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恆的真情共願
-
2 # 嚮往孤獨
老子與孔子的核心思想,不但沒有阻止社會前進的,反而在社會前進的腳步卻起到非同凡響的作用,換句話說,他們的思想正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催化劑。
-
3 # 軒轅凌霄
老子無為而治
無為
無不可為也
孔子克己復禮
什麼是禮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對於殺父的仇人,作兒子的必須與他拚個死活,什麼時候殺了他什麼時候才算罷休。對於殺害兄弟的仇人,要隨時攜帶武器,遇見就殺。對於殺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別國去,見即殺之。
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孔子
孔聖人
這才是克己復禮!
不要錯讀了經典!
生死看淡
不服就幹
誰說儒家懦弱
是後世的王朝官府有意的不宣傳這些!
沒有這點血性,華夏早完了
就說日寇侵華吧
沒有這點血性
我們還是投降皇軍,腰裡跨個盒子炮,過幾天太平日子吧!
那不就完蛋了!
以醫固本
以武強身
以易明理
以佛修心
以道養神
以儒治世
華夏想真正富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首要的是重新解讀先賢的經典,讓華夏漢唐強悍之風重新迴歸到華夏人民身上,中華才會有真正的強大!
-
4 # 餘點韻
‘’無為而治‘’不是不為,是順道而為,就是不要瞎折騰,不要干涉太多,與民修生養息。
漢初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沒過多少年國家就發了財。漢武帝時就不怕匈奴了。
‘克己復禮’是說:克服自已的私慾,恢復一套能使社會和諧的社會秩序。本身並沒錯,不會阻礙社會發展。
-
5 # 浸淫之辭
無為而治是孔丘說的,但所指的是舜。老子說的是聖人之治,而道家聖人,指的是聖王。舜是古代聖王,所以二者沒有矛盾。
然而儒家並沒有主張舜的治國方式,無為而治終究是道家的主張。無為,可以理解為不干涉,可以理解為不過力。這是統治者最好的統治方式,並不會阻礙社會發展,現在的社會不正是這樣嗎?
至於克己復禮,首先要知道禮是什麼,禮是如何建立的。如果禮是某些人私自建立的,並沒有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那麼這個禮就是為這少數人服務的,當然阻礙社會整體的發展了。近兩千年的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
6 # 雲端美
怎麼才能“無為而治”呢?讓人民獨立、自由、自尊、結社、自我實現。你看老子是不是具有現代思想?是不是好像有朋友自遠方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就是能夠跨越時空,擁抱真理。這樣的思想會阻礙社會發展嗎?
怎麼才能“克己復禮”?樹立“道德”(個別人樹立道德而不是社會大眾共識)、建立綱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立牌位下跪、建立等級制度(人分三六九等,工作分三六九等)、把等級制度引進家庭從小培養下跪習慣、忠君(而不是忠於真理和信念)、君父(帝王是天下人的父親)……皇帝殺掉岳飛理由是什麼?莫須有!(不需要),太猖狂了。
大家看看,孔子讓人民承擔一大堆義務,但卻沒有規定人民的權利。人民的權利只能等待帝王的恩賜。孔子的理論被黑格爾認為是沒有思辨性的,沒有官方背書根本沒有市場。實際上孔子活著的時候,兩次周遊列國總體上不被認可;那時周天子、封國國君、卿大夫、士大夫都是崇尚獨立人格的。孔子最後回到家鄉教書,希望透過教育統一思想即有教無類,傳播自己的思想。孔子來自遠方的朋友是董仲舒以及一批痴迷千秋萬代統治人民的帝王。有教無類一詞,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不對的。
-
7 # 家傳紅
二者思想不可同日而語。
“無為而治”,簡明大道自然,順應民意。
“克己復禮”,簡明封建王道,民順其意。
兩者思想天壤之別,涇渭分明。
-
8 # 光陽道統文化
任何文化都沒有能力阻礙社會的發展,只是被不被用而已。另外,不要對社會發展和進步太當回事。人,從出生到老死,生活的基本內容沒什麼改變,只不過換了一茬又一茬的人而已。
-
9 # 有話少說
無為而治,不是老子言的,是孔子曰的,在《論語衛靈公篇》
老子言的是,聖人之治,在《道德經三章》
-
10 # 燦爛的正義
不論老子還是孔子都是中華文明的精神食糧。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現代文明和民主,自由,法律,法規的出現,我們應取其精華,拋棄糟粕。使我們的國家更文明,更進步,人人都自由,平等,不被強權所愚味。社會發展的更快。
