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士不是奇

    秦國分六世之餘烈,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按照秦始皇的設想,他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為二世、三世乃至萬世。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秦朝在秦二世這一代就遭到了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漢朝。

    關於秦朝的滅亡,原因實在太多太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單說其中一點,那就是東方六國的後裔勢力依舊強大。

    事實也的確如此,項梁等人起義的時候,就以楚懷王的名義,徵求楚國原來的子弟。其他幾個國家我想也差不多。

    這就是他們身為六國後裔的底氣所在,而這也是秦朝滅亡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可是奇怪的是,西漢卻沒有這個問題。

    明明秦朝滅亡以後,在短短几年之內,楚漢戰爭就結束,劉邦見了漢朝。按理來說,六國後裔的後代應該還在才對,可是為何漢朝就不會面臨秦朝的尷尬局面呢?

    一、秦朝用郡縣制,漢朝用郡國並行制

    要知道,在秦朝建立以前,秦國的秦軍可是完勝山東六國軍隊的,哪怕山東六國的軍隊合縱攻秦,都無法擊敗秦國。

    因此,秦朝會毀在山東六國後裔所帶領的殘兵之下,是很難令人置信的。可偏偏,他就是發生了。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採取的郡縣制,使得秦始皇宗室力量大為衰弱。

    郡縣制能夠加強中央集權,這固然不假,但這也意味著秦始皇皇室一脈的力量十分薄弱。這在其他朝代或許能行,可上面也說了,秦朝建立以後,是一個六國後裔時刻渴望復國的朝代。

    在這樣的形勢下,秦始皇一脈宗室力量如此薄弱,顯然就不合適了。

    相比之下,劉邦就聰明多了,因為他施行了郡國並行制度,這不僅保留了郡縣制中央集權的特點,還用分封制增強了劉氏的力量。

    事實也證明了,劉邦分封的諸侯在諸呂之亂中發揮的作用。

    二、劉邦將六國後裔殘留的勢力再次消滅殆盡

    秦始皇滅六國以後,六國留下了殘留的勢力這不假,但是也有個限度。如果說,山東六國原本的實力有100,那麼秦始皇滅六國以後,這個實力可能就只剩下了30。

    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

    項羽等人依靠著這祖輩留下的勢力,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再次重建了戰國時候的格局。

    不過,這時候的格局和戰國時期顯然又有點不同了,那就是平民勢力的崛起。英布、劉邦等人就是這一勢力的代表。

    新登場勢力開始和舊勢力爭奪話語權,而最後勝利的是以劉邦為首的平民勢力。舊有的六國後裔勢力被劉邦消滅了個乾淨。這從劉邦稱帝后分封的異姓王中就可以看出。

    雖然楚漢戰爭的時間很短,但是戰國時期山東六國殘留的貴族勢力也不多,上面已經說過了,可能只剩下了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是項羽等六國後裔在原有的基礎上重組的新興勢力。

    再加上劉邦這一消滅,不說這些六國殘留勢力被消滅殆盡,也基本上差不多了。此時劉邦需要注意的反而不是這些六國後裔,而是新興的異姓王了。

  • 2 # 劇透歷史

    戰國末年,秦滅六國,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六國王室紛紛倒臺,末代君主們一個個下場淒涼。

    但是,幾百年的傳統不是說變就變的,六國王室在各自百姓心中還是具有一定的威望,再加上許多王室成員無辜受戮,民間對他們也有頗多同情。

    所以當秦末暴政,民不聊生時,六國後人便被重新找來,各路反秦起義軍也都團結在他們的大旗下。從這個角度來看,滅秦不是靠項羽或者劉邦就能完成的,六國貴族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等到共同的敵人秦朝滅亡,為了國土分配、人員封爵的問題,起義軍中最強的項羽和六國貴族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他們的勢力和劉邦混合雜糅在一起,最終肢解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然而,等到劉邦建立西漢的時候,六國後裔明顯“消停”了。其實,不是他們服劉邦,而是經過楚漢戰爭,已經實力大損,沒有本事跟劉邦抗衡了。

    滅秦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其中,魏國後裔魏豹封西魏王;韓國後裔韓成封韓王;趙國後裔趙歇封代王;齊國後裔田巿封膠東王,田都封齊王,田安封濟北王。另外,尊原本的盟主楚國後裔熊心為義帝。

    五國後裔都有了自己的爵位,只有燕國後人沒有出現,可能是被秦朝完全剷除了。估計是秦始皇太恨太子丹和荊軻搞的刺殺行動,說起來那可是他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六國的百萬大軍都不能把他怎麼樣,偏偏一個荊軻讓堂堂秦王狼狽不堪,所以報復起來也最激烈。

    按理說,五國都算復國了,王室後裔們也應該心滿意足,可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項羽的分封存在很大的隱患,引起了這些人的強烈不滿。

    楚國的問題最先爆發。

    熊心原本是項羽的叔父項梁找來做“精神領袖”的,因此名義上熊心是盟主,項羽只能算是部將。但滅秦之後,項羽給了熊心一個“義帝”的虛名,遷徙到郴縣,然後指使親信將其弒殺。楚國的原本國土,也成了項羽自己的“西楚國”領地。此事後來還被劉邦利用,作為項羽的罪證之一,成為劉邦出兵的藉口。

    然後看趙國。當時趙地反秦,豪強張耳、陳餘立趙歇為領袖,結果張、陳二人失和。張耳在鉅鹿之戰幫助項羽,獲得賞識,而陳餘並未幫忙,結果項羽憑藉自己的好惡,分趙地北部為常山國,將張耳封王,而將趙歇改遷為代王,陳餘則沒有獲得王位。於是,對項羽這種分封結果不滿的趙歇和陳餘走到了一起,將張耳打跑,趙歇做回了趙王,陳餘自立為代王。

    這一次,算是趙國跟項羽決裂了。但是好巧不巧,張耳敗走了沒有投奔項羽,而是轉向了劉邦。結果,劉邦派韓信打了著名的井陘之戰,用“背水一戰”的經典戰法,將陳餘斬殺,反抗劉邦的趙歇也被除掉。從此,趙國貴族也算絕後了,聽命於劉邦的張耳成了新的趙王。

    和趙國類似,同樣不滿項羽分封鬧出大動靜的是齊地三國。齊國真的可謂人才輩出,在秦末亂世中,齊國貴族田儋首舉義旗,與弟弟田榮、田橫一起恢復齊國基業。

    結果在鉅鹿之戰中,田儋戰死,齊國人“忘恩負義”,改立戰國時齊國末代君主田建的弟弟田假為新齊王,此事讓田榮大怒,回去打跑了田假和其他幾個重臣,改立田儋的兒子田巿為王。並且田榮還鬧起了情緒,在項羽要求他出兵相助時以殺死田假等為條件進行要挾,讓項羽大為惱怒。

