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叫我二先生

    個人覺得這樣問不太適應,每個人都想做的是自己才對吧!張愛玲之所以為張愛玲是因為她是她自己,這世間獨一無二的。

    當然如果你問更喜歡那種活著的態度和方式的話,我選擇三毛

  • 2 # 星河長老

    每個時代的作家身上都瀰漫著她那個時代的氣韻,沒有標準說誰更比誰優秀,有時候是時勢造英雄,比如波瀾壯闊的中國大革命時代造就了一代偉人毛澤東,沒有這種時代背景他可能就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或者以為儒雅的學者詩人。

    所以對於張愛玲,三毛,張小嫻這些深受大眾喜愛的著名女作家,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龐大的粉絲群,恰是因為她們每個人的作品都戳到了一部分人心靈底部最柔軟的傷痛。

    張愛玲的作品主要以言情為主,作品瀰漫著濃郁的陳舊的悲劇色彩,對於塑造人物以及把握人物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極為老到,像是嘮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卻能不經意間似麥芒一樣掃到你心靈的痛處。

    對於三毛的作品風格主要跟她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基本上跟她的人生經歷相切合,她最早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作者未成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心路歷程,這個時期的文字主要是表現悲傷,憂鬱和空靈的風格。之後隨著她定居沙漠,尤其是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丈夫荷西之後,在廣袤的沙漠裡有一段童話般的愛情,這段時期的作品貫穿著健康,明朗,暢快,詼諧的風格。到後期,尤其是她的愛人荷西去世之後,三毛的心靈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她的作品風格也隨之黯淡下來,重回那種寂寥、落寞、婉麗和悲涼的調子。

    張小嫻的作品中融入了女性創作經驗,表現了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變化和成長,透露出強烈的女性關注意識,她的作品描寫的是都市裡平凡小人物的愛情故事,雖然愛情模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平凡而又感人。同時,她作品語言平和、敘事性強,且句句富有哲理性,傳達了對人生、人性的感悟,她筆下的人物總是不經易得就抓到你的心,愛情很真實就好像是你我身邊一樣。作品人物經歷中閃耀出很多平實而充滿哲理的經典愛情語錄。

  • 3 # 荒年荒事

    張愛玲,三毛,張小嫻是三個不一樣的女性。也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活背景影響下而造就的不同作者。

    張愛玲文風是涼薄的,是很清醒的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女人。

    三毛對於生活的態度,更多是經歷磨難後依然不曾失望。她的自由流浪文風影響很多人。

    張小嫻寫過很多感情故事,像個知心姐姐。

    她們每個都是不同的,是讓人無法臨摹的作者。張愛玲出生最早,三毛和張小嫻或多或少都曾應該讀過她的文章,是否有影響到她們,那說不好。畢竟人是獨立個體,思想發展是不確定的。

    若問想做哪個,像三毛一樣的作者,像張小嫻一樣的女人這樣或許剛剛好。張愛玲太凌厲,不是不愛,只是對自己也狠。

  • 4 # 夢天天

    張愛玲,生於1920年;三毛生於1943年;張小嫻生於1967年。

    光看出生的年代,就知道三個人的作品會有不同的風格,俗話說的好“三年一代溝”,更別說足足相差幾十年,那豈不是隔了幾座山的距離?

    我們先來談談以“愛情”題材為主的張小嫻和張愛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兩人的作品中自始至終都貫穿了愛情線。

    個人珍藏圖書《張愛玲精品集》

    張愛玲出生在民國時期,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走出封建思想的侵害,不懂什麼叫做“女權”,更不懂得什麼叫做獨立,只懂得依附於男人而生存,所以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往往是愛情裡的被動者、犧牲者、受害者。她的作品在努力倡導女性獨立、反抗壓迫。如《怨女》、《半生緣》、《色戒》、《相見歡》等,都是以女性在愛情裡的慘敗收場。

    張小嫻出生在新中國,和張愛玲足足差了四十年的距離,在這四十年裡,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性已經有了獨立意識和“女權主義”,愛情觀也發生了徹底的顛覆,所以在張小嫻的作品裡,處處都是獨立、自信的女人,她在時刻強調“自由戀愛”,女性真正開始翻身做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甚至一個女性不會再只經歷一段愛情。在張小嫻經典作品《後來我學會了愛自己》一書的封皮上,總結出了張小嫻的愛情觀:“不管你愛過多少人,不管你愛得多麼痛苦或快樂,最後,你不是學會了怎樣去戀愛,而是學會了怎樣去愛自己。”

    三毛給“正宇”的回信

    最後,我們來看看三毛。把三毛放在最後,只是因為我最喜歡三毛。

    三毛的作品裡很少看到愛情的影子,即使有也只是一筆帶過,她的作品裡更多宣揚的是一種自由、個性、正直的生活態度,而這正是我喜歡她的原因。在她的一篇名為《簡單》的散文裡,有這樣幾段話:“在這兒,沒有大魚大肉,沒有爭名奪利,沒有過分的情,沒有載不動的愁,沒有口舌是非,更沒有解不開的結。”“我們由人群而來,便喜歡再回到人群裡去。明知生是個體,死是個體,但是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其實這也是自然。”“快樂,只是國王的新衣,只有聰明的人才看得見。童話裡,不是每個人都看見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個說真話的小孩子。”“我只是返璞歸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來時沒有那麼深的計算和迷茫。”“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從這些隻字片語中,我看到了一個坦率、不做作的三毛。

