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aof1
-
2 # 太甲太丙太丁太乙真人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來自百度百科)
到了戰國後期之時,強秦已然崛起。變法、聚賢、整肅軍風。戰力上其他六國根本無法與之對比。韓、趙、魏三國本來同屬晉國,後來掌權之後把晉國領土瓜分了並請周天子冊封為諸侯。這三國也是離秦國較近的國家,也是主要的威脅。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隊戰力也是得到了大幅提升。所以在《千字文》中主要拿戰國後期戰力最強的秦趙兩國的大將列為戰國四大名將是合理的。其他五國基本都沒有太大的正面對戰的優勢。至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因為秦國在征服楚國之時受到了較為頑強的抵抗,所以攻破楚國之後有報復性懲罰行為。可以理解為秦楚仇怨又大又深,而楚國又地大物博經濟發達。故把楚國看做一個亡秦的可能性。
綜上,秦趙兩國在戰國末期的交鋒可以算是當時最高水平的軍事對戰了。而其中秦國白起受封為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最高水平。是為戰國殺人大魔王,窮寇莫追不適合他,白起喜歡殲滅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打擊敵人的軍隊本源。
秦國王翦最為出名的是率六十萬大軍滅楚。完成了秦國統一的重要一步。王翦是著名的軍事家,戰法又穩又狠。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李牧是趙國的武安君,強悍的匈奴被他打得不敢犯邊。對軍民、君臣關係極為重視。是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秦趙之間的戰爭中李牧一度讓秦軍敗逃,當然趙軍也傷亡慘重。李牧是戰國末年的一名優秀將領,為人民所懷念。
廉頗是活躍在戰國軍事舞臺的重要將領。其時各國割據混戰、烽煙四起。廉頗在趙國之時便是征戰了許多諸侯,並且阻止了齊國的復興,鞏固的趙國的地位。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軍,是為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時的四大名將,他們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主要戰爭都是秦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至於前期七國並強時的吳起、孫臏(由於身體原因不能上戰場衝殺,嚴格來說不算將,與張良類似)、樂毅等人,其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但是吳起,孫臏,樂毅等都沒有遇到過秦孝公之後的秦軍。那個時候的秦軍是最強的。 (來自百度百科)誰為戰國四大名將?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種戰國四大名將的樣子。秦強而六國弱,秦又不強於六國聯合。勝者即是正義,秦國兩位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趙國兩位是六國中與秦交戰的佼佼者了,列入其中未嘗不可。其他諸侯國也有出色將領如項燕,面對強秦也是被毫無懸念的碾壓。如讀者開心,戰國四大名將都為秦國將領也是可以的,也可稱戰國秦國四大名將。挑最強戰國七雄中的四國各出一員大將列為四大名將也是可以的。
那麼,你心目中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不論時間、不論地點,最優秀的“四大名將”又是誰呢?
-
3 # 奇趣講史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之白起、王翦;趙之李牧、廉頗。秦趙各一半。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抗擊匈奴,在趙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少數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採取正確的作戰方略。
廉頗是四大名將中武功最強的,謀略能與白起相比,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國,消滅各國部隊不計其數,下面是廉頗的戰功,廉頗是攻打齊國燕國魏國最有戰功的將軍,但未能被趙孝成王(趙惠文王之子)重用,結果長平大敗。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善用兵,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白起的作戰特點有四個: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王翦畢生的代表一戰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對韜光養晦這四個字深有研究。後世的人評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我覺得秦趙二國有名將與當時的君王有密切相關的,與國家的政治,最重要是自己愛國為國戰鬥的精神!這也說明當時秦趙兩囯的國力是比較強大的。如果武將與君王意見不達一致也是不行的。所以說秦趙有名將。
-
4 # 百花爭豔只為你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白起白起位於四大名將之首,這是沒有爭議的。其戰績顯著,無人能比。整個戰國死亡200萬士卒,有100多萬出自白起之手,可見其位列名將之首毫無疑問。在長平之戰後,不願伐趙,被范雎進讒言,被秦昭襄王賜自刎。
王翦秦滅六國,王翦父子滅其五國,可謂是戰功卓著。特別是王翦伊60萬秦軍大破楚軍主力,令楚軍主將項燕自刎而死,橫掃楚國腹地,最終滅了疆域廣闊的荊楚。
廉頗廉頗為趙將,曾經大破齊國軍,大獲全勝,由此出名。且廉頗為戰國防禦大師,其防禦能力位列戰國第一。在長平之戰以後逐漸不受重用,怕被陷害逃亡魏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由於讒言,廉頗再也無法得到重用。
