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弋北談古今

    當位列諸侯之一的趙國在戰鬥中將匈奴人擊敗並且打得他們不敢南下而牧馬時,我們又會產生一個質疑,那就是為什麼區區趙國都能夠擊敗匈奴,而天下大一統的漢朝卻在劉邦被圍之後陸陸續續被匈奴騷擾了數百年的時光?難道漢朝作為統一的封建王朝都比不上一個中原諸侯趙國嗎?

    其實,我認為趙國能夠擊敗匈奴而漢朝被匈奴騷擾數百年,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是存在著非常複雜的情況與客觀環境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為什麼趙國與漢朝之間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區別呢?

    一:匈奴的強弱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人正處在發育成長期,雖然有一定的戰鬥力與軍事實力,但是面對著來自成熟期的趙國,無論是戰術還是單兵素養,匈奴人只能被趙國按在地上捶。

    但是經過了先秦的混亂與秦朝末年發生的農民起義,中原各諸侯以及中央朝廷對邊境的掌控逐漸削弱。匈奴人趁著這個機會大肆發展自身實力,搶奪地盤。當漢朝再次統一天下時,匈奴以及發展得足夠強大·,成為了可以與漢朝叫板的強大勢力。

    二:國力的強弱

    趙國徹底擊敗匈奴的時期在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經過大規模的軍改以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改革,趙國一躍成為了諸侯中最為強大的勢力之一。國富民強,擊敗開化不久的匈奴自然不在話下。

    而漢朝剛剛成立的時候天下百廢待興,經過了數時年乃至上百年的混亂,百姓疲敝、倉廩空虛,漢朝上下已經無法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也談不上打敗匈奴了。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不可與漢朝初期的匈奴同日而語,而漢朝初期情況的複雜程度也不是趙國所能比較的。但是隨著漢朝實力的逐漸恢復,也是最後將匈奴徹底擊敗了。

  • 2 # 飛越滄海新史觀

    戰國時期,有三個國家一直飽受匈奴的騷擾,一個是趙國,一個是燕國,還有一個就是秦國。這個時期的匈奴和中原各國一樣,也是大小部落之間連年戰爭,相互搶奪地盤,呈分裂狀態。這個時期,就是分裂的諸侯國迎戰分裂的匈奴各部落。

    秦國在宣太后主政時期,就開始收編或逐趕盤踞在隴西一帶的義渠戎人,從而佔居了隴西、北地、上郡,並開始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趙國長久積蓄下,才有決勝之力

    而趙國在趙武靈王繼位前,就一直在和匈奴人死磕,主要面對的是林胡、東胡、樓煩和西胡等部落。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戰果並不是多大。由於一直受匈奴威脅,所以,也就迫使趙武靈王痛定思痛,開始著手軍事改革,

    《史記趙世家》: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籓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 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

    在趙武靈王十九年的時候,他召來大臣樓緩,說先王依漳河和滏河之險,又修築了長城,雖然擊敗了林胡,但並沒有取得大的成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作後盾,趙國仍然遭受匈奴各部對邊患的威脅。甚至亡國。只有突破俗世常規的改變才能有可能成功。於是,他打算不懼俗世的責難,準備向胡人學習。先從改穿胡服開始,學習胡人善戰的一面。

    趙武靈王的學胡令很快就在全國實行,讓士兵學習胡人的騎射技術,這種效果很快就在戰場中得到了體現。在第二年,趙武靈王就率軍進攻西胡,奪取了榆中的土地,在趙國的威懾下,林胡王還向趙國進貢了馬匹。在隨後的用兵中,接連奪取了匈奴控制的雲中和九原等地,其兵勢已經到了可以直接證調匈奴另一個部落樓煩跟隨一起作戰的地步。

    而趙國對匈奴最決定性的的一戰莫過於李牧率軍擊敗十萬餘匈奴聯軍。連敗襜襤、東胡,收降林胡,以致匈奴十餘年都不敢再來侵犯趙國邊境。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派蒙括率十萬大軍迎擊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地區。然後又越過黃河,繼續逐趕匈奴,匈奴人是一退再退。中原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優勢直到秦始皇死後,秦末大亂,衛戍長城一帶的軍隊陸續調離回來平亂,北部軍事力量出現真空,匈奴人的勢力才又逐漸發展起來。

    匈奴的強大

    在劉邦還在忙著和項羽爭奪天下之時,差不多同期的匈奴卻出現了類比秦始皇的大人物,這就是冒頓。匈奴在前期和秦趙兩國開打時,其實它的日子並不好過,匈奴內部是分裂的,在外部還受著西北強大的月氏和東部的東胡的擠壓。所以,這也造成它和秦趙甚至和春秋時期伯晉國開打時,佔不了優勢。

    但是,一切到了冒頓的時代,形勢就改變了。冒頓是匈奴單于頭曼的大兒子也是太子,後來頭曼又想立最小的兒子為太子,就把冒頓送到了月氏當人質。頭曼乘機攻打月氏,冒頓要不是偷偷跑掉,差點就被月氏殺死。

    偷跑回來的冒頓就開始了他的上位表演,很快就訓練了一批只聽命於他的軍隊,為了試驗士卒對他下達的命令的執行力,他甚至拿他的妻子來當試刀石。在有了自己的軍隊做實底後,他弒殺了自己的父親頭曼,奪取了單于的位置,處死了一切不聽命於他的人,整頓了匈奴。接著,消滅了強大的東胡,擊敗月氏,向南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奪回了秦時蒙恬曾經佔領的所有土地,這時的匈奴實力空前強大。

    在冒頓單于整固匈奴後,便開始四處擴張實力,征伐周邊強敵,到了劉邦統一天下時,連年的戰爭導致國內民生凋敝,餓殍遍野,國力十分羸弱,還得忙著清理異姓王,而這時的匈奴已經統一了北方,好整以暇的向漢朝開戰,出征的軍隊已經可以達到40多萬之巨,這已遠不是趙秦時期那支最多隻能集結十來萬的匈奴可以比的了。

    於是在漢初時就出現了白登山之圍,劉邦差點全軍覆沒,幸得陳平用計向冒頓單于的王后行賄才得以脫險。

    劉邦此次能脫險,關鍵在於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匈奴這時並不在意佔領土地,只是以劫掠財物為主。他們習慣了草原上逐草而生的生活,對於農耕生活並不感興趣。不但是匈奴,即便是後來唐朝時期的回鶻也是如此,在幫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時,大唐的天下對於他們來說是垂手可得,但習慣了遊牧生活的回鶻也只是縱兵在長安和洛陽這些繁華城市大肆劫掠一番後就退出了中原之地。

    遊牧民族對農耕土地態度的改變是東胡系的崛起,如女真、鮮卑,他們先後建立的金國和北魏就一改只劫掠,而開始對農耕之地有了佔有慾,開始依土地而作,而和東胡雖有淵源但更旁遠的蒙古在最初奪取天下時,還想把南方都改為草原進行遊牧,甚至於在元末時,元順帝對朱元璋都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快快的撤退到草原上去了。

    也因此,匈奴對漢朝始終只是侵擾劫掠為主,搶完東西就走,並不多作停留。

    漢朝的窘境

    漢初時的國力匱乏,根本無法與匈奴進行大規模的直接對抗,即便是冒頓給呂后寫信時用詞極盡輕佻和侮辱,呂后震怒之下想要起兵時也被群臣勸阻,可見,匈奴的強大已不是漢這時所能抗衡的。只得委屈求全的採用和親政治來籠攏和安撫匈奴,和親可並不單單是送個女人過去就可以了,這是要贈送大量的財物作為嫁妝的。