    三毛的散文《簡單》

    在她給署名“陌生的人陳正宇”和“一個不快樂的女孩子”的回信中,勸陳正宇放下執念,認清自己的感情;勸那個女孩好好生活,還給出了“如何充實自己,好好生活”的方案,讓她學會接納自己,快樂生活。從中,我又看到了一個真誠、善良的三毛。

    人的一生離不開愛情,但是我們的生命裡不該只有愛情,所以相比一直活在愛情裡,在愛情裡痴纏糾結的“二張”,我更喜歡追求生活的三毛,即使我也姓張。

    所以,如果可以,我願活成三毛的樣子。

  • 5 # 小潔看三毛

    最想做三毛。從初中起,三毛就成了我的偶相。從此只只要是關於三毛的文學雜誌,我都會去看,《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寫得那麼真實,她和荷西的愛情故事又那麼浪漫,不是刻意的浪漫,而恰恰是這種不刻意,才讓人讀後還沉浸其中,回味幽長。

  • 6 # 故影音中過

    張愛玲。

    我一直都很欣賞張愛玲的生活態度。敢愛敢恨,哪怕遍體鱗傷也不後悔。

    提起張愛玲,我們總會想起她那些針針見血的文字,還有她的愛情路程。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形容她是“民國的臨水照花人”,不是所有人都擔得起這樣的讚譽。

    曾經張愛玲是簪纓世族,生活闊綽。後來她飄零美國,離群索居。

    她也曾名滿上海,追求者無數,後來被胡蘭成背叛、欺騙,慘淡離婚。

    這樣的生活就像她筆下的小說,跌宕起伏,一生坎坷。但我所欣賞的,正是這種坎坷背後她淡然自若的態度。

    胡蘭成逃亡時一直是張愛玲給他提供資金,後來胡蘭成弄大了小三(也可能是小四小五)的肚子,把她打發到張愛玲面前要錢墮胎。身無分文的張愛玲把自己的金鐲子給了她,後來直到胡蘭成逃亡結束,才提出離婚。

    我並不認為這種方法可取,但我欣賞她的堅強和淡然。

    張愛玲在美國時,一度窮困潦倒到要申請救濟。但她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申請時從來沒有文人的孤傲,更何況她還曾名滿上海 。

    或許從來沒有人能夠真正讀懂張愛玲的內心,我們再怎麼探求也不過是管中窺豹。可是我心中的張愛玲,那個瀟灑睿智的才女,是我抬起頭時永遠仰望的光芒。

    ——————

    這是張愛玲最知名的一張照片,她的頭顱永遠高高昂起

  • 7 # 觸控灬未來

    我想做三毛。

    喜歡三毛,是因為三毛的文字,她的文字曾經充實過我們年少的心。

    三毛曾經說過

    用一秒鐘轉身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多麼有感觸的語言啊,每個文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卻能勾起曾經塵封的記憶。

    三毛的一生都在恣意的開放,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是最真實的自己,她倡導個性就是自由,一切率性而為,並非刻意追求。而這種觀念也被她融入在文字裡,盡情的抒發自己情感,絲毫不顧及他人的看法。

    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難以快樂的。

    這段話曾影響我好久。

    當我步入社會後,無時無刻都在面臨選擇,會受挫折,會懷疑自己,會違逆本心,會痛苦,而這句話正確的樹立我的價值觀,

    學會欣賞自己,並承認自己,快樂總會與你相伴

    她的文字一直沒有太多的雕刻,她始終用最本真的語言,再現人物的真實原貌。

    而三毛有自己愛的人,那就是荷西,三毛愛荷西,荷西也愛三毛,雖然有六年的等待,卻換來了最珍貴,最真實的愛情。

    一本《夢裡花落知多少》不知道有沒有在你我心裡紮下了根。

    再說一說張愛玲

    張愛玲是一位才女,可她的人生卻是悲劇的,她從自己的悲劇出發,書寫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劇。

    我是一朵不開花的花,尚未學會綻放,就已學會凋零。

    很普通的一句話,讀起來卻有一種悲傷的韻味。

    她生活在一個無愛的家庭,長大後也逐漸洞察了許多世態,她在新與舊的夾縫中生存,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夾縫中生存,生活給她帶來太多的考驗了。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這句話也許就是對她人生的概述吧!

    她太看重人生,最欣賞一個男人坎坷且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愛情方面,高傲的張愛玲,也會放下所有的自尊,甚至卑微到塵埃裡。

    翻開張愛玲的小說,就是閱讀一部愛恨情愁的歷史,她的創作幾乎都是愛情小說,充滿了世俗,甚至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最後說一說張小嫻

    張小嫻的作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其作品有著強烈的都市愛情特色,大都市中,平凡的小人物努力的生存著,並默默的尋找生活中的另一半,愛情真實而自然,只是平凡世界裡的平凡愛情。

    難過了,就蹲下來抱抱自己,原諒你也放過自己。

    用文字的方式,默默地敘述其真實的感受

    張小嫻是一位言情小說家,其作品離不開情愛,而筆下的愛情,多數是女性最初是懦弱的,對男性有所依賴,而經過婚姻的洗禮,慢慢變得獨立,擺脫依附逐漸成長。

    正確愛情觀的引導,富有哲理的語言,怎能不吸引當代人的口味呢?

