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位卑未敢忘憂國

    五代十國是指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同時,在這五個朝代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是中華民族普遍承認的優秀帝王,甚至可以稱之為“範本級帝王”,千百年來為歷代史學家所津津樂道。筆者認為有一位帝王最起碼比起上面提到的四位來的毫不遜色,這個人就是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五代時最為人感到可惜的帝王,中國歷史上最被人忽視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

    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

    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公元954-公元959年)在位,在位時間五年六個月,後因重病無治而逝,終年三十八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一人。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縱觀柴榮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後蜀鳳隴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遼,兵不血刃,取三關四州,這些軍事上的成就是他在位短短的5年半的時間內取得的,為北宋的統一基本奠定了軍事上的基礎。可以說,他在五年半中完成的軍事事業比宋太祖、宋太宗在以後幾十年完成的任務還要多。是他在軍事上發出了統一的先聲。而宋太祖最初征戰天下的河北軍幾乎都是後周的老底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趙匡胤實際上是拿著柴榮的家當給自己打下的江山。

    更重要的是,柴榮給五代時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帶來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決了自中唐以來近200年藩鎮割據的局面,結束了五代頻繁政權交替的歷史,為結束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奠定了基礎。他繼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國曆代最樸素的“皇帝夢”,可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最無情的玩笑,歷史沒有給他三十年,甚至沒有給他十年,而只給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個月。而就是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柴榮創造了光耀千古的偉大功績,效率之高,功績之大,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帝王史上絕無僅有。

    可是這一切,最後終歸是給別人做了嫁衣。公元959年7月27日,柴榮因重病無治而駕崩。就在他死後不久,他生前信任有加的那個看似忠厚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把他的國家和一切從他留下的孤兒寡母的手裡搶了過去。他所創造的偉大功績和他的王朝,都只能生存在在大宋三百年的光輝掩蓋下。但是歷史不會忘記,煌煌大宋三百年,卻沒有完成柴榮生前“三十年皇帝夢”中的任何一個理想,北宋全盛時期的疆土也不過才僅僅280萬平方公里而已。自有宋以來,趙氏皇帝就不得不去面對“幽雲十六州”給他帶來的無邊戰亂,而更談不上什麼“致太平”了。宋太祖趙匡胤算的上是個偉大的皇帝,可是他的偉大也不過是因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而這個巨人就是柴榮。

    面對歷史,人們往往更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因此,趙匡胤的事蹟廣為人知,柴榮這個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卻往往被疏忽和冷落。

    縱觀五代十國短短的五十四年的歷史,除後周太祖郭威可以與之媲美外,其他的帝王要麼就是平庸無能,要麼就是無所政績,沒有一個帝王可以超越後周世宗柴榮,因此後周世宗柴榮便一舉成為五代十國中唯一一位名副其實的最英明有作為的皇帝了。

  • 2 # 歷史的影像

    導語: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他的英明之舉有:身先士卒、躬親閱試、戰略規劃、顯德毀佛、定稅徵,保邊民、均田租,抑豪強、浚卞口,導河流。司馬光評述周世宗:“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愛明理之人。”人物簡介

    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又名郭榮(柴榮自幼過繼姑父郭威為子,故又名郭榮。),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於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本身是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是中國少數由外戚繼承宗室的皇帝,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根據史書記錄,在此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建樹,號稱英主,他初步奠定了後來北宋的勢力。

    柴榮父柴守禮,祖父柴翁是當地望族,柴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賣茶葉,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柴榮自幼過繼姑父郭威為子,故又名郭榮。後漢隱帝劉承祐誅殺郭威家屬時,亦將郭榮最年長的三個兒子殺死。郭威親子都被殺害,郭榮作為養子就有了繼位的可能。

    廣順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即位,郭榮授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史載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二年,檢校太傅為相。又一年,封晉王。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判內外兵馬事,總攬兵權。同月太祖崩,郭榮即帝位。

    即位後的方針

    郭榮即位後,立刻下令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恢復中原經濟。當時,北方及中原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百姓痛苦不堪,郭榮的舉動正好使中原開始復甦,他整頓吏治,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濟開始繁榮。

    顯德二年(955年)推行顯德毀佛,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因為其毀佛行為,後周世宗被列入毀佛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司馬光評述周世宗:“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愛明理之人。”

    郭榮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則積極開拓疆土。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主劉崇乘其新立,勾結遼兵4萬攻後周,郭榮力排馮道勸阻,率軍迎戰,於高平(今山西)南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戰後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於是軍威大振。顯德二年詔令群臣獻《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確定王樸提出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他擊敗後蜀的孟昶,取得秦、鳳、成、階四州,孟昶大懼,“致書請和”;又先後三次徵南唐,建立水軍,攻下淮南十四州。顯德六年三月,圖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投降,再向北挺進,又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

    周世宗事蹟身先士卒北漢進犯,郭榮對軍士們說:“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兩軍遇於高平之南,周將士俱,郭榮“介馬自臨陣督戰”、“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當晚與將士“宿於野次”。躬親閱試選武藝超絕者為殿前諸班。使得“征伐四方,所向皆捷”,自中唐以來的冗兵積弊,一掃而光。戰略規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顯德毀佛針對“私度僧尼,日益猥雜”、“鄉村之中,其弊轉盛”,下詔:“近覽諸州奏聞……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宜舉舊章,以革前弊……諸道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抑停廢。”詔旨頒佈後,廢佛之風席捲全國,當年就廢去寺院30,336所,僧尼還俗者大約6萬人。除重點保護寺院外,一律停廢。禁私度僧尼,禁僧俗捨身,並下詔毀銅佛像以鑄錢。柴榮說:“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定稅徵,保邊民,解決了逃戶莊田的問題。均田租,抑豪強。浚卞口,導河流,江淮舟楫始通。

