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蕭弋
-
2 # 偉哥隨拍
主父偃設計出瞭解決漢代“諸侯王”威脅的“推恩令”,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史記·平津主父列傳》載:“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
西漢分封的諸侯王,權力極大,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七位劉姓諸侯王一起發起了七國之亂,經過很久才平息。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決定進一步解決諸候王和中央的關係。但以當時皇帝和諸侯王之間微妙的關係,削藩一事只能暗地裡進行,這種事一旦擺到了檯面上,勢必會引起諸侯王們的激烈牴觸。此時主父偃為了在漢武帝面前展現自己的價值,他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
這個計策就是推恩令,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以“仁孝”為招牌,讓除嫡長子外,本來沒有繼承權的諸侯子弟們都可以“法”獲得一塊封地。透過推恩令的實行,有效解決了諸候王的威脅隱患。
而主父偃背靠漢武帝,也徹底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當時,他的門客多達千人,朝堂中畏懼他給其送禮的人往來不絕,主父偃“賂遺累千金”。
有人便勸告主父偃:收斂點,你太橫行無忌了,會出事的!
主父偃卻說:苦日子我過夠了,所以現在我要盡情的享受生活。如果人的一生不能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享受鐘鳴鼎食的待遇,那還不如受五鼎烹刑算了!
如果說,沉迷享樂是主父偃走向滅亡的開端,他試圖左右劉氏宗族的命運,則是導致他最終悲慘結局的關鍵。
昔年,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厲王,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知道此事後,相當憤怒: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
主父偃被拒絕後,他決心藉助漢武帝對自己的寵愛,要設計除掉齊厲王。
於是,他就去對漢武帝說:齊國臨菑這個地方有十萬戶居民,他們每天交易的稅收高達千金,相當繁華,這樣的地方不是掌握在皇帝的兒子、兄弟手中,是不安全的。如今齊王和您的關係已經疏遠,“呂太后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臣還聽聞齊厲王和他的姐姐有亂倫關係。
主父偃的舉報引起了漢武帝的關注,他派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調查此事。
拿著尚方寶劍的主父偃洋洋得意,他到達齊國後,一點不顧及皇家的臉面。
主父偃召集來以前的親朋好友,他將自己受賄得到的500金分給這群人:“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錢分完了,主父偃便去找齊厲王宮中,那些負責照顧齊王和他姐姐的宦官,“令其辭證皆引王”。
一番高調的表演後,主父偃又派人去告訴齊王:我已經知道你和你姐之間的事情了。
齊厲王想起被主父偃舉報的燕王結局,他的心止不住害怕的情緒,毅然選擇了“飲藥自殺”。
齊厲王之死,讓漢武帝勃然大怒,他沒想到自己的寵臣竟然敢“公報私仇”,且還是用如此高調的手段逼死了一個劉氏諸侯王。
加之,當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這個“諸侯殺死”威脅到他們,便寫信告訴漢武帝:主父偃接受諸侯王們的賄賂。
諸侯,是漢武帝忌憚的一群人,但同時他們也是親人,主父偃的行為已經觸及了他的底線。
主父偃回到長安後,漢武帝下旨抓他入獄,接受盤查。
當時的丞相公孫弘,向漢武帝說:“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
丞相公孫弘的話,讓漢武帝堅定了殺主父偃以安“諸侯心”的決定。
主父偃的死,主要原因是他自己被慾望腐蝕了靈魂,最終迫使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3 # A我亦可往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主要成就是“推恩令”,為皇帝完成中央集權做出了巨大貢獻,隨之而來的便是其加官進爵,權力日益強大。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推恩令”實施後,受害最大的就是皇帝宗親和地方豪強,這就是隱患之一;“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他利用自己的權勢,大肆受賄,而且毫不收斂。這是隱患之二。
“推恩令”讓劉氏宗親骨肉相殘,加上主父偃貪汙腐敗,又有政敵落井下石,更重要的是漢武帝征伐匈奴為了統一國內輿論和思想,打壓內部反對勢力,也算殺一儆百。
主父偃最終被滅了族。
-
4 # 記錄歷史人生
在漢武帝的時候,主父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臣,因為他為漢武帝提出了一個兵不血刃,就能削弱諸侯的策略,那就是“推恩令”,把諸侯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所有的子女,而不是讓諸侯還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可以說,主父偃這個策略的提出,使得西漢時期諸侯再也沒有實力和朝廷抗衡,西漢朝廷更加強了君主集權。
正是主父偃出謀劃策,漢武帝也才不用擔心諸侯反叛。而也是出於對主父偃的賞識,漢武帝給了主父偃很高的爵祿,這也算是投桃報李了。而主父偃呢?原來只是一個落魄的書生,也因此獲得富貴,並且走上了西漢王朝權力中樞。他能夠在漢武帝面前直接諫言,就連很多諸侯王也都很懼怕主父偃,因為他們眼中的主父偃,喜歡用文章攻擊別人。
主父偃影視形象
因為在主父偃還沒有發跡之前,他經常受到別人的奚落,沒有任何人願意幫助他。曾經有著那樣深刻而痛苦的經歷,也就讓主父偃看清了很多事情,也看清了很多人。在主父偃當了高官以後,他也就對人有些苛刻,尤其是好幾位諸侯王因主父偃而死,觸怒了漢武帝,主父偃卻也給自己帶來了災禍。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為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前言
在輔佐漢武帝之前,主父偃只是一個很落魄的儒生。西漢時期,像主父偃這樣落魄的儒生,即便有真才實學,如果沒有人舉薦的話,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但是,主父偃又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雖然落魄,家徒四壁,但是主父偃總是在尋找門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官半職,畢竟主父偃一身才華,可是他並未能如願。
