在這場戰役中,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逝世。張秀而後又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仍然接受。由這些可以看出曹操對於能臣的渴求。

    2.曹操的知人善任。每一位謀士都希望自己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謀略。每一位將才都希望征戰天下或者固守一方。曹操的知人善任,讓每一位手下的將才謀士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曹操這一點可以和曾坐擁十萬兵馬,四世三公的袁紹比較一下。許攸給曹操帶來了烏巢資訊,帶來了官渡之戰的轉折,而張郃也是在這場戰爭中投奔曹操。而在郭嘉更是在官渡之戰前從袁紹處投奔曹操。為什麼他們都投奔曹操,郭嘉曾給出過答案,因為他們在曹操處可以發揮他們的最大才能。這就是曹操知人善任。

    3.曹操的自我反省。曹操在每次戰役後,都會做一次總結。不是各位看官想的那樣,戰敗了殺人解氣,戰爭勝利就自我誇獎自己。而是,戰勝了歸功於他人,戰敗檢討自己。這樣的領導實屬罕見。在官渡之戰後,袁紹死亡,兒子袁尚,袁熙逃到烏桓,為了真正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北征烏桓,慘勝,回來後,大獎曾經勸阻自己徵烏桓的人。作為一位統一北方的首領,可以做到這樣,真的不容易。

    曹操在晚年可能是一個奸雄,多疑,暴虐,嗜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前半生是一位不折不扣 的英雄,平定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群雄逐鹿,農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悲慘。我感覺曹操和秦始皇有很多相似之處,前半生,雄才大略;後半生,過大於功。

  • 10 # 史海撈蝦

    三國人物中,曹操是最令我尊敬的人。一是其人有英雄本色,敢於擔當。他在二十來歲時,曾約起袁紹一同半道搶劫中常寺張讓的兒媳,因為聽說新娘子非常漂亮。搶劫不成,被衛兵追殺,兩人落荒而逃。很快追兵將至,實在跑不動了,袁紹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卻立馬橫槊,大聲抗辯:不就是青年人偶做孟浪之事嗎?何至於追殺不捨?來,來,今天與你拼個你死我活。追兵見其勇猛,竟自顧而去。所以,曹操與袁紹後來的結局,從這件事上已看出端倪。曹操"任人唯賢”,心胸寬闊。官渡之戰,那些曾給袁紹寫過“自薦信"的臣僚很是擔心腦袋搬家。而曹操卻把那些信件附之於炬,不予追究。縱觀曹操一生,無論文學才華、政治抱負,軍事智慧等均在三國人物之顛。當然,喜歡他還因為他有個性,有個性之人一般表現在人性上都會令人覺得有赤子之心,單純可愛。比如"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就是這樣的表現。"求賢令"寫得直截了當,無視儒家的存在也是這種表現。

  • 11 # 淡定儒雅

    曹操的人員管理在三國裡最強的,知人善用,多采納謀士的建議,文有郭嘉,荀攸,荀彧等等,武有典韋,許褚,張遼,夏侯淵等等

  • 12 # 呂梁路過

    曹孟德,三國之梟雄!安能不喜歡!

    曹阿瞞,三國之奸雄!焉能不向往!

    曹丞相,三國之棟樑!只能我追求!

    曹老闆,三國之富豪!兵將智囊團!

    曹魏王,三國之僭越!勢力已定局!

    曹武帝,三國之奠基!三國他最強

  • 13 # 歷史的劇本

    他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人。他聰明絕頂,又愚不可及;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這種本色使他成為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過,這個大英雄又同時被看作大奸雄。

      曹操確實是很大氣的。讀他的詩和文,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哪怕是信手拈來,嘻笑怒罵,隨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種大氣而不顯粗俗。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是何等的氣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樣的詩,確非大手筆而不能作。

      

      曹操也實在是聰明的。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實話實說。這不但因為實話本身具有雄辯的力量,還因為你一講實話,講假話的人就沒轍了,他們的戲就演不下去了。即便這些實話後面也有虛套,真話後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東西,也隱藏得很自然,不露馬腳。可以說,曹操這個傢伙,就連撒起謊來,都是大氣磅礴的謊。

      這就是曹操了。他大氣、深沉、豪爽、灑脫、機敏、多疑、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據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於“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惡的,所以我不稱他“英雄”而稱他“奸雄”。

    這是易中天對他的評價, 至於小說中麼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已經可以說明全部了。

  • 14 # 酒徒影視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 15 # 皮皮燕看電影

    談不上喜不喜歡,曹操確實是個厲害的人,以寒門身份對抗豪門出身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前還有己方的官員向袁紹寫信,最後曹操一把火把信都燒掉,確實有政治手腕,但是也是一個無奈的決定。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是一招好棋,但是當了漢朝的宰相再想篡位當皇帝就會收到朝內官員的制衡,有好有壞吧。加九錫也是一步好棋,不強行篡位,加九錫來試探一下手下人的想法

