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愛畫畫的梅梅

    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三毛我們都很瞭解了,她是浙江舟山人,是中國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主要作品有《夢裡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等三毛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作家,她的作品卻可以看出她的深刻,好像總在不經意的描述中說出了最在意的事情

    第二,三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只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她的作品有豐富的語言魅力,好像在跟別人聊天,訴說自己的故事,比較的隨性,所以需要也比較通俗易懂,在作品中我們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氣息,讀起來非常的親切,非常感人,比如她的《撒哈拉故事》就是寫她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沙漠生活的滿足和喜悅。

    第三,三毛的文章是透過故事來展現出來的,而且都是自己的故事,採用第一人稱,好像在和讀者交朋友,也增加了和讀者的互動交流,在現實生活中,三毛也是一個熱情親切的人,所以她的作品會被很多人喜愛。

    第四,三毛的作品帶我們的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滿足和體驗,同時也給我們很大的啟迪,她的作品也對文學上的創作產生了影響,促進了文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希望有幫助

  • 2 # 莫馬啊

    文學價值的其中一塊是審美體驗和情感愉悅。

    三毛是個奇女子,一生浪漫不羈。雖然最後因抑鬱身故,但她的文字,幾乎都帶著對生活熾熱的愛,蘊涵濃烈的情感。

    看她寫自己如何沉迷把垃圾變為寶藏,看她寫沙漠中突兀的景色與人情,你會覺得,世界那麼大那麼小,都可愛。

    當然還有永遠的荷西。日常生活中的瑣碎趣味,沉鬱到化不開的愛和痛。在三毛筆下,許多人第一次窺見“靈魂伴侶”的普通模樣,它是柴米油鹽,是拌嘴吵架,是同度歡笑每一程。

    三毛如一朵山野間兀自開放的野花,用她的文字和生命燦爛過了。她是美的。

  • 3 # 道dao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每當這個旋律響起,我們便會想起三毛,想起那個長髮飄飄,到處流浪的女子。

    一,童年

    1943年,三毛在重慶出生,49年隨父母去了臺灣,本名陳平,三毛是筆名,據說是因為喜歡張樂平先生畫的漫畫人物而起的名字。小時候的三毛極度敏感甚至神經質,不合群,喜歡看屠殺牲口的血腥場面。喜歡獨自去墳場玩。對文學,外語感興趣,愛畫畫。但理科類的功課都不行。這些特點可以看出三毛從小就是個性格非常感性的人。

    二,青年

    讀大學時,因為偶然被一首吉他曲深深吸引,於是休學去了西班牙,遇到了她一生的摯愛荷西。與荷西的相識,分離,重逢,也是三毛創作的散文裡很重要的部分。1979年,荷西在工作中發生意外,這對於一個視愛情如生命的女子是致命的打擊,從此陷入了深深的孤獨和憂鬱中。這以後三毛回到臺灣教書,還曾幾次到大陸旅行,在新疆結識了有著同樣浪漫情懷的音樂家王絡賓,一個是“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一個是“在那遙遠的地方”,雖然有很大的年齡差,但並不影響兩人成了朋友。

    1991年,她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離開了這個《滾滾紅塵》。

    三,作品

    三毛短暫的一生走遍世界各地,創作頗豐,已出版的作品集有三十多部,在全球的華人中廣為流傳,八九十年代在內地也非常暢銷。其中散文集有《哭泣的駱駝》,《撒哈拉的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等等。

    三毛早起的作品悲苦,憂鬱,迷茫,如《雨季不再來》。之後為沙漠文學時期,因為有了荷西,有了愛情,這個階段的作品貫穿著健康,明朗,詼諧的風格,是三毛散文創作的鼎盛時期,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等。回臺灣定居以後又回到了寂寥、落寞的狀態,出版了《萬水千山走遍》,《傾城》等散文集。

    三毛的散文風格真摯而浪漫,每一句都是她發自內心的獨白,時而含蓄,時而熱烈,時而溫婉,時而活潑。作為大千世界的一個生命傳奇。從傳統到現代,從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臺灣到世界各地,三毛的作品以它色彩斑斕的異域風情,深沉真摯的愛心,在八九十年代深深影響了一代人,每一部作品都是暢銷書。相信三毛的散文將會穿越滾滾紅塵成為永遠的文學存在,也將擁有更年輕的讀者。

  • 4 # 我們不一樣VLOG

    最初看三毛的作品是在初中的時候,看的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後,一發不可收拾,找遍了市面上所有關於三毛創作的書籍,個人認為,三毛的作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情感真摯,語言簡潔通俗易懂,記得三毛在哪本書裡提到過,說她寫的作品,小學生都能看得懂,我想,這應該就是三毛在全世界都擁有讀者的原因。文學,其實也就是人學,正所謂大道至簡,三毛的作品正是如此。

    二、充滿正能量,三毛的作品中,無時無刻都折射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基調,無論是求學期間的困惑,還是在貧脊的沙漠中生存,或是與荷西追討工錢遇困境等等,流露出來的都是一種對生活不放棄的向心力。

    三、純粹的愛情,充滿煙火味的婚姻。這想,僅僅這點就虜獲了很多男男女女的心扉,都說貧戝夫妻百事哀,在三毛的婚姻裡,你根本看不到因為貧而哀,反而創造了婚姻中的神話,在最貧脊的沙漠竟然能打造出最美的家。

    這就是三毛,我一直敬佩喜歡的三毛,無論什麼時候再看她的作品,都會被她的勇氣,她的純粹,她的悲憫情懷深深折服……

  • 5 # 石斌慧

    三毛的散文稱不上經典,但是別具一格的存在。

    三毛最著名的作品是(撒哈拉故事)。三毛性情浪漫熱情,不畏困苦艱難。她的人生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所以有了歌詞(橄欖樹)那句名言: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正是嚮往遠方,三毛來到了撒哈拉沙漠。

