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道德經》首章是全書的原理、核心和總綱,也是讀懂老子思想的鑰匙,同時暗藏讀該書的三種方法。古人早有可信的解讀,簡介如下,供參考。

    【1,字面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講“道”的獨在性和絕對性,含義是“‘道’可以被稱謂,但又不是人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名可名,非常名”講“道”的天然性和超越性,含義是“‘道’的這個稱呼可以這麼叫,卻又與人平常對其他萬物的稱呼不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講“道”的特性,含義是“‘道’同時具備兩個屬性,本不可言說。當暫時用‘無’去稱謂一個屬性時,這個‘無’是天地的無上起源;當暫時用‘有’去稱謂另一個屬性時,這個‘有’是生出萬物的共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講證悟“道”的方法,含義是“‘道’雖無形而神秘,主宰一切又超越一切,但人還是有認知其存在的方法,就是隻要始終保持‘無思、無想、無念、無求’的狀態,使心絕對的平靜如鏡,就可直接照見‘道’的本體是永恆不動,這個就是無窮奧妙的總源頭。反之,人若始終反思自己的永不停息的思、想、念、求,在這種自心的矛盾和變化狀態中,就可直接照見‘道’在發揮著決定和制衡一切的細微作用,這個就是萬物變化背後的法則。”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講“‘道’與‘無、有’這兩個屬性的關係”,含義是“‘無和有’不是對立的兩個,二者都從‘道’中生,本是同一個,永不分離,只因現在要述說,暫時給這同一個分稱為兩個名字而已。‘無與有’是一體,這個意思超越了一切,也可叫做‘玄義’,但這個玄義又超越了人平常理解的那種‘玄義’,是玄之外的‘玄’,不能用言語和思維表達,此處暫時假稱這個無上的‘玄’為‘道’,所以歸根到底,‘道’是一切玄義的共源,‘悟道’就是獲得一切智慧的大門。”

    【2,解讀難點】

    主要是五個:(1)“非常道”這句,否定了人用思維認知“道”、用語言表述“道”的可能性,容易被忽視。老子在此處暗示《道德經》沒有意思,沒說一個字,不要把經文等同於“道”,因為“道”是超越人的想象而存在的,沒有對立性。換言之,“道”不能被描述,因為一去描述,就破壞了“道”的獨在性和絕對性,走到“道”的對立面,變成相對性了。(2)“非常名”這句,否定了“道”的這個稱呼,也否定了萬物的各自稱呼,這一點容易被忽視。老子在此處暗示“道”的這個稱呼是假的,萬物各有的稱呼也是假的,都是徒有虛名,並無真實。若以為一切稱呼是真實的,都是錯誤的,都是心理錯覺。(3)“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老子在暗示“無與有”的關係,即“無”生出“有”,故二者不是矛盾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和從屬關係。並且,“無”是萬物的真性----這一點也容易被忽視或誤解。(4)“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老子在暗示萬物的差異性都統一在“有”裡,故“有”不是真實的,而是虛幻的,是萬物的假性---這一點也容易被忽視和誤解。(5)“此二者,同出而異名”這句,老子在暗示“無和有”都從“道”中生,且都是“道”的化身,一個無形,一個有形,二者合起來構成“道”的特性。同理,萬物也都是“道”的化身,也同有“無和有”的屬性。換言之,矛盾性、差異性都屬於“有”,都不是萬物的真相;平等性、一體性都屬於“無”,才是萬物的真相---這也是埋藏最深的秘義,容易被忽視或誤解。