李牧李牧早期為趙國鎮守北方,經過長期準備。一舉殲滅匈奴主力,使其再也無力南下。徹底解決了趙國的北方禍害,為了趙國提供了生存空間。在秦軍入侵趙國時,率軍南下,大敗秦軍,使得秦軍對之忌憚。後秦國用反間計被趙王處死。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在戰國中後期才出現的,期間就數秦趙兩國國力最為雄厚,戰鬥最為激烈。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戰國四大名將當之無愧。
-
5 # 李沐茗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秦趙各佔其二,除了兩國所處地理位置使他們更加善戰外,兩國的軍事改革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自古就有“關西出名將,關東出名相”的說法,這個“關”指的就是函谷關。“關西”就是指函谷關以西。
從地圖上看,關西區域分別被秦趙所瓜分,由於此地迫近羌人和胡人,關西民眾面對外族的經常騷擾,逐漸鍛煉出超乎其他五國的軍事實力,民風也變得彪悍尚武,在實戰的加持下,也讓兩國湧現出更多的將才。
秦國發家就是因為他幫助周天子抵抗戎狄,才分封了一塊兒地,而趙國北方更是直面當時相當強大的匈奴,四大名將裡的李牧便是當時匈奴人的噩夢。
對於這一點,最早做出總結的是班固:
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秦將軍白起,郿人;王翦,頻陽人。漢興,鬱郅王圍、甘延壽,……皆以勇武顯聞。蘇、辛父子著節,此其可稱列者也,其餘不可勝數。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變法地理位置其實是客觀因素,秦趙兩國軍事實力強大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是在於他們的軍事改革,分別是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和秦國的獎勵軍功改革。
先說秦國,我們都知道,是商鞅變法使秦國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其中對於軍事上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獎勵軍功”了。
商君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是為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正式由於推崇戰功,秦國向來不缺乏名將,軍事實力也一躍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
再來說說趙國,為了國家的強大,趙武靈王學習北方的匈奴,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用騎兵取代戰車,更具機動性,因此趙國的軍事實力也變得相當強大,成為六國中僅次於秦國的存在。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將領的強大說到底還是國家軍事能力的強大,而秦趙先手透過變法改革大大的提升了軍事實力,因此名將湧現也就不稀奇了。
總結秦趙名將多的原因,除了在地理位置上他們需要抵禦來自外族的侵擾,同時內部的軍事改革影響也很大。
-
6 # 桓m3
《千字文》有云“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他們四位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分屬秦趙兩國,為什麼其他五國(如楚國吳起)無人上榜呢?
所屬時間段不同。戰國前期各國的爭戰是以爭霸為主,而後期是各國為本國命運而戰。雖然戰國各個時期戰爭頻繁,但是論戰爭規模、軍備器械、慘烈程度以及軍隊的職業專業化程度戰國後期更加突出。四大名將所屬時為戰國後期,在那個時代為各自國家的崛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奠定最後的格局的人物。
而吳起無論是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但是吳起則是春秋和戰國前期時的人,和白起等人相比吳起跨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也許是他未入戰國四大名將的原因之一。
變法的結果不同。名將的起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卓越軍事才能,同時也是因為他們手下計程車兵。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關於軍事方面的二十等爵制,“斬下敵人一個首級,授予一級爵位,當五十石的官;斬下敵人兩個首級,授予二級爵位,當一百石的官;以此類推,同時在爵位的基礎上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秦軍計程車兵上了戰場勇敢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而趙國的趙武靈王繼位後,為了改善趙國的軍事實力,實行胡服騎射,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施行的時間太短。支援吳起的楚悼王去世後,利益受到損害的舊貴族起兵殺死吳起,新法也被廢除。可以說吳起變法相比商鞅變法一點也不遜色,但遺憾的是“人亡政息”,沒有能夠執行下去。
所屬地域不同。秦國在地理位置處在西北之地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
而趙國北面有匈奴和東胡,西面是秦國和魏國,南面是韓國,東面是齊國和燕國。屬於四戰之地。為了生存,不得不加強軍事實力。
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兩國都尚武,也都比較重視培養軍事人才。使得秦趙兩國軍事人才輩出,才有的四大名將的橫空出世。
-
7 # 浮沉的歷史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秦趙兩國各佔兩名,而其他五國卻沒有一位名將,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其中原因有三點。
