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498121655
-
2 # 隨雨飄渺
聽到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是一個大笑話,只有廉價比更廉價,印度已經超越了美國人口四倍多,經濟總量只有美國八分之一,想過美國人的生活那得幾代人拼命幹活,造成了教育醫療交通及住房就業的沉重壓力與負擔,由於廉價在全球化中,會吸引壟斷資本來獲取高額利潤,實則是劣幣驅逐良幣,並不是發達國家員工懶惰,其實勞動生產效率之比,遠遠高於不發達國家,只是利潤率低於發展國家,當利潤低於本國肘,會撒資轉移的,人口是發展中國家一大勁敵,世界上富國均是人囗少的國家。
-
3 # 左翼JerryWang
印度難以成為第二個中國。中國今天的成就一方面得益於全球化的發展,過剩的人口讓中國在世界勞動力市場中地位突出。但這些都是外因。中國在歷史上和印度有相似之處,都是文明古國。但是不同的是在多樣性上,以及民族融合上與中國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現在的印度名族與古印度沒有直接的傳承性。當今印度民族其實是外來入侵民族,外來民族的入侵對延續千年的古印度文化破壞極大。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也歷經外族入侵,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但中國最後的結局都是民族融合,文化上相互接受,智慧上得以傳承。那些曾經的馬背上的民族都慢慢的接受了農耕社會。很多原始社會部落入侵後慢慢接受漢人的管理模式、文字、語言。這讓中國這幾千年來雖戰亂不斷,但民族融合從未停止。民族的傳承性沒有間斷。而中國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無論是生產力,思想,社會發展,國家制度,軍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都要領先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謂傲視群雄。中國在秦漢以後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國家。經過千年的演變,戰爭,變革,中國在制度上領先世界。而這些印度是所不具備的。在封建時期中國之所以在制度上一直可以不斷創新者要得益於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打破的貴族世家的統治,在社會發展中更能調動社會智慧。而這一點印度更不具備。在近代,兩國都經歷了屈辱的歷史,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雖有抗爭,但可以安然接受。而中國在於列強的鬥爭從未停止,雖然清政府的賣國行徑但無法阻止全民族的抗爭。在二戰中兩國的地位也截然不同。中國在世界上當時可以比肩列強而印度只能在英帝國之下。在經歷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世界反帝反殖民地的鬥爭中。中國打敗了日本,印度脫離殖民地地位成為英聯邦獨立國家。兩國的鬥爭之路是截然不同的。在兩國建國後,兩國的路線截然不同。中國堅持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印度一直在尋求美蘇兩國的中間地帶。兩國人民對發展,宗教,教育,和平,戰爭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建國曆史中,從不畏懼強敵敢於與之鬥爭,堅持民族獨立。在五十年代敢於與美國在朝鮮一較高下。在民族正氣上敢於和蘇聯說不。哪怕兵戎相見。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果然,堅持,頑強正式符合中國人民所信仰的哲學。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印度是完全不具備的。在近四十年中,兩國的發展被一度拉大。中國已經和印度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國家。在某些領域印度領先中國,但在多數領域中國全滿超越印度。印度崇尚精英教育。而我國是精英教育與全民教育結合路線。這也為未來兩國的發展種下了不同的種子。所以未來的印度難以發揮人口優勢。
-
4 # 五服拱衛光耀繁盛
印度的人口現在就剩了!尤其是人口的年齡構成,感覺相當可怕--育齡人口在七成以上!青壯年過半,這意味著三十年內人口有再次翻番的可能。如此多的人口,吃飯就是大問題,教育不可能有足夠支援,結果只能還是一億受教育者和二十幾億文盲!問題是印度的體制不可能計劃生育……人口的爆炸隨之而來的是資源匱乏。這種困境下,印度或者擴張(向哪擴張呢?)或者因內部爭奪資源而分裂乃至崩潰!