    因為田榮沒有出兵,項羽分封時故意欺負他們叔侄,把齊國領地一分為三,田巿只做了個膠東王,而跟隨項羽滅秦的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另有原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被立為濟北王。田榮什麼都沒撈著,帶著一腔怒火跟陳餘聯合反對項羽,趕走田都,殺田巿、田安,自立為齊王,結果被項羽擊敗後殺死,田假又被立為齊王。這個草包最終又被田榮的弟弟田橫擊敗,逃回項羽身邊後被項羽殺掉,田橫立田榮之子田廣為王。

    經這一鬧騰,齊國元氣大傷,後來齊國被韓信滅掉,韓信成了齊王,原本的田齊王室後裔也算報銷三個“大國”亂成一鍋粥,兩個“小國”倒是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白不依靠大佬是不能成事的。

    西魏王魏豹,本來是陳勝立的魏王魏咎的弟弟,魏咎死後投靠熊心,借兵收復魏地。不過在楚漢戰爭中錯誤判斷形勢,支援項羽,最後被韓信所滅。

    最後一個韓王韓成是張良扶立的,所以實際上就是漢王劉邦的附庸,項羽恨張良幫助劉邦從鴻門宴脫逃,遷怒於韓成,將其殺死,另立自己的親信鄭昌為韓王。此舉既激怒了韓國人,又逼得張良死心塌地跟隨劉邦,最後劉邦輕鬆擊敗鄭昌,又立了韓國後裔韓信(非大將軍韓信)為韓王。

    等到劉邦建立西漢時,六國後裔已經有五家連個像樣的人物都沒有了。只剩韓國,一個韓王信,還能起什麼波瀾呢?當然劉邦也知道,六國後人不是省油的燈,把他的封地向北遷,用來抵擋匈奴。

    最後,韓王信因懼怕劉邦、呂后兩人消滅異姓諸侯王的冷血手段,轉而向匈奴投降,從此與漢朝為敵,搞出了劉邦親征被冒頓單于圍困白登山的一幕。

    劉邦是幸運的,項羽幫他把很多問題解決了,讓六國後裔的矛盾提前爆發出來,項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六國後裔也消耗得個一蹶不振,笑到最後的劉邦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 3 # 下一個五百萬

    新貴族形成了,舊貴族消亡了,老百姓有活路了。

    誰去反抗,去反抗誰?反秦戰爭、楚漢戰爭,社會財富、人口消耗非常大,在戰爭中社會結構已經重新洗牌,經過戰爭洗禮,人民已經不分彼此。舊貴族往日積聚的實力,消耗殆盡。主要是舊有的社會關係不復存在了。

    貴族人口不是被消滅就是已經找到了新的位置。反抗最激烈的楚國貴族項羽被徹底消滅。魏王豹被攻殺,魏國貴族門客張耳封王,韓國貴族韓成被項羽所殺,韓王信封王后被殺,張良封侯,趙王歇被殺,燕國姬姓貴族自始至終沒有復國。齊國貴族田橫寧肯自刎而死,都不再反抗了,可見天下已定。

    而且,劉邦集團作為新貴族已經形成。透過白馬盟誓,立下“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的規矩,編造赤帝之子的謊言等一系列措施,為統治提供了正統性和合法性。

    老百姓有活路了,誰還會跟隨舊貴族。

  • 4 # 展翔的天馬

    項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後,救大規模的封王,其制度基本上已經恢復到了秦朝統一前的樣子,已經實現了他們的目標。因為當初他們反抗暴秦,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為了要恢復周天子時代那樣的分封制度。

    但不久,諸王並不滿足於項羽的封王,還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出來反對項羽,接著形成了楚漢爭霸的局面,然後劉邦就在爭霸的過程中最終勝出,最終建立了漢朝。

    然而諸王為什麼不像反對項羽那樣反對劉邦呢?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大一統已成趨勢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各個國家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統一天下又談何容易,有很多國家經過嘗試之後,透過變法來使自己的國家強大。

    但大部分的國家在變法之後取得了一時的強大,經過數十年的一兩代人之後,變法已經顯得餘力不足,社會體制又會顯得僵化。其中有一個國家變法做得比較徹底,那就是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不僅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體制,而且還使王權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強化。

    秦國透過變法強大起來,這樣就有足夠的實力與各國抗衡,然而還是要經過數代人才可以實現統一天下。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時候大一統已經成為了趨勢,但秦朝最失敗的就在於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天下已經安定,還要勞民傷財,修建皇陵等一些比較重大的工程,導致民怨沸騰,最終陳勝等人在大澤鄉起義,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就聚集了十萬人的反秦義軍。

    直至項羽等人推翻了秦朝,都幻想著要恢復舊制,再行分封天下。但這只不過是逆潮流而行,當然會導致諸王出來作亂,在很大的程度上,他們基本上都是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諸侯王各自為政,這就免不了各國之間會出現一些摩擦,有時就會導致各國相互攻擊。

    而項羽在推翻秦朝之後又殺了義帝,就使各國都可以將所有的矛盾焦點都聚集在項羽的身上,最終形成了反對項羽的局面。

    其實項羽也同樣犯了一個比較重要的錯誤,那就是不懂得如何治理天下,使得百姓無法從項羽政權那裡得到實惠,這樣就是得百姓難以安定下來,最終天下易主也是必然的問題。

    劉邦懂得治理天下

    其實劉邦的身上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的為人更加比較貼近現實,因為他懂得製造輿論,給世人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名聲,這樣天下百姓反對劉邦的人就比較少。

    但其實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還是擁有很多異姓諸侯王,他們也不是完全地服從劉邦的統治,找到機會的時候就會謀反。

    不過劉邦也不簡單,他基本上已經懂得如何去治理這個國家,其實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方法,就是因為比較適合百姓的需要,採取了無為而治,自周朝經歷數百年的戰亂之後,可以讓天下得到休養生息。

    百姓已經厭倦了戰爭,而劉邦的舉措也正好滿足百姓的需求,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那些諸侯王想要謀反,他們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行為剛好是與天下百姓的需要相反的,當然也不會得到百姓的支援。

    所以建立漢朝之初,天下仍然不是十分的安定,但動亂只不過是小規模的,並不會動搖漢朝統治的根基,因此那些諸侯王就算想反也反不起來。

    結束語

    自秦朝統一天下以來,大一統已經成為了天下的趨勢,有些人誤以為有很多人都出來反對暴秦,就是為了要反對大一統,從而在推翻秦朝之後再次實行分封,希望可以回到分封天下的時代。但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看法,因為有很多人都出來反對秦朝,那是因為他們反對的是秦朝的統治,而不是大一統。

    秦朝和項羽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沒有治理好天下,當然不會使百姓安定,而劉邦卻抓住了這個問題所在,實行了無為而治,使天下可以得到休生養息,從而也為漢朝的統治鞏固了基礎,其他人想謀反也沒那麼容易了。

  • 5 # chatoyant

    很簡單,這得感謝項羽,因為項羽的分封徹底打亂舊貴族秩序,新貴族的大量出現,舊貴族勢力連削帶減,到了劉邦時代,舊貴族等於沒有了,自然沒法反抗。

  • 6 # 兀雁不飛

    項羽錯在分封了舊貴族,沒有培植自己的親信。受封者和他都不是一條心,而且都實力強大。而劉邦建漢後分封的都是子侄和功臣,並瓦解了舊貴族的武裝勢力。主席說的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武裝的舊貴族造反就是尋死,他還敢嗎?