  • 3 # 昨日光

    柴榮被人稱為一代英主,我想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他本人就英明神武,值得大家敬仰。第二個原因是接他班的宋朝實在是太無能了,有了這個對比,所以柴榮顯得更英明瞭。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後人的一些遺憾罷了。我們先說第一點,就是柴榮給我們留下的歷史。

    大家可以看後周的地圖,看一看後周周圍的鄰國。

    公元954年一月郭威病逝,柴榮剛剛登上皇位。連一個月都沒過,北漢皇帝劉崇就帶領兵馬急匆匆的就殺了過來,並且還引領遼兵一起。柴榮聽聞不顧阻攔,直接御駕親征,並且在己方危機的時候冒死督戰,直接大敗後漢聯軍。還乘勝追擊直接圍困了後漢都城太原,雖然最後因為糧草不濟沒打下太原,但也可以看出柴榮的勇猛。

    公元955年,柴榮又打敗後蜀,拿下了秦、鳳、成、階四州。

    從公元955年到公元958年,柴榮每年都攻打南唐。而且每次都大勝,第一次就獲得了滁、揚、泰、光、舒等州。第二次消滅南唐四萬餘人,繳獲三百多艘船,而且又獲得了濠州、漣水、亳州等地。第三次柴榮又獲得四州之地,到此柴榮已經獲得十四個州、六十個縣,直接和南唐劃江為界。而且南唐被迫去帝號,只稱國主。

    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開始正式攻打遼國。為了在攻打遼國的時候不被其他國家干擾,柴榮幾乎把他的鄰居都揍了一個遍。北伐非常順利,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三關三州。可是就在五月柴榮準備奪取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時,他忽然染了重病。只得匆匆回朝安排後事,連一個月都沒過他就去世了。

    從這裡看出柴榮是英勇的皇帝,他幾乎把鄰居揍了個遍,連戰連勝,就連遼國都不例外。他幾乎就要成功了,可是在最後關頭卻被上天帶走了。柴榮是個悲劇英雄,他不是劉備那種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成功的英雄,他是在將要成功的那一刻去世了的悲劇英雄。這格外讓人心疼。

    第二點就是篡取他皇位的趙家實在是太無能了。先說趙大,他雖然連滅多國,但我們看看他都是滅的些什麼國啊!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要麼是被柴榮打敗的,要麼是對柴榮稱臣的。對於遼國他沒碰。趙二倒是碰了遼國,但高粱河一戰卻把柴榮一手建立的禁軍輸了個精光。到了宋真宗時更是來了個澶淵之盟。之後的宋朝不提大家也知道了。第三點就是我們後人的一些遺憾了,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滅亡,代表著我們漢人第一次被正式滅亡,從這之後就好像開了口子,再也堵不住了。所以我們難免會想如果柴榮沒去世,或許我們就不會一次次的被滅亡,要是這個口子沒開多好啊。從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我們敬重柴榮的原因了吧!從他自身的能力上我們就對他敬佩有加,再從他後面的繼承者中,更讓我們惋惜。而從歷史的轉折上,他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遺憾。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 4 # 流年往史

    周世宗柴榮,是指五代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從907年到979年短短的72年時間裡華夏大地上存在的十餘個地方割據政權。可謂是皇帝遍地走,王爺多如狗的一個混亂時期,城頭隨時變幻著大王旗。而後周世宗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好皇帝,具有英明果斷,遠見卓識,史稱“五代第一名君”。

    雖然說柴榮英年早逝,年僅39歲就突發疾病而亡,在皇帝的寶座上也僅僅坐了短短的六年時間,然而其文治武功,豐功偉績是擔得起千古一帝的美譽的。

    柴榮即位之初,正是男人三十而立的大好年華,年富力強的柴榮決心按照養父的遺詔,兢兢業業的幹出一番大事業。發下宏願“將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足矣!”說道做到,在他短短的五年統治時期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

    對外積極的擴張,遂行著統一中原的大業。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柴榮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之後的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北破遼國,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柴榮十五歲從軍,二十四歲拜將,三十三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雖然未能實現為君三十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其人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二百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被史家稱之為”五代第一明君”。

  • 5 # 小川讀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被稱為一代英主的帝王並不多,而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在我看來,柴榮之所以會被後人稱為英主,離不開他在位短短六年所建立的豐功偉業以及他給後世王朝所帶來的的巨大影響。

    柴榮(公元927年-公元959年),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的第二個皇帝。於公元954年即位,年號顯德,共計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契丹途中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因此在後世的記載中稱呼他為後周世宗。

    為什麼能把後周世宗稱為英主呢?

    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佐證。

    首先來看下政治層面

    出身平民階級的柴榮,大刀闊斧的改革吏治,一掃唐末以來官場的貪腐風氣。打破門閥,重新確立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科為核心的制科制度,廣納人才。組織編撰了《大周刑統》,徹底結束了五代以來混亂的法制,依法治國。求賢若渴,在制科之餘,多次親自接觸基層有識之士,並積極聽取朝中大臣的優良意見,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大計。

    其次來看下軍事層面

    即位之初,柴榮在面對趁虛而入的北漢與契丹聯軍之時,力排眾議,組織兵力御駕親征,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不畏矢石,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順利穩固了自己在朝中地位的同時,也由此發現了當時軍隊制度中的諸多不足之處。

    鑑於高平之戰中出現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這一重大疏漏。柴榮決定將朝中禁軍徹底打散,指派趙匡胤等人重新挑選天下壯士,淘汰老弱士卒,確定了兵不在多在於精的核心思想,經此整頓之後的禁軍,成為威震四方的一隻精銳部隊。