    【3,老子話語的真正用意】

    主要有三個:(1)強調一切萬物都是“道”的化身,而“道”是永恆不變的和圓滿的,故一切萬物在本性上也是永恆的和圓滿的。人只要悟“道”,就可以超越時空,恢復自己永恆的“道性”,永遠居於“無”中,最終超越生死和一切矛盾;人生應該走“證道和守道”的路,才不是虛度,這是活著的終極價值。(2)萬物(包括人)的真相不是所見、所感、所知的那樣。人只要把差異性當做真相,就沒有智慧,將自誤自愚,永在錯覺裡。唯有見萬物之“同”,不見萬物之“異”,人才能恢復本有的圓滿智慧,也叫“道智”。並且,真智無形,天然具足,不從外得,與思維和言語無關。反之,人只要有心理活動、有念想,就遠離於自己的無上“道智”,就走不出自造的矛盾囚牢。慾望障道,心念遮道;不破思縛,人無智慧。(3)萬物沒有秘密可言,本是同體、一體、不分的,只有名稱的不同,其實是同一個。就好比同一男孩,在家叫某某,也叫兒子,也叫孫子;在校,也叫某同學、某校友;成家了,也叫父親、爸爸、爺爺等等,同時有多個稱謂。人生的因緣有多少,就會有多少個稱號,但無論稱呼有幾個,所指都是同一個,而不是真的有多個。能悟統一性,叫“悟道”;不悟統一性,把表面的差異性當真實,叫“迷道”。推而廣之,見萬物是同一個,都是自己,則人明“道”,反之叫人“昧道”,就產生痛苦和迷惑,就沉溺於矛盾中,不能自拔。

    【4,《道德經》首章的中心內容】

    有四個:(1)講萬物的同體,即都是“道”,共有一個“道身”。(2)講萬物的同性,即都有“無和有”的屬性,共有一個“道性”。(3)講萬物的真相,即都是永恆不變的,彼此永遠平等,沒有差別。(4)講萬物存在的狀態,即真假同時,“無”態是真,“有”態是假。人見“無”則智,人見“有”則愚。

    【5,首章暗示的讀經方法】

    既然首章在講“道、無、有”的關係,故“道、無、有”也是讀經的三個視角和方法。(1)若從“道”的角度讀經和看世界,則所見都是“道”,所見都是永恆,頓在圓滿中。(2)若從“無”的角度讀經和看世界,則所見皆空,不見一字,不見一物,一切都無,頓在覺醒中。(3)若從“有”的角度讀經和看世界,則見到萬物無窮盡,永在矛盾和變化中,且各不相同,永遠對立,沒有平等,也因此頓在“生死、生滅”的假象中。

    總之,老子在《道德經》首章,用“道、無、有”三個暫時的假名字,宣說了世界(時空)的唯一真理,揭開了萬物的真面目,指示世人應該證悟自己永恆和圓滿的無上智慧,都是最深的大慈悲胸懷;告誡世人,不證悟大道,生命必然虛度---人常在自誤中,自罪自罰,自作自受。

  • 2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這句話目前有兩種讀法和見解。 1、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解釋: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常有,意欲觀察其所歸趨。徼,通“僥”,邊際的意思。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和本體,如要想更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2、斷句: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解釋:常沒有欲(欲可理解為人的情慾和志欲),才能觀察到其至妙處。常有欲,才能觀察到其規律及目的。推而廣之,人類用無意識來發現事物的奧妙,用有意識來歸屬他的邊界。

    3、這句話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經》第一章。

    4、第一章全段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全段翻譯: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古人解釋版:我們要從常無中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觀察道的邊際。 現代解釋版:我常常讓自己處於“無慾”的狀態 ,因為這樣我才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問題,然後讓自己進入“有欲”的狀態,因為有慾望才會有動力,這樣我才能夠去證實或解決我發現的這些問題。 出土文物新版:所以,從“無慾”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

    語出:老子《道德經》 原文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翻譯:宇宙大道,是可以認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徑,但不是恆定不變的。這些理論也可以敘述清楚,但也不是亙古不變的概念。 從“無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始”的狀態。從“有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母”的狀態。

    所以,從“無慾”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 兩者來源相同,不同的稱謂,但說的是一回事。道中的變化玄妙無比,是看清眾多奧妙的關鍵。 擴充套件資料: 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髮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

    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 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老子第一章的內容是《道德經》概論式而闡述的 在這裡要縱觀道家整體而出發才能講有所得。 這裡我們要知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層意。 並且“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層意。

    另外我們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層意。 所以: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推到這個結論

  • 3 # 明貞

    恆無慾以觀其妙,即作為一旁觀者體察生命自然之玄妙,恆有欲以觀其徼,即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以覺知生存之法則。

    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之有效正義途徑及知能,是人類並萬類之根本,而道即永生永恆全知全能,並不實在,在培育建設中,這是生命之實相。