    總結來說,相比於張愛玲的憂鬱,張小嫻的現實,我更喜歡三毛的浪漫。

    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作家,跨越時空的情感創作,卻能用文字牽動你我的心靈,想必你也有所選擇了吧!

  • 8 # 習人一席茶

    張愛玲!

    雖然她的性格執拗,矯情,孤僻。她有一系列的缺點令很多人難以接受,不過我覺得她最有魅力的就是這些缺點,她身上能暴露出如此多的爭議正因為她活的真實,活的堅韌,不在乎外界眼光,認人評說,這是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的,生活中我們難免因為顧及他人的看法而違心的表達自己,人人都有好多個面具,面具下的自己可能都被自己遺忘了!我做不到真實但是我向往張愛玲的那種真實。

  • 9 # 魚香劇場

    1994年於《明報》連載《麵包樹上的女人》而出名。1997年5月出版的《荷包裡的單人床》進入香港暢銷書排行榜首。2005年她的《Channel A》系列中的《那年的夢想》改編成22集時尚都市情感劇《如果月亮有眼睛》,成為第一部被搬上熒屏的作品。2013年8月,其位列2013年第八屆作家富豪榜第六名。

  • 10 # 跟著書影去旅行

    先說我的答案吧,我最想做三毛。

    每個人都想要幸福完滿的一生,所謂的幸福完滿,首先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無非是愛情完滿,家庭幸福,事業順遂,人生健康長壽。

    我們先來看這三個女作家的人生結局——

    張愛玲

    在上海蟄居寫作多年,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懂她知她的愛人胡蘭成,卻不想卻是個漢奸,更是個薄情寡幸、遊走於數個女人之間的浪蕩才子。最終張愛玲選擇分手後,輾轉香港,最後流落到美國,嫁給美華人為妻,最後孤獨一人死在租屋裡,多日後才被人發現;

    張小嫻

    張小嫻的才氣與名氣,要比三毛和張愛玲低很多,也年輕很多,但與此同時,她的人生也波瀾不驚很多,儘管她寫了一生情與愛,卻沒有選擇婚姻,看透世事,也沒有太多的遺憾與怨氣,這一點在她的作品中皆可體現,也在某種程度上贏得了生命的自由。

    三毛

    某種意義上,三毛的人生要算得上這三個女作家中最不幸的吧。年少的時候三毛嚴重偏科,為了數學不再0分,記憶力好的她硬是把數學題背下來,結果卻在得高分後被老師奚落成作弊,用墨水在她臉上畫烏龜羞辱她。這件事在她人生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消極影響。

    後來三毛休學了,個性更加自閉而敏感,後來甚至於留學西班牙。

    正當她以為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荷西,卻沒想到好日子沒過多久,荷西就死於非命,從此三毛在流浪和文字書寫中,尋找著人生意義,也傾訴自己對愛人的思念。

    只是到最後,這種自救卻最終沒能達成效果,在90年代初,三毛用一種詭異的方式——絲襪上吊,結束了自己四十多年的生命。

    那麼,為什麼三毛這麼慘,我依然還是想成為她呢?

    在我看來,人生的意義,並不由壽命長度來決定的,而是由寬度。

    在這三位作家中,我認為三毛的人生是最遼闊的。

    張愛玲的流浪常常停留在自己的房間,在她的文字中,她可能會飛到很遠很遠,很久很久以前的年代裡;

    對於張小嫻,我一直覺得女作家如果把寫作只停留在情愛,格局終歸太小。

    而三毛,她雖失去愛人,卻廣交朋友,與人為善,朋友遍及全世界,在多年的流浪生涯中,她見識到了整個世界的風物美景,看到了普通人難以感受的遠方,她是唯一一個把生命過成詩的作家。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 11 # 寵你一世的夢

    我看過三毛所有作品,瘋狂的三毛迷。接下來說說我為什麼喜歡三毛。

    一 關於讀書

    三毛從小就喜歡讀書,她更是驕傲地說自己是先會看書,然後才識字的。那時候三毛每天痴迷於書,沒幾年把家裡的書都看光了。然後就省下吃飯的錢去租書看,小小的年紀就擁有了自己的書架,可見她對於書的熱愛。

    三毛每個月都要看幾百本書,她說文學的世界浩如煙海,短短一生的時間,讀書時間根本不夠用。她十分吝惜自己的時間,不肯花費在別的上面,唯肯在讀書方面消耗時間。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二 關於愛情

    三毛與荷西的絕美愛情,曾經一度讓我羨慕。他們用六年的時間等待,六年的時間相愛,再用一生的時間來慢慢離別。

    剛結婚時三毛與荷西一起在沙漠裡打造他們溫馨的家,一起去海邊捉魚賣,一起和朋友去野營,一起去沙漠探險,一起去散步。

    後來荷西出事後,三毛經歷了幾夜的痛哭,雖然沒有立刻自殺,但那時三毛的心卻已經死了。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後來三毛賣掉了迦納利群島的房子,可是去荷西的墓碑前,忍不住放聲痛哭。

    三毛:“荷西,我回來了,幾個月前一襲黑衣離去,而今穿著綵衣回來,你看了歡喜嗎?向你告別的時候,Sunny正烈,寂寂的墓園裡,只有蟬鳴的聲音。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邊,雙手環住我們的十字架。我的手指,一遍一又一遍輕輕劃過你的名字——荷西”

