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曾憲全110401818

    這是道家或佛家修行的—種境界,天人合—,也就是說把自己忘了身邊的所有物品,念想全忘掉,自己就天就是地,天地就是我,現社會也形容—個人愛某物或愛某件事達到忘我的地步,如某君愛奇石,把石當老婆,當子女,當自己的—部分,給再多錢也不賣。

  • 2 # 一知半解594

    天人合一是指人之本我與外界執行的規律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絕對不是隻是一個傳說。不用藉助任何工具進行推算,而知天下事。足不出戶 知天下是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個顯著特徵。不是每個人都是可以天人合一狀態,只有得道之人才可以。得道就是與外界大道的融合。人是天道的人間代表,可以替天行道。神仙就是道的代表,人們拜天地拜神仙,是因為他們可以對天地執行的規律進行改造進而改變人們的命運。天人合一狀態的人,心意發動,扭轉乾坤。

  • 3 # 齊物行者

    先從小的說說,比如,天才飛行員都具備的“人機合一”感。

    既人與飛機成為一體,飛機成了人思想,肢體的外化。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生命規律相合!

    道家講“與道同真”也是此義。

    道,生天,生地,生人。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能去認識道,去實踐體悟道嗎?!與自身生命的源頭——道,合為一體嗎,

    這是在下個人理解的天人合一。

  • 4 # 參易閣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應該出現在易經裡,易經將一卦分成天地人三才,上下為天地,人在天地間,人的所有活動都受天地的影響,也必須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則,否則就會出現不吉利。後來道家莊子、老子繼續發揚光大這一思想,影響道家思想至今,儒家也講“天人合一”,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並用儒家思想做的系統的闡述。

    由此看來,天人合一不是道家的專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儒家還是道家再到後來被本土化的佛家都講天人合一。那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呢?首先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的農業生產活動,春種秋收就是利用大自然植物生長的規律進行的,如果春天沒有按節氣種植,秋天自然欠收。雖然現在我們用溫室大棚也可以種出農作物,但是口感和質量和自然生長的有很大的差別。再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中醫,真正懂中醫的大夫再對待同一種病也會根據病人體質和季節開出不同的方子。再到我們早睡早起按時作息等等都算是天人合一的具體應用。總結一下我按我自己的理解給“天人合一”下一個定義:天人合一就是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一切活動都應該遵守大自然的規律。

  • 5 # 天易居士

    天人合一,是易經的核心思想。這裡的天指宇宙規律,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思是人要遵從宇宙的自然規律做事情,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聖賢認為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相處的至高境界。

    天人合一這個理念多在道家練功的書籍中,儒家理論學說的體系中,充滿了神秘色彩,彷彿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現在舉幾個生活中天人合一的例子,便於瞭解什麼是天人合一。

    中醫養生:中國有句古語:“早飯要吃飽,午飯要吃好,晚飯要吃少。”這句簡單的諺語中隱藏著子午流注的秘密。 早上7--9點辰時,是胃經流注最旺 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吃早餐,那麼胃就無事可做,胃在空磨,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胃病;

    上午9--11點巳時,是脾經流注最旺的時候,這時脾將早餐經過胃消化後的營養分配到身體的其它器官,如果沒有吃早餐,也就沒有營養可以分配了;

    下午13---15點未時是小腸經流注最旺 的時候,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再分配。如果沒有吃午飯,那麼也就沒有營養進行分配,白白增加小腸的蠕動,並沒有營養分配到身體各器官中。

    而到了晚上19---21點戌時是心包經流注最旺的時候,這時不宜進食太多,進食太多消化系統會與心包經爭奪人體內的血液,從而對心臟不利;再者晚上戌時亥時都不是消化系統流柱最旺的時候,吃的太多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所以晚上要吃少。這就是為什麼“早餐要吃好,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的的天人合一理念。 人們為了減肥盲目節食;早餐不吃,晚餐猛吃都是違背天人合一理念的。

