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妖精

    《27》,意境可以進去,古詩可以進去,說明它裡面的字符合你所提要求。小試牛刀:

    抬頭望月月朦朧,

    舉杯銷愁愁穿腸。

    借問鄉間雲幾許?

    摻盡炊煙淚幾行。

  • 2 # 晨聖

    這個問題要細談很複雜。在大學裡專門有文藝理論和寫作課程。簡要地說,要多看古代人詩詞著作,也要學習一下近代詩詞,掌握一點寫作技巧,特別是胸中的詞彙多了,寫起來得心應手,否則你會覺得詞窮。當然,詩詞的韻律等基本知識也應具備。其次就是段練,常寫常思,這樣或許就會有進步的。

  • 3 # 山谷大師

    在中華文化燦爛的星空中,詩詞是一顆璀璨耀眼的明星,彰顯著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古人憑著慧心巧思,按照規範的韻律,將漢字們精心組合,造就了永恆的經典。詩詞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詩詞是寫人類心靈的文學藝術,要想寫好詩詞,首先必須掌握熟練的藝術技巧,嚴格的韻律技巧,凝鍊的藝術語言,縝密的章法,充沛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數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詩與欣賞是寫好詩詞的前提,善於觀察,深入生活是詩詞作者的必要途徑,就自己的創作實踐,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理解詩詞的種類,律詩的詩韻,平仄,對仗,絕句,等的一般常識,掌握詩詞的語法特點,注意運用修辭手段,體現畫面感,學會描繪生活圖景的方法,篇章結構,前呼後應,行雲流水,環環相扣,筆斷意連,也有小說的技巧也要借鑑,所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寫好詩詞的方法太多,但無非就是技術的方法,特徵的方法,表現的方法。

  • 4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文:天涯浪人

    《踏莎行:春始雨打牆邊杏》

    2020..1..30.於海南澄邁

    [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雁辭浮雲,風盈閨院。

    斜陽又在西窗現。

    歸來寒門詩對酒,聊邀東籬殘月見。

    除夕霜雨,尤厲書劍。

    獨欺聞春出牆杏。

    香魂冤屈逾千年,此身錯是女兒命。

  • 5 # 4點26分915089906200

    我的觀點稍有不同。詩詞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什麼呢?就是要告訴我們什麼,那麼立意才為首位,沒有深遂的思想內涵,讀來寡味平松,膚淺附合,要你幹什麼,只有高遠深諳的立意,才能達到作為文學詩詞的首要基本條件和要求,同時,立意的高低才能雨意境相印成彰。其次意境。我已在相關答題提笈,這裡不再闡述。另外要符合詩詞的格律平仄,雖然在這個平臺並不是一個硬性要求,但要儘可能符合前人立下的規則。最後說一下要敢於遣詞造句,我看到古人用詞並不千篇一律,誰首用了便留傳下來,我們都接受。但現代作者極少用這些所謂生僻字,一味順大流也是不開悟的反映。

  • 6 # 傳統舊體詩詞探索蕭園

    序:近年蕭園發現詩詞創作發表應堅持“三個面向”:(1)面向故鄉。故鄉親友多、同學熟人多,有溫暖,是較合適的讀者物件,亦可監督、檢驗作品之“真”“善”。(2)面向網路。有道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網路上的高人與讀者大眾均多,使人進入更大空間,驗證作品質量,貼近百姓。且自費出書和在報刊發表談何容易!讀者購書訂刊要付費,而網路無邊界,可以傳之天下。(3)面向未來。當代的大家、名家,未必是後世的名家,如屈原、杜甫、李白、劉禹錫、李商隱、蘇軾等在其生年時並不得志,自古詩人多孤獨寂寞(而小人最得志),但在後世卻有更多的知音。當代的詩壇有太多的流派分野圈子集團、利益算計排擠踩踏、複雜關係禁忌避諱等等,而到後世則讀者可以只認文字質量。“三個面向”原則,對詩人和作品提出了更高的內容和藝術質量要求,如情真摯、意境美、辭通達……

    一、古體詩詞,是指中國傳統的、流行了一千多年的舊體詩詞。在唐代詩又被劃分為古體詩(包括樂府詩、五古、七古、雜言)和近體詩(即格律詩,包括五七言絕句和律詩)兩大類。唐代產生、宋代興盛並達到高峰的詞(有格式的長短句)和元代盛行的曲詞,也是古體詩詞的組成部分。

    二、意境,指詩詞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由詞語或意象構成的內容境界。意境是個重要的概念,受到歷代詩人和詩評家的高度重視。大多數好詩詞,都是透過其美妙的意境,來感染和影響讀者的。王國維《人間詞話》對此有較多論述,可惜主要談詞。

    三、怎樣寫出有意境的古體詩詞?這是重要問題,但難回答。很多專家學者形成了理論體系,但未必都能指導創作即“寫出好詩詞”。詩人或詞人有創作經驗體會,但又不一定能說得系統、透徹。就本人12年的創作體會,在當代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夯實基礎,提高起點。要加強學習,大量地閱讀、研究、感悟前人和其他人的佳作。有了艱實的古典詩詞基本基礎、功底,並且多加模仿、創作,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情感體驗)準確地、巧妙地表達出來。

