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田猿人
-
2 # 笑笑就好164626764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它包羅永珍,從大到小,從意思與行為,從情感到金錢,自私無處不在。所不同的是,智者把自私運用的很公平,而平常人把自私看的很重。智者的自私能享受利益的同時,也能讓你心服口服,而普通人把自私用的心安理得。所以人都自私,你看不慣別人的自私,首先就是你的私心在做怪。
-
3 # 朋友圈情感故事
自私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社會後天把人教的自私的。你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小朋友都願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你,甚至是他們喝的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慢慢地長大,自我意識的完善,他們就會分你的、我的`他的。你說是不是這樣?所以自私不是人的本性,而且後天生存教會人的。
-
4 # 小黑豆66
人都是自私的,這是天性!只不過在程度上會有所不同,所以說我們在生活中還是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無私奉獻的人是因為他們能夠有效控制自己自私的慾望,久而久之成了一種習慣!而自私自利的人則剛好相反!就像我們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道理!
-
5 # 992舒暢
夥計們,您聽我說……人,是高階動物,其大腦在每時每刻的根據視覺訊號不斷運轉著。當週圍的人和人際關係都在為了“切身利益”而奔忙的時候,受其影響而讓自己的腦神經也隨之活躍起來。不難想象,自私就是這樣形成的。
還記得過去嗎?無論在……工廠還是在農村,一種不怕苦、不怕累、公而忘私的工作精神、一種挺身而出、英勇無畏、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一種忠於人民、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的時代裡,人們的自私到哪裡去了?
因此,看問題要看全面,透過現象看本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善意的、善行的,也是在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環境的感染、隨著社會的動盪而發生了質的轉化。所以說,自私並非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的思維緊隨大勢的轉變而順從。
-
6 # 哥不猜想
自私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人類本性可以簡稱為人性。西方人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懶惰、易怒、貪食、淫慾、貪婪。這些人性不完美的精神缺陷幾乎都是因為自私而起的,這就需要我們必須要接受教育,把這些人性裡面的東西壓制,消除掉,不讓他們出來害人害己。上帝也認為:每個人都是被咬過一口的蘋果。中國古代也認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為,不會成才的。孔子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如果不進行不斷的自我修為,就會遲早遇到飛來橫禍。自私是一種品質,是於人於己都不好的品質,必須進行自我改造,懂得為人就是為己,幫人就是幫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
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品質,所表露的其他衍生品質,也不是萬惡的,不是絕對的負面影響,比如
傲慢——轉化為自信。
嫉妒——轉化為進取。
懶惰——轉化為安逸。
易怒——轉化為專注。
貪食——轉化為成長。
淫慾——轉化為戀愛。
貪婪——轉化為希望。
-
7 # 杲杲湖山
1.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理論是英國牛津大學行為生態學家道金斯(R.Dawkins)1976年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先提出的。
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進化中的絕對自私性,是對動物行為功能的基本解釋。基因的天職是複製,而動物只是它們的生存機器、運載體。
基因的另一個天然特徵就是自私。如果它不自私,而是利他主義者,把生存機會讓與其他基因,自己就被消滅了,所以生存下來的必定是自私的基因,而非利他的基因。因此,基因是自私行為的基本單位,也是發生在生命運動各層次上的自私行為的原因。
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生物的大部分行為和性狀,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適合度,或者說是提高某個控制這種性狀基因的適合度。連生物的利他行為,其出發點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這就是生命,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為了自己。沒有誰能擺脫自私基因的控制,沒有誰能做到大公無私。自私,是生物的天性。即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維持生命本身。
2.看不見的利己之心