主父偃畫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不知為何,齊地的這些儒生要排擠主父偃,或許是因為主父偃家貧,這些儒生看不起主父偃,主父偃到燕趙等地求官又受挫,人生真正走到了一個低谷時期。但是此時的主父偃卻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得到重用,能夠闖出一番天地,所以,哪怕生活困窘,主父偃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走。
或許正因為在諸侯國難以立足,主父偃才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稟陳自己的治政韜略。而漢武帝此時正在選拔人才,對於主父偃的上書很是賞識,從此主父偃也就成了漢武帝的一位重臣,他針對諸侯國,給漢武帝獻推恩令,從西漢的法規著手,削弱諸侯的實力。主父偃是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心腹大患。
主父偃影視形象
但是,主父偃在無形中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更因為他為人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主父偃任齊相,居然向漢武帝揭發了齊王的醜行,致使齊王畏罪自盡,造成其他諸侯王的恐慌,最終有人把主父偃告到了漢武帝那裡,就連漢武帝也無法再保主父偃,只得聽從公孫弘的建議,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那麼,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為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第1, 上書言政,獲得重用
主父偃在齊燕趙等地都不受到重用,索性也就離開地方,來到京師長安謀求發展。因為這時漢武帝也在尋找人才,主父偃也就獲得了機會。主父偃的文章比較好,又精於雄辯。他立刻透過衛將軍,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的內容都是漢武帝關心的時政大事,一下子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漢武帝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主父偃給漢武帝的上書,涉及到律令和討伐匈奴。很顯然,這些事情都是漢武帝比較關心的。尤其是討伐匈奴,在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對於匈奴的態度是以和親安撫為主。畢竟當年劉邦想要把匈奴給平了,都中了白登之圍。這也就讓以後的漢朝君主對匈奴十分忌憚,就比如呂后,曾經匈奴單于來信挑釁,呂后也只能溫言求和。
匈奴人
但是,匈奴對漢朝的求和似乎並不買賬,即便和親,匈奴的人馬也不斷進犯漢朝邊境,這已然成為阻礙漢朝發展的大禍患。而漢武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想要做的就是改變這種對漢朝不利的局面,可是朝廷那些老臣因循守舊,幾乎就沒有人能幫助漢武帝。此時主父偃上書談到討伐匈奴的事情,恰恰說出了漢武帝深藏已久的心事,自然也就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
第2, 得罪諸侯,受賄埋下禍根
主父偃獲得漢武帝賞識後,被封為中大夫,這時的主父偃算是真正的發跡了。但是,主父偃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卻是有些倒行逆施,不顧後果。因為他年輕時遭遇冷遇和不幸,一朝得權,便有些忘乎所以,不管不顧了。如此一來,也就難免要得罪人了,比如得罪那些諸侯王和大臣。
主父偃畫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
主父偃揭露燕王的醜事,致使燕王自殺。而大臣呢?擔心主父偃會在皇帝面前陷害自己,所以,很多人都賄賂主父偃。可以說,此時的主父偃做得確實有些過了,就連他的朋友都勸說他,不要太過蠻橫。但是,主父偃哪是那種聽人勸的人。他說了一句,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就把這些事輕輕帶過了。
主父偃影視形象
可能主父偃自己也不會想到,他不聽人勸,得罪了這麼多的人,卻是給他自己和家族的滅亡埋下了禍患。因為燕王之死,已經令漢朝其他的諸侯對他恨之入骨。而主父偃受賄,那些送他錢財的大臣,表面上在討好他,實際上也是很痛恨他。主父偃這幾步路都把人得罪光了,也就難免會有悲慘的結局了。
第3, 趙王告發,主父偃獲罪
主父偃先前不聽自己朋友的勸告,又去了齊國,被漢武帝任命為齊相。只因為齊王也有醜事,被主父偃得知了,於是主父偃又告發了齊王。結果讓主父偃沒有想到的是,齊王年輕,居然因為這件事也自盡了。這下子主父偃可是捅了大簍子,惹怒了諸侯。趁主父偃不在京師長安之時,趙王到京師來告發他了。
主父偃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
可見,齊王之死,令漢武帝十分震怒,這才把主父偃給抓了。之所以會抓主父偃,也是因為漢武帝覺得自己被主父偃欺騙了。畢竟主父偃是他很信任的大臣,可是主父偃卻利用他的信任受賄,這是漢武帝很難接受的。而且齊王畢竟也是漢室宗親,主父偃利用自己的信任威逼齊王,以致齊王自殺,這更是一件大事。
主父偃影視形象
主父偃就這樣由一個權臣,變成了階下囚。而這時漢武帝還並沒有想殺主父偃,反倒是公孫弘的向漢武帝諫言殺掉主父偃。當時公孫弘是丞相,他對漢武帝說,不殺主父偃,難向天下人交待。漢武帝就算再想保全主父偃,此時也做不到了。最後,按照漢朝的法律,主父偃不僅自己被殺,就是全家也都被滅族。
總結
主父偃對漢武帝確實有功,尤其是他的推恩令,使得漢武帝不再擔心諸侯王的叛亂,削弱了諸侯的實力。這樣,以後漢武帝派軍討伐匈奴,也就不會害怕諸侯王率軍顛覆朝廷了。而且主父偃在京師給漢武帝的上書,尤其談到討伐匈奴之事,對於以後漢武帝與匈奴作戰,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主父偃在手握大權之時,沒有想著怎樣能更好匡扶漢武帝,總是想著去報私怨,去威逼諸侯王,去為自己謀私利。比如受賄之事,就是他萬萬不該做的。還有逼死燕王和齊王,這直接觸怒了諸侯,也觸怒了漢武帝。因此,可以這麼說主父偃,就是小人得志,卻不知道禍患就在眼前。
而漢武帝誅殺主父偃,公孫弘卻也很不地道,他沒有必要勸說漢武帝非要殺主父偃,而且是滅族。畢竟燕王和齊王之死,主父偃也沒有想到。當然了,這也是主父偃自作孽,如果他不受賄,不對燕王和齊王咄咄相逼,相信兩個諸侯王,也不會因此自殺。而漢武帝雖然信任主父偃,但也不可能因為一個主父偃而得罪所有的諸侯王,畢竟諸侯王才是漢武帝統治天下的根基,最終,漢武帝也就只能誅殺主父偃,這也是無奈之舉!
-
5 # 華夏長河五千年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那作為這件事的提出和執行者,主父偃為何會被滅族呢?
