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行侃娛樂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可謂是千古第一帝。他的陵墓自然也是極其浩大奢華的,但你知道到底有多大嗎?為什麼現在已經知道位置卻沒人敢挖?這其中又有什麼秘密呢?

    70多萬人修建了39年,這肯定是一個超級超級大的工程,那麼有多大呢?

    相當於78個故宮,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整體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大小。

    秦始皇陵在1974時被發現,歷經幾十年的探測和考古,目前已經基本掌握了秦始皇陵的大體結構。那麼這座歷史第一帝的陵墓兩千年來為什麼一直沒有被挖呢?

    這要分兩種情況:官方的和民間的。

    官方版:中國的考古發掘都是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被盜墓的活著地理變化而破壞的陵墓官方才會組織考古挖掘。而目前秦始皇陵儲存完好,裡面的地質變化也不明顯,所以按照中國考古慣例,是不會去主動挖秦始皇的墓。

    民間版:秦始皇陵建成之後,將所有工匠都封在了墓裡作為陪葬,並殺了最後做善後工作的所有人,所以除了當時幾個人,壓根就沒人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具體位置,所以也就無從盜起。

  • 2 # 使用者6961247675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髮掘以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觀眾。美術家來了,他們慶幸秦俑所發現填補了秦代美術史的空白;將軍們來了,他們笑看吳鉤,說秦俑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兵法、兵器和軍陣,提供了真實的資料和場景;冶金學家來了,他們手按秦劍,感嘆中國古代冶金術的高超…………面對我們祖先創造的精美文化產品,人們的感慨,既有差異,又有共同之處。你能否解釋這是為什麼?

  • 3 # 林元三農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園。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兵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1980年開始發掘工作,先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十大迷團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透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資料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儲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取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隻金雁。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原文 鳳凰網

    建國初期的時候蘇聯人就曾經想要出人手、技術來挖掘秦始皇陵,但是被毛主席拒絕了,那個時候蘇聯人說50年之內中國絕不可能挖掘秦始皇陵,但是,從現在角度來看,當時的蘇聯人也絕沒有能力挖掘秦始皇陵都是技術問題!

    【第一】秦始皇陵有至少【100噸水銀】,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100噸水銀如果洩漏將會給關中地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100噸水銀只是一個保守估計,如果洩漏,後果只能用不堪設想形容,所以政府當然不敢動。

    【第二】秦始皇陵不僅有諸如隨侯珠、太阿劍這樣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東西,更有秦始皇本人的墓誌銘。秦史在漢代以前或早期就被銷燬,一切如司馬遷、班固等等的秦史記載都是想象加民間加戰國史的綜合。秦的製造在中國古代十分發達,甚至被稱為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只是區區一個角的陪葬品,秦的技術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傳說中的連發弓弩機關究竟是什麼樣子?是否能見識到傳說中的奇門遁甲?最重要的是,秦始皇的真實生平也將揭開,這將會極大程度的補充秦史的這塊缺失,讓我們更瞭解這個古老又總有些神秘傳說的朝代,和這個充滿爭議又極具魅力的人物。不過,這一切必須要建立在能夠保證不破壞秦始皇陵的基礎上,現在中國顯然不具備這種實力。【以現在的技術,一旦開啟,瞬間這一切都會化成灰。】

    【第三】秦始皇陵設計精巧,機關重重,自古以來墓室是十室九空,絕大多數的皇陵均已被盜,然而,秦始皇陵僅有一個止步於主墓室之外250米的盜洞,水銀的沒有外洩更加佐證了秦始皇陵2000多年從未被盜,不僅如此,在2000多年內,關中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20多次,現代探測結果,秦始皇陵沒有絲毫影響。當秦始皇陵上部被探測出細夯土時,專家們很震驚,這證明秦始皇陵內部是有一個高層建築的,這十分的罕見,一個清華的博士研究了三十多年也只得出了這是一個金字塔型建築的結論;不僅這樣,秦始皇陵裡面的排水技術和北京國家大劇院的也是同一技術。還有比如絲綢,在墓裡時剛挖出來很鮮豔美麗,一接觸空氣就馬上腐朽化成灰了,所以得等到科技進步。專家們甚至連秦始皇陵裡究竟是什麼樣子都不完全清楚,差不多每一次技術進步,去考察都會得到一些新的資訊,【中國專家對秦始皇陵的瞭解十分有限,更不要說想出一個完備的發掘方案了。只有等技術和發掘方案成熟才會開啟秦始皇陵】

