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芳走天涯

    我老家在河北,小時候過春節,印象最深的就是燉肉,春節前村裡就有的人家,把自己養的豬宰了春節賣給大家,掙點辛苦錢,豬健康肉新鮮吃著也放心,我爸總是買很多肉回家,印象中得有半頭豬那麼多哈哈,媽提前刷乾淨一口平時不用的大鍋,再準備好燒火用的玉米秸、玉米棒和木頭,然後就開始把肉切的一塊一塊的放到大鍋裡,倒上足夠多的水,水一定要沒過肉的,最後一步開始燒火煮肉了

    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平時都是他們吃肉餃子我吃素餃子,他們吃肉菜我吃素菜,只有過春節的時候,才會等著吃我一年一次的大肉骨頭!

    媽把火燒得旺旺的,煙和熱氣蔓延在整個屋裡,肉要在鍋裡咕嘟咕嘟好半天,等媽把所有的柴禾都燒完再悶會兒才能熟。

    每次媽都讓我吃第一口,嚐嚐肉爛不爛,我就在大鍋邊數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哈哈終於啃到第一塊大肉骨頭了吃到天慢慢黑下來,要把一整年沒吃的肉都吃回來,直到肚子鼓鼓再也吃不下……那是一種香香的暖暖的幸福的味道!!

    那時候春節還有個最大快樂,就是臘月二十五去趕一年中最大的一個集,大集從天亮到天黑,買年畫,鞭炮,頭繩,新衣服,新鞋子!哪個小夥伴買了漂亮的新衣服?誰家買了漂亮的年畫?大家都要去欣賞欣賞參觀參觀,你買的紅衣服,她買的粉衣服,我買的花衣服,色彩繽紛的新衣服,是春節釋出的未來一年的“流行色”

    年畫你家買的紅樓夢的西廂記的,她家牆上貼的十五貫的花為媒的,我家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浪漫的故事美好的傳說,是春節釋出的最高票房的“電影”

    想家了…也想媽爸了…想兒時的小夥伴了

  • 2 # 北風吹HRB

    快到春節了,你們那裡都有哪些辭舊迎新的習俗呢?

    現在城市裡的人對於春節這個概念越來越淡薄,不缺吃不缺穿,平時生活與過去相比,就像天天過年似的,唯獨過去過年城市裡還可以放個鞭炮,還有點年味,可現在也不讓放了,整個城市除夕鴉雀無聲,已經沒有人盼著過年。

    如果說城市裡的人盼著過年,只能說是為了能得到一個春節長假,家裡人能團聚一下,其它沒什麼習俗,所以說城市裡對於傳統節日的春節越來越淡薄,春節的到來也就是放個長假而已。

  • 3 # 80農村小哥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 4 # 笑東風963

    中國過年的習俗都是大同小異的!相同的是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貼大門春聯屋裡貼福字我是安徽的我們這裡過年的時候臘月二十九就把春聯貼上了,床頭還要貼身體健康,車上貼出入平安,窗戶上貼福字!大年三十小孩都會穿新衣服放鞭炮!大人一大早起來就要忙著準備中午過年的飯菜了!我們這裡是中午過年哦!晚上一家人會做在電視前看春節聯歡晚會或是在手機裡搶紅包!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相互串門說說笑笑,初二是女兒回孃家的日子!

    春節是中華五千年留下的華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再苦再甜、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

  • 5 # 生活mv

    我們是陝西這邊的,主要還是比較傳統的,買些新衣服,打掃家裡的衛生,把衣服被子都洗一遍,買些自己愛吃的東西,走親訪友

  • 6 # 守護者順哥

    物質豐富後,大魚大肉的已經習以為常,不像小的時候期待著過年,因為有期待!期待新衣服,期待好吃的,期待好玩的,還能拿壓歲錢紅包,跟身邊的朋友一塊玩耍。

    山東魯西南縣城村落,還有年初一走親訪友磕頭拜年的習俗。三十晚上守夜到12點,隨著新年零點的鐘聲敲響,各家個戶開始了第一輪鞭炮禮花。大約凌晨四五點鐘開始起床拜年了,一般都會先去自家的家廟祠堂裡去祭祖磕頭。然後,給年老的年長的長輩磕頭拜年,年老的早早的就把磕頭的席子鋪上等待小輩們來拜年了。先本家族的人拜年,年後去本村落的年長的,有威望的長者家裡拜年。大約到天亮的時候才能走完這一圈,輩分低一點的大約得到中午才能拜完年。拜年的時候是男女分開,男的一波,女的一簇,相互吆喝著就形成一對,最後越來越多,快結束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條拜年的大長龍了,甚是壯觀啊 。