還有亞當斯在他的成名作“國富論”(TheWealth of Nations)的一些觀點,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看不見的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個人自私有助於並決定著整個社會福利。
3.自私——慾望的驅使
柏拉圖提出的人的三個屬性,慾望,精神,理性。這就是人性。從心理學和管理學來講——首先人是自戀的人,人是“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超我實現人”、“複雜人”。慾望就是需要,無論是三個屬性還是各種人性假設,都是人的“自私”的需要與動機。
4.需求——催生自私行為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知,人的動機,首先要獲得生理需要的滿足與供給,其次就是安全的需要,社會需要(愛和歸屬感)、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將自我超越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
因此,其實柏拉圖所說的人的“慾望”是從最基本的動機/需要開始,這就是人的本能,即佛洛依德所說的人的心理結構中的“本我”,而“精神”與“理性”,就像“自我”與“超我”,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愛和歸屬感)、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個需要/慾望/動機/行為就是一個線性和非線性不斷轉換的過程,即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維持生命本身。
當我們——作為具有高智商的生命的人類本身受著自私基因的控制驅使及人的慾望/利己心和這五大需要的驅動。所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即人的一切行為及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維持生命本身。即人的生命與生存是一個需要/慾望/動機/行為不斷轉換的過程。
因此,人性是自私的、這毫無疑問,而且亦非如此世界則不能成立,即不會存在。
2017年9月23日
-
8 # 城市匯
感謝邀請!喜歡私有制,反對公有制的人,總好找許多理由駁斥公有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就是他們最得意的一個理由。他們好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公有制的存在違背了人的本性,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長久的。每當說完這個理由,他們都要得意地笑一笑。
那麼人的本性究竟是不是自私的呢?這個,我承認,我承認是自私的。我是個講究實事求是的人,只要你說的是事實,我就承認,絕對不做捉襟見肘的辯駁。
我覺得,人就和動物一樣,動物是自私的,所以人也是自私的,人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動物的本性。我不僅承認人是自私的,而且還要把這樣的自私擴大100倍,1000倍——人是絕對自私的,利他人的事,拔一毛而不願為。
可是,人的這種自私和公有制有矛盾嗎,或者說,人自私,就不能實行公有制嗎?不對。
拿狼來說,狼是自私的,可是狼實行的就是公有制。狼是群體動物,大家共同捕獵,互相配合。捕到獵物後,是按需分配,食量大的吃的就多,食量小的吃的就少,可是都沒怨言。這些都是公有制的表現。那麼它們的自私性表現在哪裡呢?表現在,它們都掙著往自己的肚子裡吃,沒有一個往別的肚子裡吃的。看看,自私和公有制並不矛盾。
為什麼狼要實行公有制呢?因為這可以使每隻狼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使總產量達到最大。只有群體的利益最大化了,平均到每隻狼的利益才會最大。如果每隻狼單獨行動,所有狼捕獲的總量必然沒有大家共同配合捕獲的多,那麼平均到每隻狼的利益就不會是最大。所以,正是因為狼的自私心很強,每隻狼都想使自己吃到的食物達到最多,他們才聯合起來,實行公有制。狼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很多動物不知道。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假如狼都是單獨行動的,這個時候,有的狼就可能捕獲到一隻大羊,這隻羊它自己吃不了,就臭了,浪費了,其它的有的沒捕獲到獵物的狼,反而捱餓,這樣平均到每隻狼的利益就更小了。這個道理是狼不知道的,但是我們人類能給它們看出來。
人類社會也是這樣。有一塊300斤的石頭,一個人搬不動,不管過多久,它還在原地。如果兩個人抬,就能抬走,這個時候,兩個人互相配合的效率是一個人單獨乾的無數倍。大家都還知道,在大工廠裡,工人互相協作的效率比小作坊單獨乾的效率也要高的多。所以,大家互相配合就可以使群體的利益達到最大,然後才能使個體的利益達到最大。所以,正是因為人人都有私心,才使得大家都聯合起來。
實行公有制,不光是效率高,而且抗災害、抗風險、競爭的能力也都大大增強。假如有10戶農民,都是單幹的,今年張三的田地被淹了,張三就得捱餓,甚至餓死;明年李四的田地被淹了,李四也得捱餓,甚至餓死,這樣長期下來,10戶農民就有可能被老天爺各個擊破,全部餓死。可是,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實行公有制了,那麼今年淹了這塊田,其它的田地還會有收穫,這樣抗災害、風險的能力就增大了。而且多家聯合起來後,總資本增加了,那麼競爭能力當然也就增大了。分開單幹後,許多農民又自發組織起了合作社,聽說現在已經達到好幾千個,就是這個道理。農民都知道這樣的道理。可見,真理是扼殺不了的。
最後,我還要說說公有制的最大一個優點。如果每個人都是單幹,我們知道這樣的效率是不高的,而且每一家想辦個大一點的工廠都不可能,因為財力、勞動力、技術都不夠。這個時候,要想辦個大工廠,有兩條路。一條是:其中一個人殘暴地掠奪其他人,自己的財力增加了,就可以辦大工廠了,就可以招收其他人進他的廠為他勞動了。這條路就是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我們都知道。