    農業生產:諺語:“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秋忙大甸,處暑動刀鐮。”中國人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把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就是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

    科學家研究宇宙飛船飛入太空是天人合一,人類保護自然,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天人合一,預測人生的命運是天人合一,道家練氣功也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運用宇宙規律,知行合一的體現。

  • 6 # 慧棋詩詞原創

    天人合一是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由靜心慮意,調息止念,至氣息執行,由小周天至大周天(身體即宇宙),當然要得法修行,否則會傷害身體,若修行到自行周天至胎息,則初始成,後則與自然渾為一體吐納,而融入宇宙,自無呼吸之感,初定成,但仍需較長時間修行,至無求而自有則漸進入定,初定至四定至喜樂而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真如覺心明性,天人合一之境界。拙見,恭請指導。謝謝。

  • 7 # 點藝神客

    “天人合一”內涵廣大:一、人(包括其他、萬物)皆是天地(道)之產物,因而合天道!二人生天地間能感悟道!所以會發明、制物改造天地!三人類的行為作用與天地!天地之道又能作用與人類、萬物!因而是統一矛盾體!

  • 8 # 東來東往194971702

    中國古代走的是另外一種科學,它直接針對人體和宇宙的關係進行研究,和現在傳來的實證科學截然不同,對於那些看不見,摸不著,但又能實實在在反映到我們這個空間來的現象,實實在在的表現,古人就敢去觸極,而不像現在的科學對其一律視為迷信,或歸到宗教神學上,過去古人是講究靜心、調息、打座,提高自己的道德,昇華自己,整個社會也是這樣一個狀態,在打座修行中就漸漸的把對宇宙的感覺昇華到更強烈的感覺,最後看到接觸到這一切,人體是個小宇宙,和外邊的大宇宙是相通的,對應的,當然了人得按宇宙的法理來才能相通,佛家的修善,道家的修真,都是這個宇宙的理,它的特性,人同化了這個理才能昇華上去,舉個例子,古人就能準確畫出人體的穴點陣圖、奇徑八脈圖,幾千年過去了,到現在這個實證科學才用儀器看到人體真的存在穴位、脈絡,那你說誰先進,誰科學呢?現在科學認識到室氣汙染嚴重,在南極等地上空都出現了一些大洞,人說是汙染所致,按現在的科學來認識你哪的汙染嚴重在哪裡開個大洞才對,為什麼都在沒人的地方,不是人認識的那樣,但現在的汙染確實太厲害了,過去歷朝歷代都是這樣,人的道德普遍都高的時候,人心都向善,那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不用費多大力也會有個好收成,人不好了,天災人禍就會連綿不斷,人去想想這個天人合一吧,你去觀察觀察,這世界上哪有特殊的事情出現,哪裡就有特殊的天象變化出現。現有的科學是讓人從對物質的認識昇華到精神上的認識,再讓人從精神上對這些物質的依賴,而我們國家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從精神上的信仰昇華到對這個宇宙、人體、生命的認識,真正認識人和宇宙的關係,也就是精神上的信仰昇華到對這個物質世界的真正認識,在昇華到對信仰對真理的真正堅定,這是完全不同的,宇宙的本身就是一個寵大、複雜、智慧的巨系統,其實人體在更微觀下看也是一樣的,人有這個物質身體,可它還有精神一面的存在,這個宇宙也是一樣,人同化了宇宙的理,符合了它的特性,天人合一嘛,你才能昇華上去,真正接觸到、看到不同層次宇宙的真實狀態和生命存在的方式,許多的預言都講到人到了一定時期有大劫之猶,那是因為大規模的人道德底線都崩潰了,做人的標準沒了,為了一點利益什麼都敢幹了,和這個宇宙的特性完全背了,物質也就腐化了,事情過去了,人都在說預言不準,怎麼沒發生呀?!人只注意了預言的前面所講,卻沒看這些預言後面都講到人類社會這時有一件事出現,大規模的人都在要求自己做一個好人,那個預言中所講的劫難就下存在了,但最後的事情是一定的,人都得在這件事情中擺放自己的位置,無論是生存還是毀滅,《諸世紀》預言中講到一九九九年七月,恐怖大王從天而落……,人現在回頭仔細看看預言所講,有些預言講人類的希望在東方,確實是這樣,因為宇宙的真理是在這裡洪傳的,事情是在這裡做的,人要在謊言和真相中選擇自己的未來,只有歸正自己,昇華自己,才有未來,才有希望

