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袁世凱為何要背叛光緒皇帝?
40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識時務者為俊傑,只有儲存實力才能有所作為,袁世凱背叛光緒皇帝,實際上是時也,勢也,與其政治立場和主張沒有太大的關係。

    首先在維新這一點上,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沒有太大的分歧,他們的分歧主要還是在權力鬥爭方面,光緒想要親政,勵精圖治,挽救危亡。慈禧希望繼續保留自己的權力,在有限度的範圍內,開展洋務,維新改革,維持自己的統治。在洋務有助於其統治的時候,她肯定會支援洋務;當新政威脅其統治的時候,她肯定會壓制新政。

    只是光緒皇帝太年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畢竟是書生,他們改革太速,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公然與整個守舊派官僚體系對抗,免去禮部尚書,淘汰舊人,這就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慈禧太后不得不有所行動。而光緒皇帝和康梁等人面對這樣阻力的時候,想的不是調整鬥爭策略,而是“圍園殺後”,搶班奪權,這是政治上的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是非常不成熟的。而且他們還輕易將機密透漏給袁世凱,在幾乎沒有任何勝算的情況下,袁世凱如果不告密自保,恐怕其下場估計和“戊戌六君子”差不多。

    在袁世凱看來,慈禧有李鴻章和中央、地方實權派的支援,牢牢掌握軍政大權;光緒皇帝乳臭未乾,羽翼未豐,措置失當,站在哪一邊就很明顯了,因此袁世凱的所作所為談不上背叛,只是一種策略上的選擇和自保。待時機成熟,他是會毫不猶豫的出手的。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很簡單,如果袁世凱支援了光緒皇帝,不僅救不了光緒,改變不了歷史,還會使北京菜市口多一顆“袁大頭”。

    首先,請大家注意一個細節——袁世凱深夜接待譚嗣同之後,連一點猶豫都沒有,轉身就背叛了維新派,投向了慈禧的懷抱。這說明什麼?說明“帝派”與“後派”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前者力量太弱,根本沒有勝算,到了不值得袁世凱猶豫糾結的地步。袁世凱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當年北韓發生宮廷政變,他當機立斷,不待向國內請示就第一時間迅速鎮壓政變者,使日本失去出兵北韓的機會。到後來,看到日本不斷增兵北韓,清軍對日軍處於絕對下風,又不斷請旨要求調回國內。顯然,袁世凱一向是權衡實力和形勢後果斷抉擇和行動。

    其次,請大夥兒關注一個事實——維新派平時與袁世凱沒什麼交往,臨到有事了才貿然上門求人。這件事說明,維新派做事太不務實,靠的是理想主義:光緒皇帝和變法代表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所以你袁世凱要支援我們。其實,該思路也是這個提問者的邏輯。很多時候,讀書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不錯,但讓他們來操作,往往不得其法,難成其果。所以,還是實幹者對讀書人的建議量體裁衣,有選擇性的去做更務實。

    再次,袁世凱如果支援光緒皇帝,不僅他本人性命難保,中國歷史的走向都可能發生改變。試想,如果沒有了袁世凱,武昌起義之後的歷史會怎麼發展?無論清廷鎮壓了革命軍還是革命軍北上滅了清廷,都與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結局沒什麼兩樣,都會造成生靈塗炭。但袁世凱改變了一切,使清朝的滅亡變得沒有那麼殘酷和血腥,有了文明和進步的氣息。

  • 3 # 愛看愛思考

    實際上。袁世凱的所謂新軍,還沒有能力推翻慈禧太后的統治。這樣的條件下,袁世凱,的選擇就完全符合他自己的利益集團的的需要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能夠這樣的選擇,機會也不是很多的,光緒皇帝?太嫩啦。政治鬥爭的手段,和政治見解?都是幻想。完全沒有把不利於,自己這方的條件計算清楚,就幻想圍住頤和園,囚禁慈禧太后。就能夠完全解決問題了,(請注意是圍住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連對於慈禧太后的必殺令,都沒有下達一旦慈禧太后被殺了?就會觀察各方反應,一旦壓力過大?那麼袁世凱就會被犧牲掉!把一切責任都是袁世凱乾的。這樣一來?袁世凱就成為了帶罪的羔羊。當然了,袁世凱。也不是傻子,反而是聰明人,這樣計算下來,還是舉報亂黨,風險最小,收益巨大!那麼,袁世凱這樣的梟雄的選擇,就會毫不猶豫的!死別人總好過自己去死,袁世凱的選擇只要是正常一點的人,都會這樣選擇的。當然了,有信仰者的選擇會不一樣。但是袁世凱是個有信仰的人嗎?他袁世凱的信仰就是利益。怎麼選邊佔?從哪裡來能夠獲得更大的權力,而且還沒有什麼風險。這樣的選擇題在一個梟雄的眼界還用問嘛?

  • 4 # baby愛科學

    袁世凱背叛光緒這事本身就是康有為這個大騙子在歐美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撒的一個彌天大謊。

    所謂的維新派一開始就是瞎胡鬧,維新派主力譚嗣同為了所謂的"籌措變法費用",提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賣國計劃,將新疆和西藏賣給英國和俄國。

    康有為在外國傳教士李提摩泰的慫恿下提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混蛋的混蛋邏輯,"中美英日合邦",這這邏輯已經超越了賣國,達到送國的境界,而且是全國白送。

    光緒皇帝也不是什麼好鳥,為了和慈禧爭權讓慈禧遠離朝政,夥同其父挪用海軍軍費給慈禧修頤和園,直接導致北洋海軍軍艦更新完全停滯,甲午戰爭之初,越權指揮,一心求戰,黃海海戰之後又毫無骨氣認慫賠款。

    甲午戰敗後,又為了爭權胡亂任用毫無經驗的官吏,一味胡搞之下,最終不僅得罪了守舊派和中間派,連內心支援變法的李鴻章,榮祿都得罪了,慈禧也看明白了光緒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在幾乎所有朝臣支援下重新掌權。

    在整個過程中,袁世凱發揮的作用很小,光緒在戊戌政變之前只是要求康梁想辦法調和矛盾,不要得罪太多人,康梁卻無知的要綁架慈禧,並且找到了自己唯一認識的軍官袁世凱。

    袁世凱答應梁啟超殺榮祿囚慈禧只是康有為逃跑後的一面之詞,當時並無第三人在場,而康有為說袁世凱答應行動時譚嗣同已死,康本人又在國外,可謂死無對證。

    但不可否認的史實是此時因"合邦事件"慈禧和非維新派已經在籌劃政變袁世凱是在戊戌政變當夜才和榮祿一起坐火車從天津到達北京的,榮祿和袁世凱到達北京時戊戌政變已經發生,袁世凱此時為自保才說出了譚嗣同曾經找過自己的事。

