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皇后是唐高宗之後武則天,清太宗之後孝莊,遼景宗之後蕭綽,漢文帝之後竇漪房,宋真宗之後劉氏,漢高祖之後呂雉,漢光武帝之後陰麗華,唐太宗之後長孫氏,明太祖之後馬秀英,明成祖之後徐儀華。
No.1唐高宗之後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唐高宗之後武則天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並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鹹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階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階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階官吏的越來越多。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個貢獻是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正所謂上啟”貞觀之治”,下承“天元之治”,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但是,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武則天遭到的非議要比頌揚多得多。有的說她任用酷吏,肆行誅殺。武則天從做皇后到做皇帝,不斷受到各種勢力的反對。武則天除了動用武力鎮壓公開的反抗,便任用酷吏,來打擊那些對她表示不滿的人。由於她過高地估計了反對她的力量,因而也濫殺了許多無辜。但她誅殺的,主要還是貴族官僚及其黨羽和家屬,並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歷史上對她貶斥最多的是,她曾擁有幾個男寵,這便成為她千古難泯的醜聞,成為文人墨客顛來倒去的話題,以至於連同她創造的卓著政治業績也隨之淹沒了,關於她的內寵問題,因為武則天是皇帝,凡是皇帝,男皇帝可以有的,女皇帝也可以有。實際上,比起任何一個男皇帝的後宮來,她的男寵是微不足道的。
總的來說,武則天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女軍事戰略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在各方面都發展了貞觀之治,併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當然,武則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經濟上也有過財政困難時期等等。但比起她的歷史功績,這些畢竟是第二位的。還應該指出當時經濟有發展、國力很強盛,都不是武則天個人的功勞。由於均田制的推選和科舉制的勃興,使世襲貴族勢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階層急劇崛起,大批文人學士昂然躋身政壇,這種歷史趨勢把武則天推上了女皇寶座。武則天順應了歷史時代,又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No.2清太宗之後孝莊
清太宗之後孝莊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戰一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最終,各派達成妥協,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這時福臨的生母莊妃作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臨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
順治雖然是個任性的皇帝,但在孝莊的督責下,各方面的學業還是比較優秀的。在他親政後,孝莊仍時時告誡規勸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可惜順治英年早逝,孝莊於皇孫中親自選擇了不滿八歲的玄燁繼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擔負起保護、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則進一步升為太皇太后,徽號累加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莊對康熙非常疼愛,對康熙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康熙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複雜的政局中,孝莊以自己的影響平衡著各種關係,尤其是她並沒有繼續從其母族博爾濟吉特氏中挑選皇后,而是親定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以索尼牽制專擅的輔政大臣鰲拜,體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與識見。
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才能,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鰲拜集團剷除後,孝莊太后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一不先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長為一代有作為的英主。他對孝莊也極盡孝道,祖孫感情極為深厚,晚年的孝莊是很幸福的。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莊太后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臺,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她具有常人身上少見的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她成功地作了皇太后,又成功地作了太皇太后。她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兩任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管事的太皇太后。她是不垂簾的太皇太后。在當太皇太后之前,她當了18年的皇太后。她只以一位妻子、母親、祖母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遵囑,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三朝,輔立兩帝,其歷史作用有四:一妥善解決擇危機。皇太極死後,在選繼承人上,滿洲貴族間面臨同室操戈的危機。她以後宮之尊,使嫡子福臨登上寶座,從而維護了滿族團結,加強了滿蒙聯盟。二輔佑福臨少年親政。她以下嫁多爾滾為條件維護順治皇位,為少年皇帝制定:作君之則,勸阻他輕舉妄動,使順治朝為鞏固清朝政權做出貢獻。三培育、扶植康熙皇帝福臨死後,她選康熙繼承皇位,親自撫養、教育,在除鰲拜定三藩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康熙帝成為清代最傑出的皇帝,是和她分不開的。四提倡儒學治國藐視封建禮教。她在輔佐順治康熙親政的過程中,基本遵循儒學傳統。對封建禮教給與藐視和抗爭,尊重男女婚姻自由權,這在當時是罕見而又可貴的。
孝莊文皇后在整個清代宮廷婦女中,乃至中國歷史上,堪稱是鶴立雞群,是傑出的女性。她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也是中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
No.3遼景宗之後蕭綽
蕭綽(953年—1009年),中國遼朝女軍事統帥、政治家。小字燕燕,遼朝皇太后,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后。遼大臣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969年被冊封為皇后,因遼景宗體弱多病,所以蕭綽多臨朝攝政,景宗去世,年僅35歲。蕭綽在母寡子幼的情況下穩定了遼朝局勢。1004年簽訂澶淵之盟,1009年還政遼聖宗,同年去世,年僅57歲。
蕭綽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一位女性統治者,為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在位期間,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裡,在歷代軍事家的展廳裡始終懸掛著蕭綽的畫像,我們通常稱她為蕭太后。
蕭綽自幼便長的聰慧、美麗,而且成熟得很早。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后。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3子3女。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代理。975年(保寧八年),遼景宗諭史館學士:“在書寫皇后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表明蕭綽可代皇帝行使職權,遼景宗的許多政績都有蕭綽的功勞。
公元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於970年(保寧二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綽及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哭著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怎麼辦啊?”,耶律斜軫、韓德讓回答:“只要信任我們,有什麼可以憂慮的。”於是讓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並把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後又讓韓德讓總管宿衛事,保障聖宗母子的安全。韓德讓很得蕭綽寵信,撤換了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靠這樣,聖宗和蕭綽的地位才穩定下來。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986年(統和四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后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其中西路軍中有宋朝名將楊業。蕭綽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軫抵禦中路及西路宋軍,她自己親率遼聖宗駐紮駝羅口居中策應。起初宋軍取得很大進展,攻陷岐溝關、固安、涿州等地,寰州、朔州、應州等地降宋。而蕭綽與遼聖宗支援耶律休哥,大敗宋大將曹彬所率的東路軍,宋軍死傷不計其數。七月,又命耶律斜軫對東路和中路宋軍反擊。由於東路軍慘敗,宋的北伐其實已經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閏九月,蕭綽以索要周世宗收復的關南地為名,大舉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遼軍勢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開封的門戶澶淵。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方,而後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到達澶淵前線,宋軍士氣大振。遼大將先鋒官南京統軍使蕭撻凜在前線察看地形督戰時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士氣受挫,又孤軍深入,十分疲憊,加之後方宋軍襲擊其後路,遼軍敗局已定。蕭綽利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與宋朝談判,達成澶淵之盟,平安撤回。
1006年(統和二十四年),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后。1009年(統和二十七年),蕭綽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葬乾陵。
蕭綽曾經侍奉景宗十三年,景宗死後又輔佐兒子聖宗二十七年。她在位的這幾十年,不僅採取了遼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過程中的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還解決了懸而未決的戰爭問題。雖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在她統治時期有過骨肉相殘的事情。她的姐姐因擁兵陰謀篡權被關進獄中賜死,黨羽被活埋;她的小女延壽奴的丈夫東京留守蕭悖野的弟弟蕭恆德因為延壽奴被鹿角觸死而陪葬;二姐因為想毒害蕭太后被殺掉,《契丹國志·景宗蕭皇后傳》裡有記載:太后所居宮殿叫“文化殿”,“好華儀而性無檢束。”“後天性忮忍,陰毒嗜殺,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但作為契丹的一位有作為的女統治者,她的名字將永垂史冊。
蕭綽治國有方,聽到好的建議必定採納,賞罰分明。為了籠絡群臣,她給許多大臣加官進爵、或是繪像於景宗乾陵,使群臣盡其忠而效其力。又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許多平反工作。例如統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結案發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臺上訴。統和二年四月、同年六月從朔日至月底、以及次年六月,蕭綽都親自審訣滯獄。後來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漢人發生糾紛時重責漢人,改為契丹人和漢人同罪同罰,調整兩族關係。