  • 9 # 東方奔兔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

    最早是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來的。他認為發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而且也是一種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狀態。

  • 10 # 智慧慈光

    論天人合一。

    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是天地有思維會思考的那一部分。人類實際上就是天地的大腦。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我們賴以生存的天地,很多時候我們會忽視天地的存在。從人類的起源來看。一開始地球上沒有生命,只有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這些元素構成了無機界,構成了原始的地球,後來在地球的進化過程中,這些元素之間相互激盪,相互作用,慢慢有一部分元素就進入了有機界,構成了有機界,但是有機界與無機界之間的這些元素是守恆的,是相互轉化的。有些元素進入了有機界,就表示有些有生命的生物誕生了。有些元素又迴歸到了無機界,就表示有些生物死亡了。地球上的生命就這樣在地球生物圈內,生生滅滅。實際上就是那些元素,在有機界和無機界之間的迴圈往復。大約5000年前,隨著生命的不斷進化和演化,產生了有思維會思考的人類。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這樣天地才得以知道自己的面貌、組成……這樣看來,人類就是天地的大腦,人類就是天地的一部分,人類與天地是一個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這是物質屬性上的天人合一。

    人類之中的有些開悟的聖人,能夠做到精神上的天人合一。比如老子,他感悟到了天地常道的存在。人類有精神,天地實際上也有精神。比如說:當我們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時候,就會發現大海是多麼的遼闊,無邊無際,這種感覺很令我們感到震撼,有利於開闊我們的心胸。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大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有的人就能感悟到,為人處世謙卑處下的重要性。天地之間,本身就充滿著各種智慧和精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智慧和精神也一樣,相類似的智慧和精神,是相互吸引的,相互融合的。所以伏羲氏透過感悟得到了《易經》,老子透過感悟得到了《道德經》,釋迦牟尼透過感悟得到了各部佛經,孔子透過感悟得到了仁義禮智信……

    由此可見,人類與天地,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是統一的有機整體。所以說,天人合一!

  • 11 # 老麥說說

    什麼是天?天,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有很多的解讀,天代表著神權的最高領導——昊天大帝(也就是玉皇大帝);天,還代表著自然生命規律的制定者與監督者(或者說,天即是“道”)。

    那麼,天人合一,說的自然不是和玉帝合二為一,而是人融於“道”中,溶於自然生命規律中,追尋生命的最本根,因為人,本身就是“天”的一部分。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也在追尋著天人合一,於是有了《易經》、有了《道德經》,有了陰陽曆、有了二十四節氣、有了天干地支,有了五行生剋……這些無一不是追尋天人合一的凝結。

    天人合一,簡單來說,就是下雪了,天冷了,天冷別忘穿棉襖;天陰了,下雨了,下雨別忘戴草帽。春天播種,秋天豐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順應24節氣,該幹麼幹麼。

    天人合一,複雜了說,就是紅塵外,修行處,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追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去飛昇,去成仙。

    仙山隔雲海,霞嶺玉帶連 據說世外有天仙 天仙休羨慕,世人刻苦幹 何難亦有歡樂園——八仙過海

    不過,咋說呢,雖說仙境玉樓仙宮,金堆玉砌。可是,這糟亂紅塵比仙境,也不差一線,你說,是吧。

  • 12 # 尋真633

    天一合一可以說是中國哲學思想和人的智慧行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則對於人的思想智慧行為來說,天可以視為自然世界及其中一切事物的客觀規律,人是人對外界的認識和人的生活行為。天人合一即是人的行為與一切自然規則規律相合、相一致、不違背,所謂大道自然、無為而為亦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 13 # 古代哲學思考