首先,推恩令的頒佈使朝廷的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諸侯國逐漸縮小,再也沒有與朝廷叫板的能力。徹底的解決了內部諸侯擁兵自重的局面,使國家權利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但這得罪了諸侯王,漢武帝為了平息這些人的憤怒,只能殺了主父偃。
其次,主父偃是推恩令的施行者,各諸侯國對他恨之入骨。雖明知是皇帝的意思,但又無可奈何,只能把恨意都轉嫁到主父偃身上,拿他洩憤,而主父偃就這樣成為了犧牲品。
再次,主父偃作為皇帝的棋子,乾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活,而當推恩令政策被完全實施之後,他也就失去了作用。而同時武帝並不能算是一個好的老闆,結果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為老闆的事業獻身了。
最後,主父偃的人際關係太差,一旦得勢,得罪了太多的人。導致最後獲罪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幫他求情,就算武帝有些留下他的性命,結果竟無一人想幫他,只能殺了他。
綜上所述,主父偃被殺有他的性格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他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得罪人的,沒有回頭路,結果是早已註定了的。
-
6 # 騎驢爬樹
主父偃被滅族,跟其他人比,太有意思了。人家都說一個人被皇帝殺,要麼是造反,要麼是做事不力,要麼就是貪汙。主父偃被殺,是嘴賤作死的。怎麼作死的?咱們分析這個人。
主父偃這個人很有學問,學的是長短縱橫之術,跟蘇秦的本事差不多。主父偃這人雖然有學問,但這人品不好,到那那裡不待見,頗有點“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風範。即使漢武帝十分寵幸其才,但是朝中的官員,上至各分封國主,下至小吏百姓,都討厭他,能把人得罪到這種地步,也是人才。
就是這樣,主父偃依然我行我素,他的嘴有多損!當時的燕王在家中出現了亂倫事件,可能權貴家裡歷朝歷代都好此風啊!主父偃認為這是討好皇上的好機會,就上奏給漢武帝,總之就是亂倫時間,奇恥大辱,有損大漢形象,道德敗壞,此風不可長啊!漢武帝覺得也是,就把燕王給殺了。
後來呢,齊國的齊厲王家裡也出現了亂倫事件,跟他姐姐亂倫,但是呢主父偃一開始沒有告,想把自己女兒嫁給齊厲王,想來個攀龍附鳳,沒成想被拒絕了,主父偃這個氣啊!太不給面子了,好,齊厲王你等著。於是就向漢武帝上奏,什麼齊國富裕有錢,而且齊國以前出現過叛亂之事,這次齊國亂倫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漢武帝想想,覺著查查也好,有事防著,沒事更放心。好傢伙主父偃這可是拿到了尚方寶劍,去了齊國就開始查,怎麼查,這主父偃太損了,就是逮著齊厲王跟他姐姐亂倫之事不放,齊厲王才20多歲的小夥子,臉皮又薄,本來亂倫這事在權貴間沒什麼,可主父偃倒好,搞得全天下上至天子,下至小民,齊厲王沒辦法自殺了,而且齊厲王一死,齊國被收歸國有了。這一自殺,主父偃可傻眼了,查案歸查案,可你逼死國侯那就是另一回事,而且影響太惡劣。
為什麼呢?因為其他的像什麼趙王,楚王,韓王,那個沒有亂倫之事。主父偃可倒好,告一個死一個,燕王死了,齊厲王被逼死了,那下一個豈不就是他們了,於是這些個王爺一齊上奏漢武帝,說主父偃受賄,謀殺齊厲王。漢武帝覺得這事有點嚴重,但又愛惜其才,只是把主父偃放在了牢裡。仇恨主父偃的人一看抓起來了,好傢伙,漢武帝一上朝,滿朝文武落井下石,紛紛表奏,要處死主父偃,而且最有分量的一個人公孫弘,那可是國家最高司法官員,對漢武帝說了一句話:“若不處死主父偃,沒法向天下人交代啊”!
漢武帝最後決定,主父偃貪汙受賄,謀殺皇親國戚,滅族。就連司馬遷都這樣記載“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
7 # 盼內聖外王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主父偃提出的解決大漢王朝藩王問題的政令,大意就是諸侯王可以把自己的封地打散了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兒子們又可以接著分給孫子們!而不是以前的由王太子世襲!經過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推恩令”,藩王再也沒有實力於中央叫板!
當時的燕王趙定國,男女關係很亂,什麼通姦啦,什麼亂倫啦對他來說都是灑灑水啦!主父偃知道了這些以後,便直接報告了漢武帝,隨即便下令殺了燕王,進而把原來燕王的藩地劃給了中央!後面,他又聽說了齊王也跟燕王一下,亂搞男女關係,便提前放出風聲要去查他。結果,還沒查齊王就自殺了,當然,齊王原來的封地也給劃給了中央!這時候,其他的藩王便感受到了害怕,便蒐集主父偃很多的黑料上呈給漢武帝,但漢武帝查實了發現部分黑料是假的,他也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處理他!
這時候,御史大夫公孫弘發話了:不殺了主父偃,沒有辦法堵住天下人的洶洶之口!就這樣,皇帝手裡那樣鋒利的一把刀終究斷了!
其實說到底,幹削藩這種破壞藩王的切實利益的事情的人,從一開始就應該知道他不會有好下場。他們只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事情辦完了,總需要一個推卸責任,平息輿論的藉口!