    康有為逃到海外後,為了欺騙輿論達到斂財的目的,不僅偽造衣帶詔,而且將袁世凱叛變說成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原因。其實是本末倒置,混淆視聽,欺世盜名。

  • 5 # 倪說歷史

    說袁世凱背叛光緒皇帝而站在慈禧太后一邊,根據最新的史學界研究成果來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康有為本人的話並不可信,而袁世凱告密的證據則非常不可靠。

    袁世凱本人傾向於維新,在變法過程中出力甚多,此時又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手中握有軍隊,一直受到光緒帝的倚重和青睞。康有為亦與袁世凱交往已久,對其頗為信賴。9月11日,康有為、徐致靖(時任禮部右侍郎)上奏保薦袁世凱,並提醒光緒帝要讓袁“獨當一面”,以備緊急之用。光緒帝當日便發出上諭,召直隸按察使袁世凱來京陛見。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候補侍郎。袁世凱卻於18日緊急拜會李鴻章、奕劻等重臣。當晚,榮祿急電袁世凱回津佈防。此時,譚嗣同來訪,向袁世凱和盤托出勤王政變計劃。袁世凱躊躇難決,遂於20日向光緒帝上奏,指出:“古今各國變法非易,非有內憂,即有外患,請忍耐待時,步步經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變法尤在得人,必須有真正明達時務,老成持重如張之洞者,贊襄主持,方可仰答聖意。至新進諸臣,固不乏明達勇猛之士,但閱歷太淺,辦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誤,累及皇上,關係極重,總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陳。”

    由此可見,袁世凱最後之所以沒有站在慈禧太后一邊,有他的苦衷,因為他也是身不由已,他本人已經受到榮祿的嚴密監視。但反水告密一事,實在是證據不足。

  • 6 # 清史宴

    光緒皇帝的皇位壓根座的就不穩,可他卻沒有首先鞏固自己的帝位,就開始著手啟用新秀派,大力的進行變法改革,立志長成為一代聖君。

    可是當變法觸及到既得利益者的時候,他們一旦起來反抗,試問光緒皇帝你拿什麼來鎮壓?也就是說保守派利益代表著慈禧太后,一旦反對你的話,分分鐘鍾就可以徹底粉碎你的一切政治抱負。

    對於兩方勢力的實際情況,作為清末的後起之秀袁世凱,看的是非常清楚,他知道光緒皇帝根本就不可能鬥得過身經百戰的慈禧太后,所以當光緒想讓他幫忙帶軍隊控制慈禧的時候,他是絕對不會幹的,因為風險係數太高了,一旦失敗,他袁世凱頃刻之間就會身首異處。

  • 7 # 鐵木真165163663

    袁世凱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權謀專家與政治家軍事家為一身的清末民族的強權政治人物,在袁世凱的眼裡心知肚明,光緒皇帝只足慈禧太后的眼前的擺設或玩偶而以,根本沒有實權只是方便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吧在朝中根本沒有立緒皇帝貼心的大臣,或者地方封疆大吏擁兵自重的大臣設有光緒皇帝心腹重臣,都是慈禧太后幾十年來培養的鷹犬與爪牙,或者說都是慈禧太后的門生們的,慈禧太后雖然到了立緒皇帝該親政的時期,只是假裝放權根本沒有真正把兵權交給光緒皇帝,只是做出表率給世界各國看而已,並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袁世凱作為李鴻章手下的人,她受到李鴻章的器重與栽培,他知道朝中大局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裡,光緒皇帝主持的維新變法只是,光緒皇帝的一廂情願想要消弱慈禧太后的實權而已,並沒有真正感覺到慈禧太后把他當成一個玩偶,還盲目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慈禧太后與頑固派的神經系統,為了維新變法,光細皇帝在沒有經過慈禧同意的情況下,逼迫朝中老臣告老還鄉,嚴重觸動了慈祥的太后的利益集團,維新變法譚嗣同還無知的以為袁世凱支援維新變法手裡有兵權,想要拉攏袁世凱搞一場軍事政變,沒想到譚嗣同前腳剛走袁世凱立馬稟報他的上級榮祿告發,維新派要發動軍事政變的事情,立馬選擇站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這邊,因為在袁世凱的腦裡很清楚維新派根本不堪一擊手裡又沒有實權與兵權,根本逃不出慈禧太后的手掌心,所以袁世凱精明的頭腦察覺到識時務者為俊傑,跟著維新派走死路一條,只能告發維新派才能升官發財掌握兵權與實權,有利於袁世凱在軍中樹立威信,為後來自己的前途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巔峰,與革命黨人合作逼迫清政府退位,成為了民國之初的風雲人物與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成就了他的一生豐功偉業。一

  • 8 # 讀史品生活

    袁世凱是擅長在官場中鑽營的人,都面對抉擇時,當然是自身利益為先!

    “帝雖一國之主,然當國日淺,勢力脆薄。後則兩朝總持魁柄,廷臣疆帥,均其心腹,成敗之數,可以預卜。與助帝而致禍,寧附後而取功名。”

    這是徐世昌給袁世凱的建議,很能說明問題了。

    1898年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玉瀾堂召見袁世凱,當天便破格提升他為兵部侍郎候補,專辦練兵事宜。

    第二天早上,袁世凱為謝恩再次見到光緒帝時,光緒帝便對其說了一句具有深意的話:

    “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這一系列的舉動透露出了光緒帝與維新派對於袁世凱和他的新建陸軍所寄予的希望。而這也成為了變法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但是站在袁世凱的角度上,這一次的恩遇,無寸功,受重賞,決不為福。

    十幾年的宦海沉浮,讓袁世凱意識到他已經被動的被推進了帝后兩派激烈政治鬥爭的漩渦,而無法置身事外。事已至此,站好隊則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到達北京的當晚,袁世凱便邀其盟兄、密友徐世昌到其寓所法華寺商討對策。徐世昌在其日記中也有所記載:

    慰亭到京,住法華寺,往看天晚,遂留宿。

    兩人的談話內容暫無史料可考,但可以想見,徐世昌必定將近日帝后兩派的鬥爭情況告知袁,而兩人商談過程中,也會對光緒帝召見袁的目的有所猜測。

    17日晚,徐氏再次留宿法華寺,對於光緒帝給予袁的破格提拔的狀況商議對策,徐氏就說出了文章開頭那段話。

    兩人權衡兩派實力對比後,終於做出了舍義取身的決定。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

  • 9 # 楊角風發作

    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維新派並沒有實權,頑固派又極力阻止變法。比如變法的推動者是光緒帝,而光緒帝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

    當然最重要還是維新派的政治不成熟,提出的一些主張不具備可行性,且傷害到了某些頑固派的利益,最終被慈禧太后叫停。

    而在更多文獻記載中,包括我們的教科書中都在講,變法的關鍵時刻是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這才導致了最終的失敗,那麼真相真的如此嗎?