    這是三毛在《溫柔的夜》裡所寫。

    就這樣,兩個相愛的人,天人永別,再也聽不到彼此的聲音,那段絕美的愛情讓無數人為之感動又流淚。

    三 關於朋友

    三毛曾說“朋友不在於多,在於知心,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荷西出事以後,來自迦納利群島和世界各地的三毛好友,都來勸三毛安慰三毛。每天不停地打電話,發郵件,安慰三毛怕三毛想不開。

    三毛迦納利群島的房子,好友更是幫著打掃,即使兩年過去了,好友仍然按時清掃,儲存的完好無損,包括門前那棵相思樹,各種花草,還長的茂盛如初,即使人已經不在。

    三毛的好友很多,並且還都知心,知道關心三毛,不打擾她,每個朋友都希望三毛能夠好好生活。

    四 關於旅行

    跟荷西結婚以後,有一個月的婚假。於是三毛就與荷西一起橫度撒哈拉,開著吉普車一起進行浪漫的沙漠之旅。

    荷西死後,從悲傷中走出來的三毛,便開始了自己又一次的旅行,更是寫出那本《走遍萬水千山》,幾乎走遍了每一個南美洲國家。

    五 關於性格

    三毛是善良的。

    在撒哈拉中三毛幫助居民們治各種病,教她們基本的衛生知識,還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她們穿。每次上下班去接荷西的時候,總不忍心旁邊的路人們受烈日之苦,總要送她們一程,即使並不順路。

    在沙漠裡,三毛意外認識了啞奴,她不忍心啞奴在烈日下暴曬,給雅奴送麵包和果汁,幫助啞奴逃跑。儘管啞奴最終沒有擺脫惡運,但三毛已經竭盡全力去幫助啞奴了,那是她骨子裡的善良,讓我佩服。

    最後總結

    喜歡三毛,不單是她的文字,更愛她那孩子般的純真,也歆羨她活成了我想要活成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熱愛幻想,唯有她能灑脫至斯。她聰明、敏感,特立獨行卻並不刻薄,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讀書、寫作、旅行....

  • 12 # 喝奶茶不長胖

    大家好,大學教師不長胖前來答題。

    張愛玲、三毛、張小嫻三位生活於不同時代的女作家,從作品角度看,在文學史上地位不同,張愛玲遠遠高於三毛,三毛高於張小嫻。如果說到“代表”時代,這三位中,只有張愛玲能獲此殊榮,儘管如此還有其他女作家的粉絲不同意,例如蕭紅。與三毛同時代的還有瓊瑤阿姨,她的影響力比三毛更高些,文學性低些。張小嫻同時代的就更多了,不勝列舉。

    但是你問我想做哪一個?結合她們各自的人生經歷、作品成就和時代背景,我可能會選擇張小嫻。

    人生經歷:少年成名、英年早逝、平凡安穩

    除去張愛玲顯赫家世不提,因為這樣顯赫的家世背景,並不讓她非常快樂。張愛玲18歲時的處女作《我的天才夢》,大多數人不一定讀過,但是結尾那句話,相信每一個知道張愛玲的人,都聽說過。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整篇文章不過一千三百字,細膩且生動刻畫出一個天才少女特立獨行、古靈精怪的形象。張愛玲年少成名,毋庸置疑。從此之後,她寫出了許多作品,燦若繁星。民國時期才女中,她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就算不是張迷,對張愛玲的代表作也能說出幾本:《金鎖記》、《傾城之戀》、《第一爐香》。

    女作家的感情生活,素來是眾人關注的另一焦點。不論她是不是才情絕世,她的愛人代表了她人生的另一種成就

    張愛玲的這一種成就,讓人心疼。“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的感情態度,讓她對背叛她的胡蘭成一而再、再而三地遷就。甚至當胡蘭成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時,張愛玲依舊去看他,給他生活費。用現在的眼光看,胡蘭成妥妥一個渣男,張愛玲應該是PUA受害者。只是張愛玲的傷口裡開出了花,或安慰或提醒著一代又一代女性。

    提到三毛的個人經歷,英年早逝是無法避開的話題。愛到轟轟烈烈最瘋狂,她的人生就是愛與被愛的一生。祖籍重慶,1948年跟隨父母一起去了中國臺灣,1967年,24歲的她隻身前往西班牙留學,30歲那年與愛人荷西定居撒哈拉沙漠。八年後,她回到臺北在大學任教;辭去教職後開始專心寫作;48歲,在醫院去世,死因成謎。有人說是自縊,也有家人闢謠並非如此。但無論如何,她短暫一生的句點,就此畫上。

    三毛的愛情驚心動魄。在撒哈拉沙漠居住與愛人相守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對自己的姐姐說:“我一輩子活出了你幾輩子的精彩。”撒哈拉沙漠生活的八年,比普通人的一生還要精彩紛呈。三毛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生命的深刻與長度無關。她與荷西的世紀之戀,是文藝女青年心中的絕唱,難以企及的“佳偶天成”。

    提到張小嫻的生平,與上面兩位傑出女性相比,“乏善可陳”。相信她本人看到這裡,應該也是同意的吧。既不像張愛玲一樣經歷了年少成名之後的愛而不得,又不似三毛為愛而生的短暫澎湃,她的生活一直平凡且安穩,就像她的文字一樣,平實且熨帖。生活中沒有波瀾壯闊,但每一天都值得深愛。