    從公元954年起,後周禁軍南征北戰,取得無比輝煌的戰果: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揮師西征,大破後蜀軍隊,成功收復秦、階、成、鳳四州之地,將後蜀的勢力範圍再次壓縮回漢中一帶,解除汴梁所收到的威脅。

    同年末至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先後三次南下親征南唐,從最初的拉鋸戰到最後的大獲全勝,除擁有江淮十四州之地以外,亦成功使南唐稱臣並交納歲幣,徹底的消除了南方的威脅,補充了人力物力。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經過數年的準備,舉兵北伐。利用強悍的軍力,速戰速決,在42天內收復三州十七縣,成功壓制了遼國(契丹),創造了整個五代時期最雄偉的戰果。

    然後來看下經濟層面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長期處於動亂,歷代統治者要麼昏庸無能,要麼受制於內憂外患,經濟一直處在崩潰邊緣,民不聊生。而柴榮出身平民階,相對來說,更為了解民間疾苦。在他即位不久,就著手調整經濟。

    重新建立田賦制度,促進地方生產。一方面組織流民開墾荒地,一方面解除許多對因為戰亂所產生的逃戶的限制,安定恢復農村經濟。

    限制佛教,嚴格界定了出家為僧尼的條件,廢除拆毀違規寺院三萬餘所,還俗僧尼六萬餘人,一方面回收了大量資產充實國庫,另一方面也給重建中的禁軍提供了大量的儲備力量。興修水利,指派宰相李谷徵發民夫6萬餘人,歷時30余天治理好了黃河決口。同時疏通汴河,打通與江淮一帶的水路往來,一方面服務與南唐的戰爭,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原與江淮地區的經貿往來。最後來看下文教層面

    組織編纂了 《大周通禮》《大周正樂》等禮樂方面的官方書籍,並修訂釋出了《顯德欽天曆》,同時也委任大臣編修後梁,後唐等前朝實錄,成書《周太祖實錄》三十卷,給後人留下了亂世之中相對詳實的史料。

    綜上所述,後周世宗柴榮,在他短短六年的統治期間,透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一系列舉措,使得後周王朝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強大勢力,並給之後的北宋王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 6 # 珞珈山下話青史

    柴榮做為五代十國時期的明君之一 ,在當時的文治武功還是挺出名的 。不過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來說,比起秦皇漢武之類的人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柴榮即位之初,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幹出一番大事業。他曾向精究術數的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王樸答道:“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顯德元年(954年)十月,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命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將禁軍整頓為一支威震鄰國的軍隊。

    顯德二年(955年)三月,先派士兵及民夫疏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又夾胡盧河而建城壘於李晏口,派重兵戍守。四月,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採納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但是,柴榮兒子年幼 ,因此讓趙匡胤有機可乘。趙匡胤奪了柴家的江山,這也就是為什麼水滸傳裡小旋風柴進家世代受到宋王室優待的原因。

    柴榮死後江山就被奪,因此再吹得厲害他終究不是個聰明人。

  • 7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這個皇帝不簡單,早期做商人賣茶葉,後期差點統一全國?

    果然最後的都是壓軸的,作為《資治通鑑》最後出場的一位皇帝周世宗柴榮,大家可能對他不太瞭解,因為在五代十國這個年代裡最不稀缺的就是皇帝,其中大大小小的政權數十個,但是周世宗卻宛如這黑夜中的流星一樣,雖然轉瞬即逝,但是那瞬間的光芒蓋過所有,有人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由此可見其功績,那麼這位周世宗到底是何等人物?又有何等功績?

    早年經商

    古代把百姓階層分為四種:士、農、工、商,其中以士為首以商為末,可見古代對於商人並不待見,而大名鼎鼎的周世宗柴榮就是出身於商,早期的柴家在當地還是一個名門望族,但是後來家道中落,柴榮就跟隨姑父郭威也就是後來的周太祖一塊經商賣茶葉。

    《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六》引《五代史補》:世宗在民間,嘗與鄴中大商頡跌氏,忘其名,往江陵販賣茶貨。

    小小年紀的柴榮就顯露了不同於常人的一面,做事謹慎且能幫助郭偉處理一些事務,這讓郭威非常喜歡這個孩子,最終收為自己的義子。

    棄商從戎,建功立業

    柴榮早期販賣茶葉需要兩地之間來回往返,所以柴榮深感百姓的疾苦,並且在路途中還學習了一些其它的本領,如騎射、學習史書等,這讓柴榮更加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斃,在成年之後就不再從商開始跟著姑父郭威從戎。

    郭威也不是一個等閒之輩,雖然早期家貧但是生性勇猛,參軍後不久就因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而升任大將軍,同行的柴榮也被封為貴州刺史,不久後劉知遠去世,郭威擁立漢隱帝劉承祐繼位。

    當時各地節度使多有擁兵造反之意,郭威數次前去剿滅但都無功而返,再加上漢隱帝寵信奸臣從而懷疑郭威等有功之人,就下令在郭威和柴榮外出平叛之際將他們的親屬全部趕盡殺絕,此舉引起郭威怨恨於是起兵造反,第二年,後周建立,郭威稱“周太祖”,柴榮為皇太子。

    軍事上的成就初登帝位,高平之戰顯崢嶸

    四年後,周太祖郭威逝世,皇子柴榮繼承皇位,史稱“周世宗”,因為五代十國是非常動亂的一個年代,多個政權林立,在柴榮登基之後就有北漢聯合遼國一同進攻後周的潞州,柴榮作為皇帝想要率軍親征,但他登基後不過兩月,朝中大臣自然極力反對,最終柴榮力排眾議親自率軍迎戰,因為兩軍最終在高平相遇並且展開戰鬥,所以史稱“高平之戰”