-
8 # 坐今說天闊
性格決定命運,主父偃的死和他的成長經歷,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造成了他偏激,睚眥必報的性格。史書有如下記載: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家裡窮,被同學排擠看不起)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或說偃曰:“太橫矣(身邊人勸說他太囂張)。”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苦日子我過很久了)。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大丈夫要不流芳百世,要不遺臭萬年)。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時間緊,任務重,終於翻身當權了,讓你知道知道什麼叫倒行暴施)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窮的時候朋友兄弟都不認我,拜了齊國宰相排隊迎我,絕交,滾遠點,我記著仇呢!)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齊王和他姐姐不倫,主父偃曾經把他女兒送給齊王為妃,被拒絕了,覺得很沒面子結下了仇,趁削藩逼死齊王)主父始為布衣時,嘗遊燕、趙,及其貴,發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被舉報了,漢武帝認為他狐假虎威,拿聖旨逼齊王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還不想殺他),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前面做事不留後路,現在政治上已然絕路)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富貴時朋友多,倒黴的時候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主父偃雖然身死族滅,但大丈夫,人生五十年,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也算是轟轟烈烈在世間走了一朝。其人其事也給後人帶來思考和警醒。
-
9 # 凝沙學史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解決了漢武帝心頭大患,雖然功成名就,但是主父偃高智商、低情商的性格決定了最終被誅族的下場。
首先,功過是把雙面刃,推恩令成就了主父偃,同時也是推恩令導致了主父偃後來被殺。主父偃的推恩令不費一兵一卒,更沒有給社會和百姓帶來戰爭災難,幫助漢武帝解決了郡國並行制度所導致的諸侯勢大的問題,鞏固了漢王朝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恩令頒佈後效果還未顯現,諸侯王的實力還是比較強大,其間有個別諸侯與主父偃發生矛盾,為安撫諸侯不安,漢武帝準備捨棄主父偃。推恩令頒佈後,主父偃成了政治棄子。
其次,主父偃是個高智商的人,但有時會用錯方向。主父偃在窮困潦倒時靠《諫伐匈奴》得到漢武帝的認可。接著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後來主父偃又上書漢武帝用守陵為名,把豪強世族遷徙到茂陵附近,以削弱他們的力量,不讓他們在地方製造麻煩。主父偃憑藉智慧,輕鬆解決了困撓漢武帝諸侯強勢和地方豪強兩大問題。同時,主父偃也利用小聰明收集別人的證據和把柄並聚斂錢財,高智商用錯地方為自已的死埋下伏筆。
最後,低情商是主父偃被殺的直接原因。主父偃不會為人處世,大部分時間四處碰壁,得不到別人賞識。同時,主父偃心胸狹窄有仇必報,一朝得勢便立即報復,與同僚關係不和。據說主父偃想和齊王結姻親,但是被齊王拒絕,後面主父偃就千方百計尋得齊王與姐姐戀情的證據,將其告發,齊王自覺難逃一死,故飲鴆自殺。趙王因怕自已會有和齊王一樣的下場,決定先下手為強,上書漢武帝,告發主父偃大肆收受賄賂。因為主父偃與其他朝臣關係不好,眾人藉機落井下口,最終主父偃因此事被誅族。
-
10 # 江景房
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然後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削弱諸侯勢力。
主父偃用看似溫和的方法解決了諸侯王的問題,漢武帝非常贊同其建議,很快推行政策。這種打破既有規則的事情,必然會有阻力,對於此,能推恩的推恩,不行的只能動刀,而且主父偃也不手軟,如燕王劉定國,主父偃聽到燕王道德淪喪,上告朝廷,燕王羞愧自殺,燕國被撤銷;又如齊王劉次昌不顧綱常,主父偃親自調查此事,齊王也自殺了,齊國也被撤銷了;此時,趙王害怕了,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於是趙王先發制人,揭發主父偃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等,而後丞相公孫弘說主父偃用權無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謝天下,於是漢武帝不得不下令將主父偃滅族。
主父偃之死,主要是其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且在推恩令之前他還動了那些豪強富人,這些人在給朝廷施壓要弄死主父偃,那些諸侯王也恨主父偃也盼其早死,漢武帝無法只得斷腕。漢武帝殺死主父偃,一方面可以安撫那些富人豪強及諸侯王給他們交代,另一方面,漢武帝繼續推行政策,若你們還要反對,就是你們的不對了,就別怪朕對你們不客氣了。真是一舉兩得,解決了難題。
-
1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武帝年間,漢武帝正在和大臣們一起召開會議。“你們都說一說吧,朕這個哥哥劉彭祖的告狀信到底怎麼處理?’漢武帝雖是詢問,可聲音卻冷的讓人發抖,似乎心中早有定論。下方的汲黯剛想發表意見,只見前面站起一個身影“陛下,臣以為,此人雖然有功於漢朝,但為人狂傲,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又足以喪邦,不殺不足以平息諸侯王的憤怒啊!”公孫弘率先回答。聽著公孫弘的話,漢武帝微微點頭,汲黯又想起身,只聽得武帝的聲音傳來:“哎,如此大才,可惜了,不是朕太狠心了,實在是他做的太過了,已經無法挽回了!滅族!”那聲音聽起來頗有可惜的感情,卻又說的那麼堅決,不容辯駁。
主父偃劇照
這個被漢武帝殘忍滅族的,便是武帝一朝的名臣——主父偃!作為武帝的股肱之臣,主父偃的一生有兩大功績,其一是建議漢武帝在收復的河套地區修建了朔方郡,為抵禦匈奴構築了橋頭堡;其二是提出了著名的推恩令,規定諸侯各國在國君去世後,除嫡長子外,其他子嗣也有權力繼承國君的土地。透過推恩令,諸侯王的國土被越分越小,使困擾漢朝近百年的地方諸侯割據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可就是這樣一個為漢武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臣,結局卻是滅族這般悽慘,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成也推恩,敗也推恩前面說到,主父偃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向漢武帝提出了徹底解決諸侯王問題的推恩令,這道法令的最終目的並不難看出來,就是要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漢朝一直施行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推恩令一出,立即遭到了諸侯各國的反對,但考慮到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各國君主雖然都看出了推恩令的目的卻又不得不選擇執行。
推恩令成為主父偃被針對的導火索
立下如此大功,主父偃在一年之內連升四級,成為漢武帝內朝的重要大臣之一,卻也因推恩令讓諸侯各國對他恨之入骨,畢竟這個法令極大的損害了諸侯的利益,他們不敢對付漢武帝,只好把所有的怒火都拋向了提出這個法令的主父偃身上,這才有了後來趙王劉彭祖的告狀事件,也為主父偃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推恩令是偉大的,他成就了主父偃,使他得以平步青雲,成功步入仕途;同時,推恩令又是一包炸藥,隱藏著諸侯各國對主父偃的憤怒。因此,主父偃的一生可以說是成也推恩令,敗也推恩令,到頭來,不過南柯一夢罷了!
