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凡博弈

      寒食節的源頭,最早是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因為,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據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過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本來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主要習俗有:

      

    1、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華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到了唐代,皇家認可並積極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在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它們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

    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到了現代,很少有人說寒食節了,主要是清明取代了它,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清明節是如何慢慢取代寒食節的。

    本來,在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專案是家家禁菸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有段時間,這兩個節日是相互交融的。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確定在冬至後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於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寒食節中主要專案-禁菸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

    到了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專案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的活動主專案。

    這一時期,寒食節的名稱,儘管在一些文獻、方誌和文人作品中還不時出現,但清明稱謂成為主流說法。

    由此可見,清明節的產生,是借用了寒食節的節期,寒食僅先於清明一兩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後者借用了。

    這種借用的文化基礎是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積澱下來的對年節節期的習慣心理。

  • 2 # 公元前

    寒食節也叫“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夏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個五日,清明節前兩天。在這個節日裡,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隨著歷史的發展在節日中有增加了掃墓、踏青等活動,寒食節共存在了兩千多年,曾經是民間第一大祭日。後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兩個節日非常接近,所以人們就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併在一起叫清明節。

    在山西很多地區是仍然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分開來過;榆社縣等地區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而垣曲縣把清明節前一天稱為寒食節,而前二天稱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起源應該是遠古時期古人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火災,於是古人認為火是神靈,所以必須要祀火。但是每年祭祀火,必須要熄一次。然後再重新點燃新火,這就是改火。改火時,必須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燒燬,這就是人犧。就這樣慢慢的形成了風俗,於是就有了禁火節。

    禁火節之後,又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據歷史記載晉文公流亡時期,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當了君主之後,封賞功臣時時卻沒有封賞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誇功爭寵,於是攜母親隱居山林。後來晉文公感覺對不起介子推於是親自到山林中請介子推下山,但是介子推不願做官,一直躲藏在山林中。於是晉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想要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卻抱著母親被燒死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於是在介子推遇難之日不能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所以稱為寒食節。

    東漢時期,山西民間必須要禁火一個月一次來表示表示紀念。魏朝時期,曹操曾下令取消寒食節。晉朝統一三國之後,因為和春秋時期晉國的“晉”同一個字型,所以對晉地掌故特別的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風行了起來。但是時間只能為三天。同時,加大了寒食節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推廣,全國各地都開始風行寒食節,於是寒食節自然就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族的風俗習慣。

  • 3 # 父母年代記憶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華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麵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醉臥風雪間

    夢去不見君

    吃過的苦化成酒漿 何必再隨誰流浪 你不再是誰的手杖 也無力將別人捆綁 月光Sunny交替換場 身影始終一樣

    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專案。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蹴球

    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淨腸

    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生人的節日。

    不只是寒食節,中國很多傳統節日也被慢慢的淡忘掉了...唉

  • 4 # 勿忘SR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天(不同曆法計算),源頭為禁火節這裡不表(既然是禁火,重耳你偏偏選這時去燒山?) ,是為了紀念一個有原則的人——介子推。據傳劉琦三求救後諸葛亮暗示劉琦:“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但重耳在外也不是一帆風順,混的連飯都沒得吃,差點餓死,可憐的介子推為了讓重耳活命,把自己大腿肉割了給重耳吃了,救了未來的春秋霸主。

    等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大肆犒賞以前跟隨他的隨從,卻獨獨忘了介子推,於是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了。不只這位霸主是經人點撥,還是突然醒悟,想起了介子推(真的是沒有存在感啊)。於是想補償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堅決推辭,躲在山裡不肯出來(有了心理陰影),怕別人說他沽名釣譽。於是重耳想到了放火燒山,介子推很孝順,一定不會讓母親受傷的。可是介子推堅決不出(重耳這把火燒大了!!!),最終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大火吞噬。

    晉文公重耳將他們葬了,修寺廟,並下令介子推死之日禁火,這也是寒食節的由來。

    但是寒食節不出名跟另一個人有關——曹操,因為寒食節人們禁止生火,只吃提前準備的食品,曹操覺得這東西不人性,吃冷飯不健康,於是廢除了寒食節。後面晉朝雖然恢復了,但吃冷飯不健康,已經深入人心。

    而且寒食節和清明節挨著,清明我們都知道,這與每個人都有關踏青、掃墓。老百姓吃冷飯,太苦逼了,就慢慢的把寒食節就和清明節一起過了,有的乾脆就不過了(這下介子推真的沒有存在感了)。

  • 5 # 歷史小小生

    1.關於寒食節的由來。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後來古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高尚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但因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寒食節習俗一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寒食節習俗二