  • 4 # 飛書志士

    說法1.不是不挖,也不是不敢開挖,而是另有原因,其實就是技術不成熟,擔心挖出來的文物受到損害。想必等到技術條件好時,便能開始開發了。

    2.還有說法就是,不敢挖,裡面有太多的機關,例如有勘探到墓裡面有大量水銀。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這就是防盜墓的措施之一。3.關於墓室還沒有全面瞭解,不能掌握有效的足夠資訊

    例如以前曾有媒體報道稱,考古人員用鑽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但是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目前的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餘則是一些陪葬坑。 那麼也就是說真相與‘事實’不相符。所以綜上所述,要想開發,就必須先全面瞭解透了再挖。

  • 5 # 車囧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秦始皇陵南依層層疊嶂、山林蔥鬱的驪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在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總是伴隨著莫測的傳說,更加讓人嚮往,或許這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好奇秦始皇陵中到底有什麼。可即使這樣,秦皇陵卻沒有一人挖開過,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傳說能夠自動發射的塗了毒藥的弩箭,只要有盜墓賊接近就會被射成刺蝟。原諒在下才疏學淺,不知上述的機關經過了幾千年是否能夠實現。但是考古隊根據《史記》的記載透過衛星遙感探測秦陵地下的水銀分佈,得出驚人發現,秦陵地下的汞分佈與當時的秦帝國版圖分佈大致相同。這又一次證明了司馬遷在描述秦陵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看來並不是腦補。

    水銀除了滿足始皇帝本人的地圖欲和長生的夢想,還能防盜,水銀蒸發的蒸汽,是可以毒死人的。再加上比較密閉的地宮,如果人一進入地宮,一會被毒死,二,大量水銀蒸汽會洩露出去。一旦水銀洩露,其汙染程度不下於核爆炸。

    但是就算有了開採的技術,卻沒有有效的現場保護技術,出土時光亮新鮮,出土後迅速氧化變色、變質、變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從第一個兵馬俑出土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了人們也沒找到能讓彩色的兵馬俑不掉色的方法。

  • 6 # 遊大懶人

    主要有:①陵墓太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南昌海昏侯墓花了幾年都還沒有結束,南海一號現在還在提取文物。②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行,如兵馬俑上面是有五顏六色的彩繪,可是一曝光就沒了,這是世界級難題,至今國內外都沒辦法。③現場場地的保護,需要建巨大的博物館去保持文物,還有陵墓,這要人,要錢都是巨大的。④墓內的水銀,雖然隨時間的流逝已經稀薄,但是量還是很大的。

  • 7 # 艾N視角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秦陵乾陵挖與不挖

      中國有兩個帝王陵墓很受世人矚目,一個是秦始皇陵,一個是乾陵,後者是武則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寢。

      古往今來,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騰,死後被人折騰。自己折騰,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別的皇帝不一樣的事,謎團太多,蓋得了棺,定不了論。於是後人跟隨,破解謎團。不客氣地說,就是接著折騰他們,讓他們死後都不得安寧。後人折騰的最大特點,過去是貶褒功罪,評判得失;現在流行避虛就實,也就是挖墳掘墓。往客氣了說,這叫關注,但關注的問題點,各有不同。

      平民百姓關注秦陵和乾陵,集中在一個疑惑上:為什麼不挖?感性色彩比較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是,挖和不挖哪個更重要?學理成分更大。這些年情況又變了,好像各級政府也開始摻和進來,彷彿辯論賽上的辯手,成了正方反方,正方肯定挖掘效益,反方強調保護功德,一個說YES,一個說NO。

      秦始皇和武則天老是被後人這樣折騰得死去活來,其實也怪他們自己。因為他們實在是生前太“出格”,死後也太另類了。要不然,和武則天同葬一個寢宮的李治,怎麼不太被人提及,也不太被人折騰呢?原因就是人家李治生前沒太折騰,屬於常態國君,壽終正寢時,也按皇室禮數大殮入葬,一切都中規中矩。

      

      秦始皇和武則天可不同了,都另類得很。一位是第一個在中國稱皇稱帝的男皇帝,一位是中國第一個名正言順的女皇帝,於是,他們就一下子成了和別的皇帝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很不一樣的皇帝了。