  • 7 # 再言春秋

    引言

    在歷經了春秋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所有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帝國,是未來最為正確的走向。

    這一點,東方六國的貴族明白,老秦的人明白,劉邦明白,當時天下所有的有識之士都明白,只有一個人不明白,那就是項羽。

    分析

    秦帝國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滅亡了。

    在這之後,路應該怎麼走,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應該如何選擇,是擺在當時所有人面前的一個問題。

    效仿秦帝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還是恢復分封制,再度把國家割裂,各自為政,然後再一次進入混亂?

    毫無疑問,聰明的做法是建立統一的國家,這個問題春秋戰國的戰亂不斷,就告訴了人們答案。

    可偏偏有人要逆天下大勢,依舊要恢復戰國模式,這個人就是項羽。可最終項羽也完了,他是完於劉邦,完於殘暴,完於驕傲,都不是,他是完於“勢”。

    項羽分封的理想已不可行

    分封制的做法,在當時已經失去了生存的活力。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大家都知道,戰爭與政治是一對並立統一的整體,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資源,而政治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資源。

    無論是皇帝也好,還是諸侯也罷,他們不停的戰爭,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權力達到最大化,但最大化之後他們又是為了什麼呢?其實就是為了資源。

    他們孜孜不倦的想要獲取更多的資源,或者是為了自身的享樂,或者是為了國民的幸福,不管出於什麼初衷,資源——戰爭——政治,這個是三位一體的,不會獨立而存在。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資源最為重要。在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資源有兩種,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口。

    分封制之所以有生存空間,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人口少的時候,諸侯國的資源可以滿足人口的需求。但當人口密度達到一定規模,就會出現新的問題。

    諸侯國之間的資源並不平衡。有的國家人才而土地多,有的國家土地少卻人口多。生產資料也不平衡,有的國家需要鐵,有的國家需要鹽,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掌握著資源的國家,就會憑藉自己手中的資源進行經濟訛詐。

    所以,戰爭就產生了。那些土地不足的人,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向那些有土地的國家發動戰爭。因為中國是農耕社會,土地的多少能決定生活保障。早期的戰爭,都是為了爭奪更為適合耕種的土地而進行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的歷史,是一個圍繞著黃河流域而逐漸擴張、征服、向心的歷史。原因不言自明,為了獲得更多適合耕種的土地。

    土地之外,是其他的生產資料。為了消除經濟訛詐,那麼就必須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只有統一,才能由國家來進行資料調配,而避免諸侯國之間的訛詐。

    換言之,統一為一個大政權,是一件於統治階級和底層百姓都更為有益的事情。

    於統治階級,他們可以在統一之後,對資源進行統一調配,避免經濟訛詐,同時還能增加稅收收入。

    而對於底層百姓,統一之後,可耕種的土地就會變多,土地資源也更好的進行調配。能夠達到年代侷限下,最大程度的人口與土地的平均。

    所以,項羽此時還想搞分封,那是不可能的。沒有人會認可他,與其說東方六國貴族是在反抗項羽,毋寧說他們是在反抗一種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

    項羽:不要阻攔我,讓我殘暴下去

    雖然很多人都在為項羽的失敗而惋惜,可我從來不會。一個殘暴的人,即便再勇武,他都不會成為一個好的統治者。

    本來就已經逆歷史潮流而為了,如果他能好自為之,以“善”而待天下,或許反抗會來的遲一些,起碼大家可能念及霸王的威名,推翻秦朝的功績給他三分薄面。

    但問題是,這個人的殘暴以及不容他人讓大家害怕。他吞併韓國,殺義帝,挑起戰爭,儼然就是一副我既要搞分封,還要把別人都打一遍的架勢。

    諸侯國見狀能不害怕麼?既然縮頭也可能捱打,伸頭也可能捱打,那乾脆,咱們就反抗項羽吧。

    這個德行不夠,殘暴嗜殺的的人,既然對大家都不友好,那不妨換一個人來當帶頭大哥。至於帶頭大哥是誰,之後再說,反正不能是項羽。

    六國貴族:我們打累了,也打窮了

    滅秦,項羽、劉邦自然是居功至偉,陳勝、吳廣當然也功不可沒。可山東六國貴族也出力不小。

    可以說,這幾方勢力缺少一方,滅秦的難度都會成倍的增加。

    秦統一時,包括滅秦之戰時,山東六國貴族都是有相當實力的。但我們必須要清楚一個問題,滅秦的時候,山東六國貴族勢力就進行了一波大洗禮。

    而後來楚漢之爭時,山東六國貴族勢力又被收了一波人頭。幾次勢力消耗,山東六國的貴族也累了,打不動了。

    他們在滅秦時有能力起兵,滅秦之後有能力起兵反抗項羽,但等到劉邦統一之後,他們還有這個能力麼?

    六國貴族的戰爭潛力,在兩次世紀大戰中,都消耗殆盡了,讓他們反抗劉邦,他們拿啥反抗。

    更何況,劉邦統一之後,表面上對他們還

    是說的過去的,他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生存危機,想來想去,還是不反抗了,活著挺好。

    結語

    統一的趨勢是必然的,東方六國反抗項羽,歸根到底,是因為項羽的做法違背歷史的發展規律。

    再加之項羽的殘暴,東方六國為了生存也得對抗項羽。

    而到了劉邦建立西漢的時候,東方六國貴族的勢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僅存的人根本沒有實力反抗。

    莫說此時他們沒有必要反抗,就是真的有必要反抗,其實也是以卵擊石。

  • 8 # 真誠地看著你

    因為民心。六國百姓之所以支援六國舊貴族復辟,是因為秦朝的暴政讓大家苦不堪言。聯軍推翻秦朝後,項羽稱霸,分封諸王,百姓現狀沒有改變。而項羽推行霸道,諸侯王稍有不敬就遭討伐,這讓他與諸侯的關係非常緊張。劉邦出漢中佔領關中,登高一呼,諸侯紛紛響應。打敗項羽後,個別諸侯被滅,部分諸侯被打殘,一些諸侯實力增強,但諸侯整體實力大幅削弱,而劉邦勢力和威望大增。漢朝建立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百姓安定,諸侯失去了群眾基礎,被迫交出兵權,之後又被漢朝逐步削減爵位,有怨言的被消滅,根本無力對抗中央政權。