    由於是北漢聯合遼國,所以北漢先行進攻而遼國則是持觀望的一個態度,兩軍對戰之際,柴榮並沒有退縮在大本營而是親自在前方督戰,此舉鼓舞了士兵計程車氣從而大敗北漢,一旁觀望的遼軍不敢再戰立即撤退,此戰大勝之後柴榮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大戰之後柴榮為了整頓軍紀,處決了七十多位臨陣脫逃的將士,又重重嘉獎了趙匡胤、張永德等人。

    先蜀後唐,勢不可擋

    公元955年,也就是柴榮繼位之後的第二年,柴榮想要統一全國,於是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先行攻打位於南方的政權,其中臨近的後蜀是第一戰,此戰中柴榮命大將王景、向訓向西攻打後蜀,但是王景等人攻打鳳州時就久攻不下,再加上糧草供應不順,導致朝中大臣開始反對西征,因為柴榮才上任兩年,應該打好基礎而不是主動出擊。

    柴榮並沒有撤軍,而是讓趙匡胤去前線視察,趙匡胤返回之後告訴柴榮可以攻打,柴榮再一次力排眾議,最終歷經兩個月的時間就攻打下之前定下的目標秦、鳳、成、階四州中的三州,接著拿下鳳州,至此,被後蜀佔據的四州均被收回。

    同年,為了之後北伐時不至於腹背受敵,柴榮親自率軍攻打南唐,此次征戰耗時三年,共計三次,對南唐造成了極大的震懾。

    四十二天,三關三州

    公元959年,為了統一全國,柴榮再一次率軍親征,此次目標就是攻佔北方的遼國,此次出軍柴榮早已經部署好戰略,因此一路勢不可擋:

    四月:遼寧州刺史王洪開城投降、益津關守將終廷暉投降、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 降、遼莫州刺史劉楚信開城投降;

    五月:瀛洲刺史高彥暉開城投降、義武節度使攻克易州;

    在短短四十二天內,柴榮及部下佔領三關三州總計十七個縣,這在戰爭史上少之又少,最終柴榮決定趁機攻打幽州,但是突然患病只能班師回朝,北伐因而終止,回去之後並沒有多久就在萬歲殿駕崩,享年三十九歲,在位期間僅僅六年。

    結語:柴榮可以說當之無愧為一代雄主,在五代十國這樣的時代裡做著其他國家不敢想的夢“統一全國”,在這個時期各地政權林立,要想統一全國其難度不亞於當年秦國橫掃其他六國一樣,像柴榮的敢想敢做實在是少數,只可惜天意弄人,英年早逝,不然歷史必然會因為他而改變。

  • 8 # 樓船夜渡風濤急

    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柴榮曾對下屬如是說道,他也一步步實現他的志向。

    1.對內整頓吏治,政治清明,最著名的莫過“滅佛”政策。中原地區一改自晚唐開始的蕭條,逐漸開始復甦繁榮起來。

    2.對外秣兵歷馬,北破契丹,一掃兒皇帝石敬瑭帶給華族的恥辱;南摧南唐,奠定一統天下的基業。

    而這一切只發生在他在位的短短六年裡,最後他死在了收復幽州的征途上。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復,幽燕大地再現漢家兵馬已是徐達北征時。

    柴榮未能實現他的三十年宏願,中華也未能再現貞觀一樣的盛世。

    唐朝有多強盛,宋朝有多屈辱,世人就有多懷念柴榮以及他帶來的無限可能。

    文治武功柴榮都展現出英主之資,可惜上天只給了他六年。沒能讓他收復燕雲十六州,沒能讓他一統天下。後來的歷史便是“陳橋兵變”,“靖康之恥”,“紹興和議”,以及“崖山海戰”。

  • 9 # 二曲人

    周世宗郭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也是皇后柴氏的侄子,本姓柴。太祖的聖穆皇后柴氏,其兄叫柴守禮;守禮有個兒子名叫柴榮,自幼隨姑母長於姑父郭威之家。柴榮為人謹慎厚道,做事兢兢業業,深得郭威喜愛。由於郭威一直沒有兒子,就把柴榮當做自己兒子養,改姓郭,讓其辦理家務,販賣茶葉,往來京、洛、江陵間,替郭家籌集錢財。郭威事業越做越大,在後漢做到樞密使時,就提拔郭榮做了左監門衛將軍。等到郭威在漢隱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弒了漢隱帝,奪得後漢天下做了天子後,便授予郭榮“澶州剌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拜郭榮為開封府尹,封晉王。第二年(954年)郭威去世,郭榮便在太祖郭威靈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郭榮是個非常能幹的皇帝,其治國才能,不低於朱元璋,而又不嗜殺,英年早逝,實為中華髮展史上一大損失。其在位僅六年,顯德元年(954年)到顯德六年(959年),而政績卓著,雄圖大略如下:

    一、武功卓著。

    擊退北漢、契丹聯軍,攻取了秦隴,平定了淮右,收復了三關(瓦橋關、益津關、高陽關)。顯德元年,世宗剛即位,北漢主劉崇聯合契丹兵進攻後周。北漢出兵三萬、契丹出騎兵一萬,目標直指潞州。訊息傳來,朝議紛紛,充滿了消極氣氛。周世宗鑑於當時人心不穩,將士畏難的現實,決意率軍親征。大家見世宗要親征,很多人便來勸阻,是有名的就是宰相馮道,這個五代時期最有爭議的政治家,老滑頭,這次倒是做了一次逆龍鱗的事。周世宗跟勸阻的大臣說:劉崇以為我初登基,年紀又青,就想趁機來吞併我們,他一定自己親自統帥,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所以,我也必須親自前去,就像唐太宗那樣,親臨戰場平定天下。馮道毫不讓步說: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不知道你能否為唐太宗?世宗說:我兵力強大,破劉崇如以山壓卵。馮道說:不知道你能否為山?馮道這個先後經歷過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侍候過十位皇帝的長樂老,敢於此時發威頂撞世宗,是他認定郭榮充其量會管理經濟,不曾參與過戰事,戰則必敗。還不如等北漢契丹聯軍一到,出城投降,重新做官。但世宗也毫不退讓,爭執不下。這時,郭威信任的宰相王溥堅決支援世宗親征,朝議才決定下來。