    在經過漢景之治的數十年的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積蓄國力,也才有了漢武帝時的厚積薄發,才有了衛青、霍去病的遠逐匈奴而使其數十年不敢南窺。蕩平了漠南的匈奴,即便如此,漢朝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漢武帝是傾國之力才打贏了這場戰略上的勝利,也是耗空了數代人的積蓄,導致民生凋敝,國庫虧空,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直到漢宣帝時,漢朝才徹底的打殘了匈奴的有生力量,剪除了主要威脅。

    小結

    綜上可知,其實趙國和漢朝面對的並不是同一支匈奴,趙國雖然只是一個諸侯國,可在當時,趙國自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後,軍事力量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可不是“區區“兩字能形容的。即便是趙國後期面對強大的秦國,在長平之戰,在四十萬餘趙軍投降的情況下,秦軍也是付出了傷亡二十餘萬的代價,秦國也是慘勝。可見趙軍作戰能力之強悍。

    擁有強悍戰力的趙國面對的只是一隻鬆散分裂的匈奴軍隊,甚至於只是其中的幾個部落聯軍,這時的匈奴不但內部並沒有統一,還要面臨來自強大的東胡和北方的月氏等外部戎族人的傾軋,這才讓趙國得以取勝。

    而到了漢朝時,這時的匈奴不但已經內部各部落已經統一,而且還收復了北部的各戎族,實力是空前壯大,這才使得漢朝花費近百年的持久戰,才耗垮了匈奴。

  • 3 # 依稀說史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一個遊牧民族,匈奴的祖先源於中原,史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匈奴族逐漸強大起來。頭曼單于時期,匈奴人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匈奴帝國逐漸強盛起來。

    戰國末年,匈奴族與中原華夏族的衝突逐漸多起來。戰國七雄中靠近北部的趙國、燕國、秦國三國為了抵禦來自來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一方面修築長城,另一方面還派軍隊防禦。為了防禦匈奴,趙國的李牧曾經率領軍隊在北部邊疆抵禦來自於匈奴的入侵。李牧也是在抵禦匈奴的過程中,打下了自己的聲名,讓世人見識到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李牧在抵禦匈奴的時候,基本上採取防禦的方式。由於李牧此前並沒有多少展現自己的機會,所以不少人都覺得李牧膽小,匈奴人也覺得李牧膽小。李牧被調離匈趙邊境之後,匈奴人逐漸佔據了優勢。趙王又不得不將李牧調回抗擊匈奴前線。李牧在全體將士的支援下,決定打一仗震懾匈奴。為了擊敗匈奴,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四,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李牧以示弱的方式,引匈奴軍隊功擊。匈奴單于率領大批軍隊進攻,李牧提前佈置的奇兵從兩翼包抄過來,擊敗了匈奴。李牧一戰消滅了十萬匈奴軍隊。此後李牧又率領軍隊擊敗了東胡、林胡等少數民族,從此匈奴不敢再一次南下入侵。

    此時的趙國已經處於沒落時期,當時的趙國也可以總結為“內憂外患”。趙國最大的敵人不是匈奴,而是秦國。趙國把絕大部分主力部隊用於對抗秦國,把非主力部隊用於抵禦匈奴。趙國主業是對抗秦國,業餘時間打匈奴。即使是這樣,趙國還是將匈奴“打趴下”,匈奴從此不敢南下。

    西漢建立之後,北部的匈奴也沒有閒著。公元前200年,劉邦率領32萬精銳部隊,抵禦匈奴入侵。結果在白登山地區,被冒頓單于的40萬精銳部隊包圍。劉邦在白登山被圍困長達七天七夜才得以逃脫。劉邦逃脫之後意識到自己和匈奴之間的差距,只得採納婁敬的意見,採用和親政策換取和平。此後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對待匈奴的態度都是和親,用金錢和女人獲取短暫和平。即使這樣,漢朝還是沒有獲得想要的和平,匈奴還是隔三岔五入侵漢朝。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定反擊匈奴,在馬邑設下埋伏,準備一舉解決匈奴問題。雖然馬邑之謀無功而返,卻也揭開了漢朝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序幕。漢武帝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89年,對匈奴作戰長達44年。在此期間湧現出像李廣、衛青、霍去病、李蔡、蘇建、趙破奴等著名的軍事將領。尤其是霍去病和衛青,成為對匈奴作戰的最傑出將領。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三次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此三戰過後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基本解除,漢朝徹底掌握戰爭主動權。漢武帝時期,雖然一直打擊匈奴,但是始終沒有徹底消滅匈奴。

    漢昭帝和漢宣帝時期,漢匈戰爭還時有發生,一直到公元前71年,漢朝發動十幾萬漢軍,還有幾萬其他民族軍隊,徹底擊敗了匈奴。漢匈戰爭落下帷幕。從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到公元前71年擊敗匈奴,漢匈戰爭斷斷續續打了長達130年。強大的漢王朝經過了100多年時間才將匈奴徹底打殘。

    為什麼趙國可以輕鬆將匈奴打趴下,而匈奴卻能消耗漢朝長達100多年呢?

    趙國對匈奴作戰和漢朝對匈奴作戰的規模和戰爭廣度等並不一樣。

    趙國對匈奴基本上採取守勢,並沒有大規模出擊匈奴。趙國和匈奴之戰的戰爭基本上也就是一次戰役。這一次戰役之後,匈奴基本上停止了南下入侵,趙國也沒有深入匈奴腹地打擊匈奴。所以準確地說趙國只做到了禦敵於國門之外,而不是將匈奴打趴下。所以說趙國將匈奴打趴下並不準確。

    漢朝和匈奴的戰爭則不太一樣。漢朝初年對匈奴採取防禦措施,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大規模軍事打擊則有你死我活的意思。漢武帝已經不滿足於“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想將匈奴徹底殲滅。衛青和霍去病率領的漢軍直接打到了匈奴腹地,匈奴祭天聖地等地方均被漢軍攻破。匈奴為了躲避漢軍打擊,甚至將匈奴王庭遷到了漠北。到了後漢武帝時代,漢匈戰爭也始終沒有停止,漢軍繼續深入打擊匈奴。匈奴被漢軍徹底打殘,後來匈奴單于也被漢軍斬殺,匈奴也發生了分裂。

    其實到了漢武帝前期,匈奴已經不敢入侵漢朝。漢朝已經實現了趙國的戰略目標。打贏一場戰役的難度並不大,但是要將一個強大帝國徹底打殘並不容易。趙國能打贏一次戰役,以當時的實力想將匈奴徹底打敗並不容易。

    戰爭攻守模式不一樣。

    趙國對匈奴基本上處於防守態勢。趙國是農耕文明,匈奴是遊牧民族。趙國依靠長城和城池抵禦匈奴會佔據很多優勢。李牧能一戰打敗匈奴,和主場作戰有很大關係。但是漢匈戰爭則不一樣。漢朝初年,漢朝和趙國一樣處於防守態勢。漢朝雖然曾經敗給匈奴,但是也多次擊退匈奴入侵,也取得了一些勝利。