另一條路,就是大家誰都不掠奪誰,而是大家聯合起來,把每個人的生產資料都湊在一起,而且每個人都去勞動,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有燒磚的,有建房的,有造機器的,這樣大工廠就建起來了;建起來後,生產的成果分配給各個人。這條路沒有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是一條公有制的道路。上面一條是私有制的道路。走這條路比較快,而走上面一條路比較慢,因為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要時間的,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積累,而大家把生產資料湊在一起則非常快。
公有制建起來的工廠比私有制建起來的工廠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這個優點就是技術使用上的優點。全社會的人,技術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會造發動機,有的會造變速器,有的會造化油器。公有制建的工廠,因為大家都聯合起來了,所以這些人就會聯合起來,很快就會把一輛汽車造出來。而私有制的一個工廠呢,有可能只有一個造發動機的技術人員,另外造化油器和造變速器的技術人員,可能分別在另外兩家工廠裡,這樣每個廠都很難造出汽車來。
公有制還有許多優點,這裡我就不說了。總之,正是因為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使個人的利益達到最大,而要想使每個人的利益達到最大,唯一的辦法就是選擇公有制,個人的自私和公有制並不矛盾。而相反的是,個人的自私和私有制卻是矛盾的,因為私有制只能使少數人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大多數人的私心得不到滿足。
因為每個人都有私心,那麼大家組成的公有制會不會不能長久呢?這個不用擔心。例如坐船,大家共坐一條船,會不會有人把船板偷了歸自己?不會的,每個人都知道,偷了船板自己也得死。所以大家都會自覺地保護這條船,如果船漏了,大家都會全力堵漏的。當然,可能有一些不懂道理的小孩子會鑿船板玩耍,而大家如果發現,都會批評他們,給他們講道理的。
-
9 # 南山陽
自私與無私,都是基於現有的人類道德意識的判斷,帶主觀意志性質。本性,是屬於直觀總結,也是人類現有思維中習慣性的一種。儘管這兩者都有巨大的實用價值,但是並不具備自然科學般的性質。
前段時間,有一本翻譯過來的書叫《自私的基因》,比較爆。書名本身就文藝的。自私問題本不屬於自然科學研究的範疇,基因裡頭有沒有自私的因素,豈不扯淡?以繁衍複製為自私,那天底下哪種生物不自私?這樣說對於認知人類有何種意義,鄙人真是想不出來。
我還是遵循人文的途徑,因為這個途徑我以為足夠了。
自私,是容易被暗示為人的本性。
今天我回答了一條“人為什麼那麼多欲望”的問答,其中提到人的慾望不是生理決定,而是文化決定的。這裡再補充一下,慾望總是比實際需求要多一點訴求,總是停不下來,當人說“我不要了”,別太信,過一會兒他又要了。這種重複的訴求,向著外界的“我要”,很容易被眾多的前行者釋放出來的資訊,帶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生觀出來:你大方,你無私,你就失去了,別人也不會感激你,還當你是個傻X。人類間的“弱肉強食”是被誇張了的命題,所以為什麼有一幫的知識分子強烈反對“社會進化論”,本意在此。無條件的把人看成簡單的代代複製,必然誇大動物性、機械性在人類中的作用。
當自私被暗示為人的本性時,接著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處理方式被合理化了:一是,拒絕生命向善向上的改造,厚黑學,假道學;二是,為各種的暴力找藉口。只要我們用現代理性去分析,坊間裡很多所謂的“真道理”是沒道理的,經不起推敲的。
存在先於本質,本質是後天塑造的結果。人性如何,善惡如何,是自私還是無私,全憑後天的打造。這是文化的事情,不是天生的自然的事情。
同時也提醒一點,不要到處用非黑即白,勢不兩立的眼光看人。活生生的人,芸芸眾生,都是有善有惡,有好也有不好的。起碼在階級社會中,在現有的人類歷史與現實的諸種關係裡,人面對不同的人與事,利益不同,角色不同,關係不同,他在是利己還利他的取向上,有很多可選擇的地方。而且還有,外人,他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評價也會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我不太相信,人性有非常穩定的表現,如果說這裡有所謂的本性的話,我寧可相信人的本性是“雜染”,此一時彼一時的時候居多。
反正我的理解是:自私問題,與人的遺傳無關,與後天的群體生活、經歷有關;人的本性,不是抽象的恆定的,它是在具體的人事中不離人事而呈現的,它大多是不穩定的。抽象的形而上的談人性,對於正確認知人,認知自己,沒有幫助。
-
10 # 鄒思聰
經濟學的經典假設是人類是自私的。
由於經典的經濟學是如此的深入人類現有社會,所以這個假設逐漸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置疑,顛撲不破的自在公理,人就是自私的,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被解釋為自私。
但是在經典經濟學深入人心以前,在資本主義社會大行其道之前,自私和無私,自利與利他,都是在爭論當中的。
亞當·斯密是這個經典假設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也是啟蒙時代的經濟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但是和他同時代的另一個人,與他觀點不同,這個人叫做盧梭。
我們現在談起盧梭,總會談起《社會契約論》這本人人皆知的著作,但是在這之前,可以說是《社會契約論》的前作,叫做《論人類不平等起源和基礎》,在這本書中,盧梭講了他對自然人類的觀點,那就是在自然的人類當中,不存在自私,人是天然的善良的,有憐憫心的,幫助自己的同類的。