    軍隊已經出發了,親軍都指揮使趙晁又建議說:北漢軍勢強盛,應該持重緩進。顯然是在渙散軍心。世宗命令把趙晁抓起來,關進懷州監獄。這樣,便沒有再說消極言論的了。

    漢、契聯軍住紮在高平(山西高平縣),周軍住紮在澤州(山西晉城縣)。聯軍先到,以逸待勞;周軍先頭部隊到達,後軍還沒有到達。在瞭解到聯軍在高平南邊列陣時,周軍很是畏懼。但世宗面無懼色,態度堅定,信心滿滿。他命令白重贊、李重進率左軍從西面進攻,樊愛能、何徽率右軍從東面進攻,向訓、史彥超率精騎居中進攻,世宗騎著高頭大馬,在郭威女婿大將張永德的護衛下,臨陣督戰。北漢主遙望後周兵力不多,便指揮軍隊進攻。北漢驍將張元徽首先衝擊東面樊愛能的右路軍,樊、何率兵迎戰,承受不了打擊,騎兵逃跑,步兵投降,周軍右路潰敗。周世宗見狀,沉著鎮靜,招呼親將軍趙匡胤、大將張永德,各率二千人殺向東面,堵住缺口,迎擊張元徽軍。趙匡胤很能打仗,他一馬當先,一根大鐵棍上下翻飛,撞著即死,避者即生。張永德久歷沙場,能殺會戰,部下都是調教出來的打仗高手。這四千生力軍猶如開閘之洪流,席捲來軍。面對突擊而來的周兵,正在得意洋洋的張元徽大吃一驚,剛才向北衝擊的軍隊,突然折轉向北潰退,混亂中張元徽被周軍殺死。北漢軍左翼失去統帥,登時大亂。遼軍眼見周兵英勇,不敢目前解救北漢軍隊,自行退出戰鬥,回代北去了。正在這時,劉詞率領的後周後軍趕到了戰場,一時戰場上週軍風捲殘雲,打得北漢軍落花流水。劉崇這一驚非同小可,馬不停蹄,人不離鞍,晝夜不停,逃回晉陽。從此,完全失去了與後周爭天下的信心。

    世宗回到開封,整頓軍隊,留用精銳、斥退老弱,招募天下壯士參軍,令趙匡胤考校武藝,擇優選取,成立特精軍隊,稱為殿前諸班。全國步騎諸軍,令將帥比照例調選。從此,周軍士卒精強,唐中期以來養冗兵的陋習一掃而光。

    世宗即位第三年,親征淮南。打敗南唐軍隊,奪得了滁州,襲取了揚州,南唐主李璟害怕,奉表稱臣。世宗雖然回開封了,但趙匡胤仍然率兵威脅南唐不退。南唐兩次派使臣帶著鉅額金銀財帛來見世宗,想讓後周退後,但世宗堅持不退兵,對使臣說:要想退兵,除非把江北四州獻來。李璟沒有辦法,在顯德五年,獻江北四州。後周得到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個縣。

    顯德六年,周世宗親征北伐,收復北方失地。部署周密,令孫行友守定州,防北漢救契丹。令韓通率水陸軍先發,韓通治水道,通瀛州、莫州,為收復兩州做準備。世宗到滄州,率步騎數萬,浩浩蕩蕩向契丹進發。西到益津關,契丹守將見周兵勢大,便開門投降。再西行,水道不能行大船,世宗登陸,在野地宿營,衛兵不滿五百,契丹兵雖然在左右出沒,但不敢逼近。趙匡胤的陸路兵到了瓦橋關,守將開關投降。周世宗入關,契丹瀛、莫州剌史相繼來降。孫行友此時又取得了易州,殺了契丹易州剌史。契丹君臣恐懼,撤幽州兵後退。

    這是自石敬塘做兒皇帝,割獻幽雲十六州來,首次由周世宗收回了瀛、莫二州;又收回了被契丹強佔雲的易州。是五代來未有之大功。可惜在此後乘勝前進中,世宗生病,且一病不起,無奈返回開封,遂病死。

    二、減輕民困、發展經濟

    世宗來至民間,深知民眾疾苦。五代承唐,信奉佛教,寺院遍佈天下,這些寺院不生糧食,還要消耗糧食,不給社會增加建設力量,還要減少、破壞社會建設力量。世宗登基後,就下令限制佛教,非朝廷特許的寺院,一律廢除。禁止私渡僧尼,不得家長允許,不許受戒出家。禁止僧俗捨身(自焚等)、斷手指、煉指、掛燈、帶鉗等惑人惡俗。這一年,後周存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四萬二千餘人,尼一萬八千餘人;廢除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還數僧尼無算。增加了社會貢獻力量,削減了社會消耗。當時國中缺錢幣,需要銅來鑄錢,世宗下詔毀天下銅佛像用於鑄錢。據《五代史 周本紀》第十二記載,周世宗對此嘗說:“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似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聽來有理有據,使反對者無所可言。減少寺院和僧尼,就是減少吃閒飯的,不僅對民眾有利,就是對普通僧尼也是有利的,可以讓他(她)們不受大僧尼的控制、盤剝。