    2.提升境界。詩人須眼界寬廣,思想高尚,有獨特體驗,情感真摯,奮發向上,有美好理想或嚮往,新穎脫俗(而非陳詞濫調)。好的詩詞均以內容勝,讓人讀後有較深的印象。

    3.意象的選擇。選取今人仍可接受的意象,因為讀者為今人,儘管多數具備古詩詞常識或積澱。古為今用,選用那些古人創造的、今人也能接受的意象。少用生僻的典故,少作註釋。如寫成古人才懂的詩,那對讀者來講還不如直接讀古詩好了。

    4.意境構建。力求整體統一、情景交融、一以貫之、一氣呵成。多學習、體會初盛唐和白居易等的古體詩中的“氣”。

    5.表達方式。合理運用鋪陳(賦)、比喻、起興、對仗、對比、擬人、擬物、用典、化用、排比、誇張、象徵、列錦、憧憬、時空變化等各種傳統和現代的修辭手法。

    6.運用語言。儘量使用典雅、流暢、自然的語言,儘量用現代人易懂的語詞即“活語言”。這也是王國維先生所講的“不隔”的基本要求。

    7.注重提練。要學習杜甫,認真重視寫詩詞,常推敲、修改,造出好句、妙句、核心字句(詩眼),重視煉意、煉句、練字。詩是改出來的,“詩求一字安”。

    8.遵守格律。近體詩和詞,格律一定要嚴謹,要遵守音韻規則,少犯“忌”(如押韻八忌、三平尾、四平頭等),以將聲律上的美感發揮到極致。真正好的作品必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蕭園詩詞觀點散見於拙作《詩詞吟》40首、《蕭園詩話》等。)

    《二月絕句》

    《那一年的社群》2011.1.8

    《旌德年鑑》2017捲起刊詩人詩詞百首

    王子居著《發現唐詩之美》一書的截圖

    《故鄉吟》發表於《旌德報》2018年

    合福高鐵旌德站詩畫牆上的《故鄉吟》

    蕭園總結詩詞創作與發表的“三個面向”:面向故鄉(親友多、同學熟人多),面向網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訂刊購書要付費,網路無邊界),面向未來(自古詩人多孤獨寂寞,而後世卻有知音)。

  • 7 # 士心湘人

    剛才我寫了古詩一首,是否有一點意境,請點評。詩名為《春柳》:未褪冷寒綠茸茸,唯恐接春意遲遲。搖擺婀娜拂綠水,凸顯俏姿效惠風。

  • 8 # 秋水文瀾原創

    要想寫好古體詩就要了解古體詩,什麼是古體詩?古體詩都有哪些好的作品,我們論述一下:

    從每句的字數上看,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比如《詩經》以四言為主,《古詩十九首》均為五言,魏文帝《燕歌行》為七言,《離騷》為雜言。也有將雜言古詩統稱七言古詩的,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共四句,兩句五言,兩句六言,《唐詩三百首》將其列入“七言古詩”卷首。自漢代李陵、蘇武寫五言詩以後,四言詩漸少,其後五言、七言最為常見,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包括歌行。

    五古風格以質樸自然、渾厚高古為宗,七古風格以雄渾動盪、婉轉流利為上。就格律而言,律詩、絕句格律森嚴,有規矩可依,古詩篇幅長短不定,沒有對仗的要求,韻腳靈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轉韻,可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但不可平仄互押)。因此,明許學夷《詩源辯體》說:“律詩易曉,古詩難知。”

    一、短制

    古體詩有短制,有長篇,同樣要注意章法結構。古體詩短制,或一氣渾成,或略作開闔,篇法圓緊,比較容易駕馭。

    如《古詩十九首》其二: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首兩句詠物起興,寫環境。以下四句寫女子美麗儀態。後四句寫女子的身世及獨守空房的苦悶心情。細分為三個層次,但結構緊密,順流而下。押上聲韻,一韻到底,加上六句疊字,顯得音節流暢,一氣呵成。

    二、長篇

    古體詩長篇大作,取材宜大,感慨宜深,結構上,特別要注意層次感,開合縱橫,轉折勾連,不宜鐵板一塊,忌諱顛倒錯亂,東拉西扯。

    試看張若虛的樂府詩《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從開始到“汀上白沙看不見”為第一小層: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寫景。從“江天一色無纖塵”到“但見長江送流水”為第二小層:由江月引發哲理思考。第一、二小層合成第一大部分,主要寫景,表達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第三小層:寫思婦。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結束為第四小層:寫遊子。第三、四小層合成第二大部分,寫遊子、思婦的情懷。全詩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間,韻換意換。將畫境、詩情與哲理融為一體,情景交融,華美感傷。