    掃墓祭祖。百姓上墳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為沾先祖德澤。

    寒食節習俗三

    插柳。據說當初介之推是被燒死於柳下的,因而柳便成為寒食節的象徵之物。後世就有在寒食節當天每家每戶折柳插門的習俗。

    寒食節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由於冷食不利健康,隨著社會發展就拋棄了這個習俗,而且寒食節與清明節靠得太近,它最終與清明節融為一體。不過,寒食節掃墓祭祖等民俗活動卻被清明節傳承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 6 # 觀今昔

    寒食節是一個與祭祖相關的節日。現在已經很少聽人們提起寒食節,這是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在唐代合併成了一個節日。在中國古代,寒食節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寒食節的發展歷史主要體現在它的起源以及在春秋魏晉時期的變化。

    寒食節的源頭

    寒食節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遠古時期,遠古時曾有‘改火’的舊俗,‘改火’就是熄滅舊火,用新火的意思。

    為什麼要熄滅舊火?

    遠古時期,人們沒有像現代一樣生火技術,所以他們有保留的火種的習慣。但每到初春時節,天氣總是非常乾燥,保留的火種很容易引發火災。

    於是,遠古的人們就有了熄滅火種的想法。在每年的初春,都會進行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他們每年就在這場活動中把之前保留的火種熄滅(‘禁火’)

    熄滅了舊火,再透過鑽木取火等方式製造新火種(‘改火’或‘請新火’)

    ‘請新火’有重大的意義,古人把製造新火種視為一年生產生活的開頭。

    ‘禁火’到‘請新火’有幾天的時間間隔,在沒有火的這幾天中,人們需要準備足夠的熟食,吃‘寒食’度過。

    這就是寒食節最初的由來。

    寒食節的發展變遷

    從遠古時期‘寒食’節形成雛形到現今,這個節日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時代。

    春秋時期

    這一時期關於寒食節的歷史發生在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的一位名臣――介子推

    在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一直跟隨,甚至割肉為他充飢。後來晉文公回國登上國君之位,分封以前的功臣,而介子推不願為官,就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在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晉文公親自去綿山請介子推,結果他仍不願出面,於是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原本的想法是逼迫介子推出山,沒想到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都被這場火燒死了。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從此,整個晉國範圍在介子推的祭日這天都不生火,晉華人在這天都吃冷的食物。

    魏晉時期暫時消失的寒食節

    到了漢代,寒食節由一天變成了更長時間,山西民間的習俗是禁火長達一個月。

    魏武帝曹操對山西地區這個習俗頗為‘看不慣’,下令若有人再繼續這個習俗將會被嚴懲。如此一來,曹魏時期也就沒有寒食這個節日了。

    寒食的恢復並推廣

    晉朝統一天下後,由於和春秋的晉國國號相同,晉朝統治者對春秋時的晉國有些“偏愛”,愛屋及烏,於是晉國的寒食節又得到了恢復,只是節日的時間大大縮短。由原來的一個月變成了三天。‘寒食’紀念曾經的晉國名臣的說法被廣泛傳播,晉朝統治範圍內幾乎都開始過這個節日。

    寒食節的逐漸淡化

    寒食和清明都是以祭祀為主題的節日,而且這兩個節日僅僅相隔幾天,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合併為了一個節日。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了唐代的休假制度,文獻中提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的休假日期合到了一快,休假時長也呈上升趨勢。

    《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對此做了記載,書中說明了寒食和清明大致在唐朝時期合成了一個節日。

    以上所述就是寒食節的形成與發展情況。從唐代寒食與清明合併到現代,‘寒食’這個節日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 7 # 北方的鐵拳

    現在很少聽說寒食節是因為寒食節的傳統被清明節吸收了,也可以說寒食節演變成了清明節。

    寒食節也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祭祀、禁火和冷食的習俗。起源於遠古時期,最早在周朝就有寒食節的記載。那個時候人民是靠鑽木取火的,每年的春季要把上一年的火種熄滅,重新鑽木取得新的火源。在舊的火源熄滅,新的火源還沒有到來的這段時間,人們不能生活做飯,只能吃生食。

    漢代把寒食節稱為禁菸節。那個時候寒食節長達105天,最短也要一個月。長時間的不準生火做飯,吃生食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好,於是就有人提出了廢除火禁陋習改進寒食節的想法。

    到了唐朝寒食節改為三天,分別為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到了宋朝清明節地位上升,寒食節的習俗逐漸融合到了清明裡。明清時期,這種習俗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少聽說寒食節了!