    世宗之前,朝廷為了自己舒服,不等民間收穫、紡織完畢,就徵收谷帛。顯德三年,即頒佈詔令:夏稅到六月,秋稅到十月才能徵收,受到民間擁護。顯德五年,依據唐元稹《均田表》所載辦法,製成《均田圖》,頒發給地方長官,作均田準備。接著,派出均田使奔赴各州,均定黃河以南六十四州田租,取消特權。又下詔對於原來靠給官府收息提供俸銀的俸戶,統統編入州縣民籍,所有官府人員由朝廷發給俸銀,掃除了唐初以來三百餘年的弊政。顯德六年,開封府奏稱:田稅舊有十萬二千餘頃,現查出隱稅田四萬二千餘頃。世宗下令,減少為三萬八千頃。因為,世宗知道,官府為了在他面前立功,隱田數肯定有多報,所以,減去四千頃,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三、整頓朝廷紀綱

    周世宗任用李谷、王溥、範質等為宰相,魏仁浦為樞密使,都是很好的人選。他自己果敢英武、乾綱獨斷,親自裁決政事,賞罰分明,不因怒而殺人,不因喜而賞人。如,因為違規,世宗發誓要殺翰林學士竇儀,範質苦諫說:竇儀有罪,罪不至死。世宗經過反覆考慮,覺得範質說的有理,就赦免了竇儀。顯德四年,世宗視察工程工地,看見工役有削了木片做菜匙、用瓦片盛飯吃,立時大怒,立即把管理工程的太監抓來斬首。剛即位時,發現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額外收取稅收,勒令孟漢卿自殺。顯德二年,令翰林學士、門下省、中書省舉薦低階地方官,試用後如犯貪汙罪,薦舉者一併治罪。五代相沿,法律條令眾多,龐雜難懂,沒有幾個人搞得清楚,一些不法官吏從中因人事取意,玩弄法律。世宗令御史張湜等進行註釋、刪減,由王溥等據以詳定為《刑統》二十一卷。顯德五年,又頒佈《大周刑統》,統一了全國法律。

    世宗獨攬大權,但並不剛愎自用。他徵求群臣對自己的意見說:你們提了意見,我不用,是我的罪過,如果你們不說,你們自己就是沒有盡到責任。顯德五年,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等科目,各色人等,不限資格,都可應試。他令朝臣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親自閱覽。世宗在對契丹作戰方面,採用的就是王溥寫的《開邊策》。

    《五代史 周本紀》說周世宗:“其英武之才,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在歷史上,確實有對周世宗的爭議,爭議大約有二,一是其限制佛教,銷燬佛像,以致於把其英年早逝也歸結為報應。說是世宗親自執斧,劈剁銅佛像,從面目到胸口,然後手足,觀者驚訝不知所措。故而,世宗突然“疽發於胸”,不治而亡。有沒有這樣情況,不得而知,但報應的事,卻不是十分可信的。二是說他輕於去就,撞大運,不穩健。縱觀世宗一生,這個說法有失偏頗。

  • 10 # 蔡小松001

    後周世宗大帝,一個五代十國文治武功第一的牛人。在郭威後代都被殺光的情況下,被選為接班人。在位期間,內休民生,外拓版圖。絕對的英明神武,可惜的是30多歲就英年早逝。留下幼兒,被趙賊鑽了空子。趙的能力比起柴差的遠了,如果柴不死,燕雲十六州會提前收回,或可遼不會有這麼猖狂,也可能不會有金朝。中國會提前出來一個大一統300年的周王朝!

  • 11 # 羅蕭弋

    柴榮從小受郭威的影響,日常過的就是橫刀立馬的生活,在他登基那天他就立下了三十年統一天下的宏願。

    他在位的這六年來,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又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而且最厲害的是,他打了那麼多仗,並沒有給人民太大的壓力,非但沒有降低經濟水平,反而百姓越來越富庶。

    可惜,他在計劃進攻幽州,重奪漢人的幽雲十六州時病倒而亡,而兩宋朝廷歷三百一十九年,卻沒有一個皇帝能接下他的宏願,最終兩宋也在蠻夷入侵中滅亡,直到四百多年後的朱元璋才接過了驅逐韃虜的棒子,統一天下。

  • 12 # 信陵侃史

    五代時期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各路軍閥為稱王稱霸,年年紛爭,老百姓過得是苦不堪言。而後周世宗柴榮,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一束光,給五代時期生活在水深火熱的老百姓帶去了溫暖,而周世宗柴榮在史學界也享有很高的譽名,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出身富人家庭,但後因家道中落,便投靠了姑父郭威,後被郭威收為養子,一路跟隨郭威南征北戰。郭威建立後周後,因其親生兒子都為後漢隱帝所害,郭威便以柴榮為繼任者,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榮根據遺詔繼任皇位。

    柴榮登基後便繼承郭威的遺志,他期望用十年的時間去開拓天下,十年的時間去與民生息,再用十年的時間去完成天下太平,從柴榮的理想不難看出,柴榮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只可惜上天只給了柴榮六年時間,但即便只有短短的六年,從柴榮的生平事蹟也足見其絕對稱得上“五代第一明君”。

    首先在政治方面,柴榮主要是澄清吏治,吏治永遠是一個政權整頓的重點,只有整頓好吏治,才能讓朝廷機構有條不紊的高效率的運轉,柴榮的主要舉措便是懲治貪官汙吏,選才納諫。因為柴榮的第一個十年計劃是開拓天下,因而軍事方面是他重點推進的事情,柴榮曾多次御駕親征,先後率兵攻打北漢、後蜀、南唐、遼國等,使得後周的疆域大大擴充套件。經濟方面,柴榮均定田賦、獎勵農耕、興修水利,在這一系列舉措下,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奪了後周的皇位,說實話,宋朝正是站在了後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所以說,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絕對是實至名歸。

  • 13 # 大黃扯點歷史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堪稱一代英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本來終結五代亂世的人會是他。下面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柴榮的生平。