  • 16 # 影視職員

    可能有的人認為,討厭曹操的都是一些正義人士,喜歡曹操的是一些崇尚奸詐陰險、利益至上的人。

    事實上,我沒見過人品好的人黑曹操的,說曹操特別壞的這類人,他們在現實中反而人品不怎麼樣,世故圓滑、陰險狡詐。

    他們說曹操應該還政於漢獻帝,太慷慨了,不過是慷他人之慨,換成他們自己的話,不要說是天下大權了,就算是個七品縣官的權力他們也不見得給別人。魯迅、易中天也算是有些正義感的人,他們對曹操評價就很客觀,反而是一些人品低下的人想透過貶低曹操的人格使自己獲得一種人格上的優越感。也不排除罵曹操的人裡真的有一些正義人士,但是佔少數。

    當然,喜歡曹操的人裡,肯定也有一部分是利益至上陰險狡詐的人。

    而大多議論是以曹操殘暴襯托劉備仁義,這基本上都是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的。

    這一部分人都是沒主見的人,他們只會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有自己去想人物的感情和精神,是他們錯看了曹操,不說看曹操的詩體會他的情感,就算看三國演義也應該能體會到曹操的才華和大氣,人無完人,那些人只喜歡看虛偽的表面罷。畢竟,世人不都是伯樂。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曹操的舉動買人之常情甚至義舉。他沒廢皇帝,還把兩個女兒嫁給她。他始終沒稱帝,認為自己和夏侯惇是漢臣不過夏侯惇強烈要求才封為魏將。天下不是一屆皇帝所能掌控的,要說曹操是漢朝皇帝保護傘也不為過。沒有了前進,只能被取代。只不過有人會有結局,有人沒有。反觀劉備,也不過如此。漢帝到他手裡不見得會好哪裡去漢室那麼多宗親不差他一家,劉曄也是漢室血脈,卻是曹魏三朝元老。不過是要點執政合法性。他打他們老劉家也得說是上天的旨意。曹操在於軍,劉備在於民。曹操善於賢才,劉備在於民心。而劉備有百姓好評,曹操有實際政策。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對百姓說了很多事情,百姓心情好。曹操做了很多事情,百姓生活好。實幹家的事蹟遠遠沒有演說家的演說精彩。

    曹操貴在真實,那句“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其實不知是多少人在那個亂世的真實寫照。但只有曹操一個人敢大聲的講出來!

  • 17 # 丘位元愛看劇

    因為相對於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劉備,奸詐又不失可愛的曹操更容易讓我們喜歡,這符合人性,這點大家都可以理解吧!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羅貫中描繪的太仁義了,所謂多仁近乎詐,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個原因是歷朝歷代的人都在讚美劉備,譴責曹操,不是說所有人,而是說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這種情況到了今天,人們早都聽煩了,所以偶爾來一下反轉也挺好的。因為網際網路的關係,所以大家會看到喜歡曹操的人變多了,但是之前也有人欣賞曹操,只不過因為宣傳不給力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他就很喜歡曹操,這個你們都不知道吧!

  • 18 # Suifeng

    我是在吃過虧之後開始喜歡曹操的。

    沒吃過虧之前,小白兔的我從來都對權謀嗤之以鼻,對曹操抱有天然的瞧不上。

    有一次偶然看陳建斌版《三國》,對曹操的認識開始轉變,不再以簡單的臉譜去看待三國的人物。

    喜歡曹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絕對的自我堅定和敢作敢為。

    從來不礙於世人的眼光,永遠非常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百分百坦誠且有勇有謀。

    2、雄才大略,心有定數。

    不同於袁紹的猶猶豫豫,曹操謀事自有見解,手下謀士雖多,卻永遠都能做到心如明鏡。

    3、不畏人言。

    普通人遭遇失敗和辱罵難免心有慼慼,曹操卻怒氣歸怒氣,但從根本上超越人言捆綁,僅此一條,就讓他免於太多束縛。

  • 19 # 二手牛欄山

    很喜歡曹操,因為他順應時代潮流。為人處事都恰當,好處唯有一點就是疑心太強。

    英雄適用於和平年代,而梟雄更適合戰亂年代。所以曹操的魏國最後奪取了天下。雖然最後司馬懿司馬家族贏了,但是畢竟是為我奠定了基礎。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膽量去拿7星刀刺殺董卓的。那時候人人自危,惟有曹操俠肝義膽,雖然沒有成功。

    像三國中的劉備就太過於人愛。不適用於戰國。我覺得奸雄與梟雄更適合戰亂年代。

  • 20 # 慢慢長大慢慢變老

    我還是比較喜歡曹操的,真的可以說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他能夠很好的利用自身的優勢整合身邊的資源。他是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也不叫教天下人負我’,但是那是亂世,你一不小心就被人消滅了,沒有野心幹不成事,在天子落難的時候他抓住機遇,而袁紹沒有及時救援錯過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碰到機會絲毫不猶豫,一馬當先,這點值得我們學習,打過無數次仗,吃過虧,上過當,知錯改錯不認錯,廣納賢臣,身邊謀士,武將眾多,會用人,能夠聽取下面人意見,他是我三國中很敬佩的一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睡的危害怎麼樣?如何戒掉奶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