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16戰鬥中
-
2 # 寫意復興
我最崇拜的古代人物是康熙皇帝,他八歲就登基,那麼小的年齡就揹負著那麼大的責任,而且在他慢慢的長大後又面臨著鰲拜勢力的威脅,居然幾個小孩就能把鰲拜擒拿足以證明了他的膽量英勇及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更是做出驚天的佳績,先是推翻了三番,又北上絞面了葛爾丹把大清國的疆土再次擴大的很多,同時又收復了臺灣這些都代表了他的威武英勇奮戰。不過康熙有一點也是讓人佩服的有點像越王勾踐似的拿得起放得下,把自己最別的女兒藍齊兒嫁給了蒙古草原王,其實是康熙最痛苦的一件事為的就是最終的勝利。其實最佩服的事就是康熙是一個很大氣的帝王,他每次下江南時路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園林前都會在朱元璋墓前下跪表示崇拜。他提出的滿漢一家親的人,在滿人的天下他還用了很多漢人做官!到老了還是讓人很欽佩,幾次立了太子又廢了太子的勇氣,在你爭我斗的環境下最終選擇了四阿哥雍正的繼位坐下了正確的選擇,他既看到了雍正的勤懇又看到了雍正兒子的勇敢及才能,所以說康熙是一個目光長遠的一代明君,正因為他的文武雙全也照舊了他的高齡,在位六十年不愧是康熙盛世!
-
3 # 零落稀星
李清照
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早期和丈夫趙明誠進行書畫的整理,前期寫詩多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並且語言清麗,崇尚典雅。
喜歡《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喜歡《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喜歡《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4 # 我必達人
我最崇拜的人是蘇軾蘇東坡,自從走進他的世界,便不斷地被他的才氣,智慧,成就以及處世的態度所折服。
論才學,本是狀元之才,又是著名的詩人,詞人,散文家。他的詩富含哲理,如《題西林壁》,他的詞既在婉約派有所建樹,又開了豪放派的先河,既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柔情,又有大江東去的豪邁。散文更是有很多傳世名篇。
論能力,他在杭州市,修西湖,保民生,造福一方百姓。雖仕途不順,守舊派當權,他被當做革新派打壓,改革派當權,他又被當做守舊派打壓,他不是缺少政治智慧,而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覺得於民有利的,都是可以實施的。
他一路浮沉,不斷被貶,最遠被貶至海南,並病死不毛之地,但是經歷種種,他始終不曾失意,不曾失望,不曾對生活失去信心,始終有一顆樂觀曠達的心,這一點,古今中外,沒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集儒道釋於大成,是修身,處世,立身集大成者,他喜歡美食,可以說是美食家,有東坡肉等傳世,他還精通音律,可以說是音樂家。他的書法也是開一家先河,是宋四家之一,而且,他還善於育人,秦觀,黃庭堅等都是他的門生。在我眼裡,他就是最偉大的全才,沒有之一。
-
5 # 遺稿守護神
我最崇拜的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因為他一生貧困聊倒。寫出一部驚世的書而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好處和轉機。他最無望在一堆廢紙似的手稿面前活活被餓死。我說別了,不是祟拜他,而惺惺相惜,因為我也是花了四十年寫出了一部文學大作《人性演義》而無錢出書,又無法推薦出去。作者手稿。
當今社會,作者都在飢餓、絕望或痛不欲生中過日子,更別想象當年的曹雪芹歸至陰府那一刻的心境了。從這裡來想,你不管寫出了多麼優美的文章,你沒有能力推薦出去,以此養活自身的話,也只是敗筆一支,讓人無法記住你的模樣和身世。
-
6 # 老餘210910716
我最崇拜的古代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為什麼呢?第一,實現了華夏大統一,建立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第二,統一了文字。第三,統一了度量衡。第四,修建了世界聞名的偉大建工程萬里長城。
-
7 # 紅塵彌勒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波詭雲譎的社會變革和民族崛起的鬥爭中,湧現出了很多叱吒風雲的英雄,他們要麼登高一呼應者景從,要麼挽狂瀾於既倒,解黎民於倒懸,濟弱扶傾、扶危濟困,感念天下蒼生,倡行為民之道,真的就是數不勝數,英雄輩出。
個人最崇拜的,其實也不單單隻有一個兩個,其實是一個民族的豐碑或崛起的群體,脫離開哪個歷史時代歷史人物,我們的歷史都將改寫,也會出現不同於今日的結局。