    王闓運稱之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孤篇壓全唐”。長篇歌行體,唐代以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清初以吳偉業的《圓圓曲》為代表。

    在用韻上,長篇如果一韻到底,則顯單調板滯,該詩多次轉韻,平仄韻相間,有四句一韻、六句一韻、八句一韻,其中以四句一韻為多,每一轉韻,起句皆入韻,讀起來婉轉流利,饒有風致。

    轉韻與情節轉換相關,形式與內容統一,正如趙翼《甌北詩話》所云:“梅村古詩勝於律詩。而古詩擅長處,尤妙在轉韻。一轉韻,則通首筋脈,倍覺靈活。”可以說,“梅村體”是歌行的一種極致,多多研讀,必有獲益。

    要想寫出好的古體詩必須要看古人之作品,研習古體詩換韻,短制和長篇的做法,千萬不要學個四不像。

  • 9 # 剪刀手阿柒

    學寫詩和學習任何事物一樣,都需要持之以恆,不懈努力。

    堅持每日讀詩

    古語有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不讀詩便要作詩,還要作出很有意境的詩,便似根基未牢就要壘起幾十層高樓,有點好高騖遠了。《紅樓夢》中香菱學詩就寫得極為精彩,需得仔細看看。學詩要選好“老師”,如陸游等氣豪之人,不為筆墨所縛,信手拈來,常有佳句而無佳篇,如我等初學之人,還當以杜甫王維為宗。

    掌握古詩的韻律要求

    古詩,尤其是近體詩,對韻律有嚴格的要求。大家經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對七絕七律的平仄要求,意思為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二四六字平仄必須分明。當然這並不全面,還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忌孤平”,可以深入學習一下。然後就是韻腳了,我等初學之人可以查韻書作詩,常用的是《詞林正韻》《中華新韻》,作好以後可以在一些詩詞網站上檢測,如吾愛詩詞網等,只有韻律合乎要求,讀起來才會有抑揚頓挫的美感。

    寫好詩的內容

    前面說起來只能算怎樣寫古詩,怎麼寫出有意境的詩就靠詩的內容了,這才是一首詩的靈魂,在於一個人的日常積累,才氣天分。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好詩皆出自真情流露,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好詩首先要做到的是情景交融。我們讀《楓橋夜泊》《宿建德江》,從景色中就能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感同身受。

    要注意修辭手法的使用。比如誇張比喻,這方面李白是聖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如擬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還有用典,設問,互文,借代等,用好修辭手法,能夠給詩增色不少。其中用典是比較難的。需要多讀歷史詩文增加積累,可以找專門的典故大全學習一下。

    寫景之時,需注意大景要粗,小景要細。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宛如一幅蒼勁的水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就用細膩的筆觸臨下一瞬間的美。

    有意境,須要有詩意,就要選好意象。高樓林立,汽車轟鳴,這些太現代的景物入詩,就很難有意境,畢竟太喧囂。想要有意境,還是需要杏花微雨,清酒江南。

    結句要留有餘味。以景結尾最好,宋詩愛說理,就比唐詩檔次低。有味的結句如“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淺見,希望和大家共勉,一同進步。

  • 10 # 聖恆標

    《遊 子》

    旭日西山去,

    長城客棧滿。

    欲求千里馬,

    更想一間屋。

  • 11 # 雲隱

    超越平仄的是音律,超越音律的是內容,超越內容的是精神!

    對於一首詩來言,內容和表達的立意才是關鍵,沒有好的文筆,再符合平仄也不能讓人稱頌和流傳,反之,好的內容即使不符合平仄也會打動人心。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遊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詩,就是非常好的的方法,可以借鑑。

    且說香菱見了眾人之後,吃過晚飯,寶釵等都往賈母處去了,自己便往瀟湘館中來。此時黛玉已好了大半了,見香菱也進園來住,自是喜歡。香菱因笑道:“我這一進來了,也得空兒,好歹教給我做詩,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學做詩,你就拜我為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這樣,我就拜你為師,你可不許膩煩的。”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規矩,竟是沒事的,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這一段話中,黛玉就直接點明瞭詞句並不是最關鍵的,立意才是第一要務!同時也說明了,作詩的格調規矩都是次要的,詩句自身的文字魅力才是關鍵!

    香菱道:“我只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黛玉已經把方法說的很清楚了,在此基礎上,通常的四書五經也是必讀之書, 此外,左傳和史記也需要閱讀,這些書中涵蓋了大量的日常用典,如果不瞭解基本的用典,詩的立意就會在失去高度的同時失去韻味。

    在選擇讀誰的詩的時候,除去大小李杜、元白、王維外,可以再選擇自己喜歡的詩人進行背誦,比如曹子建、高適岑參、李賀等,這個就看自己的愛好了。

  • 12 # 西山詩家國

    對很多人來說,寫古詩詞容易,寫出有意境的詩詞也不太難,但要想寫出‘很有意境’的古詩詞,估計能難倒九成九的詩人!