  • 9 # 香茗史館

    從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後裔紛紛自立,再到項羽分封天下後僅一年便再度天下大亂,西漢建立以前的亂世之中,總能看到曾經東方六國貴族後裔的身影,然而當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六國貴族後裔卻就此銷聲匿跡,再也無人站出來反抗劉邦,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六國貴族已喪失號召力,影響力已被摧毀殆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雖然未對六國貴族進行屠戮,但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還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秦末天下大亂之時,雖然有不少六國貴族後裔復國自立,但從其自立過程來看,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例如楚懷王熊心,其雖被扶上王位,但不過是項梁起兵後抬出的傀儡罷了。又如趙王趙歇,張耳、陳餘最初擁立的乃是義軍將領武臣,而趙歇作為趙國後裔不過是武臣被殺後的替代品而已。再如魏王魏咎,其雖為魏國公子,但其王位卻是義軍將領周市推讓而來。至於燕王韓廣,原先不過是趙國上谷小吏,而韓王韓成更是張良向項梁求來的。可以說,秦末天下大亂,除齊國田儋為自立之外,其餘各國均是藉助外力復國。

    後章邯率兵平叛,又先後擊殺魏王魏咎、齊王田儋,六國貴族勢力再度遭到毀滅性打擊。到了項羽分封天下之時,更是直接將六國後裔扔到了一邊,反而更加重視那些真正掌握兵權的武將,六國貴族後裔紛紛被改封,於是韓廣改封遼東王、田市(田儋之子)改封膠東王、趙歇改封代王,熊心雖被推為義帝,但項羽卻先將之驅離、後又將其暗殺,韓成雖依舊為韓王,但項羽卻不許其返回封地,最後更是被殺於彭城,而掌握兵權的臧荼、魏豹、張耳、申陽等皆被封王,原楚國陣營的英布、共敖、吳芮同樣得以封王。

    此外,項羽分封的武將,主要是以是否跟隨自己西入關中為標準,這直接引發了其他實權武將的不滿,於是先有燕王臧荼與遼東王韓廣發生火併,遼東王韓廣被殺。又有齊國田榮趕走齊王田都、殺死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自立為齊王。後有陳餘向田榮借兵,返回趙地趕走趙王張耳,重新迎立趙歇為趙王,齊、趙兩地迅速站到了項羽的對立面。

    到了楚漢爭霸時期,在西魏王魏豹和趙王趙歇先後被劉邦滅掉之後,便已經沒有六國貴族後裔什麼事了。無論是當時得以保留的諸侯王,還是西漢建立之後劉邦新封的諸侯王,都是秦末亂世以來的實權武將。

    從秦滅六國,到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再到楚漢爭霸,山東六國的影響力屢遭破壞,到西漢建立之時,山東六國的影響力已經蕩然無存,又何來對抗朝廷的實力。

    原因之二:戰亂之後百姓人心思定,漢初無為而治休養生息

    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原便始終處於戰亂之中,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也不過維持了十幾年的穩定,天下便再度陷入戰亂。王朝更替興衰,受苦受難的永遠是底層百姓,而在百姓流離失所、生活生產遭遇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人們對於和平定然極度嚮往。

    西漢建立之初,這個久經戰亂的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不僅人口集聚減少,社會經濟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就連天子車駕都找不到同樣顏色的馬來拉車,丞相等各級官員更是連馬都找不到,只能坐著牛車上朝,而西漢出土的墓葬品甚至還不如西周時期。

    於是,劉邦建立西漢之後,便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最大限度的給予百姓“休養生息”。同時,蕭何依照《秦律》,制訂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戶律、興律、廄律九篇(《九章律》),只要百姓不違法,那麼便允許百姓從事各種活動,從而全面調動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對於西漢初期的百姓來說,他們急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休養生息,而漢初的治國方略,又極度符合百姓所需。這種情況下,百姓又豈會再跟著他人跑去造反?

    原因之三:郡國並行制下的諸侯王,有效穩定了地方政權

    如果說西漢建立之初的“郡國並行制”,一定程度上是劉邦面對形勢的妥協,那麼消滅各大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又分封九大劉姓諸侯王,那麼便帶有了一定穩定地方政權的意味。

    在古代交通較為落後的時期,國家統治半徑相對較小,對於從依託漢中、關中奪取天下的劉邦來說,燕、代、趙、齊、楚等地可以說是鞭長莫及,在中央集權統治尚未深入人心,西漢初期政局尚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對這些地區實行有效統治,便成為了一個問題。

    分封制固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血緣關係相對較近的初期,推行分封制無疑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漢初的諸侯王,於轄內擁有著獨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權力,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這些諸侯王對於轄內的統治自然是極為上心的,一旦有危及自身統治的事件出現,不用朝廷吩咐,他們便會立即將其撲滅。

    “郡國並行制”下,分佈於各地的劉姓諸侯王,不但可以成為皇室的屏障,同時也可幫助朝廷迅速穩固地方政權,而有了這些諸侯王的存在,即使六國後裔想要有所動作,也根本翻不起什麼大浪。

    綜上所述,無論是秦二世時期的暴政,還是項羽分封天下的不公,導致天下迅速陷入戰亂之中,而六國後裔憑藉有限的影響力,於亂世之中的確發揮了一定作用,然而隨著其影響力的逐漸崩潰,再加上漢初以來百姓人心思定,朝廷休養生息,再加上各地諸侯王的壓制,六國貴族後裔已經再也無力掀起風浪。

  • 10 # 追美浙江

    首先就是時代背景不一樣了。劉邦建立西漢的過程中,整個社會出現了很多的戰爭,就比如滅秦之戰、楚漢之爭等,這就導致這些階層內部出現大換血,最終是以劉氏子弟為核心,所以說東方六國貴族名存實亡,他們的實力再也沒有像秦朝時期那麼強大,因此對西漢的政權不會產生威脅。而東方六國的舊貴族也深刻地明白,所以這種情況下,才不會反抗。

    其次就是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因此才保證了政權的穩定性,劉邦採用了周代的舊制,又將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所以這就使得東方六國的舊貴族沒有能力反抗。可以說劉邦的確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最終才會打敗項羽,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最後就是漢朝的初期實行了一項政策,那就是“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所以對於百姓而言,更不希望和平的生活中陷入了戰火之中。所以這與秦朝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秦始皇的暴政以及大興土木,加重徭役,使得天下的百姓不滿,所以東方六國的舊貴族才會反抗。而漢朝初期的這項政策極大地保證了百姓利益,當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11 # 歷史紫陌閣

    六國真正的貴族已經在秦始皇吞併六國,一掃八荒六合的時候成為了刀下之鬼,或者是階下之囚。六國王宮的女眷也被秦始皇一併接納,收容到了咸陽,剩下的一些主要族人也被秦軍押送咸陽,一些貴族也為奴為婢,一舉一動都在秦朝的監視之下,而在秦末即將傾覆之時,和農民起義混雜在一起的六國舊貴族大多隻是一些六國的後人,算不上真正的貴族。