一、秦趙兩國的國家名將輩出,其注重軍隊發展秦趙兩國都是戰國時期的強國,在戰國時期都頻繁參加爭霸戰爭,在戰爭中重視軍隊建設和優秀將領的提拔,與楚國的昭、屈、景三家控制軍隊的局面形成巨大差別。而且在戰爭中可以體現兩國的戰將都十分優秀,名將輩出。到了戰國的後期,天下的諸侯中只有秦國有能力統一天下,而唯一可以與秦國一戰之力的就是趙國,趙國擁有兩席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秦國和趙國都有良好的尚武之風,兩國對於軍隊建設都是國家的重心。秦國有軍功授爵制度,趙國開展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二、四人戰績記載豐富,並且沒有戰敗的記錄四人在《史記》中的記載都十分豐富,其中白起、王翦和廉頗均有其名字命名的列傳,並且在其軍事生涯中沒有敗績。
白起一生“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在六國百萬兵的戰爭中,沒有一次戰敗。王翦在戰爭以穩重著稱,雖然沒有太多的奇謀妙策,但也沒有戰敗過。廉頗在早期戰爭中在打齊國和魏國的戰爭中屢立奇功,在長平之戰中與秦軍交鋒雖處於劣勢,但在他擔任主帥期間沒有戰敗。後來又在趙國危難之際,為趙國打了幾次漂亮的戰爭。李牧雖然沒有出現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但是關於他的記載頗多,而且戰績突出足以稱得上是名將。李牧在強大的秦軍面前,毫不畏懼將秦軍將其擊敗,取得了兩敗秦軍的戰績,成為了趙國後期最後的支柱。
戰國其他的名將也不少,例如吳起、司馬錯、匡章、樂毅、田單、魏無忌等但他們卻無緣戰國名將也是很可惜的。
我想特別說一位將領,有一位齊國的名將如果記載豐富,也是有資格成為戰國名將之一的,他就是匡章。匡章一生有三大成名之戰,一為破燕之戰,二為率齊、韓、魏三國聯軍取得垂沙之戰,使楚國因此戰而分裂,三為仍是率齊、韓、魏三國聯軍取得破函谷關之戰的勝利,成為戰國時期唯一個攻破函谷關的將軍,還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如果還有一個名額,非他莫屬了。
-
8 # 物語情歸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國的白起與王翦和趙國的李牧與廉頗。
白起,戰國時秦國人,白起受封為武安君,戰必勝,得百姓擁護,三十四年,華陽之戰,白起率軍攻克趙魏聯軍,擒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四十三年,陘城之戰,攻陷五城。白起一生殲滅軍隊約165萬,著名的戰役有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舉兵大敗趙軍,是先秦史上最大的戰役,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徹底的最輝煌的作戰。後被秦王賜他自刎而死。
王翦,秦王以其為將軍,攻打趙燕魏楚,大敗四國軍隊,滅越燕趙齊等國,幫秦王統一天下。其中他率兵對楚的戰鬥,成功運用了‘’以逸待勞‘’的策略,以靜制動,創造戰機,積極調動敵人而大敗敵人的典型戰役。王翦一生戰鬥,戰必勝,足智多謀,不愧為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
李牧,戰國時趙國人,他的主要事蹟是抗擊匈奴,他訓練軍備精良的軍隊,大破匈奴軍隊,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
後李牧帶領軍隊大敗秦軍,因奸人誣告,被趙王殺害。
李牧領導的匈奴之戰和肥之戰,是中國史上步兵大兵團殲滅騎軍兵團的著名案例。
廉頗,武功高強,受趙惠文王器重,消滅敵人無數,主要事蹟是負荊請罪,即誠懇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將其改正,此後他的事蹟被人傳頌,更受到人們的尊重。
戰國時期之所以只有秦國和趙國出現名將,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秦國、戰國實力最強,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和軍事上實力,經濟發達,戰備精良,士兵們優秀,軍隊戰鬥力高於其他幾個國家,而其他幾個國家小,兵力弱,根本無法和秦國趙國相抗衡,沒有參加戰鬥的機會,無法湧現名將。因此,戰國四大名將,都出現在秦國和趙國。
-
9 # 西府趙王爺
戰國四大名將說法原本就不客觀,不具備代表性!
大家要知道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其出自《千字文》: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就跟寫詩一樣,之所以將他們湊在一起,除了名將這一因素以外,還有字義不重複、押韻等等要求。
這四人很強是沒錯,但是在整個戰國時代,能與他們比肩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說吳起!
吳起乃是戰國初期的“軍神”,被尊為兵家“亞聖”。
論戰績,當年他帶著自己一手打造的“魏武卒”,替魏國開疆拓土,打遍天下無敵手,創下了“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的傲人戰績,生涯未嘗一敗,一手將魏國推向戰國首霸的位置。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最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魏武卒”初建,吳起憑藉著自己手中這五萬新兵蛋子,擊敗了秦國五十萬大軍,一舉建立起了對秦國的優勢,打得秦國河西之地盡失,被壓在函谷關內,瑟瑟發抖。
他在那個時代,就代表則無敵,不管哪個國家,只要得到了吳起,則安危無憂。
曹操曾這樣評價吳起:
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此等戰績和威望,即使是比之戰國四大名將中最強的白起,也不遑多讓。
更厲害的是,吳起還是一位軍事理論大家,其軍事著作《吳子七篇》乃是兵家聖典,與《孫子兵法》齊名,後人更是將兩部著作合為一本,稱為《孫吳兵法》,吳起和孫武也並稱“孫吳”。
而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而在後世武廟之中,吳起皆名列其中,著名的“武廟十哲”,吳起是其中之一,戰國時代能享此殊榮者,除了吳起,也就樂毅和白起。至於廉頗李牧之流,都還差了些。
這裡提到的樂毅,同樣是一代名將,且不說能配享武廟,位列“十哲”。單單是其“五國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的傲人戰績,就足以名留戰史。
要知道當時的齊國,乃是關東霸主,即使是秦國,也得忌憚三分。結果被樂毅打得近乎亡國。經此一役之後,齊國元氣大傷,由此淪為二流。這才有了後來趙國的崛起,有了秦趙爭霸!
