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眾生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最終病逝於五丈原,在諸葛亮臨死前,擔心自己死後無人能制衡魏延,於是留下一計,命令馬岱和楊儀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馬岱斬殺,魏延的死十分令人遺憾。魏延是蜀國後期不可多得的將領,他鎮守漢中期間,沒讓曹魏越過一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的神奇戰略,且不論子午谷奇謀的勝敗與否,光是魏延能提出這樣的構想,足見魏延在軍事上的天賦,魏延死後,使得本就缺兵少將的蜀華人才匱乏,這也導致了蜀國最終的滅亡。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繼承了很多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多次進行北伐,在和魏國名將鄧艾的較量下,姜維也是勝多敗少,要不是劉禪最終選擇投降,以蜀國的天險,魏國能否攻破蜀國也尚未可知。在投降魏國之後,姜維還策反了鍾會,要不是有人洩露了訊息,姜維很可能復興蜀國,由此可見,姜維的軍事才能不在鄧艾之下,魏延死後,只有姜維一人苦苦支撐,要知道,他面對的可是鄧艾和鍾會的二人組合,這二人都是當時魏國頂尖的將領。

    但是,蜀漢在三國之中最為弱小,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根本無法和曹魏以及孫吳抗衡。為何曹魏屢次戰敗,卻能在短時間恢復國力,而蜀漢一旦落敗,就會元氣大傷,這和曹魏的屯田制度有很大關係,屯田制度保證了曹魏的農業發展,因此雖有大的損失,卻能在短時間恢復,因此要想戰勝魏國,蜀國國力上難以支撐,加上庸主劉禪寵幸宦官,毫無大志,只能偏安一隅,即使魏延和姜維聯手,也難有作為。

  • 2 # 夢野豔齊

    不一定能戰勝魏國。因為魏延和姜維儘管都有超人的武功,但在運籌帷幄方面都有欠缺。而且魏延這人缺乏容人之量,與人很難長期相處,姜維也不是那種任人擺佈之人,兩人合在一在,很難有協調的統一步調,這自然會在征伐魏國上出現分歧,而影響進取。

    魏延的不能容人,從他對長史楊儀的態度中就能看出。諸葛亮死後,楊儀讓魏延斷後,從前線撤軍,而魏延不聽排程,說,我魏延是什麼人?為什麼要聽楊儀的使喚,替他做斷後將軍呢?

    而據三國志記載,由於他心胸狹窄,在當時的蜀國,即使是諸葛亮在世時,許多人也都是避讓著他。

    缺乏容人之量的人怎麼能駕馭別人呢?別人都不想歸附於你,你又能去駕馭誰呢?

    即使他纂了位,取代了後主劉禪,也不一定有多少人跟著他跑,聽任他的役使,更何況姜維也不是那種你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人。再者說,姜維也並非是那種以一己之力可以扭轉乾坤之人。據史書記載,姜維粗疏而分辨不明決斷不周。他輕視百姓濫用兵力,根本就不懂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他和魏延這種心胸狹窄之人混在一起,只能是越搞越亂,即使有建樹功名之心,也難有成事之可能。

    魏延要做人主,也還真的缺乏劉備的那種寬厚和大度。他若篡了位,恐怕是魏國沒去打,自己內部先打了起來。有史料證明,他連諸葛亮都瞧不起,說諸葛亮膽子太小。不能容人的人,也就註定會少有人與之合作。沒有人心甘情願地跟著你跑,你又靠什麼去謀求大業呢?

    而且,在蜀漢內部,早已形成的統治階層,也不是一個魏延想纂位就能纂得了的。即使纂得了,即使姜維心甘情願聽他排程,他們倆的才智也不一定能抵得過馬家三雄。

    說起來,他還真有過纂位之心。史書就明文記載過他夜夢頭上生角。生角是什麼意思?生角,不就是成龍了嗎?成龍,不就是要坐上皇帝的寶座了嗎?但他有這種想法,卻又有些自不量力了。他就是坐上皇帝的寶座,蔣琬馬岱這幫人也不一定買賬,除非他把他們都殺得一個不剩。可真到了那一步,誰又能去管理他的後方,衝鋒於前線呢?光靠姜維一個人,豈不成了笑話!

    總想居上,總認為自己在能力上強過別人,而自己又沒有寬容他人的氣量,他也就只能適合於自己領導自己。在這種背景下,他獨自的能力又肯定無法構建強大的政治格局和軍事格局,去實現戰勝魏國這一目標。

    不錯,魏延並非一無是處。劉備入蜀後,需要有人鎮守漢中,人們開始都以為劉備會讓張飛任此要職,但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統領漢中的鎮遠將軍,兼任漢中太守。從這點上,能看出,在當時的劉備集團中,他還是很有聲望和地位的。他的聲望和地位來源於他數有戰功,肯於為劉備出生入死。而他也是一個敢於擔當大任的人。當劉備問他:現在委你以重任,你有什麼打算呢?他回答:如果曹賊調集天下的人馬來犯,我會替大王拒他於國門之外,如果他派一名部將帶十萬人馬來犯,請允許我替大王全部掃滅它!他的膽氣,曾讓眾多的蜀人欽服。他也曾在陽溪大戰曹將費瑤、郭淮,取得勝利。他也不乏計謀。他曾請求諸葛亮,讓諸葛亮准許他帶兵出子午谷,然後與諸葛亮在潼關匯合,就像當年劉邦韓信出漢中攻三秦入中原一樣。那當說是一條奇計,且有成功的先例。可惜諸葛亮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但他缺乏容人之量的弱點又是致命的。缺乏容人之量,也就是缺乏做人主的基本素質,也就很難維護住人心,使眾多的人心甘情地歸附於自己的手下,也就很難得到這些人的鼎力支援。沒有這方面的基本素質,不能攏絡能人智者於手下,這就使得他也就只能做一方將領,而很難再有更大的成就。他如果要和姜維聯手,實現諸葛亮重興漢室的自標,那首先就得改改自己的性格,可秉性又難移,真要讓他走纂位這條道,且還能在那高位上坐得住坐得穩,還真是有點難為他了。

    就算他有可能與姜維真正地聯起手來,但照他的那種心胸和氣量,也早晚有與姜維翻車的那一天。就這一點,也就決定了他與姜維聯合取魏這種假設難以成行。

    況且,魏國的三馬都是足智多謀,其手下更是戰將如雲,諸葛亮都奈何不了大馬,才智上明顯地不如諸葛亮的魏延、姜維又怎麼可能對付得了大馬二馬和三馬呢?也就是說,他魏延就是推翻阿斗做到了皇帝的寶座上,就是有姜維跟隨著他不生二心,他也很難在與馬氏二代人之對抗中占上峰。更何況蜀國的人力與財力都與強大的魏國無法。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壯志,戰勝魏國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 3 # 棒槌襖襖