      秦始皇另類到什麼程度人人都知道,他把先秦泛用的“朕”字據為己有,成了皇帝專稱;還放出話說:“朕始為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武則天好像比秦始皇還要另類,她幹不成秦始皇統一文字那樣的曠古大事,就乾脆自己造了19個字,其中還給自己造了個名字,誰也不能用。

      讓人更不可思議的還有,武則天作為正式登基過的中國皇帝,在位15年卻沒為自己單獨建造陵墓,而是在死後開啟已經埋葬了22年的李治陵寢,與李治合葬一處。乾陵並不是人們常說的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家夫婦合葬墓,可是作為不同年號的兩朝皇帝合葬一墓,倒真是中國曠古未有。一個女人先當皇后,再做皇帝,臨死前留下遺言去帝號,重回皇后身份,世所罕見,是那些臨朝稱制的呂后、慈禧太后們比之不足的。即便到現代,中國這位一千多年前的女皇帝還叫百姓、專家、政府惦記著。

      一般的墓葬考古到國家文物局即可能獲得審批,可這位女皇陵墓的考古報審程式,卻要拿到國家最高立法機構的全華人大會議上討論,讓國家領導人輕易不能放言表態。要是哪一天乾陵像秦始皇陵那樣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那外華人和世界組織還得摻和進來。所以,動不動就提議要挖這兩個皇陵的人,不知道是否想過,秦陵和乾陵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怎能輕易挖得?秦陵在1987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真的要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不同意還是個事兒呢。

      反正這麼說吧,世上總有這樣一類與眾不同的女人,她們得到常人得不到的,卻失去常人所擁有的。武則天就是這樣的女人,但凡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她做了,沒有資格做的事她也做了,有資格做的事她未必有興趣去做,男性皇帝們不做或不能做的事,她沒少做,最後做到了她丈夫李治也沒有她名氣大的地步。結果是,她的歷史功過知者寡,她的歷史故事聞者眾。關於武則天的熱鬧不僅僅只是她生前82年裡的那些事,大熱鬧還在後頭。

      那就是哪天有要挖她的陵墓的動議了,之前就要熱炒起來;哪天真的開挖她的陵墓了,更要熱得發燒;到哪天挖完她的陵墓,熱度依然難退,依舊不會太平。等猴年馬月折騰完了她生前死後那些事,興許才能消停一點。華人常說,人死後才能蓋棺定論,那說的都是一般的皇帝和文臣武將,放在武則天身上不太管用,對她還必須得開棺解密,方能罷休。而且這還要趕早不趕晚,要下手快,起碼要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乾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前。

      但不管怎麼講,一個皇帝能另類到生前一生事,死後千古事,另類到他們的陵墓裡埋藏著中國的文化秘密,埋藏著華人的好奇心,埋藏著政府官員的經濟發展規劃,埋藏著專家學者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底線,恐怕也只有秦陵和乾陵可以比照了。

      

      說實話,不少人對評價秦始皇與武則天的歷史功過已經提不起太大的興趣,那是專家學者們的事情。明眼人都知道,現代人關注的是如何古為今用,為我所用,還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實際得多,也現實得多。急性子的人早就顧不上澄清歷史事實,尋找歷史規律,叩問文明興衰了,而是來他個“夢想照進現實”,幹他個考古大揭密才爽快。歷史事實被研究了多少年了,誰也沒說出普適性的結論,總是這樣懸著,叫人鬧心,挖個真實出來不就完事了麼?而且還有視覺,有觸覺,有效益,有業績。

      即便是考古人也被“忽悠”得心裡癢癢的——哪個不想在自己辛辛苦苦從業的一生裡,趕上挖皇家帝陵的機遇,抱個大金娃娃,哪怕過過發掘的癮也不枉為考古呢?儘管他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別說普通的考古人了,即便大專家也不例外。上世紀60年代陝西方面曾經打算髮掘乾陵,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聽說訊息後,特別興奮,盼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傳說儲存在地宮內的《蘭亭序》手跡。可週恩來總理卻批示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這種善意的勸阻,對乾陵起到的保護作用不可低估。好像郭老在失落之餘還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

      該不該驚醒那幾位在地下沉睡的帝王?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動議不絕,提案不斷。據上海《東方早報》記載,在2007年西安召開的“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週年學術座談會”上,有專家再次提出發掘乾陵的建議,也有不少專家持反對態度。正如陝西省考古學會會長石興邦所說,這一爭議有代表性地顯示了當代語境下,關於文物價值和保護的不同理念。