蕭綽曾經提出了“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主張。摒棄了一些不適合遼朝發展的政策,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調動了知識分子和將帥官兵的積極性;她還推行開科舉的政策,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是她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頓吏治,加強官吏的隊伍建設,從而為政治清明作好了鋪墊。經濟方面,推行積極的調整賦稅的政策,減輕百姓的負擔,提高了百姓生產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遼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和興旺。與遼聖宗修建了中京城,中京城的建立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還使得遼宋的使者相互往來交往頻繁,兩朝的友好關係又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除了以上的幾個方面,蕭綽還在修訂法律和緩和民族矛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經過上述的改革,遼朝逐漸地扭轉了在遼穆宗時期社會混亂的統治局面,更加穩固了聖宗時期的統治秩序,百姓生活安定,安居樂業,國力強盛,國庫盈餘,遼朝可以說此時進入了統治中原以來二百年間的最高峰時期,而這種成就與蕭綽的智謀和膽魄息息相關的,她功不可沒,這成為了遼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No.4漢文帝之後竇漪房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公元前180年呂皇后病逝,代王劉恆被擁為皇帝即位,竇美人以代國王后身份再入漢宮,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竇美人被冊封為皇后。
由於竇氏出身貧苦,同情百姓的悲苦,與文帝同節儉,減輕百姓的負擔,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漢書·文帝紀》)後來,竇氏的兄弟竇長君,竇廣國到長安認親,漢文帝見到兩位國舅,十分高興,分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給他們,並留他們住在長安,宰相灌嬰和周勃認為兩位國舅出身寒微,沒有很好地讀書,應選擇有品德的教師對他倆加強教育,以免重蹈呂氏外戚作亂的覆轍,竇氏兄弟“由些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漢書·外戚傳》)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后竇氏成了皇太后,史稱:竇太后。竇後從皇太后開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竇太后過於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誇下海口要將江山付託。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後,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皇太后更是喜不勝收,後被竇嬰急阻,才作罷。過後,皇太后又提出欲立梁王為嗣,再次徵求各大臣意見。袁盎等眾大臣皆一致反對。如此梁王繼位之事也就作罷。但同時也為日後諸侯反對大臣血濺京師,兄弟不容埋下了禍患。
文帝崩後,此時,竇太后已失明,她喜歡黃老之術,景帝及竇氏兄弟也不得不讀《老子》而尊黃老之術。“黃老”是指黃帝和老子,道家也尊黃老為祖,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竇氏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史家將文帝、景帝在位的時期稱為“文景之治”。竇後繼承了高祖劉邦的意願,奉行莊子的無為而治,並由此推動了“文景之治”。她以善德服天下人。一生都為了他人,忘懷自己的得失。
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劉徹即位後,太皇太后聞他好儒,大為不然,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當時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魯耆儒申公來朝,並建議仿古制,設明堂辟雍,改歷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今後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太皇太后聽罷,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趙綰、王臧官職。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
竇太后是西漢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
No.5宋真宗之後劉氏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968-1033),益州華陽(今四川省成都市華陽鎮)人,又名章獻皇后,宋真宗趙恆皇后。名不詳,民間戲曲中將之稱為劉娥,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權從真宗時代到仁宗時代的平穩交接,為宋在仁宗時期的繁榮打下基礎,輔佐宋仁宗創下“仁宗盛世”。常與漢呂后、唐武后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與趙恆年貌相當,很快如膠似漆。然而趙恆的乳母秦國夫人認為劉氏出身寒微,勸趙恆不要親近劉氏不果,只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聖旨一道下來,命逐劉氏出京。併為十七歲的趙恆賜婚,此時趙恆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然而,趙恆雖迫於皇命把劉氏送出王府,把劉氏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裡,卻不願離開劉氏,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劉氏過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趙恆繼承大統,再也不用與劉氏偷偷來往了。趙恆於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后(後來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后)。雖然後宮三千佳麗,趙恆卻並未忘情於劉氏,很快把劉氏接入宮裡。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劉氏為四品美人,正式成為後宮妃嬪的一位。當時,郭皇后之下,只有劉美人最為尊,連王府姬妾楊氏都只被封為五品才人。這時候的劉氏,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劉氏雖然已經36歲,可是她聰慧溫柔,一直獲得真宗的專寵。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逝。真宗心裡雖然很想立劉氏為後,但是她既無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們都不贊同,她身邊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夢到仙人下降為子,真宗和劉氏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趙受益(即後來的宋仁宗趙禎)。但是一出生就被抱到劉氏那裡,也因此皇子雖然是李氏所生,卻只認劉氏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佈劉氏懷孕,冊封為修儀,劉氏既已“生子”,真宗便詔告群臣,欲立為後。然而不少高階官員都知道劉氏“生子”的真相,真宗無奈,幾次欲“立之”,劉氏都不得不“固辭”。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晉封劉修儀為德妃,並給百官加官進爵,冊後禮儀一應從簡,既不讓官員進賀,也不搞封后儀式,封后詔書也迴避朝臣公議,只下令將封后詔書傳至中書省,自己家裡宣佈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四十四歲的劉氏終於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后。
身為皇后的劉氏,卻不像其他妃嬪只知爭寵,她才華超群,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離不開她。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后必侍隨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氏。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難以支援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裡的政務實際上都由皇后劉氏處置。後來,真宗更是病重,下詔:“此後由皇太子趙楨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氏裁決政事的權力。
雖然劉氏貴為皇后,朝中反對劉皇后掌政的人也不少,以寇準和李迪為首。劉氏也開始籠絡自己勢力,以錢惟演和丁謂為首:錢惟演之妹為劉美之妻,丁謂的兒子娶了錢惟演的女兒。群臣不安起來,劉氏雖非太子生母,卻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根本不是旁人所能離間。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歲的宋真宗趙恆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楨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而小皇帝趙楨這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氏處理政務。
然而丁謂想獨攬大權,欺上瞞下,以為劉太后是女子無見識,劉太后雖然當初因為後位不穩培植他,多年下來早已查知丁謂的不法舉動,此時更是怒不可竭,決心除掉他。當年六月,與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被誅,丁謂罷相貶謫。丁謂被貶後,劉太后開始和仁宗趙楨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聽政。
劉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嶽成了天平軍節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後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劉延慶為彰化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
劉太后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
雖然劉太后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氏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氏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
而仁宗生母李氏,劉氏也升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後,劉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殺手。
劉氏也非常簡樸,當初身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了太后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麼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太后,劉太后不為所動,“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太后連忙派太醫前去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宮嬪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
劉太后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太后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后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年)九月頒佈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太后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譁,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后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為了將這場典禮搞得功德圓滿,亞獻者為皇太妃楊氏、終獻者為仁宗皇后郭氏。儀式結束後,劉太后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自此,徹底還政於兒子仁宗。
三月,劉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處徵召名醫,然而卻無法挽留劉太后的生命,幾天後,劉太后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
No.6漢高祖之後呂雉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史記·呂太后本紀》(項羽和呂后不是皇帝,但是司馬遷仍將他們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是《史記》中唯一一篇單獨為女性作的傳記。
呂后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呂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際政權。又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名為「人彘」。惠帝不滿呂后所為,憂鬱而死。呂后遂臨朝稱制,為中國帝后專政的第一人。
