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s005672

    其實活著也僅僅只是為了活著,沒有什麼意義,所謂的意義,只不過是那些走狗們杜撰上去的,那是一種政治上的意義,活著最終其實只是一種體驗,而且是一種不斷被推翻的心靈體驗,而且,活著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就是一個不斷的經歷苦難的過程,也因為這個過程,我們變得勇敢,強大,睿智到最後,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很平靜

  • 2 # 我的瀟灑歐巴

    你活下去不光光是為了你自己 還是為了你的家人 你的愛人 你的朋友 你可能自己比較頹廢 可是 你有沒有想過 別人也需要你 你死了他們會哭 會很傷心 你活下去還是為了自己的目標 你要加油活下去·

  • 3 # 思未解

    可能總會有些流言蜚語或者道德約束來制止自殺這種行為,但是實際上自殺是個人權利,沒有任何人能左右作為一個人的選擇權利!

    說自殺是逃避或者不負責任的人,往往是屬於怕死且不理解擁有想死的心的人。人怕死是動物本能,畢竟來到這個世界也不容易,誰會沒事幹想死呢?想死的人必然有他想死的理由(當然,腦子短路者除外)。

    當你飽受風霜,瀕臨崩潰的時候,你首先也要考慮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值得。是否值得讓你不顧身邊的事物,而選擇消失。畢竟人生只有一次,你要搞明白因為什麼而死。

    為逃避而死,是讓人不恥;為追求而死,讓人尊重;為理念而死,死得其所;為折磨而死,也算解脫;為雞毛蒜皮而死,那純粹是傻……。總之,如果你有你的決定,不是腦子發熱。那麼你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多對自殺不恥,那只是被媒體誤導罷了。自殺者的決心往往不亞於上戰場!那種勇氣遠不是平常人能擁有的(當然這種勇氣腦子一時短路的人為擁有)。

    就好比一個人,在面臨死刑的時候他很怕死,但一開始凌遲刑的時候卻求著別人殺他。這個比喻可能恰當,但確實也是這樣,就好像抑鬱症自殺一樣,那也是實在忍不了那種痛苦才選擇的,哎,可憐。好比本兮、喬任梁之類的,有得選,他們也就不會……

  • 4 # 虎嘯西陽123456

    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放不下心中的牽掛,始終束縛著自己,什麼都一個人承受,當身心承受不住時,死也許是一種解脫。這就是所謂的抑鬱症,這種病已經氾濫了。能不能治好,要看你身處的環境,有些什麼樣的朋友親人。我建議該活的自私點,為畢竟不是以前那個善良的社會了?

  • 5 # 紫菜包飯姐

    做有意義的事,結交有意思的人,留下可以用來嘚瑟的成就記錄,我們為體驗而活,要盡情的體驗各種生活,挖掘自己的無限可能

  • 6 # 讀來讀趣

    人活著的目的,就是活著。

    吃飯、睡覺是為了可持續地活著;藝術、體育、遊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人生的各種內容,大都可以歸為這兩類。

    比如,你覺得你很特別,你更有格調、有理想,其實格調和理想,也只是使你活著的狀態更加不無聊一點。你壯志凌雲地幹了一天大事,其實和你所瞧不起的人打了一天的麻將或手遊沒有太大的差別。

    你瞧,人生就是這樣,像新近一個片子裡說的,沒有高潮,沒有意義。

    所以很喜歡一句話:此生只想和你一起虛度光陰。虛度是肯定的,我們所要做的,是使虛度更有意思一點。

    所以,愛情也是為了活得更好、更有意思一點,作用和遊戲一樣。

  • 7 # 高心靈文化

    心懷天下,發揮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各說紛紜,什麼樣的答案都有,但郭永進老師在道德經的課堂有過這樣的一段解答,看看是否可以能夠解除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的疑惑呢。

    人活就是心懷天下蒼生,超越個人名利,做實質利益社會大眾、利益地球與後代子孫的事業。我們如果能夠教導我們的小孩子,不要在名利上面打轉,要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神聖。教育本質是在這方面。不是用功名利祿的心去教育他們,要鼓勵他們來到超越個人名利,做實質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地球與利益後代子孫的事情。

    《大學》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都是超越名利的層次。

    心懷天下蒼生,古今中外有很多的偉人都值得我們去學習。除了跟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德行、他們的胸襟,再進一步要向“道”學習。要明“道”,要真正的體悟天地之道,來到與天地為師。能夠來到與天地為師,你那個胸襟才會真的擴充套件到無限。

    這個不是說不切實際,我可以跟大家肯定地講,古今中外那些古聖先賢,他們幾乎都是跟大自然看齊、學習,都是這樣啊!才有那一種高智慧、廣大無邊的胸襟。你跟人學習還是有限,跟“道”、跟天地看齊學習,你就會擴充套件成為無限。明“道”,真的要去體悟“道”。