但如果硬要從中篩選出最崇拜的,個人景仰的有這麼幾位:秦王嬴政、魏武曹操、東坡居士等。
始皇帝被尊為千古一帝,確是實至名歸。想當初,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金城湯池,萬世之固也,子孫帝王萬世之業者也。
可惜自以為固若金湯的千古帝業,毀於仁義不施,倒行逆施,千古之憾也。
與始皇帝相比,曹孟德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和管仲的尊王攘夷如出一轍,在天下烽火遍地、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面對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的逐鹿群雄,以一己之力,在敵強我弱的不利態勢下,先後消滅了兩個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袁術二公,統一了北方,並迎回了久居匈奴的蔡文姬,為民族的和解做出了巨大貢獻。想當初,曹孟德橫槊賦詩,一世之雄也,舳艫千里,擁聚百萬之眾,可惜赤壁一戰,最終落得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曹操休養生息的惠民養民政策,使得中原大地再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曹孟德不僅軍事建樹卓著,文學造詣也堪稱完美,他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謂說出了一代雄主的心聲,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抒發了千古豪傑的雄峙之心。
不愧為建安風骨的開山鼻祖。
另一個文學巨匠蘇東坡,則空懷濟世之才,士子報國之念流於相互傾軋和爾虞我詐。
可惜東坡這個文學鉅子,卻是個交際的弱儒,不諳處世為人之道,只執拗於文學的傳播與塑造,最終只能是沒能登上天子明堂傳習治國之道,而只是把滿腔抱負化作了吟風弄月、揮灑才情。
東坡一生創作無數,經典無數,被奉為豪放派的開山鼻祖,他的赤壁懷古確屬千古佳作,可以和唐詩的巔峰之作相提並論,唐詩宋詞的妙到毫巔,絕對脫離不開蘇子的博大與雄渾。
當然也要感謝“烏臺詩案”這個莫須有的罪名,使蘇子更執著於文字描摹直抒胸臆,也就難怪一代文豪無奈之中寫下的無奈之句“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病到公卿”。
-
8 # 走讀地球
舉兩個例子:
1、貶黃州時
此時蘇東坡只有一個安慰性的官職,沒有下屬,沒有住房,也沒有俸祿,一切用支全靠他弟弟,他只得寄住在破廟裡,在這樣的際遇下,依然樂呵呵,每天早起沿著長江跑步,迎著朝陽抒發情懷,對著夕陽喝酒寫詩,定期更新朋友圈,遠在京城的對手們翻看他的微博同時,也在蓄謀第二次圍攻。當他弟弟告訴他京城的動向後,他不為所動,該幹嘛幹嘛,不影響他的:大江東去、、、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在他人生中,對手都是浮雲,唯有江月不可負。
2、貶海南
古時人跨過嶺南,就感覺被世界拋棄,就像出了陽關一樣,孤零零的一個人,當蘇東坡到達雷州半島的徐聞碼頭時,弟弟前來送行,面對茫茫大海,一個大男人不禁嚎啕大哭,可蘇東坡正對著大海發感嘆,笑呵呵的樣子,讓蘇子由哭笑不得:這個哥哥啊,這個時候還在寫詩,他一生的禍害和際遇都是來自他的詩文。因詩而禍,也因詩而福。
他並沒有因此而停筆,反而是越寫越快活了,連皇太后的病情都需要他的詩文來治療。有一次皇帝去為母后請安,問母后還需要什麼,皇太后只說一句:放了蘇東坡,我的病就好。古今中外有幾個文人的有這樣的文筆,能驚天地,泣鬼神,還有這樣的樂觀情懷。
唯有蘇東坡
-
9 # 一切隨風
我是武則天粉絲。武則天天資聰慧。是一位各方面都成功的女子。智商情商挫商都不錯。生三男兩女。家庭算美滿。治理國家國家沒有出現大風險。不像秦二世隋煬帝二世而亡國。承貞觀之治下傳開元盛世。自己治理國家也沒像慈禧太后死前說女人不能治理天下。也沒像呂后給家族留下禍患。平衡處理身邊朋友敵人。可謂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10 # 唐宋元明月
于謙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親征瓦剌全軍覆沒,朱祁鎮也被也先捕獲,傳到京師震驚朝野,所有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侍講徐程(徐有貞)說天有異象,應該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道:“建議南遷至人,該殺,京城乃是天下的根本,,如果遷都,大勢必不可挽回,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他的一番怒吼打動了朱祁鈺,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
這時于謙已經代理了兵部尚書,所以朱祁鈺把防禦北京的重任交給了于謙.
