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天下揚州

    當然是發展的必然,戲曲節奏普遍的慢,情節劇情進展緩慢,故事陳舊,很多場景和現在的生活方式大相徑庭,現在的小孩理解不了,比如插門,挑水,推磨,點燈等等,90後,00後都沒見過,哪裡理解的了。而且,故事內容很好的戲曲很少,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教育意義,和現在小孩接觸的電子遊戲,或者是影視劇比起來,太落後,太原始了,對小孩沒有吸引力。劇作家越來越少,好劇幾乎沒有,看劇的人基本上是六十歲以上的觀眾,而且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人越來越少。戲曲屬於古董,被淘汰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 2 # 普通青年風梅

    個人覺得,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

    首先,咱們縱觀中國歷史,古時候的結繩記事、編鐘、君臣之道、科舉、古人的對話、文言文書寫等。這些都是中國的文化,但它們也都衰落了,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比它們方便更實用的方法逐漸替代了它們。

    其次,戲曲的出現,一是為了人類的娛樂性,二是傳承一些當地風俗文化和經典傳說,三是抒發人的情感報復。而現在,有更好的娛樂專案(電腦、影視、ktv等)、更方便的傳承工具(電子圖書、圖片等)、也有流行歌曲,這些都在替代戲曲。

    最後則是新一代人很少接觸戲曲,8090後還好,小時候都聽過戲曲,有的也學習過,但是00後,他們沒機會接觸,而且,多樣化的玩具和動漫自己家長報的各種興趣班讓他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戲曲的存在。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當然,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是非常贊同傳承下去的,只不過需要一些更好的傳承方法,最重要的事需要真正的傳承人。

  • 3 # 後擊搏發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發展的多元性,現代的文學藝術方面百花齊放,各種表演形式大多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人認為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市場,戲曲是不是衰落了,其實不然。

    大家還記得五年或者十年前嗎,那時候流行的電視劇是韓劇,流行的電影是美國大片,流行的音樂是港臺音樂,流行的服裝是韓版的西方樣式的。現在呢?這兩年流行的電視劇是國產劇,不管是古裝的,近代的,現代的,收視率都是非常的火爆;流行的電影也是國產大片,從葉問、藥神、泰囧、戰狼、紅海行動、流浪地球、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等等,票房屢創新高,牢牢佔據各大排行版;音樂方面,國內歌手創作的歌曲紅遍全國,很多歌曲在國外也是非常的流行;服裝方面,越來越流行的中國風,還有很多人開始穿著漢服;相聲一度認為要失傳了,現在德雲社的紅火,很多相聲新人也嶄露頭角,收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列舉這些看似跟戲曲無關,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戲曲人應該借鑑其他行業的發展,推陳出新,跟更多的藝術結合,創作出更多的表現形式,比如跟流行歌曲的結合,跟小品的結合,跟相聲的結合,跟電視電影的結合,在一些大眾商品上面增添戲曲元素,這些都是可以將我們戲曲發揚光大的途徑。

    戲曲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希望我們戲曲人能有更多的創新,將戲曲文化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衷心的祝願我們中國的戲曲越來越好。

  • 4 # 崑崙奴王富貴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隨著世情發展,藝術有了更適合時代的形式,老一代的自然會消亡。

    現代有了電視劇、電影,有了更好的表現形式,老一代的只會在融合中或消失或繼承。

    沒什麼好遺憾的,宋詞元曲都是歌詞,而現在只留下歌詞,歌本身的曲我沒見過,可能在極小數人手上有記錄。

  • 5 # 撞南牆不拐彎850

    應該是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也在逐漸的發生變化,有生命力的文化形式會多被人欣賞,反之消亡的就快一些。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欣賞水平和欣賞方式不同,新舊交替。