    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也”。

    你把宇宙的真理、生命實相搞清楚之後,自然的你會流露出生命的意義,去做利益天下蒼生的事。

    《道德經》八十一章講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這個是事實,但是請大家要避免落入一個陷阱,不要想到:後面有越多了,後面的越有了。我為了得到後面的那個越多、越有,本來捨不得給,好,我現在就多給,我現在就多做,然後要等後面那個越有。

    如果這樣的話,又是陷入那個很狡猾的“自我”在運作。要真誠真心。

    像前幾天跟大家介紹的五歲小女孩,她完全沒有任何名利心,所以要回歸到單純、純淨的心。如果我們心不純淨,你後面你就沒辦法真正地積陰德,沒辦法來到“生命越豐富、越富有”。這是一個練習的過程,從不純淨來到慢慢地越來越純淨,這是一個過程。當我們發現有不純淨的心態,好,我們覺察到就淨化,迴歸到真正最純淨的心。無條件、無所求,不為名利,超越名利層次。

    能夠這樣的話,你真正有“道”,用愛心去做,不管你為人處世,或是當官、從政、行醫,不管你從事哪個方面,你都可以把它做得很好。

    從政,你可以成為偉大的政治家。當一般的官,一樣你可以作為好父母官,清廉不貪。整個社會風氣都一定會大大改善。只要把“道”推廣開來,這個社會整個會越來越祥和,政治也一定會越來越清廉。

    我跟大家介紹這些生命能量很高的世界名人。他們不是為了虛名,他們是真正做,心懷天下蒼生,真正在行道的人。

    德蕾莎修女,印度聖雄——甘地。一生不為任何名利,為天下蒼生默默地做,喚醒人類的良心,協助人類淨化、提升。還有一位就是曼德拉。他所呈現出來的讓全世界都震驚,而且很多人都在跟他看齊、學習。

    有很清楚的原則:他們絕不是為名、為利,他們就只是很單純地把他們的生命意義發揮也來,做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情,就這樣。

    四川的都江堰,有名的“二王廟”。為什麼兩千多年後,李冰父子還是一樣被後代的子孫尊敬?因為他們設計的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了,還在發揮他們的智慧、愛心,在利益天下蒼生。

    人真的要放下那個自我,不要自吹自捧,認為自己多偉大、多厲害,你有居功之心就無功。

    老子提到,你不居功才會有功。你有炫耀、居功之心,你的功勞就被你的炫耀之心抹殺掉了。到底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百姓有沒有益處,你有沒有做出真正的利益,不是我們自己在炫耀,而是讓眾生去感受。眾生真的感受到我們所做出來的那一種陰德,他們自然會感恩,別人自然會佩服。像他們實際在做,後代的子子孫孫都受益。

    真正的什麼功德、恩澤,讓後代子孫、讓別人來感受,讓別人來呈現出他們的感恩,而不是我們為名為利,刻意地宣傳、刻意地誇大,那些都不切實際。那些很快都會被歷史洪流淘汰掉。

    老子所講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個含義很深。千萬不要以為是消極的。

    “無為的深意”,好好地去體悟:“無為”、“不爭”絕對不是消極!那是含有很高的智慧,而且那是很認真、很積極的。“夫唯不爭”,你要真正體會到不爭的深意。錯誤的不爭是消極、悲觀;正確的不爭,那是體道、悟道、行道。

    你真的這樣去做,能夠來到“無為”,又能夠“無不為”,這時候你所做的才是真正的積陰德。積陰德,你的生命就會與天地同在。不與人爭,你才會活出生命的神聖!

    記得,教育很重要的,要引導我們的學生、子女,讓他們擁有愛心、責任心,然後發揮生命的意義去造福百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那個親民就是造福百姓。不要活在那個個人的小小世界。在那裡為少一塊餅計較,少一個水果生氣,像那個小朋友少一條橡皮筋,在那裡賭氣。

    希望大家超越那些層次,把心胸、肚量開啟,所作所為來到利益天下蒼生、心懷天下蒼生。教育能夠真的這樣去做,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越來越優秀,整個地球的心靈水平,才會真正的淨化、真正的進化、真正的提升。

  • 8 # 濰坊安丘厚德載物

    在人世間活著的動物和生物都為繁殖後代而活!保護後代!養育後代!沒有這樣的思想都會從這個世界消失的!連植物都為繁殖它的種子而活!不用說我們人類!所以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保護後代!為繁延我們的後代而光彩的活著!

  • 9 # 周天無窮

    題主是找尋價值觀,還是尋求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抑或其他?