    三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有的屬於統帥型人才,如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人;有的屬於將領型人才,如關羽、張飛、張遼之流。毫無疑問的是,魏延和姜維都屬於後者。馳騁疆場,衝鋒陷陣,戰勝攻取,殺敵致果是他們的強項,但是和睦上下,團結人心,運籌帷幄,應變將略就是他們的短板了。而魏延正是一個“政治智商”極低的人。

    魏延早期就追隨劉備,立過很多戰功。劉備為漢中王的時候,就從眾多將領中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蜀漢北方要地,擔當方面重任。劉備去世後,魏延作為蜀漢武將中的佼佼者,繼續受到丞相諸葛亮的重用。資深位重,自然會產生驕傲情緒。魏延和諸葛亮因為戰略規劃產生了分歧。《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可見魏延至少是不尊重領導,搞不好上下級關係。不僅如此,魏延和同僚之間的關係也頗為緊張。“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高傲跋扈,大家都忍讓著他,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服他,這就為魏延的反叛埋下了禍根。

    再來看姜維。姜維本來是曹魏天水郡的參軍,於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時歸降蜀漢。諸葛亮在世時,對姜維十分器重,作為接班人進行培養。姜維也不負眾望,為蜀漢屢立戰功。然而他畢竟屬於外來將領,不容易得到後主劉禪的完全信任,也沒有足夠的資歷和權威來凝聚軍心。最後被排擠出朝廷,不得不屯田沓中以避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遺令退兵回蜀中,命魏延斷後。魏延不服楊儀的調遣,率部截斷了蜀軍歸路。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站在楊儀一邊。魏延眾叛親離,被馬岱所殺。此時曹魏的軍隊統帥是老謀深算、政治手腕極為高明的司馬懿,即使魏延不死,並且掌握了蜀漢兵權,在姜維的輔佐下,也萬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不用說戰勝強大的魏國了。

  • 4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這個問題的立足點在於,魏延和姜維都是後三國時期的名將,兩個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對北伐矢志不渝。而且,魏延的北伐戰術方法受制於諸葛亮,姜維受制於當時的朝庭。言外之意,就是沒有羈絆沒有束縛放手讓他們打。咱們就按照這個思路仔細分析一下可能發生的狀態和結果。

    一,魏延一旦篡位,蜀漢政權將會變成軍人政權。

    魏延是典型的軍人出身,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基於他的戰略思想,他會把政權的中心目標確定在北代上。因此,政府的各個層面的任務就是服務北伐。

    但是,翻遍史書也沒有發現,魏延在治國上有什麼顯著的經歷和做法。任漢中太守時他的重心在於防卸曹魏的侵略而不是對漢中的治理。所以,他應該還會延用諸葛亮的治理方法,也就是說是曹隨蕭規。

    那麼問題來了,魏延和文臣的關係一向不太好,如他和楊儀就勢同水火。還有就是,魏延有一個弊病,唯我獨尊,自以為是。如諸葛亮去世,蜀軍準備回撤時,他說:丞相雖死,我魏延還在,豈有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魏延的這番話,透露出兩種意思,一,他的才能足以承擔起北伐大業。二,對諸葛亮的做法不滿意。

    但是,魏延沒有想到,他這番話在別人的心中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取得政權後的魏延可能會有所收斂,但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真是那樣,這個政權是一個有著巨大隱患的政權。

    二,魏延和姜維的強強聯合會濺射出什麼樣的火花。

    魏延和姜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又有著同樣的出身,接下來他們一定會劍指曹魏。

    他們倆人,會精心策化一場或幾場戰役,應該有幾場小規模的漂亮仗。一方面是給國內看的,另一方面,也是對曹魏方面的震攝。第三,他們也有這種能力,畢競都是沙場老將,在以往的經歷中也有許多不俗的表現。

    但是,魏延有一件耿耿於懷的事,就是他的兵出子午谷計劃沒有實踐。依他的性格,在有幾場漂亮仗墊底的情況下,他仍然會想辦法嘗試一下。

    有了姜維的配合,這個計劃成行的先決條件就有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姜維負責接應支援,看起來,這也是絕佳的搭擋。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行,魏延的政權真的就走到頭了。因為,它能成功。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沉著冷靜,同樣善出奇謀的司馬懿。他們會敗的很慘,魏延不可能回來了。

    戰爭的勝利,人的因素最重要,這道理不錯。然而,還有許多其它因素來支撐才行。

  • 5 # 西瓜辛sir

    無論是誰想輔佐蜀國滅掉魏國統一全國都不可能,從人力物力還是疆土面積都不可能,依據可以考證現代史,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很多種可能出現。偏安一隅,自保有餘而征伐不足。如果後代昏庸,會直接滅亡。

  • 6 # NK阿強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漢氣數已盡,不管諸葛亮還是魏延都無法打敗魏國,更不能統一三國,諸葛亮六出祁山,已將蜀國國庫消耗殆盡,國內矛盾不斷升級,別說能戰勝強大的魏國,幾乎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毫無招架之功了。

  • 7 # 不沉的經遠

    糾正問題裡一個小錯誤,魏延針對的是楊儀,不是想篡位。不過魏延要是真的成功了,那對蜀漢來說絕對是災難。

    諸葛亮臨死前,命令楊儀率大軍撤退,魏延斷後。魏延對此安排不服,認為諸葛亮死了應該由自己接管大軍,繼續對魏作戰。然而魏延奪取軍權的圖謀卻遭到了失敗,他一怒之下乾脆起兵攻打楊儀,結果兵敗身亡。結合楊儀和魏延兩個人關係不好看,魏延此舉並非是想篡位,僅僅是針對楊儀個人而已。不過魏延要是真的擊敗楊儀掌握了蜀漢軍權可不是什麼好事。

    首先,魏延的能力不夠。

    很多人認為魏延提出過“子午谷計劃”,這證明魏延有戰略眼光。然而“子午谷計劃”僅僅是《魏略》上的說法而已,《魏略》關於蜀漢的記載一向以不準出名,《三國志》裡僅僅提到魏延每次北伐都想自己帶兵單獨行動而已。

    諸葛亮不願意讓魏延單獨領兵的原因也很簡單,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以“勇猛過人”出名,沒有提到他善於統兵。魏延也極少有單獨統帥大軍作戰的機會,只有建興八年,魏延和吳懿等人率軍入西羌,擊敗了郭淮等人。因此魏延更多是一員猛將,在統帥大軍上並無太多表現。

    這一點也可以從魏延起兵攻打楊儀也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在去世前已經明確對後事做了安排,而他又掌管蜀漢軍政大權多年,在蜀軍中威信很高,蜀軍大部分人都已經接受了諸葛亮的安排。這個時候魏延跳出來蜀軍上下願意跟著他乾的人不多。然而魏延卻一味蠻幹,結果王平在兩軍陣前一喊話,他的手下就都跑散了。很明顯魏延做事根本不深思熟慮,並非一個合格的統帥。