    三毛將撒哈拉沙漠乏味無聊的生活描繪的如詩如畫,把貧苦活成令人神往的童話故事,成為了無數人的憧憬。

    最吸引人的是(沙漠中的飯店)三毛用母親寄來的食材為荷西開了家庭中餐館,菜名個個奇葩:春雨煮鳮湯,螞蟻上樹等,一道道中國菜博得荷西同事及上司的點贊。(白手起家)中三毛千辛萬苦將他們家的佈置成沙漠上最美居所。(懸壺濟世)中三毛用指甲油為當地人愛心補牙。(大漠觀浴記)滿足了三毛的好奇心。

    在撒哈拉的故事裡主要描寫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書中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還是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

    在一系列沙漠為背景的故事中。 我們看到三毛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種令讀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讀(撒哈拉的故事)彷彿是在與三毛進行一次心靈對話,好似在聽朋友講述動人的故事。時而深刻的感悟、時而無羈的快樂,令人如入其境。

    同是沙漠,卻看岀了不同於他人的旖旎風光,活岀了高度的人生感悟,這就是三毛獨有的精彩。

  • 6 # 大樹青橙

    三毛作品的文學價值主要在於:

    1、獨特的創作理念——

    在三毛的文學創作當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創作理 念與其生活以及性格的相關性,三毛沒有純文學作家那種嚴 肅的創作使命感,她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會效果。用三 毛的話說,她的寫作是“遊於藝”:“寫作只是我的遊戲之 一”、“用最白話的字來說就是玩兒”。

    三毛的作品大多是與自己生活閱歷相關的,這些基於真 人真事的作品,將一幅幅活靈活現的故事畫面以文字的形式 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作品不但對人物的性格進行了細膩的刻 畫,真實的故事再現對讀者來說也很具說服力,彷彿身臨其 境。

    三毛的小說創作多以自身的人生經歷以及情感發展為主要線索,在這些線索之上加以藝術的加工,三毛探險一般的生活經歷為她的作品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2、表現出的一種生活態度——

    三毛小說的成功之處,不僅僅 在於其文學藝術上不可磨滅的價值,更是透過作品本身來詮釋對於生活的態度。作品當中鮮活的人物形象,詼諧的語 言魅力,跌宕起伏的劇情設計都是這些作品經久不衰的源 泉。

    例如:在那個 荒涼的撒哈拉,人們的心理和感情出現畸變,但是三毛夫婦 之間真摯深厚的愛卻讓他們的世界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 三毛透過描寫惡劣的生活環境襯托出他們夫婦生活的詩情畫 意,作品給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對美的追求和眷戀, 從而把讀者引向高尚的境界。

    3、將個人真實情感寄寓在作品中——

    以自身的生活經歷,反映她所生活的環境及人性的諸多方 面的衝突與矛盾,以細膩的獨白寫作手法,豐富的聯想從側 面充分展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活動。

    作者不僅是文學生產的主體,更是以自己對世界的獨特審美體驗,透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的主體,文學活動也是一種作者的 感情表現活動。

    總結:三毛本人及其作品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留給後世的啟迪意義。

    最後送上胡茵夢的一句話——

    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

  • 7 # 非常非常越

    我覺得我看三毛的散文看到的不是書,是她的生活,她整個人,她的內心,她的精神,我從來不覺得她是寫書的,她是生活的記錄者,因為真正體驗過不同的生活所以才能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寫,我愛的是她傳奇的人生。

    以前只是透過文字圖片認識她,前段時間看到了她在成都的一個影片採訪,第一次看到影像版三毛,她說話輕輕的柔柔的,也比圖片上漂亮。

    不能說她的文字是多麼多麼華麗,但能從中感受到她的自信,魅力,瀟灑,隨性,思想,境界,深度,讓人想成為她那樣的人。

    其實她的文字一直有種能把你置身其境的能力,並且平鋪直敘,從不新增矯飾,作為一個作家,她有極紮實的文學功底;她經歷了亂世,雖然短暫,但也在她的記憶裡打下了極深的烙印;她也有最敏銳的感官,明察一切你不曾看到的邊邊角角。

    她的語言活潑調皮,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不能自已。情感至真至誠,同時富有人生哲理,讓人意猶未盡……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 《撒哈拉的故事》

  • 8 # 朗文社

    說到作品的文學價值,個人的評價量化標準不盡相同,必然與人的社會階層、背景、閱歷相關聯,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說到三毛,說到三毛的散文作品,彷彿觸動到內心最為柔軟的區域,每個人的青春,都少不了三毛文字的陪伴,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三毛。少年時讀三毛,只是覺得其作品文筆清新,不經意流露的灑脫、不羈的生活態度令人神往。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到了一定年齡,歷經人生的浮華、社會的複雜、人性的善惡後,才發現乾淨純粹的東西,才是最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自古以來就受到世人傳頌和愛戴,是因為荷花美麗,是因為荷花清雅,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從頭到腳散發出來不著雕飾的質樸之美,這種美,天然、純粹,帶給人沁人心脾的沉靜雅緻,帶給人靈魂深處的靜謐安逸、高潔與神聖。三毛其人其作品,正復如是,樸素、淡雅、質樸、雋永。借用李白的詩句形容: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三毛的散文作品有著刪繁就簡後的質樸,有著去偽存真後的純粹,有著彰顯本性的真實。正如紅樓夢中《警幻仙姑賦》所描:"其素若何,春梅綻雪。其潔若何,秋菊被霜,其靜若何,松生空谷。”在其作品中,透過不加修飾的筆調,將她的生活原貌、閱歷、感悟娓娓道來,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在真實與自由中抒發對生命意義的表達,她作品的字裡行間總是溢滿了真善美。

    人,不經過長夜的痛哭,是不能瞭解人生的,我們將這些苦痛當作一種功課和學習,直到有一日真正的感覺成長了時,甚而會感謝這種苦痛給我們的教導。

    伊人雖然遠去,時至今日,我們還在常覽其作品,品讀她對生命的感悟,傳承她的精神。我想,這就是她作品的價值所在吧。

    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空間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END

  • 9 # 楓影美術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她的作品是開在荒漠裡的繁花,具有獨特的美學意境,語言上樸素自然,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遠。。

    “一個人至少要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她的作品裡有她的靈魂:真誠、善良、灑脫與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對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熱愛。

  • 10 # 蓓蕾舞蹈666

    三毛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當代文學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重要女作家,以其大起大落的漂泊經歷,戲劇般的人生遭遇,對浪漫生活的執著追求,以及她的真誠與灑脫,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她的作品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風靡一時,在海峽兩岸文學交流和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她的散文創作,本論文從三毛散文獨特的敘事藝術和三毛創作的精神歸宿兩個方面來探討她的散文創作模式和審美的特性,(話說的太大了)從而揭示三毛其人其文的深刻意義和獨特價值。

  • 11 # 戴魔靈

    你如何看待《三毛》散文的文學價價值?