  • 4 # 鏡花水月128063329

    長久的恆心無慾 來以觀奇妙 恆有欲 長久的恆心有欲 來以觀其繳 意思是微妙的關係用改變自己來糾正自己 沒有慾望時用自己 以觀奇妙的關係

  • 5 # 羅世忠

    恆無慾以觀其妙,講的是一個人修身養性使自己沒有了慾望,那麼你再看看他的一些細微的變化,你會發現這個人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他與大自然已經融為一體了。恆有欲以觀其徼,講的是一個人從不約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慾望無止境,那麼你就從他的一些大的方面看看他的變化,你會發現這個人狂妄自大,以為自己可以主宰大自然,對大自然沒有敬畏感,這樣的人會被人唾棄的,因為他會為了自己的慾望不擇手段,來破壞大自然,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6 # 逍遙谷逍遙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中給我們介紹了許多概念,

    什麼是道?

    道:在道家文化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道有體有用,以道體來看,

    道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本原,作為宇宙天地萬物之始,它是無,它具有物質性,虛空性。

    作為萬物之母,它是有,具有潛在性,能量性,它是現在人所謂的微觀物質。

    以道用來看,道具有周行不殆,天人一體,自然無為的特性。

    什麼是德?

    德是道之子,德就是一,就是先天一氣。德具有能量性,給萬物以生機,是萬物之母。

    什麼是無?

    無就是道,因為道具有虛空性,所以用無來表述道。

    什麼是有?

    有就是德,就是一,就是先天一氣。它生育了萬物。

    什麼是玄?

    玄者天也,天外有天,宇宙虛無,幽遠而無邊際,人稟虛無之氣而生。

    什麼是妙?

    妙者,妙有。無中生妙有,所以無是道,妙有就是德,就是一,就是先天一氣。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給我們介紹了這些概念,正確的認識這些概念,正確掌握這些概念,你才能正確瞭解道德經。

    常無慾以觀其妙,

    人能恆常無慾,反觀內視,排除妄念和煩惱,靜坐養神,時間即久,體外生機進入體內,活子時到,這種現象就是先天一氣從虛空中來,道家叫做採藥,這個藥就是先天一氣,所謂觀其妙就是觀這個道妙。就是無中生妙有,這個妙就是德,就是一,就是先天一氣。從而可以從微觀惑悟道的存在。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欲之人,追名遂利,追求世俗的發展方向,從宏觀上也可以觀察道的存在,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 7 # 達雲

    這句話有另一種斷句法,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如果這麼斷,那就可以說:從無的角度去看,萬物從無中幻化出來,體會這種奇妙。從有的角度看世界的運動規律。

    這麼斷,更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因為《道德經》是說自然的,沒有過多關注人的行為和思想,如何說成“有欲”,”無慾”,應該更符合佛教的思想。

  • 8 # 陳振電693

    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繳。出自(道德經)第一章,開篇講人認識萬事萬物的問題,客觀存在的事物,但在心裡沒有什麼印象,沒有什麼概念。不知道某個時間段空間特殊環境,有什麼奇妙的事物,引起心中的慾望想認識它,但只能表面的輪廓,大概的印象,走馬觀花,最初的認知。這隻能是引起你慾望奇妙事物的第一步,想更深一步識識,就要耐心用心多方瞭解,奇妙事物的特點↑性,和其它的事物區別規律,定位於奇妙事物獨一無二特徵,也就是奇妙事物獨自執行在某一特定道路上。客觀存在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道,但道不是永恆存在的,都在不停的變化,都有生命,不過是存在長短而已,。靜止是相對,變化是永恆的。人活著是不停地認識事物,先奇妙慾望,後深入推究定位事物特性規律,你應該與它保持多遠距離,對你有益無害。一點胡思亂想,望同道中人共勉?!?!。

  • 9 # 有德司契

    “常無,欲以觀其妙。”特指常以“無”,來觀察領悟天地萬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道紀之妙(實指應從中領悟出其定式定規以及行為精神來)。

    “常有,欲以觀其徼。”專指常以運用領悟出的這些“有”(即運用這些客觀的規律與規則)來觀察檢驗“以輔萬物之自然”發展的成效。

  • 10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則不懂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明人生真諦。德為道之顯,道為德之心,有道方有德。道為萬物之本。真正的道不在言談之中,而是需要人虔心意會的。道,無處不在;悟,無時不刻。悟道,永遠在路上。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