    然後就是初二或者初三,由家族裡的人湊錢搭臺唱戲,現代的,古代的,流行的歌曲 組織抽獎之類的,本家族的人樂呵一晚上,大人小孩都來參加,還是比較熱鬧的。辛苦在外拼搏一年,走完天南海北,五湖四海,最終還是回到這裡大家說說一年的積累和變化,未來的期望,關係好一點的可能要組局喝上一宿。回家了嘛,過年嘛,要得就是這個氛圍和感覺。

  • 7 # 灃淨意

    以前小得時候有,現在沒有了,感覺不到了,記的小時候那才叫過年,守歲啊,穿新衣,以前紙做得吊掛,都準備年貨,蒸饅頭,做花捲年糕……。壓歲錢……現在那淡很多嘍……。祝樓主:心想事成

  • 8 # 獨壹無貳

    大家好。說說我的家鄉有哪些辭舊迎新的習俗啊。我是四川宜賓人,我們的家鄉每到春節,大年初一要吃豬兒粑,吃糖,吃完後去給老祖宗拜年【這裡的老祖宗指過世的。去祖墳燒紙放鞭炮,磕頭】。

    這些事做完了,吃午飯,打牌,這是最開心的事。。。。。。。。。後面初二開始走親戚,拜老友,明間還有人組隊,耍龍燈,很是熱鬧,相比起廣東這邊的新年熱鬧許多,但是過了,初七八很多人又要一年一度的大遷徙回到工作的地方,打工掙錢了。人一走又迴歸平靜的日子。。。。。

  • 9 # 夢靜默如初

    感謝相邀,

    我們開封過年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中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穫,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幹勁。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孃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曆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閒日

  • 10 # 孟亮ai生活

    我的老家是黑龍江的,在我們那裡每年都要粘對聯,包餃子,放鞭炮,這都是辭舊迎新,見著長輩要說一些吉利的話語,祝他們身體健康。

  • 11 # 一朵山茶花

    需要把家裡徹徹底底打掃一遍

    該扔的東西要扔掉

    該放下的人要放下

    家裡的對聯換新的

  • 12 # OH看人生百態

    今天就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除夕了。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

    在新年時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習俗,你都瞭解當地的傳統習俗嗎?

    北京:祭祖、接神、接灶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地娛樂。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時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東北:黏豆包

    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黏豆包、做豆腐。黏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天津:彩紙剪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湘潭:舞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

    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紹興:“煙火食”

    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始,古稱“元旦”,又稱“新正”、“大年初一”,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放開門爆竹俗稱“放開門炮仗”。舊時,此舉寓有驅邪除疫和“高升三級”之意。紹興民間且有“早放(爆竹)早發(財)”之說,故從凌晨三四時開始,爆竹聲即此起彼落,比戶不絕,以增添新春喜慶氣氛。

    吃福橘、湯糰、如意糕和喝元寶茶。舊時,大年初一起床後循俗先吃“煙火食”(即以柴火燒煮之食物)後方可開口說話。如今,通常以湯糰、如意糕作早餐,並吃福橘。新正,主家習以元寶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欖、蜜棗等,寓有團圓、如意、幸福等祝願。

    江蘇:“掘元寶”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拉薩:祈求

    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幡,祈求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經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線而成,寓有藍天、白雲、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經文。樹經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後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於房頂。樹好經幡後,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後邊舞邊歌。

    在市中心大昭寺前,經幡在十多米高的經幡柱上飄揚。轉經的人絡繹不絕,信徒們繞著經幡柱,虔誠地、默默地走著。祝願一年風調雨順,好運不斷。

  • 13 # 使用者山中無老虎

    快到春節了,你們那都有哪些辭舊迎新的習俗呢?這問題,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不同。我來回答我們家鄉的習俗。近冬月開始有條件的都喂年豬,到臘裡開始殺年豬。

    家戶戶開始買新衣服開始買春聯,辭舊迎新,開始都換新的

    開始蒸豆包,一鍋鍋,能吃到下一年春暖花開。

    蒸完粘豆包,還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買燒酒。喜氣洋洋!預示年年高,一年比一年強!

    總結一下,人們都想著一年忙到頭了,無論苦還是累,無論喜怒哀樂,總昐著新一年有新的美好的收益!