    既然我們是由本源生滅,那麼我們活著不用為了非本源的存在費神費力。那麼為什麼要活著?一可以體會本源,循機長生,不再沉淪生滅中,如《陰符經》所述,求長生;二可以創造環境,引導我們的同類體會本源,求大善。

    生活中有很多非本源的存在,如愛恨情仇,如升官發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保持定境,不為外物所染,浮世獨立,不同其塵,事來則應,事去即止。

  • 10 # 風墟

    當一個人問出“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其實並不是一個可以支撐他活下去的理由,他們也根本不需要這些所謂的理由。

    他們問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在問:“我要怎樣才能不痛苦的活著?”

    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產生了較為強烈自殺意願的人,都不是我們這些沒有過自殺想法的“正常人”,透過向他們描繪在我們眼中的「美好」,就能夠令他們找到活著的理由的。

    因為有自殺意願的人事實上並不能感受那些所謂的「美好」。

    更確切的說,我們給那些有自殺意願的人每一個“要好好活著”的理由,很可能在他們的理解裡,只是又一條“世界好無聊,毫無意義”的佐證。

    當我們給一個想自殺的人以“你要好好活著”的支援時,多數時候只是在緩解我們這些旁觀者和安慰者的焦慮,而非真正的理解了這個人的內心和他的想法。

    我們也無法體會,在我們的感受中平淡無奇的每一天的生活,在這些想自殺的人的感受中是何等的煎熬。

    在某種程度上,「正常人」們對“必須要好好活著”、“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強調,其實是對那些抑鬱患者、有自殺想法的攻擊。

    他們彷彿在對一個盲人說:“這個女孩多美啊!你怎麼看不到?”

    對一個沒有手的人說:“樹葉很好看,為什麼不去把它摘下來呢?”

    而且,當一個人想到要自殺時,有一個理解的角度就是:這個人的自由意志快被現實壓抑的要崩潰了,為了保持“自我”的「存在意義」,他需要透過自殺來對抗來自外界的壓制。

    “不自由,毋寧死!”就是這個涵義。

    他問出“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時,其實是有著一種「不屈」。

    不是“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而是“憑什麼”我要好好活著?

    我可以選擇生,也可以選擇死,這是我的自由,憑什麼你們這些人要對我指指點點,告訴我應該選什麼,不該選什麼?

    你們越是要我選擇生,我就越是要強烈的選擇死,來證明我對你們的對抗,來證明你們控制不了我的自由!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說,告訴想要自殺的人世界很美好是對他們的一種攻擊的另一個原因。

    “為什麼要好好活著”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像“為什麼馬桶都是白色的?為什麼愛因斯坦的名字叫愛因斯坦?為什麼我家貓的顏色是白色的?”一樣,它們都不是「問題」。

    不是「問題」的意思是說它們一點兒都不重要,我們根本不需要去關心這種無聊的問題,同時也沒有必要關心這種問題。

    正常人活著而不會想要自殺,從來就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多麼的美好,而是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要不要死的問題。

    世界上醜惡的地方,醜惡的事情,痛苦的經歷多了去了,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在痛苦中掙扎,一輩子鬱郁不得志,甚至那些生於戰爭年代的人他們的一生悲慘的難以想象。

    他們很少見識到什麼美好,但他們卻依舊活著,依然痛苦的活了一輩子,而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終結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

    因為活著對他們、對正常人來說,本來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活下去」這種信念,是根植於我們這些“正常人”本能之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努力,就已經擁有了這種認知:好好活下去。

    不需要理由,不用為了追求什麼美好,無需有什麼意義,Just,活下去。

    就像我們的手碰到火會立刻縮回來,這是我們的本能,不需要理由。沒有人會問:“所有人都說碰到火要立刻把手縮回來,但為什麼?”

    如果真的有人問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根本不需要給他解釋,什麼手長時間被火灼燒會讓我們手上,什麼人體的反應系統之類的,這些解釋根本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會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他不具備像我們一樣碰到火馬上就會縮回手的本能、或是感受到痛覺的本能、或者是他從根本上就已經完全的不在意自己的身體了,我們給這種人的解釋要麼是他們無法理解的、要麼是他們自身早就想到過但無法接受的。

    所以我們給那些想要自殺的人說“世界有很多美好,值得你為之活下去”的時候,也和上面的例子一樣,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用一個比較討巧的說法,就是這些人的“求生本能”已經被摧毀了。

    摧毀他們求生本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這些人的思維方式被改變了。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意識”大於一切,以至於可以控制甚至是否定他們的求生本能。

    一個想自殺的人從來都不是因為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美好,甚至,也不是因為他們在承受多少痛苦的。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且只在於——他們還沒有徹底的對自己的人生放棄希望。

    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因為沒有徹底的放棄希望,所以才會絕望,才會認為自己無路可走,除了自殺,別無他途。

    絕望的本質就是因為希望無法達成而產生才產生的,如果一個人徹底的放棄了希望會怎樣?