    一、

    光緒帝釋出《明定國是詔》,確實是得到了慈禧太后允許的,而且一開始慈禧太后也是全力支援變法,至少並沒有反對。

    因此,光緒帝還跑了好多次頤和園,包括髮布《明定國是詔》的當天,也是先去頤和園請安。並把自己的變法主張跟慈禧太后講了一下,還帶去了幾份關於變法的奏摺,裡面有關於世界各國變法的宏論。

    慈禧太后聽了也很激動,並當場同意了光緒帝要把這些奏摺印成小冊子,不管是官員還是小吏人手一份。

    但是在變法的過程中,慈禧太后還是覺得光緒帝過於草率了點,於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罷免了翁同龢,關於罷免翁同龢一事,有幾種說法的,一是光緒帝主導的,覺得翁同龢處處制約自己,不方便施展手腳,且得罪人較多,於是罷免了翁同龢。

    另一種說法則是慈禧太后主導的,翁同龢舉薦維新派支援變法,觸犯到了老臣們的利益,於是眾人彈劾,觸發了罷黜,在《四朝佚聞》一書中有講:

    “光緒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議事,偶有不合,翁輒拂然,常入報帝必伸己意,眾已側目。”

    第二件事便是任命榮祿代理直隸總督,控制了京師周邊的部隊,第三,則是命授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到她面前謝恩。

    這三件事,對於維新派和光緒帝來講,是一種懸在頭上的刀,壓力也積聚到光緒帝的頭頂。

    二、

    實際上,光緒帝的變法並沒有推行下去,各地的大員們,除了湖南巡撫陳寶箴外,其餘的大都對變法詔令持觀望態度,甚至有些大員乾脆置之不理。

    可見,這次變法,只是京城的光緒帝和幾個維新派的一廂情願罷了,政令根本就達不到地方。

    後來的兩江總督劉坤一說了這麼一段話,基本能代表各地大員的心思:

    “時事之變幻,議論之新奇,恍兮惚兮,是耶非耶,年老懵亂,不知其然,無暇究其所以然,地方大員都對變法困惑,更何況平民百姓了。”

    在這種情況下,維新派的想法就不再那麼單純了,他們認為只有殺幾個頑固派大臣,變法必然可行。

    可惜,這個策略是建立在光緒帝掌握實權的基礎之上,顯然掌握生殺大權的並不是光緒帝,而是慈禧太后。

    維新派又不傻,自然也能看出來問題的關鍵,到這個時候,光緒帝其實一直都是蒙圈的。或許是維新派不厭其煩的勸說,或許是光緒帝自己也有想法,於是在變法已經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他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讓康有為離開京城,讓康有為離京,可以理解為光緒帝要調整變法策略,改用外華人。

    第二件事就是第一件事的延伸,光緒帝打算聘伊藤博文為清國維新顧問,同時,他還打算聘請美華人李提摩太一同擔任顧問。

    第三件事,下命令給榮祿,讓他通知袁世凱進京跟伊藤博文會面。

    三、

    但光緒帝的這幾個安排,卻讓慈禧太后起了疑心,為什麼會起疑心?

    除了因為袁世凱手中有一支新軍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袁世凱其實也是維新派!

    甲午戰爭失敗,曾經的駐北韓大臣袁世凱,也是異常傷心難過,在小站練兵期間,他也是關心著國家的走向。畢竟他跟外華人交往較多,對外國的政治體制有一定了解,不同於洋務派和維新派,袁世凱的主張則更加現實。

    當時的袁世凱官職是直隸按察使,並沒有直接給皇上進言的權力,而自己的靠山李鴻章又因甲午慘敗而被眾人聲討。而當時朝中掌權的大臣是翁同龢,所以,袁世凱是透過翁同龢上書給了光緒帝,宣傳變法主張。

    袁世凱上的兩個《條陳》,比較貼地氣,既不像洋務派那樣“以夷制夷”耍小聰明,又不像維新派那種以為可以跟列強平起平坐般的改革。甲午戰敗後的大清,哪裡有資格跟人家講公平,只能正視自己,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改革。

    袁世凱的變法側重於從地方開始,逐步推向全國,是一種從下至上的過程,且不要刺激到老臣,變法需要循序漸進。而維新派的主張是從上往下,屬於強壓式變法,不管你懂還是不懂,照做就是了,而且面對老臣們的反對,主張比較激烈:

    “殺二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

    但遺憾的是,袁世凱的變法主張並沒有引起翁同龢的共鳴,也就沒有被採納。倒是袁世凱透過翁同龢的方式上書,惹惱了李鴻章,認為他是看自己沒落了,要另尋主子。

    四、

    李鴻章可是後黨,袁世凱公然往翁同龢身邊湊,必然也讓慈禧太后懷疑其動機。再加上袁世凱也是積極支援變法,所以,光緒帝認為其可靠,慈禧太后則視作對己的威脅。

    1898年9月16日,光緒帝召見了袁世凱,詢問了變法事宜,最後話題一轉詢問袁世凱:

    “苟付汝以統領軍隊之任,能矢忠於朕否?”

    袁世凱能說啥,只能說願意咯,光緒帝一聽,馬上把袁世凱升為了正二品候補侍郎!

    9月17日,光緒帝再次召見袁世凱,並對他說:

    “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等於是暗示袁世凱要跟榮祿分離,自己作為獨立的力量辦事。

    光緒帝這麼頻繁地召見袁世凱,還這麼明顯地給他升官,慈禧太后不能不防,於是榮祿在9月18日就開始做了這麼幾項部署:

    一是調直隸提督聶士成的武毅軍,一共一萬七千人進駐天津陳家溝;二是調集甘肅提督董福祥部一萬二千人,進駐宛平、長辛店一帶,其中一部直入北京;三是致電總理衙門及袁世凱,謊稱軍情,說英俄開戰,英艦多艘遊弋大沽口,要袁世凱立即返回天津聽候調遣;四是授意御史楊崇伊等到慶王奕劻府,呈遞奏請太后訓政折……

    明顯可以看出,這些軍隊的調動,一方面是防備袁世凱的新軍,一方面是加強慈禧太后的安保,再有則是為戊戌政變做準備。

    五、

    維新派也不是聾子,榮祿一大早做的這些部署,他們多多少少也聽到了,也感到了危機降臨。

    於是他們決定孤注一擲,派出了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讓他殺榮祿,保光緒,捉慈禧。而在康有為和梁啟超關於這一晚的記錄中,都記載著袁世凱的回覆:

    “殺榮祿乃一狗耳!”