呂后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她為了劉邦歷盡艱辛,九死一生。她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只是沛縣的一個泅水亭長,亭長也就相當今天的派出所長。劉邦將呂后娶過來之後,時常為了公務以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織布耕田,燒飯洗衣,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的責任,都一骨腦兒地落在呂后一人身上。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率眾進人沛縣被擁立為沛公,呂后當時也水漲船高,被尊稱為呂夫人,等到劉邦攻入咸陽,被西楚霸王項羽立為漢王,呂后又晉級成了王妃。但呂后並沒有因此過上舒適的日子,在接下來劉邦和項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漢戰爭中,呂后成了項羽的俘虜,甚至在項羽把呂后押到兩軍陣前,以烹殺呂后威脅劉邦時,劉邦居然笑嘻嘻地說,你愛殺就殺,悉聽尊便。我想當時的呂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涼。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呂后一直被囚在楚軍之中作人質,受盡了折磨和凌辱,掙扎在生死邊緣,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嚴重打擊,也造成了以後多疑與缺乏安全感的後遺症,變成心地狹隘,緊張恐怖,陰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為強的性情和辦事手法。及至楚、漢罷兵言和,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才將呂后歸還劉邦,對呂后來講,真是恍如隔世。後來劉邦毀約,重挑釁端,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劉邦當上皇帝,呂后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后。
呂后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后為皇太后,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有怨言。呂后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后』,呂后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的第一個。
呂后作為一個臨朝稱制的太后,在當政之後,並未因自己在與戚夫人鬥爭過程中產生的變態心理影響其主持朝政;相反,她卻表現出以治國安邦為己任的胸襟和氣魄。呂后當政內,沿襲了“與民休息”之國策,行“無為而治”,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后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慾,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這表現在:1.鼓勵生產。如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詔令郡國“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以免除徭役為優惠措施,來鼓勵農民從事生產,又“減田租,復十五稅一”。2.修改漢法。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詔令“除三族罪,妖言令”;她還“減刑,頒佈贖罪法”;制定“戍卒歲更”的制度;除挾書律。3.她還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的風氣等等。
其三,繼續重農之國策,有步驟地放寬經商政策。在惠帝、高後時期,雖亦有“市井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的詔令,但朝廷還是“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解除了商人在經濟上的重負及對商人的社會性歧視。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朝廷還“起長安西市”,使長安成為漢朝經濟活動的中心,亦為長安後來成為當時的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礎。在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和六年(公元前182年),朝廷又分別採取“行八銖錢”和“行五分錢”的措施,運用國家權力對貨幣經濟進行管理調控,對穩定幣值、平衡物價和促進商品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繼續劉邦執政期間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太史公曰:“呂后為人剛毅”。執政期間,呂后遵循劉邦的政策,未對匈奴興兵,而是採用了和親的政策。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后,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這樣,漢匈之間及時避免了一場兵燹之災。
為完成劉邦遺願,維護皇室,使自己功名垂世,呂后剋制住自己,不作自行宣佈為女皇的安排。她的目的還是要安定天下,避免動盪所帶來的災難,因為西漢王朝再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了。由此可見,呂后執政的十五年間,是西漢王朝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是漢初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卓有成效的時期,這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
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后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自《史記》以來,為歷史人物立本紀,乃是帝王的專利;而司馬遷和班固卻各自在他們所寫的《史記》、《漢書》中破例為呂后立本紀,以反映其執政期間真實的歷史過程,亦足見其二人對呂后執政功績的高度肯定。在他們看來,呂后的功績幾乎等同帝王之偉業。
歷史上對呂雉的評價譭譽參半。但無論如何,在我們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當時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功績為定論的,所以僅在這一方面,對她的評價是正面的。
No.7漢光武帝之後陰麗華
在歷史上,光武帝劉秀同他的皇后陰麗華,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此言出自《後漢書?皇后紀?光烈陰皇后本紀》: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陰麗華(5年-64年),南陽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時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後裔。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是個平民的時候,就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昆陽之戰後,劉秀於宛城迎娶陰氏為妻。一年之後,劉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於西漢王室的郭聖通。東漢王朝建立,郭氏成為皇后,陰麗華則為貴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廢,貴人陰麗華受封為皇后。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死後與劉秀合葬於原陵,諡號“光烈”。《後漢書·皇后紀》記載陰麗華的性格:恭謹儉約,很少嗜好賞玩珍品,不喜歡嬉笑戲謔。生性仁愛孝順,憐憫慈愛。陰麗華皇后內持恭儉,外抑宗族,為一代賢后。
陰麗華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族。據《後漢書?陰識傳》載:陰氏家族是名震古今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後。到了第七代子孫管修的時候,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為姓。秦末漢初,陰家舉族遷到了新野。不但出身顯赫,陰氏家族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戶。更始元年(23年)六月,時年十九,在劉秀的事業處於低谷時期,身世顯赫的陰麗華嫁給了這個大自己九歲、身負深仇大恨、事業剛剛起步的男人。陰麗華同後來的郭聖通(劉秀的第一任皇后)在內,對劉秀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女人,沒有一個是在太平盛世的情況下嫁給劉秀的,都是從劉秀於亂世的危局之中。
建武元年,不但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於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聖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這年,在劉秀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聖通為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是對劉秀的一件大事,對整個東漢王朝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東漢建立之初,有帝無後,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本就迷戀陰麗華,故欲立陰氏為後。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後位為人生至榮,可陰氏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見《東觀漢記》卷六),陰麗華之所以堅辭後位,其原因頗為複雜:
其一,雖深得帝寵,然眾心難服。相對於郭聖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寵愛。雖然天子寵愛,但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尤其是來自河北的眾功臣豈能心服。郭聖通雖然比陰麗華晚幾個月嫁與劉秀,但真定府十餘萬大軍因此聯姻而歸附,頓使河北局勢驟變;而郭聖通也在劉秀平定河北之時伴駕左右,可謂於社稷有大功。此外,郭氏同劉秀一樣,同為漢室宗親,都有前朝血脈,在這一點上,郭氏的身份遠比陰氏高貴。更有利於日後劉秀的統一大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為後,實難服眾心。
其二,社稷為重,性本寬仁雅緻。從後來的歷史看,陰麗華是一個很重大局而輕私利的人。漢明帝永平三年,有司奏請儀立皇后,漢明帝不語,而已經身為皇太后的陰麗華則表示:“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皇太后開了口,群臣與後宮諸多嬪妃都無話可說。馬貴人,就是為東漢開基立下赫赫戰功、以“馬革裹屍”而聞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馬貴人聰慧清秀,有母儀之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選,但她自明帝為太子時就陪伴左右,卻始終不能生下一兒半女。而明帝身邊還有陰貴人、賈貴人等其他嬪妃,其中這個陰貴人正是出自陰氏家族。陰麗華並沒有利用自己太后的權利和馬氏不能生育這一點趁機將自己宗族的陰貴人推上後位,而是以大局為念,力挺德才最為突出的馬援之女為後,這在是難能可貴的。縱觀西漢與東漢,後系家族把持朝政,是兩漢政治的一大特色。陰氏不但自己追隨光武帝一生,賢德而識大體,還把另一個被後世史家譽為“千古賢后”的明德馬皇后扶上了東漢王朝的後位。而明德馬皇后作為一代賢后,深深的影響了明、章兩朝的政體。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氏,立貴人陰麗華為後。
光武駕崩之後,明帝即位,對陰氏、郭氏的族人一視同仁,當時在京師洛陽,郭氏家族與樊氏、陰氏、馬氏,並稱為“四姓小侯”(見《後漢書·明帝紀》)。就連到了章帝時代,身為陰麗華嫡系子孫的漢章帝還親到郭氏家中,大會郭氏族人,君臣非常的和睦。陰氏黯然的做了十六年的貴人,也就是“妾”的地位,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除了她身為管仲後人,注重家風品行之外,還與她自身的品性有極大的關係。親身經歷了建武、永平兩朝、對陰皇后極為熟悉的老臣第五倫在上疏中說到:光烈皇后“友愛天至”,就是說她天性善良,不願去傷害別人(見《資治通鑑》卷四十五)。
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包括皇太后階段),死後與光武帝合葬於原陵。東漢明帝君臣上其諡號為“光烈皇后”,諡法:秉德尊業曰“烈”。從未登上過東漢政治舞臺前臺的陰麗華在死後卻得到了同後來臨朝稱制達20餘年的東漢順烈皇后梁妠(梁冀之妹)一樣的諡號。
史料中記載她“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這種既端莊恭儉又仁孝矜慈的品行,垂範後世,成為其後歷代后妃學習的榜樣。她的另一為後世所稱道的是她能夠抑制陰氏外戚,懂得後宮妃嬪和前朝外戚只有在此消彼長的條件下才能長期共存,否則只會落得權高震主、全族盡滅的結局。前漢的呂、霍已經用血和淚書寫了這一悲劇,其後的漢室多個外戚擅權被誅滅的成例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陰氏的結果在外戚宦官專權成風的後漢外戚中無疑是最好的。