二·借刀殺人——漢武的的手段作為文景之治的繼承者,漢武帝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此之前,祖父文帝和父親景帝已經完成了富國的目標,到漢武帝這裡,就要向強兵方向努力,所以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裡又44年都在對外作戰,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國內不穩,大軍無力西征北伐,而漢朝內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諸侯王問題,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就曾安排趙王聯合匈奴共同謀反,因此諸侯王問題成為漢武帝完成自身歷史使命下必須做到的一環,主父偃的出現讓漢武帝看到了希望,透過借主父偃這把刀,漢武帝成功解決了諸侯割據問題。
漢武帝利用主父偃借刀殺人
當年劉邦的非劉姓而不王誓言彷彿成為諸侯王們的免死金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們也多多少少有些不法問題,可漢武帝礙於自家人的面子上不好直接干預。主父偃出身平民,本身就沒有什麼關係,所以也不會顧及太多,即使最後失敗了失去的也不過是一個平民而已。
其次,主父偃在入職中央前曾經多年遊歷各個諸侯國,對各諸侯王的不法之事都有些瞭解,同時主父偃在這些地方遊學時非常不受人待見,受盡了各色人的白眼,內心早已對這些諸侯王們恨之入骨,漢武帝卻偏偏派主父偃去他曾經遊學的齊國去做丞相,要的就是主父偃用他給的權力來報私仇,同時也成全了漢武帝的目的。
最後,主父偃在做官之後大肆收受賄賂,以漢武帝的能力他又怎麼會不知道主父偃做的這些違法的事呢?可漢武帝卻對此並不過問,反而破天荒的一年之內給主父偃四次升值。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漢武帝裝糊塗而已,他要的就是主父偃這把刀在無法使用的時候能夠及時把他折斷,果然,收受賄賂成為主父偃最終被滅族的一大罪證。
三·倒行暴施——主父偃自作自受在主父偃從崛起到滅族的過程中,雖然整個事件的操盤手是漢武帝,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主父偃自身的一些問題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一味的倒行逆施讓他以滅族收場,亦可稱其為自作自受,與人無尤。
1·收受賄賂,受人以柄主父偃的筆桿子很厲害,所以很多心裡有鬼的人都害怕他,為了討好主父偃,在他平步青雲時很多人上門送禮,這人心是軟的,金銀是硬的,看著那麼多的財寶,剛剛發跡的主父偃選擇照單全收,反而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同樣是平民出身而後平步青雲的,公孫弘官居丞相卻從不收受賄賂,還經常掏出自己的俸祿來賙濟親人朋友,顯然,兩人的結局也告訴我們誰更聰明。
收受賄賂,主父偃自毀長城
2·漠視親情,孤僻自私曾經,主父偃年輕時在各地遊學,可無論是齊國還是趙國,那裡的人們都不怎麼待見主父偃,連親人和朋友都嫌棄他,其他而去,整整四十年主父偃沒有感受過什麼叫做親情,什麼叫做友情。長時間的這種被歧視的生活讓主父偃即使發跡了對親情也極端漠視,回到故鄉後他召集舊時朋友親人,扔給了他們五百金,從此斷絕交往。為了發洩當年在齊國的遭遇,主父偃蒐集齊王的隱私,最終逼得齊王自殺身亡。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3.為官狂妄主父偃有能力,使得他可以得到漢武帝的任用,因為喜愛主父偃,漢武帝甚至一年給他升了四次官,樹大招風,這樣的特殊待遇是非常讓人眼紅的。相比於衛青在受封賞後把賞金拿出來送給王美人的父母以結交權貴,主父偃則目空一切,非常狂妄,朝中大臣對他也頗多微詞。如果你沒什麼問題還好,可主父偃偏偏是個一身問題的人,果然,在趙王的舉報下公孫弘煽風點火,漢武帝也許並不想那麼快殺了主父偃,可公孫弘的推波助瀾讓漢武帝最終下了滅族主父偃的決定。
公孫弘成為壓彎主父偃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主父偃之於今人——律己與關愛嗚呼,族主父偃者主父偃也,非武帝也;滅諸侯者諸侯也,非主父偃也!嗟乎,使主父偃嚴於律己則足以自保,使諸侯各安本分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主父偃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段話改編自杜牧的《阿房宮賦》,卻也是筆者的真實感觸。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主父偃之於今人,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律人之前先要律己,只有自己先做到,才能有資格去約束別人,如果連自己也無法做到,你在要求別人的時候自身也會缺乏說服力。
《阿房宮賦》節選,其結尾與主父偃遭遇有異曲同工之處
曾經,主父偃也是一個熱血青年,可是在遊學過程中,整整四十年遭盡了冷漠和白眼,使他的內心逐漸變得扭曲。我想,如果主父偃當初可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愛的話,他後來也絕不會做出那麼多倒行逆施的事情來。自私和勢力是人內心的缺點,卻在主父偃身上被無情的放大了,主父偃看透了人世的炎涼,聰明如主父偃又怎會不知自己結局必然悲慘呢?可主父偃依然那麼做了,因為在主父偃看來,這個世界對於他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就如主父偃自己所說的那樣:“生不能五鼎食,死當以五鼎烹之!”
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結語:主父偃的悲劇是多層次的,這裡面既有漢武帝的手段,也有諸侯王的卑劣,更有主父偃自身的狂妄與嬌縱。或許,對於受盡欺凌的主父偃而言,這樣的結局或許也符合他的願望。
-
12 # 承歡相見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他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施恩,實則是將各個諸侯國進行肢解以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個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皇權的需要,同時也避免了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漢武帝所採納。
主父偃的計策順利解決了漢武帝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他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一個人一旦得勢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還有一個致命缺點——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爬得越高就意味著隨時有可能會摔得越慘。
漢武帝時期齊國的諸侯王齊厲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但是結果吃了閉門羹。主父偃便由此記恨上了齊厲王,他向漢武帝建言說齊國早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謀反的意思,現在又搞姐弟亂倫,這裡頭得好好查查才行。於是乎漢武帝派他到齊國為相,齊厲王知道這位武帝跟前的大紅人肯定會公報私仇,最後居然自個兒服毒自殺了。
這案子還沒有水落石出當事人卻死了,之前就與主父偃不對付的趙王藉機落井下石向武帝進言稱主父偃謀害齊王同時還存在受賄的問題。漢武帝隨即將主父偃下獄,就這樣這位朝廷中的大紅人一下子淪為了階下囚。
由於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因此得勢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向他行賄攀關係以求自保,據說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在他落難之後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誅殺主父偃,而其他大臣們也巴不得他早點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主父偃被族誅。
他的死與其說是命運不公,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使然!