    但這句話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光緒帝到天津小站親自下令,他才會照做,在北京他是沒這實力的。

    時間到了9月20日,光緒帝再次召見了袁世凱,不過這次他並沒有提“兵變”的事,袁世凱也就沒有得到“密諭”。

    一方面光緒帝可能也覺得“兵變”的事,成功率太低,搞不好自己會搭進去。另一方面則表明,譚嗣同去見袁世凱的事,很有可能是瞞著光緒帝的,他是被矇在鼓裡的。

    當然,在這次會面中,袁世凱終於放心大膽的把自己的變法主張說給了光緒帝聽,可惜太晚了……

    因為9月21日一大早,慈禧太后就回到了紫禁城,宣佈自己再次訓政,同時下命捉拿康有為、康廣仁兄弟。

    其實這時候的慈禧太后,還沒有擴大捉拿範圍,也就是還沒有衝整個維新派下手。

    等到了9月24日,慈禧太后才突然下令捉拿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等人,並在9月28日就迫不及待地將這些人拉到了菜市口砍了,一共砍了六個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那麼,是不是袁世凱告的密呢?

    袁世凱在北京時,能告密的人只有慈禧太后,能見到慈禧太后只有9月19日這一天,畢竟新升二品,需要覲見太后。但當時的袁世凱跟慈禧太后並不熟,太后還提防著他呢。而且以慈禧太后的性格,她得知了“兵變”之事必然暴跳如雷,怎麼可能還等得了兩天後才回宮?

    那麼會不會是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就告訴了榮祿,榮祿再連夜跑到北京告訴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又連夜跑回紫禁城控制了光緒帝?

    這種可能性也很小,袁世凱回到天津的時候天都快黑了,榮祿再進京,即使到了也是晚上了,這時候他應該見不到慈禧太后。

    真正讓慈禧太后憤怒的原因,其實是光緒帝9月20日接見了伊藤博文,以及他們提出的什麼“合邦之議”,這才觸動了慈禧太后。

    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袁世凱覺得形勢突變,自己自身難保。為了自救,不得不把情況告知了榮祿,榮祿進京,還沒來得及彙報慈禧,慈禧就已經發動了戊戌政變。

    等到榮祿緩過來,想了好幾天,終於下定決心告訴慈禧太后後,太后才憤怒難耐,怒殺維新派人士,並軟禁了光緒帝。

    榮祿之所以要猶豫一下,畢竟涉及到了光緒帝,這種事,還是謹慎為好,當然,這隻能是我的猜想!

    其實到最後,慈禧太后也不信任袁世凱,如果袁世凱真的堅定地支援光緒帝,那麼只能害了光緒帝,菜市口還會多了一顆冤大頭,得不償失啊!

    參考資料:

    《清史稿》、《走向共和》、高陽的《兩朝帝師翁同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從甲午到戊戌》、餘音的《百年黃昏——回到戊戌變法歷史現場》、袁世凱《戊戌紀略》

  • 10 # 香姐逛歷史

    袁世凱想要權利,如果支援光緒成功之後(失敗肯定是要死的)政策維新,那麼結果就是自己辛苦奮鬥,兵權卻丟了,還可能出現兔死狗烹的慘劇,而慈溪一方,慈禧年事已高,而且上面還有榮祿頂崗,就算殺也殺不到他,袁世凱是一個權謀家,投機時代的佼佼者,因此就如同當年阿敏支援的是皇太極,而不是多爾袞一樣,他不願意承擔風險。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內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容、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北韓,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佈《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世凱為什麼要出賣光緒皇帝

    1、他深知光緒帝無實權清廷大全掌握在以後黨手中,僅僅依靠袁世凱自己的力量也不能抗衡後黨集團,早已預料到帝黨必敗。

    2、袁世凱的老上司就是後黨集團的主要人物之一————榮祿,出於裙帶關係以及榮祿的暗示和提醒,他不會靠攏光緒帝。

    3、袁世凱掌握北洋新軍,而帝黨無權無實,就是我袁世凱不幫帝黨,他們也不能奈我何。

    4、袁世凱與帝國主義早有聯絡,帝國主義不希望維新變法成功,不希望袁世凱幫助光緒帝。

    5、儲存自己已掌握的實力,萬一與後黨集團發生武裝衝突,必然殃及自己的力量。

    6、出賣光緒帝對自己的前途有力,必然得到慈禧的信賴和器重,有利於更好發展自己的勢力。

    以上幾點就是袁世凱為什麼要出賣光緒帝的原因。

    在1911年,南方革命黨爆發武昌起義的時候。袁世凱可以漁翁得利,既敲詐清廷,又勒索滿清,最終如願以償,當上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那麼為什麼慈禧太后不早點殺了袁世凱呢?

    第一,在慈禧手下,袁世凱是比較老實的。當年光緒皇帝想搞戊戌變法,囚禁慈禧太后,是袁世凱告的密。導致光緒被慈禧軟禁。

    袁世凱每次覲見慈禧 太后,都是一身冷汗。要知道,慈禧太后這輩子,整垮了不少人。他的前輩曾國藩,是湘軍首領,也不敢稱帝,只能乖乖交出兵權。

    第二,袁世凱的背後,也有外華人支援。慈禧太后不會輕易懂,但是可以限制袁世凱的權力,比如明升暗降,升袁世凱為軍機大臣,卻把北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與袁世凱關係不錯的恭親王。作為一個玩弄政治權術的高手,慈禧太后不會愚蠢到輕易殺人。

    北洋軍上下,都是袁世凱的心腹。就像淮軍首領李鴻章一樣,慈禧是大膽使用的。

    第三,慈禧可以鎮得住袁世凱。她沒有想到自己死後,清朝會亡國這麼快。可能根本就沒有心思殺袁世凱。

    槍桿子裡出政權,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是當時中國最強的軍隊,孫中山這些革命黨人也不願意和他硬碰,所以就以清帝退位、實行共和為條件,讓袁世凱當了大總統

  • 11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袁世凱是個政治投機份子,哪邊的風大,能獲得的利益大,他就往哪邊倒。

    光緒與康有為等人搞維新變法本身目的沒錯,但步子邁的太大,一下子將國內所有的守舊勢力得罪完了,結果當這些勢力反撲的時候,光緒等人根本就沒有力量來阻止。特別是當慈禧表態反對維新變法並要採取政變時,袁世凱這個投機份子就已經決定要背叛光緒了。

    譚嗣同和康有為等人將希望寄託於袁世凱本身就不現實,更說明了他們對於朝局和政治的無知。當時的直隸總督是榮祿,早已經調集兵力到達了天津和長辛店地區,單靠袁世凱小站的那些兵力根本就無法改變大局,並且當時的袁世凱還沒有後來那麼大的威信,小站練的那些兵會不會聽袁世凱的都很難說。

    袁世凱作為一個官場上混了幾十年的人,是知道在慈禧反對的情況下,光緒和維新一派失敗的結局是必然,而如何能在這場政變中自保以及獲取更大的利益才是袁世凱要考慮的。譚嗣同畢竟已經來找過自己,如果袁世凱不第一時間就去向榮祿告密,那等慈禧掌控大局,袁世凱的腦袋和官職也必然不保。

    說白了,光緒和慈禧之間的力量差距太大,光緒根本沒有贏的希望,既然如此,作為一個投機分子,自然要抓緊倒向慈禧了,難道還倒向毫無勝算的光緒不成?