于謙雖然是兵部尚書,但他從沒有指揮過軍隊,當時朝廷主力大多埋葬在土木堡了,留在京師的只剩下預備役和後勤部隊了。
或許或許會失敗,會以身報國,但我想他是不怕的,因為他是于謙,前幾天去于謙祠,于謙像背後的石灰吟依舊清晰可見。
眾所周知北京城一共有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鎮陽門,崇文門、朝陽門,還有最重要的德勝門,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因為這個門將直接抵抗也先的大軍,所以德勝門由於謙親自鎮守,這場戰爭關乎大明的生死,所以于謙為守護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來唯一的選擇:不勝,就死!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瓦剌軍挾持明英宗朱祁鎮舉兵南下一路經宣府進攻居庸關,也先率主力三萬人進攻紫荊關,十月九日經易州、良鄉、盧溝橋,於十月十一日抵達北京,
十二日也先挾持英宗到德勝門,要求于謙親自出迎,企圖將明軍主將擒獲,于謙一方面派朝廷官員朝見英宗另一方面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粉碎了也先的陰謀。
十三日瓦剌軍集中主力進攻德勝門,于謙首先命令石亨在城外埋伏軍隊,然後派遣騎兵佯裝戰敗引誘敵人,也先中計,親率主力窮追不捨,等也先進入埋伏圈明軍開始反擊,也先部隊大敗而逃。
十四日也先又進攻彰義門,于謙命守軍在重要的地方埋伏神銃手弓弩兵,又派兵在彰義門外迎戰,明軍前隊用火器轟擊敵軍,後隊弓弩陣跟入,但這個時候朱祁鈺為了搶功,派鎮守太監率百名騎兵衝擊敵陣,沒想到卻使明軍陷入混亂,瓦剌趁此反擊攻到德勝門前,還好於謙的援軍趕到,擊退了敵軍。也先進攻北京個門均遭到失敗並獲悉明朝各路援軍即將到達,不得以撤退,于謙得知也先撤退命令石亨集中火炮轟擊也先軍營,炸死一萬餘人,也先一路狂逃在清風店、固安分別被石亨、範廣的追軍打擊,二十日派遣使臣議和,就此,北京保衛戰明軍全勝。
1457年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將於謙逮捕入獄,理由迎立外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明神宗諡忠肅。
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於將傾
去于謙祠拍的
-
11 # 麗景雲天
愛新覺羅·玄燁
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
12 # 闖北走南的阿亮
我最喜歡的是朱元璋。這廝什麼行業都呆過,種過地,放過牛,當過和尚,闖過江湖!前面十幾二十年是個超級貧困戶,家裡一窮二白,父母雙亡,真是要多慘有多慘,後面半生突然厚積薄發,能力超群,簡直是變了個人,能征善戰,文武雙全,善於發現人才,善於運用人才,最終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純漢族的充滿血性的大明王朝!
-
13 # 蔚來計劃
蘭陵王。
蘭陵王,本名高肅,又名高孝瑾,字長恭,現河北景縣人,南北朝北齊皇室子弟,文襄帝第四子。
據說是文襄帝一次外出打獵在尼姑庵避雨時,與一位美貌的女尼姑一見鍾情後所生。文襄帝共有六子,其餘五子都有真姓大名的母親,只有蘭陵王沒有。
古有四大美女,當然也有四大美男之說。
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被稱為四大美男。
蘭陵王在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對方看見他美若天仙,以為是個女子,便拒絕與他相戰,勸他回家去。回來之後,蘭陵王找了個面具,再次上戰場。敵對方看著這個面部猙獰,凶神惡煞的蘭陵王,嚇壞了,不知如何是好,很快就潰退了。
蘭陵王功高蓋主,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大家可想而知,這樣一位厲害的角色最終的結局了吧。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齊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跟妻子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妻子回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之後就飲酒而死 。追贈太尉,諡號武王。