    無論是“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曠古悠遠,還是“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的綺麗靡靡,或者“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幽幽寂寞,又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已失去’,都是詩詞‘意境’的一種張力表現。

    王昌齡和王國維的‘意境’理論,對提升詩詞意境至今幫助很大

    對於‘意境’的闡述,前人說了很多,但最權威的還是王昌齡和王國維。

    寫出“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詩家天子’王昌齡,在盛唐時期就史無前例地提出了詩的三層境界,初次定義了詩詞的‘意境’!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神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對於獲得這三境的方法,王昌齡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周心而得。

    王昌齡的‘三境說’給詩詞鑑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路,在嵩山做過道士、又喜歡尋訪高僧聽禪的他結合佛家、道家理論,第一個清晰地提出詩詞有三個境界,並被後人不斷解讀、引用至今。

    自盛唐以來,無數詩詞鑑賞家試圖全面闡述並補充王昌齡的這三個境界,並傾向於認為物境就是自然景物,情境是人生經歷和生活感受,而意境大致是指想象與幻想中的事物。

    但是,若鑑賞者沒有對佛道兩家基礎理論的清晰認識,很難理解透徹王昌齡的‘三境說’。

    按照西山詩詞客的實踐經驗和理解,這三個境界是詩詞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的物境,是以‘觀想’為媒介、‘描述’為方式,用佛家‘鏡照’之法交換出自然界山水、泉石、花木、日月等的客觀形態,從主觀上再現詩人心中的客觀世界。這一境界的實現相對較容易,只需多讀前人的詩詞,堅持使用‘賦比’之法,用優美、典雅或者樸實的字詞表達出來即可。

    第二層的情境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把物境比作‘固體’的形態,那麼情境就是‘液體’的形態,從固體轉化為液體,其前提條件是有‘物’,再者就是‘昇華’的手段。因此,進入‘情境’層次就需要創作者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感悟,在‘身同感受’的基礎上結合客觀世界,延伸並擴張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用本位非本位、疏密、虛實、隔或不隔、動靜襯托、比興等手法,揭示天地、自然、人事、社會等的本質但不直接觸及。相比較‘物境’來說,‘情境’是一種詩詞水平的昇華和提高。

    第三層的‘意境’是最飄渺、最不可捉摸的至高境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液體昇華為氣體’的道境。氣,是道家文化的一種充滿智慧的哲學概念,自先秦時期就影響著詩詞文化的發展。道家講“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自然由陰陽組成,陰陽結合則生五氣,五氣再生萬物。因此,對道學研究頗深的王昌齡才把‘意境’放在最高層上,以此提醒後人‘意境’的先天至高地位。簡單點說,‘氣’是‘道’在自然界中的虛擬形態,而‘意境’就是詩人內心所要表達的一個‘虛擬世界’,只要置身這個世界,就能直接感受到詩人的喜怒哀樂,為其所左右!

    深入分析王昌齡的‘三境說’對我們摸清詩詞的提升途徑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這些虛無縹緲的理論畢竟無法在實質上指導詩詞創作,而且,隨著詩詞的進步和發展也使得這些理論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因此,王國維在總結中西方哲學、美學和古典文學的基礎上,繼承併發揚了王昌齡的‘三境說’,提出了著名的‘意境說’。

    王國維意境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以人生三境來比擬詩詞三境,並沒有脫離王昌齡的‘由低到高的三個境界’理論。重要的是,他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清晰地指出了詩人在詩詞創作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及彼時的心境,這對我們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西山詩詞客在《阿遊學詩記》第十章中有詳細闡述王國維的‘意境說’,此處不再贅述。)

    不過,靜安先生並沒有給出創作的方式、方法或技巧,實在令人遺憾。其實,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意境’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如何才能提升詩詞的意境呢?

    時過境遷,你應知道當代詩詞‘意境’的定義

    對客觀世界來說,意境從來都是不可捉摸只可意會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你靠近認真體會時,她恰如‘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婷婷而立;而你以為自己已經捉摸到了,她又似‘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失了蹤影;終於,歷經折磨、諳盡別離,你才嚐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交集。

    ▼什麼是意?

    劉宗周:“心之主宰日意,故意為心本”。

    從廣義上來說,‘意’是心之所出,是作者內心對外部客觀環境的一種心理反射。

    從狹義上來說,‘意’就是特定環境下詩人的觀念、念頭。

    ‘意’不是從大腦而來,也不是從思維中派生,而是從我們的心靈出發的一種審美觀念。它不受大腦的主導,而是在支配大腦的思考。

    ▼什麼是境?

    王國維:“境即境界!”

    從廣義上來說,‘境’是自然,是天人合一,並具備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的特徵。

    從狹義上來說,‘境’就是詩人具有獨特情感色彩的、超越現實的‘虛擬世界’,是詩人獨屬的‘域’。

    ‘境’是詩人用大腦思維營造的一個世界,它偏重技巧的運用,比如選字詞、用技法、增減情感等技巧,以此達到詩人想要的審美程度!