    作品成就:驚為天人、天賦動人、中規中矩

    說到作品,開頭我就已經明確評價,張愛玲遠遠高於三毛,三毛高於張小嫻。相信這也是大家公認的。但很有趣的是,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中國臺灣地區的暢銷排行榜上盤桓多年,在亞馬遜(中文書籍)的銷售榜上也始終排在前五十,力壓張愛玲的《金鎖記》和白先勇的《臺北人》。所以有人笑稱,《撒哈拉的故事》銷量約等於中國文藝青年的數量。但是,論文學成就,輕微拉踩一下白先勇先生,三毛跟白先勇的距離,還差著兩個張愛玲。

    張愛玲雖然被詬病格局一般,深度了了,慣常寫身邊人和家裡事,但論人物刻畫、寫作風格的獨特性,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後來者即使是模仿她的風格,也能一眼看出,這很“張愛玲”。

    三毛的文學造詣,更多依靠天賦。她的文字與張愛玲相比,更加平實、生活化,樸素而浪漫是三毛的標籤之一。與其評價三毛的寫作技巧,不如談談她的寫作天賦。她是把自己完全丟到文學作品中的典型。雖然她寫的也是自己的經歷,不同於張愛玲的抽離,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展開給讀者看,好的壞的,只要她認為可以分享。三毛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她的文學創作。

    張小嫻的作品,也是有的。但是跟前兩位比,確實有些不夠亮眼。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也是,一個健在的當代作家,怎麼好跟驚世才女和英年早逝的作家比?怎樣都是輸啊。她的作品我就不列舉了,四個字,中規中矩。現代生活中女性的愛恨情仇,無論怎樣激烈,在真正的生離死別面前,總是難免落得個“茶杯裡的風波”的評價。但是,誰說茶杯裡的風波不是風波?小看茶杯麼?雖然茶杯確實跟大海比不了,風波不論大小,都是風波。

    作品成就,我只能順從內心,我選張愛玲。畢竟,驚世才情可遇不可得。相信張小嫻本人,做這道選擇題,也是會選張愛玲的才情吧。(如果不,就算了,也不用告訴我)

    時代背景:戰火紛飛、文化衝突、歲月靜好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很多人詬病,這是年少輕狂。殊不知後面還有解釋:“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這就不得不提,張愛玲生活的時代。

    民國時期的動盪,每一個人都不能倖免。這是時代的悲哀,即使個人才華橫溢,也無法跳脫出時代的底色。在動盪中,張愛玲寫出了《傾城之戀》,傾一座城,成一段情。這個故事放在當下,根本不成立;但是在張愛玲生活的時代,呼嘯而過的炮彈,低空盤旋的敵機,是每一天的日常。在生存都是問題的年代,大家還要談戀愛,“死了都要愛”不是一種比喻,而是真實的生活。動人麼?又嚇人又動人。不用選,再動人的愛情都不能抵消我對活著的嚮往。我愛和平。

    三毛活在東西方文化衝突極強的年代。這一點在她的個人經歷上體現也十分深刻。她早年接受的是傳統的東方文化教育,在西班牙留學期間,逐漸接受並且愛上了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義和冒險精神。東方文化的含蓄和西方文化的熱烈,她似乎做了選擇,又沒有。荷西離開之後,有人說她是鬱鬱而終。這也是時代的原因,彼時經歷了重創的東方文化,比較弱勢。但是生於斯長於斯,三毛骨子裡的東方情結始終不能放下。在我看來,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她人生終點的悲劇。

    張小嫻是當下有一定粉絲基礎的女作家。雖然作品中規中矩,人生平順無波瀾,但是,這不是我們所希望過的一生麼?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事業有成,生活幸福。我都不想描述,跟以上兩位相比,我們生活的時代有多幸福。相信每一位都能體會到。

    至於某些民國文化的狂熱追隨者,認為穿越回去更幸福。天哪,想想家世顯赫的張愛玲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香港上學還要躲炮彈。你家祖母的爹爹也是李鴻章麼?那你也得跟她一樣躲炮彈,親媽打牌輸了學費不讓你上學催你早點嫁人,親爹天天抽大煙,家裡都是暮色沉沉的氣氛;弟弟好不容易從家裡偷跑出來找她,她卻沒有能力留下弟弟一起生活,傷心地看著他回到舊家庭。

    也有一些人對臺灣有濾鏡。作為中國大陸第一批赴臺交換的大學生(真是暴露年齡),中國臺灣確實保留了一些民國時期的文化,但是文化發展太緩慢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亞洲四小龍的時代早已過去。

    所以,綜合個人經歷、作品成就和時代背景,各方面都“平平無奇”的張小嫻完勝。畢竟,對普通人來說,驚世才情有則最好,沒有也沒關係;但是平穩的大環境、安穩的生活,才是一個人生存的最大前提。感謝時代,感謝國家,我還能坐在家裡,回答腦洞這麼大這麼有意思的問題。

  • 13 # 王火火ilnay

    我想做三毛。因為她擁有荷西的愛——我太喜歡她和荷西的愛情了!