  • 8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代,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設立的節日,是在每年的冬至105日,即清明節的前一兩天,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

    一、寒食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流亡他國長達19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跟隨其後,不離不棄,忍受了一切痛苦,在重耳飢餓時,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後來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重賞群臣,介子推不受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與母親一同被燒死,晉文公念及介子推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寄託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二、寒食節的活動

    寒食節這一天禁火,吃冷食,比如寒食粥,寒山面,還有祭品“蛇盤兔“寓言“蛇盤兔,必定富”,後來又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來紀念介子推這位忠君之臣。

    三、寒食節在歷史上的發展情況

    漢代,紀念活動長達一個月,到魏武帝曹操時,禁止了該活動,到三國歸晉時,又重新興起,紀念活為三日,再到南北朝時,屢禁屢興,唐代玄宗時,定為法定假日,並且把寒食節清明節合二為一,清朝時,隨著“洋火”的“火柴“的運用,中國古代對火種的敬畏隨之減弱,寒食節也不再重視。

  • 9 # 歡樂頌歡樂GO

    對於清明節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有些小夥伴也聽說過另外兩個差不多同一時間的節日——寒食節、上巳節。

    特別是清明節和寒食節,時間相近、習俗也有點像,所以有人說,這兩個就是一個節日。這讓很多小夥伴直呼:清明、寒食傻傻分不清。

    今天這一篇文章讓你弄清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都是怎麼回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是中國古代眾多節日中非常特殊的存在。為啥呢?

    古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其中的第5個節氣就是清明,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

    所以清明既是自然的節氣,又是人文的節日,這在古代的節日中僅此一例,你說特殊不特殊?

    在古代,清明節還叫踏青節、鞦韆節。據說,古代的女孩子還要在這一天盪鞦韆,人們也會在這一天外出踏青、郊遊。

    所以應該不只一個小夥伴有過這種疑問:

    清明節既然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那應該是很嚴肅的呀,怎麼還有踏青遊玩的習俗呢?掃墓、盪鞦韆怎麼看也不像是在同一個節日干的事情啊。

    這就又要回到剛剛說過的清明的特殊性了。

    一方面,清明作為人文的節日,源於古代的祭祀文化,確切地說是源於春祭。

    中國古代是很重視祭祀活動的,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與自然的四季相對應,中國古代有四祭:春祭、夏祭、秋祭、冬祭。如《禮記·祭統》中所說:“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有些古書將春祭稱為“祠”)

    特別是其中的春秋二祭,逐漸演變成祭祖的節日,春祭就演化為了清明節,秋祭則是重陽節。

    另一方面,清明作為一個節氣,正是在春天的三月,從古人的觀念來講,這正是萬物生髮的時節。

    《黃帝內經》就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以使志生。”

    就是說:春天三月是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時節,我們人也要與外界相適應,要早睡早起,多出去走走、逛逛。

    所以清明時要出去踏青、郊遊正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故清明除了有祭祖的傳統,還被稱為踏青節。

    並且你想想,如果清明節只是祭祖,陷於一種悲傷的情緒,那這與清明這個時節萬物生髮的規律相悖啊。

    無論對精神還是身體,這都是不好的,所以人們也需要通過出去遊玩的方式,排遣這種低落的情緒,從而“使志生”。

    清明節本來看似矛盾的兩個習俗,其實是與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相關的。這兩個習俗不僅不矛盾,還很科學有沒有。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說完了清明節,那寒食節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以前寒食節和清明節並不是一個節日,只是時間上非常接近。

    在古代,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105天,在清代的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寒食節在清明節前兩天,改革之後,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天。現在基本就將兩個節日放一起過了。

    因為兩者時間較近,所以習俗也逐漸發生了融合。這也是有人說兩者就是一個節日的原因。

    說起寒食節的習俗,一般都會說是因為介子推的故事。

    其實不然,這源於祖先對火的崇拜。

    大多數的文明在起源之初都有崇拜火的特點。學會使用火是人類發展的重要一步。

    古人信奉萬物有靈的觀念,認為火也有神靈,所以要祭祀火。但所祀之火每年都要止熄一次,《周禮》中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並燃新火,稱為“改火”。

    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這也是清明節祭祀活動的一個起源。

    在熄舊火、燃新火的過程中,就不能用火了,只能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有不少文人留下了與寒食節有關的詩,比較著名的是中唐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所寫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其中,最後兩句就是描寫皇宮中熄舊火、燃新火,並將所燃新火賜給權貴之臣的景象。

    修褉事也

    最後一個節日叫上巳節。

    可能多數人沒怎麼聽過這個名字,但上過中學的人對它其實並不陌生。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就是描述的上巳節那天。

    蘭亭鵝池

    上巳節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這天是三月上旬的“巳”日,是暮春時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來到水邊舉行祭禮,祓除修褉,然後沐浴,洗汙除垢,消災去禍,祈求吉祥。