後世對陰麗華的評價也是極高的。明朝以“異端”自稱的李贄說她手段絕不減於武則天;南懷瑾則將她和明太祖洪武帝的馬皇后並稱為自秦漢後為數寥寥的較為賢良的后妃,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只能退居其次。而且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擁有諡號的皇后。作為一個立國開基之後,不插手政治是極難的,而陰麗華作為東漢開基之後,在政治上並無甚建樹,這也使她成為後世警戒“後宮不得干政”的典範。以一種不同於呂雉的方式成為歷史上難得的一位“不問政事”的賢后,為後世所稱道。
No.8唐太宗之後長孫氏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
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長孫皇后除盡心盡力的照顧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遺孀外,並悉心安排住處、挑選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極盡撫卹之意。
雖然長孫皇后貴為一國之母,但生活勤儉樸素,完全沒有官夫人的奢靡習性。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不僅如此,她也帶動兒子、嬪妃們都這樣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議添購一些器具給太子使用,長孫皇后知道了很生氣的說:“現在國家剛建立,百姓還生活在戰亂不安當中,身為一國的太子,應該節儉自持,體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賢德的人君啊!”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其才德兼備、有見識又善謀略,所以很受太宗賞識,被封為齊國公。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后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但太宗仍堅持要擢升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只好先私下找哥哥來商量,希望他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要讓外戚有過多機會參與政治,也不要落人話柄,應向太宗辭卻官位。後來,長孫無忌果然向太宗表達拒絕封官的意願。太宗見兄妹兩人都如此堅持,也只好作罷。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長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后,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瞭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如果說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納諫言的賢能皇帝,那麼長孫皇后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納直諫的幕後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氣衝衝的回來,直說要把魏徵給殺了。一問之下,原來魏徵經常在眾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諫言,有時甚至讓太宗覺得顏面盡失,所以太宗氣得想把魏徵除掉。不料,長孫皇后聽完太宗的話之後,竟入內到房間,久之,換上隆重禮服而出。太宗驚異而不解。長孫皇后笑說:“恭喜皇上!臣妾聽古人說:"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勸諫’,魏徵敢如此大膽提出諫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納臣子意見,是個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賀呢。”太宗一聽,才恍然大悟。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幹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后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彌留之際,與唐太宗最後訣別。一再要太宗記住:“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拒讒謏,省勞役、止遊畋”,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並無甚麼大的功勳、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請求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縱觀長孫皇后短暫的一生,著實令人讚歎不已。她有著歷代后妃所罕見的氣度和胸懷,有著深明大義的膽識和智慧,給千秋萬代留下了良好的母儀典範,是後世皇后的標杆。她光明磊落的一生,與唐太宗共創的唐初“貞觀之治”業績是千秋不朽的。如果沒有長孫皇后,唐太宗的政績恐怕要打不少折扣,魏徵的歷史也要重寫。長孫皇后帶給唐初社會和朝臣的益處是不可估量的,也有利於唐初政權機構的有效執行。她敢於直諫,鼓勵進諫,防範外戚的政治見解;不恃權驕人,母儀後宮的品德;不崇奉佛教,反對厚葬的思想,於家則相夫成就蓋世英明,福及子孫,於國則佐君成就千秋大業,恩澤天下。她不愧為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有勇有謀、高瞻遠矚的傑出女政治家,千古可鑑。長孫皇后不幹政,但敢於勸諫太宗虛己納諫、抑制外戚政權的見識和才幹是罕見的,值得千古傳頌。被丈夫李世民稱作“嘉偶”“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被史書稱為“矜尚禮法”“母儀何煒”的一代賢后長孫氏。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后群落中,長孫氏不是權力最大的,也不是名聲最大的,但卻是名聲最好的。
No.9 明太祖之後馬秀英
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漢族。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后在南京病故,終年五十一歲。死後被諡為孝慈高皇后,葬於鐘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她是仁慈、善良、儉樸、愛民的一代賢后;她敢於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時進行勸諫,保全了許多忠臣良將的性命;她善待後宮嬪妃,不為孃家謀私利開創了明朝後宮和外戚不幹政的風氣。
馬氏自奉節儉,衣服穿破了還要補了穿,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聖皇后用舊弓弦織成綢,做衣服穿,馬後就命用舊料織治,做成蓋被、巾褥,送給孤寡老人。剛攻下北京建立明朝時,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曾喚馬皇后一起來賞玩宮中的珍奇異寶,不料馬皇后一點也不動心,冷冷的說:“元朝就是因為有這些珍奇異寶而亡國的啊。”又說:“皇上您已經擁有很多寶物了,還要這些做啥?”明太祖馬上就知道馬皇后所說的寶物是指:“賢士”。馬皇后說:“您只要擁有此寶物就可得天下了,臣妾與您同出身於貧賤,今雖有幸貴為帝后,但我們要防範日久驕奢安逸啊。皇上,危亡都起源於細微小事,您不可不謹慎啊。”太祖一聽,才收起賞玩寶物的心,專心於國事上。
馬皇后對子女仁愛,勉勵他們學習,要求他們生活簡樸,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誨,又把宮中利用舊料織成的被褥送給他們,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她對待養子如同親生的,而且始終如一。
馬皇后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很得體。當朱元璋在甥館時,與義父母及其家人;獨立成家後,與義子,與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後,與妃嬪,與宮人,與命婦,與朝臣,與孃家,種種關係,料理得妥切,與人關係融洽。她能做到這種程度,重要的在於她按“待人以寬,責己以嚴”的原則去辦事,與他人的矛盾就易於化解。
馬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後,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這一對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婦,互相眷戀,互相體貼,從這個意義上說,儘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還是完滿的。
朱元璋性情暴烈殘忍,為了保住朱家子孫日後的統治地位,不斷尋找藉口屠戮功臣宿將。對此,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多少有所節制。大學士宋濂就是一例。明初朱元璋剛稱帝時,宋濂擔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並奉詔主修《元史》。因為明初的典章制度許多都經宋濂之手擬定,又是太子的老師、輔佐明太祖十多年的老臣,因此太祖曾尊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但就在宋濂退隱三年之後,因胡惟庸黨案而被牽連。雖已年過七十,但明太祖仍將他逮捕,押解到京。馬皇后慷慨激昂的對太祖陳述說:“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般百姓家聘請的老師,都還以禮相待,不敢疏忽,而何況宋先生曾當過太子的老師啊,怎可如此無禮對待他呢?況且以他高齡隱居山中,又能圖什麼謀反之事呢?”見太祖仍執意要處決宋濂,隔天,馬皇后便準備了一桌素食等太祖一起來享用。太祖見滿桌素菜,很是納悶。馬皇后哭泣著說:“我這是為宋先生做送終之事。”太祖一聽也心有慼慼焉,後來便赦免宋濂不死。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
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馬皇后病逝。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讚揚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No.10 明成祖之後徐儀華
仁孝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 - 1407年),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母謝氏(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
明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歲的徐氏嫁給17歲的燕王朱棣為燕王妃。徐氏仁孝溫和,馬皇后不只一次當眾稱讚這位兒媳婦。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隨成祖就藩北平。
後來,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佈起兵靖難,在朱棣前往大寧“借”兵之際,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兵臨城下,燕王妃本人親自登城督戰,與世子朱高熾成功保衛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歷時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終於結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軍攻陷,燕王妃再次踏進皇宮的時候,已經是這裡的女主人了。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成祖登基為帝,十一月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做為妻子,在朱棣竭力為自己“正名”的時候,徐皇后也傾盡全力相助丈夫。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一部《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頒行天下。她還編寫了《內訓》二十篇,《勸善書》一部,都頒行天下,這些文字旨在推行針對女性的教育,並倡導修德勸善,為自己更為丈夫贏取民心。除此之外,徐皇后還曾經向朱棣要求召見大臣們的妻子,並對她們說:“女人侍奉丈夫,並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衣食起居而已,應該對他們的前途事業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勸告,不易被男人採納,同樣的話妻子來說,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與皇上朝夕相處,從不以私慾開口,所說的一切都以生民為念。希望你們也能以此自勉。”
可惜,徐皇后年壽不永,她只做了四年皇后,就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的七月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最後一次勸諫朱棣,讓他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慣自己的孃家。她還叮囑太子朱高熾說:“我一直惦記著當年在"靖難之役’初起時,為守住北平城而應命作戰的將士妻子,感念她們的功勞和付出的傷亡。想要趁著皇帝日後北巡的機會,親自向她們以及她們的家人贈予嘉獎撫卹。只可惜我再也無法完成這個宿願,這是我此生唯一的恨事。”
徐皇后去世時年僅四十六歲,朱棣對結髮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慟,他為徐皇后上諡號曰仁孝,並從此不再立後。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七月十八日,壯心未己的朱棣病逝於徵漠北的途中,享年六十五歲。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諡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祔太廟。
暫沒有史料、文史記載葉皇后的名字!