    追隨郭威

    柴榮(921—959),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本是郭威內侄,後收為養子。生父柴守禮,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

    柴榮生於唐天祐十八年(後梁龍德元年,921年)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裡。當時郭威見柴榮辦事謹慎,為人厚道,就把家裡開支等事交他去管。柴榮悉心經度,曾與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荊沙)販賣茶貨,使本不寬裕的家用得到賙濟,郭威很賞識他,就把他收為義子。柴榮的這一段經歷,不僅鍛鍊了他,更使他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深知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這對於他日後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郭威在後漢朝廷中任樞密使時,柴榮被任為左監門衛將軍。郭威改任天雄軍節度使鎮守鄴城(今河北大名東北)時,柴榮就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並領有貴州(今廣西鬱林)刺史、檢校右僕射的頭銜。郭威帶兵去首都開封奪權時,柴榮便留守鄴城,他是郭威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為帝,柴榮被任為澶州(今河南濮陽)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為政清肅,盜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壞後,整修和拓寬街道,擴大城市規模,得到吏民好評。次年正月,慕容彥超在兗州(今屬山東)起兵反周。柴榮幾次上表請求征討,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於樞密使王峻阻撓而未實現。這年底他晉銜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進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滿,廣順三年(953)正月入朝覲見郭威後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貶逐後,柴榮才被任為開封尹,封晉王。

    親征高平

    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晉升為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從而控制了最高軍事指揮權。兩天後,郭威病死,秘不發喪。過了四天宣佈郭威的遺命:“晉王榮可於柩前即位。”(《舊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紀一》)柴榮即帝位,是為世宗。

    柴榮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長治)方面就傳來北漢劉崇舉兵南下的訊息,柴榮打算親征,宰相馮道認為不妥,反覆諫阻。柴榮則表示自己要學唐太宗,要以泰山壓卵之勢擊敗劉崇。經過一番準備,柴榮於三月十一日親征,十九日即在澤州高平(今屬山西)與北漢契丹聯軍展開大戰。交戰開始,周軍右翼騎兵望風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敵。緊要關頭,柴榮“自率親騎,臨陣督戰”,“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這大大鼓舞了士氣,“戰士皆奮命爭先”,很快扭轉了局面。隨著增援部隊的到達,周軍大勝。“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北漢軍則“殭屍棄甲,填滿山谷”,劉崇狼狽逃回太原。戰役結束,柴榮不僅獎賞了有功將士,更從嚴懲處了作戰不力的將校,殺樊愛能、何徽等70餘人,“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舊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紀一》)。有效地整頓了軍紀,大大提高了戰鬥力,隨後的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後來還是由於契丹軍隊趕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軍南返。

    高平之戰結束後,柴榮針對戰場上所暴露的問題指出:“兵在精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者選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於是大規模整編禁軍,“躬親試閱,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諸班”(《五代會要·卷12·京城諸軍》)。“覆命總戎者,自龍捷、虎捷以降,一一選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舊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紀一》)

    恢復經濟

    柴榮關心民間疾苦,採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顯德二年(955)正月下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稅租。如三週年內本戶來歸者,其桑田不計荒熟,並交還一半;五週年內歸業者,三分交還一分;五週年外歸業者,其莊田除本戶墳塋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諸州,應有陷蕃人戶,自蕃界來歸業者,五週年內來者,三分交還二分;十週年內來者,交還一半;十五週年來者,三分交還一分;十五週年外來者,不在交還之限。”(《舊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紀二》)這些規定促使逃戶及早迴歸和荒棄莊田的開墾利用,大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顯德五年(958),他讀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後,下詔稱讚此表“較當時之利病,曲盡其情;俾一境之生靈,鹹受其賜”(《五代會要·卷25·租稅》),遂命按表製成《均田圖》賜給諸道節度使、刺史,隨後又派“遣左散騎常侍艾穎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舊五代史·卷118·周世宗紀五》)。連歷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照平民例納租賦。

    疏浚漕運水路,固然有軍事意義,但對水利灌溉和經濟發展也有重大影響。顯德二年開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於淮,於是江淮舟楫始通”(《資治通鑑·卷294》)。

    為了增加勞動力和兵源,柴榮於顯德二年五月下詔限制寺院的發展:“諸道州府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舊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紀二》)還嚴格規定出家為僧尼的條件。這一年共廢寺院30336所,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顯著。

    此外,柴榮在漕運和鑄錢等方面也作了一些變革,減輕了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結束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虛心求諫

    柴榮的虛心求諫也是很有名的。顯德二年二月下詔,他認為自己“涉道猶淺,經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因而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這年四月,更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臺符已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舊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紀二》)。這種大面積命題對策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他審讀後,尤對王樸的《平邊策》中所提“先易後難”的主張最為賞識,並且隨即付諸實踐。

    五月,柴榮派向訓、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後攻取了後蜀的秦(今甘肅天水)、階(今武都東)、成(今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圍攻南唐壽州(今安徽壽縣)等地。顯德三年初,他親征壽州,取得正陽(今潁上西南)之戰的勝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但壽州由於南唐將領劉仁贍死守未能攻下。顯德四年初,柴榮第二次南征,終於攻下了壽州城。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連取濠(今鳳陽西北)、泗(今泗縣東南)、楚(今江蘇淮安)、揚等州,到顯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間14州60縣土地,並付犒軍銀10萬兩、絹10萬匹、錢10萬貫、茶50萬斤、米麥20萬石。並規定今後歲輸貢物10萬。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英年早逝

    顯德六年(959)三月,柴榮再次北伐。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五月就先後收復瀛(今河間)、莫(今任丘北)、易(今易縣)3州和益津(今文安縣境)、瓦橋(今雄縣境)、淤口(今霸縣境)3關,共計1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突然患病,只得班師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僅39歲。這樣,他想為君30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終於未能實現。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開創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所以史評:“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舊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紀六》)是有道理的。他確實是五代時期最為傑出的政治家。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五代會要》《資治通鑑》