從古至今,不管是哪位帝王,怎麼可能允許別人的實力超過自己呢。
-
1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秦始皇,因為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他的個人魅力確實非常讓人嚮往。
【一】從他政治上所取得的成績,無人可比。
1. 秦始皇從13歲即王位到22歲開始親理朝政,年少沉著冷靜。秦始皇由於年歲小,一直處於隱忍狀態,暗自蓄積力量,學習治國理政之才,為日後自己勤政做好準備。
2. 22歲親政至39歲統一六國,睿智的政治才能。此階段他將之前十年的積蓄力量全部爆發出來。一方面剿滅嫪毐叛亂勢力,另一方面,剿滅呂不韋的勢力,將之流放到蜀地,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在清除王朝內部潛在威脅之後,又開始了他統一六國的征程,經過多年的爭戰,最終於公元前222年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
3.從39歲建立大秦王朝至去世,封建國家管理才能的展露時期。自認為功高三皇五帝,自稱皇帝,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修建秦國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修建萬里長城等等。
【二】個人生活的之謎團。
1. 不立皇后。秦始皇后宮佳麗更多,他每滅一個國家,就將這個國家後宮宮女妃嬪全部遷往咸陽,所以,他的後宮佳麗甚多,但是秦始皇就是不立皇后,所以,直到其去世,這個皇后之位也是空著。
2.不立太子。沒有立皇后也就罷了,但是秦始皇連太子也沒有立。在古代,太子可是國之穩固的根基,立好太子才能確保政權順利的交接,但是秦始皇就是這麼任性,在其死之前一直沒有立太子,才導致胡亥篡權奪位。
3. 不給兒女起名字。秦始皇兒子女兒不少,一共有33個兒女,但是有名字的少之又少,只有大公子扶蘇、公子高、公子將閭、十四子胡亥等4個人有名字,其他的都沒有名字,為何秦始皇連自己的兒女名字都不給起,讓人捉摸不透。
【三】秦始皇陵的神秘。
至今,秦始皇陵仍然沒有開啟,因為以目前的技術條件,仍然不具備開啟的條件,而這是兩千多年前修建的,可見當時修建皇陵時所採用的技術和工藝是如何的不可思議,很多問題到目前仍然沒有得到破解。
總之,秦始皇給我的感覺就是他是那麼的匆忙,又是那麼的自信,他是那麼的睿智,而他又是那麼的盲目,39歲一統天下,後世朝代誰能與之匹敵,而他一系列開創性的封建國家管理體制,一直被後世歷朝歷代所沿用。
所以,正是因為他不是一位完美的大人物,才叫人更加的喜歡。
-
15 # 兵卒在江湖
民族英雄——岳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華夏五千載,豈無完人乎?
答曰:唯嶽武穆耳!
生於農家,出身行伍。單憑戰功,十餘年便官拜太尉,爵至少保。身經大小一百二十六戰無一敗績。如此功業,兩宋罕有,華夏難覓。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兩宋交替之際,名將輩出。然可挽江山於既倒者,唯岳飛一人耳。南宋中興名將,除岳飛外,皆乃守成之將。後世虞允文,孟拱,也是機動防禦大師,並無戰略進攻之才能。
自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從軍以來,岳飛先後平定流寇李成、張用、曹成等叛亂,又掃清洞庭地區楊么勢力。隨即又兩度北伐,收復襄陽六郡,並於郾城,穎昌等地大敗金國名將完顏宗弼。
於內,克定禍亂;於外,抵禦外侮。然如此精勇之雄才,卻喪於自家之手。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岳飛面對完顏宗弼的大舉入侵,再度北伐,兵鋒直指舊都汴梁。在河北義軍梁興、趙雲的配合之下,使得金國“黃河之南,號令不行”,統治處於崩潰邊緣。
然朝有佞臣,大功難成。宋相秦檜作為金國奸細,屢次向高宗進饞,使得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飛退軍。之後,以“莫須有”之罪名製造冤獄,將其殺害。
其實此間緣由,並非什麼“岳飛功高震主,而兩宋皇帝對武將甚是防範”;更非:岳飛打出“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危及高宗正統之位。
南宋中興名將,個個居功自恃,無視朝廷法令。唯岳飛,對詔令嚴遵謹守,盡忠盡職,毫無二心。
至於後者,純屬近期袁騰飛等人肆意猜測,毫無依據,實乃無稽之談。事實為:自高宗即為之後,岳飛便遙尊在北國的徽、欽二帝為“天眷”。政治覺悟如此之高,怎會無度。
