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生智慧農業劉永森
-
2 # 財智成功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根本原因自然是因為進口的糧食太多了。
2016年全年進口大豆8391.3萬噸,同比小增2.72%。2016年全年進口稻米353.39萬噸,同比增加5.49%。2016年全年進口小麥337.4萬噸,同比增長13.51%。2016年全年進口玉米316.66萬噸,同比減少33.03%。2016年中國大麥進口500萬噸;高粱進口665萬噸。2016年中國進口油菜籽357萬噸,進口豆油56.02萬噸而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
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
我們來簡單計算進口糧食的總量,單位為萬噸:
大豆8391.3+稻米353.39+小麥337.4+玉米316.66+大麥500+高粱665+油菜籽357
=10920.75萬噸。
這還不包括進口豆油的重量。
與統計的國內糧食總產量 61791萬噸相比,進口糧食能佔比17.67%。
這是一個恐怖的資料,說明接近五分之一的糧食需要進口來滿足內需。
那麼,反過來想,假如不進口的話,是否就有20%左右的人糧食不夠吃呢?
所以,並不是糧食過剩了。
而是國外的規模化種植,糧食成本比國內更低,大量進口使得國產糧食失去競爭力,看起來像是過剩了。
實際上,更值得警醒,萬一有事,進口不了糧食了呢?
萬一國外巨頭聯合,高價壟斷貨源呢?
耕地毀去很容易,汙染也很容易,但是想重新開荒種植就難了。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大問題,糧食自給自足涉及國家安全,必須重視。
’
-
3 # 北斗七星2017
現在耕地越來越,人口越來越多,而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價賤傷農,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第一個原因,產品改良,過去種傳統種子,畝產兩三百斤,連自家吃飯都感覺到困難,現在每家每戶都用雜交品種,糧食每畝單產一千多斤,是過去糧食增產的4倍,國家糧食連年大豐收。
第二個原因,科技興農,科學種田,合理施肥,精耕細作,機械化生產,選擇優良品種,是奪取糧食大豐收的關鍵。
第三個原因,經濟全球化,進口糧食,進口農副產品也加大了力度,國外糧價,農產品價格便宜衝擊著我們國內農產品與糧食市場,並且進口糧食質量高於國內,價格又低,糧食加工企業也鍾情於進口農產品加工,以取得降低加工成本,增加企業利潤與產品銷售競爭。
第四個原因,傳統零散種植,各自為戰,造成生產成本高,價格增高,沒國際競爭優勢,造成國內農產品積壓滯銷,再加上種植資訊閉塞,跟風種植,分佈不合理。
所以,北斗七星認為,以上四個主要因素,是造成我們農產品過剩的主要原因所在。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
4 # 俺是鄉下人
耕地的確越來越少,但農產品越來越剩是另有原因
糧食分為主糧和輔糧,水稻和小麥屬於主要糧食,而玉米大豆等則屬於輔助糧食!
水稻和小麥基本能夠實現自足,但也略微進口!而大豆玉米則需要大量進口!這原因在於,中國每年消耗太多的大豆玉米用於畜牧業,一頭豬吃三四斤糧食才能長一斤肉,而我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類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養殖業需求很大,進口的大豆玉米主要用於養殖業!
進口糧食短期內會發現成本更低,以玉米為例,從美國進口玉米比收取當地玉米要便宜,因為美國是規模化農場種植,量大,成本低!所以進口一多,顯得糧食越來越剩餘,價格越來越低!
但是國家處於糧食安全,並不是一味進口,這樣的話是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涉及的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才畫出了糧食耕地紅線!
-
5 # 駱正興945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確實很有感觸。首先是現在的食物鏈,實現了多元化。品質化,規模化。而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距離國際水平還差很大一截。然後就是市場化。大量的國際化的產品,高質低價搶佔了中國的部分市場。再就是資訊化的今天。看似中國的網路資訊化變化很大。實際上廣大的農村來說資訊不對等。物流成本很高。必然會造成一些東西低質價高,沒有市場。
-
6 # 糧油市場報
先斗膽糾正一下,你的問題不夠客觀!
首先,我國耕地雖然比較緊張,但整體面積並未出現明顯下降。國家一直在嚴格控制耕地面積不被侵蝕。
其次,我國的農產品總體來說供給比較充足,只不過出現了結構性短缺。其具體變現為:小麥基本自產自銷,稻穀略有剩餘,玉米庫存高企,大豆產不足消,需要大量進口!