    “天”從來不僅僅是一個自然命題,這還是一個哲學命題。昨天在一個關於修真的問題下面我也有提過一下,我覺得關於天人合一,最確切的解釋不是老莊,也不是董仲舒,不論佛道儒,只論人類真實的可操作性而言,《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可以解釋清楚,並且讓人們知道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結合經書的前後文,這段話字面比較容易理解,大概也就是說你順應天地變化,該做什麼的時候去做,不該做的時候就不做,那你的身體與精神都可以得到保護,自然可以健康長壽,延年百歲了。這是黃帝問岐伯的一個問題,而黃帝所謂的“上古之人”是在黃帝之前的人,傳說中可以活幾百歲,提攜天地的人,簡而言之就是“神仙”。細思極恐,黃帝口中的“上古之人”是什麼時代,又是什麼樣的境遇?!

    我之前也有說過《黃帝內經》是本醫術,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醫”從來不單單是指的身體,它同樣重視關心人們的精神狀態,這可是比西方心理學更早更成熟的文化體系,可惜現代人卻不自知。岐伯說完這段話之後,又說到——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字字珠璣,哪一句拿出來都要細細品讀出很多有用的東西。我個人覺得,在天人合一,修真修道這些觀念理論上,大家都不要把自己站得太高了,姿態第一點,破碎虛空之後的時候我們且不要去想,只看看當下,真真正正的去做到我們能夠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14 # 臆想天開

    人類生於天地間,接受了物競天擇的選擇以及適者生存的的考驗。所以人類只能順應自然,即便是哪個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他的身體也不會跟他保持一致,身體會主動適應自然。如果誰試圖不與天合,不想生存在溫度適宜的有空氣的環境裡,非得要活在火裡,那儘管去,去了就知道,不是你帶領身體找到了新的生存之地,而是你的身體帶領你一起毀滅,或者是你毀了你的身體然後你跑了。

  • 15 # 本草行者17612170246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不僅僅是觀念上面的認為,更是用來指導實踐的,是在實踐中去感受到的,是修行實踐中的一種感受和狀態。

    從認知上面,簡單的就是,人在這個世界中,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身體是隨著天地四季,南北地域的變化而變化……

    實際的感受中,中脈慢慢通了以後,二十四節氣變化的時候,所對應的穴位,直接有非常明顯的感應。

    為人當修丹,修丹當修天元丹,多說無益,有緣者求之。

  • 16 # 三禾米田

    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就是天人合一之說。是人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人順應自然,順應四時調攝,所謂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四季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因此,人在日常活動的飲食起居,順應四時變化,動靜適宜,衣著適應,飲食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人生於天地之間,當屬自然界一分子。

    自然界分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人分眼、鼻、口、喉、耳五官,心、肝、脾、肺、腎五臟。人有七竅,天有七日,人有365骨胳,天有365日,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天有陰、晴、雨、雪、風、雷、雹。這也算是人合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巧合吧。

    人生天地之間,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說,今人講飲食有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之說。孔子講“不食、不時”。自然界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不都是在說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嗎。

    例如,人到了夏天,赤日炎炎,我們感覺很熱,可到了地下室很涼。冬天地下室又很暖。人也一樣,夏天,我們的內臟是涼的。我們都喜歡冷飲解署,其不知在讓內臟雪上加霜,人這時必生病,如拉肚子,胃腸感冒。人的內臟冬天又是暖的,這是冬藏的功能。北方人到了冬天喜歡吃凍梨,可是,人的內臟不會受害,相對來講還有祛火的功能,因為北方的室內比較熱,空氣乾燥。