十大皇后是唐高宗之後武則天,清太宗之後孝莊,遼景宗之後蕭綽,漢文帝之後竇漪房,宋真宗之後劉氏,漢高祖之後呂雉,漢光武帝之後陰麗華,唐太宗之後長孫氏,明太祖之後馬秀英,明成祖之後徐儀華。
No.1唐高宗之後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唐高宗之後武則天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並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鹹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階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階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階官吏的越來越多。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個貢獻是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正所謂上啟”貞觀之治”,下承“天元之治”,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但是,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武則天遭到的非議要比頌揚多得多。有的說她任用酷吏,肆行誅殺。武則天從做皇后到做皇帝,不斷受到各種勢力的反對。武則天除了動用武力鎮壓公開的反抗,便任用酷吏,來打擊那些對她表示不滿的人。由於她過高地估計了反對她的力量,因而也濫殺了許多無辜。但她誅殺的,主要還是貴族官僚及其黨羽和家屬,並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歷史上對她貶斥最多的是,她曾擁有幾個男寵,這便成為她千古難泯的醜聞,成為文人墨客顛來倒去的話題,以至於連同她創造的卓著政治業績也隨之淹沒了,關於她的內寵問題,因為武則天是皇帝,凡是皇帝,男皇帝可以有的,女皇帝也可以有。實際上,比起任何一個男皇帝的後宮來,她的男寵是微不足道的。
總的來說,武則天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女軍事戰略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在各方面都發展了貞觀之治,併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當然,武則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經濟上也有過財政困難時期等等。但比起她的歷史功績,這些畢竟是第二位的。還應該指出當時經濟有發展、國力很強盛,都不是武則天個人的功勞。由於均田制的推選和科舉制的勃興,使世襲貴族勢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階層急劇崛起,大批文人學士昂然躋身政壇,這種歷史趨勢把武則天推上了女皇寶座。武則天順應了歷史時代,又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No.2清太宗之後孝莊
清太宗之後孝莊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戰一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最終,各派達成妥協,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這時福臨的生母莊妃作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臨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
順治雖然是個任性的皇帝,但在孝莊的督責下,各方面的學業還是比較優秀的。在他親政後,孝莊仍時時告誡規勸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可惜順治英年早逝,孝莊於皇孫中親自選擇了不滿八歲的玄燁繼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擔負起保護、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則進一步升為太皇太后,徽號累加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莊對康熙非常疼愛,對康熙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康熙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複雜的政局中,孝莊以自己的影響平衡著各種關係,尤其是她並沒有繼續從其母族博爾濟吉特氏中挑選皇后,而是親定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以索尼牽制專擅的輔政大臣鰲拜,體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與識見。
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才能,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鰲拜集團剷除後,孝莊太后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一不先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長為一代有作為的英主。他對孝莊也極盡孝道,祖孫感情極為深厚,晚年的孝莊是很幸福的。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莊太后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臺,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她具有常人身上少見的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她成功地作了皇太后,又成功地作了太皇太后。她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兩任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管事的太皇太后。她是不垂簾的太皇太后。在當太皇太后之前,她當了18年的皇太后。她只以一位妻子、母親、祖母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遵囑,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三朝,輔立兩帝,其歷史作用有四:一妥善解決擇危機。皇太極死後,在選繼承人上,滿洲貴族間面臨同室操戈的危機。她以後宮之尊,使嫡子福臨登上寶座,從而維護了滿族團結,加強了滿蒙聯盟。二輔佑福臨少年親政。她以下嫁多爾滾為條件維護順治皇位,為少年皇帝制定:作君之則,勸阻他輕舉妄動,使順治朝為鞏固清朝政權做出貢獻。三培育、扶植康熙皇帝福臨死後,她選康熙繼承皇位,親自撫養、教育,在除鰲拜定三藩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康熙帝成為清代最傑出的皇帝,是和她分不開的。四提倡儒學治國藐視封建禮教。她在輔佐順治康熙親政的過程中,基本遵循儒學傳統。對封建禮教給與藐視和抗爭,尊重男女婚姻自由權,這在當時是罕見而又可貴的。
孝莊文皇后在整個清代宮廷婦女中,乃至中國歷史上,堪稱是鶴立雞群,是傑出的女性。她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也是中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
No.3遼景宗之後蕭綽
蕭綽(953年—1009年),中國遼朝女軍事統帥、政治家。小字燕燕,遼朝皇太后,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后。遼大臣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969年被冊封為皇后,因遼景宗體弱多病,所以蕭綽多臨朝攝政,景宗去世,年僅35歲。蕭綽在母寡子幼的情況下穩定了遼朝局勢。1004年簽訂澶淵之盟,1009年還政遼聖宗,同年去世,年僅57歲。
蕭綽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一位女性統治者,為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在位期間,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裡,在歷代軍事家的展廳裡始終懸掛著蕭綽的畫像,我們通常稱她為蕭太后。
蕭綽自幼便長的聰慧、美麗,而且成熟得很早。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后。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3子3女。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代理。975年(保寧八年),遼景宗諭史館學士:“在書寫皇后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表明蕭綽可代皇帝行使職權,遼景宗的許多政績都有蕭綽的功勞。
公元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於970年(保寧二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綽及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哭著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怎麼辦啊?”,耶律斜軫、韓德讓回答:“只要信任我們,有什麼可以憂慮的。”於是讓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並把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後又讓韓德讓總管宿衛事,保障聖宗母子的安全。韓德讓很得蕭綽寵信,撤換了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靠這樣,聖宗和蕭綽的地位才穩定下來。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986年(統和四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后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其中西路軍中有宋朝名將楊業。蕭綽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軫抵禦中路及西路宋軍,她自己親率遼聖宗駐紮駝羅口居中策應。起初宋軍取得很大進展,攻陷岐溝關、固安、涿州等地,寰州、朔州、應州等地降宋。而蕭綽與遼聖宗支援耶律休哥,大敗宋大將曹彬所率的東路軍,宋軍死傷不計其數。七月,又命耶律斜軫對東路和中路宋軍反擊。由於東路軍慘敗,宋的北伐其實已經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閏九月,蕭綽以索要周世宗收復的關南地為名,大舉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遼軍勢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開封的門戶澶淵。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方,而後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到達澶淵前線,宋軍士氣大振。遼大將先鋒官南京統軍使蕭撻凜在前線察看地形督戰時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士氣受挫,又孤軍深入,十分疲憊,加之後方宋軍襲擊其後路,遼軍敗局已定。蕭綽利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與宋朝談判,達成澶淵之盟,平安撤回。
1006年(統和二十四年),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后。1009年(統和二十七年),蕭綽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葬乾陵。
蕭綽曾經侍奉景宗十三年,景宗死後又輔佐兒子聖宗二十七年。她在位的這幾十年,不僅採取了遼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過程中的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還解決了懸而未決的戰爭問題。雖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在她統治時期有過骨肉相殘的事情。她的姐姐因擁兵陰謀篡權被關進獄中賜死,黨羽被活埋;她的小女延壽奴的丈夫東京留守蕭悖野的弟弟蕭恆德因為延壽奴被鹿角觸死而陪葬;二姐因為想毒害蕭太后被殺掉,《契丹國志·景宗蕭皇后傳》裡有記載:太后所居宮殿叫“文化殿”,“好華儀而性無檢束。”“後天性忮忍,陰毒嗜殺,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但作為契丹的一位有作為的女統治者,她的名字將永垂史冊。
蕭綽治國有方,聽到好的建議必定採納,賞罰分明。為了籠絡群臣,她給許多大臣加官進爵、或是繪像於景宗乾陵,使群臣盡其忠而效其力。又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許多平反工作。例如統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結案發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臺上訴。統和二年四月、同年六月從朔日至月底、以及次年六月,蕭綽都親自審訣滯獄。後來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漢人發生糾紛時重責漢人,改為契丹人和漢人同罪同罰,調整兩族關係。