    但是當漢朝大規模反擊匈奴之後,漢軍處於進攻態勢。農耕民族的軍隊以步兵為主,遊牧民族的軍隊以騎兵為主。在廣闊的蒙古高原上面,步軍對騎兵有先天劣勢。匈奴民族隨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生活場所。漢軍想給匈奴致命一擊,更是難上加難。雖然漢軍也組成精銳騎兵,但是也很難給匈奴致命一擊。漢軍攻佔的土地,也很難堅守。所以漢軍始終不能完全將匈奴消滅。如果我們以趙國的標準要求漢朝的話,漢匈戰爭早就已經結束。

    匈奴政權的發展階段不一樣。

    戰國時期的匈奴勢力還非常弱小。當時的匈奴只是活躍於北方一帶的民族之一。匈奴的力量並不比東胡、月氏的力量強大。李牧擊敗匈奴的具體時間並沒有記載,只說李牧擊敗了匈奴。匈奴的第一任單于為頭曼。頭曼單于時期匈奴並不強大,匈奴還需要向月氏提供質子。關於頭曼單于的最早精確記載是公元前215年。當時的匈奴力量尚且不強大,李牧擊敗匈奴之時,匈奴的力量則更加弱小。當時的匈奴應該是“童年時期”的匈奴。趙國擊敗了的只是一個未成氣候的匈奴。

    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成為新一任單于。冒頓單于上臺之後,匈奴才真正強大起來,控弦之士達到了30萬。匈奴擊敗了東胡,擊敗了月氏,基本上統一了長城以北區域。到了公元前200年時,匈奴的精銳騎兵已經達到了40萬。劉邦的32萬軍隊很快就敗給了冒頓的40萬精銳大軍。從冒頓單于開始到伊稚斜單于時期,是匈奴帝國的強盛時期。其中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為匈奴的最鼎盛時期。強大的匈奴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當時沒有哪個國家的騎兵人數可以達到40萬。當時匈奴騎兵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

    漢朝的初建、發展和鼎盛時期,正好和匈奴的鼎盛時期重合。當時兩個強大的帝國直接相遇,直接發生軍事衝突,則是火星撞地球。

    李牧進攻匈奴的時候,趙國雖然非常殘破,但是趙國的國力尚存,趙國的綜合國力依然超過匈奴。趙國攻打匈奴,仍然是以強擊弱。漢朝建立之後,當時的社會經濟面臨著崩潰的局面。整個國家處於初建階段,根基也非常不穩定。大漢初建之時,漢朝的綜合國力要遠遠弱於匈奴。漢初統治者要考慮的問題不是匈奴,而是如何讓新生政權活下去。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才逐漸超過了匈奴。漢朝還是新生兒的時候,遇到青少年時期的匈奴。當漢朝到了少年時期,匈奴正好處於壯年時候。匈奴最強盛的時光全部都“給了”漢朝。漢朝打擊匈奴的難度自然更大,漢朝想徹底擊敗了匈奴更是難上加難。正是由於最強的漢朝,遇到了最強的匈奴,所以漢朝對匈奴的戰爭才會非常艱難,直到西漢中後期才徹底擊敗了匈奴。

    趙國一戰擊敗匈奴非常不容易,但是並不能說趙國徹底將匈奴打趴下。漢朝經過100多年徹底將匈奴擊垮,也造成了自身巨大消耗。

  • 4 # 瘋語者007

    草原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程度,是隨著雙方的科技實力對比而不斷變化的。。。當然與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也有很大關係。。。春秋戰國之前,遊牧民族威脅不是很大,這是因為中原屬於成熟的青銅器時代,而遊牧民族的金屬兵器大多是從中原買來的,加上沒有馬蹬,遊牧民族處於兵器落後,防護薄弱(只有皮甲)。加上趙國胡服騎射,學習了對方優點,兵器又領先,所以基本是碾壓對方。。。但是到了漢初,由於匈奴完成了統一,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形成了巨大威脅。。。這個時候,中原發生兩件大事,一個是大量養馬,一個是鋼鐵冶煉的成熟,真正的鋼刀出現了,鐵甲也普及了。。而匈奴的兵器落後一代,皮甲也可以被鋼刀輕易貫穿,結果就是一漢敵五胡,一萬漢軍鐵騎就能擊敗數萬匈奴人。。這是技術的碾壓。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遊牧民族也在進步,學會了鍊鐵,唐代之後。中原軍隊的技術優勢已經不存在了,雙方只能硬碰硬的較量。。宋朝很不幸,連續遭遇遼國,西夏,金國,蒙古。雙方最著名的鐵甲較量,莫過於岳家軍的重步兵對抗金國鐵浮屠。。。。要不是金國人急於進攻,勝負還真不好說。。。然後就是遊牧民族的終極BOSS鐵木真登場。。。蒙古人除了著名的輕甲騎射手,其實重騎兵與攻城部隊在當時是領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俘虜了中原大量工匠。。。蒙古西征時,雖然馬匹矮小,但是重騎兵的盔甲質量是強於當時西方騎士的。(別扯板甲那時候還沒發明)後果就是,南宋真的抵擋不住了。。。直到徐達北伐,中原才再一次擊潰衰落的蒙古。。。。。。再後來,幾百年後,機關槍出現了。。。。

  • 5 # Lee113841036

    那時候草原上還沒統一,匈奴人部落還比較弱小,直到秦末漢初,冒頓單于用幾十年時間統一北方草原上,消滅了和吞併其他部落。這也是蒙恬統兵30萬北伐,匈奴人看了看覺得打不過就退走,而漢初,匈奴單于冒頓統一草原後,匈奴居然能出動騎兵40萬圍劉邦於白登山,漢初也是匈奴部落最強時期

  • 6 # 史帝分粥

    論軍事實力,漢王朝並不比戰國時秦、趙強,甚至遠遠落後於秦趙,看看《燃燒的軍團》一部講述秦始皇兵馬俑的包括考古在內的記錄片,秦軍事實力非常令人震撼 ,放到二戰時期都可以一戰!

    而漢朝的匈奴,和戰國時期的匈奴也不是一個級別,冒頓單于殺父統一匈奴後又將東胡大月氏擊敗,至漢高祖統一中原時,冒頓能夠集結40萬草原騎兵(注意是騎兵),非常可怕的軍事實力。

    而漢朝是在一片廢墟上建立的,經過胡亥的折騰,秦末農民起義的破壞,楚漢爭霸,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漢高祖統一後,皇帝出行四匹一色的馬兒都找不齊,大臣用牛車,想想這情況要多少年才能回覆人口和生產?至少40至60年要2代人至3代人以上。

    因為漢朝劉氏人才輩出,一步步解決內憂外患,最終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痛揍匈奴。

    後續又有霍光輔政,漢宣帝橫空出世,基本徹底解決匈奴威脅。

    綜上,基本耗時100年多年。匈奴已經廢了,而秦趙是打殘匈奴和東胡,並沒有打廢匈奴人。

    至東漢竇憲“石勒燕然”徹底解決匈奴,漠北草原出現權力真空,又被東胡一枝的鮮卑撿了便宜。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匈奴原本與華夏族同根同源,夏朝滅亡前夕,夏桀的後代淳維為了避免商人的打擊,率領其族人向北逃入茫茫草原,在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一帶生活下來,因為北方獨特的地理位置,不能種植莊稼,只能以遊牧方式生活,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遊牧民族特性的匈奴族。

    由於華夏族歷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原則,因此在春秋時期,儘管中原大地內鬥不斷,但是自齊桓公以來,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華夏所有諸侯國一致對外,這是最早的“安內必先攘外”,先打擊異族,諸侯國之間再來解決糾紛,而當時匈奴族的前身一直是處於被華夏族打擊的範圍之內。