    詩解

    大道無形處處行,

    無中生有宇宙成。

    玄之又玄細細品,

    追本溯源慢慢明。

    有欲無慾同出心,

    除情去欲人聖明。

    虛無實有道兩面,

    可嘆東施只效顰。

    解讀

    簡單概括來說,前一句說自然的本來狀態,後一句說人類有目的性參預情況下的狀態。 對自然社會現象,不要先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要“無覺無慾”地觀察物件的客觀存在。只有置身事外,方能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也就是說,老子告訴大家,觀察萬物的時候,你觀察什麼事兒的時候,您要從兩個角度去出發,一個角度是放下自己的慾望,放下自己的念想,放下自己、清空自己、放下自己的學識去觀察事物,體會事物運轉的秘密。另外的角度你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帶著自己的思想去觀察世界。

    道德經開篇就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站在一個高點對世界,社會有一個俯檢視,進而娓娓道來作為一個領導者該何種姿態入世,如何管理邦國,講出了順道則昌,逆道則亡,經過朝代更迭而檢驗的亙古不變的道理。

    但是研究自然社會現象,“無覺無慾”狀態只是切入點,而非落腳點。如果沒有演化成後來的“有欲”狀態,就沒有了對人類的現實意義。在“無慾”狀態下觀察到“妙”的基礎上,按照人類的目的,參與其中,施加影響,以便觀察事物的進一步演化,目的是尋找到能為人類所用的規律。

    到底妙和徼是什麼,這裡有幾種可能,第一,和前面的始和母一樣,這是互文,反正後面認為這兩者同出而異名,用作互文解,毫無違和感。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理解的基礎。但我寧願不認為這個是互文,關鍵是其中的那個欲字,欲字包含了個人意願的意思,所以,我覺得老子在這裡突出地放了一個欲字,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認為有和無為什麼需要兩個名字。就好像我們平時說話會這樣說:"吃飯和放屁其實是一個東西,不吃飯你就不會放屁,只是你認為增加起來爽的就是吃飯,認為減少起來爽就是放屁“(這句話本身當然只是放屁,但我一時找不到什麼好例子,我們就藉此理解一下這種說話模式吧)。

    考慮到老子在表達的時候特別喜歡用身邊可見的東西舉例子,我們猜他會用妙和徼的原始含義。妙字在說文解字中說通眇,目少,表示眯眼睛,也直接表示小,也表示小而完整,也表示現在我們說“微妙”的意思。徼,是循,巡,再引申為求,引申為邊界,這組意思中,我們取“觀察邊界”這個含義。這樣我們就可以這麼認為:我們說一個屬性的時候,把這個屬性充滿,這個屬性就不存在了,因為你不需要討論它。比如至善,那就是沒有不善,這個概念根本不會提出來,我們向下減這個量,我們才注意到它,注意到它的形態,它的細節,這樣我們注意到有,是因為我們要考察物件的形態。而我們注意到這個量的反面,是因為我們要最終定義它的邊界(什麼東西不屬於我們描述的那個物件的屬性)。

    所以,我們定義10個人中的3個人是好人,我們注意到他們三個本身的屬性,比如一米八以上,不隨地吐痰,喜歡寫詩……但看了這個定義,其實你是無法知道整個量的邊界是什麼,你會定義“像旁邊那位一米六的矮挫,顯然不是好人……”,這樣你的整個邊界就明顯了。但老實說,這個是無所謂的,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只要我們接受有無是一個東西,整個邏輯鏈都還是自洽的。

    簡單地說,以空的心態或者出世的無目的性心態才能窺探道的奧妙,以非空或者入世的有目的性心態,才能知道如何按照我們的目的,使用道。用王陽明的話概述就是知行合一。但是這個知必須用空的心態才能知。

    案例

    清初,平西王吳三桂權傾一時,在他地盤上,可自選官吏,是謂“西選”。無獨有偶,年羹堯,雍正大舅哥,一代名將,威平西北,亦權傾一時,說一不二,當時有一種官叫“年選”。然則他們利慾薰心,終不明“有無”法則,貪得無厭。最後被殺被平,以致灰飛煙滅,令世人籲唏噓。