    其次魏延脾氣不好,並不適合掌握大權。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性矜高”,和同僚關係極差。所以在魏延起兵以後,蔣琬、董允等人都支援楊儀而不是魏延,由此可見魏延人際關係之差。此外在諸葛亮活著時,魏延就敢在軍務會議上拔出劍來威脅楊儀。要是由他來掌握軍權,對別人更不會客氣,一言不合就可能殺人。這樣一個人掌握蜀軍軍權,那肯定是人人自危,蜀漢勢必陷入內亂。

    所以魏延如果真的掌握了蜀漢的軍權,那麼對於蜀漢來說肯定是一個大災難,估計很快就會陷入內亂而滅亡。

  • 8 # 青梅煮酒品三國

    魏延並不是想要謀反篡位,魏延想要得到的是軍權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如果魏延要是接替了諸葛亮再有姜維輔佐戰勝魏國也是沒有任何希望。

    魏延並沒有謀反的意思

    魏延被扣上謀反的帽子完全是楊儀的手筆。魏延只想接手諸葛亮的位置掌握蜀漢的軍權並沒有造反的意思。劉備在世時魏延就已經開始效忠蜀漢了,又跟著諸葛亮熬了十幾年,評資論輩也該到魏延上位了。而且諸葛亮臨終前也沒有說魏延必反,說的只是若是造反,楊儀的諸多舉動都是他們兩人的私人恩怨造成的。

    若是魏延成功接管軍權

    魏延成功接管了軍權也不會成就大事。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魏延就是蜀漢武將的代表人物,而且在軍事上魏延也是有一定的見解的。但是魏延不善於朝廷的事,魏延若是懂得朝廷裡的彎彎繞也不會一直被諸葛亮壓制著。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即使接管的前線的大軍及蜀漢的軍權,回到益州魏延在蜀漢朝廷也鬥不過法正等人一樣會被打回原形。除非姜維總攬大軍在外地駐守且真心的輔助魏延,用武力壓制益州的眾大臣,然後魏延回到益州穩定自己的地位。

    魏延和姜維聯手也不不能打敗魏國

    蜀漢在劉備死後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諸葛亮苦苦維持十幾年已經算是奇蹟了。魏延和姜維二人即使沒有後顧之憂,想要北伐勝利也是難上加難。

    魏延和姜維二人加起來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常規的排兵佈陣完全沒有打敗或打退司馬懿的機會。大家會說不是有子午谷奇謀的這樣的策略嘛?子午谷奇謀雖然是魏延提出的,但是可行性太小了。率幾萬士兵長驅直入魏國腹地,一旦進入魏國領域那麼這隻軍隊就變成了孤軍。沒有糧食補給、沒有軍需補給一旦不能及時攻陷長安魏國救援到達那麼這隻軍隊必敗。而且這數萬的軍隊肯定會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這會影響行軍速度,一旦被發現就沒有了奇襲的效果。

    總結:魏延對於朝廷得掌控不會得心應手,而姜維又太年輕沒有份量,後方都不能穩固又怎麼能出兵北伐。而且魏延和姜維二人即使接替諸葛亮也完全沒有機會打贏魏國,司馬懿也不是那麼簡單就會被打敗的。

  • 9 # 時間過橋

    戰勝不了魏國,從以下幾點分柝可以得出結論。首先魏的國土面積是蜀的幾倍,人才和綜合實力無法比論。其二當時的魏延的年齡也不小了,拼上幾年也就步入老年了,朽木不可雕。其三魏延真實戰力在後期雖然勇武,但他所要面對的對手司馬家族本就不好對付,再加上後期的鐘會,鄧艾實力也不容小看。其四加上蜀主劉禪昏庸,離賢臣,重黃皓。就是再加上個諸葛亮也無法統一魏國

  • 10 # 誰知顧曲風流客

    不能

    蜀國面對魏國的整體戰略劣勢,不是僅僅靠換一個主帥就能扭轉的。

    蜀國國力最盛時期,無疑是拿下漢中之後一段時間。

    而隨著關羽失荊州,諸葛亮當初在茅廬提出的三分天下以後的戰略構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兩路鉗型攻勢已經失去一半。

    為報關羽張飛之仇,聯孫抗曹國策也沒有執行下去,陸遜一把火,蜀國大財而歸,“先帝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留給諸葛亮的,真的是一個疲弊的益州,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割據最容易安逸偏安的益州,作為一個外來政權,不管是為了加強統治也好,還是為了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立國之本也罷,諸葛亮是一定要北伐的,儘管留給他的這個局勢,比他預設的局面要差太多了。

    畢竟,荊州之失和夷陵之戰的失敗,使得蜀國不管從人口,還是土地,都穩穩坐在了三國墊底的位置。

    蜀國能動員的總兵力,不過10萬之眾,出漢中攻長安,其間秦嶺阻隔,僅有的蜀道,也難於上青天,根本不利於大軍行軍。而且從海拔角度來說,從漢中攻長安,屬於仰攻,更添難度。

    為了此次北伐,不管是與東吳重新建交,還是攻打南蠻,練兵,並且穩固後方,諸葛亮是在現有局勢下做足了準備。

    終於,228年,丞相終於開始正式北伐了。

    在進攻路線的選擇上,諸葛亮也是求穩,安排趙雲、鄧芝出箕谷,吸引曹軍主力,進行戰略欺騙,掩護蜀漢主力繞道祁山。

    但是,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北伐還是以失敗告終,而這也是蜀國最有希望的一次。(失敗原因不展開了)

    之後,其實諸葛亮心裡也明白,想滅魏國希望更加渺茫,但為了蜀國政權能多撐下去,他能做的,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於是,有後面四次北伐。但,即使是諸葛亮,也無法改變蜀國的戰略劣勢。

    雙方的戰略地位,曹魏也是看的很清楚的。

    比如第二次北伐,曹睿派張郃救陳倉,張郃就已經能算出諸葛亮糧草不夠,不等自己到達,諸葛亮就會糧盡退兵。

    又比如司馬懿,只要自己保持收縮防守態勢,就可以保持曹魏的整體戰略優勢地位。因此不管諸葛亮如何激將,司馬懿就是不和蜀軍正面較量。最後得知諸葛亮兵出五丈原,司馬懿長舒一口氣,知道諸葛亮不是來和他拼命的,他就還可以採取防守戰略。

    從蜀國角度看,除了第二次北伐是配合東吳的攻勢之外,可以發現,諸葛亮北伐基本上三年一次。丞相自己也說,要攢夠三年的糧草才夠打一次仗。蜀國的經濟基礎,只能支撐地起這樣的消耗。諸葛亮,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姜維繼承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其實就像小打小鬧了,基本已經放棄戰勝曹魏的希望,但為了提振蜀漢士氣,加強凝聚力,北伐不管成功與否,還是必要的。

    所以,不管是姜維,還是魏延,不管他們個人武藝和指揮能力如何出眾,不管如何取得區域性的戰術優勢(射殺王雙、張郃等等),都很難改變蜀國整體的戰略劣勢。

    因此,答案是不能!