    再說了,維新一派人士與袁世凱平常關係並不熟稔,即使光緒贏了,重用的也只會是維新人士,袁世凱作為舊官僚體系中的一員,根本就得不到任何好處,出力還不討好,並且還沒勝算,能幫光緒才是有鬼呢。

  • 12 # 歷史學習者

    關於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過程,在教科書裡是這樣講述的。慈禧準備發動政變,譚嗣同請袁世凱發動政變,袁世凱表面上答應了譚嗣同,背地裡卻向榮祿告密。結果譚嗣同等人被殺,袁世凱得到了提升。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北韓,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佈《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 、“竊國大盜” ,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林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境內的太平莊,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墓地所在。袁林的建築“仿明陵而略小”。墓園建築最大的特點是中西合璧,堂院前的部分是明清皇陵的風格,堂院後的墓園部分則具有西洋建築特色,整體看來非常別緻。

    袁世凱為何要背叛光緒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邊?

    首先袁世凱是體制中人,他的命運捏在統治者手中,更確切的說是捏在慈禧手中而不是光緒手中,因為在當時慈禧是最大的掌權者,既然在體制中又有兩個老闆的情況下,就涉及到站隊的問題,一旦站錯後果就是腦袋搬家小命不保!官場中從來都不是論能力論英雄的,就看你站隊是不是對的,站隊對了飛黃騰達,錯了後果自己想。

    維新派的方向錯誤,要知道光緒根本沒有實權,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成功的機率極小,更何況變法的內容嚴重觸犯了慈禧的利益,仔細思考一下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踏上光緒這條船結果就是一起陪葬,袁世凱這磨聰明的人絕對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

    最後就是出賣光緒站到慈禧一方可以最大限度

    袁世凱如果支援光緒皇帝,不僅他本人性命難保,中國歷史的走向都可能發生改變。試想,如果沒有了袁世凱,武昌起義之後的歷史會怎麼發展?無論清廷鎮壓了革命軍還是革命軍北上滅了清廷,都與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結局沒什麼兩樣,都會造成生靈塗炭。但袁世凱改變了一切,使清朝的滅亡變得沒有那麼殘酷和血腥,有了文明和進步的氣息。

    但不可否認的史實是此時因"合邦事件"慈禧和非維新派已經在籌劃政變袁世凱是在戊戌政變當夜才和榮祿一起坐火車從天津到達北京的,榮祿和袁世凱到達北京時戊戌政變已經發生,袁世凱此時為自保才說出了譚嗣同曾經找過自己的事。

    康有為逃到海外後,為了欺騙輿論達到斂財的目的,不僅偽造衣帶詔,而且將袁世凱叛變說成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原因。其實是本末倒置,混淆視聽,欺世盜名。

    總結:袁世凱答應梁啟超殺榮祿囚慈禧只是康有為逃跑後的一面之詞,當時並無第三人在場,而康有為說袁世凱答應行動時譚嗣同已死,康本人又在國外,可謂死無對證。

    但不可否認的史實是此時因"合邦事件"慈禧和非維新派已經在籌劃政變袁世凱是在戊戌政變當夜才和榮祿一起坐火車從天津到達北京的,榮祿和袁世凱到達北京時戊戌政變已經發生,袁世凱此時為自保才說出了譚嗣同曾經找過自己的事。

  • 13 # 歷史小院兒

    袁世凱從沒有背叛光緒

    幾個誇誇其談的人,圍在一個手無寸鐵、懦弱無能的皇帝面前,認為只要皇帝振臂一揮,就會席捲天下,大局可定!一輩子的書算是白讀了,但凡看過半本《三國演義》,也不至於這樣。

    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沒有實權支援的改革只是一場鬧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袁世凱算在自己的計劃之中,只是在局勢危急的時刻,突發奇想,想要帶兵包圍慈禧太后所在的頤和園,劫持太后,殺掉直隸總督榮祿,這才想起袁世凱這號人物:有軍權、少壯派、具有改革思想,於是脅迫袁世凱帶領新軍進入頤和園“圍園劫太后”,袁世凱被迫答應。結果是袁世凱到了天津得知太后即將採取行動,為了自保,向直隸總督榮祿告密。

    這樣也就解釋了慈禧太后前後兩種態度:開始將變法相關人員停職待參,完全沒有將這些人看在眼裡;得到榮祿的訊息後,慈禧太后勃然大怒,這才有了殺“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緒。後來逃到海外的革新派將變法失敗的原因,統統推到了袁世凱的身上,不得不說這些所謂“正義之士”的所作所為,令人作嘔。

    戊戌六君子

    結語:從頭到尾,光緒等人從來沒有把袁世凱當成自己人,只是把袁世凱當成自己最後殊死一搏的工具。不過袁世凱確實因為這次告密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一路青雲直上,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北洋時代的開拓者!

  • 14 # 遊者走天下

    袁世凱堪稱亂世梟雄,治世之良臣,趙高、曹操都是這種人。

    如果你有駕馭他的能力,他會對你忠心耿耿,把事情辦得妥妥當當,在朝日鮮明期間,袁世凱和日本明爭暗鬥維持大清帝國在這裡的體面,那是因為有李鴻章做他的領導,而他只是一名在外的外交官員。未來的升遷榮華富貴都指望李鴻章的提攜。

    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負責後勤運輸,雖然前線打的一團糟,但在後勤方面袁世凱也稱得上是盡心盡責,而且戰爭結束後他向清廷提出了編練新軍的建議,認為只有經過現代化系統訓練和裝備的新軍,才能讓清軍未來的對外戰爭中不至於落得如此慘敗。

    此時的袁世凱稱得上是忠心耿耿,但他對大清帝國的忠心那是為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在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一定會果斷站到慈禧太后這一邊。

    別看光緒親政了,他這個親政是中看不中用,朝廷大權還是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再次歸朝。

    袁世凱看得非常清楚,跟光緒站到一起,最終的結果就是被作為變法的犧牲品。

    雖然袁世凱在小站有一支軍隊,可這支軍隊面對當時京津一帶的清軍主力,眾寡懸殊,沒有半分能贏的可能,況且光緒的變法無論是朝廷還是在地方大員都在被強烈抵制,站到光緒這一邊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所以,一定要站到慈禧太后這一邊。

    這不僅能保住他現在的一切,而且他畢竟是地方上的實權派,手握兵權,讓慈禧看到他忠心耿耿,為他將來的仕途也是大有好處。

    其實,光緒心急了。

    如果光緒戊戌變法先小範圍實行結果一定大不同。

    比如,找一個不起眼的府縣去折騰,帝國的絕大多數地方依然維持舊制,這樣就有了很大的容錯率,也不會遭到大多人的抵制,那個不起眼的小地方更不敢不去執行光緒的命令。

    一舉三得!