-
13 # 方圓論壇
主父偃之死和是不是他執行了推恩令沒有絲毫的關係。歸根結底主父偃都是漢武帝的一隻鷹犬,漢武帝給他面子他就是寵臣,不給他面子,他就是一個可用可無的小卒子。關鍵是歷史上的主父偃沒有認清這一點,他的肆意妄為最終害死了他自己。這裡要說明一點,真實的主父偃屬於一個十足的佞臣,貪汙受賄,濫用職權,以公謀私這些爛事,主父偃都做過。而且其非常不得人心,已經成了一個孤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足以說明主父偃有多的遭人厭惡。
主父偃因為推恩令而受到了漢武帝重用,但受到重用的主父偃卻開始肆意妄為起來。漢武帝時期,齊國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想要效仿呂后,把齊厲王的表妹嫁給齊厲王,但齊厲王卻不喜歡這個表妹。所以紀太后就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厲王的姐姐去管束齊厲王的後宮,不讓齊厲王和後宮女性接觸,這樣一來就逼著齊厲王不得不喜歡自己的表妹。但麻煩的是,齊厲王的姐姐卻和齊厲王搞出了苟且之事。這可是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後來漢武帝的母親王娡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諸侯王做女婿,這個時候王太后身邊一個出身齊國的太監徐甲對王太后說齊厲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王太后一聽齊國也是一路較大的諸侯王,所以就派徐甲前去齊國商議婚事。
但這件事被主父偃知道後,主父偃找到徐甲讓他到時候把自己的女兒也一同帶到齊厲王的後宮之中。很明顯主父偃想要憑藉女兒攀龍附鳳。徐甲到齊國後商議親事卻被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給拒絕了,她根本不想讓齊厲王娶王太后的外孫女,而且紀太后瞧不起主父偃,也認為主父偃沒資格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齊厲王。徐甲事情沒辦成回去怕王太后怪罪,所以就旁敲側擊的對王太后說齊厲王有倫理問題,王太后一聽也就不打算嫁女了。但主父偃這邊一門心思的想要攀龍附鳳。當他聽說齊厲王和紀太后看不起自己後,主父偃十分生氣就想要報復齊厲王。
當時正是漢武帝大力削藩的時期,主父偃對漢武帝說,齊國強大很容易發生叛亂,而且齊厲王現在又有倫理問題,應該著重調查齊國。所以漢武帝就派主父偃到齊國擔任國相負責調查齊國。本身齊厲王沒有任何問題,削藩齊厲王也非常配合,畢竟齊厲王沒膽子和漢武帝較勁兒。但主父偃就是以權謀私想要報復齊厲王。所以主父偃到齊國後活生生把齊厲王給逼迫而死,齊厲王沒有後嗣,所以齊國藩號被撤銷併入了中央。從表面上看主父偃報復成功,但主父偃活生生逼死了一位王侯,這種做法使得主父偃成為了諸侯王的公敵,而且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主父偃這種宵小行為自然也被人所鄙視詬病。這也為他之後身死埋下了伏筆。
漢武帝這邊也知道主父偃不是什麼好東西,但他需要的是削弱地方諸侯加強中央集權。所以看到主父偃的手段後就又把他派到了趙國擔任國相。趙王也害怕被主父偃所害,所以搶先把主父偃貪贓枉法,以權謀私,逼死齊王的事情公之於眾,並且向漢武帝伸冤請求嚴懲主父偃。如果主父偃的爛事沒有挑明的話,漢武帝看在主父偃是條忠犬的份上也會暫且饒他一次。但事情都攤開了,漢武帝不僅需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也需要給宗室諸侯王一個交代。
所以漢武帝下令逮捕主父偃,而主父偃又不得人心,在主父偃被捕後,大臣們紛紛上表請求處死主父偃。漢武帝一看主父偃激起了眾怒,所以漢武帝下令殺死主父偃以謝天下。主父偃死前有數千賓客,但他死後沒有人來為他收屍,只有洨孔車一人埋葬他。可見主父偃做人之失敗。本身應該名留青史的主父偃,最終卻活生生讓自己變成了一個世人眼中的佞臣。
-
14 # 鄉村大導
主父偃出生在齊魯教化之地,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禮易春秋,不過他沒有陳平那樣幸運,有一個哥哥能夠頂住一切壓力支援他遊學讀書。主父偃成年之後,在選擇以種地放羊還是外出做謀士說客為生的問題上,選擇了一條充滿風險的艱辛之路。
很顯然,這條路的漫長和艱辛程度超過了主父偃的預期,甚至改變了他。
我們可以從主父偃飛黃騰達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看埋藏在他心底的慾望究竟是什麼。主父偃在回到齊地任丞相時,親戚故交迎出了幾十裡,主父偃拿出很多黃金分給親戚朋友,然後又宣佈和他們絕交,原因就是當年對他的冷落。主父偃養了上千個門客,出門前呼後擁好不熱鬧,主父偃向勸他收斂一些的人說,大丈夫就是要頓頓吃燉肉,要不然寧可被放到鍋裡燉。這些富貴之後的所作所為,無一不展示了那沉寂的四十年中主父偃感受到的蔑視、冷落和刻骨銘心的飢餓。
主父偃是一個學問出類拔萃的人,在史記記載中,和主父偃差不多時期以文才被漢武帝錄用的還有許樂、莊安和稍後的公孫弘。其中,《史記》收錄了主父偃、許樂和莊安的文章,《漢書》補錄了公孫弘的文章。在比較這四篇文章之後可以發現主父偃文章的特別之處,比如說在講述漢高祖平城之圍時引用了御史大夫成進的諫言。這件事情發生在六七十年前,在漢初百廢待興的時刻,被記錄下來的歷史細節是非常珍貴的。主父偃並不是一個像司馬遷一樣擁有很多資源能進入金匱石室遍覽典籍的人,以此可以知道主父偃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增加自己的閱讀量。這些努力終究讓他擁有了銳利的目光發現變化的局勢之中隱含的對策。