    到了戰國末期,中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滅國之戰越來越嚴重,打到最後,只剩下七個諸侯國,七個諸侯國之間不僅要不斷地發生戰爭,同時七個諸侯國要分別抵禦各自邊境之外的異族,當時的趙國和燕國屬於北部諸侯國,秦國屬於西部諸侯國,楚國屬於南部諸侯國,齊國屬於東部諸侯國,他們分別對付的異族是:北狄、西戎、南蠻、東夷。

    北狄、西戎、南蠻、東夷分佈圖

    戰國時期的匈奴就屬於北狄的一支,匈奴在戰國時期被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打得潰不成軍,當時趙國的名將李牧負責鎮守邊境與匈奴作戰,李牧採取了“誘敵深入、一戰而定”的策略,一次就把匈奴打得抬不起頭,再也不敢進犯趙國,李牧之所以能收拾匈奴有兩個原因:

    一是當時的匈奴並不強大,至少還不如趙國強大。

    二是李牧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先是長期向匈奴示弱,讓匈奴人放棄警惕之心,等到匈奴率領大部分來搶劫時,李牧出其不意,佈置陷阱,一戰就把匈奴打得損失慘重,以至於很多年,匈奴都不敢再侵犯趙國過境。

    李牧大破匈奴

    沒有永遠強大的民族,也沒有永遠弱小的國家,無論是華夏族政權還是匈奴民族,都有其各自完全不同的發展歷程,當趙國一面在北部過境抵禦匈奴,一面在南部過境與秦國交戰時,趙國再也頂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秦王嬴政滅亡了趙國,由秦軍接管了趙國邊境,華夏進入秦朝。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令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軍隊向北攻擊匈奴,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強,人人善於騎馬,沒有固定的居所和城池,逐水草而居,當時秦朝雖然強大,但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消滅匈奴,因為秦朝沒有足夠的馬匹去追擊並消滅匈奴,同時,秦始皇認為匈奴民族與華夏民族是完全不同的民族,華夏族佔領他匈奴的地盤也沒有用,因為華夏是種糧食的,匈奴的土地上種不出糧食,因此秦始皇採取了驅逐匈奴的政策,而不是消滅。

    匈奴人

    因為秦朝的強大,同時秦朝在邊境修建了一整套的防禦工事,也就是長城來阻擋匈奴進入華夏,所以匈奴在當時轉變了戰略方向,轉而向東、向西、向北發展,逐漸強大起來,匈奴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是冒頓單于在位期間,這位冒頓單于雖然是靠弒父上位的,但他的能力不亞於漢武帝,冒頓統治時期的匈奴相當於漢朝漢武帝時期,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也是歷史上最具攻擊性和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段時間一直從冒頓單于即位到漢武帝中期,差不多是從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128年的81年間,都是匈奴勢力強大的時期。

    但是,華夏政權卻在秦朝末年陷入了大亂,先是四年的反秦戰爭,後是三年的楚漢戰爭,讓華夏政權元氣大傷,再加上秦始皇在位時期,發動了兩場規模龐大的戰役,一是北擊匈奴,二是南征百越,動用的總兵力超過了一百萬人,這嚴重傷害了秦朝的實力,再加上秦末七年的戰爭,中原人口銳減,實力急劇下降。

    匈奴善於騎射

    在漢朝實力急劇下降的時期,同一時間的匈奴正處於其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當中原的秦二世胡亥即位為秦朝第二位皇帝時,冒頓單于也成為匈奴歷史上最偉大的單于,他帶領匈奴逐漸強大,冒頓與華夏的第一次交鋒發生在公元前200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與匈奴單于冒頓在白登山發生的直接交鋒。

    當時劉邦被四十萬清一色的精銳匈奴騎兵所包圍在白登山,劉邦被包圍了七天七夜,讓他真正見識到了匈奴的實力與厲害,但是匈奴的四十萬騎兵想要攻打白登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剛剛建立的漢朝經過多年戰亂,實力大減,但是漢朝自古以來無論是文明還是科技,都遠遠強於匈奴,再加上劉邦後續還有32萬大軍陸續到前,匈奴與漢朝進行了和談,劉邦以和親方式暫時解決了匈奴之禍。

    劉邦是標準的政治人物,他清楚地意識到想要打敗匈奴在他身上是不可能的,當時漢朝實力衰弱嚴重,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國內還有異姓王問題需要解決,不適宜大規模向匈奴用兵,劉邦採取了政治手段解決匈奴問題,這就是和親,但是,和親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儘管雙方一直在和親,但是雙方的戰爭一直沒停過,同時,匈奴錯過了最佳打敗漢朝的機會,並且這個機會永遠不再來。

    劉邦白登山被圍

    劉邦之後的呂后當政了15年,再之後便是漢文帝當政23年,漢景帝當政16年,無論是呂后,還是漢文帝劉恆,或者是漢景帝劉啟,都沒有積累足夠的實力,或者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漢朝對匈奴和親的政策從劉邦定下後,歷經59年,直到漢武帝上臺。

    漢朝在這59年之中,之所以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一是因為當時的匈奴政處於強盛期,一直東征西戰,不僅武力強大,而且能人輩出。二是漢朝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在實行黃老學說,恢復經濟,恢復人口,積累實力,儘管雙方也爆發了一些戰爭,但都是以匈奴搶劫而來,滿載而走,漢朝熟悉了匈奴不過是搶劫財富與人口,並不是佔領地盤,因此漢朝並沒有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

    直到漢武帝上臺,近七十年的國力積累,漢朝已經足夠強大,況且漢朝的科技、文明、經濟全面領先匈奴,漢朝唯一不足的就是多年沒有進行大規模戰爭,在漢武帝時期,因為衛青和霍去病的出現,在這一段時間,簡直是痛擊匈奴,從邊境打到漠南,從漠南打到漠北,一直把匈奴趕到遙遠的西域,但卻無法消滅匈奴。

    漢匈和親

    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他沒有城池和固定住所的負擔,匈奴人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安家,匈奴可以一直向西逃,但漢朝卻沒有能力一直向西追,要知道當時的霍去病打到了瀚海,也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這是華夏政權幾千年歷史,在當時打得最遠的地方,這背後是依靠強大的國力實現的,要知道漠北之戰漢朝一次就動了14萬匹馬,這在當時是漢朝整個國家全部的馬匹了,戰後,這14萬匹馬活著回來的不到3萬匹馬,可見戰爭有多殘酷。

    因為匈奴民族的這個特性,所以漢朝是無法完全消滅匈奴的,這也是當年秦始皇為什麼要選擇修建長城來阻擋匈奴,而不是消滅匈奴,因為強大的秦朝也沒有辦法消滅匈奴,一打匈奴,匈奴打不過就逃走了,無論是秦朝還是漢朝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無限地追擊匈奴,只能任其逃走。

    所以匈奴可以被打敗,但一直沒有被消滅,漢朝存在了四百餘年,匈奴同樣存在了四百餘年,直到東漢滅亡,匈奴也還存在,漢朝與匈奴進行了四百餘年的戰爭,彼此融合,彼此消耗,誰也不能消滅誰,所以雙方就這麼消耗了幾百年。

  • 8 # 世界馳名雙重標準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貧弱和崛起的時候,崛起的匈奴碰到了戰亂幾十年的剛建國的漢,那是這片土地最窮最窮的時候了,漢朝早期的陪葬品就能看出來,基本都是些罈罈罐罐的,但在漢朝休養生息幾十年後,匈奴慢慢就打不過了。