    不會是我們想象的這個人就完蛋了,頹廢了,恰恰相反,這個人解放了。

    《搏擊俱樂部》有一句經典臺詞:“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事實上我非常建議任何有抑鬱症或有自殺傾向的人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

    一無所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擁有一切。

    你放棄了一切希望,你就獲得了徹底的自由。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你已經一無所有了,你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失去的東西了,那還能有什麼好怕的?你可以為所欲為。

    所以如果你不幸福,你想自殺,不是因為你太痛苦、太無助、你看不到世間的美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你對於「好好活著」這件事有著太強烈的執念,你無法容忍自己“活的不太好”“活的不夠好”,所以你只好想去自殺。

    很多有自殺念頭的人認知中的“活著”,和其他人認知中的“活著”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他們可能迄今為止一直在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實我可以只是純粹的活著,純粹的存在著。

    他們對於“活著”這個概念的認知是非常複雜的,他們所謂的活著有非常多的“潛臺詞”。

    舉個例子:

    有的自殺者的「活著」的意思是:我要每個月賺兩萬塊,送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兒園,每週見我爸媽一次,每個月最少和老朋友們都聯絡一次。

    在他的認知中這些事情都是“不得不”的:我和家人每個月的各項開支都很大,孩子必須要贏在起跑線上,我不見我爸媽他們會非常傷心,不聯絡我的朋友的話會顯得我很無情。

    雖然他極度厭惡自己的工作,他的伴侶也有很強的賺錢能力,他的孩子可以不上那麼好的幼兒園,他非常恨自己父母過去對自己的一些傷害,他早就厭倦了那些所謂的“老朋友”。

    但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

    我的意思不是說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壓力,而是他絲毫感受不到「這些壓力正是導致他痛苦、想自殺的核心原因」。

    他根本無法相信自己可以卸下這些壓力:我能怎麼辦?你叫我卸下壓力說的倒輕鬆,我不工作我們全家人喝西北風嗎?我孩子不上好學校以後怎麼和別人競爭?我父母那麼大年紀了我要氣死他們嗎?我和那誰誰誰十幾年的交情說不聯絡就不聯絡了?

    所以你看,有自殺傾向的人並不是對生活絕望了,而是強烈的對生活抱有很高的希望和要求。

    “他就是死,也不能降低對自己的生活——更確切的說,是對他自己的要求。”

    我想如果是沒有自殺想法的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非常的心疼:是什麼讓那些自殺的人,如此極端、如此激烈的,將「他自己」徹底的忽視了呢?

    是什麼?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這個人的自戀在早年成長環境中嚴重受挫,TA被自己早年的重要客體始終是當做一種「工具」來對待,而非是作為一個「人」來重視。

    所以TA也沒有把自己當“人”看,TA潛意識裡也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工具:“我是滿足爸媽要求的工具”,“我是考出一個好成績的工具”,“我是讓別人都看得起我的工具”。

    作為“工具”,那麼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這個工具的“作用”。

    所以我們現在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前面的例子中,那個自殺者無法卸下自己的壓力,因為在他的認知中,他的這些“賺錢、養家、讓父母開心、讓朋友稱讚”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要讓他們不去履行自己的這些“作用”,這在他們的認知中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明白,這不是「犧牲」,不是說這個人為了家人和朋友寧願去“犧牲”自己,這只是一種來自於這個人早年的「人道毀滅」。

    他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死”了,現在在活動著的只是一具為了承擔各種壓力,為了照顧別人而存在著的行屍走肉。

    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再是一個“人”了,因為作為人的根基就是“自私”,沒有“自私”,就沒有個體的存在。

    因為自私,所以好好活著,這是本能。不需要理由,也沒有為什麼。

    一個人無私的程度越高,就代表他作為是群體和他人的「工具」的屬性越強。這一點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反覆提及過。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被他們周遭的人變成了一個去滿足和照顧別人需求的工具的。

    而他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需要為這種奴隸身份而站起來反抗”。

    他們骨子裡會認為:作為“奴隸”去照顧、在乎、滿足別人,就是我活著的意義。

    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點在於,要讓他們意識到:人可以只是“純粹”的活著,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你不需要為了活著而揹負那麼多東西。

    賺不了很多錢,那就少花點;上不了好的學校,那就上差一點的;對父母有恨,那就不聽他們的;覺得和朋友交往很累,那就斷了關係。

    沒關係的,你不用揹負那麼多,你可以不用這麼累,你可以的。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為什麼你可以不用這麼累?