  • 6 # 永江讀書會

    總體上是不可避免,因為過去認字的人並不多戲曲承擔了教化、娛樂等諸多功能,比如慈禧太后對歷史的瞭解主要就來源於戲曲,但是現在識字率大大提高教化不需要戲曲了,戲曲只還保留有娛樂功能,但僅限於娛樂對戲曲感興趣的老年人。雖然衰落是主流但加以創新的話還有希望承擔小眾的娛樂功能,比如有的唱腔引入到流行音樂中也很受歡迎。

  • 7 # 安徽省馬派皮影藝術團

    我是一位皮影戲專案傳承人,下面談一下我本人的感受和看法,戲曲的衰落主要是專案本人,弄虛作假,披著羊皮,在外招搖行騙,打著非遺專案,隱瞞觀眾,觀眾看了傳統藝術不感興趣。這才是戲曲衰落地主要問題,,在這日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傳承在大眾化的市場當中如何立足,這讓我很困惑。

  • 8 # 鄭州梁國彥

    要說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還是文化的不幸,我覺得兩者皆有,我們不能分開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根本上去了解戲曲衰落的根源,也就是關鍵問題在哪裡,這就需要我們客觀科學地去看待問題,務必做到一分為二,必須做到客觀現實,不能給自己找藉口,找臺階。

    戲曲作為一種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方式,歷經千年而不衰,這就說明它的獨到之處還是真實存在的,也是被人們所認可與肯定的。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零落了這種文化娛樂方式,這裡邊絕對有其自身的原因,這就是它衰落的根本原因。而我們也不能否認現代科技所對它的直接衝擊,畢竟它的節奏感太慢,時代感不強,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及時改進與完善,這才造成了如今衰落的局面。

    要說是文化的不幸,委實有點勉強,戲曲並非就能代表整個文化現象,它只不過是文化範疇中的一項而已。即便是戲曲真的衰落了,那也是戲曲的不幸,而非是文化的不幸。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再者說,新老更迭,乃自然現象,不足為奇。

    假如戲曲不從自身查漏補缺,與時俱進,它的衰落,甚至是滅亡都將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說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它的衰落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如果單從社會本身上尋找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那是不客觀的,也是無濟於事,於事無補的,那麼,可以這樣說戲曲的衰落就是發展的必然結果。

  • 9 # 吉月文

    根本原因是新的娛樂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娛樂方式。

    把戲曲作為一種文化,並拔高到國粹的地步,實際上是很晚的事情。不是否認這一點,但是平心而論,在晚清以前,戲曲本質上就是一種娛樂活動。從業者的地位並不高。舊社會娼優並列。通俗來說就是妓女和唱戲的地位都差不多。在一部主題關於京劇的紀錄片當中,一位京劇老藝人曾經不無感慨的說,舊社會的時候在路上碰到妓女,還得叫一聲姑奶奶。

    那麼戲曲的衰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這個過程大致上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電影和電視劇逐步成熟,所帶來的觀眾分流影響。

    在改革開放以前,戲曲是中國最主要也是最廣泛最能深入到基層的娛樂方式。電影的影響力雖然也比較大,但是長期僅限於城市。農村電影放映隊的普及,雖然說比改革開放略早一些,但整個過程,還是要在改革開放以後才成熟。電影在整個中國成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恐怕還得到80年代中後期。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開始普及。這也就使得電視劇開始成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

    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作品的產生就可以看出戲曲和影視在解放以後主體地位的變化。解放以後,一方面對很多傳統的老戲進行了改良改造,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另外一方面又創編了不少的現代戲,比如影響最大的就是樣板戲。這些作品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改革開放以後,戲曲作品再沒有取得過之前所達到的那種影響力。反倒是影視作品開始成為大眾談論的主要物件。比如80年代的老電影,少林寺,牧馬人,現在還在被人津津樂道。90年代以後,電影衰落電視劇成為主要的民眾娛樂物件。諸如渴望,我愛我家等本土電視劇,再加上從香港臺灣引進的TVB電視劇,瓊瑤電視劇,社會反響非常大。

    社會關注度的變化背後反映的就是娛樂方式的變遷。

    因此從根本上看,確實是發展的必然。

    那麼這是否是文化的不幸呢?