講到這裡其實就可以回答為何“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其二?
因為這四大名將取的都是戰國後期,當時以秦趙兩國最為強大,戰績也最為顯赫。對於將領來說,實力重要,平臺也很重要。
像其他五國,並不是沒有名將,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不出傲人戰績,所以也無法位列其中了。
-
10 # 帝國烽火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
那為何戰國四大名將只有趙國和秦國,其它國家沒有呢?
首先是這些將領都有赫赫戰功,白起參加了秦國諸多對外戰爭,確定了秦國的優勢,王翦滅多個國家,為秦王朝統一定下基礎。而白起同時期的廉頗極為讓秦國頭疼,王翦同時期的李牧又是秦國統一的攔路虎。
其次統計這些名將的時候,他們屬於戰國後期,戰國前期的一些將領都被忽視了,比如吳起,也是很牛的人物,但是由於是戰國初期人物,所以不再統計之列。
然後是四大名將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相比較而言更適合“猛將起於行伍”,相比較而言樂毅等人就不是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是軍事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戰鬥力大增,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開始強盛,兩個國家都成為了戰國軍力的佼佼者,相對其它國家而言,軍隊的戰鬥力強太多,所以選擇秦國和趙國的將軍。
在戰國後期其它五國的軍事實力都不如秦趙二國,所以沒有名將也是理所當然。
-
11 # 呆若木雞DJJ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名將尤為難有。
要做名將,首先膽識要超過你的對手一籌。而各國將領都是本國翹楚,想要更勝一籌,猶如沙海淘金。
其次,要做名將,需要獲得指揮職權。在那個時代,除了秦國以軍功封侯外,其餘六國都按出身,普通平民想進入指揮層級機率極低。親貴佔了大部分。
最後,做名將,要有時勢和機遇,太平盛世固然不行,敗局已定同樣不行。吳起、樂毅等才能或許不在起翦頗牧之下,但國內不支援,同樣枉然。
-
12 # 五行化境
秦國趙國軍事改革比較徹底,秦國趙國都長期保持戰力強大的新式軍隊。底層軍官透過戰爭建立軍功很容易憑藉實力軍功晉升成為大將。反觀其他國家,改革變法不徹底貴族壟斷軍隊的人事升遷,底層優秀軍官無法晉升,軍隊指揮官大多庸碌,因此戰國四名將都出自秦趙兩國
-
13 # 豌豆尖兒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他們風別是:秦國武安君白起、秦國武成侯王翦,趙國武安君李牧、趙國信平君廉頗,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都是秦國或者趙國的,並且秦趙各佔一半。戰國七雄,各諸侯國混戰不休,群雄並起,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中沒有其他五國的大將上榜呢?