    臺灣作家三毛,原名陳懋平,因為非常喜歡張樂平創作的《三毛流浪記》,便把自已名字改為三毛。《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過著悲慘、流浪的童年生活。臺灣作家三毛筆下的散文作品同樣是她的“流浪”生涯。她用率真、簡潔、靈性、生動的文字講述自已的親身經歷,給我們展現一幅幅生動畫面,無論是《雨季不再來》、《夢裡花落知多少》還是《撒哈拉故事》等,都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百看不厭煩。

    摘錄三毛作品: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她的作品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三毛,做為一個優秀的作家,不僅具備了良好的文學素養,還有著不同凡響的人生履歷,生活經驗,豐富的閱歷。從她的故事裡,我們讀出了她的善良、真摯、坦誠、真實、多情、憂鬱,敏感、脆弱、喜怒哀樂,我們隨著她的文字快樂而快樂,隨著她的悲傷而哭泣。

    摘錄三毛作品: 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空間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夢裡花落知多少》散文集裡的克里斯病重入院,無錢支付住院費,她可以為了這個還不瞭解的朋友墊上住院費,為了顧及他的自尊,編了個美麗謊言,讓他心安理得體的收下。我們在她的作品裡讀出了善良。

    我們在《撒哈拉故事》裡看到了她與愛人荷西的撒哈拉沙漠生活,我們瞭解到沙漠的惡劣生活環境;讀到了她與荷西在艱苦生活下的碎碎念;懂得了當地各種奇特風俗,體會了在艱苦惡劣環境下,她對美的追求和眷戀……。

    摘錄三毛作品: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遇見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樂。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況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我看,我聽,我的閱歷就更豐富了。

    撒哈拉期間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在這裡她和荷西共同組建了家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美好的感情,撒哈拉沙漠的新奇,異域的風土人情……, 也正因為這一系列撒哈拉故事,讓她在臺灣、大陸迅速引起三毛熱。

    在那裡,他們生活是艱苦和單調,荷西透過潛水去打魚,獲得收入。她透過打臨工補貼家用,在那裡我們體會到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生活,但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的勇敢、堅強和美好。

    摘錄三毛作品: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的近乎優雅起來。

    在撒哈拉故事裡,我們也看到了命運對她的不公。唯獨那一次,三毛離開荷西,陪家人去英國旅遊,荷西跳入海里再也沒上岸了。我們在她作品裡能感受她的巨大悲疼,荷西的去世給她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摘錄三毛作品:抗命不可能,順命太輕閒,遵命得認真,唯有樂命,樂命最是自由自在。

    三毛的人生經歷過很多不幸。童年,在學校受到數學老師的人格侮辱,致使她一度患上自閉症,自殺過;成人後,遇人不淑,經歷過幾段有始無果的受挫戀情,又自殺過;終於遇到深愛她荷西,與他共同在撒哈拉沙漠組建家庭,死神卻奪走了他。

    生活的不幸一次次降臨在她身上,在她的作品裡,我們看到她身心一直在“流浪”,沒有一個歸屬。正如,她創作的《橄欖樹》歌詞中“流浪,流浪,流浪,我的故鄉在遠方……”然而,也正因為她有著非富的人生履歷、經驗、閱歷和不幸的遭遇,才讓她寫下那麼多刻骨銘心的作品。

    她的作品語言風格簡潔、直白、充滿靈性,又透著豐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可以說,她的作品是用生命在抒寫。

    摘錄三毛作品: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剎間的喜悅,那麼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裡了。

  • 12 # 羊鈦白

    三毛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當代文學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重要女作家,以其大起大落的漂泊經歷,戲劇般的人生遭遇,對浪漫生活的執著追求,以及她的真誠與灑脫,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她的作品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風靡一時,在海峽兩岸文學交流和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她的散文創作,本論文從三毛散文獨特的敘事藝術和三毛創作的精神歸宿兩個方面來探討她的散文創作模式和審美的特性,(話說的太大了)從而揭示三毛其人其文的深刻意義和獨特價值。

    三毛是二十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傳奇,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而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三毛是一個熱愛流浪、天性浪漫的人。自由不羈卻又渴望安定。她曾經是一代讀者的精神慰藉,是她給了很多人一個可能的夢,一個流浪遠方的夢。在她的一生中,隨時都準備著出發,永遠是一種“在路上”的生命姿態,這個長辮子的魅力東方女孩,是為了什麼來到,又為了什麼離去呢?