在盧梭眼裡,自然人是獨立平等和自由的。人們只有年齡、健康和體力的差別,而不知奴隸和主人、壓迫、服從為何物。他們不知什麼是善,也不知什麼是惡,沒有家庭的概念,更不知什麼是社會。
這些自然的精靈散居在廣袤肥沃的土地上,以大自然的恩賜為生。這些自由自在的自然人只依據兩條準則生活著:一是自我保護;一是對他人的憐憫心。他們對物質的要求很簡單。
盧梭浪漫的想到,“我看到他在橡樹下飽餐,在隨便遇到的一條河溝裡飲水,在供給他含物的樹下找到睡覺的地方,於是他的需要便完全滿足了。”由於大自然的傑作已足夠滿足自然人的這種需求,因而他們沒有任何佔有慾望,“絲毫沒有“你的’和“我的’這種概念。”
在盧梭的這本書中,他設想到,人類在這種狀態下不知度過了多少時光。而一切不平等的基礎,盧梭則非常駭人聽聞的講到,不平等起源於人類的特殊能力,也就是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正是這種能力,藉助於時間然作用使人類脫離了它曾在其中度過安寧而淳樸的歲月的原始狀態。”
這種“完善化的能力”使人類從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而人類文明,在盧梭看來,從另一層面講,恰恰是“引向人類沒落”的內因。
而另一個導致人類走向“文明”同時也走向“沒落”,走向不平等的原因,就是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和人口的增加。一旦自然恩賜變少,人口又增加,就會導致傳統意義上的“,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悖論,人在這種環境下,必然會導致稀缺、爭奪和貪得無厭。
盧梭把這種自私的需求,用自己創造的詞——“完善化的能力”來概括。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注重技藝,開始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合作,“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需要另一個人的幫助的時候起,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據有兩個人食糧的好處的時候起。
“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現了。
勞動就成為必要的了,廣大的森林就變成了需用人的血汗來灌溉的欣欣向榮的田野,
而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貧窮伴隨著農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增長。”
私有制的出現,只是人類不平等發展的第一階段,私有制一旦產生,則導致了更大的難題:
由於私有制的出現,繼之而來的就是可怕的混亂。因為富人的生活豪華和奢侈,窮人因此搶劫而暴力。從此,人們就變得吝嗇、貪婪、邪惡。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就進入了可怕的戰爭狀態。在這場戰爭中,“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窮人反正一無所有,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失去的只有腳鐐,得到的卻是全世界”,因此,最害怕的不是窮人而是富人,於是富人就想辦法欺騙窮人訂立契約,建立國家。
盧梭把現代國家的出現,看成是富人反對窮人的陰謀,這就是人類不平等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而國家的建立,井沒有消滅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也沒有給窮人帶來富裕和安寧。
相反,統治者卻利用法律和手中的權力來錐護自己的利益,剝奪多數人的合法權利,使他們遭受更深重的奴役和貧困。
當統治者從推選出來的統治者變成了絕對的君主之後,人類不平等就發展到頂點。人民本來希望君主能夠保障他們的自由、生命和財產,但是,君主卻成了踐踏法律、奴役人民的專制者,變成了獨裁者和暴君。
盧梭把暴君或專制政權的出現看作是人類不平等發展的頂點,“這是一個封閉圓圈的終極點,它和我們由之出發的起點相遇。”
在這裡一切個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為他們都等於零。人民除了君主的意志之外,沒有別的法律;君主除了他自己的慾望之外,沒有別的規剛。這樣,善的觀念,正義的原則,又重新消失了。在這裡一切又都回到最強者的唯一權力上來,因而也就是回到一個新的自然狀態。
當人類不平等發展到這一階段,事物就開始向它的反面轉化,人民開始起來以暴力來推翻專制君主的統治。
因為在盧梭看來,“以殺或廢除君主為結局的起義,與暴君任意處理臣民生命財產的行為是同樣合法。暴力支援他,暴力也推翻他。一切事物都是這樣按照自然的順序進行著。”
這就是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所闌明的理論。盧梭以他自己的思維方式,創立了他的國家起源論,論證了應以暴力手段推翻專制國家,在法回大革命前夕的啟蒙大合唱中,盧梭成為了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年,盧梭的很多理論到今天未必合適,對私有制的批判也未必適合已經吃過大鍋飯的中國,人類為什麼會不平等?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現在仍然沒有定論。只是根據我們的追溯,盧梭的回答迷人又殘酷,他把矛頭對準整體的人類及其文明。
但我們知道的是,今天中國的不平等現象已經相當嚴重,而舉目世界,最發達的美國不平等也相當嚴重,歐洲作為人類政治的試驗場,許多地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盧梭和馬克思他們當年的願望,他們是以怎樣的方式實現的?付出了哪些代價?有哪些問題?