首先,國家重視武將,論功進爵。這四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四大名將,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秦國被稱之為虎狼之國,深知如果要強大,加強軍事是第一位,後期商鞅變法,更加加強了這一國策,一切的國家活動都是為軍服務;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變法所推行的胡服騎射,也是在吸收了與北方匈奴長期作戰的經驗之後,武將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升,做出的強國之策。比如說秦國的司馬錯,李信、王賁、王齕、蒙武,蒙恬等,趙國的趙奢、司馬尚等。
其次,戰國四大名將所處的時期是戰國後期,論戰爭規模、軍備器械、慘烈程度以及軍隊的職業專業化程度都是戰國後期更加有代表性;白起、王翦、李牧、廉頗來說,在成名之後,幾乎一直是秦國或者趙國的主將,從而得以長期征戰沙場,建立屬於自己的傳奇。戰國後期戰鬥力最強的除了秦國,東方六國中趙國軍事實力最強;除了趙國之外,其他國家與秦國作戰基本都是被碾壓。實力最強的兩個諸侯國作戰中均有勝負,你來我往,最後的長平之戰,秦國也是一殘勝告終。
最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秦趙兩國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同樣處於戰國這個大背景下,各個國家面臨的戰爭強度是不一樣的。趙國處於一個關鍵的地理位置,在北方要面臨匈奴,西邊還要防禦虎狼之秦,趙國所面臨的戰爭無論是在強度還是在規模上都大於除秦以外的諸侯國的;秦國所面臨的戰爭就不用說了。所以說名將不是養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國力再強不打仗是不會有強將的。後期名將大都產生在秦趙是由綜合國力、戰爭頻率、戰爭強度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
14 # 鄧海春
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是指《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所讚頌的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四人。然而很有趣的是,這四人雖然名號是“戰國”這一時代的名將,但卻只是其中兩國的人。
首先,我們得來看看這個榜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撰的兒童啟蒙讀物。為了方便兒童學習和理解,《千字文》採用了全文四句、對仗精工的模式,用九百九十九個不同的字,編寫了這段囊括歷史、倫理、生活的韻文。
正是由於它是一本讓人朗朗上口的啟蒙讀物,因為其中提到的人物,以及對其的評價,都廣為流傳,深入人心。而“戰國四大名將”的觀念,就這樣一點點成為社會共識。
然而在編寫《千字文》時,周興嗣並不是想要給戰國名將們一個排行,而是僅僅擷取了戰國末期歷史的一部分,將這四位名將寫進了自己的作品。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四人,作為“戰國四大名將”能“火”,實在是周興嗣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而這一說法能夠被廣泛認可,除了其在人們幼年時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其中的合理性,也切實存在。
在戰國末期,尤其是秦接連滅六國的時期,秦國大將白起和王翦,確實是天下婦孺皆知。秦能最終統一天下,他們是殺在最前面的人。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他們前無古人的功績,確實讓他們成為無數後人的榜樣,讓二人對得起“戰國四大名將”的讚譽。
而廉頗,這位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將軍,其知名度,在他“奪榜”的路上,也算是幫了大忙。在和藺相如的“對抗”中,廉頗“負荊請罪”,認了輸。但他卻從此贏了人心,成了人們常掛在嘴邊的正面人物。《千字文》作為啟蒙讀物,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正面例子,而民間對此也有極高的接受度。
廉頗勇猛果敢,聞名於諸侯。且他忠心於趙,就連辛棄疾都拿他做榜樣,想要學習他為國效力到最後一刻的忠勇。再加上廉頗不錯的風評,要拿下“戰國四大名將”的席位,自然不是難事。
而李牧,輿論對他的偏袒也在他“奪榜”時搭了把手。蘇洵在《六國論》中寫到,“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早就成了社會共識。李牧有多重要,他作為將領是多麼有才能,不言而喻。
作為一個戰亂頻發的時代,戰國出了不少名將。然而光會打仗還不夠,要被後人尊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還需要得民心。白、王二人作為勝利者,有著勒石燕然一般的功勳,讓人豔羨。而廉、李二人,其忠遇其不順,也讓人扼腕嘆息。後人對四人念念不忘,對於周興嗣誤打誤撞的說法,也就默然接受了。
-
15 # 愚人之娛
大家都知道,戰國四大名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這四位大將名垂千古,聲動寰宇,是很多人仰望的偶像,也是很多人學習的楷模。
其實這四大名將嚴格的來說,僅僅只能指戰國末期鼎鼎有名的大將。
因為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戰國期間,前期還是由很多名將的。或許是到了最後大一統的決定性時刻,所以就更能讓人記住吧。
舉幾個例子:
吳起魏文侯時期,為了奮發圖強,一統中原,在政治上發動李悝(音kui,一聲)變法,在軍事上使用吳起進行改革,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
吳起的軍事才能自然是不用說的,發明了戰國時期的特種兵制度——武卒制。
在魏國擔任大將期間,打的秦國是哭爹叫娘,愣是不敢出函谷關半步,這麼囂張的也是沒誰了。
在那個紛亂的年代,一個君王的壽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王朝的強弱。魏文侯死後,吳起便開始遭受排擠,所謂才高自有人妒。
後來吳起逃到楚國,在楚國也進行了變法,楚國一時也強大起來,敢跟魏國叫板了,吳起在楚國帶兵期間,也多次打敗魏國。了不起的人才啊,在哪兒哪兒強大。
可惜好景不長,支援他的楚悼王三年後便死了,楚悼王一死,吳起的命數就到了,由於吳起變法損害了太多貴族的利益,導致沒人罩的吳起便被大臣們各種圍攻,最終被車裂也即所謂的五馬分屍而死。
樂羊、樂毅記得上學時有一篇文章叫《樂羊子妻》,不知有人有印象不?