    目光在遠方,因為夢總是在遠方,流浪的腳步,從來不為誰停留。

    作為中國當代文壇極具個性魅力的女性作家,也作為臺灣文學史上不可不提及的重要一員,三毛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留給我們14部散文集,4部譯著,3部有聲讀物,1部電影劇本以及1張唱片專輯,她的作品博採眾長並自成一派,形成了極具魅力的“雜家”風格,可以說,三毛散文所呈現出來的獨特鋒芒與她的生命歷程是息息相關的,作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演繹了精彩紛呈的戲劇人生;作為一個率性純真、嚮往自由的女性,她無比真實的向世人捧獻了真正的悲與喜、美與醜、苦與樂,愛與恨。她只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她獨特的生活經歷及角色定位,決定了她散文作品體現出別具一格的文學價值。

    本文從三毛散文的審美價值出發,以《不死鳥》為例,透過流浪意識、死亡意識、讀者接受等角度深入剖析三毛的散文世界,抓住三毛文學創作的特點,進一步深化對三毛作品的理解。

    (一)主張自我的敘事模式

    三毛說過:“我是一個‘我執’比較重的寫作者,要我不寫自己而去寫別人的話,沒有辦法”。“我沒有寫第三者的技巧和心境,他人的事,沒有把握也沒有熱情去寫”。三毛留給我們的14部散文集中,均是以第一人稱“我”來行文,一切故事從“我”開始,由“我”展開,以“我”為中心,最後以“我”的歸宿為歸宿。對中國現代散文文體理論曾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周作人,曾在他的理論中提出散文要以自我為中心:“集合敘事說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裡,用了適宜的手法調理起來”。三毛作品正好體現了這樣的創作理念。她的一生都在為自己而寫作,她並非因為敘述角度的選擇或寫作技巧而採取“我執”的創作姿態,問題在於她根本沒有寫“他人的事”的熱情和心境,更沒有“把握”,她也就無法投入地去關注“他人”內心的活動。三毛正是以這種“生活自錄者”的率真和執著成為臺灣文壇上的一朵奇葩。

    《不死鳥》中:“我迎著朝陽站在大海的面前,對自己說,如果時光不能倒流,就讓這一切,隨風而去吧。”三毛都在強調“自我意識”,主張以“我”的方式過自由自在的日子,但不是“唯我主義”,她在作品中處處表現“我”,“我”與荷西、“我”與沙哈拉威人、“我”和大海、“我”和沙漠、“我”和垃圾等種種故事表現的只有一個惟一的主題,那就是表現自我,但不是遠離塵囂的自我,而是一個同自然、同群體相當協調的個體。她恰如其分地處理“我”與人、與自然、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把個體心靈的自由提升到審美的層次,以一種成熟、寬容、大度的愛心來對待自然、對待世俗生活。

    “我手寫我口”,三毛用其獨特的極具創造性的表現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心境,她不是簡單的記錄生活,而是從生命存在的體驗上來揭示深刻的社會意義,三毛覺得寫作技巧並不重要,“心才是重要的”。三毛在其作品中把自己向讀者完全敞開,從而將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側重自我表現、帶有濃郁抒情色彩,直抒胸臆的散文,正作為一種新的審美客體改變著讀者的審美心理結構,從而大大提高和豐富了讀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求。

    (二)敘事話語之對白與獨白

    敘事學說:“話語模式研究敘述與人物語言的關係,即敘事文中人物語言表達方式。”三毛文學作品中精彩的人物對話是其一大亮點。(註釋)敘事學說:“人物對話是直接引語中最常見的形式,它直接展示了人物之間的種種關係,如親呢、敵視、論爭、譏諷等等。”

    《不死鳥》的結尾有這樣一段:“父親、母親、荷西,我愛你們勝於自己的生命,請求上蒼看見我的誠心,給我在世上的時日長久,護住父母的幸福和年歲,那麼我,在這份責任之下,便不再輕言消失和死亡了。”“荷西,你答應過的,你要在那邊等我,有你這一句承諾,我便還有一個盼望了。”感人至深的獨白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對父母的愛護和不捨,使讀者感到悲痛和心酸。

    “前一陣在深夜裡與父母談話,我突然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更幸福的歸宿。’母親聽了這話,眼淚迸了出來,她不敢說一句刺激我的話,只是一遍又一遍喃喃的說:‘你再試試,再試試活下去,不是不給你選擇,可是請求你再試一次。’父親便不同了,他坐在黯淡的燈光下,語氣幾乎已經失去了控制,他說:‘你講這樣無情的話,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獄裡,因為你今天既然已經說了出來,使我,這個做父親的人,日日要活在恐懼裡,不曉得那一天,我會突然失去我的女兒。如果你敢做出這樣毀滅自己的生命的事情,那麼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要與你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與你為仇,因為是——你,殺死了我最最心愛的女兒——。’”這一段是三個人的對話,表達了父母對女兒的深切之愛以及難割難捨之情。

    《不死鳥》中的敘事話語之對白與獨白以簡單、真實的對話就將最感人的親情充分地表達了出來,三毛的敘事散文既有對白,又有獨白,與其他文學作家相比,她的敘事散文更顯獨特,也體現出了三毛的創作個性。

    (想表達什麼,和對白和獨白有什麼關係,觀點是什麼、結論是什麼?)

    (三)女性視角下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沒有關於不死鳥的事情,這部分是關於敘事事情嗎)

    席勒曾經說過:“只有美,才使全世界人都快樂,在美的魔力之下,每個人都忘了他的侷限”。三毛用她的文章鑄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理想家園,用女性獨特的審美視角來感悟周遭的生活,但在這生活表象背後我們卻感受到三毛始終保持自我又要超越自我的心靈體驗,一個陷落在自我世界又始終努力擁抱世俗人生的心理圖景。呈現給讀者一個真誠、自然、唯美的大千世界,喚起讀者的共鳴。

    在《不死鳥》中,三毛是以女性的視角對真善美產生了執著追求。若論到三毛的個性,“她的母親繆進蘭在一篇題為《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個兄弟姊妹裡,次女三毛的性格最為特行卓立、不依常規,及不能忍受虛假。”對於這樣一個毫無虛假的女人,她的作品無疑也是具有“真”的個性。