-
11 # 使用者SD綠水青山
理解古人先賢言論,不能單純按字面意思下結論。應該考慮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包括傳統習俗、對自然界的認知、經濟狀況、國家大小、戰爭亂象等。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在周朝後期,看到了社會的動盪、天下將要混亂的緊要關頭提出來的。目的是教育人們要順其自然,不要逆天行事,各施其職、各負其責、各守其業、各行其道。無需處心積慮、貪得無厭、東征西伐、橫虐無道。若能人人遵守,則為天下大治。孔子的克己復禮,也是在那個時代提出來的。同樣看到了天下已經大亂、列國紛爭、人心不古、禮崩樂壞。則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為挽回日漸衰落的社會文明,才呼籲國家和人民,要剋制慾望、不要恃強凌弱、要尊重禮儀、不要犯上作亂、要守信仁慈、不要專橫跋扈。所以老子和孔子所提出的主張和觀點,實則目的和願望是一致的。可說在當時的大背景下,乃至對後世,都起到了穩定社會局勢、安定民心的作用。
-
12 # 明天將會幸福
當下修訂過的《詩》,《書》,《禮》,《易》,以及《春秋》,《孝經》等書分別交給眾弟子,各自傳抄。留傳後世。
一到秦世始皇時,聽信李斯之言,焚書坑儒,奈中原之大,豈能焚盡。
縱觀孔子一生,贊《周易》而闡明卦義,俾作筮宗;冊葩經而剔除淫風,嘉惠後學。定禮樂而地鬼神尊,修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東山隱鳳,慨德衰焉已而興歌;西狩獲麟,傷道窮分溘然長世。
一生事業冠冕人倫;半世棲皇,針砭末俗。
孔子以順勢之為而治,奈生不逢時而已。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鄒氏邑,宅接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
13 # 水凝結成花
兒子:“老爸,什麼是無為而治?”
老爸:“兒子,這問題太複雜了,簡單說就是根據你的天性引導和教育你。”
兒子:“老爸你知道的,你兒子我的天性就是貪吃、貪玩、貪睡。”
老爸:“哼?再加個貪色,你給老子就差整個豬八戒出來,看老子不打死你!”
兒子:“老爸稍安勿躁,克己復禮,豬八戒怎麼了,先是天蓬元帥,後成淨壇使者,別人給摳鞋跟都嫌指頭粗著來!”
老爸:“這臭小子,克己復禮都用上了。我去找找玉皇大帝和西天如來,不信治不了你小子!”
-
14 # 王新莊律師
我這裡說一下無為而治。
治理國家,既要有為,也要無為。國家對有些事情是要管的,這是有為;對有些事情也是不應該管的,應該讓被管理者自行其是,自由處置,這是無為。
有為和無為之間有一條界限,就是國家權力與其他主體權力之間的分界線。這個分界線經常變動,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都是不一樣的。歷史的發展,就是尋找適合歷史狀況的這個分界線。
只講有為,不講無為,就是隻重視君權,不重視民權。只講無為,不講有為,則相反。都是走極端。
-
15 # 張加林11
親們:老子的"無為而治"及孔子的"克己復禮"經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依老朽鄙見可休矣!可能是一開始就讓人引入歧途了?卑人現在可以如是說:老子的"無為"是教統治者不要違反自然規律大道?如不要別出心裁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要違背做反對人民的意志利益的事,天下國家就能安定不作亂,這就叫:無為而治!孔子的:"克己復禮"不一定是要強廹人民自己,回覆走不可能的禮儀制度的回頭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是繼往開來溫故知新不斷改革完善前進!子曰:"商因夏禮有所損益,周因商禮有所損益"所以不要再為此多耗費精神唇舌了![祈禱][祈禱][祈禱]簡單直白老子說:只要人類沒有違背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大道,天下就太平不會亂即治!孔子說:人人個個的精神思想言行舉止,只要能與時俱進符合禮儀規範,那麼天下就是仁和大同的世界了!
-
16 # 南朝居士
不會,那是你根本就沒看過他們的書,也就不可能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連它們的意思都不懂,又怎麼理解他們的思想?
老子、孔子能被後世兩千五百多年裡的讀書人、帝王奉為圭臬,又豈是一句落後,一句阻礙發展就概括的?
道德經講的什麼?無為而治指的什麼?