樂羊,也是魏文侯時期魏國出名的大將,他兒子是當時中山國的大將。戰場上最怕的便是父子對陣,老天爺偏偏就這樣安排。樂羊在攻打中山國期間,採用緩兵之計,魏人都懷疑他有通敵之嫌,卻不巧,中山國君也這麼認為,於是把樂羊的兒子樂舒給宰了做成了湯,並送給了樂羊,樂羊一飲而盡,並一舉攻克中山國。
但是食兒肉之事卻影響甚大,一個人連自己兒子的肉都不放過,總會讓人起戒心的,魏文侯從此便提防著他,給了他封地就打發了。
再來說他的後輩樂毅,似乎基因有隔代遺傳的特點,樂毅也是文武雙全,聰明無比,精通兵法。還記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不,樂毅說的就是此人。
樂羊滅了中山國後,中山國雖然又復國了,不過後來又被趙武靈王給滅了,樂家人從此成了趙國人。趙武靈王被兒子逼死後,樂毅感慨無處效力,於是老天爺來給機會了。
齊國強大後,滅了在它上面的燕國,燕昭王誓死報仇,開始禮賢下士,廣招人才,樂毅就這麼登上歷史舞臺了。
齊湣王時期,國力強大,於是開始四處征戰,打敗過趙國,欺負過秦國,揍過楚國,牛的一批。於是齊湣王開始驕傲自大了,誰都不放在眼裡,於秦昭襄王共約稱帝,自號東帝。人一驕傲就開始不管不顧了,各路諸侯都不放在眼裡,對待子民更是暴政不斷。
於是強大起來的燕昭王認為機會來了。在諮詢過樂毅的意見後,終於用樂毅的意見合縱攻齊。
各路諸侯見有人挑頭了,那自然是巴不得滅了齊國,被欺負的已經夠慘了,還不敢還手,你說窩心不?
樂毅瞬間感覺人生已到達高潮,感覺人生已到達巔峰。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樂毅執掌帥印,統帥韓趙魏楚燕五國大軍,浩浩蕩蕩往齊國而去。
在五國大軍強有力的攻擊下,齊國當然是潰不成軍,打的齊國最後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堅守了五年。
前面說過,一個君王的壽命,很多時候都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正在這緊要的關頭,燕昭王飛昇了,所以說凡事不要親力親為勵精圖治啊,這都是血的教訓啊!
燕惠王本就對樂毅不滿,即位後,受齊國田單的挑唆,立馬奪了他的兵權,伐齊之戰也就不了了之了,齊國趁勢復國。
樂毅就此投降了趙國,最後死在了趙國,也算是葉落歸根了。
像這些有名的大將還有秦國的司馬錯、蒙恬啊,趙國的趙奢(紙上談兵那位的父親)、魏國的龐涓等等這裡就不在一一介紹了。總之,那個戰亂的年代,名將還是不少的。能不能流傳千古,也要看後世的時移世易了。
-
16 # 浴血榮光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的戰績可能是戰國時期名氣最大的!白起號稱殺神,使其他六國聞風喪膽,攻楚攻趙,其對後期走向影響深遠,影響未來秦國統一六國方向,長平之戰,使趙國國力大損!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臣,和兒子王賁攻滅六國,其歷史功績也為世人公認!廉頗老將,是趙國武人的代表,和藺相如是趙國兩大支柱,共同抵禦秦國的入侵!李牧是戰國後期名將,最大功績是抵禦北方匈奴,鎮守邊疆,匈奴不敢南侵!
-
17 # 歷史怪誕說
他們四個趕上了好時候,跟對了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首先必須要說,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戰國四大名將,主要出自於戰國後期。
舉例來說,就在魏國創立魏武卒的吳起,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
宋徽宗時,追封廣宗伯,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由此,對於吳起來說,是受到中國古代歷史上高度認可的一位名將。
在戰績上,吳起一生幾乎未嘗敗績。
因此,吳起是完全有資格和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相提並論的。
但是,因為吳起是戰國前期的將領,於公元前381年就去世了。
所以,戰國四大名將沒有來自魏國的吳起。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樂毅、田單、匡章這三位將領,其主要是在戰國中期建功立業的。
比如在公元前284年,樂毅在五國伐齊中連下齊國70餘城池,從而改變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數年之後,田單憑藉著剩下的兩座城池,幫助齊國復國。
因此,對於樂毅和田單,在戰績上都是可圈可點的。
進一步來說,田單和樂毅雖然都活到了戰國後期,但是,這兩位名將在來到趙國後,都沒有獲得重用,也即沒有繼續立下戰功。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白起、王翦、李牧、廉頗來說,在成名之後,幾乎一直是秦國或者趙國的主將,從而得以長期征戰沙場,建立屬於自己的傳奇。
另一方面,在戰國中後期,特別是魏國和齊國衰落後,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
因此,對於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都是秦國或者趙國的,自然是比較合理的事情了。
就秦國來說,在商鞅變法,特別是軍功授爵之後,優秀的武將可謂層出不窮。
最後,除了白起、王翦之外,秦國還有司馬錯、李信、王賁、王齕、內史騰、蒙毅等眾多名將。
換而言之,秦國具有武將誕生的優良土壤。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戰國中後期,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
就趙國來說,在胡服騎射後,武將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升。
並且,就趙國來說,可謂處在四戰之地,向北需要抗衡匈奴、燕國等,東邊是齊國,南邊是魏國、韓國,西邊則是秦國。
因此,除了李牧、王翦之外,趙國也誕生了多位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龐煖、司馬尚等將領。
因此,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不僅實力強大,而且重視武將,所以,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佔其二。你覺得呢?