    然後,就是和慈禧熬嘛。

    平常沒事多多鍛鍊身體,把滿人的騎射拾掇起來,野蠻其體魄。

    光緒生於1871年,慈禧生於1835年,兩個人差了36歲,時間在光緒這一邊,身板好了就更沒問題,大家一看光緒生龍活虎,也會理智的和他佔到一起。

    幾年之後,袁世凱的小戰練兵也練的差不多了,北洋陸軍成型。

    到那時,袁世凱就可以和光緒兩個人真真正正的合作。

    袁世凱擁有當時大清帝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就是大清帝國的曹操。

    光緒採用君主立憲制,弱化軍權,他就是大清的漢獻帝。

    兩個人的合作一定會讓帝國在洋務運動的基礎上10年之內完成初步工業化。

    有人可能會說,萬一袁世凱的後代像像曹丕一樣逼光緒律退位不就壞了嗎?

    這個擔心是多餘的,袁世凱能耐確實不小,他的兒子們卻一個比一個敗家。

    所以,袁世凱家族做不了第2個曹操家族,君主立憲制會一直進行下去,袁世凱也會從內閣總理大臣位置上退休。

    個人估計,很有可能他手下的秀才將軍吳佩孚會接任他成為新的內閣總理大臣,繼續推行工業化,完成第2次工業革命。

    然後,利用第1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把小日本兒趕回本土。

    所以,問題還是主要出在光緒這!

  • 15 # 史不知味

    袁世凱之於光緒,從根本上來說談不上所謂的“背叛”。

    他從來就沒有站到過光緒這一邊,又哪來的背叛之說?

    袁世凱的發跡路線,也從來沒有和光緒皇帝發生過任何交集。

    1881年之時,袁世凱自知科舉之路幾乎已經無望,於是便選擇了棄文從武,奔赴山東登州而入吳長慶麾下。

    這吳長慶何許人也?

    吳長慶於1861年以所部500人為底子,創立了淮軍慶字營,後又隨李大人馳援上海。

    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吳長慶又隨李大人北上平捻。

    僅憑“淮軍慶字營”五字便可知曉吳長慶所屬陣營,而袁世凱於1881年入吳長慶部之後,自然而然也被劃為淮軍陣營。

    淮軍之首,是誰?

    是李大人!

    李大人又屬於哪個陣營?

    李大人崛起之時,咸豐皇帝已然崩逝,慈禧也已經大致掌控了清朝。

    慈禧是一個貪戀權位之人,她掌控了清朝之後,便再也沒有交出權力的打算,所以同治皇帝一生沒有實權。

    即便是後來的光緒皇帝,也同樣空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

    李大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崛起,除了他的授業恩師曾大人願意讓出一頭之地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慈禧願意給他機會。

    這也就是說,李大人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得自於慈禧,和1875年才即位為帝的光緒皇帝沒有一點關係。

    李大人和慈禧的關係也已經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

    這也是李大人為了拼了老命也要為慈禧解決各種內外事端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大人雖然自稱是大清的裱糊匠,可實際上說他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才更合適。

    所以,李大人從一開始就屬於所謂的“後黨”,也就是慈禧這一方。

    而在1881年加入吳長慶部的袁世凱,從他加入吳長慶部的那一天開始,他實際上就已經被動地屬於李大人陣營了。

    1882年,袁世凱隨吳長慶赴北韓平亂,在此過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可謂深得吳長慶的賞識。

    對於袁世凱,吳長慶也一點不吝嗇,將之列為首功。

    從此之後,袁世凱便以幫辦軍務之身份留在了北韓,也開始著手為北韓編練新軍。

    袁世凱在1895年能夠得到眾人的舉薦而接手小站練兵之事,實際上就得益於這段練兵的經歷。

    袁世凱於1894年回國之後,雖然也被“放逐”了一段時期,可是到了1895年卻突然迎來了轉折。

    這一年,袁世凱經過各方勢力的聯合舉薦,終於得以奔赴天津小站,接替胡燏棻繼續編練新兵。

    小站練兵,是袁世凱積累原始資本的關鍵所在。

    沒有小站練兵,那就沒有後來的袁世凱。

    這個“香餑餑”為何會落到袁世凱頭上?

    當時正值甲午新敗,李大人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小的打擊,他所力保的胡燏棻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波及。

    胡燏棻被調走了,誰來繼續編練新軍就成了朝堂上各方勢力所爭論的話題。

    李大人不甘心就這麼放棄,他的敵人自然也想從李大人口中奪下這塊肥肉。

    只是,李大人到底根基深厚,想要一口就吞掉這塊肥肉,顯然並不容易,所以就只能緩而圖之。

    各方既然爭執不下,那就只能各讓一步。

    這時候,袁世凱就出現在了眾人視野。

    袁世凱雖然早在1881年就被動地歸屬於李大人陣營,可是他在1882年之後就基本上一直在北韓。

    這樣一來,袁世凱和李大人的利益瓜葛就不深。

    李大人覺得袁世凱是己方陣營的人,李大人的敵人也認為袁世凱和李大人牽扯不深,或有可能拉攏。

    於是,袁世凱就這樣在各方勢力妥協的舉薦之下,成功地接手了小站練兵。

    而這一切的最終決策者,說白了也還是慈禧,並不是沒有實權的光緒。

    這也就是說,袁世凱從一開始就已經站在了慈禧這一邊,他從一開始就是慈禧這一邊的人,和光緒並沒有多大關係。

    如果非要說的話,他們也僅僅是名義上的君臣關係而已。

    可是到了1898年的時候,袁世凱迎來了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他可以選擇繼續留在慈禧這一邊,也可以選擇站到光緒那一邊。

    然而,當時的光緒雖然被康、梁等人忽悠著猝然發動了變法,可是手中幾無一併一卒,根本就不是慈禧的對手。

    倘若繼續留在慈禧這一邊,袁世凱依然位高權重,而且也不乏繼續往上爬的機會。

    畢竟李大人、榮大人等人對袁世凱都頗為欣賞,有他們為他在慈禧面前美言,袁世凱不愁沒有上升空間。

    倘若選擇站到光緒那一邊,那就是機遇和危機並存。

    他可能一夜之間就能夠站到頂峰,也可能一夜之間就摔一個粉身碎骨。

    而且,成功的機率可以說不到一成。

    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要站到光緒那一邊呢?