  • 14 # 泉湧古韻

    過年都是回老家過,現在的農村很熱鬧,我們那到農曆二十七八了就殺頭豬過年。然後買年貨,貼春聯,做各種吃的。除夕準備吃飯時,隔壁左右幾家的鞭炮聯在一起放。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打打麻將,各種自演的節目。多年以前還有各種小節日,青年男女去遊逛,看上誰了就去聊聊。合意了呢就找得個女朋友回家了。以前找個老婆很容易的。現在這個風俗沒有了,年輕人都是手機網聊懶得出門了。小時候盼過年,現在長大了卻怕過年了。

  • 15 # 逆向思維的小魚成成

    2016年,樅陽從安慶劃歸銅陵管轄。按說,我也算是銅陵人了,不過,從感情上來講,我還是想說自己是樅陽人。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華人有戀舊的情愫,無論身在何處,位居何職,對家鄉都是難以忘懷的。這種情感,非外因輕易能撼動。

    這不,快過年了,我就來說說老家安慶樅陽過年的一些習俗。

    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事辦。

    臘八臘八,敲響年關的鑼鼓。鄉下的婦女,曬著懶洋洋的太陽,納著鞋底、上著鞋幫,聊著閒天兒,為家裡人準備大年初一早上穿的新布鞋。

    小時候,我特別期待大年初一能穿上新鞋,在小夥伴們面前炫耀炫耀,那感覺特神氣。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樅陽人過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這是灶神爺上天履職的日子,這一天,他會向玉帝專門告發人間罪惡,如若被告,眾神將會予以懲戒。因此,這天灶王最大,“送灶”也就成了最隆重的儀式。

    “送灶”也稱“祭灶”,各家會在鍋臺牆壁上,書“九天東廚司命灶君之神位”之牌號,兩旁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

    樅陽鄉里,年事最大。

    舊時有諺:“長工短工,二十四滿工。”財主老闆這天都會完工歇業,發放工資,讓工人們回家過年。“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家家都會在小年前後沐浴理髮,以榮光煥發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當然,置辦年貨也是家家要在小年前後要做的事情。

    年三十,忙過年

    這天清晨,主婦們早起淘米做飯,準備祭品,男人們潔面撣塵,上墳給先人送一年中的最後一次飯,敬告先人勿忘了大年日回家團聚。拜祖回來,一家人就會接著忙活起來,炒花生、米角、山芋角,炸大頭肉圓子、小炸兒。

    簡單吃過午飯,稍作休息,男人、小孩開始掛中堂、貼年畫、門對(對聯)、門慶(橫批),室內佈置一新。鄉間規矩,貼了對子,討債人就不能再上門,躲債人這時可以不必再擔驚受怕,過個安穩年。

    傍晚時分,各家爭先恐後地祭拜天地菩薩,在路口處敬獻公雞(須是整隻在開水中稍滾過,雞頭端正,不能昂向天,以示對魂靈的敬畏),魚(也是整隻,多為鯉魚或鰱魚,必須留到出元宵,意為年年有餘)、豬肉這三葷、三素(千張、豆乾、生腐,全是安徽人最喜好的豆製品,以此表達赤孝之心)、酒飯,燒過香紙、燃放煙花爆竹,三跪神靈,禮畢。回到家中,八仙桌、椅擺放整齊,用新鮮湯汁兒澆過祭品,換過米飯,斟滿白酒(這些過程中,身體都不能觸碰椅凳),燒紙鳴竹,跪拜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是為“接祖”。

    接完祖後,全家老小依輩份大小圍桌吃團圓飯。年夜飯不需要多麼豐盛,但架小炭爐子是不可少的(類似北方火鍋),無論男女都會喝些小酒。

    吃完年夜飯,家主會給家裡人“壓歲錢”;但對小孩子來說,真的只是枕在枕頭底“壓祟”。第二天早晨,大人便會收回。飯後,小輩需去拜訪親族叔伯長輩。長輩如果還在用餐,小輩隨就入席,向長輩敬酒。

    年尾、年頭兩天,每家都會點夜燈,掏夜火(滿滿火缽全是炭火,火到第二天早上都不會燃盡,預示“一年紅到頭”)。一家人圍坐火桶(南方的取暖器具),吃著茶點,聊著閒天兒,辭年、守歲。

    年輕人早已三五成群,小賭一把。待過午夜十二點,各家各戶洞開大門,鞭炮齊鳴、禮花映天,不絕於耳。

    大年初一,拜年開始

    “初一不出門,初二拜新靈,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隨便拜,拜到十五日當中,拜風拜俗鄉鄉同,只有西鄉初二拜丈人。” 這是古之桐城的拜年風俗,樅陽即是西鄉。

    在樅陽,有一種舊俗:初一上午,女孩子是不能隨便進別人家門的,特別是剛娶了新媳婦的人家,碰到女孩子來了會覺得晦氣。雖然現在這封建的習俗已經不再存在,但人們依然保留著初一不讓女孩出門的習慣。小時候,媽媽特別叮囑過。但問為什麼,她也說不上來。

    走親訪友式拜年,通常是從初二開始,一直拜到元宵節邊,大都在初十之前拜完所有親戚。再遲一點,見面必須向親友解釋道歉,招待也就不如年初有好吃好喝的了。

    俗稱“拜年拜到初七八,關起門來無人答;拜年拜到初八九,又無肉來又無酒;拜年拜到元宵邊,又無茶來又無煙”。

    在那艱難困苦的年代,給親友拜年的禮品中必須有糖糕,寓意一年的日子甜甜蜜蜜,高來高去。一般帶一斤糖、一盒糕、雙數的餅乾等物品。舅父母、丈人、師傅、先生家還要二斤或二斤半豬肉;新女婿拜年則另有菸酒重禮相送。