至於“岳飛性情耿直,為人執拗,得罪同僚”之論,更是無從談起。岳飛早年的上司宗澤、張所等老將,對岳飛讚賞有加,倚為臂膀;宰執大臣李綱、趙鼎亦是對其推崇備至;至於同為武將的中興諸將,非但無同行相輕,而且無一不與岳飛交好。此間緣由,除了欣賞其軍事才華之外,更是對其為人處事的認同。
關於岳飛之死,其實緣由很簡單。金國:提出“必殺飛,始可和”。金人被岳飛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釜底抽薪。
按照常理:在大好形勢之下殺掉自己最為 重的大將只為換取和議,這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岳飛面對的,是一個為了自己高官厚祿不惜出賣國家利益的奸相秦檜;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趙構。他想的不是收復失地,中興大宋。而是苟安江南,能夠安穩度日。
前文已經講明:南宋中興諸將,大多都是善守之將。面對金國,雖無征伐之力,卻也有自保之能。所以高宗不用擔心在殺害岳飛之後,他的半壁江山會淪為敵手。
再加上秦檜對朝中佞臣的拉攏,對岳飛部下的威逼利誘。種種因素,構成了岳飛的冤死。
武穆之功,震古爍今;個人私德,亦是盡善盡美:
仁:
平定楊么之後,對被俘人員,有人主張全部殺死,岳飛以各首領或率眾降宋,或已被處置,告誡諸將不得濫殺無辜;凡精壯之士,一律收編入伍;而老弱瘦軟、不堪服役者,皆“各給米糧令歸田”。一名將帥有如此仁愛之心,仁者無敵,岳飛能建立不世之功,絕非偶然。
義: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夏,被勒令退兵並遭罷黜的除了岳飛之外,還有韓世忠、張俊等人。起初秦檜並無害飛之心,甚至欲拉攏其陷害韓世忠。岳飛斷然拒絕,並提醒韓世忠做好防備。這與張俊為了自身苟全,費盡心機謀害岳飛形成照明對比!
禮:
川陝守將吳階很是敬佩岳飛,欲與其結為好友。當得知岳飛並無愛妾美姬之時,便令人專程送予其兩名美女。岳飛不好推辭,亦不肯接受,便留其于軍中。不久,兩名美女不堪軍中苦寒,便向岳飛請辭,岳飛欣然允諾。吳階得知之後,大讚岳飛乃明禮之人。
智:
一日宗澤招見岳飛並授以用兵作戰陣圖,且說:“爾勇智材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飛回答:“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聽後點頭稱是。
信: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完顏宗弼兵鋒直指江南,下令全軍“搜山檢海抓趙構”。高宗為避刀兵,逃亡於海上。此時的宋王朝,已經處於崩潰之邊緣。眾將紛紛四散逃離,甚至劫掠百姓錢財。唯有岳飛,堅持保境安民,外禦敵侮。
忠:
岳飛從軍一十五年,曾數次面臨險境,有性命之憂。也多次因朝堂昏庸法令而懊惱。然其始終心如鐵石,恪盡職守,一心一意地保衛著江山社稷。
孝:
岳飛乃至孝之人,自把母親姚氏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岳飛親嘗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
勇:
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步兵的天敵,且女真多騎兵。面對武裝到極致的金軍鐵騎,岳飛以八百背嵬軍為中軍,以步兵為兩翼迎擊,殺得金軍“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獲全勝。此舉開以步克騎的先河,堪稱軍事史上一大奇蹟。
岳飛雖為武將,但其文學造詣亦是非凡:《滿江紅》之豪壯不下蘇辛;《小重山》之婉約,可堪溫柳。同時,其書法亦有成就,尤善行草,《書謝眺》、《弔古場文》別具一格,大氣磅礴。
中國古代頂級名將:孫吳白韓;衛霍李嶽。孫武吳起交相輝映;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爭奇鬥豔;韓信與項羽各為“謀戰”與“勇戰”代表;衛青霍去病合稱帝國雙璧;李靖李績揚名突厥。
唯有岳飛,一枝獨秀,才高同世眾將。而南宋中興諸將,亦各有瑕疵:張俊貪財;世忠好色;光世怯戰;沂中妒賢;川陝吳階吳粼兄弟居功自恃,不服號令。岳飛功高蓋世,卻始終謙恭仁和,恪盡職守,猶如皓月之於群星。
高宗曾問岳飛,天下何時可定。岳飛答曰:“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命。天下方可太平!”。此言對於奸臣佞將是何等的震撼!