    這種觀點過於極端了。退回到傳統社會,恐怕沒有人會認為戲曲有什麼大不了的地位。實際上也就和我們現代人看電影和電視劇的感覺差不多。實事求是的說,戲曲只是一種娛樂工具。當然現在能夠流傳儲存下來的都是經過時間淘汰下來所形成的精品。如果再過100年,電影和電視劇恐怕也將成為一種類似戲曲一樣的歷史事物。其實無需哀嘆,電影和電視劇就是我們當代人的戲曲。把電影和電視劇拍好了,就是我們對這個時代的貢獻,也是對子孫後代的貢獻。

    實際上電影和電視劇事實上就是戲曲在當代的一種傳承。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中國第1部電影就是戲曲電影。中國早期電影以及電視劇的從業人員有相當一部分是戲曲人才轉型過來的。比如香港的影視圈,現在還沿襲著用戲曲行當對演員進行分類的模式。香港影視圈當中戲曲出身的演員非常多。成龍洪金寶等諸多武打片明星,都是戲曲人才出身。大陸影視圈當中出身戲曲的著名演員也不少見。比如何賽飛是越劇演員出身,於榮光是京劇演員出身。可以預測,電影和電視劇也不會永遠的繁榮下去,現在已經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網路影視正在逐步取得主導地位。但是網路影視的從業人員也基本上是從電影和電視劇轉型而來。這樣一種更新換代是歷史的必然。

  • 10 # 旅途不打烊

    一。藝術創作上的問題。

    1.藝術家的技藝水平與藝術功底減弱,引發連鎖反應。

    不得不承認,戲曲和曲藝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如今聲名最高的幾位,和當年的萬兒也不可同日而語了。從前看梅蘭芳的萬人空巷場面,現在大概只有陳奕迅和周杰倫能達到了。於是在當代商品社會,受到商業價值不足的影響,戲曲藝人經濟收入嚴重降低。除了全國性的一些尚還能上得了電視參加的了戲曲頒獎的曲種,很多戲曲演員可是屬於一邊演出一邊務農維持生計的,那這種練習和演出時間就會不同程度減少,所謂“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老師知道,三不練觀眾就能看出來”,技藝不精就是衰落的開始;而且,很多民間藝術家由於思想文化水平和藝術創造力的侷限性,導致無法形成標誌性個人藝術風格、無法更好的使自己所表演的這門戲曲具備高記憶度的魅力展現,那這對於本來可能就沒有太多戲曲欣賞知識的觀眾,形成一種“各種曲藝都差不多”的籠統印象。當今這麼注重符號價值的社會,沒特色絕對不行;活兒不好沒人請著去演出,經濟收入就微薄,導致藝術家的改行和傳承人數的驟減。到現在,我研究的那八百年曆史的大鼓藝術,傳承人就3個了。

    2.藝術傳播方式太傳統。戲曲和曲藝藝術“口傳心授”的傳統模式,與當代傳媒社會傳播方式現代化有矛盾,戲曲傳承人在當代傳播趨勢大環境中自身推廣方式方法也不足。

    事非經過不知難,我跟著傳承人學習了大半年時間,可以說根本沒有規範化與系統化的教授,而是隻傳授基本的藝術入門技巧,之後便讓我這個弟子自己練習。比如從唱腔上看,表面上一板一眼非常簡單和規律,但實際唱時,每句的開口處和腔的煞筆處都有不同的處理,即使有譜子也沒辦法完全套用,更何況一些處理更加靈活的部分,是沒有準確曲譜可言的。所以想要按照樂譜自學拍子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必須得靠師傅口傳身授,然後自己心領神會、細細揣摩。而且還存在一種情況,叫做“醜不醜,一家手”,通常還得是一家人教一家人,因為潛移默化學習的時間也長,我這種機動的、零碎時間的學習,效果完全打折扣;