  • 14 # 放開那歷史

    周世祖柴榮:後代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位六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其中他舉行的滅佛運動,因為當時的寺廟太多修佛像用掉大量的銅鐵,所以他在全國實施滅佛運動,可士兵根本不敢去做,他就親自拿著斧頭去砸到佛像。砍奪佛像就讓大多數的人們迴歸生產,回收了諸多的銅鐵用於生產用具。使國家的財力,勞動力得到大的的提升。在經濟方面,他獎勵農耕,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由於自己是商人出生,所以特別懂得百姓的困難之處,他非常體恤百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貨幣戰。當時周國的強大主要靠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領域,柴榮在那個時代居然就懂金融手段,他透過大量發行貨幣使大量財富從他國流入周國,就像現在的美元。為了造銅錢,還頒發了“禁銅令”每家存銅不能超過五斤。如此舉措讓後人都為之驚歎。

  • 15 # 史道驛站x

    五代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朝代更迭變化很快,有作為的帝王很少,可後周世宗柴榮(921~959年)卻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歷史上的周世宗柴榮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不急!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真實的周世宗。

    柴榮祖上很富裕,後敗落了,於是他投奔了姑姑柴氏,姑父就是郭威(後周開國皇帝)。柴榮聰明乖巧,做人低調務實,很是討郭威的喜歡,於是被郭威收為養子。當時的郭威地位一般,家境也一般,柴榮為了補貼家用,就跟人一起做茶葉生意,掙了不少錢都交給了養父郭威,讓郭威對他也是刮目相看。

    後來郭威有了一定的權勢,柴榮就跟隨他進入了軍營,並幫郭威處理一些日常的公務,柴榮做事有板有眼,非常認真。公元947年,郭威被後漢朝廷任命為樞密副使,柴榮也被授左監門衛大將軍。950年,後漢隱帝因對郭威不放心,趙個理由把郭威和柴榮的家屬都殺了。郭威被逼以“清君側”的名義討伐後漢隱帝。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榮繼位,即周世宗。

    柴榮繼位後,不顧眾人反對親征北漢,大敗北漢軍,這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戰。高平之戰的勝利,鞏固了柴榮的地位。柴榮雄心勃勃,立志圖強,於是他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意在統一天下。後周隨後打敗後蜀,柴榮又三徵南唐。958年,大敗南唐軍,迫使南唐中主李璟求和朝貢,李璟去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南唐俯首,極大的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也為北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959年,柴榮北伐幽燕,42天時間裡,兵不血刃,收復了17個州縣,正準備直抵幽州(今北京)時,柴榮突發疾病,只得班師。在安排趙匡胤接替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後,周世宗柴榮於959年7月27日去世,兒子柴宗訓繼位。

    柴榮在位期間,澄清吏治、任賢納諫、重修刑律、南征北戰、鞏固邊防、均定田賦、興修水利、限制佛教、最佳化科考、大興文教、修訂曆法、加強外交。短短的時間裡確實做了很多事情。

    柴榮在位不到6年,把後周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後周迅速成為強國,讓不少割據勢力都奉後周為正朔。可惜上天沒有給他太多時間,39歲時柴榮就英年早逝,不然也就沒有後來的趙匡胤什麼事啦。

    柴榮作為”五代第一明君”,絕不是徒有虛名,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他的雄才大略,贏得了世人的認可。柴榮做事踏實而有擔當,多次親征,都是衝鋒在第一線,他的行為也為後周軍民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一直跟隨他鞍前馬後的趙匡胤,在建立大宋後,幾乎是照搬了後周的管理模式。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和文化,後周對北宋來說都是根基,柴榮的治國方略,為北宋的繁榮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步伐,限制佛教給人民的思想帶來了新的生機。儘管柴榮在有生之年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他治理國家的策略方針明確,足以反映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就憑他結束自中唐以來二百多年割據動盪的局面這一點,也足可以讓他名載史策,流芳千古。

  • 16 # 夏天雪飄呀飄

    五代十國一般是指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同時,在這五個朝代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這個時期,這此小國彼此吞合混戰,造就了中華大地混亂的局面,在此期間,一直並未出現一個真正的帝王之才,能囊括海內,一統天下,直到後周世宗柴榮的出現。

    這個人就是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五代時最為人感到可惜的帝王,中國歷史上最被人忽視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

    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縱觀柴榮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後蜀鳳隴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遼,兵不血刃,取三關四州,這些軍事上的成就是他在位短短的5年半的時間內取得的,為北宋的統一基本奠定了軍事上的基礎。可以說,他在五年半中完成的軍事事業比宋太祖、宋太宗在以後幾十年完成的任務還要多。是他在軍事上發出了統一的先聲。而宋太祖最初征戰天下的河北軍幾乎都是後周的老底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趙匡胤實際上是拿著柴榮的家當給自己打下的江山。

    更重要的是,柴榮給五代時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帶來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決了自中唐以來近200年藩鎮割據的局面,結束了五代頻繁政權交替的歷史,為結束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奠定了基礎。他繼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國曆代最樸素的“皇帝夢”,可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最無情的玩笑,歷史沒有給他三十年,甚至沒有給他十年,而只給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個月。而就是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柴榮創造了光耀千古的偉大功績,效率之高,功績之大,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帝王史上絕無僅有。

    可是這一切,最後終歸是給別人做了嫁衣。公元959年7月27日,柴榮因重病無治而駕崩,終年三十八歲,真可謂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死,中國歷史上會出現又一個盛世,又一個明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帝建國200年了,不犯錯誤、能富過三代,至今還如日中天,其是如何完成自我糾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