    這是古代中原非常重要的節日。當年,晉元帝司馬睿初由山東琅琊來到吳地,當地人不買賬,不拿他當回事。

    於是王匯出主意,選在上巳節這一天,讓司馬睿盛裝出行,舉行隆重的典禮,當地士族看到這種場面,紛紛歸附。

    除了魏晉時這兩次著名的修褉活動,清代的文人王士禛、孔尚任、盧見等也曾先後三次在揚州舉行修褉事,地點就在如今揚州著名的瘦西湖景區的虹橋。

    位於揚州瘦西湖景區的虹橋

    後來,上巳節也逐漸演變成文人集會,舉飲酒賦詩等高雅活動的節日,當年王羲之等人在蘭亭的曲水流觴就是一個例子。

    可以看出,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都有舉行祭祀、做各種娛樂活動的習俗,一方面這是三種節日時間相近、習俗逐漸融合的結果,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說,這也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以及祭祀文化的反映。

    現在你明白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都是怎麼回事了嗎?

  • 10 # 歷史其韻

    寒食節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到了現在,清明節與寒食節已經合併為一,變成一個節日了,不再提寒食節了。每當這個節日來臨,我們就會想起兩千多年前忠誠侍主的賢人介之推。

    一、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也叫“冷節”,起源於遠古的禁火、改火,古時人們都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然後重新鑽燧取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改火要度過短暫的無火期,這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的日子,人們必須以冷食度日,這就是“寒食”。後來,寒食的起因卻被附會到了介之推的身上。

    春秋時期,重耳在外流亡19年,終於在別人的幫助下回國做了國君,這就是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文公執政後封賞功臣,但是忘了“割股啖君”介之推,這個介之推跟隨重耳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介之推並不居功求祿,便帶著其母隱於綿山。晉文公為了讓他出山,下令放火,導致介之推最後抱樹而死。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將其去世這一日定為“寒食節”。

    二、寒食節的變遷

    大抵南北朝以前,寒食節定在隆冬。由於隆冬禁火,且時間長達一個月,這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嚴重威脅到老幼病弱的生命,損害人們的健康。所以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都曾對寒食下令禁止。但因人們追憫先賢之情太過執著,結果是屢禁屢興。後來一些地方便採取折衷辦法,把寒食節後移到清明前一兩天。這個辦法緩解了寒食帶給人們的傷害,也就在各地普及開來。

    唐朝時期,寒食禁火已減為一天,且與清明相通,形成了兩節假期相連,已達七天。唐武宗時,因為三千左右神策軍士卒的寒食假期被取消,引發了了士卒的怨恨。武宗又驚又怕,只好每人賜絹三匹並準休假三日,以示安撫,方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宋代的寒食節假制度亦承襲唐代,北宋初期歲節、寒食、冬至各假七日,停止工作五日。寒食節給假七天於是成為北宋的定製。比如宋真宗時,寒食、元日、冬至三大節各放假七天。

    不僅如此,崛起於北宋後期、與南宋相始終的金代也因襲了唐宋的寒食節假制度,多次以官方政令的方式予以推行。金熙宗天眷二年,五月十三日敕旨准奏,“元正、冬至、寒食各節前後,共休務三日”。

  • 11 # 妖冶的尾巴

    "寒食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或幾天,說法不一。寒食,顧名恩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還得從寒食節的來歷說起。傳說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國君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申生是晉獻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為太子。晉獻公的後夫人儷姬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美開當太子,陰謀害死了太子申生。為了避免後母驪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別逃往國外。晉國賢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過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斷夥絕糧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貧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晉獻公病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國、齊國、秦國流亡十九年後,在秦國國君穆公的幫助下,興戎起釁,打敗了已當上晉國國君的公子圍(重耳的異母兄弟),得立為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後,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國外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忘記了對他獎賞,心裡大力不安。接著,重耳趕緊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稟報:介子推已進綿山隱居了。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然而介子推卻避而不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個大孝子,他根據別人的建議,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後,介於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的。可是,一連燒了三夭三夜,數十里森林被火燒為焦土,仍未見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他母子雙雙抱莊一棵大樹燒死了。晉文公對此內疚於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修建子推祠堂。後人又把界休縣改為介休縣。介子推死的時候,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火饒死的,晉華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舉煙火,進冷食,後來,人們又幹脆把它定為"寒食節"。到了唐朝時,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

  • 12 # 胖哥按摩

    您好,我是愛讀書喜歡歷史的胖哥。寒食節就是今天,您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胖哥是北方人,從小的時候記憶裡沒有這個寒食節的概念,第一次聽說寒食節是行書第三的蘇東坡的《寒食帖》讓我知道有這個節日。至於這個節日現在很少聽說了和它已經和清明節融為一體有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寒食節的來歷和發展。