    藝術家本身傳播上也有問題,雖然其在網上傳了影片、傳了錄音、傳了文字、留了聯絡方式,但這些只是粗放式零散式的推廣,而且其僅在個人空間釋出的不夠規範的研究成果,也無法令更多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對這門藝術產生更多的關注興趣與深入研究。

    在商業開發方面,依然是進行個人零散的最傳統和初級的下鄉演出模式,而且是與其它眾多藝術的雜燴性質演出,並未成立獨立的機構或與商業性質的曲藝社形成長期合作關係進行商業演出。

    二。戲曲作品本身的問題。

    1.不得不說,相較於流行歌曲,戲曲本身所具備的難度、完善性與文雅性特徵,都是具有演出創作難度的。那些個唱唸做打和戲曲的程式化,真的是得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可是隨著藝術家的減少,舊作品的“隱身”和新作品內涵不足導致經典作品匱乏。

    即使黃金時代催生了極具個性魅力的藝術家,但無好作品傍身,再“真風采、大雅才”的藝術家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我們甚至無法想象隨著一代風華正茂的藝術家謝幕,這一藝術是否也因缺乏經典作品而隨之香消玉殞。

    即使黃金時代催生了極具個性魅力的藝術家,但無好作品傍身,再“真風采、大雅才”的藝術家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我們甚至無法想象隨著一代風華正茂的藝術家謝幕,這一藝術是否也因缺乏經典作品而隨之香消玉殞。

    好作品是沉澱過的,而在這個娛樂時代,一些打著創新旗幟、使原本的戲曲本體喪失的新作品,導致藝術風格變味甚至走上歧途。老票友沒留住,新票友沒培養起來,尷尬。

    三。藝術欣賞的問題。

    1.資訊化時代變遷造成受眾集體人格與審美趣味、習慣的變化。公共空間的壓縮導致受眾集體人格的變化,過去人們愛在街頭巷尾、戲園子裡一大群人聚著看戲,不過現在人們好像更喜歡在家看電視。即使大家喜歡去影院看電影,不過那種播放的頻率可不是藝術家現場演出所能及的;

    當前物質、精神生活的豐富導致受眾審美趣味與習慣變化。過去人們的娛樂方式少,沒事的時候就愛聽歌戲,在藝術形式選擇多元化的今天,企圖修改某種形式來涵蓋一切觀眾面的設想肯定是不現實的。

    而且,如今的年輕受眾對於快節奏的藝術表演形式更為崇尚和喜愛,所以敘事緩慢的一些傳統戲曲根本不受待見,現在連抒情歌曲的市場都不如電子樂大呢。比如我研究的那個,其中有個著名的花腔“論講一回”,從前為其獨具特色的花腔,使得整個唱腔顯得悠揚婉轉而節奏緩慢,而如今看來,四個字卻可以拖唱出一分鐘,一杯茶的功夫都出去了它依然在拖腔,心急的人聽不出那韻味。

    四。外部環境的問題。

    1.中華傳統節日、時令節氣與廟會集會意識的淡薄,導致戲曲演出土壤減少。中國群眾自古看重節日的喜慶氣氛,所以在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之時,唱大戲可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各種戲曲形式你方唱罷我登場,臺下群眾廣叫好,有些甚至還要把戲班子請到自己家族來單演。可現在呢,購物,聚餐,去KTV唱歌,去溫泉泡湯,去聽音樂會,去看電影,哪個選擇不比看戲來的容易和洋氣?