    袁世凱只要繼續留在慈禧這一邊,他就遲早能夠到達頂峰,他根本沒必要為了光緒承諾的那點虛無縹緲的好處冒險。

    光緒從來沒有給過袁世凱任何好處,卻想著一點也不付出地從袁世凱身上獲得利益。

    袁世凱可是一個“老狐狸”,他根本不會上當。

  • 16 # 清水空流

    最正確的選擇,也是一個最現實的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作為一個最現實的政治人物,袁世凱會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會選擇一個對自己政治前途最有利選擇,雖然這個選擇讓人不齒,會冠以奸臣之名號,但對於袁世凱這樣的陰謀家來說,道德過於空泛。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忠君愛國過於可笑,他袁世凱只愛自己。

    這裡首先要說明一個問題,袁世凱根本沒有出賣光緒,第一他當時也沒有資格。第二袁世凱也沒作出任何被叛光緒的舉動。戊戌變法的失敗與袁世凱無關,戊戌七君子被出賣也與袁世凱無關,老太后要依靠告密者活命那也太小瞧慈禧了。袁世凱為何忠於慈禧,那是為了他自己,難道就一個袁世凱忠於慈禧嗎,當年的曾文正公如何,左宗棠如何,現在的李鴻章,慶親王奕匡,榮祿。滿漢大員都忠於太后,為何偏偏苛責我一個山東巡撫(省長)。

    譚嗣同深夜來法華寺找袁世凱這個入京述職的山東巡撫,要求袁世凱發動兵變,囚禁太好太后,誅殺軍機首輔榮祿。但問題是袁世凱和光緒有這個“交情“嗎,你譚嗣又是誰,“初次“見面就說如此大事,你是《三國演義》衣帶詔看多了吧。再說,就算一切都是真的,事成之後,萬一有所閃失。你們不會把袁世凱推出去當替罪羊?牛打江山馬做殿。袁世凱又不是小孩子,信你個鬼啊。就從你們計劃來看,就根本不能成功。太后二十七歲誅殺顧命八大臣,你們這點道行在太后眼裡,和小孩過家家區別不大。對,袁世凱是事後向太后告密,但太后已經在紫禁城了,而不是頤和園,袁世凱的告密不是雪中送炭,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光緒的失敗,與袁世凱沒有任何關係。

    實際上就光緒而言,他也沒有把袁世凱當心腹,袁世凱從滿清任北韓大使一直到山東巡撫都是李鴻章一路舉薦,慈禧“任命“的,實在是沒有光緒什麼事,滿朝文武也都知道天下還是太后的,光緒掌控不了軍機處,只好任命幾個軍機章京(秘書)來管事,這個局面你讓袁世凱忠於光緒,實在是太可笑了,他袁世凱又不是海瑞。他是要做曹孟德的人。光緒是從1898開始籠絡袁世凱的,從當年9月開始,光緒卻多次徵召袁,以示恩寵。到了9月18日,居然就透過譚嗣同下達了“口諭”。袁世凱並沒有參與“事變”的決策,明顯不被當成“自己人”,甚至連詔書都沒,要獨自承擔“謀大逆”誅九族的風險。無疑就是看上了袁世凱的兵權,而事後無論成功或失敗,最後倒黴和替罪羊都是袁世凱。誰都不傻,風險百分百,利益全無的事情是沒人願意幹的。

    再就是袁世凱在和譚嗣同等人談話以及之前看戊戌變法的操作,憑著政治經驗袁世凱認為光緒帝根本不能成事,目光短淺,行事操切,康梁之輩更是紙上談兵,書生義氣,這樣的人能夠“翻天“的話反而奇了,如果說以前他對光緒還抱有一絲希望的華,現在則終於徹底失望。袁世凱的前途是慈禧給的,他也只能忠於於慈禧。至於說到道德操守,那是窮酸腐儒的標準,袁世凱要的是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這些只有慈禧能夠給袁世凱。光緒只想利用,袁世凱何必忠於一個沒有能力和權力的皇帝。

  • 17 # 劇透歷史

    若問光緒帝心頭最恨的人是誰,恐怕不是困住他手腳一生的慈禧,而是在戊戌變法時倒戈背叛的袁世凱。

    原因很簡單,慈禧是光緒擺在檯面上的政敵,雙方政治立場不一致,有爭鬥很正常。袁世凱卻不一樣,他表面上支援光緒,實際上投靠慈禧,等於背叛了光緒,二五仔向來比光明正大的敵人更讓人厭惡。

    那麼袁世凱為什麼不選擇正牌的皇帝光緒,而是選擇已經撤簾歸政的慈禧呢?要想解釋清楚這一點,就得先了解戊戌變法、戊戌政變是怎麼回事。

    1895年4月,日本對清廷逼籤《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康有為、梁啟超等組織1300多名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發動“公車上書”,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

    儘管這份上書並沒到達光緒手中,被清廷頑固派攔截了,但維新變法的浪潮至此開始掀起。

    後來康有為再次上書,指出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這次上書被光緒看到,很快召見康有為,一番深談後讓他全面籌劃變法。

    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這就是戊戌變法。

    變法的主要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廢除科舉考試,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等等。

    大家發現了嗎?這些措施看起來不錯,但有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按照這樣來改革,勢必損害到守舊派的既得利益,說白了,將損傷到滿清王公貴族及大臣們的地位和財富。

    可這一部分人都聚攏在慈禧的周圍,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後黨”勢力,光緒並沒有爭取過來,也沒有打倒的把握。

    換言之,光緒的對手是在朝中根深蒂固的老牌政治家,而他能依靠的卻只有康有為、梁啟超這些文人,憑著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但辦起事來又都還是些生瓜蛋子。這還怎麼鬥?光緒也知道兵權的重要性,籠絡或自以為籠絡了一個手下有兵的人,那就是在天津以西式方法操練新軍的袁世凱。

    因為晚年糊塗稱帝開了歷史的倒車,袁世凱被罵得狗血噴頭,但初入政壇那會兒,袁世凱是個熱血青年,在北韓的時候沒少給蠢蠢欲動的日本人大棒子吃,就連李鴻章都稱讚他血性忠誠、才識英敏。

    當全國上下都興起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時,袁世凱也是其中一員。他為維新變法積極奔走,還加入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的強學會,與維新人士過從甚密,大家視他為同路人。

    也不知康有為怎麼判斷的,派人去試探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之後,得出袁世凱“為我所用”的結論,舉薦他為工部右侍郎。光緒也將他當作最大的依仗,準備關鍵時刻用他制住慈禧。

    後來慈禧與光緒的鬥爭進入白熱化,慈禧有滿清貴族們的支援,光緒預感到自己處境危險,下了道密詔給維新派,大意是再不行動,我的皇位就保不住了。

    康、梁等人拿到密詔,認識到形勢緊急,經過一番商討,他們決定鋌而走險,包圍頤和園,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並殺死慈禧的心腹直隸總督榮祿。