    六國的貴族大多在秦統一六國的時候被消滅,而六國的後人數量是眾多的,要是大量的屠殺,出現的局面只會是負面的,所以秦始皇只將六國主要貴族消滅。自秦國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分裂局面,統一各國建立了秦朝,六國的後人也成為秦朝之人,但在先秦時期、戰國時代,每個諸侯國大多是各自為敵,秦朝建立的短短十幾年,基本上是不可能將讓六國後人對秦朝有歸屬感。

    春秋戰國時期每個諸侯國分得很清楚,諸侯國秦國的人就是秦人,諸侯國楚國的人就是楚人,諸侯國齊國的人就是齊人,在周天子無法對諸侯國有實際控制力的時候,諸侯王已經幾乎是完成了獨立,形成了單獨的國家,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時候,每個諸侯國都基本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也不在聽從周天子的號召。

    在戰國之前時,在春秋時期已經誕生了春秋五霸,開始了諸侯爭霸戰爭。在經歷了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後,到了戰國初期,此時諸侯國的數量也開始縮減,主要的諸侯國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稱為“戰國七雄”。在公元前256年,秦國滅西周公國,西周滅亡。前249年,秦滅東周公國,享國近800年的周朝覆滅,秦國之後也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繼承王位,在其親政後開啟了征戰天下,吞併六國,建立千秋霸業,為之開始。嬴政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快了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在經過多年的征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被秦吞併,秦始皇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

    秦始皇並沒有將六國貴族全部誅殺,只是將六國國君及主要貴族誅除,剩下的一些六國之人誒秦始皇大度地放過了,比如張良,張良的父親是韓國的丞相,雖然秦始皇放過一些六國貴族,但是並沒有完全置之不管,而是對原六國的貴族、官員進行了安排,如果將六國之人留在原來六國故地顯然是不安全。

    《史記》中記載: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意思就是說,秦始皇將分散在天下各地的六國貴族、官員、富戶都遷徙到咸陽,雖然看起來秦始皇並沒有將六國貴族全部誅殺,反而遷移到咸陽,但這並不是為六國之人考慮,也非單純的慈悲。咸陽是秦朝的都城,是秦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將六國之人至於此地之為了方便朝廷監視、控制,如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秦王朝可以即使處理。

    六國的富戶也能為秦王朝都城咸陽刺激經濟,營造帝國中心的繁華。六國的貴族在咸陽也出不了什麼亂子,畢竟他們的威望只在於之前的故地,在咸陽城中只能低調做人,秦始皇將六國貴族和六國遺民的聯絡斬斷,避免六國之後作亂,此時六國後人面對強大的秦王朝,只能低調藏拙,避其鋒芒。

    六國之人也想反秦,但是面對強大的秦王朝只能“低頭”,並且在秦王朝吞併六國之後,六國的實力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和削弱,六國的實力已經大大減弱,之後就是六國之人在秦末傾覆之際,參加了秦末起義,六國之人在起義中受到了第二次的削弱。在秦始皇死後,秦朝因大量濫用民力,修建 阿房宮、驪山陵、馳道等工程,秦朝服役者達到200萬,秦朝十分之一的都在被秦朝徵用。

    “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嚴酷的刑律“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人們在秦朝的苛政之下,不僅承擔徭役、兵役,還承擔起沉重的賦稅,生活是苦不堪言。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有的甚至自己上吊在道路旁邊的樹上,加上秦朝的嚴厲的刑法,百姓最終開始了反抗,最終一隊被徵發戍守的貧苦農民,因在行進到大澤鄉時,遇到大雨,導致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目的地,但是按照秦律是誤期當斬。

    隊伍中的陳勝、吳廣商議,反正逃亡、造反都是死,橫豎都是一死,就發動戍卒起義,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開啟了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初步勝利讓六國貴族看到了機會,於是四處活動,紛紛響應,之後六國開始了復國行動,先是魏國復國,之後齊國、趙國、楚國、韓國燕國先後復國,參加起義。

    魏咎為魏國之王(西魏王魏豹之兄);田儋自立齊王;武臣為趙國之王;楚國是項梁和項羽號召楚國遺民起兵反秦,之後項梁戰死,項羽接管楚國軍隊;韓國的熊心為楚懷王,韓廣在在當地民眾支援下恢復燕國。此時六國後人都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復國。其中屬項羽和劉邦領導的兩支軍力最強,劉邦屬於六國貴族,劉邦是農民起義代表。

    最終劉邦攻破咸陽推翻秦王朝。項羽得知劉邦攻破了咸陽之後,就率兵從鉅鹿前往咸陽,進入咸陽後殺死了秦王子嬰,併火燒咸陽。項羽等人依靠著這祖輩留下的勢力,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再次重建了戰國時候的格局。不過,這時候的格局和戰國時期顯然又有點不同了,那就是平民勢力的崛起。英布、劉邦等人就是這一勢力的代表。之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在這一時期,六國貴族進行的復國也開始開始消亡。

    魏國的魏咎在和秦軍約定投降後自焚自殺,之後其弟魏豹自立為魏王,最終被韓信攻破魏國,兵敗受俘;齊王田儋被章邯大敗齊、魏援軍後殺死,之後原戰國末代齊王田建之弟田假為新齊王,後田榮控制了齊國政權,並任命自己的弟弟田橫為大將,被項羽立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因救趙被項羽封為齊王,原戰國末代齊王田建之孫田安因隨從項羽救趙有功,被項羽封為濟北王,最終不是因造反被殺,就是下落不明。

    自立為趙王的武臣被部下李良殺害,張耳陳餘因耳目較多而逃出。秦亡後,項羽改封趙王趙歇為代王,張耳被封常山王,張耳之後歸順劉邦,隨從韓信平定趙國,受封趙王。韓國的張良也跟隨了劉邦,張良扶立為韓王韓成被項羽在彭城殺害,燕王韓廣被項羽封遼東王,後被臧荼擊敗殺害,燕王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復國後的六國貴族不是被殺就是投降了劉邦。

    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中,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劉邦部隊將楚軍包圍於垓下,最終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在楚漢之中的,六國也在戰爭中選擇了立場,不是被劉邦和項羽所滅,就是和劉邦合作,或投降劉邦,六國殘留勢力被消滅殆盡,基本上差不多沒了,有些被轉為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勢力。

    漢初的8個異姓諸侯王也被劉邦殺得只剩一個長沙王吳芮。在漢朝建立之後,此時的六國貴族已經被削弱幾次,不成什麼氣候。之後劉邦更是採用謀士婁敬的計策,對待六國貴族採用“強幹弱枝”的策略。和秦始皇當時對待六國的貴族方法差不多,將六國貴族全部遷移到關中居住。國內平安無事,防備匈奴,若有變故,就讓這些人打前陣。

    《史記劉敬傳》記載;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

    六國的貴族基本上已經沒有能力反抗劉邦,並且劉邦建立西漢後,認識到秦朝的不足,進行了一些有利於百姓的政策,開始減輕徭役,讓老百姓們不再有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壓力,百姓可以生活下去。百姓沒有重壓,沒有秦朝的苛政和嚴格的秦律,可以生存下去,也就沒必要冒著風險去起義造反。一定程度消除了西漢王朝初期一定的威脅,而六國貴族沒有百姓的支援,還談何反抗劉邦呢?