所以,整體而言,我國農產品出現比較明顯過剩的只有玉米而已!而這些年,隨著我國玉米臨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庫存高企的狀況也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國耕地寶貴,需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它。最近一段時間內,有人去我國很多地區做了調研後發現,一些鄉村對土地徵收、流轉政策不夠了解,不少地方存在著明顯的違法違規徵佔耕地、流轉耕地的現象。
即便是有正常合法手續,但是在手續審批過程中或者在在土地徵收過程中,違規現象依舊比較突出,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有人徵佔大量耕地甚至基本農田搞房地產開發、建工業園區、開發區等。
其實,我國如果說整體來說算是地大物博的話,那麼人均下來的話資料就有些尷尬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5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3.38畝的一半。
耕地問題決定了我們吃飯這樣的頭等大事!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國寶大熊貓一樣,保護我們國家的耕地。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表示,自2015年我國玉米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內外玉米價差進一步縮小,扭轉了持續3年的價格倒掛局面。目前我國玉米庫存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但改革之路依舊漫長!
-
7 # 就叫我蓋倫吧
現在的人,油吃得比較多,運動量也少,吃飯,比過去的人吃得少,另外由於國外的糧食便宜,中國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進口大量的肉類,進口奶粉,還進口大量的水果,造成國內的食品賣不出去。
-
8 # 明志踐行篤定
中國從農民進城開始,主糧就變了,現在是大魚大肉,以前是五穀雜糧,加上現代的機械發明,產量提升,而吃的方面又改變了,必然會出現農產品過剩。
-
9 # 塔蓯蓉123456
這是藏糧於地的政策,也是轉型的結果,不買點農產品進來如何平衡貿易逆差?出口幾枚導彈能換多少農產品?也是我們轉型的要求,就是農民苦了些,蘇聯十年完成了西方三百年的工業化,犧牲品是誰?我們也一樣,只是做的要好一點點…
-
10 # 影人新侃
不請自來,這問題值得探討,嘮叨幾句。先說下,不是耕地越來越少,是耕地荒廢越來越多,因為種地不掙錢,農村勞力都進城打工了,家裡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唸書的小孩,只能少量種些莊稼,保證自己基本生活。那些顧不過來的地塊兒如果誰能種就包給誰,包不出去只有荒廢,所以感覺是耕地越來越少了。
其實咱們國家對於耕地和可耕地把控還不錯,基本紅線是不允許突破的。總理不是說過麼:“家有餘糧,心中不慌”,啥都可以出問題,就是糧食不能出問題。所以對耕地的保護是相當的重視。
至於農產品過剩有兩點。1、進口力度加大,如韓國水稻、泰國的大米還有菲律賓香蕉等,每年會大量進口。2、耕種方法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科學。比方說以往一個一畝大棚西紅柿一個季度能出8000斤,現在就能產出12000斤.。
總之,現在的生活絕對不會出現以前的“4兩低指標”的情況。
-
11 # 傲然45
中國農業還處在個體小農經濟階段,規模小無法使用先進機械,造成生產成本偏高。農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在種地,年青人都在外打工,上過大學的大多不會再回農村。十多年前北京通洲張彩路運河旁的百多畝上好耕地就已撂荒!落後的農業生產已嚴重拖累國民經濟的發展,危極國家糧食安全。
-
12 # 步步高141276651
糧食和農產品是個大問題,如果沒有進口的糧食,只靠現有的耕地生產出來的糧食,我們日常吃的食物就不會這個價格了,農民在家種糧也就有錢了,城市也得不到發展了,生活會一落千丈,回到了七十年代的狀況,雞鴨魚肉成了奢侈品,糧食只夠維持日常生活吃用。
-
13 # 農產品期貨網
六十年代初,中國人口只有六億多,耕地卻比現在多得多。而糧食要定量且需要有糧票才能購買糧食類食品,所有農副產品都需要票證,沒有票證而只有人民幣是難以購買許多農副產品的,沒有布票也是難以購買衣服的。那時候糧食和農副產品都是非常欠缺的,老百姓能夠吃肉都是非常稀罕的,不是像今天可以天天開葷的。
如今,許許多多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大規模減少。而耕地也因為搞鄉鎮企業和房地產等等其他用途而大規模減少,甚至許多耕地因為生態需要而退耕還林,退耕返湖等等。像今天全國人口是六十年代兩倍多了,可是糧食和農副產品卻不見得更加稀缺,恰恰相反是越來越豐富。
1、主要農產品供過於求。目前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如糧食、蔬菜、豬肉、食用油、水果等大宗農產品,都全部供過於求,價格總體上處於低位執行,甚至繼續下跌。
2、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雖然國內農產品全面過剩,但中國農產品出口卻並不多。
3、受流通環節影響。菜農沒有能力決定菜價。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農貿市場,最少要經過3~5個流通環節,每個流通環節都要從中獲得自己的利益,同時今年油價持續走高、人工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最終成本。
4、結構矛盾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過剩。近幾年來糧食連年豐收,使得國內糧食供給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都出現了相對過剩。當前農產品市場突出的表現是:“大路貨”產品過剩,優質產品仍供不應求;初級產品過剩,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仍然稀缺;一部分地方的農產品過剩,另一部分地方農村卻沒有完全脫貧;國內農產品過剩,但是沒有能力打入國際市場。
-
14 # 老年痴呆40
農產品多的理由如科學種田,優良品種,化肥農藥使用,規模化,機械化,進口等等這些回答都是正確的。還有一點是儲存中的黴變與鼠害的減少使糧食損失降低不少,反過來也相對增加了產量。
-
15 # yishenpinan123
平均一人一畝多點地,有可能還不是真實資料,如果不是大量進口包括轉基因在內的國外農產品,真的夠吃會多麼?如果國家再不重視保護耕地,保護農民種地積極性,一旦戰爭無法進口農產品,想想各大城市幾百萬上千萬的人吃什麼? 看看現在的成都平原還有多少糧田沃土!