  • 9 # 大話壺

    戰國時期的匈奴和漢朝時期的匈奴是兩個概念,前者只是割據一方的部落,後者已經成為漠北稱雄的大帝國,擊敗東胡,將大月氏趕到中亞,整個長城以北全是匈奴的控制範圍,控弦40餘萬,這其中不都是匈奴人,還包括了被其征服烏桓、丁零、烏孫等部落。

  • 10 # 虎蹈O狼群

    漢朝面對的匈奴和戰國時期的匈奴不是一個等級的,漢朝的匈奴在冒頓統領下,已經是非常強盛。

    關鍵是劉邦在和匈奴初次交手的時候,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只帶著幾千騎兵就敢進攻,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後來在主力軍隊上來之後,匈奴才撤圍。

    這樣的後果當然很嚴重,打擊了漢軍的自信 當然匈奴實力也是非常強。

    不像後來唐朝,李世民哪怕求和,也是強勢求和,以軍隊壓迫突厥得到的,所以,唐朝很快就能滅了突厥,在於自信。

  • 11 # 獨角戲也是戲580

    大漢早期確實不好行,主要是領頭人就是個怕死鬼,沒啥本事,劉邦這小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統一以後張良卸甲歸田,韓信被劉邦老婆呂雉用一幫宮女灌醉了裝籠子裡用竹條活活搓死,白登之戰不敗才怪

  • 12 # 聽雨喜雨

    戰國七雄,因為每一個國家都面臨著其他國家的隨時入侵,隨時有滅國的危險,即使睡覺也得睜著半隻眼。所以他們一直苦練內功,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強大的戰鬥力,以逸待勞,打敗匈奴,自然不在話下。

    因為中國強調大一統,實際的大一統,比如中國印度俄國傻大傻大,大而不強。大家在一起互相取暖,沒有競爭,沒有壓力,容易渾渾噩噩,大一統內部大體上安於現狀,混吃等死!

    一個國家不會因為國土面積大就強!

    西歐數十個國家,每一個都很強大,因為各自需要能抵抗住四鄰,才能存活,所以德國法國英國等等都很強大。

    以色列,一點點大,也很強大,如果不強大,早就被阿拉伯世界滅了。

    日本鬼子,如果不強大,就被趕下海了!

    中國印度俄國等國家因為大,沒有太多對手,不用整天打仗,自然沒有危機感。

    戰國數百年,整天都面對戰爭,自然可以打敗匈奴!

    漢唐因為前期統一,內部沒有壓力,外部只有來自匈奴突厥的壓力,使用很愚蠢的辦法,集中全國力量,用幾千萬人口去數百萬平方公里尋找幾十萬對手,他們很盲目,百姓也很辛苦,面臨支付戰爭費用及死亡。他們雖可以暫時打敗匈奴,但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無法對茫茫草原實行有效控制,即使殘暴的漢武帝用犧牲國家一半人口去打敗匈奴,也無法滅掉匈奴,無法對匈奴實行有效控制,不過是勞民傷財而已。唐也是如此,突厥雖被打敗,但他會死灰復燃,安史之亂就是有胡人安祿山發起,自此,盛唐名不符實,成為軍閥割據,成為割據政權。

    元朝作為野獸王朝,世界最強大國家,因為大一統,安於享樂,綿延不過九十多年而亡。

    明清一概如此。明朝曾把元朝趕回草原,滿清曾把明拉下馬。明朝在清朝二十萬騎兵面前不堪一擊。滿清唯我獨尊,夜狼自大,閉關鎖國,在小小的鬼子面前,在小小的八國聯軍面前喪師失地,成為他們的殖民地。

    而宋因為盛唐讓少數民族武裝崛起,從安史之亂起數百年亂世,少數民族興起,力量超過漢人王朝。

    因為宋面對契丹、西夏、金、蒙古等,需要力量強大,才能生存,所以宋是很強大的,是很有內功的。亞歐六十多個國家在野獸蒙古面前頃刻間灰飛煙滅,宋獨自抗蒙四十多年,打死皇帝,打死王儲,哪裡是一個庸俗之輩可以望其項背的,

  • 13 # 國史春秋

    打趴下和打服是兩碼事兒。趴下還可以起來再打,而服了後就趴下不起了,或者是起來也不敢再打了。漢朝做的是“打服”的事情,所以用時要長很多。好比匈奴、趙國、漢朝是三位拳擊手,讓他們之間進行一場比賽。趙國一上場就重拳擊倒匈奴,而後送其去養傷。後來,匈奴又試著找上門來複仇,而趙國已經不搭理他了。因為,當時趙國已經陷入了同秦國戰爭的泥潭,無暇顧及。反觀漢朝,同有重擊匈奴的能力,也重擊過匈奴不止一次兩次,但是對方傷愈後又三番五次來挑戰,於是雙方繼續撕打糾纏下去,直到匈奴被完全制服。

    匈奴先祖出自華夏,經歷千餘年演化,於戰國時期開始壯大,趙國與之毗鄰,深受其擾。趙武靈王(前340~295)繼位後,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變革圖強,其核心舉措就是學匈奴人彪野無比、來去如風的戰法。為得到精髓,不至於流於形式皮毛,趙武靈王“多管齊下”,從作戰服飾、馬匹優良、箭術射技等多方面下功夫。因此,趙武靈王對匈奴“亦步亦趨”之舉,又被稱之為“胡服騎射”。

    經趙武靈王的改革,趙國實力與日俱增,向北威懾匈奴,使其不敢覬覦,向西脅迫秦國,使其為之忌憚慌恐。如果趙武靈王再努力一下,一統天下也未嘗不可。因此,盛極一時的趙國可不是用“區區”二字能窺量的。但是,趙武靈王忽然犯昏,於春秋鼎盛之年(前299年)禪位於次子趙何(趙惠文王),然後給自己弄了個不倫不類的“主父”當。然而僅四年之後,長子趙章發動叛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困於沙丘宮,抓光老鼠、掏盡鳥蛋,後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之後,新繼位的國君“一代不如一代”,趙國無奈走向衰落。因此,當趙孝成王(趙武靈王之孫)在位時,趙國已經混成了“受氣包”。北邊有匈奴持續不斷的侵擾,西邊有秦國的輪番進攻,好在當時還有大將李牧如一根柱石苦苦支撐。而李牧縱然再有本事,但也是分身乏術,首尾難顧,前腳抵擋住了匈奴滋擾,後面也防不住秦國來攻。所以,李牧一死,趙國回天乏術,坐等滅亡。

    李牧的結局雖很淒涼,但他的軍事才能非常值得推崇,尤其在圍殲匈奴一戰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李牧守邊後,針對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統籌規劃,歸結如下:

    按邊防需要調整官吏數量,避免冗長臃腫,上下掣肘扯皮,以精簡靈活的指揮機構服務於戰備所需。截流地方財政收入,全部用作軍費,以改善官兵的武器裝備及生活質量。夜以繼日,不加怠懈,苦練各項作戰技能,尤其在騎射上最下功夫。修葺烽火臺,加強戒備,做到戰事前的快速預警與反應。派遣大量斥候深入敵方邊境,及時瞭解掌控匈奴最新動態。揚長避短,從不與匈奴正面交鋒,而是堅壁清野,以城固守,常使匈奴興師動眾,無功而返。