    2.保護機制不健全。先是戲曲藝術保護的藝術教育、藝術創作和藝術科研“三足鼎立”穩定模式尚未形成,我們藝術學院在大學開設這麼多年,戲曲專業幾家有?再說政府這裡,一直說保護而且也撥了款,可力度不到位啊。政府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藝術資源,可它的把控性卻太強,比如一些資料的組織撰寫,可經費批了卻不給出版,出版了只在文化館放那麼幾本做做樣子,沒能起到保護和推廣的作用。有些政府積極申報自己地域內曲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結果申請上了便束之高閣,各種戲曲機構建立和開展活動不到位,同時政府對其沒能進行大力的推廣和扶植,也沒能形成集合效應。

  • 11 # 大江東去11

    整個文藝都衰落了,戲曲中的京劇,整天重複那些老掉牙的,除了文藝內容就是唱歌,其它藝種都沒有,非常單調。有的就面臨失傳。

  • 12 # 超人小航航

    有人說:“戲曲目前是在艱難中掙扎,困苦中前行,最大的功績就是使戲曲還沒有倒下去。”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戲曲的現狀的確不容樂觀,昔日的鼎盛與輝煌已經漸行漸遠。觀眾審美更加多元化,現在又是網路佔盡風光的時代。戲曲這種規範、程式化極高的舞臺藝術,已經被逐漸邊緣化。

    戲曲生不容易,死也不容易。

    戲曲雖然是藝術瑰寶,但是如果把這個光環去掉的話,它就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方式,有一天沒有一個人需要這種方式的時候,也就是它徹底告別的時候。

    任何一種東西都逃不過社會進步的車輪和時間的洗禮。

    現在可以做的只有想辦法延長它的生命,提升它的價值。有很多聰明的人,有遠見的人,已經把流行音樂和古代戲曲結合起來,讓戲曲重新有了生命力,更容易被大家喜愛。因為它既有歷史積澱,又有現代先銳意識,這就是努力的過程。

    秦腔,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別稱“梆子腔”,是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淨醜,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體制有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其突出特點主要體現在演唱時,鬚生、青衣、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亂彈”。

    媽媽說,她們那個年代人們最期待的就是廟會和趕大集,買了自己需要的物品,吃到自己心心念唸的小吃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看大戲

    戲臺下黑壓壓的全是人,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想離戲臺再近一些,看的再清楚一些,這時為了安全,工作人員會拿一根長長的竹子敲打人們的頭頂,怕疼的她們會把木板凳頂在自己頭頂,嘻嘻哈哈的繼續看戲。

    現在,老太太即使看到唱戲也只是遠遠的看一眼,回家戴著老花鏡,樂呵呵的刷影片。

    小時候,我雖然不喜歡看戲。但是每次路過戲臺,無論酷暑寒冬,都會有許多老人聚精會神的坐在戲臺下看得津津有味。嘴裡跟著臺上的人物煞有其事的哼唱著,腦袋左搖右晃,右手有節奏的在自己的腿上打著節拍,多麼的愜意。

    以前很多村子都蓋有戲臺,戲臺的建築工藝非常講究,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戲臺是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是戲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標誌,現如今也都漸漸荒廢了。

    老一輩人總喜歡說:“秦腔是在教化人。”但是戲曲大多都是老劇目,唱腔,唱功這些都是硬功夫必須要遵循傳統,但是傳統戲劇必須尋找突破,要在傳統和時代中找到平衡,這樣才能讓大眾想聽、愛聽。

  • 13 # 卿卿說書影

    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還是文化的不幸,還是別的什麼?

    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但是不能說是文化的不幸,文化的範圍很廣,只能說是戲曲文藝的不幸。

    現代戲曲的受眾面依然是少部分中老年,對於年輕人來說,戲曲緩慢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唱詞與表演曲目,陳舊的視覺效果,沒有一點的吸引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路的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不斷有新的娛樂方式的出現,以及當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戲曲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這裡每年的中旬,農曆六七月份的時候,上下幾個村都會唱一臺戲,記得小時候,娛樂基本靠的是家裡的電視,每到唱戲的時候,是最開心的,買上小零食,與姐妹朋友到臺下面看戲,聚精會神的一定要看完。而且村裡不論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會到戲臺下面看戲。