    對於那些沒有想過自殺的人來說,「活著」只是意味著單純的存在的,不必有任何的附加項。最極端的說,我成為流浪漢,我一輩子都一個月只賺兩千塊錢,我去擺地攤等等,其實怎麼樣都可以活下去。

    你的未來並不是只有:要麼痛苦的活,要麼輕鬆的死這兩個選項。

    你不是必須要揹負這些,你不是“不得不”這樣活著,你有選擇,你一直,並且永遠有選擇。

    人們之所以想要自殺,還有一個很重要、但是沒怎麼被重視過的“心理防禦機制”的原因。這個防禦機制譯作“心力內投”或“反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關於這種防禦機制其實很多人都見過或經歷過:

    一個孩子被另一個比他更強壯的孩子欺負時,這個孩子會非常的憤怒。但是他不敢去攻擊比他強壯的孩子,他就會發瘋般的拍打、撕咬、或者傷害自己。

    這個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他的意識中:“我”如果攻擊“你”就會受到報復,於是,“我”把「我」想象成「你」,這樣“我”在攻擊「我」的時候不會受到報復,又在幻想層面攻擊了“你”,從而令“我”感到平衡,憤怒得以釋放。

    很多人如果小時候總是被比他們更強大的物件傷害的話,那麼他就很可能在無意識中使用這種防禦機制來自我保護。

    如果這種防禦機制被使用的太多,就可能成為這個人無意識中總會使用的一種手段,然後他的攻擊性就極有可能被徹底的“鎖死”,就是無論他多憤怒、多激動,他的攻擊性都只會指向自身。

    我們生活中都有那些典型的“老好人”,他們從不生氣,被欺負了也從不還擊,脾氣很好,我們提什麼要求他們都會答應。

    做老好人的一個代價可能就是會比較容易得一些“心身疾病”,長期自我攻擊、自我防禦,這種自我對抗的狀態也會令一個人的身體無法得到徹底的放鬆,而容易得一些骨關節和臟器類的病症。

    能量是守恆的,那些看似對欺負自己的人選擇了隱忍、對傷害自己的父母選擇了去“愛”他們、對苛刻的老闆選擇聽從的人,他們的“恨”和“憤怒”並不會因為他們的壓抑而消失,而是始終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透過各種“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釋放攻擊。

    雖然在過程和實際結果上來看,這個人做的是在“傷害自己”的事,但在他的想象層面上,這些針對自己的傷害其實是指向那些欺負了他的人的。

    這種“心力內投”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殺。

    他透過“自殺”,來在想象層面上殺死那些欺負他的人,從而最大限度、最暢快的獲得一次報復的滿足。

    在我們談了這麼多之後,如果一直有自殺念頭的你問我:“那我究竟要怎樣才能好好地活著?不痛苦的活著?”

    我的答案很簡單,只有四個字:

    是的,去他媽的。

    這就是答案,這就是你對於為什麼活著的回答,就是去他媽的。

    你可以現在說出來這四個字,就是現在說: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如果你周圍沒什麼人,或者是你在一個很空曠的場所,你可以大聲的喊出來: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是治療自殺的良藥,因為這四個字有三層功效:

    第一,攻擊性的外放。

    如果一個有自殺念頭的人能夠領悟到他的攻擊性其實一直是在指向自己的話,幾乎在他獲得領悟的這一瞬間、他可能立刻就會放棄想要自殺的念頭。

    語言符號的涵義是固定的,不管一個人是以勇敢的、怯懦的、富有攻擊性的、還是帶有歉意的說出這四個字,他的攻擊性一定是在向外釋放。

    只要不把矛頭指向自己,那就不會令對自己的不滿累積到要自殺的程度。

    第二,對壓力的緩解、或對壓力源的放棄。

    「去他媽的」所反映出來的潛臺詞是:老子都他媽連死都不怕了,活著我都隨時可以放棄,憑什麼我要允許周遭這操蛋的一切如此壓迫和傷害我?

    SO 去他媽的,去他媽的在你和你的壓力源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即使你無法完全放棄那些壓力源,你也有這道屏障在這裡,可以不讓你被它們壓的崩潰。

    第三,對自己的「解放」。

    我在前面提到一些“心身疾病”和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關聯,一個人的體態、體質,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定位,思維方式等都和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有很直接的關係。

    一個想自殺的人,他之前的人格結構可能是處於那種“被壓彎了腰的”、“瑟縮的”狀態,「去他媽的」是對周遭的一切的一種不屑的否定,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這個人的人格“挺直了腰板”,從而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脫。

    So、去他媽的工作,去他媽的上學,去他媽的考試,去他媽的要你買房買車,去他媽的嫌你沒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去他媽的要你做個正常人,去他媽的嫌你胖,去他媽的一切!