      羨慕陝西,羨慕生妒,嫉妒到想把它最小化,可最小化的結果,還是很大。這就是文物大省的體量,這就是文物大省的厚度,這就是文物大省的氣派。彷彿想要挖個誰,都是大動作,都得驚動華人和世人;彷彿討論挖個誰,都不能侷限在省內業內,必須擴大到國內;彷彿哪裡有個發現,都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國家級的發現。

      在中國文明興起後的5000年裡,一個陝西就佔去了至少一千多年的輝煌;一個西安,就囊括了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漢、唐兩朝盛世,沒有哪個古都堪與比肩。陝西,應當比其他省的人走在文物保護的前列;擁有自豪的同時,也比其他文物小省肩負著更大的責任。

      

      陝西的皇氣,還凝聚在皇陵上。連中國最另類的一男一女兩位皇帝,也都安身三秦,這還沒算介於他們兩人之間那位撐起大漢雄峰的漢武帝。毛澤東用詩詞概括中國古代英雄時,都要提到秦皇、漢武、唐宗三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只剩下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二人了。在世界100項考古大發現中,秦始皇陵名列其中;在世界範圍的人類十大考古發現評選中,中國唯一入圍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知道,兵馬俑坑只不過是秦始皇陵園五十多平方公里範圍的一小部分;我們大多數人還可能不知道,2004年前後秦陵也面臨過被摘牌的危機,差點被列為瀕危世界遺產。

      據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對秦陵進行實地調查後,發出了保護狀況不樂觀的函告,要求進一步履行保護世界遺產的公約。所以,國家早就開始了對秦兵馬俑及秦始皇陵的徹底的保護與整治,投資5.2億元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和秦兵馬俑周邊環境改造工程正在實施過程中。秦始皇陵屬於陵墓、墓葬類大遺址,由於在城市附近,可視性又較強,建設遺址公園的方式可以把文物發掘、保護的科學研究與旅遊觀光相結合,是對大遺址保護的一種探索。像秦始皇陵這樣的大型遺址,挖到什麼就保護什麼的做法是不夠的。劃定保護範圍有利於全方位保護和研究,也可以限制不合理的、可能給文物帶來破壞的工程建設。

      歷史揭秘:若秦始皇陵開啟會有多少謎破解?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巒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臨潼縣西楊村村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秦陵兵馬俑,然而,時至今日,這座千年皇陵仍舊深埋地下,只是不斷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時時誘惑著人們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開啟,那麼將會有多少謎迎刃而解?

      最先解開的謎團肯定是秦陵地宮的規模。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史記》這樣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向我們展示了地宮富麗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宮,窮奢豪華的陪葬品,有以水銀來表現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盜墓人的機關弩矢,玄宮頂部裝飾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擬有統一後的中國疆域圖,還有用鯨魚油做成的長明燈,照亮了整個地宮,經久不熄……

      

      《舊漢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入”之語。此外,在史料《漢舊儀》一書中也有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一段介紹,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說:我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而《呂氏春秋》則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話,那麼秦陵地宮下部的面積就會大得令人震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大多數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字難以置信,因為倘若地宮挖至1000米,那它就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側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與此同時,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在研究後推測,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地表最深約為37米。

      無論地宮的確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地宮的規模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以及構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那麼,傳說與史書中對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義究竟是什麼呢?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給出了這樣的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位於西安交大的漢墓陸續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斷。那麼“下具地理”呢?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按照此種說法,地宮之中應有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在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員曾經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汞含量測試,結果發現,在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一個強汞異常區,其汞含量的平均值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八倍。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其分佈呈有規律的幾何形,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屬實。

      人們不禁好奇地追問,地宮之中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民間存在著許多的傳說,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秦陵的地宮內有水銀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裡,遊蕩在水銀製成的江河上,巡視著帝國的領地。當然,在真相不為人知之前,這些仍然只是傳說。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大量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聞名遐邇,歷史的記載使許多人為之蠢蠢欲動,那麼,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從史書的記述來看,秦始皇陵的確遭受過幾次大的破壞,透過對陵園部分陪葬坑的發掘也找到了被盜的痕跡,考古人員在陵園地區的鑽探也常發現有火燒土和被焚燒的木炭,證明陵園的附屬設施的確被毀壞,那麼,秦始皇陵地宮有沒有遭到破壞呢?