    最終,李牧的一味“退縮、示弱”,讓匈奴人產生趙國“怯懦避戰”的印象,所以驕傲自滿、更加不把趙國放在眼裡。而這恰是李牧想要的結果,因為他要用“痺敵”策略,讓匈奴驕縱、放鬆警覺,然後誘入趙境,一舉殲之。

    公元前244年,10萬匈奴騎兵大搖大擺進入雁門關一帶。讓匈奴人做夢也沒想到的是,趙國已精選1300輛戰車,1.3萬騎兵、精銳步兵5萬、10萬強弩手、共計約20萬人組成的作戰單元,枕戈待旦於四周山谷叢林。結果毫無懸念,10萬匈奴騎兵被包了餃子,僥倖突圍者寥寥無幾。這就是歷史著名的“趙破匈奴之戰”。此後,匈奴元氣大傷,10餘年沒敢騷擾趙國。

    那麼,匈奴被打服了嗎?當然沒有,要不後來怎麼又同秦朝“扛”上了呢!同樣,蒙恬的30萬大軍也沒有將匈奴打服,而只是將其趕出高闕塞以北,然後修長城阻擋其南下。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放過匈奴而不繼續用武力征服了呢?顯然是不划算,也做不到,因為他知道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讓匈奴俯首稱臣,更何況也負擔不起持續的戰爭投入。所以,秦朝又將匈奴這個“大包袱”甩給了漢朝。

    漢朝建立之初,舉國疲弊,老百姓缺衣少食、可憐巴巴不說,劉邦想找四匹顏色一至的馬拉輦都辦不到。但是,懷揣雄心壯志的劉邦還想教訓一下囂張跋扈的匈奴,於是在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帶領32萬兄弟,坐著“11路”,北征匈奴。結果是劉邦吃盡了苦頭,差一點凍死在白登山。為什麼劉邦打不過匈奴,其實原因很簡單,當他和秦朝、項羽死纏爛打的時侯,匈奴在養精蓄銳。而當戰勝項羽之後差不多已“精疲力竭”,這時再去同生龍活虎的匈奴鬥,豈不是以卵擊石、自討苦吃!

    劉邦去世的60年裡,匈奴不斷的到漢朝邊境“打秋風”,漢朝皇帝一面小心驅離,一面繼續“閉門修練、苦練內功”。漢武帝繼位後,正是漢朝強大振作時期,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同匈奴開戰。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漢武帝的第一戰竟然是複製李牧當年的神話,打算將匈奴主力誘之馬邑,然後來個“一網打盡”。結果夢想破滅,一來匈奴在“圈套”邊上晃悠了一下就跑了;二來獻計的大行令王恢也沒敢率漢軍阻擊,於是呼漢軍只能望著匈奴騎兵絕塵而去的背影,怏怏失落。

    那麼匈奴是什麼時候被漢朝打趴下的?其實從公元前129年三將軍(李廣、公孫敖、衛青)出征後,漢朝差不多每次都能將匈奴打趴下。比如河南之戰(前127年),衛青部斬殺匈奴數千,擊潰白羊白、樓煩王,收復河南地,繳獲牲畜一百多萬頭;比如河西之戰(前121年),霍去病斬殺匈奴三萬餘人,俘虜小王七十餘人;再比如漠之戰(前119年),衛青部擒獲斬殺匈奴一萬九千餘人,霍去病部俘虜斬殺匈奴七萬餘人等等,不一而足。

    而從漠北之戰結束後,匈奴差不多“趴了”整十年。但此時的匈奴只是被打怕了,還沒被打服。公元前99年,漢武帝又開始出擊匈奴,無奈主帥李廣利“草包”不給力,三次出擊,均以損兵折將而告終。而此時的漢武帝也進入遲暮之年,於是漢匈戰爭暫告一段落,但是匈奴這個“陪練”也差不多被折磨到一蹶不振。

    漢武帝之後,繼位的漢昭帝沒有對匈奴用兵,於是匈奴又蟄伏了十多年,得以恢復元氣。漢宣帝繼位後,繼續對匈奴用兵 。隨著漢朝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繼而草原發生饑荒、五單于大打出手,四分五裂的匈奴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副使陳湯徵發西域聯軍,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迎娶王昭君。隨後,在漢元帝的准許下,呼韓邪單于回到匈奴故地。至此,匈奴完全臣服於漢朝,而從漢武帝的“馬邑之謀”算起,這個局面的形成共花費了一百多年時間。

    總結:匈奴為什麼能消耗漢朝一百多年時間?

    一、漢朝是將匈奴降服,而不是“打趴下”,反觀趙國做到了嗎?秦始皇做到了嗎?都沒有。所以,如果用趙國的“區域性一戰”來對比漢朝的“總攬全域性”,顯然是管窺蠡測,有失偏頗。而王莽當上皇帝之後,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到匈奴領地,用“匈奴單于章”去調換漢朝賜予的“匈奴單于璽”就是這個原因。否則,使臣進匈奴單于的王庭都大費周章,更別說如此“造次”了。

    二、趙國時期的匈奴與漢朝時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語。匈奴從第一位單于——頭曼的誕生後,才算真正崛起。到第二代單于冒頓時期,才達到鼎盛。而秦朝恰好對陣的是頭曼單于,劉邦對陣的是冒頓,趙國對陣的不過是一個部落首領。所以貌似趙國厲害,實則是匈奴用“弱”襯托的結果;貌似漢朝“軟弱”,其實也是匈奴用“強大”反襯的原因。

    三、匈奴的強大超出世人的想像。匈奴的最高頭領為單于,之後是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軍、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職位。從賢王到當戶,各擁騎兵萬餘名至數千名不等。為統領指揮這些騎兵,還設有24位長官,取名為“萬騎”。

    粗略估計,包括單于在內的匈奴高層領導共統領騎兵不下30萬。再說,匈奴每次同漢軍作戰也不會將所有兵力都押上,左賢王被“吃掉”,還會冒出右賢王,即便是單于戰死,也會馬上有人站出來頂替。因此漢朝不可能一戰全殲30萬匈奴騎兵。同樣趙國、秦朝更做不到。所以,匈奴暫時被打趴下並不代表對方實力強大,真正的強大是徹底將其打服。

  • 1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趙國和匈奴開戰的時候,匈奴還只是草原上的一個小部落,趙國騰出來一小部分力量就能夠對付匈奴。而在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也開始一統草原。統一後的匈奴實力空前強大,劉邦集中漢朝的人力財力物力,仍然不是匈奴的對手。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才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衰落,失去了威脅漢朝的能力。

    趙國為什麼能夠對付匈奴

    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草原上有很多遊牧民族政權,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匈奴、東胡和月氏。匈奴、東胡和月氏互為世仇,這些遊牧民族政權互相消耗,誰都沒有實力威脅到中原國家的安全。

    趙國能夠以部分兵力抵擋住匈奴的進攻,主要就是因為戰國時期的匈奴還不夠強大,而且匈奴的旁邊還有東胡和月氏相互掣肘。秦國時期匈奴南下佔領了河套平原,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在冒頓單于統一北方之前,匈奴的國力一直都不算強大,無法對中原政權形成足夠的威脅。

    冒頓單于統一北方

    冒頓單于成為匈奴的大單于後,透過驕兵之計擊敗了東胡,又將月氏趕出了北方草原。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冒頓單于趁機兼併了北方的眾多小國,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等到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匈奴帝國已經擁有了足夠威脅漢朝的實力。