    「你得先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你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當然,如果你讀懂了這篇文章前面在說什麼,你就能明白「去他媽的」這個“四字神咒”既是玩笑、也確實是“良藥”。

    因為這四個字的內涵本質上是在試圖傳遞給你一種“正常人”對待生命與死亡的態度:無所屌謂,我不在乎。

    (這個“不在乎”並不是說我們真的就完全不在乎,而是說生死的確很重要,但它們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刻意去在意,因為它們很大程度上並不受我們自己的控制,過度的在意並沒有什麼意義,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

    “我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活著,當然也就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想要去死。”

    在對生活和死亡秉持著一種更輕鬆和自在的態度之後你就能夠意識到:

    這是屬於你的生命,這是你自己的人生,這是你將要擁有的一切,你最重要,你的感受最重要,不要說對不起,你不欠任何人的,你不想要的不想做的不開心的,統統——去他媽的。

    This is the answer——不需要什麼理由的活著。

    後記:

    我從去年起就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令我的文章,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到那些有著文章所針對的問題的人群。

    所以在這篇文章裡,結構和情緒上我都嘗試著利用心理治療起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些設計。

    但“自殺”這種問題畢竟不是小事,它不是僅靠一篇文章就能夠起到多大影響的。最好還是去做心理諮詢,有一個長程的諮詢師的陪伴,我想不論怎樣,最起碼都能夠令你更輕鬆一些。

    我自己的意識層面並沒有過特別強烈的自殺念頭,但我一直很強烈的害怕自己“會想要自殺”,這說明我的潛意識裡也許有著強烈的自殺衝動,但我從來沒有付諸行動過。

    我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的“吝嗇”,我總是想:只要活著,不管得到什麼那可都是白白的賺到!可要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我要活下去,不能將他媽白撿的生意讓給別人!

    所以,也許你也不妨“吝嗇”一些。

    以上。

  • 11 # 數字美學

    人之幸福,可以享受;人之幸運,可以灑脫;人之快樂,可以隨性。一份淡定,一份自在從容。人這一生,有豔陽高照,也有陰霾迷霧。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雖然很難。活著,可以有無奈,但不能無奈地生活;可以有悲哀,但不能悲哀地迷茫。人心,隨經歷而成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簡單的過,開心的活,才能無悔這一生。