在清朝之前,中國的武聖人一直都是岳飛,而關羽的地位還不是很高。但是滿清作為女真後裔,為了維護統治,逐漸抬高關羽地位,而岳飛則被漠視,甚至遭到詆譭。
抗日戰爭期間,“史學四大家”之一的呂思勉為汪偽政權服務,大肆鼓吹“岳飛非民族英雄之論調”,用以打擊國民之抗戰雄心。此乃賣國之罪惡行徑!然今時今日,社會上乃至學術界仍有所謂的“公知”叫囂此等言論。其心可誅!
於公於私,於國於家,岳飛都將能盡之事做到極致。中國有武穆此人,幸甚!無愧為千古完人!
-
16 # 菁鴻子
蘇軾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其生平事蹟我就不多介紹了,因為實在太有名了,各位看官自行百度即可,我來說說我為何崇拜蘇東坡吧!
萬里歸來顏愈少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是我幾年前看到的一句話,寫得多麼的灑脫、多麼的自信。後來得知,這是一本散文集的名字,心想這作者也太有才了。直到有一天讀到其中一首蘇軾詞,才明白這類似的話早在一千年前東坡先生就已經說過了: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萬里歸來顏愈少”,不正是當代版的“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嗎?
寂寞沙洲冷周傳雄於2005年6月29日由環球唱片發行的專輯《星空下的傳說》中有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是由陳信榮作詞,周傳雄作曲。後來才知道,這也是出自東坡先生的一首詞,甚至連一個字都沒有改: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灑脫人生後世學者把宋詞分為“豪放派”與“婉約派”,也常常把蘇軾詞歸於“豪放詞”一類,但我覺得從蘇東坡的人生際遇,詞作風格來講,可以說他是“灑脫派”,我們可以讀一讀這首: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這一生,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幾次遭貶,且越貶越遠,但依舊生性樂觀豁達。貶到黃州又如何?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貶到惠州又怎樣?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常做嶺南人
貶到儋州?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
林語堂說蘇東坡關於蘇東坡的故事,蘇東坡的傳奇實在是太多太多,一紙片語根本說不完,也說不清。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
雖然我們沒有蘇東坡的才華,但是卻可以有像蘇東坡那樣的樂觀、曠達和灑脫。
-
17 # 落日餘暉88
我最欣賞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皇帝。雖然擁有絕對權力,但他善於納諫,虛懷若谷,開創了貞觀之治。
-
18 # 揭子兵法
我最崇拜的古人是我的先祖揭暄。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他是我的祖宗就崇拜,而是因為揭暄是明末清初中國傑出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天文數學家和西學家。大家知道,自古臨川多才子,唐宋八大家中,臨川就有2位——王安石、曾鞏,目前在撫州名人雕塑園內的66位才子,大多是文學和詩詞、戲劇、書法等方面的,而揭暄一個人就填補了臨川才子中的軍事、天文、哲學、西學等多個領域的空缺,大家說,這樣偉大的人物能不讓人祟拜嗎?
下面讓我細細道來:
江西布政使吳炳讀後拍案叫絕:“此異人異書也!”著名天文數學家方以智、方中通稱譽揭暄是“生千古下,集千古智,為張祖邵蔡申中土之氣,豈甘為遠西所軒輊的千古奇人。”“其論述出於大西諸儒之上。”李夢日、方中甫說:“交盡天下好友,不如交一異友。讀盡天下好書,不如讀一異書。”
揭暄是清代著名的科學家,中國清代44位科學家,揭暄名列第19位。揭暄有多部天文學、地理學著作傳世。揭暄是中國清朝唯一一個繪出“月面圖”的人。揭暄是中國清代最有影響的天文數學家。伽利略是西方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徐光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揭暄是江西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為精察明辨宇宙的奧秘,揭子博覽群籍,考據精核。晝則運籌推步,夜則仰觀星象。整個心思無時不在日月星辰間遨遊神馳。經過五十幾個春秋的拼搏,於1684年完成了《璇璣遺述》鉅著。揭暄指出:“天在太虛,如一塵之舉。地在天中,如一塵之停。”“天體圓,氣亦圓,故所生之物必圓。