蕭綽曾經提出了“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主張。摒棄了一些不適合遼朝發展的政策,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調動了知識分子和將帥官兵的積極性;她還推行開科舉的政策,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是她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頓吏治,加強官吏的隊伍建設,從而為政治清明作好了鋪墊。經濟方面,推行積極的調整賦稅的政策,減輕百姓的負擔,提高了百姓生產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遼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和興旺。與遼聖宗修建了中京城,中京城的建立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還使得遼宋的使者相互往來交往頻繁,兩朝的友好關係又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除了以上的幾個方面,蕭綽還在修訂法律和緩和民族矛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經過上述的改革,遼朝逐漸地扭轉了在遼穆宗時期社會混亂的統治局面,更加穩固了聖宗時期的統治秩序,百姓生活安定,安居樂業,國力強盛,國庫盈餘,遼朝可以說此時進入了統治中原以來二百年間的最高峰時期,而這種成就與蕭綽的智謀和膽魄息息相關的,她功不可沒,這成為了遼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No.4漢文帝之後竇漪房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公元前180年呂皇后病逝,代王劉恆被擁為皇帝即位,竇美人以代國王后身份再入漢宮,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竇美人被冊封為皇后。
由於竇氏出身貧苦,同情百姓的悲苦,與文帝同節儉,減輕百姓的負擔,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漢書·文帝紀》)後來,竇氏的兄弟竇長君,竇廣國到長安認親,漢文帝見到兩位國舅,十分高興,分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給他們,並留他們住在長安,宰相灌嬰和周勃認為兩位國舅出身寒微,沒有很好地讀書,應選擇有品德的教師對他倆加強教育,以免重蹈呂氏外戚作亂的覆轍,竇氏兄弟“由些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漢書·外戚傳》)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后竇氏成了皇太后,史稱:竇太后。竇後從皇太后開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竇太后過於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誇下海口要將江山付託。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後,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皇太后更是喜不勝收,後被竇嬰急阻,才作罷。過後,皇太后又提出欲立梁王為嗣,再次徵求各大臣意見。袁盎等眾大臣皆一致反對。如此梁王繼位之事也就作罷。但同時也為日後諸侯反對大臣血濺京師,兄弟不容埋下了禍患。
文帝崩後,此時,竇太后已失明,她喜歡黃老之術,景帝及竇氏兄弟也不得不讀《老子》而尊黃老之術。“黃老”是指黃帝和老子,道家也尊黃老為祖,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竇氏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史家將文帝、景帝在位的時期稱為“文景之治”。竇後繼承了高祖劉邦的意願,奉行莊子的無為而治,並由此推動了“文景之治”。她以善德服天下人。一生都為了他人,忘懷自己的得失。
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劉徹即位後,太皇太后聞他好儒,大為不然,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當時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魯耆儒申公來朝,並建議仿古制,設明堂辟雍,改歷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今後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太皇太后聽罷,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趙綰、王臧官職。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
竇太后是西漢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
No.5宋真宗之後劉氏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968-1033),益州華陽(今四川省成都市華陽鎮)人,又名章獻皇后,宋真宗趙恆皇后。名不詳,民間戲曲中將之稱為劉娥,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權從真宗時代到仁宗時代的平穩交接,為宋在仁宗時期的繁榮打下基礎,輔佐宋仁宗創下“仁宗盛世”。常與漢呂后、唐武后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與趙恆年貌相當,很快如膠似漆。然而趙恆的乳母秦國夫人認為劉氏出身寒微,勸趙恆不要親近劉氏不果,只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聖旨一道下來,命逐劉氏出京。併為十七歲的趙恆賜婚,此時趙恆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然而,趙恆雖迫於皇命把劉氏送出王府,把劉氏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裡,卻不願離開劉氏,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劉氏過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趙恆繼承大統,再也不用與劉氏偷偷來往了。趙恆於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后(後來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后)。雖然後宮三千佳麗,趙恆卻並未忘情於劉氏,很快把劉氏接入宮裡。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劉氏為四品美人,正式成為後宮妃嬪的一位。當時,郭皇后之下,只有劉美人最為尊,連王府姬妾楊氏都只被封為五品才人。這時候的劉氏,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劉氏雖然已經36歲,可是她聰慧溫柔,一直獲得真宗的專寵。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逝。真宗心裡雖然很想立劉氏為後,但是她既無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們都不贊同,她身邊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夢到仙人下降為子,真宗和劉氏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趙受益(即後來的宋仁宗趙禎)。但是一出生就被抱到劉氏那裡,也因此皇子雖然是李氏所生,卻只認劉氏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佈劉氏懷孕,冊封為修儀,劉氏既已“生子”,真宗便詔告群臣,欲立為後。然而不少高階官員都知道劉氏“生子”的真相,真宗無奈,幾次欲“立之”,劉氏都不得不“固辭”。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晉封劉修儀為德妃,並給百官加官進爵,冊後禮儀一應從簡,既不讓官員進賀,也不搞封后儀式,封后詔書也迴避朝臣公議,只下令將封后詔書傳至中書省,自己家裡宣佈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四十四歲的劉氏終於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后。
身為皇后的劉氏,卻不像其他妃嬪只知爭寵,她才華超群,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離不開她。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后必侍隨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氏。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難以支援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裡的政務實際上都由皇后劉氏處置。後來,真宗更是病重,下詔:“此後由皇太子趙楨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氏裁決政事的權力。
雖然劉氏貴為皇后,朝中反對劉皇后掌政的人也不少,以寇準和李迪為首。劉氏也開始籠絡自己勢力,以錢惟演和丁謂為首:錢惟演之妹為劉美之妻,丁謂的兒子娶了錢惟演的女兒。群臣不安起來,劉氏雖非太子生母,卻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根本不是旁人所能離間。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歲的宋真宗趙恆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楨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而小皇帝趙楨這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氏處理政務。
然而丁謂想獨攬大權,欺上瞞下,以為劉太后是女子無見識,劉太后雖然當初因為後位不穩培植他,多年下來早已查知丁謂的不法舉動,此時更是怒不可竭,決心除掉他。當年六月,與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被誅,丁謂罷相貶謫。丁謂被貶後,劉太后開始和仁宗趙楨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聽政。
劉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嶽成了天平軍節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後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劉延慶為彰化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
劉太后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
雖然劉太后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氏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氏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
而仁宗生母李氏,劉氏也升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後,劉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殺手。
劉氏也非常簡樸,當初身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了太后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麼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太后,劉太后不為所動,“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太后連忙派太醫前去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宮嬪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
劉太后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太后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后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年)九月頒佈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太后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譁,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后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為了將這場典禮搞得功德圓滿,亞獻者為皇太妃楊氏、終獻者為仁宗皇后郭氏。儀式結束後,劉太后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自此,徹底還政於兒子仁宗。
三月,劉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處徵召名醫,然而卻無法挽留劉太后的生命,幾天後,劉太后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
No.6漢高祖之後呂雉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史記·呂太后本紀》(項羽和呂后不是皇帝,但是司馬遷仍將他們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是《史記》中唯一一篇單獨為女性作的傳記。
呂后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呂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際政權。又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名為「人彘」。惠帝不滿呂后所為,憂鬱而死。呂后遂臨朝稱制,為中國帝后專政的第一人。