    ▲意境的實用性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意境是用心體會到的一種思想、情態和哲理的程度。”

    現代字詞典給出的定義,只是一種廣義的定義,並不能對我們創作詩詞起到指導性作用。所以,我們把上面兩者結合起來以後,就得出了詩詞‘意境’的實用性定義。

    意境,即是詩人結合客觀世界,運用心力和各種技巧重現的一個具有獨特審美觀的主觀世界,它具有廣度、寬度和深度等程度性的特徵。

    當我們得出了‘意境’的定義,其實,已基本掌握了提升‘意境’的方法。

    提升詩詞到很有‘意境’的系統方法

    錢鍾書:“意境之於讀者,具有影響情感、左右思維的魅力!”

    在我們理解了定義之後,就可以具體分析其定義中的幾個要素,並結合一些技巧來提升我們的詩詞‘意境’了。

    具體來說,可從下面三大方面入手。

    ▌以心力再造一個世界,是提升詩詞意境最有效的方法

    心力即心靈力量。

    “我悲天地同悲,我喜天地同樂”,這就是心靈的力量。

    在詩人的眼裡,客觀世界並不是從現實中直接搬運而來,而是用情感和智慧渲染過的、獨一無二的‘虛擬世界’。

    東籬採菊的陶淵明,口渴時有白衣送酒,醉臥時執筆詩文,逍遙時遺世忘我。在他眼裡,“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不過是“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是“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是“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對陶淵明來說,‘無我’是不得已的逃避,是不與俗流的清高,是勘破“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後的‘逍遙世界’

    被世人“驚呼天上仙”的李白,嚮往的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無人打擾,欣賞的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絕塵之姿,離去時的他也只想如浮雲一樣,極盡輕狂後“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雖然謫仙一直沒明白‘踞廟堂而澤天下’只是他的一廂情願,但飽受殘酷現實摧殘的他,依然像一個孩子,天真而熱忱、孤獨而奮勇,被這個世界刺傷無數遍仍不放棄‘治世’的理想!這就是謫仙的虛擬世界,一個旁若無人卻也無人可及的‘宏大世界’!

    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他看到的不是天地玄黃,不是萬木蕭瑟,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寂寥。對他來說,現實世界已配不上他的才華,他的‘精神世界’是賢者已逝的天下有雪,是“始願與金石,終古保堅貞”的遺世獨立。

    只需要在陳述時脫離客觀世界,再用詩人的正確認知、情感和審美傾向結合客觀世界的某些具體物象,就可以重新打造一個新的‘虛擬世界’。

    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借用了現實中的‘山氣、日夕、飛鳥’三個物象,把具有審美傾向的‘畫面感’融入進去,並渲染入‘佳、還’的情感,成就了無我之境。

    李白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是借用現實中的物和人,融入‘遊子意、故人情’的情感,以畫面的審美形式展現出來,重新打造了一個傷感且永恆的離別之境。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則只借用了一個‘天地’曠景,其餘純用具有畫面感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和‘悠悠、愴然’的情感,就渲染出了一個悽愴、美麗的新世界。

    由上可知,‘心力’之法創造的這個‘世界’其實並未完全脫離客觀世界,但又超越了客觀世界的維度,具有深入心靈、拓展意境的重大作用!

    掌握了‘心力’的使用方法還不足以讓人迅速提高詩詞意境,這就要求我們需要不斷地使用‘心力’、提升‘心力’,培養藝術性的審美觀,選擇與情感相契合的物象並掌握一些詩詞創作的技巧和手法。

    培養具有藝術特質的審美觀,對提升詩詞意境和內涵最有幫助

    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窮搜古今詩詞,其外在藝術形象不外乎詩情和理趣兩類。

    先秦時期,《堯典》明確了“詩言志”,這裡的“志”側重表達詩人的抱負和志向。到了戰國時代,《莊子·天下》說“《詩》以道志“,‘志’的範圍擴大到了詩人的思想、志趣。屈原在《九章》中則“撫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志不得抒,故而“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這裡的“志”指的則是詩人的整個思想,包括了志向、感情。

    因此,詩言‘志’,已經不再指單純的志向和抱負,而是包括了詩情和理趣的情志。

    表達情意是詩情,表明道理的是理趣。

    詩歌的藝術形象總是與情感和理趣結合在一起,古人用‘比興之法’來代替自己曲婉地表達那些微妙的、不可直言的思想,後人則用歷史和文化沉澱出的‘意象’來表述。

    胡應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

    這說明‘意象’已不再是單純的物象,而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是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符號,更是詩歌創作的基本功。

    因此,詩歌的藝術美取決於‘意象’的創造!