    而現在,看戲的人寥寥無幾,只有村裡幾個上了年紀的堅守在戲臺下面。

    究其主要原因,戲曲已經滿足不了當代人們的發展需求。戲曲也面臨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的問題。

    說起來,相聲與戲曲一樣,都是中國的國粹。我覺得郭德綱讓中國的相聲重新大放異彩。

    小時候,父親喜歡聽馬三立的相聲,但是於我而言是一種折磨,聽不懂說的什麼,而且說的時間很長,或許是我沒有用心的緣故。

    現在,七歲的女兒對於相聲很喜歡,甚至在家經常能念出來相聲的臺詞。

    我記得有句話說:郭德綱都沒想到,現代人拿著熒光棒去聽相聲,而且聽相聲的主力軍成了年輕姑娘。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 14 # 全峰山

    如果站在文學藝術角度上看,會得到相反的結論,戲曲已發展到高精尖時代。無論從劇本內容、舞臺埸景、燈光科技等都呈現著戲曲的嶄新面貌。

    戲曲,是包括京劇及各地方戲,如評、越、豫、川、楚、呂劇等都屬戲曲,並在我國有著長久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戲曲已形成了一套群眾喜聞樂見的特殊的藝術規律。如人物語言精煉,戲劇衝突尖銳、緊張,人物出埸形式多樣自然,口語流利精準,戲裝傳統飄亮,埸次情節緊湊,心理語言更具邏輯等等。

    更可觀的是,戲曲的音樂伴奏發展到爐火純青,對突出故事、人物表現起到了″點晴″作用,帶動起觀眾的“共鳴″、"喝彩″!如交響樂伴奏的《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給了觀眾以極大的美感享受。

    戲曲發展必然走向新的輝煌時代,因為這是民族文化,根在人民中間。

  • 15 # 王連文自媒體342

    無論什麼都有盛,和損的時候。競爭太多了,現在人都天天忙著賺錢。誰還喜歡閒的沒事去看找聽找啊?對不,不管怎麼樣?這個戲集團,可以在網上發展?在手機上讓別人去看戲聽戲才行,與時俱進?聽戲看戲都是年紀大的

  • 16 # 基長傅氏棉被13885401823

    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在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節奏不一樣,而且新生的東西沒有現在社會這樣多,各方面都比較落後 戲曲在各方面都帶給人們生活娛樂一個方式,不像現在,電視,手機,各方面都比較多,人們的娛樂需求也隨之而改變了結果,

  • 17 # 歷史咖啡廳

    小雪歷史微鑑: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還是文化的不幸?首先可以告訴你,戲曲並沒有衰落!只是歷史上人們只有戲曲等一些娛樂活動,娛樂方法的多元化讓戲曲看似衰落,其實不然,下面,就以秦腔為例來說明,戲曲並沒有衰落。

    西北五省根深蒂固,秦腔歷史悠久,不會沒落的

    探其一點可窺全貌,就拿賈平凹老師所寫的《秦腔》來說,其實,秦腔屬於西北五省中人們非常喜歡的戲曲文化活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在不同的省份,不同方言下,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小雪是陝西寶雞人,也會一點秦腔,包括很多農村地區,都有舉辦廟會、戲曲晚會的習俗,從群眾的基礎性這一點來說,戲曲並沒有沒落,只是在城市裡見得少一些罷了。

    西安易俗社,是秦腔最高的高等學府

    如果說一門藝術離開了學校這個大籃子,將沒有任何的生命力,而陝西省在很多地方都設立了秦腔藝術大獎賽,包括電視臺在內透過很多方式,都會發揚傳統戲曲的魅力。

    西安易俗社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作為陝西最高的秦腔學府,很多著名的秦腔表演藝術家都是來自於西安易俗社。