-
18 # 先秦史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四大名將秦趙平分秋色而讓其他五國黯然失色,那麼這四大將為何能上榜呢?
白起是秦國崛起時期的頭號將領,他一生功勳卓著,代表戰役包括成名之戰的伊闕之戰,讓楚國一蹶不振的鄢郢之戰,經典閃電戰例的華陽之戰以及使趙國元氣大傷的長平之戰。別的姑且不論,僅憑此四戰,白起也當之無愧。
王翦是秦滅六國時期的頭號功臣。代表戰役包括滅趙國和楚國。滅趙的過程中,順便把榜單的另外一位名將李牧離間而死。滅楚的時候,率秦國60萬大軍,採用以逸待勞、敵退我進的戰術打敗楚國最後的名將項燕,從而俘獲楚王,滅亡楚國,楚國一滅,燕國很快就被滅了,齊國也不戰而降了,秦國就統一了六國。王翦也是實至名歸。
李牧是趙國後期的名將,前期主要在邊關守衛,防止匈奴人、胡人的侵犯,曾一戰消滅十餘萬匈奴騎兵,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以步兵為主消滅騎兵的圍殲戰。後來秦國本可以順風順水滅亡六國,卻在攻打趙國時候,連續被李牧在宜安和番吾之戰中打敗,延緩了秦國統一的步伐,李牧死後,趙國也就很快被滅國了。所以說李牧上榜也是無可爭議的。
廉頗是戰國中後期的名將,多次伐燕取得成功,並拔取數城。長平之戰他知道秦國的實力比趙國強,就採取守勢,這樣極大的消耗了秦國的國力,自己也可以相機行事。後來趙王換掉廉頗,改用趙括為將,趙國就迅速潰敗,證明趙國和秦國相攻是佔不了便宜的。後來燕國趁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派慄腹伐趙,廉頗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並殺死燕帥慄腹。所以廉頗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將。
秦趙兩國為什麼能夠平分四大名將?這和秦趙兩國的軍事制度有關,秦國在商鞅變法時候確立了軍功受爵的制度,這就極大的刺激了士兵和將領的作戰慾望,全軍上下都從心底渴望戰爭,白起更是以斬殺敵軍數量聞名於世。趙國則同樣有利於將士成長的肥沃土壤,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騎兵和弓弩兵的待遇得到極大改善,比其他的兵種待遇好很多。李牧就是牛翦在原陽開展胡服騎射時培養出來的人才。所以說秦趙兩國多名將是和他們的軍事制度分不開的。
秦趙兩國的四大名將成就斐然,功勳卓著,上榜是當之無愧,但是並不是說其他各國就星光暗淡了。這四位名將被後世流傳開來,還得益於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千字文廣為流傳,四大名將的說法也就一起流傳下來,廣為人知了。這裡雖然有對四將的讚譽,但是並不是說他們就是當時最頂尖的軍事將領,四大名將也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戰國時期是個大爭之世,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所以那時的軍事人才輩出。比如魏國的吳起,春秋時期,晉國於秦國爭奪多年,尚不能獨佔河西,到了戰國,三晉其一的魏國在吳起的帶領下盡然把河西全部據為己有。齊國的田忌,在孫臏的協助下,分別於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大敗魏國精銳,使魏國從此跌出強國之列。燕國的樂毅率領五國聯軍伐齊,後獨自帶領燕軍連下齊國七十城,幾乎亡死。齊國匡章弱楚伐秦,攻入函谷;田單救齊國於即倒;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率領聯軍攻伐秦國,毀秦昭王一世戰果和英名……就連趙國自己的將領趙奢也能為廉頗所不能為於閼與大破秦軍;龐煖能出他人之意料避開函谷,偏走西河,直衝秦國腹地……真可謂“一時多少豪傑”。
依個人之見,以上很多將領並不比四大名將遜色,吳起、田單、樂毅、魏無忌、龐煖等人更是不遑多讓,他們來自當時各國,所以說戰國的大環境造就了一批軍事天才,他們為整個戰國所有,也為中華歷史所有。
-
19 # 殺胡世家的異見
強將手下無弱兵,對應的是弱兵之上無強將
能理解的啊,跟秦互有勝負的只有趙,其餘五國皆菜雞,各得其半沒問題
-
20 # 食堂開講
先說答案,因為戰國四名將就是一個名氣大點的組合,並不能代表所有戰國名將,也不能代表他們是戰國時代最強的將領。
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戰國四將的說法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蕭梁文學家周興嗣編撰的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裡一句: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很多人就誤以為,整個戰國時代就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最厲害。
實際並不是如此。
先來看四人揚名之路,四人中,白起揚名最早。
公元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逐漸展露頭角;
而廉頗則是在公元前283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威震天下;
李牧則和廉頗差不多同時成為趙國邊將,鎮守雁門郡,防備匈奴人,公元前 244年,廉頗出走趙國後,李牧成為趙國第一大將,中流砥柱;
王翦四人中出頭最晚的,直到在公元前236年,被親政不久的秦王政,任命為將軍,從此聲名鵲起。
發現了沒,戰國四大名將揚名最早的是白起,時間是公元前294年。
戰國開始於什麼時候?