    河上公曰,常道當以無為養神,含光藏輝。如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比如,中醫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最早源於《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其哲學思想,與老子的“觀妙”,周易的“知幾”,是一脈相承的。你現在雖然無病,健康的很,但未來之病的幾,早已讓醫道高明的上醫觀察到了,就要未病先防,等有了實體的病,就已經晚了。所以中醫是道,是哲學。但西醫不是道,而是術,人不得病,不長腫瘤,他就說你是健康的。中醫用道治病,西醫用器治病。中醫能治命,西醫只能治病,治不了命。因為說到根本,西醫是術不是道,它不“觀妙”,不“知幾”,只“觀徼”的結果(檢查結果)。

    牛頓無意中觀察到蘋果落地,引起興趣,感覺到蘋果與地球之間存在某種聯絡,或作用力,這就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但是這只是初步認識,他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有目的性的做了很多實驗,最終驗證了萬有引力的存在,這就是“常有欲,以觀其繳”。

    啟示

    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一種非常安靜的狀態下獲得靈感的。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奇妙的事兒,很多大師,比如說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德魯克就特別喜歡凌晨四點起來寫作。很多很多這樣的名人都喜歡起早,四點多鐘起來,為什麼?這時候特別安靜,安靜的時候更容易捕捉靈感,在你忙亂忙得頭暈腦脹的時候,可能靈感不會來的。我們如果能瞭解,每天安靜一會兒,保持自己的“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那麼各位,您可能人生會與以前完全不同的。這個就是老子要給我們的啟發。

    一如為人師者,需悟育人之道。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以教為樂,而不為功名利祿等外物所累所困。以“無慾”之態度,以“無慾”之初心,卻總得孟子“君子三樂”之第三樂一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老子這兩句話或許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們在面臨箇中紛繁複雜的情況時,需要首先在“無慾”狀態下跳出圈外,秉承冷靜客觀理性的態度,弄清整個情況的來朧去脈,抓住事情的關鍵,認清事情的本質。繼而以“有欲”的心態去決定事情怎麼做。對於人來說,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最難得卻是自然處事、一切順“道”,最不難的卻是心懷慾望、自陷困頓。“有欲”容易“無慾”難,所以老子才這樣尊尊告誡我們。

    老子的很多話,已成了我們生活中的經典。比如: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於腳下;欲速則不達;這些經典經受了兩千多年時間的檢驗,到現在仍在指導我們,這就是他以“常無“觀出來的”妙“

  • 11 # 李蒙太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裡的,又寫做故常無慾,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詮釋:所以我常常無慾無求的觀察體會“道”的奇妙之處,也常常讓腦海充滿慾望以觀察感受“無”與“有”的不同之處。

  • 12 # 燈泡長明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就是本體的空性,真空之體,這個真空恰恰能生起妙有,宇宙萬物皆依空而起。看看它是怎麼生起妙有的?

    常有,就是宇宙萬有。徼(音叫),就是邊際,極限。宏觀物理學到了極限,比如到了量子物理的範疇,這個宏觀性的“有”就不那麼可靠了,就會開始向著“無”靠攏。所以,研究這個有到了極處,就可以返本還原。

    後面還有“此二者,同出而異名”,聯絡起來就更容易理解,有和無,本來就是一個東西,體性空,相用有。

  • 13 # 經典智慧國學

    感謝題主!

    有三種解釋:

    古人解釋版:我們要從無常中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觀察道的邊際。

    現代版解釋:我常常讓自己處於“無慾”的狀態,因為這樣我才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問題,然後讓自己進入“有欲”的狀態,因為有慾望才會有動力,這樣才能夠去證實或解決發現的這些問題。

    出土文物新版:所以從“無慾”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

    語出自:老子《道德經》

    原文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14 # 老者6311002534379

    謝邀,這句話的前“欲",指不屬於自己的,多餘的,累己的東西,也就是說不能貪得無厭,累己累身,反招不測,堅持不貪,結果精妙無窮。後"欲"則是指自己的奮鬥目標,是力所能及的,只要堅持,終能實現。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最終實現理想,獲取成功。

  • 15 # 玄道赤子

    我們應該常常撇除偏見,保持虛無的意識狀態,以體驗萬物自我的本源。我們也應該常常滿足自我的種種慾望需求,以體驗萬物“有”的外在形態。有與無兩者同出,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玄妙裡面有更深的玄妙,是所有真理之門。