      

      透過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斷定地宮依然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的大片強汞區,成為秦陵地宮尚未被盜的有力證據,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的話,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掉。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並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不僅如此,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的熔點很低,即使在常溫下也極易揮發,而汞本身是劇毒物質,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在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考古人員在秦陵封土周圍找到的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也顯示甬道中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掘動跡象。

      當然這種種的猜測只能止步於此,直至我們發掘秦始皇陵,揭開這位皇帝的棺槨之時,才能得到解答。以上這些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我們對地宮的眾多瞭解還只是建立於猜想和勘測,相信這一系列的謎團和疑雲將會在未來揭開。

  • 8 # 任我行73706434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自稱始皇帝,據《史記》中記載可知:秦始皇十三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後不久,就在酈山開始營建陵墓。統一天下後,又從全國徵發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築。直至秦始皇五十歲死葬時(公元前210年)還未峻工,秦二世時又接著進行了兩年,前後費時近39年,真可謂工程浩大。

    70多萬人修建了39年,這肯定是一個超級超級大的工程,那麼有多大呢?

    相當於78個故宮,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園區佔地近8平方公里, 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現存高76米,周圍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蹟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整體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大小。

    秦始皇陵在1974時被發現,歷經幾十年的探測和考古,目前已經基本掌握了秦始皇陵的大體結構。那麼這座歷史第一帝的陵墓兩千年來為什麼一直沒有被挖呢?

    這要分兩種情況:官方的和民間的。

    官方版:

    第一、中國的考古發掘都是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被盜墓的活著地理變化而破壞的陵墓官方才會組織考古挖掘。而目前秦始皇陵儲存完好,裡面的地質變化也不明顯,所以按照中國考古慣例,是不會去主動挖秦始皇的墓。

    第二、技術要求高,以現有的技術基本上不可能挖掘秦始皇墓。秦始皇陵跨度幾千米,根據記載裡面水印和各種毒藥箭矢機關眾多,一個不小就會導致傷亡和損壞文物。而且現在也不能修建如此之大的保護棚,幾平方公里的大棚目前還真沒辦法。

    第三、現有技術無法儲存出土的文物,秦始皇墓裡的文物都已經在真空環境下放置了兩千年,一旦遭遇空氣就很有可能馬上產生變化,化為飛灰。兵馬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部分兵馬俑在出土時都有彩塑,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就都變黑脫落,成了現在的樣子。

    民間版:

    所謂民間挖掘其實就是盜墓,沒什麼兩千年來一直沒有被盜,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秦始皇陵建成之後,將所有工匠都封在了墓裡作為陪葬,並殺了最後做善後工作的所有人,所以除了當時幾個人,壓根就沒人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具體位置,所以也就無從盜起。

    第二、陵墓之中用水銀做為江河湖泊,而且地宮周圍幾公里都鋪滿了水銀,水銀有極強的放射性,在古代壓根就發化解如此巨量的水銀,所以壓根就接近不了秦始皇陵墓。再者,陵墓巨大機關眾多,也很難有人能活著在墓中找到地宮的具體位置。

    第三、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傳說眾多,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各種光怪陸離的傳說讓人們對於這座墓充滿了敬畏之心,怕盜了之後發生不詳之事,也就是不敢挖。

  • 9 # 安家安家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六國的皇帝,他死以後,他的墓穴也成了一個謎,而在其他皇帝的陵墓屢屢被光顧的情況下,只要秦始皇的陵墓依然儲存完好,直到現在也不能挖。

    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園。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

    秦始皇兵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在1980年開始發掘工作,先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而在現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對於兩千多年前的陵墓,卻依然不敢動,原因在哪裡呢?

    首先:不知道墓穴的深度。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透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而這些數字也並沒有得到特別準確的肯定。

    其次:秦皇陵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難以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儲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然後:地宮裡有沒有一百噸的水銀?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取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而至於為什麼要埋這麼多的水銀?