說法很多,影響比較大的有六種:
第一,公元前481年(呂祖謙說);
第二,公元前476年(翦伯贊說);
第三,公元前475年(郭沫若說);
第四,公元前468年(林春溥說);
第五,公元前453年;
第六,公元前403年(范文瀾說);
最扯的有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變法那會兒。
目前最普遍也就是教材書流行的公元前475年說。
而結束時間很統一,就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那年,公元前221年。
如果以最普遍的公元前475年說算。那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戰國四大名將最早出頭的白起公元前294年,已經是戰國開始181年,距離結束則還有73年,差不多三分之一,妥妥的末期。
也就是說,戰國四大名將其實是戰國末期四大名將。
現在問題來了,整個戰國就這四個名將嗎?
戰國末期就這四個名將嗎?甚至說戰國末期秦國和趙國就這四個名將嗎?
並不是。
實際上趙國的李牧和廉頗都出自《史記·藺相如廉頗列傳》,而裡面還有一個名將——趙奢,嗯,他那寶貝兒子,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裡面。
秦國的王翦和白起都出自《史記·王翦白起列傳》,但裡面有一句:
“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意思是,秦始皇統一天下,蒙氏兄弟和王翦也是並列的。
也就是說,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別說在整個戰國或者戰國末期獨領風騷了,就連同時期的本國名將都有和他們相提並論的。
至少趙奢和蒙氏兄弟在名氣上不比他們四人差多少。
現在我們需要有一份囊括時間更長的戰國名將名單。
有嗎?真有。
賈誼在《過秦論》裡有一句話說明山東六國名將的話:
“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這話說明至少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趙奢這幾個人是和廉頗齊名。
吳起百戰不殆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孫臏的《孫臏兵法》牛得不行;
田忌差點,搭了孫臏順風車,但田忌賽馬也是教材常備名篇,名氣也不小。
帶佗、倪良、王廖,三個人,名氣小,很多人不知道,但他們也很牛,從某種角度上看他們比戰國四名將都牛。
《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即倪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也就是說,比《千字文》成書更早,處於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將倪良、王廖與孔子、老子、墨子等人並列,並稱天下十豪,這檔次可比戰國四名將牛多了。
帶佗也不差,《焦氏易林-益之臨》記載:
“帶佗、倪良,明知權兵,將帥合戰,敵不可當,趙魏以強。”
帶佗是和天下十豪一檔的。
當然,以上所列的名單還沒有囊括整個戰國時代的名將。
至少率軍幾乎滅齊的樂毅;
率軍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的齊國名將匡章;
大擺火牛陣光復齊國的田單都不在名單之內。
現在最後一個問題來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就會比吳起、孫臏、倪良、王廖、樂毅、田單這些人厲害嗎?易地而處,四人又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嗎?恐怕也未必。
說白了,戰國四大名將就一組合,就跟唐宋八大家一樣,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他們八個厲害的散文家,不代表他們就比李白、杜甫、陸游這些人文學成就更高。
戰國其餘將領之所以沒進戰國四大名將,僅僅就是因為周興嗣沒把他們加進去。
如果按《呂氏春秋》天下十豪的說法,孫臏、王廖、倪良可以成為戰國三大名將,加上吳起可以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如果按賈誼的說法,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可以稱為六國八大名將。
因此,我們糾結於戰國四大名將沒有多大意義。
回覆列表
秦國、趙國分別處於西部、北部邊境地區,常年與西、北少數民族作戰,少數民族擅長騎戰,來去無蹤且民風彪悍作戰勇猛,對付這種遊牧民族的入侵,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時刻處於危機備戰之中,常年處於這種備戰狀態,不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是隨時隨地準備上戰場打仗的,時刻繃緊戰爭這跟弦,腦子裡想的也全是戰略戰術,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被遊牧民族迅疾如風的侵掠所傷害,因此在這種危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將領和士兵是處於中原地帶舒適繁華環境下的將領和士兵不能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