    一一《資本無界 道通天下》

  • 16 # 隴西當光

    前句:靜觀其(心)妙,無為之法,先天之道,真空不空;後句:動觀其(心)變,有為之法,後天之道,按自然規律辦事。

  • 17 # 顏小二述哲文

    這句話表現了道家之“道”在“欲”上表現出的特性,即“道”本身屬於無慾的,但是“道”下落到萬物,讓萬物有了各具特色的先天之慾。所以,無慾時能多少體會到“道”的微妙,有欲時,則可以看到“道”的矢向。

    道家經典《老子》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有“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這句話的理解重點在於對“欲”的理解。其實這句話主要是表明了道家之“道”的一個特性,首先,道家之“道”因為成就萬物,所以是沒有私慾的存在;但是萬物因“道”而成為萬物,也因為“道”而各具特性,萬物因萬物的特性而表現自己的先天之慾。所以,無慾的時候,我們能瞭解到“道”的玄妙,若進入有欲的狀態,我們就能看到道的“矢向”。

    要理解“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首先就必須瞭解道家對“欲”的看法,明確道家之“無慾”絕對並非否定所有慾望。

    1、道家對“欲”的看法:道家之“無慾”並非否定所有慾望

    首先,要理解道家的一些思想,就要明確一些前提條件,市面上有部分人說道家屬於“禁慾派”,這無疑是對道家思想的錯誤解讀。道家也是肯定人的慾望的,而道家所肯定的慾望,則是自然賦予萬物之先天就有的欲,也可以說是“道”賦予給萬物的“欲”。同時,某種程度上說,萬物之所以是萬物,主要是因為“道”表現在萬物身上,讓萬物有不同的特性。而這些個特性,有許多時候,就是透過欲來表現出來的。

    道家否定的欲,屬於利己排他的過度之慾,是基於人類似貪婪這樣的情緒而衍生出來的慾望。在貪婪的指使下,人便會表現出一些充斥著“偽”的“多餘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會傷害別人,最後更是會失了自己。

    2、“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中的無慾和有欲

    理解了道家對於“慾望”的態度,我們再來看看“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經常進入無慾的狀態,可以觀察到“道”的微妙;經常進入有欲的狀態,可以看到“道”的矢向。這句話乍一看,可能有些個矛盾,實則內在有老子的邏輯在裡面。

    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成就萬物,但是它又不是萬物中的任何一物,所以它往往屬於“無慾”的存在。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一個沒有慾望的狀態,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就會更加接近“道”。因為消解了“欲”,我們看待萬物包括自己本身,就不會再做區分,我們能夠看到“齊同萬物”而又“成就萬物”之“道”的微妙。

    而“道”呢,它成就了萬物,萬物毫無疑問生來就是有欲的,而這種生來之慾也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萬物的特色。也可以說,是讓萬物成為萬物的“道”,給予了萬物別具特色之生來就有的欲。也就是說,形而上的“道”下落到每一物中,每一物的特點,每一物生來之慾,都有些個不一樣,這其實都是“道”在發揮作用。所以,老子才說,經常進入有慾望的狀態,就可以看到“道”的矢向。

    3、總結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大抵可以做出一個總結,道家並非一個否定人所有慾望的學派,道家所批判的,是違背自然的過度之慾。而“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實則是在講“道”在“欲”上的一個特點,因為“道”成就萬物而又不是萬物中的任何一物,所以“道”無偏私,亦無慾,因此保持一個無慾的狀態,往往可以多少體會“道”的微妙;但是,萬物先天之慾,實則是“道”下落到萬物的體現,所以,時常進入有欲的狀態,則可以觀察到道的“矢向”。

  • 18 # 開心果165931305

    從字意分析:恆無慾,以觀其妙的意思:恆心久沒有慾望,以後觀察就是得道的妙景妙法妙智了。恆有欲,以觀其徼:恆心久遠有慾望,以後觀察看到得到徼缺徼少徼勞即缺乏真智白白勞累一生。

  • 19 # wang助人為樂

    這指兩個不同觀點的人,一個是堅持平凡而沒有上進慾望的人,另一個是有慾望上進的人,在觀察動態環境是否適合,是謹慎之人。

  • 20 # 陳方友213

    自然之道;是宇宙物質自然!天地之間之“道”是一種物質。

    “道德經”中老子其人;闡述了無數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後悔考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