    參考文獻:《史記》、《劍橋中國秦漢史》

  • 12 # 至尊寶5685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天下苦秦久矣常年的戰亂,人才消耗殆盡。

    劉邦集團需要整頓吏治,鞏固皇權。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劉邦集團繼承了秦王朝的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分封制逐漸推出了歷史舞臺,隨著各地反抗中央的勢力分崩瓦解,戰國的貴族也逐漸淡出,最終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

  • 1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誰說六國貴族沒有反對過劉邦?事實上自秦朝滅亡後,原六國貴族便一直遊離於項羽和劉邦之間。我們把時間限定劉邦稱漢王、據關中、與項羽爭奪天下之時吧!因為,這個時候正是西漢王朝奠定基礎的時候。而劉邦在消滅項羽的時候,便已經把原六國貴族或是收編或是消滅了。因此,西漢王朝統一天下後,已經不存在原六國貴族挑戰劉邦的可能了。(漢王、漢高祖劉邦)

    起初項羽的勢力最大,因此六國貴族便西瓜伴大邊,紛紛投靠了項羽。就連主持分封時,將六國貴族的部將分封為諸侯,而將原六國貴族遷移到其他地方,這些貴族們都只能唯命是從,根本就不敢出聲反對!

    只有那個齊國的田榮因不服項羽,而起兵造反。同時,還有個擁兵萬餘但卻無主可依的彭越與田榮一拍即合。於是,彭越便接受了田榮賜給的將軍大印,與田榮一塊兒造了項老闆的反。

    由此開始,便引發了新一輪的天下大亂!

    漢王劉邦本來就對項羽不服氣,現在總算找到發作的機會了!於是,劉邦便挑起了反抗項羽的大旗。

    最初,人家項羽根本沒拿劉邦當根蔥,認為劉邦成不了大事兒!

    (西楚覇王項羽)

    可誰知,隨著項羽在東方被那些造反的貴族牽制得越來越深,就連項羽的老部下黥布也投靠了劉邦。這種形勢下,劉邦便越鬧越兇了。漸漸地,劉邦竟然成了唯一能夠挑戰項羽的人。

    因此,一些貴族便見風使舵地轉投到劉邦門下,當起了漢王的小弟,總琢磨著從這場劉項大戰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投機家畢竟是投機家。在投機家的眼裡只有利益,哪裡會有什麼忠誠?

    因此,當劉邦在彭城吃了敗仗,被項羽打得一敗塗地後,這班傢伙居然把臉一抹,又衝著項羽搖起了尾巴,就差管項羽叫爸爸啦!

    所以,無論是魏王豹還是趙王歇或者是那個燕王,轉眼間又成了項羽的死黨!但劉邦卻是鐵了心要幹掉項羽的,為此便派韓信為他掃蕩山東諸侯。而韓信不愧號稱“一代兵仙”,其人用兵如神,因此所向披靡。

    韓信先是以弱勝強擊敗了魏王豹,然後又消滅了趙王歇,又採納了李左車的計策傳檄而定燕國。最後,又趁齊王被酈食其麻痺之機,趁齊國不備一舉攻滅了齊國!

    (韓信)

    至此,項羽的羽翼便已完全被剪除,徹底地變成了孤家寡人。這才有了日後劉邦合韓信、彭越之力,在“垓下之戰”中徹底擊滅項羽的可能!

    因此,秦亡之後直至垓下之戰前,還有原六國貴族表演的機會。而項羽被消滅後,那些原六國貴族也早已在這一過程中被劉邦消滅或是收編了。致餘那些原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呢?他們的力量有限,又在漢朝的武力震懾下,哪裡還敢挑戰大漢朝廷!因此,當然也就不存在挑戰劉邦的可能啦!

  • 14 # 就史論事

    1、從舊貴族本身說起

    秦滅六國後,雖六國王室大多數被殺和囚禁,但有影響力的貴族卻紛紛蟄伏,低排程日。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甘心的貴族搞一些暗殺、恐怖襲擊的伎倆。但在秦朝嚴苛的律法面前,這些貴族的活動能力有限,只能隱世而居。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後,各國貴族看到機會紛紛揭竿而起,逐漸聚集了一定的勢力。滅秦之後,各國紛紛到各自封地上休養生息。然而項羽的日益強大對它們形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在劉邦發難後紛紛聯合對抗項羽。在之後的楚漢之爭中,楚漢實力並駕齊驅,眾諸侯貴族的勢力卻逐漸減弱。之後,韓信伐魏、滅代、降燕、攻齊,並最終在垓下圍困楚霸王項羽,東方六國貴族勢力被逐一剪伐。因此,不是東方六國的舊貴族不反抗劉邦,而是在他們聯合對抗劉邦前,已被韓信逐一消滅。

    2、從劉邦說起

    秦國暴政,而群雄並起,項羽驕橫,故貴族奮力一搏以求生存。在韓信逐一消滅六國貴族之後,倖存的貴族此時皆依附於劉邦。而劉邦善收攏人心,承諾滅楚之後按照功勞給這些貴族好處,本身實力就拿不出手的貴族並感激涕零,跟隨劉邦創業。當然在大漢成立之後,這些殘留的貴族又被劉邦以各種罪名逐一消滅。這個道理就如溫水煮青蛙,項羽暴橫,令貴族人人自危,而劉邦狡詐,這些貴族在反抗之前就被抹殺。

  • 15 # 四眼侃歷史

    這主要是因為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時,東方六國的貴族勢力幾乎都被消滅殆盡了,所以當然也就不能像反抗項羽一樣反抗劉邦了。

    義帝熊心

    秦末六國貴族勢力中楚國最為強大

    陳勝吳廣在楚地大澤鄉揭竿起義後,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幾乎都雲集響應,先後依附在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下發展勢力,搶奪地盤。諸如楚國的項梁項羽叔侄、景駒秦嘉,共敖等,齊國的王族田儋、田榮、田橫,趙國的趙王歇、燕國的舊將韓廣、臧荼,魏國的公子豹(魏王豹),被韓國貴族張良擁戴的漢王成等,可以說但凡有點影響和實力的六國貴族,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初都相繼出來企圖恢復祖宗霸業。

    這其中楚國的項羽由於在鉅鹿之戰的優秀表現,成為了陳勝吳廣滅亡後新的反秦盟主,楚國先後立過兩個王族子弟為楚王,一個是陳勝死後,被秦嘉立為楚王的景駒,但並不被項梁等楚國貴族認可,項梁認為秦嘉背叛陳勝,連帶景駒一起給殺了。