    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最後:地宮裡還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那說明裡面的虛實,現在的人根本是不知道的。

    而在以上的情況都極為不清楚的情況下,倘若冒然去動,就會有以下三種可能的情況發生。

    第一種:挖時水銀洩露

    如果裡面有100噸的水銀,而100噸水銀如果洩漏將會給關中地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100噸水銀只是一個保守估計,如果洩漏,後果只能用不堪設想形容,所以不敢動手。

    第二種:珍貴文物太多,不敢毀傷

    秦始皇陵不僅有諸如隨侯珠、太阿劍這樣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東西,更有秦始皇本人的墓誌銘。而這些東西價值太過於珍貴,如果不慎開啟,可能會灰飛煙滅。這一切必須要建立在能夠保證不破壞秦始皇陵的基礎上,現在中國顯然不具備這種實力。

    第三種:現代技術達不到

    在2000多年內,關中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20多次,現代探測結果,秦始皇陵沒有絲毫影響。當秦始皇陵上部被探測出細夯土時,專家們很震驚,這證明秦始皇陵內部是有一個高層建築的,這十分的罕見,一個清華的博士研究了三十多年也只得出了這是一個金字塔型建築的結論。

    而秦始皇陵裡面的排水技術和北京國家大劇院的也是同一技術。還有比如絲綢,在墓裡時剛挖出來很鮮豔美麗,一接觸空氣就馬上腐朽化成灰了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作為祖龍,他的陵墓是中華龍脈的象徵,倘若輕易發掘,甚至會影響國家的運勢。

    不管什麼原因,現在都還不是能夠發掘秦始皇陵的時候,而如果我們做不到,不做顯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 10 # 失去貓的魚129968728

    不是不想挖而是不敢挖,第一沒技術,挖出來的文物怎麼保護,第二工程量太大,70萬人修了30多年那麼多土往哪裡放,這要一點點的清理,可以想象70萬人修了38年如果要清理那麼大的幕需要多少時間

  • 11 # 我的瀟灑歐巴

    技術的問題。 挖出來容易,儲存難。像馬王堆墓一樣,裡面的東西挖出來後,剛一見空氣就變成飛灰了。 以前聽說日本想幫咱們挖,不過提的條件是,挖開後要三件東西。秦始皇頭上枕的,手裡拿的,嘴裡含的。咱國家不同意。主要原因有幾方面 曾發現過兩個古代的盜洞 但是都只有一米多深 原因在於始皇埋葬後在方圓一公里範圍潑灑了大量的水銀(汞) 放射性強 古代人沒有防化措施 挖一米深就掉頭髮和牙齒 再挖就翹了 當然不會在挖了!另外始皇的墓大小整好一個國際標準足球場 裡面依照當時中國四海的位置分佈填充了大量水銀 進去也是死!並且這個足球場是用土和米漿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製造 有古書云 我在這用白話:墓牆建造好了以後 用大秦最強的弓弩士兵站一百步外對牆而射 如果箭至而不掉土 也就是說不但射不進 並且還不會把表面的土射掉就算過關 掉土則推掉從來 射進去則負責該段牆壁的工人全部殺掉 換人從來 可以說比得上現在的水泥了 同時還有記載說始皇的墓深九泉之下 其實也就是代表了可能在造墓時挖穿了地下水!這麼深 你敢去嗎!嘿嘿!在地面上有於水銀太多的原因 方圓一公里沒有遮擋的大樹 也沒有地方躲 晚上還好 白天就等著被抓吧!不過要先穿高階的防化服才行 但是要是買的起 那也應該不會想去做盜墓賊吧!嘿嘿~`另外還有傳說因為始皇死是在路上死的 屍體腐爛 趙高用鹹魚來掩蓋腐爛的味道 所以始皇的墓是漂流在墓內的 順著水銀漂 很有創意的古人吧!裡面珍寶無數 據說還用大的夜明珠做成月亮和太陽 機關就沒有什麼 但是裡面確實死了很多陪葬的工人 準確的說是為了不讓他們洩密 被活埋在始皇主墓室的外面至外牆裡的一條很深的通道下 就像埃及的金字塔的入口一樣!中國早就已經探明瞭 但是缺乏挖掘後文物的儲存技術!裡面有大量的未損壞的文物 挖出來保護不了 就只能我們這一代人看看了!子孫後代就只能看照片了!!!!