從大了說,道德經講的是事物發展規律,從小了說,是教皇帝,如果做一個皇帝的,
無為而治絕不是什麼很多人解讀的什麼皇帝什麼都不幹,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自行發展,這是典型看字面意思了。
它實際上指的是皇帝在上位,不能表露自己的情緒、喜好、能力、智慧,要懂得隱藏自己,不能讓臣子看穿自己,從而找出自己的弱點,利用自己,
至於孔子的思想,也是這個道理,克己復禮,復的是什麼?什麼是禮?他想要的,是長幼有序,倫常有序,尊卑有序,君臣等級,要的是規矩,
所以,這怎麼阻礙社會發展?兩個思想家,又不是政治家,如何阻礙發展?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
17 # 慎獨精思
兩者是不同的,老子消極避世,不可取。孔子“克己復禮”是修德成“仁”的方法,是修身,而不是治國平天下之策。從本質上講只是內心修養,是胸懷與境界,與封建等級制度不沾邊。真正做到“克己復禮”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成至聖先師到七十歲從修養成功。
-
18 # 探索你未知的真相
他兩的思想,都影響了社會發展,因為中國人的思想從來都很封閉,沒有和世界交流。自吹自擂終究只是意淫而已,縱觀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是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比東亞文明還早幾千年,也許東亞還是石器時代時候蘇美爾已經建立城邦了,所以一定要謙虛學習世界文明,而不是和大清一樣抵制文明,固步自封,洋洋自得!
-
19 # 一念歸無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到了: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縱觀道德經來看,無為是一種修行方式,而這種修行方式適用於全人類。就從目前人類社會社會潮流來看,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而克己復禮,顯然是一種束縛人的糟粕。對於社會發展具有阻礙意義。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句話即便放在現在那恐怕都是震聾發聵。
-
20 # 牛仔故事
老子與孔子的這兩個著名觀念,是否阻礙社會發展?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來回答這個問題。
1、關於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究竟是啥意思,我們先要弄清?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對“無為”有過多處闡述。如《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這段話中,無為的意思是不用施為。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若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段話,即是“無為而治”的原話,也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而這段話,將無為而治的前提也說得很明白,那就是要提倡不崇尚財富,使民眾不爭奪;不珍愛難得的東西,導使民眾不偷盜。蔑視逗人貪圖的事兒,導使民眾不作亂。因此聖人的治理民眾辦法是:排空他們的心機,充實他們的肚腹,削弱他們的意圖,增強他們的筋骨。總是使得民眾沒有意見,沒有慾望,致使那智巧的人不敢造事啊。辦事順應自然,就沒有不太平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57章又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根據上述老子關於無為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即不要亂作為。要讓民眾至少有飯吃,生活無憂無慮,才不會作亂。同時還要能充分發揮民眾自己的創造力,使“無為無不為”, 一切順從自然規律,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太平盛世,其中也有受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影響才取得。所以,這個無為而治的思想並沒有阻礙社會的發展。
2、關於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論語》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朱熹解克己復禮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復,譬如塵垢既去,則鏡自明;瓦礫既掃,則室自清。”又曰:“克己復禮,間不容髮,無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慾,相為消長,克得人慾,乃能復禮。”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惡草。”
王陽明進一步解釋:“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這就是說,克己就是要滅此心中之賊。
從商周以來就形成的禮教,在《禮記》《周禮》《儀禮》中,已記載十分完備。這些禮教對人生行為具有指導、節制、綜貫和衡斷諸作用,並能促進人與人間關係之圓滿,有禮便是行仁,故孔子之以禮為教,可見其有很重要的維持正常的人倫關係及社會秩序等作用。當然,過於繁瑣的禮儀禮節等等,也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阻礙一些社會的創新和發展。所以孔子”克己復禮“思想,可以說也是有利也有弊的。
3、綜上所述,在現代,我們應有批判地繼承古代聖人的觀念和思想。對於老子的“無為而治”,要多強調順應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避免片面的無為就是不作為的理解。對於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觀念,也要吸取其合理的克己內省及禮教、禮儀等觀念,而不是全然否定其作用。而科學合理地運用禮教禮儀,才能更好地維持社會的人際、人倫等關係,從而起到安定和諧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之局面的作用。
回覆列表
儒家道家等萬法都是我們人類寶貴的真知智慧,是漫長生命成長的成果,是生活實踐的結晶。
所有法都是為真理服務的,真理就是天意,就是共同心願,就是公平平等,就是人人相親相愛。
每個法都有自己的格局和適用時間,範圍,人群,在相應的範圍內造福人類。超過相應的範圍,就可能無益甚至阻礙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