    “當時,我正在廚房揉麵,我舉起了沾滿白粉的手,輕輕的摸了摸他的頭髮,慢慢的說:‘傻子,我不會死的,因為還得給你做餃子呢!’”這一段是典型的敘事結構,將真實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勾勒了出來,飽含著溫情之感。“我總是在想荷西,總是又在心頭裡自言自語:“感謝上天,今日活著的是我,痛著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來忍受這一分又一分鐘的長夜,那我是萬萬不肯的。幸好這些都沒有輪到他,要是他像我這樣的活下去,那麼我拚了命也要跟上帝爭了回來換他。””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三毛是在用生命愛她的丈夫,只有善良的女人才會用一切來交換心愛之人的幸福,包括生命。三毛的善良是發自骨子裡的善良,善良的人才不會畏懼生死,才會用生命去愛一個人。三毛作為一個被父母、丈夫深愛著的女人,她的“真”和“善”令她散發著最美的光環,即使她的丈夫不在了,但她依然沒有失去她丈夫的愛,她的丈夫與她的“真、善、美”同在。美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美,另一種是內在美,外在美有美麗的容貌來體現,而內在美是由心靈美來體現,心靈美的本質便是“真”和“善”的統一。因此,三毛是用生命在追求著生活的“真、善、美”。

    二、三毛創作的精神歸宿(沒有關於不死鳥的內容引導)

    三毛的創作具有明顯的個性色彩,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散發著濃厚的個人情懷,這或許與她的精神追求有關。例如《不死鳥》就是她創作的精神歸宿之一,她的精神歸宿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是隨心而歸,心所到之處便是歸宿。三毛的精神歸宿尋找之旅從未停止過,因為她的創作不會停止,所以她會自我放逐,在自我放逐之旅中尋找她的精神家園。

    (一)自我放逐之旅

    臺灣五六十年代的“孤兒”意識、“無根的一代”、“留學生文學”等文學價值取向都帶給廣大讀者巨大的精神衝擊。臺灣所有與之相關的文學主題,都與中國傳統的“放逐”母題有關。放逐或自我放逐成為二十世紀的一個共同母題。而實際上,放逐或自我放逐也是由屈原開始的中國文學的母題。所不同的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放逐’,大多是由於政治的原因被迫漂泊異鄉,而戰後的自我放逐,則是世界性精神荒原中的普遍現象。薩義德也把流亡的知識分子稱為“放逐者和邊緣人”。三毛的“流浪”,正是反映著這種放逐與邊緣性,她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雖生自變幻複雜的喧囂塵世,但在潛意識中總是逃避著都市的現代文明,二十歲花季年齡就開始的流浪人生,表現了她一生的追尋。

    三毛一生漂泊,成了“精神流浪者”的代名詞,她是家庭和社會的“叛逆者”,她擁有自覺的生命意識,她不願苟且於庸碌的凡人生活,懷著對命運虔誠的感悟自覺地去遠方“流浪”,這種出於對逍遙自在的追逐和自我生命價值確認的流浪,早已離棄物質意義的顛沛流離而上升至精神形態的自我超越。餘秋雨先生早就對三毛的作品與文字做過精闢的論述:“三毛的自傳性散文作品為什麼那麼膾炙人口?也在於她不經意間寫出了客觀世界和主體心靈的特殊強度。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荒涼、原始、險惡、古怪、神秘,它幾乎象徵著客觀世界的全部未開發性,然而,主體心靈更是堅硬奮發,女作家是一個婉約的東方女性,主動地選擇了這麼一個客觀環境來體驗自己對於世界和人類的熾烈熱情,它幾乎象徵著人——哪怕是從出身地域、從性別和形態,從所受教育和所染氣質來說都很雅馴秀潔的人,對於一種超越國別,超越文明界限的征戰精神,於是,舒捲的文筆也有了金剛鑽般的重量和光澤。”顯然,在餘秋雨眼中,正是憑藉了大自然的偉岸和力量,憑藉超越文明界限、超越國別的流浪情懷,三毛的文字才有了金剛鑽般的光澤和重量。三毛給中國當代社會輸入了人文流浪的範例,走遍萬水千山的生存狀態在有意無意間影響了許多人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

    三毛曾說:“因為我在這個世界,向來不覺是芸芸眾生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軌道,作出一些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她屬於自然,最終應迴歸自然。她要在茫茫的荒野中耗盡生命。

    這是她的歸宿,也是屬於她的一種幸福的境界。在《不死鳥》中,三毛提到“我是沒有選擇的做了暫時的不死鳥,雖然我的翅膀斷了,我的羽毛脫了,我已沒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顆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寶,再痛,再傷,只有他們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棄他們的念頭。”她將自己比作“不死鳥”,還有另一層含義在其中,她想要像一隻“不死鳥”一樣自由飛翔,她的心是“不死”的心,對於精神的歸宿從未停止過追尋。所以她對創作的熱情依舊是隨著她的心在飛越。

    三毛在大自然無彩繽紛的景觀裡,終獲得歸真反樸的精神自由,體悟到人生的通達,萬水千山的放逐之旅,讓她找到了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三毛深為旅途中人們能如此懂得享受他們熱愛的生活,如此坦誠地開放著他們的心靈所震動,三毛對人生的意義做出深深的反省。

    (二)孤獨與死亡

    一個人孤獨感的生成,總是有內、外兩種因素。作為內因,孤獨是源於精神深處的先驅、覺醒。如果一個人所擁有的理想連他自己都不能保證是不是一個虛空,那麼他的寂寞將永不能擺脫,除非是“常人”和群眾遮蔽了他們本真的孤獨和焦慮。作為外在因素,一般來說,童年以及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對一個人孤獨感的生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因家庭背景、啟蒙教育、文化傳統以及最初所接觸到的自然、人、事等方面的不同,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又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三毛是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作家。在屬於心靈與感覺的作家中,她是深具悲劇性的一位。終其一生尋求著生命的真諦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卻始終揹負著生命的巨大孤獨與感傷。她用生命實踐與文學創作再加上極大的勇氣追求著夢中的理想人生境界,堅持不停歇的探尋人生奧秘:人為什麼活?該怎樣活?孤獨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人所提及,孤獨乃是一種主觀上的社交孤立狀態,伴有個人知覺到自己與他人隔離或缺乏接觸而產生的不被接納的痛苦體驗。孤獨是一種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這種孤獨感緊緊包圍了三毛的一生及其創作。