    寒食節的來歷

    春秋的時候,晉國的王子重耳還沒有得勢的時候為了避禍躲避到其他國家十多年。這時候只有一位忠臣介子推一直跟隨,甚至在重耳犯病的時候割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功成名就成為晉文公的時候,想要犒勞和重用介子推,哪知道這位老兄堅決不幹,帶著老孃躲入綿山,晉文公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堅持不出,和老孃一起葬身火海。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發展

    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因為和清明節僅僅相差一天,漸漸的也就和清明節融為一體了,現代人工作生活都比較緊張,更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人只知道清明節祭祖,卻不知道寒食節是什麼的原因。

  • 13 # 早安讀書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明天是清明節,寒食節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春秋晉國介子推與晉文公流亡列國,介子推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後來復國後,子推和母親歸隱綿山。後來晉文公焚山想要子推出山,可是子推不想,最後和母親一起抱樹而死。後來晉文公把子推的屍體葬在綿山,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有一句“且將新火試新茶”其實說的就是寒食節之後煮茶。在寒食節,我們都有上墳的習俗。

    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晉南地區的人民習慣在那天吃冰粉,涼麵等冷食。除了飲食之外,寒食還會有插柳的習俗。因為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民間也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除此之外,據唐朝歐陽詢《藝文類聚》記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很多人理解這是古代宮廷女子愛玩的寒食遊戲,為什麼在宮廷也有其引申的含義。鞦韆裡也包含“千秋”,這是每個皇帝都期望的江山永在。當然,這個只是個引申。

    寒食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歷經各個朝代流傳到現在。介子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精神也是一直流傳到今天。寒食節預示著誠信,忠誠,團結,這是介子推的精神力量,也是百姓對國家的願望和追求。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挨著,所以人們逐漸合併只過一個清明節。我們現在都是把春祭放在清明節,而古代和南韓現在都還是保留寒食節進行祭祀的傳統。

  • 14 # 帥叔愛歷史

    過了寒食即清明

    2020年4月3日星期五。今天就是寒食節,估計很多人不太清楚。寒食節的儀式之一就是禁火。

    其禁火的緣由應該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的介子推。據傳當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重耳)復國後。文公漸漸忘了介子推。後突然想起來,怎麼這個大功臣也給忘了,就打聽其下落。原來介子推,隱居深山老林。那不行,晉文公去請吧。吃了閉門羹。再找,哪去了,聽說跑到山裡面了。這可不行,我們知道當時也沒有衛星定位啊。那怎麼辦,機智的晉文公說,我們把山燒了,逼你出來,後划著了一支火柴,引起來森林大火。但介子推還是不出來,等到了大火滅了以後,才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抱樹而死,後世為了紀念介子推,幹了兩件事,第一,將冬至以後105天定為寒食節,當天禁火。第二,所有的森林入口都要寫上幾個字:禁止攜帶火種進山。

    寒食節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飲食為節的日子,寒食寒食,當天只能吃生冷的東西。陽曆四月,溫度還很低。上古時代還沒有什麼冰箱,儲藏櫃啊,如果不能生火做飯就只能餓肚子。古人認為人餓肚子可以淨腸,也可以反思。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吃飽了,不想家”,這一餓,往往就能想起媽媽的飯,爸爸的話,索性,還是到老爹老孃的墳山看看吧。再過一天就二十四節氣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我們經常會將寒食節和清明節混淆。慢慢的大多數人也就忘了寒食節是什麼意思了。

    每年寒食,每年清明。各家各戶都會在祖墳上燒紙上供祭拜,緬懷先人遺志,常思感恩之心。

    清明,要去看看父親,他是我的人生表率,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在天有靈,一切安好。

  • 15 # 高論歷史

    說起寒食節那麼就要說晉文公,晉文公重耳是晉獻公的大公子,年少時就顯現出賢能,好結交名仕,在他名下有趙衰、狐偃咎犯(重耳舅舅)、賈佗、先軫、魏武子等,有才有德的名仕輔佐。

    在“驪姬之亂”時,已經43歲的重耳,帶領自己的屬下,逃亡到母親的狄國避難。

    晉獻公死後,大臣裡克殺掉驪姬、還有驪姬的兩個兒子。派人去狄國迎重耳上位,重耳害怕被害,就沒回晉國。

    裡克於是去秦國迎回公子夷吾,保著夷吾上位,登上大位的晉惠公不但殺死了裡克,還派刺客去狄國暗殺重耳。

    重耳聽說弟弟派出刺客後,就與趙衰、狐偃等謀臣商討說:我們投奔狄國,就是暫時找的落腳處,看來還是去大國才行,聽說齊桓公“尊王攘夷”是個霸主,能夠體恤周天子與諸侯。如今管仲去世,齊桓公正需要賢能的良才,不如我們投奔齊國,左右都表示同往。

    重耳告訴自己的夫人說:“如果我走25年,還不回來,你就改嫁吧!”