  • 11 # 歷史笑春風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替諸葛亮指揮繼續北伐,我的認為是他難以戰勝魏國。但是,蜀漢的局面要比姜維的時候好得多。

    魏延是蜀漢中後期的第一名將。他的軍事能力是當時蜀漢最強的。他在諸葛亮北伐後,一直和楊儀最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使用。魏延的官職、爵位在蜀漢是僅次於諸葛亮之下的。諸葛亮在軍事上,一刻也離不開魏延。由於過於依賴魏延,諸葛亮一直不想讓他離開自己的掌控。在多次北伐中,魏延一直作為諸葛亮的前部,浴血奮戰。

    但是,魏延在劉備的時候就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是為蜀漢防守北大門的方面大員。在劉備的北伐佈置裡,魏延不僅僅是個地方官員,他是劉備這一支出兵秦川的北伐軍的前鋒。在他的後面,還佈置了張飛、馬超的兵馬作為後援。一旦北伐開始,魏延將是第一個出兵的將領。

    可惜,後來因為東吳敗盟,《隆中對》破產。劉備轉變了用兵方向,陸續把兵力調往東方,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使得魏延的任務變為了防禦為主。

    不過,劉備在生前一定和魏延探討過北伐的方略。那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應該就是劉備和魏延和議的結果。但是,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的軍事能力差距太大,而且性格不同,他終於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使得魏延的希望落空。

    而且,諸葛亮為了防止魏延獨立行動,破壞自己的方略,很少放魏延獨立行動。唯一一次魏延的獨立行動就是魏延和吳懿一起西入羌中。魏延率領一支輕騎,攜帶大批的蜀錦財物,聲東擊西,調動曹魏郭淮部,趁虛進入羌中。在短短一段時間裡,魏延就建立了一支上萬的騎兵。然後,他在陽溪一戰,大敗曹魏名將郭淮,順利回軍,取得了對曹魏的難得的勝利。

    魏延擁有超卓的軍事能力,但是與諸葛亮戰略戰術思想不合。再加上諸葛亮對他的使用也不合他的心意,所以,他一直埋怨諸葛亮膽怯,說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等到諸葛亮死時,魏延認為自己等待多年的機會到了。當費禕來試探他的態度的時候,魏延直接表明要接替諸葛亮指揮,繼續北伐。可惜,他的政治能力太差。最後,他被楊儀所殺,全族被滅。

    我們可以從諸葛亮死時到魏延死時這一段時間的蜀漢的情況,可以作出以下的推斷。對魏延如果能夠順利接管諸葛亮的權力後會發生的一些情況。

    一、魏延不會撤軍,他會繼續和司馬懿打下去。

    我們從魏延和費禕的談話裡看出來,魏延是不贊成撤軍的。他的意思是讓丞相身邊那些文官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川,自己繼續統帥軍隊北伐。

    那麼魏延接管軍隊,就會對人員和軍隊部署進行更換。在這一方面,魏延也和費禕說了自己的意見。可惜,費禕已經接受諸葛亮的密計,已經不再聽從於魏延。因此,他嘴上答應魏延,但是找了藉口跑掉,出賣了魏延。

    我們從蜀漢軍隊主力的撤退情況可以看出,一是楊儀等人軍事能力太差,而且對魏延極為懼怕,因此撤退得十分匆忙。以至於連糧食和絕密的軍事圖書都丟棄了。二是,魏延更換的將領肯定是大部分的諸葛亮的帶兵將領,這才會引起眾怒,大家一起拋棄了他。在這中間,費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魏延會採取積極的行動與司馬懿交鋒。

    我們看到,魏延在接管軍隊後,首先要改易軍隊的將領。這意味著魏延會採取和諸葛亮完全不同的軍事行動。

    蜀軍中不是沒有人才,將才,但是都被諸葛亮因為不合心意棄置不用。而魏延對軍隊的將領瞭如指掌,何人可用瞭然於胸。為了將來的軍事行動,魏延會提拔任用那些真正的將才。這樣,蜀軍的戰鬥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魏延在和司馬懿對峙中,一直駐紮在最前線。史書中記載,他的大營突出在蜀漢主力前十里的地方。他對司馬懿的佈陣可以說是十分了解,在他的心中,已經對如何打敗曹魏軍隊有了謀劃。他一旦接管軍隊,就馬上會把計劃付諸實施。

    三、魏延會在短時間裡給曹魏以很大的打擊,佔有優勢。

    魏延接管軍隊後,他會按照他的方案行事。魏延的軍事能力遠強過郭淮,而郭淮的水平略勝過司馬懿。因此,在短時間裡,魏延將會抓住他發現的司馬懿的漏洞予以沉重打擊。

    魏延用兵能用奇。司馬懿在不知道諸葛亮死的情況下,來不及改變防禦部署,再加上長期的對峙,軍心懈怠,會讓魏延一舉擊潰,遭受巨大損失。

    但是,我們從司馬懿的用兵來看,司馬懿用兵也是十分謹慎的。他的防禦雖然是以諸葛亮為主,對於諸葛亮有輕慢之心。但是,他不會留下太大的漏洞的。

    我們可以看史書上說的,司馬懿的營寨連環佈置,是一個連綿的防禦體系。即便是魏延突破了前面的防線,後面的防線依然可以繼續防禦。

    因此,據我的判斷,魏延最可能採取的辦法就是出奇兵穿插包抄,與正面軍隊相配合夾擊魏軍。他企圖在成半圓形包圍防禦蜀軍的曹魏防禦體系中撕開一個缺口,將曹魏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但是 這個軍事行動的難度很大。以諸葛亮訓練的蜀軍是無法達成的。因此,雖然魏延能夠在開始的時候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司馬懿以打擊,最終也難以打破司馬懿的防線,只能被迫撤軍。

    四、姜維在當時資歷太淺,但是能夠成為魏延的得力助手。

    魏延撤軍後,將面臨一個很複雜的政治局面。而魏延只是個軍事將領,政治頭腦欠缺。在政治上,諸葛亮的丞相府依然佔有優勢地位。他們依然壓制著劉禪,行使著諸葛亮的權力。

    而魏延是忠心於劉氏的,他會和劉禪達成一致,形成政治上的統一戰線。這樣,蜀漢將產生新的格局。

    姜維的資歷太淺,在魏延死後,他前面還有吳懿、王平、蔣琬、費禕這些人。所以,他根本就幫不上魏延多少。不過,魏延和姜維兩人都是忠於劉禪的,他們在劉禪的指揮下,會在軍事上達成一致,共同北伐的。

    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如魏延,但是他比魏延更喜歡用險用奇。這樣,姜維會是魏延的得力助手。魏延多年的計劃會順利實施。這樣,曹魏方面會永無寧日了。

    結語:

    如果魏延不是死於內訌,他會接管蜀軍的軍權。在他的支援下,劉禪會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君權。這樣蜀漢的政局會為之一變。在劉禪的支援下,魏延將成為伐魏的主將。

    魏延將按照他的眼光,選拔任用人才,蜀軍將很快擺脫過去那種衰敗頹廢的局面。蜀軍將煥然一新,戰鬥力倍增。加上姜維等一批新起的將領幫助,魏延將會給曹魏帶來極大的麻煩。在他的指揮下,會給曹魏極大的打擊,很可能會拿下關中,和曹魏對峙於潼關,為將來的蜀漢政權打下更好的基礎。

  • 12 # 叢中笑6603

    不能。

    諸葛丞相臨終前安排馬岱殺魏延,其中的用意是,諸葛丞相怕魏延會不服姜維指揮,從而造成蜀軍內亂,不戰自潰。因此設計除了魏延。魏延是蜀軍中的大將,勇將,除之可惜了。

    如果魏延不除,姜維和魏延勢必會發生爭吵,姜維年少,才投降蜀軍不久,被諸葛亮重用,軍中老將當然不會服氣,尤其是魏延,官做到漢中太守,諸葛亮去世,領兵抗魏之事,魏延肯定會想由他來指揮,這樣,他就會和姜維的人發生矛盾,乾脆大家各指揮一部作戰,那倒也罷了。如果話語不合,自已內部火拼起來,那等於自已滅了自已,無須敵人來打了。

  • 13 # 人間正道陳德立

    不可能的!魏延和姜維靠的是什麼法寶和能力能打敗強大的魏國?支撐點保障的核心力是什麼?把這個弄清楚整明白你就知道能戰勝魏國不能戰勝魏國了!至於其他的任何廢話就不用再多說了!

  • 14 # 正史漫談

    先順著題主的問題來回答:如果魏延當國君、姜維輔政,蜀漢能否戰勝曹魏?

    答案是:顯然不能。以下依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資料加以分析。

    魏延是武將,不是政治家

    魏延是一名靠著戰功升遷到高位的優秀武將,而且還是劉備的親信。

    與《三國演義》中的描繪不同,《三國志》中對於魏延的來歷並沒有記載,只是說他

    “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是劉備創立的軍職,個人認為有些類似於如今的警備區司令。這一軍職要常在君主左右,統帥親兵;其他將領出徵時,牙門將軍要留守在君主所在地,穩定後方;君主親自出戰時,牙門將軍則要帶領親兵隨君主出征,不僅要殺敵,還得保護君主的安全。

    由此可見,能擔任門牙將軍一職的,光作戰猛還不成,必須得忠心耿耿、頭腦清醒、文武雙全,劉備麾下擔任過此職務的只有趙雲、魏延。

    公元219年,劉備奪下漢中後自稱漢中王,將要回成都治國,因此得找一位可靠的大將坐鎮漢中。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一重任非張飛莫屬,然而公佈結果時卻讓人大跌眼鏡:劉備將魏延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這次事件,充分體現出劉備對魏延能力的認可。而最能說明他們君臣關係的,莫過於這次經典對話: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當眾給魏延表現機會,可謂出盡了風頭。劉備稱帝后,魏延升遷為鎮北將軍;其後夷陵之戰時,魏延鎮守漢中,沒有給曹魏可乘之機。

    後來諸葛亮北伐,常以魏延為前軍統帥。公元230年,魏延率領偏師西入羌中,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由此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魏延是一位優秀的將領。

    那他是一名讓曹魏懼怕的政治家嗎?

    曹魏怕什麼樣的對手?

    公元223年,賈詡勸阻曹丕南征孫權時,曾對曹魏的對手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蜀漢與東吳佔據偏遠小州,確實稱得上小國,但他們有兩個共同的優勢:

    其一,依山阻水,佔據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可謂地利;

    其二,劉備雄才大略、孫權善斷虛實,諸葛亮治國奇才、陸遜精通領軍,君臣和諧配合,這稱得上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賈詡認為,曹魏國內沒人是孫、劉二人的對手,即使曹丕親自出馬,估計也沒戲:

    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朋友們,真實的歷史不是演義,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亂局中,劉備出身於底層,卻能戰勝一眾豪強,靠的不是某一個文臣武將,而是他自己的領導能力。對於領導來說什麼最重要?不是衝鋒陷陣,而是要協調各方勢力、團結各路人才為自己賣命,漢高祖劉邦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以“惟賢惟德,可以服人”為立命之本的劉備,在用人方面確實很有一手,甚至比諸葛亮也高明的多:

    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對此不以為然的諸葛亮,後來在街亭被自己信任的馬謖坑了個半死。

    至於魏延,那就更不具備這一領導者的基本素質: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勇猛而為人清高,這顯然是一位有能力卻又性格鮮明的打工仔;若指望他自理門戶當老闆,後果不堪設想:同僚關係都處理不好,能治理好一國?

    魏延之死,本質是蜀漢內部勢力傾軋

    魏延被殺,直接責任人是楊儀。

    魏延性格剛強、清高,而且是劉備時期的重臣,再加上時常被諸葛亮壓制,所以頗有些憤憤不平。其他官員時常對其忍讓,只有楊儀處處針鋒相對,兩人很有些勢同水火的架勢。但諸葛亮並沒有解決這一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隱患:

    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也

    在諸葛亮死後,沒人能壓制這兩人,導致出現大問題: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前,向楊儀、費禕交代了撤軍方案:魏延斷後、姜維後備;若魏延不聽,大軍自行南下。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服楊儀;而在得知大軍在楊儀指揮下南歸後,他先發制人率部下南奔,其後扼守南谷口,計劃除掉楊儀、掌握指揮權。後來魏延不服從諸葛遺命的行為被揭穿,手下一鬨而散。他自己逃到漢中後被楊儀派來的馬岱追殺,其後被屠三族。

    而在魏延、楊儀南下的途中,都曾派人向成都報告對方謀反。收到這些訊息後,劉禪徵詢在朝大員的意見時,幾乎所有要員都偏向楊儀:

    漢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而疑延

    魏延如此被排斥,自然與他性格清高、不善於搞關係有關,但楊儀本身也有不少毛病。

    楊儀是襄陽人,關羽鎮守荊州時,他主動找上門,被任命為功曹,其後被派到成都跟隨劉備。其後由於跟尚書令劉巴關係不和諧,被劉備貶職,掛了個弘農太守的虛名;劉備死後,他作為參軍跟隨諸葛亮。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雖然這倆人都不是好惹的,但相對於來自河南義陽的武將魏延,蔣琬、董允、費禕顯然更偏向於同為文人、而且出自荊州文人集團的楊儀。(蔣琬是零陵人,董允南郡枝江人,費禕是江夏人,楊儀是襄陽人)

    所以正史中,一致認為魏延不會謀反: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不過楊儀也沒什麼好下場,第二年,他又對曾經的戰友費禕憤憤不平;在被劉禪貶為平民後,他還是很不服氣,繼續上書誹謗;這下劉禪怒了,讓人把他下了大獄,楊儀無奈自殺身亡。

    總而言之,魏延不適合當君主,而且他也從沒有奪位篡權之心,頂多只是想統領軍隊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就算他能夠掌權,也一樣不能拿曹魏怎麼樣,畢竟面對兩國的實力差距,劉備、諸葛亮都沒有辦法填補,魏延更沒戲。

  • 15 # 畫素說

    我之前的問答應該分析過魏延是蜀漢的忠臣,其不會篡位,所以這個應該應該是魏延不死,有姜維、魏延能否戰勝曹魏!