    小時候的三毛,在孤獨這一詞語的感受上的確與其他孩子完全不同,雖身體瘦弱,但卻從來不缺少父母長輩的疼愛,身邊也有年歲相仿的小夥伴的陪伴,但她與生俱來的憂鬱與敏感脆弱的天性還是使她走入了孤獨這一折磨幼小心靈的無盡深淵之中。“孤獨作為一個描述心理體驗的詞語,主要是指內在的感情,而不是外在的生活方式。由於兩者之間存在錯位,所以常常出現離群索居卻怡然自

    小時候的三毛是孤獨的,與其他孩子不同,她的內心情感成熟而脆弱,對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也比其他孩子豐富,加上那個時期三毛對書本的愛好,尤其她小小年紀就對《紅樓夢》愛不釋手,都使她很早就開始了對人類生命意義與終極追問的思索,這些都使三毛要比其他同齡人早熟得多,於是更拉開了她與周圍同齡人之間心靈的距離。作為小小年紀的三毛經常感到被一種說不出的孤獨感所困擾,她在《不死鳥》散文中這樣描述:“以前我跟講你到鄉愁的感覺,那時我也許還小,我只是常常感覺到那種冥冥中所歸依的心情,卻說不出到底是什麼。”從這些文字之中,我們很容易尋覓到三毛幼小心靈深處積澱的孤獨感。

    (三)真實的虛構(和精神歸宿有什麼關係嗎)

    真實的虛構是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是由精神上幻想出來的一種真實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純淨的“真”,也沒有純粹的“假”,皆是由真真假假混合在一起的。三毛對真的執著,讓她自己容不下半點虛假,她在現實生活中生存就必定會遇到一些真真假假的事物和現象。因此,她在她的創作中虛構出純淨的“真”,從而能夠尋找到精神世界所需要的歸宿。正如《不死鳥》中也有真實的虛構,“荷西,你答應過的,你要在那邊等我,有你這一句承諾,我便還有一個盼望了。”三毛認為丈夫會在那邊一直等她,這就是她想象的虛構,然而裡面也包含著真實的情感,荷西是她深愛的丈夫,她的丈夫也深愛著她,即使已不再人世了,她的丈夫也會將愛留下來陪伴著她後半生,所以她的丈夫才會允諾她在那邊等著她,話中帶著濃濃地不捨之情和愛意。

    實際上,三毛的作品帶有濃厚的“自我幻化”的色彩,從文藝理論角度來說,藝術不僅僅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它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藝術不是簡單的寫實,也需要用虛構和幻想去表現。王國維說:“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也必鄰於理想。”“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三毛的散文創作是理想人文精神的“寫實”,所謂的“真實的事物”,是指心理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而不是鏡子似的再現。按自己的理想獨立的創作是每個藝術家所擁有的權利。

    其實,無論三毛散文所呈現的故事的真實性如何,都不影響其散文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因為她所展示給我們的非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以外的意蘊。散文是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而文學藝術並不要求把其作品當成現實,從她筆端流淌出來的是坦蕩、率真。縱觀三毛,她用充滿靈性的文字構築起藝術化的生命世界,這裡有她真實的人生感悟和情感體驗,正像陳怡真所說:“訪問三毛,就好像讀一本萬壑千峰、一路奇花異樹、令人莫辨虛實的書。”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分辨是無意義的。

    對於人們尋求精神家園的行為,毫無疑問是一個永無結局的悲壯歷程。正是如此,三毛雖然醉心於撒哈拉沙漠的原始與古樸,卻還是終究不能完全融入其間。在三毛內心深處,始終有一份困惑,使得她總是試圖逃離現代社會,同時又無法擺脫現代文明所帶給她的種種,無時無刻不被紅塵的煩惱纏繞。她在文明和原始的夾縫中生存,企圖在二者之間獲得精神的歸屬感,雖然最終她在塵世裡選擇了放棄,但卻終於能從俗世的喧囂中解脫,在另一個完全屬於她的世界裡開始她前世今生、至死不渝的追尋。

    總結

    1991年1月4日清晨,三毛自殺身亡,留給人們許多意外和遺憾。那個在文章中宣稱“生命真是美麗的,讓我們真愛每一個朝陽再起的明天。”如此豁達的三毛怎麼會背叛自己,選擇這種方式結束生命呢?還是讓我們從三毛的作品中去找尋答案吧。

    三毛作品的體裁,應該屬於散文類,在散文家族中,它又應歸為遊記散文,在臺灣當代散文中,三毛是專業性的遊記散文作家,是臺灣當代遊記散文的名家。她的遊記散文雖然不是最好的,在文字上還達不到精雕細琢的程度,但卻代表了臺灣遊記散文的水平。在她並不算長的48年的人生道路上,卻充斥著非常豐富的人生內涵,在她不算多的作品當中,卻包含著非常充實的內容,她的題材和表現的主題意識也相當廣泛和寬闊。突出的愛國情操、對普通勞動者和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和讚美、對生命的熱愛和人性的歌頌、作品中對大漠奇特風情的描繪拓展了文學的創作空間、在表現美好的自然景觀的同時處處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坦誠和人道關懷。三毛的作品在讀者中有如此強烈的反響,這種效果僅只靠作品的新穎奇特的內容是辦不到的,必定有其藝術上的特色。文學作品好的內容,如果缺乏表達藝術,寫出來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是收不到好的藝術效果的。三毛能將那些新奇的內容作充分的表達,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1.文字的藝術性

    1)簡單中透著豐富

    我們可以看三毛的任何一部作品,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沒有讀過不認字的字,或者成語。她之前說過,她寫文章不會使用生僻的文字,因為她也不會。

    其實這正是文學藝術中比較高的境界。如何運用我們常用的文字去重新組合,字裡行間又能形成一股力量或靈氣,正是文學造詣的體現。

    2)文字有很強的畫面感

    這裡面用的最好的就是“滑”字。我們的老師告訴我們寫文章一定要多用動詞。動詞會讓一句話很有畫面感,且很有趣,但是同時,動詞也要用得恰到好處。

    如果“滑”字換成了“掉”字,你可以想象到效果差了多少。

    2.結構的昇華

    可以讀一下《撒哈拉的故事》裡面的“愛的尋求”這篇文章,通篇都圍繞沙崙這一可悲的主人公來寫的,在尋求愛的路上是如此的執著與單純,即便他知道愛的女人是在欺騙他,他仍然願意為她籌十萬塊西幣不惜一切代價,最後他甚至拿了他哥哥店裡要進貨的錢,又拿了麵包店裡收來的帳,逃掉了……,離開了他的根(這片沙漠)。