竹木形長,長而圓;禽獸形橫,橫而圓;人身頭面手足,具各種形而皆圓。天圓則地圓,天地圓則無物不圓。”揭子創立的“天外皆天,天內皆天”、“天球無數”、“無始無終”、“天地大矣,無邊無際”的字宙無限論,否定了哥白尼關於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的說法。其研究成果顯然超出了哥白尼的研究領域。在西學刺激下,揭子以氣本論為基礎創造性地形成了一個完備的宇宙體系——以元氣漩渦說為核心的新渾天說。而且給出了動力機制。針對儒家格物和西方自然研究的一些不足,揭暄對元氣旋渦、歲差、左旋、金水星的運動、潮汐以及西方的三際理論提出了獨特而新穎的觀點。這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是非常獨特的。在中國科學史和中西交流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此書在清初影響極大。以至成書之後“爭傳者幾履滿戶外矣”。受康熙帝賞識的著名天文數學家梅文鼎讀後,手抄其精語另為一卷,名為《璇璣尺解》,稱其“深明西算而又別有悟入。其言七政小輪,實為古今所未發。”並把他與湯若望(SCHALL VON BELL)、穆尼閣(N.SMOGOLENSKI)及王錫闡一起並列為當時四大天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鑑於梅文鼎在清代的地位及其對揭子著述的垂青,使得揭子的書後來一版再版。像揭暄這樣能通中西而成一家之言的極為少見。時人對揭暄的讚譽不在於他對西學的吸取上,而在於他能超越西學有所發明創新。梅文鼎、方以智也是從他超越西學的角度來稱讚他。方中通將此書看作超越中西天學的著作。無論比之中國的天學還是西方的宇宙論,它都是一部創新之作。故方中通又將此書命名為《寫天新語》。在數學和地理等領域,揭暄亦有很深的造詣。日本《數學大辭典》還載有揭子的條目。此外,揭曉暄還著有《道書》《射書》《帝王紀年》《揭方問答》《天人問答》《周易得天解》《星圖》《星書》《火法》《禹書》《輿地圖》《水注》等,涉及軍事、天文、地理、歷史、哲學多個領域,真知灼見,甚為海內外學者所推崇,至今還有很多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揭暄的天文學、氣象學乃至西學。
揭暄是哲學家、思想家。揭暄有哲學專著《揭子性書》傳世。揭暄的哲學思想還散見於他的其它著述之中。《揭子性書》是揭暄以傳統心性之學為主題,綜合儒佛道各家學說撰寫而成的。該書由外及內,從宇宙到人心,絲絲入扣,環環相連,具有很好的系統性,是一部很新奇的著作,是揭子學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閃耀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揭子闡述了各種性的本質,並作了唯物化的解釋,認為都是氣的各種表現。指出:“真心即性,真性即心”。揭暄對古代的心性之學,尤其是宋明理學頗有異議,認為他們並沒有滲透心性學之根本。在程朱理學中,“總天地萬物之理”是太極,而萬物中又各有太極;無極只是太極的極致,是無之中的至極之理。揭子認為這種理論太過簡單,因此他在卷一中指出性始於虛初,之後依次為太虛、天天、天、天地……性根,然後才到性,之後為心,對宇宙到人心進行了細緻的分疏。揭暄還對儒佛道各家經典的性命說進行了點評,指出其中的種種不足。揭暄認為,性理之學已經失傳很久,他所要做的就是不避天地忌諱,闡明心性之學。揭暄不但對先儒性理之學提出了批評,在天學上也對前人多有不滿,因此撰有《昊書》。《性書》的主題是心性之學,《昊書》則是言天地萬物之書,正如作者所說,兩書實相表裡,應一起參閱。揭暄自認為他在這兩部書中已把天地間的道理說盡。其友謝毓玄讀其著述後頓有豁然開朗之感。在《揭子兵經》一書中,有很多篇章闡明瞭揭子豐富的軍事哲學思想。比如:揭暄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解釋古代的天文術數。他認為風雨雲霧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產生與社會活動沒有必然聯絡,但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現象為社會活動服務。揭暄明確提出了軍事事物具有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他對軍事上的許多問題都能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述,強調我用計,敵亦用計,我變敵亦變,只有考慮到這一點,才能高敵一籌,戰而勝之。揭暄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主張以變制變,活用兵法。他認為陰陽、主客、強弱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於隨機應變,因敵之巧拙,因己之長短,因將之智愚,因地之險易而靈活用兵。