    重耳的夫人說:如果等你25年,我墳上的樹,都長的很高了吧,不過我還是願意,等你回來!

    重耳到達衛國,衛文公看重耳他們太過落魄,就沒好好招待他們。

    重耳周遊列國路線,離開衛國走到五鹿,飢腸轆轆的重耳,只能向沿途的村民討飯吃。村民看他們如此落魄,就拿一塊土給重耳,重耳大怒,趙衰安慰他說:“土”象徵著土地,村民獻土表示對您的臣服,您應該行禮接受它。

    重耳拜謝村民,帶著土趕往齊國。重耳一行長途跋涉終於到達齊國,齊桓公很熱情招待重耳,還把宗氏的女兒齊姜嫁給重耳,並且給他20乘的馬車。

    香車美女都有啦,重耳就爽歪歪的待在齊國。兩年後,齊桓公去世,齊桓公的幾個兒子爭奪王位,最終齊孝公成為新主。

    重耳很喜歡齊國的溫柔鄉,又待了5年,還不想走。

    趙衰、狐偃等謀士看這個情況,約到戶外樹下商討對策,被採桑子的侍女聽到。侍女回去報告重耳的夫人齊姜,說謀士們密謀要離開齊國,齊姜立即殺了侍女,怎麼感覺與司馬懿老婆,張春華殺侍女的橋段很相似。

    齊姜勸說公子重耳,離開齊國。重耳拒絕說“人生不就是追求安逸享樂的嘛?齊國這麼富足,我不走,就不走,死也要死在齊國”;

    齊姜指著趙衰、狐偃說:你是晉國公子,走投無路才逃到到齊國來,這些謀士隨從追隨你這麼多年,把你當做自己的生命來珍惜;如今公子沉迷齊國的紙醉金迷,妾為公子的行為感到羞恥,況且公子不努力,何時才能成就大業呢?

    當天晚上齊姜與趙衰、狐偃灌醉了重耳,把重耳裝進馬車裡。

    等重耳醒來,發覺已離開齊國地界,重耳大怒,拿著戈追殺舅舅狐偃。狐偃圍著車躲著說:如果殺了我,就能成就大業,那就殺了我吧!重耳追著說:老子這就殺了你,如果以後不成功,就吃你的肉!狐偃笑著說:要是不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你能下得了口嘛?

    重耳累了,也追不上舅舅,趙衰等人上來勸,重耳的怒氣平息,無奈只好就跟著舅舅、趙衰一幫謀士們繼續趕路。

    重耳路過鄭國,鄭文王不接待,鄭國的大臣勸說鄭文公:晉國公子重耳非一般人物,既然不接待,不如殺了以絕後患,鄭文王沒聽大臣意見,重耳才得以逃脫。

    重耳離開鄭國到了楚國,楚成王用對待諸侯的禮儀接待,重耳膽怯辭謝不敢接受如此大禮。

    趙衰對重耳說:公子逃亡已十幾年,小國們都輕視你,何況大國呢?

    像楚國這樣的大國,堅持厚待你,還請公子不要辭讓,這是上天讓你復興的預兆!

    重耳就按諸侯的禮節會見楚成王。重耳在楚成王的幫助下到了秦國,又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最終登上君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重耳登上君位,大封有功大臣,卻忘記了流亡途中割下自己肉給重耳吃的介子推。在其他功臣的提醒下,晉文公才想起來,不過此時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山林。

    晉文公四處找尋介子推,不過介子推既不要封賞也不做官,並且帶著母親躲進山林。

    晉文公派人四處尋找,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聽信左右的餿主意“下令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不幸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在大火中,晉文公萬分悲痛。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下令介子推的忌日不準開火,吃一天冷飯,並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由此寒食節就此傳播開來。

    後來寒食節演變成為祭祀親人的儀式,由於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在四月初相鄰相近,最終為合三為一成為現在的清明節了。

  • 16 # 俚言雜談

    寒食節的清規戒律,擱到現在,確實不太合時宜。你想呀,一家老小,3-5天不吃點熱的,誰受得了?所以,傳承了幾千年的寒食節,現如今,已經悄然與清明節融為一體了。

    (學會使用火,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在遠古時代,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然後,得以吃上了溫熱的熟食。這是人類文明邁出的一大步。先曉得燒烤,再學會用鍋煮食物,無論如何烹飪,火都是必不可少的。寒食,意思是特意吃冷的。這其中,明顯有開歷史的倒車的意思。所以,嚴格意義上的寒食,不能持久,只能是偶爾為之。

    那麼,為什麼要寒食呢?據說最早是與更換火種有關。仲春時節,萬物更生。所以,古人認為,舊年的火種也應該去陳用新。你也許會說,那就滅了舊的弄個新的不就好了?沒有那麼簡單。火乃聖物,需要有一套祭祀的程式相配合。所以,滅掉舊的火種與點燃新的火種之間,就存在著一個空檔期。在這幾日,人們就只好寒食啦。