    在文章的最後透過飛蟲的日常場景,昇華到飛蛾撲火,點題且讓人感動,讓人有思考的空間,是非常到位的點睛之筆。

    3.社會現實的揭露

    三毛去過很多地方,也在每個地方都相對生活了很長時間,她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把社會及生活的現狀融入到文章中。

    我們知道,國外的名著《復活》、《十日談》等都反應了當時社會及宗教現狀。記錄歷史,記錄文化是文學價值的一種體現。

    我特別喜歡三毛在《萬水千山走遍》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藥師的孫女——前世》,戰爭的爆發對當地人生活的影響很大,而主人公哈娃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個受害者,她淳樸善良,而在她19歲的時候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這篇文章的用詞與用句特別簡單,大氣,當你讀完後你就會被其中的內容感動得流淚。

    還有《娃娃新娘》這篇文章也可以去讀,反應了當時社會婚姻的現狀及女人的地位與悲哀。

    4.散文作品的代表

    我的老師是國家一級作家,在上學的時候就推薦我們讀她的書,所以我沒有課或者週末就泡在圖書館看三毛的作品。

    我的學姐也跟我講如果讀散文還是要看三毛的書,所以三毛的書我基本都看過了。

    她對我的影響很大,導致後來我寫作的時候風格跟三毛很像,我的老師就告訴我這是不行的,無風格不成寫作,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

    後來,我也嘗試讀了很多其他作家的散文,但我覺得都沒有三毛的散文讀著精彩。三毛的作品有讓我讀下去的慾望,有的文章讀完我會笑一下,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的文章讀完我會仰起頭想一下,這個人怎麼這麼悲慘。

    所以說她的文章是能夠讓你動容的,不像讀一杯白開水一樣無味,也不會看到作者故意要把你帶入情感中的那種文字,不牽強。

    現在大家一提到散文可能就會不想去讀,在常規的印象中,散文的可讀性不高,沒有小說精彩,那是因為你還沒讀到好的散文作品,也沒能足夠領悟到其中的精彩

  • 13 # 文旅德昌

    三毛散文的文學價值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現在很多年輕人依舊喜歡三毛,其實更多的是喜歡三毛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經歷。而三毛文章裡剛好就有她自己在追逐自己夢想與自由歷程中的感悟與故事。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三毛是一個叛逆的人,她的作品也充滿了她叛逆的對映。我覺的這要放在三毛成長的年代去看,畢竟一個人的叛逆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而是後天環境與先天性格共同作用形成的。

    1943年三毛生於重慶。年少的理想是想要成為一個撿破爛的人,後來在老師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理想應付大家固有的思想要求。其實,那個年代所有的孩子都是叛逆的,因為時代選擇了一個新的方向,是前所未有的方向,只是很多人面對時代所帶來的新的方向,不敢邁出勇敢的第一步,三毛邁出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理想與現實一次次交鋒,最終寫作給了三毛自由的新生,就如同給自己取筆名“三毛”,一個充滿流浪氣息的筆名。

    面對愛情亦是如此,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被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了,一塊駱駝骨頭,足夠吃飽的生活,關鍵是有一個懂自己,愛自己的男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現如今,在物質化格外豐富的年代,三毛的經歷對一部分人來說依舊是一個不敢邁出腳步的理想狀態,甚至有幾分純粹,有幾分清新。所以很多人依舊在讀三毛,畢竟自由是人類的本性,流浪是理想的自由。

    苦難總是不會讓一個天生流浪的人停下腳步,荷西不告而別,三毛療傷之旅開啟,去走遍千山萬水,去探尋自己生命存在的盡頭。

    流浪讓我們嚐遍人間煙火,世間百態,海角天涯,只要三毛心裡想到,三毛就可以去。

    後來到新疆,三毛依舊對自己的愛義無反顧。我在新疆看到王洛賓當年與三毛的書信,內心是沸騰的,眼眶是溼潤的,何德何能,我的前半生是我走遍了半個中國,這也許就是三毛作品傳達給我的一種執念吧。

    終於,在生命中最後一個1月4日,三毛沉默良久後,將脖子輕輕套在了絲襪上,自此香消玉殞。

    三毛的作品不在於文學形式,而在於個人的生活方式,三毛說:“活著就是為了在一片沙漠中尋找海市蜃樓般的快樂,然後,讓荒蕪的土地上,開滿希望之花。”

    如今三毛依舊熱度不減,說明我們年輕人依舊對生活包含熱情,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鼓勵的,只有對生活充滿無盡的遐想與可能,才能夠真正的放蕩不羈愛上自由。

  • 14 # 無名草2020

    把情節描寫得那麼細膩、傳神、富有生機,

    她的散文精美,別緻,美極了。可陶冶人

    的情操!