-
16 # 九號地
①耕地面積是少了,但基本農田的安全底限沒破。
因為工業用地與城市擴張,耕地面積相對是有所減少,不過有一點人們往往會忽略,機械化使土地更加平整益耕,逐漸完善的科學種養和與配套的生產技術,產能其實不減反增。
②耕地減少了,倉庫卻滿了。
曾經連續十幾年的增產記錄表明,糧食高產抵消了耕地減少的壓力,隨著儲備庫的增建與糧食增儲,整體存量有增無減。
加入世界貿易後的中國,國外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大量進口,也使得本地普通農產品一再退守進存。不能變現的農產品沒被消化,難免出現剩餘假象,靠吃,怎麼吃得完?
④食材多元化,也造成部分糧食過剩。
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在各領域都得了發展,尤其向深海的生產延伸。還有飲食習慣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農產品過剩產生深度影響。比如一些女性為了美,一頓飯只吃一個蘋果加一杯奶,比如一些養生愛好者為了健康長壽,晚上甚至不進食。
另外,出苦力下死勁的勞動者少了,人們整體的飯量在減小。現在,還能看到幾個一頓吃十個饅頭的漢子?
-
17 # 湘平古珍郵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情況,當時中國人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建設,人口比現在少一半,可卻是個缺吃少用的年代。
當時吃飯要憑糧票。
食用油也得用油票。
連副食品都得憑票。
動物吃的粗糧也得憑票。
現在人口大增,耕地縮減,可我們的餐桌上卻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關鍵是得益於各種農業科技大發展,各種大棚能種出反季瓜果,同時因許多土地流轉,大面積的土地被平整,大機械耕種,提高了效率,當然每年進口的糧食也很多,這個不容小視,也希望大家節約糧食。
-
18 # 徐元林
耕地減少,種糧地縮減,不缺糧原因:農藝措施改進,單產提高;消費結構改進,代糧食物豐富;進口增加,特別是單位面積產量低種類(如大豆);膳食結構發生變化,肉奶蛋,瓜果菜比重提升,人均主糧消費下降,像我家,三十年前一年人均400斤小麥口糧不夠,如今年均200斤吃不完。
-
19 # 小學同步學習8588
主要原因有3點。一是單產提高,玉米可達2000斤,稻穀1500斤。一畝地可抵過去5畝地,人口增加一倍,所以減少的耕地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二是新開墾了很多荒地,不在國家統計局範圍內。這次新的土地普查可能都在冊了。三是進口了很多農產品。所以現在農產品過多。
-
20 # 中華糧網
當前的農產品過剩可以辯證來看,我國目前的糧食現狀是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耕地雖在減少,但在科技的支撐下糧食的單產是提升的,糧食儲存也越來越科學,這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增加的糧食總供應量;此外當前的糧食總量雖然是增加的,但存在著大豆供給不足、穀物生產過剩及其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結構性問題。我國大豆進口量超過80%,油菜籽進口比例也很高,所謂的過剩主要表現在玉米和水稻上,小麥也略有豐盈。
回覆列表
第一、我國的耕地總面積是減少的,但是18億畝的紅線是保障的。
第二、土地資源有限,農業用地要給工業和商業用地等輸血,這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不減少才說明經濟結構不合理,落後。
第三、雖然耕地減少了,但是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因為水地和旱地的產出哪個大,大家都知道。我國水澆地面積從建國初的2億多畝增加到了現在的9億畝,2020年要達到10億畝,未來還會持續增加。以前23億畝耕地,水澆地佔比不到兩成,大部分是靠天吃飯,現在水澆地面積已經達到了五成。所以雖然我國耕地減少了,但是糧食產量確每年都在增加。
第四、農產品過剩這個詞,不太準確,只是區域性和部分產品過剩,我們還是在持續進口農產品。但是我國以前盲目的追求產量,而忽視了質量的問題是存在的,所以農業供給側改革,一方面要改革農業上游產業,如技術,農資,機械等等;另一方面要改革種養殖業本身,為消費者提供更加高質量的農產品。
第五、耕地減少的原因可以主要從城鎮化和生態兩方面考慮,第一城鎮化發展就要佔城郊的耕地,而且城郊的耕地都是優質耕地;第二在生態上考慮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政策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
第六、設施農業技術的發展會創造出更加高效的(耕地),比如在以前沒有利用價值的土地上,透過搭建溫室大棚採用無土栽培等等技術發展農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