    (寒食節的傳統與介子推有關)

    久而久之,保持寒食傳統的理由也越來越多。春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為了拒絕晉文公重耳的重用,揹著老母親上山逃避。晉文公的腦子也是一根筋,他竟然想出了一個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就範的損招。不料,介子推誓死不從,竟然與母親一起燒死了。

    這樣一來,重耳自然是後悔不迭。他下令,今後每年的這一天,所有百姓不準生火。這就是現今的寒食節的由來。後來,寒食節的傳統越演越烈,有的地區竟然延續寒食幾個月之久(如山西某些地區就曾如此)。發現矯枉過正的弊端以後,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曹操曾經下令廢止寒食:

    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沈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使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吃涼的;那麼,為了紀念伍子胥投江,難道就不喝水了嗎?天氣寒冷,一家老小體弱,再搞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豈不是害人?可見,曹操確實英明。

    (現在,寒食節與清明節已逐步融為一體)

    經過多次的調整,近代以來,人們把寒食節定為清明節的前一天。在這一天,人們往往象徵性地吃點涼的點心,比如青團之類,就算是寒食了。現在的情形是,寒食與清明,幾乎已經融為一體。大傢伙一起祭祀祖先,親友們互道珍重,順便踏青郊遊一番。至於這個寒食的傳統,可以說,只具備一點象徵意義了。

    如果仔細琢磨一下紀念介子推的內涵,其中,明顯蘊含著君君臣臣的封建思想的殘餘。所以,時代變了,寒食的意義,也不應侷限於那麼狹窄的層面之上。趁著寒食節的來臨,調換調換食物的口味,並且點到為止,這才是今天的人們對於寒食的意義的嶄新的理解。

    總之,民俗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就算是其名稱和儀式依舊,在實際上,其含義也已經大不相同了。寒食節做為唯一的以食物命名的民間節日,同樣也是如此。

  • 17 # 平民史者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關於寒食節,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獻公有兩位公子,長子申生,次子重耳。國君寵妃名叫驪妃,她為使自己兒子繼承王位害死太子申生,弟弟重耳為避驪妃加害,被迫率部分大臣逃離晉國。

    一日,重耳迷路,數日無食,飢腸難耐。重耳絕望嘆氣:“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百姓無好日子過了。”大臣介子推聞言,念重耳在落難中不忘子民,將來必為明君,便決心全力輔佐重耳上位。於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肉煮熟給重耳吃。重耳知情後感動而泣:“你如此對我,我該如何報答你呢?”介子推答:“我不求公子的報答,只希望公子記得我今天割肉侍君的忠誠,日後能多關心百姓疾苦,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十九年之久,終於回國當上國君(即後來的晉文公),並對流亡期間跟隨他的大臣一一封賞。由於介子推還鄉探母,竟然被晉文公所忘。有大臣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愧疚,親自帶人到介子推老家探望,卻找不到介子推。

    這時有人獻計說,介子推是孝子,放火燒山必使介子推背母出山。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出來。火熄後眾人才發現,介子推揹著母親被活活燒死在一棵柳樹下。在介子推的身下發現一片血書的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看罷,便珍重地將這片血書衣襟放入袖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他就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號令全國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群臣到綿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當年介子推被燒死時所倚的那棵柳樹,已長出翠綠的嫩枝。晉文公看了心有所感,便上前掐了一絲,編成圈戴在頭上。隨臣們看了,也紛紛效仿他折柳插頭。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至唐明皇開元年間,下詔改制廢止了除寒食節以外的其他祭掃活動。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節日。它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另一個陰曆三月上旬的上巳節。而清明節掃墓,更是宋代以後出現。儘管如此,由於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彼此的習俗便相互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劃分,加上寒食節不能生火煮食,此時季節氣溫又較低,可能後人不習慣於此,於是寒食節就慢慢談化了,這才形成了今天的清明節。

    在我們粵北老家,目前保留的寒食節習俗是吃艾草餈,但更多時候也不冷食,而是蒸熱了吃。

  • 18 # 中國文化初學者

    寒食節,因為禁止生火,需食生冷食物,而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當中一個獨具特色的節日,關於寒食節的起源和發展,目前主流的觀點就是寒食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春秋名士介子推。不可否認,介子推忠”、“義”、“孝”的形象具有非常廣泛的民眾基礎,而故事本身也的確對於寒食節民俗的推廣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人們把寒食節的來源歸根於介子推的故事,是將目光僅僅聚焦到了一個具體事件,而忽略了整個人類歷史長河本身的時空背景,事件本身對一個民俗文化的養成的確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僅僅由點及面,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樣,認知是比較狹隘和片面的。