    來,我們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情話”。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個有錢人。三毛:如果我不愛他,他是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愛他,他是千萬富翁我也嫁。荷西:說來說去你還是要嫁有錢人。三毛:也有例外的時候。荷西:如果跟我呢?三毛:那隻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嗎?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在我看來《撒哈拉的沙漠》這本書之所以動人,就在於有這些溫情脈脈的碎碎日常,簡單的對話,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讓人記住很久。

    我初中那年,還不懂愛情是何物呢,看到這句“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都感動不已,把荷西視為理想型。

    三毛執意要去撒哈拉,其他人都反對,而荷西什麼也沒說,直接去撒哈拉找了工作,安頓好了一切,然後把三毛接了過去。擁有這樣一段愛情,哪怕是曾經擁有,都已經足夠珍貴了。

    但許多年後,我仍然不敢重看《撒哈拉的故事》,太美好,但是知道結局太殘酷。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從來沒有過比較難過,還是得到又失去更難過?

    當然,我想做三毛除了她的愛情這個原因外,更因為她是有趣的,灑脫的,特立獨行的。決定去撒哈拉生活,在大漠裡依然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散文裡透露著幽默,這樣一個瀟瀟灑灑的女子,我太喜歡了!

    而張愛玲至於胡蘭成,我覺得太過苦澀。張小嫻,我不甚瞭解;所以我選三毛!

  • 14 # 弄花有道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三毛。

    理由,有時候覺得喜歡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女性作家的文字大多都是感性的,柔美的細膩的,我覺得三毛可能除了這些還給我有獨立自信,堅強勇敢的性格在其中,更像一個流浪的劍客胸懷坦蕩仗劍天涯。不過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三毛或許也只是我眼中的。

    第一次看三毛的作品是因為一個相親物件,他第1次見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見面,就是送了我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接著就去了外地,然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絡,但是這本書卻讓我認識了三毛記住了他,也算是另一種緣份吧。

    三毛出生於1943年,自殺於1991年,僅僅活了48歲,她雖然是現代的作家,可是我卻無緣感受她當時的生活環境,只能靠文字來了解。幸運的是我看到的第1本書《撒哈拉的故事》應該是她一生中生活的最愜意的時期吧。在1970年三毛與丈夫荷西重逢,73年他們公證結婚。1976年《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同年她的另一本書《雨季不再來》出版,77年《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79年《溫柔的夜》也陸續出版。而他的丈夫荷西在79年,因為潛水意外喪生。可以猜出她早期的創作,或是因為婚後的沙漠生活激發了她的寫作的才華與創作慾望吧。

    由撒哈拉開始的寫作,文字風格像三毛其人一樣平淡真實,沒有許多的修飾,但卻深刻飽滿。她喜歡寫人的多面矛盾而又統一自洽的性格,喜歡對景物進行白描,寫原生態的自然本色。這也是她一生特立獨行純真自然只追隨自己本心的體現吧。她總共走過54個國家,除了愛人知己好友無數,雖然短暫的一生卻是活得痛快肆意。

    所有的喜歡都有愛而未得的遺憾摻雜其中。我想除了她文字本身的感性、柔美、細膩吸引了我,更多的是她對生活的理解,人格的魅力對我的征服。現代生活的種種喧囂與束縛,已經讓人失去了本心,甚至從未尋找過自己的本心,只是盲目的活著。 推己由人,我想大部分喜歡三毛的人也跟我一樣。喜歡三毛,除了是對她作品的喜愛以外,也是對她的愛情和理想生活的憧憬。“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變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希望我也可以這樣純真痛快的活著。這就是我喜歡三毛的理由吧。

  • 15 # 讀書人x拾九

    三個女作家,張愛玲,三毛,十七八歲時特別喜歡他們的文字,張小嫻我暫時還沒看過,不做評價。

    先說說三毛吧,一提起她,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她和荷西的愛情,浪漫,有趣。在現在的時代,總感覺認真相愛是一種奢侈,三毛的時代也有很多誘惑,但是三毛的性格,決定了她的人生,灑脫的什麼都可以不在乎,缺唯獨栽在了荷西的寵溺中。少時基本將三毛的全集看完了,她的人生,她的愛情,那個時候是很羨慕和嚮往的,也許因為在學校,所以特別想要一種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但是現在,應該不會再去翻了。

    再說說張愛玲吧,瞭解她大概比三毛要稍晚一點,她的人生生平,基本都是看一些傳記了解的,記得比較清楚的,是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那個時候是第一次瞭解張愛玲,從別人的筆下,其實十八歲的年齡,基本屬於看不懂張愛玲的時刻,沒有走過人情冷暖,沒有經歷過低到塵埃的愛戀,怎麼會懂張愛玲的慈悲。

    張愛玲大概是那種少年時,就算不懂,也想要看看,青年時,大概能理解一些了,會再想看看,再過幾年,就能理解了。

    這幾個人,我一個都不想做,得到過又失去的痛,承受不來,看得太透徹明白,不如不諳世事。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色彩,何苦去夢做他人呢。

  • 16 # 我是一顆橘子啊

    二十五歲,依舊想像三毛一樣勇敢無畏。

    羨慕張愛玲堅持自我的倔強,張小嫻對愛情的義無反顧,可我最羨慕的便是三毛那自由且無畏的靈魂。想去看看她的世界,想做一回三毛,想過一過她肆意的人生,想像她一樣勇敢,像她一樣朝著未知的遠方不斷前行。