    不可否認魏延是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武將之一,這點從魏延鎮守漢中多年沒讓曹魏越過漢中一步。且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便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奇略,我們姑且不論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因為在這裡無論畫素怎麼說,在大家老多《三國演義》的前提下都會先入為主說不可行。但魏延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構想,就足見魏延的軍事水平,雖說比不上諸葛亮,但也相差不遠矣。

    可以說魏延的死使本就缺兵少將的蜀國更加人才凋零,這也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說完了魏延,我們在來說說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姜維這個人雖在三國名將裡排名不那麼靠前,但其本身還是繼承了諸葛亮諸多的軍事思想。而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的多次進行北伐中,並且在和曹魏的多次較量中,姜維勝多敗少。

    其實若不是最終劉禪選擇投降,以蜀漢之天險,曹魏是否順利攻下蜀漢尚未可知。

    而且在劉禪投降後,蜀漢已亡的前提之下,姜維還能空手套白狼成名策反了鍾會。若不是被人走漏訊息,還是有可能復興蜀國。

    以上所論,有軍事之才的魏延與繼承諸葛亮衣缽的姜維加持,不敢說能滅了曹魏,但是憑藉二人之能與蜀漢之天險阻擋曹魏還是有可能的。

  • 1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回答如下:

    一、魏延不可能去篡位,姜維更不可能去佐助他。

    魏延是個武藝高強、頗有謀略的大將。劉備向有識人之能,他重用孔明、法正、魏延等,臨死前還叮囑孔明:馬謖志大才疏,此人不可重用。劉備讓魏延獨守漢中,可見其才。

    魏延感激劉備知遇之恩,絕不會反叛。但魏延後來所做之事形同反叛。魏延因為與楊儀不睦,一心北伐,燒棧道、佔南谷口阻止北伐大軍南撤,最終身敗名裂,被夷三族。

    重要的說三遍!魏延出發點並不是反叛!

    至於姜維,從被孔明招降後,孔明與之實如父子、師徒,姜維真心付漢,一心想興復漢室,既便後主投降後,仍想復國,此等忠心可昭日月,怎會背叛蜀漢?

    二、既便魏延、姜維聯手,也難一統天下。

    A、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劉備發動夷陵戰役,劉備集團多年糾集的四海精銳喪失殆盡!地盤也大為減少,割據的荊南全失,上庸、房陵、西城亦失,天下地盤劉漢只佔十分之一。

    B、孔明臨死前,向後主舉薦蔣琬、費禕,也證明孔明已知道短期內北伐無望。

    孔明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五出祁山而病逝五丈原,孔明已知北伐短期不可為,他不可能不瞭解蔣琬、費禕並不是北伐的激進派,他不舉薦魏延而舉薦他們,除了蔣費有治國之才外,還有考慮就是改變自己當家時蜀漢勞命傷財的大舉北伐國策,這《三國志》有明證,蔣費當家,對魏的大規模進攻幾乎停止了。孔明之才遠勝魏延,孔明有心殺賊、迴天無力,魏文長又能奈魏國何?

    C、魏延姜維確是軍事奇才,可魏國也人才濟濟。

    司馬懿、張郃、張遼、鄧艾、鍾會……都是足以和魏延姜維匹敵的奇才,即便是曹真,也夠蜀漢喝一壺的,文友們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歷史解讀,蒼茫大地陪文友們背背《三國志》裡曹真的一段歷史:

    孔明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漢。明帝派曹真都督諸軍屯兵郿縣,遣張郃攻擊孔明部將馬謖,大破馬謖軍。又收復三郡。曹真估計孔明此次兵敗祁山,以後出師必定要經陳倉,於是派郝昭、王生守衛陳倉,並加固城池。第二年,孔明果然圍攻陳倉,自然未果……不能因為曹真的兒子、官二代曹爽蠢豬一隻而貶低曹真!

    張遼大鬧逍遙津,八百破東吳十萬,弄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此等名將,不夠魏延喝一壺?

    鄧艾和姜維多次交鋒,難分伯仲,不夠魏延喝一壺?

    D、魏延、姜維只懂軍事,不懂政治,只是戰術家,不是戰略家。他們執權,只會窮兵黷武,最終只能加重蜀漢百姓負擔,導致蜀漢的速亡。

    魏延姜維是軍事奇才,毋庸置疑,但如上文所述,魏國將才輩出,足以與他們抗衡,難有好果子吃。加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北伐的運輸成本奇貴,直接的後果就是蜀民面有飢色,一旦黃皓、閻宇輩在後方搞鬼,對蜀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成功二字無從說起。

    E、子午谷奇謀只是一廂情願的意淫勝局。

    曹魏人才濟濟,魏延的所謂偷襲長安計劃一旦被識破,一萬兵馬必定被殲。即便偷襲成功,曹魏政權也不會灰飛煙滅,最多長安震動而已。你看赤壁大敗、漢中大敗、襄樊大敗,此三敗魏國傷筋動骨,但曹魏很快療好傷,這就像個億萬富翁,在股巿輸掉一千萬,雖是心疼,但只是皮肉之傷而已!

  • 17 # 奕天讀歷史

    三國時期的歷史,因為演義的影響力過於巨大,導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延就是一個十足的反叛者。只要提到魏延,就會讓人聯想到諸葛亮所說,魏延腦後天生反骨,日後必反的斷言。而實際上呢,魏延絕對是忠於蜀漢的忠臣。

    根據正史的記載,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所謂的“反叛”,只不過是為了從楊儀手中奪得兵權,繼續完成北伐大業罷了。魏延當時曾跟費禕說:“吾自當率諸軍擊賊。”只是,魏延是一名出色的武將,卻拙於政治。費禕一轉身就出賣了魏延。當魏延和楊儀同時上書說對方反叛之時,身為文官的蔣琬、董允又皆偏向了楊儀。瞬間,魏延成了“叛賊”,被馬岱所殺。之後,又被劉禪下旨,夷了三族。

    歷史上的魏延是冤枉的,他並沒有篡位之心,所以,即使不殺魏延,魏延也不會篡位。更何況,魏延因為沒有篡位的動機,所以,他也沒有做篡位的準備。

    遍觀歷朝歷代,異姓者想要篡位成功,要不就如王莽一般,透過作秀,取得朝廷大臣的鼎立支援;要不就如五代時的郭威、趙匡胤,手握軍權;抑或如曹丕、司馬炎,既有忠心的大臣,又掌握著兵權。否則,是很難篡位成功的。