    意象之美,在於它傳遞給受眾的價值、情感和享受的程度。因為‘意象’是情景交融的產物,從自然、天地、社會關係中提煉而出,所以,意象的審美特質是由它情景交融的特徵所決定的。

    吳衡照說:“言情之詞,必籍景色映託,乃具深宛流美之致。”

    單純的情感不具備審美性質,只有情景交融的‘意象’才有美的藝術特徵。

    林逋的梅花為什麼能被世人傳頌不息?這是因為作者把優雅、唯美的情感傾注進了眼前的景象。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早已不是現實的景狀,而是作者傾心打造的一個幽致風雅的新世界。

    如果說林逋的梅花是恬淡的處子,那麼,高啟的梅花就是瑤臺的仙子。在這位明朝大才子的眼裡,梅花恰似“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不沾一點人間煙火。而作者的情感也已不再侷限於俗眼世風,而是具備了‘道’的超然脫俗,羚羊掛角,凡人難以觸及。

    在人間的詩人,雖然苟且著‘下里巴人’的生活,但卻不忘‘陽春白雪’的嚮往。這種‘嚮往’賦予了詩人五彩繽紛的‘意’,所以,哪怕王冕的梅花“朵朵淡墨痕”,也一定要“清氣滿乾坤”;哪怕陸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也“依舊香如故”。

    現實的‘象’也許不堪,也許平凡,但結合了詩人獨特的審美之‘意’,就能綻放出驚豔世人的奇葩。

    羅丹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天地萬物、大道曲徑,在司空見慣的眼裡也許只被區分為有用無用,可在詩人的眼裡,一枝一葉總關情!

    因此,詩人應培養具有藝術特質的審美觀,內在修煉心靈之美,外在學習形象之美,分別從韻律、語言、畫面、情感、格調、哲思六個方面審視作品的藝術水平,從而讓詩人的作品具備獨特且給人美的享受的藝術特徵。

    謝榛說:“詩乃模寫情景之具,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

    內外兼修,詩詞之美可盡顯矣!

    掌握的一些詩詞技巧手法,對提升詩詞意境也很有幫助

    當一個詩人具備了充分運用‘心力’的能力,培養出內外兼修的藝術美,再運用一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臻至王國維提到的‘詩詞意境’!

    古人把詩分為六藝,其中技巧之法有‘賦比興’。

    這些詩詞技巧的目的,是為了更生動、形象地把詩人的內心世界呈現給受眾。圍繞著‘生動、形象’,後人在‘賦比興’的基礎上又開發出出更多的創作技巧,以讓詩人內心的‘虛擬世界’更具有傳神的作用。

    從詩的外在形象來說,古風之駢儷,近體詩之格律,都是創作的技巧。

    像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聖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等,都是這方面的經典範例,至今為世人稱頌。

    從詩詞的聲韻律感來說,低昂、清越、沉鬱、悲壯等音感,在提升詩的‘音樂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陸游在《釵頭鳳》中用的‘入聲韻’,馬致遠在《天淨沙》裡使用的‘四聲均衡法’,柳宗元在《江雪》中使用的‘仄聲韻’,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從詩的內在神韻來說,疏密、本位、虛實、動靜、隔與不隔......等詩法技巧,對提高詩的‘內涵’和‘韻味’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然,世人皆道詩為心聲,不應該使用過多技巧。

    但是,有些時候,詩法技巧雖然不能和‘心力’和‘審美觀’的作用相提並論,卻能讓詩人的作品產生更廣的傳頌度、更高的親和力。這就是為什麼古人把‘辭工’也列入詩詞鑑賞之法的主要原因。

    結束語

    攀登詩詞高峰、一覽眾山小,是無數詩人的夢想。

    但是,天道酬勤,提升詩詞的意境並不只是有夢想就可以的!

    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保持‘九死而不悔’的初心,認準目標‘咬定青山不放鬆’,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天賦和運氣,詩詞殿堂的大門一定會為你敞開!

    詩詞大道不孤,西山詩詞客與你同行!

  • 13 # 論壇詩人嬰陽

    整理一組小詩,文,嬰陽

    題三臺杜甫草堂

    詩人乘舟出巴峽,

    空留草堂云為家。

    一去從此不復返,

    堂草秋枯春又發。

    無常古城起高樓,

    未變東塔對北塔。

    涪凱交匯下渝州,

    回頭浪朝馬躍崖。

    兩岸青山似低語,

    青春作伴未還家。

    初春

    節日已過漸入春,

    煙花散盡麥青青。

    寒意依舊枝初蕾,

    朝陽未暖頭鳥鳴。

    欲卸寒衣時尚早,

    東坡踏春有人行。

    我有庭花報春訊,

    也效李杜把詩吟。

    開封城外懷古

    開封城外柳婆娑,

    二月煙花籠汴河。

    王孫已隨歲月去,

    春風依舊泛綠波。

     

    和東方不亮.春雨

    東方不亮:

    你把相思注入雲,

    化為清淚墜紛紛。

    每天到晚窗前哭,

    叫我如何不動心。

    嬰陽:

    不是悲泣是喜泣,

    天公又使我當值。

    但求苗穗粒粒滿,

    要讓大地換新綠。

    清明祭

    清明山花漫野燦,

    遜於祖塋頭上錢。

    盛世兒孫講慷慨,

    墳前香燭多多燃。

    刀頭碩,酒杯滿,

    三拜三叩心虔虔。

    生未盡享人間福,

    死當足意安九泉。

    打油賦春秋

    門外山水綠,

    院後草竹幽。

    網看天下事,

    打油賦春秋。

    百鳥鳴春

    斑鳩布穀大野雞,

    喜鵲畫眉小黃鸝。

    竟將山地當歌廳,

    咕咕啾啾晝夜啼。

    爾將千山當泥丸,

    秋去春來纖纖還。

    租我房簷有酬謝,

    天天為我唱呢喃!