  • 12 # 柳下一杯茶

    在不違背良俗公序的前提下,努力釋放生存的最大能量,多做益於大眾的事,獲取最大化的社會認同,獲得最大化的私生活滿足感

  • 13 # 那個人來了

    人生最快樂和幸福的事就是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人活著就要快快樂樂的活著,而能為你愛的人(包括:父母,愛人,子女,等親友)付出和犧牲就是愛,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活著為了生命的存在和延續,為了實現理想和追求,為了體現人生自我的價值活著,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人應該有所追求,人應該有個目標,假如一個人沒有追求沒有目標,就彷彿一根遊絲,只是漂浮在這個喧囂世界裡的一粒游塵,匆匆的來也可能匆匆的去。活著要有期望,活著要有思念,活著為了自己,但是我們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要那樣的話,當我們回首往事,會因為我們的碌碌無為而悔恨、會因為我們的虛度年華而懊悔。活著不只是為了自己,活著就應該有所追求,活著就好好的活個樣子,活著就好好的珍惜。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得為許多關係而活著:首先為帶你到這個世界來的父母活著。你要讓他們快樂,這是給他們的回報;其次要為你的親朋好友活著,也要讓他們感到快樂,這也是給他們,同時給自己的回報;然後要為你的愛人活著,這是你學會接受愛以後,再學會付出愛的時候。當然,我們也要為自己活著。我們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要再哭著回去吧?為自己活著、為愛你和你愛的人。人是為了需求而活著的,人的需求可以分成五層需求,由低到高。它們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慾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階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階需要。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活著為了什麼?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體驗生命。不管是痛苦、快樂、疾病、健康還是絕望、掙扎、平靜、幸福,都是人的一種成長,披荊斬棘。有幾人為尋找活著的意義而活著、有幾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一種對死的恐懼。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也可以說一個是意義,一個是目的。 所謂意義,應該是客觀的,自然的。我要說的是......你就不會驚訝人們煞有介事的活著,卻回答不出來“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問題。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誰活著的時候不是在向幸福。人為什麼要活著和人為什麼而活著。也可以說一個是意義,一個是目的。 所謂意義,應該是客觀的,自然的。我要說的是人類,而並非某一個人,那麼所謂的奉獻論就是談不通的,對於博大而永恆的宇宙來說,人類連個垃圾都算不上,人類只是為了自己而活,我們說保護環境也只是保護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科學的發達以及進化論的突破,使人類越來越清楚自己的位置 -自然的產物。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你自己決定的,甚至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也不是。人類是渺小的,充其量不過是宇宙新陳代謝過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環。芝麻大的意義和飯粒大的意義有區別嗎?這不是悲觀,事實本來如此。但是反過來想,世界的其他組成部分也同樣平凡,而且人還是萬物之靈,說你“豬狗不如”你一定不愛聽,這也是足以令人類自豪的事情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至少在地球上,人類是呼風喚雨的霸主。 單獨的一個人,宏觀來看更沒什麼意義。我們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儘管沒意義,但生存是我們的權利,至少還沒人有權利剝奪我們的這個權力。如果說有意義,應該是指相對的意義,是創造意義而不是尋找意義。小的範圍來說我們報答了父母,養育了子女,愉悅了他人;大的範圍,我們可能幫助過一些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從而載入史冊。這也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不過我想強調的是人本來並沒有任何義務,你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如果你能夠生存下去的話。我們之所以,希望做得出色一點,無非是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而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人生就是人的生存,一切為了生存(達爾文語),更好的生存。人最根本的本性不是善與惡,而是追求快樂,迴避痛苦。這是自然選擇,似乎沒有生物會是例外。 回頭再看這個問題,你就不會驚訝人們煞有介事的活著,卻回答不出來“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問題。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誰活著的時候不是在向幸福靠攏呢?記得“神探亨特”(美國老片)的口頭禪就是“上帝安排的”,我想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美國幽默式的回答。當然人類的上帝就是自然。 這裡我再強調一個詞就是“正義”,所謂正義就是對的,符合自然法則的;無私奉獻和自私自利都不是自然的人生觀。為什麼?因為人的認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的感受和感覺是真真切切的,誰願意奉獻得一無所有而活得生不如死?反之作為有群體意識的人類是欣賞真善美的,損人利己的行為終要受到抵制。所以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的論點是現實和智慧的。按照幸福最大化原則,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你也會更加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須先有這個能力。眾樂樂與獨樂樂,孰樂?也許一個人越發成熟客觀,他的判斷就越發接近正義。人生大抵就是這樣,而人們的人生觀或許千差萬別,這和人們自己的經歷品性有關。剩下的事情,就是應該如何去做。但還想告誡年輕人的是:第一:要現實,不要任性,不要在真空中思考虛設的問題,你們目前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是就業和生存,學好本領才是硬道理,這需要踏踏實實的下功夫。第二:要自制。小孩子吃不到糖果會哭鬧,你們是得不到愛情就苦惱。這有什麼區別?偉大在哪裡?如果你象挑剔你的情人一樣挑剔自己的行為,那麼你的情人要比現在的好很多。第三:對一部分自卑的人,我勸你們勇敢一點。正如我前面所言,人們生而平等,你不要顧忌別人(有好人也有壞人)的臉色而委屈了自己,無論你是多麼想把事情處理好。給自己過多的壓力並不是好事,這並不能解決問題,要冷靜沉著,可以循序漸進但不能自暴自棄。第四:惰性是與生俱來的習慣,但絕不是好習慣。改變習慣要從行動開始。第五:不要遇難而退,要知道為之則難者亦易矣,這不僅應用於大目標,而更實際的意義是能助你走出解決眼前的困境,並走得更遠。很多時候你都會發現河水不象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象松鼠說的那樣深。第六:不要問別人幸福是什麼,你的快樂和痛苦自己清楚。第七:從做好眼前的事情開始。不要以為思想壓倒一切,多懂一些道理固然好,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行動其實更重要。不需要懂的道理就不用去懂,這也是一個道理。第八:要懂得知足者常樂,你我皆凡人,肯定又很多事情不會盡如人意,要懂得不懈的追求,也要懂得珍惜的對待

  • 14 # 感悟人生丨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這要活著的理由可太多了呀。不同階段的人生,都會有不同的意義,反正我是不想死,哈哈。

    簡單的來說,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在上學之前的學前階段。 就拿我來說吧,那個時候活著的理由很簡單,甚至根本就不會去想活不活著這種事兒。就是為了每天都可以吃到好吃的 ,可以去跟我的好朋友們去玩耍。

    第二個階段:就是上學的階段,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那個階段的人,都很純潔,幾乎不會有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想法,每天的追求也很簡單,就是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第三個階段:就是步入社會的工作階段,雖然這個階段是最難的階段,也是人心最複雜的階段,但同時它也是最讓人能成長的一個階段,不能說在這個階段能體會到所有的人情冷暖,爾虞我詐,但也是我們人生價值觀的一次重要轉折點,每天也都會有不同的挑戰。面對很多新事物的發生,我還是很充滿期待的 。

    第四個階段:就是婚姻的階段,雖然這個階段的生活壓力也挺大,上有老,下有小的 ,都需要我們來照顧。但同時這個階段也是我們最幸福的階段,有著美滿的婚姻,可愛的兒女,健康的父母,他們都是愛你的人,而且跟愛你的人生活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樣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充實的。所以,這就是我活著的理由!