    魏延這些條件都不具備,魏延想要篡位,只有一個結局,還是最後被殺。但是,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諸葛亮掌控了蜀漢的軍事大權。同時,在後方,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又能穩定朝政,全力支援魏延北伐,做好後勤保障。那麼,魏延在姜維的輔佐之下,繼續北伐,還是有機會戰勝曹魏的,只是難度非常大。

    原本,蜀漢北伐取得關中的最好機會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

    當時,曹魏的名將、能臣,都不在關中,僅有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坐鎮長安。魏延分析的很到位,夏侯楙“怯而無謀”,只需要給他“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出十日可達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城內剩下的什麼御史、太守之類的,也會望風而降。而曹魏得知訊息後,從洛陽等地發援兵,也需要“二十許日”才能到達。諸葛亮是完全可以在這段時間內,率大軍從斜谷趕到,將曹魏援軍擋在關中之外的。這樣子,關中、隴右垂手可得。

    當然,魏延的這一計劃十分冒險,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在敵強我弱,或者僵持無果的情況下,只能兵行險著,出奇制勝。鄧艾不就是冒死一搏,走陰平小道,偷襲成都,才滅了蜀漢。只是,諸葛亮一生謹慎,沒有聽從魏延的建議,錯失良機。之後,曹真、司馬懿分別駐紮長安,防禦蜀漢,蜀軍再也沒有奇襲的機會。諸葛亮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一次又一次的徒勞無功。

    假設魏延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接掌了蜀軍,那麼他面對的曹魏主將就是司馬懿。這個司馬懿有點“無恥”呀,臉皮太厚,任憑蜀軍挑戰,就是閉門不出,只是跟蜀軍打消耗戰。諸葛亮面對司馬懿,毫無辦法,魏延僅憑一腔熱血,只靠強攻,應該照樣是無果。所以,魏延必須改變策略。

    魏延敢於冒險,所以,應該有兩種辦法,可以取得關中。

    第一個辦法,繼續貫徹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策略,與姜維分兵,一路牽制司馬懿,另外一路取隴右全境。

    諸葛亮去世前,將所學都留給了姜維,讓姜維穩紮穩打,牽制住司馬懿,應該還是比較輕鬆的

    魏延善戰,在與曹魏作戰中,屢敗魏軍,曾在陽谿大破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又在救援南圍王平之時,與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所率魏軍。所以,魏延自帶一軍,親攻隴右,應該無人能敵。

    這時候,司馬懿是救呢,還是不救呢?只要司馬懿有動作,姜維也可以尋機破司馬懿。如果曹魏派軍支援,那麼又可以讓孫權出兵,繼續打合肥。能不能最終取勝不知道,但是,在魏延帶領下的蜀軍,一定會比諸葛亮帶領下的蜀軍更加的鋒利,機會總是有的吧。

    只要取了隴右,再取關中就不難了。如果得了關中,那麼蜀漢就佔據了關中、漢中、蜀中三大產糧區,再加上隴右的資源。這時候,就可以跟曹魏拼發展了,只要穩住了,東出潼關,拿下曹魏腹地,是有機會的。

    第二個辦法,就是諸葛亮不屑於使用的計策,離間計。

    諸葛亮過於守正,而且道德品質過高,受到了嚴重束縛。魏延就不同了,取勝為主。所以,魏延完全可以藉助各種手段,諸如編歌謠,造讖言,送金銀給曹魏朝廷中的佞臣,極力挑撥司馬懿與曹魏朝廷之間的關係。

    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曹操時期就已經非常忌憚司馬懿了,這時候再製造點流言,讓魏帝將司馬懿調走,那麼蜀軍就可以找魏軍開戰了。蜀軍跟魏軍打野戰,佔有優勢,只要策略上不再犯馬謖的錯誤,把魏軍打出關中,是有很大機會的。

    當然,說了這麼多,魏延在姜維的輔佐下,能不能戰勝曹魏,一統天下呢?有這種可能性,但是,實在是過於微乎其微了。畢竟,曹魏人才濟濟的,換走了司馬懿,也許還會跳出一個更厲害的。曹魏實在太能守了,而且佔據了中原腹地,東吳無法破解,蜀漢照樣無法破解。最終,還是曹魏統一天下的機率更大。

  • 18 # 山谷大師

    對魏延本人有不同看法,這個人不但武藝高強,也有正義感,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但是由於對他一直採取懷疑的態度,得不到重用,最後迫使他做出了相反的舉動。

    魏延在三國演義出場就使人感動,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行至襄陽東門,只見城上遍插紅旗,壕邊密佈鹿角,玄德勒馬高叫:劉琮賢侄,吾但欲救百姓,別無他念,可快開門。

    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而來投,何得相距?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魏延不虧愛國將領,他是非常痛恨賣國賊蔡瑁之流,不但英雄,而且有政治嗅覺,對正統的劉皇叔表示敬仰。

    到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兩人正鬥,關公背後黃忠馬失前蹄,跌下馬來,關公雙手舉刀: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

    又與關公交戰,黃忠為報答關公,兩次虛射,當黃忠回到敵樓,韓玄就要殺黃忠,責其通敵,喝令斬首。正要舉刀,魏延殺死刀斧手,大叫:黃漢升乃長沙保障,今殺漢升就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當眾共殛之。……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救了黃忠,投拜雲長。

    魏延的正義感又一次得到表現,奇怪的是,諸葛亮一見魏延,就叫推出去斬之,連劉備都轉不過彎,諸葛亮居然說出荒誕不經的話,說魏延腦後長反骨。

    雖然在大家的勸說下,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在日後的作戰中,儘管魏延處處賣力,總得不到丞相諸葛亮的褒獎。特別是有兩次得罪了諸葛亮,一回諸葛亮覺得自己大限降臨,用迷信方法禳災,魏延不知,因軍情緊急闖入中軍報告,踏滅一盞燈,致使諸葛亮怒髮衝冠。

    二次是六出祁山時,久不能湊效,魏延給諸葛亮獻計說,丞相你耗費許多時光,勝不了曹操,不如徑出斜谷,奇襲長安,打他個措手不及。從軍事角度講,魏延的辦法未嘗不好。但被諸葛亮頂了回去。

    現在說如果最後魏延果真反了,結果怎樣?這裡有許多不確定性,倘魏延的計劃得以實施,或者三國最終的結局會是另一個樣子。

  • 19 # 魏青衣

    在多數人看來,魏延並非是個忠臣,相反,因為演義中提到過的,魏延生有反骨,註定會起兵謀反,於是乎,打從一開始,多數人就已經為魏延貼上了標籤,叛徒,反賊。

    因為這些標籤的緣故,連帶著,魏延整個人都不行了,好像魏延是一個懦弱無為,被諸葛亮壓著打的角色,沒了諸葛亮的鉗制,就想起兵謀反,簡單來講就是很多餘的一個角色。

    實際上,魏延不僅不多餘,還是蜀漢政權一邊少有的大將。

    雖說後世流傳五虎上將的說法,好像蜀國就只有五虎將比較厲害一樣,但實際上,五虎將裡面出眾的也只有關羽張飛,這兩個因為跟劉備是結拜兄弟,自然而言的要在軍中擔任要職,但也僅此而已。