盧梭看到了人類文明產生背後的根源:私有制及其社會與政治制度。其後300年,人類為這一問題著迷、思考、辯論、爭鬥、流血,進行了各式各樣的人類社會實驗,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才走到了今天。
到今天,在中國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平等、相對剝奪感、仇富心理、不安全感也日益瀰漫著全社會。歷史學家託尼·朱特在臨終前的警世之言也在提示我們, “人類生活在一種根本的謬誤之中” 。
這種根本的謬誤是什麼?事實上,對於一個更加平等自由的社會的期待,託尼·朱特臨終前的痛心疾首,也並未脫離300年前盧梭論述的範疇。
所以,人是自私的嗎?我們習以為常的假設,是否到了該質疑其合理性的時刻了?
-
11 # 麻切糕
一定是的。而世上所有的自私則都是源於對自己的保護。
兩部電影,直戳人性中的自私。
一部日本電影《羅生門》
另一部則是中國改編電影《十二公民》
先說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版本,更改的部分自然是為了保護自己。自私自利,自私保護自己獲得利益便是如此。
爾後便是《十二公民》,這部片子有很多不同國家版本,所討論的主題層次也很多,中國版其中一層便是自私。十二位陪審團最初聚在一起,各自懷揣心思,一心只想為了自己而不顧及一個生命即將喪失。索性最後不斷推測從十一個有罪變成了無罪重審。無論是《羅生門》《十二公民》還是生活,自私都是人的本性,都是大多數情況裡,人們最原始的反應。但就像兩部電影最後的反轉與希望一樣,保護自己沒有錯,只要不惡意傷害他人,自私也僅僅是人的本性而非劣性。
-
12 # 土逗公社
自私的基因 市場的謊言:我們生來就是理性人麼?
人性善惡的爭論古已有之,未有定論。持悲觀態度的人常有這樣的看法:在一個群體中,自私的個體總是比其他個體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因此自私的特性會像癌細胞一樣擴散開來,存活下來的個體總是自私的。
這種看法也常常構成對共產主義的詰難,比如說“大鍋飯養懶漢”,共產主義註定會因為這種不幸的人性而效率低下,最終解體。在許多學者看來,自由市場則順應了人自私的本性,人們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追逐私利、相互競爭,最終反而能達到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自由市場是基於人的自私本性的“自然秩序”,它必將衝破古老社會的枷鎖,使世人渡入完美的“理念世界”。
然而,現實總是對理念世界最拙劣的模仿。
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斷言基因在自然選擇下彷彿具有了自私品性(即更好地儲存自身)的理查德·道金斯,也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基因如何透過與其他基因配合、如何透過指導同一物種的利他主義行為和不同物種的互惠行為而儲存下來。可見,將個體特性簡單還原成基因特性很難行得通,個體是否自私很難尋找到遺傳學上的根源。
其實,許多意識形態生產者總試圖為現存制度或新興統治階級辯護,而訴諸自然法則無疑是一種有效方式。古代有“君權神授”的說法來為帝王權力尋找依據;馬爾薩斯用他的“人口規律”來說明工資為什麼只能維持在生存水平上;李嘉圖用他的“土地邊際生產力遞減”來論證廢除穀物法、促進資產階級利益的必要性;現代社會引入達爾文主義,試圖表明社會不平等僅僅是智力水平和勤懶程度差異的結果;官僚子弟用“老子革命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說辭來維護自己的特權……有了“自然法則”的根基,即使出現了令人不愉快乃至慘絕人寰的後果,你也只能攤攤手,說:“There is no alternative(我們別無選擇)”。但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回到原題。既然個體是否自私很難尋找到遺傳學上的根源,那麼,它能否找到文化演化上的根源呢?也就是說,每個個體透過學習和模仿發現自私是一個最有效的策略,並最終決定採取自私行為。
人類學研究發現了太多反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最後通牒”遊戲。參與遊戲者匿名兩兩配對,一個人稱為“提議人”,另一個人稱為“迴應人”。提議人被臨時性地給一點錢,叫做“總額”,其金額為參與雙方所共知。遊戲規則如下:由提議者決定將總額中的多少與迴應人分享;提議人然後拿出總額中的一定比例給迴應人,而回應人將決定是否接受提議人的提議。如果迴應人接受,則迴應人得到所提議的份額,而提議人保留剩餘的份額。如果迴應人拒絕接受提議的份額,雙方將什麼也得不到。