呂后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她為了劉邦歷盡艱辛,九死一生。她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只是沛縣的一個泅水亭長,亭長也就相當今天的派出所長。劉邦將呂后娶過來之後,時常為了公務以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織布耕田,燒飯洗衣,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的責任,都一骨腦兒地落在呂后一人身上。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率眾進人沛縣被擁立為沛公,呂后當時也水漲船高,被尊稱為呂夫人,等到劉邦攻入咸陽,被西楚霸王項羽立為漢王,呂后又晉級成了王妃。但呂后並沒有因此過上舒適的日子,在接下來劉邦和項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漢戰爭中,呂后成了項羽的俘虜,甚至在項羽把呂后押到兩軍陣前,以烹殺呂后威脅劉邦時,劉邦居然笑嘻嘻地說,你愛殺就殺,悉聽尊便。我想當時的呂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涼。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呂后一直被囚在楚軍之中作人質,受盡了折磨和凌辱,掙扎在生死邊緣,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嚴重打擊,也造成了以後多疑與缺乏安全感的後遺症,變成心地狹隘,緊張恐怖,陰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為強的性情和辦事手法。及至楚、漢罷兵言和,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才將呂后歸還劉邦,對呂后來講,真是恍如隔世。後來劉邦毀約,重挑釁端,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劉邦當上皇帝,呂后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后。
呂后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后為皇太后,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有怨言。呂后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后』,呂后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的第一個。
呂后作為一個臨朝稱制的太后,在當政之後,並未因自己在與戚夫人鬥爭過程中產生的變態心理影響其主持朝政;相反,她卻表現出以治國安邦為己任的胸襟和氣魄。呂后當政內,沿襲了“與民休息”之國策,行“無為而治”,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后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慾,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這表現在:1.鼓勵生產。如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詔令郡國“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以免除徭役為優惠措施,來鼓勵農民從事生產,又“減田租,復十五稅一”。2.修改漢法。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詔令“除三族罪,妖言令”;她還“減刑,頒佈贖罪法”;制定“戍卒歲更”的制度;除挾書律。3.她還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的風氣等等。
其三,繼續重農之國策,有步驟地放寬經商政策。在惠帝、高後時期,雖亦有“市井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的詔令,但朝廷還是“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解除了商人在經濟上的重負及對商人的社會性歧視。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朝廷還“起長安西市”,使長安成為漢朝經濟活動的中心,亦為長安後來成為當時的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礎。在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和六年(公元前182年),朝廷又分別採取“行八銖錢”和“行五分錢”的措施,運用國家權力對貨幣經濟進行管理調控,對穩定幣值、平衡物價和促進商品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繼續劉邦執政期間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太史公曰:“呂后為人剛毅”。執政期間,呂后遵循劉邦的政策,未對匈奴興兵,而是採用了和親的政策。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后,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這樣,漢匈之間及時避免了一場兵燹之災。
為完成劉邦遺願,維護皇室,使自己功名垂世,呂后剋制住自己,不作自行宣佈為女皇的安排。她的目的還是要安定天下,避免動盪所帶來的災難,因為西漢王朝再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了。由此可見,呂后執政的十五年間,是西漢王朝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是漢初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卓有成效的時期,這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
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后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自《史記》以來,為歷史人物立本紀,乃是帝王的專利;而司馬遷和班固卻各自在他們所寫的《史記》、《漢書》中破例為呂后立本紀,以反映其執政期間真實的歷史過程,亦足見其二人對呂后執政功績的高度肯定。在他們看來,呂后的功績幾乎等同帝王之偉業。
歷史上對呂雉的評價譭譽參半。但無論如何,在我們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當時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功績為定論的,所以僅在這一方面,對她的評價是正面的。
No.7漢光武帝之後陰麗華
在歷史上,光武帝劉秀同他的皇后陰麗華,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此言出自《後漢書?皇后紀?光烈陰皇后本紀》: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陰麗華(5年-64年),南陽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時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後裔。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是個平民的時候,就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昆陽之戰後,劉秀於宛城迎娶陰氏為妻。一年之後,劉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於西漢王室的郭聖通。東漢王朝建立,郭氏成為皇后,陰麗華則為貴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廢,貴人陰麗華受封為皇后。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死後與劉秀合葬於原陵,諡號“光烈”。《後漢書·皇后紀》記載陰麗華的性格:恭謹儉約,很少嗜好賞玩珍品,不喜歡嬉笑戲謔。生性仁愛孝順,憐憫慈愛。陰麗華皇后內持恭儉,外抑宗族,為一代賢后。
陰麗華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族。據《後漢書?陰識傳》載:陰氏家族是名震古今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後。到了第七代子孫管修的時候,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為姓。秦末漢初,陰家舉族遷到了新野。不但出身顯赫,陰氏家族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戶。更始元年(23年)六月,時年十九,在劉秀的事業處於低谷時期,身世顯赫的陰麗華嫁給了這個大自己九歲、身負深仇大恨、事業剛剛起步的男人。陰麗華同後來的郭聖通(劉秀的第一任皇后)在內,對劉秀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女人,沒有一個是在太平盛世的情況下嫁給劉秀的,都是從劉秀於亂世的危局之中。
建武元年,不但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於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聖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這年,在劉秀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聖通為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是對劉秀的一件大事,對整個東漢王朝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東漢建立之初,有帝無後,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本就迷戀陰麗華,故欲立陰氏為後。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後位為人生至榮,可陰氏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見《東觀漢記》卷六),陰麗華之所以堅辭後位,其原因頗為複雜:
其一,雖深得帝寵,然眾心難服。相對於郭聖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寵愛。雖然天子寵愛,但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尤其是來自河北的眾功臣豈能心服。郭聖通雖然比陰麗華晚幾個月嫁與劉秀,但真定府十餘萬大軍因此聯姻而歸附,頓使河北局勢驟變;而郭聖通也在劉秀平定河北之時伴駕左右,可謂於社稷有大功。此外,郭氏同劉秀一樣,同為漢室宗親,都有前朝血脈,在這一點上,郭氏的身份遠比陰氏高貴。更有利於日後劉秀的統一大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為後,實難服眾心。
其二,社稷為重,性本寬仁雅緻。從後來的歷史看,陰麗華是一個很重大局而輕私利的人。漢明帝永平三年,有司奏請儀立皇后,漢明帝不語,而已經身為皇太后的陰麗華則表示:“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皇太后開了口,群臣與後宮諸多嬪妃都無話可說。馬貴人,就是為東漢開基立下赫赫戰功、以“馬革裹屍”而聞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馬貴人聰慧清秀,有母儀之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選,但她自明帝為太子時就陪伴左右,卻始終不能生下一兒半女。而明帝身邊還有陰貴人、賈貴人等其他嬪妃,其中這個陰貴人正是出自陰氏家族。陰麗華並沒有利用自己太后的權利和馬氏不能生育這一點趁機將自己宗族的陰貴人推上後位,而是以大局為念,力挺德才最為突出的馬援之女為後,這在是難能可貴的。縱觀西漢與東漢,後系家族把持朝政,是兩漢政治的一大特色。陰氏不但自己追隨光武帝一生,賢德而識大體,還把另一個被後世史家譽為“千古賢后”的明德馬皇后扶上了東漢王朝的後位。而明德馬皇后作為一代賢后,深深的影響了明、章兩朝的政體。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氏,立貴人陰麗華為後。
光武駕崩之後,明帝即位,對陰氏、郭氏的族人一視同仁,當時在京師洛陽,郭氏家族與樊氏、陰氏、馬氏,並稱為“四姓小侯”(見《後漢書·明帝紀》)。就連到了章帝時代,身為陰麗華嫡系子孫的漢章帝還親到郭氏家中,大會郭氏族人,君臣非常的和睦。陰氏黯然的做了十六年的貴人,也就是“妾”的地位,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除了她身為管仲後人,注重家風品行之外,還與她自身的品性有極大的關係。親身經歷了建武、永平兩朝、對陰皇后極為熟悉的老臣第五倫在上疏中說到:光烈皇后“友愛天至”,就是說她天性善良,不願去傷害別人(見《資治通鑑》卷四十五)。
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包括皇太后階段),死後與光武帝合葬於原陵。東漢明帝君臣上其諡號為“光烈皇后”,諡法:秉德尊業曰“烈”。從未登上過東漢政治舞臺前臺的陰麗華在死後卻得到了同後來臨朝稱制達20餘年的東漢順烈皇后梁妠(梁冀之妹)一樣的諡號。
史料中記載她“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這種既端莊恭儉又仁孝矜慈的品行,垂範後世,成為其後歷代后妃學習的榜樣。她的另一為後世所稱道的是她能夠抑制陰氏外戚,懂得後宮妃嬪和前朝外戚只有在此消彼長的條件下才能長期共存,否則只會落得權高震主、全族盡滅的結局。前漢的呂、霍已經用血和淚書寫了這一悲劇,其後的漢室多個外戚擅權被誅滅的成例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陰氏的結果在外戚宦官專權成風的後漢外戚中無疑是最好的。
後世對陰麗華的評價也是極高的。明朝以“異端”自稱的李贄說她手段絕不減於武則天;南懷瑾則將她和明太祖洪武帝的馬皇后並稱為自秦漢後為數寥寥的較為賢良的后妃,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只能退居其次。而且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擁有諡號的皇后。作為一個立國開基之後,不插手政治是極難的,而陰麗華作為東漢開基之後,在政治上並無甚建樹,這也使她成為後世警戒“後宮不得干政”的典範。以一種不同於呂雉的方式成為歷史上難得的一位“不問政事”的賢后,為後世所稱道。