一方面窮困潦倒要低三下四解決肚子問題,一方面見識超凡又希望透過和別人的討論甚至爭論中找回失落的自尊,這種矛盾的狀態終究造成了主父偃偏激的性格,在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處處受到排擠。他在齊、趙、燕、中山遊歷了近四十年,始終沒有受到重用。從一個立志名動天下的青年到年過花甲依然依然默默無聞的凡夫,期間不能奉養父母終老,遭受親戚朋友白眼,借不到錢,甚至連別人的門也進不去,一天天體會到身體狀況的變化,主父偃的內心僅留下一個念頭: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輝煌一次。
他最終決定去長安碰碰運氣,先想方設法接觸到衛青。衛青對他的分析能力頗為讚賞,向漢武帝舉薦了多次。無奈漢武帝對衛青的眼力看不上眼,一直也沒有動作。主父偃無奈之下只有親自上書漢武帝。果然受到了重用。
主父偃的推恩令解決了漢武帝的大問題,也對普通百姓造福良多。自周至漢,諸侯國強盛了就開始作亂,挑戰天子的權威。內亂往復輪迴,黎民百姓流離失所。以楚漢相爭時為例,曲逆縣在戰後只剩下六分之一的人口。由此,主父偃削弱諸侯國的推恩令對普通百姓免於兵禍影響深遠。如果主父偃此時全身而退,他的人生會很不同。無奈他執意要變成最亮的光。
從主導對燕王劉定國的調查,到調查齊王的淫亂傳聞,主父偃似乎對曾經幽暗的四十年依然憤憤不平。如果是關心郡國百姓民生的諸侯王,怎能對他這樣的賢士不聞不問呢?而那些諸侯王作奸犯科的線索更是撥弄著他要出一口惡氣。只是他高估的自己的力量。在齊王畏罪自殺後,趙王的反擊來得如此之快,主父偃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進了監獄。齊王自殺出乎漢武帝意料,所謂疏不間親,主父偃主導的事情出現這個後果當然要負責任。再加上主父偃也收受了推恩令中受益的諸侯的賄賂,公孫弘又不失時機地落井下石,主父偃很快就被滅族了。那些拿了他的黃金喜笑顏開的親戚們也被拖下了水。
風起青萍之末,如果主父偃能夠踏踏實實做個自食其力的的人,比如說像公孫弘一樣在海邊放豬,雖然平凡,也能養活自己,避免在理想的光環下凌空蹈虛,過早地讓困頓的生活煎熬著自尊,以至於偏激任性,一步步走向不歸路。
-
15 # 文史磚家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隻身進入長安去拜訪大將軍衛青,想透過他來求得入仕的門路。衛青很賞識主父偃的才能,便多次在漢武帝面前舉薦他,但均被皇帝無視。主父偃在京師停留多時,所帶的錢財漸漸花光,情急之下便上書闕下,直接向皇帝陳明志向。要說主父偃也真是夠幸運,他早晨向皇帝上書陳述九條建議,中午便被皇帝採納八條,晚上則被蒙恩召見,由此踏進仕途。
在被採納的八條建議中,最令漢武帝感興趣的,莫過於意在削弱諸侯勢力的“推恩令”。“七國之亂”後,漢朝雖然採取各種措施來限制諸侯王,但他們的實力依然很大。比如,漢武帝的叔父-梁王劉武,每次出行時的威儀可與天子相媲美,並且在國中自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甚至多於京師,每每令漢武帝寢食難安。
有鑑於此,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們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如此一來,每一代諸侯王在位期間,都將面臨著轄區縮減的問題,如此延續下去的話,用不了幾代人的時間,諸侯王們便再不具備對抗朝廷的勢力。這條計策的妙處在於,朝廷幾乎不用付任何代價,便可以取得削弱諸侯王的目的,實在是一舉兩得。
漢武帝對“推恩令”的內容非常認可,隨即以法律的形式頒行全國,而主父偃也因獻策有功獲得賞識,被皇帝任命為郎中。此後,在不到一年時間裡,主父偃又相繼晉升為謁者、中郎、中大夫。數年後,主父偃又因幫助衛子夫謀得皇后之位、揭發燕王劉定國醜行等活動中立下大功,更是深得漢武帝、衛皇后的器重。
主父偃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一旦發跡後,便對當年排擠、羞辱過他的人進行打擊報復,而朝臣們或是為了防止他進行誣陷,或是為了巴結他以求得升遷,便紛紛用重金賄賂他,由此使得主父偃暴富。某位朋友見主父偃行事過於囂張,便好心勸告他做事不要走極端,要學會給自己“留後路”。
對於朋友的勸諫,主父偃根本不以為然,並大言炎炎的說道:“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做人如此不留餘地,最終只能給他招致殺身之禍,而導致他走向自我毀滅的事件,就發生在齊國。
主父偃一到任,便四處蒐羅齊王劉次昌的罪狀,最終得知他跟胞姐私通,有很多汙穢不堪的醜行。主父偃得知這些事實後,便上書奏報給朝廷,並請求漢武帝對劉次昌進行嚴懲。然而沒等漢武帝頒佈懲罰的決定,驚懼交加的劉次昌便飲鴆自殺,由於他沒有子嗣,所以死後齊國便被廢除,時在元朔二年(前127)。
劉次昌自殺的訊息傳出後,趙王劉彭祖(漢武帝的異母兄)因為先前曾侮辱過主父偃,並且在封國內多有不法之行,所以內心同樣感到恐懼。為防止主父偃對自己“開刀”,劉彭祖決定先下手為強,使人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賄金的事情,並請求漢武帝嚴懲。漢武帝得到奏報後大怒,立刻下令逮捕主父偃。
不過,漢武帝鑑於主父偃功勞甚大,並不想將他處死。但此時,主父偃的政敵公孫弘卻勸諫皇帝,聲稱若主父偃逼死親王,如果不將他處死,將難以平息諸侯們心中的怒火。漢武帝思慮再三,最終同意了公孫弘的建議,下令將主父偃滅族。據史書記載,主父偃得勢時,趨炎附勢者數以千計,但等到他被滅族後,這些人卻全都咒罵他,世態炎涼,何至於斯!