    另外,在樅陽,初一講究不動剪刀,不殺生,不掃地,不向外倒髒水雜物,不跟別人爭吵,不提陳年舊事。一些住在山區的人家還有上山砍一擔柴的習俗,借用伐柴諧音為“發財”,含吉祥意味又富有山區特色。

  • 16 # 花之舞kasha

    要過年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訊號。漢族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送灶君上天,向玉皇稟告世人的善惡曲直。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掃墓。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

    貼上春貼、年畫、桃符、窗花等新年裝飾,有些地區流行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麼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還有些會掛葦索、插松枝。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年初三不拜年,廣東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正月不應購買鞋子(因為廣東話「鞋」與「骸」及嘆氣的聲音同音)。但其他地區沒有此禁忌,甚至認為「鞋」、「諧」同音,買鞋具有吉祥意義。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忌說不吉利的話,遇到壞事也要說吉祥話化解。

    不動刀。中國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玄壇真君會在這一天下凡,降福世人,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財神、開始營業。這一活動在華南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中國北方地區

    傳統上,除夕晚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隨著中國經濟條件改善和觀眾對春晚節目的認同度下降,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或進行其他活動。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孃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關於過春節,在中國北方有這樣的民俗: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說法。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中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春節禁忌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吉辟邪祈福。·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初四:豬日——祭財神。·初五:“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五路財神生日,接財神。·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店鋪開始復業。·初七:人日——人的生日,聚餐吃喝,放花炮,也是“火的生日”。·初八:穀日——諸星下界,要祭星,寺廟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佈施。·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

  • 17 # 曄不能寐9527

    我是北方人嫁到南方,對於春節習俗,南方這邊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北方那麼熱鬧。在南方唯獨感覺過年氣氛的就是去大賣場超市裡,感覺到有過年的氣氛,這裡的人過年不放鞭炮,不貼春聯,除夕不放鞭炮,不點燈……

    我的老家就熱鬧多了,除夕夜這一天,家裡門外,只要有燈的地方,全都開啟的,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寓意來年萬事順意,鞭炮聲此起彼伏。

    到處貼滿紅紅的春聯,寓意來年人丁興旺,家-闔家幸福,車-出入平安,水-井水滿缸,家禽-六畜興旺,孩子們穿新鞋戴新帽開開心心過大年

  • 18 # 像神一樣活著

    現在,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一年到頭都不在家,甚至,春節也不回來。還有很多農村人,在城市買了房,把家搬到城裡住,真正的農村人是越來越少。農村的很多房屋都是空置著,村裡只剩下上了年紀的老頭老太太,還有年齡很小的孩子,再說,平時大家生活水平就不低,什麼過年不過年的,都一樣。所謂過年,無非就是貼貼對聯,門畫,放放鞭炮,吃幾頓好吃的,親戚朋友互相串串門,拜拜年,給小孩發發壓歲錢,在家休息幾天。現在,很多地方禁止放鞭炮,年味就更淡了,幾乎就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過年,無非就是貓在家裡,看看電視,可嗑瓜子,聊聊天。以後,春節恐怕就更沒有什麼意思了!你說是不是?

  • 19 # 心裡的世界lgl

    小時候過年的那天是除夕的下午,家裡有五個兄弟姐們排隊讓老媽洗澡,因為小孩子在這一年裡都是自己洗的,肯定沒有老媽給我們洗的乾淨,看到老媽從我身上搓出很多泥蟲出來真的很不願意相信,平時以為洗澡都是把身子弄溼然後擦乾就行了,哪裡知道身上還有那麼多的泥。過年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洗完澡還可以穿一年只穿一次的新衣服(平時都不捨得穿,可惜的新衣服只是穿兩個年,第三個年穿不了因為長大了)還有吃晚飯都是一年裡最豐盛的,在我的記憶裡只有過年才能吃上雞腿,還有壓歲錢也是隻有過年媽媽才會主動給,平時的零食錢都是老媽讓去買2塊錢的鹽,但我偷工減料只買了1.8塊,這個也是跟哥哥學的。

  • 20 # 陝南四哥

    辭舊迎新過大年,這是我們國家幾千年的傳統,馬上到了2020年一年一度的春運開始了,在外闖蕩的親人高高興興的回家和家人團聚,家裡人天天趕集採購了很多好吃好喝的年貨。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家鄉陝西的過年習俗。

    1.殺年豬打年糕

    2.大年三十貼對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要放寒假了,要求寒假裡打遊戲,我該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