    春雨後

    雨後山野分外綠,

    陽光燦燦風習習。

    田裡豆麥粒粒滿,

    枝上布穀聲聲啼。

  • 14 # 高原梅4050

    寫出很有意境的詩很難、特別是格律詩.古詩、(近體詩)等、我也從年青時就對詩詞感興趣、也讀過不少唐詩、宋詞、對聯.和文學史書、但文化水平有限、(高小畢業)、五二年的龍、但我走遍了祖國得萬水千山、嚐盡了人間得甜辣苦酸、我認為只有經過、看過、聞過才能感受到什麼是意境、加上對古詩籤見吸收、多閱讀多寫、總有一天會寫出很有意境的好詩、下面有一首我在七十年代未遊四川奉節“白帝城”時所寫得詩亮出來給大家點評指正、(無平仄)

    桃山眺瞰白帝城、八掛陣前憶孔明.

    瞿塘峽險淺灘急、船工號子嬉清晨.

    桃山當地人稱桃子山、離奉節縣向東約五公里、白帝城在山下不遠處、在白帝城下江邊上有一堆堆亂石、傳說是孔明為拒曹操大軍西進、而擺下得八掛陣.天下險在夔門、也就是瞿塘峽入口處灘淺水急、三四噸位的木船都需要船工五六人、他們唱著歌、(號子)拉著粗長得纖繩、彎著腰向前趴走.現在這種景觀不復存在、

  • 15 # 大鬍子林肯

    從詩詞習作談詩詞意境

    一、要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找到詩詞的意象,創造意境。

    首先就是去尋找意象,意象是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客觀事物,這種客觀事物外化地表現作者主觀內化的情感,文學理論稱之為"觀照”,如"愁"是主觀的抽象概念,不同的詩人用不同的客觀事物來外化具像:李白用"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則用"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和“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些客觀事物表現的意象和內在情感完美契合,就構成了意境。

    讀書時老師也講不明白什麼是意境,所以常常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來搪塞。記得早些年,讀過一篇文章,說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有五種意境,"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十一種"悲"。他又沒有具體解釋哪五種意境,又是哪十一個悲,害我自行腦補,絞盡腦汁也想不到,各位大神可以腦洞大開試試看吧,也許你們會有好的答案。

    二、常用的詩詞意象法

    劉易期在他的《詩的意象》中闡述的意象:“就是一幅以詞語表現的畫;一首詩可能本身就是由多種意象組成的意象。”意象一詞,就所有這些意義而言,使詩歌具體而不抽象,最常見的有三種用法:一是,意象指詩歌或其它文學作品所涉及到的一切感覺物體和品質,不管這些物體和品質是透過描寫、引喻,還是明喻和暗喻中的類比媒介所表達的。二是,範圍來說,意象指明對視覺物體和景象的描寫,尤其當這描寫比較生動和細緻時,就更為明顯。三是,意象當今最常見的用法是指比喻語言,尤其是暗喻和明喻的媒介物。它強調意象是詩歌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理解詩意,詩的結構和效果的較重要線索。

    ——摘自《散文詩》2005年第4期。

    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以真善美的標準為前提,以對世界、對人生、對生活美好追求,尋找帶有美感的,讓人賞心悅目,心情愉悅的意象,創造美好的意境。

    卜算子詠梅_為中醫戰疫助力

    梅映冰花心,冰透梅香骨,怒放即為報春鼓,何懼莎魔舞。

    去病有藿香,更勞棄疾辛,五千年接續炎黃,杏花曜世新。

    當時第一眼看到冰中綻放的寒梅,就觸發了靈感,梅花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在封城時節,不正需要梅香梅骨,激發人心,激勵前行。於是借卜算子詠梅,表達意境。

    上半片詠梅,下片贊中醫,蓮花清瘟中有藿香,更有去病強效,而冠軍侯霍去病大漢勇武的化身,藉此,隱含中華必勝。

    “更勞棄疾辛”,要戰勝病魔,最辛苦的是一線的醫護人員,辛棄疾是文武全才,更是“人中詞龍”,借大神,感謝一線辛勞奮戰的醫護人員,致敬英雄!

  • 16 # 徜佯之翼

    弟子孤陋寡聞,難以言傳勉為意會,不揣冒昧拙作拋磚,怡笑大方,唯願眾師友指教為盼!