    而趙雲,雖說職位可能不是很高,但卻是關羽張飛以外,最得劉備信任的人,要知道,即使是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暗自防了諸葛亮一手,但卻把全家老小的安全都交給了趙雲。

    關羽鎮守荊州,漢中怎麼辦?怎麼算也該張飛去了吧,但去的人是魏延,究其原因就不用多說了,魏延就是適合的人,鎮守漢中四十年不破,如此實力,不管到哪裡都是會受到重用的。

    也就是這樣的魏延,卻經常被諸葛亮打壓,也經常與諸葛亮欽定的繼承人之一,楊儀,針鋒相對,尤其是在諸葛亮去世以後,魏延曾經起兵謀反,魏延真的是要起兵謀反嗎?這可不一定,他或者只是想要將楊儀除掉,率領大軍繼續北伐也不一定。

    要知道,劉備識人的本事是不錯的,既然重用魏延,那就說明魏延還是比較靠譜的,怎麼會趁著諸葛亮去世,起兵奪權呢?

    既然魏延不是想發動政變,那麼在魏延殺掉楊儀以後,還真有機會繼續北伐。

    雖說諸葛亮在許多人心目中都是算無遺策的代表,但實際上的諸葛亮,比起領兵作戰的本事,還是管理後勤更勝一籌,領兵作戰反而是他的弱項,許多蜀漢政權的優勢作戰都是劉備指揮的。

    主將換成魏延,不用說,蜀軍的打法肯定會激進許多的,相對的,取得勝利的機會或許也會高上一兩籌。

    在這樣的形勢下,加上蜀漢政權後來的主心骨,姜維,兩人合作,或許確實能讓蜀國更強大。

    但也僅此而已了,魏延提出過子午谷奇謀,而姜維算是繼承了諸葛亮的遺願,即使他們後來合作抗擊魏國,相信結局也不會有太大改變的。

    蜀國之所以打不過魏國,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如司馬懿,不是因為蜀國將軍戰鬥力不足,謀士出謀劃策的能力不行,而是因為蜀國的綜合國力比魏國差太多了,兩國交戰,打的就是綜合國力,蜀國只有聯合吳國才能堪堪自保,想要打敗魏國,難於登天!

  • 20 # 漁歌夜話

    依題而論,魏延僅僅只是蜀漢政權鏈的第二梯隊,殺與不殺他,大致還是原級浮動,極難進入可左右朝政.獨攬大權的政治核心圈!

    至於如果魏延當國君、姜維輔政,蜀漢能否戰勝曹魏?

    這劇情“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顯然不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由於長期與蜀漢實際掌權人諸葛亮政見不合,因此諸葛政治生態圈不容於他,諸雖然過世,但後諸葛亮時代的繼任權臣們依舊容不了魏延這個政治軍事異類!

    諸葛亮雖然離世,但他僅留下了少量權力空白,朝中大權依然牢牢抓在諸葛系門生權臣蔣琬、董允、費禕、楊儀等文臣手中。一個遠離政治中心的邊防司令,幾乎無可能進入政治中心圈子,頂多只能算是他們的北方守門將而己!

    魏延軍事能力在諸葛亮之上,但在弄權抓權.馭人.和團隊組織能力上,遠遜於諸葛亮。彼此對內政及軍事策略方面都意見難以統一。因此諸葛時代,魏延難以進入核心政治組織內部,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魏延是先帝劉備力排眾議,格外開恩提拔的兩位國之重鎮軍政主帥。至始至終都懷有感念先帝知遇之恩。

    魏延半途追隨先帝劉備,因忠心耿耿、文武雙全,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軍”,類似於皇帝禁軍總管,如今的中央最高警備司令一職。主要職責為統帥親兵,保護君主;或留守在君主所在地,穩定後方。擔任過此職務的只有趙雲、魏延。要說魏延簒權,那可以說絕無可能!

    公元219年,劉備奪下漢中後得有一位可靠的大將坐鎮漢中。先帝劉備排除眾望所歸的張飛,特將魏延提拔為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充分體現出劉備對魏延能力的認可。自魏延鎮守漢中,沒有給曹魏可乘之機。

    三: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政權就是個百業凋敝的燙手山芋,己被“相父”折騰的根基全朽,幾乎無人有回天之力!

    無論《演義》把蜀漢政權,尤其是諸葛亮如何貼金抹粉,蜀漢都擺脫不了弱小無能的史實。以弱攻強、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存活的作死歪理邪說,帶著虛弱的蜀漢一步步滑入滅亡的深淵。

    諸葛亮時代結束後,蜀漢幾乎耗空了所有國力.兵源.將領和財富。假設魏延接替諸葛亮的權力,要想多存活些時日,除了倚仗天險蜀道,佔據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韜光養晦.休養生息,別無它法!縱然兵仙韓信附體魏延,也很難短時間有條件大規模出兵伐魏!

    四:魏延僅能算是一方諸侯或封疆大吏,終生都未能入政權核心,幾乎不具備一個全面合格的政治家素養。想要文治武功,將蜀漢治理得政通人和,兵強馬壯,可能要打幾個問號!

    從魏延十多年未讓曹魏踏入漢中半步,說明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優秀軍事將領。但他卻死於自己的領地漢中,卻表明他政治能力.統帥能力嚴重不足!一屋都掃不了,何掃天下!

    做為十多年鎮北將軍和漢中太守,競然沒能把一城一地治理的上下一心,只能說明他政治能力十分有限。如稍有籠絡馭人能力,誰敢在魏延地盤上撒野,定讓他有來無回!

    五:魏延之死,本質是蜀漢內部勢力傾軋的犧牲品

    雖然從一切史料上分析:都一致認為魏延不會謀反。但他還是被名不正言不順地冤殺了。究其背後原因:必然是擋了某些人政治和權力地位的道!

    至於是誰,大家都明白,就是題中的姜維!殺害魏延的不一定是姜維直接指使,但必定是諸葛亮繼承者,包括姜維在內的團伙共同決定所為!

    至於此題,我感到純屬偽命題,姜.魏勢同水火,沒有合作的基礎和可能!魏延也無倒逆乾坤的能力和實力!至於兩股勢力精誠合作,推翻曹魏政權,那幾乎是做夢!

    總而言之,魏延既奪位篡權之心,也無做君主的雄才魄力!頂多只是糾正曾經黷兵獨武的錯誤政策,儲存國力,能多延緩一些國家存活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