此外,揭暄的西學成就在當時也是無人可以比肩的。對於西學,揭暄既不同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人出於信仰全盤吸收,又不同宋應星、王夫之、楊光先等人自我封閉徹底排斥;既不同王英明、熊明遇不太加批判的吸收,也不同方以智的“淺嘗輒止”,與遊藝自然研究的龐雜。他在批駁西學的基礎上超越西學並塑造自我,向更高更遠更深的方面拓展,因而總是看人所不見,想人所不想,發人所不發。形成的兵學和宇宙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為罕見。所謂旁觀者清,西學這個他山之石成為揭暄鍛造自身理論的鏡鑑。揭暄之所以在兵學研究上有過人之處,與他多年的作戰實踐和通曉哲學、西學特別是科技有關;而揭子的宇宙論明顯優於同時代的人,又與他敢於懷疑和創新的儒將性格以及精通軍事、韜略滿腹和思想新銳敏捷有關。劉亞洲在《百歲空軍》一文中說:“軍事需要科技。科技反過來又推動軍事革命。二者是雙胞胎。”揭暄就是軍事和科技這對雙胞胎的化身,因而他的兵學和天文學著作才能別有創意高人一籌。《揭子兵經》、《揭子戰書》、《兵法紀略》、《璇璣遺述》等經典著作,是揭暄在中國的軍事、科學史上書寫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將一個集軍事理論、作戰實踐、宇宙論、哲學、科學、西學於一身的立體的揭暄展現在世人面前。
雖然揭暄這麼優異,但在軍界、科技界之外,知道他的人並不太多。原因很簡單,因為揭暄是抗清復明的一代戰將,是清朝統治階級封殺的主要物件。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在編寫《清史稿》的時候,也許還是考慮到揭暄是抗清將領的原因,竟對他的抗清活動和為父報仇的事隻字不提,只簡略介紹了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不知是揭暄獨特的人生經歷、人格魅力,還是因為其著作影響實在太大的緣故,清朝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等人硬是冒著被革職甚至斬首的危險,將他的兵學、天文學著作收入到《清經世文編》、《皇朝經世文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四庫全書》等大型辭書中。
有奇男子而後有奇事業,有真學問而後有真文章。一部兵書可為王者師,一部兵法可以敵萬人。揭暄由兵學到天學,從救世轉而學理,雖然沒有實現平治天下的宏大抱負,但其兵學、天文學、哲學等經典著作,至今閃爍著明亮的智慧之光,仍將在中國文化史上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大家說, 揭暄是不是世界歷史上的天選之子、逆襲人物?是不是中國古代獨一無二的一個異人?是不是值得大家崇拜的偉人?
我姓揭,我榮光!我姓揭,我驕傲!
-
19 # 東南幕府
毛澤東。
低學歷,自學成才,在實踐中成長,政治、軍事、詩歌、書法、外交、哲學各個方面都很牛逼。
舉個例子:
建國初期,中國主要靠蘇聯援建,來進行工業化和技術積累。沒想到蘇聯人援建一段時間後,發現中國人把這些技術都內化了,並且速度很快。於是有了戒心,就停止投資,把專家都撤走了。
原因很簡單,誰都不希望鄰居是強國。
並且,開始對中國的國內政治指指點點,在中國培養了很多親蘇分子。邊境上開始搞摩擦。
毛澤東敏銳地判斷到,蘇聯那一套老大哥搞法遲早出問題。於是,當蘇軍侵佔珍寶島時,果斷反擊,向美國釋放訊號,隨後,美國心領神會,1972年兩國迅速建交建交。中國與美國關係解凍,開始從歐美獲取資本和技術解禁,奠定改革開放的戰略基礎,真是太牛了。
真是大手筆!
順便提一下,基於提前戰略佈局對接歐美的資金和技術的考慮,49年的時候,中國沒有解放香港。
太牛了。
-
20 # 有思想的蘆葦
我的偶像是郭子儀。他戎馬一生,挽狂瀾於即倒,平定安史之亂,兩度收復長安,歷經七朝皇帝,四朝都由他保駕護航,成為歷史上罕見的官場不倒翁,做到了“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最牛的是能平安降落,享年85歲,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堂。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回覆列表
很多人崇拜關二哥,義字當先,其實最偉大的應該是秦王嬴政,個人比較崇拜朱元璋,任性的皇帝,任性的明朝。仔細讀讀明朝,其實挺有意思,任性的君臣,任性的人民,沒吃沒穿造反,朝廷出兵送吃送喝改為順民,可以多年不上朝的帝王,可以不稀罕王權該做木匠的皇上。讀來嘖嘖稱奇。有時內心還比較嚮往唐朝,唐是我們華夏五千年最開放最自由的朝代,上至皇權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到處充斥著自由.民主的祥和之氣,也許是高祖皇帝得江山不易,對百姓也是恩威並施,假如有機會能穿越,會有很多人想去唐朝。大唐遺風直到現在還是我們追隨的禮儀,囉嗦幾句,大家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