  • 1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首先,來看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

    距今西安東20千米處有一座山勢高聳、青翠秀麗的山峰,這就是驪山。人們在驪山腳下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巍峨皇陵——秦始皇陵。

    咸陽宮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國家和享樂的地方,陵墓則是他靈魂的最終歸宿地。秦皇島希望自己歸天之後,也能享受到生前在咸陽宮時的霸氣和快樂,所以地宮的建築結構也模仿了咸陽宮的構造。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陵上輝煌的建築已蕩然無存,秦始皇陵冢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其高度已由原來的115米縮減到了46米,周長也由原來的2087米縮小到了現在的1390米,但據考古專家推斷:秦始皇陵墓室底的平面形狀類似於一個長方形,底面積1.92萬平方米,相當於48個國際標準的籃球場。地宮有斜坡式墓道,壘石做墓基,中心部位放有棺槨,象徵著咸陽宮,四周置一些迴環相連的隧道和別室、耳室,象徵咸陽宮周圍的離宮別館。墓頂上繪有天文星象圖,墓底下面刻出江河湖海並灌之以水銀。各種金玉珠寶分藏在各室中。

    由此可見當時秦始皇陵規模的宏大。

    其次,來看為什麼還不敢開挖秦始皇之墓?

    其實在宮殿與山嶽之間,有水銀做成的河流穿繞的。據《史記》記述,秦始皇為了能儲存好自己的棺槨,在建造陵墓時,在地宮用水銀做百川、江湖、大海。

    眾所周知,水銀是巨毒之物,人一沾之即死,甚至連屍骨都找不到。雖然我們現在時代在進步,各種技術在飛躍,但並沒有能保證在沒有出現傷亡的情況下開挖秦始皇陵墓。目前,中國倡導以人為本,安全是擺在第一位的,在沒有百分之百把握實現安全開挖的前提下,是不會冒然採取行動的。

    另外,就算開挖出來,如何儲存秦始皇的屍骨及墓中的各種文物也是一大難題。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所以現在暫時還不敢開挖秦始皇墓。

  • 13 # 草根天元

    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很少的一部分,百分之三,秦始皇陵佔地56平方公里,如果要挖秦始皇陵,對西安市甚至是陝西省的影響,相當於西安市辦了倆次奧運會,倆次世界盃足球賽。世界的媒體焦點將會瞄準西安市,也將會帶來中國乃至世界科技的進步。因為很多問題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安市的城市地位將會得到突破性的提高。現在已經有的古蹟的價值將會提高几個檔次,形成新的旅遊格局。

  • 14 # 北北北777

    秦始皇墓很大,而且經過探測,墓中有用水銀製成的河流,一旦開挖,會有大量水銀汙染環境,對周圍生物造成毀滅性打擊,還有就是裡面的文物挖出來後現在也沒有能力儲存,既然這樣,不如就放在那吧

  • 15 # 農地圈

    70多萬人修建了39年,可想而知這是一個超級超級大的工程,那麼有多大呢?

      相當於78個故宮,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整體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大小。

    這座歷史第一帝的陵墓兩千年來為什麼一直沒有被挖呢?

    這要分兩種情況:官方的和民間的。官方版:中國的考古發掘都是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被盜墓的活著地理變化而破壞的陵墓官方才會組織考古挖掘。而目前秦始皇陵儲存完好,裡面的地質變化也不明顯,所以按照中國考古慣例,是不會去主動挖秦始皇的墓。

    民間版:秦始皇陵建成之後,將所有工匠都封在了墓裡作為陪葬,並殺了最後做善後工作的所有人,所以除了當時幾個人,壓根就沒人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具體位置,所以也就無從盜起。

  • 16 # 陳安冉car

    首先先說墓有多大,秦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近78個故宮。而大家關注的"秦陵",即陵墓地宮及封土,高近八十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考古專家推斷陵墓室底面積1.92萬平方米,相當於48個國際標準的籃球場。此外還有大量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傭坑、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足見其大。

    再來談談為什麼不能挖?