    綜上來說,以秦腔為例,地方戲曲其實並沒有衰落,只是在城市的表象之下看來,似乎地方戲曲有衰落的跡象,事實上地方戲曲有很好的傳承。

  • 18 # 精選曲藝

    謝謝你的邀請!我是一個戲曲愛好者,我來分享自己的觀點。如何看待戲曲藝術的衰落這個問題在網路上一直存在這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戲曲藝術像其他事物一樣都符合客觀的發展規律,總要經歷有盛到衰的過程,因此不必有意的去發展支援!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文化需求,我們抱著一個平常的心態看待就行;相反另一部分人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如今戲曲的發展是因為沒有優秀的作品,沒有在年輕人中大力宣傳,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戲曲,傳承戲曲。這兩個觀點都有這自己的理由,也都有合理的地方,都有一批支持者!今天我又看到了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應該繼續發展戲曲藝術,不是簡簡單單的“發展”,而是在改革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將我們傳統的戲曲藝術發揚光大。

    戲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戲曲資源也非常的豐富,據文化部門的統計,大約有400多種。除了五大劇種京劇、豫劇、黃梅戲、越劇、評劇外還有曲劇、越調、山東梆子、川劇、秦腔、花鼓戲、道清戲等等地方劇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劇種的發展出現了不小的問題,年輕人不喜歡聽戲,這著實讓人們著急。

    戲曲的衰落問題到底出在呢?

    過去傳統戲曲藝術的出現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娛樂,豐富老百姓的生活。在過去經濟水平不高,生產力不夠發達,人們除了勞動、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很多時間,人們就想到了各種娛樂方式,戲曲也就隨之產生。戲曲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而完整的體系,不同劇種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唱方式,代表曲目,曲調、伴奏樂器等等,是一門成熟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對於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有著巨大的貢獻。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年輕人不再愛看傳統的戲曲藝術,甚至很多人都不瞭解戲曲文化,因此造成了戲曲的衰落。總結下來,戲曲衰落主要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⑴傳統的戲曲藝術缺乏創新,戲曲作品,表演方式等等都需要創新。今天在國家的號召下各行各業都在創新,不創新就會衰落,就會被時代淘汰,戲曲也是這樣。就拿歌曲來說吧,今天的流行歌曲與八九十年代的歌曲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不論是歌詞,還是曲子,伴奏方式都有差別,甚至是發行方式也有很大區別。過去歌曲大多數都是採用光碟,磁帶這些東西消費,不僅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太好,而今天這樣的發行方式已經被淘汰,出現了網路發行,這就是創新。戲曲作品應該符合新時代的時代特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這樣的作品觀眾們會更容易的接受。

    ⑶隨著時代的發展,多種娛樂方式的衝擊。我們今天有著各種各樣的方式,年輕人都在刷抖音,看快手,很少有人可以有時間抽出一點時間去聽一段戲,主動地瞭解一些戲曲相關的知識。我認為這也是戲曲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 19 # 天祿

    所謂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曾經戲曲的輝煌源自於統治階級的熱愛,古時基本上所有的達官顯貴,在過節過壽的時候都會請戲班子去唱戲,經常一唱好幾天,所以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很多人透過戲曲來生活,所以越來越繁榮。而到了現代,人民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影視明星成名越來越容易,除非家傳的或者真心熱愛戲曲的人會去下苦功的學習之外,真的很少有人會透過戲曲來謀生了,所以造成戲曲越來越衰落,這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戲曲獲得長足的發展,首先要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熱愛,才能日漸的繁榮。

    這一點上德雲社的做法就很好,尤其是張雲雷,很多的粉絲跟著一起唱探清水河 唱鎖麟囊,讓很多喜歡相聲的人們慢慢的去接受,去熱愛,去學習。

  • 20 # 楊哥之翩翩舞

    架車子衰落,能說運輸工具的千年文化的不幸嗎?吹糖人、捏泥人、皮影戲的衰落,能說明這些行業的千年文化的不幸嗎?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古代所有的文化都在升級,都在被新文化代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古裝言情懸疑探案喜劇類的電視劇推薦?類似於《少主且慢行》和《醫館笑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