按照自私的理性人假設,只要提議人提議分給迴應人的份額不少於1分錢,迴應人就應該接受提議;而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瞭解到這一點的提議人會僅僅留給迴應人1分錢,而自己得到剩下的所有錢。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鮑爾斯在其著作《理解資本主義》一書中記錄了這一試驗結果。在以美國、日本、以色列、德國、俄羅斯、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印度尼西亞和許多其他國家的學生作為試驗物件進行的實驗中,絕大多數提議者提議的分享比例是40%到50%。最常見的提議比例,很有代表性的是總額的一半。同樣引人注目的事實是,25%或更低比例的提議常常遭到拒絕。
人類學家還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中生活狀態迥異的15個小規模社會里進行了“最後通牒試驗”。巴巴新幾內亞的奧族和瑙族人在玩該遊戲時,超過總額一半的提議很普遍(而這樣的提議在美國學生中幾乎從來沒有碰到過)。更有趣的是,高比例和低比例的提議遭到拒絕的頻率是一樣的。但秘魯亞馬孫河流域的馬奇根加林業種植者提議的平均比例是總額的27%,近四分之三的比例低於25%,而只有一個提議遭到了拒絕。而印度尼西亞拉瑪勒拉的捕鯨人提議的平均比例是總額的58%;他們需要一大群人一起捕鯨,並按照嚴格的分享規則來分配捕獲物。
可見,人類並不像自私的理性人那樣行事。人們在做出決定時,往往會有公平或者互惠之心。而不同人群的行為也存在明顯差異,這很可能是反映了人們組織經濟活動方式上的差異。人們的偏好或行為準則受到社會文化和制度的深刻影響。
總而言之,自由市場的說教並沒有人性上的依據。相反,往往是自私人性的灌輸以及自由市場的執行在教導人們不得不做自私的計算。大學裡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多地表現出來自私的特點就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在研究和理解複雜社會時,在微觀層次上尋找自然法則(如基因和個體的天然特性等)並不是一種可靠的方法。盧梭在其《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就發現了這一困境——根本無法解釋人類如何從分散、自足的個體“自然狀態”進入到不平等的“社會狀態”。而只有從整體上考慮人與人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網路,尤其是“生產關係”的時候,社會現象才能得到理解。盧梭也由此發現私有制的出現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缺少了“自然”的根基,自由市場就很難再成為人類社會唯一的可能性。它僅僅代表了組織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而它的實踐已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在波蘭尼看來,現代機器化大生產要求能夠很便利地獲取生產要素。因此,自由市場的實踐就要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貨幣必須轉化成商品在市場上出售。特別地,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為了使人願意在市場上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就必須剝奪他能夠以其他方式養活自己的機會,比如以各種方式剝奪他所佔有的土地,瓦解從前可以支撐生存的互助式村社體系。為了使人在低收入下“心甘情願”地賣命工作,就必須維持一支失業大軍,堅決打擊工人結成工會的企圖,使飢餓成為最好的工作動力。而這一切都是維持“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維持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必然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每個人追逐私利能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命題,工人團結起來結成工會、要求更高的工資本來是自由市場的應有之義。然而,忠實的自由市場鼓吹者卻無視這一點,甚至聲稱這一做法會使經濟增長陷入“收入陷阱”。不過,他們的反應也毫不奇怪,畢竟在他們的生產方程中,勞動力僅僅是和冷冰冰的機器、廠房並列的一項變數,勞動力為什麼不能像機器、廠房那樣任我操縱呢?稍加思考,就不難明白“自由”市場到底指的是誰的自由。
和勞動力一樣,有限的土地(自然資源)也必須納入到資本無限積累的程序中去。與土地相結合的傳統習俗制度加速崩解,自然資源的無節制濫用使生態災難加速迫近。至於與現代貨幣制度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經濟危機,早已是司空見慣。
以人性自私作為基礎、鼓吹社會叢林法則的意識形態生產者,無非是在維護資產者的利益,維護整個資本主義制度。