    首先,工程量問題。

    據司馬遷《史記》載(這是關於秦陵最明確也是最可靠的文獻),秦陵的建造徵驪山徒七十餘萬,前後幾十年。而陵園範圍達56.25平方千米,相當78個故宮。而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秦陵是地穴式墓,是沒有墓門的,若開挖,只能(注意,以目前能力只能這樣開挖)將陵上的覆土挖開,換言之,要用精細的考古發掘將秦陵的大土堆弄一邊去。這樣又會產生幾個問題:

    1.封土本身就是一個遺址,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及世界文遺組織保護;

    2.開挖巨量的土需要浩大的工程量,絕不亞於三峽工程,人從哪兒來,機器哪裡調,錢由誰出……

    3.幾十萬上百萬立方的土放哪兒;

    4.開挖保守估計需要近十年的時間,這十年裡天氣如何保證,秦陵會不會被雨雪灌成水庫。

    第二,墓裡面情況到底如何

    現在而言,包括考古工作者在內都無法對墓葬做出準確的定位。《史記》不足百字的描述過於模糊。主要有如下幾點:

    1.墓穴深度如何

    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三層地下水)說明深度至少三四十米,但這並不準確。而這也關乎秦陵地宮究竟有沒有被水所浸也不得而知。

    2.《史記》"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是否為真

    如果秦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那麼地宮極有可能是穹頂式的。二千餘年過去,地宮是否蹋陷,還有多少完整部分,這都是問題。

    3.致命危險:水銀

    現代科技以驗證秦陵封土土壤樣品"汞異常",所以《史記》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如果開挖,水銀必定會以蒸氣形式溢位,這對整個秦陵地區乃至陝西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後果不堪設想。

    4.地宮裡還有沒有空間

    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為“黃腸題湊”式大型木槨,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墓室內外不會再有空間,也就很難發掘。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地宮裡珍貴文物怎麼辦

    秦始皇陵陪葬品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太過於珍貴。所以發掘一定建立在能夠保證不破壞秦陵的基礎上,而現代技術明顯達不到這種要求。

    想必諸位都知道明定陵。這可以說是考古界最大的遺憾之一。而技術水平和經驗不足是造成遺憾的重要原因。當年地宮開啟後,新鮮空氣湧入,器物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損壞。一些漆器,金銀器發黴、變質。而更為令人痛惜的是大量明皇家紡織品、衣物等由於簡陋的環境和技術,最終變得支離破碎。事實上,直至今日考古界對於出土絲織品的儲存也沒有完全可靠的方法。另外,在時代背景下(文革),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的屍骨也難免厄運,慘遭焚燬,連棺槨都被扔到了山溝裡。最為珍貴的屍骨就這樣成了灰燼。

    就秦陵而言,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上原本繪有豐富的顏色,自土中取出來時,色彩貼在土上,土成了彩繪,而俑卻露出了陶身,成了灰色。小小的俑坑如是,更不消說是龐大的秦陵地宮了。

    1987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別指出:“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1997年,國務院首次明確:“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至此,"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成為中國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方針,成為了鐵的規定。

    其它還有流傳在坊間的說法,比如挖帝陵有天災、秦始皇陵墓是中華龍脈的象徵,輕易發掘會影響國家運勢等。大多為後人的無稽之談,不予詳述。

    不論如何,現在都不是發掘秦陵的時候。如果我們做不到,不做顯然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不動即是最好的保護。

    最後總結一句:秦陵本身的魅力,在於它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以及它的神秘和深厚的文化積蓄。挖不挖,不僅在於技術夠不夠,也在於挖了之後我們又會如何追回未發掘前秦陵所承載的文化。

  • 17 # 我的旺財去哪了

    你能說說為什麼要挖嗎? 過去幾千年 每個朝代缺錢了都沒挖,幾千年來都儲存下來了,難道就這幾十年都不能保住了嗎?

  • 18 # 五蘊熾盛LQ

    如果現在挖了,那美國黃石公園超級火山就會噴發。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氣候鉅變、空氣嚴重汙染、食物緊缺、疾病等,同時我們的美國省將不保!所以秦始皇林是天朝地球的龍脈!不可妄動!

  • 19 # 鯨落S

    有多大我不確定,但是我覺得應該像圖片上一樣,有自動販賣機那麼大吧?

    別問我為什麼,因為看著像‎ ´•ﻌ•`

  • 20 # 下酒菜歷史

    首先,來看秦始皇陵的規模。

    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地下王國。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同時,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地宮的深度:“穿三泉,下銅而致槨。”《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

    如此高深的始皇陵地宮,也堪稱一了。

    其次,來看秦始皇陵開一直不開挖的原因。要知道,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現代科學家和地質學家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也證實《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地宮埋有大量水銀,而水銀又是巨毒之物,開挖時如何防範安全是一大難題。同時,對地宮裡的文物如何保護也是一個問題。為了保險起見,暫時還沒有開挖秦始皇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家鄉有哪些經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