-
5 # 愛歷史的豬
如果根據國土面積、耕地面積、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去判斷一個國家是否人口過剩,這樣是很膚淺的!我認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人口過剩,應按照該國的國土面積、人均資源、環境衛生、生產力水平、人均收入、人均壽命、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年齡、失業率等多方面綜合判斷。我們可以簡單從印度人口狀況來判斷印度人口是否過剩。
印度現在有13.2億人(中國13.85億),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人均gdp大概2000美元(中國8000美元),人均壽命為65歲(中國73歲),平均年齡為26歲(中國36歲,日本46歲),失業率20%,出生率2.7%(中國1.1%),死亡率為0.89%(中國0.6%),預計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達到16億人。從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地少人多,人民貧困,人均壽命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簡單通俗的描述就是:生存環境衛生惡劣,生活水平低,出生的人多,但是人死的快,所以年輕人口多,平均年齡低,失業率高,這樣的情況已經初步顯示印度人口過剩。印度平均年齡為26歲,勞動力價格低廉,很自然的演化為人口紅利,可是印度人口過剩導致印度環境衛生極其惡劣,而且持續惡化,更可怕的是人口還在繼續高速增長,如果印度不能改善這樣的情況,那麼印度的人口紅利將會給人口過剩抵消甚至引發人道主義災難,要是這樣何來人口紅利之說?印度跟中國人口相差不大,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多20%,可是糧食產量比中國低,2016年印度糧食產量2.7億噸,中國糧食產量6.1億噸,但是印度每年出口1000多萬噸大米和800多萬噸小麥,中國2016年進口大米、大麥、高粱、玉米達2000萬噸,這些資料說明什麼?說明跟中國人口差不多的印度消耗的糧食只有中國的一半,說明印度人在捱餓,儘管印度是亞洲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可是印度的飢餓指數堪比非洲,甚至其飢餓指數比朝鮮還高。難以想象,2050年全球人口達到100億,印度人口達到16億會是什麼樣子!
-
6 # 油管廣波
首先我認為是人口紅利,看看中國的八十年代到21世紀初就是透過人口發展起來的,所謂說勞動力素質低那都是偽命題,人都是可以培養的,80年代我國勞動力質量也非常差的。我相信印度會複製中國的發展,在高科技領域印度非常強。
-
7 # 劉彈琴
印度將來顯然是人口過剩,印度已錯過了發展最好的時代,在全球化蓬勃發展的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豐富而低成本的勞動力極具吸引力,而今時代全球化有所退潮,機器人智慧化發展迅猛,世界需要的是高技能、受過良好教育、高素質勞動力,而印度所能提供的低素質勞動力是很容易被機器所替代的,一句話,印度的大批低素質勞動力有點生不逢時,出門就將撞上機器或機器人。
-
8 # 東苑26
人口紅利是有先決條件的,有一定受教育程度和有效的組織能力,具備一定的勞動素質。這需要萬計以上的中小學支撐。另一個大前提,國內經濟持續發展,出現大批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吸納這些勞動力。解決這些才能有人口紅利,在教育方面三哥一向是主張精英教育,國內企業是以三產為導向,吸納就業人口有限。還有一個問題,印度邦國林立,沒有徹底的進行土改,大量的人口仍然被束縛在土地上。
-
9 # 鳳凰花兒開
相對貧困是人口暴增的根源。城市化能夠有效遏制人口的快速增長。印度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鼓勵生育,因此,即使生活困難,印度的人口還會較快增長。人口增長過快,會抑制產業向更高層次轉型,導致長期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人口多,勞動力多,勞動力價格就會便宜,人口紅利會長期存在 ,但這不一定是好事情。人均負擔是小了,但人均收入也低了。
-
10 # Kapu
如果印度改革成功,大規模開發工業,且形成規模化,那麼就是人口紅利;如果印度依然保持農業國的狀態,那麼就是人口過剩。前者,印度是最後一個工業國,後者,中國是最後一個工業國。中印之後,不會再有工業巨頭國家了。所有的工業門類都被中(印)包了。
-
11 # 寧靜致遠john
可以成為人口紅利。但是是低端製造業的紅利。那些不需要多少技術的出賣勞動力的紅利。主要是加工工業和鞋子服裝包袋手工業品。人均創造社會價值最低,永遠是最窮國家乾的話。因而國民收入也是最低的。
-
12 # 南竹3110111
首先人口紅利不是人越多越好,要形成紅利有幾個必要的要求。第一有高度自由的自由民;第二人民的整體素質相對較好,勤勞聰明;第三有人民之間相對平等,擁有較為完善的法律保障。印度貌似除了人多一個也沒有。那不叫紅利,那叫累贅。
-
13 # 人頭馬1
印度永遠成不了強國,永遠趕不上中國,為什麼。種族歧視,偏見嚴重,人口馬上超越中國,但是人口素質太差,文盲,半文盲佔絕大多數。國土面積比中國小很多,糧食都不能自給。人人隨便大街上小便,強姦女性世界出名。所以印度今後為人太多而苦惱。
-
14 # 高山景行53
如果出生的人口全留在印度,那麼毫無置疑印度人口將過剩,但是印度有他自己一套解決方案:那就是大規模地移民。到北美、歐洲甚至位於印度洋的非洲去看看,印度裔的移民已經位居多個國家移民族群的榜首。