No.8唐太宗之後長孫氏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
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長孫皇后除盡心盡力的照顧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遺孀外,並悉心安排住處、挑選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極盡撫卹之意。
雖然長孫皇后貴為一國之母,但生活勤儉樸素,完全沒有官夫人的奢靡習性。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不僅如此,她也帶動兒子、嬪妃們都這樣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議添購一些器具給太子使用,長孫皇后知道了很生氣的說:“現在國家剛建立,百姓還生活在戰亂不安當中,身為一國的太子,應該節儉自持,體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賢德的人君啊!”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其才德兼備、有見識又善謀略,所以很受太宗賞識,被封為齊國公。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后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但太宗仍堅持要擢升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只好先私下找哥哥來商量,希望他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要讓外戚有過多機會參與政治,也不要落人話柄,應向太宗辭卻官位。後來,長孫無忌果然向太宗表達拒絕封官的意願。太宗見兄妹兩人都如此堅持,也只好作罷。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長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后,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瞭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如果說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納諫言的賢能皇帝,那麼長孫皇后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納直諫的幕後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氣衝衝的回來,直說要把魏徵給殺了。一問之下,原來魏徵經常在眾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諫言,有時甚至讓太宗覺得顏面盡失,所以太宗氣得想把魏徵除掉。不料,長孫皇后聽完太宗的話之後,竟入內到房間,久之,換上隆重禮服而出。太宗驚異而不解。長孫皇后笑說:“恭喜皇上!臣妾聽古人說:"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勸諫’,魏徵敢如此大膽提出諫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納臣子意見,是個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賀呢。”太宗一聽,才恍然大悟。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幹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后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彌留之際,與唐太宗最後訣別。一再要太宗記住:“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拒讒謏,省勞役、止遊畋”,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並無甚麼大的功勳、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請求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縱觀長孫皇后短暫的一生,著實令人讚歎不已。她有著歷代后妃所罕見的氣度和胸懷,有著深明大義的膽識和智慧,給千秋萬代留下了良好的母儀典範,是後世皇后的標杆。她光明磊落的一生,與唐太宗共創的唐初“貞觀之治”業績是千秋不朽的。如果沒有長孫皇后,唐太宗的政績恐怕要打不少折扣,魏徵的歷史也要重寫。長孫皇后帶給唐初社會和朝臣的益處是不可估量的,也有利於唐初政權機構的有效執行。她敢於直諫,鼓勵進諫,防範外戚的政治見解;不恃權驕人,母儀後宮的品德;不崇奉佛教,反對厚葬的思想,於家則相夫成就蓋世英明,福及子孫,於國則佐君成就千秋大業,恩澤天下。她不愧為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有勇有謀、高瞻遠矚的傑出女政治家,千古可鑑。長孫皇后不幹政,但敢於勸諫太宗虛己納諫、抑制外戚政權的見識和才幹是罕見的,值得千古傳頌。被丈夫李世民稱作“嘉偶”“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被史書稱為“矜尚禮法”“母儀何煒”的一代賢后長孫氏。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后群落中,長孫氏不是權力最大的,也不是名聲最大的,但卻是名聲最好的。
No.9 明太祖之後馬秀英
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漢族。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后在南京病故,終年五十一歲。死後被諡為孝慈高皇后,葬於鐘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她是仁慈、善良、儉樸、愛民的一代賢后;她敢於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時進行勸諫,保全了許多忠臣良將的性命;她善待後宮嬪妃,不為孃家謀私利開創了明朝後宮和外戚不幹政的風氣。
馬氏自奉節儉,衣服穿破了還要補了穿,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聖皇后用舊弓弦織成綢,做衣服穿,馬後就命用舊料織治,做成蓋被、巾褥,送給孤寡老人。剛攻下北京建立明朝時,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曾喚馬皇后一起來賞玩宮中的珍奇異寶,不料馬皇后一點也不動心,冷冷的說:“元朝就是因為有這些珍奇異寶而亡國的啊。”又說:“皇上您已經擁有很多寶物了,還要這些做啥?”明太祖馬上就知道馬皇后所說的寶物是指:“賢士”。馬皇后說:“您只要擁有此寶物就可得天下了,臣妾與您同出身於貧賤,今雖有幸貴為帝后,但我們要防範日久驕奢安逸啊。皇上,危亡都起源於細微小事,您不可不謹慎啊。”太祖一聽,才收起賞玩寶物的心,專心於國事上。
馬皇后對子女仁愛,勉勵他們學習,要求他們生活簡樸,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誨,又把宮中利用舊料織成的被褥送給他們,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她對待養子如同親生的,而且始終如一。
馬皇后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很得體。當朱元璋在甥館時,與義父母及其家人;獨立成家後,與義子,與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後,與妃嬪,與宮人,與命婦,與朝臣,與孃家,種種關係,料理得妥切,與人關係融洽。她能做到這種程度,重要的在於她按“待人以寬,責己以嚴”的原則去辦事,與他人的矛盾就易於化解。
馬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後,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這一對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婦,互相眷戀,互相體貼,從這個意義上說,儘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還是完滿的。
朱元璋性情暴烈殘忍,為了保住朱家子孫日後的統治地位,不斷尋找藉口屠戮功臣宿將。對此,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多少有所節制。大學士宋濂就是一例。明初朱元璋剛稱帝時,宋濂擔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並奉詔主修《元史》。因為明初的典章制度許多都經宋濂之手擬定,又是太子的老師、輔佐明太祖十多年的老臣,因此太祖曾尊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但就在宋濂退隱三年之後,因胡惟庸黨案而被牽連。雖已年過七十,但明太祖仍將他逮捕,押解到京。馬皇后慷慨激昂的對太祖陳述說:“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般百姓家聘請的老師,都還以禮相待,不敢疏忽,而何況宋先生曾當過太子的老師啊,怎可如此無禮對待他呢?況且以他高齡隱居山中,又能圖什麼謀反之事呢?”見太祖仍執意要處決宋濂,隔天,馬皇后便準備了一桌素食等太祖一起來享用。太祖見滿桌素菜,很是納悶。馬皇后哭泣著說:“我這是為宋先生做送終之事。”太祖一聽也心有慼慼焉,後來便赦免宋濂不死。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
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馬皇后病逝。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讚揚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No.10 明成祖之後徐儀華
仁孝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 - 1407年),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母謝氏(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
明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歲的徐氏嫁給17歲的燕王朱棣為燕王妃。徐氏仁孝溫和,馬皇后不只一次當眾稱讚這位兒媳婦。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隨成祖就藩北平。
後來,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佈起兵靖難,在朱棣前往大寧“借”兵之際,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兵臨城下,燕王妃本人親自登城督戰,與世子朱高熾成功保衛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歷時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終於結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軍攻陷,燕王妃再次踏進皇宮的時候,已經是這裡的女主人了。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成祖登基為帝,十一月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做為妻子,在朱棣竭力為自己“正名”的時候,徐皇后也傾盡全力相助丈夫。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一部《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頒行天下。她還編寫了《內訓》二十篇,《勸善書》一部,都頒行天下,這些文字旨在推行針對女性的教育,並倡導修德勸善,為自己更為丈夫贏取民心。除此之外,徐皇后還曾經向朱棣要求召見大臣們的妻子,並對她們說:“女人侍奉丈夫,並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衣食起居而已,應該對他們的前途事業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勸告,不易被男人採納,同樣的話妻子來說,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與皇上朝夕相處,從不以私慾開口,所說的一切都以生民為念。希望你們也能以此自勉。”
可惜,徐皇后年壽不永,她只做了四年皇后,就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的七月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最後一次勸諫朱棣,讓他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慣自己的孃家。她還叮囑太子朱高熾說:“我一直惦記著當年在"靖難之役’初起時,為守住北平城而應命作戰的將士妻子,感念她們的功勞和付出的傷亡。想要趁著皇帝日後北巡的機會,親自向她們以及她們的家人贈予嘉獎撫卹。只可惜我再也無法完成這個宿願,這是我此生唯一的恨事。”
徐皇后去世時年僅四十六歲,朱棣對結髮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慟,他為徐皇后上諡號曰仁孝,並從此不再立後。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七月十八日,壯心未己的朱棣病逝於徵漠北的途中,享年六十五歲。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諡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祔太廟。
暫沒有史料、文史記載葉皇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