實際上,我們也不是關於人性的“機會主義者”,將人類的希望寄託在救世主或神仙皇帝的仁慈無私之上。真正值得關切的是塑造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往方式的社會制度。恩格斯在其光輝著作《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就指出了人類社會的前景:
“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鬥爭停止了。於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
-
13 # 孫洪鶴自私是人的本能
原始社會,獲取資源能力有限,物資缺少,自私是人的本能反應。
自私的本性是因為缺少因為害怕,因為缺少,這是自私的本質。
窮者莫交,窮而無德:就是說明“原本就缺少的人是無法獲得精神上的真正的善良”這個觀點的基礎就是:人的本性論曾有個二戰時的例子,德國納粹把猶太人這些有信仰的人關在一起,結果2年後,這些人都變成了極為冷漠、自私的人,他們可以互食同伴,冷漠看待對伴的死,可以告密,只為一小片面包或是土豆泥。
人在危機感時是自私的,自私的人都缺少安全感或是不自信,所以卑微的人是傾向於自私的。人的自卑不僅來自於物質、肢體的不健全、更多來自於精神,然而不幸的是80%的人三方面都貧瘠,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冷酷無情卻是大眾百姓“說這句話的不無道理。
人的本性都是優先保護自我及自我的直屬關係人,這是本能反應,而商業和社會交往中,有些人是能夠剋制這種本能反應的,而有些人只是依靠本能反應生活
人都是剋制自己的本能反應,看一個人的價值就看他她剋制自我的能力,比如人的本能反應是優先選擇那些享受快樂的事,然而,這必須要自我剋制,有的人就無法剋制;
比如李嘉誠說:我付出的多,我也只要三分利,七分給別人。這在我們看來是智慧,但這情商智慧的背後卻是李嘉誠先生“剋制自我的典範“ -
14 # Wang王顧左右而言他
=^_^=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顧不了,你覺得他還有可能去照顧其它人嗎?這本身就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_^=特別是在當今這個物質社會里,如果說哪個人不自私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神經有問題!說不定就是一個瘋子或者是一個變態。
-
15 # 喵小胖
人性是很複雜的東西,好人有自私的一面,惡人也有無私的一面。自古以來兩個命題一直被人們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明朝最偉大的哲學家王陽明認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此說來自私的惡並不是本性,而是意念在動,為善去惡來格物,是非常難的。何為善?在我看來善就是減少自私的意念,惡就是放大自私的意念,如何去做,就看個人了。。。
-
16 # 春江微評
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生存條件的變化,生存危機的出現,人性便開始了自私、自我的轉化和顯現,在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求生基本需求定位以後,人性之善又開始顯現,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也是人類生存求生的必然。任何理想化、脫離客觀現實、背離人類生存需求本性的“理論”都毫無意義,亳無價值。人心向善,崇德向善是人之本性,在不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只因素質、認知、觀念的不同故而心理定位不同表現不同而以。
-
17 # 貴州熱點資訊
自私是不是本性,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自私?什麼是本性?自私就是就是有利自己的行為。本性是人與生俱來,不學而會,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具體來說是就是本性的功能在條件反射下作出的應激反應,也就是日常說的“本能反應”。我個人認為自私是人的本性,這可從嬰兒餓了就會從別人的碗裡飯,有好處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例子太多,生活中處處可見。只是做為有修為的人或成熟的人或欲成大事的人,自私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一般的人以一己之私為私,此為小私,非凡之人以公為私,此為大私,《陰符經》中“至私者至公”,孫中山也有“天下為公”……正好說明了此理。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並關注“貴州熱點聚焦”,方便大家共促進,同進步。
-
18 # 到底是名字已經存在了