    七侓 . 重遊 (新韻)

    桃溪輾轉壟煙迷,脈脈閒亭鳥自啼。

    缺月才圓花好處,柔雲最繞曲終時。

    斑竹江夢飛星雨,鳴鳳山陰落日蹊。

    地有滄桑天有淚,人間絕響不絕期。

  • 17 # 柔腸一寸愁千里

    大家都知道,古體詩很美,美在哪裡呢?美在意境,可以豪不誇張地說,意境是詩詞的靈魂,一首詩或詞,如果沒有了意境,那麼就好似沒有靈魂的一個軀殼,索然無味。

    那麼,什麼叫意境呢?這個問題既抽象,又廣意,在詩人眼裡,一片落葉,一朵花開,一條古道,或一勾殘月,他們都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比如落葉,他們會想象到嚴霜崔殘,才使葉離枯枝,而由嚴霜殘葉鋪開想象,那種意境就很美了。本來落葉是一種自然現象,這就是事物的表象,沒有什麼出奇,而透過表象去發觀本質,這就是一種被發現的意境之美。

    舉個例子。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意境是不是很美?花飄零,落花紛紛,水自流,東去悠悠。這種很自然的景象,經作者把文字巧妙組合,一副晚春的自然景觀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砰然心動。正因為花落水流,春光易老,才惹相思,“一處相思,兩處閒愁″不能不說這一個"閒″字是點睛之筆。難道說真的是閒愁嗎?非也。緊接著,作者把這個“閒″字給以解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原來相思一刻也沒有"閒″過啊。

    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很有意境的古體詩詞呢?我的回答是,多讀多練,多去學習古體詩詞的修辭章法。我認為,寫作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拜古詩詞為老師,從他們的作品裡汲取精華,另外,平時應多注意觀察。靈感這東西很奇妙的,有時侯無意間腦海裡就會閃現一句絕妙詩句,但有時冥思苦想也會無果。所以,詩,來自生活,生於靈感。要想寫出很有意境的古體詩,說難很難,說易也易,歸根結底,要多學習,多發現。

  • 18 # 點點小思l

    幼苗長成樹,

    日日吸營養。

    數載呵護下,

    枝杈已修剪。

    歷經風風雨,

    自覺朝上漲。

    棟樑檢驗中,

    硬度能達標。

    祝盼高考孩子們都能考更好!

  • 19 # 零仃洋

    這個問題不是三言二語說得清楚的。一首好的古體詩詞,首先要嚴格遵守格律要求,平仄用韻都有規定,句式上也有很多要求,這都是寫古體詩詞的基本功。然後在遣詞造句方面就需要考慮意境問題了。怎樣才能寫出意境來呢?我覺得主要要多讀書,大力提高文學修養。古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神”,指的是神韻,也就是意境。只有看得多了,文學境界提高了,才能寫出有意境的詩詞來。要多看多學習古人和他人的詩詞作品,仔細揣摩,看人家是如何寫出意境來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此外還要多動筆寫出來,同時多加修改。詩不厭改,邊學邊寫邊揣摩,一定會寫出有意境的詩詞來。

  • 20 # 空海天境

    可以考慮這兩步,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

    第一步,古代常以單字(指一個字一個字)作為表達的基本構成,所以要學會將每一個字本身的“起承轉合”弄清楚,比方這個字適合放在什麼字前面,適合放在什麼字後面等等,舉個例子,岑參的《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中有句子,“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花”加上“劍珮”,再加上廖疏的“星”光,一副自然富貴華麗的情景如“清水出芙蓉”般顯現,這是因為這幾個詞都有一種我們情思所賦予的“光芒”物象,所以安排在一起,能夠讓我們體會到詩歌中的別有天地。而這方面,也可以從杜甫的詩歌得到大量印證,比方杜甫有名的《秋興八首》其五中有一句,“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讀者你可以細加體會,杜甫的詩在物象的起承轉合上是十分講究的。這些對文字的推敲是任何創作所必須考慮的。

    第二步,推陳出新。這個“陳”理解為陳舊,也就是說,在詩歌寫作中,必須將已經是陳舊的表達意思去掉或者是加以轉換。你可以寫青山,可以寫明月,但是要和古人的意味區分開,也就是說,在詩歌創作中對常見的物事賦予自己獨特的感受,這就是“出新”。比方寫思鄉,我們知道在這方面已經有大量的詩詞寫過了,但柳宗元是怎麼寫的呢,“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如果只是這兩句,我們會覺得大家都這樣子寫過,有什麼可驚奇的,驚奇的是在後兩句,“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這兩句一讀,境界馬上就出來了。再比如,王維經常被引用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寫山景的詩詞很多,但別有禪意的,這首《辛夷塢》佔得一席。寫到這裡,這第二步“推陳出新”,讀者你是不是有所體會了,當然,這個“新”不是要“標新立異”,而是要“新”得自然,“新”得“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以第一步為基礎,再加上第二步來增加寫作的新意,相信一首別有意境的古詩詞是能夠或自然成就或細心打磨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陰真經》有哪些武器是比較適合男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