  • 15 # 米儷米

    三毛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散文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真實、自然、獨特。就拿《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來說,從她的文字裡,我們看到了對生活充滿樂趣的三毛把枯燥的沙漠生活過成了一首詩,我們跟著她的筆觸也感受到了撒哈拉獨有的風景。

    三毛的散文寫的都是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透過她筆下的文字,也讓我們對她那樣的生活嚮往不已。我們羨慕三毛的灑脫、自由,也渴望體會她那樣的生活,但卻少有人能付諸行動。所以,她的文字就成了我們瞭解她的最好方式。

    對於三毛的散文,我有兩個特別強烈的感受:

    一、語言特點

    三毛的文字看著很通俗淺顯但卻生動形象,她將成語,古典詩詞以及文藝作品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得其散文語言的格調通俗中透著雅緻,活潑中透著寧靜,嬉笑中透著幽默。

    就比如《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裡,有一篇“沙漠中的飯店”,她用一種輕鬆幽默的筆調寫她和荷西之間的生活:

    婚後我還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結婚。荷西當時對我說:“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讓我們感受到了兩人之間的日常互動是多麼輕鬆有趣,令人羨慕不已。我也看過語言寫得非常優美細膩的散文作品,這樣的散文讀起來很美,不過總感覺會有距離感,不容易走進心裡去。但三毛的散文讀著就像嘮家常一樣,很親切很打動人心。

    二、閱讀體驗

    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要讀得進去。一本書能讓人輕鬆愉快的讀進去,又能引起內心的一些感觸,我覺得三毛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她的散文裡有大量的對話,有故事情節,讀著像是在讀一本小說。小說為什麼容易吸引人,就是因為有故事有對話。

    比如《撒哈拉的故事》裡的“沙漠觀浴記”,寫她發現了一個可以洗澡的地方,興奮不已:

    “怎麼洗?你們怎麼洗?”我大為興奮,頭一次聽說沙哈拉威人也洗澡,豈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你來洗就知道了。”他說“我可以洗啊?”我受寵若驚的問。 “女人早晨八點到中午十二點,四十塊錢。” “多謝,多謝,我明天來。”

    讀這一章時,我笑出了聲,三毛把本來枯燥無味的沙漠生活寫得生動有趣,充滿了活力,讓人感覺到沙漠的生活其實並不是那麼無聊,沙漠裡的人也挺樸實可愛的。

    三毛的散文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的,沒有與她類似的作品,這是因為三毛本人的人生軌跡與眾不同,而她的散文又是以她本人獨特的生活體驗書寫而成,光從這點來看,她散文的文學價值就是獨特稀缺的。

    只可惜,這個世上再無三毛,她的文字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點念想,還好我們還能在她的文字裡懷念她。

  • 16 # 遠黛依依

    三毛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她對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熱愛、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對愛情的堅持和感恩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隨著其書籍的一次次再版陪伴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她的為人為文滋養著讀者的精神世界,那些跳躍在紙間的文字彷彿時刻在提醒我們,陳平的確是死了,可三毛還活著。《雨季不再來》是三毛迷惘叛逆時期的散文代表,《撒哈拉的故事》是喜樂甜蜜時期的散文代表,《送你一匹馬》是萬水千山走遍後迴歸自我時期的代表。自然、生命、愛情是探析三毛散文美學價值的切入點,與此同時,三毛的散文也啟發讀者對自然、生命、愛情進行哲學反思。

  • 17 # 畫道者

    來說說三毛吧,三毛呢是為作家也是一位旅行家,小時候看過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主要還是講述,他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和情感問題。

    我小時候並不知道三毛,因為我是80後,那時候我還很小,都我姐姐非常喜歡三毛,在80年代,國門剛剛開放,人們正在迎接著新思潮,總是嚮往外面的世界,我的姐姐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文化裡中庸和禮教傳統,使我們說話總是口試心扉,都是客套話,並非出自真心。

    當時我看到她的作品時,非常喜歡她內心的那種純真,和不加掩飾的表達,那種自由自在不受約束。雖然說她面臨磨難,但是她還堅持是善良,真切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逃避而是迎接。她跟荷西,非常的浪漫,雖然語言簡潔,又不加修飾,但總給人一種,浪漫真切的現實生活,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

    三毛是我看過所有文學作品當中最真實的一個人,她的白描敘述方式,就和我們平時說話一樣。平淡而又真切,總是感覺她就在我們身邊,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區別很多作家的表達方式。

    從來不經過雕琢。作品裡沒有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情感敘述,卻給人快樂浪漫的氛圍,還帶有一點滑稽,但卻體現出,真誠,嚴肅,特別是跟荷西結婚的那一段。 他的作品和她的人一樣沒有虛假,沒有修飾,雖然悲情,但卻無悔,他相信人有靈魂,所以他走了,是另一個開始,

    他填的歌詞很多,我最喜歡還是

    (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我一直收藏著這首歌,經常會聽,一聽我就會想到她,也是這首歌最能代表她。

    他在散文方價值,他用真切樸素的語言來表述文章,給人帶來真摯真實感受,寫散文如果不求真實,都是一些套詞,那是寫不出好好作品的 ,三毛的作品,是值得作家借鑑思考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

  • 18 # 一塊糖JIN

    她,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卻每到一處,必然精彩。

    她在最失落的時候走進異國婚姻,在與世隔絕的沙漠找到畢生所愛,最後,又在孤獨中選擇幸福天堂。

    她這一生,不慕世間風物情長,不爭凡塵冷暖朝夕,不懼人生悲喜消磨。只為了,心靈可以自由放飛,哪怕和摯愛的人,彌散在陌生的風雨裡,哪怕從此天各一方,決然相忘,她依然選擇遠方,選擇流浪。

    她,就是三毛。

    三毛作品取材廣泛,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她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熱愛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懷。其記遊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價值。敘述哀情的散文如《雲青山月在天》《不死鳥》《背影》《似曾相識燕歸來》等風格沉鬱,淡泊,顯得爐火純青,更具耐讀性。

    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部。

    三毛作品充滿了浪跡天涯情懷,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味道。曾經,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在一篇題為《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的文章寫到,在四個兄弟姊妹裡,次女三毛的性格最為特行卓立、不依常規,及不能忍受虛假。所以,父母要在她身邊看守著每一腳步是否踏實與穩妥。

    事實上,從三毛的作品,可以看出她的個性和特點,特別是由《撒哈拉的故事》開始,便是她遊歷的記敘,也是她情感的記敘。與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滿歡笑、喜樂。讀者閱讀她的小說,彷佛感受著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對著大風沙的侵襲,她也是積極和樂觀;然而,自荷西死後,三毛的文章卻一下子似乎“黑暗”起來,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無盡的悲傷,這時候,作品塑造了三毛一個哀傷過客的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裡難過時,你會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