    再比如,到了深秋萬物凋謝,也就是我們說的冬藏,樹木要吸吮營養,為來年的春生,動物要貯藏食物或冬眠。人也一樣要冬藏,如果縱慾或大汗,必然人到了春天必生病。

    順應自然規律,注意四時養生,飲食起居正常,春晤秋凍,夏少冷飲,冬多穿暖。不違背自然規律,順應四季變化,做到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相應成一體,天人合一,才能逸養天年。

  • 17 # 頓果v

    能洞察萬物生存發展規律,謂之見道

    能恪守內心之清靜無為,謂之修道

    能遵重規律而行之,謂之合道

    故說於內生清靜無為心,於外遵循規律而行謂之天人合一!

  • 18 # AAAET

    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天人合一,(我們稱為“保天法”)。一聽題目,人們就覺得奇怪,保什麼天,天是啥?天其實就泛指宇宙,天有什麼可保的,讓他自行運動不就行了嗎?沒有這麼簡單,天有天書,天書就是宇宙的機密,宇宙機密的內容是很多的,天機和我們人世間又是緊密相關的,這由不得我們人類,但有宇宙人和史前文明他們有責任幫助我們地球人類透過思維和透過科學技術來了解天機,減少一些損失。怎樣瞭解天機呢?宇宙人和史前文明採取了許多的辦法,如指導一些科學家透過他們的努力來發現和揭示一些宇宙天體運轉的規律,還有一些就是針對廣大群眾,透過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和大家的生活習慣,來教育人們認識宇宙,適應自然,平安進步,和諧發展。今天的地球你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增加,氣候乾燥,莊稼難長,空氣汙染,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恢復太難。我們人類學的是人和宇宙的科學而不是別的科學,要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時,更好地保護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的要求,科學地改造世界,要積極地自覺地讀天書,曉天理,知天命,行天道,在天人合一的道路上不斷的進步,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實際就是(保天法)的原則真理。謝謝!

  • 19 # 北山包丁

    天人合一實際是天、地、人合一的簡稱。

    此概念最早應該是由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的哲學思想。

    在中國儒、釋、道文化中都有體現。

    乃至,國際上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思想。

    這裡我借用一個集合概念來說明一下。

    分形——對於非專業人,或者很討厭幾何的人來說不好解釋,這裡借用一個特點。

    在分形的影象中,分割後的小部分,近似於整體縮小後的形狀。

    天人合一裡面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和天是相通的,或者是相似的。

    這裡的相通和相似有物質層面,更多的體現在概念,思想、道理上。

    當然,這裡的天包含地在內。

    天人合一中為什麼不說成“天地人合一”?

    這裡有易經的思維在裡面。

    天地即乾坤。一畫開天,先有天,後有地——可以理解為在易經思想形成過程中是這樣。

    太極生兩儀,兩儀為陰陽,為天地,為乾坤。

    先有一畫陽爻,斷而為陰爻。

    所以可以理解為地由天生,地屬於天。

    這和西方說的女人最初由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產生有相通之處。

    即陽生陰。

    天人合一當然更多的是哲學概念,為了好理解,不妨具體到物質世界來找對應。

    最近本的概念,就是人和天地相通、相似。

    在《黃帝內經》的《靈樞·邪客》篇中說: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這就是人和天地之間的對應關係。

    在分形中,更多的是形狀上的對應相似。

    天人合一在概念、文化上就有了更廣更深的內涵。

    比如漢字,我們常說“一字一乾坤”。

    套進這個概念,就是“天字合一”。字裡包含了一個小小的天地。

    天字合一的思想運用非常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

    比如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國畫中,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師造化”,

    文學中的比興手法等都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源頭。

  • 20 # 八月148512826

    天者並非我們看見的這個天,天是指正個宇宙,人,即宇宙之間的智慧精靈,地,自然也是宇宙之中的一部分,天地人合一,指的是人要符合宇宙之間的執行規律,天人合一一句話就講完了,就是行天道,成人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冬齡的現代書法創新屬於藝術昇華還是藝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