    寒食節的真正來源並非於此,放眼於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我們就知道寒食節的來源跟農耕文明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寒食節根源於原始農耕文明,是規範播種農時的必然需要。而為什麼現在很少聽說這個節日了?因為寒食節因農時需要而產生,也必然會因生產力水平不斷進步而消退,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農業耕種是中華民族長期為主導的經濟形式。寒食節的發展消亡史其實也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發展的見證史。

    1、寒食節起源於原始農業萌芽時期,是刀耕火種的生產需要,是規範播種農時的必然需求。

    在距今1萬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創始了農業以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但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的落後,主要的農耕用具還是以石器為主,所以農業的開荒工作主要是刀耕火種來完成,稱之為火耕階段。

    農業耕種中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生產工具,還有一個就是耕種農時,在古代,帝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就是"授民以時",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農業時代,帝王"授民以時"的主要原因就是告訴人們農業播種的時間,因為在當時,這是關乎人類生存存亡的大計,而普通百姓不具備這樣的技能和知識。

    《尚書·堯典》記載,在傳說中的堯帝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而在農業處於火耕階段的新時期時代, “放火”為新一年農耕開始的標誌,通常帝王會透過春祭“放火”這樣一個隆重的儀式,告訴人們新一年耕種的開啟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帝王非常重視春祭的原因,藉由春祭這一形式,告訴人們新一年刀耕火種的來臨,所以直到唐宋時期,所謂的清明改新火的儀式都是從皇宮開始再傳到各大臣的家中,還是取的這個理,只有君王可以授民以時。

    由於農業時間,播種時間是至關重要的,這關乎著一年的收成,放火過早,過晚,都會影響到農業的收成,於是為了保證農時的規範性和精確性,因為放火是播種開啟的標誌,所以古人對這個“放火”的時間就有嚴格的限制和要求,不能放火之前,必須要禁火和生食,這就是寒食節的最初起源。

    因為刀耕火種的原始農耕需要針對這一段時間段進行禁火以規範播種農時,否則來年沒有收成,這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寒食。

    2、寒食節的發展

    寒食是基於農業耕種農時的需要,自然也會隨著農業發展的進步而不斷髮展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寒食節為什麼節期和禁火時間長短不一的原因,後面發展到較固定的105天,103天,最後發展到只有在清明前一天禁火食生的原因。

    最初指代人們農耕播種的觀天授時的依據是,用來指導人們播種農時的主要是比較粗獷的火歷,也就是大火星,大火星的出現是放火清理土地開始農耕的開始。而大火星從出現到隱退中間有著很長一段時間的間隔,所以最初寒食節的時間非常的長,由於以大火星為參考的火歷非常的粗獷,所以隨著歲差的影響,以火星出現作為農時播種就變得非常不精確,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以伏羲為代表的太陽曆,是針對火歷不足的一個補償,而將寒食節日期也有了固定的時間,定為冬至以後的105天左右,就是為了力求農時的精確。

    到了夏商時期,青銅器的誕生,特別是春秋以後,鐵器的普及,農業也由火耕時代進入了“耜耕”時代,而這個時侯指導農耕播種的出現了更為精確的夏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農曆,也就是二十節氣開始出現,農曆的出現也意味著人們農時播種的參考不再以大火星為參考,而是以二十四節氣的清明作為參考,於是清明節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慢慢的取代了寒時節。

    3、寒食節的消退

    為什麼現在很少聽說寒食節了呢?如果說春秋時期,二十四節氣的精確農曆的出現是寒食節消退的根本原因,而宋代的氣候的變遷和取火手段的改進則加速了寒食節的消退。

    根據氣候記錄的記載,宋朝時期是中國最冷時期之一,寒冬凜冽,太湖、洞庭湖和鄱陽湖多次封凍,寒冷的冬天,長期進食寒食對健康不利,加上農業曆法的精確,不再以放火作為農業耕種的開啟,所以寒食的習俗慢慢開始消退。

    而在宋朝,人們的取火方式也有很大的改進,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宋朝有了成熟的發展,在宋朝,人們可以用火藥製成各類的火球、火藥箭、火槍等,取火方式變得非常的簡單,禁火也變得比較不容易,於是以禁火為特徵的寒食自然也慢慢的消退了。

    結語:從原始的火耕向耜耕時代的轉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寒食節作為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的典型節日,它的出現是人們生產播種的確定農時需要,也必然會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而逐步走向消退,從而被耜耕時代的清明節所取代,而春秋時期形成的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農曆可謂是人類天文曆法的集大成者,至今仍精確的指導著人們日常耕種而延綿幾千年不衰,就因為其高度的精確性,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在繼承古人寶貴經驗財富的同時,更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保持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做蛋撻好做嗎?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