-
15 # 漫評新鮮水果
不太看好印度這個國家,印度的種姓制度仍然根植在大多數人心中,把控國家的仍然是高等種姓族群,政府基層腐敗成風,官僚主義作風嚴重,缺少對基層事務官的約束力,雖然是民主社會,但普通公民在教育司法醫療等方面並沒有得到相對公平的機會,再加上其傳統文化沉痾難以根治,造成大多數公民懶惰工作效率低下,人口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還有貧富差距巨大,越來越多的人口,對印度政府來說,如何有效管控人口資源絕對是一個考驗,稍有差池人口紅利就會變成國家負擔,進而引發種種危機。
-
16 # 無名的昆西
紅利?只要科技繼續發展,自動化智慧化程度繼續提高,人口只能成為負擔……除非學習中國,把整條產業鏈的高中低端全部吃下,既有高自動化,也有高人工化。然而中國現在就在這麼做,哪裡還能留給印度?而且就印度來說,低端產業帶來的可能是高汙染……後發的印度面對的困難比中國還要多,各種環保,排放問題將揮之不去,你以為京都議定書之類的東西是要幹嘛,無非就是遏制下一個可能出現的類中國國家!總之,世界已經給印度挖好了墳墓……猶如當年的古印度,現在的印度也免不了消亡的命運,紅利什麼的就別想了
-
17 # 已過暮年
我就家鄉的農業生產,回答一下勞動力的問題,1990年時,黑龍江北部農墾地區開始種植水稻,插秧和收割完全是人工勞作,每年的五月中旬和九月下旬,火車、客運站那是人山人海,大包小包的全是打工人,2008年以後,水稻機械化生產再上一個臺階,原來種100畝地需要五個勞動力,現在五個勞動力能種1000畝地。現實證明,粗放型的重體力勞動已經向技術層面發展,其主要表現就是,種植水稻需要僱人的角色變化,開收割機、開整地車、開插秧機、苗床管理等等,人口的多與少,是環境變化的一種選擇,盲目的多生而不考慮生活質量 ,那就不是什麼人口紅利,而是人口(不利)了。
-
18 # 出思
人口紅利的前提兩個:一,是有素質的,二,是有能力的政府。印度具備嗎?因為印度並沒有社會主義改造,無法培養和動員社會力量,還有第三,就是時機,就是有前兩點,但它也錯過了!別聽那些印度是下一個中國的屁話,甚至說要超過中國的,西方人是別有用心的說的,其它國家包括國人中不少,是腦殘說的
-
19 # range001
印度人口年輕也沒用,秦始皇當年車同軌書同文,全國現在都能說普通話,就算不說至少全國都聽得懂,你去打工工廠都要你,人家給你個活你也都聽得懂,國外的給你任務你也能做。反觀印度,在中央邦就說印地語,在安德拉邦就說泰盧固語,在古吉拉特邦就說古吉拉特語,你在泰米爾拉德邦就說泰米爾語。
與中國只有一種官方語言不同,印地語只是印度第一官方語言(遠不如漢語普通話在中國的地位),但並不通行於全國,其他地方性的官方語言有多達21種。很多印度人可能只會說本土官方語言,未必會印地語。而英語這種前殖民地語言就成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最大公約數,雖然英國在1965年起已經終止了其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但其在全印的通用性要遠超過印地語,更別說印地語本身就深受英語的影響。
只有高等社會的印度人才會英語,明顯,你沒辦法在印度建立工廠,你特麼工人都沒法互相溝通,咋工作?
-
20 # 兀那小胖
回答這個問題只要想想自己成長就知道了。普通人嬰兒到成年大至經歷了: 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要經過這一切人口才能轉變成人才。各位成長到現在這樣花了多少時間和資源?那麼把14億人口變成人才需要多少?
資源是第一個難題。世界資源就好比坐滿人的酒席,誰坐哪裡誰吃多少都分配好了,突然闖出個大胖子搶吃的,等於與所有人為敵。中國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是因為冷戰結束,華約騰出了資源。你印度要資源,有這歷史機遇嗎?
工作是第二個難題。中國盡將不到10億人轉化成人才,就重新改寫了世界分工體系,使得歐美去空心化。這時再多一個14億人才,怎麼分工?世界需要30億的製造者嗎?印度想走中國由加工到製造的那條路已經不行了。
環境是第三個難題。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他汙染比中國嚴重幾倍!而發展工業,初期必然要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印度gdp才是中國1/5,如果要發展起來的汙染成什麼樣!根本負擔不起。
回覆列表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人口的多少也是一樣的。
中國就是因為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展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需求,再說那時候世界的特殊環境和中國的國策,造成了中國的自我封閉,加上西方資本社會對中國的圍堵,為了維持老百姓的最低的生活,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實行了最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
印度屬資本主義國家,再加上現在國際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大流通,人員的流動很少受到國別的限制,應該說印度的人口本應該成為印度的紅利,但是印度的人口眾多,很多教育設施跟不上,加上印度種族等級觀念根深蒂固,很多教育資源在少數貴族手裡,很少惠及低層百姓,絕大多數印度勞動力,都是低階的勞工,從這點上將,過多的人口,又成了印度的累贅,是印尼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