    那時候三毛在小鎮,沒有什麼書可讀,買盜版的撒哈拉,讀三毛各種奇怪的故事,講她婆婆,講她曾自閉內向,講她的荷西,讓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沙漠,看她寫漫天風沙覺得美的無與倫比。三毛溫暖有趣,那些如水文字,給某個小鎮的姑娘,幻想的空間。

    起初看三毛,是姐姐推薦給我的,後來漸漸的竟覺得有些讀懂了她,有人說她的文章太散了,洋洋灑灑,不適合小孩看,但是沒辦法,那些美好和嚮往真的會讓人入迷。我沒有她的勇敢和獨立,卻從她的文字裡讀出許多理想與遠方。

    在我眼裡,三毛的世界純粹、潔白、勇敢,我一直堅信她是個快樂的人,她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裡,途中還能遇到摯愛的荷西,她是珍惜快樂的人,所以她的生活大於一切。

    沒有讀過三毛的人,會覺得她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相反,她很入世,書中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零零碎碎的家務事,她處理地遊刃有餘。

    對於剛認識三毛時,那時候也是小,沒見過什麼沒體會過什麼,就是很崇拜她,書裡寫的都是自己所沒見過的,愛情,旅行以及自由的靈魂,在書的那邊笑意盈盈地用筆給你講述那些你想都不敢想的故事。受的震撼太大,所以人生理想就是想趁著青春,到世界上不一樣的地方走走看看,想敢愛敢恨無拘無束。

    《撒哈拉的故事》

    一個人的經歷,居然可以如此豐富而有趣,書中所寫,就發生在遠方的撒哈拉沙漠裡,就發生在一個小小的人身上,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別樣的撒哈拉生活,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可三毛卻樂在其中,在枯燥的沙漠中活得風生水起。這樣的三毛,怎能不令人豔羨?

    三毛的特別,來自於她有趣的靈魂。有句話說:“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撒哈拉的故事——在我看來,詩和遠方,就是這樣,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樣子。書中所透露出來的率性,自由,坦蕩,敢愛敢恨,這才是三毛。她做的事,是別人無法輕易做到的,但是她卻是很執著的很享受的樂在其中。

    喜歡她,或許是因為心裡渴望一個這樣的,一個熱愛漂泊的,能夠不顧一切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的自己吧。最後,附上最喜歡的一句話,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

  • 17 # 池書木易

    幸福閱讀推廣人池書來回答啦!

    從幸福的角度來說,我個人肯定最願意成為三毛。因為一生無悔,曾遇所愛,也功成名就。

    張愛玲:被原生家庭影響的獨孤書寫者

    說張愛玲孤獨,或許很多人並不認同,在她的小說中,紙醉金迷;“出名要趁早”的熱鬧風潮也是她提出來的。為什麼她是孤獨的呢?

    雖然出身名門,但父母離婚,不得父親喜歡的她,一直在孤獨中成長,特別是被父親關禁閉的那段日子,讓她刻骨銘心,我相信,《半生緣》中蔓楨被軟禁的那段日子的心理,就有張愛玲這段日子的攝影。

    而逃離後雖然與母親生活,但因為生計,多半時候也是住校,最後也因為戰爭與母親失去聯絡,不得不獨自謀生,這才開始走上文壇。她標新立異,她奇裝異服,她“紙醉金迷”,其實都是一種害怕孤獨,想要逃離孤獨,從孤獨中逃脫出來,而營造的這種寂寞的熱鬧。

    包括後來的婚姻,誰能想到這個功成名就的才女,有過多少孤獨的夜晚,才會“低到塵埃”裡。

    所以,當人到老年,開始走向生命的起點,原生對她的影響越來越大,最終孤獨老去,孤獨死去。

    三毛,那個幸福的靈魂流浪者

    說起三毛,人們忘不了她的《撒哈拉之戀》,以及她與荷西的愛情。說實話,這也是我迷戀她的原因。因為這段生活,我們看到了愛的千百種姿態,唯一沒看到的,是物質對愛的羈絆。當我們談戀愛或許敢於風花雪月,但是一旦到婚姻,有多少人願意只為愛選擇?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其實相比於物質帶來的安全感,更需要來自對方的安全感。所以,荷西就是那個給她所有的人,這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所以,雖然三毛看似在撒哈拉流浪,但她卻是因為愛而流浪。這不是流浪,而是武俠小說中最高的境界——攜手作伴,浪跡天涯!

    哪怕擁有這樣一段回憶,此生無悔!所以,我願意做三毛,靈魂在自由流浪,心靈在歌唱!

    張小嫻,新時代的女性

    說起張小嫻,其實我看她的內容並不多,但聽得很多。很多女性朋友推薦。她的文字沒有大錯,但也沒有大的精彩。

    關於她的人生,我沒有太多瞭解,但女人的人生無非那麼幾種模式。從張小嫻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她應該是一個現代女性,有自己的理想,也有世俗的羈絆,更是有權衡和妥協。無論怎樣,她就是那個我們身邊能見到的新時代女性,或許我們身邊都會有。

    可是,太多的現實羈絆,人的心靈會累,

    所以,我願意像三毛一樣,為愛流浪,讓心靈自由歌唱!

    我是池書,用閱讀創造幸福的全職媽媽!