    冒頓單于一統北方之後,對於漢朝控制的中原地區虎視眈眈。韓王信造反的時候,冒頓單于就率領大軍南下幫助韓王信。劉邦意識到了匈奴的威脅,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北伐,結果劉邦被匈奴騎兵圍困到了白登山,只能被迫採取和親的方式穩住匈奴。漢朝在劉邦兵敗之後,數十年都沒有再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

    匈奴強盛百年

    劉邦去世之後,匈奴的冒頓單于知道呂后守寡,故意寫信調戲呂后。呂后知道匈奴的國力強大,只能把劉邦生前的車駕送給冒頓單于,並且送上美女金銀賄賂冒頓單于。呂后去世之後,漢文帝和漢景帝也對匈奴採取了和親的策略,匈奴強盛了近百年的時間。

    匈奴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多次南下掠奪漢朝,漢朝只能被動防守,一直沒有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漢武帝繼位之後,漢朝的國力空前強大,漢武帝重用衛青和霍去病,透過漠北大戰最終擊垮了匈奴。漢武帝去世之後,匈奴再也沒有恢復巔峰時期的國力。

    總結

    趙國擊敗匈奴的時候,匈奴還只是北方一個比較小的遊牧民族政權。等到漢朝建立的時候,匈奴已經是一個統一的遊牧民族國家。假如戰國時期的趙國,遇到統一的匈奴帝國,那麼趙國肯定不是匈奴帝國的對手。同樣的道理,如果漢朝遇到沒有統一北方之前的匈奴,漢朝肯定能夠輕鬆地擊敗匈奴。

  • 15 # 歷史風暴

    先問是不是再說為什麼不是!

    趙國可沒有能夠把匈奴人打趴下,趙國不行,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的虎狼之師照樣不行。

    在整個匈奴人和趙國人的戰爭中,絕大多數時間趙國都是吃虧的。

    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就是因為匈奴的兵太能打了,他不得不向匈奴人學習的結果嗎?

    即使是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在面對匈奴人的時候還會經常吃虧。

    戰國後期,趙國的最後一位名將李牧鎮守雁門關,連續好幾年都不敢和匈奴人作戰,一旦發現匈奴騎兵來襲,就命令守一下把兵撤到城中躲避。

    所以,在當時雖然沒有取得對匈奴人的勝利,損失卻不大。

    等李牧被調走之後就麻煩了,新的將領準備和匈奴人正面對抗,總是被打的屁股尿流。

    趙王沒辦法只好再一次啟用李牧,李牧就跟趙王說:我去行,但是怎麼打的聽我的。

    趙王能說什麼呀?

    不聽他的真損失大呀!

    李牧又開始裝孫子。

    直到有一天匈奴人大意了,他才集中十幾萬人馬透過誘敵深入之計,把前來進犯的匈奴人主力打敗。

    但是,如果說趙國透過這一戰把匈奴人打趴下了那可真是太高看他了。

    透過這場大戰之後,匈奴人雖然受到了損失,可依然有對中原威脅的能力。

    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當看到“亡秦者胡”這句讖語的時候,立即想到了匈奴人,命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伐,奪取了河套地區。

    可是,強悍的秦軍不能深入草原,並沒有對匈奴人造成重創。

    到了匈奴冒頓單于的時候,竟然有能力向西打敗了大月氏人,向東打敗了東胡,將整個草原統一到一起,成為遊牧民族的秦始皇。

    可見,秦朝當年也沒有重創匈奴人。

    真正取得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的,還得說人家大漢朝人。

    到了漢武帝時期,一直想解決匈奴人的問題,在此之前,漢朝人已經裝了70多年的孫子,所以漢武帝也模仿一下李牧計劃將匈奴人主力圍殲。

    沒成想這一屆的匈奴人水平要超過戰國時期,到了馬邑,匈奴大單于發現漫山遍野的牛羊無人放牧,心生疑惑,抓了一個俘虜,一問才知道當地埋伏了數10萬大軍,就等他上當了。

    匈奴大軍趕緊撤走,並且開始對漢朝實施大規模的報復,漢匈之戰正式爆發。

    對漢朝人來說,既然雙方撕破臉那就是不覺出勝負誓不罷休了。

    中原人之所以對匈奴人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主要原因就是中原的步兵難以深入草原對匈奴人的大後方實施打擊。

    到了漢武帝時期,成功的馬政讓漢朝可以組建大規模騎兵,強盛的國力讓漢朝竟然能夠使用小米當草料餵馬。

    此時的漢朝稱得上是兵強馬壯,就等著和匈奴人大戰了。

    從公元前129年開始,漢朝主動向北攻擊,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漢軍累計殲滅數10萬匈奴騎兵,匈奴損失的人口更是不計其數。

    在漢朝的打擊下,匈奴人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生活,國力越來越疲憊,再也沒有和漢朝正面對抗的能力了。

    對匈奴人的勝利大大提升了漢朝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也塑造了大漢王朝雄渾大氣的國家精神,這是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沒有達到的高峰,同時也影響著後世華夏子孫。

    就是這麼硬核!

  • 16 # 西域十三義

    首先要強調,匈奴並未消耗漢朝100多年,這是錯誤的論點。

    匈奴是中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也被一些史學家認為是所有北方遊牧民族的籠統性稱謂。匈奴內部完成整合的時間恰好是在秦漢接替前後的十幾年,也就是說,在這之前的戰國時期,匈奴只是北方遊牧部落的泛稱,並且沒有進行過成功的整合。

    遊牧部落靠天吃飯,秋冬南下掠奪,實際上是類似匪患,而非帝國之間的對決,這是生產水平和社會結構導致的。

    戰國時期各諸侯建造城牆,本質上是一種偏向治安性質的防護策略,因為匈奴人的玩法是騎馬來搶,騎馬逃之夭夭,這種游擊戰玩法的機動性極佳,對於防守的中原諸侯而言,建造阻礙騎兵的城牆是成本極低的解決方案,同時可以掌握主動權,在必要的時候找尋戰機碾壓之。

    而在漢初時期匈奴的首領是冒頓單于,這個人是有史以來罕見的天才,即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前所未有的對北方各遊牧部落進行了整合。相當於部落時代直接晉級到帝國時代,漢朝面臨的是一個以騎兵為主要力量的北方遊牧帝國,而非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各自為戰的遊牧部落聯盟。

    從秦滅六國到白登之圍,中原高強度的戰亂早已將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底蘊消耗一空,雖然漢朝同時統一中原,但事實上無論是財政還是後勤糧草,都無法支撐與整合後同級別戰鬥水平的匈奴進行任何戰爭。

    這相當於匈奴以前就是街上的彼此有矛盾的流氓,老百姓對他們並不看在眼裡,但是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瘟疫,這些流氓被一個強勢的流氓頭子整合重新下山燒殺搶掠,村裡的村長年事已高,牲畜和糧草儲備幾乎沒有,能上陣的團練也都是兵油子,只能退而求其次把任務留給後人,等元氣恢復那就不是同等級對決了,而是農耕文明強大的後勤與兵源支撐在遊牧部落政權面前,橫豎都是碾碎。

    漢武帝時期打通河西走廊,霍去病封狼居胥,與此同時漢武帝還滅了越國(就是越王勾踐的越國),同時還滅了同等級生產力水平的南越割據政權,至於夜郎之類的都不用提,實際上漢武帝中期匈奴已經無法對漢朝形成任何實質性威脅,這不過是漢朝立國50年左右的事情。