-
16 # 唐代丹藥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主父偃勸說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分化同姓諸侯王的實力,加強中央的控制力。漢武帝立刻同意,不日便下詔施行,所需手續極為簡便,只需上報朝廷,皇帝批准即可給與侯爵。侯國強橫可比擬朝廷的實力,在無聲無息之中被分解。漢武帝即漢朝廷對諸侯國的約束力增強。
主父偃的成功
“推恩令”實施十三年之後即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王劉舜病死,漢武帝以其它名義廢除了常山國,收歸國有,漢武帝此時實際控制的地方才將中國有名的“五嶽”涵蓋其中。可見,漢武帝時期實施的“推恩令”並非是一帆風順。
為此,主父偃緊接著“推恩令”實施後不久,又將推恩令的後續輔助政策推薦給了漢武帝,將天下的豪族遷至漢武帝為自己修建的陵寢茂陵附近居住,一為漢武帝守陵。二為了便於中央管理和控制。三是加強京師長安的實力。
主父偃的兩條政策,其實只是他上書於漢武帝的策論的延續和實施。不得不說,主父偃雖然拾取的是賈誼的牙慧,卻效果良好,將漢文帝時期以來的國內昇平日久豪族林立的弊端兵不血刃的消除掉了,避免了重蹈漢景帝時期晁錯引發的“七國之亂”。在短時間內就解決了漢武帝傾全國之力北征匈奴的後顧之憂。主父偃也因此再次受到了漢武帝的獎賞,提拔為與關中秦地並駕齊驅有著“東秦”之稱的齊國為丞相。
一時間成為大漢帝國之中炙手可熱的人物,王侯將相紛至沓來與其結交。
主父偃卻認為,這些都是過眼雲煙。
身為齊華人的主父偃於民間討生活時,精通《春秋》,通曉縱橫學,周遊於燕、趙、中山等國,卻一再受到排擠,不受貴族和儒生的接納,遊蕩半生無所成就,家人朋友見他不事生產,一無所用,也是百般羞辱。主父偃因此心性大變。即便是劉氏王侯也是大膽出手,橫行無忌。
他的一切是憑藉漢武帝依仗的征伐匈奴的長平侯衛青的推薦以及自家本身的才能,一年之內連升四級。主父偃也沒有在此時忘記舊恩。
衛子夫是衛青的姐姐,是漢武帝的愛姬,更是為年近三十還未有子嗣的漢武帝生下了兒子,卻遲遲得不到應有的身份。主父偃為衛子夫進言,就在漢武帝下詔施行“推恩令”前,漢武帝終於冊立衛子夫為皇后。
發現漢武帝的秘密
主父偃之所以成為齊國丞相,不是他壓榨諸侯王遭到公憤而被貶出長安任為外官,而是他推出“推恩令”之後,他覺察到了漢武帝不是想要各諸侯的土地,而是權力。而早年的周遊的經歷,讓他接連碰壁的同時又收集了很多諸侯的秘密,因此主動要求回到出生地——齊國,整頓齊國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更大的原因是主父偃想要接機報復齊王太后,只因齊王太后不收其女為王妃。
到了齊國之後,主父偃立刻出手整治齊國上下,齊王劉定國被迫自殺。
主父偃還在齊國大肆報復的時候,齊王被逼自殺的事情傳到了趙國,趙王劉彭祖懼怕繼劉定國之後,便首先上疏告發主父偃壓榨諸侯,並強行索賄納賄,少則百金,多大千金;並假公濟私逼迫齊王劉定國自殺。
漢武帝又驚又怒,派人核查,事實果然如劉彭祖所說。但是,鑑於過往主父偃所立下的功勞實在是不可抹滅,殺了主父偃也斷絕了天下儒生及飽學之士的期望。
然而,過往主父偃的言行舉止得罪諸多的王侯將相,一片片的聲討不絕於耳。
丞相公孫弘懼怕此次主父偃一旦脫罪,那麼日後必然會危及他的相位,極力勸阻漢武帝誅殺主父偃。另有一層意思是,緩解以行仁義之名,實則肢解諸侯的帶來的矛盾。
最終,主父偃被滅族。
主父偃曾經留下這樣讓人大感驚詫的話,“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這位在政治生活之中磨鍊的刀槍不入的能人,竟然不知道得罪同僚和諸侯王的下場。而晁錯因“削藩”而誘發了波及全國的“七國之亂”才剛剛過去了三十多年而已。諸多的當事人還健在。其實,主父偃知曉自己進言“推恩令”,下場定然和漢景帝時期決意“削藩”的晁錯一樣,他早早以各種藉口斷絕了親朋之間的聯絡。
或許就是,既然選擇了,就需要承擔其引發的後果。
回覆列表
在輔佐漢武帝之前,主父偃只是一個很落魄的儒生。西漢時期,像主父偃這樣落魄的儒生,即便有真才實學,如果沒有人舉薦的話,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但是,主父偃又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雖然落魄,家徒四壁,但是主父偃總是在尋找門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官半職,畢竟主父偃一身才華,可是他並未能如願。《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不知為何,齊地的這些儒生要排擠主父偃,或許是因為主父偃家貧,這些儒生看不起主父偃,主父偃到燕趙等地求官又受挫,人生真正走到了一個低谷時期。但是此時的主父偃卻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得到重用,能夠闖出一番天地,所以,哪怕生活困窘,主父偃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走。
或許正因為在諸侯國難以立足,主父偃才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稟陳自己的治政韜略。而漢武帝此時正在選拔人才,對於主父偃的上書很是賞識,從此主父偃也就成了漢武帝的一位重臣,他針對諸侯國,給漢武帝獻推恩令,從西漢的法規著手,削弱諸侯的實力。主父偃是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心腹大患。
但是,主父偃在無形中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更因為他為人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主父偃任齊相,居然向漢武帝揭發了齊王的醜行,致使齊王畏罪自盡,造成其他諸侯王的恐慌,最終有人把主父偃告到了漢武帝那裡,就連漢武帝也無法再保主父偃,只得聽從公孫弘的建議,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