    第二個則是項梁自己立的義帝熊心,後來被項羽派英布在湖南郴州給勒死了。至於項羽本人,則在楚漢爭霸四年後被劉邦徹底殲滅,項羽分封的臨江王共敖也在楚漢戰爭前一年就病死了,至此楚國貴族勢力基本被消滅殆盡。

    田橫

    齊國貴族內部相互殺伐,最終被韓信連根拔起

    齊國的田儋在臨濟之戰中被秦國大將章邯給殺了,他的堂弟田榮由於不滿項羽分封田市、田都等人,起兵反抗項羽,被項羽誅殺。田橫在田榮死後,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繼續對抗項羽。

    後來韓信橫掃齊國,田橫、田廣以及膠東濟北的田市、田安等齊國貴族都被誅殺殆盡,齊國貴族勢力後期相互殺伐,在漢朝立國韓信被封為齊王之後,已經不能掀起任何的波瀾來了。

    趙王歇只是個傀儡,後來隨陳餘背叛劉邦被追殺

    趙國貴族方面,則主要是由張耳和陳餘擁立起來的趙王歇,本身並無實權,就是個擺設,先被擁為趙王,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封張耳為常山王,他被改封為代王。

    陳餘不滿項羽分封張耳為常山王,於是拉攏齊國田橫襲擊張耳,又擁立代王歇復為趙王。張耳投靠劉邦後,陳餘頑抗到底,韓信背水一戰將其斬殺,趙王歇也亦被韓信追殺,趙國唯一的貴族招牌就此倒下。

    韓王成

    韓王成被項羽誅殺,張良投靠劉邦

    韓國貴族勢力方面則主要是被張良擁立的韓王成,張良擁立韓王成後,也曾攻下一些縣城發展壯大實力,但始終不成氣候,韓國貴族勢力也一直不被諸侯勢力看重,項羽分封時把韓成封為韓王,後來由於張良投靠劉邦,韓王成也隨之被項羽誅殺。

    至於後來劉邦封的韓王信,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能算是韓國的貴族了,劉邦提拔的這個韓王信是韓襄王在民間傳了好幾代的庶曾孫了,當時就是個普通士兵,因為身材高大作戰勇猛才被劉邦賞識步步提拔。韓王信後來背叛漢朝,投降匈奴,被漢朝將領柴武斬殺。

    項羽

    魏王豹具備實權卻胸無大志,反覆無常,妻子後來和劉邦生下漢文帝

    魏國的魏王豹在項羽分封之後,先是和劉邦聯合攻擊項羽,佔領彭城。劉邦彭城大敗之後,又復投項羽陣營,後被韓信所滅。

    魏王豹是被分封的六國王族子弟中唯一一個有實權的,只是才幹平平,胸無大志,是個典型的騎牆派,他的妻妾中有個叫薄姬的,後來改嫁給了劉邦,生下了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恆。

    燕王臧荼為燕國舊將,劉邦登基第二年就將其剿滅

    燕國方面前後封了兩個王,一個是燕王韓廣,後來項羽分封時改為遼東王,一個是燕王臧荼。

    韓廣原本只是趙國山谷的一個小官,並不是貴族出身,因跟隨陳勝手下武臣在燕地屢立戰功,頗得人心而被燕國當地貴族立為燕王,後被臧荼擊敗殺害。臧荼則是燕國舊將,貴族出身,原是韓广部將,後來取而代之成為燕王,漢高祖打敗項羽後第二年,臧荼因謀亂被漢高祖誅殺,成為漢朝建國後第一個被誅殺的異姓王。

    小結

    在陳勝吳廣之後,伴隨著秦朝滅亡和隨後的楚漢戰爭,由六國貴族支援的各路諸侯也紛紛落下帷幕,在劉邦建立西漢之後,除了燕王臧荼,其他真正意義上的六國貴族勢力都已經被消亡殆盡。所以東方六國的貴族自然也就沒有了反抗劉邦的資本和實力了。

  • 16 # 費什1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雖然如此,但是不斷出現六國叛亂。後來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就有人非常的好奇,同樣是一統天下,為什麼劉邦會這麼的順利,東方六國的舊貴族為什麼沒有站起來反抗呢?其原因如下:

    首先就是時代背景不一樣了。劉邦建立西漢的過程中,整個社會出現了很多的戰爭,就比如滅秦之戰、楚漢之爭等,這就導致這些階層內部出現大換血,最終是以劉氏子弟為核心,所以說東方六國貴族名存實亡,他們的實力再也沒有像秦朝時期那麼強大,因此對西漢的政權不會產生威脅。而東方六國的舊貴族也深刻地明白,所以這種情況下,才不會反抗。

    其次就是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因此才保證了政權的穩定性,劉邦採用了周代的舊制,又將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所以這就使得東方六國的舊貴族沒有能力反抗。可以說劉邦的確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最終才會打敗項羽,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最後就是漢朝的初期實行了一項政策,那就是“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所以對於百姓而言,更不希望和平的生活中陷入了戰火之中。所以這與秦朝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秦始皇的暴政以及大興土木,加重徭役,使得天下的百姓不滿,所以東方六國的舊貴族才會反抗。而漢朝初期的這項政策極大地保證了百姓利益,當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17 # 浮雲索驥

    原東方六國貴族之所以不反抗劉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缺乏反抗的力量。經過秦滅六國、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戰爭,原來的六國貴族的勢力已經消耗地差不多了,即便族有心再次復國,條件上也是不允許了。

    二是缺乏反抗的動機。劉邦建立政權後,採取的是懷柔政策,對舊貴族是以拉攏為主,任用了不少世家大族為官,也能保證士族們的利益,比如實行舉孝廉制度,實際上給了門閥大族以入仕的便利條件,他們沒有必要再透過造反這種冒險的方式來獲取利益。

    三是缺乏反抗的時機。當時天下征戰已久,老百姓苦不堪言,亟需過上安定太平的日子,以休養生息為主,劉邦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透過一系列的措施安撫民心,讓百姓們安於現狀,老百姓不願意反,六國的舊貴族也沒有機會起兵,只能接受現實,臣服在西漢王朝的統治下,重新尋求生存之路。

  • 18 # 火焰如意

    ①六國貴族被收割三次

    第一波收割六國貴族:

    秦滅六國,秦始皇收割了六國貴族第一波。

    把六國貴族遷到咸陽,監視,看押,管理。剩下的在暗處舔舐傷口,等待機會。

    當然秦國要是能再收割一波六國貴族,基本上就安定了,徭役不要重,能好好治理的情況下。

    第二波收割六國貴族:

    秦末起義,相互之間的戰爭加上楚漢相爭,被收割了第二次。

    楚漢相爭,六國貴族需要站隊,站在項羽一方被打敗,打垮,被消滅。

    反抗項羽,因為不得人心,反而劉邦仁義之名,四方傳頌。

    六國貴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出生高貴,高人一等,內心有優勢。

    這一過程中,六國貴族為了別人做了嫁衣,最後的勝利者就是劉邦。

    第三次收割六國貴族:

    劉邦建立西漢之後,殺功臣,廢除外姓諸侯王。

    這一個過程中又間接收割了一批,之後六國貴族基本上就沒了反抗之心。

    劉邦心太黑,只要感覺有威脅,都想殺。

    什麼復國,雄心壯志已經不復存在,成了過眼雲煙,一切都是浮雲

    六國貴族經過三次收割,不想那麼多了,安安心心的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復國也復國了,反秦已經過去了,秦國已經滅亡。

    六國貴族無能人,在爭霸天下大勢下,狠狠地被收割。

    ②失去敵人,沒了仇恨,統一是錯誤的。

    天下反秦,六國復起。

    楚漢相爭,雙方廝殺。

    經過一系列的戰爭,主要的敵人已經沒了,秦國二世而亡。

    所有的仇恨都來自秦國,既然秦國已經二世而亡,仇恨終將散去

    再努力幹什麼?所有人都認為秦國統一天下,這種統一是錯誤的

    六國貴族都反對統一,讀書人反對統一。幾乎沒有人認同統一,不喜歡統一。

    六國貴族失去了進取之心,失去了敵人,不認同統一,不喜歡幹統一這事。

    張良被稱為謀聖,不也是反對統一嗎?反對秦國滅了韓國,希望可以復國。

    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希望透過殺死秦始皇,終結秦國的統一。

    張良如此,其他想想就知道了。

    秦國滅亡後,可能唯一一個,最早想統一天下的人就是范增。

    范增一直想殺劉邦,為什麼別人不殺,非要殺劉邦呢?

    劉邦每過一處,對百姓秋毫無犯,廣施仁義。

    劉邦的行為在范增看來,你劉邦這樣做,寓意何為?

    《鴻門宴》失敗後,范增勃然大怒“豎子不足為謀”,暗罵項羽與項莊。

    又道“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范增是個頂級人才,謀國人才。

    聽范增者,天下可期。信范增者,天下可得。

    事實也證明了,范增是確定的,擁有超前的眼光。

    劉邦不是想過統一,本身就是一個老流氓,沒想那麼多。

    我劉邦一個粗人,那裡想過可以做皇帝,劉邦反秦不是衝著皇帝寶座去。

    也可能本性如此,又或者劉邦真是個好人。

    面對劉邦的心黑,鳥盡弓藏,六國貴族那裡還有力量反抗劉邦。

    一場戲而已,演過才知道,入戲太深者,都死了。一場夢而已,夢過才明白,不能陷得太深,分不清真假。之所以還能活著,沒把戲當真,入戲不深罷了。

  • 19 # 銷售電話別打給我

    大部分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就被消滅了,如果韓信消滅的的趙王歇和陳餘,魏豹,齊國田氏家族。如自殺的韓王。還有一些歸順後被收拾了,如韓王信,燕王臧途,楚懷王則是被項羽沉江底了

  • 20 # 水一白聊歷史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東方六國的舊貴州之所以不像反抗項羽一樣反抗劉邦,其主要原因不僅僅在於其自身原因,也與劉邦漢初的政策有關,且聽水一白細細道來。

    秦末的六國舊貴族

    說是六國舊貴族,實際上燕國已經幾乎被消滅光了。因為荊軻刺秦王,秦王對燕太子太的憤恨,以至於最後在擊殺燕國之時,對燕國貴族屠殺最為慘烈,所以在六國起兵反秦之時,唯一沒有舊貴族勢力的便是燕國。前期的燕王韓廣不過是趙國上谷的一個小吏,而後來的燕王臧荼則僅僅是韓廣手下的一個部將。

    其餘五國的舊貴族勢力,即在張耳、陳餘輔助下的趙王歇、張良輔助下的韓王成、魏國貴族魏王豹、齊國諸田以及在項羽、劉邦輔助下的楚懷王熊心。

    東方六國舊貴族對項羽的反抗

    之所以六國舊貴族會對項羽反抗比較強烈,主要源於項羽進駐咸陽以後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並沒能使六國舊貴族感受到公平。

    1、趙王歇被封為了代王,而張耳則封為了常山王,直接導致趙國內戰;

    2、韓王成則因為張良輔佐劉邦的關係,而沒有獲得分封;

    3、魏王豹則處於左右搖擺,忽而向項,忽而向劉;

    4、齊國諸田中實力最強的田榮沒有獲得分封,所以項羽雖然將齊國分為三塊分封給三個齊國貴族後裔,卻依然沒能擋住田榮;

    5、而楚國楚懷王熊心不甘一直作傀儡,對項羽一直有所堤防,但依然沒有擋住項羽的崛起,熊心後來也因此被項羽授意殺死,不過楚國貴族卻多傾向於項羽。

    可見,六國貴族反抗項羽最強烈的只是齊王田榮而已;趙王歇與陳餘則是將內戰的槍口對準了張耳,而張耳最後求助的也是劉邦,而不是項羽;魏王豹最後也是敗在劉邦勢力之下,死於劉邦手下大將周苛之手,楚國貴族中項羽手下的勢力則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所滅。

    當時的六國貴族而言,與其說是他們反抗項羽,不如說是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你死我活的互相爭鬥。

    西漢建立後的六國貴族

    西漢建立以後,趙國勢力已盡歸張耳之手,而南韓貴族韓襄王姬倉庶孫韓王信則被封在了太原郡,魏王豹已死,其土地歸屬於庶人彭越,齊國田氏也已死亡殆盡。可見,六國皇族後裔僅剩韓王信而已,不過,很快,韓王信也投降了匈奴。

    六國貴族勢力至此已經歷了三次大幅度削弱:

    1、秦國統一六國時的殺戮,六國貴族損失慘重;

    2、秦朝建立後遷徙十萬以上六國貴族、重臣家屬等至咸陽;

    3、因秦末、楚漢戰爭也死去了不少六國貴族。

    經此三次大規模的削弱,六國貴族勢力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彩,不過,並不意味著六國貴族已經消失了。實際上很多大戶依然存在,正因為此,西漢建立後,又採取了一次大規模的移民行動。

    公元前200年,在建信侯劉敬的建議下,劉邦下令遷徙齊國田氏各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以及燕、趙、韓、魏等國的後裔和豪門名家十餘萬人至關中居住。

    此次移民之後,六國貴族已經無法再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來對抗大漢朝了。此外,大漢朝民心所向,天下一統的思想已經在民眾之中達成了共識,反抗已不再具有實際意義了。

    這些六國貴族的後人,後來也為漢朝的發展建設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田氏後人之中就有田千秋、田延年等人,田千秋曾經做過武帝、昭帝兩朝的丞相,而田延年則是昭帝、宣帝兩朝的大司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腎衰竭不是毫無徵兆,排尿時就會出現一些異常,是什麼異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