    所以說,漢朝初期打不過匈奴,是因為匈奴內部進行了整合,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常態,除了宋朝外,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會有前期的猥瑣發育,中期的強勢碾壓,畢竟農耕文明的文明等級要遠遠高於遊牧部落,只要有喘息的機會,必然強勢反彈奪回天朝上國的尊嚴。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bug人才,比如朱元璋李世民這樣千古難尋的超級帝王,在帝國創立前期就可以做到橫掃碾壓,不過這都是奇蹟,但符合歷史大勢。

  • 17 # 殺胡世家的異見

    漢初劉邦賠妻獻女,很多人就以為匈奴能打,跟後世的女真契丹是一樣一樣的,其實是錯誤的認識。匈奴那會皮甲骨箭,不能衝陣,弱的一匹,之所以能威凌前漢,只是因為前漢軍隊更渣。

    先說匈奴戰力,李牧御邊十幾年,基本上只是堅壁清野就能損失極輕微,何也?匈奴沒攻堅能力啊,打不動城池,只能肆虐鄉下,所得極少。換將後出擊,為啥損失就增大了呢?一個是將領的領兵能力問題,一個是匈奴憑機動力和騎射能襲擾作戰,特別是截糧以後會造成部隊崩潰,加上調兵以後城防空虛,也許被匈奴得手。蒙恬三十萬北逐匈奴七百里,並沒有哪些個匈奴跳出來給秦軍送人頭,燕小七軍力疲弱也能謹守長城,這些都是匈奴戰力不強的證明。

    匈奴的強大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冒頓,一個是劉邦。冒頓不說了,自己部族應該的。劉邦自白登戰敗以後,問計於眾,包括韓信在內都說匈奴難打,於是就熄滅了報復心思,專心後宮多生女兒好獻納。劉邦女兒咋樣不說了,獻納出去的鹽鐵和工匠可比老劉家的女兒有價值多了,自此匈奴武備開始換代,還時不時的找漢軍練兵增強自信心。這樣幾十年下來,匈奴成為了當時天下有數的強兵

  • 18 # 歷史堆中的胖子

    看你這話問的,雖然都叫“匈奴”,但兩者之間的實力可不一樣啊,戰國時期的匈奴就是草原上的一個部落,而漢朝面對的則是統一了整個草原的匈奴帝國啊。

    更何況趙國打匈奴也不容易啊,連續吃癟幾十年,李牧上臺後也只能先示弱,然後再引敵深入,最終才打了一個殲滅戰。並且此時的大草原上存在匈奴、林胡、大月氏等十幾個部落,此時的匈奴就是草原上的一個較為強大的部落而已。

    而到了漢朝時期,匈奴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不但統一看整個草原,還控制了整個西域,不缺人,不缺馬,更關鍵的透過控制西域連鐵也不缺,四十萬的騎兵規模更是無與倫比。

    漢朝則是在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的長期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說白了就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這樣的漢朝自然打匈奴是不行的。

    漢朝經過長期的養精蓄銳,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具備了與匈奴正面決戰的實力,但也只是具備了,並不是碾壓性的實力,所以漢朝和匈奴才會存在長期的拉鋸戰。

  • 19 # 貓爺歷史觀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匈奴卻消耗漢朝100多年?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戰國時代的趙國和日後的西漢所面臨的形勢不同,時代不同雙方的實力也不同。而戰國時期的匈奴和西漢初期的匈奴,雖然還是那個匈奴,但實力也不一樣。雖然都是中原政權對匈奴,所以最後的結果自然就不一樣。

    戰國時期,匈奴才剛剛興起,那個時候應該是才剛剛組建成匈奴聯盟。興起之初,匈奴當時的力量並不是很強。而當時的趙國雖然只是個諸侯國,但已經經歷了數百年完善的發展。戰國時期各個諸侯間經常是打來打去,所以趙國在軍事上更是經常練兵,而且都是實戰。

    論國力,趙國在匈奴之上。論兵力和軍隊戰鬥力,趙國也不輸於匈奴。況且當時的主帥是名將李牧,因此趙國能夠大破匈奴十萬騎兵,使得匈奴十年不敢南侵很正常不過。

    而西漢初期,從劉邦到漢武帝這一百多年間就不同了。畢竟戰國的混戰再加上秦末天下大亂,後來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說實話,中原王朝真是消耗得太厲害了。雖然當時的漢朝尚有雄兵,但是經濟已經基本上癱瘓。

    西漢初期其實是很窮的,有多窮?歷史記載,當時官員都乘坐牛車。並不是牛車高貴,而是沒有馬車可乘。國力很差,軍隊呢又經歷了十多年的戰爭,可謂是人困馬乏。而當時的匈奴呢?秦末到西漢初期這段時間,中原王朝光顧著內亂了,匈奴則趁機發展了起來。西漢初期匈奴已經強大了起來,有足夠的武力和軍力,對西漢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劉邦也曾和匈奴打過仗,結果是差點命喪敵手。因此,為了發展經濟恢復生產,劉邦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方式。由於當時的社會消耗太大,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都不是很高,西漢用了百年時間休養生息。

    到了漢武帝時,國力、軍力等已經恢復的差不多。於是漢武帝開始對匈奴用兵,到了漢宣帝時終於打的匈奴再沒有南下牧馬的能力。而匈奴最終分為南北,南匈奴稱臣於西漢,而北匈奴繼續頑固抵抗,雖然經歷了數次西遷,但最後還是消失在了歷史的時空裡。

  • 20 # 我的天使176

    戰國未期,趙王派李牧屯守北部邊防,抵抗匃奴。匈奴人專思搶劫,搶了就跑。由於匈奴人是騎在馬上的部落,機動靈活,行動迅速,而且熟悉當地的地形地貌,草原氣候特點。趙軍大舉進攻,匃奴人分散逃走,趙軍撤回,匈奴人迅速集結,窮追猛打,這樣,趙軍以前和匂奴的戰鬥,都以失利而告終。李牧總結這些教訓之後,制定了引狼出動,關門打狗的計劃。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李牧作了充分的準備,打造了一千輛戰車,訓練了十萬名優秀射手和五萬騎兵,然後故意在匈奴人面前示弱,匃奴單于以為有機可乘,親率二十萬騎兵南下,李牧且戰且退,終於引誘匃奴人離開草原,進入了趙國群山峻嶺之中,李牧首創古代中國“車、馬、兵”聯合戰法,佈置奇特靈活的“口袋陣”,將匃奴騎兵團團包圍,以戰車將敵人騎兵圍困,以十萬名優秀弓箭手放箭,又以五萬騎兵縱橫穿插,終於盡殲匂奴騎兵,匃於單于只剩二十餘騎突圍逃出,此戰後數十年,匃奴人一直不敢南下。漢朝建立後,匂奴人元氣漸漸恢服,於是舊病復發,漢朝邊境人民再次飽受其苦。為了解除邊患,漢高祖帶兵親征,深入匃奴境內,反被匃人雙騎兵包圍,後果透過賄賂匈奴王后才得脫。此各漢朝和匈奴之間爆發了幾次戰爭,漢朝都以失利告終,於是專思防守。漢武帝時候,決心扭轉這種局面,於是大量採購西域產馬匹,訓練軍馬,後來,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分幾路主動進攻匈奴,通過幾次戰爭,終於徹底剷除了匃奴的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罩的利潤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