阿彌陀佛!這永遠是個攪沫沫抬槓的好問題 所有生物寶寶時期的本能都是抓住吃的 長大就沒法說了 有人為了私慾那管死後洪水滔天 有人為了信仰不惜生命
-
19 # 映山紅22
不好意思,上午回答的此問答還未自審就給誤點了釋出!發出去後才看到內容有些口氣太生硬,因而修改並附加宣告。本文內容沒有針對題主的意思。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無私的環境,而偏偏又有許多自私自利的現象發生,所以我不邀自答的說出一些個人觀點供大家評論探討。
我覺得自私是自私者的本性,而不是一切人的本性!自私者的出發點是以自我為中心,而無私者是以周圍大環境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者可能不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而以大環境為中心的無私者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而懂得約束自己!樊古至今,人類自出現以來都是具有思維能力的,如果都是自私的話,那麼人類也許早就像恐龍一樣滅絕了。因為自私而無他,彼此就沒有和諧之說,把所有的東西都佔為己有後,無私者就會因一無所有而滅亡,這樣以來世界就只剩下了自私者,然後自私者再互相殘殺,最終有可能走向恐龍滅絕一樣的結果。我覺得世上既沒有絕對的無私者,也沒有絕對的自私者。只所以會有這個問題的討論,可能是自私者(題主不在此列)想利用人性本能自私之論點來為自己自私的言行加以開脫而已!自私本無過錯,錯的是不加約束的慾望過份膨脹的自私自利。比如說恐龍,它的滅絕是不是因為仗著自己身大體大勢大而不懂得和平共處,不懂得顧及其它而被自己的慾望給滅絕的呢!
-
20 # 萬物未解之謎
從根本上說,自私確實是人的本性,人的每一個行為其實都是自私的行為。這是生物的本性,並非只有人才會自私。
如果一個人不自私,生存的機會就會減少。我們經常優先考慮需求,一旦滿足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願望),那麼人們往往會變得自私。但很多人一直把自私與壞事有關,這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但很多情況確實如此,但是人類是自私的,但有時我們也是無私的。
不過,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必須是自私的,這必須是最殘酷的,是最可怕的生物。這種生物非常聰明,它讓地球變化的速度提高了百萬倍。這種動物狩獵其他物種不只是為了食物,還有奢侈和歡樂。
雖然這個動物在這個星球上出現的時間很短暫(與生命的開始相比),但它卻是造成地球上重大破壞的根本原因。有史以來最貪婪最聰明最自私的動物,該物種可以做任何事情來改善其生活水平。奢侈品和舒適是驅動這個物種的主要動機。
雖然自私是人性的中心,這是正確的。但並非就是貶義詞,而有些人可能會對此質疑,但誰又敢說自己是無私的?說實話,我在做很多事情,都在為自己自身而考慮。
說到這個,比如汶川大地震,有個老師不顧學生生死,第一時間就溜了,很多人譴責老師自私,沒錯!這就是自私,這就是人性的本性,我們不能因為人的本性自私,而譴責誰或者誰,設身處地一下,在那種情況下,誰的第一念頭不就是為自己而活?但問題是,你如何最大限度地為自我為中心的而活。對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答案是儘可能地使其儘可能大,並儘可能地包括儘可能多的人。為此,我們必須合作,協作和關愛。當你和其他人一樣做這件事時,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自私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猜不透的人心!
回覆列表
以卑人之淺見,人生上世,其思想意識如新買來的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後來複雜到這張紙怎麼也寫不下,其原因都是社會強加的,都是為了生存以及一些不良意念的需要,所以,才有了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當人遇到攻擊便產生防禦與報復之心;當人遇到不如別人便產生奮鬥之意;當人遇到突然災難之時,便產生防患與未然之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舉。人生在世,首先第一,必需能生存下去,就心須努力奮鬥以獲取生活資料並保互其不比別人拿走,這很自然,很正常,從規律性角度看才最最合規。而一些人總是抱怨別人自私,其實這種人也只是生活的路子太窄之故,同時也是一種處世能力。當一個人錢多到花不完的時候,他也有霍達大度的時候,他也知道給自已臉上貼金,必定,人是社會動物,必需有一種起碼的處世能力。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一個國家領導的能力,社會各階層予盾是否和諧的鏡子。這樣表述太簡單,水平有限,了表此意,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