  • 15 # 砸鍋賣鐵土撥鼠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因為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著有著不平凡的人生,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當我們都經歷過後,你會發現人生其實很有趣,在這個世界上有生我養我的父母,還有我最愛的人,只有你活著才能報答生我養我的父母,只有活著你才能給你最愛的人幸福,所以好好活著,人生的路還很長,值得你一直走下去!

  • 16 # 李先生茶餘飯後

    您這個問題,把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靈魂三問又抖出來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人活著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不是標註自己的價格,換言之,就是追求理想和幸福。

    那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

    還有需要古希臘的兩位哲學家回答。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 並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後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 17 # 善正談養生

    一切物種起源於分子,分子在不停運動,所以產生許多能量,能量在中醫認為就是氣,氣化生天地萬物。人和動物植物都是氣化所生。所以這些進化都來自於分子武動結果。西醫認為,分子構成了細胞,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體。中西醫殊途同歸,人活著,就是分子活動的結果,所以活著的意義,並不在於人是貪生還是怕死,是在於人並不能選擇。既然不能選擇,那就努力活著,堅強活著。就算靈魂出體,人的身體分子一樣存在,只不過會被微生物降解或者被火化變成另一種化合物。所以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也不要把自己不太當回事。這就是活著的意義,人就是是分子,能量,氣的附著物。

  • 18 # 慕雪的芥子園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有點大,不好答。

    就按我此刻最真誠的想法,當下你問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會說想看看新冠什麼時候結束,結束後世界變樣了沒有。我活著想看看孩子們長大後的模樣,他們的愛人是怎麼樣的,還有他們的孩子,我會不會像其他奶奶一樣溺愛孩子。

    我活著,想實現自己每一個夢想。我想去世界各地旅居,用雙腳去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想去看別處的風景,想體驗他鄉的風俗,品嚐各地美食。

    我活著,是想體驗生命存在的形式,體驗生老病死的過程。

    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 19 # 電商跨境哥

    羅素說過,人活著有三個理由,追求愛情;追求知識,勤於工作;達成所願,富有同情心。

    當然明白一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能夠如願建功立業,達成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就是成功的人生,人生才有意義。

    天下什麼最大,道理最大。

    人活一世,就是要在或漫長或短暫的歲月裡,去觀察,去經歷,去體驗,去思考,然後得出自己的道理出來。

    朝聞道,夕死足矣。道理搞不清楚,是能讓人死不瞑目的。當然這對那些醉生夢死的人來說是無效的。

    各人有各人的道理,人本就是憑藉道理而活下去的,就算是拜金主義比較市儈一些,但那也是一種道理。

    道理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它主導了人的思想行為。道理也是需要經過驗證和提煉的,而截止目前,我也只得出一個道理來。那就是工作。

    不管是勞心,還是勞力,或者勞心又勞力,人只要活著就需要工作,不然老天都看不下去——那些有福的人要另說。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幹好工作,我前幾年想不明白的。

    其實,我最討厭就是這樣幹活不清爽的人。所以我寧願是多花錢找一些靠譜的,也不願意將就——千萬不要想著改變別人,那樣是很愚蠢的。

    當年馬雲創始人當中有個人技術很好,也立過功勞,但工作起來就是唧唧歪歪,後來這個人讓關明生給開除了,因為根本沒法做事,工作中態度很重要,態度覺得一切。

    王小波對青年朋友做過一個忠告:“人從工作中可以得到樂趣,這是一種巨大的好處。相比之下,從金錢、權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樂,總要受到制約。”

    這是他對人生的看法,他說不管你這一生要做什麼,都要幹出個樣子來,這才是人的價值和尊嚴所在。

    人在工作時,不單要用到手、腿和腰,還要用腦子和自己的心胸。我總覺得華人對這後一方面不夠重視,這樣就會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樂最主要的源泉,對生活的態度也會因之變得灰暗……,沒有人會喜歡灰暗,只喜歡Sunny。

    所以,人這一輩子都是一樣的上學、工作、生兒育女,然後是不可避免的死亡,那麼,人活著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活著?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成功?

    人活著就是要去工作去幹事,去幹出個名堂來,人是為了工作和心胸而活著的;為著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為著愛情,親情,友情;為著國家,社會,自己存在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如此,再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就算是成功的人生,人生必然有意義!

  • 20 # 沛靈生涯

    我想這是人生的終極問題,每個人都有TA對活著的思索。

    當你在為生存四處奔波的日子,或許活著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

    當你擁有了好生活,你開始關注自己的影響力,“來這個世上走一遭,總得留下點什麼!”

    當你創造了廣泛的影響力,你又會進入下一個生命價值的探索。

    對有的人來說,活著的意義就是在經歷生命的顛蕩起伏中不斷浮現的;對另一種人來說,向著終極目標,持續創造則更為有意義。

    張載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想這也許是對活著最好的詮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不應該唯我獨尊,你認為尊重孩子的具體表現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