    而這個任務,必須得有玩過真刀真槍的軍人去執行,在他們的設想中,只有帶過兵打過仗的袁世凱能完成。

    1898年9月18日,譚嗣同進入袁世凱寓居的法華寺,將計劃全盤告知袁世凱,並讓他動員新建陸軍來實施此計劃,以保證成功的可能性。

    袁世凱口頭上答應這個請求,打發走了譚嗣同。轉過身,他卻向榮祿告密,將維新黨人的行動計劃和盤托出。就這樣,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軟禁光緒,再次臨朝訓政,並捕殺維新派,康、梁逃往海外,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

    為啥袁世凱要這麼做呢?因為他是個精明的投機者,知道自己的新建陸軍根本無法完成控制慈禧、刺殺榮祿的任務。但他又不能在這個時候說不行,容易引起維新派的懷疑。

    另一方面,袁世凱雖然支援維新,卻並不贊同用激進的方式,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有區別。

    這裡說明一點,袁世凱並不是在譚嗣同一離開就告密,慈禧也不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才發動政變,而是慈禧本來就準備發動政變上臺主政,袁世凱從慈禧的親信御史楊崇伊那裡得知這一訊息後,左右權衡,知道憑手中這點兵力鬥不過慈禧,索性反水,告密立功。

    所以,袁世凱背叛光緒站到慈禧這一邊,主要是因為他比較現實,一發現自己沒有勝算就趕緊另換主子了。

    從戊戌變法到戊戌政變,咱們會發現光緒及維新派們在政治上實在太天真了,他們並沒有做好變革的準備,也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光憑著一腔熱血行事,根本不是慈禧的對手。

    而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並不那麼可靠的袁世凱身上,更是件愚蠢的事。關鍵時刻,正是這個被維新黨人寄予厚望的袁世凱,給戊戌變法補上了最後一刀。

  • 18 # 老蟲

    袁世凱告密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子虛烏有。這只是康有為等人,丟擲來的一個煙霧彈,就為了打擊、抹黑袁世凱。當然,袁世凱也不是什麼好人,我們只是就事論事。

    即使這件事是真的,那也是因為光緒皇帝沒有真正掌權。此時清廷的真正生殺大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緒都還要看慈禧的臉色行事,因此,想都不用想,袁世凱肯定要向權力大的人靠攏。所以,背叛光緒也沒啥不能理解了。

    再說,袁世凱究竟有沒有告密?現在還是兩說,目前也沒有定論。不過,仔細分析,多半不可能發生。

    關於袁世凱背叛光緒皇帝這件事,主要是出自於康有為等人的口中。而且還是在袁世凱篡奪清朝的權力以後,才被爆出來的。

    因此,這是不是康有為等人放出來的一個,用於抹黑袁世凱的一個訊息呢?這種情況也是蠻大的。

    雖然袁世凱在此期間見過慈禧太后,但慈禧太后並沒有立刻就對唯新派下手。而是隔了三天,才突然動手抓捕唯新派的人。接著就是戊戌六君子慘案,光緒被囚。

    這從時間上,也不能證明袁世凱告密。其實,袁世凱有沒有參與到光緒和慈禧太后的鬥爭中,都是一個問題。

    當時的袁世凱,還沒有像後來那樣大權獨攬。此時的袁世凱,也沒有達到能夠左右局勢的實力。

    而且,袁世凱還是一個低階軍官,他的練兵地點還在天津,能不能順利進皇城都是問題。而且,唯新派也不至於傻到,要去找一個微量的“遠水”來解“近渴”。

    況且,光緒帝也不是一個強硬的人。他重用維新派,也不是為了“強國”,只是想緩和一下局面。這種特別冒險的事情,光緒是做不來的。

    因此,說袁世凱告密,才導致維新變法失敗,導致光緒帝被囚禁,這是說不通的。

    其實,真正讓慈禧太后動怒的,是光緒帝私下接見了伊藤博文。正是由於光緒帝和伊藤博文的密謀,觸動了慈禧太后,這才導致慈禧太后軟禁了光緒帝。

    袁世凱背叛光緒這一說法,其實站不住腳。袁世凱只是奉命在天津小站練兵,距離權力中樞太遠。此時的他,還不資格參與這種皇室的鬥爭之中。

  • 19 # 瀟遙時光

    袁背叛光緒,一個是袁看清當時形勢,以慈禧為首頑固派力量雄厚,與清廷老佛爺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己絕無好下場,當時袁掌握新軍還不成氣候,京城八旗部隊,衛戍部隊都在清廷頑固派手裡,各地部隊也在清廷手裡,光緒身邊那些人或許寫文賦詩還行,要論政治手腕,用人能力,影響力遠遠不夠的,第二袁是中國歷史上少有野心家,他心裡盤算,投靠光緒,光緒比他年紀小的多,日後自己難有大作為,而投慈禧,自己完全可以見機行事,老東西也快到天年了,自己比曹孟德還了不起,事實證明,單論耍政治手腕,袁是少有人才,心恨才能手黑,自己才是真正的臥龍,那諸葛亮算什了,權衡利弊,向慈禧告密,向朝庭獻忠心,出賣維新派,自己這步棋走對了,哪管別人人頭落地!

  • 20 # 牽手擁你入懷

    很簡單趨利避害而已,我就從人性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何袁世凱會背叛光緒帝,而站在慈禧太后一邊。

    首先袁世凱是體制中人,他的命運捏在統治者手中,更確切的說是捏在慈禧手中而不是光緒手中,因為在當時慈禧是最大的掌權者,既然在體制中又有兩個老闆的情況下,就涉及到站隊的問題,一旦站錯後果就是腦袋搬家小命不保!官場中從來都不是論能力論英雄的,就看你站隊是不是對的,站隊對了飛黃騰達,錯了後果自己想。

    其次袁世凱本質上是個政客,而不是政治家,節操和忠誠對於他來說並不重要,為了向上爬兩者都可以拋棄,誰能給與晉升的資本就跟誰混,很明顯一個是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一個是擁有實權的太后,只要不是腦子有問題絕對會選慈禧而不是光緒,人性本就複雜,善惡就在一念之間就看當事人如何選擇了。

    第三維新派的方向錯誤,要知道光緒根本沒有實權,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成功的機率極小,更何況變法的內容嚴重觸犯了慈禧的利益,仔細思考一下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踏上光緒這條船結果就是一起陪葬,袁世凱這磨聰明的人絕對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

    最後就是出賣光緒站到慈禧一方可以最大限度的贏得慈禧的信任,獲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說維新變法最大的獲益方就是袁世凱,這從變法以後袁世凱一路高升直到有能力逼清帝退位就可以看出來的!袁世凱選擇了對最有利的情況罷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會背叛光緒站在慈禧太后一邊了。在這一點上袁世凱的眼光還是很毒的,可是卻讓中國失去了最後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師怎麼出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