  • 18 # 逍遙客1971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三位不同時代的女性,我覺得應該這樣表述:張愛玲是自困的,三毛是放逐的,而張小嫻是從容的。

    張愛玲的自困緣於她的成長。她生於落沒名門清貴之家,父守舊,母新潮,在新舊思想的衝擊之下,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中,她高傲又自卑,反叛又自守,凌歷又纏綿。一生追愛被愛傷,釋愛卻被愛睏,愛的痛快,不愛也放的徹底,但內心的傷痛和無奈只能借別人的故事在書中訴說。所以她的作品文字孤傲,內容無論結局好壞,都隱悲涼之感。有段話對她的才和情及不凡一生的描述很形象:她是青花瓷上的濃淡轉筆,是曲調裡的抑揚頓挫,點點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輾轉和幾多憂傷,終其一生,橫空出世來,旁若無人的活,聽天由命的走。

    三毛的放逐來自於家庭的愛。小時因在學校遭遇羞辱,心裡出現極大障礙,患上憂鬱證,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在家人的關愛中,一直隨心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就如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她追求的幸福是來自靈魂和身體的自由。三毛的父親曾這樣描述女兒對於生命的理解:生命的質量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三毛用她雲一般的生命,舒展自我,無論生命是甜密亦或悲苦,都無意矯飾,作品的字裡行間,處處都是無聲的歌吟。

    張小嫻的從容來自於她的智慧。她來自生活,有煙火氣。她活的明白,活的坦然。她相信愛情,相信承諾,喜歡世間一切美好。因為心中有愛,眼中有美,所以會說:愛本是一件千迴百轉的事,有所尋,發現美好是種幸福;有所期,求證失望是種幸福;有所盼,即使遺憾也是幸福。愛是含笑飲毒酒,且悲且喜,都是人生幸事。樂觀看待人和事,人生處處有收穫。

    三位女性於每個人心中有不一樣的情結,人生無法複製貼上,也無意仿效別人生活,尊從本心,活出自我,自成景,樂在其中,也是種不錯的選擇。

  • 19 # 朗朗明月照心頭

    如果問這三人中,我想成為誰,還真不好說,因為我不喜歡張愛玲的遇人不淑,不喜歡張小嫻的在愛情遮掩下的恐婚,不喜歡三毛痛失荷西后的絕望。但我最欣賞三毛。

    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是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在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來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和荷西結婚,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1981年回臺,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職,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在她的一生中,作品很多:長篇文學《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夢裡花落知多少》……。

    她擁有一段為愛情而存在的婚姻。並且婚姻是她理想的樣子:和自己愛的人,定居撒哈拉。雖然生活條件艱苦,甚至有時吃飯都成問題,但是荷西的幽默,三毛的小女孩般的詩意,使生活變得很有色彩。三毛在這裡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家徒四壁時,一棗野花也可裝點生活,只要能看到那個他!每天簡單的拉水,做飯,偶爾撿些能用的東西做傢俱,寫點東西,和鄰居們簡單的相處……

    也是在這段時間,她寫下了多篇知名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等。不幸的是,他們結婚六年後,深愛的荷西意外過世。致使三毛萬念俱灰。她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之後,她越來越看破紅塵,並常把“死”掛在嘴邊。她看起來雖瀟灑,心靈深處卻總是在尋找與荷西“赴約的方式”。

    總之,愛三毛,卻不喜歡她悲劇性很濃的人生。

  • 20 # 詩詞可樂多

    我想做三毛。

    我從初中開始,就一直喜歡三毛,喜歡她率性有趣,又充滿了浪漫的情懷。

    上大學前,已經看了她所有的書,對她筆下的撒哈拉沙漠充滿了嚮往。

    在大學裡,我也看了好多本關於她的傳記。在她樂觀開朗的情緒下,竟然也有那悲傷難熬的青春時光,更覺得她是我心中的女神。

    大學即將畢業時,我選擇了去拉薩工作,那個一直很憧憬的地方。

    好友問我為什麼去那麼遠的地方,那時回答:跟隨三毛的腳步,跟隨自己的心去遠方。

    三毛在撒哈拉遇到了很多有趣的朋友,會和荷西還有朋友一起去沙漠那裡各種探險;他們會收藏駱駝的頭骨當玩具;三毛可以用家鄉寄來的食物等,在撒哈拉開了個沙漠飯店、來招待朋友,不一樣的食物讓異國的朋友倍感驚奇,更何況還有可愛的三毛附贈的食物小故事。

    我在拉薩遇到了好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還有很好的同事。我們會一起沿著拉薩河騎著腳踏車,會一起去桑耶寺轉著經筒,會一起繞著布達拉宮轉啊轉等等等,看好多有趣的美麗的景色。來自各地的小夥伴們,做著自己家鄉的美食去一起分享。當時,我有個想法,做一個格桑花餐館的菜譜,上面有著會做的菜,等著心中的荷西來點餐。

    那段時間的日子充滿了詩情畫意,或許是我人生中最浪漫的日子。

    可是我還是沒有成為三毛那樣的女子。

    我不像她那樣有才華,去用筆記錄下那時的生活,寫成《西藏的故事》。

    那時我也沒有等到我的荷西,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沒有來拉薩。

    感謝題主,讓我想起了這個年少的情懷;這個消磨於柴米油鹽中,關於遠方的浪漫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澳大利亞部分華人在機場有人願意放棄綠卡也要回國這說明什麼?